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3-27 15:32:41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1

一、遵循精彩生命文化教育思想。感悟博大国学教育精髓

当今,对国学思想的认识可以说是百家讲谈,各抒己见。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博采众长又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借鉴儒学对“中庸之道”的继承和对生命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尊重,结合存在主义对“自主和创造”的推崇,我们认为积极而不激进的现代生命文化应该坚持自主和创造的生命精神、中和的生命规律、多元化卓越的生命价值;我们提倡的是每个人以自主和创造的精神、坚持中和的节奏和原则,可以朝不同方向卓越发展的“精彩生命文化”,以这种文化所浸润的教育即“精彩生命教育”。可以说,“精彩生命文化”是“生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具体化、精炼化和特色化,是在继承优秀文化精神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

二、营造古色古香环境氛围,感受古文化的翰墨书香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鉴于此,我们整体规划改造了学校的环境文化。让每一个角落发挥育人功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染学生学知、明礼。大门口东侧的文化墙由一个个突起的立体墙柱构成,寓意着少年儿童将会成长为祖国、民族坚实的脊梁,西侧的泰山石上镌刻着温总理的题词,鼓励孩子们要做有理想、有思想的人。教学楼一楼长廊以文化石作为文化主元素,寓意着少年儿童时代是一生的根基;二楼用水的造型装点,不失生命的活泼和灵动;三楼文化主元素是木材,鼓励每一个学生做有价值的人、有意义的人,从而最大限度地绽放生命之花。

三、借国学教育之力。建构出全生命时空的自主化修养德育体系

人生需要修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懂得人为什么而活?国学就是民族之魂、中华之根,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大爱、大孝、大礼、大义。比如孔子倡导的儒家教养,其内核就是“成德之教”,也就是如何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有道德的人。

1 国学启蒙让教育返璞归真。开展古人训“弟子规”明理教育,让学生懂得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回家后,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茶倒水;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有礼貌……

2 国学传承让学生懂得忠孝感恩。感恩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德育教育主题,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母亲节、家长会、教师节、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从小接受感恩教育,成为有责任的人。

3 国学巡礼让学生不忘先祖文根。组织六年级毕业班到曲阜举行毕业典礼,在大成殿前接受先贤的思想洗礼,立志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发奋读书,文明做人,用心做事。

四、品味国学圣典神韵。开启师生精彩之门

1 以读为抓手,让国学神韵浸润学生心田。我们学校是桥东区首批国学教育实验校,为了将国学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选定经典诵读内容。把“读”作为突破口,全力营造书声朗朗的校园文化氛围。

2 教师做引领者,带学生领悟经典修养身心。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学校开展国学沙龙、教师论坛等各种形式,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通过诵读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体味诗文中真美礼信。同时学校邀请专家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基础。我们特邀河北省政府参事室郭庆华处长和河北师大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崔福建教授进行《声律启蒙》和《论语》的专题讲座,切实提升全体教师文学底蕴和内涵。

3 创教学新模式,让国学思想入脑入心。学校探索出了三种基本的国学教学方法。一是“诵读法”,课堂上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多种方式熟读、背诵经典作品。二是“情境法”,用古典音乐做诵读的背景音乐,辅以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使学生的身心融入到国学学习中来,生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三是“故事法”,引用典故,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润物细无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才能达到夯实底蕴、厚积薄发的效果。

回望探索之路,我们一直期望通过生命教育和国学教育二者形魂合一的思想引领下,让孩子们能更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儿童时代生活更多姿多彩,让孩子们在求真、求善、求美中更自信、更坚强、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2

【关键词】荆州;新疆维吾尔族;婚俗;民族文化;比较

0 前言

婚俗,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通过婚俗文化的研究,对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意义。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婚俗文化也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可以透过探究荆州与新疆维吾尔族婚俗文化差异来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达到相融相通和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1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婚俗礼仪

新疆维吾尔族婚俗的程序:择偶、提亲、定亲、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仪式:南疆有些地区的“尼卡”是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区则是在当天举行,仪式在女家举行,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人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的客人参加,所以这种场面不易亲见。“尼卡”带有宗教性质由阿訇主持,念诵《古兰经》,并问双方是否愿意结为终身伴侣,意为青年男女得到真神“”的祝福。另外,维吾尔族人把视为珍品的盐和生活中必备的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既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又喻意新人像盐和馕那样永不分离,白头到老。举行完尼卡仪式,接着是迎亲、拦驾、揭盖头仪式、揭盖头仪式是婚礼第二天男家举行,热瓦甫或收录机奏播出韵律动听的民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眉毛/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男女青年们热闹的聚集在一起逗笑嬉戏,一位妙龄少女从人群中走上前来,以轻巧敏捷的动作,揭下新娘的盖头。而后新房内一片欢腾,宾客们在欢快的旋律下,翩翩起舞,以示祝贺。新人在宾客的簇拥下往往会热情奔放地跳起赛乃姆"双人舞,新房里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喝彩欢呼,热闹非凡。婚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回门。新娘回门后,婚礼就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 荆州传统婚俗礼仪

荆州民间婚俗礼仪程序:择偶、请八字:八字合婚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旧俗,就是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1],所谓合婚,就是把男女双方八字配在一起,对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双方所行的大运、流年有无严重的不好和冲克等问题详加研究,由此推导出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防患不幸的婚姻于未燃之际,从而提高婚姻质量[2]。这虽带有迷信的说法,但也不乏科学的依据,但这种做法足以可见当地人对幸福婚姻的不懈追求及对婚姻的重视。请了八字接着就是提亲、过门(多指一对谈恋爱将要结婚的新人,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如果得到双方的家庭的认可,随后是订婚、下彩礼、定日子、哭嫁、接亲、拦车、陪十姊妹、陪十姊妹是说婚礼举行当天宴席上,新人夫妇的同辈未婚姊妹(表兄妹,堂兄弟)选十个坐一桌,陪新人喝酒表示手足之间的情深谊重,并祝福新人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吃完喝完新郎新娘就入洞房、然后亲人好友闹房、最后是回门:女子出嫁三日(日期各地不同,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叫回门。与婿偕行者谓双回门。

3 两地婚俗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新疆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舞蹈文化艺术,人们都能歌善舞。他们把舞蹈文化艺术糅合到婚嫁风俗礼仪上,给传统的婚礼赋予了情趣和浪漫,使得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得以流传。荆州发扬了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讲究礼尚往来。

3.1 两地婚俗文化的共性

3.1.1 对媒人的重视

两地对于缔结婚姻传达的传统伦理思想是具有共性的,两地自古以来在婚娶中,都坚持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媒人和聘礼的作用。自周代始,缔结婚姻通过媒人逐渐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媒妁之言”则写入法律《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媒妁男女婚姻才是合法的,才被认可,才不至于违背伦理道德。这足以说明媒人在婚姻嫁娶中的地位。

而结婚要请媒人的婚姻习俗沿袭至今,荆州和新疆维吾尔族的婚俗中,媒人的地位依然不可或缺,无论是择偶、提亲还是彩礼,媒人都始终如一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1.2 对婚姻的重视

千百年来,中国人执守着传统价值观和朴实的道德观,不厌其烦地继承着婚俗程序的繁杂,婚礼仪式讲究礼节、情调、个性、排场、浪漫、喜庆,把婚礼举办成人生中最热烈、最盛大的庆典。婚礼仪式讲究礼节、情调、个性、排场、浪漫、喜庆,哭嫁:娘家对女儿的牵念,女儿对娘家的恋恋不舍。拦车马:簇拥着新娘新郎坐上披红扎彩的迎亲车离家而去,沿途乡亲可以拦住迎亲队伍,迎亲队伍要送礼物或红包给拦路者,场面甚是热闹。回门:出嫁女儿不忘父母恩德,回家探望父母双亲等,均体现了两地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两地婚俗某些程序具有共性:繁杂的程序代表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对儿女的诚挚祝福,以及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2 两地婚俗文化的差异

3.2.1 两地婚俗文化的背景的差异

荆州有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有影响深远的三国文化,还有以荆州三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和以张居正为首的名人文化。在浓重的历史文化氛围的滋养下,荆州婚俗沿袭了古代盛行的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传承了远久和淳朴的民俗文化。荆州传统的婚俗文化保留的较为完整,对于通婚范围没有限定,历来提倡婚姻自由。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中,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受伊斯兰教思想文化影响,维吾尔族无论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意识还是伦理道德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是思想、观念、意识和伦理道德准则。在婚姻习俗上,维吾尔族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维吾尔族通婚范围一般只限于本民族内部,很少和其他非伊斯兰教民族通婚。

3.2.2 两地婚礼聘礼的差异

聘礼:订婚时,男家给女家的定礼。伊斯兰教法概念,亦称聘仪。阿拉伯语“麦亥尔”的意译。即新郎按婚前的约定赠予新娘的礼品,聘礼作为传递情意的媒介的作用都是一致的。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首诗里的“彤管”就是聘礼。当然这种作为婚姻聘礼的礼品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而新疆维吾尔族和荆州的婚俗中,彩礼虽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差别。

新疆维吾尔族的婚俗中,商定彩礼是一个重要环节。维吾尔族对男女初婚的彩礼(主要有三项:专为女方买的衣服、鞋帽、头巾、首饰等物品;专为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主要以衣料为主;婚宴上所需食物,包括肉、油、馕或面粉、大米、胡萝、盐、糖果及柴或煤等。)颇为讲究。通常女方将彩礼的数目列出一个清单交给男方然后由双方代表进行磋商,协商一般在女方家进行。 另外,在订亲的仪式上,男方要在客人面前宣布给女方家的彩礼清单。宣布清单的人是专门聘请的,他举起彩礼以说唱的形式,向众人介绍每件彩礼的产地、质量、性能、规格等。一般地说,介绍彩礼的人,口才比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既得女方家人欢心,又让男方家人满意。毕竟彩礼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姑娘的身价和男方家的诚意。

荆州婚俗礼既是夫家的脸面也是娘家的脸面,足见彩礼的分量。原来流行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后来又讲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三个六(六千六百六十元钱),现在流行一卡一房。在媒人把双方商量要购买的东西,折合成为人民币,由婆家直接把钱打在银行卡上,再交给小俩口处置。这样爽快方便,新人既可以自由灵活的采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又可以作为以后发展事业的启动资金。

3.2.3 两地婚礼程序的差异

(1)新疆维吾尔族婚礼

为了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维吾尔族还进行的“婚礼麦西来甫”歌舞娱乐活动。富裕人家还会邀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跳起诙谐、欢快的“那孜儿空姆”舞助兴。欢快的鼓点,喜庆的唢呐,新疆维吾尔族婚礼热闹隆重。维吾尔族婚庆使用的餐厅一般都很宽敞,四周是包厢和散台,中间是舞池。婚宴开始后,在琴声歌声中,众宾客齐声赞道“美满婚姻,地久天长”。然后宾客们轻盈举步,巧转腰肢,欢歌曼舞,舞毕即入席就餐。

按照习俗,新娘到婆家时,婆家的大门前要点燃一堆驱魔除邪的神火,由一位客人钳一点火星在新娘头上绕三圈,新娘也绕火堆走一圈才能登堂入室,进入新房。有的男家从门前到新房的通道上,用毛毡,地毯铺地,新娘一下车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邻里四个壮汉抬入新房,表达对亲娘的特别尊重和热烈欢迎。

(2)荆州婚礼

婚宴上端菜的小媳妇们,会发红蛋(水煮带壳染上食用红色素的熟鸡蛋)作为喜庆礼品给宾客,以示同喜。其实,红蛋也是向亲朋要红包的食品,红蛋用碗装好,等到宾客拿完蛋就须在空碗里放上礼钱,多少不计较的,旨在礼数。

另外,宴席上菜过三道,厨师就会让端菜的人端出一盘菜上插有红花的菜来。按风俗,插花是厨师向主客们讨要红包利市的一种方式。宾客们面子上总会象征性往空盘子里放些。类似这样的小礼节也是一种地方习惯,只为嬉闹着好玩博得大家开心一笑,无伤大雅。

晚宴后,新娘会端上一杯红糖茶水敬给婆婆,正式改口叫妈妈。婆婆幸福地眉失眼笑连声应和着,同时手忙脚乱地拿出一早准备好的大红包递给新媳妇。娇羞的新媳妇还会假装推让再三,以示体恤婆婆的艰难。新娘拗不过婆婆只得羞答答地收下这份浓情厚谊的人生大礼包。

综述:荆州和新疆维吾尔族的婚俗文化都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透过比较找出共性和个性,透过共性使两种不同的文化相融相通,达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透过差异来相互学习和借鉴, 引起社会关注婚俗文化,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婚俗文化,以便于人们对两地的婚俗文化有一个新鲜和细致的认识,让这两种婚俗文化更好的流传和传承。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在这种意义下,探究新疆维吾尔族婚俗文化与荆州婚俗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婚姻,重视婚俗文化。关注婚姻,婚姻和谐,家庭美满,人们睦邻友好更加有利于社会和平安定,有利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婚俗文化,婚俗文化作为一种风俗礼仪,是一个民族思想、宗教、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婚姻习惯,对揭示婚俗文化中蕴含的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和现代社会和谐发展,都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3

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强调神韵;用墨“写胸中逸气”,追求以墨造型达到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高度的艺术境界。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运墨而五色具”,席卷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又放弃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因而中国黑白色彩的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了深邃却也荒寒之境。中国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讲阴阳向背、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的第二世界(本体的心灵世界)。这是中国人后退深藏出世以求灵魂平息安宁的表达。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4

婚礼议程

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分工、职责

(一)、证婚人、主婚人;伴郎、伴娘;酒店总管、车队总管;司仪、摄像师、照相师。

一、证婚人、主婚人证婚人顾名思义是婚姻合法的证明人。以男方家族为中心,从礼仪的角度证婚人居客位,礼仪次序上一般在主婚人前面,过去通常由红娘担任。证婚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婚姻合法、恭喜新婚"等。通常证婚人由新人聘请,大多是新人单位领导。

主婚人按传统礼俗是由新郎的父母担任,从礼仪的角度主婚人居主位,礼仪次序上一般在证婚人后面。现在父母大多不亲自主婚而是委托别人替自己主婚,所以主婚人的工作就是替父母主婚,他讲话的要点就是:"感谢嘉宾,叮嘱新人,提些成家以后的要求"等,俗称致"新婚训词"。主婚人必须男方聘请。证婚人、主婚人婚礼时佩带身份红花,婚礼致辞不能长篇大论。必须准时到达酒店.

二、伴郎、伴娘必须未婚,人数对等,从身高上尽量不要比新人高太多。伴郎、伴娘在婚日当天都要衣装得体,时刻注意与新人形影不离,为新人提供他们最需要的贴身服务。伴娘如果穿婚纱就不要盘头、化浓妆;伴郎注意西装革履。伴娘一般要为新娘带些简单的化妆品、私用品,随时为新娘补妆等;还要背一小包,为新人受存贺礼等物品。伴郎陪同新人给来宾敬酒。

三、酒店总管酒店总管对酒店的准备工作整体负责和监督,由他牵头,5--6名迎宾人员配合。

主要工作是:

1、往酒店搬运喜庆用品,包括三大类:

A、烟、酒、糖、瓜子、饮料。

B、’喜’字、双面胶、证婚、主婚的胸花、结婚证、喜联、议程、条幅、婚庆道具(比如:花廊、花环、婚誓宣言等)。

C、彩桶、气球、礼宾炮、鲜花瓣等婚礼用品;其桶、气球、礼宾炮、鲜花瓣要在采购的总量的基础上拿到酒店三分之二。带到酒店的气球彩桶等主要是婚礼使用,新娘下车时不要多踩多用。礼宾炮一般在室外按司仪要求的时间使用。

2、贴’喜’字、喜联、婚礼议程、布置婚礼现场背景道具、挂条幅、试音响、检查麦克风、婚礼进行曲等。

3、准备婚宴引导、指示标识、台签;重点按排娘家桌,安排专人迎宾等。迎宾时要礼貌得体并注意防止外来不相干的人员参与(换言之:提防喜贼浑水摸鱼)。

4、摆台、准备交杯酒与酒店衔接安排服务员摆台,瓜子、酒烟、饮料、喜糖;交杯酒选用高脚杯,倒可口可乐或红酒,托盘装载,下衬白口布撒红玫瑰花瓣。摆台时可视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婚礼结束后再摆放饮料,以避免个别客人用饮料摇晃后喷射新人。

5、给车队封礼、拆花车的鲜花车队到了酒店不管客人下车与否按约定给礼车封喜礼;安排专人迅速拆花车的鲜花,花车引擎盖上的花团原样取下送到典礼舞台装饰,花车周边的花,光取花头并掰成鲜花瓣在婚礼中抛撒和做背景图案。

6、在星级酒店举行婚礼还要和酒店保安衔接不要让其他车紧贴酒店大门台阶处停放。因为花车一般不从正常的行车道进入酒店,多是选择酒店台阶下的广场停在酒店门前,这样视觉开阔利于制造宏大的现场效果。如果酒店门口有喷泉等要提示酒店打开。

7、代表主家和酒店商定其一:婚礼没有开始不要上凉菜。因为婚礼开始时要喷花、撒花容易污染菜肴;上好凉菜也不利于来宾集中注意观礼。

其二:凡是非约定的消费,酒店必须征的酒店总管或主家同意,避免非正常支出过多。

其三:与酒店印证婚宴酒席总数,确定开席总数,避免浪费。

其四:注意婚宴酒席要在正中留出新人出场过道和婚礼现场应有的空间。

其五:商定酒水放置地点、供应程序等,并有专人负责。

8、婚宴结束后提醒帮助主家收摊。安排服务人员就餐,检查是否有客人遗失物品,收拾剩余烟酒等,剩菜打包等。

四、车队总管

1、帮助新人按民俗要求因地制宜拟定行车路线,迎娶时间,并确定双方迎送人数安排足够的迎亲车辆。行车路线定下后最好能预先跑一遍,作到用时、交通管制、禁行等心中有数,然后划出正规的能一目了然的行车路线图并标明出发地、娘家、酒店、什么路段整理车队及车队总管、酒店总管、新郎等相关人员的联络方式等相关内容。迎娶时间以保证上午11点回到酒店为最好。依据这个标准考虑路程远近、交通状况拟定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娘家等。娘家从进门到出发要留最少40分钟的时间。整体时间设计还要有最少15分钟的预留量,应付堵车等突发事件。

2、车队总管要对花车以足够的重视,什么时候去扎,什么时候扎好都要心中有数。同时,胸花、手捧花、鲜花瓣也要一个不少的准时带回。花车最好在出发前半个小时回到出发地,因为新郎出发前还要用身份花、手捧花等。

3、婚日早晨按约定时间顺车队。摄像车在最前面,离花车最少60米就位;然后花车打头,其余依据礼车档次的高低考虑民俗的要求依次顺 好,要求顺成笔直的一条线;给每台车发行车路线图并在礼车倒车镜上按民俗讲究系红布条、红花后者贴’喜’字。

4、车队到娘家后依据娘家地形考虑车队进入、摆放、调头等问题。车队出娘家还要考虑娘家街坊邻居拦喜,一般备喜糖喜烟(这里多为散烟散糖)应付。

5、车队到酒店后花车按约定位置停放(花车一般不走正常的车道),车队总管要提醒配合酒店总管给车队封喜礼、待新人下车后拆花车花等。

(二)、娶女客、压车童、灯光师、音响师、礼炮手、撒喜糖、撒鲜花、酒店迎宾、辅礼人员。

一、娶女客受男方父母委托参与迎娶,重点是迎接娘家人。到娘家后陪娘家人寒暄致意、互相道喜,出门时陪同引导娘家人上礼车,到酒店后陪同引导娘家人到指定的酒席就坐,避免大家都簇拥着新人娘家人没人照顾,要使女方客人至始至中感觉有专人照顾。

二、压车童一般男女双方人数对等,年龄以3--12岁为好,双方家长都要为对方压车童准备红包。灯光师在婚日全天要一直不离摄像师左右,按摄像师的要求配合灯光。

三、撒喜糖讲究撒的越晚越好,最好在娘家新娘上花车后,娘家人也上的差不多的时候撒;撒喜糖要注意防止围观群众哄抢提兜;撒喜糖时还要注意不要一次撒完要留一点以备有人拦喜时用。

四、礼炮手打礼炮时要仔细阅读礼宾炮的说明书,观察风向,一般顶风打。注意按司仪要求的时间、方位准时打响。

(三)、婚日当天服务人员、来宾的基本礼仪要求

一、整体听从司仪安排指挥,然后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在约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承诺的服务工作准时完成。严禁推委、扯皮。

二、众星捧月。注意随时随地簇拥新人,服务人员、来宾的站位最好在新人的后面,使其充分感受"一生中当回主角的幸福"。

三、注意不要挡镜头。摄象机与新人之间的直线距离大家不要遮挡或者来回过。

四、注意庆典的安全问题。彩桶是易燃品,使用时要避火源,点烟时要避开喷射的彩桶。

五、注意喜庆用品的均匀使用,不要扎堆用,最好是婚庆全天都有喜庆用品烘托气氛。

六、注意闹喜时给新娘以基本的尊重。喷射彩桶时不要往新娘脸上喷射。

七、注意服饰整洁,忌衣饰邋遢,穿违反吉利的服饰;闹喜忌讳恶作剧的方式。

第二部分:喜庆物品的采购准备

一、宏观包括新房、装修、家具、电器、生活必需品、洞房装饰、摆件等。

二、微观

1、烟、酒、糖、瓜子、饮料按需采购。其中酒要注意包括给车队司机的封礼,新人婚宴敬酒所需。喜糖、瓜子考虑婚礼过后给个别朋友亲戚的回礼。夏天还要准备啤酒。

2、摄像、胶卷、闪光灯电池非商业摄像服务的时候(朋友帮忙)要考虑录像带、录像灯等,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采购。商业摄像服务所需的摄像器材摄像师自带。婚礼建议请口碑比较好的商业摄像师,最好有两台机器同时服务,这样即可以实现双机对拍,又避免了拍摄风险。胶卷一般需要8-16卷。一部照相机最少也要准备四卷,一般请两个照相师为好。

3、彩炮彩炮分为彩花(也叫喷花)、彩雪(飞雪)、彩条(彩带),选购时注意三种都要,以彩花、彩条为主,彩雪为辅(很多酒店禁用彩炮就是因为彩雪落在地毯上难以清扫)。还要注意盖子的颜色,一般盖子是什么颜色,喷出来的花就是什么颜色,所以要多选择红色并注意色彩搭配。彩雪注意一定不要买白盖的,最好是红盖。彩桶要注意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保证庆典质量。通常要检查彩桶包装上是否有厂名、厂址、电话,不要买三无产品。彩桶视婚礼档次、规模按需采购。一般需要16桶--60桶。以20桶为例:8桶彩花、8桶彩条、4桶彩雪这样的花色数量搭配为最好。

4、气球礼宾炮小气球500--1000个,大气球200个左右;小气球在婚日前一天晚上吹起来,不要提前吹,防止跑气。然后用红线扎成串,20个或40个一串。气球主要起替代鞭炮的作用。大气球用于装饰婚礼现场和小朋友拿着热闹。礼宾炮建议大小都要购买,大的在室外使用,小的在室内使用。要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庆典礼炮,视婚礼的档次、规模和自身经济情况选购,一般4--12根即可。以购买8支为例:80--100CM的大礼炮买4支,30--40CM的小礼炮买四支。彩桶、礼宾炮等最好征求专业人士(如司仪)的意见再购买,以免买住假冒伪劣的产品,影响庆典效果。

5、礼服、新婚信物、新婚赠言、婚誓宣言新人礼服讲究里外全新,所以衬衣、内衣、鞋子、袜子、皮带、领带、领夹、饰物等都要考虑。新娘礼服最少两身,婚纱和敬酒服,也可以准备三身礼服。新郎礼服西装要注意在婚日前把商标拆下、口袋拆开等。新婚信物常见的是结婚戒指,也有彼此为对方准备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婚前保密的礼物婚礼上相赠,并让对方猜一猜。婚誓宣言彼此拟就或者是司仪提供。也可以彼此用对方的语气为对方拟就对方的婚誓宣言,婚前保密,婚礼请对方宣读,这种方法非常有趣。

6、胸花、手捧花、头花、腕花、鲜花瓣戴胸花的人有新郎、新娘;双方家长;证婚人、主婚人;伴郎、伴娘;司仪、贵宾等,相应准备。手捧花一束,由新郎见到新娘时献上。头花、腕花指新娘盘头、手腕所用的鲜花,一般由百合、洋兰等组成。鲜花瓣指红玫瑰花瓣,数量多多益善,在婚日当天娘家迎娶、大婚礼上抛撒。

7、留言本、请柬、红线、大小红包、喜字、喜联、议程、红布条、手提袋(司机封礼用)、装喜糖小塑料袋、双面胶、戴胸花的别针

8、婚庆活动所需的各种烘托喜庆气氛的道具。比如:婚礼背景、音响、音乐光盘、花廊、彩虹门、红地毯、喜庆红烛、演艺伴宴、条幅、乐队、放飞气球鸽子等等。

第三部分:新人礼仪要求

一、大方得体,喜笑颜开。新郎新娘彼此准备一幅灿烂的笑容。即使个别人闹喜有些过分,新人也不能发脾气、不高兴。至始至终都要满面春风。

二、坦然的享受服务。婚前新人在司仪协调下把一切事情分配到人,婚日新郎要找到首长的气派,千万不要进入总管的状态;新娘找到公主的感觉,彼此坦然的享受服务。即使朋友们所做的服务工作与新人的要求有些距离也要随其自然,因为新人在婚日当天再去安排什么几乎于事无补。还影响新人的风度。

三、新人要注意在婚日当天,时刻行影相伴,行"挽臂扎"最好,保持肩并肩、膀靠膀和幸福的微笑。

四、在室内空间比较小的时候要注意给摄像师个"面子",以方便他多拍新人正面镜头。

五、新娘要注意自我保护。在闺房要给新郎开门时、到酒店要下花车时、婚礼开始新娘出场时都是彩桶喷射最火暴的时间段,新娘要注意这些时候把头纱放下遮挡。

六、新人敬酒本着长幼有序,先女方客人、后男方客人;先长辈、领导,后一般朋友的原则。敬女方客人新郎端酒,敬男方客人新娘端酒。新人敬酒不要踹酒、缠酒,做到敬酒不劝酒,要快速得体,以保证桌桌到为原则,一般酒席尽可能一桌一端。

第四部分:确定婚礼风格、形式、档次

一生大喜是婚礼。怎样把婚礼办得隆重气派很满意,甜蜜幸福常回忆?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婚庆形式。婚庆形式有很多种,具体可到我公司具体咨询!现代流行是主项,集体婚礼也难忘,传统婚俗唢呐响,民族特色入洞房,欧美教堂圣经唱,中西合璧喜洋洋,众星捧月闹花堂,绿色田园结鸳鸯,另类婚礼最时尚!另外我们还有很多特别形式的仪式,欢迎您到店堂咨询!

每一种婚礼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性内容。现代流行式婚礼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婚庆形式,花车娶亲、酒店典礼、大宴宾朋、新人敬酒、喜闹洞房等。集体婚礼是最省心省事的选择,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但不利于突出婚礼个性。传统的婚礼形式又称纯中式婚礼,其主要内容是花轿摇、唢呐响、接新娘、红霞帔、红盖头、戴红花、点花烛、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等。每个民族的婚礼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婚礼‘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有千秋;想使自己的婚礼办得新颖别致,充满异乡情调,借鉴少数民族的婚庆习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欧美教堂圣经唱,指的是欧美婚俗,采用这种婚礼形式一般新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基督教徒;其主要内容是教堂、神父、圣经、圣水、婚誓、婚戒、唱诗班等。中西合璧式婚礼是指教堂婚礼和现代流行式婚礼的结合,这种形式在港、澳、台很常见,郑州不多。众星捧月闹花堂是很有特色的婚礼,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别开生面,婚礼溶入舞会和表演之中,大家载歌载舞,众星捧月共同为新人祝福。绿色田园结鸳鸯是室外婚礼的代表,在大自然中天地作证、山河作证、来宾作证,结发成婚;共植爱情树,焚香立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另类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空中结婚、水下结婚等等;目的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新颖刺激,终身难忘。

确定婚礼形式和内容后,要明确婚礼的档次、规格和投入计划,然后委托专业人员策划、安排、操办或者自行设计计划书有条不紊进行准备。

周密细致的婚前准备是婚礼圆满成功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进行新颖细致的婚礼创意和策划呢?婚前准备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婚礼创意和策划因人而异,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只要盛大喜庆,‘一生中当回主角’,使新人充分体验到婚姻的神圣幸福,心满意足,终身难忘,就是好的创意和策划。婚前准备涉及方方面面,头绪繁多。为使新人更好把握婚庆准备的程序、方法、注意事项,我们分为宏观准备、微观准备两方面叙述。

一、宏观准备婚礼一个月前主要进行宏观准备,包括装饰新房,购置新婚生活用品,确定婚礼的地点、形式、规格、档次及对来宾的答谢方式,征求家长亲友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忠告,并对婚典进行整体策划。婚礼方案确定后还要着重征求女方意见,取得女方同意和响应。

二、微观准备婚礼前一个月主要进行微观准备。微观准备千头万绪,要领是面面俱到,尽量考虑到每个细微环节所需。

1、购置婚礼用品请柬、流言本、迎宾台、礼服、结婚礼物、喜烟、喜酒、喜糖、瓜子花生、饮料、彩桶拉花、红包红纸红布、喜字、对联、横幅、婚礼背景、红地毯、音响灯光、别针、双面胶、胶卷电池、录象带、鞭炮气球、装饰用品、婚誓宣言、手捧花、鲜花瓣、身份红花、确定花车样式等等。

2、聘请服务人员司仪、总管、证婚人、主婚人、男女傧相、牵纱花童、压车童、摄像师、照相师、迎亲人员、辅礼人员、接待人员等。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5

众所周知,婚约并非婚姻契约,而是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男女预约(江平:《资产阶级民商法讲义》北京政法学院1982年版第131 页),换言之,“婚约通过对婚姻的许诺而建立。”相对于婚姻契约而言,婚约当事人所承担的义务是在将来努力使婚姻成立,即结婚,但这种义务在具有一般法律义务的普遍共性的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如果当事人一方解除婚约,法律并不能强制其履行结婚义务,不能强制婚姻成立,至于能否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认为婚约是结婚的一个阶段,但不是独立的契约,不承认这是一种契约债,所以任何人不得根据婚约而提起结婚之诉,也不得追究违约责任;而英美法系国家把婚约视为婚姻的手段,也就是以婚姻为目的契约行为,因此,可以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在我国,婚姻是男女双方基于感情一致而自愿结合,婚姻本身在法律上没有拘束力,它只不过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的事先约定,因此,一旦一方违反婚约,不能要求毁约人承担违约责任。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婚约是男女结婚的必经程序,我国自古就有婚约成立时男方向女方赠送作为彩礼的金钱之类的财物的风俗,如果说在封建社会这种赠送彩礼的风俗还不可避免地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而必须明令加以废除和禁止的话,那么,在男女平等特别是男女在经济上完全平等的今天,赠送彩礼的风俗已经极少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了,赠送彩礼的,已不仅仅是男方及其家长,而且女方及其家长向男方赠送彩礼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彩礼成为确立男女双方恋爱关系的一种象征,在今天,男女双方互相赠送彩礼,既是为了确认婚约成立并预想将来婚姻成立,又是为了双方的婚姻在将来建立亲戚关系时,使这种亲戚关系更加深厚(「日北川善太郎著:《日本民法体系》,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即所谓的“亲上加亲”,这是一般的社会习俗,但这种习俗并不违反法律,又不违反“公序良俗”。今天,人们更加看重的,不是彩礼的经济价值的多寡,而是彩礼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那么,具有这种性质的彩礼是否因为单方或双方解除婚约而应该返还呢?

从法律角度讲,赠送彩礼确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行为并非单纯以无偿转移财产权为目的,实际上这种赠与行为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所谓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所约定的条件不成就时仍保持其原有效力(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存在),当条件成就时,其效力便消灭,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赠与行为失去法律效力)。赠送彩礼行为,实际上是预想将来婚约得到履行(男女双方正式结婚),而以婚约的解除为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其中,婚约的解除是所附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就(婚约未解除),那么赠与行为继续有效,彩礼归受赠人所有,如果条件成就(婚约解除),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然解除,赠与财产应当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彩礼应当返还给赠与人。因此,彩礼就其法律性质而言,实际上是为“证明婚约的成立并以将来应成立的婚姻为前提而敦厚其因亲属关系所发生的相互间的情谊为目的的一种赠与(史尚宽著:《亲属法论》,(台)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第138页),它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 它具有普遍无偿赠与所不具有的特性。

由于彩礼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以婚约解除作为条件,因此,彩礼这样有一定财产价值的物品之所以从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即发生赠与行为,乃是因为存在着婚姻这种法律关系(婚约存在),随着男女双方当事人婚约的解除,赠与彩礼的原因归于消灭,换言之,受赠人在婚约解除后丧失了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上的原因,由于婚约解除后彩礼继续由受赠人占有的法律根据消失,那么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将财产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才是公平合理的。因此,婚约解除后,受赠人应当将彩礼返还给赠与人,如果受赠人拒不返还而继续占有彩礼,将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

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有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一经成立,当事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受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受益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在赠送彩礼的行为中,一方面,虽然财产已经转移归受赠人占有,但由于成为财产转移的原因的法律关系未发生(婚约解除,男女双方未结婚),当事人所期待的亲戚关系未建立,这意味着赠送和接受彩礼的目的不能达到,受赠人缺乏接受彩礼的法律上的原因,由此可以解释为接受彩礼构成不当得利,按照法律的规定,赠与人有权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财产,受赠人则有将自己基于婚约产生的不当利益全部返还的义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婚约成立后男女互赠彩礼的行为,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预想到今后婚姻成立而进行的一种赠与,这种赠与,既是确立男女双方婚约和恋爱关系的成立,又是为了将来正式缔结婚姻关系,一旦解除婚约,受赠人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根据已不存在,赠与人有权基于不当得利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人则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由于婚约在我国普遍存在,婚约解除后彩礼归属纠纷日益增多,为了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法中应当明确、具体地规定婚约以及婚约解除后的法律后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法应当明确、具体地对婚约及相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1.婚约是男女当事人双方为将来缔结婚姻而作的事先约定;婚约通过对婚姻的许诺而成立。

2.婚约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婚约当事人应负努力使婚姻成立的义务,但婚约当事人不得基于婚约诉求结婚。

3.婚约可由当事人合意解除,也可以由当事人单方解除。

4.婚姻不成立时,婚约的双方当事人均得依照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他方请求返还赠与他方之物或作为婚约标志给与之物。

5.婚约人的直系亲属为期待婚约当事人结婚所为的赠与,应当返还。

6.婚约因婚约当事人的一方死亡而消除时,在对赠与物发生疑问时,应当推定排除上述请求权。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6

关键词:婚约;彩礼返还;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F55

文献标识码:A

一、婚约与彩礼的法学分析

婚约,亦称订婚或定婚,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为了结婚的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众所周知,婚约并非婚姻契约,而是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男女预约。”换言之,“婚约通过对婚姻的许诺而建立”,相对于婚姻契约而言,婚约当事人所承担的义务是在将来努力使婚姻成立,即结婚,但这种义务在具有一般法律义务的普遍共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如果当事人一方解除婚约,法律并不能强制其履行结婚义务,不能强制婚姻成立。至于能否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认为婚约是结婚的一个阶段,但不是独立的契约,不承认这是一种契约债,所以任何人不得根据婚约而提起结婚之诉,也不得追究违约责任;而英美法系国家把婚约视为婚姻的手段,也就是以婚姻为目的契约行为,因此,可以追究毁约人的违约责任。在我国,婚姻是男女双方基于感情一致而自愿结合,婚姻本身在法律上没有拘束力,它只不过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的事先约定,因此,一旦一方违反婚约,不能要求毁约人承担违约责任。

尽管,我国并未在立法上明确婚约,婚约本身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婚约却是男女结婚的一道“必经程序”。通常情况下,订立婚约要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还要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赠送订婚礼物及金钱(俗称聘金或彩礼),从婚约订立直到正式结婚,男女双方及各自家庭还要时常向对方赠送财物,婚约和彩礼往往交织在一起。彩礼,一般是指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由男方给付女方或女方家一定数额的货币或实物,作为婚约或婚姻成立的程序和标志。彩礼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实行的聘娶婚制(它是以男方给予女方或女方家一定数额的聘礼作为成婚条件的婚姻),以“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其成婚程序。“六礼”之一的纳征或称纳币,即为彩礼之意。这种婚姻制度,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沿袭至清代和中华民国末期。直至解放前政府旧法还规定,订婚或结婚须有媒妁之婚书或收受聘财方为合法有效。通过这一产生过程,我们不难看到男家娶女必交聘财或彩礼,女家嫁女必收聘财,反映出一种礼仪形式掩盖下的交换关系,即男家出了聘财换回了儿媳,女家收受了聘财嫁出去了女儿。

彩礼多为金钱,也有一些贵重物品,彩礼现象在某些地区相当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订婚后,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礼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小到金银首饰,大到汽车、住房、股票、金钱,由于互赠礼物价值的增加,男女双方因为感情不合及其他原因而解除婚约后互赠礼物的归属纠纷也日益增多,同样,解除婚约后因赠与财物所有权归属发生纠纷而诉至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多。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这种赠送彩礼的风俗还不可避免地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而必须明令加以废除和禁止的话,那么,在男女平等特别是男女在经济上完全平等的今天,赠送彩礼的风俗已经极少包含有包办买卖婚姻的性质了,赠送彩礼的,已不仅仅是男方及其家长,而且女方及其家长向男方赠送彩礼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彩礼成为确立男女双方恋爱关系的一种象征,在今天,男女双方互相赠送彩礼,既是为了确认婚约成立并预想将来婚姻成立,又是为了双方的婚姻在将来建立亲戚关系时,使这种亲戚关系更加深厚,即所谓的“亲上加亲”,这是一般的社会习俗,但这种习俗并不违反法律,又不违反“公序良俗”。今天,人们更加看重的,不是彩礼的经济价值的多寡,而是彩礼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对于彩礼的性质问题,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无法达成共识,但均认为这种彩礼的给付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很少有心甘情愿主动给付的,与一般意义上的无条件赠与行为不同。具体而言:

彩礼就其法律性质而言,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正如史尚宽所说的,“证明婚约的成立并以将来应成立的婚姻为前提而敦厚其因亲属关系所发生的相互间的情谊为目的的一种赠与,它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它具有普遍无偿赠与所不具有的特性。”从法律角度讲,赠送彩礼确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行为并非单纯以无偿转移财产权为目的,实际上这种赠与行为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所谓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所约定的条件不成就时仍保持其原有效力,当条件成就时,其效力便消灭,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操劳多年,倾其所有给付彩礼,是迫于地方习惯做法,为了最终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为之的。这种目的性、现实性、无奈性,都不容否认和忽视。作为给付彩礼的代价中,本身就蕴涵着以对方答应结婚为前提。如果没有结成婚,其目的落空,此时彩礼如仍归对方所有,与其当初给付时的本意明显背离”。赠送彩礼行为,实际上是预想将来婚约得到履行,而以婚约的解除为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其中,婚约的解除是所附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就,那么赠与行为继续有效,彩礼归受赠人所有,如果条件成就,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然解除,赠与财产应当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彩礼应当返还给赠与人。

婚约解除后,彩礼的不当得利性。“婚约的聘财究为附负担的赠与,抑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其主要区别,在乎前者须先经撤消始得返还,后者则于条件成就时,赠与即失其效力,受赠人负有返还的义务。对当事人言,此项区别非属重要,因赠与人叙明理由对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时,得解为含有默示撤消赠与之意思表示。问题在于究采何说较为可采,盖将聘财解为附有‘结婚’负担的义务,不啻视婚姻为买卖,与当事人意思显有不合。其须强调的是,以聘金为附解除条件之赠与,纯属对当事人意思之拟制。又结婚在法律上之性质原非可认为系财产上之给付,且不得强制执行,以结婚为赠与之负担,与婚姻之本质,实有不合。理论上较为圆通者,系认为赠与聘礼乃在期待成立婚姻,婚姻不能成立时,赠与聘礼之目的不达,受赠人受领给付,无法律上之原因,应成立不当得利。”婚约彩礼是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以婚约解除作为条件,彩礼从一方向另一方转移,是因为存在着预约婚姻这种法律关系,随着男女双方当事人婚约的解除,赠与彩礼的缘由归于消灭,受赠人在婚约解除后丧失了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依据,由于婚约解除

后彩礼继续由受赠人占有的法律依据消失,那么根据民法的公平与诚信原则应将财产“恢复原状”,即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因此,婚约解除后,受赠人应当将彩礼返还给赠与人,如果受赠人拒不返还而继续占有彩礼,将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有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受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受益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当事人一方依照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向另一方为给付后,因为附解除条件成就,另一方因受领给付所获得之利益,失去法律上的依据,构成不当得利,应予返还”。在赠送彩礼的行为中,虽然财产已经转移归受赠人占有,但由于成为财产转移的原因的法律关系已消灭,当事人所期待的婚姻关系未建立,这意味着赠送和接受彩礼的终极目的未能达到,受赠人缺乏接受彩礼的法律上的依据,由此可以视拒绝返还彩礼构成不当得利,赠与人有权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财产,受赠人则有将自己基于婚约产生的不当利益全部或部分返还的义务。综上所述,婚约成立后男女互赠彩礼,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婚姻成立为条件而进行的一种赠与。这种赠与,既是确立男女双方婚约的成立,又是为了将来正式缔结婚姻做准备,一旦解除婚约,受赠人继续占有彩礼的法律依据将不存在,赠与人有权基于不当得利请求受赠人返还,受赠人则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

二、比较法上的考察

婚约解除时,考察各国立法例,关于彩礼是否返还,如何返还,返还多少,其规定不完全一致。

1.大陆法系国家规定。大陆法系各国的通说多认为彩礼为附条件的赠予。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又可以分为附生效条件和附解除条件两类,此分类对于彩礼的处置至关重要。如果是“附生效条件”的赠予的话,那么结婚时赠予才生效,此前彩礼之所有权仍在男方手中;而如果认为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予的话,彩礼的所有权一经交付即转移到对方手中,只不过在婚姻不成时,赠予合同予以解除而已。一般在对彩礼有规定的国家的学理上或立法上以认为此种赠予为“附解除条件”为通说。只有少数的判例和学理认为是“附生效条件”或类似证约定金的(主要为日本旧说)。德国、瑞士的民法均明文规定了此种赠予,从其规定看,均要求在婚姻不成时,对赠予之物得请求返还。

一般在解除婚约时,如果一方有重大过错,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财产和非财产上的赔偿,同时涉及赠与物返还问题。《墨西哥民法典》规定:订婚后,如果结婚未能实现,订婚人双方都有权要求退还因准备结婚而相互赠送的礼物;但婚前赠品(为夫妻一方在婚前送给另一方的赠品,无论其习惯名称如何,都称为婚前赠品)则应适用关于一般赠品的规则。《瑞士民法典》规定:一方有重大过错时,不仅可要求获得赔偿金,还可要求获得慰抚金,但允许婚约双方请求返还各自的赠与物。联邦德国有关解释称,婚约人无重大正当事由而解约,或自己有过错而造成他方之解约,均丧失赠与物的返还请求权。

2.英美法系国家规定。以美国为例,当一方对另一方以结婚为条件赠与礼物,婚约关系破裂后,双方发生争议,各州法院在处理时所遵循的原则及规定各不相同。有些法院认为,赠与人只有在双方同意解除婚约关系或受赠人不正当解除婚约关系时,才能要求返还赠与物。有些法院认为,不论双方是否同意,以结婚为条件的赠与物在婚约解除时,都应当返还而不考虑是否有过错。许多法院在办理案件时,凡没有证据证明婚前赠与是以结婚为条件的,在婚约解除时,该赠与物可以不返还。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对国外的立法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有的国家视婚约解除是否有重大过错来决定是否返还财物,如有重大过错,则不享有返还请求权。其次,有的国家男女双方均享有返还请求权,表现出在行使这一权利上的形式平等。其三,在婚约赠与物是否返还问题上,有多种救济途径。如因婚约解除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包括财产上的和精神上的),同时可以请求返还赠与物。最后,有的国家对婚约赠与物范围有明确的界定,比如仅限于订婚当时的赠品或信物,这就大大缩小了返还的范围。

三、质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5日公布了《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对婚姻关系中的财产问题和处理婚姻关系的程序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并且第一次对彩礼的返还问题及其情形进行了明确。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对此司法解释条款,笔者有以下疑惑:

1.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首先,在该规定中,没有正式办理结婚登记的,彩礼一律返还。事实上,对于没办理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多年的,很多情况下,彩礼早已转化为共同财产或被共同消耗了,因此法律规定女方返还彩礼显然有违公平。

另外,诉讼时效的计算会成为一个在实践中难于操作的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知道权利遭受侵害是指权利人现实地于主观上已明知自己权利被侵害事实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计算返还彩礼的诉讼时效相当复杂。当然,收受彩礼的一方与给付彩礼一方以外的人结婚,或者明确告知不与给付彩礼一方结婚,诉讼时效的起算日就不存在争议,但若收受彩礼的一方既不与别人结婚,也并不明确拒绝与给付彩礼一方结婚,只是以各种借口拖延,最后给付彩礼一方欲解除双方的婚约,要求返还彩礼,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诉讼时效的计算就变得复杂。是从给付彩礼之日起计算,适用两年的时效,还是直接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规定的最长保护期限,从给付彩礼之日起二十年之内,只要收受彩礼方没有与给付方结婚,都可以请求返还彩礼?如果是依前者,给付彩礼方若在给付之后三、五年甚至十年才提出返还彩礼的诉讼请求,那么会因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超过诉讼时效得不到司法保护。但若依后者,会因为有二十年的诉讼时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能会让这个问题变得很复杂。

2.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对此规定,关于确定“共同生活”的问题上,会存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困难。一般认为,“共同生活”除共同的住所外大体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夫妻间的性生活;(2)夫妻共同的

精神生活,主要是基于配偶身份的相互理解和慰籍;(3)夫妻相互扶助的义务;(4)夫妻共同承担对其他家庭生活所负的义务。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返还彩礼的诉讼举证责任应当在主张返还彩礼的一方,即彩礼给付方必须证明已结婚登记的双方,并没有真正共同生活。事实上,除了是否有共同的住所,相对容易证明之外,其他都很难通过举证来完成,特别是要证明夫妻间无性生活,如果要以证明有性生活尚是可能的,但要证明无性生活就只有依靠当事人的陈述,只要对方不承认,就很难把事实证明。因此笔者认为要求请求返还彩礼方证明双方无共同生活是缺乏操作的可能性,因此法律赋予的该项权利是很难真正落实的。

3.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第三项: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有的当事人之所以要求返还彩礼款的请求没得到支持,因为其生活是相对困难而非绝对困难。对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而应返还彩礼的,是指生活的绝对困难而非相对困难。所谓绝对困难是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所谓相对困难,是与给付彩礼之前相比,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来说,出现困难。

4.解释(二)诉讼主体规定不够明确。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权的人及相对人,其分为实体意义上的当事人和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实体意义上的当事人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换言之,如果没有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就不是当事人。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是以自己的名义或应诉,要求法院就具体的诉讼案件行使审判权并作出裁判的人及相对人,即只要向法院提讼、主张请求权,主张人就是原告当事人,至于该原告在客观上是否确实具有实体上的请求权与当事人的地位没有关系。我国诉讼法主张的当事人概念是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在此司法解释中“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关于“当事人”是指婚姻关系的双方还是用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即在一个离婚诉讼中,是将请求解除婚姻关系的男方给付彩礼的人一起作为原告?还是将给付彩礼方作为第三人或者给付彩礼方只能单独的问题?如果此处的“当事人”仅指婚姻关系的双方,那么会出现以下两个情形:婚前的彩礼为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自己给付的,在其离婚时可以一并提出返还请求;但如果婚前的彩礼为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的父母或家人给付的,其父母或家人就不是这里所称的当事人,因此他们该如何进入诉讼程序?

5.解释(二)并未考虑到关于证据的认定问题。赠送彩礼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有所不同,其一,赠与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其二,既使有证人,参与者一般也多为亲友。因此,原告方对于给付彩礼的主张通常举证困难并且证明力不大。对方当事人也常以此作为抗辩,主张不予采信。

四、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适用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从实体上是想解决在民间婚姻法律关系中引发纠纷的彩礼问题,但在民事诉讼程序上却又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也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进一步的解释。笔者认为,对于彩礼返还问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立法上完善:

1.确定返还彩礼的排除因素。有人认为根据该规定,婚约财物今后处理应是全额返还。因为“本解释在决定彩礼是否返还时,是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的。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收受彩礼一方应当返还彩礼。给付彩礼后如果已经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才支持当事人的返还请求”。-3j1“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给付彩礼,本身就是一种陋习、法律不提倡这种行为,由此引发纠纷,如法院判决全额返还,则助长了这种陋习的泛滥。对于婚姻不成的彩礼之债,在立法时应当考虑以返还为原则,而以不返还为特例,要注意保护无过错一方的利益,而对彩礼的不同处理也可以稍微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立法不足。笔者认为,在以下情形,可拒绝返还彩礼:

首先,是否返还应当主要依据婚史的长短,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时间较长的,可不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因为,婚姻关系存续时间较长的,第一可以排除女方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的主观可能性;第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女方接受的彩礼大多已经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已经用于共同生活,没有返还的必要。作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婚姻关系存续两年以上的,可认定为婚史较长,不再支持返还彩礼的要求。此外,对于没有办理婚姻登记的,应当考虑其共同生活的时间,参照以上规定执行。

其次,如果有证据证明,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就算是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方可拒绝返还。

其三,对于因男方具有《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所规定的情形导致离婚的,女方也可拒绝返还彩礼。

其四,对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属男方过错的,可拒绝返还彩礼。

最后,还应该确定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返还彩礼诉讼时效的计算标准,超出该标准不应再支持返还。

2.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证据认定问题。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若将举证责任倒置,将应当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证明责任改由否认权利的另一方当事人,比如应由彩礼给付方证明双方无共同生活,改为由收受彩礼的一方证明双方有共同生活,证明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收受彩礼的一方只要能证明双方存在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种共同生活的事实,就完成了举证责任,不承担败诉的风险。这样更有利于彩礼给付方实现法律赋予他的返还彩礼请求权,也有利于提高当事人的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和法院的诉讼成本。

证据的合法性问题。为了收集有利证据,当事人往往会不经对方同意,自行录制双方谈话录音或电话录音。那么对于此类视听资料如何认定呢?1995年最高院在《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严格强调了视听资料的合法性,规定未经对方同意的私自录音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在后来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于证据形式的规定认可了视听资料即包括了录音资料,同时第六十八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该条款则降低了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认为只要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所取得的证据就应当认定。但是如果利用威胁、利诱、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他人隐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就不应采用,即所谓的“毒树之果”原则。因而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上述规定和原则,且能证明其真实性,对于其提供的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资料应当做为定案依据予以采信。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它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7

关键词:蝴蝶;图案;服饰;现代

千姿百态的蝴蝶展现给人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因而人们赋予蝴蝶“大自然的舞姬”、“美的精灵”等名。蝴蝶以其独特的生长历程及绚丽的外表,给千百年来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无穷的灵感。民族服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审美观念、等,向人们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1 蝴蝶的文学意义

从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唐宋诗词,直至明清小说,蝴蝶翩跹进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作为一种象征物,古典文学中的蝴蝶意象将其生物属性与当时的自然风情、审美心态及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心理定式和价值取向。

(1)蝴蝶的自由意义。蝴蝶象征自由,其源头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其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借蝴蝶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希望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体现了他“万物皆一”的宇宙观和“物我两忘”的人生追求。此后,“蝶梦”成为文人心灵的慰藉,以此来补偿现实的愿望,缓解心理压力。

(2)蝴蝶的爱情意义。中国文学常把双飞的蝴蝶喻为自由恋爱或恩爱夫妻的象征,如李白《长干行》:“八月蝴蝶来,双双西园草”。萧纲《咏蛱蝶》:“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是现存最早的表现爱情的蝴蝶诗,借蝶寄言,望有情人永结同心。

2 蝴蝶图案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运用

(1)蝴蝶图案在瓷器中的运用。宋代受花鸟画的影响,蝴蝶图案开始盛行,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宋吉州窑剪纸凤梅蝶纹盏,以剪纸贴花手法将与双凤相配的双蝶纹表现得形简神传。

明代瓷器中蝴蝶多与花卉组成主题纹饰,表现蝶恋花的意境,习称“花蝶纹”。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碟纹蒜头瓶等。

清代瓷器中,有图案风格的团蝶纹,也有写实风格的飞蝶纹。雍正后还盛行一种瓜碟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展示了丰收的祝愿、子嗣的延续。

(2)蝴蝶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世界上一切古老的民族都经历过自然崇拜的阶段,中国对蝴蝶的崇拜即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汉族的蝴蝶崇拜与“蝴”、“福”等字在汉语中的谐音有关;白族的蝴蝶崇拜跟古老的“蝴蝶泉”民间传说有关,在白族的审美中,蝴蝶是美丽、爱情、生命的象征;而苗族的蝴蝶崇拜则与苗族祖先的传说有关,在苗族人的心中,蝴蝶是神圣、崇高、亲切的。这些图腾往往成为民族服饰中纹饰的重要来源。

以苗族为例,纹饰有蝴蝶纹、龙纹、鸟纹、牛纹等,动物原形经过解构、重组、夸张、变形得出独特的具有民族韵味的标识纹样,大多采用写意的手法绣制,形成独具民族风味的构图。

蝴蝶图案之所以在苗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来源就是苗族祖先的“枫木崇拜”,蝴蝶造型被广泛运用于苗族的服装式样、刺绣图案、蜡染图案和银饰装饰中。在实际绘绣和加工过程中,苗族人又加上自己对蝴蝶妈妈的无尽想象以及对生活的憧憬和理解,“蝶恋花”、“人蝶互变”、“蝴蝶变异”等与几何、花卉图形组成的各种蝴蝶纹样,通过平绣、挑花、打籽绣、十字绣、破绣等各种绣法把蝴蝶描绘得千姿百态、缤纷纷呈。

在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服饰上,蝴蝶图案大多以写实为主,用拼图的技法,通常蝶须和翅膀上用螺纹装饰,以多种颜色的绣线来表现蝴蝶的彩翼,框架上能看出蝴蝶的造型,细节纹样上则变换出多种物象。如两翅的外沿以粗线条勾勒成型,内里是以花卉点缀的象征蝶翅;有的是宗庙建筑作蝶头,朝庙者成了蝶身,两条弯曲的龙成了蝶翅;有的是蝶身蝶翅,蝶翅上长出花枝等等。

(3)蝴蝶图案的发展总结。蝴蝶图案是中国民间喜爱的装饰形象,是美好、吉祥的象征。如“蝴”谐音“虎”,寓意着家中的男主人生龙活虎;“蝴”谐音“福”,在烟袋上装饰蝴蝶结,寓意福在眼前;“蝶”谐音“耋”,被作为长寿的象征。

蝴蝶图案历经千年不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蝴蝶纹样在造型、象征意义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其所承载的传统吉祥观念和审美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

3 蝴蝶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1)张志峰――NE・TIGER。张志峰以“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设计理念打造出NE・TIGER品牌高贵、优雅、性感的奢华风格。以创造性的“中国式婚礼服”实现中国婚礼服的复兴与新兴;以标志性的“高级定制华服”造就了当代国服地位,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与品牌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礼”为魂,以“锦”为材,以“绣”为工,以“国色”为体,以“华服”为标志,凝结了华夏礼服数千年的文明。在NE-TIGER 2010春夏时装中,传统刺绣、蝴蝶图案与现代感的晚礼服完美结合,既显示出中国女子的温婉,又表达了现代女性的时尚、性感魅力。

(2)谭燕玉――Vivienne Tam。该品牌的服装含有大量东方和现代结合的色彩,从中国文化中撷取灵感,融入中国画的留白、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书法骨架,以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多彩缤纷和博大精深。在谭燕玉2010春夏时装中,淡雅轻柔的丝绸薄纱裙,飘逸灵动的蝴蝶图案,以典雅柔美的通透感尽显女人如水的特性。

(3)森英惠――发扬日本“禅”理念的蝴蝶夫人。森英惠将各种形状花色的蝴蝶造型巧妙地运用到服装中,让其多了一份灵动的古典美,用飘飘洒洒的大袖、裙摆展现女性柔和飘逸的线条。裙尾随风起伏,蝴蝶上下翻飞,而蝴蝶跟随的女人更是翩翩起舞,在她的设计中,把让女人的美丽变得更加辉煌的蝴蝶变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纽带,让东方服饰走向了世界广阔的舞台。

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承载了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不可避免的审美传承性。虽然中国当前的服饰体系总体上引进于西方,但近年来中国风服装受到大量消费者的喜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时尚潮流。

要设计出更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又充满现实活力的现代中国风服装,必须从文化、艺术、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深层次出发,不流于僵化的表面设计形式,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服饰图案等精华中吸取灵感,以不同于西方审美观的视角,为传统的延续和现代化开辟一个崭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小克.试论《庄子》中的“以形相禅”意象[J].中州学刊,2008(6):229-231.

[2] 王佳宝.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J].云南电大学报,2009,11(2):36-41.

[3] 罗丹.飞越秀丽的山河――探析黔东南苗族人生活里的蝴蝶文化[J].科技与生活,2009(1):168.

[4] 张锦华.试述苗族的祖神崇拜和物神崇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32-34.

[5] 任晓萍.苗族服饰美刍议[J].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18-20,52.

民法典对彩礼的定义篇8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关爱生命的整体,成就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围绕“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核心理念,石家庄市长安东路小学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进课堂,传统艺术风采秀,民俗文化七彩板,传统游戏我能行,中华美德浸润心”五大启蒙工程,丰富学生的成长历程,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国学经典进课堂,浸润儿童精神生命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承载着圣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智慧光芒,可以为学生精彩的生命历程奠定根基。于是我们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将全员诵读与个人兴趣选修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层次的通识教育。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千字文》,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大学》,五年级《道德经》《中庸》,六年级《论语》。每天,校园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每周三和周五,学校开设国学教育兴趣班,由国学老师为选修此课的同学深入讲解和指导。

经典诵读最重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明其礼,悟其意,修身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把日常的行为习惯要求和《弟子规》相结合,自编了《弟子规――德育行为规范》读本,选择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制定《星级达标表》,隔两周发放一次,让孩子们自评,也请家长、老师根据孩子的言行表现,为孩子打“星”,期末评选“践行星”和“圣贤践行班”。

传统艺术风采秀,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艺术的享受能够使人静心修身,举止优雅。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学以济德,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每周二下午,茶艺、京剧、空竹、剪纸、围棋、象棋等三十多门艺术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社、小记者团、空竹队、科技发明社等社团组织。在“中华传统文化展示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每月校园节日中,孩子们的书画、剪纸作品和京剧、空竹表演轮番亮相,乒乓球、武术比赛赢得阵阵掌声,象棋、围棋选手静中对奕,尽显智慧。

传统游戏我能行,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近年来,由于电子玩具的广泛传播,很多孩子沉溺于电玩和网络世界,玩耍的场所从户外转移到了户内,玩耍的方式由群体活动变成了单一活动,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阻碍了孩子与他人的交流。鉴于此,我们将传统游戏引进来,邀请社区老人来到学校教孩子们滚铁环、翻花绳、跳“房子”……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身心愉悦,乐观开朗。

很多传统游戏经过改编创新,更具趣味性和发展价值。在游戏活动中,师生们开动脑筋,启迪思维,通过改变玩具和材料、玩法和规则,以及环境布置等,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改编出更加适合孩子心理规律的游戏。孩子们不断挑战自己,在玩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民俗文化七彩板,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依稀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场景。所以,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开展的“走进传统节日”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了解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饮食、服饰等特色,在节日来临前布置展台,吃特色食品,品文化韵味,讲来历故事,探历史底蕴,演小品故事,展节日趣事,做工艺制品,秀巧手风采。我国传统节日以自然节律为基础,蕴含了诸多文化功能。学生们在七彩的民族文化体验中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美德浸润心,丰富孩子的成长历程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我校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布置展板,开展“我为妈妈揉揉肩”“热爱祖国‘五个一’活动”“争做礼仪好少年”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爱国爱民,具有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财务制度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财务制度制定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