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1-01 20:54:44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篇1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纵贯滇、藏、川等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还是在文化景观形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将针对云南茶马古道遗产的构建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就其与茶文化旅游的合作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未来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云南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推动该地区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与合作,从而将我国茶马古道遗产文化和茶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茶文化旅游

茶马古道是唐宋之后,就形成的一条重要民间贸易通道,其辐射了我国云南、、四川西南部的边疆地区,并且也涉及到了缅甸、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所以在这条茶马古道中,可以分出川藏道以及滇藏道。这条茶马古道将汉族、藏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众多民族联系在一起,对我国边疆事业的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在这样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茶马古道也形成了极具自身独特文化特点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如今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而茶马古道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茶文化以及茶历史,所以当时茶产区的茶道主要是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间的这段线路。如何将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进行挖掘与发扬,同时与茶文化旅游本身结合起来,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茶马古道遗产构建

1.1遗产廊道构建的概念

实际上,茶马古道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现状区域范围形式。所以人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时候,可以按照茶马古道所在线路串联起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挖掘。首先,分析遗产廊道的概念。其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区域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而我国定义遗产廊道,则可以简单理解为拥有者极其特殊文化资源与历史内涵的线性景观,其不仅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同时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老旧建筑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修建与再利用,从而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变。所以我国在对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原则与方法,并非对其进行局部或者点的保护,而是对整个滇藏茶马古道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从自然、文化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对其形成的保护体系。

1.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滇藏地区茶马古道,可以发现云南茶马古道的保护与遗产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滇藏地区茶马古道的特点与遗产廊道所要保护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相似性。正因为云南茶马古道呈现出线性特点,所以其与传统的遗产区域保护形成了本质的区别。之所以按照廊道形式对其进行保护,是因为其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与标准,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区域都是值得保护的。在整个遗产廊道当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茶文化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休闲娱乐资源,这些丰富资源足以构成和突出云南茶马古道遗产资源的丰富历史内涵,也体现出该地区独特的经济价值与自然文化价值。云南茶马古道主要是在滇藏道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云南西双版纳有着众多的古老茶园,而这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兼具文化、经济、旅游等多重使命。其二,云南茶马古道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滇藏段茶马古道联系了我国众多民族,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和谐关系建立以及民族团结形成的见证。此外这些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其构成了众多地区、众多民族经济上的依赖性与依存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马古道更是将我国西部文化最为原生态的内容保留与体现了出来。所以茶马古道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云南茶马古道确实将西双版纳、临沧地区这类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域、生产区域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线路当中融合了众多自然遗产与文化资源。该地区茶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与实现的。所以最初的茶叶贸易往来与茶叶市场开拓都离不开茶马古道的存在。

1.3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必要性

1.3.1有利于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类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我国对其的关注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针对这一现象对云南茶马古道进行保护与构建有利于填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空白。

1.3.2实现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合适之举

通过对茶马古道进行遗产构建,有利于滇藏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实现。因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所有地区,都因为城市化的加快,引发了茶马古道被破坏与消失。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更新与建设更是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湮没。复古而对茶马古道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茶马古道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举措。

1.3.3有利于保护茶马古道大量的线形文化景观

茶马古道线性文化景观包括沿线的区域自然以及文化景观,所以实际上对这条廊道进行整体的遗产构建,还可以对沿线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构建人文生态系统,弘扬并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推动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活力焕发,实现了该地区旅游事业的大进步与大发展。

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与茶文化旅游的结合

2.1茶树茶园以及制茶商号

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都是我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园区,同时其本身有着较大面积的古老茶树和茶园。红河以及文山等地还有这众多的古茶树分布。所以云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其不仅仅是茶叶文化发展的发源地,更是珍贵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尤其是西双版纳,其古茶园面积约为8万亩之多,同时也有较多的野生古茶树和后来栽培的老茶树。而普洱市也存在大量的古茶树,其分布于无量山以及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当中。所以近些年来,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云南地区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西双版纳除了以热带雨林为主要旅游资源之外,更是将许多茶园进行开放,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正因为得益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许多本想沿茶马古道探究旅游文化的游客,也会到云南地区之后,注重该地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从而将茶马古道遗产与茶文化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以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为中心辐射旅游资源开发

从宏观上需要对茶马古道的主要辐射范围进行把握,然后对其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由于茶马古道线路上存在许多节点,所以必须要在遗产廊道的构建上选择多个主题,这样才能以茶马古道为主要历史背景,对不同的廊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茶马古道遗产文化的挖掘,打造出最符合茶马古道实际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形式。

2.3对遗产资源进行评估且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点

相关部门应该对该地区的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这样才能清楚了解云南茶马古道所拥有的实际资源。通过掌握遗产廊道的情况,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挖掘出来,。然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国家以及省级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保护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界定,从而有选择地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比如该地区的风俗习惯、茶文化发展、风情风俗等,都可以成为对茶马古道遗产资源评估的重要参数。

2.4注重滇藏茶马古道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滇藏茶马古道的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现代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茶马古道本身蕴含着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内容,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许多人来到茶马古道一探究竟,既是被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对茶马古道最初的茶文化有所体会和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云南等地进行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以茶马古道作为依托,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需求。

2.5对茶马古道腹心区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

在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对所有的地域进行保护,而是有选择地开展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是线性景观,所以其蜿蜒于崇山峻岭以及河流峡谷当中,所以涉及到了许多行政区域。若一味进行保护,将使得每一地区都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关注。故而应该对茶马古道腹心区进行重点保护,注重层次的划分。比如可以对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这类不仅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更是茶文化发源地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从而围绕地区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放。

3结束语

云南茶马古道是我国重要的茶马古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而云南地区茶马古道除了具有独特的历史资源之外,更是有茶文化的最初形态,故而我国除了要建立对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构建,更应该将云南地区独特的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以茶马古道为依托,发展该地区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从而促进我国茶马古道在世界知名度的提升。既实现了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该地区的茶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高远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剑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0,04:91-101+7.

[2]刘建峰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81-86.

茶文化发展史篇2

一、《经茶经》一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下令废除了“圈地令”和“迁海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明清交替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使封建经济重新步入了逐步繁荣与发展的轨道,从而大体上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其继任者雍正皇帝也能实行重农务本的政策,提倡和鼓励垦田开荒,全国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与明代相较,当时的茶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茶叶种植区域大为扩展,长江以南各地在在种茶,自不待言,北方的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也有少量种植。当时,茶叶品类与制造技术也有新的发展,不仅绿茶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区和众多茶叶名品,还创制出了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初步完善了中国茶类的基本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课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户部向全国各茶区发卖茶引157928引,此后逐年有所增加,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达到353424引 (1),国家每年由此而获得了数十万两的茶叶课税收入。

随着茶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饮茶风习日益浓厚。当时,一部分前朝官吏与文人士大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纷纷绝意仕进,转而在风雅艺术中寻求人生寄托,以显其才俊、能力和品位,展现遗世独立的情怀。在文人雅士的推动和影响下,茶饮在全国的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不仅汉族百姓须臾不可离,满、蒙、藏等少数民族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与此同时,宫廷茶事在经历了明代的沉寂后,在清代又重新转盛,“茶宴”、“赐茶”等茶仪成为清朝宫廷礼仪的一部分,生活在深宫中的帝王后妃们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不少朝中大臣也有机会体味到饮茶之乐趣。清朝多个皇帝嗜好饮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就非常喜爱饮茶,据说他南巡时,曾亲自为产于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题写茶名。为了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清廷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茶叶产区,岁岁采办名茶入贡。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茶书《续茶经》,就是在这种社会各阶层饮茶成风的氛围之下问世的。

《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字扶照(四库全书作“秩昭”,疑误),一字幔亭,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少时勤习举业,好古博览,曾拜宋荦、王士祯等当世名流为师,然屡试不第,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小官。初任松滋县(今属湖北)教谕,课仕有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崇安县县令,期满后转后补主事,以养病家居,未赴任。回籍后,著书自娱以终,所著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等。又热衷于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曾整理刊刻多种乡人文集行世。早年,廷灿曾于嘉定城南之“槎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2),尤喜艺菊,四处遍觅奇种,罗植其间,并请著名画家王罨娉赏迹一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游园赏菊,品题赋诗,被人们称为文坛盛事。其性嗜茶,“对寒花啜苦茗,意甚乐之”,“政暇兼及茶事,于采摘、蒸焙、试汤、候火之法,益得其精”(3)。菊,凌霜傲雪,香远益清,花之隐者也;茶,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子喜菊爱茶,其人物性情,殆可想见。

《续茶经》一书,陆廷灿在福建崇安任上即着手编撰,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方告成书。关于该书编撰的缘起,他自己曾有过详细介绍。据其自言:“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4)陆廷灿任职的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有武夷山,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出产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史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采时以清明后谷雨前为最,名曰头春,叶颇粗大。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叶反细,其味则薄。又有八月采者,名秋露白,最香。其岩茶之名,有选芽、漳芽、兰香、清香诸种。又有名松萝者,仿佛新安制法。”“岩茶著名之处,如复古洞、白云洞、竹窠、金井、章堂、梧峰、东华岩、青狮岩诸处,种植烘焙得宜,香味两绝。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其香气亦以诸花熏成,巧立名色,不过高声价以求厚利,不及岩茶远矣。”(5)当时的浙闽总督满保,将武夷茶作为贡茶,献于朝廷,并多次向陆氏询问茶叶采制工艺,陆氏为了回答上司的质询,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茶入贡,便于闲暇之时,在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文集和茶叶专书中爬罗剔抉,广搜博采,辑录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史料和茶诗茶文,并以陆羽《茶经》为原本,从其原目,撰成《续茶经》三卷,回故里后订辑成书,付之梨枣。

当然,《续茶经》的编撰,还与清初的学术风气的变化有关。从当时的学术思想来看,清初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大都厌恶明学之空疏,存在黜明尊宋的倾向,并兼修汉唐训诂之学,为乾嘉间考据学的勃兴铺平了道路。加之清初的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之需要,大兴“文字狱”,大规模禁毁书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深,使得当时“治学者皆不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6),群趋训诂考订,乾嘉以后,考据之学更是盛行于一时。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往往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有新鲜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这就不免使清代的茶书大都成为整理、摘录、编撰、续写前人之作。《续茶经》一书,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续茶经》的内容述要

《续茶经》一书,完全依照唐陆羽《茶经》的体例编成,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茶学著作。作者从历代数以百计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说、笔记、文集、丛书、类书以及茶叶专著等各种典籍文献中,多角度、多层面分门别类地摘录了自汉代以来除《茶经》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使该书既博大精深,又条理分明,成为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全书凡七万余字,内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与唐陆羽《茶经》相同。卷上为茶之源、之具、之造,卷中为茶之器,卷下为茶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共十目,分别与《茶经》各章相对应,但部分章节的内容与《茶经》有某些差异。书中所收茶文化史料的内容,大致涉及下列方面:茶的起源与历史,茶树的种植特性;茶叶的种植方法与采制工艺,历史上的不同时代制茶工具;茶叶的烹饮方法与品茶技艺,宜茶水品的鉴别,历代茶具的变迁;各种茶事典故,茶人逸事;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域和茶叶名品;历代茶叶诗文及选句,茶的专门著作和茶画名目等等。

具体而言,《续茶经》卷上“茶之源”一章,汇集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茶史料近百则,内容包括茶的起源与历史,茶叶品类的发展,茶树的种植特性与种植方法,茶叶的效用等方面;“茶之具”一章,引用历代茶叶史料二十余则,记载唐代以后茶叶采制工具及其发展,又论及茶叶的烹饮工具,与陆羽《茶经•二之具》专论茶的采制工具有所不同,内容颇为芜杂;“茶之造”一章,其要点是论述茶叶的采制工序,包括茶的采制方法、茶叶品质鉴别方法、成品茶的贮藏方法等等,本章虽与《茶经•三之造》一脉相承,但集唐代以来茶叶采制技术之大成,内容比《茶经》更加丰富。卷中“茶之器”一章,主要记载的是宋明时期的饮茶用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自宋至清茶具的详细情况,反映了中国茶具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趋简,从奢华富丽到反朴归真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茶具艺术的发展史。

卷下“茶之煮”一章,内容颇为丰富,涉及面广,其重点是叙述自唐以来煮茶用水的选择和茶叶的烹煮方法两个方面,显然是陆羽《茶经•五之煮》的补充和发展,但本章所引资料稍嫌芜杂,这是一个缺点;“茶之饮”一章所引资料,内容涉及饮茶的起源与历史、历朝历代不同的饮茶方式、饮茶的效用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等方面,从而大体上反映了历代茶饮风俗的变迁;“茶之事”一章,为历代茶事典故、史料的总汇,作者在本章中,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自两晋以来大量的茶叶历史资料,内容包括茶之品饮习俗、历代茶政、茶圣陆羽事迹、茶之神话传说、名人茶事、茶人轶事、各地名茶、茶诗茶文等;“茶之出”一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自唐至清主要的产茶区域和名茶产地,同时,还记载了古代历史名茶数百种;“九之略”一章,介绍历代茶叶专著,辑录茶叶诗文及诗文选句,在内容上与《茶经九之略》无多大关联,反映出该书与《茶经》体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之图”一章,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画、茶图名目,后附以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盛搿恫杈咄肌贰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因《茶经》未列“茶法”一目,故陆廷灿又将“历代茶法”作为附录,列于书后。

从内容上来看,《续茶经》一书仅仅是依照《茶经》原目,分门别类地摘录了历代典籍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并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恰恰是该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众所周知,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便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发展阶段,不仅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品种、类别更替频繁,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茶文献、茶史料、茶典故以及茶诗、茶文、茶词、茶画、茶联等,皆是连篇累牍,浩如烟海,人们披览起来如入迷宫。陆廷灿的功绩就在于把历代茶文献按《茶经》之体例,分门别类,摘分编录,类辑成书,从而把唐代以来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极为清楚,并全景式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就表明,《续茶经》不仅是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陆氏在编撰《续茶经》时,采择范围广,征引史籍量大,在摘录各种史料时也极为慎重,能视每则史料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取舍,揭其要领,删其重复,作了不少钩沉辑佚和考订疑误的工作。据陆廷灿在该书的“凡例”中所言,《续茶经》作为《茶经》的续篇,其中所选录的主要是《茶经》问世以后所出现的茶史料,这些史料大都采自宋、元、明、清时期的典籍,然而,“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7);因《茶经》原本只三卷,大约七千余字,为了避免所续太繁,作者对历代典籍中的茶史料,并未原文照录,而是有取有舍,“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8);对于在各种典籍中内容相近或多处重出茶史料,只选一种,“不取重复,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示论定”(9)。

《续茶经》一书,体例较为完备,所辑史料的价值也较高,显示出了征引繁富、考证精详、颇切实用的特点,一向为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均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评价颇高:“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录而存之,亦足以资考订。”(10)特别是其中辑录了陆羽《顾渚山记》、裴汶《茶述》、周绛《补茶经》、乐思白《雪庵清史》、罗大经《建茶论》、桑庄《续茶谱》、范逵《龙焙美成茶录》、无名氏《瑞草总论》、邢士襄《茶说》、卜万祺《松寮茗政》、王草堂(王复礼)《茶说》、王梓《茶说》、吴从先《茗说》的部分佚文或片断,使这些稀见或已散佚的珍贵茶文献皆藉《续茶经》而得已辗转相传,成为目前极为珍贵的茶文化史料。这一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史料的保存与流传,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续茶经》一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除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局限性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虽然该书所选史料范围较广,内容较为丰富,大大超过了它所依据的唐陆羽《茶经》,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遗漏。如关于唐初及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作者仅选许慎《说文》、王褒《僮约》、张华《博物志》等数则,而《诗经》、《尚书》、杨雄《蜀都赋》、刘义庆《世说新语》、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一些茶史料则未收录;卷下“九之略”对于明代茶书的记载不足三十种,朱权《茶谱》、朱涕摹恫杵住贰⒊陆病恫杪碇尽贰⒄灾履《茶谱续编》等均未著录;“十之图”关于历代茶画的记载,也不够全面。二是作者书中存在着某些误记、误判。如《北苑别录》历史上仅有一种,为宋赵汝砺撰,作者在“九之略”中,误为三种,并分列三个不同作者;同在“九之略”中,钱椿年撰、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一书三出,分别记作《十友谱茶谱》、顾元庆《茶谱》、钱友兰翁《茶谱》,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错误。

三、《续茶经》的版本情况及其评价

《续茶经》自问世以来,流传较广,其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雍正十二年(1734)寿椿堂刊本;二是乾隆中奉旨修四库全书时,编修者不嫌其文字过长,将其全文收录,入子部谱录类,从而形成了四库全书本。从时间上来说,寿椿堂刊本在先,四库全书本在后,比对两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可以基本上断定四库全书本所依据的实为寿椿堂刊本,因此,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寿椿堂刊本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北平黄叔琳序,首列唐陆羽《茶经》以及宋陈师道《茶经序》、《唐书陆羽传》,继之以《续茶经》凡例、正文,历代茶法附于卷末。每卷之首,题“嘉定陆廷灿幔亭辑”。每半叶10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字体为宋体,饱满而流畅。因刊刻者校勘较精,错字极少,属于刊刻质量较高的版本。四库全书本无序跋,无陆羽《茶经》及其序传等史料。半叶8行,行21字,全系人工手誊抄而成。台湾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使四库本《续茶经》成为国内目前最常见的一个版本。

由于四库全书全由人工缮写而成,在编纂过程中,虽有总校、分校,但因部分官吏责任心不强,校勘较为粗率,在书内存在着誊写错误、脱落颠倒、遗漏抵换等种种弊端,这一点,在《续茶经》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四库本在誊抄的过程中,误将原寿椿堂刊本中“五之煮”第十六页与十七页页码颠倒,致使原本属于《煮泉小品》的数则史料被列入《茶疏》之中,原属《茶疏》的二则史料则归入《煮泉小品》名下,令人不堪卒读,这说明四库本的誊写质量并不高。是故,寿椿堂刊本不仅是《续茶经》最早的版本,而且是刊刻质量最优的版本。

おぷ⑹停

(1)《清圣祖实录》,卷七。

(2)《艺菊志》,王复礼序。

(3)《续茶经》,黄叔琳序。

(4)(7)(8)(9)陆廷灿《续茶经》,凡例。

(5)王复礼《武夷九曲志》,卷十六。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

茶文化发展史篇3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同时也是茶具的故乡和发源地。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历代茶人所重视。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器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为陶瓷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几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尤其是唐宋之后,由于陶瓷技术的发展和陶瓷的优越性能,陶瓷茶具成为主流。

就有文字可查的资料来看,通常认为我国最早的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的《僮约》一文所提。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此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童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具的史料。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饮茶器具,至少还应包含烹茶器具。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把和茶事有关的器具分为“具”和“器”两部分。他在《茶经・二之具》中把用来采、制茶的工具一“篡、灶、甄、柞臼、规、承、檐、花莉、桨朴、贯、棚、穿、育”等称为“具”;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再加工的辅器具,称为“器”。可见在陆羽的思想里,“茶具”与”茶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他把这部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茶事的著作以“经”名之,而“经”是思想行为的准则,因此他将茶具与茶器分类并十分重视对“器”的阐述,从而提升了茶饮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献和生活中,“茶具”与”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常)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录》中仍将饮茶过程中所用器具称为“茶器”。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则将饮茶过程中所需器具称为“茶具”。宋以后多称“茶具”,如宋・林逋《复赓前韵且以陋居诧而诱之》诗云:“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箫出峡图诗》云:“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明・陶宗仪《南浦词》云:“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

古代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从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们对烧陶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烧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细究中国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确是“合则双美”的最佳组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必然选择。从陶瓷茶具的历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们对待品茶,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饮茶不仅是满足嗅觉和味觉――嗅茶香、闻茶味,其次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观茶汤,品茶具。甚至还有听觉上的享受――以茶会友,清淡阔论。最后陶瓷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其倒饮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所有的这些都被上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层次,茶具的设计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设计和体现。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细,质量也属上乘。现代茶具广义上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辅泡器,即泡茶的辅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备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储存器,即存放茶叶的罐子。不过,现代人指的“茶具”,是狭义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现代茶具种类虽然如此众多,但它仍然与茶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其中陶瓷茶具尤为人所钟情。

陶瓷茶具又分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质茶具传热慢,体温适用,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审美功能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日用陶瓷审美是通过制品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悦目的花面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来实现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钟情,除了其质地适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其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紫砂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内涵,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品。

陶瓷茶具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并随着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发展还涉及到哲学史、美学史、美术史、科技发展史、政治经济乃至工商业发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陶瓷茶具上,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的凝聚,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内蕴,时代精神的映照,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

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决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双重性的,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档化,而不顾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功能,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更多地将人的情感注入作品,无论在造型形体处理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中,极有力的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正确发展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就是要把民族化与全球化相结合。设计中若无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就会失去它的韵味;但是过分的强调民族性,就会变成古董的再现。民族化和全球化不能分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深层次地研究茶文化,吸收其演变中的精髓,设计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利用现代手法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陶瓷茶具作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茶文化发展史篇4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文化;茶

中图分类号:TU98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9004

1引言

创建园林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随着整体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都在逐步适应地方的绿地系统模式。就目前来看,城市公园景观已经突破了单一的文化休闲公园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趋势,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的的要求。在公园空间设计方面,众多城市也没有停止对更加人性化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然而不仅要注意这些令人欣喜的发展变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同城市公园绿地严重落后的矛盾,仍旧是城市公园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是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中急需处理的问题。同时,当下探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大多局限于各自专业的理论,深入探究整体层面的力度不足,所以深化整体的、系统的探究,和加强对城市公园的各个层面问题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

2.1休闲功能

现代城市公园是具备使用功能的让城市居民能够自在休憩的场所。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符合城市居民的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要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让居民享有尽可能多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建休闲活动平台则是创造城市绿色生活的首要措施,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中,要贯彻生态保护的原则,规范人的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2.2文化功能

公园是社会文明的标识,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舞台。这就要求城市公园建造不仅要有文化内涵的景致,更应该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文化设施,让公园处在文化的高度沟通古今,让民族文化普惠民众。同时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和人这三者的关系,积极打造公园文化旅游品牌,引进数字化文化产业创新模式,将园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可以使公园资源和产业成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3.1开放性

开放性可以说是城市公园景观本质特性,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功能的开放,也即是对市民没有出入的时间限制、没有进出身份的限制,对任何人也不收取费用;二是空间的开放,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公园是领略城市景观的首要方式,对城市整体景观也产生着积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以自然要素为主题的供游憩的公共性景观空间,是现在城市公园景观开放性特征的具体表现[1]。

3.2引导性

城市公园承担着城市居民的众多户外活动。而全民健身运动的风行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园也逐渐变为宣扬精神文明、普及科学知识和推动科研与宣传教育建设的主要地方,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城市公园中举办众多如民族风情、传统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让市民的情操受到熏陶,也形成一种特别的大众文化。

3.3旅游性

眼下城市公园也成为了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公园设计也要增添一些历史悠久时空跨度大,既有传统的古典园林,以及独具地区文化特色的现代公园;从活动角度来说,在公园内举行的各种诸如茶艺展示、风情展、文艺雕塑等活动更有利于城市公园的发展。

4实例分析――武夷茶博园

4.1项目概述

武夷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夷山风景区更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部级风景区。在武夷山创办“中华武夷茶博园”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坚实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武夷茶博园位于崇阳溪畔旅游度假区西南方,正对大王峰、玉女峰,武夷山主景区和度假区在这里交汇,还有领略武夷山精华景点的绝妙视野。总体包括主体展示园区、山水实景演出舞台、武夷山游客中心、武夷茶文化博物馆等。该项目的建设立足于高起点、高质量、高要求,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历史悠久的武夷山茶文化[2]。其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4.2景观设计分析

4.2.1景观改造目标

茶博园设计拟武夷山茶文化为主题,并参考武夷山地域文化建设带有文化特色,聚观赏性、科普性、休闲性、参与性于一身的现代综合性的城市公园。详细要求如下。

(1)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武夷茶文化的展示平台;

(2)景观现代公园――打造武夷山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

(3)科普公园――突出武夷山地域文化特征,加强国内外好茶人士的交流[3]。

4.2.2景观设计构思

(1)文化的层面:文化是主线。“岩茶史话”、“茶魂广场”,以及古今中外为茶而作的诗词,这些为武夷茶博园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公园中游玩,了解武夷茶文化,既有利于武夷和谐文化的构建,又推动了游客对人生的领悟与诠释。

(2)景观的层面:茶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茶具有深厚的和谐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茶早已同琴、书、画等艺术形态相辅相成,茶诗、茶帖、茶画应时而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博园的建设将进一步挖掘整理以武夷岩茶为特色的茶文化,使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优秀代表,推动茶文化和茶产业深度融合。

4.3景观设计整体构想

将“浓缩武夷文化,展示茶乡风情”作为中华武夷茶博园的设计主题,充分展现武夷山茶文化的历史。茶博园将分景观园区、博物馆区、印象大红袍演艺区三个区域。为了避免景观园区跟邻近的茶文化博物馆分工混乱,将运用特写和立体的手段来描刻细节,博物馆主要是展示茶文化系统,而景观园区侧重于与园林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全面的介绍,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4.4景观设计方案要点研究

4.4.1入口设计

北入口设仿汉阙式石木结构牌楼,入口内雕塑上刻雪川《大红袍赋》。南入口设仿清式牌坊,入口内雕塑上题刻贾平凹的《大红袍茶树记》。

4.4.2茶魂广场

整体为椭圆形的茶魂广场,其后屹立的神农、彭祖、武夷君等“武夷三圣”在雾中透露出一丝神秘;两旁有形态迥异的诗人在诵唱称誉武夷茶的诗歌。曲折的“九曲溪”静淌在广场中;《九曲棹歌》把人们带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们依稀领悟到背后的岩茶之魂,如图3所示。

4.4.3岩茶史话

从”远古的记忆”到“汉晋遗存”都在诉说茶乡古老的历史;“晚甘侯”、“蜡面茶”传扬着唐朝佳话;斗茶、分茶彰示了两宋风采;御茶园、喊山台记录了元明的闪耀;岩茶的史话,集结了武夷茶文化的精华,展示出岩韵的风采,如图4所示。

史话园以分组团布局的形式,以历史朝代的发展划分展区,将武夷山茶从远古至今、传遍中国、传向世界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武夷山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武夷茶历史演变的设计构思主要以花岗岩作为材料,茶叶上刻着每个不同时代武夷茶的名称,雕刻成茶叶的造型。墨绿以此展现武夷岩茶几千年的演变史,让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武夷岩茶的悠久历史。暗红色的茶叶造型既代表了红茶,又起到了调节视觉的作用,给游客丰富的视觉感受[4]。

4.4.4奇茗传说

丹山碧水孕育岩骨花香。武夷山民间一直传颂许多与岩茶相关的例如大红袍的传说、乌龙茶的传说等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管是从历史方面或从民间文学方面看都是富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5所示。其入口设计利用情景雕塑的手段将这些流传千年故事形象展现,让人们在新奇有趣的状态下,听神话故事,了解武夷山茶。

4.4.5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胜在甘醇、清香,以特有的岩韵享誉国内外。岩茶有大红袍、水仙、肉桂、名丛、奇种等五大类,品种多达280余种,正所谓是琳琅满目。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茶的物质享受,提倡其文化陶冶。武夷山人更是推动品饮岩茶走向艺术化,讲究品茶时的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和品赏艺术。品茶不但是品茶之醇美,更是品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一直在出现变化,人们开始要求更为广泛和日常化的景观空间,以及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景观形式。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也在不断积淀和发酵,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营造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中华武夷茶博园的建造,不仅给武夷山旅游添加新内涵,更给城市地域特色景观补充了更加优秀的名片。

参考文献:

[1]明丹.武汉园博园中山园景观[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4).

[2]谢先礼,姚婧,童红霞.武汉园博园植物特色空间营造[J].园林,2016(1).

[3]孟勇,魏荣刚,董冲.武汉园博园设计创新启示[J].园林,2016(1).

[4]许瑞娟,翟宝辉.论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J].城市规划汇刊,2014(3).

茶文化发展史篇5

关键词:茶具造型;艺术文化;传统文化;和谐关系

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作为茶文化的一个代表,茶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功能。茶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有不同的分类,这也形成了许多具有特殊用途的茶具,例如商业茶具、专门茶具、生活茶具等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赋予了茶具丰富的文化功能,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在饮茶清谈的同时,也更喜欢将文字刻于茶具上,不仅体现了茶具的文化韵味,也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除了在茶具上刻字,也有许多文人喜欢在茶具上作画,绘画的内容不仅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肖像,十分丰富。茶具在诗与画的融合中,提升了文化氛围,营造了人、茶与诗画相融合的自然之美。茶具是茶文化浓缩的精华,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融合在一起,无论造型还是内容都需要艺术的配合。茶具的造型中,为了能够更加适应人的身体结构及动作和环境,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为了能够与人类的情感、道德及价值取向相融合,则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为了能够提高茶具的产量,降低污染,实现茶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持。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茶具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愉悦,提升产品附加值,就需要艺术科学的支持。多种科学的需要与支持都集中融合在茶具中,这就需要茶具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对于人们来说,茶具除了它的物质效用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内涵的载体。

1我国茶具造型发展概述

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茶具发挥着积极的传承作用。从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发展曾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我国唐宋时期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从采茶、煮茶到饮茶都展现了丰富的茶事活动。茶具的造型与形态也极具地域特色,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器具,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茶具也从最传统的物质用途逐渐转为工艺用途。在古代,茶具最初的功用是饮茶,造型也十分简单,重在实用功能,随着茶文化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茶具也从简单的饮茶功能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传统茶具的造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具的外观及造型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体现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茶具也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茶具用途与其文化内涵相融合,充分体现其“人性”特色,是茶具制造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今文化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许多茶具已然成为流水线上的器具,外观造型相同,没有任何体现当代文化特点的符号,这种现象制约了茶具的发展,对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不利。因此,茶具造型的创新发展首先要从茶具与艺术的结合来进行突破,通过对传统茶具的造型工艺的分析研究,了解传统茶具的造型特点和烧制技术,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结合现代美学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所需要的时尚茶具,体现时代的艺术特性,创新茶具造型艺术的发展。

2茶具造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茶具是茶文化的代表

传统茶具造型艺术的保留和推广,是当代茶具造型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留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今茶具造型艺术的一个关键之处,也是茶具创新的难点所在。茶具造型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了其实用价值,也展现了人们的道德原则和喜好,是一种极富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现代陶瓷茶具造型与其特有的文化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追求创新艺术的现代社会中,也不能摒弃传统艺术造型对茶具的影响。因此,在茶具造型设计中,要保留传统艺术特色,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茶具能够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传承。

2.2茶具造型是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茶叶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繁荣时期,彰显了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茶不仅越来越喜爱,而且对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茶在古代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许多茶题材的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为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茶文化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茶具有清新淡雅的品质和意蕴,因此,茶文化也更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重视修身养性,能够减少现代人的焦虑困惑,使人的心态更加平衡。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茶具造型作为茶文化的代表,也成为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融合的产物。

3茶具造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3.1提高人文素质

茶具造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茶具赏玩、欣赏茶艺还是品饮茶水,都能带给人们自然闲适的艺术享受。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茶具造型设计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借鉴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茶具造型更加具有现代时尚特点,这种理念的融入也加速了茶文化的推进与传承。在新时期茶具造型的推广与传播过程中,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其更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世人关注。茶具造型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展现了茶文化深厚的民族传统底蕴。因此,茶具造型对人们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茶具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升华为一种人生的信仰。茶文化也不再单纯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成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与标准,茶具造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3.2保持与时俱进

茶具造型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无论从茶具的形象还是层次,或者是制造技术来看,都应该与时展步伐相一致,这样才能适应当代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茶具的进步与发展。茶具在历史变革过程中,无论从造型还是材料或是烧制工艺上都有所改变,不仅增强了茶具的生产方式,而且使茶具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对于设计者来说,从茶具造型到刻画方式,都要考虑茶具的特点以及收藏价值,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前茶具造型艺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审美方式,美的内涵与方式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美都有其独立的一面,只要与时展相呼应,与自然相和谐,就符合美的要求。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新的审美观念丰富多样,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观念产生了不断的冲击和碰撞,使艺术的发展更具多元性,但艺术价值也更难以固有的标准来评判。对于现代茶具造型发展来说,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观念内涵,都可能出现不规则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又蕴藏着潜在的艺术潜能,这种极具生命力的东西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当设计理念出现差异性时,需要在相同的矛盾中选择同样的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去解决这种差异,设计者要把传统与流行的现代思想方式进行选择性的结合,最终在产品的实际效果里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

3.3内外统一的艺术审美

茶具是饮茶的重要器具,最基础的功能是实用。在传统饮茶习惯中,茶具要具备大小合适、便于掌握、便于饮用的功能,这就对茶具造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手柄设计要合理,壶嘴大小要合适,还能方便于倒水,能够保温等。其次,还要考虑茶具的材质、制造工艺等,使茶具与人的结构以及兴趣能相互吻合。此外,还要考虑茶壶的造型要美观大方,在品茶同时还可以欣赏,突出茶具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内涵。人们在品茶清谈时,能够从中感悟人生,传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茶具的特性,即造型、手感以及文化底蕴在此时得到全面的体现。茶具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文化所赋予的,茶具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气质及渴望。人们借助茶具所展现出来的精致、大气和脱俗,素雅的颜色以及光滑的质地,赋予了茶具深厚的文化意义。不仅讲究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融入更多的装饰性,将山水、花鸟等自然之物融入其中,进行不同的搭配设计,茶具也从人物到鸟兽,由形及神,回归自然,彰显出茶具灵气合一的气韵神态,这也是茶具造型设计体现和谐性的重要体现。

4结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繁荣的发展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代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流传下来的茶具制造工艺,以及长期的文化洗涤,给当今茶具造型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坚实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造型艺术中来,不断开创更新的艺术品类,是设计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以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引养分,获得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我国当代的茶具造型艺术也是吸取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融入更为丰富的茶文化,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标,在茶具的造型艺术发展中创新出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性的茶具作品,为促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雨苍、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潘春芳.宜兴紫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茶文化发展史篇6

关健词:普洱;茶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石.民族典籍文献殿堂中的人文眷顾与积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2俞承商.思茅地区志(下).思茅: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茶文化发展史篇7

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讲述的是阿拉伯的一位王妃,即便是婚后多年,但还是显得纤细玲珑、婀娜风流,深得阿拉伯国王的喜爱。人们很想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方法,才能保持那么好的身材。于是,就花钱买通在王妃身边陪侍的宫女,看看王妃到底有什么秘诀,但多次无功而返。

后来,王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让身边的宫女品尝了自己的饮品。然后告诉宫女:不用再调查了。王妃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喝来自中国的红茶,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诀。于是,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多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喝中国的红茶。一时之间,红茶成为阿拉伯上流社会的新宠。

以上仅仅是一则故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过,茶叶在世界各国的上流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则“调味剂”。数百年前,清朝政府统一了国土庞大的中国。而作为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赠送奇珍异宝。当时云南向雍正皇帝进献的就是一种在今天人们看来非常宝贵的茶叶: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万寿龙团”走出深宫,在8名干警的护送下,经过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后,到达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乡:当时的云南思茅市(现已改叫普洱市)。伴随万寿龙团“出宫”的还有雍正皇帝批设“普洱”府治的进贡清单、钦点普洱茶为贡茶的奏折等。与茶叶相关的5件国宝让今人打开了眼界。同时,普洱茶也重新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

普洱,作为一种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终进入到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这已经不单纯是皇室喜欢喝茶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试着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后,最想饮用的不是什么“银耳莲子羹”,或者什么燕窝等高级补品,而是品用的传统普洱,这种意义,可以相见是一种对皇城的围墙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想象。这对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来讲,他们对普洱的钟情,绝对不止是喝茶这么简单。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故宫的2.5公斤的“万寿龙团”,其市场估价就超过580万元。而为保全起见,组织方还为团茶、茶饼、茶膏三件国宝买下了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普洱茶在国内兴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据说普洱茶种类繁多,并且不同档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据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 普洱茶经常被作为礼品敬送给国际友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有了不同的涵义。故宫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国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文物文化,中国茶是拥有深厚底蕴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茶叶作为社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适用的。

而说到茶叶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则应该从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他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唐代的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不过,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叶发源于中国。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对于茶叶的喜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也因此,很多国际友人到中国来专门学习中国的茶道。在古筝琴韵下,品着来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茶叶,对于很多国际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新奇的社会体验。而更多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茶叶,回国赠送给亲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绿茶。女王认为:中国的绿茶,茶香浓郁,入口清淡,非常适合饮用。在白金汉宫,在女王的招待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这对于一切时尚生活追随皇宫的英国民众来讲,这是一种古老与优雅文化的结合体,是英国绅士必须具备的生活习惯,也是重大活动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显然,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无疑问,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经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种茶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而到了汉朝,茶叶则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馆。而茶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背景。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现在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思源

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发展史篇8

关键词:宋;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重文轻武的立国传统使其经济贸易发展超越唐朝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然而重文轻武的立国传统也使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外部压力巨大。伴随着宋代经济贸易的发展,茶叶经济也在宋展到了鼎盛时期,如何看待茶叶经济衍生出的茶叶贸易在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1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状况

1.1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知,茶叶的原产地以及茶文化的发祥地都是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俨然成为了中国从古到今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的茶文化发展经历了绵长的历史过程,而唐宋时期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阶段。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开始兴盛,而宋代更是进入了茶文化以及茶叶经济发展的鼎盛阶段。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是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的。首先,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的北宋,结束了自唐末到五代十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割据分裂局面,初步统一了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央政权。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宋代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宋代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市井文化兴起也对宋代的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各城市中茶馆林立,饮茶之风普及社会各阶层,品茶的方式多种多样就是宋代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例证。

1.2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在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市井文化的兴起,民间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相对于之前的朝代,宋代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茶叶产量都大大提升了。茶园的茶叶生产朝区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淮南路茶叶生产区、荆湖路茶叶生产区、福建路茶叶生产区、江南路茶叶生产区、两浙路茶叶生产区等茶叶生产区。以茶叶生产为核心的茶叶经济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倾向对于促进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茶叶产量提高以及茶园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还表现在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上。宋代的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改良提升,已经从人工操作的方式逐步地过渡到了工具操作的方式上来,宋代的水磨茶叶的工艺就是宋代茶叶生产加工工具化操作的典型代表。可以这样说,经过改良和提高后,宋代的茶叶生产种植加工技术已达到了同时期世界的领先水平,宋代茶叶生产种植加工技术的工具化、机械化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也对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的原因分析

2.1宋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风俗习惯是茶叶贸易兴起的原因

宋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具有饮茶风俗。位于西北的吐蕃,茶是他们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以藏族为主体的吐蕃王国的人民大众大多都喜欢喝茶,他们对于茶叶具有极大的需求量。与北宋在北面接壤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更是嗜茶成风。契丹族是辽朝的主体民族,茶叶对于契丹族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对于契丹民族的意义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重要的是茶叶还是契丹民族的宗教祭祀仪式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除了藏民族的吐蕃王国,契丹民族的辽王朝以外,其他诸如党项民族的西夏王朝,女真民族的金王国,蒙古民族的蒙古王国等宋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对茶叶具有极大的需求量。究其原因,这些宋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其饮食以肉、乳制品为主,饮食习惯过于油腻,而茶具有消油化腻的功效,对于消解少数民族长期食用肉乳制品所产生的油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有祭祀的习俗,而茶叶一般都会被奉为祭祀的制品,这就更加增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宋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饮茶和以茶为祭祀品的相关风俗习惯是茶叶贸易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

2.2通过茶叶来换取战马和保证军费来源是开展茶叶贸易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茶叶不仅仅是商品,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还兼有政治上的属性。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就表现在宋王朝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的形式来获取军费来源和换取战马。可以这样说,以茶叶贸易为核心的茶马贸易是宋代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政策。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看来,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地方割据的乱局,初步统一了中原地区,然而北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北方契丹族的大辽政权,西北党项族的西夏政权,西南的大理和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都对北宋造成了强大的外部威胁。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在北方先后面临着女真族的金政权以及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政权的威胁。可以这样说,两宋时期都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因此,如何保证军费的来源以及战马的数量就成了宋代的重要的军事政治议题。开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贸易,通过茶叶来换取战马以及保证军费的来源,就是宋代解决这一重要的军事政治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3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要形式

3.1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形式

所谓榷场互市贸易就是指官府在边境上互市贸易市场,互市贸易市场内的商品贸易由官府来主持的一种商品贸易形式。榷场互市贸易是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榷场互市贸易的形式来进行茶叶贸易一般都是大宗的茶叶贸易。在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中,宋主要以茶叶来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在这种榷场互市贸易中,宋获得了其所需要的优良马匹,而少数民族也获得了其所需要的品质优良的茶叶,可谓各取所需。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所说的“茶马贸易”实质上就是官方组织的榷场互市贸易。由于茶叶的榷场互市贸易属于官方层面的贸易形式,其贸易额与利润也是十分巨大的,从中也能够收取到可观的税收收入。因此,榷场互市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两国所垄断。茶叶的榷场互市贸易受国家间的关系影响较大,当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榷场互市贸易的开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中断。

3.2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走私贸易形式

所谓走私贸易就是指在通过法定范围以外的形式进行贸易的一种方式。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走私贸易在官方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出现以前已经存在,可以这样说,茶叶的走私贸易是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的走私贸易受两国关系的影响因素较少,无论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是好是坏都不会中断茶叶走私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甚至在两国关系恶劣的时候,茶叶走私贸易会成为两国茶叶贸易的主要形式。

4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4.1在经济层面的作用

对于宋朝来说,进行茶叶贸易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以及高额的税收,这对于宋朝的财政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其次,进行茶叶贸易可以使民间的经济得到发展,茶叶贸易催生的茶叶种植的发展,使茶叶种植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茶叶贸易会带动民间与茶文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兴盛,宋代的各类茶馆林立,茶馆经济繁荣兴盛就是一大例证。此外,进行茶叶贸易也可以带动贸易路线沿途的城镇发展以及边境城镇的发展,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贸易路线往往处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自身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而进行茶叶贸易可以为这些地方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它们的发展。

4.2在政治层面的作用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不仅仅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茶叶贸易为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一交流对话的平台,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能够增加理解,加深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宋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有利于调节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在大历史观的角度看来,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对于之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3对于交通道路的建设方面的作用

众所周知,贸易的发展需要以顺畅的交通运输环境为基础。对于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茶叶贸易,顺畅的交通运输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交通运输基础差往往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常态。为了更好地开展茶叶贸易,无论是宋朝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都会重视交通道路的建设发展。无论是宋朝的整治改善河道,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其区域内的陆路交通道路,都少不了茶叶贸易的内在推动因素的影响。

结束语

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达到了古代茶叶经济的鼎盛时期。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由周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的茶叶需求以及宋朝需要通过茶叶贸易来获取战马和保证军费而共同促成的。茶叶贸易对于宋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以及交通运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陈显明,赵瑞华.宋代与吐蕃茶叶贸易之缘由史考[J].兰台世界,2014(30):60-61.

[3]陶德臣.论运河在茶叶传播运销过程中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13(5):277-284.

[4]何双全,谢晓燕.唐、宋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J].丝绸之路,2010(18):5-10.

[5]毛阳海.论宋代祖国内地和藏区主要经济关系的性质问题[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2-28.

上一篇:体育比赛方案范文 下一篇:艺术与审美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