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08 15:33:38

电子政务的方式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一、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通过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事务中的应用,以改变政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效率和服务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政府,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质上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即以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管理领域中运行的传统政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转变为以扁平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新型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

所谓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是指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实现途径,建设模式包括筹资、建设、部署、培训、管理、应用、维护等多方面,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分为项目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三个维度。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分析

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而大规模的展开,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进一步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当前和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问题,如目标模式、组织模式以及管理运行模式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的、长远的规划一直饱受社会各界诟病,对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理论上给出回答,对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范畴较为广泛,本文将从目标模式和项目模式两个维度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

(一)目标模式

电子政务目标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服务导向”,以政府的服务质量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作用,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提高政府内部工作效率,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当然,我们构建应用系统时,在重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不能漠视其管理功能,以构建“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为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模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现实的。

确立和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服务型”目标模式的关键点就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长期性;二是将管理和服务密切的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后续建设。

(二)项目模式

纵观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大致采用自建模式、外包模式和自建外包模式。

所谓自建模式主要就是指政府部门使用自己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筹集资金、设计规划,实现电子政务网的建设。采用自建模式要求政府内部有一支专门负责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设计、规划、实施的专业性队伍,自建模式的优势是政府自己拥有的技术人员对政府职能和工作流程更为熟悉,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能更加注意系统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但采用自建模式的行政成本较高,且在我国公务员电子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完全采用自建模式的难度较大。

电子政务外包是指政府部门与IT企业签订信息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合同,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或外包给专业公司,由他们组织专业队伍,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实践证明,外包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精简机构、减少开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但采用项目外包并不意味着将全部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交给外部企业操作、实施,电子政务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是把大量的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都“外包”,外包的只是不涉及国家机密问题的应用系统开发项目。

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基于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实际,对处于动态改革格局的电子政务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双重属性,相较于其它先进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电子政务推动行政体制变革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也不能过于急切的彻底消除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传统政务模式。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案例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主导,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作为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域名关联度低、信息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既会给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混乱,又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建立健全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快研究制定关于电子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政务公共秩序、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等方面的法规,从法律层面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予以保障和统一。

(三)以我为主,借用外脑,联合管理。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2

(1)美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美国是最先提出电子政务理念的国家,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成绩最高的国家,其电子政务在上世纪九0年代初便开始建设与施行。美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伴同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无比重视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与电子政务发展的调和性,从其电子政务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出台了1系列的与电子政务相干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方面,颁布了《计算机维护法》、《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案》、《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方面,颁布了《儿童网络隐维护法》、《个人隐私维护法》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颁布了《电信法》。美国与电子政务直接相干的法律是二00二颁布的《电子政务施行指南》以及《电子政务法》,其中《电子政务法》是当前美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法律文件,触及到电子政务从规范立项、建设、施行与保护的全进程,同时还对于电子政务相干的信息技术管理与计划进行了立法规定。该法还明确了各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应用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职能。为增进该法的顺利执行和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还以立法的情势对于建设电子政务的建设资金进行了规定。美国针对于电子政务构建的法律体系是当前世界上最完美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原则、内容、纲领、施行与保护进行了全面规范,在电子政务发展中施展侧重要作用。美国所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其《电子政务法》是整个法律框架的核心,而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信息立法是法律框架的基础,而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是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首要补充。

(2)欧盟的电子政务立法

欧盟各成员国尽管都构建了属于本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但基于欧盟架构下,欧盟也制订了许多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规范,例如二00四年制订的《欧盟规模内向社会公家、商业机构、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电子政府规划》,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欧盟各成员国跨国界的电子政务发展,是当前欧盟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规章。欧盟推出的其它拥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规范还有《电子欧洲行为规划》、《欧盟电子政务的路标》等,这些规章都对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电子政务立法拥有指引性的作用,各成员国可结合本国国情,再细化制订合适本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欧盟所制订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主要重视于总体推进欧洲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充沛施展各成员国本身的信息化优势,调和各成员国间的法律环境,为在欧盟规模内实现跨国界的电子政务扫清轨制障碍。通过对于欧盟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可以发现,欧盟所提供的电子政务规范都是1些指引性或者纲要性的规范,各成员国可在这些指引性规范与因地制宜,制订与本国法律环境相契合的电子政务法律轨制。

(3)新加坡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新加坡是当前世界是电子政务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1,于一九八二年便开始施行电子政务规划,是全球最先推广电子政务的国家之1。同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立法情况,已经成为全世界典范,成为世界上诸多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样板。新加坡在电子政府建设时采取分步骤推动的法子,并依据该法子制订了相应的电子政务发展规范。一九八六年是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开始,在该年推广了《国家IT规划》,其目的用于引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完成公共行政管理的计算机化,以提高行政办公效力。一九九二年新加坡又提出了《智慧岛规划》,该规划的目标是完成政府职能内部的计算机化,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网上办公。一九九九年又颁布了1项施行电子政府、晋升政府服务能力的《Infoco妹妹二一》规划。在二00三年又启动了《电子政府行为规划时期II》。二0一0年启动了《整合政会二0一0》,该规划的用意是更进步增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信息技术在其它更加广泛的领域患上到充沛利用。新加坡政府在制订了详细的电子政务发展计划外,还颁布了与规划施行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例如,在一九九三年颁布的《滥用计算机》;一九九八年颁布了《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二00四年颁布了《反垃圾邮件法》等。新加坡制订的这些法律,构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的优良法律环境,为电子政务的健康可延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下列两个阶段:第1阶段:电子政务发生阶段(上世纪九0年代初⑴九九九年)这1阶段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首要阶段,九0年代初我国开始电子政务方面的施行,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发生阶段。该阶段的电子政务主要完成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在这1阶段,我国颁布了1些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干的法律法规,主要包含《电信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维护前提》、《关于保护互联网安全抉择》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着重于计算机安全维护以及互联网管理规定等方面,并无呈现电子政务的相干法律条文。第2阶段: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一九九九年至今)在这1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立法获得了重大突破,在二00三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以及国行政许可法》中首次呈现提及电子政务的相干条文,主要体现在第2109条以及第3103条,这两项条款的规定是对于我国电子政务施行的首次确定以及推进。二00四年我国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以及国电子签名法》,该法肯定了通过相应的签名技术发生的电子签名在法律上拥有相应的效率。这是我国第1部信息化法律,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利用拥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这1阶段,我国许多处所政府也针对于电子政务树立相应的规章轨制。例如:广州市二00二年颁布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然规定》,这1规定是我国处所政府制订的首部全面规范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公然行动的政府规章,对于我国政府信息公然法律轨制的构建拥有首创意义,我国也于二00七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以及国政府信息公共条例》,构建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然方面的法律轨制。我国处所法律规程关于电子政务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的是二00四年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部以“电子政务”命名之处性法律法规,该管理办法从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设、信息公然、信息同享、系统安全、责任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对于我国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立法拥有较强的鉴戒意义。二00六年云南省也颁布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2部电子政务之处性规章。

3、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的比较

下列将从立法模式以及立法科学性两方面对于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开展比较分析。

(1)立法模式的比较

综观国外关于电子 政务立法模式方面,因为各国国情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不同,其立法模式出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依据其立法特征来看,目前可以概述为两种类型的立法模式,即统1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以及扩散立法模式两种。统1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这类是模式是指有1部专门的单行法《电子政务法》对于电子政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再由其它的单行法对于《电子政务法》进行支持与配套,共同构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美国制订了专门针对于电子政务的《电子政务法》,并配套了其它的单行法,例如《网上电子安全法案》、《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等。扩散立法模式是指没有制订专门关于电子政务的法律,而且通过构建其它法律体系来完成对于电子政务的支持,这类立法模式如果处理不断容易造成法律间的冲突,而且过于繁杂的法律体系,也造成为了电子政务法律合用的繁杂性。目前,欧盟许多国家和我国都属于扩散立法的模式,在扩散立法模式下,电子政务的相干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统1的规范与标准,会致使各法律条文间的紧密性不强,而且易发生矛盾以及冲突,对于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总体规范效果较差。与部份欧盟国家相比,我国尽管也属于扩散立法模式,但因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慢,目前仍处于低级阶段,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依然拥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制订的与电子政务相干的法律大可能是部门法以及处所法,立法层次低,而且没有统1的规范与标准,致使呈现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的问题。同时制订的相干法律规范基本是规范与电子政务相干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电子政务特征不显明,对于电子政务的规范能力差。因而,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采取扩散立法模式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尤其在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斯薄弱的环境下,其缺点更为显明。固然,这类薄弱的立法体系,也给我国实现逾越式的电子政务立法带来了机会,咱们完整有可能采取美国的统1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立法科学性的比较

通过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与立法进程可以发现,新加坡的法律体系构建都是依据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制订的,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或者修订相干法律,以使法律体系能不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因为信息技术利用层次低、电子政务发展晚,因而在立法科学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内外电子政务具体法律轨制方面的比较

我国电子政务相干的具体法律轨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所树立的相干法律规范仍有诸多的局限性,例如《电子签名法》在欧盟、日本、美国的合用规模包含电子政务,而我国仅局域于电子商务方面,如果要合用电子政务还需要国务院及国务院规定的相干部门做出相应的规定,这表明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数字签名以及电子数据仍缺少相应的法律效率。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总体法律轨制方面的比较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对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8/09-0069-03

作者简介:仓龙清(1966- ),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人事厅信息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人才资源开发。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各地各部门正大力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服务,如何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但是,实践表明,电子政务的发展一般要经历门户网站、单向流动、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等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亦有若干个进程。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水平相对于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各地各部门因经济基础、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愈来愈重视电子政务的今天,在我国不论是已有一定的基础,还是刚刚准备起步的地区和部门,能否跳越一个或几个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正在筹备建设的,既有他人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又有最新技术可供运用。如果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取得显著收益,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有力地推动本地本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一、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点

电子政务的建设要超越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困难:

第一,对信息技术缺乏足够了解,认识上难以跨越。电子政务,如果按其正常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人们在工作实践中会逐步认识、了解,逐步接受,并根据各个发展阶段出现的情况及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时调整,在调整中不断完善提高,渐进式地向更高阶段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有认识上的跨越,尤其是决策者,在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强烈愿望。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政府及其部门由于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对信息技术与传统政务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缺乏认真研究,对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可以改造、优化政务结构和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甚至缺少基本的感性认识,这都制约着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现在,如果实现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超过了许多人的认识水平。因此,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眼界,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否则,将掣肘着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流程调整引起利益调整,主观上难以接受。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电子”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这种工具应用于政务处理并不是单纯地将原来手工完成的任务交给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为了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电子”这种工具的优势,对目前的政务流程重新审视。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但是,流程重组、资源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再次分配和利益调整的过程。这种分配、调整将使权力设置、分配更加规范,权力使用、运作更加透明,对权力监督将是全方位、多元化,并且更便于领导和群众监督,更便于社会监督。这种权力分配将充分体现政府便民、高效理念,体现服务理念。用通常的眼光看,这种流程再造不会使权力得到加强,有些部门还可能被撤销,人员可能被分流,这必然会影响部分人员的切实利益。在资源重组共享过程中,人们通常是乐于共享他人的信息,而不愿被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这也是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不能站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角度,要大规模、跨越式发展电子政务,一些人在主观上难以接受,对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甚至还会有阻力。

第三,安全的绝对要求,技术上难以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对于政府非常重要,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随着社会对政府工作透明度要求的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政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安全保护、检测与监控以及应急反应和灾难恢复等技术和产品不断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但是,黑客的攻击手段也在不断提高,新的病毒不断出现,黑客与反黑客、病毒与防病毒这两对“矛”与“盾”都在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电子政务建设的预算资金一般也难以使用所有安全手段。因此,在技术上难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绝对安全。现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推动电子政务的一道屏障,许多不熟悉信息技术的机关工作人员以此为借口,拒绝信息技术在政务工作中深入使用。

二、建设电子政务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实施必须与各地各部门的整体情况相适应,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和谐。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通常是一项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事业。在推进过程中,如果该地区(部门)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没有很大的决心,电子政务建设是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因此,选择项目、安排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不可盲目地追赶潮流,要一件一件地加以落实,力求使每个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具体的项目应用,使机关工作人员感受到电子政务的作用,并逐步改变自身的工作习惯,接受、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电子政务建设才会与其它工作和谐发展,信息化事业才会与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二是正确的权力观。电子政务是处理政务的一种手段,是将现代的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政务处理。电子政务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但不能创造内容,核心仍是政务。因此,实施电子政务的工作者与其他业务工作者相比永远是配角,他们只是为处理政务的人员提供一种工具,因此,这是一项没有权力的工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推行使用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同样可以达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而且服务得更好。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安心于此项工作,才能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推广应用贡献聪明才智。

三是积极的困难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应该看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推进政府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从某个地区(部门)的小环境看,虽然还有部分同志对电子政务工作不太理解,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甚至离不开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如网上处理公文、上网查找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等。因此,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难度是大的,但前景还是光明的。

三、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措施

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这些困难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对策得当,措施有力,完全有可能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争取领导重视是关键。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特别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地区(部门)的决策者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只有决策者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提高决策层对社会的管理能力,可以给老百姓带来许多益处,并且有着强烈的建设、使用愿望方可着手实施。因此,实现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有了领导的支持,前文所分析的困难都可以得到完全或基本解决。领导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支持。主要领导是否有决心在本地区(部门)建设并推行电子政务系统;二是资金支持。实施电子政务需要一定的资金,没有投入是无法启动的,更无法跨越式发展;三是组织保证。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同时又要熟悉具体业务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具体实施;四是带头使用。再好的系统,如何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都将失去效用。领导的带头使用,既是对具体建设者的肯定与鼓励,又是给机关工作人员做好榜样,特别是对改变机关工作人员原有的工作习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领导带头使用是争取到领导支持的重要标志,是决定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投入正常使用并发挥应有效用的关键。

第二,规范业务流程是重点。传统的政务处理方式和业务处理流程是在实际工作中自然形成的,是不规范的,普遍存在着信息交叉收集、流通有瓶颈、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要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对现行的业务处理流程加以改造。只有将自然形成的管理方式和数据处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从体制、制度方面解决好政务处理本身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获得良好的效果。美国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政府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废止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法规,简化了3.1万多页规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要力求做到不因具体经办人员的变动而改变,也不因主管领导的调整而调整。在规范业务流程中,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方便服务对象获取服务,又要方便机关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二要坚持资源共享,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切实解决现已存在的一个个信息孤岛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服务的目的。但是切忌用技术手段固化政府行政管理程序,牢记政务永远是核心,电子只是工具,电子必须服从于政务。

第三,建设配套制度是抓手。电子政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建设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广应用,用制度保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一是信息制度。中国的信息公开法至今仍未出台,政府向社会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应该公开的信息未能及时公开,许多政府网站长期得不到更新。因此,必须建设信息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应该,哪些信息不能,明确信息的审查程序、审查机构的责任人,做到透明、安全、规范地信息。二是使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本地区(部门)的机关人员必须使用电子政务系统,并把它作为反映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标志之一,对于无正当理由,长期不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政务的人员要加强教育,必要时还需采取适当的组织措施予以处理。三是学习制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电子政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本地区(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方法,并把学习情况纳入个人的考核范围。四是评估制度。电子政务建设也要追求效益,绝不能忽视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投资的回收,忽视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无论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还是运行管理,都应重视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评估什么,怎样评估,必须认真研究,它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方向。应该充分听取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意见,并在实践中及时修改、补充。五是安全制度。安全是电子政务的生命线,保障安全既要依靠先进技术,更要依靠规范的管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政府机密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4

一、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现状分析

电子政务具有与政务体制的紧耦合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相关性。当前横向职能制、纵向层级制的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现实的行政生态环境,不同政治制度下,政府体制存在巨大差异,公共部门的定位、构成、职责、行为模式和政务活动等也大相径庭,政务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方法、过程具有显着相异性,导致国外经验与国内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现成经验不适于直接借鉴。此外,政府投资是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动力。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主体是由财政供养的各级政务部门,因而其信息化建设及运维所需资金与其他基建项目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并无区别,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筹措安排。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3)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部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电子政务潜力巨大,应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是社会共识。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依然存在规划缺乏科学性、研究人员短缺、理论创新不足等突出矛盾制约着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务发展需从实践活动中寻找规律性,构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以解决学科的独立性和研究的科学性问题,从而在有其自身边界条件的知识领域、持续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和清晰系统的学科体系等方面进行科学化工作,最终形成理论、工程、技术相互促进的循环加速发展格局。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5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电脑、网络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战略部署已经完成,战略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建设的整体思路越来越清晰,对电子政务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成效越来越突出。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前10年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和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面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较少;网络建设不规范,系统分割,孤岛严重。中央部委38个部门曾有80多个专网;司到司、处到处都有专网。许多县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内网,但有扩大化倾向。333地级市中有283个构建了外网;2858个县中有1500个构建了外网。

此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差。80多个专网,横向交互的只有0.1%。同时,还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前10年,网络资源应用率仅为5%,资源大量闲置。软件国产化率很低,培植了很多国外企业,电子政务管理管理体制受到制约。

转型的趋势

2005年,Web2.0兴起,掀起了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变革。公众对交互性、协调性、整合性和开放性的需要增强,并且开始逐渐蔓延到电子政务上。

2012年,中国政府在促进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提供综合的信息、更多的跨部门综合以及政府官员与公众更多的互动,提高了官方门户网站的质量。

面对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环境,面对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越来越把聚焦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环境;二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政府管理过程的结合,以及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三是在中国这样的体制、管理架构下,如何找到一条最好的电子建设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上面这“三大要素”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的转型目标是: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提高政府的信息能力:宏观决策、规范经济秩序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安全能力、提高信息共享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

中国电子政务转型应关注以下内容:由注重政府内部办公效率到注重政府整体效能和履行政府职责转变; 电子政务要由内部应用主导向对外服务主导转型;从各自为政到跨部门共享,注重资源共享,注重互联互通,注重整合;由部门规划主导向顶层设计主导转型;由分散的资源设施到体现云计算理念的集约模式转型。

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管理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创新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实施电子政务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契机,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动力支持。

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在政府管理中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电子政务可以改善公民参政渠道、提升公民的参政能力。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是,重组和优化业务流程,带动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实现管理创新;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实现平等和规范化服务的创新;让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为有效。

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为政府提供新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环境,实现了管理方法创新。

电子政务服务政府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是实现服务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要以公众为中心 ,用以上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引领电子政务系统构建。

同时,要加强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电子政务的跨部门协同,构建一体化政府,促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大部门制度的推行,为电子政务的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机制创新。服务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要 构建各种政府内部的管理应用系统,提升政府的自我管理水平,构建政府的各种外部管理应用系统,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如医疗、教育、社保、就业、食品安全、住房等跨部门的大型综合应用系统,促进政府服务模式创新,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

在电子政务环境中,要推进政府转型。在政府职能配置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快捷的作用,把以往政府管理性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在政府机构整合方面,应该顺应当前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电子政务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在公共行政流程重组方面,应该根据电子政务环境中政府管理模式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通过“社会招聘加内部培养”的方式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当中,同时,淘汰政府中不合格的人员,形成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大集中的建设思路,要统一规划、 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应该注重集约化和低成本,注重顶层设计。

相关链接

为民服务应用亟待加强

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形势分析会,会议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3)》。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2.3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7]查先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07).

[8]邓崧,彭艳.我国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模式及问题研究[J]电子政务,2005,(12).

摘要:参考美国政府通过“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提出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中国电子政务改革可以从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和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等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和服务社会。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特征;必要性;意义;前景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90-02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和特征

(一)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借助信息化和网络通讯手段,将管理与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2] 。电子政务内容十分广泛,从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政府内电子政务( Government2Government,G2G) ;政府对企业电子政务( Government -Business,G2B) ; 政府对公民电子政务( Gov2ernment ―Citizen,G2C) 。

电子政府充分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对政府机关、企业、公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可利用的方式下, 提供高质的他服务, 从而建立一个善治的服务型政府。善治就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 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3] 。善治具有以下这几个基本特点: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民主性、回应性、有效性、公开性。善治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共同协作,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首先, 电子政务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政府通过进一步透明化其信息与决策过程, 从而增强其对公民的责任。更大的透明性和责任性又能减少腐败, 因而提高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 通过更便利的商讨、参与以及访问, 电子政府也为公民提供了更为积极的参与公共决策的契机。

(二)电子政务具有如下特征

1.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回应机制。政府机构通过电子政务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做出负责的反馈。加强政府回应性,加快政府在权力结构中角色的变化: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2.推进政府服务的高质高效和公平。在政府网络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政府服务内容以及提供方式, 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和服务上网, 充分支持电子商务发展, 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服务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 给人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一站到底”的服务, 并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单一窗口”和多种渠道选择。同时致力于信息和服务的公平性, 普及信息服务, 消除“数字隔离”。

3.促进电子民主和社会公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模式, 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扩大了社会公平和民主政治的内涵, 形成了电子民主等新的概念模式。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大大降低政府运作成本,使政府运行更加开放和透明,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

4.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政府实现职能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政府应该从 “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化是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大方向,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政府掌握着最大量的公众信息,又是许多法规、规章、规范的制定者,凭借互联网络的强大技术的支持,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一切公共领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在网上是易于检索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政府事务处理更加方便、快捷,形成了统一的、简单的网络服务平台。电子政府可以全天候向公众提供政府的各种服务,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更为公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5.提高了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电子政务将使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了解政府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监督政府行政,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

二、构建电子政务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

(1)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牛鼻子”。 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因此电子政务也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发展电子政务可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2)电子政务是传递政令的“千里马”。传统的政府政令传递速度慢,现实情况和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馈回来,应变能力较差。电子政务可通过网络传递,提高政府回应性。同时, 服务第一的理念也是利用电子政府实现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因素。(3)电子政务是反腐倡廉的“好帮手” ,电子政务可对行使权利的过程进行监督,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4)电子政务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电子政务可使政府及时地了解到社情民意,集中群众智慧,促进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化,同时也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确立服务理念,提高政府回应性,为公众服务是各国发展电子政府的共识。同时, 服务第一的理念也是利用电子政府实现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因素。(5)电子政务是节约行政开支的“好管家” 传统的政府管理,耗费大量的行政经费,电子政务可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连线视频会议等方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三、中国电子政务的实现

在当代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政府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完善及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构建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政府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革相关,而选择能适应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和政治需求的电子化政府,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办公自动化迟至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 电子政务刚起步不久。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不足, 电子化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应该密切合作,分工负责,共同建设国家基础信息结构,为信息社会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建立基础框架。并且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与企业和有关机构共同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国家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为电子政务的开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护网络安全。要强调从硬件、操作系统到数据库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安全。中国应立法规定电子政府的宗旨、原则、程序、内容等, 保证电子政府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广大群众服务。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加快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加强互联网的立法,加强信息化标准测定与立法,制定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保护数字媒体的知识产权,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信息资源开发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健全 [4]。

3.公务员学习信息技术, 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水平。在电子政务中, 公务员是政府事务的最终决策者。这就必然要求公务员应该具备电子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公务员必须更新观念, 努力学习信息知识, 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 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对信息网络文化要能正确地理解,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知识, 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等, 努力提高应用信息能力, 利用电子政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5]。

4.更新思想观念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充分领会政府管理信息化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作用。 政府上网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模式,其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思路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政府的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信息流通不畅,电子政务使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且使政府服务方式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手工方式和电子政务方式并存,并逐步向“电子政府”过渡。这也应该是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之路。

5.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虽然在这方面作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使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发展电子政务,国家要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 http : // xinhuanet. com.

[2]蔡小慎,赵东霞.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J].理论与改革,2002,(5).

[3]孙国锋,苏竣.电子政府促进民主与发展:第16 卷[M].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3,(3).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 制度创新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平台和手段。政府不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合理的网络环境,不断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使政府部门积极地创新管理、更新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效能,最终构建出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并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

实施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首要步骤。要进行政府管理的创新,就要借助电子政务这样一个平台,为现代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全优服务创造环境。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机制和管理方式,以达到政府管理创新的目的。

政府管理创新是实现电子政务的有力保证。电子政务构筑的网络环境,实质上是政府管理职能在网上的运行和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再设计和再规范,从而以新的流程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因此,政府管理创新,是电子政务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然而,网络技术并不能代替政府管理,电子政务也不是把电子和政务简单叠加。电子政务的应用必须对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必须对政府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进行变革。同时,要改变管理者与普通公民的互动方式,全面提高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素质。因此,政府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二者是互动关系。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通过电子政务不断完善的过程。

电子政务的六大优势

目前,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迫使政府管理必须改革和创新。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契机,因此,电子政务是改革政府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具有以下六大优势:第一,电子政务不仅可以优化政府管理流程,还有助于更精简更合理地设置政府机构,同时解决各个部门的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第二,电子政务不仅能使政府部门更公开更透明的运作,还可以使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对政府的监督也会更有效。第三,电子政务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政府各类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统筹管理所有资源来解决。信息资源通过电子政务共享进行存储、检索和传播,更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也能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第四,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监管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政府应用网络技术,吸取远程数据,快速和大规模地进行采集和分析,使有用的信息得以集中管理、合理使用,大大增强了监管者的管理能力和效率。第五,电子政务能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并推动传统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第六,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网上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又为政府节约了办公费用。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收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通过网络进行回复和处理,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办事速度,同时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必要条件,其实施过程将是政府职能分割的过程。电子政务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首先,政府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要适当分离。适当集中政府决策功能,增加社会中介等第三方的参与,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使政府做好引导与推动的角色。其次,以价值为取向,优化整合流程,去除原有流程中繁琐的环节。优化和简化非增值流程,并把优化后的单个流程进行整合,使整个流程合理快捷。简化中间管理层,扩大管理者授权,合并任务,减少工作人员。重塑后的业务流程,不仅能把每个人的工作潜能调动起来,还能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强化管理责任,大大提高工作速度。

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必须对政府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梳理和整合,明确政府功能与业务流之间的关系,找准政府各个业务流之间的来龙去脉。不管哪一级政府,要实现信息流准确可靠,就必须使其与业务流重合。同时要避免强化和固化原有的政府结构,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逐步信息化。这是实现政府业务重塑的一种有效方法。

政府工作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政府业务流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情况。即使出现了这一情况,也不能放弃对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并不一定要等到政府业务流程调整完了才开始。而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政府业务的顺利进行和职能调整的实现才是电子政务的真正目的所在。当然,也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政府管理及其流程的影响。

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政府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蜘蛛网”式的网状结构转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的转变必须通过电子政务的逐步完善和建立来实现。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一个包含三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政府的决策机构处于金字塔的顶部即战略层,政府的管理机构是金字塔的中间层,政府的实施机构就是金字塔底部的操作层。现代信息技术简化了中间环节,使操作层与战略决策层直接沟通,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从而达到了政府纵向结构的扁平化。

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大多数按职能部门划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电子政务的实施,特别是通过对政府业务流程的重塑,恰好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横向组合的一体化组织形态取代了原来讲求分层负责、部门壁垒分明的传统组织结构。这就创造了一个跨部门、跨层级直接沟通的平台,实时动态地将管理部门置于网络的同一平台进行交流,使政务透明化。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大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其运用于政府管理方式。许多政府组织都在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就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并根据需求随时调整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工作模式。通过改革,政府部门的管理将更加透明和公开化,所有公共事务都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将塑造一个更符合环保精神的政府、一个更开放和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廉洁勤政的政府。

电子政务可以改进政府的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使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第一,新型的管理方式,其动力结构会更有活力,并根据对民众需求或管理实践的判断,来制定管理措施和决策。新时代的领导方式将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领导方式,改变传统的管人方式,打破原有的束缚,开发人的智能空间,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政府的领导者必须敢于挑战,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第二,新型的决策方式将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传统的决策是依靠积累的经验做出的,电子政务使现代化的决策体制、原则和方法得以发挥其效率,并贯穿于整个决策程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决策造成的种种缺陷。信息管理系统为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专家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监督反馈系统保证决策执行按预定的方向进行,最终实现决策目标。

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公务员原来被繁杂的事务所牵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必须由事务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使其管理能力的好坏与知识能力的发挥成正比。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具有同样智力和体能的行政人员完成以前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第一,分工由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转变。应用科学统筹的方法打破分工过细的弊端:采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适应“集成化”、“模块化”、“无缝隙”、“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培养一批智能型的一专多能的管理人员。

第二,执行者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原有的管理者长期处于被动受命的地位,而新型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则不安于现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决策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他们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活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执行主体向团队合作转变。在信息社会的政府中,组织的核心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政府内部和政府之间建立多个功能交叉(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团队,才能全方位搞好管理。

上一篇:论述行政监督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