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用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7 11:11:32

市场化用工制度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1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务派遣,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司市场化用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市场化用工机制改革。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市场化用工 改革原则 聘用要求 组织实施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由于成本节约、编制批复、后勤保障用工等原因,存在较多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比例也往往超过10%,这就为现在的用工留下法律及用工风险双隐患,急需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用工改革。

一、国企劳务派遣用工与市场化用工现状

1.劳务派遣用工现状。在中国,随着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为了解决传统用工模式固有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所带来的人事管理弊端,降低用人成本支出,建立灵活的人才使用方式,“劳务派遗”机制应运而生。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目前主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服务合同,并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办理各类用工手续,处理被派遣人员的人事、社保、薪酬福利等各种人事劳动管理工作,用工企业定期将相关费用结算给劳务派遣单位。目前国有企业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劳务派遣专业管理、专业技术、通用人员(后勤),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人数占到公司整体用工人数的30%-50%及以上。

2.市场化用工现状。本文论述的市场化用工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如年龄、学历、技能等要求),将目前符合用人标准的存量劳务派遣人员通过系统的程序转化为直接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市场化用工。市场化用工后,这部分人员享有与企业其他正式职工同等的各类待遇。由此解决之前劳务派遣员工比例大、层次分化、向心力不足、工作积极度差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违反《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从目前已实施市场化用工的某电力企业来看,效果显著。该企业原劳务派遣用工占总人数的60%,原来公司存在凝聚力、满意度、幸福感、工作成效较一般及离职率高等问题,自获批市场化用工试点以来,以上问题均得到较好改善,通过测算,市场化用工后创造的效益较市场化用工增加的成本高约35%。

二、市场化用工改革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队伍、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选拔录用工作,稳定员工队伍,为合同制在册员工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不断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结构。

2.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重点将文化程度高,专业技能强,做出突出贡献及紧缺专业、重点岗位的派遣人员作为选拔录用对象。

3.坚持“公开公平、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照规定条件,做好申报、审查、考试、公示等重点环节工作,公开各阶段进展情况,接受广泛监督,确保选拔录用工作公平有序开展。

4.坚持“有效激励、发挥导向”的原则。通过选拔录用工作,使广大派遣人员有信心、有奔头,鼓励引导其通过自身努力扎根岗位、勤奋上进。进一步规范派遣人员管理,畅通学历提升、职称评聘通道。

5.坚持“业绩导向、能进能出”的原则。以市场导向为方向,业绩考核为中心,健全规范化管理,建立退出机制,优化岗位管理,实现岗位效益最大化。

三、市场化用工工作程序及实施步骤

1.工作程序。第一,组织保障,成立成立市场化用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场化用工考核工作组及监督工作组。第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场化用工实施方案、市场化用工需求计划市场化用工招聘公告等 一套方案。第三,宣传动员。加强正面引导和舆论宣传,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市场化用工制度及实施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实施步骤。第一,研究制定市场化用工招聘方案,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第二,审查报名应聘人员资格条件,筛选确定符合条件人员,上报审核。第三,组织考核考评,分三个环节。具体为:专业笔试考核占30%、年度绩效考核占20%、面试考核占35%、综合考核占15%(具体考核分项及比例可根据公司实际调整)。总成绩80分及以上可列为拟市场化聘用人员。其中:专业笔试考核成绩由专业考试得分为准;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历年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平均值;面试考核成绩主要由考核领导小组对员工综合素质、业务技能进行面试考评打分;综合考核成绩由岗位分、服务年限分、技术技能职称分、学历分、荣誉分等构成。第四,成绩统计,上会讨论核定,结果公示公布。

四、结论

通过企业市场化用工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及配置,对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人力资源效益、提高员工归属感及幸福感、促进员工积极工作及努力奉献、降低用工风险等有着很大的效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公平公正、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责权利相一致、压力与动力相平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实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2

一、领导高度重视,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年初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根据计划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并结合行风评议工作,就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自查自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层层成立领导机构,把工作责任分解到领导、部门和岗位;层层制定工作方案,把工作的内容、目标、方法、步骤、时限、检查、评比等等工作要求一一细化明了;层层签订责任状,为推动年度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夯实内务基础。对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律由分管局长审核通过后局长签发,对执法文书全部使用法定的预定格式,对各级文件整理装订成册,对各类办案会议、检查记录,对举报材料及查处结果归类存档。

三是进一步充实了领导基础。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调整充实了市“扫黄打非”暨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完善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廉政制度》等工作制度,为开展各项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领导保障。

二、确立执法主体,健全规章制度今年4月,按省统一要求,经市编委批复,我市撤销原市文化市场稽查队,新组建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负责市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

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综合执法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我局依法行政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不断健全,特别是《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法制办的有力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一系列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文化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市场管理、新闻出版管理、“扫黄打非”及文物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十年被评为湖北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文化行政执法工作。

按照文化(新闻出版)综合执法的规范要求,我们在严格按照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等18项制度的基础上,将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综合执法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所涉及到的条款,逐一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和排序,并为每一个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事项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图,对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和细则区分轻微、一般、严重情节,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为了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案件办理,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市文化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市文化局行政执法督察制》、《市文化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市文化局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如:“稽查制度、稽查员岗位责任制”,“文明用语、文明忌语”,“廉政守则”,“举报查处制度”,并建立了行政执法人员公示栏。在日常稽查中,始终坚持两人以上亮证执法,每个文化市场管理人员都凭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新闻出版稽查证上岗证。

为了保证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成立行政执法评议小组,对执法工作中的问题、难题,进行商讨、评议、研究处理,保证了文化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从制度上规范了行政执法工作。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从查处、扣押物品、鉴定、告知、处罚等环节,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办理,由于制度健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位,我市文化市场管理没有一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发生,综合执法人员无违法乱纪案件发生,在广大经营者当中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执法形象。

2011年,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局窗口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中心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勤制度。坚持“便民、高效、廉洁、公正”的服务宗旨,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之制》、《首席代表制》、《服务承诺制》、《窗口无缺位制度》、《审批专用章制度》、《网上审批制度》、《绿色通道制度》等十四项制度,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能,做好行政审批工作。我们加强和改进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通过梳理,行政服务中心文化窗口审批环节精简50%、审批时间缩短50%,一般事项办事者往返次数不超过2次,实现了服务中心文化窗口由“接待型窗口”变为“审批型窗口”的目标。对没有产生的审批事项进行了分析,取消了音像出租、零售许可的收费。行政审批窗口所有办件信息全部进入行政审批应用系统,按规定的审批环节和时限进行流转,并自觉接受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截止12月,市文化窗口共受理44件,其中图书经营许可证21件;音像零售出租许可证4件;印刷经营许可证18件;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1件;办结通过44件,其中即办件25件,所有事项承诺时限内提前办结率均为100%,全年未发生因窗口工作人员责任导致所受理事项不能按时办结的情况。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参加行政服务中心组织的创建“党员示范岗”、“红旗窗口”、“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窗口人员以“彰显服务水平,展示标兵形象”为主题,积极参与全市“行政服务标兵”劳动竞赛活动。本年度窗口多次受到表扬,2011年窗口工作人员先后二次被评为季度“服务明星”,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坚持学法用法,强化监督考核一是坚持学法用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我们以“强化素质,提高能力”为抓手,大力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努力锤炼一支政治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通的文化执法队伍。局机关工作人员坚持个人学法和集中学法,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对于全局性的工作坚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举办了全市文化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班,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连续多批次安排人员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稽查人员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

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依据各自职责和责任分工,层层签订责任书,使目标分解、制度落实,案例查处、过程监督的责任相互挂钩,互相联系。凡是制度要求,都要严格落实;凡是违反制度的,都要追究责任。坚持“谁分管、谁承担,谁延误,谁负责”的原则,树立不抓落实就是失职、标准不高也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坚持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健全层次管理、分项管理体系。坚持职能部门负责,细化、量化工作的标准和细节,确保工作无盲区。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机制,严格奖惩兑现。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依法规范执法行为。将执法职权逐个分解到每个执法人员,定职责定岗位,定期组织执法评议考核。目前,已在我局形成一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办事高效、井井有条的工作秩序,营造一种团结协作、争先创优的良好的氛围。加强过程监督,是对工作完成的全程监控。坚持在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能力、简化办事程序、保持清正廉洁方面强化考核,对所有项目审批、案件处理实行全过程、经常性的检查和督查。同时我们还通过明查暗访、调查走访、参与现场踏勘,召开业主、义务监督员、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及热线电话等形式,邀请经营业主、服务对象及相关科室评判我局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全年共向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县市区文化部门、经营单位发送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回收率达98%,总满意率达到96%,网上回复群众意见、建议27条。

制定了《市文化市场及“扫黄打非”案件举报受理、奖励制度》,对日常行政执法工作中群众实名举报,经查证违法事实确凿,视其情况给予100-1000元或罚款10-15%的奖励,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我局行政执法工作。

四、着力专项治理,整顿市场秩序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与为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进一步规范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车站码头、步行街、广场天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打击无证照经营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8000人次,检查市场2000余家次,取缔无证地摊游商500余处、无证书店5家,无证打字复印店3家。

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对中小学校周边书刊、音像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开展以打击盗版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加强对图书集中经营场所尤其是学校周边图书经营场所的管理和检查,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8870余盒(片),非法书报刊9650余册,有效地维护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强化日常管理。我局全年组织各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沟,出动检查人员17600多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0600多家次,收缴各类非法书报刊2190多册、色情侵权盗版音像制品1225盘,收缴盗版图书及教辅1200多册、软件105盘,低俗光碟1396盘,非法电视棒17根,受理文化市场举报61起,查证办结举报案件38起,查处文化市场违规经营单位512家次,责令停业整顿51家次,责令改正303家次,警告158家次,在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亮剑”销毁活动中,市文化部门销毁收缴的盗版、、色情光碟12000多盘、盗版教辅、非法图书、报纸期刊2万多册,游戏机8台,游戏机电路板120块有效的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五、加强法制宣传,提升市民法制意识加强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守法意识。年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对印刷、音像、书刊、娱乐、网吧、演出等行业的经营单位进行政策法规培训和考试。向全市所有娱乐场所、网吧经营单位发出自律倡议近千份。组织开展了“肩社会责任,党员联系网吧”-系统内百名党员联系网吧、“百名家长联系网吧”、千名“五老”监督员联系网吧和“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文化市场监督工作的“四位一体”监管联动机制,联动机制全面启动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学生家长、“五老”监督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仅市直文化系统党员干部按责任分工、自觉到网吧等文化经营单位走访、巡查、宣传750多人次,发现和征集了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50多条,此举对促进文化经营单位文明经营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增了光彩,受到省厅、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等主管部门好评,省厅办公网、《湖北文化》、党建信息都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和经验。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3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效提升综合执法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文化执法系统开展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特制订如下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及中央、省委两办下发的《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意见》的相关精神,深入学习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开展文化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牢固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装备保障,促进执法人员作风转变,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促文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大提升。

二、组织机构

成立以xx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第一副组长,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联系县(市)区的局领导分别兼任县(市)区创建指导组组长,局机关所有科队长以及县(市)区各大队长为成员的文化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局法制大队,承担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法制大队大队长任办公室主任。

三、出台《执法规范化创建标准二十条》

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从以下三个方面标准着力,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结合单位实际,抓好这三个方面的规范化创建工作:

(一)执法业务标准规范

1、日常检查行为规范。严格落实《文化市场日常检查规范》。开展文化市场日常检查工作,应当有两名以上具备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参加,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表明执法身份,告知当事人相关权利义务。

2、日常检查内容和频度规范。开展执法检查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内进行,坚持日常巡查和技术监管相结合,在网吧市场全面推行使用“文网卫士”系统开展远程巡查。每月10日前报送执法数据,每次巡查完毕后及时使用技术监管平台录入检查结果。每月各县(市)区使用技术监管平台向市局报送执法工作信息不少于2条。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每月对辖区内网吧、娱乐、书报刊、音像、印刷等重点监管市场经营单位的现场检查次数不得低于4次,对其他类市场日常检查次数不得低于1次;每年对辖区内重点监管市场的平均检查次数不得低于48次,对其他类市场的平均检查次数不得低于12次。

3、办案方式数量规范。全面推行使用文化部技术监管平台进行网上案件办理。全年办案类别在五类以上。全年办案数量不少于编制到位人数的三倍。执法办案所用文书必须是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一的文书格式。文化市场一般程序案件须做到一案一卷,行政处罚实行查缴分离。办结案件及时立卷归档。

4、自由裁量权基准规范。认真执行《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处罚数额必须符合《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规定的情形。

(二)执法管理制度规范

有效推进全市各级执法职责规范,明确全市各级执法机构编制三定方案,明确执法机构法定职能职责及执法范围。切实推动各项执法制度规范。

5、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规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两办《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出台各级执法机构编制人员“三定方案”,明确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执法单位,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6、责任制度规范。各执法单位必须明确每位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并对所辖实体文化市场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责任和内容。

7、举报受理程序规范。严格执行《举报受理制度》,举报受理实行层级审批,统一指派,所有受理的文化市场举报都应在规定时限内处理、办结,并向举报人进行反馈。

8、执法过程记录规范。全面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开展日常检查执法活动,要坚持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录音录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文字记录。特别是对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调查取证、证据保全、听证、行政强制、送达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和对直接涉及生命健康、重大财产权益的现场执法活动和执法场所,要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全过程音像记录。

9、随机抽查和案件督办规范。完善并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和《案件督办制度》。按规定,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及时上报查处结果。对于上级督办的案件,要做到有行动、有结果、有回复、有汇报。

10、突发事件处置规范。贯彻执行《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及时上报重大案件及查处情况。

11、部门联动机制规范。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加强联系,主动协调,形成信息互通、良好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及时建立《执法协作联动制度》。

12、审批程序规范。全面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出台《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审批制度》,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机制,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经过层级审核审批,确保程序合法。

13、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严格遵守《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公平、公开、公正执法办案规定》,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进一步明确公开范围和内容,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依法依规明确政务公开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程序。对法律依据、办事流程、听证信息、处罚结果要利用门户网、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进行定期公示。

14、执法监督规范。及时出台《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制度》和《文化市场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

15、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及时出台《全年教育培训计划》,坚持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带头授课,做学法表率。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每年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专业法律知识、新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组织开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警示教育等,推进学法形式创新。把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内容。

16、考核考评制度规范。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考评细则,将机构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能力作为考核重点,严格考评,促使机构和个人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坚持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标准。

(三)执法装备配置规范

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提供执法配置保障,认真落实《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工作的指导意见》。

17、配备执法专用房间。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配备举报受理室、询问调查室、证据保存室、技术监控室和罚没物品库房等执法专用房间。日常办公用房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执行。

18、配备执法专用车辆。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配备巡查用车及暗访用车,县级执法机构按每5人配备1辆,每机构不少于2辆的标准配备,保证文化市场日常巡查、举报受理、调查取证、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需要。巡查用车应喷涂“文化执法”、“举报电话12318”等执法标识。

19、配备执法专用设备。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和文化市场监管需求,配备数码照相机、平板电脑、移动存储介质、便携式打印机、移动执法手持式终端、执法仪等执法专用设备,进一步提升综合执法效能,全面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移动执法系统。

20、建设技术监管平台。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加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管理、网上执法、远程监管等功能,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效率与水平。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1日之前)

局机关各业务大队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认真开展学习讨论,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向当地政府请示汇报,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要求。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日—11月30日)

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根据方案要求,逐项落实,责任到人。6月份,创建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2018年度文化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工作评分细则》。并建立定期调度、督查、讲评、通报的工作机制,促使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31日)

市局将对局机关各业务大队和各县(市)区就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按照《2018年度文化执法规范化单位创建工作评分细则》进行考评打分。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是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办案程序、提升综合水平的一项重点工作。局机关各业务大队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二)明确责任,精心组织

局机关各业务大队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范化建设工作扎实有序,高效开展。

(三)注重落实,稳步推进

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政策支持,要有计划的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好的经验进行认真的归纳总结,及时向市局上报。

(四)周密部署,争创一流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4

一、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人才观念陈旧、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展,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步伐十分必要。

1、市场化选聘人才是把国有企业打造成具有一定国内外竞争优势企业的需要。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企业必须以人才优势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市场化选聘人才将成为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2、市场化选聘人才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深化内部改革,逐步构建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对新一轮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更加凸现其重要性,人才选聘与市场接轨会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并巩固和扩大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3、市场化选聘人才是改善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结构的需要。目前,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等不尽合理,特别是不能很好满足企业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化选聘人才,能够有效的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动人才队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知识化。

4、市场化选聘人才是开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新局面的需要。选聘人才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市场化选聘人才会相应拉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其他功能进一步增强,推动企业用人、育人、励人等各项机制进一步完善,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更好地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原则

市场化选聘人才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凡涉及人才选聘工作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应提交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实施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选聘的法人治理结构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办理任用手续。

2、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公开就是要扩大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坚持公平就是要强化竞争,坚持凭德才、作风和实绩选人用人;坚持公正就是要公道正派,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

3、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实行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择优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

4、坚持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在选聘中,要严格依据考试成绩并结合考察结果选聘人才,以确保选聘人员的质量,杜绝选人中的不正之风。

5、坚持全过程监督的原则。纪委或监督部门全程参与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既对参与选聘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又要对选聘中的考试、考察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对拟聘人员进行公示,公布监督联系人及电话,不断强化监督职能。

三、市场化选聘人才的途径

市场化选聘人才主要采取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聘、猎头公司协聘、社会招聘、内部培养四种途径。

1、通过校园应届毕业生选聘,储备专家基础人才。国有企业在原有计划招生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牵手高校毕业生”等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提高企业知名度中确保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为企业长远发展和专家队伍建设积蓄基础人才。

2、通过猎头公司协聘,选拔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猎头公司推荐是成熟市场条件下获取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应加强同猎头公司的合作,通过零散招聘、定向挖掘,选聘企业当前发展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可聘请一些客座专家、顾问,逐步实现企业高端人才扩容。

3、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补充稀缺专业人才。国有企业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和熟悉上游产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等领域的业务人才,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途径,因为社会上的人才多而全,这样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添补企业稀缺人才的空白,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4、通过企业内部培养,选配关键岗位人才。对于国有企业主专业高端人才,主要选聘渠道还应是注重内部培养,通过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培养,不断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不断钻研专业技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岗位上最大化发挥作用。

四、市场化选聘人才的措施

国有企业要确保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果,应逐步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保证措施。

1、加强对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专门成立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机构,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探索研究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人才选聘的市场化进程,加强理论研究、过程跟踪和评价监督,保证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健康、持续、有效开展。

2、树立市场化选聘人才新观念。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应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 “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市场化”和“人才不求为我有、但求为我用”等全新的人才观,为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3、完善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机制。国有企业应以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为牵动,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各项机制。在选人机制上要加大市场化配置人才的力度,不断创新选聘渠道;在用人机制上要充分发挥业绩导向作用,认真推行绩效考核与员工职务升降挂钩机制;在评人机制上要完善以岗位问责为依据,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励人机制上要健全市场化薪酬体系,对特殊人才实行协议薪酬制,深化推行文化激励、培训激励、工作激励等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激励机制;在育人机制上要按照企业需要、员工需要的要求,有计划、分类别进行培训、培养;此外,在员工发展机制上要从组织的角度为员工量身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围绕健全各项人才工作机制,着力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为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5

【关键词】市场化用工;薪酬;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劳动用工机制远远适应不了企业竞争的需要,市场化用工已成为当代国有企业最常见的用工方式,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迎合了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多变的需求,但随之引发的较为落后的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也逐渐突显出来。如今,各企业已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升到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把员工的激励工作更是当作重中之重。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方式还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民主活动等方面还是以原有的编制内员工的利益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化用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实施多元化用工的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好各种用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适合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的激励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化用工的现状

(一)普遍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型组织的市场化员工已占到其人力资源的80%。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市场,任何生产活动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企业都认识到,在这种形式下,市场化用工的成本明显低于编制用工。为了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科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更多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市场化用工这样一种灵活用工方式。

(二)多层次性

市场化用工的来源最初主要为为社会招聘人员和少量大学毕业生,他们一般处在生产一线和操作岗位上。随着市场化用工越来越普遍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该类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高学历员工占其比例也逐渐扩大,并且任职一些重要的管理岗位。其薪酬福利从政治待遇、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各项保险以及培训休假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三)青年主导性

市场化用工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因而其主体往往是以20―40岁的青年群体为主,存在流动性风险。一方面,青年群体具有先天的创新性和责任感,为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因素,往往以家庭为出发点,因而求稳定性是其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市场化用工的激励困境分析

(一)激励政策的严重差异化

虽然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化员工的群体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管理体制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但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问题尚未明确。与编制内员工相比,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还不够完善,企业往往更注重编制内员工的薪酬激励及职业生涯发展;绩效考核的方式和要求常常也有所区别,忽视了市场化员工的主观需求。

(二)激励方式的普遍单一化

激励体制当中,薪酬激励是最常运用的激励方法,它对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直接有效的。但若仅仅是从薪酬方面单一地去激励,而忽略其工作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那么其效果到达一定高度后将不会再上升,甚至会下降。而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就缺乏多样性。由于市场化员工并不是无固定期限、长期的员工,其稳定性和忠诚度都有待考查,所以企业常常不重视该类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激励。

(三)激励层次的需求矛盾化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个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满足的过程,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该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构建激励体系时,要基于员工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设计时应注意薪酬只是满足员工需要的一种有效因素,其余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激励因素加以补充。现阶段,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还是偏重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没有重视市场化员工日趋渴望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四、市场化用工的激励政策研究

(一)变机会激励为归属感激励

市场化用工是指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的有固定期限的合同化用工,所以市场化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较低,其稳定性也较差。虽然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市场化员工对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的需求,会给员工提供培训或技能学习机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无法消除员工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各类员工都产生一种归属感。企业与所有员工在利益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员工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好、维护好员工的切身利益,让各类员工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整合一致,形成与企业共进退的职业责任感。

(二)优化薪酬结构,提升薪酬激励的水平

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必须体现员工报酬的公平性和对员工行为的激励性这两个方面,薪酬激励就是企业运用薪酬水平政策、结构政策、差别政策、增长政策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合理、灵活的薪酬结构对企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企业在薪酬政策设计过程中,应以工作的内容或者以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复杂程度为基础,而不是员工的种类,明确企业中各种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别性以及这些工作对企业的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的大小,制定合理公平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三)增加权力赋予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就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最难满足的,但也是能发挥最大激励功效的。它不仅能激励员工热情上进的工作态度,更能带给员工工作上的成就感,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归属感,这样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授权,如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参与决策、提案制度等方式去满足市场化员工的这类需要。

(四)鼓励职工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竞争

竞争是进步的催化剂,是另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开展团队竞争,一方面促进企业实力的增强,强化吸纳人才资本,企业用工可以优中选优,大量引进和留住人才,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企业吸纳人才和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消除编制内员工“吃大锅饭”的消极工作态度,促进各员工之间的合作,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五、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对其的有效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公平有效的激励模式,才能为企业的稳步上升的发展、和谐积极的内部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刘银花.薪酬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德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用工的激励研究[J].石油教育,2007.3:94-96.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6

工商管理机构经历了市场培育、工商职能转变和加入WTO为标志到现在的三个阶段,监管领域包括集贸市、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并以巡查式作为其监管模式,监管方式实现了信息化、精细化,并且在监管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双层领导,即向地方政府负责,又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负责,地方政府为起主要领导作用,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辅助领导作用。这样的领导体制使得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和实现。随着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食品问题的不断出现,现有的工商管理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并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改善市场的运行状况,为群众提供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一、工商管理的体制的现状及实例

我们以“三鹿奶粉”事件来说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第一医院出现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并不断扩大范围。经过调查之后,确定最大的罪魁祸首在于被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奶粉。该事件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对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奶粉的回收,事故责任追究及企业的停产以及质监部门的责任追究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部署,并且对地方政府及主要监管部门严厉追究责任和惩治,撤去了石家庄市委主要负责人职务,同意了质检总局总负责人辞职的请求。从该事件来看,问题牛奶流通的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环节监管力度不足,而工商部门作为流通环节的主要监管者责任重大。因此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工商部门都被处以不同程度的处分。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的现状:

1.监管力度不够。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往往要兼顾地方的利益,从而不能独立发挥监管到位的职能。很多地方实行保护主义,在这种保护主义的压迫下,工商部门在处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贩私走私等违法活动时,往往处理不完整,执行力度不够,没有深究下去。从三鹿奶粉的流通来看,也可以看出工商管理部门监管力度的不足。

2.监管职能分散,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按照所划分的行政区域开展监督管理活动,不仅不能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压迫。而且,工商监管部门是依据职能来划分部门的,且上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相对应,从事的工作性质相似,整个组织实行垂直管理,但它不是以管理和服务为导向的。工商管理部门这样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工作内容重复,造成人力的浪费;在垂直管理中,一线监管主体压力很大;工商管理内部各部门之间职能分散,各自把关,没有建立长久有效的监管体制,无法形成统一明确的监管主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鹿奶粉事故先后在在各个省区或省区内的不同地区发生,都充分说明了工商监管职能的分散。

3.监管职能泛滥。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的主要执法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便是依法行政,监管市场。但是他们经常忽视了主要职能,而滥用“服务”这项职能,全国各地的工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服务”作用:首先是资助随意降低门槛,宽松市场准入的条件;其次是通过加快速度缩短市场准入的时间;最后是对某些企业开启“绿灯”,进行非法贸易。

二、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途径分析

1.树立公平的服务理念和规范的监管理念。在政府管制的基础下,工商管理实际上是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行政管制,它针对的对象是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行为。虽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念中有“放松管制"的要求,但它应该是经济领域方面的宽松管制,它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当这种管制转向社会利益时,便要变得谨慎而严格,因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管制稍有松懈的话,对社会造成的可能是致命的危害。而工商监管部门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监管的具体部门,它的职能取向更应该加以强化。结合当前工商管理存在职能泛滥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

第一,依法树立公平服务理念。工商部门的监管活动与服务关系密切,工商部门的监管活动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维护了市场的经济制度,也就是说,在这里,监管活动也遵循了服务的宗旨。但是要注意,这种服务必须是服务于市场的良性发展的,要抛弃不合法的畸形服务观,推行公正的监管制度和服务理念。强化监管职能,严格把握好监管者与服务者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实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第二,树立有效规范的监管理念。工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这一职能和权利的应用,维持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护应有的权利。因此明确监管的职能取向,要求工商部门建立起有效、规范的监管理念。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体现在具备适当的监管内容,合理的监管模式等,以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因素。市场监管的规范性体现在依法行使监管职能,公开政务和办事程序等。规范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商监管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来促进和监督工商部门的工作。实施责任追究制度,首先有利于让那些工作中存在重大过失的管理者主动下台,从而理清了门户,有利于工商监管部门更好地发展;其次,也有助于监管职责的依法行使,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工商监管行为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法律法规负责,从而形成了依法执政的理念。最后,有利于建立起长久有效的监管制度。强化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监管的主体是人,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工商监管人员的职业道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提高工商部门的监管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市场秩序的维持中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市场主体的信用问题,如果市场主体严重却信,那么不仅不能很好地协调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开展,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因此,工商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改进监管方式,实施信用监管,来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程度。具体可以从建立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完善信用信息的披露制度、统一市场信用监管的指标和有针对性扶持信用高的企业发展来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p#分页标题#e#

4.完善监管体制,建立良性绩效评价机制。监管体制必须不断完善,通过创新,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保证,它能促进市场监管的优化和提高监管效果。可以通过明确考核的标准和参照,优化考核的方法,合理科学进行绩效的评价,最后,还要注意正确地应用评价的结果来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心。

三、结语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7

为了构建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国家工商总局提出要全面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效能和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进入新世纪,面对全面转型升级的市场,仅靠有限的监管力量和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迅猛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在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之后,在总结各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践的基础上,部署全面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状况根据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两个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指标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

一、霍尔果斯口岸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开展情况

截至20__年底,口岸工商分局完成了对辖区内的市场的信用分类监管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

此次认定的市场共两个,其信用分类认定根据各市场开办单位的主体资格、场内经营户户数及持照等情况分别认定。非农产品市场一个--霍尔果斯国际商贸中心。农产品市场一个--霍尔果斯天得农贸市场。

序号 开办单位名称 市场名称 农、非农产品市场 场内经营户数 持照数 非持照数 认定类别

1 伊犁天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霍尔果斯天得农贸市场 农产品市场 33 33 B类

2 伊犁欣德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霍尔果斯国际商贸中心 非农产品市场 76 71 5 B类

二、霍尔果斯口岸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存在的问题

参照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联系具体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的实际认定标准,目前,关于口岸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开办单位的市场开办单位信用情况、市场开办单位机构组织情况、与场内经营者约定权利义务情况、市场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及监督机制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管理制度方面,将两个市场认定为B级必须制定10项以上管理制度,并且制度较详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两个市场均不能达到此标准,基本的制度,比如经营者营业执照检查和档案管理规范、日常巡场检查制度、消费纠纷调节等级制度等都没有建立,根本问题存在于各项制度的落实环节上。

(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项目共22项,其中,基本项(农)9项,(非农)6项;一般项6项;提高项(农)7项,(非农)9项。从目前我们对二个市场的资料搜集及检查情况看,两个市场的各项指标项目均未达到要求,主要问题存在于一般项的建设情况。(参照下表)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

序号 指标项目 项目类别 序号 指标项目 项目类别

1 市场开办单位信用情况 一般项 12 台帐建立情况 基本项(农)提高项(非农)

2 市场开办单位机构组织情况 一般项 13 市场快速检测情况 一般项

3 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般项 14 市场开办单位配合监管情况 基本项

4 与场内经营者约定权利义务情况 一般项 15 场内商品退出 提高项

5 场内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性 基本项 16 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情况 提高项

6 场内经营者亮照情况 基本项 17 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提高项

7 场内经营者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项 18 信息公示情况 一般项

8 场内主要商品类别管理 提高项 19 市场安全应急管理情况 基本项(仅农)

9 违禁品禁入管理 基本项 20 场内经营者信用 提高项

10 商品质量管理 基本项 21 合同守法情况 提高项

11 索票索证情况 基本项(农)提高项(非农) 22 广告宣传 提高项

(三)市场内经营户的持照情况和经营的诚信度间接影响到该市场信用分类的认定。霍尔果斯天得农贸市场,有经营户共33户,持照率100%;霍尔果斯国际商贸中心,有经营户76户,持照率94%。持照率和经营诚信度的高低影响整个市场信用分类的认定。

(四)市场监管方式。主要表现在对各个市场的巡查情况。目前,对市场的监管采取传统的监管方式,只是加强日常监管,根据本局的具体情况,市场巡查人员数量本身就少,无疑加大了工作量,某些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的实际效果未能出优创优。网格化管理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相结合方面工作没有具体开展。引导市场开办单位加强自律管理没有涉及到。

(五)市场监管工作与市场开办单位未能实现互联互动。对市场的巡查,市场开办单位未能充分体现其职能,落实具体的日常监管工作建立台帐。

(六)由于口岸地处中国最西北部,受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比起沿海地区或中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目前的市场监管还是属于传统单一的方式,要学新方法,新理念、新的管理制度。

三、针对口岸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一)借鉴义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义乌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为突破口,初步创建了集信用征集、评价反馈、分类监管、分类奖惩为一体,以商业文明为引领,经营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分级监管为基础,信用指数、品牌比对、质量监测三大中心为链接,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合同履约、经营者自律四大机制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 记、局长周伯华在会上指出,这个模式将信用监管的对象从单一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扩展到市场开办者和入市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体系比较健全,结构比较合理,信息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为全国工商系统深入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提供了借鉴的有益经验。

据悉,义乌工商机关经过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后,提高了监管水平和效能,提升了市场经营户的素质,20__年,市场经营户违法率仅为5.96%。,消费投诉量比20__年下降26%。据20__年、20__年连续两年对客商的随机抽样结果显示,经营者对义乌市场的诚信满意率高达91.2%至92%。

义乌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监管模式,无疑给全国工商系统提供了实际的经验。我们应当从监管对象入手,借鉴义乌的监管经验,将市场主体扩展到市场开办单位以及场内所有经营者,这样有利于对市场的统一监管。

(二)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专题调研会及“三化建设”成果

在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专题调研会上介绍了去年各地推进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就下一步全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进行热烈讨论。

成都市工商局结合城市创优工作,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先进、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按照“放责交权、属地管理”的指导思想,在农贸市场首先推行监管职能改革,市政府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整合,统一授权各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改变各部门多头监管带来的监管力量分散、职能交叉、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真正实现了部门与主办单位齐抓共管。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反复修改,该局制定了《菜市场管理规范》、《关于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试行意见》,设立市场监管“三化”建设专项基金,将菜市场纳入信用分类,确保市场监管有据可循,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调动广大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户的“三化”建设主动性,对提高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四川省工商局提出了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即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省各级工商部门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思想、出思路,积极开展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化”建设成果在对提高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合我辖区内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进度和落实情况,可以借鉴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化”建设的经验,加大管理层力度,严格要求市场开办单位,加强市场自律,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在市场管理上规范化。全面推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全系统信用信息共享;加强信用指标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信用指标体系的全面、客观和准确性;建立健全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通过采集记录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信用信息,依据信用优劣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激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努力增强市场开办者、经营者诚信意识,促进自觉守法经营。

(三)转变监管方式

分级定期巡查,按照评定的等级不同对不同等级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将市场开办单位和经营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信用类别确定监管频度,调配监管力量,实施科学监管。(市场分类监管表)

市场类别 监管频率 监管措施

A 每季度一次 对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和责令改正为主;对于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

B 每月一次 对轻微违法行为,以责令改正和警告为主;对于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

C 每半月一次 对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并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督促其自觉履行管理职责。

D 每周一次 对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并公开违法记录,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惩戒教育。

(场内经营户分类管理表)

信用等级 管理频率 管理措施

A 每月一次 对于日常经营中的不规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在日常管理中,在招租投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条件,在日常经营方面给予协助扶持。

B 每周一次 对于日常经营中的不规法行为,以口头警告为主。

C 每三日一次 对于日常经营中的不规法行为,发出书面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D 每天一次 对于日常经营中的不规法行为,发出书面警告,并在市场公示栏公示不良行为。

市场化用工制度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城乡协调度;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经济增长包括城市和农村两部分的增长,经济高质量的增长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单方面注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最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城乡关系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在于作为城乡发展失衡核心的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要素,如产业结构、城乡收入与消费差异、劳动力转移程度等等。基于此,经济增长中城乡的协调发展可以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城乡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早期研究主要建立在工业化早期城乡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之上,通过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指标(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等)间的关系来解释城乡协调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方面涌现出了主张“工业主导论”的刘易斯经典二元经济模型,主张“工农业平衡发展论”的“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强调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业剩余作用的“乔根森模型”等等。在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方面,出现了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以赫尔希曼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实与二元结构理论的冲突出现以及新型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将分工组织、市场分割、收入分配等代表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引入到对二元结构的分析当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另一方面是对二元结构的成因和结构路径的反思。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和演化是专业分工不断演进的结果。他指出,无论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从分工水平演进的角度来理解二元经济结构,其转化都意味着农业比重的相对缩减和工业比重的相对增加,即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高帆认为二元经济反差源于两部门不同的分工水平,结构转变的趋向必须在分工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他通过构建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证明了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而促使分工演进的关键是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交易费用的降低。

进入21世纪,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桎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使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城乡协调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赵保佑通过构建城乡经济关联度评价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法)对我国城乡协调度进行了静态(截面数据)和动态(时间序列数据)两方面的评价。从静态角度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的区域分布规律;从动态角度看,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到现在呈现出复杂的过渡型态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经济相互关系与依存加深,呈现向协调发展的良好趋势,另一方面城乡关系又含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呈现出高度的空间不平衡性。饶晓辉等应用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在高速增长阶段时,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为负,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低速增长阶段时,该影响效应为正。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试理论上分析城乡协调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数据,评价我国城乡协调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关系的演变。

二、城乡协调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

(一)城乡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的统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生产要素市场的城乡分割。若将发展中国家早期“剪刀差”政策环境下的要素流动称为“要素的非市场方式转移”,现在改革的目标即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要素流动,带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四级特征”,这样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极大地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缓慢,其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偏差值一直保持在30个百分点以上。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可从两点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第一,打破一级市场正式职工由于缺乏竞争者所引致的低劳动生产率的现状;第二,将之前企业采用短期合同雇佣低成本、低技术的年轻农民工纳入到培训范围之内,提升整体产业工人技术结构。

资本市场方面,打破城乡分割将有利于资本运动从丰裕的城市流向匮乏的农村,解决农村地区严重的“资本饥渴”问题。王俭贵指出,在资源配置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内生出分割的要素市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能与现代部门的资本有效对接,从而形成了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过剩,这说明增长还远没有接近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农村地区由于资本匮乏致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元经济结构使资本大量淤积在现代部门,工业增长大多采用投资主导的“马克思类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库兹涅茨类型”,工业增长是伴随着资本-产出比的上升而增长的,这就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仅仅是量的增加而非质的优化。

土地市场方面,我国土地整体上分属于国家所有的城市土地和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这就造成了土地使用和转让的“双轨制”:在城市国家垄断着一级土地市场,在农村二级土地市场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要通过行政转让或有偿出让。这种效率的转让方式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低价征用的土地成为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器,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的重要来源,土地抵押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融资工具。城乡土地市场的统一将使二级市场土地以市场方式定价,这样农民就可以参与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分享改革的成果;同时,还将遏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二)城乡协调度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从

而促进全社会福利改进,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我们可以采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下简称城乡收入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收入比与消费比成不断上升趋势。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消费需求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通过影响总需求带来经济的乘数增长,另一方面在萧条时能够拉动需求和投资而缓解通货紧缩,在过热时会充分发挥农村消费的“熨平机制”而减弱通货膨胀,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平抑经济波动。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拉动农村消费的关键就在于城乡协调度的提高,加大对农村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稳定农民收入预期,通过稳定性收入代替暂时性收入来提高消费水平。占发展中国家多数人口的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城乡协调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这种结构性的优化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协调、相互推动。但发展中国家过分重视工业化过程而忽视城市化进程往往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也较易出现以乡镇工业、城市工业并存、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存为特征的二元工业化格局。在我国的二元工业化格局中,城市工业化是其中一元,城市工业化是以国有工业为主题来推动的;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是其中的另一元。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工业化存在严重弊病:一是造成了城乡工业的产业趋同,使得城乡工业间出现过度和无序竞争现象,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使得城市生产要素和城市文明难以向农村转移,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四)城乡协调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完善市场体系,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求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关系。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分割,资源难以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并得到有效配置,全国性的市场难以形成。在城市中,商品交易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都较为完善,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较低,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较为健全。而在农村市场体系中,传统的农村经济和市场化的农村经济并存,而且由于各种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农村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也比城市市场要大得多,这大大阻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解决城乡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市场体系的不对称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的大市场。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分割性,决定了城市和农村经济转型的任务不相同:在城市市场中,主要任务是完成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经济结构转化,既要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又要加快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完善城市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农村市场中,既要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又要促进农村经济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协调度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将城乡协调度的评价分为城乡经济融合度与城乡社会融合度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评价维度和基础指标。综合城乡协调度评价的侧重点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得出以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时间跨度为1978年-2008年。多数指标数据可直接获取或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吉尼系数的各年值来源于刘慧霞等(2008)的研究。

(二)因子分析

参见表1的指标体系,共涉及19组变量,直接进行比较分析较为繁琐,因此首先考虑使用SPSS16.0计量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减少变量个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征分析和综合评价。在考察了原有19组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后,根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并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Rotation),提出三个公因子,并使其具有命名解释性。第一因子F1主要概括和反映了工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差、财政支农比重、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基尼系数、城乡居住面积比、城市化水平,综合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将其定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第二因子F2主要概括和反映了二元对比系数、城乡收入比、城乡消费比、高校学生数、每千人医生数,因此将其定义为福利因子;第三因子F3主要概括和反映了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工业化程度、第三产业比重、二元反差系数、非农就业量比重,因此将其定义为产业与就业结构因子。

因子分析之后,由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评价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度的综合因子,如式(1)。综合因子得分值越高,说明该年城乡发展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经测算,综合因子得分如表2所示:

F=0.46837F1+0.30752F2+0.14057F3 (1)

四、改革开放30年城乡协调度变动趋势的特征分析

根据表2中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度综合因子得分,可以绘制出相应曲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自改革开放开始,城乡协调度变动呈现出“下降一调整一上升一调整一上升一下降”的趋势。依据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和城乡关系变化情况,可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时期(1978年至1992年)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第一个时期是引入市场化改革,逐步弱化计划调节、强化市场调节的时期,期间主要经历了两步骤的改革:1978-1984年,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的改革;1984年-1992年,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制度开始瓦解,长期被压抑的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发挥,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在城市里,逐步开展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微观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的自,特别是给企业一部分的利润权,这给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活力。此外,虽然政治风险巨大,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开始艰难起步,逐渐开始打破“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公有制模式。工农业的增长关系比改革前开始改善。虽然多项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惯性的存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形成的比例失调状况太严重,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加之各方面的认识不统一,执行调整措施的步骤不得力,致使重大比例关系仍然失调,最终导致该阶段城乡协调度不升反降。从1984年开始,农村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示出来,这也给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开始在调整中上升。在农村,出现了“马路市场”,政策上允许其

自由发展;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明显缩小,国家财政对于农业支出和通过金融渠道流入农村的资金也有所增加;流通领域中,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于1985年基本结束,这使得城乡商品流通关系得到了改善。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被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同时,不少城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开始流向乡镇企业,这使得科技成果向农村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总体说来,虽然受经济发展惯性的影响城乡协调度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村与城市的改革已经带来了城乡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它意味着城乡经济联系调节方式的变化,即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施行的强制调节转到了由市场决定的经济调节。

第二个时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也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变化。相对于前一时期城乡关系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调节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在城乡间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动等方面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城乡关系的具体特征可以简单描述为资金、技术联系加强、劳动力流动加速、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拉大。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状况该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992-2000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期;2001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期。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1992年至21世纪初,我国主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城市,微观上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宏观上开展了财政、税收、金融、外汇、投资和外贸、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搞活一大批国有企业,国民经济发展也在1997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而农村同期,市场调节与改革中心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取向在加快农业向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逐步拉近城乡联系的同时,也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工农业长期存在的差距。在非公有制发展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其数量在不断增加,通过城市劳动力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途径联系了城乡经济关系。负面影响方面,199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多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工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都受到影响。进入到新世纪,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到了体制完善阶段。对城乡关系影响重大的事件有两件,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由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从2004年起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颁布,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在此基础上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转型,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水平,也缓解了由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造成的大量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政府出台的减免农业税和给粮农直接补贴的惠农政策,加上市场上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涨价,农业大幅增产,农民收入增加,这给农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打下了基础。此外,随着农村基础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领域“新农合”的开展,农村“上学贵”、“看病难”的状况有所缓解;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新的水平。但也应看到的是,虽然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在提高(由2001年的2.9倍增加到2007年的3.33倍),同期城乡居民消费比一直在3.6左右变动,并未出现明显缓和。城乡收入消费差距依然在拉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体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

经济转轨制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的主线为制度变迁,辅线为经济发展。我国的改革被认为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模式对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其缺点在于这种制度安排是在体制外进行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触动既得利益。政府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诱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进行诱致性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要适时运用行政手段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不足(例如搭便车等问题),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和成本。一个长期被关注的领域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明晰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好处告诉我们:应该让农民个人的责任感尽量地发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选择。土地所有权明晰能够真正的“以人为本”,激发农民最自然的责任感,使其有激励保护好土地,同时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体系中来,为土地创造最高价值。同时,土地交易的市场化在给农民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寻租”活动的发生。这些都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必须要做的有益尝试。

(二)改革的深化和权力的制衡

上一篇:劳动用工制度范文 下一篇:人事用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