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3 13:01:13

入学教育总结

入学教育总结篇1

按照**县教育局党委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安排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找准问题,发现差距,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明确科学发展方向为任务,作为一名从教三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真制定了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的具体学习计划,周密制定高中英语学科调研方案,确定外语学科调研内容,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课程理念,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推动学科教研工作良性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从元月开始,我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和教师们打成一片,进行听课后一对一的座谈和服务,召开各学校英语备课组座谈会等调研形式,进行认真梳理教学思路,深入思考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听课后的指导性较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亟待更新、转变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定位和职能的认识,它反映着一个教育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展望的精神文化。教学理念在教研队伍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教研人员的个性和魅力,是一个教研队伍的精神和灵魂。教研室要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较强的服务意识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走科学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面对飞速发展的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变革创新,建立在素质教育下构建高效课堂的全新的办学理念,对实现**教育健康、良性、协调、向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就一直是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永恒的主提。近年来,尽管局党委一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了教师队伍基本建设,深化教研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下教学教研的要求,还存在教大的不足和差距。

3.“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尚需进一步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学教研服务思想,就是要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教研以服务教师和课堂教学为本。学校以人为本,即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立足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提高教学人员效益。办学以教师为本,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办好学校。教学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成人成才。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教研以服务教师和课堂教学为本,作为教研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服务教师,服务课堂教学,给老师们当好参谋,对构建素质教育下高效课堂起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问题的应对措施

1.深入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中基础教育是为高校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教研员的任务就是指导好、服务好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工作。为提升个人的教研和教学服务水平,最要紧的就是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县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然就满足不了实现我县教育又快又好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地区的办学经验,比如昌乐二中、兖州一中、杜郎口等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典型。采取积极措施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观念,探索高校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利用假期、经常地,不定时地组织青年教师们参加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传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实行传、帮、带活动,给青年教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等等。

3、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主体

素质教育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

三、今后的打算和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革新自我。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与时俱进,发展自已,革新自我,真正用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把这作为指导自己一切言行的武器。坚持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掌握先进的知识文化,抓住时代特点、特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争取达到精通业务的程度,提高教研工作本领。同时,学科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用科技手段高效能工作。

3.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工作安排。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服从局党委的部署和安排,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狠抓重点工作,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狠抓教学教研、服务教学这一重点工作。处处站在大局的高度去思考、去行动,做好教育局当为安排给我的各项工作。

4、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通过民主生活会及学习,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进一步完善自己。善于从政治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作为自己的工作的出发点,时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建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入学教育总结篇2

校长报告介绍了我校目前的发展情况,而书记则主要从品德修养方面给新生上了重要的一课。上大学除了让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以外,更高层次上是实际能力的获得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通过各场报告,新生来了解了学校的具体信息,更知道了“做事”“做人”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可谓收益丰厚。

在信息学院的学院开学典礼和专业教育及新生与班主任见面会上,各位领导、老师介绍了信息学院的具体情况,包括所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发展和就业、院系师资情况、学风教风、暑期实习等,让新生了解了所在学院和所学专业,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辅导员也对新生们进行了引导,步入大学,自由的时间变得多了,学生应该善于制定合理计划,既要努力学习,也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另外,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各种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

在信息学院的新生党员见面会上,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人员构成、特色活动等具体情况,书记也提出了对新生党员的一些建议和要求,让新生党员感到了党支部的温暖和关怀。在三次党课培训中,新生接受了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做好自我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了党的纲领和入党流程,明确了党员的标准,党委书记及一些学长也提出了给初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们的一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目标,做好学习和发展规划,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对于一些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要摒除成见,不要带着抵触心理。新生在党课上收到了多方面的鼓励和教育。

校史报告不仅介绍了我校的创办经历、发展历程,还列举了很多对外经贸大学历届的优秀学子,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加强新生对学校的了解,进而增进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让学生们感到骄傲和对学校的信心、集体荣誉感,同时,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也成为激励新生努力拼搏的目标。

另外,游惠园、院学生会和志愿团招新等活动让新生很快熟悉了校园环境和院系学生组织,这些集体行动既让大家彼此熟悉,又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入学教育总结篇3

在第三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教育局党委认真抓好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力在加强领导、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学习提高、深入调研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现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超前谋划准备,广泛组织发动。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由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安友(主持工作)任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股(室、站、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学区、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二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教育局党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学区、学校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方案;三是全面开展思想动员。截至10月9日教育系统187个参学单位,分别都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整个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全面推开。

(二)抓好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通过以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本系统各单位近阶段坚持每周抽一个下午进行了集中统一学习,并坚持学习考勤制度。在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安友同志统一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四集中五促进八落实”的专题辅导报告。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大家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等,之后,按照局党委的安排,各学区学校也由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题辅导会,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各参学单位巨使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本,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以提高学习效果。10月9日到29日,局机关讲师团到各学区作主题辅导报告14次。

(三)开展思想讨论,形成发展共识。

在学习过程中,各单位统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到五破除五突破。破除“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在树立教育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破除“应试教育”思想,在更新素质教育上实现突破;破除小成即满的思想,破除教学质量连年提升而不思进取的守业意识,实现教育强校的新突破;破除畏难发愁、不思进取的思想,在树立事在人为、勇于突破的观念上实现新突破;破除精神萎靡不振,思想僵化落后,工作松松垮垮的思想,在树立奋发进取、严谨勤奋上实现新突破。在此活动中全县教育系统参加讨论人员达3000余人,通过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讨论,切实提升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

(四)广泛调研走访,深入查找问题。

在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以“三入三问”、“一人一题”为主要形式的调研活动。局班子成员及分管股室负责人深入学校、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师生,就各自分管的工作分别确定一个调研课题。紧紧围绕“立足教育实际,解决教育问题,谋划科学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力争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在缓解城区上学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四是要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改善教育民生问题有新突破。

(五)边学边查边改,解决实际问题。各单位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即学即行,促进了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各项工作上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密切了与广大师生的联系。

(六)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教育局党委成立了检查指导活动小组,并于10月中旬由局党委委员带队,深入到学区、学校进行检查指导,有力的促进了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基层学校的橱窗、板报、横幅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影响。及时宣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积极向市、县报送稿件,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以及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典型和成功经验。

二、初步成效

(一)科学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了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和实干意识,在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愿不愿科学发展、会不会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

(二)“两个加快”步伐明显加快。通过系列的学习和讨论,使基层干部和党员的认识得以提高、思想更加统一,决心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各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紧密将科学重建相结合,将化解广大教职工等民生工程相结合,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和

谐发展。

(四)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局党委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开拓创新中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使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上见成效。

三、下步打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成绩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巩固扩大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创和谐教育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在学习实践上力求深入。前段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强化系统、全面的学习,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员干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立足本职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力争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思想上有新收获,在实践上有新突破,不断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引向深入。

2、进一步完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党建工作发展创新上力求深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考虑党员队伍建设的长远性、机制性和制度性问题。

入学教育总结篇4

大家好!我校高一新生为期四天的入学教育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你们在热浪中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你们在烈日下继续着自己的执着,你们展现了自己搏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展现了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展现了新一代二高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是因为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政教处、教务处、年级组、体艺组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有各位班主任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同学们的拼搏努力。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练员、班主任和参与活动的有关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活动的高一新生致以亲切学的习问网候!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全体班主任老师早起晚归,全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尽职尽责;年级组、政教处领导、老师精心组织、跑前跑后;六位体育教师认真训练、严格要求;两位艺术老师细心指导,认真负责;我们的老师们展现出了二高教师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爱生如子的优秀品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不仅是一次严峻的体力的考验,更是一次严峻的毅力的考验,在这次考验当中,有的同学汗水像小溪一样往下直流,衣服全部湿透,但是他们咬紧牙关,始终站立如松,行走如风,队形一直保持整齐,动作一直非常规范,精神一直斗志昂扬。在此起彼伏嘹亮的歌声中,在左转右转震天的操练声中,在跑步行进整齐的步伐声中,我们的心灵像鲜艳的国旗一样飘逸,我们的青春像国旗上的金星一样闪光;我们的意志如挺拔的青松一样刚劲,我们的体魄如刚劲的青松一样坚强。所有这些,我们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只能说:同学们,今天让你们多吃苦,就是为了将来让你们少吃苦;今天让你们多流汗,就是为了将来让你们少流汗;今天让你们多体验跋涉的艰辛,正是为了将来让你们多经历前途的平坦。让我们无比高兴的是,在入学前的这一次考验中,你们胜利了!事实证明,你们是优秀的新一届二高学子,你们是优秀的新世纪青年!

同学们,入学教育活动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紧张、充满挑战性而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在以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以这次入学教育活动为起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这四句话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二、要严于律己,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学校纪律,同学之间礼让谦和,言谈举止文明礼貌。树立集体观念,做文明学生,创文明寝室,争文明班级,建文明校园。

三、要珍惜三年的学习生活,珍惜自己青春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塑造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作风过硬的优秀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入学教育总结篇5

(一)结合形势和各时期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把学习创新活动作为团的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总结学习读书小组经验,继续开展一系列读书、学习、成才活动,以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二)加强团前教育,严把团员入口关。为了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针对部分团员入团前后思想行为的极大反差现象,严把新团员入口关,对于优秀青年,经个人自荐、科主任、入团介绍人层层推荐,经审核后学习共青团知识,向团支部提出入团申请,向全院公示一星期进行综合考核,合格者填写入团志愿书,经团员大会表决通过后上报局团委审批,光荣加入共青团。今年,我支部发展新团员一名。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是对团员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团员的先进性教育,正是团员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支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团员时刻牢记自己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应当有比一般青年更高的要求,增强作为团员的责任感、光荣感,引导广大团员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先进,紧跟党走。 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央领导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一系列讲话和文件的学习。并通过专题座谈会,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四)团组织利用组织生活,引导广大团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入团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团员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强化团员的团员意识,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总结,一学期来,团委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学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工作还不够实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开发分区团工委和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进取,扎实工作,锐意创新,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把团委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团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2012年团组织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2010-2011年第一学期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总结

共青团镇团委书记2012年工作总结

2010共青团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地理科学学院团委2012年工作总结2012年美术与设计学院团委工作总结

体育科学学院团委2012年工作考核自查报告

入学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75-04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不断扩张,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提高,使得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财务管理的模式、手段停滞不前,忽视了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乏绩效信息。

在国外,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学校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对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数量化测评,提供高校运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反映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效益水平。

在我国,高等学校资金使用目的,往往是为了维持运行,满足需要,其使用效果不在政府和高校的考核之列,产出不讲效益,浪费损失严重。随着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筹资方式、财务职能的转变,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资金量快速增长,已经开始注重资金的使用绩效和社会效益。

为了对高校财务行为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必须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评价,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客观评价财务全貌,避免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损失、加强财务管理。

一、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目标管理系统,必须体现以效益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全面揭示高校的财务运行状况,考核评价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和财务综合实力。从资产绩效、投入绩效和产出绩效三个方面指标分类,筛选出适合学校考核评价的指标,进行“投入与产出比”评价,以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一)资产绩效指标

1.资产负债率

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标准值在50%—60%,资产负债率低,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适度负债表示学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发展建设。

2.借入款项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率

即:借入款项/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 借入款项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社会筹资等。指标太高,发展速度太快,财务风险增大,资金链脆弱;太低,虽无财务风险,但不利于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缺少发展潜力。

3.学校年末资产总额

即:年末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之和。反映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可与同类院校比较。

4.银行贷款占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比重

即: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不宜过大,防止财务风险、资不抵债。

5.固定资产增长率

即:(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00%。 指标太高,资产增长过快,资金有风险;指标太低,学校没有发展潜力。该指标可以说明资产增长速度以及资产管理效果。

6.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

即:校办产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上年末所有者权益×100%。指标高,反映资产管理效果高,债权人的债务有保障;指标低,说明校办产业发展没潜力,需要收回资产,防止风险,必要时可以资产重组。

7.学校负债总额占总收入的比重

即:学校总负债/学校总收入×100%。指标高,反映财务风险大.将对学校事业发展形成威胁;指标太低,说明没有举债,发展势头较差。

8.应收及暂付款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

即:应收及暂付款/(本年度资产合计减固定资产)×100%。指标高,说明财务风险大,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

9.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占年支出的比重

即:银行存款年平均余额/年度总支出×100% 指标低,反映资金链薄弱。

10.年经费结余率

即:(年度总收入-年度总支出)/年度总收入×100% 。反映年末结余情况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11.生均图书资产值

即:图书资产价值/折合后的学生人数

12.生均图书册数

即:图书册数/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反映图书馆规模和水平。

13.生均公用建筑面积

即:公用建筑面积/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反映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空间。

14.生均土地面积

即:土地面积/折合后学生人数

15.生均专用仪器设备值

即:专用仪器设备总值/折合后学生人数。反映学校基本教学实验条件。

(二)投入绩效指标

16.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指标

即: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额。反映学校筹集资金的能力,体现学校的综合经济实力、办学规模。

17.学校年度收支比

即:本年度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本年度教育事业费总收入。反映学校年度财务状况。指标小于1,说明财务运转正常;大于1,说明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结余,财务运转较困难。

18.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总收入的比重

即: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反映国家或省财政拨款资金占学校教育事业费总收入的比重。

其中:一般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收入的比重

专项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收入的比重

19.财政核拨专户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的比重

即:财政核拨专户/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反映学生上缴学费.住宿费比重。

在校生学费、住宿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独立学院学费、住宿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学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其他培训收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20.校产上缴学校经费增长率

即:(本年上缴学校收入-上年上缴学校收入)/上年上缴收入×100%。反映校办产业发展情况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

21.教学实验活动收入增长率

即:(本年收入-上年收入)/上年收入×100%。反映教学活动的创收能力和办学活力,体现学校的教学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2.科研事业收入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重

即:(横向科研+纵向科研收入)/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体现学校综合科技实力。指标高则反映科研实力强.指标低则应该挖掘科研潜力。

23.后勤经营收入增长率

即:(本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收入×100%。反映后勤对外服务能力和水平。

24.饮食中心年末纯收入增长率

即:(本年纯收入-上纯收入)/上年纯收入×100%。反映饮食中心的经营水平和学校为稳定学生菜价投入资金的力度。

25.专项资金(包括财政拨款专项和其他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重。

即:专项资金/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指标越大,反映专项资金越多,对加快学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6.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收入

即: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教职工年平均总数。反映取得收入的能力。

27.财政生均拨款水平

按功能支出分类,财政拨款只反映高等教育拨款。

即:高等教育事业费财政拨款额/在校学生折合数 反映财政对教育事业的生均拨款额。考核国家或省财政对每个学生投入资金数。用于比较历年数据或与其他省同类学校比较。

28.生均缴费(学费.住宿费)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重

即:生均缴费/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100%。反映学生缴费收入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重。

本专科生生均缴费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研究生生均缴费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三)产出绩效指标

29.教育事业费总支出

即:学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支出之和。反映学校的规模、经济实力、发展水平。

30.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增长率

即:(本年教育事业费支出-上年教育事业费支出)/上年教育事业费支出×100%。反映学校发展速度、增长水平。

31.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的比重

即:人员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行情况下,该指标越小越好,指标越高。公用经费支出减少,不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可与其他学校对比,反映人员经费的负担程度

在职人员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离退休人员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学生助学金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32.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即:公用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公用经费比重,指标越大,教职工福利待遇可能受到影响,应掌握“吃饭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挖潜和技术改造开源节流,降低公用经费支出。

33.教学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的比重

即:教学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学校直接对教学的投入,指标越大越好,但应控制在一定幅度内。

34.后勤服务经费占教育事业总支出比重

即:(水电暖汽、饮食中心拨款、后勤日常公用经费之和)/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后勤服务保障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开源节流采取措施能力。

35.生均水、电费支出

即:当年水电费合计/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可与上年或同类学校比较,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水电生均消耗。

36.生均取暖费

即:取暖费/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可与上年或同类学校比较,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非办公以及非教学时间用气量,降低取暖费总支出、降低办学成本。

37.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即:教育事业费总支出额/折合后的各类学生年平均数。一般来说学校层次高,实力强,培养学生的成本就高,但在同等条件下,生均事业费越低,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本低,办学效益状况好。

38.生均助学金支出额

即:助学金总额/折合后的学生总人数。反映国家、省和学校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补助金额。

39.万元教学经费培养学生数

即:(教学经费/折合后的学生人数)/10 000。可与同类学校比较。

40.部级重点学科增长率

即:(部级学科当年数-上年数)/上年数×100%。反映学科建设水平和对地方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41.省级重点学科增长率

即:(省级学科当年数-上年数)/上年数×100%。

42.省部级重点课程、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增长率:

即:(当年省部级重点课程、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数-上年数)/上年数×100%。

43.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

即:科研成果转化数/科研成果数×100%。反映学校产、学、研的综合实力。

44.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自然基金增长率

即:(当年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自然基金资金数-上年资金数)/上年资金数×100%。该指标反映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指标高,学校科研实力强。

45.专用仪器设备利用率

即:当年专用仪器设备使用时数/设备每年额定使用时数×100%。反映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情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46.教职工人均年收入

国家政策规定部分(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部分)人均年收入,即:按国家和省规定项目发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在职职工数

自筹资金部分人均年收入,即:学校或本学院规定部分发给职工资金总额/在职职工人数

离退休人员人均年收入,即:按国家省或学校规定项目发给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

该指标,可与上年数或同类学校比较,反映学校职工收入状况。

47.教职工年收入增长率

即:(当年发给职工的所有工资、津贴等-上年数)/上年数×100%。反映教职工因为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规定发放职工收入的增长情况。

48.高级人才占教职工人数的比重

即: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数/职工总数×100%。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49.专任教师士、硕士比重

即: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专任教师数×100%。反映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结构。

50.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重

即:专任教师/教职工人数×100%。

51.师生比

即:折合后的各类学生年平均数/教师年平均数×100%。说明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高,说明办学效益好、管理水平高。过高表示师资不足、过低表示人浮于事。一般情况下1:14为优秀、1:16为优良、1:18为合格。

52.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即:当6月底之前毕业生签约数/当年毕业生总数×100%。就业率可以作为学校专业设置或调整的依据。

53.学生比率

研究生占总学生数比重,即:博士、硕士研究生折合后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本科生占总学生数比重,即:本科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专科生占总学生数比重,即:专科生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师范类学生占费总学生数比重,即:师范人数/本科生总人数×100%。

非师范类学生人数占费总学生数比重,即:非师范人数/本科生学生总人数×100%。

当年毕业生与新招生比率,即:当年毕业生(折合后)/新招生学生数(折合后)×100%。

新生报到率,即:当年报道新生数/当年新生录取数×100%。

54.学生考研率

即:考研录取率/本届毕业生数×100%。反映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55.学位获得率

获得学位人数/本届毕业生数×100%。

二、结论

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核“投入与产出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学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学校的发展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如何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合理、结构最优、效率最大化,只有通过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的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联系,实现对资源使用的追踪问效,以提高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有效控制学校各部门活动,保证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由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政、后勤、学生等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如果对财务总体情况不了解,仅凭需求而不考虑资金总量和发展趋势做出资金分配,就会造成资金结构畸形、资金链断裂的隐患,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财务综合状况有清晰的把握,总揽财务全局,有保有压、从容调剂,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协调发展。

合理控制财务风险。目前,学校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财务风险,适度举债可以解决资金临时周转的困难,使学校能够抓住机遇,获得超前发展的机会,但也带来一定财务风险,通过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考核和评价学校的财务发展潜力,衡量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承受的能力,防止学校发展不计成本,大量举债,控制财务风险。

入学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人力资本 教育结构 经济结构 收入分配 教育投资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从产生伊始就与人类谋求物质资料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越发优越的物质条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发强烈;另一方面,教育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及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越发显著。因此,两者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关联维度不断拓展、合作向度不断强化。

一、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决定因素。首先,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所触发的教育需求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直接物质动力;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三,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依据经济体制的要求而确定。

(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主要在于: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来提升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教育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此外,教育可以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实现科技的再生产。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增加、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引发的经济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主要是劳务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实际应用中,鉴于物价变化和人口增加的影响,也将经济增长解释为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产值增长率。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虽然具体数据有差异,但都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他依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论述,提出了劳动简化率概念,借此可以计算出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提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终算出因教育程度提高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比率是30%;(2)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的研究。舒尔茨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借助教育资本储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分析法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他通过对1929年与1957年教育投资总额的历时比较,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丹尼森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率的考量,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5%。

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

(一)教育结构的类别与属性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在纵向上一般可分为四级,即初等、中等、高等和研究生教育,该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密切相关;在横向类别上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上可分为文、理、农、工等,教育的横向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紧密相关;在形式结构上可分为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以及公办与民办教育,形式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消费与分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关;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教育的区域历史沿革、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受国家政体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制约。

(二)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各部分的组合比例和联系方式。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改革调整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同时,教育结构也会影响经济结构,促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一定的教育结构培育出相应的劳动力结构,即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形成,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类型结构的形成,教育的区域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区域结构的形成。这些最终作用于经济结构。第二,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和调整教育结构可促使劳动力结构符合经济增长对不同文化素养、技术水平和工种类别的劳动者的需求。

四、教育与收入分配的调控

(一)教育与个人的收入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其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其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首先,教育影响个体的有形收入。个体的收入一般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劳动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个体受教育的结果。这种收入通常以有形的货币表现出来。对此,美国学者所作的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了个体收入与其所受教育年限的正相关。第二,个体受教育的结果也会改变其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使他们获得诸多无形的非货币收入。比如: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提升、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具管理方式的改进、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个人情趣习惯的转变等。

(二)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益,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因此,扩大社会各阶层受均等教育的机会,将有助于改善社会下层人士的不利处境,缩小社会贫富分化的距离。通过教育改善弱势群体的收入状况,关键是为社会各阶层的子女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具体途径是:一方面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更多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采用奖贷助学金等方式为困难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总之,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利于个体提升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增加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又能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源总量,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教育资源的使用与分配

(一)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教育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系统,通过外界对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的输入,经内部运作后产出教育效益。其中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一般会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的所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合,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收入,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占主体的国家教育投资;二是企业的教育投资;三是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比例一般依据系列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来确定:常用静态指标主要是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及财政支出的比重,它们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绝对比例关系;为了反映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需引入相关的弹性动态指标。教育投资的变化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伴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超前增长的幅度伴随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缓至趋于稳定或接近同步增长。教育投资的分配一般依据两大标准进行:一是教育投资的使用性质,即教育事业费投资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投资;二是教育结构,其基本依据是学生数量和生均经费。

(二)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是指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采纳绩效管理手段,即减少单位产出的投入量和增加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是提高使用效率的基本手段。具体措施是:第一,开展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平均所需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教职员工的费用,如工资、福利等,全部教学费用,相关办公费用,教学资源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第二,发挥学校规模效益。适度的学校规模是最佳发挥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保证,适度规模是指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结构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此时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斌贤.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入学教育总结篇8

【关键词】财政教育资金结构优化经济转轨转移支付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所公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1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综述

1.1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从国际上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

1.2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支出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义务教育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同小份额的资源配给的矛盾日益凸现,分配失衡成为主要矛盾。二是地区及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第一,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

其次,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中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各年都在2%左右,总是占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4%左右。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中国更少得可怜。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捉襟见肘。二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事权、财权不统一。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教育经费的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教育部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四是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基于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如下几方面的策略应是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2.1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要从量上加大投入。教育是准公共物品,由国家来承担主要投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太少,该承诺增加的教育投入一直没有完全兑现,历史欠债太多,造成转型期教育资源的短缺。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一直较多,而且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容易融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石,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基础教育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再次,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造成教育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缩小教育的不均衡,从中央政府来看,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是见效最快的举措。特别是对义务教育,不仅要彻底改造好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教师的工资福利,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减轻、减免学生的杂费,让他们能享受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权利。从目前中央政府的财力上看,完全有能力解决。不是“能为不能为”的问题,而是“愿为不愿为”的问题。

2.2要解放思想,积极扶植和培育教育市场的形成

在肯定国家、政府是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讨教育市场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单靠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划配置各种优势,避免出现计划失灵,解决了教育均衡和教育供给短缺等问题,但那样的均衡、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低水准的,其供需的平衡也是以压抑需求方法达到的,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个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的。因此,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凡是有可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政府必须大胆放手,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各种条件;凡是无法通过市场化、社会不愿投资的地方,政府就要坚决接手,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足。通过市场调节,可吸引社会大量资源投入教育,快速增大教育资源总量,政府则有更充裕的财力投入到教育发展最需要最紧缺的地方,使计划调节更加有效。转型期,政府在扶植培育教育市场方面,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建立和健全适应教育市场的各种规则和秩序;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目前“双轨”聘任制,鼓励人才充分流动,同时,建立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拓宽教育融资的渠道;积极扶植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并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享受与公办学校相一致的待遇;要加快学校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学校的产权界定,使学校成为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收费自主性,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市场的中间组织机构。

3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例

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一类十分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对其实行优化配置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可概括为“一主三辅”机制,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学生缴费、学校创收、社会资助三个方面为辅的特征。在政府投入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且投入增加力度强于对普通中学的投入。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6775.19元,2000年为9201.24元,增长率为6.29%,高于普通初中(4.75%)和普通高中(1.6%)的增长率,然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负担。国家对高教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1995年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1%,1996年为2.46%,1997年为2.49%,1998年达2.55%,但仍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是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全国2000所高校,财政投入每年只有440亿元,平均每校2200万元经费。1990年代以来,高校经费有一定的增长,但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展,物价的持续上涨所抵消,生均经费仍只相当于1980年代的水平。在学生缴费方面,解放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政策。198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实行交费上学制度以来,本科生缴纳学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已从最初的100~300元/年提高到2004年的3000~5000元/年,上涨幅度很快(2000年的收费标准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这一标准占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不含基建费用)不足30%,如果按全部成本计算,则比例更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显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中由个人分担的比重偏低,即收费标准偏低。但是,由于参照国际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学费占全部教育成本的25%左右的标准,同时考虑到学生生活成本占家庭收入比重、学费占GDP的比例、居民人均储蓄、居民人均总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与收费标准增长之比等经济指标,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杂费水平,已经达到一般居民个人及家庭承受能力的较高值,在此基础上如果要在短期内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学费,将是非常困难的。在学校创收方面,主要形式包括:校办产业、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收渠道存在差别。在社会资助方面,这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投资教育、社会捐赠教育的热情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阶段只能作为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的辅助来源。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支撑着庞大高教系统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使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国家的资源投入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已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弊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制约了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首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拨款有多项,但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经常性费用的拨款(俗称“维持费”)。这项拨款主要是根据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而忽视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低和整体办学效益的好坏。学校大、人数多就可以争取到较多的拨款,也有理由申请更多的基建费用。所以,有的学校不顾自己的师资和设施条件以及社会的真实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导致专业重复设置、学校不适当的“升格”,甚至争先恐后地设立新的高等院校。这样做,带来的是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为优化高教结构造成新的困难。仅以规模大小和师生的多少配置教育资源,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以牺牲效益为前提。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

其次,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静态价值,更应重视资源的动态效果。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在配置观念上的主要问题,是就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相比较,决定把资源配备给哪个学校。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尽管都说高校的资源可以共享,但因为人、财、物一旦分配给谁也就归谁所有,法规上或制度上并没有保证他人的使用权利。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应该是以能“为我所用”而感到满足,不以“为我所有”为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资源在总体上讲相当紧张,但是在不同的高校中,资源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出现某些大学的某些方面资源短缺,在另外方面却有剩余。如果在分配上冲破“静止价值”观念,着眼于资源的“动态效果”,对大型教学科研仪器的购置或需要大笔投资建立的设施,不仅仅是从一个学校考虑,而是从一个区域或几所学校的共同需求来考虑,资源的利用率就会高得多。

最后,应坚持形成多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变革,集中表现在改变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体制,试图形成由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教育培养经费的多渠道投资体制。这一改革方向正确,也已经取得相当成效。1999-2001年间,我国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也同时推进了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如政府拨款从1998年的342.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613.3亿元,增幅达近80%;但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占普通高校总收入的比例却从62.9%下降至52.6%。而与此同时,学校自筹收入增幅强劲,从1998年的202.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553.3亿元,增长了1.7倍;占普通高校总投入比例也相应地从39.1%跃升至47.4%,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足够的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界长期探索的难题。尽管多渠道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离形成理想格局差距仍然很大。从政府投入角度看,尽管政府投入占高校经费总额的比例不算低,但是,如果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仍然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还比较低;二是从结构看,除了政府的投入不足外,个人的分担机制也未健全,而社会分担的部分最为欠缺。这也说明,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除了政府要增加投入外,还要完善个人的分担机制,而重点是要形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当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原有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人员要增加,设备要更新,专业要调整,这种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激活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郭培源.关于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19-22.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4]缪明贤.中国教育捐集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5.

[5]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给客户的感谢信范文 下一篇:阳光行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