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5:48:41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1

随着冬天的到来,气温不断地下降,人体的生理活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据有关医疗机构统计,中老年人的很多疾病都是在这个时候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在冬季容易发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冬季最高。那么,中老年人该如何安全度过寒冬呢?

老慢支患者的冬季保健

“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是冬季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5%-30%左右。医学界普遍认为,凡是一年当中有三个月咳嗽,这种情况连续数年以上,而且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它疾病所引起的,这就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这种病的发生是由于感染、理化刺激、过敏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气短、喘息等,严重者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等。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因此,安全过冬做好保健尤为重要。

预防感冒 感冒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诱因,“老慢支”也不例外。据可靠资料显示,“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发作。因此,中老年朋友们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此法对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注重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锻炼强度可因人而异,以不劳累、舒适为宜,还可先进行呼吸操、扩胸运动、腹式呼吸等训练。

情绪乐观 中老年人历经世事,更要有平衡的心理,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神要愉快乐观,避免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改善环境 居室要安静,卫生要清洁,无烟尘污染,阳光要充足,定期开门窗,保持空气新鲜,特别注意不要在室内养宠物。

戒烟戒酒 香烟的烟雾能使支气管上皮受损,纤毛脱落,导致肺的防御功能降低,加重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发作。酒精会刺激呼吸道,使病情加重。

科学饮食 饮食应以健脾开胃为主、清淡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禽蛋、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禁食咸辣、燥热食物。

防治结合 中老年老慢支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在缓解期应以养生健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主,服用中药调理;在急性发作期则应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肺心病患者的冬季保健

肺心病是慢性原发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右心衰竭,也就是说它的病根在于肺,恶果却在心。那么,肺心病患者要怎样才能安全度过漫长而又充满危机的冬天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衣着注意保暖 冬季往往气候无常,病人应该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要注意室内外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因此中老年患者可以在晚上睡前用热水洗脚,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

避免辣咸食物 辣味对呼吸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吃盐太多也会加重患者的水肿,当然酒是绝对不能饮的。肺心病患者要多进食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足够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

最好不要外出 肺心病患者冬季应该减少外出,特别是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相互感染。

适当耐寒训练 这是自我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从冬季开始,先用手摩擦头、面部及四肢,每日数次,每次持续几分钟。天气转暖后,可用毛巾浸入温水中,拧干后擦头、面部及四肢,每日两三次。

心血管病患者的冬季保健

广大中老年朋友们,冬季是心脏疾病、高血压性疾病容易恶化的季节,也是脑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塞最易发的季节。冬季气温下降,人体血管系统对寒冷的刺激尤为敏感。在早晚较为寒冷的冬季,冷空气的刺激很空易诱发高血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加重,因此预防心血管病的复发非常重要。

防寒保暖 冬季首先要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中老年人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

合理饮食 冬季应当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常吃新鲜水果蔬菜,禁忌烟酒,并保持大便通畅。

体育锻炼 中老年人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和耐寒能力。

控制情绪 中老年人要谨防过度疲劳,因为极度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所以高血压病患者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等情绪,要保持心情平稳。

科学用药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时不可随意停服,因为据报道,如果突然停药,约有5%左右的病人可在40小时左右,出现血压大幅度反跳,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相当长时间的维持量,使血压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2

起居有常以养阳,防风御寒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与四时相应,因此四季养生总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谓“阳”指阳气,相当于人体的动力、活力:“阴”指,相当于体内的营养物质基础。冬属阴,春属阳,冬末春初是由阴转阳的过程,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阳气不足,需加以扶持,以顺应春天万物开始生发的转变。这一时期,虽然气候开始转暖,但乍暖还寒,甚至出现倒春寒,昼夜温差大,起居生活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

在冬春交替之际,感冒患病的人数常常直线上升,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和体质较弱者,稍不注意就惹病上身,打针吃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一是春季气候回暖,病毒、细菌容易滋长传播;二是刚到春季,很多人就迫不及待地脱下棉袄,而体质较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风寒而受凉生病。

感冒多发,如何防止?从外在来说,俗话说的“春捂秋冻”,可以作为我们预防感冒的穿衣指南;从内在来说,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才是根本。随着天气转暖,我们要逐步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吸收天地之精华来补充阳气。适合当季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太极、打球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以怡情养肝。老年人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若运动量过大,则会使津液消耗过多,损伤阳气。另外出汗过多,毛孔开泄,也易受风寒。锻炼时要注意,肢体不要过于,以防着凉和损伤关节。此外,进入春季自然界万物苏醒,人体机能也开始活跃,这个时期皮肤非常敏感,加上春季多风,花粉、尘埃、动物皮毛容易扩散,是过敏性皮炎的高发季节,容易引起脸上长痘、皮肤瘙痒、轻微脱皮等不适。若能避免较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少吃发物,对预防春季皮炎会有帮助。

养护阳气还可以经常按摩,艾灸督脉和百会穴等,对预防冬春季传染病和强壮身体有益。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为诸阳之会,在中医学当中被认为是总管全身阳脉的经脉,称之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人体全身的阳气都要汇聚到督脉中去。百会穴,正位于人头顶的部位,可以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舒畅情志以养肝,勿躁勿烦

现代社会,中年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引起的心理疾患越来越多,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也很常见。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疾病也与季节和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秋冬季情绪容易低落、抑郁,春夏季容易亢奋、急躁。冬末春初的时候,天气变化大,有的人会睡眠不好、胸闷头晕、精神不济、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等等,不但体虚的人容易生病,有旧疾的人也可能复发。春天也是精神病发病和复发加重的红色预警期,如俗话所说的“油菜黄,癫子狂”。

中医学认为,就五脏来说,春季属肝,肝具有主持人体疏通宣泄气机、调节精神情志和主藏血的重要功能。春季易使肝旺而影响情绪,肝气郁结就闷闷不乐,肝火旺盛就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还会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使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中医常说,“怒伤肝,思伤脾,气生百病。”就是这个道理。如,人生气发怒的时候气血上冲,血压升高,有的还会出现脑出血和生命危险。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最后因大怒丧命。因此,春季养生要顺应肝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养肝又首当舒畅情志,防止避免情致疾病的发生。中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心态应该是逐渐平和,忌躁勿怒。任何事物就像硬币总有正反面,凡事多往好的一面去想,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认识。改善不良情绪的最佳方法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愉悦,忘却烦恼。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冬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睡前用热水洗脚,也有促眠作用。对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要提前进行季节性防治,避免精神受刺激,使病人能顺利度过精神疾病的多发季节。

养肝护肝还可以常按摩肝经的太冲穴。头昏脑涨时,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心慌失眠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揉太冲穴,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食宜平补以健脾,减酸增甘

我国有冬季进补的保健习惯,往年南方盛行的膏方近年在北方也开始悄然流行。寒冬季节,人们会多吃羊肉、狗肉等温补食物,然而冬末春初以后,无论是饮食还是药膳都宜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健脾,大补的药物和食物可逐渐减少。这时就可选用清淡温和的中药材来疏肝养血、补益中气。例如枸杞子、黄精、沙参、西洋参、麦冬、黄芪、当归等,这类药材有帮助养肝、补足体内阳气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因酸味入肝,摄入过多,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这也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脾健又辅助于肝气。故春季进补应如唐代医圣孙思邈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这里所谓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在这些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大枣、山药、小米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而春天养肝适合以补血方法,所以像葡萄干、龙眼干、糯米甜糕这类补血、健脾胃的食材,都是适合春天养肝血的佳品。

冬春季也是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如1987年底至1988年3月间,上海发生的甲肝暴发流行,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每年的春节一过,甲型肝病患者就开始上升,主要原因一是到了流行季节,二是春节期间人们在外就餐、旅游,逛庙会吃小吃、走亲访友的机会增加,感染甲肝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肠炎、痢疾也容易发生。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等辛温食物。既能起到祛阴散寒,促进阳气生发,又有杀菌消炎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作用。立春前后,这个时期的葱,韭菜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现代药理认为,芳香食物能刺激汗腺,以发汗解表,促进消化液分泌,还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但是有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人,应少食这些刺激性食物。另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多风干燥,很多人常被咽喉疼痛、口臭、便秘等“上火”的症状困扰,此时适当多吃点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萝卜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3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病因 诊断 心肺复苏 预防

中图分类号:R50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09―02

猝死释义: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医学定义:①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2月~2009 年12 月,123 例院前猝死病例,男76例,女47例;年龄18~96 岁,平均67.8±7.3 岁。

1.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 检验,以百分比表示率,两率间的比较用X2 检验,以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年龄段分布,年龄

2.2院前猝死患者病因

通过对123例病人病史的追踪调查,既往有心源性疾患(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的52例,脑血管病的23例,慢性呼吸道疾患的18例,糖尿病的13例(其中2例为合并糖尿病),慢性代谢性疾患的8例,其他11例

2.3院前猝死患者季节分布及发生场所

37例猝死发生于冬季(冬至至立春),春季(立春至立夏)40例,秋季(立秋至冬至)19例,夏季(立夏至立秋)24例,多发于冬春季节。32例发生于家中,91例发生于工作场所、商场、路边、菜市场、银行等。

3讨论

院前猝死是指病人在未来得及到医院就诊前,由于突然发生未能预期的、非创伤的、非自然性的意外死亡,一般发病到死亡6h 内。我院近5年来120 出诊2908人次,院前猝死123例,占4.23%。现讨论院前猝死临床特点:

3.1 院前猝死与性别、年龄的关系,123例院前猝死中,男∶女=1.62∶1,男性多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生活习惯和吸烟、酗酒、熬夜、劳累过度以及易发生情绪激动或各种冲突事件较女性多,这些是院前猝死的诱因。在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占猝死的39%。因此对60岁以上,特别是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高危患者,要加强一级预防,降低猝死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院前猝死与季节的关系

本组资料表明,院前猝死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冬春季节猝死者占全部病例的62.6%,与报道资料相似。可能是每年的1、2、11、12 月份是比较冷的季节,昼夜温差大。1~2 月是每年的春节,家人团圆,情绪易激动和暴饮暴食、饮酒。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各脏器功能低下,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遇到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不能适应而易发生猝死。

3.3 院前猝死与病因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院前猝死既往史中前五位是冠心病、不明原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占首位,与文献报道相同。因此对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对长期出现心电图异常或稍劳累、情绪激动等出现心绞痛的病人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组资料病因位于第二位是不明原因与文献报道不同。可能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摄入能量增加而运动量减少,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而部分青中年患者平时又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本组资料表明,不明原因猝死中大部分是青中年患者,在猝死发生前多无明确病史,常有酗酒、剧烈远动、情绪激动等诱因。在急救现场询问病史时,家属常回答患者平素“健康”,难以判定死亡原因,这可能是本组不明原因死亡比例高的原因。因此,普及健康体检,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及时发现和防治猝死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3.4 院前猝死的有效防治措施

3.4.1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指导和医学监护,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以预防和减少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

3.4.2 大力提倡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对于院前猝死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尽早、尽快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anary Resuscitation,CPR)。目前我国CPR 普及率仅为1%左右,与发达国家25%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5]。

3.4.3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缩短急救半径,缩短呼救

―到达现场时间。目前我国从呼救到达现场时间较长,平均

10~13min,与国际规定的“急救反应时间5~7min”相差较大[6],可能与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有关。

4 结语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4

糖尿病足是在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基础上继发的感染,可导致足部组织损伤、溃疡乃至坏疽,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该病治疗花费高,对生活质量影响大,严重者可致残、致死。据统计,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左右,在每年的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有>50%是糖尿病患者。

许多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无论是肢体末梢循环还是神经感知功能均较差,而寒冷刺激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使下肢缺血进一步加重。在冬季,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保暖或取暖时防护不当,很容易造成下肢缺血加重或烫伤而发生糖尿病足。

[病例介绍]

取暖不慎烫伤足部,但患者浑然不觉

患者,男,70岁。由于其所在的小区没有通暖气,室内温度较低,夜里患者常常用毛巾包着热水袋暖脚。近日清晨醒来时发现右脚被严重烫伤,足背布满大水疱,严重部位的皮肤表层已经脱落。

对于正常健康人而言,很少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而患者因患糖尿病多年,血糖长期控制欠佳,导致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对温度及疼痛的感觉完全丧失,以至于被严重烫伤却仍浑然不觉。对于此种情况,如果发现得晚一点儿,恐怕患者要面临截肢危险。

[知识讲解]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及临床常见诱因

高危人群 所有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感觉神经异常、足部畸形(如拇外翻)或胼胝、长期吸烟的糖尿病患者皆为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平常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糖尿病足。

临床常见诱因 ①穿鞋过紧或鞋底、袜底不平导致足趾挤压伤或足底磨擦伤;②用热水袋暖脚或洗脚水温度过高导致足部烫伤;③足癣没及时发现并治疗,导致感染在足部扩散、加重;④足部干燥、皲裂,未用润肤霜护理而造成皮肤裂伤;⑤修脚、剪趾甲或鸡眼处理不当,导致足部损伤;⑥对足部的小伤口未及时发现、正规处理而继发感染;⑦没及时处理胼胝(老茧),导致足底受压损伤。

冬季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足部保健?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逐渐转冷,温度降低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肢体末梢循环不良,如果不注意正确保暖及防护,极易发生糖尿病足。因此,在冬季,如何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健就尤为重要,特别是下面这些细节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注意足部保暖 由于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对温度感知迟钝,稍有不慎就易烫伤。因此,不宜直接用热水袋(瓶)、电热毯、电热器等暖足,取暖的最佳方式是室内空调或暖气,或者睡觉时多加些被褥。

选择舒适鞋袜 最好选择吸水性和透气性俱佳、袜口宽松的纯棉袜子,不穿带补丁或有破洞的袜子。另外,袜子应每天换洗,保持清净。不要赤脚走路。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有小砂粒等异物,鞋子有破损要及时修补,以免伤及足部皮肤。

每天温水洗脚 洗脚水温度以控制在40℃左右为宜,切忌水温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有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请家人感受水温或用温度计测试。洗完脚后,用浅色、柔软的干毛巾擦干,保持足部尤其是脚趾间干爽,注意查看毛巾有无血渍或渗液。

足部皮肤护理 皮肤干燥者,可给脚涂上润肤霜并轻柔按摩,注意不要将护理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对严重的足跟皲裂,可以使用含尿素的特殊皲裂霜。

每天检查双足 看看足部有无红肿、水疱、皲裂、擦伤、脚癣、渗出、溃疡及足趾变形,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正确修剪趾甲 剪趾甲时应先横着剪中间,再修剪两边,切忌把边角剪得过深,以免新长出来的趾甲嵌入软组织内,成为“嵌甲”,损伤趾甲周围的皮肤,造成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引发炎症。另外,对足部的水疱、鸡眼或胼胝,最好请专业人员处理,不要自行挑破、修剪。

以上重点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但这还远远不够,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忽视对血糖、血压、血脂、血液黏度等代谢指标的良好控制,这些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冬季户外活动少、进食偏多,同时由于寒冷的刺激,患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加速肝糖原分解,抑制肌肉等组织对糖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冬季糖尿病病情较容易加重的季节,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格外注意病情的监测与控制,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知识链接: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5

一、药补不如食补,膳饮养生好

1、膳饮养生的滋养作用

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形成维持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精”。“精”藏于五脏,是脏腑功能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即“神”的基础。“精、气、神”为人体之三宝,生命之所系,而它们都离不开饮食的滋养。

平补滋养法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等均为平补食物,如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鹌鹑蛋、猪肉、牛奶等;另一种是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既补脾肺之气,又滋脾肺之阴,枸杞子既滋肾阴,又补肾阳等,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

清补滋养法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有时也以泻实性食物祛除实证,如清胃热、通利二便、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致新,以泻中求补。常用的清补食物有萝卜、冬瓜、小米、苹果、黄花菜等。

温补滋养法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患者,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狗肉、鸡肉、鲇鱼、鳝鱼、海虾等。

峻补滋养法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来达到急需补益的目的。常用的峻补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肾、甲鱼、熊掌、鳟鱼、黄花鱼等。

2、膳饮养生的延缓衰老作用

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肾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是益寿抗衰的关键。

中医养生抗衰防老多从补益肺、脾、肾方面入手,食物有以下多种:扁豆、豌豆、薏苡米、蚕豆、粳米、糯米、黑大豆、核桃、大枣、栗子、龙眼、黑芝麻、枸杞子、生姜、蜂蜜、蘑菇、银耳、木耳、紫菜、海带、海参、牛乳、鹌鹑蛋、猪肝、牛肉、鹿肉、鹿胎、鹿鞭、土鸡肉、鸭肉、鲤鱼、鲫鱼、鳝鱼等。

3、膳饮养生的预防疾病作用

广义地说,所有关于饮食养生的措施都是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安排的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豆豉、芫荽等可预防感冒;用大蒜可预防癌症;用荔枝可预防口腔炎、鼻炎引起的口臭症状。现代研究表明,有的食物如大蒜能杀菌和抑制病毒,故可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等;生山楂、红茶、燕麦能够降低血脂,故可预防动脉硬化。

二、“三高”症者冬季要注意养“心”护“脑”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液供应中断,血液流通受阻,致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尤其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间,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阶段,此时更须积极预防。因为骤冷,血压会突然升高,使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发生脑出血;因为乍寒,使血液黏稠还来不及自我调节,血液便在粗糙、细小的动脉管内流速减缓,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脑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因此,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饮食+保健。冬季是人们食量大增的时期。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和豆类,可促使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得以排除,并且中和人体的酸碱平衡,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2、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切忌饮用冷食冷饮。

3、进补要适度。大量进补热性滋腻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5、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运动。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可避免机体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患者不宜晨练。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三、皮肤瘙痒、鼻炎要找过敏源

冬季皮肤干燥,尤其是老人更易发生皮肤瘙痒,常常入睡时要抓好半天才能入睡。

冬天有的人以为自己是不断地感冒,流清鼻涕,其实是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

皮肤瘙痒与过敏性鼻炎都是由于过敏源所致,所以找到过敏源是关键。专科医师认为,冷空气、冷环境是常见的一个过敏源。接触冰冷的被子等易发生瘙痒,清晨早起吸入寒冬的冷空气,马上引起鼻黏膜发生急性反应,于是打喷嚏不止、清鼻涕长流,其实不是感冒所致。

使用空调或电热毯,能有效防止皮肤瘙痒;用大杯热水,吸入湿热蒸气有利于预防鼻炎。

另外,专家认为清除室内看不见的尘螨及霉菌,也是清除过敏源的有效措施。

尘螨是以人脱落的皮屑为食的微小昆虫,灰尘积聚最多的地方它们寄生最多,它们尤其喜好被褥、睡椅、地毯等;霉菌则生活在微湿的环境之中,也是过敏源之一。

专家建议:多进食有益于增强机体免疫的食物;多到冷环境内进行适应性训练;减轻各种心理压力,可使过敏反应减轻,瘙痒与鼻炎也都会渐渐消失。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6

1.宜出汗少冬季宜敛阳护阴,应去寒就温。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使血压突然增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冬季穿衣要有一定件数和适宜的厚度,以质轻、保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2.宜健脚板健脚即健身。保持脚的干燥温暖。每天坚持温热水泡脚,按摩脚的穴位,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活动双脚,促进血液循环。

3.宜水量足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身体器官细胞需要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尤其长时间在空调房间,水分易于隐性流失,更应及时补充。

4.宜空气好冬季为了保持室温,常常门窗紧闭,空气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应注意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5.宜调精神冬季使人身心处于较低落状态。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依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可采取慢跑、散步、太极拳、体操、滑冰、打球等项目,是消除烦闷、锻炼身体、保养精神的良药。

6.宜防犯病冬季寒冷气候诱使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如高血压、心肌梗死、脑中风、胃溃疡、风湿病等。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也可在入冬前服用一些调理的中药,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发生。

7.宜粥调养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宜多食热粥,如赤豆粥、小麦粥、红枣百合粥、胡桃芝麻粥等。晚餐不宜过饱,以养胃气。

8.宜入睡早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衡。

冬季养生有几种错误的认识要注意避免。

1.衣服穿厚才保暖穿衣保暖是缓冲外面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之间的对流,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到温暖。但穿衣太厚,衣服内空气对流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减弱御寒能力。

2.冬季最宜吃火锅冬季气候偏于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阳虚者吃火锅较宜。但气阴两虚者不宜食火锅。

3.关节疼痛多饮酒冬季气候寒冷,关节伸屈不利,关节炎的病人往往病情加重,认为喝酒可以驱寒、活血。其实长期饮酒加速骨钙丢失,对关节不利。同时,饮酒加重动脉硬化、肝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因此,关节疼痛患者,在冬天除正常治疗外,应充分日照,适当运动,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4.室温高好舒服人体最舒适的室内外温度是18~27℃。室温过高,易感疲劳,如空调温度过高,易引起咽喉干燥、鼻塞。室内外温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

5.冬季雾中常行走冬季是江南大雾形成的多发季节,大雾时污染物滞留于近地面的空气中,空气质量特别差,因此,浓雾天气时少出行,出行时要戴口罩。

6.冬天晨练起得早人们认为冬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空气好,其实不然。早晨气温偏低,有害物质沉近地面而不易散去,不适宜晨练,早锻炼最好在八九点钟,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为宜。

7.鼻子受扰不管它早晨外出后吸入寒冷和污染的空气,鼻子受扰就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症状,长久易患呼吸道疾病。因此,外出时要戴口罩加以保护。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7

症状减轻也可能是坏事

古籍《黄帝内经》中对这一现象有认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正气充足,病邪难以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者有外邪侵犯,正气亦能抗邪而不至于发病。前列腺疾病在冬季加重夏季缓解是因为冬季寒冷,外界的寒冷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病情发作;到了夏季,热可散结,可使机体的虚弱状况暂时得到缓解,所以夏天可不发病或症状减轻。但由于体内的虚弱淤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一到冬季或寒冷气候刺激下,体内正气不足的情况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所以如果在此时放松警惕,停止治疗,疾病复发率很高,因为疾病并没有完全治愈,而且反复发作容易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使后续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夏天出汗多会掩盖症状

之所以前列腺炎患者在夏天会出现症状减轻的现象,与气温有直接的关系。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排汗量增加,小便次数自然减少,就缓解了尿频的症状;再加上温热的气候可使前列腺周围的括约肌放松,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解了前列腺的水肿、充血等症状。这样,夏季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可能暂时减轻,但是天气一转凉,又会恢复原状。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患者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患者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等待、局部疼痛等临床症状,但各项化验指标却很正常;有的患者白细胞、卵磷脂等化验指标异常,却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对前列腺炎的治疗,也应因人而异,不能仅仅依靠化验指标诊断疾病。

夏季是治前列腺炎好时机

夏季治疗前列腺疾病属于冬病夏治范畴,其治疗理论基础基于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平衡观点;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学说观点;3.“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夏季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好时机。因为在夏季病情减轻或无症状时,外界的温热气候可帮助体内淤积的消散,促进正气的恢复。

冬季疾病预防小常识篇8

血管老化催人老

大多数早发的心梗、中风患者,其背后真正的问题就是血管早衰。血管在经历了“沉积―钙化―狭窄―破裂/闭塞”的病变过程后,最终走向的结局就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导致血管早衰的原因很多,既包括遗传、年龄等难以改变的因素,也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障碍。而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是导致血管早衰的重要因素。其中吸烟对血管的伤害最为严重。

40岁以上的人群是血管早衰的高危人群,且日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由于血管早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们一方面要提高防病意识,加强预防,减少危害,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心这些血管“闹脾气”

脑血管:经常晕倒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一般是由动脉硬化斑块或大动脉炎引起的。患者常常感觉头晕、黑蒙,肢体出现一过性活动障碍等,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疾病早期可能没有特别症状,而且患者一般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脑中风。一旦得了卒中,最重要的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将危害降到最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血管:胸痛胸闷 由于气温骤降,全身血管会急剧收缩,并发生痉挛,而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诱发心梗。患者常会喘不过气、胸痛,就像有大石头压着的感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对于中青年,熬夜、过度疲劳后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以最快速度就诊。一定不能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结果疏忽了身体的警告。

下肢血管:腿疼跛行 有的老年人走路没劲或腿痛,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点了就继续走路,一会儿又没劲了就再休息会儿。这就是间隙性跛行的典型表现。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是老年慢性病,最终延误诊治良机。在此提醒,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等症状,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大大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

加倍对血管的呵护

脑血管:控制好血压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与季节有着直接的关联。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全身外周血管都处于舒张状态,血压也随之自然下降。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人体为了保温,会将血液集中在身体内部,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压也逐渐升高。如果不及时调整药物,血压就会偏高,心脑血管疾病就容易发生。因此,季节交替时节,要常测量血压,而且尤其要注意晨间血压管理。生活中注意作息规律,不熬夜,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等。

心血管:调整作息时间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多发生在清晨。秋冬季节早晚温度很低,过早起床容易受凉,更加危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季起床不宜太早,起床前宜先闭目休息片刻,然后缓慢坐起,在床边休息片刻后,再下床。白天应在太阳升起后再出门,晚上要尽可能早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

下肢血管:莫名的腿疼要当心 秋冬时节,有些人会出现莫名的手脚发凉、小腿酸痛,走路多了就腿疼难忍。这些人经过补钙或者添加衣物、每天泡脚等,都无法缓解症状。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血管疾病。

为你的血管“减减龄”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限盐限油、控制体重、放松身心、远离吸烟和酗酒、规律作息。在管住嘴的同时,也要迈开腿,有些血脂指标更需要运动的帮助才能解决。

2.健康人群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应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并在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专业医生的药物治疗。

3.对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并不适用,而应将全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和外周血管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健康状况,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标准化栽培技术范文 下一篇:培训课程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