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检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1:06

安全性检测报告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1

关键词:电梯 日常检测 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取,高层住宅及高层写字楼不断的在城市中崛起。伴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电梯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一般来说高度超过六层的建筑都应当装备电梯供人们使用。电梯作为一种高层交通工具,不仅承担着货物的运输,更常见的是承担着生命的传送。因此,一旦电梯出现问题,势必会产生极坏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加强对电梯的日常安全检测,以提高安全性能,尽量的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一、电梯日常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梯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国家十分重视电梯安全检测,因此,明文规定了电梯检测和督查两项工作都应当在完善的条件下定期进行,然而,就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来看,电梯的安全检测和督查工作落实的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1条件不达标,现场较混乱。

根据一项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电梯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电梯检测存在着条件不达标,检测现场混乱的情况。严重者,有些地方甚至完全采用人工而没有任何设备辅助的条件下进行电梯日常检测,这更不用说达到国家规定的检测必备条件了。在工程竣工前接受电梯安全检测的例子很多,这些检测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供电条件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线路状况排列混乱,为了省事一般地线应用较少,输送过程中电压也没有达到标准。这样得到的检测结果往往和电压正常后的实际运行状况严重的不符合,检测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人群疏散工作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一旦发生状况人群得不到及时疏散。而且,在疏散的过程中两旁的安全措施处于真空状态,安全栏杆没有被架设起来,或者已有的栏杆设施不够坚固,消防照明设施也不达标。再次,检测过程中施工现场噪音不断,严重的影响检测的正确性。最后,电梯控制的中枢,存放控制主机的房间设施比较简陋,装修和防水防火措施不达标。

1.2电梯安装维修检测工作不到位。

电梯的检测和督查一般都是检测人员在电梯供应商派出的安装与维修人员的协助下进行的。而电梯安全性能的检测与督查也应当建立在安装和维修人员提供的报告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安装和维修报告参数为检测和督查人员提供了一个检测的标准。电梯运行状况的好坏,各项参数是否正常,都是以安装时提供的数据为参考标准。但是在电梯检测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安装和维修单位工作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具体来讲就是,安装或者维修完毕后,没有检测就直接把所谓的检测报告交付给了电梯使用方。第二,安装和维修单位安装后进行了检测,并且按正常程序提交了检测报告,但是检测报告上的操作者和实际操作者不是同一人,而且检测中的数据存在着很多纰漏。最后,检测报告缺乏明确的责任人,出了问题无人承担责任。

1.3安装协助人员不到位

电梯在日常的检测过程中,应当有安装人员或者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员同旁协助。但是,在现实的电梯检测工作中很少按照标准进行。要么没有相当人员协助,要么是有人员协助,但协助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发挥专业知识,保证检测的正确性。

二、问题产生的影响

2.1条件不达标,现场较混乱产生的影响。

检测现场声音噪杂,容易影响电梯检测数据的正确性,不能真实的反应电梯现行的运行现状。楼道疏散设施不完善,消防照明措施不到位,这样使得一旦发生火灾,人员很难得到安全撤离,这样对电梯的压力就变得十分的沉重。作为电梯控制中枢的机房,设施简陋,防火防水等各项设施都没有到位。这不但影响机房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简陋的环境还会使得检测人员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无疑使得电梯的检测工作受到影响,不利于对电梯的安全提供保障性检测。

2.2电梯安装维修检测工作不到位产生的影响。

电梯安装维修检测工作不到位对日常电梯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检测工作的效率。电梯检测人员是以电梯安装和维修人员提供的初始自检报告为依据的,安装和维修人员在没有进行实际检测就提供报告或者通过大致的检测提供了漏洞百出的检测报告。当检测人员参考这些有问题的报告时,势必会影响日常检测的效率。另一方面,检测的工作质量上。当错误的或者不健全安装和维修报告成为检测参考标准时,安全的隐患也就埋下了。无论后期的日常检测工作做得多么的好,标准错误,方向错误,最终检测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2.3安装协助人员不到位产生的影响。

配备安装或者维修人员协助日常电梯安全检测是为了保证检测的高效和准确有序的进行。安装协助人员不到位或者派来的协助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缺乏专业指导的检测人员不能准确有效的识别,判断和处理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电梯种类越来越多,各种技术参数不断出现,使得检测工作越来越复杂和困难。这样使得缺乏安装人员指导的检测工作效率低,工作难,安全无保障。

三、应对检测中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

3.1检测环境改善。

鉴于电梯安全问题的重大影响,电梯的检测工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检测程序,还是检测所处的环境以及检测应具备的条件,都应切实的得到落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或者搪塞。对于检测事宜应当本着为生命负责的态度,树立安全意识,为电梯日常安全检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善现实中检测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检测环境的的改善可以从宣传和责任落实两个方面工作着手,宣传的工作重点应当着眼于安全意识上面,促进安全意识在工作的得到贯彻。责任落实可以通过专人负责制来实现,把电梯日常安全检测的过程和后果交给专人负责。

3.2加强安装和维修报告审计。

加强安装和维修报告的审计是为了保证参数的正确性,为后期电梯检测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以便检测能够反映真实状况,及时的采取调整和修改,确保电梯运行状况良好。在这个过程中审计的重点应当放在安装部门提供报告过程质量的控制上。进行全过程质量数据的审计,力争使安全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安装和维修报告审计还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作业,排除电梯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和缺陷,只有这样才能期望电梯长时间的正常运作。

3.3电梯检测技术标准建立。

电梯检测技术标准能够为后期日常安全检测提供正确有效的参考依据,当发现电梯运行参数偏离标准范围时,及时调整,可以快速解决安全隐患。电梯检测技术除了可以提供参考和快速响应故障以外,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质量的保证。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当安装和维修提供的报告有误或者不能真实的反应电梯正常运用所具备的条件时,技术标准能够提供一个补救参考标准。因此,建立电梯检测技术标准是解决现行电梯检测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祝沛,简述对电梯检测工作影响较大的因素[J],广东科技,2009年22期。2.许瑞先,刘建勋,浅述电梯安全检测检验中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年23期。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2

【关键词】建筑消防 设施检测 现状 改进措施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所有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中,必不可少的安全检测。建筑的消防设施是否标准,关乎建筑的消防安全与的人身安全,因此对现代建筑质量要求严格,因此,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负责建筑消防检测的检测机构,承担的工作压力不可估量。但是,建筑消防中介设施检测机构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检测机构在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的过程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建筑消防设施的顺利运作与建筑的安全无法保障,科学的进行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检测机构工作的关键。

1 当前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机构市场秩序混乱 检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由于我国在建筑消防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完善的过程中,无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责任承担的划分,检测机构对建筑消防检检测结束后期没有跟进以及监督管理,使得建筑消防设施的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随着建筑行业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需求加大,引发检测市场的混乱,出现恶性竞争,这些问题对检测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建立与完善建筑消防的管理体系对维护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市场秩序十分重要。

1.2 检测机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国家在培养专业检测人员暂无对口的专业学科提供学习,使得优秀专业的检测人员稀缺。而消防设施检测的工作大多是要实地进行操作完成的,这需要检测人员利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去处理。但是当前多数检测机构的人员组织构成,由不限专业的社会招聘而来,仅经过短期培训便上岗。以此形式构成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队伍,检测质量无法保障,为建筑工程的运行埋下人为隐患。

1.3 检测报告格式混乱且记录内容不具体

检测报告是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对建筑设施的运作进行检测后得出的结果报告,即使当前各个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实行的检测标准大部分都是一致的,但在检测结论中使用的报告形式却是不统一,多种形式的。在检测报告内容中,标记内容参差不齐,对新标准的实施不关注,在引用标准做报告的时候,依然使用过去的旧标准。在写报告的过程中,出现基本的记录时间、名称的错误。详实的检测报告数据记录,便于检测报告的完成有据可依,然而混乱的原始检测记录,使得检测结论报告的格式便无从谈格式统一。

2 针对当前建筑消防中介设施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 改进完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 增强管理力度

我国对管理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暂时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准则,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在建筑消防设施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判定解决作用。因此,完善的检测体系,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尤为关键。在确定检测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在实际检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制定,方可使实际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管理,除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需要质量监督部门与消防部门的共同携手配合,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加强管理与检测审批严格把控,提高检测标准与检测机构专业人员、场地设备的投入,避免皮包商投机取巧。提高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跟踪管理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查看检测工作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是否有对检测结果造假的情况,对违反者,进行严肃处理。组织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成立机构协会,加强交流,提高技术能力,对检测收费标准进行协商,交由物价部门合理制定并进行公开,使得检测机构之间在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

2.2 大力培养检测人才并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在培养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人员上没有对应的专业学科提供学习,优秀专业的检测人员紧缺,导致检测队伍素质普遍降低。然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检测问题,需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解决,建立具体完善的培训体系与提高检测人员素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相关部门应成立检测培训机构,开展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培训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提高学员对检测机构行业的服务、职业道德意识。培训结束后,严格要求学员通过考试,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后授予上岗资格证。为了保障检测队伍的素质水平,对获得上岗资格的检测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与培训,及时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只有提高检测队伍人员的素质,才能在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中保障检测质量。

2.3 规范报告格式和记录内容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原始数据记录,作为报告内容的参考依据,严谨的报告内容是对检测结果的负责,因此,对检测报告有所要求,严格规范报告格式与记录内容,做到统一。在解决措施上,有关的管理部门应组织研究检测报告的格式与原始记录内容的相关专家,将检测报告的格式与记录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并且结合建筑消防设施的特点制定统一规范报告的格式,让检测报告的结果明了准确,内容做到严谨。原始记录格式将检测现场的实际情况详细真实的记录,与检测记录结合,即可让设施运作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出来,同时报告具有较强依据性。

3 结语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需求加大的同时,消防设施检测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增加。因此,规范管理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加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管理,为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与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琼.浅析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1):119.

[2]陈祥方.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现状及措施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03):83.

[3]苏波.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现状及措施[J].广东科技,2013,(08):197.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3

一、监督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印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办理程序》等5个规范性文件的通知、省质监局关于做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标准变更有关工作的通知、《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21861-2014等。

二、监督检查范围

监督检查范围是全县通过资格许可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三、监督检点内容

1、资格许可部分

重点检查机构法律地位、检测工作公正性等方面内容。

2、资质认定部分

重点检查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评审准则的要求,能否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测。

3、检验规范部分

重点检查安检机构有无无证检验、不检验出报告、篡改检验结果、漏检检验项目、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监管检查方式

对安检机构的监管检查方式主要有:一是审核年度工作报告;二是查阅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三是检验能力比对测试;四是加强社会监督;五是对日常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六是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检查包括资料检查和现场实地检查两部分。七是实行约谈制度。

1、审核年度工作报告监管:督促安检机构在自查的基础上按时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2、查阅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对安检机构检验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数量一般应不低于安检机构当年检验机动车数量的5‰,但不少于50辆的报告和纪录。检查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有关规定,结论应真实、准确。同一辆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必须一致,若同一辆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不一致,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对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检验能力比对监管:督促各机动车安检机构每年对检验能力进行测试、比对。

4、加强社会监督:组织安检机构开展公开承诺活动,督促安检机构积极签署承诺书并在显著位置予以公示,主动接受广大车主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5、对日常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在接到投诉案件时,应及时做好记录、调查、处理、存档工作。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报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调查情况属实时,应对产生的原因、案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依法对责任机构进行处理。

6、定期、不定期监督抽查:依据法律、法规等规定,采用预约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实行制度化监管。检查小组深入到检测现场,通过采取座谈交流、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形式,充分与安检机构的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进行沟通。并对安检机构质量体系运作、检测仪器设备周期检定、人员持证上岗、检测记录及出具报告真实、规范情况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检查。预约检查前县质监局将下达《2015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检查通知书》(附件1),提前通知安检机构检查的具体时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再进行至少一次的不定时抽查,上级下达的专项检查除外。监督检查内容见《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督检查记录表》(附件3)。主要检查常规检验资格安检机构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违纪的行为;检查检验工作流程的符合性;检查计量认证证书和安检资格许可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检验所用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是否按期进行检定或校准,检查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是否正确、规范、保存完好。专项检查主要针对问题突出的有关项目组织开展的检查。

7、实行约谈制度:以帮助安检机构解决在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方面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对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安检机构的负责人,主动开展约谈。通过约谈,增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意识,积极整改工作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基础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五、检查结果的处理及通报

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无证开展检验、超资质范围检测、出具虚假报告、超期检测以及其他问题,将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121号令)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市局,反馈给发证机关,作为在机动车安检机构办理复评换证等许可事项时的参考依据。

对发现不符合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或不履行职责、违反安检机构守则,情节严重的,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撤销相关资质证书;对检查中发现安检机构降低检验标准、减少检验项目,篡改检验数据,伪造检验结果,或者不检验、检验不合格即出具检验合格报告的,要转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安检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整改。对重要项目不合格或逾期未整改、拒不整改的,建议取消认证资质。

县质监局将遵循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大服务工作力度,积极协助各安检机构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认真开展对所辖区域内无证从事机动车安检的机构进行查处,保护守法机构的合法权益。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4

关键词:性传播性疾病;哨点监测;综合性医院

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而发生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毒、贩毒和等社会丑陋现象屡禁不止,性传播疾病高发及不安全的问题日显突出[1],性病发病率近年快速增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中山市性病的报告数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梅毒的报告数增长迅速,已跃居全省前列。为了解本地性病疫情情况和变化规律,本院承担了综合医院性病哨点监测,为政府制定性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科学根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09年7月,选择皮肤科、妇科、泌尿科(含男性科)门诊就诊者。根据《中山市性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病例发现、报告监测。

1.2 调查方法: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诊断标准与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为卫生部颁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268-2007、ws273-2007、ws235-2003、ws236-2003),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标准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根据《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组织专家制定。门诊、实验室、管理监测人员都接受市统一组织的专门培训;门诊专人负责用试管和尿杯采集血、尿道/生殖道拭子标本。

1.2.1 信息收集:卫生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传染病报告卡》范围进行收集。

1.2.2 标本采集、保存:①采集:血样本用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血清;拭子标本采集前(尿道拭子采集前2 h内还不应排尿)先用生理盐水清洗采集部位,取新鲜分泌物;②保存: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本院中心实验室自行检验。

1.2.3 实验室检测种类和方法:医院实验室2008年通过了iso15189:2007国际标准认可273项,检测4种性病:梅毒(tp)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rust)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pa),淋病(ng)采用细菌培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采用核酸检测(pcr),生殖器疱疹(hsv-2)采用酶免疫试验抗体检测(elisa)等。

1.2.4 资料处理: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5 质量控制:为保证监测效果,防止偏差和错误,需做到:①哨点监测人员由各相关科室专业医护人员组成,接受监测统一培训;②时间定为上午8时至下午5时门诊的整个上班时间,即采即收即送:主要是为防止采样标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检测结果;③iso15189:2007国际标准认可体系质控。

2 结果

2.1 性病监测报告数:监测门诊报告性病患者919例,就诊者中检出率为2.9‰,较开展前同期增长38.1%。(收集2007年8月~2008年7月数据为同期对比)。见表1。

表1 2008年8月~2009年7月性病监测报告数 (例)

2.2 病种分布:病种构成情况:梅毒594例,尖锐湿疣214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69例,淋病42例,生殖器疱疹0例。病种构成比依次为梅毒64.6%,尖锐湿疣23.3%,生殖道沙眼衣原体7.5%,淋病4.6%,生殖器疱疹占0%,未发现同时患2种以上性病患者。见表2。

表2 2008年8月~2009年7月性病病种分布 (例)

2.3 年龄分布:性病患者中年龄0~78岁,平均39.5岁。见表3。

表3 2008年8月~2009年7月性病年龄分布 (例)

2.4 性别分布:性病患者中男性占51.6%,女性占48.4%;男:女为1.07:1。见表4。

表4 2008年8月~2009年7月性病监测性别分布 (例)

2.5 职业分布:商业服务人员224例,占24.4%;其他187例,占20.3%;不详172例,占18.7%;无业(或待业)88例,占9.6%;工人74例,占8.1%;餐饮食品业57例,占6.2%;农民55例,占6.0%。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开展监测以来1年性病报告数较未开展同期增加64.6%,表明监测效果明显。将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管理方式报告更有利于更全面掌握新时期性病的发病情况,这些资料是以往所不注意收集的,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强调监测中的统一诊断标准和检测标准防止或减少了偏差,医生诊治更加规范、有序,一直按规定报告的淋病、梅毒报告也如此获益、增加;医院建立了无缝隙传染病监测报告计算机局域网,开发了传染病报告软件,监测中报告非常简便、快速,信息做到即报即得,审核再报中间时间差非常短;检验部门与临床部门、监管部门的通报制度和监管部门的查漏制度都防止了漏报的可能。

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左右,但受梅毒发病量大、平均年龄高的影响,性病发病平均年龄达到了39.5岁,这缘于梅毒隐性感染特点决定的,长期无症状潜伏而逐步累积,甚至可以侵犯身体多个器官,不仅危害严重,且传染性大,症状多样,临床易误诊、漏诊,还会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在性病防治中地位特别重要[1]。提醒医务工作者在进行手术、输液输血(及制品)、生产等接触血液、体液的有创操作前筛查患者,均应也只有做好防范。除梅毒外、病种的性别分布差异非常明显,这与各自感染特点相符。监测中未接到生殖器疱疹报告,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职业构成显示那些是高危人群,个别儿童因家长感染而受到波及。但也明确指明应该重点关注对象以进行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和手段,对产妇进行筛查干预,避免传染到下一代。男女感染比例接近,与张武力的研究结果相同[2]。

受西方崇尚所谓个人自由思想的冲击,国民性道德的淡化,以及社会对性开放的容忍,让处在性活跃阶段的人们更容易获得性释放。安全便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而教育和服务是最有利手段。国外的研究显示,性病是hiv传播的重要辅助因素[3]。因此,加强性知识教育,抵制婚前,固定,在不可避免的危险时,自觉使用安全套非常重要。同时,通过张贴宣传画、办宣传栏、发放书面宣传材料和安全套,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举办针对高危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宣传讲座和现场咨询,在适宜的地方安装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和手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性病、艾滋病侵袭的能力[4]。

同时,促进患者主动、规范的健康求治行为,规范性病的诊疗服务,及时正确地诊断性病,提高治愈率,避免医院感染。对最终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叶顺章,邵长庚,王千秋,等.性病诊疗与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2] 张武力.北京市怀柔区2004~2007年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184.

[3] kreiss j,caracl m,meheus a.rol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transmitt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genitourin med,1998,(64):11.

[4] 何勤英,韩德琳,吴学庆,等.成都市2004~2008年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j].实用预防医学,2009,(1):108.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5

【关键词】地市级药品检验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构想

2011年5月4日,卫生部以第81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办法》针对不良反应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全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1]。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国己建立了34个省级药品不良反测中心,地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333个,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地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牌子通常是加挂在药品检验所的基础上的,实行“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然而市级药检所的职责里没有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内容,因而对于药品安全监测工作也不太重视,造成了目前药品检验所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几乎没有发挥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在此笔者作为地市级药品监督检验人员浅谈一下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认识,并且就如何更好的发挥药品检验所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出几点构想。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现状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我国于2004年 3月4 日正式施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2, 3]。

我国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据统计我国每年在5000多万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而入院,其中 25~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约19万人因此而死亡。在5000~8000 万的残疾人中有1/3为听力残疾,其中60%~70%是因药品不良反应致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4]。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为了尽早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和诱发因素,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近年来关于ADR的报道比较多,药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尤为重要,目前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来重视这项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中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011年5月4日,卫生部又以第81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药品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现状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ADR报告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样本量太小,来源结构不合理,报告制度也还不完善。企业不愿意上报,医疗系统不配合,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又较少,即使遇到此类情况,主动报告的也微乎其微。因此要想从不良反应报告的统计上建立起很好的用药安全预警体系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2目前基层药品检验所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的作用

药品检验所是执行国家对药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法定性专业技术机构, 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通过药品质量的监督检验, 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评价, 促进药品质量的提高,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目前地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要挂靠在各地的药品检验所,主要负责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药物滥用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评价;承担对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药物滥用报告与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协助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等工作。对于药品检验所来说,虽然挂了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牌子,但是在业务上很少和不良反应有交集,对于不良反应事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情况分析都没有监督评价的权利,因此造成了药品检验所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实际是一个数据汇报工作站,少量的受理一些投诉样品以及事故调查样品的检验,没有发挥其在药品不良反应预警和评价过程中的技术作用。如2012年上半年芜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ADR报表3477份,其中严重不良反应69例,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52例,基本药物不良反应537例,虽然有这么多例的不良反应事件,但是药品检验所并没有参与到对于不良反应的药品质量分析和用药安全的评估的工作,对于不良反应事件中药品检验也只限于有关部门或患者送检的样品,按照药典方法进行常规检验。然而很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的原因从送检来的单一样品按照药典方法检查是很难找到的。

3充分发挥药品检验所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技术指导作用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院药剂科将医院发生的用药损害事件,上报给医院所在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县、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收集这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将它们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上报的报告总数、发生比例后,向全社会药品不良反应的通报。此外,《办法》还明文规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换句话说,我国目前仅有的这部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仅仅用来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对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前如何预警,发生时如何追溯原因,发生后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监测没有实际的帮助。

而药品检验所对于不良反应事件中送检来的药品只根据现行的药典和相关标准进行检验,所检项目均为基本的常规项目。然而目前大部分的不良反应事件都为药品的不当使用,很多药品自身的质量并没有问题,只有和其他药物联用,或者有其他医疗器械或者包装材料的影响时才会出现问题,因此用这样的方法对不良反应的药品做出的评价很难在检验结果上最大程度的接近不良反应的真相。如1998年抗洪时期的“氟哌酸假药案”、2001年“梅花K假药案”、2006年的“欣弗事件”和“齐二药事件”等。这些假劣药品只根据当时现行的国家药品标准是难以检出和发现的,必须依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才能及时发现,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新评价研究。

笔者认为药品检验所的各职能检验科室在不良反应事件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技术优势,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站建立起联动机制,做好工作的承接,将监管和技术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在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应该由有经验的相关检验人员对于不良反应事件的“使用中样品”进行第一时间采样和分析,分析手段也不应只限于药典方法的常规项目的检验,应多考虑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进行多项目的考察,力求第一时间找出真实原因,避免更多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药品监管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药物上市后再评价机制,药品检验所对于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药品进行市场跟踪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修订检验标准的相关项目,使得药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药品的质量,切实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4结语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旨在要求药品质量不断提高并被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相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我国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中、西药合用引起的不良相互作用、中药注射液的滥用以及五花八门的中药造假导致的不良事件等。因此在我国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国自身特点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势在必行。药品质量与药品安全性密切相关,药品不良事件的及时发现、确认、处理以及危害性评价除了临床上的一些统计分析外,从药品质量角度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药品检验所作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技术监督部门应该在不良反应体系中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积极的研究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为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将不良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EB/OL] 20110504 [20111201] http://wwwsfdagovcn/WS01/CL0053/62621html.

[2]耿东升 对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及其分类的商榷 西北药学杂志,2011,26(1):59.

[3]卢寿荣 2010年我市7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北方药学,2011, 8(8) : 92.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6

1国内外对供试品检测的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Agency,EMA)在GLP规范中,对供试品的检测提出了要求。各大制药公司内部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也对供试品检测有具体要求。

我国的GLP对供试品检测也有原则性要求。但由于在新药申报和相关技术评价指导原则中未对此有明确要求,故当前不是每个GLP试验室、或每个安全性试验都进行供试品检测。

2供试品检测的适用范围

安全性试验中供试品检测的要求,应该适用于所有新药研究。中药成分复杂,结构不清楚的成分多,但如中药一类(单一成分)可参考化药执行。欧美对生物制品也要求进行供试品检测,内容在化药的稳定性、均一性等的基础上增加蛋白含量分析和生物活性分析。对于生物制品供试品检测的要求,建议参照化药的方法,遵从Case by case的原则。

3供试品检测的内容

供试品的基本理化性质检验报告包含来源、批号、纯度、浓度、处方组成(包括辅料)、稳定性、溶解性、有效期、保存条件等信息。

若供试品需经溶解后(混合、混悬、溶解)给药,则应提供供试品在溶剂中的稳定性、均一性(非溶液体系)等检测报告(浓度范围需能覆盖全部毒理试验的浓度范围),以及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报告。

针对检测供试品浓度和含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报告。

4供试品检测的时间

在首次配制前应完成稳定性分析,在前期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对配制过程和配制后可能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都应进行研究,如溶媒、浓度、搅拌方法、温度、配制后储存时间等。

无需在每次配药时均进行浓度分析。短期给药试验(如14 d的试验)一般仅需在首次配制时检测供试品的浓度,但试验中如果伴随有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TK)试验,则TK给药当日的供试品也需进行浓度分析。对于长期试验(如1个月),一般在首次及末次配制给药时进行供试品浓度分析(如果是每天配制,那么首末次配制日也就是进行TK试验的日期)。如果试验周期更长(如3个月或大于3个月时),除首末次配制外,还需增加供试品浓度的检测次数,以确保供试品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满足使用要求。

5供试品检测的影响因素

供试品的配制温度、搅拌时间和转速、混悬液溶剂的选择、不同批号的样品、稳定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等,都会影响所配制的供试品最终浓度,以致影响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

6供试品检测报告的提供

供试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可以由申请人(含生产者),GLP试验机构或第三方完成,或由其中的一方完成后转移至另外一方进行检测;由验证方提供供试品检测方法学验证的资料。

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资料,应由完成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检测的GLP实验室提供。必要时对对照品进行分析,对照品的分析要求与供试品相同。如果对照品为上市产品,其基本理化性质等资料可以参照对照品的说明书和/或标签。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7

关键词:特种设备; 检验检测;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24.2,X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66-00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特种设备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特种设备的规格也逐步增大,这些都刺激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其使用和管理应按国家相关规定章程进行。本文将对如何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安全管理进行分析。

一、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安全管理的措施

1.定期检查特种设备,确保其安全高效地使用

很大比例的特种设备事故是因为未能定期检查设备和安全附件失效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定期对特种设备各个部件,特别是安全附件进行检查,如有损坏失效必须及时维修更换,避免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在遵循安全技术规范章程要求的前提下,对特种设备进行定期的严格监督检验,同时要顺应时代形势的发展,改进检验工作的机制,使检验检测工作更安全高效。

如何做好对特种设备的定期检查工作:第一,催检到位。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机构在事先制定好本年度检验计划,对各类特种设备进行分门别类,并详尽安排每月检查时间,在检查之前通过书面通知、电话告之和直接到用户单位通告这些方式说明检查日期,保证特种设备用户单位的定期检查的按时进行;第二,检验计划合理。检验检测机构应将催检用户单位报检信息和按计划应检情况相结合,让直接负责检验的部门进行突击检验;第三,严格检验。在检验现场,必须对用户单位在用特种设备注册情况、是否有逾期未进行检验、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资格这三方面进行确认,并保证检验过程中检验的设备比例合理、检验项目和部位到位,一旦发现不合规定的情况及时上报检验检测机构;第四,强化检验过程中隐患处理机制。检验员如若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管理规定,对用户单位签发检验意见书,详细说明隐患所在,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消除隐患。如果用户单位未能按时完成要求,则认定其设备使用不合理,不出具检验报告合格书并向上级督察部门提出督察建议;第五,正确利用检验报告书。检验人员在检验过后必须仔细记录相关数据,在规定工作日内提供检验报告书,做好送审报告工作,确保报告能够一次通过;第六,做好反馈工作。检验检测机构在接受检验部门的最终检验报告后,要及时将检验报告和相关数据信息反馈给用户单位,促使用户单位进行整改。

2.落实特种设备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

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需要各种检测仪器,如何对检验检测仪器进行有效管理、提升检验检测的效率,是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首先,科学系统地配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的配置,需系统地对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的要求,并保证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科学合理配置其仪器,使其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具有方便操作的实用功能。其次,对所采购仪器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入库并校准。在科学系统地采购好检验检测仪器后,交由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质量验收,各方面符合规定后入库并做好库存期间的保养工作。这项工作由负责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仪器操作人员和保管人员负责。

3.提升检验人员工作能力,升级检测装备,保障检验质量

特种设备的检验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检验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检验人员要具备能够独立处理检验过程所遇到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员储备,检验工作就无法进行,检验工作的质量更无从谈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检验检测仪器更新换代迅速,一些新仪器的出现更是要求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得到提高。以往传统的仪器及其操作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检验工作的需求,所以为了保障检验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检测装备的先进性急需提升。

4.检验检测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只进行检验相关操作,如需进行非检验操作时,需要得到用户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指导。检验人员去检验之前,应提前通知用户单位,要求其停止对将被检验部位进行组装、钻孔、探伤等相关操作。如检验过程中需要上到高处,需要注意扶梯等是否牢固,以确保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如若特种设备的零部件有松动,并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在检验前将其固定。

5.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培养员工重视检验质量的工作意识

确保检验质量的关键是进行检验工作的各级责任人员。在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所需检验设备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为更进一步提升检验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培养员工重视检验质量的工作意识。员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严格的对检验人员的检验质量进行考核,进而判断其质量意识的高低,最终决定如何进行奖惩。通过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提升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而提升整体检验工作的质量。

二、结语

目前,我国特种设备的使用在安全方面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事故,就需要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重视检验工作的质量,认真负责地进行检验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为全社会安全生产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晔.论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在特种设备检验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17):52-53

[2].浅谈特种设备检验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2,(13):29-30

安全性检测报告篇8

1.健康、合格的献血者是血液安全的基础,要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就必须把好第一道关口。健康征询是对献血者健康的初步筛查,我们把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问诊评估,首先初步甄别并确定有过危险行为和其他不适合献血行为的人员,规劝他们退出献血行为,从而保证了本血站的献血者是真正的低危人群,所采集的血液也都来自低危人群。

2.完善的血液检测系统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第二道关口。血液采集完毕后要严格按照标本运送程序送到检验科进行全面检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检验科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血液检测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3.血液发放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第三道关口。血液检测结果有合格、待查和不合格三种情况。待检库工作人员要认真地将不合格的血液按规定进行报废,将待查的血液放入待检库等待最终检测结果,最后将合格的血液仔细核对后发放至成品库,用于向医疗机构发放。

4.严格执行《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消毒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加强对血站内部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对血站产生的医疗废物按规定进行收集、运送、交接和登记,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和扩散。

5.按规定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卫生部《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制定了“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都是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制度,凡经过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我们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献血者本人,并填写疫情报告卡按规定上报。在献血者中发现的初筛抗-HIV为阳性的血液,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立即向CDC 中的艾滋病管理部门报告。

6.开展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对于保障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宣传,正确引导,营造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提高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无偿献血目标人群,选择适宜的媒体开设无偿献血宣传专栏,依法履行无偿献血的动员、组织、监督管理职能,保证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血液安全保障水平。

7.经常性地开展输血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使医疗机构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树立起“科学、合理用血”的输血观念,从而将“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可少输决不多输”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做到临床输血科学、合理、有效,杜绝不合理用血和血液浪费。

8.随着临床科学合理输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制品种类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血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不断充实扩大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建立有关的献血者数据库,适应和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上一篇:应急工程招投标管理规定范文 下一篇: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