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10 10:58:41

茶文化专业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1篇

(一)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种茶、制茶、泡茶、品茶都被认为是高超的技艺。现在,从中国人开设,将与茶相关的技艺统称为茶艺。因此,茶与其他艺术紧紧相连。比如茶与文学,我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绝句中和茶有关的诗歌就有六十首,而且本人也是品茶的行家;“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是北宋苏轼在月明的夜晚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茶的艺术还和书法、绘画、音乐等相辅相成,成为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而源远流长。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茶道艺术主要指的是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冲泡技艺,从而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茶文化及茶道艺术,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艺术品位,更为他们在专业特长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培养,更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该课程不仅注重茶文化的理论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茶道技术,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成为茶艺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选课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茶艺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对课程设置中的茶艺实践学习,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追溯到茶的起源已有几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的茶文化悠久历史,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茶都是人们眼里的好东西。《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茶的品质不同,喝茶的方式各异。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熟知各地茶叶品牌、种类、喝茶习惯、方法等。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不仅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培养模式

《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学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茶艺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实践和茶文化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例应该是1: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开始学习冲茶、泡茶的技巧。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外,还具有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相融合,演变成了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但是,对于茶道艺术的表演和创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茶饮及茶道等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茶道艺术的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旅游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我国茶文化主要是指制茶和饮茶的文化。单从品种来说,茶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具有其他产品没有的神奇功效。名山名寺出名茶,这是颠簸不破的事实。在环境优雅、风光怡人的自然环境熏陶中,茶文化也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在我国的很多名山大川的旅游胜地都有茶文化的渗透。人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闲暇之余到茶馆喝茶,看看茶道表演不但宣传了当地的茶文化,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旅游景点的大力发展。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叶,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很多地方,气候怡人,出产丰富,适合发展茶叶事业。比如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洞庭山的“碧螺春”,四川峨眉山的“雪芽”都是享誉中外的特产。作为将来从事旅游专业的学生,对我国名山大川的了解中融入茶文化,在茶文化中进一步走进各地特色风情,为进入旅游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桂林的丽江、杭州的西湖等旅游胜景中的茶园,多数是海拔较高、植被保护好,茶园中到处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尤其是到了出暖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茶色绿芽,无不令人陶醉。因此,学校在教学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风景名胜与茶文化的融合,才能更好的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创新性的服务。饮茶的习惯始于我国上古时代,在现代气息中被冠以很多文化气质在其中。比如品茶与人生,茶道与人道,茶品与人品等,茶叶已经和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还和人们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的确如此,中国人在泡茶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流露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没有的。人们从煮沸的清水中看到茶叶在其中上升下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中国的茶道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文化的灵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茶道,对于他们进入旅游业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要充分给他们操作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带着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见习。

(三)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法与实践操作法相结合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几千年的传统。客人来访,一杯清茶是对客人的尊重。但是,在饮茶的过程中还是很有讲究的,主人在陪着客人喝茶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客人杯的茶水的残留量。如果用茶杯泡茶,客人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目的是让茶水浓郁的程度基本保持前后一样,水温要合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待客技巧之后,在景区的服务过程中就能给做到运用自如,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游客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茶文化和饮茶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茶文化的种类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比如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茶的冲泡等等。每个板块再分成多个教学点,教学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开展创新性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校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学校还可以和旅游景点达成协议,让学生有实习的基地和机会,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教学手段

该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涉及面广泛的课程,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中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茶文化的历史时,就可以通过大容量的课件制作囊括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茶道的时候还可以与音乐文件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同时,还应该注重其他文化的结合,比如美术、舞蹈等文化融合,让茶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渗透。

(五)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考量学习情况,学生的作业可以是一次现场茶艺表演,也可以是一篇学习心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茶话会、茶艺比赛等。具体来说,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种检测进行考察,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需要在操作中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学校可以考虑采取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比如理论知识采用试卷测评的方式进行,所得分数的百分比纳入该课程的总分,实践操作环节的考核可以设置评茶、选茶、泡茶、茶道、茶艺等内容,每个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比例设置,充分考察学生是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说说茶艺表演,各大类茶的冲泡技巧不一样,茶艺的表演也有所区别。比如绿茶的茶艺表演过程中,每一步动作都包含了深深的茶道。比如第一步“洗杯”——冰心去凡尘。意思是茶是至清至洁的,所以冲泡的玻璃杯也必须是一尘不染的。第二步“投茶”——清宫迎佳人。“戏做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的诗,他把茶叶比作绝代佳人,非常具有意义......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给分点,考察学生对茶艺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熏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成功,通过成功就能更加创新,让茶艺持续稳定发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拓宽道路。

三、结语

总之,对于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茶文化、茶道的基础知识学习,还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平台。因为茶道只有在不断的操作中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渗透,让《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2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习茶文化知识,不仅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专业知识,还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事业作贡献,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加上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阿坝州的羌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羌茶具有独特的品味和文化。人们充分利用当地大跨度海拔优势,把羌茶种植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因此,在与当地经济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非常必要,对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为学生从事茶艺相关工作,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

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茶叶审评技术》是我国茶业行业中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从2003年该专业开办以来,学院就把茶叶审评技能作为茶文化专业建设的重点。多年来,该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规范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态度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和落脚点。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地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互评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典型工作情境下,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案例和整体化的学习。在此背景下,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定位《茶叶审评技术》是高职茶文化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面向评茶员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课程。它是茶叶生产、收购、营销、外贸、商检、科研及产业升级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审评技术》课对促进学生掌握评茶员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评茶人才,起着支撑作用和决定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能适应评茶员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行业,贴近企业,符合茶行业与三峡地区特色发展需要,达到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茶叶审评技术》课程目标与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确定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课程内容设计我们在市场调研、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征求业界行家的意见后,对茶叶审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2006年,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茶叶生化、茶叶检验、饮茶与健康及茶树栽培与制茶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更强调了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工作过程化,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架构出课程内容:从评茶环境和设备要求开始,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六大茶类品质特征,重点突出审评方法和技巧要素训练,加强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应用,强调评茶技能的学习、体验、实训与岗位实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内容实施在教学内容上,以评茶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效果。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训练,重点体会评茶员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学边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掌握评茶员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知识、技能,养成从事评茶员岗位工作的良好职业素质。教学中,以技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审评鉴别的能力。理论知识包括评茶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品质特征、茶叶标准样及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等五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判别出品质的优次,鉴定品种的优劣,认定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能评定出该茶的等级和价格,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茶产业升级服务。

实践性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茶技能,我们改革了茶叶审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实训,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水平。一是到校外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中学习评茶技能。二是在校内茶叶审评室进行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对色、香、味形成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为感官审评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工作过程导向,实训教学确定了主题、过程策划、评茶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使学生具备样品接收、评茶准备、感官品质评定、审评培训指导、茶叶评比活动的组织实施、咨询及指导等七种能力。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评茶技能逐步提升。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及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茶叶审评理论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按照评茶员职业岗位的特点,建立了包括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评茶,实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真正掌握评茶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按照评茶员工作流程实施任务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审评内容,要求学生策划准备,鼓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活动方案,分工负责,实施完成,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依据,在确立课程评价的质量标准时,要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兼顾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要求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校内建立了以学院教学督导、系、教研室、课程建设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机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过级率进行检测;校外以茶企业和行业学会、协会为主体,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等信息反馈,进行综合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4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习茶文化知识,不仅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专业知识,还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事业作贡献,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加上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阿坝州的羌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羌茶具有独特的品味和文化。人们充分利用当地大跨度海拔优势,把羌茶种植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因此,在与当地经济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非常必要,对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为学生从事茶艺相关工作,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最无私、最美好的恩赐。茶的品饮之道以宽为其体,茶的品味之道以和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仪,又包含了以茶养廉之义,同时,亦包含了以茶明伦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态自然的和谐

所谓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蕴超然之气,独得自然和谐之机。茶之一物,深刻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谐有序的浑然一体。而茶荈则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态自然中的山川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谐产物,又是大自然和谐的表率。和谐既是中华民族弘传了数千载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释道三教都将学究天人之际的和谐,视作一种最高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中国所特有的辩证思维精要,这种辩证思维精要,恰恰与茶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同时,二者之间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与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见,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人在草木间的悠然禅意,人即便是栖身于闹市之中,啜一盏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间的山水之韵。显然,这种人乐活于草木之间的物我玄会的和谐,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亦是人与自然一期一会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饱含着生态自然的自体和谐智慧,同时更饱含着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谐智慧。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种崇高境界以返朴归真,融于自然为根本诉求;以学究天人与自然达致的精神统一和和谐为基本标准[1]。在茶文化中,取材于自然、畅饮于自然、乐活于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渊源薪火相继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礼仪的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根性灵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袭更是礼仪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思想道德礼仪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草木间联结起了茶与人,事实上,人与社会其实更有着诗意的牵系与禅意的联系,数片青叶所承载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谓饮茶知味。由此引申开来,即是一种人自我本体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茶之清能够成就为人之清与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则能够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和睦、团结、友爱、理解,最后,茶之礼则能够完善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的融洽与和谐。

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1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协作精神感召影响

茶文化中的和谐为本,既是以一心融于天地万物的负阳抱阴,又是我中华各民族一体和睦的相亲相爱,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相依相存。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而言,未来工作过程当中,必然要较其他专业更频繁地与社会打交道,在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之中,礼仪自然首当其冲。社会交往中的个人礼仪,是衡量个体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以茶道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健康保健专业同学的思想行为参照,能够使得同学们以茶道通晓人道,学会并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舍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扬,在茶道的表演实践过程当中,我们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紧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亲密无间的团队意识与精诚合作的协作意识更是增强同学们相互之间紧密团结的金钥匙。

2.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响

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物质文明,而且更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数千年的传承历程中,早已形成了围绕着人、水、器、艺、境、茶六要素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置身于闲适自然之境,取自然纯静之水,以自然锻烧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韵,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秘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传递至茶,由茶传递至人,由人传递至整个社会的那种整体和谐、整体愉悦、整体温馨的无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不仅自己可以在沉浸于茶文化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够由同学们向周围以一盏清茶传递茶文化的馨香于世人。中国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专业同学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势在必行,茶文化中的乐活精神,更是能够赋予同学们以茶道领悟生命,以茶道缓释人生,以茶道增进沟通等其他学习过程中所无法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导的影响,同时,茶文化所潜移默化熏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进同学们的精神境界与审美修养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礼仪的运用则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收获一份茶文化中的冲淡宽仁的礼仪精神,以及纯洁雅致的性情本真。对于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不仅应关注身体的健康保健,而且更应关注心灵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在人生的许多成败瞬间,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灵,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见,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综合修养的运用,将为健康保健的同学们未来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从健康保健的视角而言,身心双健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状态。而茶文化透过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心灵的滋养则更加能够令同学们保持平和、喜乐、慈悲的心境,从而形成一种逆境中不屈服,顺境中不失足的坚忍、顽强、愉悦、昂扬的心志与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教育不仅应着眼于知识技能,而且更应着眼于对知识技能起内驱作用的人文思想素养与心灵世界的本质提升。茶宜静而唯宁静方能够致远,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学时期既是大学生朋友们心志与意志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平衡的极为重要的与社会开始反复交互的调试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从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气风发的,但是从心理层面而言,则显然仍处在整个世界观建构的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新时期新常态下扰动因素较多,因此,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都极有可能侵蚀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可见,在这一举足轻重的阶段中,运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涵养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帮助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显然对于完善大学生朋友们的整个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过程之中,同学们更宜学习,学习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学习茶的馥郁内蕴;更宜学习茶的轻标敦本[4]。

4结语

茶文化中深刻蕴蓄着个体思想道德涵养,与社会和谐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养与和谐大同显然最能够体现,亦最能够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数千载的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与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以这一核心思想为基础,由个体思想道德的自觉觉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将使得茶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思想光华。同时,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亦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弘扬茶文化,并将茶文化不断地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显然是一种必要的双赢式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娟玲,李秋红.探究茶文化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0):229-230.

[2]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16(7):340-341.

[3]颜坤.茶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4):219-220.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6篇

摘要: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已然成为苏州茶业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苏州旅游、茶馆、演艺业、展会等方面阐述了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苏州的特点,在政策扶持、资源深挖、人才共育等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期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长效发展。

关键词:

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了21世纪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6.5%。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2013年,苏州已拥有7个部级、11个省级以及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涵盖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多家企业,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覆盖,初显了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不少问题。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由于一拥而上的建设,带来了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标杆企业示范、缺少特色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产能弱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二、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苏州的茶文化产业复苏势头迅猛,与茶相关的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化发展苏州太湖旅游产业协会依托其自身优势,将吴中太湖自然山水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苏州每年春季的“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活动与形式,并在当地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随着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吴中区“非遗”名录,苏州茶文化旅游又新添亮点,深挖苏州虎丘———山塘街线寻找苏州“三花”文化旅游线,苏州平江路上苏州好风光土特产店成为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二)茶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苏州的茶馆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洗牌重组。最初的茶馆多以亲民价格、单一茶品的“清茶馆”和听评弹说书的“书茶馆”等传统茶馆为主,之后兴起了以自助茶点为特色的杭派茶馆,再到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茶艺馆,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茶馆的特色。苏州现有的茶馆,在设计与功能上都越发重视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主题的茶艺,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等,纷纷出现在各大茶馆和茶文化展会活动中,处处彰显现代的苏式慢生活节奏。众多茶馆中,苏州旺山“挹翠轩”茶馆是最具苏州特色的中式清饮茶苑,因绝佳的环境和深厚的隐士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苏城独具特色的茶馆,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荣誉。此外,2014年8月,苏州斜塘老街开设第一家公益茶馆“施斌茶馆”,以茶为载体,为茶客们免费开设评弹讲座、免费培训苏州话,旨在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苏州茶馆的新星。这些正是苏州茶馆走向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尝试。

(三)茶文化演艺业初试牛刀苏州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曾先后邀请国内知名的明星刘亦菲和苏州籍明星韩雪担任苏州吴中区旅游形象大使,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品牌代言人,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导演张晓春拍摄吴中旅游形象片,强强合作,扩大了苏州茶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茶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在茶为主题的演艺业方面首推福建,起步早、影响力大,主要作品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以及乌龙茶动画片《乌龙小子》,这些已然成为了当地茶文化演艺的代表作。

(四)具备一定规模的茶文化展示场所2010年10月,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地区首家茶博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山茶厂投资建造,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博物馆。馆内系统性展示了苏州碧螺春茶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此外,展馆还配套有以太湖水产为主的餐饮“得福楼”,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宾馆“碧螺山庄”,以品茶观景为主的茶馆“紫金堂”等。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览中心也成为苏州茶文化展会的重要场所。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的平台以及一流的展会环境、专业的展会服务,该博览中心已成为苏州展示茶文化的新窗口。

(五)举办丰富的茶会展活动在茶会展和茶活动方面,苏州正不断地做大做强。2012年,苏州举办首届茶博会,展会活动主要集展示、鉴赏、交流、交易于一体,旨在通过大型展会以茶会友,促进苏州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博会已然成为常态,定期举办,成为推动苏州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推手。

三、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体来说,苏州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萌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茶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尚显薄弱以往苏州茶产业主要固守于传统产业方式的发展,相关协会、行业只把文化作为单纯的营销工具,流于表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的深刻认识。因此,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在苏州的茶业界,“三万昌”是百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把“三万昌”金字招牌重新树立,加快店铺连锁经营建设。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曾经辉煌的“三万昌”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茶叶门店经营和传统茶楼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面对“茶产业文化化”的发展形势,苏州茶企逐步意识到唯有将茶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业内的万年青。

(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苏州碧螺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积累和沉淀意蕴之深远可以肩比杭州龙井茶文化,碧螺春茶早已融入苏州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苏州的茶文化资源不止于此,尚有许多资源未被挖据与利用起来,例如方兴未艾的苏州地产碧螺红茶以及其衍生茶产品,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苏州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三)茶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短缺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的产业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各大院校对茶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偏向于茶文化基础知识及茶馆经营管理等方面,而针对茶产品设计、策划等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传统产业的人才已不能满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苏州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或茶相关课程,为苏州市场输送着具备茶知识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正不断壮大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

四、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茶文化消费2014年,苏州成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给茶文化消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开展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积极创建茶文化消费氛围: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茶事活动,如“武林斗茶”擂台赛、茶学专题研讨、专题茶展会等;在全市的基础教育中增设与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聘请茶专业人士给中小学生开设茶艺课外活动课,在苏州各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的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并走进茶的世界,崇尚中国茶文化。

(二)构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苏州的茶企业、茶叶店数量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茶业城纷纷出现,苏州茶产业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改变原有的小而分散的格局。目前,苏州建有大龙港茶城(2000年)、美地茶园(2006年)、港龙国际茶城(2011年)以及天荼茶城(2013年)四个初具规模化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长三角地区打响了品牌。应对“茶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大龙港茶叶市场转型更名为大龙港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经营项目集茶叶茶具、茶文化交流及培训、茶工艺品设计、仓储物流及茶相关产业为一体,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充分挖掘,巧妙利用苏州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是茶文化产品的创作来源,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苏州茶文化产业集聚区。苏州除了知名的碧螺春茶之外,一些养在深闺的名茶如茉莉花茶、虎丘白云茶及相应的文化等还有待挖掘与利用。利用现代传媒的推广力,加强对地方产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苏州茶俗文化,复苏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大胆革新碧螺春红茶制茶工艺。同时,巧妙地将茶与苏作工艺有机融合,打造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产品,丰富苏州的茶文化市场。

(四)培养人才推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未来,苏州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必将成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院校间的限制,将茶文化相关课程推广为国际教育园区网络共享课程,从而普及茶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关于苏州高职教育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夏良玉,官玉琴.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闽茶文化产业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4,(1).

[4]郭莉.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亮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J].当代旅游,2012,(4).

[5]毛雪莉.浅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0).

[6]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王伟伟.中国创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7篇

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的国饮,早在公元前210年以前,中国的巴蜀已成为茶业的中心,以此为始,中国茶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伴随着迅猛发展的旅游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成为各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形成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内涵,茶文化也已成为当前民众保健养生、心灵养生的重要载体;弘扬茶文化,不断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九江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已成为九江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九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气候适宜茶的生长,造就了九江品质优良的茶业资源,为九江发展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但必须看到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受众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打得响的茶文化品牌,没有成为游客选择九江旅游的重要因素,在九江众多的旅游资源中茶文化旅游逐渐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形势严峻,本文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法,系统展示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相关原理提出对策思考。

一.基模分析法

基模分析法是建立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刻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反馈环的组合,刻画组织各因素的因果关系,反映实际问题,因此因果关系图不是一般的有向图,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反映管理问题的基模,将基模作为管理问题的重要工具,本文将选择成长上限基模、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等分析刻画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成长上限基模

1.九江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成长上限基模如图1所示,随着九江茶文化旅游不断发展,生态、健康的茶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扩大,跟九江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提升了九江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从而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加,能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持续的资金注入,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美誉度,进一步加速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形成一个正反馈环。随着九江茶文化旅游不断发展,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照九江实际情况,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宣传力度上不足的问题不断凸显,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同时宣传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客源群体的规模,最终影响到九江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形成负反馈环1。

2.茶产业品牌整合度成长上限基模随着九江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九江茶产业品牌混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国内外难以形成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对外宣传上不能形成合力,没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拳头产品,影响社会对九江茶产业的社会认知度,从而形成负反馈环2。.

3.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成长上限基模文化是使旅游脱离肤浅和低层次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茶文化旅游文化内涵丰富,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的追求,通过茶俗、茶诗、茶具、茶艺的欣赏,通过实际对地方名茶的品饮,探索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真、善、美,将物质追求和精神升华相契合,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独特的体验,这都离不开拥有深厚茶文化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茶艺操作技巧的专门人才。必须看到九江高素质的茶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九江日益发展的茶文化旅游不相适应,数量上有相当的缺口,长此以往九江茶文化旅游质量必将难以得到提高,影响九江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形成负反馈环3。

4.政府监管力度成长上限基模九江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政府缺乏监管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间接造成了市场上造假贩假现象严重,品牌混乱,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茶叶生产没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长此以往,将形成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社会美誉度,从而影响九江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形成负反馈环4。

5.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成长上限基模对四个成长上限子基模进行合并运算,构建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成长上限基模,如图5所示。一个正反馈环和四个负反馈环形成图5的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成长上限基模,从图中不难看到,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得到解决,通过各因素的不断循环,整个系统将停止发展,形成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上限。

三.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

1.专业人才培养的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如图6所示,负反馈环5显示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认识与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程度密切相关,二者成反比关系,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越大,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越低,而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相关措施的开展,认识程度越高,措施越到位,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越多,带动茶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在这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措施的实施,到专业人才最终培养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中间有一个“延迟”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要有一个超前的认识,不能仅仅根据当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来决定认识的程度,认识必须超前才能更快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人才培养措施的从实施到人才培养成功之间的时间延迟给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带来的阻碍。

2.九江茶产业品牌整合的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如图7所示,品牌整合的程度与对品牌整合的认识之间是反比关系,当一个地方茶产业品牌整合情况越好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往往越淡化,只有当品牌整合的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之下,人们才会引起足够的认识,当引起足够的认识之后,人们才会对应的采取相关的整合措施来打造明星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从采取措施进行品牌整合到形成明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需要大量的时间,中间有一个时间“延迟”,这就要求在茶产业的品牌整合过程中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系统思考。当品牌整合的问题出现时才引起重视在时间上已经十分紧急,因为明星品牌的产生并形成市场影响力需要大量时间,必须提前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尽快打造出明星品牌并形成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品牌的整合力度,形成茶产业的金子招牌。

四.对策思考

1.加强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强力的宣传促销是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时代,客源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文化旅游产品更需要营造浓厚的氛围,宣传营销不可或缺。杭州每到新茶上市之际,报纸、网络、大街小巷的宣传铺天盖地,政府主导的“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更是将杭州茶文化的宣传推到了顶峰,使杭州的龙井茶文化享誉海内外,带动杭州茶文化旅游迅猛发展。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中介,茶馆茶村等旅游企业,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等协会组织,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旅游局、各区政府等政府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团队,成为杭州茶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的坚强力量。对比杭州茶文化旅游宣传的力度,九江的茶文化宣传相形见绌,游客到九江旅游很少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即使是九江名气较高的庐山云雾茶在新茶上市之际也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促销,宣传力度的欠缺已成为九江茶文化走出江西,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足够重视。可以借鉴茶文化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做法,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相关旅游中介、企业、社会媒体、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强九江独特的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打造茶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将九江茶文化旅游走出江西,推向全国。

2.整合茶业品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高明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针对目前九江茶业品牌混乱,缺少拳头产品,以庐山云雾茶为代表的主打品牌缺乏市场号召力的现实,对茶产业品牌的整合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必须看到从茶产业品牌整合到明星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中间有明显的时间延迟(如图7所示),必须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庐山云雾茶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结合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庐山云雾茶真正成为九江茶产业的明星产品。在品牌整合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加强政府对茶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制假贩假卖假的不法商人搅乱市场,毁坏茶业品牌声誉,只有茶业品质有保证,行业规范有序才能从根本上打造明星品牌,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

3.加强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3.3培育耐心功能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总结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

[2]唐海芹,王磊,甘春萍.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9-20.

[3]叶小军.论高校摄影教学的新使命[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45-147.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9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呈现出包容性发展的趋势,西方茶文化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迅速传播到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也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趋势迅速走向世界,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在中西茶文化碰撞、交汇、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中西方茶文化各自的深刻内涵以及相互差异,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直接对茶文化的翻译问题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这一背景,在现阶段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并将非常有助于中国茶文化影响力的继续扩大、提升。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内涵;翻译

中国是茶叶大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茶叶长途跋涉传播到西方国家后,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西方也逐渐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与体系,并主要通过饮茶习惯、饮茶方式、饮茶礼仪等表现出来,让茶叶这一古老的中国饮品在西方土地上焕发出异域风情。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西方茶文化的客观现状,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茶文化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示。

1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分析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生根发芽的地方,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积淀,茶文化也显著地影响着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的行为礼仪、性格品质,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人的一个鲜明标签和深刻烙印。西方虽然接触茶叶、茶文化的时间和中国相比少得多,但近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和中国乃至东方国家有显著区分的茶文化体系。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英国在强大的生产力、军事实力的支撑下,战胜了西班牙战队进而获得了海上霸权,走上了向外扩张的历史征程。从那时开始,英国和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物质、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也是在这一时期,官方色彩鲜明的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东方茶叶带入了英国,并作为商品销售。这种珍贵的东方树叶,当时由于在英国数量稀缺而价值不菲,主要作为药品和养生饮品而存在,流传于英国皇家贵族当中,并很快获得了越来越多英国人的喜爱。因此,英国的茶叶供应量逐渐增加,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英国的中下层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民间人士的喜爱,成为英国人休闲、社交中使用到的重要饮品。随后,随着英国的不断扩张,英国的茶叶供应量越来越多,逐渐在英国人当中得以普及,英国人和茶叶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情感,这种英国茶文化也开始逐渐渗透到西方世界的其他国家当中,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文化基础。由于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文化差异、民族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显著区别于中国的茶文化内涵,并逐渐形成完善的西方茶文化体系。茶文化在西方国家从萌芽逐渐走向成熟,散发出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和中国的农耕文明不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更多扮演的是一种开放的、优雅的角色。西方人对于茶叶饮品的感受,不仅在于味觉,更在于品茶过程中的自我精神实现和与他人的精神交流,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内涵变得非常集中而深刻,这和西方国家商业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也表现出西方人对茶叶的深刻喜爱和情有独钟。在此基础上,西方茶文化的内涵逐渐扩散而细化,英国形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饮茶这一极具文化氛围的活动已经成为了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生活、工作、社交、休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英国的茶文化专注于文化“点”魅力的绽放,那么中国茶文化则更加倾向于从千年历史中缓缓走来的极具民族文化积淀的茶文化普遍影响及成熟形式的展现。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千年历史的塑造,已经和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完美融合,极具中华文化魅力与特色,成为中国的标志性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在中国人眼中,茶文化的内涵是广泛而深刻的,涉及到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茶具选择、茶室布置、茶服搭配、茶事活动等与茶叶相关的方方面面,并完全上升到精神层面。茶文化的内涵之于中国人,兼具了形式美、内容美、精神美,在饮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中国人都乐在其中,并自觉实现了肢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交融。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之庞大、含义之深刻、形式之优美、影响之深远,是只言片语难以描述的,它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当中,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当中。

2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译建议

中西方茶文化相连相通,又显著区别,基于这一基本现状,在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茶文化方面认知的异同,依据基本的翻译工作原则,采取灵活性的、生动性的翻译策略,使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可以更好地通过译文感受到对方茶文化的魅力,产生对对方茶文化的科学认知。在此主要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英译问题。

2.1茶名的翻译策略

在茶文化翻译中,茶叶名字的翻译,可以说是茶文化翻译的基础工作,是重中之重的内容。一直以来,茶名的翻译所面临的问题是准确性和联系性的问题,即在中国茶文化中相关关联的茶名,经过英文翻译后,完全看不出其联系性。在长期的茶名英译实践当中,发现采取音译、意译灵活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翻译效果是最佳的。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特征鲜明的茶叶品种,其名称可以采用普通话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即直接应用普通话的拼音进行翻译,当然某些茶叶采用方言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如龙井茶直译的结果就是longjingtea,采用的是普通话直译的方式,而白毫茶、乌龙茶则采用方言直译的方式,翻译的结果分别是pekoe、oolong。对于一些茶名形象性强的茶叶品种,其名称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可以使外国友人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如红茶的意译结果为blacktea,中国珠茶的意译结果为gunpowertea,这样的翻译方式可以使外国友人在初次接触茶名时即产生形象性的记忆。此外,不少茶叶名称也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如祁门红茶的翻译结果为qimenblacktea,乌龙粗茶的翻译结果为oolongcrudetea,红枣龙眼茶的翻译结果为reddateslongantea,音译和意译结合并灵活使用的翻译策略,使得中国种类繁多的茶名的翻译方式更加立体化、丰富化,更加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

2.2专业术语的翻译策略

在中国茶文化中,与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专业术语不胜枚举,如何对茶文化专业术语进行科学、准确翻译,使外国友人通过对茶文化术语翻译结果的听、读,可以了解茶文化术语的内涵,是一大难题,也是茶文化专业术语翻译效果好坏的一个直观评价标准。对于茶文化专业术语的英译,必须坚持专业性、准确性、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尊重中国茶文化中专业术语的完整内涵,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西方人的理解压力。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采用的方式更加偏向于英语的表达方式,较少应用音译,如采茶的英译结果是plucking,杀青的英译结果是firing,茶毫的英译结果是tippy,这样的翻译方式显得更加正式、专业,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体现出对中国茶文化专业术语英译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对于茶文化中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专业术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避免翻译的生涩、乏味,如对茶具“脱胎填白”的翻译,采用““sweet-white”eggshellchi-na”更加合理,更加能体现出瓷器茶具薄而脆的器质特征,并隐约传达出其中蕴含的中国瓷器文化之美。

2.3中国茶文化之美的体现

中国茶文化翻译过程中茶文化美学和魅力的体现,一直是翻译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方式中,完整或者尽可能传达中国茶文化之美,着实是一件困难而需要不断摸索的事情。在茶文化英译过程中体现中国茶文化之美学意蕴,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将中国茶文化之美植入到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当中,最终中国茶文化之美“英语化”,更好地传达给对中国茶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具体来说,茶文化英译过程中中国茶文化之美的体现,重点在于文字的通联与语境的塑造。何为文字的通联,即用英语单词、英语短语描绘中国茶文化术语,通过对翻译技巧的运用和对翻译结果的筛选,结合西方人的语感方式,实现中国茶文化术语的文字之美与英语单词之美的联通,将中国茶文化中唯美的描绘方式更加完善而不失原味地用英语表述出来。如“成窑五彩小盖钟”的英译为alittlecoveredteacupofChengHuaenamelldeporcelain,这一英译结果完美地将原词中的“五彩”、“小”等元素表现了出来,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英译案例。何为语境的塑造,即在通篇的翻译过程中,采用自始至终的表现美学的翻译手法,将中国茶文化之美严丝合缝地植入进入,创造一种以英文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美学氛围和美学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友人对中国茶文化以及特殊茶文化内涵的理解,将更加容易,更加水到渠成。

2.4中国茶文化之规范性的体现

中国茶文化是极具规范性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茶文化的规范性都确定无疑,因而在茶文化的英译过程中,必须尊重中国茶文化的规范性,以规范而严谨的方式进行翻译,以免在茶文化英译的过程中使中国茶文化失真,甚至使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产生误解、曲解。在英译过程中遵循中国茶文化的规范性,尤其要注意中国茶文化定名字、特定概念表述的一直性,这就需要翻译行业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茶文化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都按照这一标准对相关的词语、概念、术语进行翻译,避免表述不一造成茶文化英译失准、失真。此外,在茶学科技论文中,更加需要重视中国茶文化之规范性,采用高度严谨、规范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茶学科技论文的标题应当避免使用缩略词,容易造成跨专业读者的理解困难和概念表述的偏差,与论文标题的严谨性形成冲突;另一方面,茶学科技论文的正文在茶文化的表述中更加重视表述的准确性、正式性,而非茶文化美学意蕴的传达,这一点和普通的茶文化英译有显著差别。

3结语

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民族性格、历史进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再加上中西方茶文化萌芽和发展的时期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基于此,对中西方茶文化内涵的科学理解、正确认识,是做好中西方茶文化互译尤其是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前提。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唯有尊重原意、尊重美学、尊重不同语种表达方式的翻译策略,才是最佳的,才是最能被人们所接受的,相关的翻译工作者在茶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作者:董理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静.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1):51-53+55.

[2]王静,卜小伟.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3]施由明.论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J].农业考古,2007(2):15-21.

[4]杜大干.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乔艳敏.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J].中国市场,2016(2):202-203.

茶文化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1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1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简言之就是提升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后者决定了专业人才对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驾驭能力。例如:有的美术教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绘画的基本功掌握距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在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内容时,不能具备比学生更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当学生问及绘画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时,该教师也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就不能称之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加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是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经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职业的上岗必备条件之一和职业发展方向。

1.2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内容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内容,主要涉及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美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这是其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具体可以包括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应用,对素描、油画、中国传统画的基础掌握,对印象派、抽象派,以及人物画、风景画的基本了解等。在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作为专业人才,应当有区别于一般普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巧。在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中,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该有的师德,还应当树立起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决心在美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远大目标,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1.3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应当建立在灵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具备系统的培养体系。所谓灵活性和自觉性,就是指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有美术专业天赋,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敏感,先天基础好;其次,就是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具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和钻研的精神,后天知道努力。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对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养的规范和升级。应当有对美术专业教学技巧的专门化培养,包括直接培养和实践化培养方法。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先有师德,然后才是人才技术的顺序,以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教育等实施职业培养。例如:在河北的高校中,对于美术教师的上岗要求就是必须经过事先的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素质以后才能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保证了美术的授课质量。

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点分析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很久。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中国美术可以相容和共通。2.1茶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很多涵盖。例如:对茶叶质量的追求,人们除了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叶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现代实例和医学能够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这些有益成分是从大自然中天然获取的,并非人为合成。茶文化的思想之二,就是对于健康和天然的追求。人们从饮茶的过程中提取出了很多艺术化的产物,例如:茶艺表演、茶道、饮茶环境的背景音乐和装饰品等,艺术化的演变使得茶文化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以及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综合来看,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就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健康、获取哲学、获取真理的过程,衍生出了与艺术的结合。这就为美术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2.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的融合点

茶叶中本身就含有许多美术的融合元素。茶叶本身的外形就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茶叶的枝叶外形、嫩绿的色泽等,带给人一种生机和生命力的情感。因此,茶叶在许多绘画和影视等可视化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代表生机和希望的植物来出现,背后也承载着类似的寓意。另外,茶文化的形象内涵也能作为中国美术的艺术特点来加以应用。茶文化讲究柔和、和谐的饮茶文化气息,这在中国美术作品中,对于笔法、结构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在美术雕塑作品中,作者将雕塑作品以一种灵动、柔和的方式来呈现,不重视雕塑的细节处理,更多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与茶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2.3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茶文化对人的文化渗透作用,加之其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性,使其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有特殊的效果。虽然茶文化可能在直接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其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抽象的教育内涵却有深远的作用。例如:茶文化中平和、自然的内涵元素,要求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智慧的、平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而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茶文化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有许多可融之处。但是要注意融入的途径的方式。

3.1教学素质的结合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教学素质融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融合。例如:河北地区生产茶叶的地方,茶文化浓郁,茶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且声名远播。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如果需要对某项美术艺术技艺熟知,就必须从亲身体验这项技艺开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对茶叶形象、茶艺表演等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运用,应该深入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进行了解,亲身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艺术文化熏陶,在感同身受之后,才有可能对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了解和体会。掌握了全方位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才算是具备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

3.2教学方法的结合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往往不把饮茶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常当作配角出现。人们在会客、交谈、聊天甚至是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品茶。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河北地区风景秀丽,学校在开设美术户外教育课程时经常将学生带至户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发掘出对美术课程的灵感。而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接受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则属于知识的灌输,与对美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为学生们的感受不深刻,即使当场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过后也会很快忘记,教育效果不佳。

3.3职业道德的结合

茶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体验。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的教育还停留在辅助课程的地位,还在扮演着调节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大部分美术教育教师,都是将基本的绘画技能教给学生,再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并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的长久发展。茶文化带来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将发展中国美术后备力量作为己任,激发出更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课堂上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学生真正从美术中找到了快乐,甚至成为今后的发展和从业方向,这便是对中国美术业的最大贡献。

4结论

茶文化被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使其与中国美术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为例,可以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茶文化融入职业培养的着力点。茶文化本身的艺术形象、茶文化的内涵等,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中成为促进点。以茶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素养,以茶文化精神完善教学方法,以茶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

作者:刘会瑜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佳友.把生活请进美术课堂———茶文化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89-90.

[2]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3):99-100.

[3]姜冬梅,张焱.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的探究[J].剑南文学月刊,2016(3):145-146.

上一篇:劳动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艺术审美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