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是个什么鬼?

时间:2022-08-26 05:39:02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不少家长从孩子小班开始就带着他们奔波于各种“幼升小”的培训班,考各种证书,打探“历年考题”……不能进入好的小学就无法升入好的初中、高中,就考不进重点大学?我们的家长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我们的“应试教育”,都已经渗透到幼儿园阶段、3~6岁的孩子那里了吗?

家长的第一个关卡

年轻一辈的家长接受过新教育理念,在孩子刚出生时都怀着美好又简单的想法: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玩耍就好。育儿杂志、育儿网站上也都在讨论怎样理解孩子、怎样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怎样带孩子玩耍……

然而,“幼升小”将是你身为家长遇到的第一个关卡:忽然间和谐被打破,你将暂别家庭的小环境,望向社会的大环境,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充满焦虑的气息、嘈杂的声音,讨论着买什么学区房、去哪里上培训班、考什么民办小学……

在这道关卡面前,家长将首先分流:“打鸡血”是一类,早早就开始准备,意志坚定,他们的焦虑简单干脆利落,指向明确:就是要升入心目中的“好小学”;矛盾、犹豫的是一类,占最大比例,原本认同的自由成长、快乐教育理念,与“幼升小”发生冲撞,他们的焦虑中还混杂着自我认同的失焦,结果往往是折衷主义的:往“应试”靠拢一点,但仍想保留几分自由空间;心态相对放松的是一类,他们或者并不太在乎“幼升小”这件事,或者笃定于自己一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从这个角度,“幼升小”还真是家长教育理念的试金石。

然而放眼望去,大部分家长都将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被卷入“幼升小”的引力场,幸免者极少数。而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家长似乎焦虑尤甚。为什么呢?相比较其他地方而言,上海(以及北京等地)不是应该有更多、更好、更充裕的教育资源吗?

金字塔上层的肉搏

说白了,“幼升小”并不是孩子之间的竞争,而是家长之间的:有钱的拼钱,或是买学区房从而进入比较好的公办小学,或是准备大量学费去读民办小学(普通民办的学费每学年4~6万元,而所谓“国际部”则高达8~10万元);有精力的拼精力,一边带着孩子读各类培训班、学习各种教材,一边研究各所学校(信息不对称在入学这件事情上非常明显)。

拼出来的结果,明面上说是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而实际上呢?我不说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当然这个层面也会有,如果孩子考入所谓“名校”,不仅是在“幼升小”这个时间点上,而是在未来5~6年内但凡别人问起“在哪儿念书呀”都脸面有光。但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单为这犯不着逼着自己、逼着孩子那么拼命呀!说到底,驱使着家长们“打鸡血”的不仅有欲望,更有恐惧。

而欲望与恐惧可能都与阶层的流动性有关。

这样说似乎很抽象,其实具体了讲也很简单:处于较低阶层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往上层流动;而好不容易经过了这条漫漫长路攀升到较高阶层的家长,则害怕孩子如果读不到好学校有可能会再回落到较低的阶层――后者尤其令人难以接受。我有个朋友的想法很典型,她说:如果我的孩子考不到上海、北京的高校,只能回去家乡读大学,虽然我知道那个大学也不错,但老家亲戚如果问起,你那么能干,怎么不把孩子送到外面更好的学校里去?我怎么回答?

所以,最焦虑的家长一多半是中产阶层,通过努力攀升到金字塔相对偏上的位置,却仍没有完全的把握可以永远停留在那里不会掉落下来。

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吗?

后来我也看了所谓“思维训练”的课程与书本,内容涵盖:自然测量、空间认识、数学逻辑、分类、图形、语言逻辑、推理、记忆、常识等,都是很不错的,适合3~6岁孩子。唯一的差异是:如果是出于启发孩子智能的愿望,那么大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兴趣与专长去选择其中的某些部分,顺其自然地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发展;但如果是奔着“幼升小”考试的目标而去,却会变成面面俱到且整齐划一的学习步调与考核标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事实上大部分举办面试的小学,也是抱着全方位考察孩子本身能力的愿望,但架不住焦虑的家长们太希望获得一套标准答案,好保证孩子在自认为是起跑线的竞争中胜出,所以那些培训班、那些教材与历年考题汇总之流才会应运而生。而这恰是我要吐槽的:诸位难道不知道“欲练神功”的下一句是什么吗?请一定放下心中的焦虑,拾回逻辑思辨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也应该给予孩子的最佳成长环境。

作者简介: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从事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教师等多种行业,儿子5岁,现为自由撰稿人、全职妈妈。对孩子和妈妈的共同成长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究热情,已出版《猫博士育儿笔记》,提出“轻松做个好妈妈”的主张。

上一篇: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下一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导致精神行为异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