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04 17:42:36

社区建设特点

社区建设特点篇1

一、两型社会社区文化的特点与表象

以人为本、文明社区、和谐家园是两型社会最大的文化特点。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居民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就社区文化的表象而言,它主要集中体现在理念文化、社区行为模式、社区视觉表现几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共同创造社区文化的品牌形象。所谓理念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区的精神文化,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对内是社区内在的凝聚力,对社区成员起到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对外是社区识别的尺度,展示社区品牌形象和精神风采。社区行为模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部系统,包括社区内部环境的营造、社区服务培训教育及社区成员的行为规范;二是外部系统,包括居住环境、服务活动及公共关系、大型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等。社区的视觉表现系统是将社区的文化理念通过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传达出来,从而使社区的精神、思想等主体性内容以视觉的方式得到外化,使社会公众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社区的信息,进而提升社区文化形象。

二、社区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

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必然体现在社区的人文精神上。而社区文化的构成和形态,主要受社区的人群构成、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要有效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从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入手。针对社区的不同因素,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挖掘它的资源并加以运用:第一是个性化,社区的资源系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改造和整合,运用科学的手段、技术、设施和方法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在资源运用和设计上要力戒一般性,要超脱平庸;第二是民族化,社区的特色文化包括社区的历史传统、民族特色。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民族精神、民族习惯、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的形象;第三是多样化,社区文化的多样化设计要求文化形象表达的方式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能反映个性化,也才能体现民族思维的形象分析力。所谓多样化就是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围绕理念传达、理念宣传的设计上都要力求丰富多彩,标语、口号都要富于思辨色彩,不能淡而无味。它使社区不再是一盘散沙的群体,而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理想追求的团体。

三、建设品牌社区文化形象的策略方法

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导入品牌形象建设,将社区特有的文化形象有效地展示给社会公众,为城市社区建设确定了一个明晰的目标,使社区由内到外都有一个和谐统一的定位。社区以良好稳定的个性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如何以品牌形象建设策略来进行两型社会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呢?品牌形象建设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特点,包括VI,BI, MI三部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要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完美的城市社区形象,就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外在物质环境的改善(VI建设)与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MI建设)结合起来,把满足居民个性发展要求(BI建设)与提高社区的整体形象结合起来。但在具体实施时,又必须突出重点,解决难题,亦即要找出影响城市社区形象的主要因素,下决心解决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社区品牌形象。

如同企业形象设计一样,社区形象的外在表现也可以通过视觉形象设计来重点表达,这是建立和塑造社区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设计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艺术审美原则。在视觉识别设计的内容中,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四要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是社区地位、尊严、理念等内涵外在的集中表现,并构成了社区的第一特征及基本气质。同时,也是大众认同的统一符号,由于视觉识别负载着传达社区文化、社区理念、社区形象等信息,因此,视觉识别的策划与设计必须具有寓意性、直观性、表达性和传播性。我们在设计时,必须遵循视觉元素的统一性、易识性、适应性、独特性、艺术性的原则。

在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中,和谐社区、幸福家园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心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工作者,我们认为在城市社区进行品牌形象与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义的举措。社区文化形象建设策略的研究与实施,将两型社会社区建设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社区建设特点篇2

目前,桐柏县已启动建设24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7个被列入南阳市试点。他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清思路,科学谋划

2011年以来,桐柏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总结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的结合点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来抓。在建设思路上,打破原有自然村、行政村的界限,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平房向楼房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实施“三个加强”(即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主导产业培育),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把215个行政村3251个自然村规划整合为8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两个整体推进乡镇,计划利用5~10年或更长的时间,使全县农村全部实现社区化。在工作部署上,按照“政府引导、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多元投入,典型引路,积极稳妥推进。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坚持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以科学规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发展。

(一)坚持突出特色

桐柏县先后聘请多家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上,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因势而建;建设规模、建筑风格灵活多样,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各具特色。如月河镇西湾社区,依山势建特色民居,同时为适应旅游度假、农家乐产业发展,建有以商住楼为主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在建筑风格上,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高标准、先进性、有特色、有品位。如依托桐柏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金果园社区,依托毛集镇“百年莲花堰”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南湖社区,临近淮河之滨而建的城郊临淮社区等,既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风格。

(二)坚持节约土地

桐柏县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五规合一”,使各种规划相互衔接。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必须少于原有居住用地,农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空间等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科学合理用地。预计全县各类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5.6万亩。

(三)坚持生态宜居

在社区功能区划分上,除完善各种常规功能区以外,要有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适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在社区选址上,临近主要道路选址,方便出行,适应农民耕作习惯,保持耕作半径在2公里左右;在居住环境上,充分结合山区、丘陵、平原的特点,建设生态型社区。如程湾乡依托石步河水库风景区,规划建设山区生态旅游型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迁移居住吸引力很大。在社区户型设计上,高、中、低档均有,偏重中、低档房建设,以适应农民消费需求水平。如月河镇西湾社区的居民,每座两层小楼仅需10万元左右就可以入住,农民称赞社区房屋“好而不贵”。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一)建立宣传发动机制

他们在县电视台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宣传报道专栏,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访谈”节目,由各乡镇书记或乡镇长、县直有关部门“一把手”和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等,逐人录制访谈节目,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设想、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桐柏县营造出浓厚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氛围。他们还在桐柏县委宣传部主办的《今日桐柏》上,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解读专栏,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政策进行详细解答。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桐柏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扶持办法(暂行)》《关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暂行办法》《关于整合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各类社区设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相应的奖补标准,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进行奖补;推行政策性项目资金备案制度,将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资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接,集中项目资金投入社区建设。2011年以来,桐柏县共争取投放到社区建设上的项目60多个,共计2亿元。

(三)启动市场化运作机制

桐柏县坚持多元化投入,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共吸引各类投资商投资6.3亿元,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70%,社会力量投资逐步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做强产业,激活动力

桐柏县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和各个社区的区位优势,坚持集约经营、集聚发展、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创新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社区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截至目前,桐柏县启动的24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中已确定茶叶、中药材、特种养殖、旅游服务、编织加工、名贵花木、碱硝产品营销七类支柱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如月河镇西湾社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程湾乡邓河社区的茶叶、中药材产业,安棚镇利民社区的编织加工业等。全县24个试点社区从事支柱产业的劳动力2万余人,年创产值逾4000万元,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支柱产业。

五、示范带动,加速推进

桐柏县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启动建设1个新型农村社区。2011年以来,把安棚镇的利民社区、城郊乡的临淮社区、月河镇的西湾社区等7个社区作为桐柏县重点试点社区,予以重点扶持,倾力打造。

为加快试点社区建设,县财政投入启动资金1500多万元,支持重点试点社区先期开工建设。同时整合各类政策性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集中捆绑到重点社区。目前,7个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已完成各类投资1.5亿元,建成新型住宅1100套。

在试点社区的带动下,桐柏县各类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迅速,已经建成新型民居1954套,新修道路67条77.2公里,治理河道12条7.6公里,新建文化广场23个、日用品超市54个、农资超市33个,配套幼儿园、敬老院、学校、卫生所、文化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80多个。

社区建设特点篇3

一、抓构建,构筑新型社区组织体系

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我们从理顺组织体系入手,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组建社区组织,形成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一是以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为依据,结合人口分布状况、区域的特殊性、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和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特点,经过调研,将原有的11个居委会重新整合为6个居委会,冠名社区。根据党员属地管理的原则,同步调整社区党组织,撤销原有的11个党支部,成立局机关支部和6个社区居委会支部,配齐党支部书记。实行社区党务、居务分工后,支部书记以主要精力抓党建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社区党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二是创新社区工作机制,各社区党支部分别组建社区党建联席会,订立制度,定期开展党建工作研究,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机关及各单位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格局,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党支部指导居委会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组建社区党建联络员队伍,一支由区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定点挂钩社区的联络员,深入社区党支部,为社区党建出点子,提思路,既密切了党群关系,又充实了社区党务工作力量。社区工作机制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建设,形成合力。三是加强党务队伍建设。我们从提高党务工作者素质入手,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社区党务干部参加市理论培训班,定期举办培训会,召开学习交流会,赠阅《社区党支部工作指南》、《党支部工作指导》、《福建党建》等书刊,还选派他们参加厦大社会学系专题学习,不断强化社区党务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驾驭社区党支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社区党支部相继提出争创新型社区的目标,班子成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齐心协力投入社区各项工作,社区建设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逐步实现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抓管理,社区党建制度日趋规范

民政局党委现有党员20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离退休党员,近年来还有不少下岗职工、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党员进入社区党支部。根据社区党员队伍状况,我们注重加强对党员教育和管理。一是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党建目标责任书融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工作于其中,还明确了具体措施和责任,党委定期组织考核,以此强化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有力地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的落实。二是拓展党员教育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区党建工作知识、党报社论为经常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科普知识讲座,党建资讯网,利用一校一室(即市民学校和党员活动室)及提供学习用书,开展学习会、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了教育内容,提高了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社区为阵地,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的系列活动。机关支部党员以高效、务实、廉洁、勤政的作风带动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社区老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开展“老领导,献余热”、“老劳模,新贡献”,发挥各自特长,服务社区;各社区夕阳红医疗队、科普知识宣传队、关心下一代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形成了机关支部带动社区支部的良好局面,发挥了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严格按照程序,发展新党员。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重视在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发展党员。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转正工作,除抓好思想汇报外,还将其八小时外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与表现作为考察内容,使预备党员日益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发挥党员的先模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社区党建工作日趋规范,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抓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委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拓宽服务内容。新世纪伊始,抓紧建立“鼓浪屿区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为民服务窗口集政府行政事务受理与社区服务于一体,将与居民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事务和社区服务、计划生育、卫生、城建以及法律援助等35个项目全部迁入中心,实行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并设立低保热线,解答居民疑问,切实达到了为居民排忧解难、快捷便民的目的。

二是设立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确立家政、文体、医疗、老年、环保、中介等服务项目,开通24小时求助热线,开展社区环境卫生保洁有偿服务。截至上半年,共接受群众咨询350余起,受理群众求助70多起,并解决10名无业、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服务,及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律援助、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社会救助、送货上门等多种特色服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壮大社区服务队伍。社区党支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在组建一支涵盖家政、医疗、老年、水电维修等多项服务内容共有200多人参加的社区服务队伍的同时,将社区教育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纳入其中,壮大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实行微机化管理,并为每位志愿者发放志愿者手册。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党支部分别开办培训班,为培训者颁发培训证;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用工储备”制度,将用工储备资源向外来人口延伸。社区服务格外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立,不断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为居民群众解决了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四、抓特色,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区委组织部在社区党建工作创新上下功夫,指导民政局党委立足辖区单位的优势,挖掘社区资源,对社区党支部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共育共建,逐步形成了一居一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注重整合社区资源,培育特色。社区党支部发挥辖区单位资源优势,使资源为创特活动服务。如旗山社区党支部利用与音乐学校、中山图书馆、国家海洋气象局的共建活动,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把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题活动向社区各角落延伸,定期开展的定点故事会和外来青工读书会,设置的健身房及流动图书站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创建“公仆楼”、“音乐楼”、“科普楼”等特色楼院为居民举办科普讲座、家庭音乐会,及公仆与特困户结对子等活动,丰富了科技、体育、教育进社区的内涵。旗山社区被确定为省文明单位示范点、市级科普示范区,社区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龙头社区党支部以法律进社区为抓手,相继开展“法律进百家”、“理论、政策、法律”三入户活动,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法制信箱”,开办“法制学校”,举办“法律有奖竞答活动”、法律夏令营及模拟法庭,为居民服务上百次,社区里涌现了一批学法、用法标兵户,刑事案件下降至零,逐步形成了法律治居的管理模式。

二是注重共建共驻活动,创出特色。社区党支部在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的共驻共建共创文明社区的同时,还重视“一结两帮”的促进作用。延平党支部抓住市争创国际花园城市的契机,深化社区环保教育,制定创绿色环保活动计划,开展军地共创“绿色环保社区”活动,先后组织召开动员大会,举办花卉栽培讲座,开展分发宣传材料、百盆鲜花进百家等宣传活动;组建社区护绿志愿者队伍,定期对环境保洁予以督导,开展我为绿色环保作贡献的“除废物、种花草、保环境、美家园”活动;举行绿色畅想征文演讲比赛,组织环保征文,汇编成册。社区党建联络员、八连战士、社区工作者、区直机关干部踊跃参加,共建共创绿色环保社区活动,优化了社区环境,凸显了社区特色。

三是借助专业人才优势,孕育特色。各社区党支部把关心弱势群体作为为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开展帮扶弱势群体的系列活动。如福祥社区从辖区的实际出发,与厦大社会学系开展“阳光社区”计划的课题研究。以单亲家庭为对象,先后通过联谊、心理游戏等活动多次,设立“心理直通谈心室”,开通“阳光热线电话”、举办高考前夕的心理辅导讲座等一系列心理咨询活动,解除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使辖区21名单亲家庭子女感受人间亲情;以“党员联系户”为载体,开展上门义诊,为残疾人送药送饭,使弱势群体沐浴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党员的帮教队伍,以理服人,引导和鼓励帮教对象改邪归正,社区党支部依托专业人才优势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孕育了至理、至爱、至亲的感情,“阳光社区”创建活动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颇具特色。民政局党委建立的厦大社会学系大学生工作站,借助大学生的理论优势指导社区建设,推进了社区建设向社会延伸,增强了社区党建的活力。

社区建设特点篇4

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微型小社会,它的组织形式是城市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组成的社区群体,是社区人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社区文化的特点 社区文化的特点:一是在性质上,它具有社会性,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二是在形式上,它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针对封闭性而言,主要涵义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社区文化把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小区文化等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特有的社区文化,实现了社会办文化;三是在组织上,社区文化具有网络性。网络性的涵义主要是指群众文化系统、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组织构成的群众文化网络。它要求重视载体建设,加强群众文化系统、机构和组织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群众文化的辐射力;四是在服务途径上,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传统的群众文化是服务型文化,而社区文化则集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服务经营型和经营型四位一体的新型文化模式。由于社区文化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从而也决定社区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使社区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因此,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中的基础。 二、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目的的客观需要 目前,社区建设模式采取的形式是“共居、共管、共建、共享”,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立和睦、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和美好的人居环境。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各类居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空间内,一起管理这个微观小社会,一起建设家园,一起享有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不断地推进社区走向繁荣。社区文化社会办,从而实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社区文化做为与社区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化体系,形成本地区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文化。  三、开展社区文化的途径  1、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 社区文化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的思想、组织、业务和设施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要详细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使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要以文化理论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建立文化专干队伍,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社区文化队伍思想、理论和业务水平。  社区文化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需具备固定的设施与设备;把社区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为群众排练文艺节目,举办展览,进行科普和时事宣传,开展图书报刊阅览,举行各种活动必要的场所;尽可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吸引广大群众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 2、开展赋予地区特点的地域文化 由于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不同,社区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不同民族、不同社区的群众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风习和文化传统。要做好社区文化工作就必须充分尊重并顺应其规律来开展活动,只有这样,社区文化工作才能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本社区的文化土壤中,当地人民乐于接受,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社区建设特点篇5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新体现,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体现,对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远影响。

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社会学认为社区建设包括卫生、治安、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每项内容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任务,影响着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对整个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现状

新农村社区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党和政府领导有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我国已树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下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文化。新农村文化的不断推广逐渐影响着广大村民的意识,逐渐参与到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浪潮当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农村文化呈现了“群众参与,特色鲜明”的格局,对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差异很大,参差不齐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起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地区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社区整体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与这些地区相比,在偏远农村国家政策普及较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相应地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大众文娱活动等方面,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找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点,导致许多带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现象丢失。另外,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普及利用力度不够,有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没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现在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没能真正让农民自己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增强居民归属感、提高群众精神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繁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软实力也要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缓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其它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可以起到活跃社区的作用,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区的生活和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服务的提升、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社区治安的稳定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民理智地看待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加快新农村实现繁荣的步伐。

(三)新农村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使群众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政治文化、文娱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添社区的活力,提高农民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运动健身、健康饮食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会逐渐增强,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任务的引领下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与完善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的头脑

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主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的认识和领会。指引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按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把握社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开发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遗产,鼓励继续发展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对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拓展社区文化的内容。平衡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传统文化、地区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

(三)激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通过社区文化的大力发展促进农民观念意识的改进,调动农民进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建设村民素质整体较高的新农村社区。

(四)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认识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意义、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加快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普及,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增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要做到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将各种有益文化融为一体,让农民群众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自身的益处。

(二)加强社区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包括图书阅览场馆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社区文化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使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资源实现村民共享,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发展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文化建设,充分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能够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活动、科普教育、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

(四)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组织化的轨道

加强社区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创建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完备、特色鲜明、组织领导到位的新局面。

(五)通过政策导向或其他方面的措施平衡地区之间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差距

通过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地区帮助指导文化建设落后地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同步发展;政府通过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帮扶力度,缩小地区文化发展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社区文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六)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发掘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具有教育、娱乐、信息传播、社区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开展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提升,带动地区文化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6期

②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第2期

③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工程与建设》,2006年第7期

④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共萧县县委党校)

社区建设特点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青岛市;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82(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2-0153-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青岛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项具体举措。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积极举措与成功做法,对其他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1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青岛市各个区、市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2007年全国首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市举行,青岛市做了典型发言。胶南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民政部向全国作了转发。2009年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创建评估。莱西市突出“六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崂山区提出完善“五自”(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体系,培育“五型”(民主型、规范型、稳定型、便民型和活力型)社区;城阳区和即墨市试行“宅基地换房”等政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各区、市结合自身情况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青岛市政府把这一工作上升到更高层面,勾勒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与具体路线图。

1.1出台《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宏伟蓝图

2012年4月青岛市《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提出,将以四方区、李沧区为重点推进七区统筹,以平度市、莱西市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县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乡镇(街道)合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农村产权、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户籍管理等改革,构建城乡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国家东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下沉、循序渐进、和谐集聚原则,在五市规划建设大约1 000个 3 000~5 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上半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年内开工建设100个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50%以上。此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市级财政给予每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给予每个完成规范建设的特色园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区、市予以等额配套。

1.2下发《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路线图

2012年8月青岛市在黄岛区和胶南市召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会,下发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路线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两区共建”,即将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经济园区一起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个融合”,即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其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做到“八有”: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厅、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幼儿园、有党员远程教育室、有文体活动中心、有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坚持配套完善,市场运作;坚持依法办事,创新体制机制。

2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青岛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为重点,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农民主体、组织保障的要求,着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

2.1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

结合青岛市总体部署与要求,各区市立足当地实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以规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村庄规模、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3 000~5 000人、服务半径1.5~2.0公里的规模,将现有的5 400多个行政村整合为1 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例如,胶南市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结合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和乡镇合并试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基础配套,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把全市980个村居规划成为183个新型农村社区。

2.2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青岛市各区市探索出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多种类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实现方式。

城中村改造型: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对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村庄,积极推进村集体股份制改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和资源,重点采用“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集中改造。

小城镇集聚型:以建制镇为依托,引导镇驻地周边村民和其他有条件的村民向镇驻地聚集,做大镇驻地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社区。

功能整合型:对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的村庄适度整合,建设以集中居住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型社区。

龙头企业带动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周边村庄联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中心村融合型:对暂不具备上述集聚条件的村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确定合理服务半径,将几个村庄融合为一个社区,提升中心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辐射带动周边村庄。

2.3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巩固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成果,完善水、路、电、气、暖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由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各类公共服务,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综合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超市等“八有”标准。

2.4渐进推进社区组织改革与建设

坚持社区建设组织先行,多村合并后仍保留原行政村建制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成立新型社区党委,同时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负责社区建设和自我服务。在基本实现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的社区中,适时依法撤销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所辖各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

2.5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经济融合

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适时启动原行政村股份制改革,坚持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和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原则,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的要求,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和管理。对社区建设中新形成的资产,按照股份化要求,量化到每个社区居民,进行股权登记,实行股份制管理,逐步实现社区经济融合。

2.6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园区建设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采取直接投资、土地入股等市场化手段,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社区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村企联合”、产业园区与集聚性农村社区共建,规划产业布局,培育新产业,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3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3.1多方协同,合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引领社区建设,实现部门、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组织各类公共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引导社会组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还要引导成立社区建设过渡性组织,搭建各方对话的平台。青岛市成立的社区建设民主协调委员会,就是在基层组织改革中的一种有益探索。

第二,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农民自愿,农民满意,让农民得实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核心是农地身份的“转换”:农村宅基地转换为耕地或建设用地、承包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与全部或部分的市民权益的交换[1]。这个交换必须充分征得农民同意,做到公平合理。

第三,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探索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金融优惠、社区服务优惠和冠名等多种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能人”支持或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各类科技、通讯、金融等服务机构与经营组织将服务网点延伸到新型农村社区,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一体化和社区商业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力推进。

3.2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庄合并、人口集中,而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2]。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镇驻地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标准方向。例如,即墨市王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就专门聘请曾设计“青岛五四广场”、“青岛音乐广场”、“奥帆中心海景剧场”等多个大项目的公司来承担。因此,要摒弃就社区规划作社区规划的简单做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实行社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县域村镇体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规划协调统一,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注重现念与民风民俗等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民居美观性、实用性与周边环境的衔接统一,以生态良好、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高品位规划吸引农民群众主动融入社区建设。

3.3因地制宜,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多类型推进。城市近郊、产业集聚区、集镇周边、特色产业村可能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型确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一刀切,而是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几种新型农村社区类型。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结合本地特点,科学合理地确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类型,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设适合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社区。

3.4服务到位,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安居”

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集中居住,不能只是农民住房由平房改为楼房,而是一个空间集聚、产业配套、设施齐全、服务便利、管理自主、环境友好、生活富裕的地域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各具特色的共同体。

保证农民“安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各类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到位,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公共服务需求是许多地方的基本做法[4]。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5]。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服务下沉,建设服务中心,努力全方位搞好对农民的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公益,把社区建成居住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集居住、生态、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3.5两区同建,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乐业”

“乐业”方能“安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积极为农民就业提供服务,在社区建设的同时推进经济园区建设,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两区同建,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发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现代农业,保障农民收入的实质性增加和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真正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56-57.

[2]济南市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研究课题组.济南市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1:119-124.

[3]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4]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7.

社区建设特点篇7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永川区 社区图书馆 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03-02

Abstract:The artical investigated the service and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ibrary in Yongchuan and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service features.Furthermore,the community librarys’construction idea has been proffered that can provide innovative service and serve local economy.The cultur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positive energy will be constructed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ith healthy,rapid and sustainable.

Key words: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Yongchuan city community library Innovative services

城市化是人口分布由乡村散居向城市型集聚转变的过程,是财富、技术和服务集聚的过程,是生活、生产、文化等转变的过程,其衡量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经济职能、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要素[1]。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将引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实现中国21世纪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也将带来很多弊端和社会问题。如英国早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公共卫生危机,美国因为政府调控措施不到位,出现城市的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而拉美国家在片面追求城市化水平,在缺少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出现了庞大的城市失业群体,并带来大量贫民窟的出现和犯罪率的上升等社会问题[2-3]。如今,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期,城市人口与规模快速增加,鉴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政府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制、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服务系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新增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使其真正转换为城市市民。其中,建设高质量的社区图书馆是提高市民政治、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的有效措施。社区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城市精神,促进文化发展,滋养市民灵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责任,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城市化发展必须加强社区图书馆数量、质量、服务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建设。

1 永川区社区图书馆状况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1 h经济圈内,全区幅员1576 km2,总人口110万,是渝西地区的中心枢纽,是重庆市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是重庆规划建设“城区面积100 km2、城区人口100万”的“双百”试点城市。2012年,永川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50 km2,常住人口达到5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32%。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区政府重视文化服务建设,近几年投入经费30多亿元,建成了全区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重庆市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1.1 多元化的建设思路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政府应坚持普遍均等的原则,确保良好的选址。近些年,永川区在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时已将社区图书的建设纳入规划中,认真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严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采用政府统一规划,以“政府投资兴建,社区负责管理”模式为主,其他投资模式为辅的形式,在每个社区建设与其功能相匹配的图书馆,实现以区中心图书馆为核心,各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蜘蛛网布点模式。

目前,永川区已建成大中型城区图书馆和村社“农家书屋”模式的小型图书馆共210个,设立镇街图书漂流点25个、村社外借点627个,合计藏书198万册。全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400 m2,共有阅览座席287个,服务器5台,计算机65台,总藏书量15余万册,常年向读者提供借阅报刊323种,设有综合阅览室、借阅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培训室等服务窗口[4]。农家书屋、镇街图书漂流点和村社外借点分散的文化服务点让好书四处播散,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文化影响,形成一种现代文明独有的正能量,成为永川城市文化的“根”和“魂”。

1.2 多形式的服务活动

在现代化城市中,社区文化被视为是社区发展的灵魂。永川区积极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建城、以文兴业”的文化发展路径,大部分乡镇、社区图书馆将此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围绕思想、文化、技术为核心开展了多形式的服务活动。

首先,市区图书馆依托“农家书屋”、镇街图书漂流点和村社外借点推出“送书下乡”、“书香漂流”、文化义工、乡土文化等特色服务,已放漂300余次,惠及群众1000万余人次,并提出“送文化”不如“种文化”的新思想、新思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其次,社区图书馆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多读书、读好书,使他们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第三,“农家书屋”、镇街图书漂流点和村社外借点利用它与社区零距离接触的特点和优势开拓图书馆服务,向居民群众推荐各种健康、有益的书刊,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功能进行科普宣传教育,达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的目的。第四,结合“社区特色”进行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组织人员搜集素材整理、编撰各种文献资料,并编排、演出文化节目,大力宣传乡土民俗文化,让乡土文化代代相传。例如来苏镇的来苏枪、陈食街道的烟火架、双石镇的板凳龙、松溉镇的九大碗、双石镇的小金龙,这些原本“土气”的乡土民俗文化在永川区每个镇街和村社都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永川区社区图书馆建设在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发展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调研发现该区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金投入不到位、资源建设结构不合理、主动服务意识薄弱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

2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模式的建议

2.1 加大投入,建成智能化社区图书馆

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是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走访调查时,我们了解到很多社区图书馆资金投入不足,除了文广局统一配送的资源外,其他渠道筹集的设备购置经费很少。很多社区图书馆操作流程智能化程度不高,没有检索和借阅系统,更没有自助借还系统,仍采用“碰运气”的逐册浏览方式查找图书,借阅还采用手工登记方式。这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社区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加大社区图书馆的投入力度,设置专用经费购置智能化设备和软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的相互交互,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图书馆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营造与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氛围的功能。

2.2 地校合作,多渠道构建资源平台

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职、高职等职业院校成为各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如永川区建设了20多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的图书馆已经建设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其内容覆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形成了纸质馆藏、数字馆藏、虚拟馆藏相结合的资源体系。因此,社区图书馆可积极主动的与学校图书馆达成共建流动书屋的协议,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对精神文明的需要。例如兴龙湖社区与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达成了共建协议,服务内容为:(1)、为社区读者提供借阅证办理、图书借阅等服务;(2)、给予图书采购、分类、编目、上架、系统架构等业务指导;(3)自愿免费提供图书供乙方使用,图书量不低于200册,并负责图书的轮换调配,原则上每半年更新一次图书。(4)、双方自愿基础上,不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等。合作实践表明:社区与高校图书馆共建能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互利,让社区居民增加阅读面,提高各方面文化素质。

2.3 互动企业,建设特色社区书屋

在全国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大型企业,他们在城镇化进程和社区中建设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坐落永川新城的凤凰湖社区的多家企业,其企业员工以社区居民为主,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就等同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因此,这些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居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家属院联合构建一种由企业共同投资、政府监管的特色社区书屋。该书屋在资金投入、管理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将有别于其他公共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以人文素质和企业生产需求为主,多购买一些创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图书。在开放时间设置方面与企业人员休息时间对应。制度保障上应更多涉及到各企业的公平、公正和长期支撑等方面的内容。总之,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社区图书屋是双赢互利的有效途径。

2.4 创新服务,拓展社区图书馆功能

社区图书馆是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站,具有文化积累丰富、多元文化融合、学习氛围浓厚的优势,在社区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社区图书馆应立足于“以社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考虑社区的文化背景和人员结构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文化建设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发挥文化的正能量。

首先,必须建设最符合本区所需的特色资源。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深入社区单位和家庭进行调研,充分应考虑辖区内的文化特色和服务对象的主体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构建适合社区人群的图书资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其次,社区图书馆还应开展一些列讲座、知识竞赛、趣味活动等。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以“教育子女”、“企业经营”、“就业技巧”、“生活常识”、“法律知识”等为主题的讲座;在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元旦节等节日中举办一些游园或者竞技方面的趣味活动;在宣传党的十精神时组织一些知识竞赛。让居民在轻松、快乐的生活中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相关方面的精神,推进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作为社区提供文献资源的圣地,还要根据读者的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适当的辅导特殊家庭孩子的功课、帮助读者使用网络资源、提供“送书上门”等义务服务,为企业组织行业市场分析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特色活动。让社区单位和居民真正感受到图书馆的作用,体现社区图书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做出努力。

3 结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内生变量”。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区域经济实力,又体现了社会政治面貌。重庆市永川区在文化强区的方面取得的成绩表明了社区图书馆在城市化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探索出的经验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焕民,宗振利.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投资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9):129-130.

[2] 白雪.国外城市化的实践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广西城镇建设, 2007(5):42-46.

[3] 黄升旗.中外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4):123-125.

社区建设特点篇8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前提

社区党建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注重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社区党建必须紧紧围绕“社区”的共性和特性,立足社区,来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

社区党建的区域性。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削弱,人对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正逐步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社区党建必须牢牢把握区域人群的思想实际,服务于区域建设的中心任务,形成强烈的区域性的特点。街道工委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更新观念,增强政治敏锐力,坚持从区域特性出发,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和覆盖面,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社区党建的共融性。社区正逐步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阵地。社区功能的全面发展,促使社区党建工作在组织、管理、建设上有新的突破。逐步实现从封闭式管理向协调、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条块分割的组织方式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从依靠党组织自身力量的活动方式向整合社区资源的方向转变。促进社区组织成员党建工作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融合性。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社区为纽带,以共促共建为支点,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整体的合力。

社区党建的差异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的碰撞,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下岗党员、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在社区党员队伍中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形成了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差异性,打破了原有的以离退休党员为对象的基层党建格局。这是城市和经济发展条件下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也是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针对群体的差异性,我们注重从强化组织建设入手,杜绝工作中的盲点和“白区”;同时,坚持注重实际,积极引导,在管理形式和手段上求新求变,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从而发挥不同群体党员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机制、健全网络是夯实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

积极探索实践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一是构建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托莫愁地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以社区党建为纽带,打破隶属关系的局限,形成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横向交流,促进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实施“软目标”和“硬考核”,将党建和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行“三结合”,实施目标责任管理,落实考核奖惩制度。街道工委注重抓好目标分解,与各基层支部签订责任书,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通过党建联席会例会、年会和思想政治工作交流会以及工作情况反馈表等多种形式,集工作通报、信息反馈、交流研究、确立目标为一体,把共建和共促结合起来,克服条块局限、组织松散的矛盾,加强了横向沟通,促进了相互协作,从信息的互动进一步发展到工作上的互动。

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一是夯实基础,着力抓好社区居民党支部的建设。在社区居委会全部成立了独立党支部,实现了“一居一支”的目标,并利用基层体制改革的机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党员充实到党支部书记队伍,为社区党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抓住热点,加强特殊人群中的党组织建设。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经济组织中出现了原单位、现单位、社区“三不管”党员。针对这一问题,先行在条件成熟的新经济组织中成立非公经济党支部,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则选派党建政治指导员。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为“口袋党员”找到了家。三是面向社区,强化共建网络建设。以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为龙头,大力加强社区共建组织、队伍的建设,形成组织建设的网络化,成立社区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社区青少年协调委员会、社区工会、社区工商联、社区业余党政校等组织,发挥各自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推动工作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展开,促进工作网络化建设,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三、整合资源、深化特色是推动社区党建的有效途径

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化建设,促进了社区资源的凝合,为社区党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源。单位的党员进一步向社区延伸,走向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形成了强大的人才优势,成为社区建设中的先锋骨干力量。

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一是建立社区党员责任区。社区党员突破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局限,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共同担负起社区建设的责任,通过定区域、定任务、定制度,参与辖区内宣传教育、社会治安、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党员在责任区内一方面起到治安监督员、卫生保洁员、舆论宣传员、信息反馈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成为党组织密切联系社区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二是开展争做“三合格”党员活动。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广泛开展在岗位上是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在社区是一名合格的市民,在家庭是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员的“三合格”活动,把岗位建设、家庭建设和社区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八小时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使在职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自身的责任义务,自觉参与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楼幢、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中,在创建文明社区、“学雷锋、树新风”便民服务、推进“家庭文化工程”、社区广场文化体育周等活动中,处处活跃着社区党员的身影。在职党员用自身的行动在社区中树立起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三是开展创建党员先锋楼活动。创建党员先锋楼是深化社区党建的标志性建设和重要举措。党员向社区群众亮出身份、住址、电话,实施公开挂牌服务。根据自身的特长,确定服务项目、时间,从身边的、邻里间的小事、实事做起,充分体现了党员政治上排头兵、行动上带头兵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良好社区风气的形成。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党建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和核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

发挥区域共建的整体优势。一是本着资源共享、思想共育、文明共创的原则,先后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等基地以及青年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等十支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广场文化周、普法宣传等十大活动,推动文明社区的建设。二是家庭文化推进工程。街道工委围绕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开展“一、二、三、四、五”家庭文化工程建设,针对汉北街小区知识分子集中,居民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因势利导,使该小区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基本达到了每个家庭拥有一个书橱、二份报纸、三百册图书、四种健身器材、五盆花卉,95%的家庭拥有了电脑,促进了地区居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新风尚的形成。三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街道工委在社区党团组织中发起了“扶贫助学”活动,通过牵线搭桥,南京审计学院等个人和单位慷慨解囊,使社区18名单亲、特困家庭子女得到了资助,以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带动群众。

四、发挥优势、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是搞好社区党建的最终目的

加强社区党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握发展的脉搏,全面、深入地开展社区政治思想工作来影响人、凝聚人、带动人,有力地促进了“团结、文明、进步”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区党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工作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也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共建共促的社区氛围。在社区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03年引进税源单位102家,其中注册在100—500万的有19家,有效地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实力。社区党建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和有效的依托。

社区党建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街道工委依托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共建文明小区、共办业余党政校,设立拥军教学奖励基金,已成为双拥工作的“名牌栏目”。各高等院校在街道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援助站。审计学院成立了1000多人参加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该协会还与街道签订了双向协议书,除此以外,工委在街道业余党政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党校,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培训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社区党建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保证。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事关千家万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社区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注重把社区党建工作渗透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小区出新、老城改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中,既务虚、又务实。去年小区出新、街巷整治、“红二楼”拆迁,街道工委通过社区党支部广泛发动社区党员,要求党员居民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带头拆除违章,在党员行动的带领下,今年凤凰街劲顺小区、海棠里、莫愁新寓社区绿色人居创建工作中,社区党支部的深入动员发动,246处搭建多年的违章,全部由居民自行拆除,创造了小区出新工作中“无强拆”的先例。

上一篇:项目变更管理规范范文 下一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