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学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57

民法典学习方案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刻把握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以及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努力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和习惯,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二、宣传重点

(一)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二)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四)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精神追求。

(五)广泛学习宣传民法典弘扬核心价值观、保障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工作安排

(一)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机关

1、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民法典列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组织专题集中学习。把民法典列为单位股级以上年度学法必修课,推动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把学习民法典作为事务会会前学法重要内容。(责任人:班子成员、股室负责人)

2、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民法典学习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结合带头学。(责任人: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全体党员)

3、结合“联户联情”、脱贫攻坚、联村包户等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责任人:班子成员、股室负责人)

4、积极组织单位职工观看全国普法办民法典学习公开课和《民法典开讲》系列公益讲座。(责任人:办公室、所有职工)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确保民法典学习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ZDC008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4-0084-06

在我国近代民事立法中,有一个对照鲜明的现象,即1949年之前的民法典或者草案大多规定法例规则,而1949年之后,不论是历次民法草案还是《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都没有规定法例规则。在制定民法典总则编时应当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确定是否应当规定法例规则。本文对此采肯定意见。

一、法例的概念及民法总则规定法例的作用

在我国民法百年发展史上,《民国民法》第一章规定了法例。其第1条规定了“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了“民事所适用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者为限”。向前推展,《民国民律草案》没有规定法例,是从“人”的规定开始的;再之前的《大清民律草案》则规定了法例,主要内容是三条:第1条规定“民事本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第3条规定“关于权利效力之善意,以无恶意之反证者为限,推定其为善意”。向后推展,“伪满洲国民法”没有规定法例,关于通则的规定中有两个条文属于法例:第1条规定“关于民事,法令无规定之事项,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规定“权利之行使及义务之履行,须以诚实且从信义为之”。再向后,即现行《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法例,2002年民法草案也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在各国民法典中,尽管没有明文规定称之为“法例”,但大多数民法典都有关于法例即法律适用规则的内容。在我检视的20部外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法例内容的有10部,即法国、瑞士、韩国、意大利、阿根廷、葡萄牙、日本、奥地利、智利以及纽约州民法典草案;规定有相关内容的4部,即路易斯安那民法典、俄罗斯联邦、越南和蒙古国;完全没有规定的6部,即朝鲜、埃塞俄比亚、巴西、加拿大魁北克、德国和荷兰。再加上我国《澳门民法典》对此作了规定,在21部民法典(包括草案)中,规定法例内容的有15部,没有规定的为6部,前者占71.4%,后者占28.6%。

什么叫法例?梅仲协教授在他的《民法要义》中说:“法例者,民法适用之通例也。现行民法法例章,计五条,不特于全部民法,可以适用,基民法法典以外之各种民事特别法规,亦应受其支配”,“关于现代民法事上之基本原则,如权利滥用之不受保护,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之应依诚实与信用方法,善意第三人之应受保护,与夫法院裁判,须一本公平观念。凡此诸端,颇有规定于法例中之必要”[1](P57)。所谓通例,一是指一般的情况,常规,惯例,二是指较普遍的规律。[2](P1303)因而法例即民法适用的通例,或者称之为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

民法总则规定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是大多数民法典总则编的编纂通例,其价值是在司法实践中用以指导民法的具体适用。

为什么我国第一部民律草案和第一部民法典,在规定法律适用规则时使用国外没有使用过的“法例”概念呢?梅仲协教授指出:“法例一语,由来旧矣。李悝法经,称为具法,魏因汉律,改具律为刑名第一。晋贾充等增损汉魏律,于魏刑名律中,分为法例律。宋齐梁及后魏,因而不改。爰至北齐,并刑名法例为名例,后周复为刑名,隋因北齐,更为名律,唐因于隋,相承不改。”[1](P57,注一)上述具法、刑名、法例、名例、名律等不同称谓,都是指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最早使用法例者为魏律,及于后世五代律令。可见,我国第一部民律和第一部民法设置“法例”章,源于我国法律的传统,实在是我国民法的特色,是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典型中国特色。

但是,100多年来我国民事立法的这一中国特色,被1949年以后的民事立法所中断。不仅在1950年《婚姻法》中没有规定法例,即使在1986年《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中,也都没有规定法例。其后果是,直至今天的民事司法,绝大多数民事法官不敢引用习惯或者法理作为补充民事立法不足的法源作出判决,经常出现法院对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民事纠纷案件推出门了事的情形。这样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至于我国《民法通则》和2002年民法草案为什么不规定法例,没有看到明确说明。依照我的推测,应当主要是受《苏俄民法典》的影响,不仅1922年《苏俄民法典》、196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及各加盟共和国民法立法纲要》以及1964年《苏俄民法典》没有规定法律适用一般规则,而且1994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也没有规定系统的法律适用一般规则。这可能是我国《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没有规定法例的主要原因。

二、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法例究竟应当规定哪些内容

与我国民法立法和民法草案对法例的做法不同,在目前所有看到的民法典草案的建议稿中,例如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3]、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4]、徐国栋教授主持起草的《绿色民法典草案》[5],以及本人主持起草的所谓2.0版的《民法典?总则编》建议稿1,都规定了与法例相关的内容,其中梁慧星教授稿是在第一章“基本原则”中规定,王利明教授稿是在第一章第一节中规定为“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徐国栋教授稿规定在“预备性规定”的“基本原则”中。在本人的建议稿中,直接规定了“法例”一节,恢复了我国民法典历史的中国特色。

民法总则规定法例,究竟应当规定哪些内容,先作一些比较法的研究。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典的规定

1. 《法国民法典》关于法律适用规则的规定比较简明。第4条:“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规定不明确或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得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第5条:“禁止法官对其审理的案件以一般规则性笼统条款进行判决。”第6条:“任何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之法律。”

2. 《瑞士民法典》在引言部分,第1条规定:“(1)凡依本法文字或释义有相应规定的任何法律问题,一律适用本法。(2)无法从本法得出相应规定时,法官应依据习惯法裁判;如无习惯法时,依据自己如作为立法者应提出的规则裁判。(3)在前一款的情况下,法官应依据公认的学理和惯例。”第2条规定了诚实信用,滥用权利不受保护;第3条规定善意推定;第4条规定法官自由裁量权。

3. 《韩国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适用规则,即无法律规定依习惯法,如无习惯法依法理;第2条规定信义诚实原则,权利不得滥用。

4. 《意大利民法典》第一章“法源”规定,法律、条例、行业规则、惯例,均为法源;第二章“法律适用”的内容,规定了法律的效力、法律解释以及禁止类推原则。

5. 《阿根廷民法典》在“各序题”的第15条规定:“法官不得借口法律未作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裁判。”之后规定法律解释,规定习俗和惯例的适用规则。

6. 《纽约州民法典草案》第1条规定了一般性规定和结构;第2条规定法律是州主权机关制定的财产与行为规则;第4条规定习惯法是法源。

7. 《葡萄牙民法典》第一编“法律、法律之解释及适用”,第1条规定法律是法之直接渊源,第2条规定判例,第3条规定习惯,第4条规定衡平原则;第二章“法律之生效、解释及适用”,第8条规定法院不得拒绝审判,不得借口排除法律的适用,第9条规定法律解释,第10条规定法律漏洞。

8. 《日本民法典》第一章“通则”第1条规定基本原则,私权必须适合公共福祉,权利行使及义务履行必须遵守信义,以诚实为之,权利不得滥用;第2条规定本法须以个人的尊严及男女两性平等为宗旨解释。

9. 《奥地利普通民法典》序编第6条及以下规定法律解释,第9条规定法律保持其效力,法律规范的其他形式,第10条规定习惯,第11条规定省的法规,第12条法院判决。

10. 《智利共和国民法典》“序题”第一节“法律”,第1条规定法律的界定;第2条规定习惯仅在被法律承认的情况下构成法律;第3条规定法律的解释原则;第4条规定特别法规定优先于本法典而适用;第5条规定法院应当向总统汇报法律漏洞。

11. 《路易斯安那民法典》首编第一章“总则”,规定法律渊源是立法和习惯,规定了法律的溯及力、效力;第二章规定法律解释;第三章规定法律冲突。

12.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总则编第3条规定民事立法和含有民法规范的其他文件即特别法,第5条规定交易习惯的效力,第6条规定民事立法的类推适用。

13. 《越南民法典》第14条规定:“在法律无规定且当事人各方未约定的情形,可适用习惯或类似的法律规定,但不得违反本法典规定的原则。”

14. 《蒙古国民法典》第2条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第1款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的范围,第2款规定法院不得适用违反宪法、本法典的基本原则的其他法律,第4款规定民事立法无溯及力。

(二)我国历史上的民法及草案的规定

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法草案以及民法典中,规定法例的情况是:《大清民律草案》第一章“法例”,第1条规定,民事本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第3条规定,关于权利效力之善意,以无恶意之反证者为限,推定其为善意。《民国民法》第一章“法例”,第一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民事所适用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者为限。“伪满洲国民法”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定,关于民事,法令无规定之事项,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权利之行使及义务之履行,须以诚实且从信义为之。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现行《澳门民法典》对此规定的内容较多,包括法源、习惯之法律价值、衡平原则之价值等。

(三)我国学者编纂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有关法例的规定

梁慧星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8条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9条规定法律适用规则:“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

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总则编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节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相当于法例,第9条规定:“对于民事纠纷案件,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拒绝受理或者裁判。”第10条规定:“对同一法律关系,法律中的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但法律事实发生之时旧法尚不失效,且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利的,仍从其规定。”第11条规定:“对同一法律关系,本法和同位阶的其他特别法律都有特别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特别法律的规定;本法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第12条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应当依据习惯;没有习惯的,依据本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参照法理处理。”“前款所称习惯,不得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要求。”“依据本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参照法理作出裁判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就所依据的原则、所参照的法理以及裁判理由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

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第一题“预备性规定”第二章规定“基本原则”,第12条规定了法律补充原则:“法官审理民事案件,有法律的适用法律,无法律的,依次适用如下法律补充渊源:1.习惯;2.事理之性质;3.法理;4.同法族的外国法。”

(四)比较法研究结论

综合比较起来,在民法总则中有关法例的规定,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在大多数民法典中,都规定了法例或者法律适用规则。事实上,这是民法总则必须规定的内容,用以指导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民法以及其他民法特别法,对案件进行裁判。而法例的称谓为我国民法所特有,继受中国古代法律的概念,具有中国特色。我国学者建议稿虽然不都称之为法例,但都规定了相应的内容,意见是一致的。

第二,在法例的具体规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法源的规定,即规定民法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要规定数种法源适用的先后顺序,即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这是说,民法之渊源为二,一是制定法,二是非制定法,后者包括习惯法和法理。[6](P25)目前在我国民事立法中,最为缺少的法例就是这个规则。对此,各部民法典建议稿的意见也是一致的。

第三,法例规定对法官自由裁量的限制,明确法官不得借口法律未作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更为甚者,《法国民法典》第4条还把拒绝审判规定为犯罪行为,对拒绝审判的法官予以刑事追诉。法国最高法院第三民事庭1970年4月16日认为,两人各自都主张对一宗不动产享有所有权,法官在承认该财产必定属于其中一人的情况下,不得借口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证明其权利的占先地位,并且鉴定资料也不能证明将证书适用于该土地,进而一并驳回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属于拒绝审判。[7](P32)对此,我国民法建议稿多数意见一致。

第四,有些民法典规定了其他一些民法适用规则,例如公序良俗原则、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法律解释规则等。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立法习惯,在民法总则中分别规定于法律原则或者法律解释部分之中。

三、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法例及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在“一般规定”中规定法例规则

法例,为全部法则的总括规定,为适用于民法全部的法则,应规定于第一编的编首。民法若无法例的规定,而以应规定的法则分列于民法各编中,组织上固不完备,即有总括的规定,其位置不列于第一编的编首,系统上亦有欠缺。[8](P79)这一论述说得十分精当,表达了民法总则编应当规定法例,且应当规定在总则编“编首”的必要性和确定性。

反观1949年以后的我国民法,无论是草案还是《民法通则》,都没有规定法例,将我国西法东渐以来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法例制度弃之如敝屣,十分可惜。正是由于立法没有规定法例,使我国民事司法无视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法官不敢适用习惯法,更不敢适用法理以补充立法之不足,却敢于以法律无明文规定而拒绝审判。如果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法源及适用顺序,规定了法官不得拒绝审判的原则,就不会出现目前大量存在的“告状难”问题。同时,关于民法规范在发生冲突时的法律适用规则,在法官中基本上是口口相传,并无法律依据,如果明确规定了法律冲突适用规则,也不会出现较多的法律适用错误。

因此,本人强烈建议,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必须在第一章“一般规定”中规定法例,将民法适用的一般性规则公之于众,既便于法官适用法律,也便于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对抗法院的拒绝审判行为,还便于人民群众监督法院依法裁判。

(二)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在法例部分应当规定的主要内容

1. 法源及适用顺序

法源指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存在形式。[9](P47)民法的法源,主要是指民法典以及其他民事特别法。但是,市民社会的民事生活极其广泛,即使制定了再复杂的民法典,也无法囊括所有的民事现象,故必须对民法规范不足部分补充其他法源,以适应市民社会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民法法源就不仅指制定法,也包括习惯法和法理即非制定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得到充分而必要的保护,不至于被置于法院的大门之外。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法例,首先就要规定法源及适用顺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照本法以及依据本法制定的其他法律中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

民法典总则编作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大的障碍,因为《物权法》就规定了相邻关系应当适用习惯法填补法律空白的规则1,《合同法》规定了交易习惯可以作为裁判依据。2在司法实践中,引用习惯法和法理作为裁判依据者,并不鲜见。最为典型的,就是江苏法院在裁判人体冷冻胚胎权属争议案,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都适用法理予以确定。3

2. 法院不得拒绝裁判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民事案件,是各国民法典规定法例的一般性规则,具有重要意义。自《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规定了这个法律适用原则之后,受到普遍重视,为多数国家的民法典所采纳。法国法院认为,拒绝审判不仅是指拒绝“回答”(由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者怠于审理已经达到审理状态(审判阶段)的案件,而且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还统指国家没有尽到司法保护个人(权利)之责任的所有情形。[7](P32)这样理解,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原则的含义显然更为宽泛。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原则的法律基础,在于民法已经确认了民法的法源及适用顺序。既然如此,法官就没有理由拒绝当事人要求法院裁判的理由,必须作出裁判,否则就是法官或者法院违反职责。

这样的法律适用原则,对于我国司法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法院的拒绝审判行为比较常见,更需要这样的规则予以规范。由于我国是法院独立审判,因而不应当称为法官不得拒绝裁判,而应称为法院不得拒绝裁判。故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对于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由,拒绝受理或者裁判。”

3. 法律的适用方法

规定民事法律的适用方法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出现法律冲突时的法律适用方法,二是总则性规定的适用方法。对此,民法典总则编应当分别规定法律适用方法。

首先应当规定,当出现新法与旧法规定不一致、特别法与一般法规定不一致的法律冲突时,必须明确法律适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法律适用的混乱。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对于同一法律关系,新法与旧法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适用新法的规定;同位阶的特别法与一般法不一致的,应当适用特别法的规定。这就是所谓的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规则。

其次应当规定,在民法分则以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阙如时的法律适用方法,即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规定的应当适用具体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的一般规定。例如,对于被继承人遗留的人体冷冻胚胎,如果继承法编没有明文规定其为遗产,就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编关于人体变异物属于特殊物的规则,确认其为遗产,其继承人有权予以继承。1

4. 法律不溯及既往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3

关键词:德国法律;中国法;法律引进

1引言

现代法律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当时由于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政府号召是以长技以制夷,由此就开始促使新政府向西方列强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在这个时期对于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开始逐步的引进,而清政府对于西方法律的引进最开始是从《国际法》开始的,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的开明官僚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际法》在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开始和西方的传教士进行合作,翻译一些比较著名的国际法案,并且开始在外交中逐步地使用这样的一些法律条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与各国,进行平等的对话,林则徐则是这一工作的开创人,在他的主持加随后翻译了《国际法》片段,《万国公法》等,随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无一例外的在这些条约中都加入了“治外法权”的条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当时的中国人强烈要求要废除“治外法权”,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列强给出中国的条件就是要求中国改革自己的法律制度,随后清政府不得不开始实行所谓的“”,这样的条件下开始按照西方列强的法律制度来构建中国的法律条款。从当时的国际现状来看,德国的法律制度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而且在西方国家中有很多国家的法律制度也都是依照法国的法律模式来进行设置的,这就使得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德国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开始学习德国的法律制度的设置,亚洲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日本是最先向德国学习法律制度的国家,由于考虑到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的现象,清政府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德国的法典,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看到了日本通过学习西方文化迅速的崛起发展强大,由此就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西方的模式,科学技术以及法律制度,希望能够迅速地实现国家的强大,在这个时候,清政府更加愿意将日本当作老师,开始学习日本的各个方面的制度,事无巨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学习。而且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无,和外交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够得以保证的,而且在这个时期世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由此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开始对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法律进行思考,在这个时期,中国人翻译的主要国外的资料都是以法律类的书籍为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法律制度上的设置与德国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甚至一直到了现在德国的法律模式也对中国法律制度的设置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2德国法通过日本对中国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日本是照搬德国的模式来构建自身的法律制度的,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主要学习的对象是法国,通过模仿法国的相关制度来进行设置。但是,日本人在看到德国进行南北战争之后,统一全国,看到德国人的强大,日本就开始将学习的对象转向德国,尤其是学习德国的法律,这个时期德国也是欧洲第一强国,而且在国体设置上与日本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实施君主专制的政体,于是日本的很多留学生就开始将德国的法律模式带回日本,在1898年日本民法典颁布之后。日本的法学界基本这样就成为了德国法的天下。到20世纪初,政府开始照搬日本的模式,来进行法典的修订活动,并且在这个时期也邀请了很多国外的专家来协助修订法案,可是这些国外的专家主要是以日本人为主,而日本的法学界更多地将德国法作为法案设置的标准,这些日本的专家,按照日本的法律模式为中国起草了专门的《民法典》,可以说,这个《民法典》完全是参照日本民法典的模式来设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使得中国近代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日本法来设置的,而日本法更是完全基于德国法律制度来构建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德国法在间接影响中国近代法律的设置,而中间起到传播媒介作用的则是日本,在这样的影响下,中国编写了想最大的民法典《大清民律草案》,这部《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性,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德国民法典的第165条规定,人所为或所受的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因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而受影响,而这一条法律规定也出现在《大清民律草案》中,只是在描述上把德文转化成汉语,在意思和内容上与德国民法典一字不差,随后伴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结束,中国进入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对于《民法典》进行进一步的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德国法律的影响,到1930年民国政府才编写完《民法典》,在这部法案中,有很多与德国民法典相似的部分,甚至在法律体系的设置上也采用了德国的“潘德克顿体系”,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在中国扎下了根,已经对于中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中国的后来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追究其原因则是在于德国的法律通过日本传输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当时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法案来让中国的法律体系逐步的完善,并且实现中国社会的富强,而从当时我区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西方国家也只有德国最为强盛,因此中国人,将学习的目标放到了德国身上,加上日本的一些法律的专家参与修订了中国近代的法律法案,这就导致了德国法对于中国法律设置的影响更加深刻,不仅仅照搬照抄一些《德国民法典》中的相关条例,甚至连德国的法律体系的设置也照搬不误。从现实的意义来看的借鉴方式对于中国法律的初期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中国人最早产生了对于法律的认知,这对于中国法律现代化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德国法律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在近代的中国法案的设置上讲的德国法案的烙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德国法对于法律体系设置的促进作用,也看到了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被迫的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法律设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事外,也影响了中国法律制度的独立性,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法律设置开始添加一些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3德国法通过前苏联对于新中国法律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宣布废除民国政府所修订的《六法全书》,在这个时期,中国刚刚通过解放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世界上是处于一个,两强争霸的局面,美国开始实施全球争霸策略,世界上也逐步形成了两大格局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而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中国法律体系设置做模仿的对象,因此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希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法律体制,这个法律体制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区别的法系,关于前苏联法律制度的性质当前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前苏联的法律体系的设置还是属于大陆法系的一个部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体系没有典型的大陆法系的特征应当将其从大陆法系中抽离开来。具体社会主义法系是否属于大陆法系的部分我们暂时无从探究,也无法取得一个十分确切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术界争论的本身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设置与大陆法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苏联的法律设置来看,我们也可以很好的看出这种联系,早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的法律体系是属于大陆法系的,而且在这个时期,俄罗斯主要的学习对象也是西欧国家,俄罗斯按照西欧国家的法律体系设置来设置自己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俄国才制定出自己的《民法典》,而俄国的《民法典》更多的是按照德国民法典的设置来编写的,也是采用“五编制”,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开始颁布《民法典草案》,而这个《民法典草案》也是根据之前俄国的《民法典》来制定的,是按照早期俄国所编写的民法典来进行编写的,但是苏维埃政府所颁布的《民法典》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色,,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为基础的,广泛地参照了德国、瑞士的法案,来进行这部《民法典》的编写。这样就使得前苏联的法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了欧洲国家的传统,也回归了大陆法系设置的传统,由此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个不同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而新中国在法律设置上更多的是参照前苏联的法律体系的设置,,由此就使得新中国的各个方案具有明显的大陆法系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设置开始更加的规范化,但是仍然带有明显的大陆法系的特征,以中国政府颁布的《民法典》草案为对象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法典设置的概念原则以及基本标准上,都具有明显的德国法特点,是按照德国法的理论原则以及制度来进行编写的。而德国法也成为了中国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中国法院工作的情况来看我们就可以明显的了解到我国法律体系对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影响,法院判决的过程中,中国法院判决的模式并不是按照,英美的个案推断法,也不是按照逻辑推断法,更主要的是它是利用德国的逻辑三段论的方法来进行推断,由此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德国法律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德国的法律体系对于中国法的影响还是十分深刻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制度制定的原则、司法实务中所使用的判决逻辑,都带有明显的德国法律体系的特征。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法律体系,对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影响十分的深刻,从近代一直影响到现代,甚至在今后中国相关法律草案的构建上也会去借鉴德国法律条款的设置,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其历史的根源,中国最早的法律意识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这就导致了中国法律设置,更多的是参照西方国家的法律设置原则来进行的,德国的法律对中国当代近代的法律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后续法律条款制定的过程当中,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更加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由此才能够更好地保证中国的司法能够不受到国外的法律意识的影响。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4

关键词:民法总则;法例;法源;不得拒绝裁判;法律适用方法

作者简介:杨立新,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商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ZDC008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4-0084-06

在我国近代民事立法中,有一个对照鲜明的现象,即1949年之前的民法典或者草案大多规定法例规则,而1949年之后,不论是历次民法草案还是《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都没有规定法例规则。在制定民法典总则编时应当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确定是否应当规定法例规则。本文对此采肯定意见。

一、法例的概念及民法总则规定法例的作用

在我国民法百年发展史上,《民国民法》第一章规定了法例。其第1条规定了“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了“民事所适用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者为限”。向前推展,《民国民律草案》没有规定法例,是从“人”的规定开始的;再之前的《大清民律草案》则规定了法例,主要内容是三条:第1条规定“民事本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第3条规定“关于权利效力之善意,以无恶意之反证者为限,推定其为善意”。向后推展,“洲国民法”没有规定法例,关于通则的规定中有两个条文属于法例:第1条规定“关于民事,法令无规定之事项,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规定“权利之行使及义务之履行,须以诚实且从信义为之”。再向后,即现行《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法例,2002年民法草案也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在各国民法典中,尽管没有明文规定称之为“法例”,但大多数民法典都有关于法例即法律适用规则的内容。在我检视的20部外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法例内容的有10部,即法国、瑞士、韩国、意大利、阿根廷、葡萄牙、日本、奥地利、智利以及纽约州民法典草案;规定有相关内容的4部,即路易斯安那民法典、俄罗斯联邦、越南和蒙古国;完全没有规定的6部,即朝鲜、埃塞俄比亚、巴西、加拿大魁北克、德国和荷兰。再加上我国《澳门民法典》对此作了规定,在21部民法典(包括草案)中,规定法例内容的有15部,没有规定的为6部,前者占71.4%,后者占28.6%。

什么叫法例?梅仲协教授在他的《民法要义》中说:“法例者,民法适用之通例也。现行民法法例章,计五条,不特于全部民法,可以适用,基民法法典以外之各种民事特别法规,亦应受其支配”,“关于现代民法事上之基本原则,如权利滥用之不受保护,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之应依诚实与信用方法,善意第三人之应受保护,与夫法院裁判,须一本公平观念。凡此诸端,颇有规定于法例中之必要”[1](P57)。所谓通例,一是指一般的情况,常规,惯例,二是指较普遍的规律。[2](P1303)因而法例即民法适用的通例,或者称之为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

民法总则规定民法适用的一般规则,是大多数民法典总则编的编纂通例,其价值是在司法实践中用以指导民法的具体适用。

为什么我国第一部民律草案和第一部民法典,在规定法律适用规则时使用国外没有使用过的“法例”概念呢?梅仲协教授指出:“法例一语,由来旧矣。李悝法经,称为具法,魏因汉律,改具律为刑名第一。晋贾充等增损汉魏律,于魏刑名律中,分为法例律。宋齐梁及后魏,因而不改。爰至北齐,并刑名法例为名例,后周复为刑名,隋因北齐,更为名律,唐因于隋,相承不改。”[1](P57,注一)上述具法、刑名、法例、名例、名律等不同称谓,都是指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最早使用法例者为魏律,及于后世五代律令。可见,我国第一部民律和第一部民法设置“法例”章,源于我国法律的传统,实在是我国民法的特色,是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典型中国特色。

但是,100多年来我国民事立法的这一中国特色,被1949年以后的民事立法所中断。不仅在1950年《婚姻法》中没有规定法例,即使在1986年《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中,也都没有规定法例。其后果是,直至今天的民事司法,绝大多数民事法官不敢引用习惯或者法理作为补充民事立法不足的法源作出判决,经常出现法院对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民事纠纷案件推出门了事的情形。这样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至于我国《民法通则》和2002年民法草案为什么不规定法例,没有看到明确说明。依照我的推测,应当主要是受《苏俄民法典》的影响,不仅1922年《苏俄民法典》、196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及各加盟共和国民法立法纲要》以及1964年《苏俄民法典》没有规定法律适用一般规则,而且1994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也没有规定系统的法律适用一般规则。这可能是我国《民法通则》以及2002年民法草案没有规定法例的主要原因。

二、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法例究竟应当规定哪些内容

与我国民法立法和民法草案对法例的做法不同,在目前所有看到的民法典草案的建议稿中,例如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3]、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4]、徐国栋教授主持起草的《绿色民法典草案》[5],以及本人主持起草的所谓2.0版的《民法典・总则编》建议稿1,都规定了与法例相关的内容,其中梁慧星教授稿是在第一章“基本原则”中规定,王利明教授稿是在第一章第一节中规定为“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徐国栋教授稿规定在“预备性规定”的“基本原则”中。在本人的建议稿中,直接规定了“法例”一节,恢复了我国民法典历史的中国特色。

民法总则规定法例,究竟应当规定哪些内容,先作一些比较法的研究。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典的规定

1. 《法国民法典》关于法律适用规则的规定比较简明。第4条:“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规定不明确或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得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第5条:“禁止法官对其审理的案件以一般规则性笼统条款进行判决。”第6条:“任何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之法律。”

2. 《瑞士民法典》在引言部分,第1条规定:“(1)凡依本法文字或释义有相应规定的任何法律问题,一律适用本法。(2)无法从本法得出相应规定时,法官应依据习惯法裁判;如无习惯法时,依据自己如作为立法者应提出的规则裁判。(3)在前一款的情况下,法官应依据公认的学理和惯例。”第2条规定了诚实信用,滥用权利不受保护;第3条规定善意推定;第4条规定法官自由裁量权。

3. 《韩国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适用规则,即无法律规定依习惯法,如无习惯法依法理;第2条规定信义诚实原则,权利不得滥用。

4. 《意大利民法典》第一章“法源”规定,法律、条例、行业规则、惯例,均为法源;第二章“法律适用”的内容,规定了法律的效力、法律解释以及禁止类推原则。

5. 《阿根廷民法典》在“各序题”的第15条规定:“法官不得借口法律未作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裁判。”之后规定法律解释,规定习俗和惯例的适用规则。

6. 《纽约州民法典草案》第1条规定了一般性规定和结构;第2条规定法律是州机关制定的财产与行为规则;第4条规定习惯法是法源。

7. 《葡萄牙民法典》第一编“法律、法律之解释及适用”,第1条规定法律是法之直接渊源,第2条规定判例,第3条规定习惯,第4条规定衡平原则;第二章“法律之生效、解释及适用”,第8条规定法院不得拒绝审判,不得借口排除法律的适用,第9条规定法律解释,第10条规定法律漏洞。

8. 《日本民法典》第一章“通则”第1条规定基本原则,私权必须适合公共福祉,权利行使及义务履行必须遵守信义,以诚实为之,权利不得滥用;第2条规定本法须以个人的尊严及男女两性平等为宗旨解释。

9. 《奥地利普通民法典》序编第6条及以下规定法律解释,第9条规定法律保持其效力,法律规范的其他形式,第10条规定习惯,第11条规定省的法规,第12条法院判决。

10. 《智利共和国民法典》“序题”第一节“法律”,第1条规定法律的界定;第2条规定习惯仅在被法律承认的情况下构成法律;第3条规定法律的解释原则;第4条规定特别法规定优先于本法典而适用;第5条规定法院应当向总统汇报法律漏洞。

11. 《路易斯安那民法典》首编第一章“总则”,规定法律渊源是立法和习惯,规定了法律的溯及力、效力;第二章规定法律解释;第三章规定法律冲突。

12.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总则编第3条规定民事立法和含有民法规范的其他文件即特别法,第5条规定交易习惯的效力,第6条规定民事立法的类推适用。

13. 《越南民法典》第14条规定:“在法律无规定且当事人各方未约定的情形,可适用习惯或类似的法律规定,但不得违反本法典规定的原则。”

14. 《蒙古国民法典》第2条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第1款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的范围,第2款规定法院不得适用违反宪法、本法典的基本原则的其他法律,第4款规定民事立法无溯及力。

(二)我国历史上的民法及草案的规定

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法草案以及民法典中,规定法例的情况是:《大清民律草案》第一章“法例”,第1条规定,民事本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第3条规定,关于权利效力之善意,以无恶意之反证者为限,推定其为善意。《民国民法》第一章“法例”,第一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第2条规定,民事所适用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者为限。“洲国民法”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定,关于民事,法令无规定之事项,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条理;第2条,权利之行使及义务之履行,须以诚实且从信义为之。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现行《澳门民法典》对此规定的内容较多,包括法源、习惯之法律价值、衡平原则之价值等。

(三)我国学者编纂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有关法例的规定

梁慧星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8条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9条规定法律适用规则:“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

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总则编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节规定“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相当于法例,第9条规定:“对于民事纠纷案件,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拒绝受理或者裁判。”第10条规定:“对同一法律关系,法律中的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但法律事实发生之时旧法尚不失效,且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利的,仍从其规定。”第11条规定:“对同一法律关系,本法和同位阶的其他特别法律都有特别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特别法律的规定;本法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第12条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应当依据习惯;没有习惯的,依据本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参照法理处理。”“前款所称习惯,不得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要求。”“依据本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参照法理作出裁判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就所依据的原则、所参照的法理以及裁判理由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

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第一题“预备性规定”第二章规定“基本原则”,第12条规定了法律补充原则:“法官审理民事案件,有法律的适用法律,无法律的,依次适用如下法律补充渊源:1.习惯;2.事理之性质;3.法理;4.同法族的外国法。”

(四)比较法研究结论

综合比较起来,在民法总则中有关法例的规定,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在大多数民法典中,都规定了法例或者法律适用规则。事实上,这是民法总则必须规定的内容,用以指导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民法以及其他民法特别法,对案件进行裁判。而法例的称谓为我国民法所特有,继受中国古代法律的概念,具有中国特色。我国学者建议稿虽然不都称之为法例,但都规定了相应的内容,意见是一致的。

第二,在法例的具体规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法源的规定,即规定民法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要规定数种法源适用的先后顺序,即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这是说,民法之渊源为二,一是制定法,二是非制定法,后者包括习惯法和法理。[6](P25)目前在我国民事立法中,最为缺少的法例就是这个规则。对此,各部民法典建议稿的意见也是一致的。

第三,法例规定对法官自由裁量的限制,明确法官不得借口法律未作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更为甚者,《法国民法典》第4条还把拒绝审判规定为犯罪行为,对拒绝审判的法官予以刑事追诉。法国最高法院第三民事庭1970年4月16日认为,两人各自都主张对一宗不动产享有所有权,法官在承认该财产必定属于其中一人的情况下,不得借口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证明其权利的占先地位,并且鉴定资料也不能证明将证书适用于该土地,进而一并驳回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属于拒绝审判。[7](P32)对此,我国民法建议稿多数意见一致。

第四,有些民法典规定了其他一些民法适用规则,例如公序良俗原则、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法律解释规则等。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立法习惯,在民法总则中分别规定于法律原则或者法律解释部分之中。

三、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法例及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在“一般规定”中规定法例规则

法例,为全部法则的总括规定,为适用于民法全部的法则,应规定于第一编的编首。民法若无法例的规定,而以应规定的法则分列于民法各编中,组织上固不完备,即有总括的规定,其位置不列于第一编的编首,系统上亦有欠缺。[8](P79)这一论述说得十分精当,表达了民法总则编应当规定法例,且应当规定在总则编“编首”的必要性和确定性。

反观1949年以后的我国民法,无论是草案还是《民法通则》,都没有规定法例,将我国西法东渐以来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法例制度弃之如敝屣,十分可惜。正是由于立法没有规定法例,使我国民事司法无视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法官不敢适用习惯法,更不敢适用法理以补充立法之不足,却敢于以法律无明文规定而拒绝审判。如果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法源及适用顺序,规定了法官不得拒绝审判的原则,就不会出现目前大量存在的“告状难”问题。同时,关于民法规范在发生冲突时的法律适用规则,在法官中基本上是口口相传,并无法律依据,如果明确规定了法律冲突适用规则,也不会出现较多的法律适用错误。

因此,本人强烈建议,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必须在第一章“一般规定”中规定法例,将民法适用的一般性规则公之于众,既便于法官适用法律,也便于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对抗法院的拒绝审判行为,还便于人民群众监督法院依法裁判。

(二)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在法例部分应当规定的主要内容

1. 法源及适用顺序

法源指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存在形式。[9](P47)民法的法源,主要是指民法典以及其他民事特别法。但是,市民社会的民事生活极其广泛,即使制定了再复杂的民法典,也无法囊括所有的民事现象,故必须对民法规范不足部分补充其他法源,以适应市民社会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民法法源就不仅指制定法,也包括习惯法和法理即非制定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得到充分而必要的保护,不至于被置于法院的大门之外。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法例,首先就要规定法源及适用顺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照本法以及依据本法制定的其他法律中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

民法典总则编作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大的障碍,因为《物权法》就规定了相邻关系应当适用习惯法填补法律空白的规则1,《合同法》规定了交易习惯可以作为裁判依据。2在司法实践中,引用习惯法和法理作为裁判依据者,并不鲜见。最为典型的,就是江苏法院在裁判人体冷冻胚胎权属争议案,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都适用法理予以确定。3

2. 法院不得拒绝裁判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民事案件,是各国民法典规定法例的一般性规则,具有重要意义。自《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规定了这个法律适用原则之后,受到普遍重视,为多数国家的民法典所采纳。法国法院认为,拒绝审判不仅是指拒绝“回答”(由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者怠于审理已经达到审理状态(审判阶段)的案件,而且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还统指国家没有尽到司法保护个人(权利)之责任的所有情形。[7](P32)这样理解,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原则的含义显然更为宽泛。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原则的法律基础,在于民法已经确认了民法的法源及适用顺序。既然如此,法官就没有理由拒绝当事人要求法院裁判的理由,必须作出裁判,否则就是法官或者法院违反职责。

这样的法律适用原则,对于我国司法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法院的拒绝审判行为比较常见,更需要这样的规则予以规范。由于我国是法院独立审判,因而不应当称为法官不得拒绝裁判,而应称为法院不得拒绝裁判。故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对于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得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由,拒绝受理或者裁判。”

3. 法律的适用方法

规定民事法律的适用方法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出现法律冲突时的法律适用方法,二是总则性规定的适用方法。对此,民法典总则编应当分别规定法律适用方法。

首先应当规定,当出现新法与旧法规定不一致、特别法与一般法规定不一致的法律冲突时,必须明确法律适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法律适用的混乱。民法典总则编应当规定,对于同一法律关系,新法与旧法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适用新法的规定;同位阶的特别法与一般法不一致的,应当适用特别法的规定。这就是所谓的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规则。

其次应当规定,在民法分则以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阙如时的法律适用方法,即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规定的应当适用具体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的一般规定。例如,对于被继承人遗留的人体冷冻胚胎,如果继承法编没有明文规定其为遗产,就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编关于人体变异物属于特殊物的规则,确认其为遗产,其继承人有权予以继承。1

4. 法律不溯及既往

法律不溯及既往,一般认为属于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但其更重要的含义是法律适用原则。即使一部法律没有规定时间效力,也不能违反法律不溯及既往的一般性规则。因此,法律的时间效力是具体规定,而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显然后者的价值更高,具有更大的法律适用指导意义。因此,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在法例中应当规定这个原则,即“民事法律的效力不溯及既往,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法律规定的溯及力,不得损害宪法保障的权利”。

参 考 文 献

[1] 梅仲协:《民法要义》,上海:昌明书屋,19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 余げ:《民法要论》,朝阳学院,1931.

[7] 《法国民法典》(上册),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 周新民:《民法总论》,华通书局,1934.

[9] 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台北:三民书局,2008.

Necessity of Legal Example Regul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in Our Country

YANG Li-xi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egal Science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applying principle in the compilation of civil code adopts the one in French Civil Code of 1804, which is used by many countries in the past 200 years and serves as the legislation example for many civil cod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Qing Dynasty learns from the west by changing laws to code. It formulates Draft of Civil Code of Qing Dynasty, sets up legal example regulation according to our ancient legislation habits to summarize the applying principle, which is adopted in the civi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49, there is no legal example regulation in the draft of our civil law or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the lack of applying principle leads civil judicature not to unification. The compila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in our Country should have legal example regu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ne the general applying method which will play a great role to unify our application of civil law regulation.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办公、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所学专业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章节多、实践操作强的特点。

2.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2.1地区文化差异导致学习的不适应

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势必会导致文化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相比于汉族地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基础教育环节比较薄弱、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师资力量不足。这些缺点致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当其进入高校学习,会明显表现为之前的知识和目前所学的严重脱节、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无法理解讲课的内容。

2.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薄弱

根据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家庭收入有限,家庭成员较多,需要担负学生上学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金额,根本无力再为其配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有些少数民族同学在入高校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电脑,更别谈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了。

2.3民族习惯和语言的差异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且使用语言不统一,少数民族学生来到高校学习,依然会保留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有些学生甚至不能全部理解汉语老师讲授的内容,需要翻译才能接受,与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和冲突[1]。

3.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3.1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着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2]。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实际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讲授内容主要包含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四大模块,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3.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少数民族学生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少数民族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新生入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学程机房授课,结合案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根据需求,对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上机操作,整合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使案例系统化、分类化。

构建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兴趣、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3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使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综合网络教学,该平台服务于整个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关案例在线观摩学习、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论坛讨论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在线测试,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13.

[2]候秀红.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98-99.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6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就是一笔财富,她提供给我们许多的资源和经验。从某方面来说,一部民法典的特点,根本上是由它所存在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未来民法典,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根植于我国国情①。

 

一、我国未来民法典是否需要传统文化?

 

法律是对传统的一种选择性的继承,民法典调整一般社会关系,必然反映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第一,从现实来看,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传统影响着我们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未来民法典作为我国文化的高峰,必然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我们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和我国未来民法典之间关系的前提。

 

第二,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继承,传统文化是应然之意。

 

我国《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如草案的第四编和第五编(亲属和继承),不仅这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而且草案第1323条:凡隶于一户籍者为一家。父母在欲别立户籍者须经父母允许;第1324条:家长以一家中之最尊长者为之。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规定当然不合适,但是却反映当时传统文化对民律草案的深刻影响。

 

第三,从现实的民事法律规定看,有些规定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承担中的赔礼道歉等,其他的如民事习惯等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从民法存在的土壤——民法文化上看,它是民法存在和起作用的基础,我国古代强调宗法伦理,民事方面注重的是“礼”及习惯的运用,并且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动,可以说“礼”及习惯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唤起和坚定民众对民法典的信仰,必须要坚持从本土出发,这方面主要是从心理方面进行。一部民法典要获得民众对她的尊敬和信仰,必须在某些方面能够和民众能够达成“一致”。民法典对传统文化吸收与重视,可以调和法律与实践的矛盾,增加人们对民法典的“好感”,从而为民法典的在中国乡情社会中打下夯实基础。

 

第六,从民法的产生上看,习惯是民法的内涵之一,而习惯的产生必然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另外,民法制定者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未来我国的民法制定者们肯定是具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必然熟悉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法律发展史,这些因素影响着制定者,也影响着民法典。

 

二、传统文化在大陆法其他国家民法典中的影响

 

1、法国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些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明显的一点就是《法国民法典》的体例,采用的是没有“总则”编的三编制,其显然继承了《法学阶梯》编排体例。

 

“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在第二阶段,他们要恢复一部分已被遗弃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③托克维尔的这段话可以清晰的看到法国大革命后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2、德国

 

《德国民法典》在很多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学派之争”更能说明此点。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对民法典的立法作了相关阐述。他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并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决定,他主张制定的法典,必须要饱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历史法学派的该观点对法典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体现在法典之中。

 

3、日本

 

日本民法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法典论争”中发出了“民法出,忠孝亡”的悲呼,窥探出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法典的制定的影响。后来,日本民法典的起草更加重视本国的国情,并且对外国人参与持保留态度,由本国人编纂,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4、瑞士

 

一方面,作为瑞士统一私法和民法典的理论基础,胡贝尔著名的著作《瑞士私法的体系与历史》就是对瑞士的传统及历史的一种理论上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出瑞士关心本国法律现实,注重法律继承。④

 

另一方面,《瑞士民法典》的一个特殊点就是法典的第五编——债务法,它先于法典产生,并在瑞士实施,人民已经接受,在纳入民法典时只是做了极少的修改,这恰恰表明了瑞士对本国国情和传统的重视和接纳。

 

三、传统文化对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影响

 

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民法典的制定必受其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首先,在民法典制定的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坚持本土化和开放性的平衡,重视法律的继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具有开放精神。从另一角度看,一个国家民法典重点是调整本国的社会关系,其根本性在于本国的国情,只有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使一个国家的民法典具有实际的社会作用,民法典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否则,没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民法典就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实际效果,也不会令普通民众满意。

 

其次,在历史使命上看,我国传统上是礼仪之邦,我国的文明持续时间最长,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具有一部恢弘的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在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新时代我国的民法典必然要承担起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使命,它必须体现我国文明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复次,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具有的民族性。综合分析法国、德国、瑞士民法典,他们特色为世人所称赞。我国制定民法典,必须具有具有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民法典更具民族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再次,在吸收借鉴内容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重点要发掘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用的积极的方面。我国传统上是人情社会,注重邻里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在这其中,“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位,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安宁,更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维系于“家”。

 

最后,重视民事习惯,科学合理地确定民事习惯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同时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法律资源和法律思想,充分合理地利用,并在日常生活和争议处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7

2020年,区局法规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区局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区局党委确定的各项中心工作,加强统筹谋划,聚力攻坚克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加强法治市场监管建设,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紧法治政府建设

1、围绕中心工作,及时安排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全年围绕中省市区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部署和区局各项中心工作,一是先后下发转发区委依法治区办、市局法制政府建设2020工作要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征求意见稿)、《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等工作文件,安排部署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省级行政普法宣传示范创建、市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创建等工作。二是对照创建指标和要求,牵头查找工作短板,完善规章制度,按时报送创建资料。三是坚持边创建边整改,督导检查行政执法依据、处罚信息等公开公示和落实情况,牵头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问题、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创建自查问题的整改,目前起草完成区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省级行政普法宣传示范创建单位已进入公示阶段。

2、加强法制审核,提高执法案件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促进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积极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截止2020年11月底,科室审核行政处罚案件170件次,提出法制审核意见300余条,审核意见的采纳率达90%以上。审查行政机关合同6件,召开听证会2次。提请案审会、局长办公会审核研究案件7次,审核决定案件57起。

3、加强行政执法指导,从规范执法源头抓起。对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消费投诉、查办案件中的法律咨询、程序性问题,第一时间给予指导解答,减少执法错误或者执法不规范的问题,防止或降低执法风险。对于一些案值或社会面影响较大的案件,密切跟踪关注,全程沟通指导,在今年疫情初期,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哄抬市场价格、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总局和省市局相继出台行政执法指导意见,加快对上级政策的学习和对下的行政指导,行政执法快查快办的工作指示和要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4、及时做好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积极做好对行政执法证件的新申领、到期换领、变更领取工作的进行全面摸底上报,沟通协调区司法局,于11月13日,组织全局到期和变更证件130人,参加全区行政执法资格培训和考试,等待进一步的考试结果。至此,经过机构改革队伍整合后,全局执法人员的证件申领和换发工作基本完成,暂告一段落。

(二)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行政执法普法先行。今年科室的普法工作重点围绕民法典的宣传贯彻和七五普法验收工作开展。在民法典宣传贯彻方面,制定下发全局民法典宣贯彻实施方案,牵头落实民法典宣传“十进”活动。一是加强干部队伍民法典的学习。第一时间组织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单行本1000册,并于7月29日下午和8月21日利用区局和市局的市场监管大讲堂,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民法典》专题宣讲培训。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下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线上学习力度,在法制工作群发送学习强国、西北政法教授等关于民法典的专题讲座以及相关解读的视频和文字内容。二是积极组织民法典进社区、进商场、进超市、进乡村等宣传活动3场次,参加其他科室组织的宣传活动宣传民法典6场次,发放《民法典》书籍280余本、法律法规资料2500余份、印有法律知识的日常生活用品200余件,法律咨询35次。三是组织迎接“七五”普法验收工作。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牵头各级对区局的“七五”迎检工作,上报“七五”普法工作总结,组织准备全局七五普法工作资料,以及七五普法开展情况宣传展板。8月24日下午,由市司法局XX局长带领全市“七五”普法中期督查第二检查组一行4人,对区“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实地查看点位,接收检查。检查组对区局的普法宣传工作予以肯定。

(三)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

年初,对全局2019年全年办结的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案件组织了案卷评查,评选出2019年度全局先进执法办案单位和执法办案能手。10月上旬,结合市局案卷评查工作,组织各执法办案单位对2019年4月1日以来办结的案件进行自查,并有针对性的重点评查,评选出5个优秀案卷参加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在市局评查会上,接受评查组依据《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对5个上报案卷进行了审核,对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二是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市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法律规定的要求,对全年办结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按照“公开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坚持“谁产生、准负责”,按照时限规定,在区政府官网、信用平台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全年公示案件信息197条。三是严格执法办案程序,对执法办案单位案件查办时限、查办进度、查办情况,结合监督抽检、案件信息公示等相关工作,予以监督检查,纠正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四是加强专项行政执法监督检查。10月底,结合省局对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重点专项执法检查督导,组织对全局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等专项执法行动进行执法监督检查,11月初,组织开展全局《XX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专项法治检查,牵头查看资料、上报工作自查情况。并针对打击整治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扫黄打非等情况,梳理上报稽查典型案例和存在的执法问题。

(四)务实精准,做好规划和统计工作。

十四五近在眼前,为谋划好市场监管未来五年的发展工作,作为十四五规划的牵头单位,积极对接区发改委,联系起草规划工作。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科所队和辖区企业,组织召开座谈会,下发规划征求意见通知,收集各层面对全区市场监管领域十四五规划的设想建议。并及时关注跟进,中省市区和市局有关规划的最新指示和要求,组织学习关于统计和规划工作的重要指示讲话精神2次,参加区政府和市局十四五规范推进会、意见征求会、培训会等4次,协调区局科队,11月20日,牵头起草的全区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基本完成。年初,按照职责调整,牵头负责全局国家总局市场监管和药品监管两大系统的统计报表工作,坚持每月按时统计,汇总上报报表69张。

(五)强化法制培训,增强规范执法的能力水平。

利用微课堂、案卷评查会、市场监管大讲堂、视频讲座、以案释法、新法推送等方式开展了《民法典》、《食品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复议法》以及常用法律法规和关于依法全面治国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培训。7月9日上午,牵头组织市局领导培训调研会,XX副局长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市场监管工作”为主题,在区局第二期市场监管大讲堂上授课,副区长、局领导、所科队长、机关和基层代表100多人参加了培训会。 7月29日下午,组织区局第二期市场监管大讲堂,邀请XX律师事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XX律师对民法典的专题培训解读。局领导、局全体干部职工、辖区企业代表及消费者维权服务站工作人员共约260余人参加培训,现场向企业发放《民法典》宣传资料60余册。参加市局的民法典讲座,以视频进行,局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基层执法100余人参加了视频培训会议。11月13日,组织全局120多人,参加区政府组织的行政执法法律培训,省司法厅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围绕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相关业务进行授课。全年,组织干部参加无纸化考试234人,参加《XX条例》线上线下网上答题竟赛2次。另外,为进一步提升科室干部综合业务素质能力,在区局的大力支持下,选派组织干部积极参加相关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参加省局药品执法骨干培训1人,外出成都参加药品监管培训1人,参加省局依法行政培训1人。

(六)强化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复议和诉讼。

今年行政执法发生行政诉讼案件5起,行政复议1起。协助办案单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6次,行政出庭应诉1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件。行政诉讼案件和解1起,变更1起,胜诉1起,其余2起,截止目前,法院未作出裁决。行政复议案件驳回复议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和复议相对有所减少。

(七)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工作,提升全局行政执法决策

水平。

加强区局聘请法律顾问的日常管理,注重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合同合法性审查等法律事务中发挥积极法律顾问作用。2020年以来,法律顾问积极参与区局房屋装修改造、国有资产确权、重大复杂处罚案件、行政诉讼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今年8月17日,区局2名干部参加市司法局公职律师宣誓活动,被省司法厅授于 公职律师执业资格,实现区局公职律师零的突破,不断壮大区局法律顾问队伍。

(八)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力度,特别是与《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文件、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规定进行了重点清理,经清理,全未发现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九)协同配合,确保工作一盘棋。

今年以来,按照区局和相关科室的工作案排,在全国

文明城市、药品放心工程、打击保健品违法专项行动、国抽系统食品药品抽检处置、促进政策落地、语言文字督查、政务公开标准目录、“互联网+监管”等工作中,积极配合协助,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完成。

二、工作特点

1、今年区局法制工作主要围绕中央省市区法治政府建

设为主线开展,区局相关的行政执法制度和规定,得到逐步建立和统一。

2、加大行政执法各类创建工作,在创建规范完善执法行为。先后参加了全市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创建和全省的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普法宣传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3、机构改革科室内的业务融合、人员融合、思想融合得到进一步深入,各自对在业务学习上顾虑和担忧,逐步减少,主动学习交流增多,对各自简单业务已能够基本掌握,改革融合成效逐步呈现。

三、2021年主要工作打算

1、继续牵头深入法治政府建设,以制度管队伍,建立和完善区局相关执政执法系列配套制度规定。

2、根据综合执法队伍改革情况,合理调整行政处罚案件法制审核模式。

3、加强法制培训,在做好“请进来”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加大“走出去”学习的力度,加快行政执法和法制审核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4、结合十四五规划开局第一年,切实牵头做好规划工作的落实工作,保障开局之年工作顺利推进。

5、加大行政处罚案件指导和监督力度,在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上再想办法下功夫。

民法典学习方案篇8

1、要坚定理想信念。从16个典型案件可以看出,他们无论职务高低,无论在何岗位,最终出现问题,无一不是理想信念这一总开关出了问题,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扭曲,三观俱毁,脱离了共产党本色。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人犯错误常常是一念之差,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念”是受理想信念支配的,信念是基础,是保证。我们应该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在理想信念上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要慎用手中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权为公,可以赢得人民的赞誉和尊重,用权谋私,很难避免身败名裂的下场。从这些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职位越高,权利越大,好处越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权利越大、越没人监管”、“付出就要得到回报”等错误权力观让他们受害至深,权力观的错位和心态失衡,使他们一步步走上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不归路。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懂得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一种公共权利,是受人民委托来实行的,必须要权为民所用,自觉摆正个人和权利的关系。

3、要严格遵守纪律。综观这些典型案件,反思他们的违纪违法过程,经不起诱惑,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是原因之一,因为一个“贪”字,触碰了法律的警戒线,忘记了党纪国法,法纪淡薄,利欲熏心,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党员干部要严格以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为准绳,约束自己的日常言行,做到防微杜渐,把好慎独关,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要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用党纪政纪法纪约束自己,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以物累,不为名惑,不为利迷,不为欲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到廉洁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循之有规,蹈则有规。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实践并终身追求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那种美好而有价值的人生境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这些典型案件警示教育,深刻反思自己,力求做到三点:

1、坚定信仰。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员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

2、加强学习。学习是永恒的主题。要自觉学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件中不难看出,不注重自身学习,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是造成腐败的根源。

3、严格自律。始终以最强的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切实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修德为重,完善自我,自觉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上一篇: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