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07 15:02:07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法;中学;体育教学;应用研究

在素质教学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初中体育教学成为锻炼学生体能,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且在教学改革中也明确的提出了,体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差异化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1差异化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应用意义

所谓差异就是指区别、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等,在教学领域之中,差异永远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选要认同学生的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差异化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充分的尊重并利用好学生的差异,进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应用差异化教学策略。而这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差异化教学法体现出来教学的公平性,可以说教育的本质诉求就是公平,而这也是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还是教学者都会存在本质的不同,这些都影响了教学的公平性,但是差异化教学法是站在这种前提基础下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其以公平为目标,力求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教育的尊重,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差异化教学法是对理想公平教学的一种追求,因此其对于初中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次差异化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的教学理念,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必定会存在各种异同,如身体情况、心理素质、习惯爱好等,因此其发展状态是完全不统一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因此可塑强是学生的最大特点,教师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差异化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

2差异化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1针对学生差异特征,灵活制定教学目标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差异化教学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特征,灵活性的去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中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性别出发,根据男生和女生的差异特征去设置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一直都是一种一视同仁的方法,对于很多女同学而言其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这就致使体育学习在一部分的女同学心中产生了排斥心理,影响了学生共同发展进步,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去制定教学目标,对女生适当的降低标准,如动作标准、体能强度标准适当的放宽一些,体育教学就会得到更多的女同学支持,而这些女同学也会在达标的自豪感中激发体育学习的信心,这就是差异化教学法的一种体现。其次教师可以浮动化去制定教学目标,如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且比较热爱运动的学生,去适当的增加其训练强度,而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就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这样有浮动的、分层次的对学生设置教学目标,更能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性化。最后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生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或者树立学习信心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能够有所改变,就是教学目标的一种实现。通过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

2.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体育教学都有这样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之中过于散漫,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教育,可以说整齐规范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教师也应该清楚,学生之间是存在个性化差异的,这种统一式的教学其实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如在进行广播体操教学时,一定有一些同学模仿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进行分解动作学习时动作总是不规范到位,而在进行长跑教学时,总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800米的长跑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集体运动有一些排斥,因此从心底就不愿意去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依靠传统的集合式教学方式,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只有在规范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课堂中,进而提升自身的体能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是丰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投掷、变向跑”这节课程时,可能有一些学生对于360°的转体就是掌握不好,这是教师就可以采用针对化的教学策略,单独对这个学生进行指导,或者采用结对式的教学方法,让一些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帮助学习,这样就避免课上时间的浪费。而当学生陷入疲劳训练状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游戏活动,调整学生的状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是差异化教学法的重要体现。

2.3根据学生身体情况,营造差异教学环境

从差异化的教学理论分析,每个学生身体发展情况其实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表现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性的采取一种一刀切似的教学方法或者大同小异的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对学生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清W生之间差异的性质,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差异化的教学环境,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具体的说,就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分化教学,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例如在进行铅球这项运动教学时,男生与女生体能素质不一样,教师在选择铅球时,男生投掷的铅球可以以5kg为主,而女生投掷的铅球则可以4kg为主,让学生在有区分的体育设施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让男生与女生的体能充分得到训练。再或者进行跳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进行分组,让同组身高的学生进行跳远比赛,这样就有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平的环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其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在看到学生缺点所在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优势进行挖掘,进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的体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里笔者以伟大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为例,其小时候就由于上身长下身短,在跑步等运动中受到同学的歧视,但是他的教练没有放弃他,让他学习了游泳,结果接塑造了一个游泳天才,由此看见,教师能够在差异中,对学生的优点进行挖掘,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2.4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多元化体育考核评价

在传统的体育考核评价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往往以成绩对学生进行判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得到体能训练,进而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学科不比其他智力学科,为此在学生进行考试时,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体质有所提升,才是教学的核心。为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出发,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评价。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新制定一个考核标准,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学习状态也列入到考核之中,将其分为自我评价、考试成绩、教师印象三个方面,而在具体的考试内容规则中,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方法,如100米速跑,男生15秒为及格,女生18秒为及格,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体重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划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弱势,积极的投入体育训练之中。

3总结

差异化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可以说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为此教师更应不懈的努力,加大对其探索研究。以上主要提出几种差异化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对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率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士凯,种静萍.体育课程改革提倡三种学习方式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5(06).

[2]高彩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参与度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05).

[3]侯海燕.差异化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01).

[4]胡小明.差异化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5).

[5]朱应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4(02).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每一位老师需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不能用同一尺度、统一标准和同一模式去开展教学,要学会掌握“差异性教学”方法来处理好以班为单位教学的划一性、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学生差异性问题。

一、差异性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差异性教学?美国学者戴安・赫克斯在其所著的《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中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1】。我国学者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一书中对其定义为“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2】。美国汤姆林森在其《多远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3】”

由此,可以得出,差异教学就是立足于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满足个体需求的差异性需求,促进个体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自大程度的发展,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二、差异性教学的客观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加之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属于不成熟、不稳定,尝尝是勇敢与懦弱、高傲与自卑等并存的复杂心态表征交互影响,学生的个人禀性、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的状况也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差别。差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和后天生理、心理发展逻辑的必然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4】。因此,无论教育者如何施以爱心和智慧,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不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此时,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要求更高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授课者来说,就要从以前只重视智育转变到注重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学生独立自主的学生观和人人成才转变为人人成功的人才观中来,正视差异、利用差异,用到差异性教学方法消除差异,给予受教育者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高中数学差异性教学对策

1、设计差异性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统一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如在讲“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时,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如何定义函数的?

②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③如何理解“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④怎么解释“因变量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⑤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

在讲解函数的另一种定义后,再提问:

⑥ 函数记号是什么?

课堂教学上,让学困生回答问题①②,中等生回答问题③④⑤,学优生回答问题⑥。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2、设计差异性课后作业。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可供选择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性完成。例如,将每天的练习题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题、发展题、思考题),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差异性表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的设计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3、设计差异性辅导。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始终。课前导引复习旧知,课中给学生探讨问题空间,课后交流心得体会。对于学困生的辅导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优生的辅导则让他们解决一些难度适当拔高的问题,引导拓展知识面。

参考文献

[1][美]戴安・赫克斯 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M]杨希洁译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

[3] [美]汤姆林森,多远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3

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9],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460名中小学老师中有228人(49.6%)可能有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209人(45.4%),人际敏感186人(40.4%),抑郁177人(35.5%),偏执173人(37.6%),躯体化163人(35.4%),敌对162人(35.2%),焦虑154人(33.5%),精神病性136人(29.6%)。

1.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特别是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已超过阳性筛选标准。

1.3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专业、学历、教龄和收入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老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LSD多重比较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的躯体化得分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P<0.05),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P<0.05),

2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教师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6],说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强迫是中小学老师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强迫症状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本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教师基本上也都大学毕业,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同化程度有所上升。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历差异而产生异样心理,学历的优越性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不同收入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因收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小学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进而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而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以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讲,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更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量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校临时摊派的行政任务则多由非班主任教师完成。本研究还发现,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猜疑和关系妄想比女教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男性被鼓励从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却迫使越来越多的男性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使得男教师更敏感、更偏执。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重,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他们体验到的工作压力加大,导致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教龄在10年以下老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但当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已经很严重,已没有再继续增加的可能,具体哪一种原因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本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样本数量太小,样本之间的差异过大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个体差异 中学新课程 差异教学

1.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现状的调查分析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满足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需要”是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情况的数学教育,需要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情况,我对275个学生做了一份数学学习中个体差异情况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75份,收回275份,之后我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详细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下面主要从个体内的差异和个体间的差异分析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现状。

1.1个体内的差异

加德纳认为,学生个体内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时比较注重抓主要矛盾和事物间的联系,擅长抽象思维,但不重视细节;而有的学生爱模仿,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偏重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较弱,难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有的学生数学空间想象力丰富,但数学基本原理、数学命题和定理、数学符号记忆力不强;有的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强,但数学成因的逻辑推理能力差。

1.2个体间的差异

从数学差异教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水平、智力水平、意志力等方面的差异。

1.2.1学习兴趣的差异

数据显示,27%的学生对数学课兴趣不大,而58%的学生表示感兴趣,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在判断“你是否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时,2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而58%的学生选择“喜欢”。这说明还有15%的学生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令人讨厌的学科,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不太愿意上数学课,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成绩。有10%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对人生发展没有用处,还有30%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用。

1.2.2学习态度的差异

问卷调查表明,在选择“你对新的数学知识”时,有30%的学生选择了“很渴望”,而还有30%的学生选择了“怕学不会,有畏惧感”。仅有10%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只有70%的学生的作业是独立完成的,有16%的学生是抄袭的。而在学完新课后仅有8%的学生能坚持主动总结反思,有15%的学生从来不会主动总结反思。

1.2.3学习技能水平的差异

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而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计算能力。31%的学生有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有54%的学生还没找到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课堂例题教学中,有75%的学生喜欢自己先思考,再由老师引导探索解答,有15%的学生喜欢老师分析思路并完整解答,还有10%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清思路然后自己解答。在回答“你喜欢老师用哪种教学方式”时,10%的学生选择“老师讲学生听”,15%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40%的学生选择“合作交流”,35%的学生选择“实践探索”。

1.2.4智力水平的差异

人们根据智力发展水平,习惯上把学生分为超常生、正常生和低常生。心理学家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即多数人为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为少数。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能力差。

1.2.5意志力的差异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其突出特征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在被问及“在数学学习时,你遇到难题,你是如何处理的?”时,有38%的学生回答“反复思考,不轻言放弃,直到弄懂为止”,有40%的学生回答“马上询问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还有22%的学生回答“觉得自己不可能解答出来,放弃这道题”。

2.中学数学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差异教学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自身内在需求,合理安排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结构,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扎实基础素养、丰富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

2.1时代呼唤数学差异教学

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后,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信息社会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是一个极尽彰显个性的时代,追求个性是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每一个生命所孜孜以求的是自己的独特性。这样,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必须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的个性化教育。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呼唤教师充分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发展。

2.2公平发展需求数学差异教学

处于同一数学课堂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照顾差异,才能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挥。教师往往照顾了少数而忽视了多数,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公平、充分的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数学差异教学”必将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研究领域。

2.3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差异教学

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也是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应该在承认差异不断寻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多样的课程资源下,根据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社会的需求发挥各自的潜能,这样的教学非差异教学莫属。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1]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3]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 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8]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既讲求公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8]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

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9]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因为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适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超越,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服务的。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GA0102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33.

[2]L Corno,R E Snow.Adapting Teaching to Inpidual Differences Among Learners[A].M C Wittroc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3]吴建琛.旧的课题,新的探索──对因材施教的粗浅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87,(8):23—2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2.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4.

[6]布卢姆.如何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A].周南照,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73.

[7]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8]冯茁.因材施教原则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试验,1996,(2):52—55.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差异教学

所谓差异教学,通常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学生在准备水平、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课程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显了体育新课程中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差异教学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优质体育课堂呼唤差异教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兴趣等如何,教师大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方式、统一的评价维度,这对身体素质与体育需求各异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对体育成绩优异和体育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关注程度、期望水平、积极评价方面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

关注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素质差异,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这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今天,只有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育人、健身、娱乐等功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优质的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多样化的学生结构需要差异教学

差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和后天生理、心理发展逻辑的必然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受挫折或失败。体育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体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在教学过程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运动、健康素质不断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使学生个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体育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主要是来自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心理承受力、特长兴趣等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明白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区别指导或分组、分层教学,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围绕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情境,构建师生互动共学、平等对话、情感有效交流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实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育中实现差异教学的策略

(一)使教与学两类变量最相适配的策略

“差异教学”就其本身的概念而言,就包含了要求教师的“教”去适应学生的“学”的含义。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和学习风格(它们代表着“学”的变量)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方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它们代表着“教”的变量),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些不同,并与之相适应,那就叫“差异教学”,否则,就不叫“差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两类变量的适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必须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接受水平。第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第三,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包括教学的进度安排,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技能水平相适应。甚至连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与学生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例如,篮球教学中的四角传球,这对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是适合的,但对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不适合。第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供的学习媒介,要与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相适应。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加德纳就指出:“以个人(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和安排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优先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去接触、了解和参与其他的学习内容或活动。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的本质在于,强调运动项目、任务及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它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完成自己所擅长的任务,按自己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提升学习的效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进行弥补,促使学生各种生理、心理机能得到协调发展。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为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体育选修课或体育课外活动课,以满足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第二,围绕同一体育选项,给学生设计和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第三,教师在同一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开启多种不同的技能活动窗口,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教授同一内容,创造一个能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学习环境。

三、实现体育差异教学策略的途径

体育差异教学应该在教学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并根据差异教学策略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并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一)科学测查

对学生差异的测查是体育差异教学的前提。为了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可分别采用问卷调查、交流谈话、体能测试、心理测查等方法去发现个体差异,如体能的差异、体育学习态度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间的差

异、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才能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准备不同的教学材料。这种对学生的测查伴随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当中。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随时进行,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二)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运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科学测查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差异教学既照顾差异,又要对每个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速度去学习,可以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可以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可以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这些做法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处于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保底线,在此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并鼓励学生努力达到最高层次的目标。这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上的差别,它既可能有量的差别也可能有质的差别。

(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差异教学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统一的模式,并依据体育运动的可替代性特点,体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有充分的弹性;二是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考虑到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的非阶梯性和学生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在差异教学的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提供开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学生具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提供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之后,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它呈现传递给学生,对于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爱好专长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及团队意识形成等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一节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在差异教学中虽然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也强调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只有适宜与否的区别。

(五)弹性的组织形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安置,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让学生同质分层或异质合作。单纯的同质分层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单纯的异质合作也有可能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只能在合作的小组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学习较困难的同学,缺乏与同水平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会使他们陷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影响他们的进一步提高。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体育差异教学中,要把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应是弹性的、动态的,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弹性、动态的体育分组合作中,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同体育锻炼需要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成功感,这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六)多元化的体育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差异教学强调评价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体育差异教学要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中,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参照评价,也注重本体参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健康素质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改进锻炼方式。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差异化教育教学模式;因才施教;适用性

一、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各类职业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入学成绩彼此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高的500分左右,低的200分左右),不同层面的学生同在一个专业班级学习,致使学生构成日趋复杂。另外,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来看,既有从普通高中考取的普通高职生,他们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没有一点专业基础,也有从中专、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考取的对口高职生(即所谓的“三校生”),还有从职业中专转来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后两类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都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非应试教育经历,思想等方面变得特别活跃。这种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是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具有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学习的目标更是千差万别,学生之间不仅有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障碍。如果忽视学生之间差异存在的必然性,而采用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就如同让所有的学生穿相同尺码的鞋子,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鞋子不合脚而落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新的发展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学生身处的环境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就会有更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应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适时地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不能让学生一味地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固定不变的教育教学情境。

(四)高职院校师资配备不够,师生比过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额不断增加,目前师生比变得越来越小,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相比而言教师人数就比较少,使得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合堂课,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目标单一、标准唯一、要求统一,针对性不强,难以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得不到个性化发展,学生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二、高职院校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存在很多弊端,突出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忽视了被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整个教育教学实施统一的模式化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他们创新意识及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实践与动手能力较差,参与意识不强,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这样就会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能力与素质提升较慢;基础与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则是“消化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不能跟上学习节奏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选择自暴自弃,影响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差异化教学,既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做到分类指导、因才施教,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能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差异化教育教学,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提出有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与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身心和较强的协作精神,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实现自己“最新的发展目标”。因此,尽快在高职院校中开发并构建功能齐全、科学适用的差异化教育教学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差异化教学符合“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学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同,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亦不尽相同。只有实施有差异化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需求。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决定了差异化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教学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四)差异化教学符合从实际出发和因才施教的教学原则。“差异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性发展,有效地缩小个体间的差异。它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大胆的改革与尝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别化”。该模式的尝试,遵循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因才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要求,这也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对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五)防止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干扰与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管是经验之谈,但其中亦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就像鱼儿都要生活在水中,而鸟儿则喜欢在天空中飞翔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都是指同一类型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所以,凡是能长期在一起并且又能友好相处的人,大都是在人品、爱好、习惯及志向等方面基本都比较接近的。当然,由于不同层面学生行事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在相处中肯定就会出现很多分歧与意见,时间长了必然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干扰与影响的发生。

三、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寻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最优发展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高职院校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因才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关键。

(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讲究的是标准化,要求整齐划一,而教育则是生态农业,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根据教育对象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与教学。要实施差异化教学,首先解决的就是学生层次与类别划分的问题。对于层次的划分必须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是要认真研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总的要求;三是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当然,层次与类别的划分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既层次的划分不是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层”里,而是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变化了,要及时调整对他的要求,这种动态的分层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斗志,树立天天向上的信心。

(二)有针对性的设定教育教学内容。确立好类别后,差异化教学要根据不同的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确定其教育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因才施教的基础。对于有明确学习目标、基础较好且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要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宽,应用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构建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学习目标不明、基础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教育教学上采取“勤沟通、多鼓励、慢推进、重进步”的办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教书育人工作,使这部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有所获,以培养他们熟练简单的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

1.教学目标的制定。针对层面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有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使“上游学生能吃饱,中游学生吃得好,下游学生吃得了”,形成“全面提高,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为社会培育类型繁多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从而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2.教学计划的制定。可以根据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目标的要求,制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教学计划,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满足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难易程度上与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对有升学深造要求的学生教学计划可以多侧重于长线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任务可以稍重一些。而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教学计划的制订可以多侧重实践与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

3.教学内容的设置。教育部规定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一规定并不是要是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直接上岗参加工作。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密与职业教育、双证书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高职教育尽管不是基础教育,但为了满足学生更高技能培养的需要,必须设计一些与素质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只有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时,才能使学生在高职学习中各取所需,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

4.教育教学方法的选取。在教育教学方法选取上,教师要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断地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中汲取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要求、方法和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恰当的锻炼,最大限度地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差等生的心理与思想教育,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差异化教学层次的划分尽管是按照学生自愿与老师动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的。但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文化基础较差,特别是数学、英语成绩更差,这样会导致学习自信心不强,有自卑心理。若把这部分学生分到一个班级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化解,就有可能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影响他们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产生退学的想法。从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说,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这个大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为本,激发个性活力。如果因为实施差异化教学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理显然与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要克服学生这种消极思想,这就要求老师要向学生广泛宣传差异化教学的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差异化教学对任何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并没有等级之分。教差等生班的教师就应付出更大的热情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让他们从新的起点达到能够达到的目标。

(四)采用认知考核和非认知考核、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等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学生,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难以统一。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进行评价,就能够较好地避免传统的“一卷定终身、一俊遮百丑”的考核弊端,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个性、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聘请兼职教师以解决差异化教育教学对教师人数的需要。实施差异化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数量的需求较传统的职业教育就会更大。由于教育对象对教师要求的不确定性,不仅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而且对教师人数需求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需求来配备教师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把社会优秀人才引进校园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实践课教师就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差异教学

所谓差异教学,通常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学生在准备水平、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课程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显了体育新课程中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差异教学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优质体育课堂呼唤差异教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兴趣等如何,教师大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方式、统一的评价维度,这对身体素质与体育需求各异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对体育成绩优异和体育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关注程度、期望水平、积极评价方面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

关注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素质差异,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这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今天,只有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育人、健身、娱乐等功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优质的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多样化的学生结构需要差异教学

差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和后天生理、心理发展逻辑的必然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受挫折或失败。体育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体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在教学过程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运动、健康素质不断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使学生个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体育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主要是来自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心理承受力、特长兴趣等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明白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区别指导或分组、分层教学,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围绕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情境,构建师生互动共学、平等对话、情感有效交流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实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育中实现差异教学的策略

(一)使教与学两类变量最相适配的策略

“差异教学”就其本身的概念而言,就包含了要求教师的“教”去适应学生的“学”的含义。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和学习风格(它们代表着“学”的变量)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方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它们代表着“教”的变量),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些不同,并与之相适应,那就叫“差异教学”,否则,就不叫“差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两类变量的适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必须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接受水平。第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第三,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包括教学的进度安排,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技能水平相适应。甚至连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与学生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例如,篮球教学中的四角传球,这对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是适合的,但对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不适合。第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供的学习媒介,要与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相适应。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加德纳就指出:“以个人(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和安排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优先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去接触、了解和参与其他的学习内容或活动。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的本质在于,强调运动项目、任务及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它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完成自己所擅长的任务,按自己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提升学习的效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进行弥补,促使学生各种生理、心理机能得到协调发展。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为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体育选修课或体育课外活动课,以满足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第二,围绕同一体育选项,给学生设计和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第三,教师在同一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开启多种不同的技能活动窗口,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教授同一内容,创造一个能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学习环境。

三、实现体育差异教学策略的途径

体育差异教学应该在教学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并根据差异教学策略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并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一)科学测查

对学生差异的测查是体育差异教学的前提。为了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可分别采用问卷调查、交流谈话、体能测试、心理测查等方法去发现个体差异,如体能的差异、体育学习态度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间的差异、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才能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准备不同的教学材料。这种对学生的测查伴随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当中。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随时进行,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二)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运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科学测查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差异教学既照顾差异,又要对每个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速度去学习,可以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可以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可以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这些做法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处于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保底线,在此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并鼓励学生努力达到最高层次的目标。这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上的差别,它既可能有量的差别也可能有质的差别。

(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差异教学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统一的模式,并依据体育运动的可替代性特点,体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有充分的弹性;二是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考虑到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的非阶梯性和学生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在差异教学的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提供开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学生具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提供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之后,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它呈现传递给学生,对于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爱好专长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及团队意识形成等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一节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在差异教学中虽然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也强调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只有适宜与否的区别。

(五)弹性的组织形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安置,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让学生同质分层或异质合作。单纯的同质分层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单纯的异质合作也有可能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只能在合作的小组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学习较困难的同学,缺乏与同水平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会使他们陷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影响他们的进一步提高。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体育差异教学中,要把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应是弹性的、动态的,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弹性、动态的体育分组合作中,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同体育锻炼需要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成功感,这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六)多元化的体育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差异教学强调评价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体育差异教学要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中,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参照评价,也注重本体参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健康素质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改进锻炼方式。

上一篇:冬季促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煤炭运输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