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4:26

茶文化发展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祁门红茶; 发展策略;祥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703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开展茶旅专题线路游、生态文化线路游、徽文化线路游,传播祁红文化和徽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茶旅专题游以茶园观光―制茶车间―祁红博物馆―非遗展示为代表,生态文化游以区内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洪古道遗址、古戏台为主线的2日游,同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展跨区际旅游线路,包括黄山―西递宏村―祁红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线路。

6.4 多渠道营销,提升“茶”知名度

在市场营销宣传上,通过集团旗下的地产、景区、酒店、茶叶、交建、旅行社等各种体系,深度挖掘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为祥源祁门红茶旅直接引流,引导整个旅游消费市场。同时,开展互联网线上旅游平台以及旅行社线下平台等多平台、全渠道进行市场宣传和门票销售,以门票为突破口,结合机票、酒店、租车、攻略等产品,主要为游客提供自驾、自助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23.

[2]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3):63~64.

[3]沈 克.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5~126,130.

[4]唐为亮. 祁门:发展红茶之旅 任重道远[J].凤凰安徽,2015,11.

Abstract: Tea culture tourism is a new rise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s,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culturetourism, sightseeing 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to experience a new tourism highly respected modern consumer groups, both mental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and informative. The author in the analysis of tea culture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with the “black queen”, said the mini District, sun-river Qimen black tea as an example, analysis sun-river source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dvantage and deficiency of development,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s purely a word, hope more people of insight sun-river Qimen black te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dvice and suggestion.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2篇

1、唐代茶文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派生出来的子系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饮茶之风盛行唐代人普遍饮茶,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至文人雅士、僧侣道士、黎民百姓,大多饮茶。茶还作为“赐名臣,留上客”的珍品。随着饮茶的普遍,客来敬茶已蔚然成风。“茶宴”开始出现在宴请之中。人们把茶叶当上乘礼物馈赠亲友,寓得深情厚谊于茗中。

3、《茶经》问世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了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专著。全书从茶树的性状、产地、茶叶采制过程、品饮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结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创造了茶艺、茶道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基本上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为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陆羽的大力倡导下,文人学士讴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二、宋代茶文化

1、制茶精工细作宋代创制了“龙凤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的一种小饼茶,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龙凤茶显示了皇室茶饮的尊贵。龙凤茶的创造发明,开辟了我国茶叶造形艺术的先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拓宽到形的欣赏,为我国以后的造形艺术奠定了基础。

2、茶艺迅速发展宋代盛行“茗战”,即比试茶叶品质的高低。由于文人士大夫聚会中茶宴的盛行,地方官为博京城高官的欢心,大臣为博帝王的欢心,每年需到民间搜刮极品茗茶入贡,由此产生了“贡茶”。于是需要比试茶叶质量的高低,以排出名次。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经过认真评比,优胜者入贡皇室。“茗战”不仅在上流社会盛行,而且还普及到民间。

三、茶文化的发展

1、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元代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茶叶饮用,皇室以饼茶为主,民间以散茶为主。花茶的加工制作已经开始。汉蒙饮食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明代饮茶风气浓厚,茶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制茶和饮茶出现大变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龙团茶,推广蒸青散茶。从此皇室纳贡的是芽叶形的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也纷纷仿效,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饮茶简单易行,饮茶之风更为普及。同时也推动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促进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清代茶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饮茶方式更加讲究;二是茶叶和茶文化向外输出;三是茶文化空前鼎盛。清朝宫廷以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为主要茶饮,有的用于泡饮,有的用于煮奶茶。大众茶饮方法,泡茶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洗涤,并用干净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然后再斟。清明后期出现了六大茶类,人们不再只饮一种茶,而是根据各地饮用习惯选用不同的茶类。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大大提高,除满足本国市场外,还大量远销国外。

2、现代茶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茶叶生产发展速度很快,而茶文化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的促进下,我国茶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现代茶文化与古代茶文化相比,更具时代特色,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前所未有的魅力。新时期茶文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80年代以后,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茶文化社团,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湖州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了“中华茶人联谊会”。这些社团的成立,对于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推进茶叶科研和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茶艺交流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茶艺活动场馆大量涌现,有的大城市茶馆茶楼有千余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形成一支宏大的茶业队伍。二是健全的茶文化教学科研机构。我国主要产茶省分的农业院校都设有茶学专业,她们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茶业人才。有的高等院校还设有茶文化专业,一些省(市)设有茶叶研究所。还有部级研究所,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有香港中国国际茶艺会、北京大学东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祁门 红茶 文化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8-01

1 祁门红茶发展现状

2015年,我们祁门红茶以24.2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六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今年是我们祁门红茶获巴拿马金奖一百周年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兴起了红茶热, 6月份我们刚刚在北京开展的2015年茶博会,我们的祁门红茶再次荣获了不少奖项。祁门县是全国产茶大县,是红茶之乡,目前我们生产祁门红茶的企业大大小小有近400家,全县茶叶产量、产值再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一产共生产茶叶6850吨,产值7亿元,分别比去年增3.55%,16.27%;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729元,首次突破4500元大关。在全国茶产业发展低谷时期,红茶企业生产情势平稳,共加工红茶4700吨,比上年略减6%,加工产值8亿元,比上年增12.68%,其中高、中端红茶生产450吨,预计产值4亿元以上。茶叶综合产值22.5亿元,比上年增12.5%;其中一a7.06亿元,二产11.5亿元,三产3.94亿元。2015年,祁门县再次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百强)称号。

2 祁红茶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祁红茶文化与祁红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2.1.1 祁门红茶宣传氛围不浓。一是我县境内对祁门红茶宣传氛围不浓,高速路口及主要交通干线关于祁门红茶宣传的广告不多;二是目前仅天之红、祁眉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品牌宣传有所建树;三是生产祁门红茶的企业省外宣传力度不足;四是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到的“祁红世界有名”宣传意识不强等。

2.1.2 祁红生产企业多数没有注重祁红文化发展。祁门红茶的企业大大小小有近400家,虽然多数都有自己的商标,但品牌意识的不强,多数企业没有意识树立文化意识,不注重构建企业文化、未能提升品牌的品位和内涵、未将品牌建设与企业自身发展有机结合来确立企业长远发展目标。

2.2 祁红茶文化发展落后于祁红产业发展

2.2.1 祁门红茶冲泡工艺欠缺。我们祁门人喝茶还是以前的旧习,一把茶,一个杯子,茶水不分,再好的茶叶也展示不出它的内质。县内一些茶叶经营店虽然有一定的茶具,但没有开发出能够体现出祁门红茶特色的茶具,也没有专门的茶艺人才来介绍和推广祁门红茶的冲泡及祁门红茶文化历史与故事,多数茶叶经营实体店没有专门的茶艺师,对祁门红茶的文化与品质介绍不充分,难以留住客人。

2.2.2 祁门红茶缺乏品鉴活动。一是祁门红茶基本上都是在北京、伤害等大城市开展一些茶博会与推荐会,祁门做为国家红茶之乡未开展过一次全国性的茶博会与推荐会,北京开展的2015年北京茶博会其实就是一个茶叶品鉴会,让全国各地茶区选出自己的好茶,再让专家审评,来确定奖牌的;二是祁门红茶企业与家庭作坊雨后春笋般发展,也开发了一些新的名优红茶,新的名优红茶品质的鉴定也未公开进行过;三是祁门工夫红茶标准制订了,很少企业遵照执行,名优红茶的标准也有待尽快制订。

2.2.3 茶旅结合不足。每年都有不少旅游者来祁门参观茶叶,由于缺乏茶旅结合,留不住客人,当天就离开祁门,无法带来整体经济效益。

3 祁红茶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开展祁门红茶品鉴活动。一是成立祁门红茶品鉴委员会,从安徽农业大学、祁门茶叶研究所及县域茶叶专家选取专家库,并从国内其他红茶产区聘用红茶专家共同组成祁门红茶品鉴委员;二是每年组织开展祁门红茶品鉴活动,激励祁门县红茶生产企业与个人积极参与,并设立一定奖励;三是在祁门县筹办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红茶茶博会与推荐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祁门与祁门红茶;三是鼓励生产祁门红茶的乡镇举办祁门红茶品鉴活动,进一步提升与创新祁门红茶的品质;四是借助祁门红茶节,开展区域性茶博会或茶叶展销会,吸引外商了解祁门红茶,采取一定措施吸引外地茶企业、茶经销商及茶叶爱好者参与,提升祁门红茶影响力。

3.2 置办茶叶学校。①将茶叶学校作为民生工程,对于企业员工及对茶叶感兴趣的群众进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茶叶制作技师、茶艺师与品茶师,同时学习茶园管理与农药残留控制。具体操作方法为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之后与劳动部门或中国茶叶学会对接,对他们进行考核确认技能。②将茶叶学校作为普及茶叶知识与文化的平台,建议对高中生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为期一周的茶叶知识与文化学习,让祁门走出去的大学生熟悉并能够宣传祁门红茶,让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熟悉祁门产区有哪些名茶,可以让他们为祁门的经济发展提出更好的工作建议。要让茶叶学校成为祁门红茶文化发展的摇篮。

3.3 规范祁门工夫红茶标准与名优红茶标准。没有标准的东西,不称之为好产品。国家、安徽省及祁门县都对传统的祁门功夫红茶制订了详细的标准,规范祁门红茶企业与个人遵守工夫红茶标准,一是可以规范祁门传统功夫红茶的制作工艺;二是可以提升祁门红茶的品质,让客户放心地选择不同级别的祁门红茶。同时建议政府尽快制订祁门名优红茶的标准,规范与提升祁门名优红茶品质。

3.4 设定祁门红茶核心产区。祁门县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产茶区,全国十大名茶我们就占了两个,一个是祁门红茶,一个是黄山毛峰。由于地理位置与土壤因素,安凌镇与凫峰镇所辖的区域不适合制作祁门红茶,其他地方的茶叶皆适宜制作祁门红茶,其中以历口镇与平里镇辖区内红茶为上品。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4篇

从1644年入关到民国建立,清王朝统治中国300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相对长期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对清文化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清代中国茶饮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展。

1.在饮茶地域分布上,茶文化在清代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早在唐代,江南茶饮习俗就已经开始向北方少数民族传播,而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可谓详细记述了清代我国疆域范围内满族、蒙古族、藏族、哈沙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清代,茶饮文化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虽然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总体喜饮程度已不逊于江南及中原汉族地区。

2.在饮茶阶层分布上,茶文化已广泛地渗透于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

由饮茶而起的文化现象,早期萦绕于文人墨客,随后向上推至皇室贵族,历经魏晋、隋唐,直至宋代,开始真正向下普及至寻常百姓,虽然期间一直存在着雅与俗的纷争,但饮茶阶层的两端拓展,无疑是彰显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清稗类钞》中记述的饮茶阶层,除文人外,上至皇室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涵盖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群,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清代茶饮文化在阶层分布上具有广泛性。首先,就宫廷皇室来看,乾隆、光绪、孝庄后、孝钦后等均有嗜茶喜好。其中乾隆且“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光绪帝“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脚云花,最工选择。”而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共举办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宴席程序即先饮茶,后饮酒,再饮茶,讲究皇家气派,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清稗类钞》中皇帝“赐茶”字样共出现98处,可见“茶”已成为皇帝赏臣封赐的重要物品之一。在紫禁城中,专门设有管理用茶的机构,乾清宫东北设有御茶房,圆明园中大宫门内,西南为茶膳房,东南为清茶房。皇室大婚中最隆重的大征之礼,内务府官除备金银外,还有金银茶?等;光绪大婚奁单中备有雕刻精美的成对金质大茶盘、瓷茶盅以及紫檀茶几等。由此可见宫廷饮茶风盛,且极其讲究。其次,就各级官僚阶层来看,“凡至官厅及人家,……既通报,客即先至客堂,立候主人。主人出,让客,即送茶及水旱烟。”大吏见客,“除平行者外,既就坐,宾主问答,主若嫌客久坐,可先取茶碗以自送之口,宾亦随之,而仆已连声高呼‘送客’二字矣。俗谓‘端茶送客’。茶房先捧茶以待,迨主宾就坐,茶即上呈,主人为客送茶,客亦答送主人。”由此看出,由宋代“点茶”逐渐引出的“客辞敬茶”或“端茶送客”习俗,在清代官场文化中已成为普遍而有效的沟通规则。再次,就百姓阶层来看,在清代,传统茶文化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内涵开始大踏步走出狭小的文人、贵族圈而步入民间,成为社会普遍的追求。《清稗类钞》中记述各地茶园、茶馆、戏园、书场、妓院中百姓的饮茶场景,涉及的饮茶人群包括茶农、胥吏、手工业者、民工、商贩、艺人、乞丐乃至娼妓等等。如在“京师茶馆”中“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为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生动记述了普通旗人的茶馆生活形态;而在苏州,更有“妇女好入茶肆饮茶。同、光间,谭叙初中丞为苏藩司时,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然相沿已久,不能禁。”

3.茶类增加,出现很多新茶,制茶工艺也得到提升

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复苏,官府鼓励和发展茶叶生产,使得茶业在明代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在对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认识、茶叶栽培、采摘、茶园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茶叶插枝繁殖技术的应用,使栽培和制造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达到了传统茶叶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茶叶产量增大,并涌现出不少品质超群的茶类和名品。尤其是乌龙茶的出现、绿茶的全面发展和红茶的繁荣使得六大茶类齐全,这标志着传统茶学的成熟和终结。在清代,名茶约有40种,如:武夷岩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新安松罗、云南普洱、闽红工夫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紫阳毛尖、天尖、庐山云雾、闽北水仙等等。这些名茶大多是在清朝后期逐步发展和命名的,而在清朝前期,则以武夷茶、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等的发展最为突出。《清稗类钞》植物类中,对乌龙茶、碧螺春、云雾茶、六安茶、龙井茶、譫茶、(门身)林茶、蒙顶茶、普洱茶、山茶、宝珠山茶、察尔察(准噶尔部所产)、茉莉花茶等共计13种茶的产地、品性及制作方法加以记述,可谓详细而全面。而在饮食类中还记述有各种花茶的制作方法。

4.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早在唐代,中国茶饮文化就已传入朝鲜、日本,宋元时期传入南洋诸国,进而通过海路和陆路开始影响到欧洲大陆。清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海外贸易量增大,茶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四海赢香,为五洲共赏的江湖地位得以奠定,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急剧扩大。据《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述,从光绪丁酉(1897年)至宣统庚戌(1910年)十年间,“国外贸易年盛一年,……输出品中最重要者为丝茶,丝之输出价值占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分,茶则占百分之二十分,绸缎、牛皮、猪鬃、羊毛、草帽缏、米、棉花等次之。”由此可见茶在清出口商品中分量比重之大,其在西方世界受欢迎程度也可见一斑。

二、清代茶文化发展深度上的新变化

从狭义的精神层面看,有些茶文化学者认为,清代茶文化在茶艺或茶道乃至茶德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思想深度上的实质性发展。这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物质、制度、行为结合精神层面的大文化角度分析,清代茶文化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些发展深度上的新变化。

1.对饮茶利弊功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将茶、咖啡、可可统划为茶类,并指出“此等饮料,少用之可以兴奋神经,使忘疲劳,多则有害心脏之作用。入夜饮之,易致不眠。”在挑选茶叶时,指出“茶之上者,制自嫩叶幼芽,间以花蕊,其能香气袭人者,以此耳。劣茶则成之老叶枝干。枝干含制革盐最多,此物为茶中最多之部,故饮劣茶,害尤甚也。茶味皆得之茶素,茶素能刺激神经。饮茶觉神旺心清,能彻夜不眠者以此。然枵腹饮之,使人头晕神乱,如中酒然,是曰茶醉。”在饮茶的火候上,提出“茶之功用,仍恃水之热力。食后饮之,可助消化力。茶中妨害消化最甚者,为制革盐。此物不易融化,惟大烹久浸始出。若仅加以沸水,味足即倾出,饮之无害也。”但同时提出,“久煮之茶,味苦色黄,以之制革则佳,置之腹中不可也。青年男女年在十五六以下者,以不近茶为宜。其神经统系,幼而易伤,又健于胃,无需茶之必要,为父母者宜戒之。”由此可见,随着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清代已经突破传统科技观中整体认识事物的习惯思维,对饮茶的利弊功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2.在茶饮方式上,清饮和调饮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自古以来,饮茶就有清饮和调饮两种方式的地位之争。唐宋时期调饮法占主导,唐代把盐和姜作为煎茶时必备的佐料。而宋代常见的是核桃、松子、芝麻等。从南宋中后期始,尤其是明清时期,清饮逐渐盛行,并为“正统”茶人所推崇。然而,清代由于花茶及区域茶饮和民族茶俗中调饮方式的不断拓展,茶的调饮地位不仅得以巩固,更与清饮方式并行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朝代彼此地位失衡的发展面貌。首先,花茶在清代普遍流行。严格意义上的清饮是指茶水中不加任何杂物,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点花入茶”应是调饮方式之一。区别于唐宋时期的调饮佐料,清代以花入茶十分普遍。《清稗类钞》中,对点花入茶的一般方法及各种花入茶的具体方法均有记述。其一般方法是“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此外,前文所述乾隆命制“三清茶”以及光绪、孝钦后喜饮之茶都属花茶。花茶在清代的喜饮程度,促进了此后中国半发酵茶的发展,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涵。其次,各地区及各民族饮茶习俗中还存在多样的调饮方式。《清稗类钞》中记述有四川太平、北京、扬州、长沙、广东等地采用调饮方式喝茶的茶俗。其中四川太平男女视酥油奶茶为要需;北京人茶中入香片;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长沙茶肆,“有以盐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而广东地区的茶馆也有饮所谓八宝清润凉茶,茶中入有“杭、大生地、土桑白、广陈皮、黑元参、干葛粉、小京柿、桂元肉八味,大半为药材也。”此外,前文中所述满族、蒙古喜饮的茶、乳茶、藏族的酥油茶都属于调饮茶。可见,由于区域性、民族性调饮方式的推行,清代茶的调饮文化地位大大加强,并与清饮并行发展和繁荣。

3.茶具制作推向新高度

随着六大茶类的形成,以及手工业工艺水平的提升,清代茶具在品种、形状、色彩以及与诗书画艺术形式的结合上,都呈现出新特点,其制作原料除选用传统陶瓷外并有金属料,制作愈加精美,造型风格多样,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高度。首先,就陶器茶具看,清代紫砂壶制作曾达到鼎盛,并成为贡品。《清稗类钞》中对宜兴紫砂茶器倍加推崇。指出宜兴“所出陶器至精,以供茗饮者为多。”并对制作选料的考究加以记述,“色红润如古铜,坚韧亦仅逊之。……其泥亦分多种,红泥价最昂,紫沙泥次之。嫩泥富有黏力,无论制作何器,必用少许,以收凝合之效。夹泥最劣,仅可制粗器。白泥以制罐钵之属。天青泥亦称绿泥,产量亦少。豆沙泥则常品也。”在制作水准上,很多民间制陶高手所作被传颂推崇,如关于明末清初时期的时大彬,记述有“茶壶以砂制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耳,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实佳,固不必专以受水半升为重也,但取其形式古洁,即可注茶。惟当试其盖,可随手合上,举之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另外相传金沙寺僧某,“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胚为壶,附陶穴烧成,世遂传用。光、宣间盛行于江、浙,且有能仿陈曼生之遗式者。”其次,就瓷器茶具看,多体现在碗、盘、托等茶具类型。清代的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独占魁首,成为彩色茶具的主流。青花瓷茶具属于彩瓷茶具,是彩瓷茶具中一个最重要的花色品种,其始于唐,盛于元,在清朝达到顶峰。《清稗类钞》中对瓷茶具制作多有记述,这里不一一赘述。至于金属茶具,由于冶炼加工技艺的世代积累和提升,所作茶具也愈加精致。《清稗类钞》中载有清初锡工黄元吉“所造茶具,种种精巧,其色晶莹,与银无别。”此外,“长沙茶器精妙,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钊以大缕银合贮之。”至于宫廷茶具,更“以黄金为托,白玉为?。”这点从前文所述的皇帝大婚中内务府所备的精美金银茶具中可管窥一斑。

4.茶馆文化真正步入鼎盛发展时期

清代茶馆上承晚明,在数量、种类、功能上皆蔚为大观,完全融入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说茶馆的真正鼎盛是在清朝。作为汇辑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类钞》记述了大量关于清代茶馆中民风民俗,从中可见清代茶俗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首先,清代茶馆遍布南北各地。仅《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述的地区就有北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广州、长沙等城市以及四川、云南等地区。总体看,茶馆于南方更为普及,上海甚至“公共、法两租界,无地不有。”茶馆中茶客纷纷,“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异者”,这些茶馆、茶肆一般都在环境优美之地,并注意饮食方面的服务以吸引茶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景。其次,茶馆类型多样。有以卖茶为主的清茶馆,其环境布置清雅、休闲,茶客多样,但以文人雅士和商人居多;有兼营点心、茶食、酒类的二荤馆,乾隆末年南京“洪福园”、光绪年间上海“同芳茶居”均属此类;有以听书为主的书茶馆,茶客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曲艺弹唱,茶客结帐付钱叫付书钱而不叫茶钱。再次,从茶馆提供休闲娱乐的服务内容来看,晚清时期,上海茶馆中吸食鸦片、娼妓服务等现象日益增多,这应与通商口岸开放和经济日益繁荣有关。同治年间,上海的江海朝宗等数家茶馆,布置华丽,“且可就吸鸦片。”同芳茶居“兼卖茶食糖果,……每日未申之时,联袂而至。”而青莲阁茶肆,“每值日晡,则茶客麕集,座为之满,路为之塞。非品茗也,品雉也。雉为流妓之称,俗呼曰野鸡。四方过客,争至此,以得观野鸡为快。”至于书茶馆中的“弹唱之女,皆妓也,……游客见有当意者,即可点戏令唱……。既点戏,妓佣以水烟袋进,即可询问里居,往打茶围。”显然,此等败俗现象与传统茶文化追求的高雅格调背道而驰,但以文化研究的角度考量,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现实。

三、结束语

由《清稗类钞》的涉茶记述,本文从文化发展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分析总结了清代茶文化发展的一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也许不能全面反映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全貌,但无疑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茶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自于《农业考古》杂志。《农业考古》杂志简介详见.)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六安瓜片;茶文化;茶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叶六安”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金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荼,为茶之极品”。明代大学者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片》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 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 大文学家曹学芹的旷世之作《红楼梦》中竞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荼(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选为中央军委特供萘,还作为部级礼品馈赠给国际友人,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有显著地位。

2007年3月26日至28日,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将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绿牡丹4种名茶,作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领导人。2014年5月8日,由六安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暨2014六安名优茶推介会,在南京市茶叶协会、六安市在外人才协会南京分会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六安瓜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众多茶品中脱颖而出,始终在优质茶叶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感谢先辈因地制宜创造出茶叶的精品,六安瓜片产量以六安市最多,占总产量8 0%以上;品质以金寨县.裕安区两地为最佳,其中“齐山名片”.“红石埂名茶”为六安瓜片之极品。片茶产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 00―600米。由于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现了多种景现,有深山、盆地、低山、丘陵。内山区林地多,耕地少,茶园坡度在2 5度以上,外山区与丘陵相接,峰园坡缓,耕地面积较多。这里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总体温和,但各地温差较大,雨量适中,却分配不均,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沙质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秀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更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为了使“六安瓜片”老枝绽新蕾,切实改变其生产工艺简化、规格下降的实际情况,六安市委、市政府从抓品牌、品质、品位入手,强力突出“六安瓜片”产地、工艺和品质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掘“六安瓜片”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六安瓜片”这一深待闺中的少女,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亮丽的光彩。目前,全市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产品远销日、法、德、美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茶产业应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推出附带产业,现在人们久居都市对田园生活有向往,对茶园进行科学规划,做成旅游产业,政府利用媒体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利用当地现有茶园,划出部分区域,开展采摘节,在当地摘茶季节大力宣传亲手摘茶体验乐趣,吸引没茶地区和城市旅游人群。茶艺属于茶的一个艺术,茶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茶艺的进步,利用茶艺这一艺术开展茶艺表演与旅游度假相结合,茶艺是我国茶文化重要内容体现,现代茶艺表演也是对茶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因为采茶制茶有时间季节限制,为了旅游的持续很有必要发展度假旅游。茶区环境优雅,空气清新,适合给在繁闹市区生活已久的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6篇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二的咖啡与茶都在17世纪传入法国,然而两种饮料的发展历史却不尽相同,在法国的流行程度也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饮料被区别对待呢?本文拟找出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三)大力推广茶的保健功效

从前文的表中可以看出,茶叶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不含脂肪,低热量,还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防止人体内固醇升高,防治心肌梗塞,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灭病原菌等多种功效。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虽然在法国早期就已经意识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但是普通民众并没有意识到茶并不是药,而是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进行饮用的。茶叶的价值不仅在于防治某一种疾病或者减肥,长期饮用对于全面改善身体状态有积极的保健作用。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推广饮茶的好处,而不仅是作为一种药物来宣传它。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7篇

凯瑟琳是葡萄牙的公主,十分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茶文化,嫁到英国前,就已经有了长期喝茶的习惯,她最喜欢的是中国的“功夫红茶”。凯瑟琳公主跟查理国王的婚姻是一场政治联姻,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在英国这个陌生的国度生存,而她最大的安慰是喝茶。在她的陪嫁品种,她带了大量的中国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这些东西陪伴她进入英国,在英国王宫安顿下来。凯瑟琳王后饮茶的习惯迅速影响了英国上流社会,人们把喝茶视为一种时尚,争相效仿。也因为凯瑟琳王后喝茶,英国人心目中只有男性才能喝茶的想法也悄然改变了。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茶叶,已经从英国人眼中带着苦味、能治病的神奇植物变成了高贵时尚生活的标志。而凯瑟琳,也被称为“饮茶王后”。

但是,相对于因喝茶而对英国社会乃至英国文化造成的影响,凯瑟琳的婚姻却没有成为一段美谈。查理二世风流不羁,凯瑟琳王后没有得到他的宠爱,终身没有生育。她把喝茶的习惯带到英国,自己却在五十四岁那年被送回葡萄牙。茶叶,成为英国人记住她的唯一理由。这个时期,是英国特色茶文化的萌芽时期。然而,在此时,因为进口量少,价格昂贵,茶叶代表的是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饮茶这个习惯从上流社会走向普通民众,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妇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在上层社会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在中层社会,妇女对于茶叶的向往也很强烈,她们也想购买茶叶,也想和上层社会的人们一样,品茶,喝茶。中层妇女对于茶叶的向往促进了英国茶叶市场的发展,茶叶进口量剧增。十七世纪末,英国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茶叶价格也随之下降,茶叶开始进入普通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十八世纪初,安妮女王提出了在早餐中用茶来代替麦酒,这直接影响了国人对于早餐喝酒的态度。英国主妇把茶叶放上了餐桌,黄油、面包和茶叶,成为了早餐的习惯搭配。喝茶,成为全国性的生活习惯。这一变革,一方面是女王权利的象征,另一方面,是茶叶本身的魅力和优点所致。工业革命前,英国女性被传统文化“拘禁”在家中,公共场合几乎没有女性的出现,咖啡馆这些地方也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女性的活动范围变大,新的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这时,开始有私人的茶会出现。

这时上流社会家庭的太太、小姐们在家中举行的小型聚会。她们用茶叶和小点心来招待朋友,在一起聊天、讨论。而这种茶会的形式,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得到发展并到达顶峰。可以说,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象征,而它的来源,与一位英国人熟知的公爵夫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就是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安娜女士所处的年代,英国传统的晚餐要在晚上八点半后才开始,由于简单的午餐与隆重的晚餐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对于呆在家里无事可做的女人们来说,常常会觉得无聊、乏味、肚子饿。某天下午,她请女仆为她烤了几片面包,准备好茶叶和奶油,以此来打发时间。后来,社交广泛的公爵夫人开始邀请知心好友来一起享用茶叶和精致的点心,共度午后惬意的时光。而这一行动,被当时贵族社交圈争相效仿,被视为时尚的象征,“下午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活动。这就是“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随后的日子里,以公爵夫人安娜为首的英国上流社会的太太们,对下午茶进行了社会的设计,并积极推广。一时之间,喝下午茶几乎成了所有英国人的习惯。

至此,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形成了。它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却是茶叶进入欧洲国家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式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处处都有跟下午茶相关的描写出现: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在她的小说《维莱特》中,就细致地描述了典型的英式下午茶:“处在这洋溢着尽善尽美的家庭安乐的氛围之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啊!在这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色的炉火辉耀之中,是多么叫人感到温暖啊!为了使这一幅图画十全十美,茶点已经摆在桌子上了——那是英国式的茶点,那全部精光锃亮的茶具,从古老式样的纯银大暖壶、纯银大茶壶,直到薄胎瓷茶杯(这些茶杯因为是紫色的,还上了金色釉彩而色暗)都亲昵地瞧着我。我熟悉这种芷茴香饼,那是用特殊的模子焙制出来的特殊外形的饼,在布列顿家里茶桌上一直占有一席地位。格雷厄姆喜欢吃,那里就像往昔那样——放在格雷厄姆的餐盘前面,餐盘边上则放着银刀银叉。”而另一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也有很多场面,是跟下午茶有关的。这些描写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赋予茶其他涵义,但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下午茶文化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在“下午茶”的发展史上,女性的作用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下午茶、茶点的出现,也是女性生活的变革,它确认了女性在精致的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中的作用,使女性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英国人从认识茶,到把茶变成具有浓郁西方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只用了不到三百五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女性既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促进了茶叶的普及、茶文化的发展,又因茶叶的普及、茶文化的发展而得到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改变自身生活的机会。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8篇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主人公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现代教育工作者和各大高校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体育学科作为德育、思政教育的平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势必要发光发热,以校园体育为载体的茶文化应该受到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就以此为主题,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

校园体育;茶文化;促进

校园体育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校园体育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果在体育课堂合理引入,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学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1茶文化核心思想概述

中国古人对于茶以及茶文化的热爱。时至今日,饮茶依旧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廉、美、和、敬”。它融合了儒、法、佛三家思想精髓,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创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茶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爱茶之人都比较自律,并且茶道文化中的“廉、美”侧重人的修为和自身修养,通过研究茶文化、学习茶文化,能够提升人的品味和道德品质;而“和、敬”则侧重于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协调、共融、秩序。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少,行为举止会更加文明。在当今社会下,竞争压力大,经济发展迅速,物欲膨胀,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风气会受到感染,学生思想也会受到影响,茶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净化校园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发展。

2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环境与内容的特殊性,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丰富学生思想世界,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在当前竞争形势日渐严峻的环境下,学生难免会遭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一旦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悲剧。此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教育责任,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茶文化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因为课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正面面对挑战。其次,茶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从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心情会比较放松、欢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各种知识。体育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而茶文化恰好为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平台,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礼等等,体育教师通过茶道讲解、茶艺展现以及茶礼传授等方式,为体育课注入新鲜的元素,这样一来,传统死板、模式化的课堂被打破,学生在一个新鲜、轻松的环境学习,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修养都会得到提升。最后,当今体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丰富教学形式,而企业还能够强化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通过茶道表演、茶舞操练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促使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需求。

3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

3.1传承民族文化

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提升全面素质,以此促进国家的建设发展。而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其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首先要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要将其作为重点,传承它、保护它。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思想的传授,以此丰富学生的头脑,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茶艺是现代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茶道表演的视频,或者是直接自己表演茶道,通过茶道的讲解,展现茶文化。茶道中有很多茶艺表演需要人们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这正好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形式,教师在播放或者表演了茶道之后,传授学生基础的肢体动作,结合不同茶品的特点,讲解茶艺要点以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思想精髓,达到传播茶文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

3.2凸显茶文化特色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建立独立的茶文化科系,这为茶文化在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校园体育教学中茶文化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挖掘茶文化资源以及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做好教学调研,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逐步完善教学体系,要注重文化普及的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现代体育教学还提倡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比如,中国武术以及舞蹈等等,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很多是与茶文化紧密联系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极拳,很多茶艺表演中都融入了太极拳的招式和理念。太极茶,它以太极拳为基础,结合长壶茶艺技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这种茶艺表演,结合了武术与茶文化的精髓,得到了业界学者的一致认同。太极茶以形为中心,以神为目的,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茶文化艺术,在构建茶文化特色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这类的表演形式,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以无形的文化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品味内涵的提升。这也是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发展得的重要表现。

3.3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通过体育课程这个媒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需求下,体育教学工作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运用更加快速、有效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目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寓言、故事、茶艺表演以及茶文化历史,致学校官方论坛,学生通过点击论坛,了解中国茶文化,同时积极宣传茶文化与体育项目、赛事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与体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茶文化运动,中国教育领域也掀起来一股茶文化复兴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与当地体育部门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开展了很多展现茶文化魅力与体育精神的文化活动,以“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这一届自行车赛创造性的融入了以福建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茶文化因素,将绿藤生态名茶与环湖比较相结合,让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在展现体育精神的同时,品尝到了中国的特色茶品,并了解到了博大的中国茶文化。这是非常具有特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与茶文化的融合,体现了茶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发展与传承。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案例展现给学生,同时也要多多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在学校中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比赛项目,将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太极茶道,教师在传授了太极茶道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比赛,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或者图书等工具,在课余时间搜集和联系这样的茶艺表演,然后选择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成果,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播了茶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茶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体育教育有责任承担起推广茶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担。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拥有较为自由、宽阔的教学环节,很多茶道表演以及体育项目,学生可以实地练习,在自然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放松,身心舒畅,是学习中国茶道、茶文化的最佳时机。本文从茶文化思想、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汪珂永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78-82.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8):23-25

[4]张娟,戚永晔.武夷山举行国际“山水茶”体育•旅游节[J].风景名胜,2010(1):22-23.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自古以来,中西方在文化上就大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在茶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对于近些年发展的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也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小的差别。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中西方茶文化茶艺和英语教学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茶文化异同去研究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首要需要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着属于其特有的文化体系,相应的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其语言也相应地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1语言:文化发展的标志

语言可以说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标志着一个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有记载以来,语言都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同样的,作为一种流传文化的符号工具,它是人类智慧发展下的一种产物,也是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各地区各种族语言间的差异。例如“blacktea”在英语中意指红茶,但是在翻译成中文应该称之为“黑茶”这就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初红茶由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传入英国的时候,由于茶叶的外表是黑色的,所以英国人给它起名“blacktea”这就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不同,从而造成的语言差异。

1.2文化:语言的价值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相对来说,语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就在于文化。自古以来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都是经由语言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在此过程中,语言体现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在语言记录的同时,它可以展现各类文化的情感、发展、艺术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全部时候都是由语言交流来完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例如茶文化,之所以发展壮大流传至今,在《神农本草》和《茶经》中可以清楚地探寻茶被发现和茶文化发展的踪迹。总而言之,不论是对于语言文化来说,还是茶文化来说,两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适当的以文化为辅助,以文化差异为对比,可以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最早源于中国,《神农本草》记载,茶最先是以一种生津止渴的药材被发现,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被人们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经》一书中完整的记载了采茶、炒茶等茶的制作过程。再后来才由中国传入国外。所以说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前提下才发展来的。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茶文化的后续发展,也产生极大的差异。

2.1兴起时间的差异

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兴起时间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各国。茶文化的兴起,有神农氏部落发现后记载于《神农百草》一书,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句话说明了茶在世界上被发现的时间,以及最早茶的作用。在唐代时,茶逐渐兴起,被人们当做会见亲友时的一种饮品。历经上千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沉淀。而在西方国家,茶叶最早传入的是荷兰和葡萄牙,在17世纪左右在英国流行,相比较,兴起时间就较之中国晚了数千年。但虽然如此,可是茶文化在国外的兴起,也致使外国产生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虽然国外的文化体系没有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

2.2饮茶习惯差异

不仅兴起时间不同,由于各方面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茶习惯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对于西方人而言,饮茶是一种享受,并且由于饮食等习惯上的不同,西方人习惯将糖、奶等辅料加入茶中混合饮用,根据自己口味不同,衍生出很多种茶饮品,此类饮茶方式主要以英国为代表。所以在英语中也衍生了很多关于茶的词语和谚语,这些语言中同样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形成西方独特的茶文化体系。除了饮茶方式有所不同外,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和我们也存在很多差异。在英国,人们都将饮茶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即早茶、午茶、下午茶在喝茶的同时享受美妙的时光,很有小资的情调。在中国,饮茶没有固定的饮茶时间,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以饮茶,饭后休闲可以饮茶,体验茶文化内涵,可以饮茶。除此之外,在茶道精神上中国和英国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国家,饮茶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在于享受,即生活品味及生活情调。可是在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主张天人合一,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包含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精髓。

3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教学差异

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在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由于各种原因的茶文化发展的不同,在很大意义上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英语教学上的差异与不同。中国茶文化内涵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英国更多影响人们习惯和文化发展的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于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两种观念带来的语言教育的差异。由于价值观文化的不同,在语言教学上,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在很多教育手法上的不同。在西方英语的教学主要在于发展学生个性,解放天性,而我国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多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并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成绩是教师家长学生较为注重的一点。并且中国偏感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理性的思维碰撞,产生不小的火花。致使两方英语教育其教学目的产生极大的不同。

4茶文化差异下的教学分析

4.1增加文化交流,提升英语水平

在中西方历史发展,文化形成背景等差异下,中西方英语交流还可以以文化中存在的共同点为桥梁。两方在茶文化发展中虽由于思想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茶文化体系,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影响下的发展。语言的教学可以以此为交流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体会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历史,及现如今英国茶文化体系。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如我国历史久远,但是由于英国人的对于茶的热爱,其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例如在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随笔》中提到其一天中光阴时刻之一就是饮茶,享受饮茶带来的幸福与美感。教师以此类文学作品为契合点,体会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内涵,使其感悟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及语感。

4.2文化差异对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通过文化差异开展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例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茶文化内涵,还可以了解英国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趣味性教学,同时也能辅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中,运用中西方饮茶时间,饮茶习惯的不同进行对比,创设情境,组织同学运用英语对西方饮茶习惯进行讲解,或以此为出发点,编排茶文化的情境剧,使学生深刻了解英国语言文化与中国的差异,奠定学生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从而引出相关的有关茶的英语词汇,与英国茶文化发展下行成的一些谚语熟语。教师还可以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向学生展现英国影视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增加课堂教学活力,引导学生用英语对影视作品进行影评,组织简单的英语交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教学效果。

4.3正视茶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产生,和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文化不分国界,当然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英语教学更好地发展。所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具有魅力的。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有引入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的使学生了解英语内涵。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对异域文化完全不了解的背景下,就需要确立茶文化的重要性,以此为桥梁。由于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非常受英国人喜爱,为此发展了不同于我国的茶文化,但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源于中国。而英语又是英国人的母语,在茶文化发展的影响下,语言的发展又势必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把茶文化差异作为纽带,确立茶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借此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语感语境分析能力,了解英语语言背景。同时不忘中国茶文化传承,借此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素质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

5总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是茶文化发展差异,还是语言差异,都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融合国外文化,加强外来文化的学习,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了解西方文化特点,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茶文化,不仅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语言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恰恰就是此目的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维.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6,02:178-179.

[2]梁苑霞.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育[J].福建茶叶,2016,05:241-242.

[3]曾立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性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09:269-270.

茶文化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特点;发展模式

1我国茶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不一,被普遍认可的一个版本要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氏将其作药用以解百毒。商朝时,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贡品,寻常百姓无福触及。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至西汉,开始出现茶叶贸易,茶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日常饮品,深受青睐。而在六朝时期,茶文化与佛教结下渊源,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佛教中吸取禅意,丰富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自唐宋开始,茶马贸易日渐兴盛,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由此得名,此时的茶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范畴,而是承载了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发展载体的使命。至明朝,明朝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了“以茶治边”政策,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且明朝时与茶相关的著作颇丰,为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制茶技术的积累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前期,茶文化还是有所发展,茶叶种类也不断丰富,中国“六大茶类”就是在当时成型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茶叶的产销均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茶文化发展也因此受阻甚至停步不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认识到茶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整个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得以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就是在茶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慢慢沉淀、累积,最终自成系统。

2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

2.1多方关联性

我国茶文化走过悠悠数千年,其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历史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与茶相关的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管是制茶、喝茶还是对茶之深韵的体悟均有涉猎。其二,与茶叶贸易紧密相联。贸易往来越发达,茶文化的发展越迅速。通过贸易,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三,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发展不只包括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还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另外,人们的不同需求对茶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同的饮茶需求及饮茶方式能够催生不同的饮茶文化。

2.2阶段性

纵观我国茶文化发展史,它是高低起伏、悠长而曲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并将其加以运用开始,茶文化便已经萌芽;两晋以前,是其形成阶段,茶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饱满;两晋以后则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内涵也在日积月累中愈渐深厚;至唐宋,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茶叶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朝时茶叶产业开始有转型趋势,明朝至清朝前期可谓茶文化的转型阶段,与茶叶相关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茶叶类型及饮茶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日趋多元化;清朝后期,由于外敌入侵、政治动荡,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茶文化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茶叶产业重新得到重视,茶文化得以重建和恢复,并以良好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发展进入复兴阶段。2.3筛选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驰名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保留至今的文化精髓。世间万物都是良莠兼具的,具体到茶文化,不管是制茶技术、茶叶种类还是饮茶方式,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不断筛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华部分。人们对茶叶运用方式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直接用其鲜叶,到之后的烹煮取汤,再到后来的冲泡饮用,并针对不同茶叶种类开发出与之对应的多种饮用方式,最终形成格调高雅、散发清幽芬芳的茶艺文化。正是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筛选性,保证了我国茶文化的优秀特质。

3我国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1传播主体多元化

茶文化受众广泛,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古至今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另有文人墨客、僧侣隐士等,在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权贵人士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茶文化发展及传播的促进影响力度最大,甚至决定了其发展走向;而文人墨客取材于茶创作的大量佳作流传后世,对茶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僧侣隐士将禅宗寓意融于茶中,丰富了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平民百姓除了作为茶的消费主体之外,也是茶的生产者,伴随他们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大量民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通俗文化,而对于制茶技术和产茶经验的积累,是茶叶产业进步及茶文化发展的基石。

3.2传播路径多元化

由于茶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各异,采用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要权贵可以从宏观入手,在制度制定、机构设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而生活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地理环境,有着不同民风民俗的各族人民,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风格各异的茶文化典型特色,从中观层面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文化进行细分,比如对一个具体茶种产生历程的讲述,一次茶艺表演的深度展示,或者是一条茶品广告的独特诠释,都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微观路径的不同表达。

3.3涉及领域多元化

茶叶产业是一个多环节的链条状体系,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种植生产阶段涉及农学、化学、生物学,经营销售阶段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商学、社会学,运用阶段涉及医学养生、民风民俗,以及发展为茶艺表演时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及艺术审美。另外,在茶文化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彼此迥异的,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4成果表达多元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成果正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茶楼古迹、优质茶种、茶具、茶书、茶画以及产茶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记录古籍;成为制度财富的茶叶政策、茶叶律法以及茶俗茶规;以文化艺术形态体现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词以及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茶道、茶德,以茶会友、颐养性情等。当今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文化成果也进行了多方融合,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4我国茶文化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着眼全球化发展视野

社会在发展,21世纪是全球文化信息竞争的时代。我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有绝佳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吻合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走向,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各地状况,在凸显自身风格的同时扬长避短,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文化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茶文化进行积极创新,并把握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展规律及全球化发展走向。

4.2协调运用研究成果

对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唐朝,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初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茶文化的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实践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所局限。随着研究层次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且显示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茶产业中,茶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处处都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入及应用。可以说,茶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是其价值体现的不同侧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和谐有机地进行融合,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研究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3打造良好发展平台

纵观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研究的发展水平在最初是先于对制茶技艺及茶叶产业的研究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受“科技就是社会竞争力”的影响,人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及其研究成果远远优于对单纯茶文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文化又将重新占据最具竞争力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契机,为茶文化的积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大力打造茶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成果交流互动平台;合理利用茶叶种植园及生产基地,以实地考察方式增强茶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深入挖掘茶文化中蕴含的典型中华特色,打造我国茶文化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以促进其传播及发展。“盛世兴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茶文化的迅猛发展也是当务之急。我国茶文化在继续发展的历程中,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深入揭示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化核心、明确发展导向。将茶文化作为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作为产业发展融合的纽带,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物质需求,并通过向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渗透的方式,寻求与整个民族气质的和谐统一,使之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另外,茶叶产业的技术、经济与茶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建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势必激活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龚永新.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

[4]浩耕,梅重.数典[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上一篇:高级家庭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中体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