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市场”已非“彼市场”

时间:2022-08-19 03:56:35

“此市场”已非“彼市场”

很多人都相信,市场里没有真话,这里也不是讲真话的地方。但我,还有我的同事,每期都在坚持讲真话,并力求把它说对。

我承认,我最近讲的真话都不太好听,这些话或许让你有些情绪低落,但如果这些话让你避免了损失,那我还是继续说吧。不过,这一次,我要说的不是涨跌,不是多空,而是市场本身:它已经变了,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市场正在远去。

不再是“新兴加转轨”

在官方的语境里,A股市场依然还是“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其公开讲话里就经常提到这点。

各位,不要以为尚福林是第一位提出“新兴加转轨”的官员,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才是这个词的发明者。2000年2月,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第四任主席。次年,A股市场出现“论”、“推倒重来论”;紧接着的2002年,A股市场又出现了走势与基本面背离的问题,市场一片混乱……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周小川于2002年6月首次提出了“中国股市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现在看来,这应该是周小川主政证监会时代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贡献,因为直到今天,这一提法仍被证监会奉为信条,指引着我们的市场。

究竟何为“新兴加转轨”?根据官方的说法,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的经济持续地“高增长、低通胀”,并一直处于转轨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的经济被称为“新兴加转轨”的经济,对应的资本市场也被叫做“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

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有很多独特之处:简言之,就是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换言之,就是市场具有较高的投机性,充斥着较多的行政干预,还有较普遍的老鼠仓。总之,只要我们的市场还是“新兴加转轨”,投资者就必须继续容忍上面那些糟糕的问题。

但现在,该重新定义了!首先,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的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且再也不是那个“高增长低通胀”的新兴体,而是“增长将持续放缓,通胀将长期高企”的经济了。

其次,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角度分析,在经过股改、股指期货、创业板上市等制度变革之后,虽然上市公司质量和信披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制度建设还在不断完善,虽然经济和市场的转轨还将继续,但中国资本市场整体上其实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市场基础建设已经不再薄弱,市场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了……也就是说,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市场制度,“新兴加转轨”显然已经无法涵盖当下这个市场了,至少,“新兴”一词可以休矣。

反过来理解,在经过20年之久的发展和转轨后,如果我们的市场依然还是“新兴加转轨”,那相关监管部门就该以“失责论处”了。更何况,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市场和完美的制度,它时刻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不能等到所有一切都完善后再来说这已经不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美国也办不到这点,其市场就一直处于完善的过程中。

市场内部的变化

在经济和制度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A股市场的内部也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投资者构成。上世纪90年代,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个人投资者,而且老头老太太居多,机构投资者少得可怜,市场风格主要是炒作、说题材、讲故事,草根英雄辈出,博傻高于一切。我甚至相信,那时候,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进入21世纪,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开始增多,加上游资群起,一起构成了市场的主力,市场风格开始注重业绩,讲究估值。而在经历2007、2008年大熊市之后,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较大发展,参与者开始多样化,个人投资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70后、80后开始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大多具备较高学历,具备较多的金融知识,这个时期市场风格开始注重基本面,注重投资逻辑。

随着市场投资者构成的这种变化,尤其是在经历大熊市之后,投资者逐渐成熟了,市场也变得更加理性起来,很多券商的分析师不得不感慨:现在实在忽悠不动了,故事也不好讲了。

是的,现在确实已经不再是2007年之前的那个市场了――那时候,一讲故事人们就热血沸腾,一说牛市人们就群情激奋,即便是高送转的数字游戏,也会把投资者煽得神魂颠倒,飞蛾扑火在所不惜。

现在,这一套已经不行了。“大牛市”和“万点论”几乎没有人相信,单纯的数字游戏也玩不下去了,相反,只要一提高送转,股价就跌得比谁都快,比如汉王科技,比如通富微电……还有好多好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除了投资者构成的变化之外,市场内部的变化还包括上市公司本身。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些蓝筹股其实很多已经不再是蓝筹了,而那些新生的蓝筹股,又未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且其数量也非常有限,以致市场热切期盼的所谓蓝筹行情始终发动不起来(至少这是原因之一)。

需要重建秩序

由于这些变化的渐进性,使得这些变化不易被发现,但它一定会在市场里有所反映。不过,当它被广泛接受时,市场可能早已物是人非。

当前的A股市场,一方面无法产生趋势性行情,另一方面也很难出现系统性风险,这种混乱迷离的走势,虽然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和政策的现状及预期,但也和上面我们讨论的这些变化密切相关。

当市场不再是“新兴加转轨”,当市场参与者发生变化之后,究竟是给25倍的估值更合理?还是给15倍的估值更合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而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投资逻辑和分析模式,在这个变化了的市场里也已不再清晰,并开始出错,高送转不灵了,二八风格转换失败了,低估值也没有号召力了――为什么呢?没别的,其实就是市场变了。

按道理,市场既然变了,相应的投资逻辑和分析模式也会跟着变化,但为什么直到目前我们还无法看到这一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市场秩序的重建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运行和反复博弈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以前的逻辑不管用了,但新的逻辑还远未形成。

这种时候,市场将会处在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标准的价值混乱时期,很多曾经被市场奉为圭臬的东西将不再值得相信,而投资者也不知道究竟该相信些什么。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市场大幅波动将因此成为常态,不确定性也将大大增加,而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一如索罗斯所说,它比利空消息还要可怕。

更可怕的是市场变了,而投资者仍然还在那个远去的市场里流连忘返,不愿放弃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投资思维,对重建秩序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其实重建秩序并没有那么可怕,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决定者,当然它也从来不是几个英雄人物可以说了算的;重建秩序也不是零和游戏,它并不必然以市场下跌为代价,相反,秩序的重建,可能还会使市场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当然,秩序的重建并不是要把所有一切都推倒重来,有些东西,比如上市公司的业绩,不管市场发生什么变化,它永远都应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投资指标,对此,我深信不疑。

上一篇:又赚钱又快乐啊,有没有? 下一篇:业绩不佳治理混乱 半年10基金公司掌门人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