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21 15:35:1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职业语言 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BHA110056)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流畅的语言交流,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点。为此,我们提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及其培养”方面的子课题。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概说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

顾名思义,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幼儿园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把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这一概念,必须明确以下三点:一是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严格意义上是指获取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虽然有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可能没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但在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其基本要求; 二是语言的运用基本限定在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非幼儿园教师职业领域使用这一语言,一般视作雷同看待; 三是语言的运用围绕着幼儿教育这一宗旨展开,脱离幼儿教育这一宗旨运用了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同类语言,不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于是,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指幼儿园教师为着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运用的语言之总和。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特征

社会上任何一门职业,都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各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术语或“行话”,是各职业语言的体现。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自然也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然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术语和“行话”,不同于其它专业领域。表现在:一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活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类幼体,他的工作是引导和促进,不直接生产产品或诊断与改善现状,他需要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术语和“行话”。再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是把人类社会生存对人类幼体的要求传输给幼儿个体,并希望形成幼儿个体身心品质的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起感化、表率、导引等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幼儿园教师能够与幼儿进行交流。综上所述,教育性与儿童化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两大特性。下面,我们就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体现这两大特性的基本要求作一简述: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必须有利于幼儿发育成长,必须对幼儿的言行改善有影响、有帮助,具有启发、引导、促进、向善等功能。具备这一特征的语言表现如下:

①充满教育性。充满教育性是指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里蕴涵的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芳芳早晨跟随奶奶入园。她的班主任与她对话:

“芳芳,来得早啊!”班主任说。

芳芳:“奶奶送我来的。”

“奶奶对你真好!”

芳芳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望望老师,又望望奶奶。

班主任老师:“奶奶天天起这么早送你上幼儿园,你长大了怎么报答奶奶?”

“我扶着奶奶走路,给奶奶买个拐杖。”……

这样的语言是充满教育性的语言。大凡教育性语言,一般都具有通俗易懂、启发引导、便于模仿、循序渐进、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等特性,从而有利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社会化。

②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在幼儿园里,通行着两种不同层次的语言:一是成人化语言,在幼儿园家长、教师及所有来园成人中流行;另一种是幼儿化语言,在幼儿之间流行。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某幼儿说“‘来(lai)来’来了”],成人话则是“奶(nai)奶来了”,幼儿发音不符合普通话发音标准。

又如:一个6岁孩子让妈妈听他闭着嘴时如何说话,并说:“你什么也听不见。”又说“我只用舌头说话,那就什么也听不见。”对现象理解不深,不能反应现象的本质。

显然,成人化语言无论从那个方面比较,都优于幼儿化语言。幼儿化语言有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社会需要高层次的成人化语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幼儿使用成人化语言。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的有机融合。这是幼儿园教师为达到幼儿完成从幼儿化语言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目标,从幼儿化语言出发,引导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既必要又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有成人的特点,又有幼儿的特点,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试想,如果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展开语言交流,一方说成人话,一方说幼儿话,遇到不相通之处,便要在音与义上发生甚至是严重的阻隔,这样能交流吗?

③教育活动的专属术语,如教案、讲台、老师、同学、课本、作业、教室、课表、上课、下课、入园、静园、等等。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符合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幼儿期儿童认知理解水平,有利于幼儿记忆,有利于幼儿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园教师说话,儿童能够听懂、能够理解其含义。这样的语言应该体现:

①“形音义”顺序。人类对于任一陌生语言现象的确认,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都是遵循着“形音义”顺序特征的。即看到某一事物,先用“音”来确认,再以“义”来确认。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经验少,语言学习中出现的每一语言对象,对他都是陌生的。那么,幼儿学会和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自然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的。

例如:某幼儿园教师拿了一支粉笔,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不识,只是看,不回答。教师接着说:“这是一支粉笔。”幼儿学着说:“粉笔。”老师又说:“粉笔是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的。”幼儿学说:“粉笔是用来写字的。”

又如: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国”,问幼儿:“这是什么字?”幼儿摇摇头,表示不认识。老师说:“大家仔细看着这个字上的拼音,拼读一下。”于是,幼儿拼读起来:guoguo,读guo字。老师又说:“什么‘国’? ‘中国’的‘国’。”幼儿学说:“‘中国’的‘国’。”

所以,幼儿园老师的职业语言应该有“形音义”的表述顺序:对于陌生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应该是“形音义”;对于已知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可以是“形音义”,也可以是“音形义”,还可以是“义音形”或“义形音”……。 总之,根据具体情境和最佳教学效果而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②语法递补。“先实词后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这不仅是幼儿对各词类的掌握顺序,而且也包含着幼儿对于词类掌握的年龄特征;所以,当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全部词类时,语言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语句不完整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补全,使其成为完整句。但是,补全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趋性地补全。由单词句向完整句发展,由简单句向复合句发展,既是幼儿语言中语法素质发展趋势,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的表述要求。至于什么情景、什么对象使用单词句、完整句、简单句、复合句,当由幼儿园教师灵活选择运用。

③口语中心。人类的语言交流分为口头语言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两种,一般来说,即使是成年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口语交流,更何况语言发展不成熟的幼儿。另一方面,幼儿期儿童使用书面语往往受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及社会因素诸多方面的局限,所以使用局面语的条件相当欠缺,幼儿在平时生活、学习与社会交际中一般都是使用口语。于是,口语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主体结构。当然,使用口语交流,有时也必须伴随有其它语言形式,帮助交流对象理解语言。比如,对话时,或伴有手势语,或伴有身段语,或伴有表情语、等等。这些也应该融合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语言中。总之,凡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语言形式,都应纳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之内。

④层次化。处于幼稚期的人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不同年龄的儿童,发音器官的完善程度与发音能力的大小,感知注意、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参与了解社会的程度,等等都具有层次差别。正因为如此,幼儿园设有小班、中班、大班,甚至于学前班。如果忽视这些差别,对大、中、小班幼儿一个样,幼儿期儿童的语言能力便不会进步,会永久停留在初始教育水平上,从而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进步。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体现层次化。或者说,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⑤动态与情景相结合。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记忆方面表现出遗忘率高的特征,所以,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大都具有动态感和情景性特征。往往是说出口的话,与当时的运动状态、情境状态密切相关,一旦离开这种情景、不做这种运动,立马忘记。所以与幼儿对话,必须要与此情此景挂钩,否则对话有时难以进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是动态与情景相结合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思维实际相宜。

⑥幻想与现实相结合。3-6岁儿童的语言,是他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而幼儿往往善于幻想,想的说的总是与现实相差一大截。例如:某幼儿与外地打工妈妈手机对话。幼儿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你。”妈妈:“宝贝,妈妈在外面打工。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幼儿哭着说:“我要到你那里去。”“宝贝,妈妈隔你很远,你来不了。”“我能来,我坐电话来。” ……幼儿园教师负有引导幼儿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的任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也必须包含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特性。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有时也不得不随和着幼儿,说一些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话,然后慢慢引导幼儿回到现实中来。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会信任你,与你展开语言交流。

上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特征,是我们的不完善认识,但这可以抛砖引玉。

3.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

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内容,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教育性语言,二是幼儿化语言。就教育性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包括教育活动性语言(准备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结束性语言等),教育情境性语言(生活情境语言、教学情境语言、交际情境语言等),教育探索性语言(疑问性语言、肯定性语言、否定性语言、预示性语言等)三大类。就幼儿化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成人语言与幼儿年龄特征语言有机融合的语言。成人语言无须赘述;幼儿年龄特征语,是指幼儿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表现出来的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幼儿语言。那么以此角度来阐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则包含小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大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乃至学前班教师职业语言。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

1.现行培养中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反映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发音培养;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成人化方面的要求;三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与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特征方面的部分要求;四是《幼儿文学》课程,让幼儿园教师了解各类幼儿语言文学作品,里面包含了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方面的部分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训班、讲座内容也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挂钩。总之,这样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却是既不系统也不专业,有时甚至是不落实的泛泛而论,没有培养实效。

2.我们设想的培养方式

①以《大学语文》类课程强化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成人语言部分的培养;

②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和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系统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部分的培养;

③以《幼儿文学》课程为龙头,配套一批幼儿文学作品分类选读,加强幼儿园教师对其职业语言儿童化部分的了解;

④增添《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幼儿语言学》、《幼儿语言作品创编》等一类课程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实训。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人类语言科学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类幼体健康发育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幼儿园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是人类幼体发育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有志于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师个人成长的必须要求。我们作此研讨,必定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李利峰、胡晓梅:关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文献综述 《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4月号下旬刊

[3]陈志超、曾红:美国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4]罗艳、姚利民:教师资格认证略论《煤炭高等教育》第24卷第4期,2006年7月

[5]《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令第25号)

[6]《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2000年9月23日实施)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2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实践,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英语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注意教学情境的不同引入不同阅读材料,为儿童展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在儿童教学导入阶段中合理运用图画、童谣、儿歌等,适应儿童发展天性,吸引儿童注意力,然后顺利引出所学的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其次,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开展英语阅读活动。新课程改革规定学生从听、说、读、写、玩、演等方面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其中对读的环节可利用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简短对话。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为儿童分组阅读做好指导[7],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儿童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当主动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在儿童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掌握阅读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起儿童文学素养。

四、结语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3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前儿童;修饰语言;文化传承;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引言

《旧唐书魏徵传》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国古代漫长的几千年中,诗歌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样式,在这条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灼灼生辉。它以其简单凝练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节奏,和谐精准的音韵向世人讲述着独特的中华文化。幼儿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向来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而,古诗文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学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至关重要。

一、经典诵读,可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古语云:“幼学如漆。”意即儿时所学所记,如漆附木,虽然当时不解其义,但是却一生难忘,终身受益。此种体验众皆有之。郭沫若曾如此生动形象的阐释:“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放入肚里,随年龄增大,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就是大财富。”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处于上升期,只要稍加以兴趣引导,他们就能在不理解大意的情况下识记很多古诗,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精准的把握音韵节奏。在反复的诵读和背诵之中,他们对于发音和调值会有更加精准的把握。这个过程正是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感性积累之下,学龄前儿童才会有之后理性认识突破。

于此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文,语言特别精辟、含蓄和凝练,因而他会给接受群里留下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对于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学龄前儿童不仅能够通过字词的分析体味古诗的语言,而且在品味之后还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语言习惯。

当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具备流畅的语文表达能力是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而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从学前儿童抓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升。《周易》的《贲卦・彖传》亦曾说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趋向“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之途上,国人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依靠于文化的传承,经典诵读,这种为千百年来习得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之一,在今天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版块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经典诵读,可增强学前儿童的“修饰语言”认知

印度学者在《生活智慧》(1996)中就提及“诗是一种爱的语言”。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1993)提出,修辞学是从表达效果出发来研究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常规变形和正负偏离现象,建立已然的和可能的修辞规范及超规范、反规范的模式的一门语言科学。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前儿童可以在未经引导的情况下,就说出一些自创的修饰语言。比如,当问及“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梯,那眼睛像什么呢?”时,学龄前儿童会说:“像是白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合在一起啊。”同样,当看见园艺工人修建树木的时候,很多学龄前儿童会说:“大叔在给小树理发。”这些虽然都是没有加以引导,但是词汇的积累在这里确实非常的重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比如,当学龄前儿童通过诵读学习过一首古诗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使用他们与生活中的情景加以拼接,如,“二月春分似剪刀”这句学习之后,有的同学就会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我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缝在一块了。”

因而,学前儿童使用“修辞特征”语言,有利于认识事物,激发想象与创造,扩展语言经验的作用。在对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同学,学龄前儿童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大量词汇和意象,在不了解大意的情况一下他们会自由的拆分和组合,这对于发展个人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因为通过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使用比喻能修辞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十分十大,存在着共同的修饰原型,因而让学龄前儿童多接触古代经典诗文的诵读会加深其创造性思维的认知。不过在这值得注意的是,在随着学龄前儿童年纪的增长,他们的这种能力会被社会同化掉,因此我们应该抓准时机积极采取经典诗文诵读教育。

三、经典诵读,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针对经典诗文对于我们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给了我们比较贴切的阐释: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无疑是肯定了诗歌在日常生活的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年代战火纷繁,苏秦等纵横家以诗作为利器为国家谋求利益,在暴秦的统治下获得自己国家的一席之地,并未暴秦而不断努力。这些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也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学前儿童无论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是处在形成阶段,诵读诗歌不仅可以使其加深对于语言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间接了解历史,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笼统的印象。与此同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也演化成了对于社会礼仪的规范。清末民初,中国“礼”是一个变革时期,原有的尊卑等级制度得到了废除,“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中国的人权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在让他们接受新的意象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社会规范的认识,使得他们:“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诵读优秀的诗文,不仅使学龄前儿童充实自我,增强文学素养和知识含量,也能使得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认识更多的草木花虫。

诚然,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把握适度原则,在多读多记的基础上应允许学前儿童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每个学前儿童,每一个字、词都要弄清楚。尊重学前儿童的自我思维活动,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保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尽情地在这片诗歌的沃土上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兰金仁译.H加德纳,美,艺术与人的发展[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 彭富春译.海德格尔,德,诗・语言・思.[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 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 周作人著,止庵校定,儿童文学小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5] 王泉根主编.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M].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第1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4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可能,从而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读物种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遥远的地方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幻想和想象。然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狭窄,很少有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于是书本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的工具。儿童的心理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他们对文学有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偷看一些童话书、卡通、故事书等,他们往往把这些读物看做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求理解和认同,获得满足和愉悦。

孙云曾在《如今的孩子读书是啥样》中对少年儿童的读书情况作了分析和总结,发现排名前五位的儿童阅读读物分别是:幽默故事、探险故事、日本卡通、侦探小说、科学幻想故事。儿童比较喜欢的书籍主要有:《小布头奇遇记》、《花季·雨季》、《巨人》、《蓝皮鼠大脸猫》等,有的儿童还特别提到想看郑渊洁的书。学生对于这些书籍的普遍看法是:有意思,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恐怖、惊险、有趣,看了一遍还想看。从对儿童阅读情况的调查来看,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儿童文学,它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选择方向。

二、儿童文学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与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1.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也坚持以人为本。儿童有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心理,那是一种充满幻想的奇妙心理。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它既体现了一般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又有儿童审美需求的显著特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等,其题材、主旨、情节、语言无一不符合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小猫钓鱼》、《狼和山羊》、《小壁虎借尾巴》等这样具有趣味性的课文往往会让儿童达到痴迷忘我的境界。

2.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文学作品大多具备审美性特征,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蕴含生动的语言美、丰富的情感美和深邃的思想美。它既能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让儿童体会美、感受美、创造美,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拥有高尚情操、良好人格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从小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文化艺术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在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文学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儿童文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儿童文学为学生提供了培养高尚情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久而久之,儿童的思想情感逐渐受到感染,精神境界也得以提升。

儿童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儿童文学是美的集中显现,它将美的东西展示给世人。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质俱佳的好文章,如《妈妈的爱》、《卖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丑小鸭》等,这些文章无不以情感、语言、思想的美感染着儿童。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完美的呈现方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的问题,教育专家提出了“小学课本儿童化”的建议。因为儿童文学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最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小学课文要注意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应以童话、语言和故事为主,建立起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大纲要求的课文类型都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入选的3209篇课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就有264篇,体裁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儿童诗语言、科普文艺等。由此可见,儿童文学正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儿童文学也日渐成为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的材料主要是符合学生阅读需求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童话类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寓言类的作品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类的作品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

随着新语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儿童文学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对小学语文的积极影响逐渐显现。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把语文学习当做精神的享受,还学生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乔继英.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J].语文学刊,2010(09).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5

关键词:反对成人化;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

现在处于教材更新换代的阶段,语文教材主要选取一些名人名篇或教育意义重大的书,这些教材表面上看确实是大家手笔,但是却忽略了教授对象是一些儿童,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快乐无忧的年龄。很多教育学者仔细分析当前儿童视角缺失与儿童快乐缺失造成的原因,这很大程度上与教材编辑缺失儿童本位思想,基本从角考虑选文有关。他们考虑较多的是儿童通过选文学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培育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至于选进教材的文章是否符合儿童心理,是否贴近儿童生活,是否容易被儿童接受,考虑得不多。这从根本上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反对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从儿童的角度去修订小学语文教材。

一、儿童本位

“本位”就是核心主体、重心的意思。“儿童本位”就是儿童是起点,是中心,同时是目的。“儿童本位”要从关注现在和展望未来两方面着手,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儿童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儿童看作不完全的“小人”,都是从成人的视角来定位儿童。而“儿童本位”正是对中国传统的儿童观的批判。现在的教材编写不应该急功近利,编写教材的希望为儿童打造一本含金量高的语文教材,富含人生哲理,充满现实理想的意义,须不知拔苗助长只会危害儿童的成长,违反了儿童的自然属性,不合时宜的营养都是毒药。所以,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进行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成人化

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今天,以知识、技能作为目标,以训练作为宗旨,成为教材编制的标准。教材的编选者要尊重应试教育的体制,兼顾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选文的时候必须要兼顾到能不能训练。传统的儿童观念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时就应该培养成懂事的好孩子,而成人编写的视角完全忽略了儿童需要的是什么。儿童接受启蒙需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趣味性,去引导儿童继续学习,接触更多。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语言、练习、习作方面的成人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练习系统设计总体上还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对学生记忆的训练设计上却还是摆脱不掉成人的机械记忆思想。例如,人教版在习作方面成人化的情感倾向非常严重,常常通过成人觉得感动的材料,让儿童围绕感动来写文章,这是极不符合儿童情感世界发展的。

因此,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我们不提倡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现象。小学语文教材从选文到习作应同时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符合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的差异、语言规律和对文章的审美需求。从“儿童本位”的视角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注重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重视经典、优秀、典型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教育学强调儿童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为儿童提供了科学的成长环境,使儿童有和谐的发展空间。小学语文教材要承认儿童发展规律的存在,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不提倡成人化趋势,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儿童;只有以儿童的发展为本位,以他们的心理能力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才能以最科学的态度对待儿童的教育,从而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育人功能;重要性

自闭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小儿疾病,其主要体现在儿童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且对自身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实现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教育,因此,为了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供创造更多的条件,本文对当前自闭症儿童育人教育的重要性。

1 自闭症概念研究

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性疾病,其主要出现在幼儿的早期,大部分的自闭症疾病都是由于遗传或者孕妇在孕期出现并发症等,这导致幼儿在早期受到严重的损伤,后期生长过程中的某一部分功能无法实现。对于自闭症儿童,其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智能障碍等。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当前比较常用的是药物治疗以及教育治疗,两种方法针对的自闭症儿童症状不同,因此,对于治疗的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2 自闭症儿童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类来说,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根据人的行为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观察,但是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同正常人不同,其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同正常的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2.1 自我刺激行为

所谓的自我刺激行为指的是自闭症儿童在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同正常儿童不同的反应,像反复的摇晃和转动等,这些行为都是自闭症儿童的常见不正常行为表现,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首先是视觉的刺激,一些自闭症儿童往往会对一些特殊的物品反复的进行观察,或者通过自身的身体转动来盯着某一物品等;然后是听觉刺激,许多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对一些拍打物品的声音或者噪声等产生较大的反应,像尖叫或者喊叫等,此外还有味觉和嗅觉的刺激等,这些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环境的自我刺激行为。

2.2 急躁行为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严重的急躁行为,对于一些儿童,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制造一些麻烦,像大喊大叫和哭闹等,这些行为有时候完全没有理由,此外,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会无缘无故对他人进行攻击,像骂人和打人等,自闭症儿童通过这些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情绪或者缓解自身的紧张心理。另外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会对自身造成一些损伤,像击打自己的头部或者咬自己等。

2.3 固执和刻板行为

所谓的固执行为指的是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坚持的拥有某个物品,该物品失去之后就会导致自闭症儿童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像哭闹和打人等。此外,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反复纠结,多次解释之后仍然无法理解等。

3 育人功能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关键,通过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育人教育则指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不仅仅关注的是人们当下的发展,同时还考虑到其对人的未来发展影响。通过育人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其包含人的德育、智育等内容,而再自闭症儿童发展中,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重要作用

自闭症儿童大部分都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这是由于其神经中的语言功能受到了损伤,导致其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为此,在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时,语言功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育人教育中的智育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者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和声音等外界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语言教学的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言学习。此外育人功能中的以人为本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其能够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安排,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效果。

3.2 对社会交往障碍的重要意义

对于自闭症儿童,其往往沉浸在自身的世界中,对于外界环境往往关注非常少,导致其无法像正常的儿童一样进行交流和沟通。为此,育人教育中提出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自闭症儿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一些共同话题的寻找,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心门。教师在获得了自闭症儿童的承认之后,往往能够同其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交流,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自身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的了解世界的美丽。另外,自闭症儿童无法和其他的儿童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但其往往对其是向往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自闭症儿童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结合其他的儿童,使其明白自闭症儿童的一些不足,通过同学们的帮助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正常发展。

3.3 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重要性

对于自闭症儿童,其往往会存在着一些刻板行为,像对某一件事物依赖性较强,在丢失这些物品之后往往会出现行为上的失控等。为了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同其他儿童一样具有正常的兴趣爱好,教师在进行育人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日常的游戏或者活动等来对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进行吸引,帮助自闭症儿童放弃对某些物品的过分关注。此外,通过育人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对日常的一些行为流程进行改变,像通过一些自闭症儿童感兴趣的事情等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某些事情的规律,通过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对某些事物的流程的认知变化等。

4 总结

育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行为的正确认识,通过育人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由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行为和情绪等的控制能力较弱,且存在着一定的智力障碍,教师在开展育人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来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通过育人教育的功能能够更好的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恢复,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邓淑红. 自闭症儿童体育游戏干预个案研究[J]. 体育科学,2010,08:49-56+68.

[2]连福鑫,贺荟中. 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4:30-36+47.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语言康复;内容;手段;原则

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12月份,我国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数量达到了387万人之多,占到了我国全体残疾人总数的5%。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缓、听力残疾以及自闭症等类型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语言障碍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对特殊儿童语言障碍进行矫治,并且培养特殊儿童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好地将特殊儿童语言潜能开发出来,这些都成为了语言治疗人员以及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试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内容与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

所谓的前语言时期语言能力训练就是指特殊儿童能够说出的第一个具有意义的单词前时期。在前语言时期中,特殊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儿童大多数已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并且为自己学习语言做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中,实施语言康复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特殊儿童积累一些语音表象,发展特殊儿童语言学习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实施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诱导特殊儿童进行无意识交流,训练特殊儿童通过不同音长、音强以及音调的哭叫声来表达儿童生理的需求以及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度,使儿童能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引导儿童能够发出一些单音节,鼓励其逐渐发出一些连续音节,培养特殊儿童交际的倾向,并且使其能够理解和表达一些具体概念词。

(二)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伴随着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开始有意识和有能力学习一些常用的词汇,并且开始使用语言来和外界进行互动。在这一阶段中实施特殊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将他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转变成为简单语言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语。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实施词汇训练来帮助特殊儿童扩大其自身的词汇量,加深特殊儿童对于词汇和词义的理解。

(三)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特殊儿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发展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使用。因为词组具有很强的语法规则,习得词组结构就表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语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标志儿童语言发展步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将词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以及立体形象的语言训练材料,并且能够把成分替代、反复强化以及预言示范等等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手段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实施,这也就从本质上强化了传统的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手段实施。与此同时,要求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必须要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要求特殊教育人员实施全程的指导。原因就在于,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必须要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进行拓展

人类表达客观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就是语言,但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前提就是认识,认知思维是所有语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语言训练内容设计以及语言训练方法选择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综合考虑特殊儿童认知的能力,根据其认知能力来选择一种特殊儿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的康复训练目标。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者还要巧妙并且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强化特殊儿童对于语法规则以及词语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在理解这一基础之上,儿童才能够在不同情境里面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句子或者词语。

(三)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

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特殊儿童能够充分运用语言,因此,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那些特殊儿童生活过程中需要的语言;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将特殊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词组以及句子作为重点的训练内容;在选择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那些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景来实施训练,并且要将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效果评估过程中,同样要尽可能的对儿童运用日常语言的能力进行评价。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以及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接着又从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拓展以及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龙墨,梁巍,周丽君等.聋儿听力补偿与言语清晰度及语音获得关系研究 [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杂志,2004 (1):16―2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篇8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1]。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对“图画书”或“绘本”这两个称谓进行取舍,上述两个概念大多时候都在混合使用。因此本文也没有对“绘本”或“图画书”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都指代这一类性质的图画书。广义的绘本涵盖面十分广泛,有文学类、科学类之分;还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绘本则专门指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插画的书、连环画、漫画不能被称之为“绘本”。虽然上述艺术形式也都运用了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这两种媒介(材料)所创作,但上述艺术形式是把图画知识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因此不能称之为绘本。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指出:“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公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文”与“画”都大于3)[2]。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的第一个特征是语言简洁。大多数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绘本因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其语言也比较能够容易让儿童少年所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图画形象。世界上大多数的经典绘本都是由人工手绘完成,不同的绘本因其内容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仅从绘画使用材料而言就包含了铅笔、钢笔、油画、水彩等不同绘画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绘本的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如拼贴、摄影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绘本创造当中,使得绘本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因而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形象。第三个特征是故事生动。大多数绘本都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的叙述形式使故事的生动性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培利•诺德曼教授所言:“一本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得到发展的就是建构意义的能力,而绘本因儿童自身对故事的重新建构而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4]

二、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

特殊教育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较小,在利用绘本对残障儿童开展阅读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更具开放性。但是,绘本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还未被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知。2010年以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绘本资源非常有限。2013年以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阅读课等形式,将绘本应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等类型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绘本语言简明易懂,各类残障儿童易于理解

优秀的绘本大多语言简洁、精练、易懂、形象、生动、规范,符合幼儿和少年儿童年龄认知的特点,很多也适合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并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绘本的语言大都力求简洁,但却并不简单。单一线索结构故事的绘本经常运用反复、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故事性,或进行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叠加,或让故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或让人物轮换出场,在比照中推进故事,使故事妙趣横生。如《我的连衣裙》《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学龄前期幼儿或初入学儿童,讲读中趣味十足,这类绘本即便给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也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并能够进行师生互动,非常容易达到理想的阅读与教学效果。

(二)绘本图画形象生动,能提高残障儿童感知能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特别为孩子保留的说故事形式。绘本因为以图为主,具体而直观的刻画和表现更有利于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与文学故事相比,绘本似乎更擅长于表现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研究发现:虽然孩子的性格或是生长环境所有不同,但是,在出生十个月左右的婴儿身边放一些图画书,他们就会对“图画书”这种东西产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作是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待。当儿童翻开绘本并在书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喜悦,则会成为幼儿早期认识的开端。实践表明,绘本对于残障儿童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绘本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残障儿童,都自然地表现出对绘本的兴趣。绘本与儿童天性相合,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与探索外界的兴趣。一般认为,对于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来说,语言的作用要优于图画,因为对于语言的接受显然需要调动起比视觉形象接受更为集中、活跃的感知与想象。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残障儿童来说,图画的作用要优先于语言。优秀的绘本插图能够将世界及其意义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使他们对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形象和现象予以注意,并在注意中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指出,阅读绘本中的画面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形象接受,而是包含了主动、积极的观察和探求因素。优秀的绘本能够令孩子在趣味的故事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心理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指向着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发展起来的“成熟话语”的特性:理性、有序、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和低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还十分有限,绘本中语言与图画相互融合的阅读方式便成为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绘本中的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读图中迅速得到提高;而智力障碍儿童则通过图画加深对抽象语言的理解。

(三)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广受残障儿童喜爱

绘本首先以图画吸引儿童,但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儿童最钟爱的读物品种,与它们的故事性密切相关。加拿大儿童阅读研究者培利•诺德曼教授说:“图画书的存在根本无需理由。因为图画书成功而有趣的说故事方式,为不分老幼的观众和读者提供乐趣,这件事实就是它们存在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不需要去想象什么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这项发明。”从当前的绘本故事内容来看,可以说已经包罗万象,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民间故事,如我国传统京剧改编而成的绘本《三岔口》等;童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还有很多原创如《小马过河》《妖怪山》等;亲情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幽默故事,如《千万别去当海盗》……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引进版如《大卫,不可以》系列图画书,原创如《上厕所》等儿童认知图画书等都深受孩子们欢迎。绘本面向儿童创作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所以大多数优秀绘本都能够赢得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喜爱,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地阅读。而实践表明,一些面向低幼儿童创作的绘本,尤其是一些认知类图画书,因其形象地描绘了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其绘本故事内容不但能够被智力障碍儿童所理解,而且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这些故事带来的乐趣。与文字书和插画书不同,绘本的文图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生成性。因此,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构建活动。例如左伟老师创作的《好神奇的小石头》,经过图文结合,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里既有了亲情、友情,又有了知识和想象力,再加上形式上的互动性、游戏性,不但成为幼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至爱,更能够让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认知和语言。

(四)绘本蕴含真善美的内容,促进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指出,“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真正好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真”、“善”、“美”的内涵。科学的追求即是“真”,文学的追求即是“善”,艺术的追求即是“美”。[5]而优秀的绘本中往往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元素。如松本猛、中武秀光创作的《苹果园的12个月》既描写了培植苹果树的科学过程的“真”,也从收获苹果的过程反映出了劳动的辛苦这种人性的“善”,以及由图画所描绘出的大自然风物的“美”,从而达到单纯文字阅读或图画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让儿童全面认识和欣赏真、善、美的事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品格。因此,绘本不但能够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能够通过大量人文阅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形式

鉴于国内绘本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原创图画书也日趋增多,绘本进入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特殊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效地使用绘本。

(一)绘本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很多还是以通过对普通儿童课程内容的“减法”和“降级”,来达到教育残障儿童的目的,其课程目标多是以知识、能力发展为主,缺乏对生活准备的关照使之在发展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县级特教学校教学完全按照教科书实施,不仅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贫乏,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教科书的一些语言是较为抽象、复杂的书面语,许多残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绘本内容的日趋丰富让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成为可能。从目前绘本的内容看,不仅包含人文、科学、艺术等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天文、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残障儿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和科学艺术教育,用残障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确地传授知识。如《会说话的手》《猫头小鹰》《彼得的椅子》等故事中的情感,即便是智力障碍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残障儿童对人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的建设,促进残障儿童的心智成长。同时,优秀绘本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以及枯燥、繁、难等难以适应残障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问题,使残障儿童教育在发展能力与学习技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满足个人需求间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改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课程的“火力”的情况[6]。绘本的引入正好可以突破目前课程内容过于普通教育化的瓶颈,有利于形成包容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的生态课程,既努力适应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个体的特殊学习需求,从而找到突破现有课程所处困境、实现发展的新途径。

(二)绘本可以成为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理想的融合教育是既能够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又能够促进健全儿童的成长和进步。但是长期以来,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多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教室无法为残障的孩子提供必需的、集中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普通教室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供给残障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明显不足,所以使得随班就读班级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并不能为残障学生提供足够的协助,这反而有可能加大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因此绘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随班就读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障儿童提供个别教育计划所需要的、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也可以通过与残障儿童共读、共画、共写绘本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与残障儿童共读绘本中感受到高品质的阅读生活。残健儿童在共读中互帮互学,从而迅速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创设了相互沟通交往的有效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健全儿童认识和接纳残障儿童,也能够促进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为回归社会主流创造条件。透过绘本阅读所建立的“融合”带动了普通学校健全儿童的阅读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培植了互相关怀、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此外,绘本除了能够作为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表演的脚本。如很多绘本的内容能够轻松地排练成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话剧或表演剧,这种以绘本为内容的表演形式一般称之为绘本剧。绘本剧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这种情境性的表演中,发挥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美好旨意;还表达出了对“发展性”的追求,即每一个个体在课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在双向互动中彼此促进实现发展。从而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共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社会生活,建立起自然良好的同伴合作和互助关系,有效提升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绘本可以成为残障儿童亲子教育的有效纽带

当前,残障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在残障儿童教育中的缺失。由于中重度残障儿童大多一入学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加之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与父母间本来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孩子与父母间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残障儿童的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到了特教学校老师身上。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即便每天回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沟通问题。但众所周知,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如此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7]。残障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残障儿童身心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与家庭问题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引导残障学生家庭配合学校,努力做好残障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特殊学校在引导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十分乏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际抓手,即如何让父母或监护人与残障儿童在家庭里有效交流和沟通。实践表明,利用绘本开展残障儿童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是建立残障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绘本语言简洁,画面生动,非常适合大人与残障儿童共读。即便是听障儿童,仅凭绘本的图画就能大致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和含义,他们虽然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但是他们通过共读中感受父母嘴里发出的气息和看到父母面部的表情,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优秀的绘本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因此父母或家庭里的祖辈,都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绘本与残障儿童亲子共读。久而久之,绘本里美好的故事和图画就能够为家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使其成为残障儿童不可取代的成长动力。

四、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建议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残障儿童,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的种子。将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着一种特殊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残疾观的改变,从关注缺陷、促进发展再到期待残障儿童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消除障碍的美好旨意,也是对尊重差异、消除歧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实践。如何将绘本尽快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并使其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应用,需要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乃至教育行政人员的不懈努力。

(一)进一步将绘本教学纳入特殊教育政策要求当中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目前,各地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少年都是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一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班级,还很难见到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如果说上述学校和机构有孩子们读的书的话,那也只是教科书,即便是学校或班级配备的教科书,也存在着是否适合残障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问题。鉴于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绘本还不甚了解,有必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提出建设性的要求。2016年初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一文件中,已经将绘本纳入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必备图书品种当中,并以括号的形式加以强调,但是要引起各地广泛的重视,仍有必要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中适当地提出将绘本等纳入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明确要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以及随班就读班级应为低龄残障学生配备绘本等适宜的儿童读物,从而以明确的抓手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二)推动特教学校绘本馆建设,创设温馨阅读环境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很多也有图书阅览室,但是这些阅览室与普通学校的阅览室毫无二致,配备的多数都是一些文字书,难于适应县级特教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图书阅读设施和图书配备建设迫在眉睫,而绘本馆的建设则会很好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图书阅览存在的这些问题。绘本馆,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儿童阅览室。绘本馆建设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也不需要桌椅板凳,只需要一间普通教室,地下铺着泡沫地垫或地毯,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布艺坐垫和儿童抱枕,四周布置低矮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绘本供孩子们选择即可。小朋友或坐或趴,听着老师讲一本本精彩的绘本故事,尽情地沉浸在绘本故事构筑的童话世界里。绘本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传统阅读形态和阅读理念的一次挑战,不仅体现了教育者对于儿童所给予的爱护和尊重,更体现了我们教育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阅览室里,少了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欢乐的“阅读时光”[8]。绘本馆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书,因此绘本的品种应该足够丰富,让残障学生在绘本馆里接触多样化的绘本,使其拥有丰富的体验,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加强绘本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虽然绘本在一些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绘本在特殊教育当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儿童阅读层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绘本的丰富多彩,因此盲目要求残障孩子读绘本,剥夺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绘本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适宜性,但是如果运用的不科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图画书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对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9]绘本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内涵却非常丰富,不经过适当的指导,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于深入领会一些绘本当中的深刻涵义。首先教师需要知道,绘本的各种形态(例如各种不同的开本、折页、散页等),绘本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画面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甚至空白页、框线、纸张的不同、无字书、颜色的深浅、画面的大小)等诸多方面;教师还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由头(封面)到尾(封底)阅读一本绘本,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完整、仔细地读完一本好的绘本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学院)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鼎力相助,一方面加强绘本应用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绘本阅读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作者:刘殿波 邓猛 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绘本[EB/OL].

[2][4]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10.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8-179.

[6]李绯,王雁.特殊教育生态课程:内涵、依据及其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6(3):16.

[7]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

[8]刘殿波.绘本馆,儿童阅读新生态[N].中国教育报,2015-12-20(003).

上一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技推广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