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19 17:53:26

市场信息管理

市场信息管理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造价咨询、检测试验、施工图审查等企业或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诚信行为信息包括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受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的奖励和表彰,所形成的良好行为记录。

不良行为记录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和执业行为规范,经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执法监督机构查实和行政处罚,形成的不良行为记录。《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由建设部制定和颁布。

第四条建设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标准;负责指导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档案;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国联网的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平台;负责对外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信息;负责指导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管理工作,采集、审核、汇总和所属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记录,并将符合《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不良行为记录及时报送建设部。报送内容应包括:各方主体的基本信息、在建筑市场经营和生产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相关处罚决定等。

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诚信标准和管理办法,负责对本地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检查、记录,同时将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及时报送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中央管理企业和工商注册不在本地区的企业的诚信行为记录,由其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采集、审核、记录、汇总和公布,逐级上报,同时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建立和完善其信用档案。

第五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承办机构人员,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及不良行为记录真实性的核查,负责收集、整理、归档、保全不良行为事实的证据和资料,不良行为记录报表要真实、完整、及时报送。

第六条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和信用评价等工作,推进建筑市场动态监管;要完善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自行或通过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执法监督机构,结合建筑市场检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以及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执法检查、督查和举报、投诉等工作,采集不良行为记录,并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行政处罚情况,及时公布各方主体的不良行为信息,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九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在健全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做好诚信信息的工作。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依托各地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资源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十条诚信行为记录实行公布制度。

诚信行为记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统一公布。其中,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的公布时间为行政处罚决定做出后7日内,公布期限一般为6个月至3年;良好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一般为3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布内容应与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企业、人员和项目管理数据库相结合,形成信用档案,内部长期保留。

属于《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范围的不良行为记录除在当地外,还将由建设部统一在全国公布,公布期限与地方确定的公布期限相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确认的不良行为记录在当地之日起7日内报建设部。

通过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获取的有关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的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参照本规定在本地区统一公布。

各地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要逐步与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和实时。

第十一条对有误的信息,由该信息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修正,根据被曝光单位对不良行为的整改情况,调整其信息公布期限,保证信息的准确和有效。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整改结果,对整改确有实效的,由企业提出申请,经批准,可缩短其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但公布期限最短不得少于3个月,同时将整改结果列于相应不良行为记录后,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单位,信息部门可延长其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

行政处罚决定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执法监督被变更或被撤消,应及时变更或删除该不良记录,并在相应诚信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布,同时应依法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各地诚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开放诚信行为信息,维护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第十三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原则,逐步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工作中,充分利用已公布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信息,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在健全诚信奖惩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新的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

第十四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管理权限和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档案,将信用记录信息与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相结合,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联动。

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依据地方性法规对本办法和认定标准加以补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试点工作的通知》(高检会[*4]2号)要求,准确把握建立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做好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试点工作,将其纳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十七条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单位(如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生产供应单位等)和实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的各类从业人员的诚信行为信息,可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市场信息管理篇2

一、信息不对称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信息的来源不对称,我们通常所说的买方市场或者卖方市场就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地位不对等,对信息的不对称占有是产生这种地位不对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信息的数量不对称,不只是商品交易的买卖双方存在信息数量的不对称,即使是买卖同一方在对商品信息的占有也存在数量上的不一致。

第三,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买卖的同方或者异方,由于接受商品或者了解该商品的信息时间上的不同,而致使某一方较早地获知信息,因此得以主动地或者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而取得交易上的优势。相应地,较迟获得信息的一方自然没有充足的时间主动应对买卖行为,在交易过程中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证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其原因在于证券产品有其独特性。

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在目前,资本还是稀缺性资源,企业能通过审批上市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一方面是直接的巨额资本筹集,另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公司的品牌效应。因此企业纷纷谋求上市,势必在上市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难免出现企业为达到证券发行、增发新股等的目的,与证券中介机构合谋,编制虚假的投资项目,虚报公司财务情况,最终欺骗证券监管部门,损害投资者利益。

其二,证券交易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其股票的发行者,同时又是其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者。由于交易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信息位势不同,进而必将影响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其三,上市公司重组的信息不对称。并购重组的经济学涵义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提升技术水平,资源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优化,然而现实中,上市公司的虚假并购重组,也是让投资者们感到眼花缭乱,理不清头绪。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存问题

证券市场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表现在内幕交易、恶意炒作、信息造假等问题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因为现行的监管体制忽视了对证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调节,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第一,监管理念不够清晰,贯彻不到位。监管理念作为证券监管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证券监管的方向与效率,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理念尚不明确,至于把理念贯彻到实际监管过程中,更是远远不够。

第二,监管权力由分散转变为集中,有效地防止了政出多门,各部门政策相互抵触等现象的出现。然而潜在的问题是,现行的监管体制尚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证券监管者的机制。监管部门垄断了证券监管的绝大部分权力,享有证券市场上的优势信息。

第三,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缺乏制度保障。虽然,证券监管管理层已经确立我国证券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市场发展到现阶段,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投资者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四,我国证券监管的外部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目前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制约力度不够,还缺乏相对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例如《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所法》等。

三、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安排

我国现行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国情条件下一步步演变而来,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我国证券市场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保证了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然而,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新兴性特征,同发达国家的证券监管者相比,我国证券监管者必须同时承担起规范与发展两大职能,一方面推进市场化进程,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保证证券交易的规范有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然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建立对监管者进行监管的的机制

建立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寻求构建一个对监管机构的权力制衡机制,只有这种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制约监管者的不合规甚至不合法行为。其二,出台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用于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约束。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建立起内外部两种权力制衡机制。在内部,形成对证监会权力行使的制约机制,这些权力包括各职能部门单位的划分与权限配置,以及证券市场规章、规则的制定等。一方面,在现有的证券监管体制下,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部门规章的制定权,这些部门规章包括实体和程序性文件,往往涉及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为了减少寻租和避免监管部门被特定利益集团“俘获”,任何可能影响市场某方面利益的法规、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都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利益可能受此影响的个人或者机构的意见。只有取得社会各界尽可能的监督和支持,才能真正达到证券市场监管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需要完善现行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上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其次,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制度安排,制约上市公司隐瞒、造假信息。另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自身能主动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经营信息。首先,规范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只有强化并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改变证券市场信息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不均衡分布结构,增加上市公司等信息占优主体对其他处于信息劣势主体的信息供给,才能保证证券市场机制的顺畅运转。第一,建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态化监控机制。第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标准。其次,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增加透明度,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一书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于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通过设立一套规则去解决公司内部资本股权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关系结构,并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激励和调整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最后,我国证券市场一直以来投机现象都比较严重,在2007年推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这一趋势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由于股票价格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切身利益,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逐步趋向一致,大股东开始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然而,市场上也面临着上市公司禁售股在解禁期之后大量抛售的巨大压力,监管层在这个阶段应该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解禁股的信息披露,抑制股价因为减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剧烈波动。

3.建立对投资者保护和教育的长效机制

市场信息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统计信息;作用

一、统计信息的特点

(一)间接性

统计信息就是把和企业有关的经济信息,通过数据展现给企业,作为决策用的参考信息。经济信息一般是最近新发生的、真实的、直接的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事实描述的消息。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对信息的统计,就是把这些信息转换成数据,进行判断。

(二)数值性

市场经济信息是通过事实反应市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的情况,但是统计数据是用数据反映市场经济情况。统计数据的构成和内容包含了更全面的、多方位的事实信息。所以说,统计信息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也就是统计数据。所以说,统计信息具有价值。

(三)背景性

信息的收集还要注重收集过去发生的经济性信息。背景说明和现在事实是同样重要的信息,只有互相补充完整的信息,在统计信息中才能起到为企业做决策的作用。而所有统计数据也都是通过背景材料,体现出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四)滞后性和超前性

通过对社会经济信息的分析可知,企业收集的经济信息都是反应的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现在事实。因此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要求及时性,才能保证信息的效用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而过去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过去的事实,是根据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的信息本质。由于统计数据收集的数据是过去的,所以经过分析得到的统计信息也是过去的,也就是滞后性,但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测市场经济的走向,也就是信息具有超前性。所以,统计信息的滞后性和超前性都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关系。

二、统计信息的功能

(一)存贮功能

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来的。信息的收集主要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统计信息具有储存信息的功能。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对统计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有价值统计信息成果,是作为企业做决策分析而储备用的。统计数据把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活动规律都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来一定的发展规律,并且把这种规律进行了保存。从而对未来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有预见性的做决策。只有既是的保存分析得到的成果,才能避免成果的消失,减少了劳动力的重复。

(二)创造的功能

统计信息通过储存功能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客观事实,本质上来说,客观事实是无法记录的,但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有关的规律,就是用另一种方式把客观的世界中不存内在的东西进行了记录。但是信息记录的过程的不是死板的硬性记录,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记录。它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从事的就是创造性工作。同时统计信息还可以作为指示性和针对性的企业发展信息,真实有效的反映市场经济的走向。

(三)交流与沟通功能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想要准确地对经济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首先要从经济信息中进行甄别各类信息,把信息分门别类,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已经统计好的信息和数据,整理好能够沟通上下的情报信息。企业想要提高经济市场中提高效益,就要加强对于信息的整理,利用统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让企业的信息交流十分畅通,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快速解决经济问题。

(四)服务和决策功能

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的是信息数据的支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统计信息是让人们理性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让企业能够辨别市场经济中纷乱的消息,找到最准确的发展渠道的方式。统计信息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主要证据,也是反映经济市场发展规律的有效办法。所以,统计信息的本质就是服务企业,为企业的决策做支持。因此,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统计,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的必然手段。

三、统计信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统计工作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统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针。企业发展的目标明确,就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统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核算经济成本。所以统计信息可以加强对经济成本的核算,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并且可以开拓企业的经济收益途径。所以,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统计工作为企业做决策提供信息

企业做决策,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但是制订计划不是随便和盲目的。而是需要有数据支持,并且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有利于市场发展,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有效的决策。所以,企业对统计信息的依赖度是很高的,也是企业发展和做决策的必要的信息。所以统计工作可以为企业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

(三)统计工作可促进企业合理的改革

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生存和发展,就要企业适合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强度。所以,企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手段。而统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改革提供方向和标准。可以让企业根据现有的数据,合理的改革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企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企业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改革的过程就需要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的支持,才能让企业改革更顺利,才能让企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论试统计学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01):77.

[2]朱子葵.概率统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30):77-78.

市场信息管理篇4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企业竞争力 信息技术 应用

前大多数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商品流通是采用传统的租赁制管理或对手交易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管理层面。杭州果品批发市场作为一家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采用“制”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业务始于1992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业务应用范围从单一的货款结算到综合经营管理服务,业务经营模式从分散处理到业务集中、跨行业联网运行,全面加快了果品流通的节奏、效率和质量,对果品批发市场的做大、做强、做优发挥了有效作用。在此,本文就专业批发市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具备了这些创新能力,企业就具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在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提供劳务等方面的优势,就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可能。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支柱,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知识创新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

许多人仅从工业企业产品与工艺创新角度理解技术创新,认为属于流通产业的专营果品批发的市场没有什么技术创新。其实从整个流通产业来看技术创新是多种多样的。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包括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纯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当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取得新的应用形式时,往往伴随着服务、管理、组织、业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

流通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提供服务。专业批发市场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竞争力,必须在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流通服务创新可以由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新应用而形成。比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的互通互联、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造就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向传统的流通产业渗透,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流通企业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跨越。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信息化才能真正形成价值,虽然信息技术具有这种价值,但是这种价值能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价值,就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把这两者的联系有效建立起来。信息化只有真正的与企业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实实在在的、有机的联系的时候,信息化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竞争能力。

二、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据统计,目前,仅杭州市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就有100多个,2008年前杭州主城区果品专业市场大大小小就有5个。要赢得竞争,就要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通过差异性的服务提升企业的服务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流通产业的果品批发市场是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的传统企业,一块票板、一支笔、一把算盘就可以实现果品流通,因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和应用都集中在工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我们对专业市场的信息技术应用给予了更多关注,并应用实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经营服务的价值,从而提升竞争力。

果品批发市场是沟通果品生产与消费的时间与空间分离的桥梁,提供的是果品的所有权与果品实体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的流通服务。为了实现更高的流通效率,使流通功能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流通创新的目标就在于“将流通过程中的一切停顿尽可能地消灭,全面加快经济运行的节奏、效率和质量”。

为此,杭州果品批发市场于1992年开始第一代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这个阶段是探索起步阶段,主要解决批发商货款结算,用计算机技术替代算盘,减少多次重复计算和计算差错,提高结算工作效率;1999年开始第二代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进入到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收款结算信息一次录入,解决买卖双方收款付款,减少结算环节,提高了收款结算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008年果品批发市场搬迁至杭州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后,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果品流通产业的重要性,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果品市场的建设。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升平台、改进性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全面实现批发市场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市场开业时推出“电子交易结算平台”――第三代信息系统,就交易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第三代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对老市场信息系统及数据资源的一次全新的、系统性的整合和提升。其建设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市场核心业务“交易结算”为主线,梳理、整合和优化现行批发市场管理全过程业务流程;建立一个业务覆盖、管理创新、系统集成、结构优化、资源整合、高效便捷的大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果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第三代系统全面覆盖了交易业务管理系统、内部管理、配套服务等,实现了核心业务和配套服务的集成,保证了交易结算数据和资金支付的一致性,提高了市场服务效能和质量;实现了批发商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全程跟踪和监控,体现了买卖双方和员工共同参与市场管理运行的要求;实现了商品交易与包装、磅秤、代收代扣费用、质量安全追溯、银行联网的集成,通过统一的平台架构和数据体系,为各项业务之间的业务流转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内外网站的集成,达到内网实施交易结算管理和外网交易查询、外网公布果品资讯、价格行情的有机结合。

从信息技术对批发市场业务的推动力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演进的历史,如果说,第一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业务的支持手段,只能算是经营工具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第二次信息技术就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结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是市场生存的基础,更是批发市场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三、信息化管理助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批发流通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围绕着计算机技术在批发流通中的应用实现的。批发市场在流通的各个环节都配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从批发商进场登记、商品管理、会员充值、交易刷卡、货款结算、食品追溯、包装管理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系统管理分析于一体的系统,全面拓展了批发流通的信息化服务项目,并提高了服务效率,这大大提高了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果品批发市场围绕着信息技术在批发流通中的应用具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在服务质量、管理效益、流通效率和员工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就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可能。

(一)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随着电子交易结算系统的实施,市场以电子秤一体机为核心的流程改造,实现了进场登记、充值、交易、结算、押还包装、租用磅称、代扣费用的信息共享和贯通。批发商进场登记、采购商进场充值、看货、成交、刷卡、提货、出门,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一次采集,多环节共享;批发商交易结束,即可到结算中心结算取得交易款。一个商品批次号结算付款,平均不足一分钟就可完成结算付款全过程,大大缩短了收款、结算、付款的时间。各个岗位人员准确、及时、全面地共享服务对象信息,大大减少了人为差错,有利于交易和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信息化提供了先进、科学的平台,为强化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时户、经营户、承租户,不同批发商进场销售,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批发商不同品种设置费率,并设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操作权限。信息系统设置费率修改权限,结算时自动按费率收取市场管理费。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平安交易秩序,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是信息化带来的各环节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的减少,快速准确的统计,监管力度和透明度的增加,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跑费、漏费、冒领、错扣等现象;二是经营效率的提高,搬迁五年销售额从6.5亿元增长到35亿元,年均增长5.7亿元。

(三)信息化管理增加间接效益。在间接经济效益方面,因工作效率提高、客户车辆流动加快,交易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交易质量、市场形象、规范化、透明化等无形资产提升。在由杭州市品牌办和《杭州日报》社主办,市经委、市建委、市旅委、市贸易局、市外经贸局、市城市品牌促进会联合举办的由杭州市民投票产生的“第二届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评选活动中,杭州果品集团有限公司是市场类唯一入选的品牌并最终进入10强。企业品牌得到了社会认同,珍惜企业品牌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orrest Research总裁George F. Colony说:“今后技术就是业务,业务就是技术。” 在这种趋势下,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技术不能只专注于应用,而更应关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信息技术只有和批发市场的业务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影响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依靠信息技术切实帮助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或者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加速业务增长,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体现出信息技术无可替代的价值,让信息技术对批发市场的贡献上升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辰.浅谈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5).

2.桂昭明.企业竞争力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探索企业科技管理的新路子[J].安徽化工,2007,33:(1).

4.朱伟雄.从信息技术的演变看业务与技术融合[N].中国计算机报,2007-4-16.

市场信息管理篇5

关键字:信息化;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已有36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以期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文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本文为了通过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来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此次问卷随机选择了抽样对象,由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10级学生作为调查员深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去,共收回问卷406份,其中90.1%的为有效问卷,共366份。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单位性质,此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1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1.1 企业信息管理大背景、大前提——企业信息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资运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及人员信息化三方面[3]。

1.2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目前的投资大幅增长,信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仍不高。在信息管理中,过多偏重技术,忽视了管理和人员的作用[4]。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5]。

目前,在我国不光信息现有的管理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信息管理的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在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极为巨大[6]。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8%,而在其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5%,而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还不到10%,那就是说信息化亟待开发的企业还有90%。所以说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是挂在别的网站上。真正能够建立起自己网站的企业仅仅占到了37%。在其中,网站功能仅仅是宣传和查询的又占到了85%,大部分都没有电子商务交易。能够在自己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仅占11%。通过ERP软件实施信息化运作的企业占总数的54%。

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85%以上的企业都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有71.7% 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大致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等工作是整个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期望岗位。排在2、3、4位的是"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研究及竞争情报"。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收集、加工、分析、处理信息。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分别只有25.0% 和16.3%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集成"。在实际中,上述两个工作岗位属于高级职位,需要领导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在一些企业设置了CIO(信息主管)这一职位。CIO在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巨大。因为他作为信息化的总设计师,需要负责制定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IT战略。CIO应该是一名通才,因为他不仅要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在管理和战略理论以及实践上也必须精通。刚刚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担起这副重担。为了成为将来的CIO,首先他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总览全局的领导能力而努力。

图 1 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 信息管理类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2.1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有88.71%的企业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有工作经验。其中有41.94%的企业要求有1年工作经验;有40.32%的企业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要求应聘的人员需要有工作经验,而能够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也是处于希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目的。这样对刚踏入社会、工作经验为零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外语要求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被调查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懂的外语为英语。这基本反映了企业对该职位的要求应以英语为主。要求英语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78%。其中英语良好的企业占65.52%,要求英语熟练的企业占27.59%,剩下6.90%的企业则要求英语水平一般。

通过数据了解到,有的岗位要求需要运用英语收集、分析和整理外文文献、情报,这就要求相应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需要在中上等。

2.3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下图2所示,占被调查总数50.00%、43.36%、41.74%及12.63%的企业对应聘者所要求的主要的素质依次为沟通技巧、逻辑分析、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得出,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的基本素质,这是为了更好的收集、管理信息。为了能够高效的得到相关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与合作者协调好关系,并且和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逻辑分析能力来说,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这就要求了他们必要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就团队精神来说,目前个人无法独立完成企业大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就要求有一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团队来完成。而就学习能力来说,新的工作要求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管理工作者需要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2 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2.4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

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对信息管理者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有要求。信息管理者被要求有信息收集能力的企业占62.9%;要求有信息分析和编制报告能力的企业占总数的58.06%;有文字表达能力被41.94%的企业所要求,高信息敏感度被54.84%的企业所要求。上述的能力被较多的企业所要求,因为这些能力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而也有15%的企业也要求信息管理者能有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网络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这三种能力。

2.5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商务知识要求

一般来说,在企业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目前市场的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说获取和分析商业情报和市场行情等。所以市场洞察力;善于市场调研;金融、财经方面的知识等能力被许多企业所要求。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5.81%、22.58%和12.9%。

2.6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技术知识要求

目前,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数据库也是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知识是被调查的所有企业对信息管理者主要的技术要求。分别有35.48%和11.29%的被调查企业要求信息管

理者有上述两项能力。

3 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取得实效。

3.1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要求信管类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本科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很多社会系统中的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被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解决了,目前它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计算机、财经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需要被信息管理者所掌握。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载体—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有意识的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去。比如开设各类信息应用的实验课程。而且还要把信息的分析、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比如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相关的电子商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必将有益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使用英语,比如编程以及程序的维护等,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英语训练,考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3 注重综合性课程设计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是信息管理类人才主要的专业技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学习时间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并能更深入的掌握这些技术。因为如果这些技术通过独立的开设课程来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这些技术。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构建信息系统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可以配合合理的课程教学被安排在课程教学期间,也可以以独立课程的形式被安排。

3.4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被提高。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和将来的CIO,需要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而快速适应,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也必须具备,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而较强的规划、分析判断和项目执行等能力也被强调。因为在信息方面,他们需要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力和产业发展,需要领导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因此素质教育需要被大力实施。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和发展学生工作来实施。

4 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石,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且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新才, 聂云霞. 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 档案学研究, 2013 (1): 87-91.

[2] 潘华贤, 张英辉, 阎海玲, 等. 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24): 182-183.

[3] 孙帅, 周鹏飞, 周毅.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内涵与定位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12, 31(008): 79-83.

[4] 胡慧萍, 戴志强. 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1): 286-287.

[5] 康振华, 刘希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2: 073.

市场信息管理篇6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客户信息;证券业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88-03

一、行业分析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4P理论,即:product(所能生产的产品)、price(所采用的定价策略)、place(所采用的分销渠道)、promotion(所采用的促销方式)。由于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客户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过程和个性化的需求,买方市场日益凸显,客户的理财观念变得多元化,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理财产品。因此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也就成为了必然,4C理论广受欢迎,即:consumer(忘掉企业所能生产的产品,学会生产客户所要购买的产品)、cost(忘掉定价策略,了解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convenient(忘掉分销策略,考虑客户购买的便利性)、communication(忘掉促销,与客户沟通并倾听客户)。

由此可见,客户及客户信息逐渐成为了证券公司在激烈的证券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由于证券交易的主动权由券商向客户转移,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挑战,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CRM(客户关系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关注和投资的核心。

二、对于几个概念的理解

1.证券营销(securities marketing)。证券营销是指证券经营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证券产品和高质量的证券服务,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同时自己获得一定的利润,从而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的管理过程[2]。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客户信息,学习并掌握客户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不同的投资需求,创造不同的证券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2.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商业营销策略,是企业站在客户的角度,以客户满意为核心建立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工作服务流程,开发新信息技术,提供差异化客户服务,从而达到维持价值客户,开发潜在客户的目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终要求是获得忠诚客户的长期价值[3]。显而易见,在这个“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营销时代,企业应该全面而充分地掌握客户的各项信息,包括目标市场细分、客户需求、投资偏好、风险偏好、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保证对客户价值的科学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并不仅仅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已,而是将客户信息的管理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在“客户时代”的今天,客户关系管理更是上升到了商业运营策略的高度[4]。

3.信息(information)。信息包括形式化信息和效用信息。所谓效用信息就是某些人在定义信息时要求的具有新颖性、价值性等特点的信息,及那些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经济、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价值的信息。

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而是一个被低劣信息充斥的时代。真正的信息时代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没有技术,没有欺骗,那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时代。而我们今天的世界复杂而且被无数的优劣不一的信息充斥,人类已经失去了驾驭如此多的信息的能力。

处于21世纪的我们,由于受20世纪企业客户信息能力的限制,企业想通过一些新的商业运营计划获取成功,依然有一定困难。新的商业运营计划需要了解十分复杂的客户信息环境,而不仅仅是大众市场环境。下页表1是19—21世纪信息环境的变迁:

三、证券市场存在的盲目性

证券公司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客户忠诚度下降甚至客户流失的问题,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市场、销售和服务功能上,忽略了企业的深层次客户信息能力,并且错误地认为技术因素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希望技术能够创造出支持客户关系管理所需的一切能力。这种过度依赖技术的决策正是导致麦凯恩悖论的原因,企业的信息能力首先是非技术的,决定信息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人才、程序、组织结构、文化、领导艺术、技术和信息,约翰·麦凯恩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相信信息能力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技术;事实上,这些动因在本质上是非技术的。表2显示了企业过去在客户信息能力方面的投资与实际决定客户信息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客户信息应用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上,而是仅仅将信息作为一种储存和管理信息的方式,用来向人炫耀,以获得一种幼稚的满足感,并没有使之成为创造利润的价值工具。企业只有减少过度依赖的技术投资,转而优先发展深层次的信息能力,才能突破市场计划、销售活动、客户忠诚和保持的限制,真正提升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

市场计划与销售活动之下的弱点:

在当今的证券市场和营销中依然具有相当多的不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企业忽略了不同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在整个企业中共享的重要性,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企业商业计划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多数企业在制定商业运营计划时并没有完整地运用各部门掌握的信息。对客户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收益的价值进行测试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分析过程,而不仅仅是几个指标而已。企业对证券市场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企业对竞争者的有效反应能力以及企业在特定市场中准确锁定客户的能力都不可避免地与企业的系统信息能力相关联。

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保持率之下的弱点:

市场信息管理篇7

大连市消防支队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 大型旧货市场内,物品存放众多、杂乱,且都为使用年限较长的陈旧货物,取暖设施落后,火灾隐患大量存在,极易引发火灾,消防控制室是火灾防范与控制的心脏,是各类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中心枢纽,因此,对消防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值班时间、值班要求、值班记录和消防控制室设备维护保养方面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连市香炉礁旧货市场火灾为指导,指出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大型旧货市场相关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监督不到位、对消防控制室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及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提出通过配套电子巡更系统配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个消防控制室和值班人员履行值班巡查等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消防数据平台,构建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 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

2015 年1 月7 日4 时,建于1996 年12 月,占地面积约7000 平方米的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旧货市场二期发生火灾,该建筑商场内主要为商业店铺旧货经营,商家100 余户,市场主要经营:五金电动工具、家具、帆布、铁皮等。火灾发生后,由于当日值班人员擅自脱岗去洗澡,未能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导致火灾蔓延扩散,给后续火灾的扑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造成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此起火灾发生时消防控制室存在的管理问题为背景,分析了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存在的共同性问题,提出通过配套电子巡更系统配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个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和值班人员履行值班巡查等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消防数据平台,构建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

1 消防控制室的功能简述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要求,消防控制室主要分为报警功能,显示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其他例如显示建筑重点部位、疏散通道及消防设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模拟图等功能。其中,报警功能主要通过接收感烟、感温探测器以及手动报警装置的反馈信号来发现和判断是否有火情,并发送火灾报警,通过广播引导人员疏散,向消防部门报警。显示功能主要为日常对各个消防设施的运行情况、工作状态的监控和发生火灾时对整个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和动作情况进行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第6.3节对消防控制的控制功能进行明确规定,即火灾时,消防控制室的控制设备应在自动报警系统发出火灾警报或报警并得到确认后,能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设备,切入事故广播系统,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门(防火卷帘)、空调防火阀,启动防烟、排烟设备,将消防电梯置于首层,启动自动灭火设施等。可以说消防控制室内这些方面的作用是否能够时刻保持完好有效对发生火灾后的火情侦察,能够最快到达着火点等灭火战斗和行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大型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香炉礁旧货市场火灾造成数亿元损失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当日值班人员私自脱岗,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火灾,错失了最佳扑救机会造成,以这次火灾为教训,结合日常对大型类旧货市场的监督检查,此类市场管理部门在消防控制室日常管理中常常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消防控制值班和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取得相应上岗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因此,消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包括消防控制中心所包含的报警功能、显示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的培训,即能够达到准确判断或确认是否发生火灾,能够第一时间启动相应设施,能够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并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才能获得上岗证。而大部分旧货市场的现状是,只能保证每班一名或一共就一到两名持证上岗,甚至有的市场没有一名持证上岗的员工。

2.2 消防控制室中值班人员不足并擅自脱岗现象严重

火灾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发生时间、地点等随机性很大,因此在《消防控制室管理及应急程序》中就明确指出,消防控制室必须实行每日24 小时专人值班制度,每班不应少于2 人。并要求一旦出现报警信号后,必须有一人到现场确认,一人留在控制中心进行下一步处理报警信号或启动相关设备等对应的操作,以便及时地发现火情,实现第一时间控制火情。如果像香炉礁旧货市场一样,值班人员擅自脱岗,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3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年龄偏大或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旧货市场本来就缺乏正规的管理,而且大多是过去使用多年以来留下的老旧建筑,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或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时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让单位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操作某一项设施时,不是眼睛花,需要先戴眼睛,就是行动迟缓,延误时间,更甚者对消防系统一窍不通,只知道消音复位等操作。

3 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几点为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旧货市场的安全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管理流于形式以香炉礁旧货市场的安全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的管理来说,虽然也提出了定时巡查,定时登记巡查结果,定时在值班记录本上记录值班情况等要求,但是,所有记录都流于形式,具体是否去实地检查,有待商榷,以至于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3.2 旧货市场经营者对消防控制室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香炉礁旧货市场火灾发生后,对现场值班的六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发现,六名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是两名外围安保,在旧货市场外围临时值班室值班,两名内部巡逻人员,值班在三楼,也不在消防控制中心,一名电工,在地下电工值班室值班,消防控制室只有一名值班人员,而且腿脚还有残疾,行动极不方便,由此看出,市场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的作用没有放到一个较高的认识上。

3.3 旧货市场管理部门为了降低成本,私自降低值班标准

按照现行消防法规,每个消防控制室必须24 小时、6 小时制双人持证值班,而现在能够持证上岗的工作人员非常紧缺,自然工资就相应较高,因此,市场管理者为了节省开支,雇用无证或改为单人值班等情况就显得尤为突出,也就无法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形同虚设。

4 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电子巡更系统相结合,将每日,每个时间节点的检查、巡查记录和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情况、设施运行情况以数据的形势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实现对整个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的集中管理。

4.1 电子巡更系统设置

电子巡更系统的设置,主要是以固定的人员配备固定的巡更主机,即实名制配置,每个值班人员都会在主机上录入自己的名字、职位、指纹等信息,单位各个重点部位设施巡查扫描点,每天在固定的巡查时间段内,值班人员需在各个需要巡查的重点部位的扫描点上扫描,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流于形式的巡查检查,同时,由于是实名制配置,因此对于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落实也有积极的意义。

4.2 电子巡更系统与网络平台结合

将电子巡更系统的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把电子巡更系统中的数据形成一个数据库文件,通过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对值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地知道每一位值班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从而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值班要求,使值班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消防控制室在火灾预防和扑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切实发挥消防控制室的核心功能。

5 结论

淤大型旧货市场在消防管理中处于重中之重,设立消防控制室能在火灾预防和扑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电子巡更系统相结合,可以清楚的对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客观反映,有利于对消防控制室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盂通过对旧货市场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为今后其他场所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余宏明.试论高校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火灾科学,2009(04):12.

[2]胡世超.应加强规范对消防控制室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10):8-9.

市场信息管理篇8

一、市场监管预瞀机制的内涵

(一)预警

“预警”一词英文称之为Eady-Waming,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预警研究主要是基于被预警对象运动的必然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及其先行表现行为,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定一套预警措施。预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指导现在及危机到来时的组织与处理,如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非常规流程、指导制订政策、验证政策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及时修正政策、规范运作流程等。

(二)市场监管预警机制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指工商部门为有效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状态的发生,通过对各种相关的、潜在的市场无序信息进行及时搜集、分类整理、动态评估,准确、及时地对市场运行接近无序状态的临界点提供警示,进行适当防范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起点和基础。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事件的发生。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管理阶段、事中管理阶段和事后管理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重点。事前管理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预防与预警。在某种程度上,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对市场无序运行的预防比单纯的对某一特定市场无序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能够在市场无序状态发生之前就及时地将产生无序状态的根源消除。良好的市场秩序就能够得以有效保障,也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市场监管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较而言,预警管理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市场无序现象已成为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障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黑煤窑”、“黑砖窑”,“三聚氰胺”、“假紫砂煲”等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恶性竞争、商业欺诈、违约毁约、假冒商标、虚假广告、食品安全等市场失序行为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市场这些无序现象的出现除了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市场主体法制观念淡薄和商业道德素养不高等因素外,还与市场监管部门收集监测市场秩序信息不足、预警机制不完善与预控管理不及时等因素有关。

虽然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而且缺乏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市场无序现象的突发性只是一种表象和一种结果。它的暴发从本质上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性的背后是渐变性,只是渐变的过程被监管者忽略了,监管者注意到的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就是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发现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是实现从被动监管型向主动监管型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过去担任“消防员”角色向“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和市场失序信息的沟通与。

1.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市场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监管预警系统首先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能够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市场失序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失序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应对和处置市场失序状况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在信息收集与监测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评估,捕捉市场失序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序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全面清晰地预测市场各种失序情况,提醒市场监管机构注意市场监管中的不利情况或问题,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警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监管活动。

3.市场失序信息沟通与。市场监管预警管理中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是取得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当市场失序情况发生时,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这样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水平。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过程是推动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的过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2.能够经常性地掌握市场监管工作的底数、进度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变化的动向。及早发现市场失序的苗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监管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工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增强工商机关履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无疑会大大提升工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构建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管理系统应由预警指标管理系统、预警组织管理系统、预警信息监测系统、预警管理保障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市场监管预警监测的内容要系统化、可控化、制度化。而监测内容指标的设定是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建设的第一位问题。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要检查哪些系统,每个系统又必须检查哪些具体的指标。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1.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市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反映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的一套敏感指标,包括市场日常检查的情况,市场违法行为、利益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市场监管的效率,群众对市场秩序稳定程度的认可与满意度等等内容。选择设定的内容指标要点面结合、结构合理,能够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全国和某一区域市场秩序的整体状况和综合水平。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和预警,判断市场经济秩序发展运行的趋势。

2.预警指标体系的维护。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无序因素,已经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指标的数量、内容、权重等进行适时的修正,必要时甚至要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

(二)预警组织管理系统

要进行市场失序的预警、预防和控制,必须建立市场失序预警的组织体系,这样市场失序预警才有现实的基础,才有最根本的组织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必要从总局到县(区)局建立各级预警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预警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预警信息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在市场秩序正常时期,负责市场失序的预防、控制、领导与协调工作;日常管理中,对工商干部和社会公众进行市场预警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

1.预警部门。由预警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工作人员组成,管辖信息部门和公关部门,是预警信息的汇总、决策和防控中心。具有比较大的权力和权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别,负责预警指令的下达、实施和监督,协调管理各个部门的预警工作,还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动用各种资源来应对突发性市场事件。

2.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初步分析,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和预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预警的信息来源于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等。

3.公关部门(通常由办公室兼任)。负责协调政府、其他行政机关与公众的关系,使政府和公众能够了解市场秩序的状况,互相交流市场秩序信息,协调处理市场失序情况,共同应对市场失序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各种媒体的传播基调和导向,引导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各业务部门。既是预警信息提供部门又是实施预警以及预控措施的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制定的决策与实施计划,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实施预警管理;同时在预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给预瞀决策部门,以便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调整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纠正计划与预案的偏差,达到自适应的效果。这个环节实施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预警的效果。

5.基层工商所。对市场秩序进行全面的、全时段的监控是有效预警的基本前提,监控所得到的市场秩序的相关数据是预警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来源。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网格化监管的优势,使网格单元内的市场秩序能够随时被监控,市场失序信息及时获知。保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

(三)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监测系统是指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市场失序状况的来临,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做好对辖区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状况的信息收集录入工作。对市场秩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的系统。它通过对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征兆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市场秩序被破坏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市场失序采取行动。预警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预测评估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1.信息收集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二是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三是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四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人员的专业化,使信息分析规范、准确;五是传递信息的快速与完整,减少信息的扭曲和漏损。

2.预测评估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组织各路专家和受影响的部门一起参与分析和评估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的临界点。预测市场失序的运行方向和发展趋势。

3.决策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分析、评估到的警戒度水平判断是否达到了危险警报的临界点,达到哪一个临界点,从而决定是否发出危险警报和警报的级别。

4.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决策系统决定发出警报后。立即向监管者和潜在的受害者发出明白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预警管理保障体系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为确保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实现,需要相关保障体系予以支撑。

1.完善的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内容健全、组织有序、反应灵敏的预警制度体系,才能使市场监管人员的行为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实施到位;只有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预警计划、预案和应急措施,才可以帮助监管者做出有效的反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市场失序事件的危害和影响。

2.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体系。要有充分的人力、经费和装备等投入,特别是需要足够的技术力量保障。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工商系统加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就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3.健全的市场预警监测信息共享体系。要与金融、海关、税务、物价、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烟草、国资、商务、土地监察等行政部门建立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传递和交流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全面地把握市场秩序运行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把市场监管风险降到最小。

四、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工作流程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活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市场失序的征兆,并对市场失序征兆进行诊断,提出预控对策,以确保市场秩序正常安全,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预警准备阶段、预警决策阶段、预控管理阶段和应急处置阶段。

(一)预警准备阶段

在预警准备阶段,首先是根据危害市场秩序的诱因和早期征兆构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确定预警指标并界定预警的范围;其次,确保市场监管预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最后,进行市场监管预警监测。也就是监测市场中已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竞争状况、市场交易行为状况、食品安全状况等等)。

(二)预警决策阶段

根据收集并汇总的信息,包括市场无序状态的信息与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回来的信息(即反馈信息),对市场秩序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且根据市场事件的特殊性,结合决策规范与自身情况制定预警对策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特别是决策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决策完成后应该马上细化为计划和实施细则并传达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来迅速达到效果。

(三)预控管理阶段

预控管理阶段是在预警分析、决策的基础上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早期征兆进行矫正与控制的阶段。具体采取什么手段,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给出的原因而确定。预警部门根据预警的计划和预案,制定预控措施,落实到执行部门与人员进行实施,同时给出评价标准,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或者纠正计划和预案的偏差,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应急处置阶段

上一篇: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汽车市场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