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范文

时间:2023-11-27 23:49:30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1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八大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菊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2

书院为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修习传统经典与各种艺道,并针对修学生提出了“戒玄虚空谈”“戒速成轻浮”“戒懈怠骄奢”的六戒要求。修学生们每日礼圣、读经、洒扫、下厨,并进行相关的艺道研习。器以载道,以艺近道,注重修学生心性的养成,并在艺道学习和事务承担的实践中养成君子气象。

以“茶”证道

“茶”作为天地间的灵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了两千多年。书院以茶文化为主要建院核心, 崇尚“中正和雅”的饮茶精神。提倡书院茶风,致力于传统茶礼的恢复以及茶文化的研习和传承。

信心・愿景

华夏茶书院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能够让传统中式雅致生活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在这个愈加浮躁的社会,给大家的心灵留一片宁静的净土。同时,通过六艺的研习和经典的学习,能够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五千年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茶会・雅集

自立院以来,策划并组织了“春服既成”“乙未清秋大茗雅集”“湖山一梦茶雅会”和“七夕烛光无我茶会”等,并参与了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办的“海峡两岸名泉汇”、在河北赵州举办的第十届“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等茶事雅集。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乙未年春,由茶书院且庐为主要策划的第二届“春服既成”弦歌诗茶会在山清水秀的石台慢庄举行。

春风拂面、湖水荡漾,清亮的诵读声凭着水面传到山谷,与对面的青山激荡;而后,人们或三五成群的,踏着晨露,拾阶而上,听泉水潺潺,闻鸟语花香。之后在慢亭举办祭祀,在大祭司的率领下,拜文王,凭先圣,怀祖先,遵照国之仪轨,盛装祭祀。古琴艺术家谢东笑现场抚琴。祭祀结束后,国内著名茶席设计师在慢庄禅厅静心设置九席茶。

乙未年七夕,华夏茶书院与秋浦书院等机构合办七夕烛光无我茶会。77名席主,77只火烛,拈77壶茶,以77颗素心,以茶为鹊,以席为桥,传递着爱意。

[茶礼・茶风]

古代的教化机构有寺院、道观和书院三种,而这些地方大都离不开茶,并逐渐由各自的特点衍生出了不同的茶风。譬如僧人爱喝茶,提倡“禅茶一味”。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便引无数人去参悟。道士饮茶,则可助益修炼,唐代卢仝七碗诗中有曰:“七碗吃不得也” ,大概便是此意。而书院茶风则提倡“中正”“和雅”的饮茶精神,以茶体现儒家的伦理和内涵。

书院茶风,讲究专门的行茶场所和礼仪,通过饮茶达到“和乐”的境界。书院邀请南山流煎茶道的马守仁先生为导师,研习并继承南山流煎茶道与点茶道,致力于茶礼的复兴与传承,并将饮茶与古琴、和香、书画等艺道的研习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独特的书院饮茶风尚和茶道美学。一盏茶汤,亦可用来交流心得,和谐人际。

在新年茶会里,书院修学人员带领大家礼敬茶祖神农、品饮六款奇茗、重现宋代四艺、诵读经典茶文、参与欢乐筹令,茶友们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净手、止语、行香、插花、礼圣,茶会的环节设置正是对于书院茶风最好的阐释。

[生态茶叶基地]

书院设有自己的茶叶基地,并对生态茶叶进行研发。其中,雪域极品红茶“倾城”便是一例。此款茶选取了云南腾冲明光镇境内的极边清境山茶园最佳核心小产区的原料,生态茶园每年五月头采,纯手工制作,技术结合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和滇红加工工艺,茶香清雅迷人,饮时鲜爽顺滑,醇厚甘甜,可谓“好茶如美色,未饮已倾城”。同时与茶马古道源头“易武”合作,生产制作易武普洱茶。

以艺近道

书院以茶为核心,同时香文化、古琴、插花、书画、华服以及古典家具并举。提倡“器以载道,以艺近道”,并在各个艺道方面聘请国内顶级导师进行相关的教导。

[茶道・且庐]

“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且庐旨在中国茶文化的推广。除了相应的茶叶、茶器,还设置了《茶经》的研修课程,马守仁先生的煎茶道、点茶道的相关课程。华夏茶书院亦将成为中华点茶道安徽基地。

[香道・德充符]

香之妙用,“燔柴事天、萧炳供祭、蒸享芬、升香椒馨,达神明、通幽隐,其来久远矣。”德充符香道馆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和香文化,所有香品皆用天然香料按君臣左辅和合而成、调和身心。言香,必提及炉。德充符以宣德炉古法所制香炉,炉质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触之如婴儿肌肤。

[古琴・六清]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六清琴馆与扬州古琴斫琴传承人田泉先生合作,通过传统工艺进行古琴制作。其中有一款田泉先生监制的琴,款落丹霞,名丹山凤,琴声幽雅,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检容授节,应变合度。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茶书院多次举办古琴演奏会及雅集,交流古琴文化。其中,“鸣泉”古琴雅集已成功地举办了近二十回,于各地进行古琴文化的传播。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古琴名家新年音乐会・合肥站中,华夏茶书院作为重要协办单位,为喜爱古琴的朋友们带来了古典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新年大餐。

[花艺・隐见]

《瓶史》曰,“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故茶书院设隐见花道馆,欲为载花莳竹者置一雅舍,使之能身居隐见之间,徜徉于世俗之外。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3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异国文化涌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与挑战。本文以茶文化为例,研究调查当代中日大学生的茶文化继承观,分析其差异,进而探讨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观。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文化;继承观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94-0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境高远,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然而,随着大量外国文化的涌入,致使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被冷落和遗忘,有些中小学教科书上删去不少经典诗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逝对于我国来说,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政治方面,都是极大的损失。正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树立传统文化继承观,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复兴已经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月亮还是外国圆”的崇洋媚外思想十分严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闻不问,甚至要“去中国化”。诚然,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重拾昔日的辉煌都取决于当代以及后来的青年一代。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成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分析

(一)中日茶文化历史背景

茶文化,作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代表之一,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杭州市余杭区的径山则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之源头,径山寺的“茶宴”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茶,南方之嘉木也。”众所周知,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一部《茶经》的问世,茶圣陆羽就在径山吹响了历史上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中华茶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中日两国是一水相依的邻邦,两国之间的禅茶文化深远流长。据2001年出版的《径山寺志》记载:早在唐代永泰年间(公元765-766年),牛头宗僧人法钦云游入浙,在径山卓赐修行。永历三年(768年),法钦奉诏入京,赐号“国一大师”,是中日佛教交流之始。北宋期间,著名文学家苏轼两度任职杭州,与径山名刹僧人交往,并推行“十方住持制”(选贤制)邀请高僧主持寺务。此法推行全国,到南宋,径山寺被朝廷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高于灵隐、净寺、天童等寺,由此名扬四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于是日本高僧纷纷来径山学禅学茶,先后有十多个日僧上径山,代表人物有:日本高僧道远,于嘉定年间(1208-1224年)上径山拜师学法,回国后被封“佛法传东法师”,为日本国佛教曹之宗创始人。

日本高僧圆尔辬圆,于端平二年(1235年)上径山一住5年,从天准师范学法,回国后被封“圣一国师”,创日本临济宗圣一派。他们在径山不仅学法考禅,而且学习种茶、制茶、品茶的技艺,把径山“茶宴”带回日本,形成日本“茶道”,于是,在日本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一股弘仁茶风。16世纪末,高僧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流传至今。

中日两国各自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差异,但如今,日本茶道闻名世界,而作为源头的中国茶文化却止步不前,甚至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中日两国的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茶文化的呢?为了了解中日两国当代大学生的茶文化继承观,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实地采访,深入学校,进行亲见、亲历、亲闻的采访,并到誉称“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查阅关于日本禅茶文化之源的径山史料,参观了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上,加深理解。

(二)中日大学生对茶文化传承观的差异及分析

为了更加深刻而准确地了解中日两国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传承现状,我们特地设计并制作了针对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中日文两个版本的纸质、电子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就读学校茶文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对茶文化所持兴趣度、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等等。

另外,为保证所得数据的可信性,我们以盛产茶叶的日本静冈县和誉称“中国茶都”的杭州市作为主要调查区域,分别在日本静冈县立大学、静冈产业大学、静冈大学和中国杭州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在杭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日文问卷305份、中文问卷668份,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中日问卷两组数据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两国大学生在茶文化的传承观上,具有以下几点明显差异:

1.“什么是茶文化”?对这一题的回答(如表1),中国大学生大都选择了最长、最概念化的选项3,占比例高达72.46%;而日本大学生则偏向选项2,占比例高达60.98%。结合中日当前的社会文化差异,我们分析发现,日本当今社会,市场上各类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类,以瓶装形式作为日常饮品大量贩卖,以快捷的形式进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也成为不少日本人养生保健的日常习惯。因此,的确可以说茶文化对日本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喝茶习惯。

而反观中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中国大学生普遍形成了一种理论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认为概念、定义等描述就是正确的答案,这一点达到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识仅局限在字面上,而不能真正融入生活中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事实上,茶文化也的的确确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喝茶习惯一直存在。

2.关于茶文化在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如表2)。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国内盛产茶叶的两个代表城市,在日本静冈,尽管没有专门的茶文化专业,但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例高达88.05%。而在杭州,设有茶文化专业的只有一所大学,即浙江农林大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极少,占比例仅有14.37%,比日本低6倍多。

另外,如表3,比起接触茶文化课程机会较多的日本大学生,一半以上中国大学生希望自己就读的大学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占比例达到52.09%。

同时,在我们对在杭高校学生的随机采访调查中,37.43%的学生都表示对茶文化相关课程非常有兴趣(如图1)。

很多日本大学生表示对茶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上过课后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很多中国大学生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没接触过、不了解。结果虽然都是不感兴趣,但是原因却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在旁听了几次静冈产业大学的茶道相关课程后我们发现,日本大学的茶道课几乎都是以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而中国大学的茶文化课(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除了少数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课,其他几乎都是理论课。理论课,从课程本质上就降低了其趣味性。同时,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后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因为上过实践操作课后喜欢上茶文化的。

二、中日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传承观的差异及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在中国,学生有兴趣,但是接触机会少,导致对茶文化兴趣热度的下降。同样,该问题在茶文化以外的传统文化传承上也同样存在。

针对其他传统文化,我们也做了同样的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如图2、3,72.75%的中国大学生表示比起二胡、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更希望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这一点日本大学生也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受冷落都是普遍现象。

然而,在古典名著的阅读情况中,明显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生阅读情况好于日本大学生(如图4、5)。中国占比例高达56.87%,高于日本一倍多。这难道是因为比起传统乐器,中国大学生对古典名著更感兴趣吗?不是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对四大名著收入的部分比较多;同时阅读四大名著也是很多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提出的一项必须学习的任务。再是,在中国,与四大名著相关的影视作品、动画歌曲等也层出不穷。与其说中国学生更爱古典名著,不如说中国学生所处的环境里,接触到四大名著的机会更多。

相反,试观如今中国社会,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培训班几乎占据乐器培训班的半壁江山,而绝大多数的家长也对西洋乐器持有更加热衷的态度。在谈到国粹京剧时,绝大部分不喜欢京剧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其实从来没有认真地看过京剧,因为身边的人说不好看所以下意识就抵触。

因此,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从最开始就被各种形式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在许多传统文化之外,并且不曾接触了解,于是渐行渐远。可以说,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处在被动地位的。尽管大多数的中国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认识也仅局限于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内容。由于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不多,还没有形成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真正融入现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意识。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的途径

结合茶文化的发展,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继承观,对如何改善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继承观,提出如下见解:

第一,扩大茶文化相关课程在大学的普及率,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首先要在盛产茶叶的省市的大学开始,要为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为不曾接触茶文化的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不论是从整个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角度,还是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了解与促进这一角度,相信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加大传统文化在大学的宣传力度。通过课题研究、传统技艺的学习观摩、传统诗词的学习与写作、传统戏剧的演出与观赏等各类实践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以各种新途径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要改变当代大学生潜意识里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心理,就必须要让大学生走近、接触传统文化,让他们亲自去探寻、去感受传统文化里的乐趣,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第三,各大学根据所在地传统文化背景开设相关特色专业或课程。尤其是茶叶专业的学生与茶科所研究人员要参与种茶、制茶与品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地文化优势,让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宣传主体,进行针对性的教授和传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必须防止两种倾向。既要反对“月亮是外国圆”的崇洋媚外倾向,一味崇拜发达国家的文化,又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对读古典诗词持否定轻视态度,实行“去中国化”。正像主席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所指出:“去中国化”“是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放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正确的做法应当如鲁迅先生所说:对外国的一切先进的文化、科技要实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对传统文化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主义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发扬光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在这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应当自觉做复兴、发展传统文化的尖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及特点比较[J].农业考古,2013(2).

〔2〕魏萍,霍增辉.在杭高校大学生茶文化调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3〕董婳,谭雪婷.中日茶文化渊源与异同比较[J]. 大庆社会科学,2010(4).

〔4〕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5〕冷晓.径山寺志[M].杭州市佛教协会,2001.5.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4

正是俗话说的好,三代才能造就一个贵族。

有那么一个家族,已经历经13代的传承和沉淀,300年来始终坚持于安溪铁观音,专心做茶,虔诚事茶,永不言悔;有那么一个传人,弃文从茶,坚持家族的理想和追求,点燃血脉中那茶人的情怀,厚积薄发,终于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企业――八马茶业。2009年4月,八马茶业掌门人王文礼因符合“完整掌握项目技艺、具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要件,被认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对这个家族300年来执著传承和坚定理想的尊敬。

唯有获得世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贵族。

现在,让我们走近八马茶业,走近八马企业掌门人王文礼,走进这个发源安溪铁观音的家族,探索他们传承的故事,感受他们坚持理想的骄傲和深藏在血管之中的那种感动。

执著儒雅的八马掌舵者

南方有嘉木。

这句话是茶叶的别称,但如今用来形容八马茶业掌门人王文礼先生却丝毫不为过。他如同中国茶一样,内敛低调,朴实无华,却又有着谦谦君子之风,其韵沁人心脾。而正是他,用16年的时间,心怀天下,以至尊至雅的气度将茶行业――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民族产业推至巅峰,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企业――八马茶业。

但在16年前,这个安溪铁观音家族的传承人却差点和茶叶擦肩而过。

当时的王文礼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深圳一家大型报社从事记者职业。躁动不安的都市文化,华灯初上的斑斓盛宴,这些现代都市的独有景观,可以让许多年轻人轻易迷失,但却让这个有着300年茶文化血脉传承的王文礼感到格格不入。

于是,有些时候他成了这个都市的看客。“当看到在一些高档场所,一杯咖啡的价格竟是茶水数十倍时,我的心里感到莫名的痛楚。”在痛楚之余,王文礼突然意识到蕴含深厚文化的茶产业拥有巨大商机,他预感崛起的中国即将是饮茶的大国。而他的家乡是千百年来种茶、制茶的胜地。巧之又巧的是他的家族正是掌握着百年传统制茶技艺的铁观音世家。造福家乡百姓、弘扬民族文化似乎注定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与宿命。

终于,他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抉择一一弃文从茶。他毅然辞去了报社记者工作,离开深圳回到家乡,起初,他还担心家里人会反对,没想到流淌着铁观音血统的家族早就指望文化水平最高的他要挑起大梁, “做最大最好”是家族的企盼。于是,他于1993年办起了安溪西坪溪源茶厂。不久就注册了“八马”商标,同时成为八马茶业掌门人,开始了锻造中国茶叶品牌的艰辛历程。也正因为王文礼受过高等教育,又经历记者生涯,奠定了王文礼做企业总会超越别人的基础。

三百年传承成就贵族风范

“我是从小喝着铁观音、听着家族传奇故事长大的”, “我坚信术业有专攻,唯有专业和专注才能做得最好”。王文礼如是说。天生茶人,300年的传承,13代的坚持,那澎湃于血脉之中的理想正是他回归茶产业最深处的原因,或许这也可以归结为宿命。而这一切,早在273年前他的祖先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时便埋下了种子。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一带,也就是王文礼的故乡,有一位叫王士让的仕人,一日,他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遂将其移植南轩之圃,王士让对茶树适时采摘,精心烘制。加工成成品,并将此茶献于内廷。深谙茶道的乾隆饮后甚喜,觉得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形如“观音”,乃赐名“铁观音”。这个传说,也就是铁观音传说中的“皇帝赐名”说。关于铁观音的传说至今没有定论,但社会学家却偏向此说,认为在历史上,名人命名总比民间命名更会流传。对此,王文礼却不乐意争论,他说,关键的是要把老祖宗的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由此,这个家族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守护,他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一株安溪铁观音茶树,守护的更是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还有那一种高贵但又略带有一些孤独的理想。

这正是这个家族最可贵的财富,也是八马最神奇的韵味。

八马领跑安溪铁观音行业

王文礼知道,茶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他更知道。这个老行业要以新思路去经营。于是,与许多茶商留守家门前的市场小心经营的做法大相径庭的是,他大胆地舍近求远,千里驰骋,长驱直入深圳特区。只不过,这次的他要带给深圳的是另一种沁人心脾的茶香。

1996年。世界零售巨鳄沃尔玛中国第一家连锁店在深圳洪湖开张,在严格的审核条件下,八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沃尔玛购物广场内开设专柜的茶叶企业,八马茶叶优良的质价比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风靡了整个特区。

当深圳特区这一多少茶商梦寐以求的“山头”被八马牢牢占据时,八马并不满足于“占山为王”,随着名茶进名店的“跟进战略”的启动,短短几年,八马迅速打开巨大的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八马已进驻48家沃尔玛连锁店,茶叶专柜进驻率约达58%,沃尔玛计划15年内在中国发展至3000多家,八马将全面跟进;天虹商场,中国合资经营的大型零售商企业,八马进驻26家,茶叶专柜进驻率85%;华润万家,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之一,中国零售企业百强第九,广东省同行业第一,目前开设40家,茶叶专柜八马进驻率100%。

八马并没有就此止步于国界。向世界弘扬中国茶文化、做世界铁观音第一品牌的使命感驱使八马向海外市场迈进,八马已和世界500强企业三井、丸红公司等主要国际乌龙茶进口商合作。并成为日本最大的茶饮料商三得利、乌龙茶饮料始祖伊藤园的主要供应商。八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观音出口商。

同时,八马也开始了快速发展连锁经营。在深圳,八马连锁店已近百家,旗舰店、沿街标准店和大型商超专柜互相结合、合理分布,统一的标准化店面装潢、商品陈列和服务流程充分体现了大茶业品牌的高贵、典雅和文化。成为了深圳特区第一茶叶品牌。另外,在福建、北京、天津、河南、山西、东三省、江西、广西、陕西、新疆……八马之灯迅速照耀全国,截至2008年底,八马门店数350家,居全国行业第二,安溪铁观音企业中位居第一。

八马创造安溪铁观音传奇

16年来,八马茶业在王文礼的带领下。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制造商,多年来营业与纳税稳居安溪第一。如今的安溪也早已从贫困县脱胎换骨为馥郁芬芳的“飘香城”,在国内、国外茶香四溢。

面对一手创立的非凡企业。王文礼冷静地说,前辈因时代原因无法将铁观音做大。而到我们这一代恰逢盛世。铁观音这一茶树奇种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历史的责任。

从先祖王士让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起,八马茶业就注定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不仅是铁观音的发现者,也不仅是铁观音的推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国茶文化的弘扬者。安溪铁观音制作技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可谓实至名归。这份熠熠生辉的荣耀背后,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与奇迹,正应了“天生天养。土修其善,御赐其名”。至此,八马也多了一份责任,成为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标准的缔造者。

一个家族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这在中国现代茶史上非常少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风云怎样变幻,他们世世代代300年来专心做茶、虔诚事茶。仅这份难能可贵的专注就是一件至尊至雅、极富中国文化精髓的事。

走出八马茶业,想起了八马的一句核心广告语:心造极,韵自成。

蓦然感动。或许这便是一份骄傲,一句藏在这个家族所有人心中的一句宣言。这声音已澎湃了整整300年。

八马之最

1 1993年,安溪八马茶业成立,是最早成立的铁观音民营企业之一;当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连续16年纳税额居安溪民营茶企第一;

2 1997年开始与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合作,首家在沃尔玛开设茶叶专柜,开创我国茶叶在大型商超设专柜的现代营销渠道;

3 2000年,八马茶业网建立并投入使用,成为业内最早一批建立网站的企业,日点击量6000次,被评为安溪铁观音优秀网站;

4 1997年,八马品牌注册成功;2001年,由著名策划机构“奇正九鼎”进行品牌策划,为“八马”释义辞源说法;提出“百年执著、专家品质”的品牌核心广告语;

5 2002年在铁观音行业中首家通过IS09001:~HACCP双体系认证:

6 2002年最早导入茶叶的可追溯体系,2005年获中国十大放心茶品牌;

7 1998、1999、2005连续三届荣获铁观音顶级茶王,并且三次均由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罗豪才颁奖(业界仅有),其中1999年拍卖7万元创拍卖新高;2005年(人民大会堂茶王赛)是茶王赛中规格最高的一次;

8 2006年6月经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批准,通过Qs认证,成为铁观音茶企首批取得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市场准入证的茶叶企业;

9 2006年八马投入巨资建立龙门工厂,是全球铁观音的样本工厂,高清洁化、不落地的生产车间,是中国最先进的茶叶精制厂;

10 2006年八马承担的国家948重大项目――唯一的乌龙茶GAP示范基地,并通过现场验收;2006年铁观音行业首批获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

11 2007年“八马牌”商标铁观音行业首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被《中国茶叶》杂志社评为2006年我国茶界十件大事之一;

12 2007年八马茶业获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十佳企业榜首:

13 2007年八马茶业唯一进入中国信息化百强;

14 2007年获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获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15 2008年底八马在国内拥有直营连锁店已逾350家,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铁观音第一;

16 2008年我国出口鸟龙茶逾2000吨,占中国乌龙茶出口15%以上,占安溪县70%以上;成为最大的安溪铁观音制造商;

17 2008年八马茶业连续三年跻身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福建首位;

18 2009年八马掌门人荣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

19 2009年“八马”字号荣获茶叶行业唯一被省工商局评为“福建省知名字号”: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5

一、贵州民族茶文化研究 

贵州产茶饮茶历史久远。据著名茶学家、茶史学家邓乃朋先生论证,贵州最早出现于茶事历史记载的,可上溯至汉代。到三国时期,四川《 全蜀艺文志》载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答从圣伎君云:“ 此邦茶乃可饮,但去城或数日,士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但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入香六饼,试将烘碾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都濡指今贵州北部的务川,所产月兔两种团茶,在三国刘备时已作为贡茶,味道醇厚,好茶也。因黔北务川等地,唐宋之前均属黔中道,郡管辖,明代也归四川重庆府管辖,我们现在追溯贵州茶史,也只能借用外省史料,黄庭坚不仅是个大文学家,而且嗜茶,贵州第一首茶诗词也是他而作,在“ 阮郎归”中写了“ 都濡春时长”之佳句。到唐代,茶圣陆羽在《 茶经》中,把贵州列入黔中茶区,贵州已是我国八大茶区之一,宋代珍州(今贵州桐梓县)是我国八个茶马场之一,用贵州茶换马以巩固国防。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太祖朱元璋还将二十万征南大军留屯贵州,(留在贵州的兵力竟占全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而当时贵州面积还不到全国总面积的1%),就在扎寨屯兵迁入大量汉民的同时,各地苗民也大量涌入贵州,成为贵州主体民族,使贵州成为中国西系苗族的汇合点。因此,贵州植茶历史悠久,不能不说与植茶祖先———濮苗等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李家光教授所述:“古黔先后出现的濮苗两大民族有悠久历史,他们不仅开拓了当地早期文化与农业生产,并且在茶叶利用加工与栽培方面有特殊贡献。贵州作为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也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而根據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的苗族是最早利用茶叶的先民”。在贵州的各个土著少数民族先民,是我国最早寻找与利用茶叶的先民之一,对于世界茶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贵州茶文化的开发策略 

1、指导茶产品生产。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年轻人婚嫁,还会依据传统的“放信茶”的婚俗来进行,也即是由男方家委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的一种婚俗。如果女方家收下茶就意味着如果同意提亲,如果送还茶礼,就意味着不同意提亲。通过这样委婉的方式来作为提亲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否同意提亲,都不会让人感到难堪。对于这样的贵州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可进行充分发掘,并可用茶砖的形式来制作成“放信茶”的伴手礼,就能够在深入分析与研究茶文化的内涵、并寻找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此来开发利用茶产品,从而既宣传了贵州的民族茶文化,同时也较好的拓展了茶产品的市场。 

2、引导茶消费。由于茶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植物类的饮用产品,在现今尚不能运用相关的食品检测仪器来对茶的外形、香味、色泽来进行整体性的评判,并科学合理的评定出茶的等级。较少有茶消费者能够有效的认知茶等级。对于一种相同的茶叶而言,其醇正口感与香味是消费者最真实的品茗体验;如果加以引导,这个茶是哪个茶区产的,是有机茶、富含人体需要的何种微量元素,通过了ISO质量认证等等,消费者又可以承受附了科技含量,比基本价格要高的“科技价格”了;如果再加以引导,这个茶有多少年的历史,把哪代大诗人品过,还赋诗多少首,哪朝皇帝喝了爱不释手,御赐了什么题字的陈年旧帐翻出来介绍给消费者,消费者就能承受最高层次的“文化价格”了。 

3、开发茶文化旅游。旅游业对于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形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贵州也应与时俱进的大力发展本省的旅游业,并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与茶叶产地优势,有效的开发和拓展茶文化旅游。我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生地,贵州省茶科所与循潭、凤冈、余庆三个县协同开发“中国西部茶海”茶文化旅游项目。媚潭、凤冈、余庆都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循潭已经通过了部级评审,泥潭的媚江风景区,余庆的大乌江风景区都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凤冈也拥有太极洞、玛瑙山军事城堡等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既丰富又相对集中。把这些自然风光资源与茶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启动黔北茶文化旅游,必将对推动黔北茶产业和拉动全省茶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一个载体。在当前想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茶文化,就应立足于现代文明,所开发的茶产品,必须具有文化品位与人文意识。可将茶楼建成为古典建筑,并放置古代的琴棋书画,营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传承与弘扬传统的茶文化。但是同时也要注重现代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时,也要与时俱进的来契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如此一来,才能够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有效的开发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健,张其生.让多彩贵州民族茶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J].茶叶经济信息,2005,12:30-33. 

[2] 赵潽恋.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6

泡茶馆,是四川群众最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代表着川人与生俱来的从容气度和骨子里的悠闲。据了解,史上第一家茶馆就是诞生在成都。成都的茶馆深具巴蜀特色,具有休闲、聚会、交友、娱乐、谈生意、看书学习、调处纠纷等多重社会社交功能。

在成都的21个区(市)县内,就有近万家茶馆。其中,有近800家在锦江区,区内的“茶客大军”每天约达3.3万人。锦江区是四川省会成都的核心城区和商业、商务、金融、文化中心,是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领跑城区。全区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辖16个街道办事处、117个社区、5个产业功能区;户籍人口60万,常住人口85万。

在成都有一句民谚: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成都市锦江区结合茶馆文化这一四川特色文化现象,制定《在群众茶馆开展“五进四建六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方案》,启动了在群众茶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点工作。

据悉,春熙路悦来茶园、合江亭88号青年“创客”茶馆、大慈雅韵茶堂等7个各具特色的群众茶馆作为示范点位,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活水源头。

就此,《小康》记者对成都市锦江区多个茶馆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点工作进行调研、采访。

四类茶馆的“五进四建六有”

2015年底,锦江区对辖区内的茶馆进行了调研和梳理, 发现全区登记在案的茶馆大概近800家。总结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的类型:公共文化茶馆、商务茶馆、社区茶馆、院落街头茶馆。

例如说,公共文化茶馆是比较大型的,以社会人群文化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著名的悦来茶馆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在商业楼宇里面的,则是商务茶馆居多,其主要以商务人士洽谈交流休闲为主要功能;社区茶馆多是在街道社区开设,以社区群众文化交流休闲为主要功能;最后则是院落街头茶馆,他们躲在小区院落、街头绿地开设,以居民群众娱乐休闲为主。

虽然,上述四种类型的茶馆在地理位置、茶客群体、服务功能方面的特征差异,但它们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信息集散地、思想碰撞场和意识共生所,具有较强包容性、自由性、休闲性,休闲性,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利场所,把这个场用好了,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此,锦江区议定,由区委宣传部和区委组织部牵头,系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让茶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

据了解,锦江区植入了“五进”活动。组织实施“核心价值观书画展”、“锦江讲坛”等宣传思想进茶馆;“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公益广告宣传”等文明新风进茶馆;“惠民演出微舞台”、“民俗文化大荟萃”等文化活动进茶馆;“法治服务在身边”、“社区事务大家议”等公共服务进茶馆;“百姓听音”、“双亮.身边把党员站出来”等党建工作进茶馆活动。

锦江区东光街道翡翠城三期的唐阿姨说,作为“茶馆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她表示通过参与“乐享品茗.茶韵悠然”文化活动,不仅让她们了解到,茶文化历史、茶叶冲泡的基本技能、茶冲泡器具等传统文化知识,更让她们找到了一个文化生活交流的“根据地”,空闲时间,约上几个朋友,到茶馆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听一曲新戏,唱一首新歌,交流下情感。同时她还希望,社区以后能继续开展类似活动,将茶馆文化更加紧密融入社区生活中,深入到百姓家中,真正实现将茶馆文化传承下去。

自去年工作开展以来,目前各类茶馆已举办活动8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7600余人次。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五进”活动,拉近核心价值观与广大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亲和力。

锦江区以“川剧文化”、“非遗文化”、“创客文化”、“花文化”等特色融入茶馆氛围打造,做到一茶馆一主题、一茶馆一特色。通过特制墙体宣传展板、立柱诗词楹联、党报党刊书报架、屏风、宫灯等物件,“润物细无声”地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分类打造“四建”平台,着力把群众茶馆建设成为“百花齐放、富有活力的社区文化建设平台;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化解矛盾纠纷平台;帮困解难、干群联动的党建工作延伸平台”。

按照“公益茶馆、公益时间、公益组织、公益项目”推进思路,开展了“培践核心价值观公益茶馆征集”活动,起草了《锦江区公益茶馆联盟章程(征求意见稿)》,建立“锦江公益茶馆联盟”QQ群、微信群等沟通互动平台,激活政府、社会、茶馆各方资源优势,推进茶馆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使茶馆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场所。

另外,还有抓规范,将长效机制“建”起来。明确提出“六有”标准,就示范点茶馆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规范,制定了有宣传阵地、有志愿组织、有干部联系、有标识标牌、有活动记录、有特色项目的较高标准。

“三突出”、“三覆盖”、“三走进”

在《小康》记者对锦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宣传部长刘晓博的采访中,他谈到:“要把茶馆这个阵地用好,不能仅仅是宣传性、说教性、单项性的。更多的应该把这个阵地搭建成一个展示、分享和协商、交流的平台,必须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各种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推动的工作运行模式。”

首先,政府引导,要确保“三突出”。坚持党委政府正确引导,把茶馆内琐碎的市井话题、活动聚焦到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体系中。

突出核心价值观。转换传统的会议宣讲、报刊宣传、干部宣导等“说教”形式,采用“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展”、“蓉漂创客分享”、“品茶论道、议事说理”等生动灵活方式,集中展示和演绎核心价值观,在“融化”上下功夫,如化盐入水,有味无迹,易于群众接受。

突出优秀茶馆文化。把茶馆文化内容扩展到艺术欣赏、民俗传承、科普教育等领域,引导群众主动学习知识文化,培养高雅情操。

突出群众民生信息。以解决民生实际问题为导向,让核心价值观不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口号,而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触动。

然后,群众参与,要做到“三覆盖”。借群众茶馆开放平台,让群众参与到核心价值观培践中,实现从“填鸭式”到“自吸收”转变,广泛覆盖社会人群。

覆盖在籍居民。面向作为茶馆消费主体人群的辖区登记住户,依托茶馆搭建社区议事平台,让基层群众走进茶馆就能参与社区治理,提高了群众对所在社区的文化认同。比如,三圣乡刘家花园茶馆就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是否应有补贴”议题开展了“市民论坛”。

覆盖在蓉客商。运用茶馆的开放性,推动核心价值观宣教打破地域限制,使在茶馆接受主流文化熏陶延伸到来蓉商务、旅游、文化交流的客商,受众群体覆盖面不断扩展。比如,春熙路悦来茶馆作为老成都的“川剧窝子”,一直是外地客人在蓉体验茶馆文化的经典推荐。

最后,还要社会推动,实现“三走进”。鼓励机关干部、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主动走进茶馆传播交流,做社会主流思想的引路人。

干部走进茶馆。依托“基层问政面对面”活动,按照群众需求清单,将民生服务、廉政教育、社会调解、维稳、法律咨询等延伸到社区茶馆,组织宣传、组织、文化、计生、司法、群团等部门负责人,深入茶馆与居民解疑答惑,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例如说,茶馆举行“百姓听音”活动,让领导定期到茶馆里面去,让群众面对面进行座谈。一个领导联系一个街道,然后把活动延伸到茶馆里面去。

公益组织走进茶馆。“爱有戏”、“大慈雅韵演艺中心”、“爱心驿站”等社会组织在茶馆开展文化培训、帮困助学、孝老敬贤、爱心捐赠等公益项目,使公益组织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新生力量,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基层持续发展。

志愿者走进茶馆。文艺、文学、环保、司法、党员等志愿者团队纷纷加入核心价值观进茶馆活动,用每位志愿者的鲜活事迹诠释“24字”精神,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行为打动群众,触动群众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工作刚开始,锦江区经过多次调研考察,仅选取7家茶馆作为试点。经过活动的组织实施、宣传推广后,通过网络、报刊以及群众的口头传赞,一些茶馆主动申请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工作中。目前,锦江区正在建立公益茶馆联盟,把茶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传统的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多在广场、会议室等地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试点以后,大家在茶馆内喝茶聚会、交流学习、沟通调解,群众对培训讲座、文艺表演甚至是法律调解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接受起来更愉悦、更亲和、更融洽。现在,进茶馆不仅是聊天打麻将,茶客还有更多的选择:川剧文化表演、非遗文化表演、精品故事会分享等。

茶馆分众化不怕传承问题

《小康》记者注意到,当进入一些茶馆时,看到多是中老年在聚集,年轻人比较少。因此,锦江区在开展群众茶馆“五进四建六有”活动时,如何看待茶馆及茶馆文化的传承问题?

锦江区相关领导说,以前他们也认为去茶馆的都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其实现在青年参与的也不少,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群体。锦江区合江亭有一家88号青年“创客”茶馆,这是一个创业茶馆。茶馆是一个可以分享、交流的空间,让创业者们可以交流经验教训。所以,88号青年“创客”茶馆也成为了青年的聚集区。

而在做到群众参与“三覆盖”方面,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覆盖青年群体。聚焦茶馆弘扬主旋律宣传几何增长,重点针对青年群体,在线下线上融通核心价值观建设。

线下,主要依托合江亭88号青年“创客”茶馆,开展了“创新创业路演”、“公益创客分享会”等主题活动。线上,联合“四川”开辟“小锦谈文化茶馆”专栏,图文并茂推出5期漫画宣传;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专题微信平台“茶观锦江”,配合我区公众微信号“精品锦江”,共同推出19期专题宣传。同时,各类活动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四川日报、四川、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广泛关注,刊播报道280余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更加分众化。悦来茶园以川剧戏迷为主;位于三圣乡刘家花园的花园茶楼以老百姓为主;88号青年“创客”茶馆就以青年、创业者为主;大慈寺社区雅韵茶堂以社区居民为主。这些就是分众化的体现。

今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接下来,群众茶馆“五进四建六有”活动有哪些计划?在实践中,又想到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家独秀不是春,满园开放才是春。四川省、成都市希望通过锦江区的成功试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四川省委宣传部通过四川这个新媒体平台,帮茶馆活动做新媒体推广,漫画等。成都市委宣传部也在资源、资金、活动植入等方面给了锦江区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当前,以群众茶馆为载体,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正在成为一剂带动锦江区文明程度快速提升的“催化剂”。首先,依托深受四川人民喜爱的“茶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喜好的无缝对接,不仅丰富了部分高学历人群的文化生活,还填补了部分低学历人群的精神空虚,拉升了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第二,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优势,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新气象。第三,承载“为群众解急难直通车”的功能属性,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民生工作的有机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活动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大概有几点。首先,在发展趋向上,着力实现“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试点工作由于启动时间较短,目前还停留在有效调动行政资源,在短时间内形成浩大声势的阶段,离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化传播,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锦江区还需对之前设计的“1+4”运行机制,作进一步调试和健全,确保真正达到良性运转的效果。

“1+4”运行机制的“1”是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作用是前期引导、建立相应体制机制,保证正确方向;“4”分别指茶馆经营者、居民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主要是结合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在载体建设上,着力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变。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也是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既需要政府主导把群众“请过来”,更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把服务送到群众手里去。当前,试点工作处于由政府主导推动示范点建设阶段。下一步,还需进一步探索项目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分类整合茶馆资源,在保证受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植入核心价值观,未雨绸缪地防止“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在宣传吸引上,着力实现从“闲散茶客”向“团体茶客”转变。前期,活动的主要受众是群众茶馆原有的“存量”茶客。下一步,还需要在“增量”上着力。面向“驴友”组织、读书会等不同层面、类型的社会群体,以分众化的形式植入更多特色活动,并加以大力宣传推介,不断做大茶客体量。既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以茶馆为平台得到更广泛宣传推广,又充分兼顾茶馆经营者经济利益。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7

【关键词】四川扬琴;发展瓶颈;根失缘由

四川扬琴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的一种以民间故事和传统剧目为题材的说唱曲种,它以诉说故事为主,通过戏曲形式的清唱,将散文与韵文相结合作为唱词。通常戏的开始和结尾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中间按不同的角色用第一人称自叙或者对话。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作为中国四大说唱艺术之一,在2006年8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进入中国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诞生和成长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土地上的四川扬琴艺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巴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发现,人类从语言的出现到文字的形成经历了十万年的时间,而从文字传播到印刷术的出现大概是四千年左右,迈进电讯传播历时一千二百年,再进入传播互动只有一百多年,从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快速传播,仅经历了几十年。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发展呈现出容量和集合度越来越高,但间隔却越来越短的趋势。在此期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传播手段被淘汰,许多传统文化物种被迫迅速的边缘化。如果我们按照这种自然淘汰法,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而这些传统根基的流失,也将深深的制约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的四川扬琴,也出现了创作演出上的停滞和难掩的市场低迷。那么,四川扬琴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瓶颈?以下是本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盛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四川扬琴,如今在成都也只有华兴街的“悦来茶社”、文殊坊的“李伯清书坊”这两家茶馆还有演出。但每周仅一次专场,听众也不多,冬夏季时更少,演员一场的报酬较低,如今的扬琴传人也一年比一年少,更有一些演员已不再从事该专业。正如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四川扬琴正在经受着“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现状是人才、作品的匮乏,媒体关注度较低,在研人员也不多。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如下的调查和研究:就四川扬琴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而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艺人徐述在光明日报上的谈话录中说道:“扬琴是苦苦奋斗在坟墓边的艺术”。据研究人员赖武在《四川扬琴:听一回,少一回》中的统计数据,现如今能够固定演出的就2个团体,一个是原锦江曲艺团的一帮演员,另一个是蜀声琴社。排除可能停演的因素,每年大概70场左右的演出,固定观众60人左右,且观众呈老龄化,演员报酬不多,甚至有时是在贴钱坚持演出。文中还提到如今的相关部门虽然把不少演出门类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在《四川曲剧:困难与希望同在》等文章和调查中反映到,随着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大量出现,传统的艺术普遍受到冲击,四川扬琴艺术同样面临重重困难,比如:四川扬琴的老艺人大多逝世或年事已高;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缺少展示平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这门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旧的体制和运营方式也让四川扬琴在如今迅速发展的文化娱乐市场下落后于时代,停滞不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海量的信息传输交流,让当代人应接不暇,多数艺术已成“快餐文化”。当下市场,流行音乐占据主体,交响乐也在复苏,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四川扬琴的发展处于瓶颈状态?首先,从四川扬琴本身传统演出形式来看在当今多元化的市场下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乐队的编制和表演形式方面,仍然拘泥于传统四川扬琴的五方人坐唱形式,即:扬琴居中,三弦居左前,二胡居左后,盆鼓(包括檀板、木鱼或小竹鼓)居右前,京胡居右后。并且,不管是旦角还是生角都由男演员演唱,不化妆,不加表演,完全用声腔来表达感情。直到建国初期随着女演员的加入,有的主攻旦角,有的主攻生角兼老旦,才开始化妆。在这种演出模式和音响配置下,对比当下商业演出华丽的舞美设计、精良高标准化的电声光手段、丰富多元化舞台形式和高端的银幕LED背景等现代科技设备,四川扬琴的传统演出形式显然不大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和取向。其次,四川扬琴演出场所的缺失。传统四川扬琴一般只是在书场、茶楼、酒肆等消闲场所演出。早在新中国成立时,大批曲艺艺人被收编,传统的茶楼、书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关闭。有人认为,四川扬琴从此就走向了衰弱,也是所有制的改变而导致的结果。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其更直接的原因是演出场地的丧失。随着改革开放和政策的改变,当今的茶馆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却是被另一种休闲方式占领――麻将。麻将在茶馆里的蔓延速度不但侵占了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还消解了原有的观众群体,四川扬琴被再一次边缘化。再者,人才和作品的匮乏。四川扬琴传承至今,是历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与继承的结果,人才和作品是四川扬琴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来说,能够演出四川扬琴的专业团体不多,全川还能够演出的艺术团体有:四川省曲艺团、成都市艺术剧院曲艺话剧联合团、南充市曲剧团、自贡市曲艺剧团。且在编人员也有限,具有高级职称的演员甚少,现有的骨干演员仅有胡云霞、曾洁、吴瑕等,大多数演员转唱通俗或进入其他行业。扬琴作品排除可演的传统曲目外,新创作的除了《霸王别姬》和《情怀》,基本上没有其他新的贴合时代背景的作品。演出人才的青黄不接和作品创作的滞后影响了四川扬琴的发展。最后,市场经济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市场经济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引导着文化的消费观,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进入文化市场,无论是运营、投资方式还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都是符合当今市场规律的。在这种形式下,对四川扬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就现在专业演出团体的出演情况来讲,正在逐年下降,从八十年代每年三百场、九十年代末的一百场,到现在的七十场。其中还包括了蜀声琴社和悦来茶馆等。而当今市场影响的另外一种“假唱”的流行,更成为四川扬琴发展的硬伤。像这种先在录音棚里录好合成后配合演员动作在同步在台上进行演出的方式,本是个别团体为了保证在大型演出中的效果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却成了某些团体的一些“捷径”。这样的演出效果,缺乏现场的感情融入和激情的发挥,没有声情并茂的演唱,只有装腔作势的感觉,在目前演出市场原本就不景气的情况下,让青年演员们失去真正意义锻炼进步的机会,对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与发展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一代演员对于四川扬琴的投入也跟她们的收入有一定的关系。当下这些剧团的经济来源是依靠政府的70%差额拨款,且还存在“大锅饭”的现象,这在当代的高消费状态下,除了老一辈艺术家愿意贴钱来演绎传承他们所热爱的传统艺术外,新一代演员们的积极性在收入的压力下无疑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在编人员都希望能有跟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剧团管理制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四川扬琴的现状。

四川扬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曲艺的一员,它有着自己专属的个性。从古至今,四川扬琴是诞生在民间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它与那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联系愈加脆弱,四川扬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如果不及时做出决策或是调整传承的方式,迟早会被时代所遗忘。传统民间文化不能丢,承载着巴蜀文化并有着特殊意义的四川扬琴是其他文化形态无法取代的,四川扬琴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不能消亡的。在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四川扬琴的传承工作中来,相信四川扬琴这门艺术瑰宝将会再现光芒。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非遗文化中的四川曲艺保护开发及校园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JY2015C01

参考文献:

[1] 沙地 四川曲剧:困难与希望同在--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发展

调研报告之三 四川戏剧 2005(4)

[2] 陈昀. 从流行到“小众”―――四川扬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以蜀声琴社为例[J]. 四川戏剧. 2010(4)总第136期;

[3]代梓又. 四川扬琴史稿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4] 洪霞 四川曲艺的根失状态与对策思考--对四川曲艺部分唱曲艺术及其相关曲种的调查报告 四川戏剧 2006(1)

[5]张强 四川扬琴的历史溯源及传承思考 芒种 2015(11)

[6] 张强 四川扬琴中扬琴的运用与演奏艺术 大舞台 2015(11)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篇8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上一篇:初中物理学习策略范文 下一篇: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