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2-05 15:35:24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1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分工分业不断细化、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对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具有深远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现代农民发展的舞台。

当前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稳定是基础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处理好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关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就是不得改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得侵犯农民的财产权和生产经营自;合作经营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坚持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上,鼓励农民开展合作经营。家庭承包经营是基础,使前提;合作经营是出路,是方向;合作经营是为家庭承包经营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

二、规范是手段

必须始终坚持把握一个原则、突出七个规范,即始终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股金设置、内部管理、社员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维权是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过去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很不健全,有的没有章程,有的产权关系不清晰,有的被少数人控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关于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必须做到三个正确把握,即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不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的公司;正确把握根本宗旨,不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少数人受益的经营性实体正确把握基本原则,不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官办的自收自支单位。

三、扶持是重点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一方面从立法本身看就是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支持,另一方面,该法还专设第七章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

四、发展是目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新农村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生产的发展。实践证明,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好的地方,基本上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了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省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省份,根据试点要求,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力争全省3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3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60%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途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围绕“以钱养事”新机制,引导农民和技术人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服务竞争。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基层部门结合“以钱养事”服务新机制,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法。各基层相关部门要适应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农民和技术人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服务竞争,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

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优势,引导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维护自身权益。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种植业板块和畜牧小区、水产片带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化服务优势,连接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民。要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强竞争能力。

围绕农村能人、大户的智力和现实优势,引导创办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农村的能人、大户,懂技术、懂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引导能人、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子。

围绕各专业部门的人员、技术、资金优势。创办或扶持农民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个部门的基层单位和人员,常年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掌握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员等优势。相关部门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或积极引导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2

【关键词】农特合作体新农村建设对策

所谓农特合作体就是指在对农村区域的优势产品调研基础上,形成战略规划,通过针对性的广点布局和多种支持,调动基层政府、广大农户和协作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具有市场导向、团队运作和优势突出的若干区域内外合作关系相对密切并具有农、工、商、研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运行机制和组织。①近年来,国家重视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发展,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2009年1月江苏省政府13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2009年11月,《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正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农特合作体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出台,还是广大农村开展的相关实践,江苏省在全国都处于相对先进的行列,值得总结研究。

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醒悟早,发展快,农特合作体已成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00年江苏省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到2009年底,根据江苏农业信息网的调查显示:全省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已达12218个,同比增长332%,居全国第二;入社成员为196157人,同比增长452%,居全国第一;成员出资总额均93.57亿元,同比增长485%,居全国第一。

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区域布局相对集中,农特合作体发展的自然基础良好。为了使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我国在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由农业部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其中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种类丰富,从蔬菜、果品、粮油到花卉、纤维,从猪禽蜂到水产品,农产品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市、县范围内。江苏省种类丰富并分布相对集中的农特产品优势,为农特合作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级政府对农特合作体发展高度重视,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江苏省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市、县农经主管部门开展辅导培训,扶持专业合作社扩大高效农业生产规模,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开展相关辅导任务。江苏省在2005年2号文件,要求在各市、县(市、区)农经部门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辅导办公室(处),开始辅导员培训工作。三、给予奖励及信贷优惠政策。农民需要贷款可直接向农民合作组织登记,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送市财政、信用部门审核,简化了手续,增强了信用,降低了风险,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特合作体管理趋于规范,合作领域扩展,成效显现。在政府对农特合作体建设的有力支持下,农民合作社管理趋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由最初单一的技术信息服务,向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农特合作体经营发展有诸多经验。根据中国食品科技网记者的调查,在当前全省16858个行政村中,近1/3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一村一品”已成为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村一品”示范村姜堰沈高镇河横村,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他们对“品”字的理解,不单单是指一种产品,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品牌。不仅先后开发了大米、酱菜、蛋品、灰天鹅等5大类30多个农产品,而且其中的14个品种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同时,相应形成了灰天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西瓜专业合作社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灰天鹅养殖合作社还被评为全国百强专业合作社。

江苏农特合作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农特合作体区域分布及发展水平不均衡,规模较小,出资单一。据了解,从分布数量来看,目前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南较少。但从发展水平来看,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要比苏北地区相对要高。从成员总数与出资情况来看,全省合作社成员总数在50人以上只有31家,占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6%;成员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占了总户数的10.8%;合作社的成员大多采取了货币出资的方式,货币出资占出资总额的比例高达81.8%。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清。一些农民对农民合作组织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农民甚至还存有“合作化”的担心或逆反心理。一些已经成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也对合作制的实质缺乏深刻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组织松散,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组织制度不健全;组织带头人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不高。由于整体水平还不高,加之多数专业合作社自身规模小、实力较弱,在发展定位、市场运作、产品开发、销售渠道、成员服务、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农特合作体的组织优势和经营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

合作社中大户对合作社的目标和宗旨认识有待提高。合作社的目标和宗旨是既维护大户利益,也维护一般成员的利益。因此,不仅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心户和核心任务加强教育辅导,更重要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运营的规范和科学,能逐步做到依法管理与经营。

执法体系不健全,辅导和咨询跟不上形势需要。虽然江苏省明确规定各市县建立健全辅导培训机构,乡镇至少要明确2名专(兼)职辅导员,但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和咨询跟不上合作组织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

促进农特合作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鼓励农特合作体的创新发展,提高全省农特合作体发展的整体水平。鉴于农特合作体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规模较小和出资单一问题,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并帮助农特合作体探索并实现其创新发展,有力推动农特合作体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培育兴农文化,营造发展农特合作体的良好环境。一方面,从政府到社会各界要从政策角度,在新闻舆论、毕业生分配引导、乡镇组织机构和干部考评等多方面,围绕推进区域名特品合作体的构建,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体系和社会重农意识;从设立区域名特品合作基金、建立跨地域区域名特品合作联盟、区域名特品合作体建设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制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培育浓厚的兴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区域名特品合作体推进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作用,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有利于区域名特品合作体发展的制度。

强化对重要关系人的培训辅导,做好农特合作体建设全程服务和扶持工作。重要关系人主要是指农经部门辅导机构的专职或兼职辅导人员,合作组织中的大户和组织负责人、带头人、财务人员,相关行政机构的执法人员与其他各类机构的服务人员。做好农特合作体建设全程服务和扶持就是要建立合作体创新支持系统,引导合作体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建立合作体发展服务系统,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合作体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

在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区域优势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农特合作体具有集群性特征,所以在特定的产业集群战略指导下,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也是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区域资源、人才、技术、信息、资本诸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特色优势农产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优势产业链,不断开发相关产品系列群,配套服务链的不断细化与专业化分工带动了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区域特色农业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实现优势农产品的产业集聚,必然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分别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特合作体在江苏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JD790005)

注释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3

现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 

附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财政部 

2015年11月4日 

附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延长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新态势下,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在扶持方式、扶持对象、扶持方向和扶持环节上开辟新路径、挖掘新潜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精神,以“优化布局、突出优势、精准扶持、提高效益”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着力点,通过优选产业范围、改进扶持方式、优化管理机制,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多元资本扩大投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扶持定位从项目向产业转变。通过集中投入、合力支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二是实施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并推行同一产业多主体共同申报、协同发展机制。三是项目资金从“主导”向“引导”转变。以项目为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其他资金的投入,扩大资金盘面,合力支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找准关键,集中投入。将有限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集中投入到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中,解决项目小而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具有的节约成本、促进创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立足禀赋,打造优势。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特色,重点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产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出效率。通过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提升,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三)面向市场,提升价值。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突出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等,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的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对拟扶持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产业扶持的精准性。 

(四)延伸链条,集约开发。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合理确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主体和内容,着力于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集成效应和示范效应,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 

从2016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纳入农业综合开发优先扶持范围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力争用3年时间,在各农业综合开发县初步形成1—2个优势特色产业,以省为单位各形成10个左右、在全国初步形成百个资源比较优势大、产业链条延伸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其他资金投入,推动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显著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和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力量。 

四、扶持范围 

产业化经营项目所扶持产业以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产业为主。鼓励各省级农发机构在本区域内确定10个左右的重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各县级农发机构原则上在本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范围内择优选项。针对本区域范围内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五、扶持内容 

扶持内容主要围绕完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展开,具体包括:种植业涉及的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产品储藏保鲜、废弃物加工利用等;养殖业涉及的种畜禽(包括水产)繁育、标准化养殖基地、畜禽(包括水产)交易场所、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等;加工及流通业涉及的加工基地、原料仓储、成品储藏保鲜、冷链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同时,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六、扶持方式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引领和杠杆作用,调整和完善财政资金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方式,逐渐形成以贷款贴息为主、以财政补助为辅、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扶持体系。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财政补助项目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采取财政股权投资基金、贷款项目担保基金等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有利于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其他扶持方式。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落实。各省级农发机构可参照国家农发办发布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和上一年度项目执行情况,制定符合省情的年度申报指南,明确具体扶持政策。并于国家农发办发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之日起一个月内下发至县级农发机构。 

(二)注重资金整合。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统筹相关支农涉农资金,着力整合农发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提高农发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农发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先行先试,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后予以实施。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4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的要求,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省供销合作总社和县人民政府的各自优势,加强双方全面、长期、稳定合作,实现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全力做好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

(一)总体思路

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发挥各自在资源、产业和政策上的优势,依托供销社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围绕试点贫困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与合作,引导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股权形式精准投入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靠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示范带头作用,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合作内容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依托农头、发展产业、带动脱贫”原则,共同推进县域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县政府与供销集团签订全权委托投资协议,委托供销集团对该项财政扶贫资金行使出资人权利,选择管理规范、经营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进行股权投资。县政府统筹协调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产业精准扶贫投资企业。县政府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负责选择推荐县域内管理规范、经营状态好、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如县域内无符合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商供销集团推荐选择县域外其他龙头企业参与,带动本县产业发展。供销集团对推荐的企业或联合社进行实地考察后,商县政府确定。对确定的企业或联合社,由供销集团将受托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进行投后管理,帮助被投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引导被投资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带动扶贫的效应及收益。

2、支持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双方发挥各自资源和职能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做大做强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省供销总社所属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与县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开展全面深度合作,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确保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对企业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并积极争取中省其它政策扶持。县政府成立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确定企业所实施的产业发展项目,在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统筹各方面资源予以积极支持,并给予相应资金配套和融资支持。优先将企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县级重点项目管理,推荐申报争取省级和国家政策支持。积极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社建设和发展,对产业发展中土地流转、技术和人才给予协调支持。确定的企业或联合社等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共建农产品展销工程。双方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平台,共同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名优农特产品展示直销网络。省供销社确定由供销集团负责展示直销中心的选址、联系、宣传、推介和管理,为县域内企业在展销中心提供展位、专柜,在供销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线上销售店。县政府负责确定牵头部门,组织当地名优农特产品进行展示直销。县政府在该工程建设前期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

4、支持为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省供销社支持县政府为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参与电子商务扶贫工程。支持供销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县政府合作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县政府支持县域为农服务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5、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省供销社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分别委派到确定企业或联合社担任出资代表、高管人员,完善试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经营管理团队,参与企业日常管理、生产经营和重大决策,提升管理水平。供销集团电子商务公司帮助指导县域电子商务企业编制相关方案、开展人员实际操作培训。省供销社直属学校根据县政府需求,组织开展农民经纪人、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县政府选派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到确定企业或联合社,参与协调管理,对企业或联合社发展急需人才可选派到省供销社机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同时,积极组织贫困户等到省供销社三所学校进行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技能。

(三)合作机制

省供销社领导与县政府领导双方建立高层沟通机制,进行不定期座谈研究,共商有关重大合作发展事宜,具体事宜由省供销社办公室与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联络。

(四)投资收益

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资金委托投资协议书》约定,被投资企业具备分红条件时,按照投资资金的比例,投资收益分成达到投资资金5%以内的部分,收益分红为县政府所有,由省供销集团在收益分红到账15日之内支付县政府。超过5%的部分直接为省供销集团所有。

二、工作进展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多次和省市供销合作社衔接洽谈,今年九月份,我县被省政府列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随后,我县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多次与省供销合作总社和省供销企业集团公司衔接,积极协调推进此项工作。目前县政府已分别与省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集团公司签订了《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合作协议》、《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资金委托投资协议书》。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以县委、政府文件下发“县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一引言

当前中央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2008年10月,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方向性要求,该决定指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人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这里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人资金,对农村金融改革又做了明确说明。

农村金融市场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过程已经开始,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垄断者或准垄断者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农村信用社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中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历程经验出发,结合农村信用社发展实际状况,提出当前农村信用社应正视历史,尊重农村信用社从未有过真正合作制,期间又多次试图恢复合作制而未如愿以偿的现实,不再坚持合作制发展路径,采取股份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实行财务可持续原则,逐步发展为农村市场上管理先进、服务优良的现代金融企业,并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和改革思路上的多次分歧,农村信用社没有真正地实行过合作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与国有银行基本类似,农村信用社将贷款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等均由信用社管理层以及行政管理部门所决定,事实上农民从来不认为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而视同政府部门或国家银行的某类附属机构,导致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民不承认信用社是自己的组织,政府不承认它是官办的金融组织,信用社职工也不承认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造成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准官办”状态的尴尬境地。

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在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国家对民营银行长期以来实行禁人政策的情况下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承担了大量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始终在商业化和政策性之间徘徊,对信用社的管理始终处于信贷软约束状态,结果是没有人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和经营效果真正负起责任,无法对农村信用社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进行清晰的责任划分,导致道德风险居高不下。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组织,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按照市场原则,坚持股份制方向,围绕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等三个关键环节,把农村信用社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

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际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合作制,应该按照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县域社区)银行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农村金融领域最大的社区金融机构,以服务农村领域的各类经济主体为目标,努力成为农村市场上网络覆盖最全面,以零售金融业务为特色,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同时,对于国家政策性、扶贫性农村金融业务,可以利用农村信用社网络优势进行全面,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渠道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抢抓机遇,尽快发展壮大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农村信用社应该把握住当前改革发展的有利形势,充分把握农村金融处在重要转折期这一历史机遇。从总体上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信社基本确立了在县域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点优势仍将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新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刚刚起步,尚未完善。农业银行刚刚股改完成,在短时间内难以抽出足够的精力顾及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服务农村的信贷管理体系。农村信用社应该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深入进行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改革构建新的业务流程,尽快转换经营机制,抓紧发展,做大、做强。

(二)充分利用农村机构网点多的优势

这是农村信用社最具差别化的竞争优势,要利用长期积累的人缘优势,网点、人力资源规模优势,打造社区性金融服务品牌,建立更加密切的客户关系,努力成为县域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业务最全、服务最好的金融机构。

(三)应发挥好农信社的经营灵活优势

农信社自主经营空间大、信贷权限大、利率定价灵活,这是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在依法合规经营、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经营灵活的优势,提高效率,保持对其他商业银行的服务便捷、反应灵活的比较优势,就能巩同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县域社区第一零售银行

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价值的优越性、独一无二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放到银行层面,就是指商业银行不易被模仿的、具有异质性的独特能力,是符项优势的整合体。当前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普遍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围绕个人金融业务,在金融产品开发、机构及人力资源配备、资金投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个人金融业务的优势在于:一是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利润贡献度较高;二是个人金融贷款业务的不良率最低;三是通过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可以较好解决机构网点整合所带来的员工相对富余的问题。

(五)细分客户资源,不断开发营销优质客户

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内有许多潜在优质客户,关键是农信社能不能开发出来,开发出来能不能实行差别化服务,使客户感到满意,建立密切、稳定的关系。主要应该体现在:

1.大力开发居住在乡村的农户客户群。开发农户客户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信用户的评定和信用村镇的建设上,做到“三个依靠、两个结合、坚持一个原则”,即县联社要依靠县委、县政府号召推动,信用社要依靠乡镇党委、政府逐村安排推动,信用社客户经理要依靠村党支部、村委会具体扎实地实施评定工作;信用工程建设要与农村产业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结合起来,要与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农村信用社最终决策的原则。为调动和发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线业务营销团队的作用,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市场营销的主动性,必须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销、贷后管理和收回放在信用社基层机构,县级联社做好风险控制、风险监测、评价和后台服务保障工作。

2.对县域城郊接合部的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开展授信业务。这部分客户群体因为多数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支持成长起来的,与农村信用社有深厚感情,并且在县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信用社应从中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客户,采取灵活便捷的服务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尽快使其做大做强。对已经进城的客户,我们应当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县域的信用社要主动与城郊接合部的农村信用社机构沟通联系,以社团贷款方式共同做好服务。

3.开发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按揭贷款情况看,其收益比较稳定,贷款不良率最低,而且占用资本资源比较少,个人消费贷款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贷款集中度风险。

4.加快发展公司类优质客户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应当把县域内每个优质骨干企业作为信贷业务营销开发的重点对象,要力争成为县域优质骨干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

5.适度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评估,对财力基础较好的县,可以支持政府平台公司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贷款,开办中长期贷款。

(六)构建良好的客户经理队伍

银行客户经理制,已被西方商业银行证明是能够带来巨大管理效应的金融创新,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有效地控制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建立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我国在1997年就开始引入银行客户经理制,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探索实行客户经理制的可行做法,切实发挥客户经理在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和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议如何优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m].中国学术研究,2009(4).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6

一、主要做法

(一)把握大局,实行政治引领。通盘考虑农村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农业发展体系。结合农村产业化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化”建设,作为带动全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立一个组织,培育一个产业,开拓一个市场,致富一方群众”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宣传造势,着眼政治引领。整合强势媒体资源,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规、知识的宣传;联合技术性强,群众颇为认可的农林、工商等职能部门,在加强调研与技术推广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注重对普通农民群众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跟踪报道,以群众最为关心的增产增收为宣传主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组织融入,创新培育模式。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针对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不断涌现的情况,加快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上点上融入党组织的步伐。目前,我区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基地+党员+农户”“支部+专业合作社”三种融入方式,由支部牵头把党员、专业大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依据产业优势,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治领导。以双桥镇为例,社区党组织共领办创办了涉及种植、市场、劳务输出等领域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8个,劳动服务公司2个。基层党组织通过引领、创办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民发动、组织起来,并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销对路的优势品牌农产品,加快了农业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之路,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先锋带创,实现典型联动。整合“先锋工程”、“三培养”等党建载体培育出的一批懂技术懂、善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员,以产业链党组织为依托,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党员致富能手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员+专业户+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树立创业典型,积极调动和和发挥农村党员“双带”积极性,引导和带动农户加入合作社,建立起“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带创平台,把支部组织治优势、专业合作社产业优势和党员政治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典型联动,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组织规模。如石礁社区的蔬菜基地建设,在最初的4人党员种植户带动下,吸收纳入了20多户农,目前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已达到500亩,发展态势良好。

(四)优化服务,提升整体效用。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根本,广泛收集各类经济和市场信息,协调处理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并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为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支持。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外出考察,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以规范运作为重点,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并协助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以加强监督为保障,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等形式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农渔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五)根植本土,唱响产业品牌。围绕地方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以“推进特色,争创名品”为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创办农业特色产业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了白泉杨梅专业合作社、皋泄香柚产销专业合作社、金湾马目泥螺养殖专业合作社、东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定海聚星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知名特色合作社,不断推动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了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合作组织迈向自主品牌之路。目前,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注册商标14个,有7家合作社的基地或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或无公害产品,杨梅、李子、白鹅等还按生产技术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特色品牌产品也逐渐走出了定海本岛,市场竞争力也在逐渐提升。

二、主要成效社区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以“组织搭台,农民唱戏”的形式,调动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一)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是社区干部党管意识进一步增强。许多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以来对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感到一头雾手。在推进社区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广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对开展党的工作有了崭新的认识,开展工作有了新抓手,施展才能有了新舞台,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二是实现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通过党员带创,有效的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村级党组织围绕党员所从事的行业、产业,在合作经济组织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教育,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为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三是镇、村级党组织通过转变工作作风,采取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动员教育等方法,增强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村党建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力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社区党组织引领创办合作组织,将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的人才资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党员、致富能手、种植大户等现有人才资源的效能,实现优势互补,同步推进。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培植农业种养植(殖)大户、农产品供求信息等途径,将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户有效联结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为农户所有找到销路,同时也为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协作创造了条件。通过组织领办,组织介入和组织引导,发挥合作经济组织政治领导作用,依据不同的产业优势,注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台阶,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增强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推动农村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推行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基地+党员+农户”、“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专业户+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基层党组织真正把农民发动、组织起来,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销对路的优势品牌农产品,加快主导产业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专业合组织依托党组织,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更加紧密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连接农户、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群众。同时专业合作社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开展技术培训的基地,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三、工作启示

(一)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须把责任明确在政治领导上。农村合作组织是一种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要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经常性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须把职能定位在提高服务上。联合农林、工商、金融等职能部门和机构,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壮大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组织管理者的业务培训,提升领导和管理水平。通过专项培训和外出地区学习,提高组织成员种植养殖水平。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村合作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协调好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

(三)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须把基点立足在领创带动上。通盘全局,规划导创,以走农村组织合作社的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及时融入,组织带创,以“支部+合作社”的总体工作模式,构筑农民创业致富坚强战斗堡垒;穿针引线,先锋带创,发挥农村致富党员典型带动作用,带领成员走产业致富、科技致富的路子。

(四)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须把目标着眼在增产增收上。走农村合作组织之路,推行“支部+合作经济组织”,是立足区域优势,适应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的需求,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帮助农民群众进一步增产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不少农民群众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心存疑虑,主动参与和支持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足。目前,在农渔村中有大部分群众还持观望态度,没有加入合作经济组织,造成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成员不多,实力较弱,在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二)运行机制脆弱。虽然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建立了章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但定期召开会员(社员)代表会议、理事会、监理会等“三会”活动的不多,有的还没有完全依据管理制度办事,内部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规避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组织联系不够紧密。各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乡镇、村之间的界线分明,跨乡镇、跨行政村联合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少,组织不够紧密,比较分散,成员之间联系不紧密,服务措施跟不上,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市场合力的形成,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四)成员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大多数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这就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五、下步工作举措

(一)扩大合作组织覆盖面,健全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组建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逐步提高各种产业或行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对于一些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加强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指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功能,健全各项机制,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合作组织政治领导。针对农村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尝试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农业产业链点上建立党组织,并按照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的政治领导,增强党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安排一定经费,分层次对基层干部、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继续主动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供求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联网,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着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二)品牌优势原则。大力开发丰富的名特优农产品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加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种养业优良品种。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实施农产品产地认证,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三)龙头带动原则。鼓励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创办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涉农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合办龙头企业。

(四)外向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加强与市、县农业科研院校、大专院校、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组织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交流。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重点及规划布局

由于我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近几年新兴工业建设的大好时机,为发展城郊型农业、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优质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种植业

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强化科技示范引导,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逐年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在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推广“两杂良种”,完成农作物综合配套措施种植,实施各级示范样板;实施马铃薯丰产栽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产出率;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用药安全。

(二)养殖业

一是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实现全乡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常规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三)林果产业

充分发挥我乡资源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核桃产业发展。新发展核桃1000亩,分布在张庄、东庄、封庄等村。

四、主要措施

1、巩固农业基础建设,加强组织领导

我们应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抓住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全面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民的优惠政策,保证农业经济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2、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加快农业科技步伐

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外出学习、引进等多种形式,发挥广播、电视台等多种宣传媒体的作用,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或讲座,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3、面对市场,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

农业合作社的优势篇8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八、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上一篇:招商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周计划分析与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