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6:58:20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1

一、校长是语言文字工作第一负责人,制定出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规划、制度、措施,及时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保证语言文字工作经费投入。

二、学校领导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妥善处理语言文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学校对区语言文字应用状况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上报。

四、学校对有关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建立健全各种档案。

五、每年提前讨论制定“推普宣传周”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活动。

普通话

学校将普及普通话纳入教育教学要求,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检查评价的内容,措施到位,制度健全,认真落实检查。将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在职教师必须进行普通话培训,达到规定的等级,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和录用的一项条件。教育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一、按天山区下发文件的要求,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教育教学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推广普通话的管理,定期进行自检。

二、校长提出普及普通话的要求,保证推普工作经费,提供必要设备,领导干部带头说普通话,发挥表率作用。

三、学校将用普通话教学列为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列为评选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必备条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新录用的教师,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持证上岗。

四、将在校内说普通话列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把普通话达标作为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

五、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教学中不使用方言,教师学生树立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形成自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六、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大力宣传推普的意义和要求,校园里、走廊上、教室里均挂贴“请讲普通话”等永久性标语。在校内设立1—2处永久性宣传标语牌。

文字

学校将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检查评价的内容,措施到位,制度健全,认真落实检查。名称牌、标志牌、标语、公文、校刊、讲义、试卷、其他自办印刷物、指示牌等用字要规范,加注的汉语拼音要正确、规范。教师板书及批改作业、书写评语用字符和要求。学生能认识并正确书写所学规范字。

一、建立一支熟悉汉字规范标准、有较高书写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用字规范意识及能力。

二、加强写字课教学,加大用字规范化力度,字型、笔顺规范,纠正不规范用字。

三、学校有领导分管,有部门、人员负责,将用字规范化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四、把用字规范化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将用字规范化作为量化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月自检,每年重点检查一次。

一、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运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监督实施。

二、建立学校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三、负责校园普通话运用的检查、督促,使普通话确实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并逐步成为校园语言。

四、负责校园用字规范的管理、检查、督促。

五、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咨询;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经常监测校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并与有关部门共同整改校园语言文字运用中发现的问题。

六、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

七、负责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宣传与相应活动。组织骨干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和师生的普通话测试工作。

八、配合学校各部门,开展生动活泼的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法规建设 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33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gulations and Qualified College Teachers

ZHAO Nan, CHANG Chu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eachers are the main parts in rule of education. Only teachers of legal knowledge enhanced,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education can be accelerated.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law construction is firstly recalled, and then the main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legislation reform are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gulations, how to become a qualified college teacher is elaborated detailedl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ollege teacher

引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依法治教作为依法治国在我们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依法治教的主力,只有教师的法制常识加强了才能进一步加快依法治教的进程。如今,我国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然而,现有的教育体制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得较难推进教育法规的普及工作。这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进程。因此,普及高校教育法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较为紧迫的任务。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教育法规的普及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类型不断丰富和多样,高等教育逐渐关注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服务性。高等教育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和趋势,法律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高校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发展的目标和规章制度,以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顺利有序的开展。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法规,详细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1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奠基阶段。政务院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等基于《共同纲领》和宪法所制定及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和规章,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法规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57年至1966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探索建设阶段。在此阶段中,国家制定了带有根本指导性质的教育法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高教六十条》。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高等教育法规遭受重大挫折阶段。在该阶段,建国以来相继制定的许多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法规和规章都被破坏殆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挫折。

第四阶段:1977年至1992年,高等教育法规恢复建设与加强阶段。1980年,在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真正走入正轨。

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立和健全阶段。1995年制定并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教育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建立和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全面规范和调整各类教育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88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等,这些法规分别对高等教育学位、自学考试、教师资格、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有效地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

2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制度建立的不规范,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瓶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规范。目前,我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缺乏前期规划,规章制度的审查机制有待加强,规章制度起草水平较低,规章制度的透明化不高。

(2)规章制度的内容不恰当。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一致或相抵触的问题,过多强调行政职能和权力,忽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规章制度的适用和解释较混乱。目前,我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对其适用范围、权力和义务等规定较为模糊,甚至对于同一事项,相关行政部门的解释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

3 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但长期以来的规章制度建立不规范,抑制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规章制度的不规范、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当、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和解释比较混乱等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迫在眉睫。②

(1)高等教育法规体制的完善是高校行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我们知道,调整高等教育的格局,可以优化高校的学科结构,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但高等教育的格局调整对高校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的各项工作需要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格局调整,需要保障高等教育格局调整的实现。同时,高等教育格局调整是否完善和成功,不仅是高校行政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反映,同时也是高校行政能力提升的体现。

(2)高等教育法规体制的完善是国家法律在高校实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明显加快了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要建设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需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保持一致,否则,就很难保证高等教育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高等教育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高校法律法规的建设进度,而且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的进程,影响着我国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在高等教育的贯彻实施。

(3)高等教育法规体制的建设是教职员工和学生权益的必要保障。在高校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效率,就会忽视对行政人员及行政工作权力的约束,就会忽视对教职员工、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要推进高校规章制度的良好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法规体制,重视和强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权益,规范行政工作和行政人员的行为和权力,真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职权与职责相一致,行政规则透明化,行政行为制度化。

4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我们知道,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之成败,系于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梯队合理、积极进取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③

(1)需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其次,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达到教育教学能力标准要求,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最后,努力提高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的个性品质,以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

(2)需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果。作为高校教师,要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师在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必须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善于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和技能。

(3)需具备高尚的人格。要想成为一名高尚品德的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做到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豁达的胸怀、积极的处世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

(4)要真切地关爱学生,理解并尊重学生。高校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还是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用自身的学识去教书育人,要以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对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真诚关心学生,是爱生的核心内容;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桥梁;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生的理智表现。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知法懂法守法,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5 总结与展望

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加强法规建设,建立统一协调、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日常教学活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只有我们更好地学法、懂法、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资助课题信息: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 2015CFB646)

注释

① 巩丽霞.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立法的困惑.探索与争鸣,2007(12).

② 饶凤英.结合高等教育法规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高教高职研究,2011(9).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3

高等教育立法的现实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大学教授孙兆奇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法严重滞后于教育实践,立法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性和原则性规定较多,立法空白点较多,程序性及配套法规缺乏,对高教机构的规定衍生了诸多问题。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其成就可以通过这样一组数据来展示:194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05所,在校生约11.6万人,到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598所,在校生数约85.6万人。2010年,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在校生数超过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近三年发展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或缺陷,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立法体系结构不合理

这与当前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对高等教育管辖或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有很大关系。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四种力量在发挥作用或影响力,分别为来自中央政府内部的改革力量、来自高校的力量、来自地方政府的力量和来自社会的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理顺五层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其中理顺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高校这两层关系,既是理顺其他各层关系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而未能从法律或制度上有效地理顺这五种关系,可视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形式结构和制度内容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法律除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外,仅有《学位条例》《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四部法律法规是调整高等教育法律关系或者与之相关的;同时高等教育行政法规的数量也很少,调整的对象有限,这显然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样一来,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法律调整的任务自然落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下位法上面。所以高等教育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委任性规则相对较多,从而导致不利后果:一是下位法效力偏低而作用有限;二是下位法之间以及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冲突或矛盾的情形时常出现。如《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制定。设立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的原则制定。”由于规章等下位法的法律效力偏低,行政色彩较浓,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作用力有限甚至存在负面作用。并且国务院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的地方等,基于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考虑,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从而造成部门规章之间、地方性法规之间、地方政府规章之间以及相互之间,在对同一事项进行规定时出现相互冲突或矛盾的现象。更为甚者,现实中还存在着下位法同上位法相冲突或抵触的现象。如1997年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在2003年失效后,被《民办教育促进法》所取代,之后涉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均以民办教育称呼之,而在政府规章中,如1988年制定《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由于未得到及时的清理,下位法与上位法不仅在内容上、时效上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就连名称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别。这显然是高等教育立法体系的结构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下位法未完全到位上,即下位法经常在法律时效、内容甚至形式等方面滞后,难以适应上位法的需要,以及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暂行规定较多,而且许多至今已施行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仍处于“暂行”的状态。如1986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1988年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1990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等。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政策性和原则性规定较多

原因是立法理论的缺乏,特别是立法技术的落后。其中,立法技术是“研究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法案表述的方法和技巧,立法研究报告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立法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等”。立法理论的相对缺乏致使我国高等教育早期立法多是建立在政策、原则等基础之,缺少相应的法案起草、论证和修改等机制,并且理论缺乏也会带来立法技术的落后,所立之法在条文表述和逻辑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或缺陷。如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调整,当前基本法律的依据为《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这两部法律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专门具体规范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法律文件是效力层次较低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才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具有显示可操作性。

高等教育立法空白点较多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于迅猛有关,尤其与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内部之间主要的权力关系没有理顺,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缺乏明确一致的指导方针、立法方向或目标。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实质上是不平等的,这直接决定国家和社会在调配高等教育资源时有所偏重,其中也包括立法资源的配置,立法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必然导致在高等教育某些领域出现法律空白或制度漏洞。

从高等教育法律关系来看,其主要法律关系主体有高校、教师、职工、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立法所规范的所有法律主体中,调整教师的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职务条例》等法律法规,调整教育行政部门的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但是对学生和高校这两种教育主体的法律调整却很不完善,更缺乏像《教师法》一样的专门身份法《学生法》或《高等学校法》。而且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学生,目前既没有法律也没有行政法规来专门加以调整,只有低层次效力的教育部门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再如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问题,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而且个别省份也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或保留了原来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法规、规章,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仍无法有效调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关系,即存在许多法律空白。

程序性规定较少,缺乏相应的配套性法律制度或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力量,而且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或准确定位,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机构角色定位,导致至今其内部行政色彩浓厚等种种因素,使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等更多地停留在实体规范层面,缺乏有效的实现程序或监督、救济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不同的法律主体享有不同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但是当主体的权利受到侵犯或不履行义务时,通常缺乏具体而可操作的程序救济或惩罚制度。不仅如此,对于行政机关在高等教育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而且在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样的后果往往造成高等教育法律主体的权利因缺少有效的救济机制而虚化,从而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高等教育立法内容中存在有关高等教育机构的诸多问题

这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未充分实现产权多元化有很大关系。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产权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是在改革实践中却暴露了诸如产权明晰、政府过多干预以及教育收费问题等,这些问题相应的也都反映到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之上,即缺乏有效的法律调整和规范,而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仅就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而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缺少对高等教育职能分工,即培养目标、人才结构及就业导向等问题的具体规定。这样往往导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又造成高等知识人才过剩、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出现。

自主办学需有法可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乔新生

复旦大学校长关于制定复旦大学章程的讲话,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对此称道者不少,但是,也有一些评论者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高等院校的章程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坦率地说,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在现代法治社会,凡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当事人不得约定,更不能制定章程自行其是。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位、学历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承认;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准许;高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级别、学科建设、学生人数下拨教育经费。高等教育机构名义上是法人,但是却没有任何自。

因此,《高等教育法》修改之前,根本不存在制定大学章程的空间。《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大学管理权力根本不在校长手中,而在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手中。

大学自治不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恰恰相反,大学自治就是要在充分尊重教师权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依靠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党的各项主张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换句话说,大学自治之后,党员干部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国家法律和大学章程的模范执行者。党员干部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重新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党员干部根据大学章程,维护教师和学生的正当利益,以个人的感召力发挥作用。

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问题,就在于领导者缺乏公信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克服官僚习气,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而是大权独揽,试图依靠各种各样的考试评估制度,迫使教师乖乖就范。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学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彻底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教育改革,要么形式主义严重,要么严重背离了改革的初衷。教学评估使得高等教育机构“民怨沸腾”,而学科点、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审批制度,则使得许多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热衷于投机钻营。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评价体系,教师不是公开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是公开的刊物;学校不是公布教学质量,而是炫耀自己所得到的学科点。在这种近乎于荒唐的评价体系下,各个学校只能拼命地弄虚作假。

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南方科技大学,试图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另辟蹊径,但是,他们的改革碰上了软钉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始终不予审批。南方科技大学负责人遂决定自行颁发学位,彻底摆脱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依赖。这项改革迎来了一片喝彩之声。不过,也有人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南方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难以生存,因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创制的学历学位认证体系,会使得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寸步难行。所以,如果不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那么,即使满腔热情,也很难打破现有的制约瓶颈。

笔者呼吁尽快将《高等教育法》的修改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改革才能有所突破,制定大学章程才有法可依。

关于《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卢凌

过去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体制、管理模式、资金投入渠道均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为规范各类院校的办学行为,保障我国大学能够健康发展,应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为此建议:

第二章第十六条“学业标准”,已不能概括当前出现的大众化的多种多样的学业标准,特别不适合高职的学业标准。应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有关第三级教育的要求予以修改。

《总则》中应增加一条,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在法律上肯定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并给以相应的界定。

第四章中有关高等学校自的规定,应增加民办院校的办学自。

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条件保障规定部分,应考虑到与民办高等教育相适应,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予以规范。

关于设立学术委员会,应明确在教师中选举产生,各个部门的行政主管只能列席参加,不能作为当选委员。

第一章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应修改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以生为本”的理念修改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反映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自我管理。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教育 学校 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就是学校遵循法制原则和法制精神,在职权范围内,依据《宪法》、法律、规章等规定,管理学校事务,开展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活动。实行依法治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校是由学校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依法治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依法治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实行依法治校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是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依法治校可以让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i可以提高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制素质;可以建立完善的权益救助渠道,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可以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学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首先,建章立制,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学校依法治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制度也可以等同于校规校纪,它不仅仅相对学生,也相对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学校一定要制定完善的学校章程、教育教学、学籍管理等各项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必须透明、公开。在校规实行过程中为了保证校规合法有效,一定要把所有的校规通过一定的形式告之所要知道的人员;校规内容要合法,也应该适时修改、废止、清理。

其次,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其它各项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他的权利不比教师和校长少,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各项权利。

第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学校要实行校务公开。凡是学校的重大决策、帐务都要及时公开公布。学校还必须推进教师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对校务的参与。家长委员会有权利对学校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四,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学校要依法治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则要通过教师准确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以教师为载体,完成学校的目标;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放在与学生同样重要的地位,要对教师的权益加以维护。

我校是1999年由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厦门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经厦门市教育局批准并直接管理,专门招收来厦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人们对于民办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因其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疑虑。这是民办学校必须正视的现实。民办学校必须以规范的办学行为来释疑,取得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求得生存和发展。我校建校将近九年的历程就是不断规范办学行为的过程。

规范课程建设。我校小学部、初中部全部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使用国家批准的义务教育教材,并参加厦门市教育局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统一的会考、实验考查和毕业、升学考试和各种学科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规范内部管理。建校之初就开始着手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学校参考公办校设置了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立和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并执行了学校章程、教师招聘、教职工工资分配、招生办法、财务管理、行风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安全保卫、教职工出勤登记、年度考核和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依规办学的水平。同时,学校重视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凡重要改革方案和规章制度均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表决。本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董事会由市关工委、促进会、思明区教育局代表、湖里区教育局代表和本校校长组成。定期接受财务审计,定期进行学校工作年审,定期向民政部门登记。

规范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初中和小学教育教学要求.我校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了学生课桌椅、教师办公用品:装备了学生电脑教室(拥有两间电脑室,110台电脑,其中一间为戴尔公司捐助):设有两间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验室;为教学班配备了彩电:添置了一批音乐、体育器材,建有音乐、美术教室:并在两个教学点开办了师生食堂。2005年秋季,经团市委希望办牵线,市少儿图书馆在我校两教学点设立了流通图书站,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借阅图书、资料方便。目前,我校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办公、生活设施和设备。

规范收费行为。我校招生收费均控制在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范围内。初中每生每学期学费1000元;小学核定标准为每生每学期学费800元,我校只收取700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则予以适当减免。遵照有关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均在校务公开栏上向社会公布。

规范建设教师队伍。我校重视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的教师队伍工作。建校以来,我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每年都从众多求职者中挑选素质较高的教师充实队伍。在建设教师队伍工作中,我们强化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学历达标,持证上岗”原则招聘教师,即小学教师必须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是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四是鼓励教师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五是依法为教师缴纳医疗和社会保险金;六是依法与受聘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以此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教师的聪明才智。

规范接受监督。我校每年都接受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和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对教学、安全、体育、卫生等多方面进行检查,自觉接受行风检查。每年我校还请市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每年接受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的年审。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大学章程 大学制度 制定方略

[作者简介]李志超(1985- ),男,黑龙江肇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党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科技创新;曲直(1987- ),女,辽宁盘锦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务办,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章程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139,项目主持人:高晚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65-02

大学章程是大学成为面向社会办学、独立法人实体的首要条件,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要素,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是规范高校与政府、社会及其内部关系的准则。可以说,章程是大学的“宪法”,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之一,是学校团结凝聚共识的制度基础。在《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制定大学章程,依照章程规定依法管理学校。我国部分高校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大学章程,一些学校也在起草酝酿中,但章程数量仍然有限,“211”工程院校制定大学章程的寥寥十余所,不足整体的五分之一。2011年末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将制定大学章程作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并选取26所部属高校作为试点制定章程,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对大学章程的思考。笔者根据《办法》和《纲要》的文件精神,对章程的必要性、制定方略以及章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制定大学章程的必要性

大学章程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主要就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自律性基本文件,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章程的制定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经历从观念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改革。《纲要》明确高等教育对大学的两个总体要求:一是在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二是如果是高水平大学,要不断提高层次,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为推进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提供制度保障,大学章程的制定正是从人、财、物、体制等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2.章程的制定是落实大学自的有效途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扩大和落实办学自。“一所好的大学,在于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大学必须有办学自”,同志如是说。现今很多高校没有特别规范的路径落实教育部所要求的七项办学自,大学章程的制定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章程来界定高校内部各种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另一方面,高校将自身应享有的权利制定在章程中,与教育行政部门协商,通过制定章程自下而上地规范高校的行政力,促使高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

3.章程的制定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曾提出,高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存在复杂的管理职能和权利义务关系,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法制理念的内部规范,实现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作为具有“大学宪法”和“大学基本法”意义的大学章程,是依法治校的纲领和依据,不仅使高校办学理念和目标制度化,也使治校趋于法制化和民主化。大学章程明确高等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为法律法规与高校实际相结合、完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科学发展、实现依法治校提供了重要依据。

4.章程的制定是传承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高校继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个重要使命。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制定大学章程机会难得,要总结南京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使之流传下去。现今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不仅要成为引领科研发展的高地,更要成为提供文化传承的基地,大学章程是参与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从侧面体现和保护了高校的大学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二、大学章程的制定方略

1.制定大学章程的基本原则。一是明确制定方向。大学章程的政策性较强,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学章程。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于为大学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宽松的从事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良好环境。学校章程的制定要立足于人,展开深入调研,广泛召开听证会、咨询会和讨论会,保证章程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与广大师生的可接受度一致,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是将《纲要》和《办法》作为指导思想。深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建设,明确高校自,统一认识,凝聚共识,深入分析学校在章程建设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2.制定大学章程的根本目标。过去我国高校章程流于形式,“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制定章程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有打破常规的勇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校情,突出办学特色,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深入思考在办学理念和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各高校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自身办学传统与优势,以反映办学特色作为目标,广集众智,找准突破口,制定大学章程。如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坚定和强化“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既符合我校校情,又具有时代性和严格法律效力的大学章程。

3.制定大学章程的切入点。制定大学章程应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切入点,正确处理好高校内部的四种“权”,即党委领导下的党委权、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民主参与权。一是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健全决策机制,依法落实党委、校长的职责和职权。二是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调动教授的积极性,使教授不仅在教学、科研更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价值。三是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建设,发挥民主决策和实施监督的权利。四是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在章程中体现大学办学自。

4.制定大学章程的机构保障。《办法》十六条提出高校应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起草机构开展章程的起草工作。现阶段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章程委员会,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听取各方的建议,再先后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讨论,达成共识后由学校法人代表报请相关部门批准。大学章程委员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教职工、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事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四种关系,让大学章程真正成为校内“宪法”,成为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文件。

三、关于章程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章程制定的可操作性,教育部于2011年11月颁布了《办法》,明确了章程的法定内容。《办法》共五个章节、三十三条细则,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大学章程制定程序和内容、核准和监督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规范要求,同时对章程的内容做了全面集中的规定,确立了章程在高校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笔者对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七所大学的章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现阶段已有大学章程主要依据《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八条,对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章程修改程序等基本要素进行规定。章程主体一般分为总则,学校功能和教育形式,组织与机构,教职员工,学生及校友,经费、资产、后勤,校徽、校旗、校歌、校庆日,附则八个章节。将七所大学的章程内容与《办法》进行对照,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学校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对学校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关键问题规定得不够具体,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尚不健全,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及监督管理关系不清晰。

在七所大学原有章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办法》,笔者认为大学章程的内容还应有如下提高:第一,对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将“办学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等,以及学校认为必要的事项,本办法规定的需要在章程中规定的重大事项”,明确为大学章程所包含的内容。第二,反映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容,要明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校长独立负责、行使职权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在章程中也要加以体现。第三,深度体现办学自,章程中应对高校自的行使和监督进行说明,获得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保障高校自的实施。第四,对治理结构、学术机构进行规范,明确学院与内设机构管理的程序与规则,强调学校学术评价机构的原则、机制。第五,健全校内民主机构,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议事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说明负责人的产生规则。第六,对开展社会合作的原则办法以及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规定,明确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地位作用,推动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第七,明确权益保护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健全校内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大学章程的内容要全面反映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凝练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也要把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对学校办学和章程制定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界定政府和大学的关系,规范大学内部权力的运作,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与程序,从而奠定大学制度的法律基础。

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高校在不断检验和完善章程的同时,要注重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中国特色大学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霄兵.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马陆亭.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化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试论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3).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95-02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是指学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师生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培养师生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和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培养师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一、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也是政治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密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人员和校内师生都会涉及到来校参观访问、讲学、留学、科技合作、学术讲座、与外教交流等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要进行保密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使每名师生员工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2网络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教育师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用网上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从而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开展文明上网,保证校园网络安全。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高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如火灾发生,不知如何报警;不掌握救火常识,常常小火酿成大灾;缺乏自救知识和技能,丧失逃生的最佳时机;等等。

一要学习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提高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4自我保护教育

首先,教育师生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能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得其帮助,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遇到盗窃、抢劫、、行凶、杀人等不法侵害时,大胆采取正常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其次,在受到不法侵害和恐怖袭击时,要教育学生临危不惧、以正压邪。学会记住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学会报警,学会依法正当防卫。第三,对待疾病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为主,加强锻炼,及时就医,保证在第一时间及早治疗,克服病痛。

5交通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交通法制观念。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使教师、学生在驾车、乘车、走路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树立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路权意识,促使师生人人遵守交通法规。二要加强对校车的管理,特别是对学校专职司机的教育管理,保证通勤公务交通安全

6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与教育

近年来,各高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及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师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不按制度办事、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酿成事故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师生遵守制度规章的自觉性。

二、校园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1)加强安全教育的领导,完善和健全安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安全教育紧紧抓在手上,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其次,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专抓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把安全教育落实在学校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名师生的行为上。再次,要完善安全教育的相应制度和机制,主要包括监管防范制度和机制,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预案,学生自护自救应急预案,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及善后处理预案以及学校、消防部门的安全联防机制,与社区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当地派出所的安全联防机制,与家庭的安全联防机制等。此外,还要完善和健全学校的相关人员安全工作管理情况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安至教育课程,切实让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课堂,依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避险知识、自救互救知识、防火防爆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反恐防资知识、防止意外伤害知识、家居安全知识、防金融和电信诈骗知识等知识的讲授。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季节性、教育性、随机性、选修性的原则,相机地、灵活地排入课表,并保证安全教育课的相应课时。安全教育课堂教学还要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土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3)抓好专题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某一特定的内容进行的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常常以大课堂的集中报告的形式进行。如,围绕交通安全教育的主题,学校可以请交警来校做交通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消防安全教育,学校可以请辖区消防官兵或专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的专题报告;围绕网络安全教育,可请公安局治安科的干警做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报告等。专题安全教育由于主题集中、专业人士报告、受众广泛,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师生了解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专题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专题安全教育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在消防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请辖区消防队官兵和专业人员,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和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举办消防运动会以及对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演习训练,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的全过程,从而使师生知道防火知识、灭火知识和防火制度,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从而提高火灾发生时及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再如,进行抗震救灾的模拟训练,提高师生抗震救灾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校报、黑板报、网络主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师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养成遵章办事的习惯。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考试、专题宣传等形式,结合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方法

(1)案例教学。可以把典型事故作为案例,制作光盘教学课件,并组织学生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使师生形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提高师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对师生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对认真查处的各类违纪事件以及对违纪违章的师生的公开曝光和处理,都可以纳入案例教学,全校通报处理结果,使违章人员及全校师生都受到教育,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2)模拟训练法。即在一种仿真的情境下进行的安全教育训练。如上面所提及的消防模拟训练、交通安全模拟训练(红绿灯的识别及其意义、斑马线的识别及其意义以及其他交通标识的识别及意义)、抗震模拟训练等。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师生安全防范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互救和逃生及自我安全保护等能力。

(3)讲授法。这是对安全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进行教育传授的基本方法。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系统教育。讲授法常常结合案例教学法共同进行,这样可以使讲授更引人入胜。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 教育 制度 学生 成长

教育需要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但绝非所有的制度都能够催生出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其存在的前提,在于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合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合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合乎生命健康成长规律。也就是说,一切教育规章制度,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价值。

总有一部分人,曲解了学校管理中规章制度的真实价值。有人过分依赖各种规则与制度,以为制度制订得越多,管理也就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就越合乎相应的法度;有人又过分轻视了规则和制度,以为制度就是手中的权力,可以凭借了这权力,临时性裁定或处理大小事务;有人则将制度视为两张皮,一张皮用来包裹自身的各种利益,一张皮用来遮掩别人的耳目。凡此种种,都不过是在“玩制度”。

建立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社会思想基础上的学校管理制度,起点与终点处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起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既不应该成为教师以及学生们自我打造的精神囚笼,也不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群体自我放纵的保护伞。起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学校管理制度,必然以保护师生群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成长权益为终极目标。教师与学生们参与制订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制度,不过是为了用合理的制度来呵护应有的工作秩序、学习秩序,让自己拥有更合理的发展环境。

仅从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制度的形成而言,当下教育环境中,由学生参与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实稀缺。小到班级公约这一类本该完全诞生于学生的制度,都浸透了班主任的权威意识。这样的校规制度,难以培养出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和独立人格操守的优秀公民。

21世纪的今天,该还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应有的认识与理性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下述四方面的关系。

一、约束但不捆绑

本质上看,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契约,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性,能够真实体现规章制度拟定方和接受制度约束方的共同心愿。

实际情况却是,学校教育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多数情况下,都是单边。学校依照管理的需要,由相关职能部门拟定出一定的条款后,便直接传达给学生,并立刻生效为必须执行的规则。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一方,并无讨价还价的权利。

此种有违契约精神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便带有鲜明的强权性质。这样的强权,使制度仅只体现管理方的意愿,代表管理方的价值诉求。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的制度,便都存在着过分拔高操行要求的荒诞,偏好于将本该属于上限的道德行为,划定为必须遵守的下限标准,以一种道德绑架,将学生捆绑在过高的制度条款中。这样的制度,显然不能够真正满足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的作用。

比如,相当数量的学校,都存在着这样一条制度:升旗仪式或者其他的大型集会时,必须统一着装,一律穿校服。这条制度最早产生于何时何校,无法考证;这个制度依托的是什么样的法律法规,也无法考量。若干年来,这样的制度却被无数的学校、无数的学生执行着。不是学生喜爱穿校服,更不是因为穿校服便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某一方面的道德品质或人格操守,穿校服的全部理由,或许只是两个字:规定!既然是规定,便必须执行,纵然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得执行,否则,便是违反纪律,便会遭受批评。这一条制度,便是将原本属于上限的集体之爱,强制性划定为必须遵守的纪律底线。

再如,某高考“名校”,规定男生必须留平头,女生必须留齐耳短发;规定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5点30必须起床跑操;规定跑操必须排成整齐的方阵,必须用惊天动地的声音,呼喊出响彻天地的激励口号;规定跑操后必须在操场上接受每天例行的晨训,然后进行每天例行的晨读,晨读时还必须高举双手,以仰天长啸的态势,将需要诵读的知识吼出来;规定各班级要将每次考试的成绩张贴在教室外的醒目处……凡不合这些制度要求者,一经发现,立刻给予处理。制订出这样的霸王条款,并非所有学生情愿。

学校规章制度,应该是一种合理的约束。形成约束的前提,是规章制度应该由被管理者参与制订,至少也应该在形成初步方案后,经过被管理者的讨论修订,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如此,规章制度才能具有契约性,才能让双方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这样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成长中,只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操行底线,底线之外,有无限广阔的时空,供学生自在驰骋。

二、引领但不替代

任何时候,规章制度都应该具有先行性。先行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任何时候,规章制度又都客观上具有滞后性,滞后的规章制度,对某些新问题,便无法起到必要的约束作用。

看似矛盾的两个属性,其实不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因为正反面俱存,规章制度才有价值。

规章制度的先行性,决定了规章制度中漏洞存在的必然性。生活千变万化,人性复杂多样,没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能将一切行为都进行规范。这样的漏洞,制订时无法发现,形成了规章制度后,便会出现教育管理中的某些空白。

学校教育中,最可怕的现象,是用后制订的规章制度来裁决出现在这些空白处的问题。这样的规章制度,只有处罚,没有引领,不具备任何契约精神。

符合契约精神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愿赌服输”的心理诉求。规章制度摆在眼前,双方协议遵守。在此基础上,违反了规章制度,自然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反之,规章制度出现了漏洞,被另一方钻了这个空子,规章制度的制定方,也同样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事实。

契约精神之外,学校教育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应该具有“多倡导、少制约”的属性特征。形成一项规章制度后,这项制度便应该能够成为全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引领者,能够让全体学生知晓自身应该拥有的各种追求,同时知晓自身应该警惕的各种错误。如此,规章制度才能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真正的教育,以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为己任。这样的教育目标,无法用僵化的规章制度替代,只能来自多元化的成长方式,来自合理的引领、必要的包容。

三、激励但不放纵

学校教育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区分为奖励性制度和惩戒性制度两大类别。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而言,惩戒性制度应与奖励性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所学校,倘若缺乏必要的惩戒性制度,必然会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当然,奖励性制度同样不可或缺。

奖励性制度的优点无需多言。所谓“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成长中的学生,普遍性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褒扬,尤其是这样的褒扬,来自学校,来自教师。

当下,很多学校已经充分意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心灵成长的重要价值,于是,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拟制上,便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设计出形式繁多的奖励方案。为了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特长,这些方案几乎将能够考虑到的一切激励项目,都纳入了制度中。

然而,奖励性的制度过多,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一点,是荣誉廉价化。因为廉价,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无法真正激发灵魂深处的神圣感、幸福感。

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知,尚且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样的偏差,使得他们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时,往往无法形成一种长效且合乎成长规则的操行准则。如此,他们便将来自学校的各种评价,视作一种行为指南。凡被奖励的,便被认为是正确,是应该的。

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并不一定其他方面的表现都合乎规则。但很多学生并不这样认为,只要听到了表扬,便以为自己的一切都得到了认可。

这样的现状,决定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不宜过分放大激励面,更决定了激励性的制度,必须切实能够起到肯定成绩、培养品行的作用。如果激励制度过于宽松,激励措施缺乏明晰的操作性,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举例来看,很多学校至今仍沿袭着三好学生的评选制度。三好学生,当然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均堪称优秀才符合要求,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时,只是对文化课成绩有着很高的要求,个人品德和体育素养,却仅只需要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即可。如此评选三好学生,便无法激励学生在德育和体育两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就达不到依靠奖励性制度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

这样的奖励性制度,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有一个潜在的危害:它将“一俊遮百丑”这类的错误思想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只要搞好了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可以不作太高的追求。这样的心态一旦养成,则未来的成长中,就难免会出现为了实现某一方面的“俊”而不惜制造多方面的“丑”的行为与认知缺陷。

四、规范但不教条

有一个故事,每每想起,都有新的感触:

1764年的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大量书籍被毁。这其中,包括被看作哈佛图书馆镇馆之宝的250部重要孤本。这250部孤本,由一位哈佛牧师捐赠。正在校方无限懊恼之际,一位学生送还了他前一天晚上带回宿舍阅读的一本图书。这本书,恰恰是这250部孤本中的一部。

当时,哈佛大学有一项制度,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学校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这名学生将这孤本带回宿舍,显然违法了这一条管理制度。

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了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了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校长说:你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理应得到赞赏。你违反了学校校规,理应被学校开除。没有这一套严格管理制度,整个学校就不能运转,我不能因为你而破坏了规矩。

哈佛大学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体现的正是西方社会无比看重的契约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一切规则,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谁破坏了规则,不管带来什么样的良好结果,都依旧必须接受对应的惩罚。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法,却不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契约精神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教育和引领中小学生,但若用以处理中小学生的各种违纪问题,则显得过于教条。既然犯错是成长中的必然,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错误,学校都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战胜错误,重塑完美人格。因为一次错误,便彻底断绝了改正错误的路径,剥夺了一切机会,这样的严厉,只能应用于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基于这样的认知,便可以发现,学校教育中的规章制度,固然需要形成一定的刚性惩戒措施,却又需要注意这些惩戒的尺度。这个尺度,在刚性之外,还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能够让违反制度的学生,在此弹性空间中,有适量的缓冲余地。这样的余地,本身就是教育。

讲究规章制度的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时,需要警惕另一种常见的制度问题:既然制度可以留有一定的余地,那么,如何把握这样的余地,才能达到既教育了学生,又服务于更好的成长需要的目的呢?因为这样的尺度的存在,是否会放纵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对制度本身缺乏足够的敬畏?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依法治校 创新管理 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实施的管理。依法治校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高校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一、当前推进高校法制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科学管理理念尚未形成。许多高校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党政关系不明晰,分工不明确,未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无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形式主义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虽然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由宪法确认,依法治校势在必行,但在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明显的变化。高校有学府官府化现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治观念、权力至上观念、官本位观念和等级观念,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法治化进程。

2.高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属于高校内部的抽象行为,本身不是法,只是学校内部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国家各级各类上位法相冲突。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机构和相应程序。而且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常常出现制度本身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形。

3.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高校当前是以学校为管理主体,以学生为管理对象的单向性管理,造成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然而,高校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治国方略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这样的管理造成了诸如学生人身伤害及其赔偿、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害以及学生学籍和学位管理等各种各样的争议。并且学校在处理争议的时候,由于对处理程序缺乏充分的重视,以致进一步侵害学生权益的情况处处可见,同时又缺少相应的救济制度,体现了高校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的不完备。

二、创新高效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

1.树立“依法治校”观念。高校管理者务必养成较强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树立法制观念。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不能妄自尊大,无视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学校管理是否上水平,关键是看是否将管理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只有使“依法治校”的观念深入人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全面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高校管理理念的法制化。

2.完善创新学校的规章制度。⑴各种学术评定、学位授予、学纪处分等权力的行使,应当按照公开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其依据的政策法律必须公开,并尽可能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确定性。⑵完善权利救济制度。英国法学家弗德曾指出有权利必有救济。针对目前,学生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的状况,应从法治的角度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和重构。⑶建立“监督法治”。在高校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将监督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加强党政管理自身的监督和师生员工对党政管理的监督;学校党政机关和各职能部门应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认真对待师生员工反映的各种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加强纪检监察在党政管理中的作用,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等,并适当引入听证制度,加强管理的法律监督,预防并减少权力的滥用,从而保障高校依法行政。

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依照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本校的具体实际,或修订,或补充,形成既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改革相配套衔接,又与高校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并突出高校建章立制的超前性、可行性;要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完善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和在法律法规前提下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推动高校内部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明确了学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必经遵循法治原则,从侧重于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学校教育秩序的稳定转向侧重于对学生应有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一方面,这是治国方略转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学校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观念模式进行管理。学校管理工作应当秉承“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设计的规范教育、管理和保护制度,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背离育人的价值标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真正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辰:《关于高校管理中侵犯大学生隐私权问题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9。

[2].张亚君:《试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制化》,《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5.8。

上一篇: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下一篇:土壤污染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