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

时间:2024-03-05 11:35:39

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1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革新,加上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茶叶及茶文化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发展旅游产业,壮大旅游产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茶文化作为整个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茶文化为核心,可以延伸开发形成系列产业链条。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丰富,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具体需求,因此丰富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完善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意义重大。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从而探讨研究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产品发展;融合探讨

从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看,目前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都形成了广泛的茶文化,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运输茶叶途径等等,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可以说,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基础雄厚。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逐渐成熟。而每一种成熟的思路都是在旅游市场影响和决定下有所发展的,而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在当地茶文化基础上,通过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和该区域独有社会民俗活动,涵盖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等一系列功能的综合型旅游资源类型,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将无限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有效推动发挥茶文化内涵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影响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分析

我国是茶文化产生的源头,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茶叶生产,还是茶叶制作、运输,甚至是茶叶饮用等等,都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在茶文化形成的同时,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旅游活动和资源。而这些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茶文化旅游资源。而有关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概念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是以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游客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相应乐趣的资源形态。虽然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各种界定,通过细化其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旅游的目的、旅游活动的类型、参与动机以及旅游活动的内容等各种角度切入的,因此其都是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某一方面认知,并不全面。而通过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定义茶文化旅游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基于游客对茶叶发展、茶叶生产技术、茶文化形成等一系列元素有较高兴趣而产生的内心驱动,其主要表现方式为:欣赏茶叶成长、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参与到茶叶生产、制作过程,以及深入了解茶文化等。其参与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光、体验、参与等一系列途径,实现自身内心的享受等。茶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对茶文化进行体系化开发的资源利用形式,其并不是一种独立资源类型,而是将茶文化中可供旅游开发挖掘的资源予以开发的形态。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涉及面广泛,其涵盖了茶叶生产的全流程,是各种旅游活动综合起来的结果。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广泛,形成了体系化的资源系统。事实上,在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很少有人只参与其中某一种活动类型,其往往是综合性参与。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发展,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这一基础进行深度挖掘,而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分类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是我们制定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和标准。

2.1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原则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具体分类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相近和差异化原则。也就是在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时,必须从其共同属性出发,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源进行融合,通过差异化区分出不同类型,而通过相近性纳入大类。此外,要坚持层次分类的原则。其指的是茶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复杂,在区分大的类型之后,要逐级对大类资源进行细化,确保一一对应,避免错位现象。最后,是体系化原则,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多种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坚持体系化开发旅游资源,将其最终纳入整个系统,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划分依据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首先要从其定义出发,通过具体定义来确定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的范围以及其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各组成项的属性来划分,比如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等。最后,要对资源各组成要素,其产生原因,具体特点、表现形式作为划分标准和依据。茶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多重要素,因此对其进行划分时,要认真依据以上三项标准。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三项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细化,界定其具体类型标准。而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由于茶文化体系涵盖了多重元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某一类资源类型,要有重点地进行资源类型划分。

2.3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分析

通过梳理茶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三大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即:茶叶生产的自然资源,如茶树、茶园和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等。二是与茶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茶叶生产古迹、茶馆、茶厂等等。三是与茶有关的社会习惯风俗等,比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等。四则是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等,比如描述茶的诗词、著作等等。五则是茶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的复合型文化,比如茶文化与民族文化,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等相融合形成的复合文化等等。

3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分析

事实上,通过发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都是为了开发构建体系化旅游资源产品体系,通过有效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各区域茶文化特点及自身特点优势,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附加值的最有效挖掘。

3.1以创新为切入点,完善产品生产管理,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

把控当前一些茶文化资源较丰富地区也陆续开始探索旅游产品开发,然而事实上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创新,以至于很多产品雷同率高,相差小,从而极大限制了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运营和产品开发。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发展时,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切入点,重视对产品的开发过程,通过有效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客户相关需求,从而增加市场接受度。而在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时,必须注重整个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无论是产品实物,还是相关服务,都必须重视强化管理,通过有效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品质把控,进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体系化开发。

3.2结合茶文化特点,突出特色融入,提升市场竞争力

进行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发点是茶文化,开发手段是旅游方式。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必须重复重视对茶文化资源深入了解,通过有效结合其特点,让开发的产品具有文化内涵,让产品开发素材更加丰富。此外,还要认识到旅游开发的最大要求之一就是特殊性,因此在开发相关产品时,必须对本区域茶元素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挖掘其中最大特点,结合有效的特色融入,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以资源特征为切入点,细化产品类型,构造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构造体系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事实上就是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结合特点切入,通过细化产品类型,实现完善产品开发。在研发旅游产品时,需要从茶叶生产、制作开始,通过充分融入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打造满足所有游客需求的产品类型。在茶叶生产地,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在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中,结合人们参与式、体验式需求,开发相应旅游产品,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特点,进而塑造可供参与的旅游产品。此外,将茶文化、相关茶叶历史进行包装,开发成供游客研究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以深化与茶叶相关的饮食、产品等衍生内容,增加茶文化及茶叶生产制作链条。可以说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就是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通过充分考虑、结合游客需求,细化各种产品类型所形成。

3.4重视市场元素,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事实上,不管是从茶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产业角度考虑开发旅游产品,其最终还是由市场和客户来评判,市场反映如何,才是产品打造的重要依据,而在客观旅游活动中,任何一位游客在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中,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旅游产品,游客会在旅游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组合。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注重市场元素,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出发,通过融入游客的消费需求,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品牌也是重要影响力,只有充分重视构建产品品牌,才能持续提升和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影响力。

4结语

虽然我们有着雄厚的茶文化资源,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极度缺乏。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及相应产品进行深度探讨,不仅能有效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也是从旅游需求不断发展角度出发的。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因此茶文化旅游就成为时代消费热点,但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形成体系化思路,其不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未能对茶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因此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深度细化,有重点的探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产品,将为深度挖掘这一资源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永生.论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学术论坛,2009(3):108-112.

[2]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2):55-57.

[3]李丰生.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J].经济地理,2005(4):577-580.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2

关键词: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概念。这不只是概念上的差异,而是一个关乎文化旅游可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斯图尔德就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命题。国内学术界也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也应包括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代表观点就是黄凯南在《文化生态旅游――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方式探索》一文中所讲的:“文化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体验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均衡的文化知识和审美价值,并且强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环境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形式,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持续、和谐发展,体现了人类向生态文明的新跨越。近年来,福建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过渡商业开发而忽视原生态开发的倾向。本文仅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发策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以初步探讨。

一、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茶叶在福建省有上千年的历史,不仅茶类的创制数福建最多――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而且品茶的技艺数福建最奇,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现代福建茶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种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作为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

(一)茶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

茶树作为多年生常绿植物,品种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武夷山的大红袍、生态茶园等;其多样化的形态也是大自然土壤、水、光、热、地形等诸要素的综合产物,并成为“茶韵”的根本所在。如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音韵”等。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石者,天地之骨也”,“水者,天地之血也”,“好山,好水,出好茶”,从而形成了岩骨花香、“清、香、甘、活”的“岩韵”。作为一种深根植物,茶树的种植有利于福建丘陵山区的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二)茶文化以“和”为中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道、佛家的“中道妙理”,尤其是“茶禅一味”、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内涵,形成了今天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如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禀性正是三教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在祭茶、喊茶等茶俗中。“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不仅是对自然、人文资源的赞美,更是茶道灵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文化具有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多元化特点,而茶文化为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起了联系的纽带,从而使多元化文化呈现出共存、共融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同时,茶作为福建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在婚丧嫁娶、满月、祝寿、祭祀、会友等活动中,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如安溪茶艺就是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武夷茶艺则是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可见,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讲,茶文化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

二、社区参与是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首选模式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产地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和茶具、饮茶习惯、以及茶道、茶艺、茶书画诗词歌舞,茶制品等为主要内容。茶文化生态旅游则是旅游者体验、感受和品味与茶相关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并获得教益的过程。茶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就决定了其开发不宜侧重商业化,尤其不宜搞脱离其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的异地移植,建民俗村、开风味茶楼、搞星级服务,而应保持原生态风貌。在开发模式上,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在指导理论、目标体系、运作方式、解译系统、生态教育受益对象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拟首选“以社区参与为主,环境教育为辅”的旅游模式。

(一)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特点决定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首选社区参与模式

这是茶文化能否保持原有纯朴风貌的基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社区的参与能更好地展现茶文化生长的土壤,展现与茶文化有关的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态风貌,让旅游者身临其间感受纯朴、自然与真实,从而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这也是茶文化旅游的宗旨。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又不能坐视外来文化冲击社区文化而失去原有文化的特色。开展参与式茶文化生态旅游,倡导生态旅游观,可以更好地引导当地居民认清发展方向,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更是一种体验

感官对旅游的真实体验源于对象的真实反映。有无社区参与,营造出的文化旅游体验迥然不同。而这种不同的体验,正是异地旅游的动机所在。

(三)有利于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从而更自觉、有效地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旅游开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等,也有利于消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四)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

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因而能够起到较好的环境教育作用。比如能够增强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客来敬茶的纯朴好客民风和“和敬真诚”的待人风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好客文化通过旅游者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儒佛道3家的伦理道德在茶文化中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固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寓教于游,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精神修养。

三、福建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与保护

福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所谓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保护。近年来,福建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安溪作为乌龙“茶都”,先后举办多届茶文化旅游节和铁观音乌龙茶节,并推出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铁观音探源、茶园生态探幽等项目;武夷山亦举办过国际茶文化节、国际无我茶会等。但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拟采取如下对策,以确保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要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旅游观统一各职能部门领导尤其是决策者的思想认识,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实施;同时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二)科学规划,积极实施

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制定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科学旅游规划。要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市场分析,制定全省范围的生态茶园和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并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多渠道、多方式的解决资金来源等问题。

(三)加强人员培训

要加强对规划区内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精通茶知识,了解茶习俗,掌握茶礼仪,领会茶精神,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以此来营造一个和谐、有吸引力的旅游和投资环境。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大力宣传茶文化,文商结合,以文促商,以茶道精神塑造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在茶叶营销和茶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五)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加大开发力度

要搜集、整理、恢复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如闽南的石亭绿茶应再现当年茶与亭与人的侨乡风景,让游客充分领略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六)开发以茶为主的组合型旅游产品

应把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如开发茶农旅馆,开发绿色茶食品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如品茶评茶,观看茶艺表演,学习茶艺,参观茶园生态风光,领略采茶制茶劳动生态,感受茶乡风土人情生态,旅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欣赏茶联吟咏茶诗,购买茶产品及相关产品和纪念品,开展住茶农旅馆、品茶、吃茶宴、睡茶枕、洗茶浴、制茶盆景等系列活动。

(七)加强闽台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域协作

闽台等地区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闽台旅游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缘。以合作求发展,以互动求双赢,有助于提升闽台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八)健全茶文化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

要整顿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使游客与当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真正能从旅游活动中体验到茶乡特有的茶道精神和自然、人文生态氛围,并从中获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叶,2002(1).

3、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互联网无疑成为了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开放整体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的时代是通过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的高度传输等方式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出去,实现资源信息的高度融通。我们不难看到,在互联网上,大家相互利用手中的资源,将一些好的资源进行分享,同时也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信息和事件予以批评。这就使得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上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是和茶叶文化相互联系着的旅游方式,茶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人的文化精髓。茶叶文化旅游则更是与茶叶的内涵和精髓相联系的旅游文化的结合体。这种以茶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经济文化方式是符合茶叶文化的推广需要的方式。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茶文化与茶叶旅游双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更多的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一种共享来带动整个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和旅游生活方式。

1互联网与茶叶文化旅游结合的优势

1.1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开放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不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各种信息都会传递到各个地方中去。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特点,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同时,也使我们自己文化走出去成为可能。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茶叶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这就是茶叶旅游成为一个产业的基础。同时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有对中国茶叶文化旅游有兴趣的世界各地的人来中国参观,也使得中国的茶叶旅游和茶叶文化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传播的世界各个地方。

1.2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共享的,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朋友圈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源与大家进行分享。这就使得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灵活的,是高度交流存在的。在这种高度灵活的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的资源模式下,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微信、微博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中去[1]。在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里,人们对于一种好的资源都愿意进行分享,这种以一传百的方式可以使得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更快更好地传播出去,从而带动整个茶叶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大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仅可以在线享受到茶叶旅游的视觉效应,也为实体的旅游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1.3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便利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资源是十分便捷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和资源,这也就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流动的速度。信息资源的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便利性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得以迅速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便利性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相应的可能,网上查阅路线、网上预订酒店以及网上的旅游景点咨询,这些都是互联网给我们茶叶文化旅游带来的巨大的优势。

2茶叶文化旅游的特点

2.1茶叶文化旅游的地域性

茶叶文化旅游必然是与茶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的活动,我国的茶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应的茶叶文化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色。一些茶叶旅游的集中地区无疑主要集中在一些茶叶的产地[2]。茶叶旅游的形式也大多是茶叶景区的观赏,茶叶的品尝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伴随着茶叶文化的地域性相至而来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突破茶叶文化旅游传播的地域性的局限性,不仅可以实现实体的旅游方式,也可以实现在线的茶叶旅游方式的推广。而茶叶旅游的在线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茶叶旅游的迅速的发展。

2.2茶叶文化旅游的季节性

茶叶的生长是具有明显的季节的特点的,因此,茶叶旅游也是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大多是在产茶或者是茶叶的生长的季节。这种季节性的特点往往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互联网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突破这种茶叶旅游的季节上的限制,通过线上的视觉的享受,发展相应的茶叶文化经济。

2.3茶叶文化旅游的人文性

茶叶文化旅游无疑是茶叶热爱者的舞台,茶叶文化旅游是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色彩气息的旅游方式。这种人文气息十分浓烈的环境下,会使得旅游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又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传播有了更好的平台,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面进行茶叶文化的交流,茶叶文化的探讨,同时也可以带动身边那些对茶叶文化有潜在爱好的人投身到茶叶旅游和文化的宣传和追随的队伍中来。

3利用互联网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策略

3.1利用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线上推广作用

3.1.1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茶叶旅游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大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可以通过构建网站,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将茶叶文化旅游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从而实现一种资源的共享和互动[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建立特有的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公众号进行推介,实现茶叶文化旅游文化的迅速的传播。

3.1.2利用互联网形成茶叶文化旅游群体

旅游通常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性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茶叶的文化的旅游具有更强的团体性。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和茶叶文化的爱好者的向往,大家往往更加热衷于茶叶文化旅游的集体性,从而促使了一些集体性的网上团购方式的旅游的出现。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潜在茶叶文化旅游爱好者的加入,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参与到茶叶文化旅游中来。

3.1.3利用互联网带动跨境茶叶文化旅游

互联网的宣传推广作用不仅可以渗透到国内的每个角落里,同时茶叶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各个地方和国家,利用好茶叶文化的互联网的推广作用,可以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热爱中国茶叶文化的人参与到中国茶叶文化旅游的活动中来,这样使得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走出国门,吸引了更多的人,为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2利用好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

3.2.1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线路查询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也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的流畅,以前的旅游大多是旅行社进行的团体性的活动,而如今的互联网下的旅游方式,则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茶叶爱好者可以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选择自己想要去的茶叶旅游的地区,然后选择相应的路线,选择住宿的方式,使得茶叶文化旅游完全成为一种自助文化旅游。

3.2.2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订购服务

茶叶文化旅游由于存在着地域性,一些茶叶的产地往往是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旅游的承载量不高,旅游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够全。利用互联网充分实现信息的交互,将茶叶文化旅游的地点、酒店、旅游的行程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订购服务,提前预约、提前对接,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也可以节约旅游者的大量时间,提高茶叶文化旅游的满意度[4]。

4互联网下茶叶旅游文化更当注意的问题

4.1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利用互联网推广茶叶文化的旅游,一定要注意和关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利用更多的互联网媒介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使得茶叶文化的推广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因此,日常的平台的维护,以及与时代同步的互联网的手段和方式都要跟上,这样才能吸纳更方面的信息,实现平台资源的共享,推动茶叶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4.2注重诚信和大众口碑的宣传作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的视域下,大众的口碑已经变得日益重要[5]。这就使得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茶叶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重诚信的建立。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对于茶叶文化旅游的正面的推介作用,从而形成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

4.3注重互联网宣传的创新性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一种信息的共享的氛围,也更加突出了时代对于创新价值的追求。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在互联网原有的平台和理念的基础上,创新茶叶旅游文化的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得茶叶旅游文化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5结束语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4

关键词:茶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

湖南素有“茶乡”美誉,而且一直是湖南的优势传统产业,茶市场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仅就其茶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一、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优势分析

(一)湖南茶生环境优越,名茶名品众多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的江南低山丘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光、热、水、土、肥等各种因子都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培育,名茶名品很多。据各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期向朝廷的贡品茶就有古丈毛尖、沅陵碣滩、岳阳君山之黄鹤翎、桃源野茶王、澧县双上绿芽,资兴狗脑贡茶,常宁山岚茶,永兴黄竹白毫以及安化梅山崖茶,益阳老毛叶茶等。近代各地名茶更多,如湘北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龙鳞、凤羽、香千里、君山绿、桃源乌龙茶、桃源野茶王、大叶擂茶、石门壶瓶山茶、澧县太青茶、石门牛茶;湘中宁乡沩山毛尖,安化松针,安化银毫,安化梅山崖茶,香木海茶,黑妹砣,安化云雾茶,益阳伏砖,长沙高桥银峰,东湖银毫,韶山韶峰,东山秀峰;湘南的南岳云雾,塔山山岚,九嶷香峰,资兴神农茶,资兴狗脑贡茶、安仁毫峰茶、汝城白毛茶、永兴黄竹白毫、蓝山百叠岭有机茶、汝城白毛尖,江华大叶苦茶,桂东云雾茶,郴州苏仙区五盖山米茶,临武东山云雾,江永迥峰;湘西的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吕洞银针、青云银峰、狮口银峰,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名茶、怀化毛尖、怀化雪笋、张家界茅岩莓茶,梅山毛尖,保靖岚针,慈利甑山银毫等。其中的君山银针、古丈毛尖、安化松针、南岳云雾茶等,均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或名茶奖等,有的还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国内外。

(二)湖南茶产历史悠远、茶文化底蕴深厚

湖南是我国唯一以“茶”字命名的茶陵县是茶祖神农尝茶、发现茶的饮用价值所在地。葬于炎陵县(古属茶陵县)的炎帝神农是中国茶叶始祖,茶祖神农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据日本学者考证,世界上茶叶的加工利用始于溆浦罗子山。《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诀“茶禅一味”起源于石门夹山寺,而且东传日本。如果根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舜帝于九嶷山中教民制茶”等传说,湘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南朝齐刘澄之《荆州风土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鼓励人民制茶、兴茶。早在宋熙宗六年(1037)克梅山在安化、新化两县设官办茶场,制茶入贡,成为当时省境第一个商品茶基地。清代是湘茶发展的鼎盛时期,年产达12500t,贸易量一万余吨,由南北两条路线出口东南亚诸国及欧洲和俄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广东商人每年均携款至岳阳造红茶,“乡人颇享其利”。到“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白银)[1]”。

(三)湖南茶叶市场广阔,湖南茶文化倍受茶人青睐

湖南是产茶大省、也是饮茶大省。湖南人都喜欢饮茶,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吃茶”的习俗,可说目前约7000万湖南人个个都是饮茶人。目前旅湘国内游客已逾20398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90万人次(2010年),而且大多是饮茶人。尤其是世界“茶人”队伍仍在发展壮大之中,特别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他们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习俗与中国都有相通相近之处,也是湖南茶文化旅游较为稳定的国际客源市场。英国饮茶之风更是盛行,是我国茶的最大传统市场。据报导,英国人均年消耗茶叶可达6kg。欧美其他国家也将是湘茶文化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对于那些常饮茶而并未见过茶园、茶树、鲜茶叶,也不知其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的广大非茶产区人们来说,观光茶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2]。在收藏市场日益活跃的21世纪,湖南茶叶,特别是能长久保存的陈化茶备受收藏家的青睐。如2005年央视二套《鉴定》栏目对一位陕西茶商存储的一篓1953年前产生湖南的“天尖黑茶”进行鉴评,价值竟达48万元。另据有关报道,产自湘西保靖树龄达4000年“茶树王”上的“黄金茶”,100g竟拍出9.8万元的天价[3]。由此可见一斑。二、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绿色生态游和专项茶园文化旅游备受现代游客青睐

湖南目前发展茶文化旅游,以绿色生态游和专项茶园文化旅游为主。湖南各地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茶园,利用其中的一些构建乡村旅游,以使游客置身其间领略茶园特有的清香和惬意,或分享茶农丰收的喜悦。茶叶树虽是一种技术性经济作物,却又具有观赏植物的特质,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茶园风光令游人赏心悦目。岳阳“君山银针”的产地,君山岛上的君山茶园面积约占全岛的1/4,可称壮丽的“茶岛”,在这里不仅可观尝茶园、购买茶叶,而且还可以听到评茶、讲茶、赞茶之声;古丈因茶而闻名,茶山重重处处歌;衡山所产“南岳云雾茶”,早在唐代就列为“贡茶”,茶园多分布于寺庙周围,茶叶生产由僧侣经营,制茶技术也很奇巧。在南岳衡山后山的岳山乡杉湾村依托67hm2竹林和数百亩茶园资源,办起了20多家农家乐,种茶、采茶、饮茶,茶歌和组织游客参加南岳衡山一年一度的“茶祖文化节”,已成为其重要旅游休闲内容;长沙县百里茶廊红色旅游基地开慧乡已建设一个包括茶叶观光园、茶叶公园、茶叶休闲中心的茶文化休闲度假区,令人耳目一新,极富诱人魅力。

(二)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

湖南已相继建立了很多别具特色的茶馆、茶博物馆、茶艺馆等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如长沙的湖南茶馆和湖南海阔天空茶艺馆、桃源茶博物馆、益阳的茶博园、通道竹园茶艺馆、岳阳的洞庭春茶艺馆、君山银针茶艺馆以及南岳衡山的每一个寺院都设立了“茶禅一味”堂等。精湛的茶艺表演展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艺”是指茶人依据“茶道”规矩,把“茶道”的“俭、清、和、敬”等内在意理,通过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向广大饮茶人和游客展示茶的冲、泡、饮等饮茶技艺,是茶艺师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安化桃源一带的冷饮擂茶,桃花源的热饮擂茶,都开展了茶游客采茶、擂茶、饮茶的参与性活动,大受旅游者青睐。

(三)以欣赏特色茶俗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游发展迅速

湖南茶俗古老,且各地风韵不一。如桃源擂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苗族的八宝油茶汤、益阳、沅江、湘阴县一带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壮族的咸油茶、城步“虫茶”、慈利一带的土家族大盆凉茶、桑植白族的“三道茶”、武冈、邵阳等地农家的罐罐茶、梅山地区的水煎茶;浏阳北乡的茴香茶;宁乡烟熏土茶;长沙、湘潭、宁乡等地的土嚼茶;江华、江永一带瑶族的泡茶等饮茶习俗,千奇百怪,各展风采。如古丈有着茶食文化与茶文化的演绎、神龙祭祀与茶的渊源、茶文茶艺、茶事掌故、茶俗茶风等,丰富多彩。近几年来,先后在长沙星沙举办“湖南星沙采茶节”、星沙“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在石门举办的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南岳衡山的茶祖文化节等,都积极把茶文化与人文旅游结合,充分弘扬湘茶文化,提高了湖南省茶文化的知名度。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已形成了茶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

三、湖南茶文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茶文化旅游新产品

发展湘茶文化旅游,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设计旅游者需求的创新茶文化休闲旅游新产品,这是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发展活力的关键之所在。其主要产品形式有①茶自然主题项目,如餐馆茶园、采茶、制茶、学习茶道、茶艺等文化主题项目;②茶文化旅游项目,即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立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建立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俗、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集动静于一体,同时也可以品茶、购茶,了解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应注重茶食品的质量;同时利用高科技制造出健康绿色、方便、快捷的茶食品。应发挥特色优势,将历史留下的茶传说、茶诗、茶联、茶调、茶戏、茶画等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彩带、点心,将茶故事,茶彦,茶具等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创新开发,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茶商品[4]。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部分,应重视茶旅游商品开发研制,应积极开发包括各种品牌的茶叶以及插画、茶书法、茶工艺、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方面的旅游商品。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二)挖掘茶文化内涵,提高茶文化旅游品位

湖南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挖掘其茶文化内涵,可提高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位。为此,首先必须加强茶文化建设和湖南茶文化的传播推广,加强茶旅游文化创新,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建设一支弘扬茶祖神农文化的队伍。从茶礼、茶道等方面入手,以茶为载体,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湖湘茶文化博物馆,发掘和保护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和茶始祖神农氏及湖南伟人茶文化,对青少年加强茶艺、茶德的教育。其次,要打造一个茶茶祖文化产业。如可以在炎帝陵区建立茶祖公园、茶叶观光园、茶祖博物馆、茶祖诗词碑林;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如展览,节庆活动,电视,电影,学术交流,旅游宣传小册子,名茶分布地图,茶文化旅游网站等,以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商品的设计必须以茶文化目标市场为中心,以湖南茶文化特点为基础,不断丰富、调整和完善产品的内容,提高茶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品位,增强湖南茶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三)提高游客对湖南茶文化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发展湖南茶文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关键在于提高其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可开辟专项的茶乡寻根访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民俗风情游、茶保健休闲旅游、茶乡茶文化养生度假等,可以大力倡导少儿茶艺,使儿童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茶科学,培养茶情趣,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敬茶中培养他们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友爱。同时可以让游客参与到旅游项目中,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迷、学习采茶调、看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体验。例如,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求知欲强,可针对他们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茶文化活动过程中,请专家学者为他们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传授茶艺、茶礼技艺,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为他们创造机会,体会湖南茶文化所追求的淡薄心志、情景和谐的意境,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并可以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及人民对新茶喜爱,可因地制宜,因市场制宜,组织“新茶采、尝、购”为要内容的茶文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

参考文献:

[1]杨载田、王鹏.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J].中国农史,2003.(3):21-25

[2]杨载田.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J].经济地理,2000(6):118-120

[3]刘勇.黄继开.100克黄金茶销出98万元[N]. 湖南日报., 2011-4-19 , 第2版

[4]杨载田. 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厅科研项目(11C0571);(10K009)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5

0引言 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以及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理念和旅游产品结构亟需调整升级[1]。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验性强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在这种文化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茶文化旅游在全世界范围方兴未艾,台湾建立观光茶园,日本著名的冈山后乐茶园,以及泰国、韩国、印度、肯尼亚,甚至新加坡都开辟观光旅游茶园,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由于研究目的或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对茶文化旅游的定义不尽相同。如将茶文化旅游定位为既属于文化旅游,又属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4]。又如定义茶文化旅游为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5]。 总体而言,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当地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基础上,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及特色的民风民俗的旅游活动,涵盖了观光、体验、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是集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推广中国的茶文化,提高国际知名度,能带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不仅可以观赏旖旎风光,愉悦心情,感受到乡村的风土人情,与优美的生态环境零距离接触,还可以在游览中体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茶文化旅游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茶论道,以茶会友。因此各地应发挥各自特色,避免趋同化、庸俗化。本研究以浙江湖州顾渚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途径,在了解其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其茶文化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其发展模式及开发项目和策略,使茶文化旅游模式理论能与实际案例结合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1茶文化旅游模式理论分析 现有的旅游模式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地方特色,如“大理模式”、“丽江模式”、“香格里拉模式”、“明永模式”等[6-7];资源利用,如直接利用型、整合提升型、原地浓缩型、主题附会型、短期表现型、复原历史型和虚拟型开发模式等[8-9];旅游产品,如原生态模式、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模式、专项旅游模式和旅游商品模式[10];旅游开发,如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农旅结合模式、移民迁置模式等[11]。而一些研究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学者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归纳为结合自然生态发展观光型茶文化农业旅游,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型茶文化旅游和融合地方特色,打造参与购物型茶文化旅游。李维锦[12]和朱海燕等[13]总结的开发模式包括社区参与、环境教育;以文化景观为基础,开发以观赏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生态茶园、特色茶馆、茶博物馆),结合文化风情,开发体验为主的动态旅游产品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以传承性为主的艺术旅游产品。Cohen[14]认为,不同的人渴望不同模式的旅游体验,旅游者不止一种类型。所以在旅游开发中也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多种旅游模式,在选择旅游发展模式时需要有统筹的思想。即茶文化旅游模式应从多角度出发,满足不同出发点人群的要求。因此,茶文化旅游应是资源、产品、利益方和游客体验的协调统一(图1)。 如图1中所示,茶文化旅游模式的选取与当地资源、开发者利益以及游客体验需求相关。茶文化旅游,既包含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韵味,又包含了文化旅游的内涵。旅游业关乎开发商、村民、游客、政府的利益。而旅游本身包含的“食住行游购娱”6个要素更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重点。选择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时,必须依托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特征,从而对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与利用(复原历史、整合提升、虚拟等),进行产品设计(原生态、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而产品设计的不同,开发主体(政府、原住民、企业等)也会有差异。产品设计不同会使游客体验不同,而游客体验需求又对产品设计起作用(需求导向)。游客追求不同的体验(参与型、观赏型或求学等),会使受益方不同。开发方即利益相关方对资源利用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免造成对当地资源造成很大破坏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应坚持立足当地文化,突出特色,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系统协调,合理布局的原则。资源、产品、开发方和游客体验各方衔接越紧密就证明旅游模式选择越恰当,更能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由于模式中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有很大的能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特色和需求而建立不同的组合。游客的体验是组合式的,所以就要求开发利益各方应当有合理地协作,即需求导向。如果游客的偏好是参与性的,那么就强化社区参与在旅游开发中的比重。相反,如果游客有较高的观赏偏好,那么有赖于政府的统一协调、规划,并通过企业入股或旅游公司参与的方式,强化旅游设施的建设与旅游产品的开发。 2顾渚村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 2.1研究区概况及开发条件分析 顾渚村属于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位于浙江北部太湖西南畔。北与江苏宜兴接壤,东南与上海邻近。顾渚村因陆羽在此地撰写《茶经》,因紫笋茶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故名为“紫笋茶”。“龙袱包紫笋,银瓶纳金沙”的搭配使紫笋茶成了千年皇家贡茶,具有较高的品位。顾渚村村域面积18.8km2,辖32个承包组,11个自然村,农户761户,总人口2567人,村里拥有农家乐农户约86家,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浙江省首位魅力新农村”。近年来,因其青山绿水、环境幽雅而成为游人品茗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表1)。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顾渚村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其中,陆羽山庄1.5万、霸王潭1.1万、寿圣寺3万、疗养院0.3万、农家乐0.8万、散客0.5万,除去重复计算,净接待6万)。顾渚村从3月底起至6月底,每天接待的游客基本为5000~6000人,周末达到8000人/d。#p#分页标题#e# 2.2顾渚村茶文化旅游模式选择 结合表2中的分析结果,可以了解顾渚村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因素,从而可以针对其资源特色及良好的发展机会选择茶文化旅游模式。考虑顾渚村茶文化旅游模式选择的时候,应该融合资源、产品、开发者及游客等各方面的要素,图1即分解了茶文化旅游模式包含的大体内容及选择方向。茶文化旅游首先应突出其“文化”特色,因此根据国内外现今文化旅游模式作为主导来选择,同时根据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产品设计,进而考虑到开发者的作为和游客的旅游目的,从而得到其茶文化旅游模式。 2.2.1原地浓缩型——浓缩茶文化(政府主导) 原地浓缩型开发模式指将当地的建筑、服饰、风俗等集中呈现,让游客可以领略当地的风韵,让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兴建主题园等[8]。大唐贡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贡茶院由展示“茶圣”陆羽生平和《茶经》为主的陆羽阁,与供奉文殊圣佛的吉祥寺及东廊和西廊组成。不仅可以了解到贡茶制作、贡茶递送、品茗三绝、贡茶知识、茶艺流传等关于贡茶的历史渊源,还可品味到由当地著名的工艺美术师亲手制作的紫砂壶泡出的紫笋茶。而大唐贡茶院也可视为顾渚村文化博物馆,浓缩了顾渚茶文化,向游客展示了茶文化的历程及精髓。在新的一期建设中,可以打造“千年贡茶寻迹阁”,将当时唐皇八百里加急送贡茶、顾渚村接催茶令全村上山找茶等故事展现出来,描述和展示采摘、品茶、茶宴及斗茶场景等,让游客对紫笋茶的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还可以打造“学艺馆”,让游客现场学习茶道、制造茶壶等。 2.2.2主题附会型——弘扬茶文化(政府主导) 主题附会型指将文化旅游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此模式运用可与茶文化节结合[8]。每年4月顾渚村都会举行一些节庆活动,主要有广场文艺、祭陆羽、无我茶会、茶文化研讨、寻觅茶圣踪迹、摄影书法比赛、招商会等活动。此外,可以打造贡茶交流会。每年(或隔年)的4—5月举办。齐集全国的贡茶,如常州阳羡茶、福州方山露芽等,了解不同贡茶的特点、历史,探讨弘扬茶文化之道。既促进顾渚村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又能提高紫笋茶甚至整个长兴的知名度。也可举办茶道、茶艺展示会,每2年举办一次,在10月举行,弘扬茶文化。 2.2.3直接利用型——探寻茶文化(旅游公司组织线路) 直接利用型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保持其原貌的开发模式[8]。利用顾渚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进行开发。(1)观光休闲型。茶园风光游:观光、摄影、茶歌对唱。特色茶馆、茶楼:①品茗三绝茶道茶楼。紫笋茶、金沙泉水和紫砂壶的完美结合,茶道表演,伴以古乐,让人在紫笋茶文化中徜徉。游客可以对对联、下棋等。②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茶楼。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茶馆中,使茶文化与越剧等传统曲艺相结合。③重建陆羽茶庄。重新修建茶庄,拓宽道路,且可修建小型的停车场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④室外天然茶吧。可以与农家乐结合打造,但需规模控制,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下发展。在发展茶馆茶楼时应注重调查游客“兴奋点”,避免变形为“牌馆”、“麻将馆”,以防茶文化庸俗化。经营权可以交给原住民,或者吸引一些企业投资。健身山地探险游。(2)历史探寻型。紫笋茶历史探寻一日游:金沙泉—忘归亭—古茶山—寿圣寺—“三处九方”摩崖石刻—大唐贡茶院。 2.2.4游客体验型——体验茶文化(原住民与政府协作) 即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把文化具体化,让游客更直观地接触和了解茶文化。在野生紫笋茶生态旅游、金沙泉观光农业等休闲观光项目的基础上,打造以下项目。(1)广场风情街:晚上推出,搭建舞台,进行茶文艺表演,游客可以进行观看、拍照等,也可以亲身体验当地茶俗,如“打茶会”、“三碗茶”等。(2)采茶制茶体验: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炒茶、茶艺、品茶的全过程。(3)旅游购物:品茗三绝;地方特产——紫笋茶、山珍(笋等);音像制品——摄影集、宣传片等。 2.2.5社区参与型——继承茶文化(原住民主导) 原住民是当地的“活文化”,如果没有了村民,茶文化也就失去了色彩。让村民参与到茶文化旅游开发及建设中来。农家乐在顾渚村十分普遍,这是带有十分浓重的乡村旅游色彩的。游客可以在村民家中体验顾渚村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也可以听这些“当地导游”帮忙设计最佳旅游路线。村民在顾渚村开发旅游后自发组织了茶艺表演队伍和京剧艺术团,可以作为表演队伍向游客展示民间文化艺术。 3发展建议 3.1经济方面 (1)扩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完善设施,加强管理。现今顾渚村的知名度不高原因在于缺乏宣传力度,营销渠道狭窄。在调查的406名游客中,有256人(占63%以上)是通过亲友介绍而来顾渚村旅游。游客中85%来自上海,游客以老年人为主,吸引的范围比较局限且消费心理比较保守。因此要提升紫笋茶的档次,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利用现代先进的媒体网络(电视宣传,网页宣传等)、旅游促销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合理制定景点门票,调整门票价格,调低大唐贡茶院的票价,规范收票制度,公平合理。如桂林茶叶科技园自开放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多万元[15]。因此调低门票价格及丰富旅游项目能为景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景区应加快交通建设,拓宽道路,开通相关旅游公交专线,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方便当地居民出行。 (2)拓宽集资渠道。景区的开发建设不仅对景区本身带来效益,也会给景区周边带来辐射作用。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村民集资创办“顾渚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还可以争取社会企业资金,促进顾渚村茶文化旅游发展。#p#分页标题#e# (3)借鉴联众模式发展经济,企业与农民合作,最终达成双赢。联众模式是指由公司对整个村庄进行统一经营,不需政府、村民投入,不占用土地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村民在拥有新房的同时,在联众公司的规范管理下经营农家乐。顾渚村的“农家乐”发展亟需良性竞争,拓宽营销手段[16]。借鉴联众模式既可以发展经济又可以使农民自身建设资金得到解决,使得提供给游客的服务更专业、更全面,杭州梅家坞是联众模式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顾渚村由于“农家乐”较发达,一些来自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的游客选择在顾渚村长期居住。这表明顾渚村“农家乐”发展模式可借鉴联众模式,将村民的房子租给公司让其统一经营。 (4)突出特色,区域联动。作为“茶圣第二故乡”的顾渚村,应该抓住自己的茶文化特色,与杭州梅家坞、龙井村、湖州安吉等联合起来,形成江南茶文化旅游中心区。 3.2生态方面 应保护古茶山、茶园,限制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顾渚村的茶文化旅游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原生态的环境是吸引众多城市中人们前来休闲的重要因素。只有维护好环境卫生,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立乡,生态富乡,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3社会方面 (1)挖掘贡茶历史,深探“茶圣”、《茶经》文化。文化源远流长,能带给人们最深的旅游感受。顾渚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应当充分利用,提高茶文化旅游竞争力。挖掘贡茶(紫笋茶)的历史,深探“茶圣”和《茶经》文化,使顾渚村有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神秘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茶文化既可以作为宣传口号,又可以使旅游更加具有内涵。(2)建立学习基地,与学校、社会团体合作,吸引游学、考察、寻根访祖等人群。茶文化旅游应该发挥其社会效益,加深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让人们从单纯地游玩走向对茶文化的探求。 4结语 在茶文化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许多拥有茶文化历史的地方都开始发展茶文化旅游,并把它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文中提出的茶文化旅游模式是综合开发者的利益、旅游者的需求以及尊重当地资源的独特性来确定旅游模式,是一种适合机动搭配的模式,不拘泥于几种,而是发挥各地特色,开发者与游客可以各取所需,达到共赢效果。茶文化旅游旨在弘扬悠久历史,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6

关键词:丝绸之路;茶产业;茶文化;陕西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和文化概况

(一)陕茶产业及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明清两朝接近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陕西的商业和商人不辞余力在从事中西部的贸易,运茶于川陇,运输盐茶、贩布卖茶,制皮鬻药,在供给西部人民日常所需的基础上,担负“养死送生之具,日常生活所需”,西部商品经济运行体制逐渐形成。陕西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神农首开品茗风气,周王室设“掌荼”官职,把茶礼作为礼仪邦统的重要部分。秦国纳巴蜀,秦地茶树种植和饮茶风俗入蜀地并在汉代得以振兴。“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茶马贸易在唐宋初开,在明朝成为对陕立设立的专权,“中茶易马,唯汉中保宁”(《甘肃通志》卷19《茶马》),“明制汉郡产茶,汉民不得自行贸易,于是立市茶法,命秦陇商领茶引,采茶于汉,运之茶司推其半,易马于番”。(《洮州厅志》卷6)在政府政策的帮扶下,茶马通易也使陕茶运往西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同时茶经济的繁荣也带动茶叶市场供求的高涨。湖南安化的黑茶经陕西商人的加工,成为藏区和少数民族喜爱的生活必需品。泾阳也成为当时贸易的集货地,茯砖茶成为明清丝绸之路沿途人民的重要商品,并销往俄国、西番、波斯等国家,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喜爱。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陕茶发展的带来了新的机遇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跨帕米尔高原到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地中海东岸。新丝绸之路是在1992年“新丝绸之路”,由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沿当年的“丝绸之路”不断向西延伸,是一条全长15000千多公里、贯通中亚、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公路干线通道。其目的是将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货物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运往波兰、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欧洲国家。陕西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影响,在建设新丝绸之路新起点中,思考如何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的高地和融合亚欧多元文化交流中心是有重要意义的。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巨大机遇下,要去探求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优势的机遇。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中讲到:“陕西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其文化积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文化哲学之深刻,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①陕西曾经的世界四大古都和中国13朝古都的身份优势,在今天的本省产业发展中还是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就茶文化来说,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和产业发展方面,陕西与国内的产茶省份差距较大。而缩小陕西文化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陕西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茶文化也要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的战略契机,融入区域结构调整和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落实和推进的过程,在更广泛的宏观发展中拓展空间意识,成为陕西文化开发和开放的助推者。

二、今日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陕西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明显不足,陕茶产业和文化发展也有存在的问题:

1、茶文化建设的统一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茶叶的发展是政府部门产业整合和文化推广的整体思路下进行的,要把茶经济、茶文化、茶贸易、茶品牌、茶科技、茶安全、茶政策做统一的衡量。

2、产品品牌效应没有形成,茶叶没有品牌竞争力。陕西绿茶“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午子绿茶”和茯茶,在中国茶叶市场上的品牌份额较小,商品的竞争力不强。只有主管部门的统筹兼顾,涉及到茶叶业务的政府部门(农业、商务、林业、工商、质监局、食品安全委)的共同的联手打造品牌,通力合作,才能让陕西茶叶受到关注。

3、茶文化宣传滞后,茶产业发展定位不准。茶产业面临的是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陕南茶以前的品质是“贡茶”和“官茶”,从采摘到加工都是异常讲究的,而今陕西绿茶,要更注重绿茶精品的生产,天然、绿色、环保、健康的模式,这样会使茶产业发展有新的定位,而绿茶富含锌硒,健康绿茶和文化绿茶会给陕茶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4、产业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够。陕茶的种类和品牌繁杂,价格起伏大,冲泡口味不能引起消费者长久的饮用兴趣,都是要去探究和改变的问题。陕茶要实现栽培、采摘、加工全环节链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完善,降低茶叶中农药的残留限量(MRL),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生产工艺。陕茶产业发展缺乏的是市场的等级衡量的统一、科学的定价标准的出台、科学研发团队的引入、茶叶的产业创新的重视和产品安全和质量的监管体制。

三、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丝绸之路文化带与陕西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途径

茶的运输传播是明清政府“边茶中开”的政策和茶马贸易中激活市场,实现经济转型的产物。一方面茶的边疆需求和茶文化的传播是顺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播出去的,茶在边镇的市场开拓有明政府的政策作为引领和支持,政治上的茶专权,经济上的由管办到民间的销售和运输,都实现了西北茶市场的开拓和茶文化的传播。而这些需求也是伴随着西北移民的问题逐渐开展而来。随着陕西人入四川和边藏,人口的转移也带来了消费人群数量上的增长,对于生活物资的需求也在加大。当时边镇没有交易市场,传统的物物互换和物资的交易就成为必须,茶叶的供求市场就开始建立起来,以便后来通过茶马互市建立的商品经济的雏形出现了向少数民族的渗透和发展的态势。

而今天,政治和经济的转型期,依据茶市场的开展,我们也要借鉴古时茶马古道的经验,从政策引导和市场开拓领域,重新去规划在市场需求下的陕西茶产业的发展。陕西悠久的文化传承会带给陕茶产业发展的新的契机,我们要抓住新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重新用茶文化来赋予陕茶新的发展途径。

1、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开发,打造茶文化品牌。丝绸之路经济带虽以贸易为连接点,但也是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陕西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文化的软实力,必然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组成部分,整合凝练陕西特色茶文化是品牌推广的重要途径。

2、历史文化作为茶文化发展的精神依托,利用文化的复归和感知力,带动茶文化的复归和宣传。陕西拥有丝绸之路跨省遗址,14处独立的重要大遗址可以带动陕西文化的复兴,遗址文化也要转化为生产力,茶文化也要依托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历史文化集群的转型升级。唐代曾有宫廷茶文化的习俗,每年的清明茶宴也见证了茶文化的辉煌。隋唐时通过遣唐使也将饮茶的技术、工具和文化带到日本,在寺院和上层社会得到传播。唐长安城是中国茶叶外销的贸易中心,阿拉伯人通过遣唐使使茶叶向西传播,至今饮茶之风盛行。丝绸之路上,最早的连接东西方文化宗的传播是宗教文化,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起点、支点和终点。儒家的茶礼茶道尽显周礼之熏陶;道家在道教发源地的终南山中,把茶类为五供,在斋醮礼制中普遍弘扬茶与天地合一的美学理念;佛家在长安设汉传佛教的七大祖庭,禅茶成为养心和礼佛的必备饮品,在品茶中坐禅修行。陕西茶产业可以借助丰腴的遗址文化和历史文化再次复归文化发展路途。

3、推动茶文化茶叶科学发展,加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茶文化要在陕西文化的整体发展中进行科学的结构考量。茶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推进:第一在基础型文化产业中,通过旅游业、艺术表演、文物博物馆、手工艺品制作在内的文化资源中进行展示和开发。可以通过依托丝绸之路文化在陕西的大型演出、博物馆茶品和文化展示、陕西茶叶冲泡的茶艺和书法绘画来宣传茶文化。第二在创意产业类,可以通过电影和电视、广播、网络、广告、书籍出版等类型提升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拍摄陕西特色的历史影视作品、通过电视网络进行茶道和茶文化宣讲。第三用科技型创意产业,如网络电视、移动电视、软件和电子书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制作陕西茶叶的移动客户端、在地铁等大型交通运输口的移动电视上播放陕西茶叶的相关内容等都是很好的渠道。

4、加快推进陕西茶产业的中外文化交流。陕西作为文化强省,一直以来面向中亚、西亚直至南欧各国进行国际性的人文交流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茶文化也可以成为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增进区域互信和合作,促进国际间友谊搭建的桥梁。我省可以大力开展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进行茶文化的国际展示,通过交流研讨、大型文化历史剧展演,和茶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文化品展演(比如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展演)等形式把陕西建为沟通中外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心。近几年来,陕西省打造的民俗风情村和农家乐中,比如袁家村、马嵬驿民俗村、泾阳茯茶小镇等地,出现了陕西绿茶和茯茶的专营店,这也是外地人和外国友人了解陕西的窗口,我们要以文化的交流来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陕西茶文化是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丝绸之路新经济的振新机遇,我们要看清历史传承,重新研究陕西茶在秦岭生态的产业种植和生态文化里的新价值。

陕西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秦岭生态文化也是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据考证,神农氏主要活动区域是在秦岭一带的北部,而且发现了茶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②神农氏的部落起源于古羌人,他们在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活动,此时段应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③

陕西是先祖周人早期的重要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摇篮,在《诗经》中,《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这些诗句中都有证实。“豳”为古邑名,也作,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周族祖先公由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迁居于此。“茶”字是因“荼”字简化而来的。《大雅・文王之什・绵》是叙述太王由豳地迁往岐山之下的诗,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里面有“周原,堇荼如饴”之句讲到了周原大地与茶树的渊源。古周原位于关中西部的天然盆地里,茶文化界知名专家丁文说“荼,就是在今扶风地区已经绝种的茶叶。”古书上说茶是一种苦菜,堇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肾脏形,边缘有锯花,花瓣白色,有紫色条纹吃起来像饴糖。周原,位于关中西部,范围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4县大部分区域。史载周人祖先古公父(周太公)率族人至此,定居于今岐山之阳的“周”地。周国号亦因地而得名。华夏文明源于此,茶文化在秦岭腹地也要承袭这种传承,在经济产业方面重新去研究新的种植思路和发展思路。

陕西地理区域为三大板块:关中、陕南和陕北。茶作为陕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秦岭南部的江南气候带,满足茶树生长的土壤、气候等方面因素,符合“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的生植条件,而秦岭北部为北方气候带,不利茶树生长。陕茶主要分秦岭以南和以北两块,以南是陕南地区自己种植的产茶区位于中国茶产地的北边缘;以北是茯茶,为外来原料加工。陕西目前的产茶地区为安康、汉中、商洛,集中产茶区为西乡、紫阳、宁强、平利等县。紫阳毛尖是陕茶鼻祖,唐时为贡茶,唐之“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加大了它的产量和影响力。汉中茶始于商周,是古巴国献给周武王的贡品,产区为巴蜀茶区北边,即今天的镇巴和西乡等地,宋明也是茶马互市中的主要茶品。秦岭三市茶因产出数量少价格高为贵族饮茶,随着政策支持和贸易流通,此地茶由川到藏并成为占领西北市场的陕茶明星。

秦岭作为主要产茶区,目前已发现草药3291种,仅太白山就有640种④。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全国有291科、秦岭包括山茶科在内有188科,占全国的64.6%⑤,可见茶植物分布面积的比重为提高茶产出的效能是有优势的。1962年,商南县发现了野生茶树生长,促发了茶叶科技人员张淑珍等人南茶北移的决心,终于在北纬33度栽植茶树获成功,商南茶产出今年呈上升趋势。1978年起,长安区也在秦岭北部发展过茶园。近年来,西府太白县也试种茶树获得成功。陕茶种植在摸索最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茶品种,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注重茶和其他生物,茶与自然的关系,茶与人文的关系,并要去探求茶文化和大秦岭生态文化的契合。

2014年8 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第九条指出:“坚持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及文化产业等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茶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鼓励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在秦岭茶区和实地茶厂的体验式产业发展也是一条途径,这样可以更真实地把陕西茶叶的产茶区域、种收茶叶过程、无公害加工过程、包装出厂的流程展现出来。

茶的生态化产业运行方式包括:一是要发展以茶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观光旅游,让饮茶之前的本省人和外省人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秦岭山区产茶地的园林绿化和风土景貌。开通茶旅游线路,摒弃单纯的景点购物模式,而是用文化熏染的方式,打造秦茶的底蕴。二是可以开展茶事活动,比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南也是茶马古道运输的重要贸易通道,我们可以依托陕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本省召开丝绸之路茶文化论坛、茶叶博览会、贸易交流会等,宣传陕西茶乡的历史,引导产业发展和销售的新途径,打造国际化的平台。三是挖掘茶叶生态文化资源,包含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深度研究。可以利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介入陕茶的品种开发,不仅从生态科普,而是茶叶从选种到种植到生产,再到包装、储存都有科学的产、学、研科学的理念做指导。生态科普、休闲度假(度假村新建)、有氧运动和科学的生态理念的介入,陕茶定会从产品层面和文化层面有个质的提升。

(三)提升陕茶文化认同,使茶文化成为陕西式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笔者了解到,目前茶叶市场是被南方茶占领,每年在西安召开的茶叶博览会,销售窗口的陕茶销售总是不如福建、安徽和云南茶,消费群体中包括陕西人自己对陕茶也是比较陌生的,一来没有很好的饮茶习惯,二来对陕西自己的产茶不了解也不喜饮。

了解自己本省茶叶的人群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丝绸之路新的发展契机中,陕茶发展需要去调动饮者对茶叶的感情。陕西人的饮食结构需要茶叶的摄入。陕西人饮食的主要问题集中以下几点:以面食为主,盐摄入太多、油脂摄入量太大、主食摄入量太多、蔬菜水果摄入量少、油炸、烧烤类食物多、食物太烫等。面食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导致人体内产生较多的脂肪,引起肥胖,单一结构也会减弱一些微量元素的来源,人体营养不均衡会导致人们出现的慢性病的高发。陕西省政府2014年下发了《全省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中提到,要引导关中地区改变以面食为主的生活方式,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而陕茶,诸如“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午子绿茶”均属绿茶。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汉中仙毫是由以前的秦巴雾毫、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汉中各地名茶整合品牌后统一的称呼。午子和汉中仙毫属于绿茶,是绿茶的名贵品种之一绿茶所含的成分――茶多酚及咖啡碱,两者所产生的综合作用,除了起到提神、养神之效,更具备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癌的功效。茶多酚与茶素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能够促进脂肪氧化,帮助消化、降脂减肥。此外,茶多酚能溶解脂肪、而维生素C则可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外。富硒茶、富锌茶、富锶茶等特种保健茶更是对人体健康有益。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予紫阳茶“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的科学定位。“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贾平凹先生以此评价昭示世人此茶。陕茶的保健作用可以调整陕西人的饮食结构,不被了解有几点原因:一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二是陕西茶味道淡。三是价位相对偏高。

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茶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推广要注意茶的安全和口感因素,还应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加强茶的文化认同,把“绿色、环保、健康、时尚”作为茶文化发展的理念,这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才能更真切地去推广陕西茶,认同陕西茶。

四、结语

2013年9月7日,我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说:“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国家寄寓陕西厚重的情感希冀,我们要重新去巩固这片土地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把陕西人张骞出使西域的精神传承下去,使陕西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符号和典型代表。茶产业及文化建设作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也要抓住中央政府对陕西各项特殊经济政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发挥地区经济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通商和丝路贸易。陕西省茶叶产业发展要进行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打造品牌,进行茶园改造,加强秦岭生态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制定科学的质检标准,在政府引导之下,通过统筹部署和统一宣传,用新型科研和技术手段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茶文化的重建更应有开放性合作平台的建设,在陕西文化整体框架下同中亚、欧洲各国增加沟通互信,构建高效务实的共同合作与发展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① 叶朗.《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页。

② 陆羽撰,郑允荣校.茶经[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平安书林刻本。

③ 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④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M].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85年。

⑤ 李三原.陕西茶文化考论[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参考文献:

[1]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李刚.张军利.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 李三原.陕西茶文化考论[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7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旅游资源价值;龙坞茶镇

2015年6月,浙江省选中37个小镇作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而龙坞茶镇是浙江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之一,也是唯一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特色小镇。政策支持以及茶文化资源丰富是龙坞茶镇发展的优势,但在茶文化旅游氛围的构建、茶文化内涵的拓展、茶文化品牌的建设、茶科技的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旅游小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茶文化旅游资源通常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的资源。有学者提出,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追寻茶及其文化,其最能吸引游客的因素是茶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笔者运用德尔菲法,通过邮件的方式,咨询了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9位专家,邀请其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相关指标进行打分。经咨询专家后得出的各因子所占权重如表1所示,同时也确立了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赋分。值得关注的是,价值评价体系中的茶文化资源特征指标,最主要的茶文化资源因素是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笔者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茶文化资源的科研与教育价值,通过抽样调查确定茶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影响力等价值评价指标。

2龙坞镇茶文化旅游价值综合评估

2.1实地调查

笔者在实践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茶文化资源价值划分为5个不同层次:Ⅰ级≥8.0;Ⅱ级:7.0~7.9;Ⅲ级:6.0~6.9;Ⅳ级:4.0~5.9;Ⅴ级:<4。其他评价指标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和傅文伟(1993)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赋分。笔者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过程中,既考虑专家层面的意见,也注重游客层面的感受,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茶文化历史价值等9个指标运用资料搜集、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取数据;而其他13个指标通过游客打分获取数据。于2016年11~12月间,历时半个月,在龙坞镇茶园,面对面访问了100位游客,获得有效问卷91份

2.2数据分析

2.2.1茶文化特色

早在中唐时期,“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曾记载了西湖龙井,茶叶历来都是龙坞的主要经济来源。民国《杭县志稿》的记载也有关于龙坞茶叶的描述,龙坞镇种茶、制茶的历史悠久。龙坞镇的龙井生产地保存完好,各处散落有数量众多的茶楼、茶馆、农庄等品茶之所,说明龙坞镇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2.2.2旅游功能和价值

龙坞镇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侧,其传统旅游发展以茶为核心带动经济发展,包含旅游、民俗、休闲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2016年以来,龙坞镇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推动龙坞茶镇7大区块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龙坞茶镇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价值、视觉欣赏、保健休闲价值。

2.2.3相关资源的存在条件

龙坞茶镇有众多历史遗存,包括胡雪岩墓、金莲寺、午潮山、光明寺、黄松生古建筑、上马石、夏同善墓长凳石、章炳洪祖传古建筑、慈母桥、葛衙庄等。龙坞镇内的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山间有午潮井、白龙潭瀑布,郁达夫曾在《龙门山路》中对此有精彩描述。境内金莲禅寺始建于宋代,规模较大,其间名人题额、题联甚多。龙坞镇周围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体搭配与组合度比较好,但各景点之间相较远,导致其资源的聚集度不太高。

2.2.4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龙坞茶镇位于杭州市转塘街道,东经120°02',北纬30°11',海拔37m。境内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以丘陵、山地为主。龙坞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宜人,土壤以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综合来看,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2014年,龙坞茶镇仅茶农茶叶销售收入就达7000余万元,旅游人数突破了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000多万元。当地政府鼓励、支持开发茶文化旅游,并希望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茶农增收。这些都为龙坞镇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2.2.5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

地理位置:龙坞茶镇距离宁波、苏州、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比较近,不超过250km;距离浙江省的杭州主城区、临安、富阳、金华、绍兴、嘉兴和湖州以及安徽省的黄山、宣城等地较近,约在200km;属于距离中心城市在15km~249km,处于区域旅游节点上。龙坞镇交通便捷,离市中心仅为15km,杭州绕城公路穿镇而过。可进入交通条件:龙坞茶镇位于杭州市西南15km处,有国家高速公路G25和G56、杭州绕城高速G2501、国道G320以及省道S30等直接通过杭州市境内外,交通可及性较高。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关系:龙坞茶镇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湖景区、灵隐寺景区、宋城景区、西溪湿地、九溪十八涧景点、钱塘江等优势互补,共同组成了杭州山水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客源市场:笔者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自杭州市的游客占60%以上,来自其他地区绍兴、湖州、苏州、南京、上海、宁波等距离较近的城市较多,仅有少数游客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游客平均年龄32.54岁;游客中女性比例略高;平均月收入在4726.51元;游客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3结果与讨论

本文对龙坞茶镇进行综合评价时,经过对问卷和实地调查的数据整理,按照资源对应的等级对22个资源评价的指标赋分,经过权重计算,最后得到龙坞茶镇的综合评价总分为6.145。茶文化及旅游资源特征得分仅为3.78。虽然龙井茶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龙坞茶镇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属于近年来新建的,因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龙坞茶镇的旅游资源类型比较丰富,但特殊度不高,聚集度低,得分为0.088,所以相关资源存在的得分较低。环境特征总得分为1.095。龙坞茶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龙坞镇的社会治安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由于近两年新建的许多旅游工程尚未完成,一部分配套的旅游设施尚未完成,该项指标得分较低。旅游开发条件得分为1.27。龙坞茶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良好,且与杭州其他名胜,如山水、湿地、古城、古寺等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其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但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客源市场广泛,游客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客源结构良好。

3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龙坞茶镇的实地调查发现,龙坞茶镇的龙井茶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但这些资源在全国,甚至在浙江省内的知名度不高,还需要组织更多的宣传,提高龙坞茶镇在浙江省内和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以便招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由于山间丘陵阻隔,龙坞茶文化旅游资源并不是很聚集,因而还有待从全局进行规划,提升龙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效益,对当前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实现旅游资源内容和开发模式的创新。龙坞茶镇在未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重。从对龙坞茶镇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来看,龙坞镇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价值。且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将龙坞茶镇打造成以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浙江省系列特色小镇之一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LJolliffe.Teaand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andTransformations[M].Clevedeon,NZ: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7.

[4]喻学才.旅游资源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经济管理

茶文化的发源地篇8

关键词:黄山;茶资源;茶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37-03

Abstract:From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the paper illustrated surperi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unique quality of Huangshan tea. Huangshan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tea and the research of Tea Museum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in Huangshan,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tea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Huangshan;Tea resources;Tea culture tourism

茶业是黄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黄山市不仅是产茶大市,还是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正向其他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推进融合,茶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了相互渗透。茶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1.1 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独特 明茶学家许次纾《茶疏》语“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了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黄山市境内群山环立,壑谷幽深,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山涧潺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茶园一年四季云雾飘绕,茶绿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小桥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冠绝古今闻名中外的黄山名茶。“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银毫显露,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馥郁持久,韵味深长;“太平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翠,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门红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是红茶中的极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徽州松萝”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历史名茶还有“老竹大方”、“白岳黄芽”、“屯绿”等。

1.2 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1.2.1 茶史 作为传统产茶区,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载于唐陆羽的《茶经》,茶圣陆羽把全国分为8大茶区、43个子茶区,歙州列在“浙西“茶区,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来的新安郡改名而来。明《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道出徽州茶叶重新崛起,今休宁松萝山的一株古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在200a以上,印证了松萝茶乃至徽州茶横贯几个世纪的年华[1]。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证着黄山名茶百年的辉煌。

1.2.2 茶诗“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关黄山的茶诗佳作迭出。“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方岳,祁门人,南宋文学家、诗人);“汲得名泉水,来烹松顶茶”(《松萝试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贮名茶,…旋炊鲜火整茶器,小盏细既亲涤洗。松声蟹眼火候良,灵草之性乃无并。”(歙人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最爱晚凉嘉宾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祁红屯绿好姊妹,淡汝浓抹总无瑕。”(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1964年来黄山作)这些茶诗吟明泉、咏煮茶、赞茶功、歌茶人[2],是黄山茶业发展史瑰丽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组成。

1.2.3 茶俗茶礼 油盐柴米酱醋茶,徽州人爱喝茶,各种习俗都离不开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发喜茶”,茶点佐茶必不可少,茶点用精美的果盒盛装,果盒在黄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宁叫“春盒”、祁门叫“桌汇”、歙县叫“茶盆”等,整个喝茶的仪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称“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7家茶饮用,便可化吉,称为“神茶”[1]。茶礼更是丰富多彩,一个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为礼的一生:从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礼,婴儿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满月要喝“满月茶”;儿童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要奉“拜师茶”;结婚茶礼更是丰富,称之为“三茶六礼”[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叶伴着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黄山茶与民间歌舞有着不解之缘。如茶戏,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以祁门采茶戏为代表,又称黄梅采茶戏,反映了茶乡人恋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师胡浩川先生执笔的《天下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戏以改良场的历史史实为背景,以祁红的采制工艺为内容,宣扬了祁红品质优异,冠盖中华,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祁门红茶生产到加工的过程表演出来[3]。采茶扑蝶舞是祁门独有的茶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扑蝶舞原称扑蝶灯,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唱词为一年里10个月的花名和农事,以方言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茶农的喜悦,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茶的眷恋[3]。

1.2.5 茶书 茶文学作品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2006年黄山市知名茶学者郑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声细氤氲远,道尽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就包括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丛书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优美,史料珍贵,雅俗共赏,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专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较早2006年郑建新、郑毅合著《黄山毛峰》道出了”黄山天下奇,毛峰悠韵长,珍品巧制作,泡饮得真谛,美誉天下传”。2014年《天下祁红》以祁门红茶创始人余干臣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传奇经历。小说获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获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年,吴兴华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韵,猴魁之奇,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

2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2.1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茶生态体验游新路线 农业部于2016年3月28日了以“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在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计219条涵盖60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中,其中黄山区踏青、采茶、赏春天3d游,歙县休闲养生3d游等黄山市3条线路入选。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

2.1.1 谢裕大唐模旅游观光茶园 茶园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广阔茂盛、恬静自然,与周边古朴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摄影写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园基地内可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体验,让游客们轻松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同时,茶园内具有多年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游人详细解说种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艺,让游人在享受采茶之乐的同时,更贴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梯地茶园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6.7hm2梯地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层出不穷的山间梯田所营造出的美丽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对象。郁郁葱葱的高山茶园中18株白茶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梯地茶园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蜈蚣岭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2012年“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2.1.3 黄山区茶乡风情游 黄山区以多个著名茶产地为“点”,适时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道寻源”之旅、环太平湖“寻茶世外桃源”之旅、环黄山“茗品茶忆”之旅等3条茶乡风情游线路[5],串“点”成“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赏茶艺、听茶歌、闻茶香。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到黄山区茶乡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以历史名茶为基础,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茶叶博物馆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黄山市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丰富了茶产业内涵,旨在提升茶文化价值,不断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2.2.1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2008年4月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面积

3 500m2,按徽派风格建造,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展示了黄山毛峰茶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谢正安历经艰辛、数年耕耘创制出具有独特样式与品质的毛峰茶,被后人誉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的历程。是首家以弘扬黄山毛峰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茶叶博物馆。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开馆,展馆面积900m2以上,由“黄山六百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展馆以直观实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优良品种;以制茶器具加上图文说明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艺;以器具陈列展示,以实物反映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伟人与猴魁的经典轶事和对太平猴魁历史文化的展示讲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迈向大城市进而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2.2.3 中国祁红博物馆 中国祁红博物馆位于祁门红茶原产地,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于2015年7月建成,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分“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7个展厅,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馆内设资料茶史馆、茶艺馆、表演车间等,是一个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2.2.4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是2012年由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该馆以传说、故事、文献、史料演绎松萝茶的养生保健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珍贵史料、图书档案、文学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现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了徽茶及松萝茶的发展过程和悠久文化;松萝茶在中国茶界的大领先地位以及松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是一座典型的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展馆。2014年黄山市旅委公告,正式批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黄山茶叶博物馆的发展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融合度高,使得茶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无疑有利于徽茶文化与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6]。茶博馆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茶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使游客从中得到感悟与升华。

3 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的研究和培养

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的精神熏陶,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的精神体会,它需要导游人员的适时引导和深入讲解。因而,加强大众茶文化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是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3.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做好茶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着天然的渊源,将制茶工艺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黄山市众多名茶已经列为传统茶叶制作技艺项目,其中部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级: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顶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艺是我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特殊技艺,原黄山茶校的学生代表全省参加首届全国性的比赛就获得了金、银等奖项;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作为省赛基地近几年承办了省职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对于黄山产茶大市来说,这项非遗技艺不会因为机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传承,黄山茶人理应担当。

3.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利用黄山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徽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黄山茶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实训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年轻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院内成立“裕大茶社”,邀请知名茶专家郑毅老师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通过介绍徽茶文化知识,分析茶与旅游、茶与养生等问题,对茶社进行推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茶文化知识,让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轻人更加熟识、喜爱并传承茶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旅以茶名,茶以旅兴”,黄山茶业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促进黄山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郑建新.黄山茶诗[J].农业考古,1998(12):143-146.

[3]程启坤,郑建新.祁门红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4.

[4]朱生东,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26-130.

[5]音晓梅,胡晓发.“四色”交融添彩旅游[N].黄山日报,2015-05-16.

[6]章传政.安徽茶叶博物馆发展探微[J].茶业通报,2013,35(1):28-31.

上一篇:寒假学习计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