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执法范文

时间:2024-03-25 11:34:49

智能交通执法

智能交通执法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智能交通系统;运用

1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建立在传统交通系统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高新智能装置,通过与传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出现,更好的消除了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技术局限。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科技时代,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逐渐完成了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的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正是当前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智能变革产物。信息技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渗透到交通运输的各个管理控制环节当中,很多大中城市以及引入了交通联网监控管理系统,在道路交通违章管控、交通事故处理以及驾驶人员的管理方面都有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更好的优化了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2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分析

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主要由三个分支组成,分别为交通流检测控制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以及交通运输违法监控系统。此类系统覆盖了整个城市的大部分主干道及交通快速路,其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其中集合了信息采集功能、数据处理功能、显示功能、控制功能以及指挥功能,能够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图像信息。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合理应用能够为公共交通的控制、指挥和引导提供有力信息支持,便于为公众的出行提供管理服务,优化交通管理人员的决策选择。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应用: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用于对具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进行协调自动化控制,以便实现对于交通车辆运输秩序的管理。该系统能够根据交通实际运输流量进行协调。当交通流量达到峰值的时候,该控制系统可以采用最大通行控制模式,当交通流量处于普通值的时候,系统自动启用性协调控制功能,如果交通流量较低,系统会启用感应协调功能实施管控。系统主要由控制装置、译码器装置、定时装置以及脉冲信号发射装置组成,其中脉冲信号发射装置主要用于提供标准的时钟信号源,控制装置主要负责系统中的调控译码器和定时装置。不同信号灯的控制信号由译码器装置进行调控,电路被驱动之后,信号灯会自动启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该系统主要应用了GIS技术,系统中具备交通控制管理、交通勤务指挥、应急保护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如果交通运输过程中突发紧急事故,会触发应急调度系统,系统将以事故地点作为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的半径范围内,能够显示出相应的信号控制信息、图像监控信息以及交通警力资源配置等,并辅助交通应急调度人员制定出应急控制决策,科学的进行警力配置和事故处理。

交通信息诱导系统的应用:当前在城市交通中,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和供给失衡问题已经成为控制要点,也是当下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难题,例如常见的交通故障、交通堵塞及尾气污染等情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交通信息诱导系统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该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最及时的交通实时信息,例如特殊车辆的行驶、各路段的实际车流量、噪声指数和行驶天气预报等等,并通过互联网系统、交通广播系统、智能手机以及车载导航系统等将信息及时传达给交通驾驶人员。借助该系统,驾驶人员能够根据实施路况和自身需求对出行计划进行合理安排,尽量减少道路拥堵概率和事故发生率。数字化执法管理系统的应用:该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数字化非现场执法和数字化现场执法。无线网执法管理终端系统具备手写功能、IC卡处罚功能、录音功能、摄像功能以及打印功能等,交通路面执法管理人员通过该终端系统,能够对各类存在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员的车辆进行校验并给予相应处罚,并将相关执法信息上传到系统当中。非现场执法系统主要设置在城市中的主干道中,与道路交通违法检测设备关联在一起,能够监控违规变道、闯红灯或者超速等违法行为,通过应用该管理系统,交通执法站和检测部门能够实现交通运输信息的共享,形成严密的闭环管理控制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三个分支单元组合而成,分别有网络通信设备单元、交通信息单元以及系统信息终端。该系统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系统能够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其能够与多个交通智能控制系统实施关联,获取不同渠道的交通信息并实施综合。其次,该系统具备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通过对交通数据的融合处理和分析,能够明确交通运输实时状态,并为驾驶人员提供交通路径引导、捷径搜索、停车引导以及事故提前预警等信息服务。第三,该系统具备信息功能。借助相应的交通无线通讯和广播系统,其能够将用户所需交通信息及时发送到驾驶员信息接收终端上。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因此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信息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在新的发展阶段,各个城市要在交通运输管理中有目的的合理的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满足自身交通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城市的稳步发展。

智能交通执法篇2

本文论述了从“代码即法律”,即产生法律效果的代码的传统概念到“法律即代码”,即将法律转换为代码的新兴概念的转变。“代码即法律”是指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代码逐渐成为规范互联网用户行为的主要方式。

代码与法律相比可以更为有效地执行规则,然而因为法律规则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有时很难将其转化为代码形式,代码也有其局限性。不过长远来看,随着区块链技术以及智能合约的发展,在规范互联网用户行为问题上代码将会比法律发挥出更大作用。

楔子:法律与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

法律与技术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产生影响。他们通过复杂的、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制度体系相互产生作用,因为两者都或多或少地有助于规范个体的行为。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法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经历了4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数字化过程,即将纸张和墨水变为计算机可读信息,这一阶段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二阶段,决策自动化过程。世界各地政府机构和企业日益频繁地将特定知识领域的规则转化为计算机表达形式,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决策程序。

第三阶段,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则逐渐代码化,二是代码监管的出现。软件规定了特定的在线环境中的可为和不可为,相比法律,这样的方式规定得更为具体细腻,而且通常也执行得更为高效。

第四阶段,法律的代码化。在这一阶段中,代码不仅广泛应用于执行法律规则,而且还用于起草和阐述法律规则。

本文重点论述技术与法律关系发展的第三与第四阶段。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技术与法律关系的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代码的特殊性,法律管制的利弊以及当前法律规范管理代码的方式。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技术与法律关系的第四发展阶段,包括区块链范式,区块链代码的特性以及区块链作为一种互联网监管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代码即法律

早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技术作为执行的工具作用就存在了。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即使它们通常被定义为通用技术,其设计思路还是会决定应用的领域。

根据莱斯格的观点,存在四种不同的力量或多或少地有助于规范个体的行为,而这些力量往往不受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控制(Lessig,1999)。

法律通过法律规则和条例规范和限制个人的行为;社会规范通过朋辈压力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市场则通过供求机制鼓励或阻碍特定的市场行为;科学规范则通过限制个体的行为类型实现对行为的约束。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规则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即便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行为可以通过软件得到调节。正如莱斯格在《代码即法律》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代码是互联网体系的基石,它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规范个人行为(Lessig,1999)。

就像任何技术一样,这些代码可能反映了某种政治利益,其设计方式可能对许多网民的在线体验产生重要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数字环境为私营企业开辟了新的管理方式,它们试图通过将价值嵌入技术的方式彰显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果这些技术最终被人们所接受(Woolgar, Cooper,1999),它们将会对普罗大众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代码

代码,特别是互联网代码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与其他监管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物理产品需要原材料和购买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代码仅仅通过计算机产生,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储存设备和网络连接进行传播。

其次,软件制造商的准入门槛比很多传统制造业都低得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接近于零。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跨国网络环境之下,代码可以跨国传播,在世界各地迅速地被复制或被篡改,即便是国家也难以阻止代码的复制与传播。

最后,代码规则可以事先对个人行为加以限制,即代码可以有效预防人们违反规则,预防作用甚至开始于在他们采取行动之前,这与传统法律规则的事后救济与执行恰恰相反。

(二)代码可以规范和管理社会——以版权保护为例

法律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国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规范使用代码的用户行为,实现对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代码逐渐广泛地用于规范各行各业,与法律一起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版权保护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代码成为整合和执行现有法律条款的重要手段。在版权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版权保护协议发生作用的条件。

首先,在数字世界中,维护版权变得极其困难,因为数字作品极易被复制和传播。其次,数字技术促使自由文化运动出现(Morell,2012),这一运动主张自由复制、传播和重新合成作品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与著作权人的商业利益产生了冲突。

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许多发行平台开始使用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和技术保护措施(TPM),希望通过一系列控制访问和限制复制等机制,限制终端用户对数字内容的使用(Samuelson,2003)。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优势在于,让著作权人通过技术手段指定用户访问或消费作品的方式,从而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事实上,许多法律条文因无法和技术结合而被技术系统所忽略,这往往对终端用户不利。

例如,除防止侵权以外,许多DRM系统还会阻止用户合法访问或复制作品副本,因为代码很难区分出用户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目的,例如用户到底是终端用户还是图书馆或者公司,他们是用于教学、非商业还是研究用途。无论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些技术手段都会极大地损害在线访问和传播信息权。

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代码规避DRM系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许多国家颁布了反规避规则,禁止人们在没有得到相关著作权人授权时,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这些规定已经被纳入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Besek,2003)。

作为一种解决数字领域中版权执法复杂性更有效的手段,代码可以用来强化法律,法律可以用来确保代码无法规避或篡改,达到保护代码的作用。

最后,代码可能会引入新的规则,这些规则与现行法律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例如,许多P2P文档在代码中嵌入了共享规则:用户只有共享了文件才能下载更多内容,从而强化了用户之间某种形式的合作。其实代码对在线行为的规范作用要比这个大很多,例如在线服务提供商经常通过代码或算法来改变或影响用户的群体行为。

(三)法律可以规范和管理代码

与早期网络独立的支持者所持观点相反(Barlow,1996),完全独立的互联网空间其实并不存在。

在法律特定管辖范围之内,在线运营商是合法的经营实体,无论是否愿意,软件开发商和设备制造商都要受辖区法律的约束。而在线运营商的法律责任则是一套内容广泛的法律责任制度,在该制度中,在线运营商不会因在其基础设备上通过或存储的内容而承担任何形式的民事责任。

不过《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1998)》、《欧盟电子商务指令(2000)》以及《欧盟信息社会版权指令(2001)》激发了一种趋势,而且影响至今——在线运营商中间责任的限制越来越基于权利人主观意愿的判断。

二、法律即代码——以区块链为例的说明

代码即法律,如今这种说法变得很时尚(Wu,2003)。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通过技术规则取代现行法律和法规的趋势开始慢慢形成。

因为,法律法规只能通过国家干预进行事后救济,而技术规则可以通过代码进行事先预防。法律与代码在互联网社会下的功能和作用可谓高下立判。

然而,将法律规则转化为技术规则的做法并非易事。法律规范是一种本质上模棱两可、用语言书写的一般规则;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相反,它只能通过代码表达,也必然依赖算法形式和数字模型。

所以,代码规范比其包含的法律条款更为具体,也比较“刻板”。

将法律规则纳入技术规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不仅可能会对法律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可能实际影响到我们对法律的看法。

虽然在数字世界中,代码越来越多地模拟甚至取代法律某些传统职能,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自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出现以来,法律也逐渐显示出代码的一些特征。

(一)区块链的兴起与智能合约的发明

众所周知,区块链的兴起源于比特币的发明与引入。

区块链是一个分散的数据库,依赖于一组加密数据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存储在区块链中的数据不能被追溯修改,因此区块链的状态只能以用户协商的方式进行,即得到超过50%网络节点的许可才能更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是密码性安全的附加数据库,不需要任何中间商或清算组即可运行。与专门用于分散支付系统的比特币区块链相比,现代区块链架构,如2014年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新型区块链平台,引入了其他功能,它允许将小的代码片段直接部署到区块链上,由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分散执行。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尼克·萨博(Nick Szabo)首先提出了智能合约概念。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简称SC)是一种计算机协议,它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区块链上的简单交易与其他人或机器建立合同关系。

根据萨博将代码植入合同之中的设想,智能合约无需建立在交易双方的信用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一种自我执行,这样就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消除传统合同关系的不稳定性。

除了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效率之外,智能合约用机器理解的计算机语言编写,所以其内容比传统合约更为准确。智能合约旨在模拟合约条款的逻辑,它能够自动执行特定的协议条款,通过集成的执行机制提供无需相互信任的交易。

因此,智能合约可以支持合同履行,通过将法律义务变为自动执行的交易,从而减少谈判、核实、执行成本。

(二)区块链代码即法律

与其他技术一样,区块链也不是完全中立的,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架构的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此外,尽管区块链技术呈现出一系列区别于其他代码的独特特征,但它仍具有相通的代码属性。智能合约制造商的进入门槛较低,这为在未开发领域广泛进行实验奠定了基础条件。就像任何其他软件一样,智能合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人们能够进行广泛的版本测试和同一智能合约的改编。

区块链跨越了国界,因为它们避开了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与需求。智能合约在分布式节点网络上分布和执行,这显著降低了诉讼风险。

最后,智能合约能够事先执行技术规则,从而加强了代码监管的有效性,并可能带来的相应法律影响。

然而,目前区块链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些影响。

目前讨论主要集中在配置智能合约的技术方面以及如何让其在特定框架内实施等问题之上。许多智能合约支持者声称,合同条款可以通过区块链部分或全部自动执行,既具有自我强制力,也有外部强制力。

区块链的主要重点放在效率和优化问题上,以提供优于传统合同法的安全水平,并降低其他与合同相关的交易成本。

我们仍以版权保护为例。

版权法规定,在信息领域中,只有经过著作权人同意,才能对作品进行复制,这也被称为 “人为稀缺”原则。

多年以来,内容提供商一直依靠技术手段,如DRM系统或其他技术保护措施来限制可以访问的内容,还通过反复引用新的技术规则,以作为版权法的补充。

然而,大部分技术手段因为无法将两个数字文件区分而受到限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度和不变性,我们可以把每个数字副本和区块链上的特定标记连接起来,这不仅保持了数字作品的唯一性质而且也便于作品的传播。

作者还可以将这些指令与其数字作品的特定权利相关联,并与所持数字指令相同的对象进行交易。

区块链技术借此可以在每个文件层面运行,并自动执行“人为稀缺”原则,这些功能都为数字领域中应用首次销售原则(First Sale Doctrine)奠定了基础,而且区块链技术不需要依赖法律合同或手段就能自动实现。

(三)法律转换成代码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代码监管的发展势如破竹,因为越来越多的互动行为通过技术进行调节,代码也表现出比法律更高效的规则执行力。我们正逐步将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与技术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基本任务。

但是,正如我们在DRM系统中看到的那样,将法律规则(Wet code)转换为技术规则(Dry code)并不是那么容易。

前者语言表达模棱两可,因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适用于无数可能无法准确预见的情况。后者具有严格的形式化语言特征,需要明确的类别,并且需要事先明确规定适用的方法和条件方可运行。

尽管这两种规则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将法律规则转化为技术规则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将法律写入技术、硬件或软件设备的做法也日益频繁。

然而,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技术手段来执行法律规则,我们面临着法律逐渐代码化的风险,规则变得越来越格式化,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技术结合以便实施。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这种风险已经成为现实,至少在合同领域已是如此。

长期以来,代码中直接植入了合同条款,以促进其自动执行,如传统DRM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作为执行合同条款的一种手段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同时交易也越来越不需要实际的法律合同予以支持。

此外,随着智能合约的出现,代码不仅可用于执行现有法律规定,而且还可以用于对适用对象进行初步判断。

当智能合约与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上的支付系统结合使用时,任何人都可以向相关权利人发送微交易,以便自动获得许可,获得关乎某项作品的相关权利。

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利用智能合约,以便作品在公共场所表演,演奏或展示时,自动收取版权人所应得的版权许可费。

因此版权许可费的分配可以通过更加透明和高效的方式实现,并向作者实时分发版权许可费。

更重要的是,法律甚至可以要求某些从业者通过智能合约完成他们所应尽到的关于物流或会计方面的义务,使法律要求的执行过程实现自动化。

鉴于此,如果在网络空间中“代码即法律”(Lessig,1999),那么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法律正在逐渐变成代码。区块链与其他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智能合约实际上意味着取代法律合同。

它们不再被视为对现有法律规则的单纯辅助或执行机制,相反,智能合约的代码旨在将法律效果作为其主要功能。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合同条款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实施,区块链逐步发挥了“监管技术”的效用——即可用于定义法律或合同条款并将他们纳入代码,予以强制执行,而不管是否存在优先的法律规则。

在通过技术视角重新反思法律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许多重要问题。

首先,科技手段不能完全定义法律概念,法律概念也不能只通过科技这一种方式来定义,因为科技无法代替立法部门在立法程序中的民主讨论过程。

其次,法律制度需要确保该规则具有公开性、透明性、明确性以及普遍适用性,否则其合法性就会很容易受到质疑。

然而,代码的编程行为以私有性为主要特征,即由程序员通过代码形式实现对规则的表达。在智能合约之下,执法通过技术框架完成,因此经营方可能绕过这些法律保障,就像DRM系统通常绕过版权合理使用条款一样。技术合理的智能合约都将得到执行,无论它是不是合法有效的合同。

再次,虽然智能合约具有处理复杂交易逻辑的潜力,但许多交易最终必须与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人员或组织对接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些难以突破的问题上,法律体系对违约问题最具有解决力。

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智能合约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法律合同比肩的效果。

最后,我们应当理解用代码形式起草和详细阐释法律和合同条款的结果是什么,而非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许多法律规则的制定希望更具广泛性与通用性以适应不同情况,因为许多现实情形在起草时无法预见。这就是法律规则需要由法官解释和运用的原因,然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适用案件事实的原因。

鉴于法律规则所固有的含糊性和灵活性,如果不将这些规则正式化为更加规范的语言,以便机器处理和理解,那么就无法实现法律和合同条款的自动执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法律条文的起草工作发生了重大转变。 法律条款和合同条款都在逐步明确化,措辞表达逐步精确化,法律解释也比过去更加中立。这样一来,法条就会更加容易地并入代码中,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执行。

然而,这种日益形式化的发展趋势却违背了法律本应天生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的传统法律理念。虽然司法制度必须以中立和公正为前提,但追求客观的法治制度往往受到批评,因为法律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案件事实和法官解释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三、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代码进行互联网监督和管理已经蔚然成风。

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代码如今已经以各种方式调节和约束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代码应用于不同权利和义务的实现(Benkler,2006),以及价值观输出,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向更加广泛应用的技术监管迈出重要的一步。虽然许多人认为区块链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假大空炒作”,但是不可否认区块链呈现出的新的可能性为实验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领域(Reber ,Feuerstein,2014)。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被许多金融从业者视为优化现有金融应用和支持新型金融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的理想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区块链同样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因为它可以让联网设备在同一竞争环境下相互轻松地进行交流以及交易(Hajdarbegovic,2014)。

不得不说,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令人非常兴奋,但也存在着一些我们细思极恐的情形。

就目前而言,鉴于这种管理方式具有执行规则的能力,加上其技术规则缺乏灵活性,区块链支持的设备还无法区分普通情形和可能需要特殊对待的例外情形。

法律本质上具有模糊性,这样才能使其应用于各种不同的个案之中。各种法律纵横交错,如同一张法律之网,构建出一个坚实的框架体系。这个体系还设计了各种限制和例外情形,用以适应社会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

与法律不同的是,代码的执行非常严格,代码也具有很强的侵入性。因此,如果设计不合理,那么通过代码进行监管可能会事与愿违,损害个体权益。

迄今为止,法律已经找到了管理代码的方法,从而可以限制其潜在的破坏力。然而,区块链的分散性以及智能合约代码属性导致在法律责任和可规范性方面产生了新的难题。正如法律无法阻止生物病毒传播一样,法律也无法简单地通过一纸法令就阻止软件开发商的自主研发。

至少,我们应当谨慎审视自动化法律治理的前景,虽然它可能会开辟新的天地,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完全预见它可能会带来的恶果。更为重要的是,虽然通过自动化执行法律我们可能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提高公开透明度,但是也许我们最终可能会牺牲掉人类的自由和民主(Wright,De Filippi,2015)。

最后,正如莱斯格所说的那样:

智能交通执法篇3

目 录

第1章 背景及需求分析 4

1.1 建设背景 4

1.2 现状分析 5

1.2.1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5

1.2.2 外场设备无法满足交通执法业务 5

1.2.3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5

1.2.4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5

1.2.5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6

1.2.6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 6

1.3 设计依据 6

1.4 需求分析 7

1.4.1 功能需求分析 7

1.4.2 性能需求分析 8

1.4.3 安全需求分析 10

第2章 建设目标 12

2.1 建设目的 12

2.2 建设内容 12

第3章 总体设计方案 14

3.1 建设思路 14

3.2 建设原则 14

3.3 总体架构设计 16

3.3.1 技术架构设计 16

3.3.2 网络架构图 17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18

4.1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 18

4.1.1 概述 18

4.1.2 设计思路 19

4.1.3 技术架构 19

4.2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 20

4.2.1 系统概述 20

4.2.2 系统功能 21

4.3 监控指挥系统 30

4.3.1 系统概述 30

4.3.2 系统功能 30

4.4 移动执法系统 34

4.4.1 系统概述 34

4.4.2 系统功能 36

4.5 协同办案系统 38

4.5.1 系统概述 38

4.5.2 系统功能 39

背景及需求分析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城市快速发展造成非法营运、超限超载、占用及破坏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增多,传统交通执法监管方式面临着巡查范围大、执法人员少、执法门类多等问题,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和执法管理的需求,各地陆续建设了智慧交通工程(交运通)、智能违法行为识别系统、非现场执法试点工程等智能化信息化执法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交通执法的效率和执法服务能力。但系统建设时受限于不同阶段技术发展程度,未能进行全面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数据相对独立、未协同共享,系统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不足,亟需进行全面提升完善,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建成以省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为核心,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水路运政、港口行政、航道行政等执法门类的协同执法与联网监管体系,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能力、执法质量、执法效率和执法公信力;建设内容为“一中心、一平台、五应用、多终端”,即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一个执法协同办案系统,一个执法监督与评议考核系统,一个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一个执法信息公示和服务系统,一个移动执法综合服务系统和多种执法智能终端设施建设。

现状分析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现有执法装备包含对讲机、执法记录仪、摄像机、交运通等设备,设备类型多、购置早,功能单一、不集成、不便携带,受执法体量增多的影响,装备性能(如待机使用时长、存储容量、网络传输等)逐渐不满足使用需求。

另外原有车辆缺乏可视化智能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等硬件条件。

外场设备无法满足交通执法业务

现有外场设备点位不足,如果引入交警的卡口设备资源则基于以下原因,无法满足交通执法业务需要:

1、交警的数据属于机密,存放在涉密网络中,权限管理和网络打通均存在诸多困难;

2、交通执法业务处理涉及大量的现场执法场景,对外场设备的数据实时性要求很高,需要及时组织执法人员基于外场设备传递和分析的情报及时进行处置。

3、在部、省大力推广的非现场执法业务上,需要增加交通执法特有的卡口GPS标定信息,同时需要捕获和提取违法行为的视频信息(通常达到16秒)。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针对当今交通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交通管理部门布设了大量的路面、车载的信息监控和采集设备,但是未能通过实时的运行监测分析研判数据,及时进行预警提醒,进而快速介入处置。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一是非现场执法设备布设规模较小,非现场执法案件数仅占执法总案件数的30%;二是非现场执法应用试点领域较窄,仅用于治超、营运车辆监测。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执法相关系统功能联动不足,一是外场终端与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没有联动,无法全面实现执法信息现场核查、案件录入、案件预警实时推送、执勤状况动态监测等功能;二是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不能横向对接和联动,执法员办案过程中需要跨多部门、跨多系统查询信息(如企业工商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路政红线信息等)。

另外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缺乏案件分析研判功能,积累的案件数据未对执法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

系统采集到的大量车辆、人员、事件数据呈碎片化分布,未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辅助现场执法,精准打击违法对象,提升现场执法的效率和实战成果。

设计依据

1. 《“十三五”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交办法〔2016〕118号)

2.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3.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交办法〔2017〕96号)

4.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试行)》(2017年12月)

5.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交公路发〔2017〕173号)

6.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指南的通知》(交办法〔2017〕82号)

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21061-2007)

8. GB/T 34678-2017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9. GB-T 50760-2012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10. GB 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11. GA/T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12. GB 15629.11-2003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

13. GB/T 20839-2007 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术语

14. 其它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规划、设计规范

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执法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和执法业务需求,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板块集中在六个方面,即移动执法、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案件办理、勤务管理、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

详细需求说明如下:

表 2-10 需求分析表

序号

功能板块

具体功能需求

1

移动执法

n 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车牌号、证件号,提升录入效率

n 移动终端设备可与后台案件处理系统联动,实现一线执法人员在现场录入案件信息和上传证据

n 一线执法人员可以接收指挥中心的调度指令

n 一线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执法终端查询办案所需核对的信息

2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n 按照上级部门非现场执法规划的要求,可以接入前端点位视频,实现超限超载违法、货车扬撒违法、班车不按规定站点停靠违法、班车不按规定线路行驶违法、出租车故意绕路行驶分析预警、包车不按规定范围营运、不按规定实时传输GPS定位、非法营运等场景的自动分析预警

3

案件办理

n 满足我市案件处理工作规定的功能

n 满足与省执法系统案件信息对接的需求

4

勤务管理

n 装备、服装统一发放和配备需求管理

n 执法人员排班与考勤情况

n 信息管理

n 绩效统计

n 固定资产管理

5

指挥调度

n 一张图实时掌握全局资源的分布情况、查看现场情况

n 执法人员执勤动态和统计报表分析

n 案件特征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功能

n 远程指挥调度一线执法人员

6

信息服务

n 满足网页公示、微信公众号、触摸屏等多渠道服务需求

n 满足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案件信息查询、投诉举报、法律法规查询等需求

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从易用性、兼容性、系统可靠性、系统响应速度、主机及存储容量需求、支撑软件需求六方面进行性能需求的分析。

(1)易用性需求

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实现该性能,要求系统应该尽可能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提示消息,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使用问题,要提供足够的在线帮助,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Ø 易理解性:程序的问题、消息和结果应是易理解的,出错消息应提供解释相应出错产生的原因和纠正措施的详细信息。

Ø 易浏览性:程序使用时,宜能够辨别正在被执行的功能,并且宜以易观察易读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符合程序消息的设计规范,符合屏幕输入格式、报表和其他输出的设计规范。

Ø 可操作性:具有严重后果的功能执行应是可逆的,或者程序应明确给出该后果的明显警告并且在执行命令前要求确认。

(2)兼容性需求

系统可以部署在windows、UNIX、Linux等主流平台上,支持多种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并能有效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各种应用的接口协议,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并能跟其它的系统有效的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接入或输出,适应将来的系统容量扩展,支持统一标准的软硬件接口,适应监控、预警等技术和管理发展的需要。

(3)系统可靠性需求

系统建设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架构,以保证系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对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应考虑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应用系统以及相应的业务数据。

Ø 可靠性要满足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要求。

Ø 系统在连续一年的运行中软件故障导致停机的次数不得超过5次,单次系统修复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

Ø 系统不出现大的程序错误,没有数据错误。

Ø 系统在瘫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有相应的检修和自动恢复功能。

Ø 系统在用户出现错误操作时能进行提示,并自动停止该操作。

(4)系统响应速度需求

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及数据处理能力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并发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稳定性: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首页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6秒,web页面请求的响应时间小于1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流畅的地图应用能力: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车辆在GIS页面定位及详细信息展示的响应时间小于0.4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性能的业务统计能力:单用户访问系统,月统计业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3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可靠性的数据对接能力:数据对接超过每秒1000条时,应用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50%,数据库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60%,内存利用率超过80%的时间不超过10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并发大容量处理能力和定位数据处理能力:大容量处理能力峰值大于15000条/秒,支持大于35000个动态目标的显示跟踪。

安全需求分析

按照一般政府政务服务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本系统按照等保二级进行设计和管理,主要从信息安全、访问安全、物理安全、制度保障、传输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安全需求的分析。

(1)信息安全

针对系统中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内容,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确定其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然后,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网络技术要求(GA/T 387-2002)”,即网络安全等级、安全要素与各层的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安全体系结构和技术措施,设计和实现具有所需要的安全等级的网络安全系统。

(2)访问安全

对于登录本系统的系统内用户,必须经过严格安全认证和资源访问权限的授权,才能进行查询与操作,保证访问安全。

(3)物理安全

在物理安全方面,确保系统不会因自然灾害、环境事故、设备老化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崩溃或数据错误。

(4)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如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

(5)传输安全

与委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要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以保证安全。

建设目标

建设目的

建立一个数据高度关联、集协同办案、监控指挥、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综合查询展示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化执法管理平台。

该平台通过汇聚、统一交通运输执法数据资源,整合完善移动执法、协同办案、指挥调度等功能,扩大非现场执法范围和领域,加强数据共享,深化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执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由“大海捞针”式的“粗放型”执法模式向“定点清除”式“精准化”执法模式的转型,实现执法效能“质”和“量”的双提升。

建设内容

综合执法管理平台建设:

包括建设执法数据中心、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监控指挥、移动执法、协同办案、信息公示与服务。

(1)执法数据中心:

通过建设执法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获取视频监控、营运车辆GPS、从业人员、营运车辆等数据,通过管控平台数据中枢共享服务获取省建系统、企业系统、外单位系统等数据,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抽取、映射、转换、清洗、合并、整合、归档等各个处理步骤,完成数据的处理,最终建立执法数据中心的基础库、主题库和专题库,为交通执法部门的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支撑能力。

(2)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通过数据中心汇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并提取出相应的违法证据推送给移动执法系统和协同办案系统。

通过接入前端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超限超载违法运行监测、两客一危车运行监测,完善非现场执法的相关业务,减轻一线执法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执法效率。

(3)监控指挥:

通过建设监控指挥应用,创建“执法支队-各执法大队-一线执法人员”的三级指挥调度模式,实现监控指挥一张图、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

(4)移动执法:

通过建设移动执法终端应用程序,创建巡查助手、预警信息实时报送、音视频通话等路面巡查功能,创建证据采集、证据上传等案件办理功能,提供一线执法人员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创建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移动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5)协同办案:

通过建设执法协同办案应用,创建监管对象信息查验监管、证据材料电子化采集和管理、案件创建、案件预处理、案件审批、案件文书办理、通知、缴纳罚款、案件归档等功能模块,实现各种类型案件全过程网上办理及流转,为办案人员提供一个完善的案件信息管理平台,让案件的处理流程更简洁,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对接运行监测分析与分析预警应用,直接接收和处理非现场执法案件,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统一现场、非现场办案流程。

总体设计方案

建设思路

(1)汇聚执法数据,统一规范标准

通过建设执法大数据中心,汇聚各业务领域执法数据,加强非现场执法数据的采集,增强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同时按照部省确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开发数据接口,共享各业务领域的执法数据,避免重复建设。

(2)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能

支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日常执法及内部管理工作,规范文书使用,优化执法流程,实现对执法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3)强化执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

增强网上预警、网上督办、网上监控、网上抽查等执法监督功能,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信息化记录、流程化管理、全方位监督,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4)监管全面覆盖,执法统筹指挥

构建各级交通运输系统各执法门类执法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确保执法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全面共享,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执法、联防联控,切实形成执法监管和统筹指挥合力。

建设原则

一、技术领先

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为龙头,以智能识别、高端装备、管理控制为支撑,实现多种技术融合应用,深化应用和服务,推动交通运输执法管控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世界先进”、“全国一流”的标准,应用、创新、引领先进技术,确保各级交通运输执法科技优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二、标准统一

遵循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统一的工程建设指南和技术标准规范,包括网络数据传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标准、设备技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升级完善应用软件和新增执法设备。

三、互联共享

各级部门共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全面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建立执法信息与许可准入、行业管理、信用监管等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信息联网查验、违法行为自动甄别,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执法门类执法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全面共享、协同执法、联网监管。

四、友好实用

平台涉及的设备选型应遵循“安全可控、按需选择、满足实用、开放兼容、注重性价、国产优先”的原则,提高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便捷高效,进一步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后台管理人员以及决策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

概述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是将分散的执法关联数据进行统一采集,通过对出租车智能服务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两客一危动态监管系统、交通综合执法系统、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分析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涉及到的GPS、视频、客流、事件、车流等数据进行抽取、映射、转换、清洗、合并、整合、归档等各个处理步骤,完成数据的处理,最终建立运输行政执法支队数据分中心,为交通管理部门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在数据资源整合上,将设备与数据分离,数据与系统分离,通过统一的标准、格式规范各类数据接入方式,架构上从数据采集层、数据交换共享层、数据清洗层、数据存储管理层、数据挖掘交换层、综合运维管理层进行优化设计,具备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清洗、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等功能。

大数据设计采用先进技术,如:构架/构件技术、高层中间件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及数据管理、GPS/GIS/MIS等的一体化技术、Web/GIS及多媒体的用户通信技术、多种数据引擎及数据库SDE技术、数据标准及规范化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软件开发和集成平台技术、选择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环境等,确保数据架构的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

平台的核心数据资源是GPS数据,交管数据联网后,还将融合卡口、线圈、地磁、RFID、手机信令等信息,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停车场、运管综合违法信息、执法车船定位数据等。其中,GPS数据量最为庞大,大城市一天达到亿级别,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甚至超过10亿,针对此类超大数据量,平台采用云计算的架构,采用Spark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基于Spark架构的内存运算速度比传统的Hadoop快10~100倍,同时通过分布式集群处理,不但适合对时间要求的流式计算需求,也适合数据量达到PB级的大规模数据计算。

设计思路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负责执法数据以及关联数据的存储,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数据中心通过对交通内、外部,跨行业、跨部门的基础和业务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清理转换工具进行整合处理,建立全局统一的数据资源视图,为交通应用建设提供一个高质量、可靠的数据基础。同时将交通业务数据按照面向分析应用的方式进行组织和重构,提供灵活的查询分析手段,为各业务系统(出行服务、监管等)和各部门、各级人员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查询、分析和信息服务。

本方案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结合多厂商、多种类的算法仓库,实现交通丰富业务场景下的大数据分析研判应用,具体包括可视化大屏、大数据资源平台、综合应用平台、云中心管理平台、运维服务平台。

平台采用开放、灵动的架构设计,将运输行政执法支队GPS、视频数据统一汇聚到云存储中,未来可扩展接入微波、卡口、线圈、地磁等传感器数据类型,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各个应用系统在有权限的情况下都能够方便的使用交通运输各行业所采集的数据,不存在数据烟囱的问题,可以方便的开展大数据研判分析业务,如获取道路交通通行状态,预测交通流变化态势,客流变化趋势等。

平台架构中规则引擎模块设计将各种场景业务模型共性提取出来,用户可以根据实战需要可以很好的自己根据业务共性的逻辑规则开展业务组装,根据业务逻辑自动生成其他衍生业务的功能,真正实现领先的灵动效果。

技术架构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如下:

(1)数据汇聚:不同物联数据源、互联网数据和业务数据统一汇聚到数据池,便于用户进行数据治理和数据挖掘分析;

(2)数据存储:对汇聚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存储;

(3)数据治理:对汇聚的数据进行各类数据治理,包括数据目录管理、数据规则定义、数据清洗、数据维护、数据安全等;

(4)数据分析:对整合的数据,按照资源的更新频度、数据结构、访问特点、数据位置等对数据资源进行顶层规划,按照数据用途、功能定位把整个交通数据平台的数据划分成三个交通数据库群;

(5)数据服务:对治理后的数据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各类数据查询和数据订阅等服务。

系统概述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包含监测和预警两大模块,实现交通运输非现场综合行政执法所需各类违法相关数据的统一接入管理,实现对非现场执法实时运行情况的监测及预警,为后续违法发现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架构图

 

系统功能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超载超限违法运行监测

1、固定站信息接入

按照相关接口标准,系统实现固定治超站、源头站的称重设备数据实时接入,实现称重检测数据在省级层面的汇聚。接入的具体信息内容包括车牌号、检测时间、轴数、轴重、车货长宽高、超限量等。

对于由于设备故障无法自动采集称重信息、设备无法自动采集车辆尺寸信息等情况,由治超管理人员手工录入车辆重量、车货尺寸等信息,并统一上传。

2、计重收费信息接入

系统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对接,按照《治理超限超载数字和图像取证技术要求》(部正在制定),接入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数据,将计重收费数据作为治超非现场执法和运行监管的数据来源。

3、非现场执法设备信息接入

按照《治理超限超载数字和图像取证技术要求》(部正在制定),接入非现场执法设备监测信息,作为治超非现场执法和运行监管的数据来源。

4、信息查询统计

基于接入的固定站、源头站、非现场设备等信息,实现对实时信息的查询,以及历史信息的统计等功能。

营运客车运行监测

1、信息接入

接入具备客车违停自动抓拍功能终端采集的违停信息,包括图片、录像、相关记录信息等。具体接入信息内容包括车牌号、车牌颜色、车型、现场图片、违停过程录像、检测时间等。

2、信息查询统计

基于接入的客车违停自动抓拍终端信息,实现对实时信息的查询,以及历史信息的统计等功能。

运行监测查询展示

在GIS地图上,可将运行监测中设计的超载超限违法运行、货车道路遗撒运行、营运客车运行、出租车运行、卡口过车异常运行等监测信息分图层进行展示,可通过点击监测事件直接定位事件发生地点、车辆实时位置信息等。

支持按照事件类型、时间段、区域等查询条件,实现运行监测事件的查询。

监控指挥系统

系统概述

监控指挥是智慧交通执法管理的中枢,是各类信息化系统的综合应用。依托交通行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数据资源,纵向贯通支队、大队,横向联通行业内部多部门、以及跨行业的交警、工商、保险等多个领域,打造集指挥、情报、勤务于一体的监控指挥作战平台。

系统功能

监控指挥查询展示

监控指挥一张图,可以对所辖区域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实时了解执法人员、车辆的分布,当发生紧急案件,可把案件推送附件执法人员,由执法人员快速行动;并当执法人员身上的执法设备因故掉线、不在执法区域时或离开相应岗位,可实时进行告警提醒。

除此之外,可对固定经营场所如:客运站、维修厂等经营场所进行实景地图标注,对辖区经营场所的信息可通过视频实时掌握。

人员、车辆定位与分布

人员、车辆定位是将携带GPS定位设备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在地图上面实时显示,方便进行执法资源的部署和指挥调度。

执勤人员定位与分布(执勤人员一张图):

基于地图提供执勤人员一张图,展示和查询人员定位、轨迹、状态、执法记录仪监控画面等信息。

非现场设备定位与分布

基于地图提供治超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卡口设备、营运车辆GPS设备分布一张图,展示和查询设备定位、状态、监控画面等信息。

疑似案件推送预警

包括预警规则设置、预警权限管理、预警信息完整性审核筛查、预警列表、预警信息查询统计功能。

执法人员掉线提醒

对现场执法人员进行位置信息跟踪,实时掌握执法力量所在位置,对执法人员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当前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是否登录、是否在线、是否掉线等,当正在执勤的执法人员的移动终端设备出现异常掉线时,可通过指挥中心大屏进行告警提醒。

可根据实际的执勤路线,在地图上绘制相应的执勤范围。

可同时对执勤路线周边的资源进行关联。

当出现执勤中的执法人员或执法车辆超出执勤范围时,可通过指挥中心大屏进行报警提醒。

报警信息可通过移动执法APP同步传递给超出执勤范围的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便于相应人员或车辆及时调整执勤路线。

现场可视化

利用领先的增强现实、3D定位、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事件检测、车辆跟踪等)等技术,通过高点全景摄像机获取监控点全景视频,与视场内低点摄像机联动,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既关注整体又兼顾局部的大范围立体监控与视频联动,能够以画中画展示低点摄像机视频,做到可查询、可搜索、可定位、可描述、可报警、可联动,大大改善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提高监管效率。

通过在全景画面中添加虚拟标签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关联。按照类型标签可分为定点标签、矢量标签、区域标签,定点标签主要针对关注的点进行标注,比如全景视频场景中的监控点、卡口抓拍点、人脸抓拍点、建筑物信息等;矢量标签主要应用于带有明显方向特征的场景,比如国省道每个方向,进出城卡口等;区域标签则主要关注重点管控区域、重点关注区域,如客运站、货运站等。

现场可视化系统支持接入移动端设备(车载、单兵、执法记录仪等),移动端设备上报GPS信息,系统会自动进行GPS信息与视频坐标信息的转换。从而将移动设备在全景视频画面中以标签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标签会随着移动设备的移动而移动,点击移动标签,可以打开对应移动设备关联的视频以及相关信息。

指挥调度

指挥调度手段最常用的就是语音调度,通过中心与现场执法人员移动终端进行语音通话,完成调度工作。即时通讯功能是基于传统的语音对讲进行功能升级,通过集成图片传输、文字传输、群组对讲、单点对讲以及视频调阅等功能,丰富指挥调度语音对讲模式,构成完整的即时通讯信息传输模块。

移动执法系统

系统概述

移动执法的主要用户包括一线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通过建设移动执法终端应用程序,创建巡查助手、预警信息实时报送、音视频通话、个人绩效统计等路面巡查功能,创建证据采集、证据上传等案件办理功能,提供一线执法人员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创建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1)面向一线执法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面向一线执法人员功能主要为提供巡查助手、违法行为自动预警、音视频通话、个人绩效统计等路面巡查功能和证据采集、案件现场录入等案件办理功能,旨在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

面向一线执法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n 巡查助手:提供位置打卡、值班表查看、巡查日志登记汇总、维修厂登记等功能

n 违法行为自动预警:通过非现场执法和监控指挥功能模块实时报送预警信息

n 讯通助手:提供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录像和拍照功能

n 证据采集:提供证件信息自动识别和核对、拍照录像、被查处人员和车辆违法记录查询、法律法规查询等功能

n 案件现场录入:提供拍照上传处罚通知书并自动登记案件关键信息、案件证据(图片、视频、处罚文书照片)实时上传功能

(2)面向管理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面向管理人员功能主要为提供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等协同办案功能和预警信息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现场可视化、指挥调度等应急调度功能,旨在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面向管理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n 案件审批:提供管理人员案件审批功能

n 预警信息推送:提供非现场执法分析预警信息、报警信息等

n 执法一张图查看:提供人员、车辆、案件等一张图查看

n 现场可视化:提供随时调取客运站、货运站、国省道出入口、高清卡口、重要路段、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监控视频功能

n 指挥调度:提供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功能

提供巡查助手、违法行为自动预警、融合通讯和录像拍照功能。

巡查助手可提供位置打卡、值班表查看、巡查日志登记汇总、维修厂巡查登记等日常勤务功能;

违法行为自动预警可通过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应用和指挥调度应用对接,实时接收预警信息。

融合通讯可提供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功能。

录像和拍照功能可实时通过移动端采集信息并推送给指挥调度应用平台。

移动案件办理

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对监管对象的信息采集、信息查验比对;法律法规规章和自由裁量基准查询使用;立案登记、现场取证、制作笔录、制作处罚通知书、即时通讯、远程传输、文书推送打印。

1、证据采集

调用移动执法终端音视频采集功能接口,实现对监管对象违法行为的快速录入、拍照、录音、录像等。

    2、信息查验对比

通过移动终端手动输入或识别提取监管对象的名称、证件号码等关键信息,自动查验经营业户、营运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等监管对象信息。

3、法律法规查询

实现对法律法规、违法行为代码的浏览检索,可根据违法行为

名称、法规名称等实现模糊查询与调阅。

4、立案登记

对在现场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线索进行甄别审核,对审

核确认构成违法行为的,登记录入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案件来源、

当事人、违法事实、违法车(船)等信息。

5、制作笔录

在执法现场采集视频、照片、音频等证据材料信息并对采集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和记录。

6、制作处罚通知书

根据执法现场采集的证据和笔录,现场制作处罚通知书。

7、案件现场录入

将立案信息、处罚通知书等信息,会同现场采集到的证据材料等信息通过移动执法终端直接录入到协同办案应用中。

8、在线即时通讯

实现执法人员的在线即时通讯、案件讨论和沟通交流。

移动案件管理

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执法机构管理人员对执法案件的办案督导、过程审批、案件抽查、统计分析、信息推送与提醒。

1、办案督导

通过自定义条件筛查案件信息,对重大执法案件进行重点关注和备案登记,并对案件办理进行督导,适时提出督办意见。

2、过程审批

调阅执法案件的办理信息,对需要审批的信息进行查看,实现移动在线审批。

3、案件抽查

随机抽查或定制抽查各地、各门类行政执法案件,根据案件目录调阅执法文书等信息。对于案件情况异常的,进行督导并提出督办意见案。

4、统计分析

实现各地、各门类行政执法案件的简明统计汇总,生成反映执法人员、执法案件的规模总量、分类构成等统计分析报表。

5、信息推送与提醒

接收推送的通知通告、提醒与预警等信息。

移动执法查询展示

基于移动端GIS支持,实现在移动端基于地图的信息展示和查询,查询的内容包括相关人员位置、目标车辆位置等。

移动现场可视化

针对执法支队和各大队监控人员,提供客运站、货运站、国省道出入口、高清卡口、重要路段、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监控视频,可以通过单个视频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视频从不同角度观察现场情况。移动培训

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执法人员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协同办案系统 

系统概述

对交通执法办案系统按部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并有效对接共享运政、路政、水路运政、地方海事等领域的执法办案信息资源。

系统功能

1、监管对象信息查验

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接口调用等方式,自动查验经营业户、营运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等监管对象信息,并对重点监管对象违法行为实现在线可回溯监管。

2、证据材料电子化采集和管理

通过各类智能化执法终端,实现对证据材料的电子化采集和快速录入;通过系统接口对电子化证据材料实现调取、传输和共享;接收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应用推送的非现场违法行为信息;对电子化证据材料实现备份保存和分类管理。

3、违法线索审核与处理

执法人员对违法线索信息进行审核与调查,对审核确认构成违法行为的,转入立案登记,按照执法程序规范通知违法当事人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对经核实不构成违法事实的违法线索信息进行记录备查。

4、执法案件办理

按照部制定的执法程序规范,实现案件立案登记、案件审核、调查取证、行政强制措施、听证、回避、处罚决定、送达、执行、案件终结等执法环节全过程记录和电子化办理。

5、执法文书制作和管理

按照部规定的执法文书式样和制作规范,自动抓取文书要素生成执法文书和案件卷宗。实现执法文书制作、核验、打印、归档等功能。部分执法文书实现电子送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电子公文传输管理办法》(国办函〔2003〕65 号)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的要求,实现电子卷宗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利用、统计等全过程管理。

6、涉案财物管理

对依法扣押、查封、抽样取证的财物以及由执法机构负责保管的先行登记保存的财物建立电子台账,实现涉案财物的接收、登记、保管、移交、处置等环节的电子化管理。

7、执法案件协同办理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执法案件的电子化移送和执法文书的远程调阅。在联合、协作执法过程中,实现案件相关信息的自动抄告和共享转化。实现与刑事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信息电子化对接。

8、执法风险预警

在系统中设定办案流转环节、法律依据、自由裁量基准、法定办结时限等执法风险的预警提示功能,实时提示办案人员依法办理,防范执法风险。

9、法律法规和自由裁量基准查询和管理

实现办案人员及相关监督人员对办案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自由裁量基准的在线查询、选取适用、更新管理等功能。

10、执法案件查询展示

智能交通执法篇4

【关键词】智能公交调度 系统 无线城域网

针对现阶段智能公交系统存在问题如通信带宽有限、易产生信息孤岛、缺少实时路况等,设计并实现基于无线城域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基于无线城域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融入了公交信息采集、运营调度、公交监管和综合信息平台。通过NET对平台进行了三层架构部署,总结良好的软件设计和优秀的开发思路,为平台运行所需的最终软硬件环境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无线城域网的智能公交系统经测试稳定性和实时性比较高,可以满足公交运营需求。

1 智能公交调度

1.1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概念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是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包括GPRS和CDMA等)、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公交车辆实时监控和调度。现阶段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立足于公交企业运营管理组织模式的变化,融入了无线城域网的应用,这样大大加强了区域运营组织和调度功能,同时中央监控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1.2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融入无线城域网的思路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动态地获得实时交通信息,通过实时交通信息可以有效的对车辆进行监控和调度。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是车辆调度发展的新模式,是公共交通科学化、现代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标志。现阶段郴州的公交企业因为缺少客流信息的支持和所需要的理论指导,运营计划在制订的时候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经验,这就导致郴州公交服务水平比较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 公交动态调度研究

2.1 公交运营中的异常事件

在公交运营中,客流集中在某一站点或某一天,各种因素都应考虑进去。车场资源异常主要指的是线路运营的车辆数不足,备用车辆不够以及站台容量不足等,另外还包括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路况异常指的是路面上大型活动或者路面施工,导致公交道路不能正常使用。车况异常主要指的是车辆行驶中发生的意外事故、车辆故障以及乘客纠纷等情况。

2.2 公交车辆调度方法

预测调度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前正在执行的操作从而估计所有正在执行操作的完成时间,以此来适当地移动未执行具体操作的开始时间,这样能够根据路况情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来随时调整车辆的行车顺序、行驶区域以及行车间隔。基于时间和事件驱动的动态调度方法是根据车辆在运营期间,当调度执行过程发生了动态变化,把系统当时的参数作为调度方法的初始条件时运用。时间调度方法是指车辆数以及车辆到达的时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与行车时刻表的时间差距较大,根据实际车辆数目以及单程的行驶时间、客流量以及停车时间从而计算出行车间隔,从而维持线路运营。

3 WMAN在公交动态调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3.1 基于WMAN的无线通信

本文依托郴州无线网络工程,依托郴州无线宽带网络,来实现基于WMAN的智能公交系统。“无线城市”工程采用Meshwi Fi和WIMAX等技术,无线Mesh网络也称为多跳网络,多跳网络是一种新型无线网络技术,它和传统的无线网络差异很大。在传统的Wlan中,每个客户端只能够通过一条与AP相连的无线链路来进行网络访问,人们如果需要进行相互通信,就必须先访问一个固定的AP,这就传统的单跳网络结构。现阶段在无线Mesh网络中,所有的无线设备节点都可以同时作为AP和路由器,网络中的所有的节点都能够进行发送和接收信号,所有节点都可以与一个或几个对等节点进行直接通信。如果最近的AP因为流量过大而拥塞的话,数据可以自动重新路由到一个通信流量较小的邻近节点进行传输,这就是多跳网络最大的好处。依此类推,数据包还可以根据网络的情况,继续路由到与之最近的下一个节点进行传输,直到到达最终目的地为止。无线网络已覆盖郴州大部分区域,完全能满足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无线网络传输的需求。

3.2 通信协议

车载设备和控制中心之间需要交换各种类型的数据,需要车载系统与Webservice服务器配合,完成车载数据的上报和控制命令的通信操作。 车载系统主要是对GPS数据、司机的相应数据、车辆温度、人数等统计数据,车载摄像头采集到的静态图片或动态录像数据进行传输。车载系统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完成地图及线路等元数据更新包、控制中心发送的命令等数据的接收。总结各种数据格式,抽象数据类型可以称为格式化的文本串类以及二进制对象类两种。为了兼容这两种,并实现各种命令的统一解析,需要一种基于格式化文本的协议,能够通过TCP/IP进行序列化传输,并且可以正确解析反序列化为对象,以便获得命令及参数。消息的类别包括GPS数据、统计类数据、控制类命令;消息的相关属性包括是否需要加密、是否已经压缩、消息的传输时效性要求(可延迟、普通、紧急)。对于具体几类消息,其数据协议格式还要有进一步的扩充。

4 结语

随着ITS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通运输所需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一个成熟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可以为公交运输的运营、监管和服务做出重大贡献。通过WMAN的智能公交系统,就可以处理现阶段智能公交系统通信带宽有限、易产生信息孤岛、缺少实时路况等瓶颈问题,无线城域网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国内无线宽带网络的迅猛发展,高速、稳定的无线通信环境将会愈加普及,基于WMAN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萍.南昌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

[2]杨永斌.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探讨[J].计算机科学,2012.

[3]雷运发.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法[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

潘丽华(1980-),女,湖南省人。现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

智能交通执法篇5

1智能机床定义

结合机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以及自身在智能机床方面的研究成果,给出狭义和广义的智能机床定义如下。狭义智能机床的定义:对其加工制造过程能够智能辅助决策、自动感知、智能监测、智能调节和智能维护的机床,从而支持加工制造过程的高效、优质和低耗的多目标优化运行。广义智能机床的定义:以人为中心、机器协助,通过自动感知、智能决策以及智能执行方式,将固体材料,经由一动力源推动,以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方法作成形加工的机械,及其以一定方式各类智能功能组合支持所在制造系统高效、优质和低碳等多目标优化运行的加工机械。狭义智能机床定义强调的是单机所具有智能功能和对加工过程多目标优化的支持性,而广义智能机床定义强调的是在以人为中心、人机协调的宗旨下,机床以及一定方式组合的加工设备或生产线所具有智能功能和对制造系统多目标优化运行的支持性。

2智能技术特征

(1)人计机的协同性。人在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活跃的和具有巨大灵活性的因素,智能机床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应以人为中心,人、计算机和机械以及各类软件系统共处在一个系统中,互相独立,发挥着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协同工作从而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效益。(2)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性。一方面,智能机床的各智能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各类执行机构以及各类控制软件从局部上相互配合,协调完成各类工作,实现智能机床上的局部协调;另一方面,在局部协调的基础上,人和机床装备(包括软件和硬件)在路甬祥等提出的包括人的头脑(智慧、经验和技能等)、智能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库和一般数据库等构成信息库[57]支撑下,实现智能机床整体上的协调。(3)智能的恰当性与无止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对机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和认识的不同,机床本身的智能化水平的高低是不同,机床在特定时期以及特定应用领域其智能化水平是一定的,只要能恰当的满足用户的需要就认为是智能机床;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机床智能化的要求和认识的不断提高,从智能机床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智能化水平是无止尽提高的。(4)自学习及其能力持续提高性。现实的生产加工过程千差万别,智能机床的智能体现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分析已有的案例和人脑的智慧的形式化表达,自学习相关控制和决策算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这种能力。(5)自治与集中的统一性。一方面,根据加工任务以及自身具有集自主检测、智能诊断、自我优化加工行为、智能监控为一体的执行能力,智能机床可独立完成加工任务,出现故障时可自我修复,同时不断总结和分析发生在自身上的各种事件和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为满足服务性制造的需要和更好地提高机床的智能化水平,智能机床应具有能集中管控的能力,以使机床不仅能通过自学提高智能化水平,通过共享方式还能运用同类机床所获取到的经过提炼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同时,通过远程的监控和维护维修提供其利用率。(6)结构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客户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机床的智能也是无止境。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和适应技术的发展,设计开发的智能机床在结构上应该是开放的,其各类接口系统(包括软硬件)应是对各供应商是开放的,同时,随时可根据新的需要,配置各种功能部件和软件。(7)制造和加工的绿色性。为满足低碳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制造厂家,要求设计制造智能机床时保证其绿色性,同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本身是绿色的,对于用户厂家,应保证其加工使用过程的绿色性。(8)智能的贯穿性。在智能机床设计、制造、使用、再制造和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智能性,实现其智能化的设计、智能化的制造、智能化的加工、智能化的再制造和智能化的报废。

3智能功能特征

对于不同的类型,智能机床就其功能本身千差万别,同时如第2.2节中提到的其智能功能应是恰当和无止境的,是在不断变化的,但从本质来说,其智能功能特征应具有一个中心三类基本功能所能概括的特征。(1)一个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人、计、机动态交互功能。在智能机床中,人、计算机与机床(机床机械和电气部分)之间及时地信息传递与反馈、配合和结合是实现超过普通机床制造能力和智力的关键,因此,智能机床中的人、计、机动态交互功能是其重要功能特征之一。其动态交互功能应具有支撑三类基本功能完成的作用。在智能机床中,人是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需要采用语音提示、自然语言识别、人工智能、粗糙集和模糊集等理论和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超鲁棒性[57]以及人、计、机高度耦合和融合的动态交互界面,保证机床高效、优质和低耗的运行。(2)三类基本功能。1)执行智能功能。在加工任务执行时,应具有集自主检测、智能诊断、自我优化加工行为、远程智能监控为一体的执行能力,总结和分析智能机床的各种执行智能功能需求。2)准备智能功能。在加工任务准备时,应具有在不确定变化环境中自主规划工艺参数、编制加工代码、确定控制逻辑等最佳行为策略能力。3)维护智能功能。在机床维护时,具有自主故障检测和智能维修维护以及远程智能维护,同时具有自学习和共享学习的能力,其中故障检测和维修维护功能见表3,知识智能维护功能见表4。上述功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

结论

(1)提出了智能机床的狭义和广义定义。(2)给出了智能机床的八个智能技术特征。(3)阐述了包括以人为中心的人计机动态交互功能、三个基本功能——执行智能功能、准备智能功能、维护智能功能的智能功能特征,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4)建立了体现了人在智能机床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的八类理论与技术的智能机床技术理论框架。

智能交通执法篇6

关键词: 智能卡; Java Card技术; 电子钱包; 电子存折;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1?0142?0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based on smart card

ZHANG Wenyou1, TIAN Yun2

(1. Center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was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smart card for the card file structure, transaction process, transaction command, E2PROM location of writing card, times and other optimization points by means Java Card technology, which can enhance the transaction speed of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The open file industry application was added and the composite consumption was designed to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based on intelligent card combining finance and various industries.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of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was designed, developed and tested in the card terminal of the Java Card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function and detection items of the 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 before applying to market conform to the detection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Bank Card Test Center, and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mart card; Java Card technology; electronic purse; electronic deposit; security

0 引 言

磁条卡的发行和普及为使用者带来了诸多便利[1],然而近年来的“盗卡”和卡片“克隆”事件却引发了人们的强烈质疑。针对这一问题,三大国际卡组织制定了新的技术标准即智能卡,以解决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卡迁移的问题。智能卡采用新型智能卡技术,以Java卡为代表的多应用智能卡平台不仅继承了智能卡的诸多优势,更结合了Java语言本身跨平台、可移植等众多特点,较磁条卡而言,在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高效性、耐用性等诸多方面,智能卡具有明显的优势[2]。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Electronic Purse And Electronic Deposit,EDEP)作为一种重要的智能卡应用,它的成功实行使智能卡被寄予厚望。因此,对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的研究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减少社会上的现金流通、提升各大银行的整体收益、加快国内外EMV迁移速度等方面都有着现实意义。

1 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Java Card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本系统从物理结构上可分为三层:系统后端、读取端和卡片端,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后端主要是银行后台应用系统;读取端由读取端主用程序及卡片接收设备组成;卡片端包括卡片管理的应用程序(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或其他行业应用程序)和支持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3](COS,Java Card虚拟机以及相应的Java Card Framework和API)。其中COS是卡片操作系统的简称;API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简称。

对于本系统而言,卡片端COS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卡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管理卡内存储器及在卡片内部完成各种命令的处理[4]。通常,COS要实现与外部信息交换,需要通信管理模块、命令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及文件管理模块的协作处理。外部信息通过通信管理模块进入COS之后,首先由命令解析模块进行处理,对输入信息内容的可执行性进行判断;其次,如果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则交给安全管理模块对它进行信息合法性的检查;最后,COS根据检查结果,凭借其合法且有效的信息,通知文件管理模块对E2PROM执行相应的操作。

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卡片在投入市场使用之前,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相关文件,并在不同文件下写入对应数据[5]。只有完成了个人化,卡片才能进行正常交易。卡片中文件的建立和数据的写入主要依赖于个人化命令及文件结构的设计与实现[6]。本系统卡片端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个人化流程,如图2所示。

本系统研究的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的核心是在个人化模块及应用维护模块的辅助下实现交易模块的各项交易功能。因为对电子钱包和电子存折而言,相同交易类型的交易流程相同,因此整合电子钱包及子存折的所有交易类型发现本系统主要的交易流程可包括:交易预处理流程、圈存交易流程、圈提交易流程、取现交易流程、消费交易流程、修改透支限额交易流程、查询余额交易流程、查询交易明细流程以及复合消费交易流程。

应用维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持卡人对卡片的正常使用进行管理与维护[7]。包括文件数据维护、PIN(个人识别码)维护、卡片应用状态维护、内外认证维护四大功能块。

(1) 持卡人在卡片的使用过程中可通过个人化合法终端向卡片发送记录读、写、更新命令,卡片应用程序对其处理,实现记录数据的读取、写入和更新。

(2) 持卡人也可根据自身需求,修改或重新设置个人码。终端通过向卡片发送PIN修改或重装命令,卡片应用程序对其处理,实现PIN修改或重装。

(3) 持卡人在使用卡片的过程中,如果卡片存在多次与终端进行相互认证时发生错误,卡片上应用程序也会自动锁定当前应用,实现卡片的自锁定,对持卡人信息进行保护。

(4) 内部认证和外部认证都是出于卡片应用安全性考量的辅助功能。本系统通过主控密钥的外部认证来设置应用的后续状态,从而判定持卡人是否具有某种操作的权限。

2 系统设计

2.1 文件结构设计

根据卡片文件逻辑组织结构分析,卡片端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可设计为ADFEF=1模式,其中,所对应的ADF文件(EDEP应用文件)应包含文件控制信息(FCI),通过该专用ADF文件可以对树形结构下的EF文件进行访问。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卡片内部文件组织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根据卡片文件结构设计,本系统应用文件的初步实现方案拟为:设计EF文件为一个类,类中包含文件头及文件体。每个类对象通过链表连接,查找时从链表头开始找。对于文件的操作全部放在类中实现,如读写记录和二进制等。

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为ADFEF=1模式,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卡片内部文件结构设计包括二进制公共应用基本数据文件(短文件标识符SFI:0015)、二进制持卡人基本数据文件(短文件标识符SFI:0016)、循环记录交易明细文件(短文件标识符SFI:0018)、变长记录复合应用扩展文件(短文件标识符SFI:0017)、循环记录复合应用交易明细文件(短文件标识符SFI:0010)以及定长记录密钥文件(短文件标识符 SFI:0000)。短文件标识符是用来象征文件的2 B的符号标识,可通过此标识对文件进行操作和访问。

2.2 应用命令设计

根据本系统总体结构可知,读取端卡片接收设备与卡片的通信是基于特定协议,通过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的传输和交换来实现。智能卡接收来自卡片接收设备中的APDU命令,并将其传送给相应的Java Card Applet。Applet接收传入APDU命令,内部完成分析处理,然后返回一个响应APDU命令。

通过分析设计,本系统卡片端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的命令主要包括三部分:个人化命令、基本命令及交易命令。因为卡片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应用数据单元(APDU)进行传输,所以各项命令的设计必须符合应用数据单元的固有格式。其中,系统的个人化命令主要包括下列7条专用命令:CREATE FILE命令、WRITE KEY命令、INITIALIZE UPDATE命令、PERSONAL AUTHENTICA TE命令、Install[for Install]命令、APPEND RECORD命令以及DELETE命令。

根据PBOC 2.0规范第1部分及互联互通规范中基本命令描述,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基本命令设计,如表1所示。

另外,根据PBOC 2.0规范及互联互通规范交易命令的描述,系统还设计了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的应用交易命令。

2.3 应用类设计

本系统出于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的扩展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的角度对核心类进行拆分,设计了三个主要的用户自定义类:EDEP类、ClassFileEF类和Constants类。

ClassFileEF类中定义了与文件相关的所有属性,有利于提高系统应用交易和文件查找的性能。Constants类主要用于预定义整个应用开发中需要自定义完成的常量,负责对应用中的常量数据进行统一管理,EDEP类继承Javacard.framework.Applet抽象类,系统的个人化模块、交易模块以及应用维护模块的实现都依赖于EDEP类的设计和实现。

系统类与类之间主要存在依赖和泛化关系。对于APDU,ISO7816,Applet,ISOException,JCSystem,Util,DESKey,KeyBuilder,RandomData,Signature,Cipher等来自Java Card API类库的系统类,可被EDEP,ClassFileEF,Constants等用户自定义类import对应包直接引用。

3 系统实现

通过前期对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的功能需求分析、交易流程分析以及对卡片文件结构、应用命令、相关类的设计,在选择了开发过程中会使用的相关技术后,开始启动程序的开发。

ClassFileEF类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主要用于EF文件的建立、EF链表中的文件查找和文件内容的读写,对于要求读写权限的文件而言,首先需要通过方法getKey()获取相关密钥,通过外部认证取得文件操作权限。再通过方法API_FindEFByFID()或API_FindEFbySFI()实现文件查找。当用户需要读取相关文件下对应记录时,通过文件查找方法选择对应文件,确保当前文件层次后,可通过方法AppendRecord(),readRecord()和getRecord()对相关记录进行操作。当然,以上操作的前提必须是在该类构造器方法ClassFileEF()中完成相应变量的初始化后进行。

EDEP类是整个应用开发的核心。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重写了父类Applet中的install()方法和process()方法。当JCRE接收到安装命令之后,调用EDEP的install()方法,通过一个新的EDEP对象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并调用register()方法完成注裕告诉JCRE实例已成功安装,并可以对这个应用进行选择或执行其他命令,此时卡片的生命周期进入被选择状态,当JCRE接收到选择命令之后,调用EDEP的process()方法,通过此方法完成业务以及命令分支处理。在命令分支处理之前,程序首先得判断一下卡片和应用的锁定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则根据具体接收命令的INS返回不同的状态码。在卡片和锁定检查中没有抛出异常后,程序继续执行命令分支处理。本系统通过switch?case语句完成命令的分支和相应功能的选择调用。根据命令设计部分,程序用22个分支完成了process()方法的实现。并且为了提高代码的重用性,不同case语句调用的命令处理方法仅处理其私有业务,对于公共业务的处理则通过再调用通用功能方法的方式实现。

个人化模块实现主要依赖于ClassFileEF类和EDEP类。交易模块的实现紧紧依赖于 EDEP类的实现, 交易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EDEP 类中与交易相关的成员方法之间的互相调用完成。应用维护模块主要负责电子钱包和电子存折中不涉及资金划转的其他维护类功能。文件数据维护、PIN(个人识别码)维护、卡片应用状态维护及内外认证维护功能的实现是保障卡片进行正常交易的前提。其中,应用维护模块的实现也主要依赖于EDEP类的实现,其中各项功能的实现同样是通过EDEP类中相关成员方法的互相调用来完成。

4 系统测试

本系统借助专用测试工具TestCard编写相关测试脚本对系统应用进行测试。首先,对于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而言,需要将编译后工程目录bin文件夹中的class文件转换成CommonCap.cap和EDEP.cap两个cap文件。通过上述cap包的转换工作,生成一个可以下载并同时安装进智能卡的特定cap文件。在安装和下载之前,必须通过平台的GP或者VGP认证,保障安装的cap文件的合法性[8]。成功执行上述步骤后,开始进行各项测试。

为了保证系统应用的质量,本系统在系统测试环节严格执行测试方案的撰写。按照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的技术规范要求,本系统应用测试内容如表2所示。

系统严格按照测试方案对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应用最具参考价值的复合消费交易进行分析,通过图表方式对其功能及性能的测试结果进行简要说明。

(1) 复合消费功能测试

对Java Card应用功能测试而言,首先需要完成卡片的个人化,即发卡。个人化操作主要是通过私有个人化命令建立应用的文件结构,并通过数据写入命令完成对应文件下相关数据的写入。本系统的个人化脚本通过文件正常测试后建立,个人化脚本编写完成后改动通常不会很大,其他功能测试脚本可通过脚本语言直接对其调用。按照复合消费流程编写正常及异常复合消费测试脚本后,利用测试工具进行功能测试。本文选择一异地复合消费交易测试脚本进行测试,复合消费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对于本系统测试工具,“√”代表测试通过。

(2) 复合消费性能测试

通过对复合消费各命令执行时间的统计可知,本系统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复合消费性能数据约为230 ms,各命令执行时间如表3所示。

相对于检测机构300 ms的检测指标而言,本系统性能数据远远超出,这也证实了本系统应用在文件结构、命令、交易流程等多项可优化点的设计及实现方案是成功的。

5 结 论

本文基于智能卡,利用Java Card技术,侧重于应用扩展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的角度在Java Card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卡片端完成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及测试。通过行业应用开通文件的添加及复合消费的设计,实现了金融与多行业应用结合的智能卡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应用。在安全性方面,该应用通过国际DES和国密SM双重加密算法来保障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卡片的安全性。另外,通过对卡片文件结构、交易流程、交易命令、写卡片E2PROM位置等进行优化,实现了设计要求,提升了电子钱包及电子存折卡片的交易速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JR/T 0025.1?2010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第1部分:电子钱包/电子存折应用卡片规范[S].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10.

[2] 王飞宇,李翔宇,乌力吉,等.接触式智能卡的嵌入式系统攻击平台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9):2513?2515.

[3] 夏文栋,林凯.融合NFC的3G智能卡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1,37(2):229?231.

[4] 乌力吉,李贺鑫,任燕婷,等.智能卡功耗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409?1414.

[5] 胡先智,梁艳.电子钱包支付系统设计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1(9):64.

[6] 陶勇刚.电子钱包的安全管理方法及服务终端、电子钱包系统:中国,CN103188212A[P].2013?07?03.

[7] 周媛媛.银行IC智能卡密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智能交通执法篇7

商业领袖与街头小贩之间,无论是双方的规模,抑或是经营的目的,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管理学家拉姆·查兰看来,商业领袖和街头小贩在商业智慧上也存在共同点,即“他们总能够透过复杂的表象看到商业本质,化繁为简,抓住企业经营的根本要素”。体现这些内容的《CEO说:像企业家一样思考》是继《执行》、《转型》之后拉姆·查兰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作者自己评价最高的一部作品。

通常而言,商业智慧是指在日常企业经营中最为普遍的基本要素。拉姆·查兰根据长达30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和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商业领袖“一对一”的交流体会,提炼出企业经营“6+2”法则,即企业经营的六大关键要素和两大基础,六大关键要素是现金净流入、利润、周转率、资产收益率、业务增长、顾客,两大基础是知人善任、良好的沟通机制。

企业经营的六大关键要素,构成了商业智慧的基本内容。本书的第二章围绕着这些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关键要素在企业经营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赢利性。苹果的资金净流入无疑做得最好,2012年3月31日的报表显示,苹果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1100亿美元,轻度超过戴尔的整体市值,而之前就有过苹果现金储备超过美国政府的说法,真所谓“富可敌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现金流越多越好,苹果的决策者目前最纠结的事就是如何花掉这笔巨大的现金。戴尔从开创以来,就决定要在周转率上做得更好,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通用电气虽然是家多元化企业,但在业务增长上,它的每个业务单元往往是行业的领先者,这归功于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

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并非孤立存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商业问题应当结合诸多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找出问题的所在。同样对于企业经营而言,成功的商业领袖都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将碎片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利用商业智慧来判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事实。拉姆·查兰认为,优秀的经理人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根据企业的基本行为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也可以选择正确的设定优先事项。

企业经营的两大基础知人善任、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企业经营达成目标的催化剂。在《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中,拉姆·查兰侧重提出人员流程在战略和运营之间的联系;而《领导梯队》和《高管路径》两本书分别谈及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和识别领导潜质的新模式。在《CEO说: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中,拉姆·查兰也没有忽视人员的重要性,但这里主要侧重解决人员不匹配问题。解决人员不匹配的问题通常的办法就是培养下属,而下属经常会陷入“职能竖井”,在特定的领域一直长久地待下去,最后磨没了自己的商业智慧。成功的培养方法应该是让接班人在各个部门内得到锻炼。

建立高效的沟通执行机制的目的就是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实现信息沟通真实,避免信息传递打折扣,从而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削弱组织成长的速度。好的社会化沟通执行机制应该是企业本身的信息交换和协调的关键点,以沃尔玛为例,它的社会化沟通执行机制特点是“信息的即时、同步交换,非正式的对话形式,零过滤(零距离),高频率(经常性),还有无边界”。

智能交通执法篇8

关键词:苏州;城市管理工作;经验;启示

城市环境是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门面”,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品位。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考验职能部门的智慧和创新精神。笔者作为一名铜仁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的挂职干部,总会被苏州工业园区有序美丽的市容环境所折服:绿草如茵的草坪,干净整洁的街道,穿行有序的车辆,清新淡雅的生态,城市风光处处可入画,生动地诠释着城市的理念,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核心区,这里的城市管理是整个工业园区智慧管理的缩影。该区是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该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长住和暂住人口13万人,有25所高等院校和1所部级研究所入驻,在校生人数7.63万人,教职工5000余人。4万多名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76%以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城市管理工作由创新区管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城管局双重管理。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设立城管执法中队(简称执法中队)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科教创新区管理分公司(简称市政物业分公司),具体负责城市管理工作。

执法中队由苏州工业园区执法总队派驻,实行双重管理,全额财政拨款,有正式编制、外派人员、合同工共21人,有4台执法车,4辆摩托执法车,管理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负责违规摊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水域环境执法、施工场地治理等工作。市政物业分公司以公司化运行,财政全额拨款,共有员工12人,管理区域99.3平方公里,其中市政道路256万平方米、绿化养护317万平方米、机电照明305万盏。主要职能是市政设施管理与维护、绿化养护与管理、水体环境卫生、环境卫生保洁、机电照明的维护与管理以及施工场地管理等。园区城市环境管理已引入“智管”模式,形成园区“大城管”格局。这里管理人员少,服务范围却较为广泛,人员组成较复杂,但管理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其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合理规划为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由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共建的。建园伊始,就是按50年不落后的理念超前科学规划,功能划分非常明确。商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划分非常科学,路网系统、环境绿化一次性完成,布局规范合理。建设初期即采取“四先四后”(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二产后三产、先基础设施开发后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检讨制度,每五年对全区总体规划进行一次全面检讨和调整,动态地修订和更新规划,保证了园区开发建设与时俱进、适当超前,为投资者营造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这些条件为城市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城管”管理模式为解决难点问题建立可行机制。

一是实行共建共管。执法中队与高校、物业小区、社区工委联合开展共建共管工作,多方协同配合,开展宣传教育与疏导、服务工作,改善整体环境,形成“大城管”宣传管理格局。二是实行分类管理。采取重点区域重点值守、一般区域流动巡查、全天候监控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针对人口集中,流动摊贩较多的区域,则实行蹲点式治理和部门联合管理。针对突出问题,由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统筹城管执法、工商、规划建设、公安、环保、水务、交警、公交公司等部门实行多方联合执法。比如:工程施工首先由交警部门规划渣土车规划行车线路,对工程车实行登记制度,统一发放通行证。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针对工程渣土运输存在的抛撒滴漏、偷倒乱倒等行为,实行从车辆、运输企业、驾驶员三方着手,多部门联动遏制渣土运输的违规行为。由城管局与规划建设局、交巡警大队联手,对车辆、渣土运输单位、驾驶员实施“三位一体”计分处罚,任何一次违规行为都将对车辆、运输单位、驾驶员三方面造成影响。计分周期内分数达到一定限额,渣土运输单位将被“拒绝”在园区承接新渣土运输业务,运输车辆则无法拥有新通行证,驾驶员也将被限制受聘。三是实行路长管理模式。把创新区范围内道路、绿化和水体,分为条块,分给区域内的各单位,明确为路长单位,每个管理路段由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实行责任捆绑制度,所属单位的管理区域出现问题,路长单位将一同受罚。路长单位明确专人将存在的问题反映到执法中队或市政物业公司,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向市场买服务与政府发挥监督指导职能形成良性互动。一是环卫、绿化、市政管理与维护、机电照明维护全部面向市场,以招标形式向有资质的公司购买服务。街道环卫工作按每100米每月1600元左右对外公开招投标,装备由中标公司负责。绿化养护与管理按每年每平方米4.2元左右的价格对外公开招投标,市政设施以每年每平方米3.5元左右的价格对外公开招投标。园区市政物业各部门对养护承包单位坚持做到每周考核评分不少于2次,每月考核评分不少于10次,考核得分直接与养护费挂钩,年末对养护承包商通过业绩综合评定,在下一轮养护招标时,做到有选择性地对业绩良好的养护承包单位优先考虑。向市场买服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不达标者自然要作出相应的惩罚。

为了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原则上中标公司使用当地被拆迁的劳动力。二是聘用第三方城管加强监督。为尽可能减少城市环境“死角”,工业园区以购买的形式引入第三方巡查队伍,每天巡查员们穿行于自己“领地”的大街小巷,寻找城市环境“瑕疵”,并拍照取证,同时将问题通过手机终端实时上传至园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依托第三方的主动巡查,园区的环境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第三方巡查的介入不仅仅是发现细微环境问题,更对环卫人员的工作起到了“反向助推”的作用。一方试图发现问题,一方努力不让问题发生,双方工作的相互“监督”让城市环境问题无处“逃遁”。财力大投入为城市建管并重提供必要保障。城市环境的维护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牵涉的部门很多,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而且老百姓这种关注和要求是在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变化,永远没有止境,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重复今天的故事。同时,城市环境的营造常常是花钱难见长久效果的工作,但稍有疏忽,不足便暴漏无余。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良好的环境,也是投入的结果,并且是长期的投入。每年财政就要投入3840万元用于该项工作,其中环卫1529万元,绿化维护与管理1167万元,市政设施的维护与管理755万元,机电维护324万元,其他投入65万元。智慧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迈出现代化步伐。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入城市管理,是当前许多城市正在探索并运用的管理模式。所谓“智慧城市”创建,由“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构建为“智慧城市”,涵盖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智能交通、智慧政务等,是采用多种应用及复杂系统构成的综合体。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首先是城管部门与公安天网工程共享数字化平台,对公共区域进行监管。

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数字化平台,让乱停乱放、乱搭乱建、脏乱差等问题“一夫当关”“一览无余”,然后将这些问题迅速反应至“数字城管”平台,被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环卫人员,并及时迅速的处理。其次建立园区智慧化管理的信息库。信息库由园区测绘地理信息公司将整个园区的地理进行测绘,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设立1454个视频监控点,2个监控指挥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作用,精准定位,自动派单,及时处理。其三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实时采集苏州工业园区70个路口,727个车道的车速、流量和车牌信息,从而通过交通信号实时控制。同时每辆公交车安装GPS定位系统,车行至哪里,是否进入公交站台,随时都在监控之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还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是瑕不掩瑜。常抓不懈、长期坚守、细处着手,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城市规划是管理的基础,引入先进技术实施智慧管理是趋势;市场可以做的事,政府面向市场买服务,既可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又可以引入竞争提升管理水平;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整合到如何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思考如何在创新创造中塑造城市新形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督指导协调上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营造城市正能量、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内涵。经验只能参考,模式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试验先行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

上一篇:交通执法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学校教师培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