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科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3-19 09:58:42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1

在初中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开拓、探索,体会寻求知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在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很为难,教师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起来比较费劲,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来说是需要继续改进和解决突破的。下面就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有效性举措提出几点看法: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而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研究性极强的初中科学而言,如果缺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成为空谈。

2.轻视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缺乏其中任何一块,都无法完成初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而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将天平的一端偏向于理论知识。轻视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是阻碍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罪魁祸首,也是无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3.缺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觉悟

一般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精通一门课程的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所涉及的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识。这一现状加大了初中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而许多教师即使知道这一教学现状,也缺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觉悟,缺乏灵活教学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全面认知。

4.学生缺乏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学生平时生活接触不到,较难掌握,对于难以理解的会提不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会对初中科学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以学生为本,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

初中科学所教授的科学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很多都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的概念性学习。而概念的生成特别是抽象概念的生成,对学生学习能否有效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概念的教学在新授课里完成后又较少涉及。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点,没有站在学生的层面来思考,对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不注意方法,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认为这些简单的知识,学生在快速的听讲以及一定的练习后就能完全掌握,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导致了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极大地限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触科学的机会少,学习科学知识的年限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此而知,简单的科学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来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进行比热容的教学时,通过实验得到“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结论后,进一步得到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可以说学生已初步建立起这个概念,但是否真正理解比热容这个概念,特别是比热容是一个描述物体什么性质的物理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因此,在学生得到比热容概念后,马上通过引入一个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事例来提升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甲图、乙图,向两个底面积不同的柱形容器中加入相同等量的水,两个容器内水位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容器的容水能力大,学生不难得出底面积大,加入相同水量后水位低的容器容水能力大。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会升高,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帮助他们建立起两个事例中对应的三组量:热量――水量、温度――水位、容水能力――容热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水和煤油谁的容热能力强”也就水到渠成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同时,学生对比热容到底是一个描述物体什么性质的物理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常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采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法,让学生得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2.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支点作用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注重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往往会不联系实验操作进行解释,忽视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深入初中科学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其重要的支点作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对华师大版有关《氧气》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堂导入时添加实验展示。首先是选定制取氧气的方法:高锰酸钾法,然后选取好实验材料和器材:高锰酸钾,铁架台,试管,单口塞,棉花,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将这些实验器材带入教室,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氧气,那你们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制取氧气?”带着对“氧气怎么来”的疑问,学生会对这节课产生特别的兴趣,上课的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积极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实验前要强调实验注意点,并组装好实验器材,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相关知识点和注意点,特别要强调安全操作,对于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提高互动性,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实验的观看与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器材的运用和氧气制取的反应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3.丰富自身知识,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初中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移或者削减自身的热情。初中科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初中教材中存在一定的学习难点,如果学生无法攻克这些难点,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排斥心理。所以针对难点知识,教师自身要进行深刻理解,反复研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灵活教学的能力,这样才有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玻璃管内外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表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即使做了托里拆里实验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知道了大气压与水银柱大小的内在关系后才会迎刃而解。为突破难点,可以在实验后通过图解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本实验是在真空中做,玻璃管内外会不会出现水银柱?学生不难得出“不会出现水银柱”。然后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一些改造,在水银槽上面加一个可以上下自由滑动的活塞(把水银槽封闭住),问:假如在活塞上施加一个力F(则活塞对水银面产生一个压强),会出现什么情况?玻璃管内出现一段水银柱。接着追问:若活塞上施加力增大,水银柱的大小有何变化?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水银柱大小与活塞对水银面压强的关系――活塞上施加的力F越大(活塞对水银面的压强越大),玻璃管内产生水银柱高度就越大。当学生有了这个结论后,则去掉真空这个假定实验条件,在教室里做本实验是为了验证玻璃管内为什么会出现水银柱,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水银柱的出现是因为水银面上有压强,而这个压强就是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水银柱的大小来体现。当学生突破了这个难点,那么如玻璃管粗细、倾斜以及玻璃管上端有空气等因素对水银柱大小的影响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4.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技术作为时展的产物,利用其进行情境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是推进初中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科学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章节时,需要解释何为分子、何为原子、何为质子,而且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性的文字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理解物质真正的组成成分。此时,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将这些微粒变成一个个动画人物,促使动画人物自行配对,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组成。例如,水分子自行抱团之后,画面会转化成水;铁原子自行配对之后,画面会转化成一块块铁;钠离子与氯离子自行配对之后,画面就转化成氯化钠。通过这些情境动画,学生对物质组成的学习和认识会更加积极。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2

初中物理 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17-01

初中物理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学科,学好初中物理,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打下基础,也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习物理知识需要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不能盲目死记硬背,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做题中,需要正确运用方法,提升学习效果。而类比教学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教学策略,它运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通过类比推理,创新思维,获得新的知识。结合建构主义和新课程理念,运用类比教学策略,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

一、新旧知识类比,拓展知识架构

新旧知识类比,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性,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和探究,促进学生构建新知识网络和框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初中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基础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助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自主学习和体验。运用新旧知识类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助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内能”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运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导学生结合“机械能”进行类比分析,深入探讨机械能的宏观层面以及内能的微观层面的不同点,分析其相似点。机械能是宏观层面物体的动能和相对位置具有的势能之和,内能是微观层面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引力、斥力产生的势能之和。同样,密度、电阻、比热容的学习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经验,得出相关规律

联系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得出相关规律,更好地总结经验,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完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又反过来不断促进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将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类比,促进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相关知识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由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原理出发,分析扁担、天平等常见事物,了解力与力臂的反比关系。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探讨“将桌子推动前不断增大推力,桌子不动,在推动后,维持一个不变的力,桌子匀速,增加力,桌子加速”等规律。

三、学科知识类比,促进融会贯通

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教师应找出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契合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是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多学科综合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学科知识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关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时,结合物理与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类比化学中讲述的化学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探讨寻求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方法,综合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能源,再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能量转换效率的学习。“透镜”的学习与轴对称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类比分析。通过综合学科类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实践类比,促进自主探索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由实践反过来得出理论是拓展理论知识的方式。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类比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自主探索和实践,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架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例如,学习“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从实践探究中分析理论和验证理论。教师进行理论讲述,学生搭建实验框架,由学生自主实验找出问题。第一,小灯泡不亮,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偏转很大;第二,小灯泡不亮,两个表示数都为0。由此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类比,得出问题的原因分别为小灯泡损坏、线路短路。从理论中规划实践方案,结合实践深入学习理论,由理论与实践类比,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提升。

总之,运用类比教学策略,能够将理论、现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点和相似点,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找出规律,拓展学生的知识框架,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程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17

随着初中地理课程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初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旧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地理学科的教学理念,改变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研读和分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实施和展开课程教学内容,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在性质上,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对于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学生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和储备,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除了包含很多的地理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有关地理运算以及推理的内容,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障碍,因此根据初中地理的教学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地理教学策略,对于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么初中地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课程教学氛围的创设和营造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注重教学氛围的转变和营造,激发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氛围之内,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之下,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挖掘,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拉近学生和学科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迅速的集中学习精力,融入课堂教学环境,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课程教学过程,从而更加积极的和教师进行配合和互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营造教学氛围是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从而使得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枯燥僵化的状态,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之内,逐步丧失进行地理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及时的扭转和加深自身对于教学氛围营造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认识到良好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作用,进而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创设。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地理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氛围的影响和感染之下,更好更快的投入到地理课程学习状态中。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消除自身对于教师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改进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融洽的地理课程教学环境。

其次,加强地理学科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注重地理知识点的传递和消化过程,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以现实生活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对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验证和补充,进而在生活和地理课程学习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知识从理论和书本中跳脱出来,走进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和生活,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地理学科不仅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同时还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但是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于地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分析,让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式的背诵和记忆,割裂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地理理论和实用性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被限制在狭小的框架之内,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水平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梳理,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将教材内容灵活化、实用化,彻底改变学生对于地理课程教学的认知和理解,凸显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元素,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地理教学中,穿插和融入更多的地理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地理活动之中,提升教学质量。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以游戏或者地理活动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合作、主动探究,在活动形式上,教师可以采取知识竞赛、讲课比赛、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在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构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平台,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提出的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分析物理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切实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之根本,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对各种物理现象、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再现和推断,同时还能在实验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有关磁场教学时,因为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在学习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磁场特点时,教师就能引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感受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同时体验物理的学习魅力,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是自己亲手动手实践,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中的模式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实验教学这一平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科学分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组织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构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首先就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来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组织合作能力的提升。而组织合作能力又是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首先就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确保组与组之间能力相当,引导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科学实验,助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除了组织合作能力属于探究能力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科学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存在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原理,鼓励学生对其进行验证,才能最大化的确保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确保整个实验在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的进行,严防因为物理实验的开展而影响学生的安全。因而为了确保学生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就应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同时还要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及时的指导和释疑解惑的工作,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和科学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沸腾的水有大量的水蒸气冒出,所以在学习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物理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验的实际操作。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纸锅烧水》实验之前,教师首先可以提出:“平常我们烧水的工具都是铁器之类的用具,那么我们做一个纸锅能烧水吗?”教师通过提出这一探究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讲解在《纸锅烧水》实验进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所采用的纸张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当水烧开后应注意安全,并及时将酒精灯熄灭等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选派小组长对本组实验的开展负责,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指导,而并非直接给出答案。实验结束后,应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一般由小组将实验收获以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教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和提交的报告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深化物理知识的实验范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针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对于难以理解的惯性知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试管,并装满水,随后放入一个小塑料泡沫球,并随即用木塞塞住,最后把试管固定在小车上,让小车在斜面上自由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当小车运动到到水平面上同被固定的物块在碰撞后,泡沫小球的具体的运动情况。当然,在实验前,我们的学生会认为泡沫小球会向前运动,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泡沫小球具有惯性,必然会保持一定的原状态,向前做一段滑行。教师通过演示这一实验,却发现泡沫小球,不但不会向前运动,反而还会向后运动。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结果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吃惊,有的学生还以为是哪里出错了?他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则静静地思考。当然,怀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因而,学生对惯性知识会产生怀疑,教师不必急于对其进行解释,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然后给学生演示实验把试管里的塑料泡沫小球换成等大的金属小球,重做上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小球在小车碰撞静止后向前运动。通过实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物理实验开展原则,最大化的确保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构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始终遵循生本原则,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意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科学分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组织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基,引导学生科学实验,助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创设深化物理知识的实验范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大化的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勇.依托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120-121.

[2]李志侠.依托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学周刊,2011,18:150.

[3]杨武.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154-155.

[4]施友桐.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86.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5

关键词:初中科学 教育课堂 问题意识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62-01

1 引言

新教学理念提出,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重视自身的引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断形成发散思维。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 问题意识与发散思维内涵

所谓问题意识,即拥有提出质疑的意识,反映在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发散思维即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从事物的某一个中心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并引导学生不断联想,提出多种可能的方案。

问题意识与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课堂提出来的新要求,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与发散性思维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好,进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首先,在发现问题阶段,教师应该主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分子之间有空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100+100≠200的式子,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用两个200毫升的量筒量取100毫升水与100毫升酒精,之后混合,看结果如何,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比如在讲授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演示模板匀速直线运动与加速运动时的拉力,之后演示模板匀速直线运动后继续作减速运动,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这样学生根据拉力的不同自主的探究摩萨利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其次,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探索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发现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2]。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问题分成几个层次,之后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授压力一节时,教师可以以充满空气的气球为基本教学模具,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想把气球弄破怎么办,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使学生了解压力的基本原理,之后进行小组内合作,最后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引导,以规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规范性总结,以升华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需要针对上一阶段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及时的点评,并整理思路,总结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在所有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充分重视教学反思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4 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随着科学的持续深入发展以及学科边界的逐渐模糊,学科渗透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将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思维模式的形成,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水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动植物的生命与水的关系、地球水循环、水的物理特征与化学性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角度分析,展示物理、化学、生物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其次,教师还需要在教师中渗透多变的思想。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根据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教学训练,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地震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问题,比如某次地震的发生地带、经度纬度、省份、方向、板块构造等,引导学生通过一个点联想到其他更多的点,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出题,要求学生抢答,以月球为例,教师可以提出月球的特点、同一高度不同质量的物体是否同时落地、月球上能否使用指南针等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效的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将一些比较枯燥的科学问题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分析更加真切的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另外,学生问题意识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多学科渗透学习模式,进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君平.论初中科学教育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5):147-149.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6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31-33.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衔接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11

探讨、研究、解决“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问题,对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以及促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中小学数学同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它们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辅相成的.假如不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来有效衔接这两个教学阶段,知识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将被严重破坏,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下面笔者简要谈谈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

一、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变化

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普普通通的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离开小学,步入中学新校园势必需要面对新环境、新班级、新班主任、新学科任教师、新同学、新学科、新教材、新学习方法以及新的规章制度.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跟得那么紧,不再保姆式地扶着走,而是在教学上多提要求,少管理,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学数学知识内容明显多于小学,课堂容量增大,课堂较小学而言,缺乏趣味性;作业、测验增多,学习时间变长,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气氛紧张、学习压力增大.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且简单,而中学数学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等.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势必会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和小学阶段的截然不同,也势必会经历从最初的“不适应”直至“适应”新学科学习方法的心理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由此出现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减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实现平稳、顺利过渡,是摆在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一个实际的问题.

二、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

1.科学设置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做好中小学数学学科系统知识的衔接.

教师应着眼于新课标和现行教材,积极施行“分层教学”.比如,现行数学新教材存在很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采用“起点低、坡度缓、训练密、层次丰富”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梯度、循序渐进,然后逐层予以落实.在教学进度上,教师需要将起始进度放慢,在重点、难点知识的导入中,多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和熟知的生活实例与情境;在对数学知识的难点进行讲解时,中学教师需要切实将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出发点,在备课时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层处理和对教学知识延伸铺垫.

教师需要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宏大的知识网络.比如,纵观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有理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多回忆旧的知识点,尤其需要对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思考、探究、记录、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新旧有别的最佳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积极探究、反思、不断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听懂知识点,还需要在课后及时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反思、概括总结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促使学生角色转变,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抓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知识点的“引导环节”,开展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耐心、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状态,提高学生的参与配合度.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充分、直观、完整的教学材料,给学生创设能够积极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写、用脑思考的参与机会.

3.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有创新见解.

教师要对学生发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倡导,这是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学生就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后,教师不应先评论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应先表扬学生积极表达独立见解的勇气;随后,启发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总结.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2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课程教学理念的革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政治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水平,更要将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搜集政治资料、解析资料以及运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和意识,最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和品质。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进行纯政治理论的讲解,也就是采取以政治教材为主,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进行政治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这种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政治教学呈现出一种理论性和抽象性的教学状态,教师对于很多政治知识的讲解,缺乏必要的案例解析和支撑,使得教师的政治课程教学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政治知识的内部,也没有突出政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特征,导致政治课程教学的过于僵化和片面。同时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案例教学的政治课程知识点,难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和属性,学生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往往容易陷入“云山雾罩”的学习氛围,对于政治知识点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感受,不利于学生明确把握知识点内容,影响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重视政治课程的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案例穿插讲解和案例渗透,切实丰富初中政治n程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成为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该以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教学眼光,看待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展开和实施,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以案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虽然在语言理解能力和学习自制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观。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可以有效的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质量,但是由于政治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理论性的学科属性,使学生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很难对课程教学中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也很难在这种纯理论性的教学过程中得以调动和提升,最终使得学生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呈现出一种低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和实施。而将案例教学引入其中,则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的这一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在案例的引导之下,发现政治学习中存在的乐趣和愉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改进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抽象的政治理论在案例教学中得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和演绎,提升政治教学的具象化程度,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政治课程教学中包含诸多的政治理论性知识,这些理论性知识存在着抽象性的学习特点。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困难和认知难度,不利于学生政治学习水平的提升和改进。而将案例教学引入政治课程教学中,则可以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案例内容。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就是将政治理论形象化和生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案例分析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够对于政治理论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有效的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三、刺激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对各种生动的、丰富的政治学科案例,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解析和探索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因此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案例事件探索中,发挥自身的政治学科创造力和探究能力,从而在提升学生政治学科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教师对于政治教材的研读和解析,突出案例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案例教学是对纯政治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其应用目的是为了开阔政治课程的教学范畴,加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其最终目的是为提升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对政治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的选择和提炼,使得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能够和课程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呼应,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能够在教师所选择的案例中得以展示,从而提升案例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案例教学水平。

五、注重案例教学的运用频率和运用数量,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关注点的转移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论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好案例教学的辅助。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出现和运用的时间和频率,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大量的进行案例教学的穿插和使用,避免使得政治课程教学沦为“故事会”,切实发挥案例教学的教学功能,提升政治课程教学质量。

六、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理解能力进行案例选择,注重案例选择的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出发,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的案例,避免出现超出学生理解范围或者接受能力的案例,避免案例中出现过于暴力、血腥的元素和内容,防止案例教学对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和引导,突出案例教学的正向性和积极性引导,使案例教学能够更好的辅助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

上一篇: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