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3-19 09:58:43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中学生 地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立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战略及新课改等多方面的要求,地理学科的地位逐渐提高。因此,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开始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然而,中学生初步接触地理科学的学习,面对地理学习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有关地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尚未养成,尤为关键的是没有形成地理思维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必然要主动担负起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使命,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观。

1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习,由于地理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性等特征。因而,往往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理不清思路,找不准方法,不知道怎么去学,造成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不高,信心锐减,从而导致地理学习情况不理想。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看图,搞不清楚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上,学习地理事物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学会读图是对中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学生经常会向教师反映不会读图,记不清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学生的空间地理思维能力没有养成。

(2)不能运用对比思维区分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彼此较为相似,却又存在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淆,因而,导致学生在应用时提取困难。如对比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对比澳大利亚和美国本土的特征,对比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特征等。

(3)不会联系生活实际,不会总结地理规律。一方面,在地理学习中,部分地理知识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然而,很多学生并不能把感性知识通过生活实践转化为理性知识,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部分地理知识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大脑中进行加工转化,总结为一般性的规律,从而促进地理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变为规律性的知识。如国家首都是政治中心,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缓等。

(4)不能综合考虑多种地理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尚为浅薄,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不能全面地去思考各个地理因素是否都对已发生的地理事象造成影响。因而,这就导致中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简言之,也就是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成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

2地理思维的特点

地理思维,就是根据思维的一般规律,联系地理事象、空间位置和人地关系等地理要素,明确地理事象的差异和联系,明晰地理事象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揭示地理事象本质的认识活动。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事象和人地关系,因此,地理思维也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及人地关系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脑中形成的认识。地理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综合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教师在讲授某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时,一般都会按照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方面来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先从各个方面认识某一地的地理特征,再逐步深入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介绍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必然要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对地理事象整体性的把握。尤其是一些人类活动,比如产业分布一般都和资源特征、交通状况、科技力量等有紧密联系,这就体现了在地理学上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某一地理事象的影响,也就是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有序、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认识地理事象的能力。

2.2区域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根据本地区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地理特征,也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区域地理时,除了要介绍某地区一般的地理情况,还要着重讲解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特征。比如在学习西南地区时,除了介绍基本的自然地理情况,还要突出讲解西南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通过这类地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辨区域差异的地理思维,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

2.3发展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空间上,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在时间上,地球存在上亿年,相应地,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动态变化的属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地理环境放在时空角度中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的策略

(1)基础把关,形成学生地理思维的先决条件。多数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不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的掌握不够到位。如经纬线,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础知识。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不好掌握,导致在后续的地理学习中出现学习危机。因此,在地理学习中,打好基础很关键,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尤其是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只有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理解掌握了,才能为培养地理思维做好准备。

(2)善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地理学科是以地图为基础的学科。一方面,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地图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运用地图可以直观简明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敏捷性。

(3)引导思考,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综合性。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不懂地理,不会地理,课堂经常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成为了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受体。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抑制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且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可以全面、辩证地去思考问题,最终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

(4)加强讨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地理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己去对比、分析、推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目的。比如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和秘鲁首都利马的布局原因。这一类问题可能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却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最后得出合适的结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注重表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独创性。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设置诱发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善于表达自己对地理问题的见解,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答案。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地理战略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具有高瞻远瞩的地理人才,最基本的就是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贯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最终培养出具有独立地理思维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者简介:孙艳萍(1994.2),女,籍贯陕西商洛,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丽.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7):110.

[2] 万方喜.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J].教育・科研(政史地教研),2009(21):91.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2

1化学思维方式与化学三重表征

化学科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知识,更积淀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即化学思维方式。那么,化学科学拥有怎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化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和表征物质世界的?对此,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1982年,约翰斯顿在论文《宏观和微观化学》中提出化学专家至少在三种不同的水平上对化学物质进行思考:描述的和功能的、表征的、解释说明的[15]。1993年,约翰斯顿提出现代化学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可触及的、可视的宏观化学;分子、原子等的微观化学;符号、方程式、计量学、数学的表征化学[16]。2009年在为《化学教育中的多水平表征》一书撰写书评时,约翰斯顿再次表示:化学以可以触摸的形态(宏观)存在,其性质和反应可重复观测;为了解释宏观行为,人们提出了分子、原子、结构等微观的视角;两者同时又可以用符号和可视化方式(包括数学)加以表达[17]。可以看出,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们不仅从宏观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更重要的是从微观结构上对其进行解释,以深刻把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而化学符号作为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抽象表达方式,是化学家进行化学思维的工具。因此,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即化学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化学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体现了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化学科学独特的魅力,它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和强大的解释力量,能够使人们在认识和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时,用化学的语言进行简化和表达,从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而这正是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能力。美国在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应能“在思维的三大领域中漫游: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18]。因此,化学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掌握作为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19]。学生的化学学习,实质上就是建构化学的三种表征,以及能在三种表征之间自由、灵活地转换。化学三重表征不仅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其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种理论框架,指导着世界范围内的化学教育者、课程和软件开发者以及教科书编制者等的工作。然而,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过程,化学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本身充满着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无论是化学思维方式的教学还是对化学思维方式本身的研究,目前都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在化学三重表征教学中,研究者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建立良好的化学思维方式,他们或许因为宏观经验的限制、微观世界的抽象不可见、贫乏的空间可视能力以及难以理解符号表征中相对复杂的规定等原因[20],无论是宏观表征,还是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都存在着不恰当的理解或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尤其突出的是学生难以建立同一现象的多种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换[21~22]。这意味着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形成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然而,有研究表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联系化学的三重表征,在不同表征间转换时并没有很好地向学生点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3]。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教师应充分认识三重表征对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如实验教学、微观模拟等)来克服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认知限制等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三重表征的意义建构。同时,对化学三重表征的内涵及其外延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探索的问题。例如,宏观水平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宏观水平是否比微观水平更“具体”;一些半符号、半图示的可视化表征(例如甲烷的分子几何构型),到底应该被认为是符号水平还是微观水平等[24]。国内对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主题,如三重表征的可视化研究、化学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化学思维方式与化学基本观念的联系、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对学生化学思维深度的要求等,在国内尚少有研究。可以说,化学三重表征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挑战,任重而道远。

2化学科学实验与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如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已成为学界共识。所谓化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25]。化学实验体现了化学科学的特色,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充分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而且实验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信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是体验化学科学魅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又一重要主题。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验与化学科学研究中进行的实验有何异同?因为教学中的实验来源于科学实验,首先二者存在着一致性,如都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可感知性;都需要经过实验的准备、实施和处理等阶段;都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同时又都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6]。但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属于科学实践,而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属于教学实践,二者所属范畴不同,因此必定存在差异。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通常是科学工作者运用比较先进和复杂的实验工具,对未知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要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而教学活动中的化学实验,通常是学生(演示实验时是教师)为了获得(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相对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工具,对一些人类已知但学生未知的原理或现象进行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有教师或教科书的引导和简化而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取得比较显著的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布鲁纳所说的那种实验课堂——“孩子们在教室里所为和科学家在实验室所为只有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27]。而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和化学教学中的异与同,也可以让教师从新的视角充分认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三要素:作为实验对象的物质体系、适当的仪器装置和必要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技术[28]。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应努力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设计这三个要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实际实验条件对教学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实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激发兴趣与动机、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和理解科学本质[29]。要实现上述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问题是实验探究的起点,也是实验探究的核心,实验探究是围绕问题而不断展开的,提出一个科学的、真实的、可检验的化学问题对实验探究的开展至关重要。(2)“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既需要有各种实践活动的直接体验,更需要有积极的思维参与,主动地发现问题、建立假设、作出推理和解释等,实验探究活动需要“手”“脑”并用,“动手”是由“动脑”驱动,为“动脑”服务的[30]。(3)过程和结果并重。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更重视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即实验探究的结果。那种认为实验探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相比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无论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的需求,还是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化学教学中,成功实施实验探究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1)化学实验探究的内容和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的化学实验探究仍然以验证原理和培养实验基本操作为主线,化学实验探究的其他功能尚未充分挖掘,如忽视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认识等[31]。(2)化学实验探究应避免只“探”不“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承担各种任务,通常会遭遇“信息超载”[32],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集中于实验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或者环顾四周照搬他人的做法,处于忙忙碌碌的状态,不理解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之间的关系[33]。即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虽然“动手”了,完成了操作目标,却没有积极“动脑”进行思考,这是目前实验探究教学中出现的较普遍现象。(3)化学实验探究应融入现代技术。现代化学的发展和进步,对实验技术的依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34],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贡献者。这要求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应不断提高化学实验的技术含量,增加现代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基础科学,化学也是一门富有魅力的现代科学。化学科学为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文化遗产,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下一代是化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而化学基本观念、化学三重表征、化学实验探究正是化学科学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的“阿基米德支点”。加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无论对基础化学教育,还是对高师院校的化学教师教育都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化学教育者的努力下,通过化学基本观念、化学三重表征、化学实验探究所构成的“阿基米德支点”,必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

作者:毕华林 万延岚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3

1、中医思维的内容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核心。也是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隐性知识,因此在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尊重中医学的隐性知识特征,采用非编码的、非实证的方式来延续其韵味和真谛。很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和转化进行了研究,如采用深度谈话、类比、故事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社会化、显性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的SECI模型8,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和技术创新中人们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及师徒制等方式都是隐性知识内化和社会化的有效方式。

2.1加大临床观摩、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中医知识在临床的运用也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一一对应,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后经常感叹,课本上学的条例性的知识无法运用,这亦体现了隐性知识的获得、迁移的困难,很多临床技能和诊断技能并非显性的编码知识,多数要通过反复的临床观摩、实践获得。在临床观摩和实践过程中,要完成知识升华为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摸索掌握临床诊治和技术操作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逐步积累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掌握技术操作技能,这是自我形成隐性知识的重要过程之一;完成创新能力构建的转化,将书本上学习的显性知识内化,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最终形成新的、具备个人特征的隐性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中医最终要获得中医思维,只有灵活、全面、系统、完善、不断实践、与时俱进的、辨证的中医思维才能对中医科学进行很好的阐释、运用、继承和创新,只有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最终拥有良好的中医思维[9]。正如前文所述“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分享,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中医思维尤其是临床思维必须要在临床长期的磨合碰触中逐渐建立起来。临床的时间和观摩也促使了中医学生完成个人角色的初步转化。

2.2多组织非正式群体活动、促进交流

隐性知识形成过程中,被打上了获得者个体特点的烙印,同样是学习某一理论知识或技能,可能因个体的教育背景、动手能力或思维特点不同而不同,但这一特点往往无法通过讲解或者编码知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多组织群体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学习来进行弥补。自古以来,中国有学术争鸣的传统,也就是在争鸣的时代背景下,才形成了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形成了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2.3重视直觉体悟、回归传统思维方式

中医思维的特点对学习和从事中医的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习者具有内视反观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非逻辑的,直觉式的。它是内证实验的必要条件。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4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客观事物中排除许多非本质的特性,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得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如图1.

2物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教学速度,不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不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策略,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2.1运用前概念转变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前概念反映的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前从生活经验中构建的认知结构,并且它是人脑中顽固的不易被发现的认知结构.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学生前概念的存在势必会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造成一定阻碍.在传统教学中,物理概念往往是被灌输到学生脑海中的,只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做到识记程度.当然学生也就不会对科学概念与自身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不同引起重视.然而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又会不自觉地启用前概念,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没有被真正掌握.避免前概念的影响,不如更好地利用前概念转变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对物理概念的初步看法转变为自觉监控物理概念的形成和重构认知结构图示.

运用前概念转变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有两个步骤:(1)创设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认知冲突情境.所谓认知冲突情境是指出现了学生前概念无法解释的实际事物的新现象,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产生质疑的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学生本身主动建构的,任何前概念转变也必然是学生主体能动完成的.研究表明学生前概念转变的关键就是利用学生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2)引导学生在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时进行元认知监控.单单为学生创设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认知冲突情境远还是不够的,如果在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实时进行元认知监控,那么前概念依然无法向科学概念正确转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转变过程进行自觉监控,找出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正确联系和区别.

2.2运用概念变式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清楚事物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分辨事物的关键特点,只有当这些关键特点全都相交于同一点时,概念才会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一味直述物理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发生,学生不能主动把新概念重构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应该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概念变式策略,把研究对象的关键属性划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创设一个变异空间,让学生自己聚焦这些关键属性,清楚关键属性不同和相同时的区别,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自己形成明确的概念并构建认知结构,从简单识记到网格布局,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概念变式在心理学上来说就是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呈现方式等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稳定,使个体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具体有四种变异方法:(1)对比.把所研究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通过对比使事物呈现出其本质属性.(2)类比.在不同的事物上出现了某些类似或相同的属性,这些事物便可以归属于一类,而这一相同的属性便是联系这一类事物的纽带.学生会通过类比,审辨出他们的共同属性,把这类事物以这一纽带相互关联起来,建立网格化的认知结构.(3)区分.分辨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是否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则从整个事物属性中把这一方面的要素独立出来,改变这一属性,保持该事物其他属性不变,监控该事物是否因为该属性的变化而改变.根据结果可分辨出该属性是否为本质属性.(4)融合.事物的概念是有其各方面的本质属性综合融合起来的,对事物的概念认识也就必须是整体认识该事物的不同要素.

2.3运用概念图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概念图具有三大特征:层次结构特征、交叉结构特征和图式化特征,正是因为概念图的这三大特征,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可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特征是指在概念图中主题概念置于中心位置,以次级概念和更低级概念依次向外扩张.如此在绘制概念图时,学生势必会对所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哪些概念在中心,哪些概念应该在某个次级概念之下,再综合排列成一纵向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特征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概念图的交叉结构特征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概念图中通过连接线和连接词进行相关联.概念图的交叉结构特征训练学生监控新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概念的联系,综合这种关联,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网格布局,扩大知识的广度和关联性,寻求新的连接概念的维度.概念图的图式化特征是指主题结构以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图形展现.概念图的图式化特征训练学生把大脑中认知结构通过概念图反思,这时概念图既是思维的支架,也是思维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监控,也可以运用概念图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概念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调节学习节奏.

3教学案例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5

【关键词】地理教育;思维习惯;思维特征;养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键是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迫切性

如今,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所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地理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就迫切需要使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的《地理教育国际》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明确提出了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具有责任心和世界观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在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多年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的状况,到目前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观,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地理教育都不甚重视,学生把地理课当成“听故事课”、“游戏课”、“自习课”等等,学生误以为学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进而不想学。即使现在明确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也不知道怎么学了。这时,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告诉他们:要学好地理,就必须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特性

(1)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综合性特征。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但如此,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社会实践性特征。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培养学生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3)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

学无定法,但是,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习惯,对学习地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地理,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6

一、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对于地理这门科目的学习更是如此,因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属于文科内容,对于文科的学习更加注重记忆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地理选修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在每节选修课上课之前编制一份本节课需要学生记忆的基础知识学案,然后印刷分发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及时了解每节选修课的复习内容和所要记忆的内容,课前花时间去记。接着在课上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学案上进行记忆知识的再现,然后教师课后批阅,对于知识再现效果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面批进一步了解情况,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知识再现方面的学业辅导,最大限度地达到记忆的良好效果。此种记忆教学方式侧重于书面,除了这种记忆教学方式外,还需要从记忆内容方面进行教学。我们可以用对比记忆法,就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例如,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中的“梅雨”这一课内容时,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具有对比记忆的特征,因此在这两种具有对比特征下的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其他地理特征,如锋面示意图、锋面坡度、锋面的雨区、降水时间和强度等也都具有对比记忆特征。因此在复习课中,我们就可以重点抓住其中一个锋面的一个特征进行复习,由这个锋面特征对比出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锋面特征,最终形成本内容的完整记忆,形成“点―线―面”完整的记忆思维链。除了锋面这个复习内容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外,气旋和反气旋、暖流和寒流、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都可以用对比记忆法,也就是说只要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具有对比特征的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记忆法复习。除了对比记忆法外,我们在地理复习课中还可以用逻辑记忆法,就是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概念、定理、公式、观点等都是以事物的意义和特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事物之间关系为内容,通过思维活动和借助于词语的作用,才能产生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并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二、思维链是学习的核心

学生在运用不同的记忆法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后,往往在碰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的时候无法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解决甚至评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遇到了思维瓶颈,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把基础知识进行碎片化的记忆,基础知识之间没有思维的链接,出现了思维断裂带,因此我们的有效教学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容之间的思维链,形象地说就是“打通断头路”最终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思维导图是实现“路路通”的有效利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专题9行星风系》中,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绘制本专题内容的思维导图并建立本专题知识点的链接,在课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共享,充分呈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地理学力薄弱的学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漏洞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补”。然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辅导学生共同建立专题内部的思维链接,如“气压与风”中的气压和风的关系可以与“行星风系”中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建立类比联系,“行星风系与气候”与“世界气候类型”建立因果联系,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专题内容的思维网络。除了在本专题内部建立知识链接外,还可以在专题与专题之间建立更加广阔的思维链。

除了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点思维链外,还可以设计典型题目和引用高考真题建立专题之间知识点的思维链。在复习完大气圈和水圈之后,设计这样的一道题目:当东亚地区夏季风强的时候,对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汛期长短和时间有何影响。这道题目就是建立了《专题10季风》中的“季风与农业”与《专题13水循环》中的“河水补给”因果联系。

通过思维导图和典型题目,既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层面建立了高中地理各专题内部和之间的思维链,更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三、整合是学习的创新

虽然在2015年5月公布的《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调整意见要求,原有7个模块的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已调整为4个模块,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范围相比以往地理高考内容而言有所缩小,看似教学时间非常充裕,但是鉴于选拔性考试也相应提前到高二,总的来说教学时间有很大的缩水,因此教学内容的聚焦点之一在于如何把4个拓展型课程的模块整合进基础性课程教学中。

在复习上海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三篇“大气、天气与气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然灾害中的气象、气候灾害整合进教学内容,如《专题10季风》就可以整合洪涝和旱灾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治,《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就可以整合台风和寒潮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治。除了气象、气候灾害外,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滑坡可以和《专题5板块运动》中的专题“地震”相整合。

四、错题本是学习的宝典

错题本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课堂作业、学案作业、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这样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地理错题本的整理首先是突出错题归因,归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非智力因素,如做题时的心理状态、做题时的情绪波动、做题时的认真度和仔细度等,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做题时是否粗心大意。二是智力因素,如审题是否清楚、知识点是否掌握、知识体系是否成网络化。其次是把以上的错题因素标注在相对应的错题旁边,并做到日反馈、周反思和月总结。最后是树立一种把错题本的整理和应用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意识。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7

【关键词】物理;抽象思维;培养

一、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培养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就要从生活、从物理事实着手培养,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它们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而建立起来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

二、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物理抽象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物理抽象思维之所以能揭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同时,抽象和概括在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抽象和概括是人们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是直接受他们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制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没有抽象和概括能力,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第二,概括是思维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没有迁移,就不可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概括,就没有“缩减”的形式,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敏捷性。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抽象乃至整个物理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学生的物理抽象和概括能力很差,就会严重限制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物理学科是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原理为骨架,以基本方法为纽带所构成的逻辑体系。物理学科的知能结构图应包括实验基础、理论体系(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理论及其相互关系)、数学表达、物理方法、延伸与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种关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合理的逻辑结构。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疑问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结论建联以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能力并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其次,系统物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搞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各个概念及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四、使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科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物理推理的方法等。要在知识教学、问题解决、科技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掌握这些方法。自然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大都是经过分析、综合之后,把最本质的、最基本的抽象出来,以建立理想模型和理想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说明引入理想模型和理性过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既有必要性又有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如何简化物理对象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理想化的思维方法。例如,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外一些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应用之一就是提出物理模型,如: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等。因此,在这些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类比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

五、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因果分析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本质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揭示物理事物、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的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分清因果关系的举例,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密度、速度、比热、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都应用了这一方法,在这些定义式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是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理解这些物理量时,常常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六、搞清物理学科中的辩证关系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 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46-02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需求下,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更好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归根结底,数学素质本身也是文化素质中的一种,而数学教育自然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数学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实践过程。

1 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这一概念而言,在教育界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解读。从广义角度上来说,素质本身涵盖人自身先天和后天的内容,并且经过不断实践与自我认知,是一个相对综合、内在、长期且稳定的特征;从狭义角度上来说,素质则主要是指自然概念上的素质概念,主要关注其先天的特征和特点,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素质教育则关注的是广义概念上的素质,是经过教育和实践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具有发展性的特点。结合上述对于素质这一概念的解读而言,数学素质则可以被理解成为基于遗传素质之上,通过教育、学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数学学习、实践以及应用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素质统称。对于学生个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可以更好帮助他们开发潜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体系,让数学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2 数学素质教育的结构

2.1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质的基础,本身涵盖数学知识中的定理、概念、法则、公式、定律以及性质等,这是人类对于数学学科研究知识的结晶,也是经验的综合。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与素质中的基础,其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置意义,是数学素质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2.2 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数学思想一直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在经过长期数学方法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抽象的方式对数学规律进行理性认知的方式。数学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手段以及途径的集合,是数学思想进行运用和实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想本身可以被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根源,是对知识学习联系探索的基石,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的工具。

2.3 数学意识

对于数学意识来说,这种意识本身属于心理倾向的一种,是使用者本身有直观的意识倾向,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方式,对于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意识也包括了学习意识、价值意识、对象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2.4 数学能力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来说,数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解决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是在数学意识指导下,利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本身包括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数学素质的外部体现,数学能力从一方面也往往被作为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关键评判指标。

2.5 数学语言

在数学体系中,数学语言实现了对数学的承载,其中包括了图像、文字、符号、逻辑等多种语言内容和形式。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通用性的特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往往被视为数学能力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2.6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了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活动的生命线。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是人脑与数学对象进行作用的过程,通过数学语言,依据不同的规律对于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数学思维在人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在整合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自身数学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性,无论是目的性、概括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

3 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3.1 社会实践特征

在对于数学素养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社会实践,并且引入一个更加开发性的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目的。这种社会实践方面的特征,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个体与知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学生对数学科学文化和知识进行获取的同时,数学素质教育上要探索出更多实践化的途径与方法,让接受教育者活动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改造与决策能力。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接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性这一特征进行了解,并且融入更多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全面落实。数学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在学习中对社会发展进行认知,对知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解,对于知R发展中的方法进行掌握。

3.2 科学精神特征

对于现代人才来说,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涵盖了科学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意识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将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针对于知识的转化规律和特点,融入更多科学化的思想理念。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且对科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依靠不断强化和对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意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下,也要对学习的过程利用另一层面的视角来进行对待,融入更多的问题解决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来说,科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对知识吸收的过程进行不断改革,并利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创造,这样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

3.3 情感体验特征

数学学习本身相对抽象,其中学习过程很容易陷入一个枯燥的环境中,从而产生更多被动、消极的心态和情绪。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求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科学的学习设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不同个体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对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3.4 潜能创造特征

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个体本身的内在个性是不同的,而其潜能创造方面的需求则是相同的。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平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理解和尊重,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学习的创造价值进行体现,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多方面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于数学素质的内涵、结构以及特征等进行不断探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渗透和落实,潜移默化之下,实现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悦姿,傅洪波.关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4):53-54.

[2] 林阳清.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数学素质[J].学周刊,2016(1):132.

上一篇:小升初科学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人防工程竣工验收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