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4-02-08 16:29:25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1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断摸索,针对教学对象,在科学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教学,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制作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在国际商务交往、促进影视传媒和会展业发展、丰富社会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广告和设计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和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加速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技能培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系列重要部署,要求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教育部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进一步多措并举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各大艺术院校都对教学改革提出新设想,实施新举措。在外语教学中,大都已实施或正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应“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凸显艺术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适应艺术院校学苗特点和学生的外语学习意愿、切实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满足艺术类不同专业对外语的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社会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外语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武器。有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读(64.3%)、说(61%)(转引自蔡基刚,2003)。如何快速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为产业培养及输送既有创意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和承担的重要使命。

1 艺术设计专业外语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教学思想上依据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精神,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等国内外教育理论为支撑,确立外语教学为学生现阶段应用能力培养和未来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改变在教学效果上片面追求通过率的观点,克服过分依赖传统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变化规律,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探索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介绍设计方法、设计流程、设计材料、设计技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印刷与装订工艺等艺术设计英语基本知识,并注重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应用技能与能力培养。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文章或片段(尤其注意视频、音频等流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作为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材料,补充到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时代化、无限化:这些资料可以取自教育网站、报纸杂志、教科书、软件库、电影、电视广播、学习课件,以及国内外著名的相关专业文献,著作、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等。增加听读材料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在巩固基本语法的同时,进而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增强学生阅读外语原版文献材料的能力,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来源,增加听读材料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表达、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巩固基本语法的同时,进而扩大学生本专业的词汇量,增强学生阅读本专业外语原版文献材料的能力,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来源。制定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构建“基础英语+后续英语(专业英语+ESP+双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精读、听力、口语、写作)外,增强后续英语课程体系(专业英语+ESP+双语)的设计与开发,旨在实现由单一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向语言文化、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多元教学目标转化。

教学体系上灵活运用学导式、讨论式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录像机、投影仪、语言实验室等电教设备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并通过在公共外语的常规教学中增加专业性外语辅助内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教学自身质量的提高。创建“课内课外+校园社会”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拓展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

考核标准上要着重检测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他们能大致听懂题材熟悉、内容广泛的语音材料,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可以比较自如流畅地表达思想,语音基本正确、语调自然。

2 艺术专业外语教学实施细则

改变原有公共外语必修两学年的教学计划,只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必修公共基础外语课程的学习(4课时/周),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8学分;大学二年级开始必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外语(A),该课程的性质为专业基础课,为期一学期(2课时/周),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二年级下学期――四年级毕业,共计5学期,学生可选修专业外语(B)和专业外语(C),这两门课程属于专业级选修课程,各开设一学期(2课时/周),各对应两学分。全校本科学生四年学习的外语学分构成为必修公共基础外语(8学分)+必修专业外语(A,2学分)+选修专业外语(B,2学分)+选修专业外语(C,2学分)。学生毕业的最低外语学分为10学分,最高为14学分。

3 结语

外语学习必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产生促进作用,使学生获得了一个了解世界的辅工具,有能力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方便快捷地了解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资料和信息动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告设计业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广告艺术设计技能型应用专业英语人才,保障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活动和国际广告艺术设计制作业的顺利运转,加强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从业者的专业英语培训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设计制作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广告艺术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蔷.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专刊),2000:34-43.

[2]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4] 程江平.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比较[J].教育实验,1996(6).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3

那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由“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标准》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

1.把握教学目标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思路是:①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③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标准》已由传统的“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这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着眼点。

2.把握教学目标要整合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把上述多维目标中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做到:①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一目标的达成度,又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互渗透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项训练的效果,又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④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又着眼于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补与衔接。

二、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学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1.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2.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教”服务“学”,让“师”协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并设计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并设计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三、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设计好教学流程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在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突出多样化、个性化。要改变过去“以文章分析为重点、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必须提倡教学结构的多样化、个性化。杨再隋教授所倡导的四种教学结构值得借鉴:①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②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教师从旁指点。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③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④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学生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68-02

一、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作者单位也积极响应该《意见》,从2003年秋试验开设双语课程,时至今日双语教学涉及的课程已遍布各专业培养计划方案,涉及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期间,学校为鼓励双语课程建设,从激励与考核两个方面着手,提升了专业培养计划中双语课程的占比。其中,激励措施包括工作量、建设经费支持、教学成果奖报批、双语教学示范与师资培养等等;考核措施主要是针对学院层面的,包括双语课程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比重、新设双语课程的数量,以及课堂教学全英文课程的占比指标等等。

随着新教师的不断加入,学校持续实施的各类教师培训,以及专业教师硕博占比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及其他语言授课的教师数量逐步提升。这些都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校本科学生也对双语课程由陌生且排斥,转变为欣然接受,并认为双语教学已成为其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在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双语教学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师生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开课教师占比低,教师积极性不高。近来只有所谓的全英文课程才有一定的奖励与经费支持,这让不少专业教师知难而退。即使是开设全英文课程的专业教师相当部分仍是力不从心。

2.双语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偏离。若教师讲授较少的专业知识而多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学习难度不高,但学生因专业知识较少或其他相关课程已涉及部分双语授课内容,认为设置这样的双语课程必要性不足,学习积极性较低;若在双语教学中讲授母语授课下应有的专业知识量,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比较困难,英语又多加了一道屏障,学习积极性亦受挫。

3.开课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少数专业教师具有国外访学甚至授课的经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良好,或者具有口译等资格证书。更多的专业教师只有短暂的国外学习经历或者没有类似的经历,能将英语作为工具,熟练地使用并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其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方面。

4.在低年级开设双语课程的效果欠佳。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被设置为双语课,学生接受度不高。其一,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在基础缺乏的条件下,使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多数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挫折。若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势必影响未来的专业学习与深造。其二,低年级本科学生还在修读大学英语,整个培养计划中英语学习出现了重叠。

5.双语教学教材来源繁杂且质量不高。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的是原版教材,有的是国内自编教材,也有的是由教师整理的讲义。原版教材与现有的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衔接不好,国内公开出版的自编专业英文教材,编著质量不高,尤其是专业程度高且受众较少的课程的配套教材。

6.教师主导课程设计,忽视学生需求。双语课程是由教师自主申报并建设的,而且教师申报多依据自己的专长,于是双语课程设置呈现散点分布状态,教师授课也是各自为政。双语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双语教学的接受者――的需求。

三、调研问卷设计与分析

通过双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调查小组设计了调研问卷,包括四大类问题:(1)个人基本信息;(2)学生对双语课的需求;(3)学生对课程授课的要求。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257份,因为调研问卷发放与回收比较及时,调研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调研问卷涉及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分别涉及了两类问题,其一是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双语课程,其二是学生修读双语课时的学习要求。

1.学生对双语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的需求。首先,65%的被调查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其次,被调查者中的72%认为双语课程应尽早开设。再次,关于双语课程的数量,25%的学生认为应该浅尝辄止,一门就可以了,28%的学生认为应该是两门,认为双语课应该占所有专业课程的四分之一的学生有30%,其余学生认为更多的双语课程数量也是可以接受的。大体而言,多数学生认为双语课程的数量不宜太少。这可能与目前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中国开放程度与学生的视野等相关,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

2.学生对双语课程教学过程方面的需求。首先,关于课堂讲授采用的英文比例,半数以上的学生认可基本使用英文授课,而关键部分需要使用中文讲解。学生更倾向于教师使用英语进行表述,但若涉及课程核心内容或难点内容,学生认为教师仍需使用中文进行表述。在课程资料都是英文的前提下,学生对于全英文授课和全中文授课的接受度都很低,不超过15%。

其次,77%的学生认为在双语课程中需要中文辅助,这也是本文将所有的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教学的课程统称为双语课程的缘故。因为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在不同的环节借助中文资料,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与理解程度,尤其是专业知识较为晦涩与深奥时。

再次,在双语课程授课结束后,学生的课后复习过程常会借助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资料,其中以中文为主和以英文为主的选项占比势均力敌,分别为50.5%和42.4%。只有不足8%的学生会仅通过中文资料进行复习。这说明,学生基本能够围绕双语课程要求展开学习,而不会偏离双语课程设置主旨,但显然中文资料的辅助功能不可或缺。

四、双语教学改进建议

1.构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1)学生专业学习需全程浸润在双语教学环境中。建成连贯的全程双语教学浸润氛围。所谓“连贯与全程”是指双语课程建设应改变既往由教师申请建设即可,全凭教师的知识准备与兴趣,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克服双语课程选择与双语教学设计中的随意性,打破双语课程设置与双语教学各自为政的现状,形成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等渐次深入的双语教学趋势,而且每个专业都应围绕其知识结构主框架,选择恰当的课程。(2)双语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理念。当下的双语课程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该类课程适合安排在大学英语教学之后,但双语课程体系需要提前铺垫。①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基础选修课中,提供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推荐国际原版教材,由教师区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重要性,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指引。②随着学生对基本的专业词汇与专业知识熟悉后,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选择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③鉴于学生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权差异,专业必修课被设置为双语课程后,其双语特征应倾向于体现在英文教材、英文教辅材料、英文课件、英文板书等,同时控制英文授课的占比,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具有选择权,所以需要体现一定的普适性;而专业选修课被设置为双语课程后,可以将英文讲解占比提高,甚至全英语授课,但应该能够提前使学生获得课程相关信息,以便于学生选择。

2.双语教学的教师资质设置。教师应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量力而行,这既是对高校专业管理的呼吁,也是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在全程双语教学与循序渐进的设计理念下,可以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与英语积淀,选择恰当的课程,投入到双语教学中。建议口语好的专业教师开设英文授课(主要是口头表达方面)比重较高的双语课程,甚至全英文课程,而其他专业教师,从英文教材、英文教辅材料、英文课件、英文板书,以及较低的英文授课比重等体现课程的双语特征。

3.双语课程的教材选用。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双语课程的教材应以选编原版教材为主。其一是原版教材在教学体系、内容设计与表达习惯等方面都不太适合国内的双语教学,其二是自编教材面临实力不足,尤其是一些难度大且受众较少的专业课程。所以,建议双语课程授课教师在遍读原版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恰当的专业内容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请相关原版教材信息提供给学生,以便于其进一步拓展学习。

注释:

①本文将部分使用英语和全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课程统称为双语课程。这主要是考虑即使是教师在授课过程、教材与教辅资料设计中全部使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多数学生仍将在课外通过多渠道,如网络、教辅材料等等加强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②感谢k20130301金融专业全英语系列课程建设(含子项目k201303001《期货与期权》、子项目k201303002《计量经济学》、子项目k20130300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本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我国高等教育双语教学的误区与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5).

[2]何伟.重庆高校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21世纪掀起热潮的初始阶段,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改革更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有组织并要求教与学相互作用。而过去甚至包括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本应该属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种重知识本身重教科书重应试考试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英语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以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而达到乐学、和谐、主动发展的目的。本文就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构建活泼自主的英语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工作。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英语教学设计要求切合教学联系及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联系,其次要求思路连贯清晰有条理性并有一定的艺术性,以至于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学设计模式包含: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英语教学设计中可以这样来思考: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比如第四册书中的“Body Language”,学习的目标是了解语言文化,学习基本语言。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比如我的文科班学生很活泼乐于用英语表达,在设计课程时就考虑讨论和语言对话的方法。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意味着在设计中要环环相扣并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提供学习指导;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方法。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应用,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比如我在做课“Body Language”中,考虑可以先提问肢体语言方式引发学生兴趣,随后引入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学生自己解答,练习。并且运用多媒体呈现课件包括大量的教材图片和生活中吸引学生的小图片。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也要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那么综上所述,根据理论要求,设计课程需要多方面考虑,并提出容易使学生理解消化的方式方法。比如“BodyLanguage”这节课的实施方案。

首先,从Lead-in方面着手吸引学生。我在设计课程时考虑先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自主地进入课文。所以在师生问好后直接要求学生按英语要求不出声地做动作比如“Touch yourhead.”“Use your hands to touch your face”等等,学生感到很新颖好奇。随后我说“Use your left hands to touchyour right hands,quickly!”学生鼓起掌来。之后引入课题“Body Language”。

其次在课程过程中,我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问自答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并且给出学生表格,让学生自主找出不同国家的人不同的手势,并要求学生给出答案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这时情绪高涨更乐意参与其中。

最后我通过一组对课文简短的缩写要求学生填写本课程研究的重点单词和结构达到检查评价的效果。课程结尾我设计了不同情境的对话,让学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表演,本节课程达到高潮。学生在回味乐趣的同时学到该学的内容。

新型的英语课堂设计要求不只是教师不停地讲述语法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用法,学生只成为教师的记录机,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带着乐趣带着兴趣带着对学习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那么对教师的挑战性则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安排,并且摒弃原来一概的教学模式,运用头脑,灵活选取方式方法达到吸引学生给予学生知识并合理评价的目的。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作业;综合素质

许多国内外教育专家都将作业设计视作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他们都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也一样,其作业设计的是否有趣味、是否科学合理,对整体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都十分重要。

一、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公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作业的要求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语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以及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语言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教学本身,更在于学生将来长大成人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面临的困境

相对于传统作业的单一形式而言,作业个性化仍然要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依据,综合利用相关资源,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多载体、多类型、多评价为特征而设计作业。多元化语文作业的设计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课程作业方面普遍存在作业设计机械、量大,单一性强,个性化差的问题。大多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而设计的作业,既枯燥乏味,又缺乏方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每天的作业内容大多是抄写字词或做习题,学生疲于应付。语文作业常常除了抄、背、默以外,也就是预习、查一查资料或字典而已,其他更为丰富的形式应用得较少。在巩固一些语文知识的时候,为了避免回生,让学生重复抄写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达到了要求,但由于老师布置,仍不免要完成。

这种传统和懒惰的作业设计模式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探索

面对目前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

一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作业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而要真正做到语文作业个性化的设计,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育人理念,进而改变其作业设计理念。

二是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的个性化研究。主要是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丰富、有趣、契合的课内外作业,打造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体系。要有效整合学生课内外作业,使学生作业保“质”减“量”,让学生有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锻炼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重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内容的多样化。只有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才有个性化。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可以有多种作业内容。比如:实践性作业、体现生活的生活性作业等。教师不应局限于设计基础性和巩固性的作业,可以设计多种的作业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重视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作业。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中性教学,体现因材施教更加困难。而作业的设计是体现因材施教的好机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科学地分层布置作业。为此,教师首先应准确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布置作业因人而异。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弄清哪些同学都做正确了,哪些同学还存在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五是重视多种语文作业评价方式的运用。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重视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探索学生家长等非教学人员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有效推动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中,为了体现个性化特点,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实践、运用等多个维度的设计与评价,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7

论文摘要:当今在建筑界国际项目合作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学的专业外语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面向国际合作的建设项目,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本文从建筑学的专业特征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在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就目标、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突破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限制,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成效。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特别是建筑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对满足社会对培养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而便捷的语言媒介,将在学习和交流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专业英语的“角色”再认识和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许多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将我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同行共享。

1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教材陈旧、教法单一

目前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材多为10多年前的教材。十几年时间,建筑行业的变化天翻地覆,而针对建筑行业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建筑专业英语却仍然使用早期的教材,与时代严重脱节。如:某学校曾经使用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教材,虽然内容较有系统性,但是其出版年代为1997年,至今仍在使用,已不能满足现在建筑专业的要求。

教学方式仍旧为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在课堂中将课本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教学方式也停留在“翻译+阅读”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缺少与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及知识的结合,较为僵化。同时,对于教材的选择也往往忽视专业特征与内容更新。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建筑学的专业教师,而非英语专业教师,其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将本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学自如结合,单一采用教师课堂解释,学生课后阅读的形式,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合作的需求增长促使应用型专业人员的需求增长。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正在与国内的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带来了新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对于熟悉中国建筑行业规范且英语专业术语精通的设计人员需求大量增加。当前,国外建筑师和设计单位进入我国建筑建筑设计市场的身份都是咨询顾问,不能独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必须依托国内的合作单位。因此,无论以具体项目合作的形式或者境外建筑师在国内开设咨询公司,都需要合作的公司方面具有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在甲方与外籍设计师以及中外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和翻译工作,如果其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个人能力欠佳,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影响项目进程及效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作为培养建筑人才的高校理应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

2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2.1教学理念转变

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更多的应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即形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及该课程的实用性。

在教学模式的定位上,应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处理日常和涉外的相关业务,直接与境外建筑师直接沟通,满足国际工程和建筑市场化需求,而不是仅仅只会做题填词,无法说话的哑巴英语。

2.2教学方式更新

(1)明确教学重点

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已经有多年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读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再进行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学习,而应注重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上,要重点体现词、句子和整段文章的翻译技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学习阶段,形成系统的有条理性的知识结构,而同时又能反映整个建筑学科的基本内容,避免过分集中于某一领域而忽略整体性的现象。针对建筑学的知识结构对应可将专业英语的知识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基本知识、建筑环境与文脉,建筑设计施工过程。

建筑学专业英语在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属于非重点的科目,在学分和课时的设置上通常都比其它专业课程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能够针对专业英语应用性强的特点,将其基本教学内容与其它的课程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有着积极的意义。a、与建筑设计课结合。让学生根据设计课的进展,每人4 min~5 min 从设计任务、场地调研与分析、设计概念、设计过程等各个方面进行口头表达。将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带入在建筑设计的阶段中,使学生更能融入环境,轻松面对枯燥的英语学习。b、与建筑历史课结合。外国建筑史的学习往往离不开英语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历史课的学生进展,要求学生整理相关著名建筑师,经典建筑案例以及一些文献资料,作为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英语文献阅读能力。c、与建筑文化类课程结合。在文化类的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课堂讨论不同文化的特征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3)关注学习方法引导

教学方面,加强辅助及延伸部分的教学,即有目的的针对学生的基础程度和特点,精心编排教学进度。课堂部分在阅读和讲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英语知识内容的三阶段分类形成专题,突出鲜明的教学主线,令学生对于学习的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课堂之外的延伸部分,注重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建筑咨询及相关的文献,充实词汇量提高阅读技巧及速度,同时加强学生专题调研,小组合作等方面组织。如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每周的两个课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建筑的专题知识学习,内容多为在专题题目指引下的大量课外资料,第二个部分回归课本,学习基本的词汇与表达法,最后一个部分开展学生交流,让学生尽量开口练习。而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某个建筑专题的调研与讨论,形成成果回到课堂以课件形式汇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直接的传授为相互学习。

(4)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图示表达,因此形象直观的图示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感性认识,对理解建筑专业英语由很大的帮助。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课时,将学生带到户外,如典型建筑场地或建筑案例,施工现场,设计企业的办公地点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将抽象的词汇和具体的建筑构件,施工过程结合,形成深刻的记忆。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习图示化的特点,列举曾经参与的与英方设计公司共同绘制的方案图纸,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令学生快速掌握图纸中专业英语的表达法及表达习惯,避免出现用词不当的低级错误。

(5)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在注重课本基础知识讲解同时,重视锻炼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英语表达,如自身设计作业图面的英语表达,跨国设计课程的英语交流,以及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等等。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说明、设计分析到设计方案、实施过程等,分阶段分类别学习表达法及表达规范。力求使学生在工作中能自如应对设计的各个阶段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6)积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中的英语应用与大学四、六级考试不同,要求学生能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流畅的与外籍建筑师沟通设计观点,提高自信。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集体合作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和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a在课程中,针对每次的设计专题,请学生进行3-4min演讲,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及相关调研,最后以课件为辅助进行英语口头汇报。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参加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笔者所在学校连续两年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svein教授进行工作坊活动,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目前全国开设建筑学课程的院校,基本上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都是学习建筑学或相关专业出身,其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丰富,教学能力良好,但是缺少英语教学的经验,往往在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法两者的结合上不够自如,因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积极学习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强化学科特点,形成富有鲜明特征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3 结语

总之,将语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非穷尽所有的知识灌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更能够适应国内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磊. 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山西建筑》2010.05

朱赤晖 裴清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第12卷第1期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作业 优化设计策略

在教学链条上,作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材每节知识点后均设置了相应的作业习题,辅助练习册中也有不少巩固习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布置课后或练习册中的现成习题,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另外,因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若完全照搬教材与辅助资料上的作业习题,也会与学生实际有所冲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遵循一定原则,优化作业设计。

1. 注重弹性,设计层次性作业

在新课程下,倡导以为生为本。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弹性设计,分层设计,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作业与学习积极性。如学习Unit 2 Traveling后,教师可设计分层作业。1)小组分角色朗读文本。2)小组分角色朗读,同时表演对话。3)小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英语生活情景剧。这样,既依托教材,又突破教材,生动而有趣,富有弹性与人性化,可让各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词汇及句法等基础知识,灵活设计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与强化词汇记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词汇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基础。但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易遗忘。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一些特殊性英语作业。例如指导学生事先准备一个英语词汇本,同时在本子上为词汇编号,动手查字典,了解词汇的音形义以及具体用法,便于复习查阅;诵读、摘抄优美语句、常用句型等,为写作学习奠定基础;将自己平时中易错、易混淆的句子或知识点,记录于这本本子上,加强复习,直至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丰富学生语言知识。

2. 注重趣味,设计活动性作业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创造性设计与组织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其主动获取信息,学会有效处理信息,并灵活运用所获信息与英语语言展开交流对话,或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实情,了解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多种富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型作业,让学生再次体验与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新型作业的教育功能。

第一、设计表演类作业,增强体验。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英语教师既要思考实际教学需求,更需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巧妙发掘英语教学中的趣味因子,设计趣味性作业形式。如表演类作业,符合学生爱玩好动心理,可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轻松把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学习Unit 12 A birthday party时,这一话题是学生所熟知的。当教学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词汇、重点句型、语法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A birthday party”话题自编自导自演英语情景对话,体验英语学习乐趣。

第二、布置手工设计类作业,动脑动手。由新课程标准来看,注重“动中学、学中动,做中学,学中做”。因而,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教师可布置一些手工设计类作业,让同学们边做边学,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将机械、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意义学习,使其体验成功。例如教学8A Unit 3 A day out时,教师可先出示旅游中胡乱涂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图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制作生态旅游者手册,升华情感。

第三、布置调查实践类作业,联系生活。由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来看,单元话题十分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由新课程理念来看,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多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时,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延伸,设计一些调查访问类活动,诱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在生活大课堂中发掘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强实践体验,学有所用。

第四、设计创作类作业,彰显个性。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合作学习,注重创造性学习。例如在project环节,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彰显个性。此外,还有网上冲浪,即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来搜集所学信息与材料,补充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让他们乐于作业,乐于学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主动完成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则需要由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设计与布置多样化、活动类、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享受做作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于文伟. 论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12).

[2] 秦婵媛. 谈新课标初中英语作业设计[J]. 文理导航(下旬), 2011(08).

上一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下一篇:公共卫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