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旧房屋改造范文

时间:2024-04-09 10:19:14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1

[关键词]宅基地;弃旧辟新;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45-04

引 言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她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1]。从广义上讲,聚落包括村落与城市两种人类的居住地[2]。农村聚落是人口集聚的原生地,而城市则是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深化而形成的人类集聚的次生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口城市化已成必然趋势。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城市空间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我国广大农户建房的空间布局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农户宅基地选择出现了严重的弃旧辟新行为,由原自然村落中间向四周扩张侵占良田,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都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湖北孝昌县佗店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一、农村宅基地选择的弃旧辟新现象的分析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户用于建造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包括农户住房用地、附房用地、宅旁绿地、庭院、围墙占地等。农村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农户对其只有使用权。宅基地弃旧辟新是中国广大农村聚落空间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非农收入比重的增加,和村内部原住宅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改造成本较另择新址高,有条件建新房屋的农民不在原老房子宅基地重建房,而在生存环境较好(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自然排水较好,水质好等)的地方开辟宅基地的行为。宅基地弃旧辟新导致村落内部衰败、废墟面积扩大,内外房屋成新度形成强烈反差的农村房屋空间结构态势。自然村落的形成是一个较漫长和平缓的过程,一般呈向心性的聚集态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经济条件建设新房的农民向村扩展;在交通比较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和水质较好的生存环境较好的地段建造新房屋。导致农村用地外延内空,中心衰败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都屡见不鲜。

光明村位于湖北省孝昌县境内,全村人口近1700人,人均年纯收入约1500元,这个行政村管辖3个自然村落,农户宅基地选择都出现了弃旧辟新行为,而且表象和成因都基本相同,所以本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村――小湾关进行具体研究,该自然村有居民约400人,居户约60户,老房子基本都是在70年代及以前用土坯建造的,还有少数是在80年代初期用红砖黑瓦建造的平房,这些房屋本身质量差,经过几十年的居住,现在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土坯房子已经不能居住,有条件重建的农民都陆续建造新房屋。他们选址80%以上都倾向向村扩展,即使原土坯房屋已倒塌,他们也不在原住宅地重建;该村在老房子宅基地已经建房屋的居民也颇是后悔,一时草率匆忙建造的居民,只要房子没装修,就不急于装修,准备攒些钱在村外重建。由此,导致村中心土坯房子倒塌一大片,两层楼房半环绕(该村落西部地势较高,取水很困难,所以房屋向南部、北部和东部扩展)的极不协调的现象。

二、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带来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由来己久,只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演进的粮食紧张局势和中国耕地紧张的状况下其影响尤为突出。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扩大生产,以确保粮食供应。面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粮价飙升的局面,中国需要警钟长鸣。农村宅基地辟心弃旧侵占良田造成了有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粮食生产的良性发展、限制了农民土地增收空间和农村社区落后面貌的改善,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根据对光明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小湾关的调查,目前全村人口约400人,宅基地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村中心己经有20多户废弃农宅,面积约达到1300平方米,约占全村总量的30% 。一个自然村落由于宅基地弃旧辟新侵占良田而浪费的土地资源,与城市扩张吞食的农田规模相比较,似乎微不足道,但放眼全国,农村聚落数量多(数以白万计),因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浪费的土地资源总量是十分惊人的。农村建房占用耕地成为耕地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 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 75亩的43%,我国人口却以每年约1500万的速度猛增,同时又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3月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20100万亩),其中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约600万公顷(9000万亩),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有效疏导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286. 67万公顷(4300万亩),约占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的48%。这说明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对我国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必须尽快加大力度加以治理。

(二)缩小了农民依靠土地增收的空间,不利于扩大内需

2008年4月份以来,国际大米均价上涨25%。2月和3月,国家两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累计提价达到9%~10%。中国银监会还要求金融机构压缩非农贷款投放,确保信贷支农。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导致几乎所有聚落的耕聚比(即聚落耕地面积与聚落用地面积之比)大幅下降,合理的聚落用地面积,应该使耕聚比达到最大值;每人平均粮食产量是与耕聚比正成的,耕聚比下降限制了粮食增产的潜力,当然也就减少了因粮食涨价增加的收入,不利于带动农村消费市场。

(三)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建房地无序扩张状态,加剧了村落内部的衰败,弱化了农村居民的集体意识、卫生健康意识、环保节能意识等;村内成为老年化、贫困化的象征,原来和睦的邻里关系随着不断的外迁而被打破。空心化对农村安全构成隐患,村中心遗留下来的旧房子多为草房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而目,村中间破败的老房成了卫生防疫的死角,长期闲置造成家鼠泛滥,引起以家鼠为媒介的传染病的流行。近年来,农宅攀高引发的采光、排水、出路等问题日益突出,民事纠纷不断上升,给社会治安和农村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三、农村宅基地选择弃旧辟新的成因分析

农户是农村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农户利用土地的决策是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的决策过程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住房不仅是农户遮风挡雨的场所、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也是农户财富的象征。在选择宅基地建设房屋方面,作为有限理性的农户,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外部的约束条件(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等)来合理的决策,以期达到他们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导致村内老住宅闲置,甚至大面积破败坍塌。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该行为有深层次原因:是生存环境因素,客观经济条件因素,管理机制因素和主观意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原住宅区生存环境恶化,改造成本较选新址重建成本高

在中国广大农村住宅区一般没有统一的排水设施,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就近排到池塘;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东部欠发达地区)都没有条件引入自来水设施,取水靠自家打井,抽取地下水。这样经几代人的居住后,生活污水填塞池塘,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而且污水渗入地下,流到农户打的井中,污染了饮用水。要改善居住环境,就要翻塘清污,并将污染的地下水抽起来,依现在的市场行情,翻一口塘需8000元左右,还要抽取地下水也需要电费,而且改善环境往往不是改善一口池塘就能解决问题,要同时翻挖邻近池塘,费用有可能高达几万。并且池塘是个公共产品,都不愿意首先出资,等着别人治理,自己“搭便车”。这样谁都不愿意首先翻塘清污,因为一旦清理了成本自己一个人承担,而且不能阻止其它居民受益;同样不能阻止别人再污染。可能有人会提议村委会牵头,村民集资翻塘。这个提议在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行不通,首先,越是欠发达地区村委会越是缺资金,号召力很有限,形同虚设;其次,农村建房子,由于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步调不一致,有些居民已经搬到建房,他们不会集资;再次,有些村民由于其它的原因如“出路”等问题,以计划到建房,他们也同样不会集资。这样留下来在原地基建房的村民分摊的费用很高,而取得一块地建房,只要是自家的责任田,并处于村子周围不太远。取得土地建房许可证、平整地基和打井取水等只需约5000元。在修建老住宅时,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后修的房屋将先修居民的“出路”(出进是否便利,大门正方向视线是否受阻)挡了,虽然有时甚至发生事件,但最终还是建了。那么出路被挡的那个居户如果要重建房子不会在原宅基地修建而另选新址。另外,老房子拆迁需要花费成本,拆下来的东西除了占地方没什么用途;即使老房子倒塌,清除残砖断瓦也要花成本。因为不能使用推土机统一集中清理,发挥规模效应,单个农户依靠人工清理成本较高,单个农户请推土机清理成本更高。

(二)农民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农田收入边际效用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不但带来了总收入的增加,也使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前单纯依靠务农收入,发展到多元化收入结构,即到城市务工工资收入、投资做生意等。农民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部分地区更高,远远超过50%。经过实地调查统计,湖北省佗店村非农收入约占农民家庭年总收入的52%。在家种地的基本是老人、中年妇女和孩子,能够出去打工的农民大多选择进城。通常青年男子学门手艺上工地搞建筑,女子到南方深圳、广州等地进厂打工。如果田地较多,老人身体较差忙不过来,在农忙时年轻人回家忙完后,马上返城。农民总收入的增加,农民放弃破败的旧房子重盖新房屋的愿望愈加强烈。如果农民收入不增加,没有积蓄,盖新房屋的愿望就会不断的被压抑,而只能在旧房子上修修补补,忍耐着过下去。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但相对于城市里的天价房屋,他们的那点微薄收入微不足道,在城市里买个房子是不可能的,所以农民大多数只能选择在农村建设房屋。由于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土地收入对农民的边际效用也随之降低,土地已不是农民生存资料的唯一来源,农民在考虑建房选址时,权衡某块拟用做地基的良田所带来的新住房良好环境收益与该良田种粮食的机会收益时,农民倾向于选择前者。

(三)土地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基于利益引导的统一规划与布局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房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农村建房的统一规划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正是这一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乡村建设一直是我国建设和规划的薄弱环节,在量大面广的住宅更新过程中,各地农村的村庄均表现出粗放式的发展势头。正如薛力所言,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住宅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一方面,土地管理机制不合理。农村建房要取得土地建房许可证,乡镇土地管理所是发放土地建房许可证的权利机构,土地管理所管理的区域比较大,对村庄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只能出台一些大纲性的政策,如规定村庄一定范围内才允许建房,这一规定也加剧了农村建新房布局的无序性,因为同一方向不可能大面积建房,只能围绕村庄零散新建。加之存在“寻租行为”隐患,导致土地审批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村干部没有土地审批的权利,农民建房直接找土地管理所审批,村干部规划意识淡薄,缺乏统一规划的积极性,对规划不关心,加之村干部素质普遍较低,要作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大面积老房子坍塌无人监督管理,无人组织清理,不能及时将其还原为耕地。

(四)攀比之风和封建迷信思想还有一定市场

一是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尊奉“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如果那家兄弟们都生女孩,没有男孩,而恰好兄弟们住在一起,老人们就会认为“这地方(老房子)不发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会另择新址建新房,如果住的是破旧老房子,那就更会搬走啦。因为在大多数农民的眼力传宗接代仍然是天大的事情,更何况在中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农民养儿还为了“防老”(老有所养)。二是攀比思想较严重。农村住宅建设基本上朝着“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只有广阔的村外和农田才能提供更大的住宅建设空间。佗店村村民建的新房现在基本都是高两层或三层,外加“小三间”(沿正屋地基向大门朝向,打一个院子,院内建厨房、猪圈和洗手间,总占地平均约200平方米)。另外,由于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性人口较女性人口多,特别是随着即将进入婚龄的男性人口的增多,他们对住房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毕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女性谈婚论嫁大部分是要看男方的家庭住房条件的,“小康不小康,全在一栋房”。

四、对策与措施

我国是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映映大国,一定的耕地数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特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所造成的耕地流失甚至大于城镇用地扩展造成的耕地流失,并且这种状况是在农村人口绝对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紧张局势正在演进,世界粮食形势不乐观,部分国家已经因粮荒引发混乱;二是年初冰雪突袭,通胀攀升,粮食和食品首当其冲,倘若粮食短缺防线突破,政府防止通胀布局将功亏一篑。在此背景下,作为人口第一大国,采取积极措施治理农村宅基地弃旧辟新行为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扩大生产,以确保粮食供应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利益引导的统一规划与土地管理机制

农村建房管理规划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在资金匮乏的欠发达地区,不宜实行村村合并整体搬迁,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原自然村的基础上实行局部改造,一是整体搬迁需要大量的资金;二是农村一般是同宗族姓氏的住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村。行政村下辖的若干自然村往往宗族不同,在宗族观念还比较浓厚的农村贸然将他们整合到一起,容易引起冲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拟提出基于利益引导的统一规划与土地管理机制。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商谈决定选择一块地皮供村民建房之用,报乡镇土管所审批,土地管理所从银行贷款用于在新的地皮上修建公共设施,如:平整土地、打公共水井、修道路、拉电线、挖池塘、建排水设施等。在土地管理所的监督下村委会具体负责兴建这些设施,资金由土地管理所提供。村民向土地管理所申请建房许可证时,由土地管理所收取土地建房许可费和兴建设施的费用。经过实证研究,集体兴建公共设施较单独修建可以节省约3000元(10户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户数越多节约就会越多);选择地皮时要充分考虑村民新建房屋的需求量。在村民搬出之后,集体统一对老房宅地废墟进行平整,宅地改为良田,使用权归原农户,费用按面积大小分摊。佗店村有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在村北部划出一块宅基地供村民建房,报乡土地管理所批准并通过。村委会没有修建任何公共设施,但需要并有经济条件建房的村民已陆续在那里建房8家,还有村民正攒钱准备在那里建房。如果兴建一些公共设施吸引力会更大,特别是现在由政府财政出资在全国各地兴建村村通公路,可以将公路引入这一区域,集体打井、挖池塘、平整地基等。并且在聚落空心化的过程中,无序中存在着有序,呈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态势,农民生活还是倾向于群居。基于自利引导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也可以满足农民的这一需求。

(二)加强新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集聚力

交通区位、电力线路等条件己经成为农民选择宅基地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部分村民选择在村外另盖新房,在于交通便利。为此,要以人为本,在新开辟的宅基地上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电、供水等最为基本的公用设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引导农民建房走向聚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支农资金5625亿元,比去年增加1307亿元。这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首次超过千亿元。根据财政预算报告,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增长30.3%,这一增幅也创了历史新高。这些支农资金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村落“空心化”,挖掘土地生产潜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田收入的边际效用

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土地收入的增加。农民施展才能的最大舞台仍是土地,向土地要效益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应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具体说来,就要既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又要做好其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对于佗店村来说,村民不要仅仅只种水稻,由于现在“村村通公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农产品进城比较便利快捷,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条件和市场约束条件,可种植莲藕、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效利用池塘,发展养鱼业。

[参考文献]

[1]金其铭.聚落地[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84:6.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10.

Causes of the Choice of Using New Housing Sites Instead of the Old Ones in the Rural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Guan Xiongying ,He Weijun

(Sanxia University ,Yichang 430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and resources are growing scarce. When farmers build houses, most of them use new housing sites instead of the old ones, resulting in much idle l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ming village, Xiaogan City, Hubei Provinc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is article studies main causes of farmers’ using new housing sites instead of the old ones, analyzes their consequences and puts forward a mechanism guiding farmer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land.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2

场景:旧房拆迁现场、旧房背景、

人物:副乡长、省报记者、老孟、小孟、小孟爱人(茶叶种植户)等

副乡长戴着安全帽上

副乡长:旧屋换新房,我是两头忙;今天劝导老张,明天开导老王;

这边旧屋刚拆,那边帮人算账。算啥帐?盖新房得花多少钱,咱政府给补助多少啊。要说改造旧房,真是好事一桩;有些村民不解,舍不得三间瓦房;各家我来劝导,为了崭新**。当个县官,现管,忙!

记者背着摄像机上。

记者:(面向台下观众)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省报的记者,请问您一个问题:您听说过**吗?(做采访状)什么?武松打虎在**?嗨!那个是景阳冈。**是个茶叶大县,以茶闻名。如今又因农村住房改造亮点纷呈,名声大震,引起国内广泛关注。**的房改问题是否如媒体说报道的那样?是否也有负面的消息。(举起摄像机)咱们一起去看看。

(来到李县面前)您就是副乡长吧?

副乡:(点点头)您是?

记者:(上前握手)副乡长您好,我是省报的记者,今天是专门来采访您的。

副乡:(笑着)我有什么好采访的。还是采访我们乡长吧。

记者:(调整好机器,笑着)就是乡长让我来采访您的。要我到拆迁现场看看,说您就在这儿,我就过来找您了。

副乡:(笑着)啊。

记者:您能简单谈谈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吗?

副乡:好,我们**县委县政府把旧村改造作为破解农村建房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头等工程”。

记者:那我们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副乡:我们**山区乡镇村庄多、村庄散、村庄小、人口少、空心村多,人居环境差,人均建设用地却很高,农民建房难得不到解决。**是全省六个最欠发达县之一,罗锅上山——钱紧。为此,我们提出了“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农村住房改造思路,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对于**的明天啊,我有信心。

老孟拄着拐棍上

老孟:(指着副乡)我说你就是要拆我房子那人啊!

副乡:(笑着)我就是负责拆迁的,老大爷。

老孟:(一脸严肃)你才姓老呢,我姓孟!

副乡:(陪着笑脸)孟大爷,你老有事儿?

老孟:(看到记者)你是跟他一起的啊?

记者:老大爷,我是记者。

老孟:(握着记者的手)记者同志啊,你来的正好。(气愤)我有事要跟副乡长说道说道!

记者:(面向观众)说负面消息,负面新闻就来了。(说着将摄像机对准老孟)

.............................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3

 

2018年,XX乡紧扣“住房安全”这一标准,严把“调查摸底、组织实施、监督管理、验收”等关键环节,狠抓全乡安居扶贫工作。全乡上下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全面改造危旧土坯房和拆除“空心房”,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整体情况

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组织调查摸排,通过拆旧建新、维修加固、保障房建设、异地搬迁等方式,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一是对一些特殊困难家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标准建设56套保障性住房(其中2016年12套、2017年44套),全部实现“拎包入住”。二是拆旧建新一批。对D级危房户,结合“空心房”整治予以拆除,动员贫困户拆旧建新,改善住房条件。2015年以来共新建233户。三是维修加固一批。对房屋鉴定为C级或A\B级的房屋,由农户自主、政府统一代建对其房屋进行“十改”,严格按照安全住房标准进行维修加固。2018年共维修加固162户;四是易地搬迁一批。针对58户居住相对偏远或条件相对恶劣的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并合理制定后续帮扶措施,使贫困户搬得出、住的稳;五是敬老院安置一批。共安置特殊供养人群11户。六是组织房屋安全鉴定。针对XX乡土坯房相对较多的实际,聘请第三方组织对乡内结构保存较好、有生产生活利用价值的726栋土坯房进行房屋鉴定,每户房屋均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措施

1、做好前期调查摸底,科学合理分类实施。我乡于2016年初开始着手全乡农村危旧土坯房存量摸底调查。一是多轮反复摸底调查核实再摸底再核实,为启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摸清了底数,提供了基础。二是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员代表、村组干部、困难群众及在外务工人员座谈会,充分听取对不同类别房屋的改造意见。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XX乡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成员为规划、土管、民族、财政、林管、综治、项目办、派出所等站所组成,统筹全乡安居扶贫的组织实施。

3、健全监管机制,完善资料台账。一是严格落实驻村负责制,由驻村领导牵头负责包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落实。二是加强日常监管、指导。规划所全程参与监督指导农村危房改造业务指导,对农村工匠的管理,严控标准,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注重农村合理规划,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户依法依规建房意识。三是完善各类危房改造资料台账及归档。对2015-2018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资料按年度进行全面整理,做到“每户一档案”;四是高质量录入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

4、责任压实、督查考核到位。一是各村向乡党委政府递交《2018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责任状。年内必须按时按质全面完成本村列入危房改造实施的贫困户任务,并实行每周通报排名,对未按时按质完成的村,在年终绩效考核时相应减分处理;二是强化平时督查、检查、督办。乡危房办、精准办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村安居扶贫工作进行检查,并通报至乡主要领导,反馈各驻村领导,及时销号、及时整改。

                              

                               XX乡危改办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4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为中心,从本地民居典型风貌特征出发,结合重建的新建筑特色,对旧院落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提高旅游价值和服务水平,为乡远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突出抓好“大老路”公路沿线以及特色旧院落的风貌改造工作,使村木结构房统一风格、更具特色,新建房屋与改造房屋的外观更加协调,从而提升整村的品位和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三、实施对象

村“大老路”公路沿线以及特色旧院落涉及农房约35户(不包括重建户),最终以实际改造户数为准。

四、实施内容

按照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县乡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导则要求,主要对木结构房屋的门、窗、墙面、扶手、扶栏及其他辅助构件等方面进行改造,统一风格及样式,其次对房前屋后进行一定的绿化。

五、补助措施

主要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助,具体方式如下:1、现场核实每户农户需改造的内容及面积,形成清单并公示。2、通过群众“一事一议”,对改造涉及的材料、人工费等进行询价,落实具体的单价成本。3、核算出总价费用后,采取由财政承担三分之二,农户承担三分之一的方式进行补助。4、对经改造后验收合格的农户进行补助奖励。

六、资金来源及管理

奖补资金由县财政统一解决,由乡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和兑现,乡人民政府建立资金支付台账,按照相关规定专款专用,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七、验收程序

农户申请改造——现场核实——村组公示——组织实施改造——农户申请验收——公示奖补——兑现奖补资金。

八、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加强风貌改造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群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2、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成立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细化任务,倒排工期,按时间节点,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及人民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序推进。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机构,确保增减挂钩项目顺利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

今年农村农房“两改”用地指标都纳入土地增减挂钩工作重点,街道建立由街道主任为组长,农办、国土、城建、新农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新农办),新农办主任为组长,国土、城建主任为副组长,各村也相应建立工作班子,由街道主任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专门人员,确保农村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2、明确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市政府安排我街道“增减挂钩”任务为120亩,任务相当艰巨,下达指标后,街道专门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落实到村,分二批完成:第一批四个村庄(1)朱应村拆旧区16.84亩,完成相关资料,已上报之中;(2)三迸桥村拆旧区15亩;(3)浦口王村拆旧区12亩;(4)竺家村拆旧区15亩,相关材料正在编制之中。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革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结合各村实际,尊重群众意愿为原则,对各建(置)房点进行科学规划,优化住房设计方案,让建房农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并分类指导实施,努力缓解本街道农民住房困难。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谐性,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的关系,严防出现两次拆迁、重复建设。今年上半年,包山、坝桥、浦口王3个村的村庄规划已经规划局批准,可动工实施

2、农民中心居住区建设

2012年是街道农房两改建设的重要之年,今年牵动了江口街道农民中心居住区(前横点二期),拆除老房子建筑面积12278平方米,户数128户,安置地块为22.38亩,总建筑面积22972平方米,套数170套,总投资额度29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三幢主体结构,其他三幢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到2013年6月份全部竣工。

江口街道农民中心居住区(前胡点一期),总用地面积25.6亩,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左右,建造层数11楼小高层,建造套数267套,总投资1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正在建设1号楼打桩,2号-3号楼地下室工程,施工期600天,预计工程完成要在2014年5月底。

江口街道农民中心居住区(方桥点一期),总用地面积14.5亩,其中耕田指标8亩,宅基地6.57亩,共需拆除农户23户,拆旧面积2862.7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总投资23000万元,目前完成监理招标,土建施工招标定为6月8日,预计6月20日施工队进场,施工日期360天,目前正在老房子搬迁拆除工作。

江口街道农民中心居住区(双马点一期),用地面积5.47亩,可建造2幢房屋,北面为小高层11楼,前面为多层,总建筑面积8330.9平方米,施工图正在审图,预算也在编制中,预计到6月底可以标底审核,8月份进入招投标工作,9月份进入施工。

3、梳理式改造村农房二改

按照3+28农村布点规划,对28个梳理式改造村进行改造,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江口街道新桥下村,利用村建设用地3600平方米,建造60套,面积5400平方米,总投资637.2万元,解决了村大龄青年和无困难户的问题;横里埭村利用村大礼堂危房进行拆除,用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建造套数24套,安置了村大龄青年和困难户;江口街道浦口王村,利用村空房子和老百姓房子,拆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造套数30套,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安置了大龄青年和困难户。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1、继续完善规划体系建设,搞好村庄总体规划。除完成正在进行规划编制的村外,全面启动余下各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2、全面开展农村中心居住区建设工作。在前横村试点基础上,探索新路子,提倡BT模式建设中心居住区,尽快启动方桥、双马点建设。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6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调查;思考

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强调要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此,赣州市卫生局党组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切实改善医患关系。确定了“着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近年来赣南老区卫生改革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赣南老区农村基层卫生的现状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 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4.52 亿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0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28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9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42%。

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0个,卫生监督所18个。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53万人。全市有15个省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县(市),覆盖人口达到553.68万人,475.24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由于赣南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重大,在赣州877.04万人口中,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贫困人口近30万。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就医环境差。

1、医疗业务用房紧缺、破旧。 极大多数基层卫生院房屋简陋、年久失修,有些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如赣南的信丰、大余、上犹、安远等4个县有乡镇卫生院62个,只有61462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其中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27755平方米,占45.16%。需要改造的房屋面积28963平方米,占47.12%。个别县,如大余县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达到62.63%。安远县乡镇卫生院 现有危房面积7715平方米(占乡镇卫生院房屋总面积12259平方米的63%),有的乡卫生院为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土木结构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现早已破烂不堪。

2、村级卫生所(室)极大多数不符合“三室分开”(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要求。我们调查的赣南信丰、大余、上犹、安远4个县,共有村卫生室1368个,其中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202个,占14.77%;有1166个村卫生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占85.23%。信丰县有657个村卫生所(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有607个,占93%;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50个,占7%。有的县如安远县没有一个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村卫生所(室)。有些村卫生所(室)是利用自有房屋开设的个体诊所。

3、医疗设备陈旧老化、简陋不全。

4、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赣南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伍存在“两低两高”的现象,即学历层次低、职称级别低、无学历人员比例高、无职称人员比例高。

学历层次偏低,南康、宁都、于都、瑞金、寻乌等5个县(市)乡村医生人数为3901人,中专以下学历2710人,占69.47%,中专926人,大专253人,本科以上学历12人只占0.31%。有的县本科以上学历为0;

职称级别低,我们对南康市、于都县、寻乌县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 200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1035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5人占0.48%、中级职称161人占15.56%,初级职称667人占64.44%。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太低、初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高。高、中、初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呈“宝塔形”结构。who推荐的一个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按who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此外还有许多村级卫生所(室)的医务人员无学历、无职称。

二、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按照《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基本配备标准》和《江西省村卫生所建设标准》加大人员、技术设备、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明确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投入的合理增长,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才、房屋和装备三配套)目标。

2、加快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目标。农村村级卫生所(室)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所(室)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有的无固定的用房,有些村还没有卫生所(室),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政府要加大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力度,按照每个1万元的标准和三室分开的建设原则,加快村卫生所(室)改造和村级卫生服务点建设步伐。首先,做到村村有卫生所(室),一个行政村原则上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其次,有固定的医生,村级卫生所(室)必须配备一名村医。再次,有基本的诊疗设备,改变“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的状况。

3、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确保每年引进和吸收一定数量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与医学院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比如赣州市与赣南医学院合作招收订单式全科医生大专班,计划共300名,分三批,每批100名在2006、2007、2008三年内完成录取工作,工作开展两年来,订单培养生的招生、录取与培养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了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鼓励在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保证外出进修和学习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

4、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建立管理、筹资和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尽快在全市推广。要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增强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针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尽快建立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7

王传元

近来在一些地方调研时,留心了一下限下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发现新村居民点建设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大多数农户搬进新居民小区后,老宅基地上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一直没有拆除,老宅基地和周围的零星地迟迟不能复垦。这样的宅基地少则四五分,多则七八分地,不仅造成大量土地长期闲置抛荒,而且严重影响新农村的整体形象。

同时,如此“建新留旧”、一户两宅甚至多宅明显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更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笔者走过的一些地方,目前大约75%以上已完成居民小区建设的村,小区面积有多少,村里的整个宅基地面积就增加多少。这种新的土地浪费现象,长此以往不容乐观。

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建新留旧”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源头截堵。县乡(镇)的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应严把新宅基地审批关,老房没有拆除,老宅基地尚未复垦的,一律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报批前经办人员必须现场踏勘,有关责任人签字上报,追究弄虚作假者的责任。

第二,制度控制。在坚持“一户一宅”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老房拆除、老宅基地退耕还田保护金制度,对建了新房、暂时没有拆除旧房的居民,收取一定数额(2000元左右)的“拆旧还田”保证金,同时签订“拆旧还田”协议;限期“拆旧还田”,按期履行者如数退还,过期不能履行的,保证金转用于土地复垦。

第三,教育引导。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国土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群众切实了解有关政策法规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土地的珍贵和节约用地造福子孙的实在意义,从而提高群众珍惜土地的自觉性,以尽快实现建新拆旧。

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两点建议

肖 岚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有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商品房市场开始活跃,市场经济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内在需求十分迫切。《物权法》颁布前,有关不动产登记的规定散见于法律、规章和司法解释之中,不动产登记一直实行房屋和土地的分别管理体制,设立了不同的登记机关,形成了土地、房屋管理分属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格局,各个登记机关之间职责不清,部门利益相互冲突,其结果不仅增加了不动产登记人的不合理负担,也破坏了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但是具体由哪一个机关来行使这一职责,《物权法》并没有明确,各个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其职能不同,分别行使登记的职权。

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两点建议

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土地和房屋作为最重要的不动产,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房产地产分别登记的做法弊端很大,不仅不符合法理,在实务中也容易造成混乱。房地一体本是房地产业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立法上处理土地与建筑物关系时采取的也是“房随地走或者地随房走”,以及房屋所有权与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人一致的原则。土地及其地上物在物理属性上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不动产登记机关的统一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相关行政机关应尽快统一不动产登记机构,统管不动产登记的相关事宜。

农村老旧房屋改造篇8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我县农村自然庄多达1700余个,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占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加上我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之处,坡地多,大面积的平川地少,而且许多村庄多建在平川之处,虽着村庄占地的不断扩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耕种条件好的平川地日益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促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任务。

我们##县国土资源局历来重视旧村改造工作,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就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涌现出了望川、上伏、后则腰、蔡节、西沟等旧村改造成绩突出的村庄。其中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力度最大,该村由1989年居民住宅370亩的村庄,经过旧村改造后居民全部住近了楼房,占地面积仅有250亩,大大节约了耕地。回顾望川村旧村改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使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是实施旧村改造的内在动因

旧村改造虽说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能不能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旧村改造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这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所在。望川村有360户,1171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47亩,其中耕地1307亩。1984年开始,该村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发展村办企业,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9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5万元,人均存收入1000元。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这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望川村的百姓也一样。以前,望川村民无钱修房子,360户人居住在三个自然庄中,居住区占地面积185亩,自1978年以来,富裕起来的望川村人,纷纷建新房,截止1989年,全村共建新房1000间(眼),占地185亩。这样形成了三个问题:一是村庄土地浪费严重,村庄占地已占地370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300亩,这样一来望川村占地将达到670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二是耕地日趋减少,除了村民修房占地外,望川村办企业也要占地,企业要发展,就要上规模,上规模不占地不可能。加上国家、省、市县一些重点项目占地,人地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三是村内建筑杂乱,以前的居民点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低、矮、破烂、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排水排污都是问题,而新的建筑虽然新,但东一处,西一处,显得杂乱无章,公共设施无法配套,导致了望川村街道低洼不平,雨天水路不畅,因排水、走路造成了许多民事纠纷,村庄建设水平上不去,仍是“年年建新楼,岁岁无新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国土资源局积极为该村出谋划策,在参观该村时,与该村两委班子就望川旧村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的宣传下,望川村两委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88年开始,两委干部统一了意见,决定进行旧村改造。为了帮助望川村进行旧村改造,我们首先建议该村走出去。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旧村改造典型村取经,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二是通过座谈、恳谈来统一认识,消除村干部的畏难思想,齐心协力做好拆迁户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的担忧、害怕、抵触情绪,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征地、拆旧铺平道路,确保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指导,注重规划和建设管理,是高质量完成旧村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在旧村改造中,许多村庄由于不重视规划和建设管理,结果使村庄旧村改造半途而废,新村面貌依旧、质量不高。因此,旧村改造首先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个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中心村及有条件的村庄要按照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进行规划,同时要强化建筑设计工作,对户型、主基色、建筑立面都要统一标准、统一设计。按设计施工。在我们的帮助下,由山西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给望川村绘制了1990至2000年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其中新村规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91年建成两栋三层居民楼,安排居民48户;建成宽12米,长1000米的柏油新街;建成教学大楼和容积为500立方米的自来水塔。第二步,从1992年至1995年,建成居民楼8栋,安排居民200户的同时,建成综合办公大楼、商业大厦、酒家、幼儿园和煤气站。第三步从1996年到2000年,居民全部进入新村,并建成医院、文化宫、公园、力争全部完成园林式新村建设任务。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争议,但在今天看来,我们对望川旧村改造的超前规划是正确的。国土资源部长孙文盛在任山西省省长时,多次深入该村进行调研,对该村旧村改造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三)和谐发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是确保旧村改造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991年,望川村开始了旧村改造工程,首先的阻力来自传统观念。有相当部分的村民认为再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属于私有财产,加上一些风土习俗、家族势力等多分面因素的纠结,撤旧房很困难;第二是村民住房问题,谁先谁后住,新楼价款问题。为了使望川村旧村改造顺利进行,我们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符合国家法律与政策的精神,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了旧村改造民主决策、科学规划。从而有力的促进望川村旧村改造了工作。我们在望川旧村改造中主要处理好了以下三个问题:

1、旧房拆除。望川村通过开会、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反复讲解和宣传“旧村改造”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动员,并拉上全村党员干部外出参观,使他们认识到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主动撤除自己的房屋,腾出宅基地户用于建设新楼房。该村老党员郝世愧1987年刚盖起16间新房,但却首先不同表态,主动撤除自己的房屋。在党员干部作出表岁的同时,该村组织了旧村改造政治思想动员工作组,挨门逐户做思想工作,为该村的旧村改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造资金的筹集。实施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旧房老宅基补偿等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部分实施整体迁建的村庄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望川村旧村改造中,拆迁户房屋按当时房屋造价赔偿,新楼价款采用群众出小头,集体出大头的办法、并且每户免1.6万元。拿1991年新建的两栋楼来讲,两栋楼总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可安排居民48户,户均建筑面积106平方米,户均居住价款仅1.2万元,总价57.6万元,仅占总投资的零头。村集体收回的旧房有偿使用、投入部分土地征用款、村集体资金投入等方式解决旧村改造资金问题

3、新楼房的安排。从各地旧村改造来看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新房的位置;二是通过竞投,谁出钱多谁先选择宅基地;三是按照旧房拆除(或腾空)的先后顺序,谁先拆除(或腾空)旧房谁先挑选。但是素上书办法在望川村旧村改造工作中难以行通。望川村在旧村改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第一、二栋楼竣工时,群众都不愿意住;当群众看到新楼宽敞、明亮、水、暖、电、气配套设施齐全,又张着要住楼。在我们的帮助下,该村出台了分房制度:群众要住,优先群众,群众不住,优先党员,党员不住,干部带头住。几经反复,使全村群众都住进了楼房。

(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协同支持,是实施旧村改造的重要外部条件

旧村改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较多。望川的旧村改造表明,要搞好旧村改造,除了望川村自身要有较好的内部条件外,还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服务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在工作中,从方案制订到具体操作,我们都把握政策,加强指导,把政策用足,落实到实处。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各种费用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乡镇一级政府要把旧村改造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加强指导。望川村所属润城镇是我县的一个经济大镇,在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工作中,润城镇两委班子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我们的指导下积极推广望川旧村改造经验,有力的促进了该镇旧村改造工作的进展。

今后的工作和建议

近年来,我县的旧村改造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从整体而言,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从横向看,区域之间甚不平衡,部分乡镇进展缓慢。从纵向看,两头热中间冷。即上级政府十分重视,村民呼声十分强烈,但部分乡村干部和一些部门存在畏难情绪。究其根源:一是缺乏共识。即没有充分认识旧村改造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二是畏难情绪作怪。在土地指标、建设资金、旧村改造中的矛盾纠纷这三大困难面前,部分干部或多或少产生畏难情绪。三是政策缺位。旧城改造工作目前尚处在探索性阶段,相关部门未出台一些配套政策,自上而下至今还没有明确规范的法律政策。

(一)合理配置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满足旧村改造用地需要

目前,我县农村旧村改造工作首先面临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土地指标问题。由于存在着城乡两元结构,以往在土地指标使用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不公平现象,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上级政府配给的土地指标与实际需求缺口更大,能用于旧村改造的则更少。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许多村庄没有或很少预留了建设用地,根本不能满足旧村改造的需要。从各地的实践看,当前解决土地指标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指标用于旧村改造;二是根据政策,通过土地整理获取折抵指标,或中心村通过宅基地复垦还耕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但上述办法都受到了配额、经济、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根据我们的国情、市情以及土地法律法规精神,用地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旧村改造用地问题,还是要从改革入手,制定相应政策,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1、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满足旧村改造用地需要。旧村改造,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目前,许多地方都把农村宅基地整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目的就在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鼓励支持旧村改造,在用地指标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2、开源与挖潜并重,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力度。从集约用地,减少人均占地面积入手,积极探索节流新思路、新办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扩大迁村并点试点工作。缩并农村居民点,扩大城镇、中心村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达到节约、保护耕地目的。二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中心集镇推行多层公寓。在供地方式、购房面积上、购买价格上、房产处置上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既可以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也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建立城乡土地置换机制,允许农民在一户一宅原则下,原有农村宅基退耕后,按一定比例置换中心村或城镇建房用地。目前,农村居民为了经商、务工、子女读书,进城定居较多,城乡土地置换条件已日趋成熟。我们要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并加上宣传力度,不能停留政策文件层面上。四是出台农村建房节地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减低用地标准。目前,农村家庭人口趋少,而农居占地较大,空置现象较普遍,要在观念更新、政策鼓励二个方面加以引导,逐步消除农村建房中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二)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拓宽旧村改造筹资渠道

旧村改造最大难题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从试点来看,虽然筹资渠道林林总总,但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土地,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是农村集体最大的一笔资产,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资产显性化,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但是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近年来,外省许多县市都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工作,并出台了相应政策,明确提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在除商品房开发以外进行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资产性质得到体现。我县应在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通过招投标收取宅基地级差地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我县次营镇进行了农村宅基地公开拍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要走出旧村改造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必须从土地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在不违背法律精神的大前提下,在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试点村采取一些灵活、变通的政策,以地生财,为解决旧村改造建设资金问题打开一条新路。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及时总结完善推广一些试点的成功经验,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结合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整理工作,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通过出让、招标、拍卖筹集资金,满足旧村改造建设的需要。

(三)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化解旧村改造过程中的矛盾

我县在旧村改造中都有少数农户不愿配合,成了拆旧建新工作的“钉子户”。旧城改造工作有法可依,而农村拆迁工作至今还没有法律依据,无法实施强制措施,成为旧村改造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此,我们建议: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早日出台法规或行政规章,使农村旧村改造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强化思想教育工作。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化解矛盾。第三,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望川村的经验表明,旧村改造的主体是全体村民,改造方案、补偿标准,包括拆迁的实施办法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拆除旧房,由村里自行组织实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符合村民自治法精神,效果较好。版权所有

(四)旧村改造要加强协调,统筹安排

上一篇:对废旧电池回收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航空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