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标准吗?

时间:2022-10-13 05:36:46

2008-200年度六年级数学测试题卷有两道题引起了我的关注,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1.其中一道是填空题:1.2的倒数是( )。

一个学生的答案是0.833的循环),试卷标准答案是56。

倒数:两个实数的乘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而无理数是实数中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2的平方根等。有理数是所有的分数、整数,它们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如722等。因此1.2的倒数可以是分数56,也可以是无限循环小数0.83·(3的循环)。因此试卷的标准答案应该有两个:56或无限循环小数0.83·(3的循环)。

2.其中一道是解决问题:小曾和小王一起打“的士”回家,共用了25元,已知小曾和小王所搭乘的路程比是2∶3,小曾和小王应各付多少钱?

(1)试卷的标准答案是:

解:前25小曾付,后35应小王承担。

A.小曾付:25×25=10(元);

B.小王付:25×35=15(元);

C.验算:10+15=25(元)。

剖析:从题目中给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看出,小曾单独走了2份,小王单独走了3份,两人共走了5份,按比例分配的办法解决,小曾占25,小王则占35。这种思考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一起”回家,两个人既然一起打车回家,就一定有一段路程是两个人一起走过的,没有可能两个人都有单独走得部分,因此标准答案是错误的。

(2)一个学生的答案是:

解:前25应该两人分,后35应小王承担。

A.小曾付:25×25=10(元),10÷2=5(元);

B.小王付:25×35=15(元),15+5=20(元);

C.验算:5+20=25(元)。

剖析:这种解法思路基本与前面的解法相同,但是他又进一步去考虑了两个人同时走得部分双方各付一半的钱。较前一种解法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可惜,在解答过程中,他把总路程看成了5份,即前2/5是“两人”乘坐,后35是小王独自乘坐。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按题目的要求,两人走的路程是2、3,(小王走的3里面包含着小曾走的2,) 但现在却成了2:5了。事实上,这种思维走入了一个误区,将作比较的两个量混淆了。因此,这种思考也是错误的。

(3)一个正确的答案是:

解:前23应两人平分,后13应小王承担,

A.小曾付:25×23=503(元),503÷2=253(元);

B.小王付:25×13+253=503(元);

C.验算:503+253=25(元)。

剖析:

设小曾和小王一开始便同搭一部车回家,则有下面的线段图:

从图中不但看出,前23的路程是两人“一起”乘坐,应平均分乘车的费用;后13的路程,是小王单独乘坐,因此费用应该独自承担。因此,这种思考是正确的。从这道题目上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再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生活中拼车上下班的例子很多,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逐渐AA制,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更合理、更易于大家都能接受,现在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式公理,因此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也就是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数学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让人们更和谐、更省钱、更合理,也真正实现了共赢、多赢。

数学是严谨的、也是多元的,有些题目的答案更不是唯一的,这就是数学的美,这就是数学的迷人之处。面对问题我们可以多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的思维一定要正确,合乎道理,并且要尊重生活,不能为了解题而解题。特别是出题的老师要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像253元,503元这样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是不会这么精确解决的,这里面还需要一个人文的处理,像四舍五入、只入不舍等等。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的基本功,哪怕是一个错误的解答,同样能给我们一个创新的思考,所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有长流水。

(工作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从中考物理的典型试题透视学科渗透的命题特点 下一篇:谈高中数学教学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