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3 10:39:06

茶文化

茶文化范文第1篇

(一)优势(Strength)

1、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果说曾经沟通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话,那么福安茶叶的传播,则可以称得上是闽东近代的“茶叶之路”。福安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温麻县治时期。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为长期缺乏一个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导致在茶类中缺少竞争力而一度处于衰弱境况。从2006年起,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于是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获得“中华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国申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加工工艺列入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这为坦洋工夫现今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深厚的茶礼茶俗。茶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大年初一喝“过年茶”,新娘过门喝“新娘茶”,亲人出门喝“出行茶”。福安广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说,有客来先敬茶后吃饭,生活中称“喝茶”为“食茶”,表示茶似饭食,一日三餐不可无。福安茶与婚姻的关系密切而独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礼中带茶枝表示今后家庭兴旺,茶树又是一种独特的植物,茶树开花的时候其茶子还在树上,叫做母子见面,寓意今后儿孙满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妆中要放入几粒茶子,古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资源丰富。福安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是我国低纬度地区保存最多、最好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椤、古朴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别具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绚丽多彩的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当地政府大力引导和支持。福安市重视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经济的发展,在加大对“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致力推动坦洋工夫品牌与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借茶文化办旅游、以旅游助茶业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共识,包括茶博物院、乌龙茶都、畲乡茶艺表演队等在内的一批与茶叶相关的景点和节目相继形成,为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二)劣势(Weakness)

1、高质量茶文化人才较为缺乏。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茶知识,还得掌握旅游知识,做到在旅游服务中能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景点中,茶景相融。当地政府虽然抓住茶文化旅游这个旅游热点来推进福安市旅游业发展,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人才从业素质不够高,相对较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广和稳步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支撑,人才的缺乏导致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程度不高,个性化不强。

2、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较浅。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对环境资源进行观光式的浅层次开发,缺乏针对深层次内涵式产品的开发,未能在业内打造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题性旅游,但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没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难以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观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马观花,停留时间短,未能将茶文化传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借海峡西岸经济区之东风。中国政府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获批,为福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福建的产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政策东风,吸引外资注入,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各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

2、借力福建自贸区,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而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中国台湾自由贸易将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与台湾在交流上具有多种优势,主打两张特色“牌”即对台和生态。福建省内交通方便,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等多条铁路对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便。而台湾茶文化发展迅速成熟,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加强闽台茶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战(Threat)多数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类别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内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将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福安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福建省内其他市而言较为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从业人员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与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拥有知名品牌的茶叶大省市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牌意识

福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将茶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属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强红茶的品牌建设,借鉴立顿红茶、大红袍、铁观音等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福安茶叶品牌。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多元化品牌宣传

在区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联动发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与省之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新浪微博,淘宝以及其他茶叶专门网站等方式宣传茶叶产品和茶文化。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赛事、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着力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茶文化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安详平和的处世之道,使茶文化旅游产品增加了独有的韵致感。因此,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激活茶文化旅游资源,增加茶文化客观性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福安市人民通常讲的都是本地方言,年纪大些的茶乡乡民并不会普通话,在与游客沟通方面存在障碍,无法将自己所知的茶叶知识告知游客,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茶乡从业人员要增强与游客的沟通能力,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做好乡村导游。其次,要重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专业的茶艺、茶歌、茶舞表演,提高专业素质。

茶文化范文第2篇

唐代幽州出了个茶“亚圣”

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除了“茶圣”陆羽,还有个被称为“亚圣”的人,他就是卢仝。卢仝(约795年~835年),号玉川子,唐代幽州范阳人。他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最优秀的茶人。卢仝虽属范阳世家大族,但他这一支大约已没落。据说他家境贫寒,但读书却很刻苦,年轻时曾隐居少室山,不愿仕进,却成了著名诗人。其诗风独特,近乎散文,多针砭朝政,反映民生疾苦。卢仝这种清高致远的性格,使他与茶文化相通。

卢全在茶艺方面很有造诣,但他之所以被称为“亚圣”,是由于他留下的一首著名的茶诗,这便是《走笔谢孟谏仪寄新茶》。其中几句写道:

一碗润喉吻,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生平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安知亿万苍生命,

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向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在这首诗里,卢仝用饱畅洋溢的笔墨描绘了饮茶过程中逐步提升的意境。“一碗润喉吻”,还只是物质的功能,“两碗破孤闷”,已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用茶浇开了心中的块垒。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仝饮三碗茶便有“文字五千卷”。喝到第四碗,便激起精神的力量,生平所见不平之事激荡着每一根毛孔。待饮至五碗、六碗之后,便有通仙得道、飘飘欲飞的感觉了。但是,天有风雨,人神阻隔,何况他又感到自己不能抛下亿万苦难苍生。所以,最后笔锋一转,请孟谏仪转达对亿万贫苦茶农和百姓的问候,希望他们得到休息。卢仝把幽燕文人治世的传统与茶清致雅丽的文化韵味结合起来解释茶道思想,这是他最大的贡献。后世北方茶人大多沿着这条轨迹发展,而北京茶文化也更多了些淳厚、积极的色彩。

“千叟宴”把茶的礼仪推向空前

“以茶表敬意”“以茶明伦序”和以茶会友,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自唐宋以来,宫庭内便常举行茶宴。不过,最大规模的宫庭茶宴还是出现在清代的北京。满族得天下于马上,但人关以后便尽量效仿中原文化。特别是乾隆皇帝,雅好诗词,到处附庸风雅,对茶这种清雅的文化自然是不能不爱的。据说,有的大臣奉迎乾隆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却悠然接道:“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常组织文臣在重华宫联句,参加者共18人,每人四句,临场由皇帝出题限韵,诗成赏茶并赐珍物。不过,最大的茶宴还是“千叟宴”。

“千叟宴”早在康熙朝便开始了。康熙五十二年,适逢60大寿,各地官员为拍皇帝老儿的马屁,鼓动一些老年人入京贺寿,于是,康熙决定举行“千叟宴”。不过,这首次的“千叟宴”并未在故宫之内,而是在畅春园举行的。当时,有65岁以上的退休官员、文武大臣及士庶共1800余人参加。我国对茶的评价向来比酒的地位高,有“茶在酒上”之说。所以,“千叟宴”的内容首先是要品茶,然后才进些食品。况且,这么多的“退休老头儿”也不胜酒力,所以更要以茶为主了。大宴开始,乐队奏丹墀清乐,膳茶房先向皇帝、太子进茶,1000多老人们行礼,然后与宴者才能共饮。既表明臣下对皇帝“以茶表敬意”,又体现皇帝对臣庶“以茶示雨露均分”的美意。有了这次大茶宴的鼓舞,到乾隆时兴致更高,于是屡屡举行“千叟宴”。最大的一次人数多达5000人,在故宫的乾清宫内举行。乾清宫内摆布不下,又将寿宁富、皇极殿辟为宴席之所。这样多的人饮茶自然很难体味茶的清雅韵味,但却把以茶为礼仪的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茶宴后,饮茶器具皆赐与会者。几千人的茶会,赏茶、赐具,也只是皇家才有的气派。这大约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各国集体茶会的冠军之作了。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重茶,大臣、文人自然纷纷效仿,于是,京城上下,处处饮茶。宫廷内还保持北京民族的习惯,多饮奶茶;而官员与文人则多饮绿茶和花茶,讲什么“明前”“雨前”,普通百姓,虽只能买些低廉的花茶,但亦不可或缺,还称之为“高末”。北京人是很讲礼仪的,来客敬茶是普遍的习惯。当然,也有官员们制造的陋习,比如,有客来访,主人不大欢迎,或是谈得不耐烦了,便端起了茶碗,这叫“端茶送客”。但总的来说,茶在北京是礼敬、亲和的象征,虽然没有江南茶那么细腻、清雅,但更多了些质朴、实在。

北京的茶馆文化

北京在很早时就出现了茶馆,明清时已遍布京城。清室灭亡,宫廷茶文化衰落。而到民国以后,由于都城的南迁和军阀战乱,文人煮茶品茗的雅兴自然也减了不少。表面看,茶文化似乎衰落了,但实际上却深深地渗入到民间。所以,这一时期北京的茶馆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茶馆等等,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书茶馆是茶与文化娱乐相结合,主要是吃茶听评书。旧北京的书茶馆主要集中于东华门和地安门外。如东华门外的“东悦轩”,地安门外的“同和轩”便是最著名的书茶馆。书茶馆一般分为“白天”与“晚灯”两班。白天从下午三点至六七点,晚灯由下午七八点直至深夜。有的是藤椅藤桌,有的则是木椅木桌。真正的书茶馆往往是由说书先生说大部评书,有时一部书要说上两三个月,有《三国》《两汉》《隋唐演义》等历史题材,也有《包公案》等公案小说,还有《聊斋》等神怪故事。而天桥一带的书茶馆则大多为曲艺,内容也更通俗。

清茶馆的文化气氛似乎更浓重一些。这些地方一般卖清茶,陈设雅洁简练,夏季除室内设雅座外,还在门外或院内高搭凉棚。这些茶馆里多闲人和老人,许多人提了鸟笼子大早便出门“遛早儿”,茶馆清晨5时许便开业,以迎接“遛早儿”的人。老人们在护城河两岸打打拳,遛遛鸟,之后便进到茶馆来,讲茶经,谈鸟道,边喝边谈,还比赛谁的鸟叫得好听。有的鸟经过训练,不仅能发本声,还能模仿老鹰、布谷、大雁等十几套叫声,饮茶和自然情趣得到巧妙结合。而专供客人下棋的清茶馆又称“棋茶馆”,设置简朴无华,茶客饮茗提神,专注于棋,往往终日流连其中。

“野茶馆”是季节性的,是与园林、郊游结合的产物。北京人春天要出城“踏青”,夏季要到荷塘赏莲,金秋则到西山观满山红叶和农家的瓜棚豆架。于是,茶馆老板们往往在风景名胜之地搭起茶棚。游客们玩儿得累了,便到野茶馆来歇歇脚,品品茶。这些茶馆有的在芦荡之侧,有的在农田之间,有的在桥头路旁,’还有的在山林古刹之中。在野茶馆里,茶人可以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

“大茶馆”则是将茶与饮食结合,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既有生意人的聚会,也有文人以茶会友。这种茶馆设备往往很讲究,有头柜、二柜、后柜之分,有的还以院落前后隔开,以便在后堂接待比较尊贵的茶客。

茶文化范文第3篇

一定对行业有利?

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古老的茶文化,一定能帮扶行业快速做大吗?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中国玉石产业和国际上的钻石产业,看看能给茶产业带来什么启发。

中国的玉石产业一直拥有无比繁复深奥的文化,“黄金有价玉无价”,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流派、故事、标准一直令无数爱好者沉迷其中。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玉石一直是一个小众市场。圈内人以玩石的段位升高而欢喜,圈外人却躲之不及——无论送人、自用,普通人都会尽量避免选择玉石类产品,原因很简单:

怕上当。

而国际上的钻石产业呢?

数百年前非洲土著就有了自己的钻石文化,但这种文化没有主导如今的钻石产业。钻石首先被赋予了爱情概念,“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而且找到了完美的使用场所——婚礼现场。

接着,碎钻代言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文化,用碎钻镶嵌的戒环是为独立自主的女士准备的,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戴在左手。

最后,用黄钻、红钻去应对玩家市场和个性市场。

不难发现,玉石行业传承的文化,给消费者带来了高进入门槛,把行业引向狭小的目标市场。而钻石文化,则很“普世”,把行业与大的消费市场无缝对接。

这种选择,是超越品牌层面的考虑。

营销战略,首先是选择目标市场,其次才是为目标市场打造相应的品牌和营销策略。玉石产业战略上的失误,导致最终的表现差强人意,相差何止千倍万倍。

茶产业发展,如果左手茶文化、右手依托资深茶客的舌尖,只能把行业引导到小众市场,不利于行业的壮大与崛起,更不用说远征世界了。

你在执迷什么?

茶企为什么舍不得放下“茶文化”?

是因为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认为依靠“品牌力”能获得最终销售,二是认为古老的茶文化就是“品牌力”。

1.单靠品牌力不能带来可观的销售

中国的饮料界,十年前曾经风靡过一段“品牌理论”。各类唯美的品牌说法层出不穷,口水仗一直没有消停过。

直到今天,业内人士才开始反思:为什么康师傅的冰红茶大获成功,而可口可乐出的茶研工坊无论是包装、血统、推广力度都要更胜一筹,最终却成了失败者的代名词?

新产品营销的关键在于打通一个市场。当年的茶研工坊,上三路(品牌推广)一流,下三路(渠道深耕)不入流,他的渠道力不强,面对一个市场,他只能打通其中部分环节,所以,它最终输给了康师傅。

茶企一门心思在祖宗的书房里寻找“茶文化”,把品牌搞得再神秘唯美,如果渠道力不强,在中国,你是不会成为最终胜出的。所以,在渠道上发力,是营销上的不二选择。

2.古老的茶文化,不能等同于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的家电、建材、饮料产业,实质上是大众产业,得大众者得天下。你看行业中的状元——美的、欧普、康师傅,都是在吨位市场成功的,没有王者会去选择1%市场容量的个性市场,所以他们说:“吨位决定品位”。

在这些龙头眼中,确定目标市场是个多余的动作。但这种经验对茶叶行业是有害的。

因为茶叶行业是一个裂片化的市场,众多子市场容量相当。而不同的子市场对资源、品牌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你对买红茶、花茶的办公室女性讲5000年茶文化?你对重视口感的自饮型茶客讲当年陆羽是怎么描叙你那个品种的?如果你这么做,你一定能体会到“鸡同鸭讲”,将大把钞票买来的沟通机会浪费殆尽!

你盯上的子市场,需要的品牌感觉可能与“古老的茶文化”关系不大。为什么一定要让市场的脚去适应你那双古老的鞋呢?

文化,是鲜活的

那么,是否要完全放弃“古老的茶文化”呢?

不是。

其实,古老的茶文化同中国的古文化一样,有很强大的基因,我们需要去鲜活地演绎它。

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寺庙中传承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元素和形式,比如黄色的袈裟、寺庙的风格等等,去除“我执”“偷心”之后的“妙见”和“智慧”都没有了,再加上商业思想的入侵,基本变成了一个卖高香的商铺。

我们看看乔布斯,他做手机是如何运用其的。他通过宗教文化洞悉普通大众的本性——爱偷懒、好色。于是他强调软件给人带来的便利性,强调硬件的美感。然后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程度。当我们用指尖运动取代机械键盘后,当我们迷恋爱疯4的刚硬线条后,我们又得知原来这一切都来自于乔帮主对我们的洞察,于是乎,我们再次对其膜拜一番:下次出爱疯5,哥还去排队。

所以,针对不同子市场演绎出来的文化和品牌精神,恐怕在直观上与古老的茶文化大异其趣,而底层的精神,还是一脉相传的。陆羽有没有教过你,除了打坐念经,担水打柴一样可以是修行?

茶文化范文第4篇

茶,这种发源于泱泱中华大地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国人称为最具中华民族气质的代表。而我对茶最初的记忆又在哪儿呢?当我在脑海中搜寻它的踪影时,记忆被锁定在了儿时街头的那一杯杯凉茶上。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摆的小茶摊,所谓的小茶摊,其实就是由一个人随意拼搭一张小桌,其上放定几杯凉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并没有卖力吆喝,只是坐着,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过来,端起一杯爽口喝尽,递上钱就离开了。那时的凉茶是装在透明的玻璃口杯里的,为了饮用方便,茶中的茶叶、茶梗早已去尽,只留下半黄微褐的汤,杯口还放着一块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尘落入。这样一杯解渴消暑的凉茶只需两三毛钱就可买到,正是由于它物美价廉,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饮品推陈出新,街头凉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儿时的记忆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还是想喝一口街头凉茶。

孩子都不喜欢茶苦涩的味道,加之家中也无人喜茶,所以小时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来访时,冲泡一些单位发的散茶,现在看来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对小孩子来说,茶的最神奇之处便是,当你吃过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几分钟后,将茶渣吐尽,口中的异味就消失了。与茶相比,也许可乐、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厌倦了它们甜得发腻的口味,而茶中飘散出的缕缕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复我日渐焦躁的心。

茶,那种特有的历史沉淀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茶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调剂饮品。喝茶也是讲究情调的,独自一人时,打开音响放一支自己喜爱的曲子,泡上一杯温性的铁观音,手捧一本书,靠坐在沙发或是床上,真是再惬意不过了。若有知已如约而至,泡上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两人对坐,一边品茶一边促膝长谈,不快意否?

我相信,中国的茶文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欣赏,而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它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茶文化范文第5篇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可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 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这话颇有些道理。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 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和理解。早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审,清清楚楚的看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增进团结。常见酗酒斗殴的却鲜见茶人喝茶打架的,哪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的友谊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精神。 除此以外历代的茶礼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讲究长幼伦序,而且更有广阔的含义:对内部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由于茶文化的广泛发展,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上都烙下了茶道文化的烙印。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联想,因而茶也自古就成为了诗欹的吟咏的绝好素材。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谁谓苦茶,其甘如荠”。而在诗歌发展的鼎盛的唐代,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杜甫曾有诗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的心情愉悦与环境之优美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品茗图。韦应物在诗《喜园中茶生》中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韦应物把茶的高贵品质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来赞美,可见茶对诗人的重要影响。既是茶促进了诗歌描写内容的拓宽,又是诗歌的流传促进了茶文化的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茶饮的推广。 提到茶道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茶道。中国虽然没有如日本那样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茶道规程仪式,但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层次复杂、内容丰富,并且有清心、净气、养神、助智等内涵,所以中国存在着与日本茶道明显不同的茶道文化。集中起来,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主要有这样几点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道、佛思想为一体。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的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仪、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声明“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第二,日本茶道仪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的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的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但它的“四规”(即: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雅静、陈设高雅)和“七则”(即: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却似乎过于拘重于形式。严格的茶道规程使人难免感到烦琐。中国的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清净无为的神仙世界有很大的渊源。第三,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具有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就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些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各地区则有更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崇尚茶道的多为著名的世家,茶道虽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就其社会性、民众性而言都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地步。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典型性。 在现代生活中,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千家万户,而且适用于机关、团体、国家的礼仪。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饮,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先泡上一杯茶以示欢迎,近年来,各地又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好茶之人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茶人们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总之,茶文化中包含了礼让、友谊,体现了亲和、和谐的中国传统精神。#p#分页标题#e# 我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茶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界的有识之士,多方整理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整理出版了不少茶文化的专著,使得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茶艺茶道都有不少变化。许多城市中,音乐茶座、京剧茶座、花鸟茶座等不断涌现;高档的茶楼、市民化的茶馆、符合都市快节奏的茶餐厅也日益红火。茶文化这些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性。只有大力提倡既继承又创新,我们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才会始终长盛不衰,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茶文化范文第6篇

我省南部的大巴山浅山斤陵地带、米仓山山地、汉水谷地和秦岭南麓均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年平均气温15℃,这里的土质为微酸性,加上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最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地区之一。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茶文化既蕴含了茶的物质文化,也蕴含了茶的精神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但是,借助弘扬茶文化来促进陕茶腾飞,主要是用茶文化来打造茶叶驰名品牌,以及借助茶艺来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两个方面。陕西茶文化复兴起步比沿海地区稍迟,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厂作,宜采取“四借”的策略,以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即找准宣传某一品种茶叶的亮点,然后把文章做大、做透、做足:纵览全国,大凡顶级名茶都善于”借题发挥”。例如江苏苏州的碧螺春,借助康熙皇帝把“吓煞人香”改名为“碧螺春”的故事来提升知名度;西湖龙井借助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题诗并赐封了卜八棵龙井御茶来提升知名度;武夷山大红袍则是借助一名文士因喝了大红袍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的故事,来提升知名度;福建安溪铁观音更借助观音菩萨赐梦的神话传说来提升知名度。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秦中自占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曾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到世界瞩目、后世景仰的巅峰。茶文化在陕西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唐穆宗时期的《旧唐书》记载: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指唐朝),两都(注:指长安和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朝历代天子都爱尝新茶,所以务必赶在清明节前把当年采制的新茶送达长安。在史书中记载有唐朝皇帝殿试时赐茶以及唐玄宗与梅妃斗茶等故事。在陕西,可供名茶“作秀”的历史题材不胜枚举,但是至今尚没有一个名茶能借史料为己所用,把用历史文化包装陕茶的文章做透、做足。

不仅是历史史料可借题发挥,抓住一些现代人们关心的题材,巧妙地加以宣传也可以打造出茶叶的驰名品牌。例如硒(Se)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我国有72%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因缺硒引发了克山病、大骨病、早衰、免疫力低下等4赊种疾病,医学界给硒起了三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月亮元素”、“抗癌之王”、“长寿之星”:我省的紫阳县是全国最早开发富硒茶的县,早在1985年即成功地推㈩了紫阳富硒茶,但是,对硒能改善糖尿病病人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保护心、肝、肾、肺等脏器,防治高血压,对抗金属污染,抗癌变等保健功能研究不够,宣传不力,所以近几年紫阳富硒茶远远比不上贵州凤冈富硒、富锌茶那么出名。

借树开花

树大根深,才能花繁叶茂:茶文化与很多文化是互相依存的,我们可以采取“高枝嫁接”的办法,借助陕西省现有的“参天大树”,让陕西的茶文化开出令世人瞩日的奇葩。可借的“大树”至少有三棵。

一是借助“丝绸之路”,开发“丝茶之路”,打造陕西茶文化之旅的黄金线路 云南人聪明,不知何时像变戏法一样推出了一条历史上鲜有记载的“茶马古道”,不但把普洱茶炒作得声名大振、茶价倍增,而且让云南旅游业赚了个盆满钵溢。陕西正儿八经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积淀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农耕文明的丝绸、茶叶、陶瓷等物品就是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到中亚、欧洲、非洲各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代著名的外交家张骞、东汉名将班超、唐代高僧玄奘也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着这条古道传播着文化与友谊。古丝绸之路,专家学者也称为“丝茶之路”,若能让古“丝茶之路”这棵参天大树开出茶文化的新花,那么这花香一定能够陶醉众多茶人:

二是借助西北民族风情,开发推广西北饮茶十大妙法,在我国茶艺界刮起一阵“西北风”。茶叶消费要靠茶艺来引导,茶叶市场的开拓要靠饮茶方式的改进与普及。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红茶的成交量占十大茶类总成交量的80%左右,这是因为红茶在世界各国有多姿多彩的饮用方法;红茶可以加奶、加柠檬、加香料、加冰、加糖、加蜜、加果汁甚至加酒,从而调制出适合不同口味的浪漫饮料。十年前,铁观音、大红袍等乌龙茶在我国多数地区还鲜为人知,但是,随着功夫茶茶艺的推广和普及,如今在全国各地城乡茶艺馆中,乌龙茶几乎都是首选的珍饮。乌龙茶占全国茶叶总销量的比重也由不足4%上升到14%。由此可见,艺术饮茶方式的推广对于茶叶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北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蒙古族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土家族的熬茶、回族的八宝茶、撒拉族的冰糖碗子茶、东乡族的面茶、裕固族的酥油奶茶、塔塔尔族的茯砖奶皮茶、维吾尔族的香茶等等,都是妙趣天成的饮茶方法:把少数民族饮茶习俗与他们的特色音乐、歌舞、民族服饰进行完美的整合,创编出西北饮茶十大妙法并加以推广,这对于提升西北茶的知名度,培养新一代饮茶爱好者,增加茶叶的消费量,都必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借助宗教这棵大树来推广茶文化。中国茶道融会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华。茶与儒通,通在中庸,通在高雅,通在可借助琴、棋、书、回、诗、曲等六艺来助茶;茶与佛通,通在无我,通在空灵,通在“道法自然”,通在可借助茶来全真、保真、养生。陕西省有不少三教圣地,如道教的楼观台、八仙庵,佛教的慈恩寺、青龙寺、净业寺、法门寺等等,借助这些名胜古迹和宗教界爱茶的高僧大德来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的消费,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

借台唱戏

弘扬茶文化必须有个舞台。舞台既可以自己搭建,也可以借台唱戏:可借助的舞台有两大类型。一是借助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文化节、茶博览会来宣传陕茶。笔者在任福建武夷山市茶叶协会会长时,曾借助广州第二届国际茶博会拍卖中国茶王“大红袍”,结果20克大红袍拍卖到18万元人民币,创下中国茶叶拍卖价的纪录,极大地提升了“大红袍”的知名度。安溪人也常用借台唱戏的方式宣传铁观音。1993年以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泉州、广州、福州、厦门、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了14次“茶王邀请赛”及“茶王拍卖会”。他们一次一次借助别人的舞台宣传铁观音,一次义一次拍卖出天价,一次又一次让全国茶叶消费者关注并震惊,久而久之,他们成功地塑造了铁观音贵逾黄金的形象;1985年在国家定价付,一斤特级铁观音才4.80元,如今数千元一斤的铁观音已不是为奇,这其中主要是依靠了宣传和炒作。

借台唱戏可借助的第二种类型的舞台是茶艺馆,这是可常年宣传茶文化的最佳舞台。在东南沿海,茶艺馆早已成为引领茶叶消费新潮流,推广普及茶文化的场所。我们曾在武夷山创办的茶艺馆先后推出武夷功夫茶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都市时尚花草茶茶艺、美容瘦身茶艺、民俗风情茶艺等,在丰富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内容、促销武夷茶方面有口皆碑。而西安的茶艺馆绝大多数有名无实,充其量是比较高雅的室或自助餐厅。人们常说“文化是苦旅”,从事茶文化事业更是一种艰辛而且充满风险的“旅行”。只有政府在政策上对茶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使真正致力于传播茶文化的现代茶艺馆在西安这座古城能够生存并发展,那么弘扬茶文化这台大戏才有台可唱,才有人去唱。

借风扬帆

人们常说“好舵手能借八面风”,茶文化要快速推广,茶叶经济要高速发展,也必须善于借风扬帆。

借风首先是借党和国家重视发展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东风,把弘扬茶文化纳入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总盘子巾去,努力争取得到党、政部门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还可借助于三股风:一是借助当代人们追求健康美容,追求延年益寿的时尚之风;二是借助当代人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追求高品位文化消费,追求心灵自由,追求通过品茗赏艺来修身养性的高稚之风;三是借助陕西省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风,使弘扬茶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相辅相成,形成陕西旅游业与茶产业的良性互动。

茶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茶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 TS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31-1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关于传统文化应如何重新认识也成为一个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应从传统文化具体范畴入手,以小的切入点去观照传统文化体系,从而获得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茶作为一种跨越地域、种族、文化、国家的文化形态,在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以中西茶文化作为考察对象不仅能够洞悉出传统的价值所在,也能理解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

一、英国茶文化与民俗

英国人对茶的认识,以及英国社会独特的茶文化结构始终与英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存在这若即若即的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西方的交流方式逐渐增多。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逐渐不能满足中西方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而新大陆的发现更促使欧洲人去寻找属于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世界。当十六世纪的大英帝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海上霸权之后,英国人开始谋求通往神秘东方的道路。最早将茶叶引入英国的是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东印度公司,他们将从中国获得的绿茶作为贵重的商品销售给英国上流社会。在历史的偶然和商业利益的共同作用之下,茶在英国社会的传播在早期仅仅限制在较为狭窄的贵族圈中,绿茶的昂贵使得普通民众与茶是绝缘的。发展到十七世纪,随着英国完全掌控印度次大陆,以及红茶在印度引种的成功,为英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货源,从而开启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茶文化,伴随着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以及英国茶文化的最终凝定表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虎表现形式。我们在认识英国茶文化的特质时,必须将其置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语境之中。“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On Tea

Venus her Myrtle,Phoebus has his bays;

Tea both excels,which she vouchsafes to Praise.

The best of Queens, and best of herbs,we owe

To that bold nation , which the way did show

To the fair region where the sun doth rise,

Whose rich productions , we so justly Prize.

The Muse friend,tea does our fancy aid,

Repress those vapours which the head invade.

And keep the Palace of these soul serene,

Fit on her birthday to salute Queen.

英国人对于茶的理解也上升到文学的境界,不同于中国文人试图在茶中找寻到精神的慰藉,英国人往往是直接表露对茶的炽爱。这是一种超越了歌颂、赞美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倾诉诗人情感的表现。

二、结语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我们认真审视中西方茶文化和民俗时,不禁感慨作为一种精神表现方式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表达自我情感的载体。他们通过或“茶禅一味”、或茶道、或下午茶的形式,从各地的文化体系入手,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2]棚桥篁峰.日本茶道的渊源与演变[J].农业考古,2012(2):271,276.

[3]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20.

[4]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中国茶叶研究社翻译,1949.

茶文化范文第8篇

中亚在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西域的一部分,公元前2世纪末1世纪初,西汉王朝就在中亚地区确立了统辖地位。7世纪中叶,唐朝又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统治权,即使统治权中断的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据传,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的茶叶就已经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地区。更确切地说茶应该是经由回纥人传入中亚地区。788年回纥改称回鹘,《新唐书•陆羽传》提到“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而非“时回鹘入朝”,就说明在改名前回纥就开始驱马市茶了。“至少在788年到805年这段时间,饮茶习俗有可能往贝加尔湖一带以及回纥统治区的某些地带传播,并有可能在这一带山地形成局部茶马古道”。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形成三个支系,即河西回鹘、高昌回鹘和葱岭西回鹘。“回鹘西迁形成的三个支系涵盖了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东起天水,经过河西走廊,再经过前面提到的天山南北线,再翻越帕米尔山聚到阿姆河,饮茶文化在这条线上应该得到传播”。经过学者们对丝绸之路上的现有民族所做的初步调查显示,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对茶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其中就包括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普什图人、土库曼人。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三大城市布哈拉,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曾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他商品,其中就包括茶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在这里影响深远,其茶文化有着强烈的中国印记。

塔吉克斯坦“茶”的发音叫“切尔”,跟中国“茶”字的发音相近,近似于音译,从中也可以窥见中亚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打败已经腐败衰落的唐朝军队,夺取了这一地区,从而导致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12—14世纪,蒙古人入住中亚,建立统治。蒙古人酷爱饮茶,身为游牧民族,饮食以肉食为主,喝茶有助其消化吸收。伴随着蒙古铁骑的到来,中国茶文化在中亚逐渐扎根并发展开来。18世纪左右,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中亚的主要文化和社会力量。中亚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禁酒,茶就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突厥曾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也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是离不开茶的。可以说,中亚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突厥文化的因子。俄国人开始饮茶之后,就是中亚商人把中国茶叶带入俄国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俄国商人开始参与其中,在中亚地区从事与中国的茶叶贸易。19世纪,沙皇俄国把统治权扩大到中亚,先后把中亚各国“合并”进入俄国,从此俄罗斯文化为主导的多种文化统治着中亚,俄罗斯文化成为中亚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俄罗斯虽然地跨欧亚大陆,然而其在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中亚地区的茶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俄罗斯烙印,或者说具有欧式风情。苏联解体后,中亚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以及现代西方文化共同主宰着中亚社会。中亚的茶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典型。

二、中亚茶叶市场概况

中亚五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均饮茶,茶叶消费量巨大。但中亚五国基本不产茶叶,只有哈萨克斯坦自产少量茶叶,尚且不能自给自足,乌兹别克斯坦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在苏联政府主导下试种茶叶,最终未能成功,因此中亚地区茶叶主要依靠进口。茶叶主要从印度、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孟加拉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另有少量进口来自英国、拉脱维亚、波兰和日本。中亚市场进口的茶叶大部分为原料茶,即散装茶叶,少部分为包装茶,中亚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包装产业的发展,因此也鼓励进口原料茶,散装茶叶与小包装茶叶之间关税差额很大。各种原料茶在本国进行加工包装之后,再销售到全国各地市场。近些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往来频繁,茶叶已经逐渐成为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哈萨克斯坦主要从中国进口绿茶和红茶,现在乌龙茶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多。哈萨克斯坦市场上的中国茶叶以中低档绿茶为主,这些茶叶多是作为原料茶在本国进行再加工,生产出来各种茶饮料,供应本国居民。从2005年夏季开始,哈萨克斯坦的茶饮料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茶饮料的销量大有超过其它无酒精饮料之势,这在哈国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表现得尤其明显。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哈萨克斯坦茶饮料的总产量是118.27万L,居各种饮料之首。乌兹别克斯坦是目前世界上茶叶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茶叶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苏联解体后,各种国外品牌茶叶蜂拥而至。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上常见的茶叶品牌大部分为进口或合资的,约有200多个茶叶品牌,较常见的有英国、斯里兰卡、土耳其、英国、阿联酋、中国等各国名茶。茶叶是我国最早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的商品之一,乌国人尤其喜欢喝绿茶,而绿茶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茶叶已成为中国对乌出口的第一大商品。2005年初,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宣布对茶叶实行进口管制,对茶叶原料和散装茶叶的进口实行限制。规定只有拥有茶叶自动定量分装机的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者才可以进口散装原料茶叶,且其进口量不得超过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的生产能力,未进行定量分装的散装茶叶则禁止在市场上销售。

此前,中国浙江杭州百盛茶叶公司每年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绿茶的数量,占乌国绿茶进口市场70%以上的份额。受此禁令影响,这两年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茶叶出口逐渐减少。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机制的转型过程当中,市场受政府行政干预较多,法律法规的变数较大。特别是对外资企业,除公布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政策以外,常常还会突然颁布一些针对某一方面,甚至是针对某一两个企业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这就给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混乱和困难,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保健茶在中亚也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2007年哈萨克斯坦商人曾主动到我国新疆,寻求当地的一些保健茶生产厂家与之合作。这使得新疆的保健茶生产商看到了机遇,从而决心将保健茶推向中亚市场。乌鲁木齐穆迪商贸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集保健茶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特殊饮品企业,他们生产的保健茶具有增强胃肠功能,助消化,清新口气,能分解肝脏、血液中的脂肪等功能,非常适合现在的中老年人饮用。由于中亚居民肥胖者较多,所以保健茶很适合那些特殊人群饮用。乌鲁木齐商贸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开拓中亚保健茶市场。中国保健茶虽然在中亚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保健茶仍处于起步阶段,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当然这也说明保健茶的发展空间很大。二是中国一些企业生产的保健茶产品功能、功效达不到要求,以次充好,大大降低了其声誉和实用价值。因此这就要求中国保健茶企业必须有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效应,打造名品、优品、精品。第三,价格也是影响保健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价格过高无疑会制约保健茶市场的扩大,而盲目的价格竞争也会导致市场进入无序状态。因此,中国要开拓中亚保健茶市场将大有可为,但与此同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在积极尝试,力图实现自主栽培茶叶。2010年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建立了亚热带植物科学实践中心,计划栽培茶叶灌木。“今年确定栽培药用植物茶叶灌木”———中心经理托盖•卡李莫夫表明。若试种茶叶成功,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茶叶市场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茶叶市场都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又与中亚相邻,中亚各族人民又喜欢喝中国茶,因此中亚茶叶市场值得我国茶商好好研究,积极开拓,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茶叶市场潜力巨大。

三、中亚地区的茶风、茶俗

在中亚地区,茶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民族饮料。中亚各国居民不仅每天喝茶,甚至每顿饭都要喝茶。中亚各族人民不仅把茶看成一种饮料,还把它当作药品,甚至把它视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食物。在中亚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专门的茶室用来饮茶。与俄罗斯相似,许多机关、企业、学校、厂矿都“郑重其事”地订出饮茶时间,好让大家喝茶。中亚各族人民热情好客,不仅自己平日爱喝茶,而且还喜欢用茶招待客人。客人进门,敬上一杯茶,表达主人的敬意,如果客人拒绝喝茶会被视为最不礼貌的行为。茶是中亚居民交际的重要媒介,以茶会友,以茶交友,喝茶聚会是生活中重要的交往方式。中亚各民族因其共同地域和相似的历史经历、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茶文化。但是不同民族所创造的茶文化又不尽相同,而是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茶饮料是奶茶,这是因为历史上哈萨克人绝大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茶文化带有较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哈萨克人饮茶离不开奶,牛奶、羊奶、马奶等与茶混合在一起饮用,均是上等的饮料。哈萨克人一天三顿饭,饭前饭后都要喝奶茶。喝奶茶时往往还配有丰富的茶食,比如葡萄干、干果、糖块、列巴等。初到哈萨克斯坦的人经常会遇到早茶的尴尬,原因是早茶和茶点太丰盛了。早晨起床洗漱之后,主人会请客人先去餐厅喝茶,并且有许多的茶点,不知情的外国客人以为这是早餐,会吃得饱饱的,等主人来邀请一起共进早餐时就会很尴尬。除奶茶外,哈萨克人还喜欢喝带有欧美风味的冰镇茶,尤其是2005年之后,全国几乎每个商店都能买到冰镇茶饮料。杏茶则是哈萨克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非茶之茶。最近一段时期,中国茶艺在哈萨克斯坦备受热捧,在哈萨克斯坦的名流圈中向客人展示真正的茶艺被认为是高品味的标志。萨尔先巴耶夫是哈萨克斯坦唯一的茶艺师,他居住在塔尔迪库尔干,但他经常要应一些体面客户的要求在哈萨克斯坦各地进行巡回表演。萨尔先巴耶夫说:“按照中国茶艺的规定,茶要喝新泡的。将不烫嘴的半热茶倒入一个有盖的杯子里,每一个杯子里的茶都要单独冲泡”。

乌兹别克人饮茶历史悠久,以饮绿茶为主,但首都塔什干以饮红茶为主,这是乌兹别克饮茶习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特点之一。乌兹别克人就餐时离不开茶饮,所使用的茶杯较小,类似中国的小茶碗。乌兹别克人饮茶通常是用壶泡法,他们的泡茶方法和饮茶仪式都很特别。一般使用茶壶和茶杯泡茶,不加糖和奶,将茶叶投入茶壶里,然后注入滚沸的开水。他们认为水越热茶越香,通常会在旁边准备好沸水,来保证可以及时冲水。茶叶浸泡5分钟后,主人就会把冲好的茶水倒进茶碗,然后将碗中的茶水再倒回茶壶,这样反复3次,是为了使茶叶翻滚,让茶味更浓。然后等2分钟,主人再把茶水倒回每个茶碗,恭敬地给每位客人上茶。乌兹别克斯坦人还将茶引入婚礼,使之成为婚庆的一部分。新婚第二天,新娘见丈夫的亲朋好友时,要奉茶,即所谓的新娘茶。奉茶时,新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打扮得非常漂亮,端着一碗茶恭敬地递给客人,客人则一边喝茶,一边询问新娘的近况,并不断地送给新娘各种美好的祝福。塔吉克斯坦人喜爱喝茶,而且也有客来敬茶的传统。但是自己喝茶的时候会倒一满杯或是一茶碗,客人来的时候就用小杯,可能只能盛10毫升的茶水,这里面有特殊的意义。他们认为客人是非常重要的,“客人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如果客人来的时候,能把客人留的时间越长越好,甚至是客人着急的时候也希望把他留住。塔吉克人为客人斟茶先斟一点,就是向客人表示,希望能够在这里待更长的时间跟他交流、品茶。塔吉克人也经常用“来喝茶吧”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喝茶时还配有丰富的茶点,自产的葡萄干、杏仁、核桃、蜂蜜等是最基本的,而且是塔吉克斯坦每个家庭必备的。在塔吉克斯坦有句谚语,“无茶食不谓喝茶”,丰富的茶食就足可以让客人吃饱了。塔吉克人的待客之道可谓热情而又特别。塔吉克斯坦饮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塔式茶楼,也是别具特色。塔吉克斯坦的茶楼非常多,通常是两三层的小楼,面积很大,装修也很讲究,像剧院一样。茶楼通常早上6点开门,营业到晚上12点。茶楼不仅仅是用来喝茶的,还向人们提供早餐和午餐。茶楼有传统美食和餐茶器具,装饰也都具有民俗特色,还播放传统音乐。茶楼不仅是老人们聊天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而且也受到恋爱中的年轻情侣的钟爱。在塔吉克斯坦,茶楼还是举行婚礼和盛大的聚会的地方,通常茶楼每天可以接纳上千人,跟中国的大酒店一样。塔式茶楼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充当“外交使节”。塔吉克斯坦总统向世界其他国家赠送了许多茶楼,1998年,向美国赠送了一座可以容纳120人的茶楼,建在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市附近。此后,塔吉克斯坦总统还向奥地利和澳大利亚赠送了类似的茶楼。茶楼成为构建外交关系的桥梁,成为国际友谊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传播塔吉克斯坦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重要媒介。

中亚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不仅是中亚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体制转型的成功,中亚地区的茶叶市场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中亚各国的茶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生机、越来越多姿多彩。(本文来自于《农业考古》杂志。《农业考古》杂志简介详见.)

茶文化范文第9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视为人生四大雅乐,进而也发展成了用一种程式去体验其中奥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书道,花道,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开始兴起,到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才真正发展到顶峰,唐时期既由茶文化发展出来一种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过一种品茶形式去修身养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严格仪式过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华之后,再去通过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达到“悟道”的地步,因此,这也是茶道学习者需要经历的三步,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最终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冲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个媒介,通过此带入仪式中,又通过仪式升华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禅也”。日本茶道虽是学自于唐宋茶道,但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唐茶道虽然也有一定的请客待客奉茶仪式,但也有看重行为洒脱,融合于自然当中的一面,而且中国本来就看重“无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洒脱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强化欲速则不达,因此虽然有一定的仪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严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举止行仪,小到茶具的摆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对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先迈哪只脚,怎样行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实,这样繁琐的程式也有它的好处,培养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样的动作来磨练自己,锻炼坚毅的品性,其意义早已远远超离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进行的一门修炼课程,而中国当时的茶道,除了对主客之间的应答礼仪,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统一标准规定之外,其余则是更看重个人的感悟,自身的修养。

中国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块:茶道,指品茶过程中自身的修炼自我的修养以及参禅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时的环境,幽雅的环境,对修身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茶道与茶境分不开,茶礼,指茶事过程的礼仪祭祀等形式,茶艺,指表面的一层,即制茶冲茶时的技艺或者艺术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与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礼则被韩国学去并发扬光大,只剩下最肤浅的茶艺(也算是冲茶过程中的艺术修养但仅仅限培养情操艺术方面),看着邻国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国发源地怎能没有?因此把此拣去算是兜了底儿,这就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茶艺,更夸张的是,竟然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没有主客间一起的修养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当看电影似的观众,或者是一种街头现买现卖当卖油条式的饮食推销,下面请个客人,冲壶茶给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这又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冲茶时的技艺,这样既有趣又值得观赏冲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艺小姐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还可以看到美女红袖添香,也算不错,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体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艺,叫茶道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中国历代茶道按种类分可以分为三个,即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唐时期流行煎茶道,宋时在有煎茶道的基础上又有点茶道,同时宋时还盛行“斗茶”通过品茶猜茶品,打禅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点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础上发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层社会“雅道”失传,被元统治的都是一些汉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发明了泡茶道,就是现在人们所习惯的,喝茶方式的雏形。如果说唐宋茶道讲究的是茶禅直接结合的话,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则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达的禅的意境,而是在茶艺上表达茶趣一体,形式上注重“道”,现在的中国茶艺追其源头来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宫廷,也可以说,到了清代,茶艺中本身蕴涵的修道意义才转化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义。但现在的茶艺又和明时的泡茶道不太一样,正确说是内涵更加退化了,现在的茶艺文化,则是由清代出现的工夫茶道发展而来,虽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广地区,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结或者说退化的地方,比如说每个步骤起的一些华丽的词名,技巧上华而不实,使用盖碗,高冲壶,“点兵”等方式太过强烈(茶道整个氛围应该是安静温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仅是茶本身也是整个茶文化的载体)动作上的夸张过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张,鉴赏茶叶好象很无聊,闻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给客人很不卫生,更重要的是,没有客人同步骤一起品茶养性的互动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礼仪

下面就说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仪式,按理说真正的茶道文化应该在唐宋,可惜的是仪式方面已经断代不复存了。而且,唐宋虽然有茶道的仪式,但他们往往更喜欢单纯的品茶。主人邀请客人来品茶,没有侍女冲茶,只主客几个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寻找一分特殊的环境。没有冲茶-奉茶-品茶的仪式,而是拿出现成的茶招待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发言,观察周围的景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清、静、和、寂的氛围,礼仪形式也从简,童子捧案向客人进茶,客人立身回礼。

明时期的泡茶道将侍女的侍茶茶艺与主客品茶悟道结合在了一起,有点介于唐宋时期的品茶和后来茶艺表演之间,既有茶艺也有修身养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归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间请茶师来主持茶艺。但明又有了一种新文化意义上的发展,即茶艺成为大家闺秀的闺中之乐,作为修身养性的锻炼过程。同时又可以培养艺术情趣、艺术情操,使得自己心灵手巧,兰心惠质,建立德馨。因此颇受大家闺秀的青睐。其意义如同于抚琴、刺绣、插花重在自娱自赏。做茶艺前可先抚琴,然后净手焚香、备器候用、温杯熏杯。其形式与现在工夫茶大抵一致。茶艺的过程中还可以赏月赏画,作为自身的修养(过程中,注重动作姿态的优雅)。

下面就来说说待客中的茶道。唐宋时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以自然环境为主。到了明代,明人发明了专门的茶庐茶室这样特殊的地点,室内陈设多以配合茶艺表演操作而设置,基本格局每间茶室几乎差不多,个别的布置,如挂画摆设等皆按照主人喜好与品位来安排。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背后设一屏风,中间一坐墩,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茶师坐着事茶,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叶罐(装茶叶用);一茶罐(捣茶叶用)、茶勺(盛茶叶用)、茶漏(盛茶汤用)、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主人礼让客人。

对茶师要求:动作有序不紧不慢,庄重,行动优雅(注重)有礼。人员一般为一茶师,两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风左右斜向捧案而立,无案时应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师与侍者行礼时都应合手而鞠躬。

仪式:

待客赏境(茶境)——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与客人依次行礼问安,一般是客人行礼,主人答礼。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评,作为话题。

品初礼茶——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然后皆落座。茶会便正式开始。

净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进,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净手。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还利于调节气氛,增添平和的气息,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师将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

3、茶文化礼仪

洗茶

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末即可。(唐宋时期的煎茶法则是将茶饼直接煮成茶汤,因此第一步需要“捣茶-煮茶-调茶”,用茶勺取茶叶放入茶罐中,用茶捣将茶叶捣碎,捣时要慢,细,雅;再将茶叶放入茶炉中,注入开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轻调茶汤,盛起复放回,调法很有技艺)。

洗茶

孟臣三沐——水开(茶汤煮好)后,用茶漏盛开水轻轻淋洗于茶壶上(谓之温壶);再打开茶炉,用茶漏盛茶汤注入茶壶中,尽量注过多量的水,然后用壶盖轻轻一扫,茶汤顺流淋满壶身(冲泡);然后盖上壶盖,再盛茶汤淋壶身(使茶壶里外皆有茗香)。(在没兴用茶壶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将煮好得茶汤淋于茶杯上,也为三淋,第一步用开水轻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汤,第三步复用茶汤整个淋之,淋法有技艺,或冲或滴,或紧或慢)后来有了茶壶,不同茶器质料泡茶时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还有一种茶壶,顶盖处有孔,这样是使茗香能散发出来,同时又利于蒸发味佳,明茶艺爱用露孔散气,称之为“茗香壶”。

洗杯-温杯-熏杯——与料理茶壶是一样的,茶杯也需要温-洗-薰,这边用精致的茶壶还须泡上一些时间,先取出手帕(最好为绸巾)放于桌上叠成小方,逐个擦拭茶杯,再用茶夹夹杯依次放入茶洗中过水清洗,再夹茶杯于茗气前滚热温烫,最后将茶杯放于香炉前熏香静气。

盛汤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壶,如果茶壶是“茗香壶”的话,还可将茶杯里的水重新浇回茶壶中。

茶香合壁、递手传香——回壶后,再次注入茶水,这回将闻香杯盖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为茶茗之香与茶气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闻香杯,双手端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侍女再将闻香杯奉与客人,客人依次如状品嗅。

奉茶——将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闻香杯覆于其上,再取丝帕覆茗香上反复静气,然后将丝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叠,将茶杯放于丝帕上,然后双手放茶杯于案上(用丝帕垫茶杯主要是怕烫手,而且一些好质的丝料隔热,至于动作,则是为了好看,同时亦要讲究奉茶时的幽雅礼仪),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时,应举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礼,方可接过案。

品茶——品茶时,先合香;茶师示意,众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动三次,谓之茗气合香。再闻香;右手取下闻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连带丝帕),端至嘴前,右手将茶杯于丝帕上转三圈,谓之观汤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饮(其实不只茶道时这样,古人无论喝酒还是品茶,都要将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饮时的不雅观)然后放下。(对于品茶时动作最为注意,也算是整个茶艺中唯一要求行仪,规矩得体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动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观而已,因此,品茶时左手右手等动作,是为注意的)品饮一共举三次。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细细抿之,一品苦涩,二品甜腻,三细细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后,将茶杯放于自己桌上,众人静肃一段时间,不仅回味刚才喝过的茶,也默默感受这一切。

茶文化范文第10篇

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论文集》里(2005年)终于找到答案。论文百事通那是该论文集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品,题目是“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以下简称《畅想》)。这篇论文很长,共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追溯杭茶源”,是作者自许为“茶史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是专就《畅想》第一部分展开讨论,不涉及其余有史以后的茶文化部分。“追溯杭茶源”分两节叙述: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2,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这两节里展开他的“考古”和“论证”的。

关于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

说跨湖桥有茶,是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跨湖桥》发掘报告(2005)附录彩版四五第23。彩版的照片是一颗炭化的植物种子,附有茶的学名Camelliasinensis。在附录部分附录表二一(365页)地层中出土的部分植物种实遗存和数量统计表中,注明探方T0510有一颗茶子,与彩版相呼应。此外,《跨湖桥》发掘报告的文字部分第六章《生态与经济》的“植被和气候”节,详细叙述了跨湖桥植被的演变内容,分为六部分:1,阔叶、针叶混交林阶段;2,干旱、较干旱稀疏林~草丛阶段;3,阔叶、针叶混交林发展阶段;4,沼泽植被发展阶段;5,干旱阔叶林混交林~草丛、沼泽发展阶段;6,落叶、常绿混交林~草丛发展阶段。这六节里叙述了大量木本、草本植物,唯独没有提到茶(不论野生或栽培)。这不是遗漏或疏忽,是因这颗唯一的炭化种子,在制作附录彩版说明时,工作人员觉得它象茶子,临时给它一个茶的学名,因并未经专家鉴定,故在文字部分不予叙述,就是说,所谓茶子只供业内人讨论鉴定,不供发表引用的。严格地说,这也是整理报告时不够慎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炭化种子的定名写作Camellia?表明没有最后鉴定,便不致引起误会。

听说《畅想》一文的作者??访问过文物考古所,该所同志一再告诉他这是初步鉴定,不可据为定论引用。但《畅想》的作者坚持作为茶子引用,所以这事与考古所无关,是《畅想》作者个人的见解。遗憾的是,《畅想》作者不去质疑或纠正考古所的鉴定,反而作为肯定依据,并大加发挥,言考古所之不敢言。

查浙江现今的茶树资源,除栽培种Camelliasinensis外,还有C.japonica,C.cuspidata,C.fraterna,C.lucidissima,C.chekiang-oleosa等(见《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植物卷》,浙江省林业厅编,2002)。现在仅凭一颗炭化的种子,怎么就肯定是栽培茶种,不是其他茶种?另一种可能性是,这颗炭化种子根本不是茶属种子,这类差错在其他出土种子的鉴定失误方面,例子也很多(如196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误鉴定为蚕豆、花生、芝麻,后来纠正)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举例介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象良渚出土种子鉴定的失误,是单纯的鉴定水平不够,鉴定人对被鉴定物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图。而“畅想”作者显然是抱着追溯茶文化源头,越早越好的想法,刻意定调子发挥的。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陶釜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釜,里面有一块焦黑的残留物,彩版三二很慎重地用有引号的“药”釜和“药”材表示,文字部分(152~153页)说明这份标本曾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定为茎叶类,没有进一步肯定是什么植物的茎叶。但“畅想”作者根据茶、药同源的理论,认为“药”釜应即茶釜(见《中国文物报》(2002,2,1))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都没有肯定的“药”釜,一变而成肯定的茶釜,这样的“考古”能有说服力吗?百事通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釜,种类繁多,有大口的,小口的,平口的,??口的,文字部分将它们归纳为9型、18亚型、28式(218页),《畅想》对这些都不过问,只认定那个破釜是“茶釜”做文章。

无独有偶,《畅想》在另一段文字中还指出“从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6000年的崧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生及成就于杭州湾一带的。”陶釜出土了,就定性为茶釜,陶??出土了,又定性为擂茶??。文物考古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来研究去,没有肯定的陶器用途,到了《畅想》作者手中,马上定性为茶釜和擂茶??!多么干脆俐落。

关于2,“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畅想》作者说他是“通过以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考证法”才认识到:“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所谓‘茶’(古越语读若zo),最初其实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含意。因此,起初不仅许多食物与草药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也是茶之遗呼。”这真是一段绝妙的语言学和文字考证结合的论证,下面单就所谓古越语茶“zo”和“杂”的妙解提出质疑(舍和船的错误类似,从略)。

先要问作者怎样知道古越语的“茶”发zo音?是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如是引用他人的研究,应注明研究者和文献的出处;若是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为什么不说明这"zo"的音是怎么得出来的?否则,读者怎么能轻易就相信?所谓古越语当然指2500年前春秋时的吴越国人说的语言(吴语和越语相通)。古越语与中原夏语根本不同,要经过翻译才能沟通。楚灭吴和秦灭楚越以后,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至黄淮海一带,不愿迁徙的越人往东逃到沿海岛屿,(小部分更渡海去了日本)被称为外越;留下来的越人逃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深山密林里,被称为山越。北迁的越人最早和汉族融合,山越和外越经过与汉族的不断斗争(从略),最后与汉族完全融合(唐宋文献不再有山越的记载了)。

古越语汉化后,变成流行至今的吴方言。(吴方言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南和闽西北,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所以古越语是已经消失的语言,谁也没有听过古越语。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是古汉语对古越语的翻译,《越人歌》的原音已无法听到。因壮语含有古越语的成分,故只有今天的壮族知识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大部分内容。

现在的苏州话和温州话称茶为zo,这个“zo”音,在普通话里没有,在字典里也没有收。因此,笔者怀疑“畅想”作者所说的古越语称茶为zo,是误以吴方言为古越语。古越语有极个别词的音,还保留在现在的日语里,那是古越人东渡日本带去的,典型的如日语称稻为“ィネ”,即是古越语的稻词。而现在的吴方言称稻为dao,同普通话差不多,和古越语完全是两码事。古越语保留在汉语里、用汉字标音的也不少,但都是人名和地名的发语词,如人名“勾践”、“勾吴”之勾,及地名“姑苏”、“无锡”、“芜湖”、余姚”之姑、无、芜、余等,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有音无义。同样,“ィネ”之“ィ”也是发语词,“ネ”才是稻。如果古越语称茶为“zo”,试问发语词在那里?总之,《畅想》以吴方言之"zo",冒充古越语,是张冠李戴,以假乱真,但这种“论证”对于没有历史语言常识的人,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欺骗性。

更为好笑的是,《畅想》作者说茶“最初是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这种文字游戏论证,只能骗骗识简化字、不识繁体字的读者。“杂”字是解放后新创的简化字,原来的繁体字作“?s”,也可作“?j”,简化字“杂”是取“?j”的左半为“杂”,仍保留?j的音和义,以前的古籍和字典里根本没有这个“杂”字。作者拿1950年代新造的简化字,同几千年前的“茶”字沟通论证,这种“贯通古今”的论证,真是象作者自己所标榜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百事通

如果作者辩解说,他文中的“杂”即指繁体字的“?j”。“?j”的本义是色彩驳杂,其右半的“隹”是静止的鸟,指它的羽毛色彩驳杂,发“杂”的音,如此而已。?j的驳杂义,如杂志、杂家、杂文、杂乱、杂交等,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唯独没有“对森林的利用”的义,这是作者的“独创。

作者在另一段中说“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所谓茶之音为古越语,已经驳正如上,接着这“杭为越人”更犯有常识性错误。“杭为越人”当然指杭州人是古越人后裔的意思。作者似乎对杭州的地理历史毫无所知。杭州的诞生与西湖密切相关,西湖在距今约万年前还是一个海湾,经历着不断的潮沼化和陆化,现代西湖形成的年龄,约在距今1860--1850年,即东汉年间(公元25~220年)(周峰主编《南北朝前古杭州》,233-237页,1997,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的前身是东汉时的钱塘县。那时的钱塘县,在现今西湖之西、北至岳坟、西去灵隐一带,三面为山,一面滨湖,湖外尽是沙滩,不过是个山中的小县。杭州脱离山中小县的地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钱塘郡为杭州,移治余杭,后20年,到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大运河的起点,地位才逐步显要起来。杭州的繁荣开始于唐,与本文无关,就不说了。“杭”与“航”同音同义,指过渡的地方,古代人是在这里渡航到南岸肖山的。2500年前的吴越国时期,吴国都在苏州,越国都在会稽(绍兴),吴越两国以钱塘江为界,在杭州一带渡航钱塘江,故杭州的吴山不称越山。现在的杭州那时还是水面下的滩涂,那儿来的“杭为越人”?作者可以辩解说,所谓杭为越人是指广义的杭州,包括今富阳、肖山、余杭在内,问题依然存在,因为上面已说过,秦灭越后,古越人经历各种斗争变故,业已完全与汉族融合,不管是狭义的或广义的杭州,称“杭为越人”都不能成立。即令杭为越人可以成立,那末,“苏为越人”、“绍为越人”、“姚为越人”、“宁为越人”…都可成立,“杭为越人”并没有专利权。新晨

由于“畅想”一文的论证特点是东拉西扯,譬如说什么“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髯帕?井茶祖与十八颗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释部分…实即茶图腾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杭州的确??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在,…从茶图腾、原始茶到最早的茶与茶釜、擂茶??与擂茶等,杭州已经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看了这些奇谈怪论,从心所欲的“考古”和“论证”,笔者实在不想、也没有能力跟着它一一质疑,只好到此为止。

上一篇:文化属性范文 下一篇:良渚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