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4-02-08 16:30:08

商业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篇1

关键词:商业企业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0前言

近年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占据主动的竞争优势,务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管理方法。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经济效益基本介绍

经济效益又有经济活动之称,在商业企业中,该定义主要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成的经济费用、发展资金和商品流转额之比。因此,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对经济费用和建设资金有效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企业发展实力。此外,经济效益又是商业企业发展规模、市场地位的具体体现。

2商业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商品转移活动。经济效益价值能够通过商品转移完成情况来体现,因此,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应保证商品的自身价值以及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同时还应大量完成商品转移任务。其次,流动资金利用率较高。商业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常用资金购置商品,进而经济效益受资金流动性影响,其中,经济效益和资金流动速率间成正比,即流动性越大、流动时间越短,资金率越高、经济价值随之增高。然后,优化服务质量。商业开展经济活动也是商业服务的体现,为此,商业企业应注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增强。最后,注意客观影响因素。商业企业应对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商品类型、政治因素、生产力情况、经济因素等内容全面分析,在了解影响的基础上,提高商业发展的主动性。

3商业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意义分析

一方面,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商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优化企业管理效果,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也会相应增加,有助于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规范工作行为。另一方面,增强社会经济水平。商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商业规模会逐渐扩大,这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农业、工业也会相应的提升经济效益,在降低劳动费用的基础上,促进商业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外,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增加我国完成社会财富积累,这对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4商业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

4.1优化财务管理

商业企业针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效优化,这一工作内容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商业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还能优化企业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又能为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方法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既符合商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能促进商业企业进步。除此之外,优化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基础性会计工作,即针对商业企业的实际管理效果和市场发展情况,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通过科学的测评机制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下,还会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强化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财务核算的严谨性。财务管理有效优化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企业资产结构有序运行,这对企业成产成本降低、资金管理、资金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4.2强化成本管理

商业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创新成本管理意识,避免运用落后的成本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引导,这主要是因为商业企业成本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如果沿用一成不变的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成本管理,那么企业生产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会不断增加,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在现今历年的引导下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商业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主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方面,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商业企业应做好成本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准确分析。第二方面,合理控制成本,即商业企业确保商业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施成本全方面、具体化控制,促进成本规范化管理,完成成本低化的管理目标。第三方面,全面分析成本,根据以往的成本管理经验对成本实施日常化管理,大力开发低成本价值,同时,主动为市场消费提供低消费、高质量的产品,这对企业竞争实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第四方面,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对成本目标明确、成本核算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4.3提升服务质量

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质量,能够促进企业高水平、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商业企业发展活力,这对消费者权力保障、商业企业良好形象树立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服务质量优化后,消费者能够对企业商品高度评价和认可,客户满意度也会相应提升,这对企业产品销量扩大、产品竞争力增强具有促进意义。商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具体表现:树立规范的管理思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同时,产品完成销售后,定期做好售后服务和电话回访,这不仅能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而且还能增进消费者和企业间的距离;创新服务思想,实现消费者思想和企业思想有效结合,这对产品目标明确、产品适量生产具有引导作用,并且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充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完善服务质量体系,即商业企业制定规范化、统一化、程序化的服务制度,为企业产品生产提供依据。

4.4加强人员管理

商业企业要向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务必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商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大力发掘优秀人才,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企业聘用岗位人才后,为了发挥岗位人才在岗位工作中的价值,应及时对岗位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以此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员工还能在明确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工作流程,部门管理者还应对员工全面关心,积极解决员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促使员工在增强企业认同感的同时发挥个人才智;企业有效组织培训活动,能促使员工在培训过后强化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方面贡献个人力量。

4.5提高科技水平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步入信息科技时代,商业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这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商业企业应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在商品生产环节、财务管理环节引进计算机设备,以此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财务管理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商业企业还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在结合我国商业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高先进技术在业务拓展、产品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我国还应加大科研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在发挥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降低商业企业发展成本、扩大经济利润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5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企业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科技水平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这不仅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促进商业企业持续发展。此外,商业企业还应不断创新经济效益管理方法,通过先进管理方法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竞争实力的大力增强。

参考文献:

[1]魏淑红.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措施[J].现代商业,2011,08:17-18.

[2]孟鸿玲,刘文莉.浅析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地位[J].中国外资,2011,21:55.

[3]孔玉红.刍议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39+155.

[4]郝玉莲.优化物资储备管理方法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与企业,2014,02:44.

[5]潘宝利.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价值工程,2012,29:13-14.

[6]车晶.如何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25:68.

[7]王颖.浅谈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119.

商业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资本回报;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70-02

2004年以来,中国国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围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原有的经营绩效考评中引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综合评价基层行占用资本及其获取收益能力,引导基层行树立资本约束风险和资本要求回报的观念成为新的导向。现就经济资本控制下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策略与途径做一探讨。

一、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1.经济资本:是指为抵御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支持,是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我们知道,在银行经营中,可预期的损失由拨备来消化,并计入成本,而对于非预期损失,则需要通过对风险的计量,最终由资本来弥补,这部分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就是所谓的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揭示了风险需要资本进行覆盖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银行承担风险就是占用资源的基本理念。经济资本的提出,使风险不再是一种把握不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占用,承担了多少风险,就是占用了多少资本,与创造的利润一对比,值不值得做,就一目了然了。经济资本的引入要求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有机协调。

2.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Added,以下简称EVA):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该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NOPAT)-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W)。经济增加值指标是在扣除了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价值的。因此,经济增加值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有效的经营,另一方面需要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成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于2005年开始引入了这一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应工行绩效考评方式和激励机制。

3.经济资本回报率。为解决传统的资本回报没有将风险和收益纳入一个框架内评估的缺点,中国工商银行使用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资本回报水平的衡量指标。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风险调整后净利润(税后净利润减预期损失成本)与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比率,将不同收益、不同风险的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绩效直接对比,因而成为银行内部绩效测评的主要指标。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

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控制经济资本增长,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计量。这是计算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基础,是整个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石。二是经济资本分配。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是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控制其风险增长,银行必须以适当的方法向其分配经济资本,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如果分支机构或业务部门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分配的经济资本数量内,则风险控制在了资本可承受范围内,风险抵御能力充分。如果分配的经济资本被占用完,则不能再新增需要占用经济资本的业务。三是经济资本配置。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更高回报水平,银行必须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风险较低而回报水平较高的业务上,重点支持和发展这类业务。四是产品定价。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销售(如发放贷款)来实现,有风险的业务(如贷款)占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需要回报,因而必须将经济资本占用成本纳入产品定价,确保业务的资本回报达到最低要求并创造经济增加值。五是绩效考核。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因兼顾了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因而以此作为内部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可以充分体现银行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六是发展决策。银行可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决定业务发展战略和方向。对回报率水平和价值创造较高的机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价值损失。

三、全面实现经济资本控制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是经济资本分配制度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经济资本分配制度的核心和宗旨是建立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机制,控制业务风险,约束分支机构的规模扩张和风险增长,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促进业务结构调整,确保发展质量,并提高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而绩效考核制度则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指标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引导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弱化信贷扩张的冲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回报率水平,促进效益提升。

1.以经济资本预算引导资产结构优化。把优化信贷业务结构置于比总量扩张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单纯依靠利息收入转变到推动信贷资产综合收益的最大化上,不断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和提高收益资产比重;加强贷款定价管理,优化利率结构。加大优质信贷市场的扩张力度,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积极探索清收活化不良贷款的新途径,保全银行债权。

2.突出EVA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增加值就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即商业银行经营收益扣除所占用的全部资本的成本之后的数额。经济增加值的出现消除了长久以来存在于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间的鸿沟,使人们从普通的财务报表上推测公司的经济利润成为可能,所有的发展决策,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3.改善盈利结构,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2005年以来,国内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境内分行的综合经营绩效考评中增加了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考核,通过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基层行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着力实现收益多元化、结构合理化、盈利最大化的增长模式。一是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二是抓好降低筹资成本工作。关注产品、部门、网点的投入产出比,对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拓展和开发,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将回报率纳入业务发展决策。

4.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必须优先发展个人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不占用经济资本的,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尤为重要。一是继续巩固个人结算业务的优势地位。大力拓展新兴业务。充分利用“理财金账户”的强势品牌,拓展高端客户。二是拓宽个人业务领域,提升客户价值。发挥营业网点的优势,巩固和扩大业务市场份额和贡献度,提高业务收入。三是保持电子银行与国际业务发展的良好势头。稳步提高国际业务市场占比;以强大的网络服务功能吸引客户,促使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

商业经济效益篇3

一、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与特征 

(一)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对其进行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工商管理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工商管理的作用进行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主要有两大方面的职能:第一,积极的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偏离我国既定的轨道,在遵守经济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守法纪,不要出现影响社会秩序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恶性事件的发生。第二,工商管理不仅要做到对市场起到一个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且还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利用国家手段的强制力与合法性,积极的加强与其他市场经济大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合作,发挥调控功能,让市场经济大系统发挥出强有力的合力,保持其最佳的效益,为我国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二)特征 

工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工商管理不具备利益性,除工商管理论文之外,还有很有法人管理部门,他们都是出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工商管理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国家利用宏观调控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其对市场进行管理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维护市场经济的合法秩序。第二,工商管理的管理形式绝不单一,虽然其具有政府管理部门所具有的强制性,但是工商管理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主要起着监督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发挥其效率的手段唯有借助市场上的多股力量,让它们发挥积极的合力作用。第三,工商管理的管理面积较广,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加入市场行列的企业、个体经营户等都要在工商管理处进行营业执照办理,工商所要针对这些企业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然后给予认可。不仅如此,还要对这些市场主体的竞争、交易过程进行管理,如果商户要退出市场,也要给予一定的监管。 

二、工商管理对既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稳定的作用,工商管理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各主体的有效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与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自己的功能的改进,提高维护意识,加强监管能力,树立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的责任心,增加管理力度,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保障市场的合法运行,给商户、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通过对市场的监管,打击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进行保护权益意识宣传,要让消费者知道,当权益受到企业的侵害时可以通过联系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不能一味忍让,助长不正之风,积极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接到举报之后,要加强调查,调查属实之后,加强执法力度,公正合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第三,正确的引导企业进行改革,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进行正确指导,大多数企业在转型之后,都处于为自己的经济效益考虑,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考虑甚少,一些企业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一些化工厂或者贩卖淫秽书刊光碟等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帮助这些企业完成改革和转型,让他们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要做出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不利于国家经济效益持续发展的行为。在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顺利转型。 

三、科学化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要不断强调良好信誉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往往做出杀鸡取卵的行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出卖企业的信誉,不顾企业的持续发展,往往昙花一现便开始衰亡。例如豆腐渣工程、有毒食品、缺斤少两、猪肉注水等。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这些企业进行教育,要它们意识到企业信誉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注意信息的广泛发布,市场主体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一份利益,就必须要时刻关注带整个市场的变化或者政府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些信息来调控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往往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针对此可以加大工商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发布频率,保证信息的适时更新,方便企业等能做出更加英明更加客观的决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不仅让企业利用这一信息获取了利益,还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之后,各大电器商家都及时的掌握这一信息,利用这一政策做好宣传,引进一批电器,出现了一阵消费狂热。 

第三,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要建立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起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够对企业做出发展规划,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引导,让他们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企业在没有得到工商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在没有掌握市场信息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就盲目性的做出决定,这种决定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 

第四,工商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这得从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法执法,首先工作人员要深知一定的法律知识,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知法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法律来进行执法,不要徇私枉法,也不要在执法过程中知法犯法,侵害他人的权益,为工商管理部门的信誉带来影响,为今后的执法效率造成危机。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做好定位,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做出不同的决定,要见机行事,不要墨守成规。 

四、讨论与建议 

本文在叙述了工商管理具有的市场监管和经济发展促进的两个重要职能、并具有政府服务性、执法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的三大特点的情况下,对工商管理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企业正确改革的重大作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要想利用科学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不断强调信誉的重要性、注意信息的广泛分布、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 余海.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8):212-213. 

[2] 赵海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186. 

商业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林业 分类经营 森林资源 价值

林业的类型和经营模式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标准。从经济类型分,可以有国有林业、集体林业、私有林业和混合林业等;从林业的功能划分,可以有经济林业、防护林业、水土保持林业等。从地域分布划分,可以有山区林业、平原林业、城市林业等;从经营方式划分,可以有粗放式经营林业、集约式经营林业等;从来源划分,可以有天然林业、人工林业等。我们课题组的类型划分是以地域划分为主,兼用功能标准和经济类型标准的划分方法。这是为了实施社会林业工程的方便,因为,社会林业工程的实施,必须以地域为单元进行。

一、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目的意义

一是实现林业多种功能的必然选择。

人类对林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林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实行分类经营,将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生态公益林,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将另一部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服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林业工作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是建设。生态省战略部署的重要保证。

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分类经营后建立的沿海防护林、江河流域生态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等四大林业生态工程,将为打造“生态省”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建立现代林业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如新西兰、德国、美国等都实行了林业分类经营,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行分类经营是实现现代林业高效性、多目标性和可持续三大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即通过将森林科学地划为不同经营类型,明确各自培育目标,在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同时,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商品用材林、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做大树强林业产业,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是调整林业政策机制的基础工作。《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家公共财政范畴铺设了道路。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就必须界定好生态公益林,明确补助对象。这么做,同时能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发展的培育方式、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与两类林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二、林业分工理论。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分工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林业来说,也是如此。

森林是个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功能。森林的经济功能是指森林生产林木产品,提供经济收入的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是指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功能;森林的社会功能是指森林提供社会效益增进社会福利的功能。

由此,林业可同时提供两种产品:一是无形的公益性产品(生态公益和社会公益);二是有形的经济产品(林木产品,服务)。耗费在公益产品中的劳动,没有具体的产品载体,或者说其效用与其原生载体――森林相分离,经营者对它没有控制能力和手段,其效益不经过交换过程,就让渡给了消费者,消费者无需支付,就获得了它的使用价值,可见,公益产品不能通过交换取得补偿。市场运行中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机制对它是无效的。经济产品(林木产品和服务)则具有有形的产品载体,或具有可控形态,经营者对它拥有占有和控制手段。这类产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让渡,让渡其使用价值的同时,就获得了它的等价物――价值或价格。耗费在这类产品中的劳动,就得到了补偿。这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受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支配。

由此可见,公益性产品林业,不能进入市场,属事业性林业,而经济性产品林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和规则运作,属商业性或产业性林业。二者在管理体制、投资渠道、组织形式、政策措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三、林业分类经营。

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它们的共同载体是森林,但它们又是矛盾和对立的。只有在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需求总和低于森林可供量总和的时候,它们才可兼顾,处于协调状态。但由于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做法:一是牺牲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其经济效益,二是牺牲经济效益,保证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二者兼顾,求得低水平的协同效益,然而在实践中往往会顾此失彼,不可得兼,最终被前两种利用方式所取代。

怎样解决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和三大效益难以兼顾的矛盾呢?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从社会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的需求出发,按照对森林的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式的不同,让一部分林业主要生产商品和服务,按市场机制运作,求得经济效益。而另一部分林业则主要用于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提供公益性产品,承担社会公益功能。在总体上,通过适当分工、规划和布局,把它们协调起来。这就是“局部上分而治之,总体上合二为一”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森林法》划定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加以归并划分。把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划人商品林类,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为公益林类,而把兼能提供两种功能,两类产品的林业,划为两用林,或日兼融林。公益林产品不进入市场,属事业性林业t商品林产品进入市场,属产业性林业。两者在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渠道、组织形式、政策措施方面都是不同的。

《决定》指出:

“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系、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

四、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特点

1、森林资源价值的决定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确定的,即:由社会生产该种商品的中等生产条件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但是由于商品林林地的有限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商品林的需要,必然会将劣等条件的林地也纳入商品林生产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商品林的社会价值必须以劣等林地上生产的商品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否则,在劣等林地上从事商品林生产投入的劳动量就得不到完全的补偿。公益林具有区域性和区域内消费者共享性等特点,其使用价值通常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林价值缺乏社会平均化的机制,只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2、森林资源价值的表现

商业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是针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工商企业经济的一种管理,有工商企业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两个类别,这两个类别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其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那便是维持经济稳定。单纯就工商企业管理而言,其是一门艺术性的管理科学,主要是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其涉及的层面主要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以及内部行为管理两个角度。文章中所指的工商管理也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探究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推动实现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战略管理,企业的发展必然失去目标和方向,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实现创造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用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向前。工商管理部门对于经济市场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促进市场体系与企业、企业与行政部门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关市场经济的管理规制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稳定,避免较大波动,促进有序发展。只有积极正确地发挥好工商管理的引导作用,才能推动企业的转型和变革。可以说,最佳的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向前的指路明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与竞争对手争夺销售市场的基本手段和法宝。

2.强化企业信用管理,能够显著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因而,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工商企业管理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建设诚信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题中之义。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障,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管理部门在运作过程中,可通过引导企业采用正确的经营方式和良性竞争手段,维护了市场经济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保证了商品的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使得公共服务方面以消费者权益为中心,通过合法的手段打击违法行为,以此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要规范合理的秩序,需要企业发挥其重要作用,做到规范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不稳定的因素,消除不诚信、欺诈行为的根源,这样才能做到规范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整个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快速发展。

3.深化企业内部管理,能够提高企业整体定位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借助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引导。使得企业能够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对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其转型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自身利益的驱使,如果没有相应的引导,企业的发展则有可能会走许多弯路,严重时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社会资源带来巨大的浪费,造成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情况,对国家的总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4.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能够显著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第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率。一个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转促进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工商部门对企业之间的融合作用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断地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的效率,必须通过时刻关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的政策消息,并将政策信息进行收集并进行整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工商管理部门具备维持市场运行以及保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责任。为了更好的保持市场的公平、公正性,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一切的管理均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市场稳定的发展,同时消费者遇到问题,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样,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得到双赢。第三,完善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沟通,以利于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公司更好发展。工商管理部门通过了合理的分配机制,将稀缺资源通过引导进入所需部门,从而达到了市场运行的有效性,总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获取自我发展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借助科学高效的工商企业管理措施,并不断创新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做强产业,进而在全面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余海.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8):212-213.

[2]包新生.企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关系[J].现代营销旬刊,2016,(9):26.

商业经济效益篇6

一、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转变:资本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理财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

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

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

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目标转变——理财目标转变:资本增值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

(一)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二)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三)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Σ[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一销售成本)]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理财观念转变——理财目标转变——理财内容转变:存量、增量、配置、分配

现代企业理财观是资本经营,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理财,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四)资本收益管理

商业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国有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7-03

本文以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载体――国有商业银行的视角,来讨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因素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环境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以及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主要利用金融体系控制经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并且特殊的作用:又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是银行主导型,银行是国家利用加以控制经济的载体和工具。那么首先来初步了解转轨经济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环境。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显示声誉方面(安全性)和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存款优势。近年来在我国的银行业中,股份制银行相继发展壮大起来,其产品、服务或是业绩方面都比国有商业银行好得多,也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但大部分的资金仍然偏好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国家作担保为背景的。在国家为其提供隐性担保的背景下,即便在经济危机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存在任何被挤兑的可能性,银行也就不会失去清偿力。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显示声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此前提下,非国有银行为动员储蓄将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即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则在吸收存款的成本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控制银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可以低成本地融资。而国家则以名誉作担保等于是对低利率的一种补偿。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正是由于国家控制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存在,才为改革过程中的经济提供了足够数量并且低成本的货币供给,从而使渐进改革金融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过重。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对应关系

较之非国有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以支持渐进式改革和国有企业为主,其特征为长期性、低回报性。根据预算软约束模型(DM模型,M.Dewatripont & E.Maskin,1995),金融资源配置权利相对集中且预算约束较软的政府主导型银行制度选择长期项目的概率较高。并且,我国间接融资的垄断地位决定着一定时期内仍然需要以银行体系为主要路径支撑体制内增长及改革。既然改革存在着长期性,决定着商业银行不能在短期内收回回报;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项目货币回报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扶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任。国有企业的效率总体来讲相对较低,那么作为国企贷款人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项目回报低则是必然。此外,国企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看似无效的项目其实对社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讲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它的存在是有效的。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项目时常会产生呆坏账及不良资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项目的意义。主要要看它处在什么样的逻辑上。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以吸收存款为主。即便抛开银行吸收存款动机的问题不谈,我国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也客观存在着。储蓄存款是银行体系最需要的互补品,并且与商业银行项目的特征恰好相对应(见图1)。即金融环境所决定的金融需求。

我国金融制度的核心是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之间存在着长期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我国特定背景下深层次金融制度的内在制度、内在逻辑之所在,与制度特征及比较优势相符。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其它转轨经济相比之所以会成功原因在于,自改革以来中国的巨额储蓄存款为满足改革的资金需求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国有金融制度又使得国家也拥有强大的控制经济的能力,可以使这部分资金能够依据国家的意愿用以满足改革的贷款需求从而支持产出增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根源。可见,金融环境对于改革的重要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定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职能追求

以制度有效组合框架为基础进行扩展。由政府因素和个人因素构成的OAI制度有效选择集中,二者权重的对比决定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类型,这就等于将其定位为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双重职能的追求(见图2)。现阶段,由于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国有权重较大且制度较为僵硬。当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追求为固定比例K时,制度偏好线F1为K的函数:多年后随着市场配置不足及市场失灵逐渐被弥补,政府因素权重将逐步减少,制度偏好线逐渐倾向个人因素。并且如果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宏观、微观效益比e*,为了使函数保持最优比例的同时又倾向追求微观效益,制度将逐渐灵活,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函数F2=f(A,I)。此时宏观效益继续存在,而微观效益较之宏观效益会加速得到满足。

双重职能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本质。不应该忽略对微观职能的追求。虽然不同的银行类型政府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权重不同,但盈利性应该是商业银行的性质之一,商业银行的本质不该被背离。我们承认追求宏观效益和追求微观效益之间存在冲突,但不能因为有冲突而放弃追求双重职能的努力。这一矛盾是国有制与生俱来的。此外,应运而生的组织将反映制度母体所提供的机会。当制度提倡追求微观效益,将使追求微观效益受益,那么银行就会更多地重视发展有利于微观效益的项目。这样将有利于银行整体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偏好

然而,避免忽略对微观职能追求的同时,过多地追求微观效益同样不可取。在0AI制度有效选择集内,当目标函数向微观效益倾斜,F1移动至F2时,A1下降至A2,I1移动到12。此时,宏观效益减少,而微观效益增加。当F2继续向下移动至F3,A2下降到A3,I2上升到13。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微观追求中,一旦制度偏好超过最优比e*,每当目标函数向微观效益倾斜1个单位,宏观效益的减少则是加速的,而微观效益的增加则是减速的,即I(增加)<A(减少),微观效益的增加小于宏观效益的减少。即过多追求微观效益会导致总效益的下降,因而国有制不该追求微观效益最大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可以在微观上提出效率的追求目标,但却不能够以此作为政策性指导的首要目标。其制度偏好应为在保证宏观职能的前提下追求微观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商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影响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与商业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商业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管理的理论依据就是管理学和经济学,商业管理的目的就是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带来经济效益。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才能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1.商业管理的意义

商业管理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端来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商业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商业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定的商业操作方案,通过有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商业操作方案效益的最大化。从商业管理的性质来看,它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商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对各行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就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不合法的竞争行为频繁发生,不仅破坏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还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商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框架,市场经济只有在商业管理范围内才能确保健康发展,一旦超出了商业管理范畴,就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使得商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加强商业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避免不良市场竞争行为的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商业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2.1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在这个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里,不可否认,许多企业为了谋其暴力,获得高额利润,占据市场,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如恶意降价,扰乱的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市场的正常竞争。这种不正当、不合大的竞争行为不经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维护市场经济持续,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性是商业管理的重要职责,而通过商业管理,商业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管,有效地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合理的环境。

2.2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一些劣势原材料,从而生产出一些劣质产量,一旦这些伪冒劣质产品流入到市场,并被消费者购买,会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这些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中引起了系列问题,使得人们人心惶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是商业管理的重要职责,通过商业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可以避免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让消费者买到安全、放心的高质量产品,进而更好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2.3促进企业的转型与改革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一部分,企业在增加社会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而商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加强商业管理,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商业管理中,相关部门通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地引导企业开展相关的改革和转型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对企业相关经营活动进行监管,使得企业经营活动能够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下正常进行、获取更好的效益,实现企业的转型,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2.4更好地协调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政府、消费者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三大主体,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而商业管理部门是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关系沟通的桥梁,加强商业管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他们的关系,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商业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商业管理,可以更好地方便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交流,使企业树立起不断发展的意识,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其次,商业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追求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服务,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是服务不到位时,势必就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严重的还会激发社会矛盾。而商业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商业管理可以更好地协调双方的矛盾冲突,使得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对那些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打击,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3.商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

商业管理部门在执行商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而要想更好地发挥商业管理的作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当积极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商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让商业部门在执行商业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诱发避免,进而坚决打击不合法、不正当市场经济行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加强商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

在商业管理中,商业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商业管理水平,从而直接关系到了经济发展效果。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商业管理中,就必须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加强专业商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让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商业管理程序以及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商业管理工作。

3.3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商业管理工作中,要想确保商业管理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商业管理相关管理制度。首先,要根据市场经营活动,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经济行为,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必须更具企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管理的相关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同时,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商业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避免的行为发生。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商业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确保商业管理效率,另外,商业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监控系统,建立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交互系统,保证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正常,全面了解企业经济行为,了解群众的意见,进而更好地开展商业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商业管理,商业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商业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加强商业管理,可以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改革和转型,进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坚.浅谈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商业,2011,07:75.

[2]汪快开,方燕荷.浅谈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技视界,2014,33:244.

[3]杨逸晨.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展望,2015,03:190.

[4]周静.关于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122.

[5]王卫东.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的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25-26.

[6]梁艳军.浅谈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52-53.

[7]闫莲枝.浅谈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对周口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市场研究,2016,02:49-50.

[8]张党明.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5:39+42.

上一篇:语文教学基本方法范文 下一篇:医护一体化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