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21 15:23:17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1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教学 自主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0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蓬勃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等方式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模式,引领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领域,并为高中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平台,对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以往陈旧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式,努力适应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并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之中。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大培养了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打造高中历史自主高效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历史教学理念。

一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已经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上进行了大力推广,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共享着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这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它是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并为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方面的应用,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的应用相比较来说,使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发生的变革更为深刻。从某种意义来说,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深化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应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提高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怎样加强多媒体技术来重新整合高中历史课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是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采用中外历史相结合的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同时内容的跳跃性也很大,这是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比以前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显得更加专业化。在高中历史教学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专题式的高中模块教学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难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教材内容对构建历史知识、创设历史情境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程所呈现的特点有利于多媒体技术整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它采用了专题方式构建历史教学体系。在内容的编排上讲究饱满,这有助于改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促进教师努力去探寻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与途径,有利于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可以设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目标,这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新课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又成为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另一个特点。再次,学生接受性学习、探究性、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开放课堂,这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放性的特点。

新课程提倡高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得到巨大的转变。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所呈现的特点,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这也反映出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此外,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历史的情境,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气氛,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历史材料的平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使得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彰显出了新课改的新气息,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信息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在自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教学信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信息环境,改变以往学生单靠教科书信息进行学习的模式。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历史的视野,并深入思考,找出一条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由此看来,良好的信息环境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但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高中教师要使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达到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采取措施,改变陈旧、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新型的高中历史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来促进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健康发展。

二 多媒体技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高效教学的新模式

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学习方法,它也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要把书本内容进行延伸,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书本内容其重新进行编排组织。这样,它可以改变以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和机械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知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并明确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多角度地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此外,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的能力,由此看来,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上起着重要作用,并构建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软件交流学习的体会,通过讨论和交流,不断丰富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并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组内学生分工协作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料,然后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率,提高了学习的竞争力,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总之,它可以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为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学习方式。

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只有在使高中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得到全面的实现,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把多媒体和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重新进行整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在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多媒体技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的模式的重要步骤。

总之,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从某种程度来说,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高中教学新理念,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途径,让多媒体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插入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方式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来表达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无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历史知识,更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另外,历史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去网上查找与教学有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水平得到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为动力来推动社会进步和高中教育现代化,从而不断更新高中历史知识的新信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如何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如何提高高中教学效率的挑战。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探索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究新的自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辩证地分析它的局限性,并提出科学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彰显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魅力,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构建高中自主教学模式有利的工具。这样,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可以着力改变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历史教学,2003(9):59

[2]徐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历史教学,2005(1):39、40

[3]韩清林.论自主学习的地位及作用[J].河北教育,2000(Z2):26

[4]朱煜.新课程与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J].历史教学,2002(9):40、41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兴趣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现阶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更加显示出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乎已经融入各个阶段及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历史学科由于它所特有的不可逆性和过去性,使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最佳表现效果又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特色,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效息息相关。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传统的“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缺乏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无兴趣可言,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相当的困难,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互动功能,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把学生带入相关的历史情境中,给其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这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过多、过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拓展知识点,板书时间太多,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效率不高。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以直观、生动的动画等手段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重要历史事件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度,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三)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逐渐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形象化,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逐渐提高其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产生很好的视听效果,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自身历史课堂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做好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嵌入动态形势示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过程等历史事件是需要讲述的,仅凭历史老师一个人讲述,并在黑板上挂相对应的图,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应的整体印象以及对战争过程的认识。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把战争过程运用动态的形势示意图来讲解,再加上老师旁白解说,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教学情境设置运用多元化媒体形式,使历史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高尚情操和形成良好品德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声响、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得情境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三)运用网络资源,充实多媒体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实多媒体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嵌入习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密切挂钩。因此,针对教学重点,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嵌入习题,检测教学效果,势必会起到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的目的。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手段,有利有弊,应当辩证的看待。运用得当则会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用不当则会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习的载体,历史教材拥有丰富的资料与素材,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专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会,而且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真正让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要对多媒体课件有主导控制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人性化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虽然被青睐有加,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在勤奋钻研教材,深入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大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成建碧.小议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 朱俊苓.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3] 刁春英.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原则[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4] 王辉.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6)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背景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

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填鸭式的单纯被动学习方式。在开展积极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能力目标。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教材也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历史体验学习含义

历史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作为学习方式,历史体验式学习是深化目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体验学习就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进入历史,与历史对话,去体验、感悟历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历史,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历史学习本身的乐趣。

三、历史体验学习特征

1、情感性

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大量史实,只有建立在对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的分析之上,运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理性的审视,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对历史进行思考,不仅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及基本结论的目的,而且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究历史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

2、交往性

体验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交往性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特别是在历史体验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突出,历史体验学习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历史、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历史体验学习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历史人物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和动态的过程。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

3、主体感悟性

历史体验式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让学生走进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溶入历史事件,以主体的情感体味历史的原貌。这时的“主体”一“我”,是唯一的主人和发言者,而教师,则以促进者、协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时的中心只能是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得以释放,让历史学习真正焕发生命力。”

四、体验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体验法

教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通过诗歌、小品、故事、漫画、案例、影视视频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以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以当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物;或把历史学习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局限,以现行历史教材为基本体验探究内容。有了科学创设的情境,学习者才能以“局内人”的眼光来感受历史。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

2、历史探究体验法

所谓历史探究体验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只要提出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总会热烈的。如: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而引起的战争吗?为何《南京条约》只字未提鸦片二字?有一些史学家认为,二次大战不仅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且,又一次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样,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呢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情感体验以及内在动力支持,必须亲自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到形成假设,从信息的搜集到加工处理,从分析比较到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接受学习弊端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3、社会实践体验法

社会实践体验学习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较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使学生文化积淀日益深厚,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和意义的生成。社会实践体验学习法主要有社会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两种。

五、结论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4

1.1创设情境,描绘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相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本在学生脑海中若隐若现的画面真真实实地展示在幻灯片中,这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充分感受到重现历史的厚重感和冲击力,学生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忆也得到深化、感受得到加深,情感随之喷发,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教学课堂与真实历史开始接轨,这足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穿梭在一幅幅历史画卷中,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1.2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培养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追求历史的真相,用当事人的心态去感受历史的凝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教学容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束缚,它能够将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结合起来,极大地吸引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加入图片、音视频等教学辅助内容,利用历史记录影像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结合影像分析或者老故事等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历史老师要注重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理解

历史老师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相结合。

2.1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不能脱节。教育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老师在引进多媒体教学时就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是进行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整合的重要因素。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应该时时把握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并且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不仅要自己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要学生学会利用新技术来进行理论扩展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模式要运用恰当适时、最大地发挥其优势需要老师非常熟悉多媒体的运用和全面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亦动亦静的画面和再现逼真语言的声像,活跃课堂氛围,解救历史课于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丰富的知识,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能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运用要求。

2.2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体现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课在高中阶段比之前又更加深入,从历史现象的学习到了更高层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重点把握历史带来的反思,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将现今和历史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引申并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综合价值体系,不仅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更是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思想意识。

3通过多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显得苍白无力并且可能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和警醒世人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历史、把握历史,并同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围绕历史事实思考和独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其自然地接受历史的熏陶,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吸收优秀的历史文明成果。

4结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革新。创新把握多媒体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课堂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要求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求老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的要求,努力把多媒体技术跟历史教学融合起来,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将重难点突破,历史教学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还处于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阶段,在此希望每位历史老师都能够获取更多经验。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5

1中学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实际水平和考试要求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考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的考查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能力,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知识、思想水平等进行检查和验收。而学生还没有跳出死记硬背、盲目学习的条框束缚,在考试时怒能得心应手,水平也发挥不出来。

1.2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实现教学目标不相符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基础掌握或者是表面观点的获得,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归纳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如果对旧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那么专业科学和重点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建成了。同时,还要具备历史思维深刻分析历史观点和历史理论。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冲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现象。随着各类复习信息的涌入,面对复杂斑驳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且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生认真听、记忆和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不起来,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和学生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侧重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优良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观念改变的第一步。再次,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会、想学、会学和乐学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互换才可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地位不能忽视。

3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法思路

3.1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结构

历史教材是历史题目的的依据,所以也应该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即使有部分历史题目是课外延伸的,但是落脚点还是历史教材。所以要学好历史首先要从历史课本出发,记忆好教材的基础内容。在平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结构,不要一味的背诵历史段落,平时多看教材,反复看,这样自然就会熟悉历史教材,也能从整体升熟悉历史的结构,知识系统也就建立了。在历史考试过程中,遇到题目就可以快速反应出相关内容,历史结构的轮廓也就清晰反映出来了。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就提高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3.2历史复习要重视“三点”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和理解记忆的部分,只有在对历史知识点有了准确地把握之后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才可以谈到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求学生弄清知识点最重要,尤其是对教材有明确提示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督促学生自查和自省,不能出现遗漏。在教师讲清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重点是在历史教材中有重点要求或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重点知识往往在整个章节中都起到概括和总结作用,掌握重点知识对于整个章节的问题的解决都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问题是重点,在讲解重点时要投入多部分的时间重点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重点内容,同时要总结规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加深记忆。

难点是历史教材中学生学习有难度,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总称。难点问题一般涉及到的知识是深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挖掘,还有的是一些相似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混乱知识点,减少对知识的把握。此外,还有学生平时接触机会少或者问题比较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形成历史体系,学习起来有障碍。这些难点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到实际,理论较强的知识变得通俗和形象,这样化繁为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用已学的知识解开未知的秘密,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3.3历史复习要重视知识联系

历史教材是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组成的,若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而发现不了知识点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学生的解题弄呢管理就不能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一种知识,就可以延伸出多种知识,教材中虽然有的知识是跨章节的,但只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跨章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不会无所适从。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就可以锻炼综合推理归纳的能力,在考试答题中,也不会毫无章法和逻辑。

3.4历史复习课的新三轮复习法

传统的历史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分别是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全面复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复习方法还是有不少不足,新的教学时代要创新复习方法,在西区和借鉴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复习体系,专题复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考试的历史试题是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委背景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规律性,并实现知识的组合,形成专题和综合,进而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复习。

其次,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要求,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越来越明显。在复习专题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历史课的复习中,课与课,章与章之间呀形成知识链,将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关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专题学习效果越明显。

4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6

一、材料解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可认为材料解析是历史信息储存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准备了丰富的史料和认知材料。这种材料解析的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材料解析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①为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历史情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知识的掌握奠定了基础;②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悟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二、材料解析是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无疑源于一定的背景材料知识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突出了材料解析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一个更为细化的训练模式。

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材料解析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材料解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文言材料;②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史料“文眼”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即鼓励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运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一定史料的分析探究。

三、材料解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对材料解析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该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应学会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积累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学生通过材料解析,不仅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材料作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地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材料解析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

新课程高中历史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材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鼓励学生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②鼓励学生尝试实践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③鼓励学生在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材料。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应该:①探寻材料题目所含有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思维来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②依据材料,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并为此搜集足够多的资料,来为自己的解答增加独特的观点说明;③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定会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教学实践证明,正是史料的现实价值意义体现了其考查评价的价值意义。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7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高中课标;初中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22-02

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以下简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表述上,初看之下只是要求知识程度上的递进,如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表述的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不断积累”、“不断加深”等动词。但再仔细看时则会从中发现目标制定者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较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有质的变化,这正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有系列“过程与方法”①目标讨论文章,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笔者就初中与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同异,从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作几点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一、从“结果”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异同

“过程”与“结果”是相对应的一组词。按一般常理,在重视成绩、升学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结果”,这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升入好的高中或大学。为何反而把“过程”列为目标呢?事实上强调过程并非对结果的忽视,相反地,大家仍更注重的是学习结果,但是学习结果具有外显性,通过考试等手段,家长、教师、学生对此都可以对结果做出评价,对此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暂且不论。相反地,“过程”是内隐的,对学习的“过程”获得与否,教师传授是否得当,如果不加以强调,教师、学生对此都不会对其有所关注。但“过程”对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长远重要的影响,所以明确提出“过程”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之所以不提出“结果”目标,是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过程”目标的提出为“结果”的数字量化赋予一定的文字表述说明。下面笔者就试着从课程制定者所期待的“结果”来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异。

在21世纪来临之际,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时展的特征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观。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在此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课程目标制定者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其亮点之一,初中课标中对“过程”的表述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高中课标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关于“方法”目标方面,初中“方法”目标表述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高中的“方法”目标的表述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比较发现,初中和高中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涉及历史观察、历史调查、历史比较、历史分析与综合、历史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具体表述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得”出方法目标。而高中“方法”目标,是学习历史学家们那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思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的目标。可见,“方法”目标是在考虑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来的,同时,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的发展任务。

二、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主体性的同异

同样地,通过对初中和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结合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都迅速的发展但其发展形式、发展水平都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少年期和青年早期②的思维是不同的。“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个体又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可以看出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与内在学习思维过程,均成动态的,所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也呈现变化趋势。在初中阶段前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推测此时段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占主导地位,由教师作为主体引领着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但随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阶段的中、后期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比重呈下降趋势。反观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辩证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此时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则作为手段,从属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也会随着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的经验、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等改变而改变。

综上所述,初中和高中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不同,正是因为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这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中设定“三维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如聂幼犁撰文中“三维目标与原来从任务角度作出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分类相比较,最大的优点是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在学科特征、心理特点与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立体性和发展性,而且突出了学习主题的人格特征。

注释:

①相关文章如: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陈辉: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1);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历史教学,2009(1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朱继军:浅论“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2009(3);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5);朱煜: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历史教学问题,2009(3);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 7);林荣高: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6)。

②根据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P320-321).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

[2]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J].历史教学,2009.(1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一、打好基础,着力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即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对历史知 识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 括知识能力的训练,着力构架立体的知识之树,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统化、条理 化的历史知识,在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适应问答题对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呢?①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 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②围绕各历史 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展开论证,突破重点难点。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 五个发展时期的各自特征,逐一组织史实,展开论证。③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如,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们贯穿着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 五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史的全过程。三条主 线及其联系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基本内容。④抓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理解各种社会政 治力理合乎逻辑的分化组全。如抓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共 产党在各革命历史阶段基本政策的相应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伴随主要矛盾变化的分化组合。⑤从 历史基本结论出发,反思历史进程,加强史论结合。如从中国百余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几条基本历史经验出 发,反思中国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四项立国之本的理解。⑥专题归类,纵横联系,形成主体 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纵向整理知识,同时 阐明五个方面的横向相互关系。世界史可按地区、国别整理知识,并注意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 同一性和差异性。

二、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 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 学师生应高度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历史学科具有这方面的得天独厚条件,关键在于要有自觉的教学意识,要善 于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努力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 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运用唯物史观 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训练,学会找准史论的结合点。 例如,在讲授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如下内容的内在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生产关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上层建筑)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明确春秋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运动,确立 了封建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的辩证运动。在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段历史时,启发学生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政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体会社会主 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又如,在学习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有关“拿破仑的崛起”的内容时,应着重向学 生指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保障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是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拿破仑 的军事政治才能适应了这一必然趋势,为他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开辟了道路。说明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需要 才出现了拿破仑式的人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三、导读的重要性。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对阅读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从中学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四、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4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4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从中阅读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历史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4、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教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在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1)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3)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