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5:36:47

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体系篇1

煤矿事故等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事故的救援需要大批救援物资,如何将救援物资迅速、准确的送达救援地点,这是煤炭应急物流应解决的问题。煤炭应急物流从属于应急物流,是具有煤炭行业性特征的应急物流活动。因此对于它的含义,也要从应急物流的含义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进行界定。欧忠文等人率先于2003年提出了应急物流的概念[5],指出应急物流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此概念从目标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界定,不够完整。徐东等则直接给出了应急物流的定义,认为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6]。此定义不仅给出了目标,还给出了应急物流的对象及活动,相对比较规范和完整。对于煤炭应急物流的含义,本人参照以上定义,给予如下定义:煤炭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煤炭行业的突发性事故灾害(如瓦斯灾害、水灾、火灾、煤尘灾害、冲击地压、顶板灾害等灾害)、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而对所需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相对应急物流的一般含义,笔者突出了应对煤矿行业事故灾害的应急物流运作的重要性,这主要是考虑到煤矿事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

2煤炭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煤炭应急物流从属于应急物流,是具有煤炭行业性特征的应急物流活动。它既有应急物流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煤炭行业的一些独有的特征。煤炭应急物流也应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其中突发性是煤炭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煤炭物流的最明显特征,因为煤矿突发事件如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因此为应对煤矿突发事件而进行的应急物流活动也就有了突发性的特点。煤矿应急物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煤矿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煤矿的突发事件既有水灾、火灾、瓦斯灾害、冲击地压、煤尘灾害、顶板灾害等突发事故,也会存在自然灾害如洪水及其他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的突发事件对物资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煤炭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煤炭应急物流是为煤矿突发事件的物流需求服务的,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弱经济性是由于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太注重物流运作的成本等经济目标,更多的是考虑其要实现时间最短。煤炭应急物流的非常规性是指煤炭应急物流较之一般物流,省去了许多物流的中间环节,整个流程显得非常紧凑,物流管理的机构也非常精简,有极大的非常规色彩。煤炭应急物流的多主体性主要在于煤炭应急物流的运作需要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煤炭企业、物流企业、当地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3煤炭应急物流体系构成分析

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关要素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一般都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的特征。煤炭应急物流体系应该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一个下级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煤炭应急物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既涉及到政府、煤炭行业组织、煤炭企业等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机构;也涉及物资筹措、物资储备、运输调度、装卸搬运、物资配送等不同物流功能环节;还涉及到信息、法规、人才、理论、技术等不同的基本要素,下文分别进行说明。应急物流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子系统、组织机构子系统、政策法规子系统、理论技术子系统、物资子系统、设施设备子系统、专业人员子系统7个构件[7]。这7个构件也应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更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因此,对于煤炭应急物流的体系,从要素的角度也应包含这七大要素,如图1所示。煤炭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是指用于煤炭应急物流需求感知、传递、分析、汇总、反馈的信息网络系统。相当于煤炭应急物流体系的神经系统。煤炭应急物流专业人员子系统包括煤炭应急物流操作使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人员、指挥决策人员等各级各类专业人员,它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的能动力量。煤炭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子系统是指具有煤炭应急物流功能的站台、码头、交通航线和铁路路线等各种固定设施。煤炭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子系统是指应急物流体系运作所需的组织架构、各个部门职责、人员编制、工作程序等。煤炭应急物流政策法规子系统是指有关煤炭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制度等,政府出台的政策及措施、制定的煤炭应急物流预案、各种标准、规范等,主要起到规范、制约煤炭应急物流活动的作用。煤炭应急物流理论技术子系统是指有关煤炭应急物流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和应用理论等,它是推动煤炭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实践的强大动力。煤炭应急物资子系统是指应急物资的数量、品种、结构、布局、存在状态、生产能力等相关构成要素,它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的作用对象。

4煤炭应急物流的组织要素及运作流程分析

4.1煤炭应急物流的组织要素

由于煤矿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有时非常巨大,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应对这些后果,煤炭应急物流的组织应包含煤炭应急物流领导机构、煤炭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煤炭应急物流运作部门等部分。

4.1.1煤炭应急物流领导机构负责煤炭应急物流的平时和救援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煤炭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煤炭应急物流体系在平时及事故发生时的正常运转。

4.1.2煤炭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信息、网络系统是煤炭应急物流的基础设施,是煤炭应急物流系统工作的基本平台,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高效率、灵活性、可靠性的保证。煤炭应急物流机构通过该网络平台与煤炭应急物流系统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连接,以便系统各专项物资管理部门了解各个公司的设备情况、人员情况、运营情况、主要业务、运输能力、库房容量等。

4.1.3煤炭应急物流运作部门主要负责各种救援物资的筹措、储备、调度运输及配送送达等工作。简单阐述如下:①煤炭救援物资的筹措。救援物资的筹措是煤炭应急救援行动的基础和首要环节,筹措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救援工作的成效。救援物资的筹措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动用储备;强制征用;突击生产;组织捐赠;争取援助;紧急采购等。②煤炭救援物资储备。在煤矿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中,国家和企业一般会储备定量的特定物资作为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在于,能在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提供抢险用器材、设备和材料,用来阻止灾害的蔓延,救援受灾人员和抢救机械设备等财产,从而降低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③煤矿救援物资的运输调度。救援物资调度问题是煤炭应急物流中主要的决策问题之一,研究的是在煤矿突发事件爆发时,如何尽快运用各种运输工具把特定数量与种类的救援物资从仓库或中转站运送到指定的灾害或事件发生地的问题。救援物资调度的目标就是保证救援物资的合理有效分配和充分及时供应,进而为救援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资保障,最大程度的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④煤炭救援物资的配送。救援物资配送主要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分类、包装、运输以及救援物资送达作业。

4.2煤炭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

煤炭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所体现的应是煤炭应急物流体系功能实现的过程。流程的设计合理与否,不但关系到煤炭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效率的高低,还影响到各项分功能的建设与发挥。参照我国应急物流运作的流程,煤炭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设计如图2所示。当事故救援命令下达后,煤炭应急物流指挥部门立即搜集整理有关信息,根据救援指挥领导机构对突发事件性质和烈度的判断,迅速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并对救援物资需求做初步预测,初步确定有关物资的品种、数量等;根据煤炭企业集团现有的储备物资、可动员利用的物资,运输通道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处理,拟制可行、科学的煤炭应急物流运作方案,并向有关单位下达任务;对运行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跟踪监督,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运作执行部门则根据指挥调度部门下达的任务,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煤炭应急物流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对整个煤炭应急物流活动进行善后处理。调整回收可利用的物资,梳理总结煤炭应急物流经验教训,向上级上报有关情况等。

5小结

频发的煤矿安全事故使得构建煤炭应急物流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即努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首先阐述了煤炭应急物流的含义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基本要素、组织结构和流程角度分析建立了煤炭应急物流体系。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的分析,尚缺少实践的应用验证,这将在以后进一步加强研究。

应急物流体系篇2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23-020 引言

近几年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2003年SARS传染,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2010年上海静安公寓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及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所致[1]。反观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事件,由于得益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使灾害重建、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几年,河北省突发及公共危害事件频发,且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湾中段,地理位置特殊(环京津地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责任尤其重大。因此,建立健全河北省应急物流机制尤为重要。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也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时间效用,供求关系也要求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2]。应急物流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及非常规性等特点[3]。

在目前突发事件频发现状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它既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安全,也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为应急管理的成功实施提供物资基础和实现条件,并与现场救援密切相关[4]。

2 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自从国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以来,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省政府应急办,设置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地级市、区县也相应设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相应各级职能部门也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或负责人,形成了以省、市、县政府管理为主,其余职能部门为辅的三级应急平台。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预演、舆情引导、军地合作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多级部门联动、上下一致的应急物流管理与指挥体系。

针对河北省应急物流及应急管理,河北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出台了《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此后,陆续编制了《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河北省城市道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2007年编制《“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

为了提高河北省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及应急物流体系整体的运作水平,河北省先后开展大量应急预演活动,包括自然灾害、战备及疫情、生产事故、基础设施能力、大型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如,由各种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的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演、河北省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演、河北省交通及网络应急预演、渤海海域溢油应急预演等,由各类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的预演等。

另外,河北省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救援资金获取与分配管理、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布局及管理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尽管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应急物流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虽按《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省级突发事件的法规,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群体性安全事件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执行,这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宪法规定。同时,已经颁布的一些单行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各级地方政府(市、县)未出台相应的细化法则。

2.2 应急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河北省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虽已形成体系,但仍缺失权威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综合协调性常设专门机构缺失。很多临时设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如同虚设,如各项委员会、指挥部等专门机构非常设,这不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不利于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复合型、大规模群体突发事件没有专业救灾队伍,存在处理力量的盲区。

2.3 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力度不够,未形成政府、社会、物流企业等组织之间的协同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预警机制不健全,表现为预警系统只有河北省气象预报信息系统,预警网络不健全及缺乏社会安全预警机制等。另一方面,河北省虽已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应急物资资源储备仍缺乏,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领域,如洪水、地震等。一些战略性物资,如煤炭、石油等未形成完整的储备体系。

2.4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河北省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信息孤岛较为普遍,协同运作性低。河北省利用GPS、GIS、RFID等现代化手段应对突发事件有待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集成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尚未真正建立。同时,信息报告不及时,无法准确掌握和处理危机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庄市政府未及时将三鹿集团的信息上报,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应急物流体系篇3

【关键词】 应急物流 构建 运作管理

1 应急物流的产生

物流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而应急物流我们听得来却不一定明白这个概念的由来和这个物流类项的产生。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通常,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提前预测是不太可能的。也可以说是不可预测的,发生的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也是提前很难预测的,比如突发性的如“非典”“禽流感””一样的传染病、大面积食物中毒、山洪、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震等等,都不容易提前预测。即使有时能够预测到情况,但是因为预测结果的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还来不及准备应对的那功夫,灾害发生了。因为,物流过程再迅速也难以实现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很多时候导致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及时抵达灾区,救助不及时的同时也会造成救助物资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世界范围内,几多年来多少骇人震惊的重大自然灾害都突发而来,猝不及防。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数以万计的人身伤亡让我们心痛,给城市的毁灭性的袭击让我们心伤。记得1998年;在我国长江沿岸;多少大城市洪涝灾害肆虐造成了巨大财产的严重损失,一时间沿岸人们家园无影,流离失所吃住困难。2003年,那一次“SARS非典型性肺炎”不可提防地迅速蔓延,国民紧张心忧惶惶,我们的医疗物资市场救助灾民刻不容缓,一时间带来了医疗卫生部门的长时间供求状态的茫然和混乱。就在2005年初,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十几万人的生命就被突然爆发的海啸夺走了造成了数以亿计的国民财产损失惨重。

每当这些天灾祸患的场景再现时,我们心里和眼前都会为受灾地区难过,然而我们更为国家着急,救助、救助,支援、支援,赶快赶快啊!然而一时间物资筹备有困难、一时间物流流通难以及时;一时间物流体系失去了方寸,难以招架这突如其来的大量的物资流通。

我们想想看,当我们眼看着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很心痛的,但是当我们看着想象着受灾地区活着的人吃穿住行无依无靠、挨冻受饿病弱苦痛无法自救时,我们是多么着急救助他们的人力物力马上到最艰难的地区去雪中送炭啊!在战争时期,每一场战役打响前,部队后勤保障物资就会有足够的储备,而且一定要有一套周密的完善的物流系统做保障,物流计划做全局考虑,那样才会打胜仗。而如今世界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和由于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的不可预料事件,一旦发生,那不可怀疑地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用来来解决或善后灾区死亡安葬、伤病救治、卫生防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秩序恢复、宁安百姓等问题,以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和灾情,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恶性扩大,很危险会导致灾害演化为更大的灾难,于是,应急物资流通就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项课题。而应急物流就随之产生了。

2 分析应急物流的涵义和内容构建科学化体系

2.1 应急物流的含义和内容内容

应急物流———是以提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不可预知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所需应急救助物资为目的,是以追求最快时间、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程度最小化为理想目标的一种特种紧急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同的构成要素是,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三个效用是: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2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有不同的是:普通物流强调物流的效率同时也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不一样,它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更注重的是效率,体现了应急!效率低应急效益就一定差。

我们更应该明确:应急物流具有:1)突发性。2)不确定性。3)弱经济性。4)非常规性等四个突出的特点。

2.3 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我们不妨以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长时间的大范围受到冰灾的那一场灾难。男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灾难严重,仅贵州省一家就在冰灾中直接损失348.85亿元,最严重时,发电能力失调,停电影响严重,都匀市在黔南州政府所在地竟然停水停电13天,一部分县城20天以上停电。再有2008年5月12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那更是一起受损超大的突发应急事件。如此突发性的严重灾害发生后,如何实现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处理,从而减少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就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3 急物流体系的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

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为了使应急物流的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体充裕、流速快捷,更能保证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灾区事发地,首先要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助推运行。把制度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会很有效果。

再有各级政府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中,一定发挥领导的威力和协调力,从中央地方自政府需建立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做到分工科学明确,管理协调有效,在应急物资的筹备、储存和运输线上,实现运作高效。

4 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从应急物流的特点和效用要求来看,觉得建设应急物流体系的内容要重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等各个方面,如此来着手建设,定会使体系完备,运行高效,达成理想应急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参,王长琼.应急物流体系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2006(9).

[2]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2005(10)

应急物流体系篇4

关键词:军民融合;应急物流

序言

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是指为完成应急物流保障任务,由军队和地方各个应急物流要素、系统组成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大系统。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与传统物流不同,传统物流模式既强调物流的效率,有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军民融合式物流模式则更专注于效率。然而在某些突况下,应急所需物资量大、应急保障难度极大的状况下,仅仅依靠军队的力量很难及时保障到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形成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

一、西部地区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的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的因素,近年来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事件频频发生,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众多突发灾害事件;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表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迹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的威胁,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及恐怖势力威胁,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健全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一)提高军队后勤保障能力。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疆界漫长,局部潜在冲突隐患。构建西部地区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是为应对各种突发恐怖行动、群体性暴力事件,为执行各类反恐维稳行动提供应急物资保障,提高反恐维稳应急物流保障的时效性。同时也能更好的保障遂行边境作战、抢险救灾、重大安保、国际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

(二)有利于抢险救灾。西部地区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能及时对受灾地区提供快捷高效的物流保障,为其提供及时支援,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的降低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减少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影响。

(三)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在资源上表现为军民共享,除了一些专用的国防资源,其他的资源比如物流人才、技术、科技、信息及相关的机械装备等本着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要尽可能实现军民共用,提高物流资源共效率。

(四)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在日常抢险救灾及保障西部地区军事演习等提供物流保障任务,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物流及相关保障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军民融合式的应急物流体系不仅需要积极参与,也需要专业有序。在雅安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各类救灾物资随即涌往雅安,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大量运送车辆被堵在去往灾区的路上,导致许多救灾物资及救援人员救援装备没能及时到达受灾严重地区,延误了对灾区群众的救援。

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流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一)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颁布了一些法律,比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关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到配送以及相关组织的设立等方面,均缺少相应得法律基础。

(二)缺乏统一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建立权威高效的军民融合式组织领导机构是构建和完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的核心。目前,军地应急物流系统相对独立,由于各自管理体制的限制,难以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从地方来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各级政府通常会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小组,以行政手段推动应急保障。从军队的组织指挥来看,在军队系统内外都没有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造成军内外沟通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的效果。

(三)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平台有待建立。没有建立以一个综合的应急信息和共享权威性平台,陆海空和武警部队都建有其各自的信息平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造成军队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时也缺乏统一的军地联合的信息与共享平台,造成军地各类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实现准确掌握军事行动和突发事件的准确信息。

(四)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建立的10个中央直属储备库,西部地区仅有2个,其余8个集中在中东部省份,军队储备仓库多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如青海玉树、阿里等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物资储备规模极少,且所储备物资大多是帐篷、棉被等通用物资为主,而高原高寒地区特需物资储备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地区应急保障任务。

三、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保障发展对策

(一)完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保障的相关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个人、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义务。明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机构、权责分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加强军队和地方配套立法,协调好中央与军队、地方的关系,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法制化的正轨方向发展。

(二)建立常设的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机构。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统筹规划应急物流保障机构,将地方物流与军队物流一道纳入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之内,统一贯彻国家制定的相关应急法律法规。在省、市、县三级分别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对军地物流资源整合优化,对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进行全面指挥。

(三)建立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基于GPS、GIS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系统,同时运用将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将应急物流运载工具、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及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相融合,建立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四)完善运作军民融合应急物流预警保障系统。通过科学合理预测,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应急事件,针对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物资储备库,这些物资储备库平时储备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则可由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组织统一调度,安排运输力量迅速从就近物资储备库提取应急物资,送往灾区。

(五)提高军民融合程度。高基础设施、装卸载机械工具的军民通用水平。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及一些管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应急物流的特殊性,要满足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平时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保证军民兼容、平战兼容。(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严平.完善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2,(9).

[2]总后勤司令部.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导辅读本[M].北京:总后勤司令部,2008.

[3]中国网.“十二五”规划纲要[DB/OL].[2012-12-17].

应急物流体系篇5

关键词:电力物流 应急管理 协同机制 应急流程

近年来,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8年的南方暴雪、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等天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电力行业在历次的灾害中也遭受重创。而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减少国民财产和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电力部门积极参与应急抢险和电力恢复,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成为应急抢险任务能否完成的保障。从组织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危险源监控到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理响应等级、危机处置措施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最终抢险的效果。电力物流作为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其应急组织的效率关乎全局。

一、完善电力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

电力物流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和根本保障。从基础设施中心的内容来看,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库房、应急运输工具、电力设备、电力物资的装卸操作等专业化作业机械必须一应俱全且能保障正常状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物质储备和作业要求。地震、暴雪、飓风、洪涝、雷电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的破坏能力、种类以及程度不同,电力应急物质的需求及数量也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要充分考虑物质存放条件的差异,建设能满足各类应急预案物质存放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电力设备损坏如各种型号的变压器、低压开关、高压开关柜、交流三相隔离开关等中大型电力设备要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和符合要求的存放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电力抢修人员在各种恶劣气候下的诸如防风、防雨、防冻装备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抢险工具、物资装卸工具的存放空间和存放条件。同时,物资仓储还要考虑区域分布以及数量,要根据电力设施的分布构建合理的物资仓储中心,要保证仓储中心的物资能满足区域应急抢险管理的时间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决定了在各种应急突况下是否有合适的、且数量足够的相应物质满足应急抢险的要求。要根据各类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抢险物资供应保障方案。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就要加强雪灾对电力设施破坏所需要的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夏季到来前则要加强雷电、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的储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均有不同,所以应急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还要因地而宜。而对于物资储备的数量则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因为物资的储备是需要成本支出的,不科学的储备必然造成大量浪费,而储备不足又可能造成抢险延误引发更大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储备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调研、汇总和分析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加强电力物流应急管理相关组织对历年各类自然灾害数据及应急抢险方案的深入分析。另外,要充分协调各参与供应的生产厂家、合作伙伴,除常备的物资外,还可就可能需要的物资签订“物资动态储备协议”做好应急情况下的物资临时和紧急供应能力。

三、拓展电力应急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渠道

物流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顺畅,必要的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物流目的地。而电力物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除传统物流必须的交通条件外,还有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中型电力设备,其对运输的条件和要求甚至更高。由于很多电力设施远在田野、山地、岛屿,而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往往又比较差,通常的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很多时候甚至依靠人力而为,在一些突发的灾害下,甚至人力也无能为力,需要更加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等。电力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急抢险的及时性、应急恢复的完全性,事关重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和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地抢险、各类抢险都要充分依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对运输条件造成破坏后的替代方案,要积极协调各类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交通运输渠道,同时建立应急管理时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平

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电力应急管理协同的有效载体。由于电力应急物流往往具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复合型应急协作特点,使得整个应急管理系统表现出地理分散、人员分散、物资分散、信息分散,而只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平台是依据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参与的各方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分配的权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人员的综合应急协同作战平台。该平台上,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应急物质存放地点、存放数量清晰明了且实时变动情况一览无余,交通调度有条不紊、车辆运输轨迹实时掌握,而各类突况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汇报到组织决策部门,决策形成后通过该平台再下发到各作业部门。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应急协同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的技术和工具主架构。

五、开展电力应急管理调查研究汇总分析

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灾难不管大小,基本上年年都有,电力物流在历次灾难时的应急管理机制或有效或不足,不管已经历的应急管理是何结果,都是我们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车之鉴,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保持,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都应注重每次的经历,通过对历年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种灾难的有效应急策略、各种损害程度的有效应急策略,应急物资的统筹调配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对策、历年的不足如何弥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输出、各种变量的增减,从而构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工具。

六、实施电力物流应急协同机制实战演练

根据各类突况制定的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预案要通过实战演练,验证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验证的预案才具备实战的意义和价值。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要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和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目前一些电力部门已经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应急管理演练机制。2012年6月份,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曲阜尼山水库举行了实战应急演练。本次演战模拟了220千伏曲阜变电站遭雨袭击,雨水倒灌,2号主变跳闸,110千伏曲防线因狂风造成杆塔倒塌。险情发生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济宁供电公司开展电力抢险,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迅速集结待命,接到统一指挥命令后,按照防汛预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电网故障处理。本次演习内容丰富,模拟了济宁电网多处事故同时并发期间的应急处置,内容涉及到电网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电力保障、电力物资物流保障、防汛抢修多个方面,充分利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设施,实时传输现场图像,满足了应急指挥的要求。

七、健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组织建设

没有好的组织建设,就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也就没有好的组织行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调度的一体化行动,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才能切实完成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实战演练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所属曲阜、邹城、泗水等各区供电公司防汛应急队伍参与抢修,电网调度部门要参与应急电力保障,联动联防体制适时启动,信息通信设施保障,多媒体信息管理平台全程监控,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集结待命,随时出发,应急指挥中心全程决策,一个高度有效的应急协同机制跃然眼前,而各个参与队伍都有一个组织动员。科学的组织和决策对应急管理起着关键作用。电力物流的应急协同体系应注重组织的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以及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保障应急管理任务的完成。

〔本文系钦州学院科研项目“区域物流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行为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中心”(2013XJKY—07A)阶段性成果〕

应急物流体系篇6

关键词:应急救援 物流

一、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辨析

应急救援物流是应急救援物资以实物的形式由供应区域向接受区域的特殊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应急救援物流是将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储存、包装、运输、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全过程。应急救援物流的目的,是实现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的时空效益最大化和巨灾型突发事件影响的最小化。应急救援物流系统是实现应急救援物流整体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秩序与职能的系统,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需要输送的应急救援物资、完成运输任务必需的有关设施设备、运输工具、保障运输过程的通信服务以及实施运输任务的劳务人员等诸项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应急救援物流系统(如图1)是特殊意义上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一般物流系统功能,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对应来讲,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输入功能,是通过提供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和物流劳力等手段,实现外部环境的输入;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处理功能主要是指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包括信息处理、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包括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在内的业务活动以及系统内部管理等工作;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输出功能,是指包括应急救援物资所发生的位置与场所的转移与变更、履行合同等各种劳务以及其它相关服务等在内的物流服务;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反馈功能,是指因应急物流系统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而需要调整时所做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应急物流活动分析报告、统计报告数据、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的提供。

二、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主体功能

应急救援物流是将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储存、包装、运输、信息处理等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全过程。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如图2)。

1.应急救援物流指挥。应急救援物流指挥主要是分析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制定协调保障计划,进行应急救援物流的综合调度等工作。应急救援物资指挥功能的实施是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成的,既可以是从属于指挥中心的常设性、独立的执行部门,也可以是指挥中心临时成立的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应该由有关政府部门和各类物流企业、机构的领导组成。该机构(或部门)负责平时和紧急时期应急物流系统的组织领导工作,保障系统平战时期的正常运行。

2.应急运输。应急运输是应急救援物流的核心业务和功能。应急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做支撑。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的选择,对于应急救援运输过程本身以及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与普通物流系统二者的系统运行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应急运输设施、设备和运输手段的要求也不同。普通物流系统的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的规划和选择,往往严格要求权衡物流系统运行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主要考虑运输设备及手段的服务特性,如运费、运程、运时,运输能力、运输的时效性和物流信息等。而在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应急运输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物流形式,一定程度上不严格要求考虑运输成本,但必须考虑应急运输的空间距离、时效性和物流信息以及与此相关的运输设备和手段的使用。

3.临时仓储。与应急运输相同,应急救援物资的临时仓储也是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应急救援物流的临时仓储功能,是指对进入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物资所进行的存放、保护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临时仓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保证临时存放的应急救援物资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二、为即将开展的应急救援物资的转运需求、配送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机动场所。特殊时期应急救援物资需求具有特殊性,物资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定物资所需数量的巨大,使得应急物流临时仓储显得十分重要。

应急物流系统临时仓储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避免应急救援物资因长时间、远距离运输可能带来的损耗,提高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效率。

4.装卸与搬运。物资的装卸与搬运是应急救援物资的必要物流活动,其随运输和保管而产生。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与搬运是对包装、保管、运输、流通等物流活动进行有序衔接的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应急救援物资所进行保养、维护、检验等装卸活动,如货物的装上、卸下、拣选、分类、移送等,也是应急救援装卸与搬运的重要工作。在应急救援物流活动全过程之中,装卸余搬运活动发生频繁,也容易造成应急救援物资的损坏。因此,对装卸与搬运方式的管理、装卸与搬运设备的选择与使用的最优化,以及装卸与搬运活动过程的程序化与合理化,不仅能减少装卸与搬运的次数,降低应急救援物资损毁比率,实现节约应急救援物流成本,充分发挥应急物流特殊作用的目的。

5.信息服务。应急救援物流体系的正常运作需要信息技术做保障。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信息服务,主要是完成与前3项主体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汇总、统计与分析,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应急救援物流信息服务包括物资来源信息、物资需求信息、市场信息、物流数量信息、物流区域信息以及物流过程动态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应急救援物流的“时空效用”是信息服务的重要目的。该功能必须建立在现代科技如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等基础之上。因此,信息服务是应急救援物流活动的中枢,在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

6.应急救援物资运行流程。上述5项重要职能的实现,可以见“应急救援物资运行流程图”(见图3)。

三、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中认为,应急救援物流是以满足紧急物流需求为目的,非正常地将应急救援物资实体从供应区域运输到接受区域实物流转过程。建设和完善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有利于克服因巨灾型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可能出现的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混乱等问题,从而起到缩短应急救援物资调配、转运时间与空间,节省应急救援物流成本,提高应急救援整体效率的作用。

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从法制保障建设、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建设、应急物流合理布局、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和应急救援物流运行机制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

1.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法律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是实现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良好的保障。应急物流体系法律保障机制建设不仅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于巨灾型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的相关规定,但这些都只是原则性的规范,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操作性说明。因此,要弥补此一不足,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流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理顺政府、组织、个人在应急救援物流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以保障应急救援物流的正常运转。

2.建立应急救援物流指挥中心。众所周知,巨灾型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偶发性特征。这一特性使得高效的指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显得及其重要。应急救援物资的物流过程是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也必须有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计划和组织工作。这从客观上就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物流指挥领导小组,或者说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整个物流工作。该小组(或中心)可以作为下属部门,设置于各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之中。应急物流指挥领导小组平时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全国、区域或地区性的应急救援物流资源的规划、筹备等;特殊时期负责应急物流资源的调配,区域间的应急物流行动的协调,保证物流线程的有序和通畅,并向相应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或中心)提供专业化、合理化的应急物流方案。一般来讲,应急救援物流指挥领导小组既可以作为常设机构,也可以作为临时机构存在,但其必须被赋予相应的法定职权,有权协调各相关应急物流部门之间的关系,灵活有效地调用各种物流资源,保证应急救援物资的高效转运。

3.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建设。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需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和保障。这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临时性仓储设施、应急运输设备、装卸设备、物流信息服务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应急救援物资物流过程中的临时仓储需要有相当完善的设施设备,仓储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应急物流水平的高低。当前,由于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上呈现整体不足的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应急救援物资仓储设施、设备很不完善,其自动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现实严重制约了我国应急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应通过租建结合的方式,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各类社会仓储资源,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实现仓储设施的机械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升。

4.建设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应急运输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建设,一方面要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力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的紧急运输和通达能力,形成覆盖全国和区域的应急救援联合运输网络,实现各种交通运输资源协同作战,运输联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种运输力量的运输保障能力。通过整合现有公路、铁路等应急救援运输力量,科学配置专业性应急运输工具。加强交通运输线路易损区域的路网建设,尤其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与主要运输干线之间的路网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运输能力。要以军队航空和民航等空中运输资源为依托,形成协调联动的空中运输体系,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空中应急运输力量,提高应急救援的空中支援能力。

5.应急救援物流运行机制建设。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运行机制,是保障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其目的在于使应急救援物流的流体充裕、及时而准确流向目的地。建设应急救援物流机制,要从综合协调、有偿服务、区域联动和紧急通行等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紧急状态下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包括境外资源、境内资源、区域资源、地方资源等,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这要求政府进行综合协调,保障资源科学合理使用。其次,要依法完善紧急状态下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租借和资金(实物)补偿机制,通过有偿筹集或征调的方式,充分使用各种应急救援物流社会力量。第三,可以采取协议、合同等市场运行方式,建立区域应急救援物流协作,实现区域应急物流运输设施设备共享。最后,要建立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救援物流“绿色通道”机制,通过相关国际、国内法律制度,制定相关应急物流实施办法,简化境内外、区域、地方之间的物流程序,提高物流速度与效率,缩短应急救援物流时间。

四、结论

应急救援物资系统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应急救援物资体系没有形成综合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信息平台,应急救援物资的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以及社会储备缺乏统一指挥与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应急救援物资使用机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数量、品种均十分有限,这些严重制约着应急救援绩效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我国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体系,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加强统一指挥与调度;优化区域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布局,在已建国家应急救援物资代储点的基础上,增建中央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新建区域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完善应急救援物资的实物储备数量与品种,健全包括实物和生产能力储备在内的储备方式。

参考文献:

[1]郑宏凯,杨子健,李威.加快构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J].中国应急救援,2008(5)

[2]高建国,贾燕,李保俊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

[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4]陈彪,邵泽义,蒋华林.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

[5]刘雅静.跨区域公共危机的应对之策[J].理论探索,2010(6)

[6]滕五晓,王清,夏剑霺.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0(7 )

[7]陈淑玲.浅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3)

[8]段捷,张沪西.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J].领导科学,2001(8)

[9]孟庆国,薛澜.美英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1999(9)

应急物流体系篇7

应急物流法规建设基本问题

应急物流法规是指有关应急物流的国家法律、地方(部门、行业)法规和配套规章制度体系等,对应急物流活动主要起到规范、激励、约束等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应急物流法规,其相关内容一般都融合渗透在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法规制度中。

应急物流法规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法规,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法规包括应急物流法规建设方面滞后的突出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应急物流系统运作往往不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而是依靠地方政府甚至某个领导的专业认识和理解判断,依靠以往的经验,缺乏法定的科学评估、决策、处置机制,以至于贻误时机、影响全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紧急状态解除后,由于缺乏法规标准,也难于对应急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的审核和评价。可见,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是保证有效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条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一方面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并维系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活动秩序和待遇公正,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赈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也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

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不能单独剥离于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之外,相对而言,应急物流的法规建设也必须依托、融合于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之中,或者说应急物流法规本质上就是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在保障应急物流系统运行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在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中应急物流运作可以作为法规支撑和必须遵守的法规的集合。因此。我们在研究应急物流法规建设问题时,必须认清其与应急管理法规体系间的“子与母”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也是务实、科学的建设战略。例如,我国已制定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都是在部分章节体现出应急物流系统运行所需的法规依据,特别是在应急预案类法规中,更是在重点章节专门明确了应急物资及其运输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国外应急物流法规建设现状

依托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应急物流法规,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是如此。美国的危机应对体系向来为世人所瞩目,在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方面较为完善和成熟,这些都为其应急物流法规建设提供了相对健全的依据。美国的公共应急管理法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可以称为现代国家应急管理法制的范本,其公共应急管理法规最上位是宪法,其次是综合性法律《国家紧急状态法》,然后是单行法。

美国法律规定发生危机时,每个州都有责任进行救援,包括使用国民警卫队;而联邦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应急时期国家权力如何行使及公民在应急时期的法律义务,但是联邦国会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法律规范,如《国家紧急状态法》、《国土安全法》等,较好地适应了美国联邦国家机关实施应急活动的需要。对于军方提供紧急事件援助,美国于1991年通过了“国防部国内骚乱应对计划”,即著名的“花园计划”,规定了国防部和法院共同应对危机的程序。在这些法定程序中,特别是各级应急预案中,都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与紧急配送等物流活动有着详尽的界定。美国通过上述法制化的手段,不但形成了完备的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物流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还提高了美国国家应急管理的整体能力。

此外,就应急物流法规建设和应急管理法规建设而言,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呈现出专门化、体系化的特点和趋势,多数国家都有比较统一的紧急状态或危机管理法律。同时,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及程序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的特点和趋势,其危机管理行为大多实行法律保留原则,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和准则。应急物流法规建设则融合于国家的应急管理法规之中,这无疑为应急物流运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应该成为我们积极借鉴的经验。

我国应急物流法规建设相关问题

我国在危机应对处置方面的立法建设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制定过多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各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安全事件等有关应急物流的立法仍然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规划,体系较为零散,立法空白甚多;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法治化水平还不够,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

非典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为应急物流法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5年,《紧急状态法草案》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年立法计划;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其中,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四章“应急保障”部分对应急物流所需的法规支撑进行了明确,特别是第三款“物资保障”中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第六款“交通运输保障”则指出“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两款内容,为应急物资的“储”、“运”两个主要环节的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但也必须看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当前国家应急管理的主要依据,其配套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也仅提出应“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法律依据,在其他章节部分也同样存在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而作为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的子部分,应急物流运作切实可以依托的法规就更加零散,这可能成为未来制约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障碍。

为此,国家应当从宏观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应急物流法规进行全面建设。其一,宏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应急物流法规,主要规范应急物流的地位作用、发展的重点、运行的内外部环境,调整应急物流系统内部及与应急管理部门、政府其他部门或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是应急物流的基本依据。具体包括应急物流产业法规、应急物流组织法规、应急物流建设投入法规、应急物流教育法规、应急物流人力资源法规、应急物流科技法规等。其二,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应急物流法规,是应急物流建设、管理和运作的具体依据。包括应急物流调控法规、应急物流资源管理法规、应急物流企业动员法规、应急物流评价标准、应急物流预案等。其三,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应急物流法规是与应急物流具体作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规范应急物流的操作行为,以标准规范为主。包括应急物流通用基础标准、应急物流信息标准、应急物流管理标准、应急物流作业标准、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标准、应急物流其他标准等。

应急物流体系篇8

[关键词] 物流 应急物流 系统 信息平台

汶川大地震考验着我国应对特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开展紧急救灾,而且整个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之快,赢得了世界赞誉。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决策失误。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国际政治。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

(4)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1)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物资分类排队,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1

[2]欧忠文:李 科 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05(9):93~95

[3]邓 伟 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27

[4]张志勇 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4,(6):1~4

[5]高东椰 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上一篇:普查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社会建设的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