标准化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1 15:48:41

标准化栽培技术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1

摘要弯葱是大葱的一种,是云南省的一种特色蔬菜,云南各地均有大面积栽培。介绍了弯葱栽培节令、播种育苗、分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关键环节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为云南弯葱的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弯葱;标准化;栽培技术;云南

弯葱是大葱的一种,因横排竖培,葱白弯曲较长而得名,是云南省的一种特色蔬菜。以肥大洁白的假茎(即葱白)和嫩叶为食,可凉拌生吃,也可用于炒肉煮菜,风味独特,食疗俱佳。弯葱适应性强、产量高、效益好,在云南全省均有大面积栽培,其中,以曲靖市的娜姑弯葱和昆明市的安宁弯葱最为有名。

1栽培节令

弯葱一般为春(3~5月)、秋(9~11月)2季播种,以实现周年供应。

2播种育苗

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且3年内未种过葱蒜类的微酸性砂壤土[1],精细整地,做到畦平、土细、肥足。1m2苗床用当年新种子5~6g,加5~10倍细土和匀后撒播。盖0.5~1.0cm厚的过筛细粪土,浇透出苗水,再加盖松毛或稻草,至出苗时撤除。

出苗后早晚各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幼苗3cm时,用腐熟人粪尿15~20倍液追肥1次,并精心除草。幼苗6cm时,用0.3% n、p、k三元复合肥溶液或腐熟稀人粪尿进行第2次追肥。

3分苗定植

春播弯葱于当年6~7月进行分苗,秋播于翌年3~4月分苗。将幼苗拔起,分为大、中、小3级,采用株距3~5cm、行距10~15cm分级开沟定苗,浇足定根水。葱苗长到30cm左右时,再起苗,按株距3~5cm、行距30~35cm定植。

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符合gb18407.1-2001标准的微酸性或中性的壤土或砂壤土,深耕细耙,施入腐熟有机肥45~60t/hm2。开宽15~20cm、深10~15cm的平底沟,按预定的株距将假茎部分平放在沟底,叶尖斜靠在沟壁上,排好一沟再取下沟土进行覆盖,以不埋没心叶为宜[2]。

4田间管理

4.1水肥管理

天旱时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后及时排涝,避免烂根死苗。9月以后茎叶生长旺盛期,追施尿素150~225kg/hm2,n、p、k三元复合肥30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施后灌水、培土。以后根据葱苗长势再追肥1~2次,每次追施n、p、k三元复合肥150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

整个生育期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纯n施用量不得超过225kg/hm2),严禁施用硝态氮肥及以硝态氮为原料的复(混)肥、垃圾、未经腐熟的农家肥、高生物富集性的肥料[3]。采收前1个月内禁施任何肥料,严禁用受污染的水流浇灌葱地。

4.2中耕培土

弯葱缓苗后,结合中耕进行小培土,葱白形成初期、中期结合追肥、灌水各进行1次中培土,葱白形成后期进行1次高培土。每次培土厚度均以培至最上叶片的出叶口处为宜,不可埋没心叶。高温高湿季节不宜培土,以免引起根茎腐烂。

4.3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和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各类药轮换使用[4]。采收前20d内严禁施用任何农药,确保产品达到gb18406.1-2001标准。

(1)葱紫斑病。初发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多抗霉素30mg/l喷雾防治。

(2)葱霜霉病。初发时,用1∶1∶24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3)葱锈病。初发时,用50%萎锈灵1 000倍液,或0.3°bé石硫合剂喷雾防治。

(4)甜菜夜蛾。发生地块,在幼虫3龄前用5%定虫隆乳油1 500~2 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5)潜叶虫量。在田间设糖醋盆诱杀潜叶蝇,也可在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初期用75%灭蝇胺5 000~7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5适时采收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以获取最佳效益。成熟标准是外叶停止生长、边叶发黄。收获后,适当晾晒,置于冷凉处保存或及时上市。

6参考文献

[1] 程志强,王绍霞,李峰松,等.大葱周年丰产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36.

[2] 陈慧敏.浅谈邵杨大葱的无公害生产[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22.

[3] 毛彩云,王克利,孔德平,等.土壤含盐量对大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6(4):112-113.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2

1番茄生物学特性

番茄是喜温及喜光性蔬菜,其根系生长最适地温为20~25 ℃,温度超过33 ℃或低于10 ℃植株停止生长,0 ℃以下即受冻害死亡;开花时对温度反应较敏感,低于15 ℃和高于30 ℃授粉不良;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开花坐果。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既不耐干旱又不耐涝,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空气湿度45%~50%为宜。空气湿度大,不仅阻碍正常授粉,而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严重。对养分需求量大,氮、磷、钾三要素吸收比例为1.0∶0.5∶3.3[2];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保水保肥、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苗

品种一般选用耐运280和吉朗达。育苗基质用草炭、蛭石(立方体积)按2∶1配比,加入硫酸钾复合肥(15-15-15)2 kg/m3、钙镁磷肥3 kg/m3、超大生物有机肥10 kg/m3、农药50%福美双200 g/m3。基质含水量为70%,pH值5~6。应将各种基质原料充分混匀拌匀,用棚膜覆盖堆焖1~2 d。在合适的苗床采用穴盘育苗法育苗。定植前3~4 d炼苗。定植前1~2 d,苗盘浇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定植前1 d喷施10%除尽1 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病虫害。

2.2整地定植

一般应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蔬菜的地块种植,避免病虫害的危害,以pH值6~7最佳。定植前10~25 d,即在土壤耕耙后随即进行做畦。冬春季栽培覆盖白色地膜,夏秋栽培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栽培时,为防止杂草滋生,盖膜前在畦面上均匀喷施96%金都尔芽前除草剂1.05 L/hm2对水900 kg。选择壮苗进行定植,壮苗标准为苗龄夏秋45~50 d、冬春60~70 d,无病虫害,根盘团结紧、根系发达且为白色、根叠不厚,苗高约15 cm、幼叶浅绿色,叶片较厚、深绿色、叶片展平不弯曲、节间较短、茎粗壮[3]。畦面2行的定植穴交错排列,呈“品”字形,定植深度4~5 cm(以不盖住子叶为宜),定植孔用土封严稍压。定植时拿苗应轻拿稳栽,避免损伤茎叶,将大小苗分开定植以便管理。大番茄株距30~35 cm,行距40~50 cm;小番茄株距25~30 cm,行距65~70 cm,栽植3.0万~3.3万株/hm2。

2.3肥水管理

番茄在生育过程中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主要是氮、磷、钾三要素。氮肥促进番茄茎叶的生长发育,磷肥促进番茄根和果实的发育,钾有助于加大细胞吸水量。同时对钙的吸收量也很大。此外,番茄还需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促进生长,增强植株抗性,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因此,在栽培中应根据植株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长江流域一般施用超大生物有机肥2.25 t/hm2、过磷酸钙(含磷量12%以上)600 kg/hm2、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含量15%~16%)450 kg/hm2。然后,将超大生物有机肥和磷肥均匀、定量地撒施在沟内并覆土,复合肥在犁前撒施即可。若基肥不足或苗势弱,可于定植后5~7 d,追施复合肥50 kg/hm2。在定植水浇足的情况下,第1穗果坐稳前一般不追肥,以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徒长。结果后结合浇水,施用复合肥225~300 kg/hm2、硫酸钾120 kg/hm2,促进坐果与膨大。在距根部10 cm处穴施,穴深6~8 cm。施肥后盖严施肥口,防止肥料。若植株长势弱可增施尿素105~150 kg/hm2。进入采收盛期,可根据植株长势,每采收1~2批结合灌水,施用复合肥150~300 kg/hm2。番茄枝叶繁茂,蒸腾作用强烈,植株和果实生长速度快,需水量较多,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要求不相同,开花期植株较小,需水量较少,进入开花坐果期,吸水量急剧增加。因此,生产上应根据植株对水分需求的特性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缓苗后至开花坐果期可浇1次缓苗水,之后进行蹲苗,适当控水。开花坐果期需水量大,保持湿润,防止干湿不均造成裂果。盛果期相隔5~7 d浇1次水,采收1~2批浇1次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以促为主,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整个生育期内防止田间积水,大雨后要及时将积水排干[4]。

2.4植株管理

适时进行保花保果,一般用20~30 mg/kg的2,4-D在早上8:00―10:00,用毛笔蘸药涂到番茄的花柄离层处即可。在第1穗果坐住后及时吊蔓,温室内全部采用单干整枝法,及时抹去易发侧枝,并摘除老叶、病叶。打叶时,每次不超2片,打叶间隔时间10 d以上为宜,每次打叶应在晴天12:00左右,不能在早晨有露水时或晚上打叶[5]。

2.5病虫害防治

番茄病害主要是灰霉病、晚疫病、早疫病等,灰霉病可用施佳乐1 000倍液或立佳欣600倍液交替防治;晚疫病可用64%杀毒矾500倍液或50%霉疫净500倍液防治;早疫病可用烯酰吗啉或阿米西达防治。生理病害有脐腐病、日灼果、裂果,主要采取一些农业措施防治。番茄虫害主要有斑潜蝇和白粉虱。斑潜蝇可用1.8%爱福丁乳油1 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防治,隔7 d喷1次[6]。白粉虱可用粉虱特锐烟雾剂或世农杀虫剂防治,还可用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或25%扑 虱灵1 500倍液交替防治[7-9]。

3参考文献

[1] 魏琼,江爱明.长江流域甜椒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7):23-24.

[2] 王兴国.浅谈无公害番茄栽培技术[J].山西科技,2010,25(5):137-138.

[3] 王翠兰,唐文业.温室番茄秋冬茬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1(8):29-30.

[4] 毛亦卉.大棚温室秋冬番茄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2011(7):119-120.

[5] 陈永顺,张伟兵.大棚早春茬番茄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18-119.

[6] 张连虎.无公害设施番茄栽培管理[J].榆林科技,2011(5):34-35.

[7] 张树华,王海英,张明瑶.无公害大棚番茄春季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30-131.

[8] 黄江涛,张春奇,李红波,等.麦茬番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3):94-95.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 梨树;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174-01

民乐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东南部,全县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阔放,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589-5?027m,积温平均值2?104-2?659℃,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比较适宜于梨树的生产栽培。民乐县以前大力发展的苹果梨由于管理粗放、品质退化等原因,导致林果产业落后。近年来,民乐县大力发展三红林果产业,主要引进推广的红梨品种有新西兰红梨、红香酥等,本人就以新西兰红梨为主介绍本地区梨树的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

1 新西兰红梨简介

新西兰红梨是1998年从新西兰引进的优系,树冠中等大,圆头形,长势中庸,枝势较开张。萌芽率高,成枝力较强。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叶片卵圆形,叶缘细锯齿。花冠粉红色。果实纺锤形或长卵圆形,果肉细腻、酥脆,酸甜可口或浓甜,石细胞没有或极少,有香味或香味浓,果心小并可食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心达19-20%,果肉达21-23%,比砀山酥梨12.2%高76.2%,比库尔勒香梨13.3%高61.65%,平均单果重386克,最大果重1280克,栽植的植株当年可成花,翌年结果,3年株产10-30千克,亩产达500-1?000千克,4年丰产,亩产达2?000千克左右果实于9月中旬至10月初成熟,果实发育期112天;梨树11月底落叶,全年生长期约为220天。

2 栽培技术

2.1 建园

我县在春季4月中旬进行定植,其行间距为3 m×5 m,每一亩可栽植43棵。把酥梨或者鸭梨作为授粉树种使用。以设计好的树间距为依据,使其长、宽各位0.8 m~1 m作为树坑,表土和底土应该各自放置,树洞里在填加草皮、秸杆、禽畜粪等有机肥的同时还需要添加少许磷、钾肥,并将之拌匀,每个树坑施农家肥45 kg左右,在用表土覆盖、浇水,然后进行栽植。其深度标准应该使苗木根颈和地面相平,种植后用脚踩实。然后充分灌水后用地膜盖住穴盘,避免水分大量蒸发,提高地温,促生新根,增加树木成活率。在以苗木粗度及高度为标准做定干处理,一般以60 cm~80 cm最佳,为了避免苗木抽干,定干后可以使用蜡封住剪口。

2.2 土肥水管理

建园前三年可实行间作制,间作时留下足够的树盘空间,确保作业时不伤到树体。3年后不适宜再进行间作,每年在秋季采果后到落叶前,对梨园进行行间深翻,深度为60 cm~80 cm。同时追施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追肥:生长期追肥3次,分别在萌芽期、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浇水要适时、及时灌水。梨树缺水容易导致花期授粉受精不良、坐果率下降,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2.3 整形修剪

以自然开心形或疏散分层形为最适宜,这种树形通风透光好,有利于果实采摘。幼树期应该小块截取而且拉枝时间越早越好,这样有利于树枝成形。也而已采用环割措施,增加分枝,有利于树木生长,早日开花结果。树木顶部的高度应保持在3 m~3.5 m,

主干高为80 cm以内,选留主枝5~8个,分3层排列,第一层3~4个,第2层2~3个,第3层1~2个。新西兰红梨易形成花芽,树直立,萌芽力强,成枝力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修剪。对于幼树而应最好采取轻剪长放的方式,经常拉枝、压枝等,这样有利于结果及丰产。

2.4 花果管理

每隔25 cm左右留1个花序、每个花序留2~3朵花。花期喷0.3%硼砂+0.3%磷酸二氢钾+0.3%尿素。6月初疏果,根据树势确定留果的多少。7月上旬开始每隔10天喷1次0.3%磷酸二氢钾+0.3%尿素,喷三次为宜,并适时套果袋。为增进新西兰红梨果实着色,在管理上应保持树冠内通风透光良好。

2.5 病虫害防治

经观察,新西兰红梨在我县表现的病虫害主要有:黑星病、梨锈病、梨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等。

防治措施:1)必须进一步完善土肥水管理,加大树木成长趋势,增加树体的疾病抵抗率;2)冬季应采取清园摘除虫叶的方式对病虫枝等进行及时清理。然后对其进行全面喷药优化树叶成活率;3)喷药防治:春天树木发芽前需要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主要品种有波尔多液、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与粉剂1000倍液融合,共喷2~4次。在喷药后遇到下雨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喷洒一遍,以此来加强防治率。

2.6 采收

新西兰红梨只有在成熟期采收,才能保持品种固有的色、香、味,提前采收会严重影响着色面积和色泽深浅,而且也会影响风味品质。在我县一般采收期在10月上旬,采收时要做到轻采、轻放。

3 红梨夏季修剪管理技术

梨树的夏季整形修剪是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夏季整形和修剪,必须与土、肥、水综合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3.1 拉枝

一般于7月左右通过拉、撑、吊枝来加大分枝角度,调整到培养树形所需的角度。主侧枝的拉枝工作一定要及时,不允许拖时间误了季节,否则今后的调整树形工作量太大,且树形无法

规范。

3.2 环刈(剥)

一般在主枝、侧枝和徒长枝上进行。环刈时宜螺旋式环刈2-3圈。环剥时要严格掌握剥皮宽度,同时不伤木质部,宽度掌握枝条直径的1/10以内,最宽不超过1.0 cm。于5-7月进行,过迟不利于伤口愈合,剥皮后可用塑料薄膜包扎以利愈合。

3.3 花果的疏留

遵遁疏弱留强,疏小留大,疏密留疏,疏腋花芽留顶花芽,疏下留上的原则。

在梨树的修剪过程中,不论采取那种修剪方法,都要注意到它的综合反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对一棵梨树进行修剪之前,先要观察一下这棵树的年龄时期和长势强弱以及花量多少等等,以便决定应该采取何种修剪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对幼树和旺树以及花芽数量少的树,修剪量要从轻,而对成龄树、弱树,特别是花量多的成龄弱树,修剪量就要适当重些。

综上所述,人们对梨树进行修剪时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多种,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其综合反应,只有这样才会对其以后的成起到辅助作用。对梨树做修剪的时候,需要对其年龄、长势强弱和花量多少等进行初步了解,最后采用相应的修剪方法进行修剪。通常,针对幼树和旺树以及花芽数量少的,少做修剪即可;相反,针对成龄树、弱树、花量多的成龄弱树,则需要大量修剪。

参考文献

[1]牛鹏斐,王红军,路露,李书凤,李梅月,李云峰,刘振廷.红梨的开发价值与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9,5.

[2]会泽县水果工作站李俊梅.云南红梨丰产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10,09,03(003).

[3]徐凌飞,冯月秀,王琨.八月红梨栽培技术要点[J].山西果树,1997,2.

作者简介

史军平(1982—),男,汉族,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人,现任甘肃省民乐县六坝林场副场长,林业助理工程师,从2002年开始一直以来从事种苗培育、果树管理等工作。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4

一、选择好栽植基地

该生产基地一要无大型工矿企业造成的三废污染;二是生产基地要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特别是水质要好,不能用污水浇菜,以确保产地符合无公害韭菜生产的环境条件,韭菜产品优质。

二、选用好优良品种

韭菜覆盖栽培要选择分蘖力强、抗逆性能好、叶片肥厚、品质佳的高产优质品种,如马莲韭、791等。

三、采用科学育苗移栽

1、把好育苗关。播种时要选择色泽鲜亮、籽粒饱满的新种播种。育苗地块苗床必须是排水良好、肥沃疏松、保水透气、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每667m2用种量4~5kg。播种时力求均匀,覆土厚1~1.5cm,播后及时浇水,然后覆盖地膜保墒,以利出苗,苗出齐后及时去膜,以防烧苗。

2、移栽后的管理。一般移栽时采用单行深沟栽植法,栽前浇透苗畦,将韭苗起出剪掉须根先端,留2~3cm长,以促进新根发育,叶片剪去一半,减少叶面水分蒸发。按行距20cm,穴距15cm开沟,沟深15cm左右,每穴栽苗8~10株。韭菜长至10~15cm高时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磷酸二铵10kg,以后每间隔20d再追肥1次。立秋后天气较凉,要适时控水,土壤封冻前浇足越冬水。

四、定植后的关键技术

一是对于定植第1年的韭菜推行不收割的养根促壮管理措施;二是在第2年春季收割2~3刀后夏季不再收割鲜韭上市,目的是积累养分回转于韭根,确保冬季韭菜早生快发、品质优良;三是实行生产4~5年后更新复壮,重新育苗进行移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韭菜的产量和品质优势。

五、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

春季:在韭菜停割后1~2?天内,趁畦内土壤湿润时及时松土,并每667m2施腐熟土杂肥4000kg,待韭菜伤口愈合,新叶长出时可在晴天中午适时浇水。夏季:保护地韭菜此时不宜收割,但要注意田间排水防涝,一般不施肥。秋季:前期肥水齐促,以使茎叶旺盛生长,促进光和产物的转化、回流和贮存。后期控制肥水,迫使营养物质向鳞茎和根系回流。冬季:立冬覆膜时浇大水1次,并每667m2施尿素15~25kg,以后随着天气变冷一般不再浇大水,以防因地温过低而影响韭菜生长。

六、及时防治病虫害

1、韭蛆。成虫盛发期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方法是用糖、醋、酒、水和99?%敌百虫晶体按3∶3∶1∶10∶0.6比例配成溶液,每667m2放2~3盆,随时添加,可于种蝇成虫盛发期诱杀。

2、韭菜灰霉病。棚内要加强通风排湿,发病时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韭菜收割后第2天喷淋,连喷2~3次。也可在拱棚内每667m2用10%的腐霉利烟雾剂250~300g熏蒸。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5

1种植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

2选择优良品种

种植品种为长玉1号,该品种品质好,口感好,产量高(4.5~6.0 t/hm2),形状短粗,采收时省工省力,耐贮藏。

3挖壕整畦

一般在冬闲季节采用人工和机械挖壕,人工挖壕50~70 m/(人·d),需用工120~150 d/hm2。机械挖壕采用螺旋式打壕机,机械动力用拖拉机,打壕120~150 m/h,用时60~75 h/hm2,机械打壕比人工打壕少用工7~9 d。挖壕前施有机肥75 t/hm2、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整平、耙细,按100 cm行距机械打壕,壕深90~100 cm、宽25~30 cm。次年3月上中旬,大水灌壕,灌足底墒。然后填平培成垄踩实。

4培育壮芽

选50 g以上无腐烂干瘪、健康饱满且含嘴芽的山药种苗,4月初晾晒10 d左右,使断面干裂。待芽顶刚露头时,选芽基钝圆、粗壮的种苗,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50%多菌灵400倍液、井冈霉素200倍液浸种5 min,捞出晾干播种[1-2]。4月上中旬,选择晴朗天气播种。栽植时在壕中间开10 cm深小沟(即单行种植),沟内视墒情可浇小水,沟底撒施辛硫磷并耧平,再将山药栽子平摆入沟中,株距12 cm,栽植7.5 万株/hm2左右。沟两侧10~15 cm处开沟施硫酸钾复合肥2 250 kg/hm2,栽后覆土2~3 cm。再喷除草剂,盖上地膜。

5田间管理

5.1去膜

待山药出苗率达70%~80%时去掉地膜[3]。

5.2支架

山药出苗后几天即甩条,应及时进行支架,一般支“人”字架,架高2.5 m左右,横向拉铁丝用木桩固定,最好每隔20 m打1个木桩,预防支架被大风刮倒。

5.3水肥管理

栽后到支架前可施优质土杂肥,在发棵期和根茎生长盛期继续施有机肥。6月中旬施硫酸钾复合肥300 kg/hm2, 15 d施1次,共施3~4次。后期喷施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宝,防止早衰。若秧苗过旺喷助壮素。山药怕涝,不旱不浇,全生育期浇水3~4次,田内不能积水,雨季及时排水,以免根部腐烂[4]。

6病虫害防治

6.1农业防治

一是轮作。可减轻或避免山药茎腐病和根结线虫危害。与玉米、小麦等不被侵染的作物至少3年轮作1次,防治效果更好。二是整地。能直接消除在土中越冬的病原菌。进行秋季整地,可将遗留在地表上的病残体翻入土中,加速病残体分解和腐烂,经过冬冻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是施肥、灌溉。山药为喜钾肥作物,钾肥利于山药机械组织的形成,增强其抵抗病原菌的能力。因此,应多施含钾的肥料。

6.2化学防治

包括化学保护和化学治疗。化学保护就是在山药未发病之前喷施杀菌剂,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化学治疗是在山药感病后喷施药剂,恢复植株健康或阻止病害继续扩展。山药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种薯处理、土壤消毒和植株喷药3种。山药收获前1个月,忌用药,以防块茎污染,影响山药品质。化学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并且配合其他防治方法。炭疽病危害茎叶造成茎枯、落叶,种薯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加50%多菌灵400倍液加井冈霉素200倍液混合浸种5 min。齐苗时用百菌清600倍液喷第1次药,10 d后喷第2次。7—8月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视病情轻重喷药2~4次,交替喷雾,每次间隔8~10 d,雨后应补喷药液。叶蜂咬食山药叶片,造成叶片严重缺失,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用2%敌杀死3 000倍液防治。蛴螬咬食块茎,使块茎煮不烂,味变苦,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0.1%拌种防治。

7参考文献

[1] 彭绍锋,杨朝民,刘向锋,等.山药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5):39.

[2] 管先军,李爱英,朱忠选.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0):40-41.

[3] 刘影,孙淑凤,刘忠巍.山药无公害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2):167.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6

一、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获得丰收的重要手段,首先要考虑到品种的适应性,其次是看市场需求和产品的用途及当地主要病虫害等因素作全面地衡量取舍。

二、选地及整地

(一)选地

选择土壤肥沃、地势高岗、排水良好、背风向阳、PH值小于7的中性或偏酸性、无除草剂药害,干旱时可以浇水的地块。

(二)整地与施肥

1、马铃薯是地下结块茎的作物,为了使植株生长茁壮,必须深耕达20cm以上,这样易于多结薯,结大薯,能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等条件得到改善,采取深耕的措施,能够达到不怕旱不怕涝。

2、整地时间。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抓紧时间进行秋翻,因为耕后距离播种时间越长,则土壤熟化的越好,同时早耕有利于接纳雨雪,沉实土壤,也有利于消灭害虫。

3、耙地起垄

无论是秋翻或春翻的田块,都要做到耙碎坷垃,使整个田块达到平整,然后起成80cm的大垄。另外在整地起垄的同时,要将有机肥和无机肥同时施人。

4、施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只有在充分满足水肥需求时才能高产。一般情况下,需要氮磷钾比例为5:2:11。同时需要微量元素。在实际种过程中,栽种马铃薯要采取有机肥(农家肥)和无机肥(化肥)混合施人。

三、播种

(一)播种前准备工作

1、种薯出窖:播种前30-40天将种薯出窖,出窖时的种薯要进行严格的挑选,将病坏薯去掉。选好的种薯放在10-15℃的地方15-20天左右,芽眼开始萌动或幼芽冒尖时,开始切薯块播种。

2、种薯切块:将种薯切成小块播种,即可节约种薯降低成本,但处理不当易造成病害流行与蔓延,导致减产。切成的薯块质量不低于20-25g,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切块时间以播种前3-5天为好,可根据劳动力的多少来安排。切种薯如果遇到了病薯时,可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泡切刀5秒钟,然后再切。切块后的种薯3-5天内要保持17-18℃的温度和80%的相对湿度,使切口木栓化。

(二)播种

1、播种方法

常用的播种方法有三种,一是播上垄的方法;二是播下垄的方法;三是平播后起垄。播上垄的方法适于地势较低洼的田块,防止结薯雨水大烂薯,播下垄的方法就是将种薯播在垄沟内,

2、播种时间

4月中旬或5月上旬播种。

3、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为公顷保苗7.2万株,亩保苗4800株,就是株距17.3cm。行距为80cm的大垄,播种后覆土厚度为6-8cm。然后镇压。

四、田间管理

(一)苗前管理

幼苗出土以前,根据地块与气象情况,分别进行耢地或铲地,以保证出土前覆土厚薄适宜,土层蔬松并消灭杂草。苗高6-10cm时进行查田补苗。补栽的幼苗,最好是在播种时将薯块密植于地头,专作补苗用的,这样更有利于带土移植,提高成活率。另有播种后7—10天采用70%赛克525克混配96%精异丙草胺2000ml或72%异丙甲草胺2500ml,兑水400—45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封闭除草。

(二)幼苗期管理

幼苗期马铃薯生长应促地下,带地上,即当出苗后到七、八片真叶前,植株小,生长也慢,需水量少,一般以早铲、早趟、深松垄沟,深趟浅覆土为主。如果苗期草荒太重,可选择10.8%的金盖乳油,每公顷1250ml,兑水450kg喷雾,可有效地防除禾本科杂草。幼苗后期匍匐茎开始形成后,应促地上带地下,尽量不给水,并继续铲趟,逐渐加厚培土层。

(三)结薯期管理

进入结薯期要控制地上部徒长,延长结薯盛期,压缩结薯后期。主要措施是浅耕高培土,追肥灌水,摘除花蕾,防治病虫害。防治晚疫病的药剂选用72%的杜邦克露,每公顷1.2kg,兑水800倍液,连续喷两次,喷药时间在7月上、中旬各一次。可机械喷雾也可人工喷雾。马铃薯害虫主要有蚜虫、蓟马、地老虎、蛴螬、白粉虱、七星瓢虫等,可选择莫比郎、吡虫啉类、功夫乳油等农药,兑成相应的倍数来防治虫害。防虫时间当达到防治域值时开始防治,不构成危害时也可不防。封垄前最后一次中耕培土,培土要做到垄背宽厚,垄沟要深,垄台要高。垄台高的好处是能保持深厚的土层,既能防热又能防烂(使落于地面的晚疫病孢子侵染不到薯块)也有利于结薯和防止块茎脱毒。

五、采收

(一)采收前的准备工作:马铃薯采收前要将马铃薯的地上部茎叶全部用廉刀割掉,割茬高不超过3cm,然后将割掉的茎杆运出田间。

(二)采收时间

马铃薯可在植株大部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茎块、停止膨大的生理成熟期采收,也可根据需要在商品成熟期采收。收获要在睛天进行,收获时要尽量减少伤口,避免日光曝晒,以免感染病害,影响贮存。

(三)采收方法

收获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人工挖掘;二是大犁犁翻;三是机械收获。块茎翻出土表时,人工及时捡拾,如果地势较低洼,土质粘重,可等块茎在地表稍晾干再进行捡拾;第一次捡拾后,要用四齿耙反复搂土以使捡净土中埋藏的马铃薯块茎。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7

关键词:双孢菇;翻堆;前发酵;后发酵;栽培技术

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均为白色变种,主要供鲜食或加工成罐头。双孢菇菌肉肥嫩,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 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 g、脂肪3.6 g、碳水化合物31.2 g、磷718 mg、铁188.5 mg、钙131 mg、粗纤维6 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和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因此有“植物肉”之称。双孢菇还具有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有助于消化。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我国人工栽培于1935年开始试种,多在南方一些省份进行,辽宁省人工栽培于1999年开始试种,效果较好。每平方米双孢菇栽培需要投入成本10元左右,可生产双孢菇5~10 kg,按当前市场价格,每平方米效益为20~40元,纯收入10~30元,若栽培200 m2双孢菇即可获利2 000~6 000元。

每年8月是辽宁省进行双孢菇培养料堆制与发酵最集中的月份,合理的培养料配方及堆制发酵方法是创造优质培养料的关键,也是优质、高产、稳产的基础,对整季双孢菇栽培的成败及效益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相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培养料堆制与发酵

1.1 时间安排

实践证明,辽宁省菇农于8月上旬开始建堆、进行前发酵,8月下旬进行后发酵,9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覆土,10月中下旬开始出菇的菇事安排最为科学。

1.2 通用标准配方

包括麦秸2 200 kg、干牛粪2 000 kg(或干鸡粪800 kg)、石膏100 kg、石灰70 kg、过磷酸钙40 kg、碳酸钙40 kg、硫酸铵20 kg和尿素20 kg。如果粪肥含氮量偏低,可加大用量,或添加尿素作为补充;可用其他畜禽肥代替少部分粪肥;可用部分稻草、作物秸秆和茎叶代替麦秸;湿粪可按含水量折算后代替干粪;碳酸钙可用石膏代替;硫酸铵可用碳酸铵代替。

1.3 建堆时的料堆规格

建堆场地要求平坦坚实、无积水、排水畅通、水源充足卫生、远离污染源及畜禽活动场所。建堆前1 d,在场地撒一层石灰粉或喷1遍石灰水。堆向以南北向为宜,堆宽1.6~1.8 m,堆高1.8~2.0 m,长度不限;堆四周要垂直,不能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堆顶呈龟背形,在其上覆盖草苫。建堆完毕后,用50%多菌灵500倍液将料堆表面全部喷洒1遍。建好堆后于第2天上午开始测温,每2~3 h测温1次,做好记录;从温度升至65 ℃时开始算起,保持3~4 d即可翻堆。下雨时必须用薄膜覆盖料堆顶部,雨后立即撤去,防止闷料。

1.4 翻堆方法及要求

根据培养料腐熟的快慢程度及发酵质量决定翻堆次数,一般需要翻堆3次。为防止辅料一次性加入后出现流失或相互反应失效,建议分次进行添加:铵肥、尿素在建堆与第1次翻堆时加入;过磷酸钙、碳酸钙、石膏在第1和第2次翻堆时加入;石灰在第2和第3次翻堆时加入,最后1次翻堆时将pH调至8左右。建堆时下层少加水,上层多加水,第1次翻堆时水分越大越好,第2次翻堆时重点调节水分,第3次翻堆时水分基本不变动。

翻堆时一定要“匀”,做到上翻下、里翻外、前翻后,把冷却层及厌气发酵层与好气发酵层互换位置,干生料翻到好气发酵层,湿熟料翻到外面,翻堆时要把肥、草充分抖松,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翻堆后要打孔通气,以促进有氧发酵。

翻堆时的水分调节应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的原则:即在第1次翻堆时要调足水分,做到宁湿勿干,如果偏酸可用2%~5%的石灰水调节pH至8.0~8.5,堆高、堆宽及堆形不变,长度缩短,翻完堆后清扫料堆周围杂物,第2天开始测温并做好记录,待温度升到65 ℃时保持2.5~3 d,不要超过3.5 d,就要进行下一次翻堆。第2次翻堆时必须调节好水分,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pH 8.0~8.5,切忌浇水过重,翻堆前可先把料堆四围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后再翻,也可先把料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起浇水湿透后再放进料堆中上部,使其更好地腐熟。第2次翻堆时料已经开始变软腐熟,吸水性增强,继续在65 ℃以上保持2.5~3 d,然后进行下一次翻堆。第3次翻堆时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pH 7.5~8.2,翻堆前务必留好通气道或垫好木棍支架,在通气道或支架上每隔1 m竖立1根木棍,当温度升到65 ℃时及时拔掉木棍,使培养料通气发酵,保持2.5~3 d。

以上3次翻堆重建后,都要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洒料堆周围进行消毒,并覆盖草苫。从建堆到前发酵结束需14 d左右,经过前发酵,培养料含水量为70%左右,pH 7.8~8.0,碳氮比23∶1左右,含氮量1.6%~1.8%,培养料仍能嗅到较浓的氨味,颜色深红色或棕灰色。

1.5 二次发酵(后发酵)

1.5.1 意义

后发酵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增产技术措施,是双孢菇栽培中防治病虫害的最后一道屏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及虫口基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保持高温,使放线菌等嗜热性微生物利用前发酵留下的氮、酰胺等为氮源进行大量繁殖,最终转化成可被双孢菇利用的菌体蛋白,完成无机氮向有机氮的转化。此外,微生物繁殖、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激素、生物素等均能很好地被双孢菇菌丝体所利用,同时,创造的高温环境也可彻底消灭培养料内及菇棚内的病虫害。

1.5.2 方法

在堆料底部用砖垒成宽60 cm、高40 cm左右的通气道,上铺木棍或木板,以不漏培养料为准,然后在通气道四周及上面建堆,料堆四周垂直,高1.5~2.0 m,宽1.6~1.8 m,长10~15 m(最短不少于8 m)。建堆时把气筒放置于通气道上,间隔1 m,建好堆后用塑料膜或其他堵塞物将气筒上口及通气道口堵严,然后搭拱棚封闭料堆,薄膜距料堆30 cm左右,在料堆两侧和中心各插1支温度计。经过10~15 h,料温即可上升到60 ℃左右,维持10~12 h,然后逐个打开气筒上口,先中间后两端,使温度在48 h内逐渐降到50 ℃左右;若降不到50 ℃左右,可打开通气道口,或在料堆两头薄膜中间开50 cm×50 cm的通气窗,当温度降到50 ℃后封闭通气窗;再经过48 h,当料温从50 ℃降到28 ℃左右时,后发酵进行完毕,大约需要5~6 d。

以上是后发酵的“高温处理”,为达到杀灭病虫的目的,还要配合进行“药物处理”,即选用甲醛、硫磺、克霉王等杀虫、杀菌剂,在后发酵前对培养料及菇棚进行1次彻底地喷洒和熏蒸,并在料堆上覆膜,封闭棚体,以提高杀灭效果。

发酵后的培养料要求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有益放线菌的菌丝体,培养料颜色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而不黏手,有香味而无氨味,含水量65%~68%,pH 7.4~7.7,碳氮比(20~23)∶1,含氮量1.7%~1.8%。

2 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

2.1 对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要求棚体牢固,排水通畅,棚内过道不积水,覆盖物较厚,棚内最高温度22 ℃,最低5 ℃,菇房北墙上、下留有两排通风口,南墙有通风口,东西墙与走道相对位置留有通风道。标准棚宽8 m,长30 m,东西走向,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挖深1 m不出水)。棚内建4个菌床,两侧靠墙菌床宽1 m,中间两个菌床宽1.2 m,中间3个过道均宽66 cm。过道挖出的土用来做前后墙,前墙高30 cm,后墙高1.2 m。

2.2 播种

若是晴天,最好安排在下午15时以后播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1.5瓶菌种。播种用的工具需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干净纱布擦干。播种时,先取一半菌种撒播在料面上,然后用手指插入料中拨动几下,使菌种沉入料面以下2~3 cm处,然后再把剩余的一半菌种撒在料面上。播后用木板或盆底在料表面轻拍一下,然后用草纸或报纸盖在料的表面。

2.3 发菌管理

勤观察棚内温度和料内温度,料内温度最高不超过29 ℃,最适为22~27 ℃。播后3 d内,棚内温度不高则不通气;3 d后取掉报纸,若菌种已正常萌发,则可微通风;7 d后可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向料中生长,直至菌丝长到3/4处时准备覆土。

2.4 覆土

以河泥土和黏土为好,把土打碎放在阳光下晒几天并过筛。覆土前3 d,每棚用碳酸钙40 kg、过磷酸钙50 kg与覆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并用石灰水调湿,要求覆土材料pH在7.5 左右,含水量达到手捏成团、丢下即散的程度,然后将覆土材料堆成1 m高的堆,用塑料布盖上,在覆土前12 h揭开。覆土前3~4 d,须把菇棚料面稍做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若料面发干,可在覆土前2~3 d用pH 7.2的石灰水勤喷、轻喷,把料面调节成湿润状态。另外,覆土前每棚还应用辛硫磷0.5 kg对少量水充分混匀,轻喷、细喷在料的表面。覆土时,用干净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轻撒在料面上,厚度为2.5~3 cm。覆土后前5~7 d关闭通风口,促使菌丝向土层中生长,菌丝爬土后加大通风量,并向覆土表层再撒一层不加肥料的细土,厚度以看不到菌丝为宜。

2.5 采摘及加工处理

标准化栽培技术篇8

【关键词】高寒山区;莴笋;标准化栽培

莴笋,又叫茎用莴苣、莴苣笋、青笋、莴菜,香莴笋等,属菊科莴苣属直根系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七世纪初,经西亚传入我国,适宜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栽培。莴笋的茎肉质嫩,可生食、凉拌、炒食、干制或腌渍。根据莴笋叶片形状可分为尖叶和圆叶两个类型,依据茎的色泽又有白笋、青笋和紫皮笋之分。花序为圆锥形头状花序,种子小而细长,菱形,颜色因品种而异,主要有黑褐、黄褐、灰黑等颜色,种子成熟后,顶端有伞状冠毛,可随风飞散。为充分利用天祝高原冷凉的气候资源,从2005年引进试种获得成功,后为提高其产量和效益,从2007年~2010年在全县进行了全膜覆盖栽培莴笋试验并获得成功,到2012年播种面积已发展到460hm2,鲜笋平均产量90000kg/hm2以上,最高产量达120000kg/hm2,纯收入平均达90000元/hm2以上。由于其肉质嫩而可口,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应选用肉质脆嫩、纤维少、商品性状好、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不易抽薹的品种。如永安莴笋-紫龙、西宁莴笋等。

2 选地选茬

以肥沃、蓄水保肥性能好、富含有机质的轻壤土为宜。不可重茬连作,也不宜种在前茬为菊科作物的地块上,前茬以豆类、麦类和十字花科等作物的茬口为好。

3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耕灭茬、晒垡熟土,封冻前灌足冬水。土壤解冻时顶凌耙耱保墒,播种前结合浅耕整地施足底肥,一般用量为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5t/hm2,磷酸二铵300kg/hm2、尿素75kg/hm2(或过磷酸钙900kg/hm2、尿素180kg/hm2),硫酸钾150kg/hm2。

4 覆膜

施肥后将地耙耱整平,用幅宽120cm,厚0.008mm的普通地膜,沿当地主风向,按照100cm的宽度开沟覆膜,地膜两边各压土10cm,膜与膜之间留30cm的空行作为操作行。为防止大风揭膜和便于小畦节水灌溉,覆膜的同时,在膜上每隔2m加一宽和高各15cm的“土腰带”,最后使各幅地膜上的“土腰带”相连形成土埂,将地块分割成若干个小畦。

5 播种

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直播,每幅膜上播种4行,要求行距25cm、株距20cm,保苗密度为123000株/hm2左右。播种时用木棍按株行距在直接在膜上打孔点播,播种孔深0.5cm~1cm,每穴播种3粒~4粒,毎667平方米用种量30g。播种后上覆细绵沙,封住播种孔及膜口。播种后根据种植面积集中育一定数量的幼苗,以备缺苗时补苗。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放苗

播种后一周即可出苗。要及时查苗、放苗,放苗后用细湿土将膜口封好,以利增温保墒。若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及时补栽时先育好的幼苗,确保全苗。

6.2 间苗定苗

当莴笋幼苗长到4cm~5cm时,间苗、定苗,间去生长弱小的苗,每穴只留一株健壮的幼苗。

6.3 肥水管理

莲座叶形成前适当控水蹲苗,促进根系发育,以利形成繁茂的叶丛。6片~8片叶时用矮壮素45ml兑水15kg,叶面喷雾,药液用量为450kg/hm2,7天~10天喷1次,连喷2次。待莲座叶长成,植株封垄时,结束蹲苗,及时浇水,结合浇水追肥尿素120kg/hm2,促进嫩茎膨大。以后需水需肥量不断增加,浇水视降雨而定,地表发白时及时以小畦为浇水单元小水勤灌,切忌久旱后大水浇灌,避免幼茎过度吸水后裂口或过早抽薹而降低商品性。以后结合浇水或随降雨再追肥2次,每次追施尿素120kg/hm2。

7 病虫害防治

莴笋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黑斑病、软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

7.1 莴笋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首先侵染植株近地面叶片,然后逐渐向上蔓延,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向上发展。起初叶片产生淡黄色病斑,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重时病斑枯死连接成片,导致全叶变黄枯干,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典型症状为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霜状霉层。发病初期选用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杀毒矾)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2次用药间隔7天~1O天,连续用药2次~3次。

7.2 莴笋菌核病

菌核病多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迅速向茎上部、叶柄和根部扩展,使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物,后逐渐变成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地上部叶片迅速萎蔫死亡。发病前或刚发病时用50%多霉威6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天~10天防治1次,连防3次~4次。

7.3 莴笋黑斑病

黑斑病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块,直径3mm~15mm大小,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防2次~3次。

7.4 莴笋软腐病

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一般发生在中后期。初发病时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佳爽)600倍液灌根,每7天灌1次,连灌2次~3次。

7.5 蚜虫

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20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根据虫口密度,交替用药2次~3次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8 采收

莴笋收获的最适时期是“平口”,即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嫩茎高度40cm~50cm,直径6cm~8cm)。此时嫩茎已长足,不仅产量高,而且含水量大,质地脆嫩、味甜可口、品质及商品性均佳,故应及时采收。早收产量低,晚收花薹易伸长蹿高,纤维增加,肉质变老发硬,甚至出现“空心”,食用品质及商品质量均大幅下降。

9 清理残膜

上一篇: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 下一篇: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