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管理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0 17:54:26

统筹管理定义

统筹管理定义篇1

省级统筹的独特优势

县级单位基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不仅存在着各县区之间的财政投入差距问题,而且往往会衍生出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基础薄弱、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问题频出。近几年,有媒体先后曝光了一些地方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学生自带课桌椅上学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相对于中央而言,省级政府具有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相对于市县而言,则具有较强的财政统筹和行政调控能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郝平认为: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有利于省级政府根据本地人口、产业结构确定教育发展目标,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有利于发挥省级政府财力统筹和资源平衡能力,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省级政府优化各部门职能分工,构建教育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成本分担等实施标准;另一方面,统筹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财力,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强化省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和对省以下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教育部也同时成立了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以进一步加强经费管理,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

2012年12月,财政部官方网站了《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应当按照“经费省级统筹”的原则,明确辖区内各级财政应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省级财政投入,合理安排中央和省级对下转移支付资金,对辖区内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以江苏省为例(见下表),这几年,该省为使省内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积极强化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力度,各市县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开始变小,特别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县市的经费支出增长迅速。

出台地方性法规保障投入

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表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许多教育领域的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如人事政策、人口政策、财政政策等)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市、县政府教育统筹发展的力度已显得不够,需要在较高的管理层级上统筹谋划。教育改革中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问题,如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弊端及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均非一市一县所能解决。只有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增强行政调控能力,才能做到举全省之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只有在省级层面上统筹推进,才有可能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些老大难问题才能逐步化解。”

近些年来,许多市县财政主要是“保吃饭、保运转”型财政,虽都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政策,实现了教育经费的增长,但许多县级政府财力有限,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偏低,教育专项经费没有征足,并存在顶抵挪用现象,特别是配套资金的建设项目,一些县市区显得无能为力。市县级财政投入的差距,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同时,各地教育负债尚未有效化解,部分学校在“普九”债务化解之后又出现了新的负债。而且,未来几年,市县区教育投入还需大幅增长。显然,仅靠市县自身财力,实难跟上教育发展步伐。

据调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近3年来共下达教师招聘计划420人,实际招聘到399人,教师招聘到位后流失118人,流失比率达26.6%。

对此,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正国表示:要促使“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层级上移”,探索“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省级财政对县(市)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对欠发达地区倾斜的财政支持政策;同时,建议出台教育投入保障的地方性法规。他说:“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教育投入的来源与机制、教育投入的使用范围、教育投入的管理与问责机制、教育投入的监督体制、法律责任等;并进一步推动财政部门改革,建立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

城乡公用经费走向一致

由于财政来源不同、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农村和城镇学生的生均经费也存在差别。农村学生的义务教育经费低于城镇学生。实现城乡学校义务教育经费统一,使公办校与民办校学生享有同等待遇,需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来以县级财政为主的保障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公用经费的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家长表示:只有在一省范围内,各地、各校的投入标准一致,才可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定额标准给予补助。适当提高对寄宿制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的补助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均等化,体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突破,目前的城市生均补贴是高于农村的,今后是要统一基本标准,体现城乡共享和协调发展。

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有网友表示:“好钢用到刀刃上,好政策执行到民众的心坎里。这个政策的出台,可能对城市家庭或者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家庭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对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却是减轻负担的好政策,能让所有孩子都有书读,保障贫困地区的人能接受基础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法律政策研究所所长刘冬梅表示: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有大量外出务工随迁子女。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有利于教育公平。公益性与普惠性的教育,彰显了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意味着学生城乡均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均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足额领取补助。这些改革举措,顺应了学生流动性增大的形势要求,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几个方面的服务与指导

对于省级政府来说,统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途径,加大对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有研究指出:教育投入需考虑薄弱学校的补偿性需求。省级统筹,应根据学生流动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区分普惠式和特惠式经费投入,以确保特惠式投入精准到位,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这几年,教育部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曾多次发文强调省级统筹的重要性。2013年12月3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全面改薄”联合发文,提出要“加强省级统筹,分步逐校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根据省域内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合理分配”。2014年7月18日,三部委又为“全面改薄”提出20项“底线”,要求各地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国家标准、教育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文件,将“底线要求”作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建设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以学校为单位予以优先落实。2015年5月11日,教育部对“全面改薄”再次提出“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强化省级统筹”的要求。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指出: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力需求结构、教育发展目标、办学条件标准和经费支撑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必然要求各省级政府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提出适应自身特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目标、具体模式和相关的政策举措。

统筹管理定义篇2

关键词:企业集团 税务筹划 问题 建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为自己赢得更大份额的红利,其中就包括如何最大限度的避税。如果简单地把合理避税等同于偷税是不明智的。合理合法的避税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并且是允许的。成熟的企业都会为税收做些筹划,以期将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

一、税务筹划的地位和意义

所谓税务筹划,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纳税的问题进行初期的筹备和规划,结果是制定一套完整的纳税方案来节约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收益。纳税的最大群体就是自主经营的企业,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定期缴纳税款已经成为企业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税务筹划要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进行,即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或税法中的空白减轻税负,筹划贯穿于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科学的税收筹划,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税收筹划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也迫使纳税人绞尽脑汁,结合税法中的各项规定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和执行方案,虽然他们的目的不纯正如减轻税负,但却是在客观上推动了企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科学的税收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同,导致其经营的重点也千差万别。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能够把重点放在花费最大成本的最重要的项目上,对重要项目的考虑因素和收集的信息明显大于企业相关项目,致使企业在强项上有所增强,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企业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预测将来,未雨绸缪,同时能获得及时的眼前利益。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一)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问题与风险是不同的,问题是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部门已经客观存在的,而风险是将来可能带来问题的一些方面。就目前来讲,企业集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税务筹划意识薄弱

由于当前企业集团多是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明显的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会计机构也遭遇了不合理的情况。有的企业任用自己的亲属做税收筹划,或者只是聘请兼职的会计来定期做账,导致外界对企业的整体性把握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或者许多财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的训练,没有相应的硬件或软件条件,导致筹划工作踟蹰不前。

2、对税务筹划内涵的误解

文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但是文字的字面意思与文字在语境中的定义是不同的。对于税务筹划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钻牛角尖,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偷税,因此大胆地进行违法活动。税务筹划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税法在20世纪80年代时曾被学者认为是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而获得税收收益。而实际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惯例的情况下,利用税收政策合理安排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目的是减轻税负和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税收筹划是合理合法的行为,而偷税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是国家所严厉打击的对象。

3、税务筹划的各个相关制度不完善

许多的管理活动都是以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为支撑的。目前我国在税收筹划的制度上主要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但是当前的税法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也会导致许多企业集团误解其中的含义,筹划的自由裁量权太大,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特性,结果可能被定性为偷税,而如果对筹划的理解过于狭隘,就使得企业的总体成本得不到合理的避税,此种情况就需要“度”的掌握,而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尚无税收筹划机制。对于许多企业的决策层来说,存在许多咨询公司如兰德公司,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既然企业集团也存在员工筹划意识不强的问题,那么建立健全的税务筹划制度是不可避免的。

税收筹划几乎每个企业集团所必需进行的谋利行为,从长期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发展并完善的过程。尽管对税收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健全,对征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企业集团税务筹划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当引起企业集团各个层级,尤其是财务部门和管理层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存在的风险

1、存在过度筹划的风险

部分企业集团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既得利益,出现了过度筹划的情况。例如故意推迟取得的收入或者提前进行费用的摊销,这些财务筹划问题若是被相关的机关单位查处就需负一定的法律责任。近期出现了普遍的物价上涨的情况,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不断的攀升,有些企业就运用加权平均的存货计价方法来规避风险,但是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存货计价方法。所以企业需要综合考虑更改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2、企业筹划缺乏系统性的风险

上述提到了过度,但也有许多企业是考虑得过少。税收筹划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企业对自身的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可能使企业得不到实惠。因此,企业在考虑原料来源、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上,尽可能地做出使企业整体最优化的税务筹划方案。

3、企业管理层对筹划没有足够重视的风险

领导层和管理层对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效果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许多的决策是由企业管理层作出来的,而决策的好坏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若企业管理层重视税务筹划,能够与财务部门达成共识,或者多倾听财务部门的意见,那么作出的税务筹划就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企业管理层不重视税务筹划,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其他环节上,那么就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成本,减少收益。

三、对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税务筹划原则

税务筹划原则是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在做筹划时的指导性方针,主要围绕四个原则进行。一是,合法合理原则。应当根据新税法、国际惯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税收筹划,制定最佳的纳税方案。同时制定的纳税方案也应当符合常规和道德规范,不得触碰最低的道德底线。二是,居安思危原则。企业应当时刻做好筹划的准备,如果某项业务工作已经开始,那么就意味着相应的纳税义务也可能产生,企业集团应当提前做好筹划,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财务部门应当具备风险意识,在筹划时从长远做打算,考虑作出的决策或纳税方案存在哪些问题或风险,把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值降到最小。三是,坚持成本收益原则。税收筹划并不是只有收益而没有成本,每项活动都是需要耗费一定的人、财、物的,所以需要企业在取得筹划收益时考虑额外的成本,考虑放弃这种纳税方案而选择另一种纳税方案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四是,全局性原则。税务筹划关系企业的整体利益,筹划是在未获得利益之前做得规划,需要具备全局和长远的眼光,仔细分析目前企业所处的阶段特征,认真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是企业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性思想,是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

(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财务部门结构主要包括管理层的人员和业务层的工作者。税务筹划不仅仅是业务人员的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主管。财务主管部门负责做决策,在制定税务筹划目标时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不能孤立地进行,筹划过度或者不系统都是不明智的做法。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了解一定的业务知识,了解税法知识,身体力行支持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展开。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琐碎的财务工作会使财务部门工作者忽略了学习和思考,缺乏全面思考问题意识,从而使得所制定的方案不全面或不合理。因此,在加强领导者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财务工作者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筹划不当所造成的损失。

(三)建立系统的风险反馈机制

如果一份税务筹划方案存在风险,而人们察觉不到其风险的存在及其造成的后果,就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建立风险反馈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任何一项机制都要求系统完整,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环都能使结果大不相同。同时,前期的风险反馈机制也是规避风险的过程,中期的风险反馈机制是对税务筹划执行中的跟踪结果,后期的风险反馈是总结经验,进行下一轮税收筹划的必要准备。

(四)引入风险外包体系

税收筹划对筹划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通晓会计基础知识和税法,还要精通生产、贸易和物流等专业知识。但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力毕竟有限,不一定能够对税收筹划进行全面把握,此时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第一由专门的筹划服务部门制定税务筹划,因为专门的部门具有专门的知识,再者‘旁观者清’,业务外包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既得利益;第二是聘请注册税务师来协助筹划活动的进行,提高筹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企业谋得利益。

四、结束语

税务筹划已经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税务筹划所追求的最大目标是合理避税,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的税务筹划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税务筹划意识薄弱,对税务筹划的内涵误解为偷税,税务筹划的各个相关制度不完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需要坚持应当坚持的原则,对企业的整体进行充分认识。

参考文献:

[1]吴涛.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财会通讯[J],2012(8):121

[2]龙燕舞,周元成.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的探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1):81

[3]李汉英,申明江,金姝楠.浅析企业税务筹划中的风险及其防范.价值工程[J],2011(8):105

统筹管理定义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民承担费用,是指除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提留、乡(含镇,下同)统筹费和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等费用;所称劳务,是指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承担前款规定的各项费用和劳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要求农民无偿提供任何财力、物力和劳务的,均为非法行为,农民有权拒绝。

第三条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以下简称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人民政府主管本乡范围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

各级监察、审计、物价、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能协助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配备政治素质好,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的人员,并保证必要的经费开支。

第六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

(三)审核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预、决算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四)培训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

(五)会同有关部门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

(六)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农民负担情况。

第七条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统一征收、集中管理乡统筹费,并负责对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八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在执行公务中,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与农民负担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了解其他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报送与农民负担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必要情况;

(三)责令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涉及农民负担事项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停止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九条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全体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本乡、村内部生产和民办公益事业,不得改变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第十条农民直接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乡为单位计算,以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决算统计报表为依据,严格控制在占上年人均收入5%以内。对确需提高提取比例的,须逐级申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适当提高。

第十一条农村义务工,每个劳动力每年按标准工日计算,承担五至十个工日;劳动积累工,每个劳动力每年按标准工日计算,承担十至二十个工日。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的开支与收费,不计算在农民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之内:

(一)统一为生产开支的(如深井折旧等)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其他维修费;

(二)统一开发的(如水田、麦田开发,经济田建设等)生产性项目开支;

(三)为生产服务的(如统一排灌、统一机耕、飞防撒药、灭虫除草等)项目开支;

(四)畜禽防疫费;

(五)统一组织的为生产服务人员(如看水员、护秋员、防疫员、护林员等)的开支;

(六)居住在农村非农业人口和人在户不在人口缴纳的公益事业费;

(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八)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缴纳的利润和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以工补农”应主要采取技术、物资扶持办法,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应用“以工补农”资金抵顶农民应承担的费用和劳务。

第十四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农户个人可按不同产业承包经营收入负担,也可按经营项目(如耕地、果树、水面等)的数量和人口、劳动力比例分摊;乡、村集体企业,按不同产业年利润和在册职工人数比例分摊。具体分摊比例和方法,由乡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异地从事非承包性的饲养业、养殖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经营所在地按其规定缴纳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并承担一定数量的农村义务工。

第十六条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预、决算方案,须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的预、决算方案,应张榜公布,并逐农户发放《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预、决算通知书》,接受人民代表和群众监督。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预、决算通知书》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登记簿》,由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监制。

第十七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农户实行每年一次统算统收,对乡、村企业实行统算,按月或按季提取。具体征缴办法,由乡人民政府确定。

村提留、乡统筹费征缴截止时间为次年1月31日。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严格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分项立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使用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必须执行预算定项限额。

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在不超过占上年人均收入5%的前提下,确需追加预算的,须逐级申报,经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农民负担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本办法规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

(二)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本办法规定职责,成绩显著的;

(三)检举、揭发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农民负担举报制度,并将举报办公地址、电话公布于众。及时查处有关农民负担举报案件。

第二十一条未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制定增加农民负担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贷款、预购定金、专项投资款、扶贫救济款、优惠物资以及返还给农民的减、免税等款项。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技术、劳务、信息等服务,应遵循自愿、优质、互利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不得以行业垄断和职权之便,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十四条承包经营者拒交或拖交应承担的费用和拒出劳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报请乡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追加滞纳金、收回承包项目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等经营者,拒交或拖欠应承担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或拒出农村义务工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可采取限期交纳、经济处罚等措施;情节严重需扣缴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可提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对未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有下列增加农民负担行为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直接或会同有关部门报请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一)面向农民设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制定和调整其标准的;

(二)面向农民设置集资项目或扩大范围的;

(三)面向农民设置基金项目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农民设置罚款项目的;

(五)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硬性向农民摊派财力、物力和劳务的。

第二十七条对下列行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直接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

(一)统一组织生产性活动(如畜禽防疫、飞防撒药、灭虫除草、深井折旧、机耕作业、开发性项目等)发生的费用,违反互助互利和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的;

(二)乡、村集体企业贷款、贷款利息、亏损金额向农民摊派的;

(三)以贷款、借款、变卖集体资源和资产等方式抵顶农民应承担费用的;

(四)村提留、乡统筹费专款不专用的;

(五)财务管理、民主理财等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

第二十八条对有下列增加农民负担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单位及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分别作出责令退还非法所得、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决定:

(一)擅自把村提留、乡统筹费等集体资金平调挪用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使用的;

(二)强制农民以资代劳和平调以资代劳金的;

(三)把向农民收费、集资、罚款等同各级干部利益挂钩的;

(四)强制向农民摊派各级干部人身保险费和其他保险费的;

(五)强制农民捐献、赞助和购买有价证券的;

(六)硬性向农民摊派订阅报刊杂志和电影戏剧费用的;

(七)强制向农民摊派人员经费、差旅费、招待费、交通工具购置费、通讯设备费和其他费用的;

(八)擅自向农民收费开展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的;

(九)以服务为名向农民强行收费的;

(十)非法没收农民财物的;

(十一)擅自提高农民负担提取比例和增加劳务数额的;

(十二)在农村发放牌、照、证、册扩大收费标准的;

(十三)虚报人均收入扩大农民负担数额的;

(十四)用乡统筹费弥补乡财政赤字的;

(十五)侵占村提留、乡统筹费的;

(十六)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各种款项的。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建议当地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一)拒绝提供增加农民负担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资料的;

(二)阻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三)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四)打击报复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或检举、揭发、控告人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由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二)弄虚作假,的;

(三),给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造成损失的。

第三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擅自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有权向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检举、揭发、控告;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

统筹管理定义篇4

我国现在的大部分地区的保障模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保险统筹资金收支不抵,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明确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优化管理运营方案尤为重要。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用途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或者没有劳动力的人们的正常生活,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统筹,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管理和发放,现在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详细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运营的建议。

1.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的时期,社会保险事业迅速发展,根据我国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经超过万亿。然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制度不够完善,社保案件、保值增值等问题时有发生。

2.法律保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资金投资制度和方向不够明确

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决定,这是由我国政治制度决定的,不能像专业的投资公司对资金投资进行统筹的规划,在资金的流通和管理上,效率不高,各个环节在管理的协调性上与专业的策划公司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保险不像私人保险投资运行可以通过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策划和运营,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专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思想,导致在投资方向上与市场需求往往有一定的偏差,增加社会资金投资管理的风险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权利过于集中,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效率低下,严重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效果。

2.2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社会治理的方针是依法治国,随着依法治国机制的深入,法律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法律管理体制并不完善,保护和监督的区域更加广阔,社会保险基金由政府直接管辖,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在出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失误时,责任落实困难,一般情况下,社保制度应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将实施和监督的权利分开,由信托公司实施监督权利,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避免权利过于集中,投机者利用法律漏洞和职务之便挪用资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3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由于政府是社会保险统筹的直接管理者,对资金的收支、管理、运营都缺乏必要的监督,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的确立进行流程规范化规定,从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3.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

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有:公共资金说、财政政资金说、法律待定说、半财政资金说等几种观点。

3.1公共资金说

公共资金说定义厂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人民共同享有,使用权和分配权不受政府的管辖,它是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定位,持有社会保险统筹资金与国有财产无关的观点。

3.2财政资金说

财政资金说与公共资金说呈现对立的观点,人为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的法律定义就是国家财政基金,是我国全部有主权公民共享的共同财产,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部分,应该由政府统一管辖,形式管理和分配的权利。

3.3法律待定说

法律待定说认为,社会保险统筹资金法律性质的归属性复杂,集合社会各部分的财产,包括公共资产、私人资产、集体财产等,是一个复杂资产的共同体,法律性质并不能明确的确立。

4.提高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运营效果的建议

4.1完善信托运行机制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运营要借鉴和学习私人保险资金管理运营模式,由信托公司进行资金的投资和运营的管理和监督,能有效的降低社会保险统筹资金运营中出现的失误,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

4.2完善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统筹资金由政府统一管理,加大对信托机构的筛选力度,避免出现不信托机构宣传与真实管理实力不相符的问题,保证信托机构能够对资金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透明的资金制度,对社保资金的运营状况时时公开,公开收支和资金运营的使用状况,接收群众的监督。

统筹管理定义篇5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逐渐加强了人口迁移的自主性,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的规模逐年扩张。此外,国家还大力倡导中西部落后地区人口可以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

(1)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依据农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来建立的,把农民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它通过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取代以往旧的土地保障,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广大农民劳动者的利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不仅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满足农民权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可以基本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包括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不能很好地给所有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有些地区甚至连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现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结合了农民的基本特点,这样可以消除农民的心理顾虑,进而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往农民没有社会保险,一旦遭遇疾病、失业、年老丧失劳动力工伤等情况,通常只能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作为资本,以土地为生。本来他们是想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希望不再以种地来获取微薄的收入,这样一来,他们又只能继续依赖土地,又以土地为生了,致使农村失业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化进程。因此,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把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进而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与此同时,也可以转移农村人口。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措施

(1)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衔接工作。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衔接工作,一定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少农民工参保环节,降低办理手续的复杂度,提高统筹调剂能力,社会统筹账户一定要享有基础养老金的受益权,大力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不断完善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其适应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特点,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规范一次性返还政策,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多开设缴费和申报办理窗口,逐步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努力实现全国统筹,实现异地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便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真正实现社会养老保障的目标。(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想搞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工作,一定要逐步合并城乡制度管理方式,保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致性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避免城乡制度转移成本和剪刀差的出现,实现统筹账户的分账管理;合理划分个人和国家的责任,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科学规划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策略,认真研究实施方法,实行人员分类推进方法;加快研制社会保险信息库,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设置社会养老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方便农民参保,设计全国通用的社会养老保险卡,灵活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运行市场化,提高投资收益,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协调。

综上所述,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国家人们的生活保障。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应该不懈努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适当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调整计发方法,改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服务手段,多提供政府扶持,延长缴费期限,尽量扶持农民就业和参保,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幅度,从根本上,搞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工作。

参考文献

[1]封,贾继开.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

[2]周毕芬,阙春萍.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实践与理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于兰华.我国城乡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统筹管理定义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筹资;政府责任

一、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是一个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度设计责任。由于需求无限和供给有限,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及如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的问题。对此,市场机制通过将医疗保障与缴费挂钩可以解决筹资激励问题,但容易将缺乏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如果由政府统一提供,不仅受政府筹资能力限制,还难以解决效率低下、过度消费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选择多元化的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建立包括筹资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筹集充足和稳定的医疗基金,提高社会对各种疾病的控制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增强医疗保险筹资的强制性。二是资金投入责任。由于医疗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容易导致需求和供给不足,以政府财政投入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美国这样强调个人责任的国家,三个资金来源(消费者或病人、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中,占最大比例的仍然是政府。但政府投入并不是政府举办全部医疗机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国民健康产出是政府选择干预目标、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的唯一标准。三是独立监管责任。由于医患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为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必须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一般通过独立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机构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心,提高市场主体缴费的积极性。

二、我国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1.筹资目标不清,责任不明确。受资金投入限制,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低水平”为起点,只能保证城镇职工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障层次低。同时,尽管制定了“广覆盖”原则,城镇中的失业人口、外来农民工等人群仍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这些弱势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最弱,但在遭遇疾病时却得不到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市场化的改革使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医疗服务越来越向富裕阶层倾斜,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相关的筹资模式和具体制度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但如何调整,如何变革,以“市场主导”还是以“政府主导”,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以至于出现了“一年深入调研、二年出台政策、三年宣传成绩、四年暴露问题、五年推倒重来”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筹资目标和完善的筹资制度,相关主体筹资责任不明确,作为筹资主体的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医疗机构推行市场化改革,医疗保险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供求矛盾突出。

2.政府投入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政承担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却缺乏相应的财力,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从卫生总费用结构看,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25.0%下降到2002年的15.21%,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却从1990年的38.0%上升到2002年的58.34%,增幅超过2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政府投入中,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城乡投入结构也不合理,用于农村的投入不足总额的20%,城市人均占有的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倍多。这种资金分配的城市偏向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绩效。即使在农村地区内部,由于主要是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各地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3.制度设计不合理,缴费主体积极性不高。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基础上确定覆盖范围的,多数地区的医疗保险机构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依据正规就业水平设计,不适应非正规就业的情况。由于非正规就业者只有收入,没有工资,要将其纳入到保障体系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普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过于狭小,一方面影响了医疗保险风险分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对财务稳定性的信心,对筹资非常不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名义工资外收入逐渐增加,甚至远远超过名义工资,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真实缴费能力,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筹资公平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体制单位缴费额度不一,体现不出公平原则,相当多的企业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隐瞒企业工资总额,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不愿意加入,直接造成保费的流失,影响筹资规模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

4.基金管理不规范,老龄化储备不足。在现行的统账结合模式下,个人帐户的资金所有者是缴费职工,统筹基金所有者是国家,但具体管理机关却是分散的各地政府的医疗保险机构,相关利益者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医疗保险基金成了一个黑箱,部分地区基金的收支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的收支情况成了一本糊涂账,贪污、挤占、挪用情况屡禁不止,直接威胁到所筹集资金的安全,也为未来的支付埋下隐患。与此同时,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很难实现,统筹层次低,县市级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集中程度高,风险分散化程度低,稳定性差。现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的目的是激励个人积累,形成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还可以作为老龄化的储备。但支付制度的设计使职工倾向于尽快花完个人账户的钱。由于存在历史欠账问题,在职人员既要承担自己的缴费,也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缴费,现在在职人员未来医疗费用的来源又要依赖下一代,这也给医疗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埋下隐患。因此,目前医疗保险形式上是统账结合,实 际上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基金结余将很快被消化掉,基金也会形成比较大的缺口,资金筹集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5.宏观管理未理顺,微观监管缺位。从宏观层面看,虽然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引入了市场化因素,但并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医疗保险宏观管理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条块分割问题仍然存在。多头管理不仅使医疗保险改革方向和目标不协调、不统一,还使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已下放了药品经营权和定价权,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医院、医生与药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药品价格失控、伪劣药品泛滥及滥用药品等问题愈演愈烈。由于主要管理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间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很难站在第三方的公平角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使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

三、完善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责任的对策

1.明确筹资目标与责任,提供制度框架。首先,应确定医疗保险制度应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人群范围,以明确医疗保险的筹资和筹资强度。其次,应合理界定政府、企业、个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筹资中的责任。政府供给的边界应限于公共卫生和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即使在这个范围内,政府也可通过公共采购的方式,从营利或非营利的私营医疗机构获取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服务。其他医疗保险的提供和购买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政府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业务指导。在此基础上,应对各方责任予以明确,并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以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建立良好的筹资秩序,克服目前政策主导型架构下的各级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的前后多变性和上下矛盾性。

2.完善政府投入制度,多方筹集资金。缺乏合理的财政投入体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制度,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中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可能做到各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解决各地财力差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在税收、信贷、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特别是非政府的投资,包括一部分慈善组织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行业:一是参与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对原有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二是直接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大量“单位人”将变为“社区人”。在新增投资中,应充分重视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

3.加强费用控制,引入医保一体化改革。为减少对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浪费,实现以收定支的财务稳定性,还应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进行控制。对于需方,可采用传统的起付线与费用共付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单方面的需方控制显然不能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还应对供方进行控制。供方控制的策略包括控制医用材料与供应品价格、总量控制或总额预算、促进医疗技术合理利用及引入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如门诊服务和初级保健替代昂贵的住院服务等。为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可试行医保一体化的改革。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改善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建立一种鼓励医生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二是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做法,对住院病人建立医疗费用偿付标准体系。

统筹管理定义篇7

[关键词]税收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财务管理

一、前言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依法纳税是企业(纳税人)的应尽义务。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净流出。为了减轻税负,企业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少缴税、免缴税或延缓缴税。正是在这种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税收筹划应运而生。

二、税收筹划的特点及意义

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为企业财务管理赋予新的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研究中,主要注重分析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涉及多个税种,所得税仅为其中的一个。税收筹划正是以企业的涉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税收缴纳等各方面,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环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纳税的影响,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统筹安排,以获得财务收益。税收筹划也是一种前期策划行为,前期策划者表示实现规划、设计、安排的意思。企业的纳税行为相对于其各项经营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企业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有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等的义务。有了收益之后,才缴纳所得税。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纳税前作出事先筹划或安排的机会。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和提高,生产经营产值逐年上升,各企业在创新方面竞争激烈,不免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经费不足将导致设计创新水平落后,阻碍企业发展,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往往是向银行贷款,但举债是有一定风险的,这种风险被称为财务风险,即企业因举债规模过大致使利润不足以清偿本金及利息的风险。企业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尽量延迟税款的缴纳,无偿地使用财政资金为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当然这要求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纳税筹划。企业希望通过一系列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从而保证其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意义重大。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围绕资金运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合理细致的税收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是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是限量型循环。其次,策划活动有利于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效益。第三,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实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须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因此。开展税收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2.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追求税后利润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企业增加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高效益;二是减轻负担。前者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虽有所作为,但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通过企业成功的税收筹划,可谓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不少“节税”效果,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企业减轻税负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欲望愈加强烈。因此企业就会把自己的减税行为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三、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实现税收筹划的可能性分析及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式

由于如下原因为税收的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成为可能:

1.理念上的转变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环境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税收通常被看作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侧重于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突出的是国家在征税中的权威性,忽略的是企业作为纳税主体在依法纳税中的合法权利。企业必须在政府派驻的专管员监督指导下申报纳税,甚至把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混为一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完善,税收理论研究者开始站在纳税主体的角度研究税收。此外,国家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刑法也对偷税漏税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清楚的界定。总体上讲,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实施税收筹划的思想障碍已基本清除,为税收筹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环境基础。

2.税收制度的完善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由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得,如果企业所面临的税收制度不断变化,企业选择纳税方案的优劣程度也往往会随税收制度的变换而变化,甚至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之间的转变。在 1994年税收改革之后,我国税收制度逐步成熟,税收征收日益实现了法制化、系统化和相对稳定化的方向发展,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上重视税收筹划的国家一般都有一套稳定成熟的税收制度,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实施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3.不同经济活动的税收差别待遇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企业实行税收筹划需要税收制度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因为税收筹划通常是在对企业的经营、投资及理财活动进行事先计划的基础上,选择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税负、使企业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经济行为方式。为了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以及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国家已经在所颁布的税收实体法中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种差别、税率差别及其他的优惠政策差别,并且在税收程序法中也对现代企业的税收筹划予以肯定。综上,现代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也已形成。

目前,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着手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避税筹划。避税筹划一般是纳税人即企业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基础上,根据所拥有会计人员掌握的会计知识,对企业投融资以及经营活动做出安排,在不触犯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达到少交甚至不交。

2、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在特定区域的所得税率不同,企业要充分研究适合自己的政策,享受国家扶持企业的政策。

3、企业设立时的税收筹划。企业的类型和经营范围决定企业交纳税种,考虑区域,投资方式,对承担风险和不承担风险税率各不相同。

4、注意作废的税收法规。税收法规具有时效性,在执行时查看其有效期,避免执行作废法规形成无意的偷税行为。

5、合同签订环节的税收筹划。签订什么业务合同就决定交纳什么税种,特别是高税率和低税率混合时,更应该分开签订合同。

6、加强财务日常核算方面的税收筹划。避免开支不合规,票据不合法,帐务处理不当,造成纳税调增多交税。

四、结语

总之,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财务利益不容忽视。现代企业要加强对税收筹划的重视,引入相应的专业人才,对本企业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以增强企业的效益和竞争。

参考文献:

[1]吴桂英.谈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相关性.民营科技,2007;03

[2]杨焕玲.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6

[3]周晓林.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申舒.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税收筹划.理论界,2006;09

[5]郝俊莉.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统筹管理定义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统筹发展;衔接机制;筹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2-0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呈现出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因此,从党的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对其给予密切的关注,尤其在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做一个盘点、梳理以及总结,以期促进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理论研究

1.研究现状

城乡医疗保障统筹体系的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极为丰富,牵涉面也比较广。目前学界对于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障碍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而对于如何具体运作等问题,不少地区也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学者们的观点还有不小的分歧,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此外,对于政府责任、衔接时机、资金筹集、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这些关键问题,目前大多只是解释清楚了概念,而并没有对内在机理进行阐述。没有对内在机理的深挖,则相关的建议就难说具有科学性,更难以将其作为政策选择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还就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如“医疗保险券”模式、渐进式三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及其三步走战略等,这些都为具体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涉及操作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1]。

2.衔接机制

在“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可以发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城乡居民基于经济联结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选择,需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方面的统筹衔接和路径设计,以构建国民健康责任分担、健康管理参与和健康受益平等的绩效治理体系[2]。

3.筹资机制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偿付机制,以达到筹资公平、受益均等和健康平等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筹资方式较单一、筹资结构不合理、筹资来源非持续、筹资水平缺乏动态增长等筹资风险,不符合筹资机制合作信任、公平分担、稳定持续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多方筹资、合理分摊、财政补贴、动态增长”的筹资机制[3]。

二、实践探索

1.采取不同调研方法

在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法:一是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当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政策和运行状况;二是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城乡参保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考察参保居民对现有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以及参与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意愿[4]。

2.着重实地调查分析

首先,成都的经验是:建立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积极的财政投入,医保管理系统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待遇差距[5]。

其次,从西安实地调研来看,医疗保障逐步覆盖城乡,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运行渐趋平稳。然而,由于人群特征的不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具有了差异性,进而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利益诉求各异,造成三项制度竞争日益凸显。这就需要从偿付机制着手,设计符合人群利益诉求的偿付平台,构建“公平、正义、共享”的受益平衡机制,统筹整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6]。

最后,江苏省太仓市早在2007年就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太仓市之所以能够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因此,太仓模式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尽管太仓市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了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但单独为失地农民建立医疗保险的做法仍是值得商榷。与其单独为某个群体开辟新制度,不如将其整合纳入现有制度[7]。

3.发现与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城乡居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对医疗保障制度整合的态度及制度整合后的运行情况后,分析发现:第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呈现出以下规律:制度的统筹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当地政府的理念创新与积极的财政投入是制度统筹发展的需求动力与保障;参保居民的支持是制度统筹的群众基础;统一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以及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制度统筹发展的顺利推进。第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产生了以下影响:消除了参保居民在这方面的身份差异,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医疗保障的相关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更加稳健;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第三,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应注意以下问题:制度的整合不能使任何群体的利益受损;群众的缴费意愿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8]。

三、经验借鉴

尽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各项制度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降低等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如法国1991年起开征的“社会共同救济税”,一方面靠扩大税收征收范围,另一方面提高税率。第二,提高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如英国自1979年起要求对配戴眼镜和牙科治疗实施自付费用。第三,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为了控制药品的过度使用,荷兰规定治疗慢性病所使用的处方药品不得超过一个月的药物量;葡萄牙则制定了只允许在住院时才能使用的2400种药物的清单;德国更是从2000年开始,根据法定医疗保险的要求建立了医药处方管理机构,制定了允许在医疗保险机构报销的药物目录,并规定凡是没有列在目录上的药物必须由患者本人支付费用;此外,为了降低医疗费用,美国兴起了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日本实施了严格的第三方审查制度。第四,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医院。因形势所迫,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采取自己设立医疗单位,为被保险人服务。如墨西哥就是把医疗服务和经费集中统一管理最彻底的国家,因此被国际称为“南美模式”[8]。

2.卫生体系的建设

加拿大与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其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加拿大选择了适度发展的模式。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体系完善、项目齐全等特点,它不但特别注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相关机构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9]。其次,古巴选择了激进改革的模式。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既是一个包含四个互促互制的子系统的繁杂系统,同时也是整个计划经济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古巴还是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一次性突破了既得利益者的层层阻力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并利用国家对资源的集中调动能力来保障旧体系打破之后新体系的迅速组建。可以说,古巴激进的医疗体制改革避免了渐进式改革不彻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使之无需在不停地修补中克服路径依赖的影响[10]。

3.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

从世界各国医疗保险的筹资主体来看,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主要可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国家税收为筹资来源的“福利型模式”、以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私人缴费为主的“储蓄模式”。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同属于“社会保险模式”的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在筹资机制上表现出:追求参保主体的筹资公平、发挥社会分担与互助作用、重视政府筹资补助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持续的筹资机制提供了经验借鉴:一是在筹资机制的目标选择上,强调维护社会公平和健康权利;二是在筹资机制的契约治理上,重视筹资主体的分权制衡和多元参与,明确筹资主体的权益关系,构建筹资主体多元的治理体制;三是在筹资机制的绩效上,追求较低的医疗负担与较高的健康改善结果[11]。

四、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核心在于公平筹资和均等受益;统筹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最终实现构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目标;统筹发展的政策路径可从制度框架、筹资机制、统筹层次、经办资源、管理体制、转移接续等方面展开。有鉴于此,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第一,在一个制度框架下建立多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第二,整合经办资源,构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三,改变部门分割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化;第四,建立不同医保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方便参保人员流动和选择;第五,提高统筹层次,发挥制度效应;第六,确定稳定的筹资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12]。

参考文献:

[1]梅丽萍,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09,(8).

[2]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1).

[3]仇雨临,翟绍果.完善全民医保筹资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0,(5).

[4]仇雨临,郝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东莞、太仓、成都和西安的实地调研[J].人口与经济,2011,(4).

[5]仇雨临,郝佳,龚文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与思考―以太仓、成都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10,(3).

[6]翟绍果,仇雨临.西安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路径[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7]郝佳,仇雨临,梅丽萍.太仓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措施与运行效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8]仇雨临.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2002,(5).

[9]仇雨临.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10]刘潇,仇雨临.古巴医疗卫生体系再审视:运行机制与经验借鉴[J].拉丁美洲研究,2010,(6).

[11]仇雨临,翟绍果.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筹资机制的海外经验[J].中国医疗保险,2011,(3).

上一篇:电子商务营销推广方式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营销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