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3-07 11:36:50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1

1 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政策与农业立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在农业上出现的问题却一直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党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同时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立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进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基本法、农业法律法令、农业法律规章、地方性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规定。

1.2 我国现行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粮食的直补资金多数情况下都是知道了种植面积之后才开始发放的,这和粮食直补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完全相背离的,这也使得其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作用在不断的减小和弱化,再加上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小,所以在实际的作用上也就更小,各个省和各个地区粮食直补的政策和标准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果补贴的数额比较小,就无法很好的起到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作用,而有些地区在粮食种植的政策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都是种多种少都是一样的补贴,所以对农民自身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影响。

1.2.2 农业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土地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制度明显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国家一直都对城市的土地有绝对的主导权强制性的补偿措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特征,很多倍征地的农民都存在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资源的情况,农民只是得到了非常少的一部分经济补偿,因此农民正常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在政策制定和土地保障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2.3 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支持的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薄弱,20世纪的80年代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业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人员的数量还是十分的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也逐渐出现了有技术但是不能推广的情况,农民还是在依靠自身的经验来组织农业生产,所以这也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迟迟得不到提升。

1.2.4 农村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发展时间,我国也逐渐进行了税费改革,这也改变了以往农民必须要缴纳农业税的时代,我国的农业税收存在着滥收费的现象,这也给我国的农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最近几年,这些现象在逐渐的减少,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政府垫付,这也造成了一些拖欠现象。大体上来说,我国的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中央财政税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增加发展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一些农业政策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差异和不同,对不同的地区使用一种政策,这样也使得其自身的实际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同时一些政策出台的时间相对较早,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2 完善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的法律对策

2.1 重新确定立法目的,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我国的新农业法立法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注重农业立法的及时调整、完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美国的农业立法就分为“永久立法”和“临时立法”,临时立法保证根据形势的需要对永久立法进行修订,其效力在执行期内生效;但在临时立法到期后,新的法案没有获得通过或没有及时作出修改,永久性立法将自动生效。这一机制保证了美国农业法律法规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得到调整。我国的农业法律调整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根据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五年调整一次,在调整的过程中,注重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在立法过程中,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的形式广范吸纳群众的意见,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

2.3 加大农业执法及对违法责任的追究、监督力度。完善立法,是为了让我们经济生活中“有法可依”,但经济本身更是法制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法律执行中的过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政策法律的执行效果。农业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农业执法监督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却存在着执法部门过多执法难的现象。如有些违法追究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而有些是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的,执法责任由多个部门来执行,就存在着执法力被弱化的现象。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农业执法监督部门,把农业执法权统一收归到这个部门,从而有效地解决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过多互相推i}的现象。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注重公开化、透明化,坚决杜绝野蛮执法。注重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教育,建立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农业税收取消以后遗留下来的税收执法问题,建议相关部门仍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欠税农户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继续进行有序地征收。

2.4 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要改善我国的农业司法状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各个地区基层都要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服务部门,建立起和城市一样的法律援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社和相关行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来代表农民的利益,来代表农民说话,增强农民的话语权,农民的话语权通过这种组织渠道得以表达。

结束语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2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和环境诉讼案件屡见不鲜,所以,环境行政执法已成为风险最高的行政执法领域。本文揭示了研究环境行政执法风险有何现实意义,在否定单纯的执法风险的基础上对环境执法风险中的风险加以重新界定,提出了三方风险理论,系统地分析了风险形成原因,找出了科学的决策和建议来预防风险的发生,希望能给环境执法部门的良性执法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

环境行政执法;三方风险;风险原因;风险预防

一、研究环境行政执法风险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从1989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先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各种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了出来,大气、水、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加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污染致害不断增多、不断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近年来中国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1.党中央环境指导思想的发展。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2012年,中共十报告中更是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要求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环境相关立法的改善。自“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提出之后,中国对《环境保护法》以及对有关保护环境和惩治危害环境行为的国家基本法律也在不断修改。首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4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罪”,降低了污染环境行为的入罪标准。其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9月通过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最后,2011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2011年立法计划。在经历了从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议到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终于在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3.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转变。除国家、党中央领导小组更加注重环境问题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也认识到了环境恶化将会对整个社会、自己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油然而生。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引起了相关部门对于严重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高度重视。

(三)环境行政执法风险的产生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环保部门的地位明显提升,权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对环境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让环境行政执法人员更为频繁地出现在媒体、公众的聚光灯下。环境领域的职务犯罪方面也是避免不了,同样滋生腐败现象。从全国检察机关追诉职务犯罪的情况来看,环境领域的渎职侵权犯罪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的行政活动往往涉及到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尤其是基层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往往处在社会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环境相对人在其中也会受到伤害,而这些所有问题的产生无疑都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威胁,由此环境行政执法风险得以产生并日益增大。

二、对环境行政执法风险中的风险的重新定义

(一)单纯的执法风险之否定环境行政执法风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到环境学、行政法、风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具体确定。而对该名词分析最重要的关键,可谓是其中的“风险”到底指的是什么,又到底涉及到哪些主体,哪些方面。对于环境行政执法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不认为它是一种单纯的社会风险,不仅仅指环境行政机关在实施环境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遭遇的风险,也不是指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由于执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或者不当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党纪政纪责任的可能性。因为无论哪一个观点,仔细分析来看,都是认为其是一种对于行政主体中的执法人员特有的执法风险,排除了被执法者即环境相对人所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所以未免有些片面。另外,值得探讨的是,在环境执法者的执法过程中,全部是基于环境问题所展开的,那么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呢?环境方面会不会存在一种被污染或是恶化的风险呢?

(二)三方风险理论的提出本文认为的风险,是环境行政执法带来的可能造成的一切有害结果,这种可能性说明其具有在发生上的概率,并且这种有害结果经常难以预料,是人们不想发生的。而这种危害的结果涉及到三方面,不仅包括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享有法律、行政法规赋予权力的国家公务人员执法时面临的执法风险,还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更有甚者,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环境行政执法中的“三方风险”概述

(一)执法人员面临的执法风险1.人身安全的风险。这种人身安全的风险可以理解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抗法以至于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暴力抗法现象在行政执法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城管执法中较为常见,也被社会公众所常知,然而在环境行政执法中也难逃厄运。查找实践中的暴力抗法现象便可发现其主要是由于执法人员对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因处罚数额过大,或者是对相对人进行停业整顿,禁止相对人生产运营时间过长,超过相对人的心理预期而引发相对人对执法的不满,超出了相对人的承受范围,致使相对人情绪失控后采用暴力手段,殴打报复执法人员。2.职业风险。其实,对于环境执法者,确实要受来自于法律的种种限制,有时候,执法会面临多种选择,每种行政行为的做出必然要负担着一种行为后果。现实中往往因执法者的执法不当造成相对人的某些损失,一旦相对人追究起来,相应的执法人员就有可能要面临丢掉职位前途的风险。3.经济风险。执法者在的执法活动要受各种来自于法律实体的、程序的制约。执法人员如果执法不当会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如果相对人不服环境执法者做出的行政处罚或是行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那么行政机关一旦败诉,负责此事的执法人员不旦要面临丢掉职位前途的风险,更要承担对应的经济损失,即行政赔偿后的追偿责任的财产损失。

(二)环境自身所要面临的风险分析为何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究其本质,就是往往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当地民生就业与环境之间,政府会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忽略了环境会因此进一步恶化。在对辽宁省阜新市伊吗图创业园区一家爆炸化工厂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起环境监管失职案件。在阜蒙县安监局的爆炸事件认定书中表示,此次爆炸与该化工厂的原料中含有超标物质,引起化学反应,导致爆炸。爆炸导致四名工人烧伤,其中三人比较严重,长期住院;一人轻伤,已出院。而在此爆炸事件不久之前,园区和该工厂就因污水中含有不符合国家污水质量标准而被环保局处以罚款。经园区负责人表示,园区的各个工厂的污水首先要经过预处理,达到园区的污水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到园区的污水处理站。环保局监测出污水中含有不符合国家污水质量标准正是由于该工厂的原因导致的。在此次事件中,本文认为园区和化工厂都有违法事实,园区的污水处理站同样没有处理好污水的排放,才会被环保局监测出来。可以想象出来,这样的污水质量会对当地水资源产生多大的危害。但是双方并没有被停业整顿,只是处以罚款,环保部门究竟是出于考虑工人的就业安置或者地方的财政收入问题,还是出于其它原因做出这样的行政处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其是以环境的损失为代价,而且这种危害不可挽回,同时还造成了财产损失与人身安全问题。

(三)环境相对人存在的风险1.人身风险。这种人身安全的风险一种来源于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抗法以至于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风险来源相同,但是结果不同,现实中,执法人员往往不会任由相对人的反抗,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自卫措施,反之对相对人产生攻击、报复、殴打等暴力手段,那么相对人有可能同样会面临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另一种则是来源于环境执法者对环境监管不利,导致污染区域居民大面积受到污染的影响,环境相对人出现身体不适,精神失常,甚至患病的情况,实际中包括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等。2.经济风险。在环境纠纷案件中,如果相对人坚持认为是由于执法人员执法不当对自身造成的损失,不服环境执法者做出的行政处罚或是行政决定,多次提起行政诉讼或是行政复议未果,那么不但要耗费精力,承担多次败诉的风险,更要承担对应的经济损失。

四、风险产生的原因

本文认为,环境行政执法的风险产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导致其发生的,一种违法结果的发生不仅仅会造成一种风险类型的产生,有可能会导致多种风险的集中发生;另外,一种风险的实际发生有可能是一种原因导致的,但并不能排除是多种原因或是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本文在前文论述的各种风险类型时,并没有采用一种类型一种原因的一一对应的分析方式,而是在将风险类型加以归类后,再将所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集中具体分析。下文就是对引发风险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概述。

(一)环境政策的普遍适用欠缺民意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环境政策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会得到如此普遍的适用。当初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并没有排除以政策行政的成分,当没有法律依据时,依照政策便成为必要,发挥其灵活性,及时补缺法律的漏洞,快速便捷地调整社会生活。但就是那些尚未进行法律转化的党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指导性环境政策,始终没有跳出人治的框架。在我国执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执法位阶的错位问题,即执法优先依据“红头文件”,没有“红头文件”再去寻找规章,最后找法律依据,导致了环境政策在现如今被普遍使用的局面。其次,环境政策为何会欠缺民意呢?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部法律的颁布是要经过人民代表审议表决通过的,它凝结着广大人民的利益,环境法律也不例外,具有直接民主的正当性。而环境政策往往是精英政治的产品,是由少数的决策层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发展愿望对某一类问题作出决定,然后依靠自身的权威和上下级的服从关系得以推行。其缺点是欠缺民意的基础,因而正当性遭受质疑。

(二)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与纠纷逐渐显现出来,当然,一定会出现新的以前从未发生的环境问题,而相应的处理办法在当前法律中并不能找到,无法可依,因此,当一些情况出现而又欠缺法律的规制时,行政机关的能动性便必须发挥出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这也是法律授权行政立法的原因所在。但是在行政立法的同时,因为没有法律授权,欠缺直接民主的正当性是必然的,再或者相关内容与上位法相抵触。比如,细究阜新市环境执法部门所采取的一些环保措施或规定而言,其中一些责令周边企业停产的措施在环境基础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找到。

(三)环境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缺乏基准所谓裁量基准就是由行政主体依照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创造出来的比较具体的准则,在日后的行政执法活动中,所管辖区域内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统一适用。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压力,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受到了诸多限制,环境执法部门也不例外,所以各级执法机关自身也就逐渐形成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若干基准,形式上制定规范性文件颁布施行。这种裁量基准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危害,例如导致裁量的格式化与僵硬化,甚至可能违反法律设定此项自由裁量权的基本目的。

五、风险预防的措施与建议

(一)制定、修改环境责任保险的相关立法各国的环境责任保险业的发展与该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同步,并且环境责任保险的确立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应对《保险法》做最新修改,添加几项关于环境责任保险的条款。在《保险法》中,应该将环境责任保险归为一种独立的险种,并在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保险机构、保险责任、保险险种等方面作具体详细的规定,引起社会的关注,达到预防风险的目的。另外,加快落实《环境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该法的制定既要涵盖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赔偿范围、责任的认定、赔偿数额的确定等实体法方面的内容,相应的还要有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程序上的内容。这样的话,对于环境侵权责任认定的司法审判将会产生巨大便利,希望该法能成为民事基本法中关于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的一面旗帜。

(二)以“法律优先为前提,法律保留为特殊”原则依法行政本文认为,在环境执法领域,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处理好法律优位与法律保留之间的关系,以“法律优先为前提,法律保留为特殊”原则依法行政。法律优先为一般,就是说立法权应凌驾于行政权之上,行政权不能逾越、抵触法律;而法律保留的精神是对特定事项而言的,特殊情况下,部分行政活动可以不需要法律根据,比如除了行政侵害私人的自由和财产的行为需要法律的根据外,其它的比较简单的行政事项可以不严格按照法律,这就需要执法部门制定完整齐备、合法适当的行政裁量基准。

(三)制定完整齐备、合法适当的行政裁量基准体系本文认为,自由裁量基准的生成应当是在上位法规定的规制下形成的,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裁量基准是地方特色与地方性规章的结合体。“在以行政惯例的存在为前提的这一重要限定下,行政基准反映的是自身对于外部上位规则施加的压力和违反平等原则施加的压力的中和”,如果这种中和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这种自由裁量基准就具备了相当的合理性,从而能够规避因为知识结构与既往习惯引发的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1]焦志勇.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

[2]葛自丹.行政执法风险的内控机制初论.当代法学.2014(5).

[3]李凯伟.环境执法纠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生态经济.2015(5).

[4][日]平冈久著.宇芳译.行政立法与行政基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凯伟.环境执法纠纷风险及防范.学术探索.2015(2).[6]陈国营.如何提高环境执法能力.环境保护.2010(19).

[7]崔卓兰、杜一平.行政权滥用的预测与防范.法学杂志.2012(1).

[8]周佑勇.作为行政自制规范的裁量基准及其效力界定.当代法学.2014(1).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3

8月7日,市人大财经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员会委员,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兆林的带领下,赴市审计局就____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审计局局长李润萍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拟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____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现将这次视察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去年以来,市政府及审计部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拓展审计领域,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动重大民生政策落实,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维护正常财经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注重从总体上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____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____4年我市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整体状况,所提建议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市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规范预算管理、维护财经秩序、严格政策执行、推进依法行政发挥了应有作用,大家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表示满意。

虽然审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审计工作的任务还需进一步明确,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新途径,提高预算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审计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要做好中央、省出台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审计结果和建议转化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作用。三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在群众关心的实事上着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抓住不放,力促整改,认真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屡审屡犯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贯彻新预算法,强化依法审计。新预算法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监督以及预算公开都作了全面规范,对违反预算法的行为明确了具体处罚规定。新预算法既是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应遵循的基本法律,也是审计部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决算审计的重要法律依据。各级审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预算法,以预算法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充分地履行审计职能,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和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建设性作用。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财政预算规范管理。要按照全口径预决算要求,加强预算执行的全面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单位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管,把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对一些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规范指导,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不断深化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维护财政收支的真实性、预算编制执行的完整性、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强化对群众普遍关注的“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城建、交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着力揭示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民生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推动各项惠民富民强民政策落实到位。

三、推进绩效审计,加大跟踪问效力度。要创新绩效审计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对财政投入产出的跟踪问效,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审计实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拓展和深化绩效审计及其评价内涵,发挥绩效审计在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预警,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四、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切实提升监督工作实效。市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对于审计查出的突出问题,责成相关部门采取刚性措施,明确责任与时限,抓好整改落实。对于普遍发生且屡禁不止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加强审计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审计整改落实。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努力推进审计计划、结果、整改“三公开”,打造“阳光审计”,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市政府要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行政执法 法治 问题 对策

在我国,国家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实施法律,但是,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行政机关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法律占总法律的4/5左右,因此,行政机关在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都重要的职能。同时,行政执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行政执法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的,此后,行政执法的整体环境表现良好。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也越来越规范,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处罚随意性比较大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具有自由裁量权。而自由裁量权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行政机关具有自由裁量和处罚的权力。但是,自由裁量权所具有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处理某些行政处罚的时候,可能不会全面根据情节、伤害程度等方面来考虑当事人的承受能力,在处罚方面过于严苛,导致当事人难以承受,而有的被处罚者就会让一些熟人或亲戚、朋友为其说清,这样就可以使自由裁量权减轻惩罚。由此可见,这样的风气使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变得更强,影响了其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二)行政机关职能不清

比如,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工商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在职能方面存在交叉的地方;对于医药产品的管理,卫生部门和药品管理部门也存在交叉地方;对于临时摊位摆设的管理,城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存在交叉的地方等等。除此以外,行政机关中还派生出另外一些职能,比如,公安机关在管辖区之中所进行的各种打假整治、封山封湖、企业改制等等。因此,综上所述的问题不仅有法律范围的交叉,还要行政机关职能方面的混淆。所以,在实施行政执法的时候,就会出现权力滥用、违法乱纪以及失职失责等现象。

(三)法律文书不够规范

目前,很多的行政机关还没有形成非常统一和完善的法律文书,大家各自采用不同的文书格式,即使有的行政机关使用文书格式,但是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如果不根据相关的规定书写法律文书或者重点不够突出,那么法律文书的作用也就不够强。另外,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通常比较重视的是实体,对于程序方面还不够重视,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几方面:第一,办理行政案件的时候没有根据立案程序来办事;第二,扣押财物的时候不根据手续进行办理;第三,对于财产的查封。执照吊销等没有进行书面裁决;第四,在进行处罚的时候没有向当事人进行告知,不具备书面告知书;第五,没有将案件处理的结果告知被侵害人。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没有根据规则办事,由此,很多程序实际是不合法的,容易引起被处罚人的申诉。

二、行政执法过程中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执法环境的改善

执法环境的改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普法工作,使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还要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人们还应该通过法律与各种违法行为积极斗争,这样才能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完善行政法律体系。第三,使执法工作的办案条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案件的办理得到保证。第四,行政执法人员的待遇应该得到改善。第五,对行政执法体制进行改革,使其具有独立的地位,不会受到干扰,更由于行政执法的实施。

(二)明确行政职责,解决执法交叉问题

首先应该从立法的层面解决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问题。其次应该从机构设置方面是行政机关的职能更加明确。在这一基础上,国家各级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行政法则,例如工作程序、案件办理规定、相关制度等等。从而使行政执法职能可以得到转变,同时加大了行政执法的力度。

(三)加强行政处罚的执行力度

第一,制定完善、统一的行政处罚制度,这一制度中应该包括非常全面的行政处罚内容,例如程序、程序、结果等等;第二,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具有强制执行权;第三,对于行政处罚,执法部门应该有相关的制度,并且对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检查。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比如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等等。其次是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受到人们的监督。最后对行政执法检查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并且与人才、政协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行政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从内部加大监督力度,从而提升行政监督的力度。

行政执法的功能非常多,既能维护公民的权力又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过程中,行政执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理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在行政法学课题中,行政执法是一个非常热点的研究话题。面对目前环境下行政执法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很多对应的解决方法,例如加强执法环境的改善、明确行政职责,解决执法交叉问题、加强行政处罚的执行力度等等,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执法制度。

参考文献:

[1]赵珉. 我国基层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 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就江苏省建湖县(下面简称“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最低价收购粮食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人从事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 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

    (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 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1. 加大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粮食行政执法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准确,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这也是重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务必在强化、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方面下深功夫,加大工作力度。2.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夯实执法工作基础。争取增设政策法规、粮食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等行政执法必需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尽快实施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和执法监督电话。探索在辖区内的乡镇政府设立或聘用粮食行政执法协管员的办法,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在粮食系统内部经常交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又要密切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学习执法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与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执法,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总之,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良性机制,不断改进与创新,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位置上,使之真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载体,才能执行好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亮,郭军,罗汉前.建湖县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粮食, 2008,(4):28.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lhbaker”为你整理了这篇规划土地监察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在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和市规划土地监察局的大力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依法行政的工作总要求,按照市、新区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严查严控违法建设1+2文件决定,依法严查严控各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认真开展临时建筑、临时用地审批工作,着力提升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取得积极成效。

一、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一是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全年严格审查临时建筑、临时用地审批申请42宗,其中予以许可19宗,不予许可8宗;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已实现线上全过程办理,全部向社会公布并按标准实施。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持续保持查违高压态势开展重点区域风险隐患排查,共查处规划土地监察案件17宗。三是持续推进违建消化减存。截至2020年12月31日,拆除消化违建面积56.21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152.12%,排名全市第一。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一是加快制度供给促发展惠民生。聚焦存量违建优化利用等民生领域和发展重点,制定出台《大鹏新区公共配套类历史遗留建筑核减工作方案》《大鹏新区原村民“一户一栋”住宅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核减工作方案》等系列规章文件,以鹏城社区为试点,对满足“一户一栋”指标建设的历史遗留建筑,严格核实、迅速核减,助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有序推进。二是做好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梳理全局规范性制度文件2件。

(三)提升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一是健全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修订完善《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自行采购管理办法》《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合同管理制度》《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项目及物资采购验收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二是积极推进民主决策建设。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决策作出前,均有征询社会公众意见建议,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可行。三是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2020年以来,局法律顾问共出具法律意见10份,审查合同34份,另就“华大基因农业研究院涉嫌违法破坏基本农田”“深圳市渔农居实业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占用国有土地”等重大案件出具案件处置建议。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制定《深圳市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行政执法公示信息内部审核和管理制度》,按要求在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公开事前和事后执法信息、年度行政执法数据。二是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修编《深圳市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现场执法记录设备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管理制度》《大鹏新区违法建筑拆除工作指引》《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机构扣押财物规范指引》,为全过程行政执法活动提供基本遵循。三是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修订完善《深圳市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案件审查会议工作规则》,依法召开集体讨论会议7次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查,由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最后讨论形成案件处理意见。四是加强案卷评查工作。定期对各办事处规划土地监察队开展案卷评查,严格依据《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工作指引和评分细则》进行检查修正,确保在事实认定方面证据齐全、适用法律方面准确无误、遵循法定程序无瑕疵、案卷制作及装订方面规范整洁。

(五)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完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设立工作窗口、责任到人等方式,建立健全涉土矛盾纠纷行政调解衔接机制,变上访为下访,尽力化解群众矛盾。二是加强信访线索案件办理。2020年共受理信访转办案件33宗,办结率100%,其中确认违法11宗。三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结合“全国土地日”“12.4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场,现场发放宣传册页,大力普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提出诉求,促进凝聚法治统一思想认识。四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发办事流程简章,有效解决企业及群众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在新区政府网站实时公开部门政务信息190篇,财政预决算不断完善公开程序、标准、要求。

(六)加强依法行政组织保障和机制落实。一是成立局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制发《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主办较大规模法治教育培训4场,培训新区规划土地监察机构职工干部110人次,带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二是开展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完成学法考试网、法制教育网、学法新干线等线上法制培训,考试通过率100%;建立座谈讲法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局长办公会、“三会一课”等载体,由法制科宣讲本系统的重要法律法规,由党支部副书记赵靓同志作《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专题讲座。三是开展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旁听。组织本系统执法人员轮流参加庭审旁听8场次,其中新区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干部参与旁听1场次,通过以案释法,促进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七)党政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一是将法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二是带头学习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民法典“大学习、广宣传、促实施”活动,带头宣读学习民法典,积极营造全局上下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浓厚氛围。三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全部及时答复,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2020年,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0宗,行政诉讼案件3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件率100%,暂无一宗败诉,另因行政执法案件引起的民事诉讼2宗。四是自觉接受检察监督。2020年,积极配合市委巡察组“回头看”工作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到期回复率100%,涉及事项基本整改完成。

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发挥群众监督举报作用不强。未建立健全对举报人的人身保障、奖励等制度,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基层法治力量薄弱。基层执法力量配备不充足,影响了执法效率;基层执法队伍聘用驻队律师或法律顾问流动率高,工作成效难以保证。三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仍需改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成效缺乏顶层设计,建设“多规合一”图形系统、建设“互联网+监管”平台等工作有待进一步推动。

二、法治政府建设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健全文件修订机制。实施对接最新政策法律法规,推动实施部门日常评估清理,对滞后或已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主动及时启动立改废程序。

(二)完善律师顾问制度。研究探索以购买服务方式打包聘用法律顾问团队,分派驻点区街两级机构,推动建立高水平的政府法律服务人员队伍。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政策;素质教育;农民工子女;解决策略

0前言

教育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现国民受教育平等权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各项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用来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上来看,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的执行比较落后,整体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执行以及教育政策执行滞后

1.1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教育领域问题颁布的政策,用于解决教育资源的矛盾。一方面从静态来看,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一个时期的教育目标制定的统领教育活动的准则和纲领;另一方面从动态来看,教育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是一个由教育政策制定到教育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

1.2教育政策执行的概念

教育政策执行作为教育政策运行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我国教育政策是否能够顺利转化为现实,关系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政策执行即教育政策从理想内容转化为教育现实的动态过程,广义的教育政策执行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分析、评估、执行以及检讨,贯穿教育政策运行的始终,狭义的教育政策执行专指教育方案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教育政策执行由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执行目标、执行环境以及执行方案组成,五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致力于提升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实效性。

1.3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概念

所谓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顾名思义,指由于各种确定或不确定的因素造成教育政策有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教学政策方案的执行不力、教育目标的无法实现、教育政策的长期搁置等。引发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原因是多样的,从客观方面来讲,教育政策自身和教育政策执行环境可能存在缺陷,从主观方面来讲,教育政策执行作为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执行主体和执行目标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政策执行的成败。

2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解读

2.1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民思想的逐步开放,进城务工携带家属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1988年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首次提出流动儿童可以流于当地民办或公办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强调以流入地区的公办中小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教育政策,接下来在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工作。

2.2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的相关政策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户籍制度、社会歧视、家庭压力以及自身的心理障碍,因此,党和政府更应注重教育政策中的教育公平,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效果的平等。纵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到2003年颁发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2.3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经费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协调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问题,经费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教育政策,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工作做好引导和规范工作。从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按照国家教育规定收取费用到2003年10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农民工子女收费与流入地学生收费一视同仁,为他们基础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3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原因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我国面向全局的教育政策在局部地区缺乏可行性,再加上在政府职能部门化、利益化、私有化的长期影响下,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3.1针对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的政策立法滞后

在改革开放的刺激和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当时没有认识到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90年代对农民工进城采取了打压和分流,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第一部关于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的政策在1996年颁布,立法落后于现实将近20年,丧失了教育政策的时效性,这也必然导致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滞后。

3.2教育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模糊

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需要以执行主体正确的政策认知为支撑,具有严密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政策才能带给执行主体以正确的认知。然而,我国当前指定的针对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的教育政策内容界定模糊、目标群体不明确,教育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为执行滞后提供了现实可能。

4缓解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方法策略

4.1做好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前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逐步完善当前针对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明确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目标和执行对象,提高执行主体的教育政策认知;其次,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的职能配置,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合作;再次,加快义务教育、财政以及户籍制度的建设;最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政府权威,消除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任危机。

4.2做好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监督工作

完善监督立法是实现正当监督的必要前提,为高质高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为农民工子女利益的实现提供法律支持。除立法之外,一方面要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内容以及监督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鼓励和引导群众、媒体参与监督,为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的执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4.3做好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后的问责工作

政策执行后的问责工作有利于执行主体进一步改善工作,从而促进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缺乏开展行政问责的内外因素,加强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政策执行问责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以明确问责制度的职能和地位。此外,还要扩大问责的范围,引入第三方参与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原因调查,严格执行问责结果,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5结语

综上所述,认清当前教育政策的难点所在,挖掘当前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执行滞后的深层原因和表层原因,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仍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弱点,党和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将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关怀和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好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工作。

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8

昂山素季及民盟仍受到广泛支持,但部分精英已经开始怀疑其及民盟的执政能力

作为缅甸国父之女,昂山素季一出生即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身份。为了推动缅甸的政治民主化,昂山素季不惜长期失去自由,坚持与军政府进行斗争,被外界誉为“民主斗士”,被缅甸人民奉为“女神”。民盟能够在2015年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胜出,昂山素季的个人影响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随着民盟执政时间的推移,部分缅甸精英开始怀疑昂山素季及民盟的执政能力。民盟政府上台后基本沿用了前任吴登盛政府的经济政策,努力想改变国内经济现状,但实际成效却非常有限。就目前看来,在昂山素季的执政班子中,尚未发现擅长统筹经济的领军之才。因此民盟政府不得不聘用多位来自日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专家,来帮助新政府制订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但是,民盟政府在邀请外国专家帮助的同时,却基本忽略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曾经为上届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的国内专家多被边缘化,由此导致国内部分知识精英的离心。缅甸社会各界对2016年7月底公布的“12点经济政策”评价不一,多数人认为,“该政策虽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缺乏可操作性”。

社会安全感明显提高,但民族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民盟政府上台后,缅甸民众普遍认为缅甸国内民主自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清廉状况有所改善,官员“吃拿卡要”的现象明显减少,公开敲诈、索贿、恐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安全感明显提升。吴登盛执政时期对一些做法虽严令禁止,但却屡禁不止,民众早已司空见惯。民盟上台后,注重整治公务员队伍,民众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用担心随便被惩处。

但民族问题仍然很突出,短期内彻底解决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民盟执政以来,昂山素季及民盟政府将民族和解作为首要工作重点,以召开“21世纪彬龙会议”为契机,致力于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开展平等对话。但随着2016年11月缅北爆发新一轮的武装冲突,缅甸短期内实现和平的前景再次黯淡。缅甸社会主流精英普遍认为,军方与民地武积怨数十年,缅北民地武问题作为缅甸国内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短期内非昂山素季的政治魅力和小幅的政治妥协就能解决的,民盟所谓“全包容”的和平进程看起来很美,但落实起来却很难。而在若开邦,罗兴伽人问题比吴登盛执政时期更为恶化。缅甸部分精英认为,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民盟执政以来,在全国强调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若开邦的罗兴伽人,趁机向民盟政府提出民族平等等政治诉求,从而导致与当地佛教徒冲突加剧。但缅甸普通民众仍对民盟政府这届任期内实现国内和平持乐观态度,相信凭昂山素季个人的政治声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农业发展相对稳定,但总体经济问题比较突出

缅甸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是其经济基础。民盟执政以来,深谙农业对缅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把外援引入农业领域,并为农民提供优惠贷款。尽管2016?2017财年缅甸遭受了洪灾,但与上一财年所遭受的40年不遇的洪灾相比,受到的影响明显要小得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2016?2017财年缅甸大米产量预计为1680万吨,高于上年的1650万吨。2016?2017财年缅甸大米出口量预计为170万吨,略高于上年的160万吨,也高于2012年到2014年期间140万吨/年的平均水平。此外,据缅甸商界人士介绍,2016年缅甸农机和农药的销量有所增加,也从侧面印证了缅甸农业发展的态势比较平稳。

但其他经济领域却不甚理想,民生问题改善乏力。首先,吸引外资计划受挫。缅甸政府将2016?2017财年吸引外资总额的目标定为60亿美元,但本年上半年,仅吸引外资14亿美元。其次,旅游业不如预期。2016年前往缅甸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与缅甸酒店业与旅游部估计的人数差了11%。再次,贸易逆差继续增加。新政府执政的前九个月贸易逆差已高达2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通货膨胀持续高涨。新政府执政初期,汇率基本维持在1美元兑换1160缅币左右。但在2016年12月16日,汇率已高达1美元兑换1440缅币,缅币贬值了15%~20%。虽然缅甸基层民众普遍反映民盟执政以来工作比较稳定,就业机会增多,收入亦有所增加。但由于通胀原因,缅币贬值,物价涨幅过快,缅甸人民的生活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民众对民盟政府已经开始流露出失望情绪,认为“自由”“民主”等西方政治理念固然好,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民众对民盟政府能否实现缅甸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度也从“坚信”变为“有所保留”的支持。

民盟接管政权比较平稳,但推行其政策方面或面临很大的挑战

2016年3月,民盟与执政党巩发党顺利进行了权力的交接,未发生冲突。但上台后的民盟并未对前政府的体系进行改革,而是全面继承了吴登盛政府的管理体系,只是精简了政府机构。尽管大选时民盟宣称把修宪作为三大目标之一,但民盟上台后正视政治现实,已经暂缓优先修宪的目标,以免激化军政矛盾。事实上新政府也提出过修宪主张,但并没有付诸行动,民盟仍然在2008年宪法的框架下确保了军人集团的既得利益,民盟与军人集团的关系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由于现有的整个官僚体系均为巩发党遗留产物,因此民盟推行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缅甸学者和商人普遍认为民盟党内缺乏执政人才,民盟的许多部长和省长或曾经长期身陷囹圄,或是医生出身,缺乏必要的行政经验。另一方面,民盟政府继承了整个吴登盛政府的官僚体系,现有的技术官僚多来自巩发党,部属各司、处的主要职位仍然为巩发党时期的官员把持,民盟任命的主要领导未能很好地与技术官僚合作,短期内隔阂也很难消除。而巩发党的技术官僚对民盟的政策也多持抵制态度,从而导致缅甸各部行政效率低下,一些行政命令甚至难以贯彻执行,对民盟政府落实相关政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之,民盟从在野党转为执政党后不可谓不努力,但除外交方面成绩显著外,其他都不如预期,驾驭经济的能力更是明显不足,应对问题的办法不多,在推动和平进程方面对困难的估计严重不足,有关对策方面缺乏应对政策,民族问题近期无望解决――缅甸建立真正的民主联邦国家任重道远。昂山素季正在逐步走下神坛,未来如果民盟政府在经济上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民族问题上亦没有建树的话,民盟执政前景堪忧。

上一篇:燃气安全自查自纠报告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结对帮扶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