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T提升应急

时间:2022-03-07 02:42:02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在同各种灾害斗争中成长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人口、财富大量向城市集中,风险也向城市集中,突发事件危害、影响显著增大,世界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所有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总体应急预案。

二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所有的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92%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所有的省级政府和96%的市级政府、81%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三是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灾害监测网络、预警系统日趋完善,信息报告和信息更加及时,应急响应迅速有效,受灾群众安置妥善到位。

四是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我国已相继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五是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已基本形成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海上搜救、核应急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六是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增强。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地震应急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我国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地震观测、预测、应急等技术也开始向网络化、数字化迈进。各级地震部门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已使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在新世纪开始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地震局和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的中国地震信息网络,其设计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地震行业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防震救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防震救灾的发展史也同样是观测、通信等技术发展史,甚至可以说,技术的发展还在推动着防震救灾的发展。

以地震通信手段为例,从人手相传到邮寄,再到电报、电话、短波通讯,再到拨号上网、宽带网络,正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地震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在地震监测方面,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最简单的地震仪到模拟地震台、遥测地震台,再到现在的数字地震台的发展过程。

纵观各国的防震救灾体系,怎么能离开信息技术?地震观测台站是数字化的,地震防御需要对以往发生的多次地震信息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应急救援要想“快”,当然不能没有现代多样化的通讯技术。如果说,在许多其他行业,信息技术还只是一项工具、一种手段,甚至一种基础时,而在地震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和防震救灾的业务工作融为一体了。

本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地震台网信息技术准确的了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国家制定紧急救援提供了方向,其次,信息技术让抗震救灾的协调指挥更加快捷。但通过汶川大地震我们也看出,我国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技术还存在缺陷,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项技术和四项任务

三类防震减灾关键技术主要有: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技术现有的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地震监测系统亟待开展信息集成、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亟待发展高密度、高分辨率、立体化的观测系统,亟待加强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INSAR、卫星热辐射、空间电磁场等观测资料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和地震观测网络的扩展,海量信息处理和仿真模拟将日益成为地震预测研究的有效工具,并在相当程度上与现有的经验方法形成互补,网格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将改变下一个十年的地震模拟和地震预测研究的面貌。地震预警技术需要在提高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和监测能力、地震信息快速处理能力、地震危险度的迅速判定能力和加强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地震灾害预警平台。

地震区划与震害防御的关键技术 考虑抗倒塌地震区划,必须首先发展高震级潜在震源区识别以及高震级地震年平均率评估技术,研究大地震近场衰减关系的确定技术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抗震设防标准等。

地震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为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需要全面加强应急救援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包括:地震应急区划研究以及智能化、区域化、针对性的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和应急指挥救援方案,适合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国情的灾情获取技术,对地震灾情进行有效判断的快速评估和决策技术,现场灾情收集与现场实地评估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应急专用制式装备;地震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等。

地震科技四项任务主要是:

地震观测能力 合理规划和完善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四级地震监测台网,在地震重点监视区适当加密观测,加强地震、强震、形变、电磁和流体的流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地震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对已有空间测地技术进行整合、精化与拓展,运用卫星地震观测、空间大地测量技术、高精度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重力观测技术、深部地震观测技术、海洋地震观测技术、火山观测技术,构筑高时空分辨、高精度、多尺度、实时性和多种系统兼容、多时空尺度配套的布局合理、互为补充的“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形成对中国大陆整体背景物理场、主要动力边界带和活动构造带活动动态的监测能力。

探测能力发展对我国大陆及海域进行深浅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探测的技术能力,有效提高我国地震部门在不同区域条件下、满足不同精度要求的深浅部构造的探测能力。重点发展活动构造和隐伏活动构造探测系统、海域浅层构造探测和采样系统、深部构造探测系统。

实验和计算能力 建设能够模拟地球内部环境条件、研究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变形失稳过程的实验系统,建设对新构造和古地震事件精确定年的年代学实验系统,建设有效研究岩土动力学特性、模拟结构物抗震性能的实验系统,建设地震和其它地球物理仪器的检测、标定系统,全面提高实验研究的能力。建设用于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计算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结合国家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形成中国地震网络科技环境,开展网络科研实时协同环境、网络实验环境、网络超级计算环境的建设。

面向政府和社会的服务能力建立我国地震震情服务系统,建立动态监控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关键目标的灾情监控体系,建设地震灾情监测和快速评估系统、地震灾害协同响应系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系统、地震灾害保险系统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群测群防。

上一篇:下一代智能已来临 下一篇:IT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