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5 11:42:27

应急物流特点

应急物流特点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探究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我们要做好面对突如其来灾害的准备,做好灾后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工作,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可怕后果。其中,电力行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所承受的损失和影响是不可估计的,而且其受到影响后对社会造成损失更加难以估计。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安定,都会受到电力行业的影响。这种突发事件,突出了电力行业要做到稳定供电的必要性。以上都表明,关于新建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出具体论述。

一、应急物流内涵以及特点

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对人员、资金、物资需要做好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出现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在突况的应急需求下逐渐形成。由于应急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应急物流和普通的盈利物流之间存在差异。应急物流主要作用于处理应急管理中的物资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尽力挽回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它本质是现代化物流的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物流的自身独特性。

2 应急物流的特点

2.1 应急物流针对需求,分为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因为突发状况的发生地点、事件、持续长短、影响范围以及强度大小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应急物流在配送的时候也难以实现确认。

2.2 时间的紧迫性

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紧迫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应急物流发挥其应急特性,在规定的时效内,用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保证应急物流进行科学有效的运达。

2.3 不均衡性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质,这点决定了应急物流流向、流量的显著变化将跟随突发事件的实际发展而变化,应急物流需要做出迅速调整,保证流量、流向的稳定性,以避免空间和时间上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供给断档。

2.4 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隶属社会服务的范围内,大多受公共财产支持。所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效益,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行动,将应急物资快速送达。而普通的物流,则将重点放在经济收益上。

二、根据电力企业现有特点,建设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应急物流在我国还属于新事物,货物商品从供应地发往接收地的运送过程被称为物流。物流的整体流程包括:运输、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物流从经济学上讲,它属于生产范围内,是企业创造的第三利润资源。所以,虽然电力没有实体,却与普通物流一样存在着从电力发、配、输、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也符合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物流准则。配送是指以送货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根据用户的订货需求,在物流节点或者是其他配送中心进行货物配备,以最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式送达。而应急配送,意思就是要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效益,确保时间最大化以及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而进行的特殊物流活动。电力企业体系的特点,要求电力行业物流配送活动,要以零配件和原材料等物资的管理、配送确保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为基础。所以,要加大电力企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就要将物流配送作为着手点,完善电力系统的应急配送措施。

三、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特征和难点

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环节连成统一体的电能使用和生产的系统,它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特征如下:

1 各环节协调应急需求

电力系统是多环节共同运作的统一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进入瘫痪状态。因为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除了可能受电力系统内部违规操作事件之外,还可能是受自然灾害破坏或者人为破坏的影响。所以,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电力应急物流调查的时候,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综合考量,剖析需求点,调度和维护应急物资。

2 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和种类多的特点

电力系统中,与各环节运作相关电力物资具有种类多的特点,范围包括从最开始的发电环节一直到最后的用电环节,其中包含的大多是设备和零部件,是不能被替换的。此外,严重的电力突发事件会加大电力故障的影响面积和受灾范围,同时加大对电力应急物资的需求。因此,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的特点。

3 电力行业应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

与一般的应急不同,电力的突发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电力故障,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电力系统建设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在进行物流配送的时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并且在时间内完成,如果超出时间范围,就会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比如说救援物资在进行输送的途中受到阻碍、重要工程不能施工等。

四、强化电力应急物流配送的措施

应急配送作为新事物正在逐渐融入当今社会,但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应急配送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电力行业联合相关供应商或者关联企业做好切实防护,建设常用联系通道或者应急保护系统,以及层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配送运输保障方案。可以说,普通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在总体规划和结构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只不过比普通的物流配送体系更容易发突发状况,所以,在建设电力企业和多部门间的应急配送关联机制极为重要。而要建立电力企业的应急机制,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

电力行业中的应急物流配送机制实行储存、配送、分拣一体化,将物联网高科技作为提高配送智能化的高效手段,结合物资需求进行物资配送,将网络物资仓储归口、需求归口、配送归口、信息归口等信息整合一体化,实现日常调度、资源整合、分析决策、实时监控等功能,并将WMS和应急系统的无缝衔接,把兄弟单位的供货商信息、物资信息、合作部门信息等全部整合到系统平台中。用来加强信息共享的特性,实现物资配送最优化,使调配更加井然有序,提高应急效率,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资管理的“实时化”、“无人化”和“智慧化”。以此来做到物资配送的统一性以及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集约化管理,确保企业电力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1.1 应急物流中指挥为中心、预案为主线。物流系统要完善对物流预案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以“备、防、治、应”等作为行动指南和基础信息,运用知识结构做出参考案例。

1.2 应急物理的具体功能包括:应物物资的征用、采集、仓储、包装、加工、分装、装卸、搬运、配送、分拨、回收、预报警报、应急反应、信息、联动指挥、动态监测、事件统计、空间信息以及决策管理等。

1.3 应急物流的信息资源包括:指挥中心、通讯设施、集成视频、呼叫中心、视频会议等接口。对信息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统一调配,保证原有的信息和资源合并到应急系统中,设立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应急资源统一整合,实现上文所说的数据共享与互联。

1.4 应急物流的信息技术包括:开发互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事业发展,完善物流配送的安全、节能、高校一体化。

2 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措施

供应商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管理体系的联系,来达到物料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使供应商根据系统提示做到按时送货,应用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和按时供应的方法,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行采购的一方,可以把供应商物流包含的运输和库存管理等这些问题交给供应商去做,从而减少双方在进行交易运营时期的风险,同时节约双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3 规范应急转化机制

应急物流大量信息和工作都在紧急状况进行状态转换结合,这是确保信息有效传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由于应急任务的不同,需要的信息内容将会有所差别,好在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展开的模式是类似的。所以我们要完善信息转换机制,确保信息提取的秩序。

4 决策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物流信息的提供仅仅是信息保障的一种功能,信息系统必须要更多的参与到信息的决策工作中去,在切实了解和分析物流运作的数据和信息之后,构建优化模块,对运输过程进行正确的调度。

5 辅助决策功能

应急物流要建立各种不同模型,已备发生突发事件时候择优选择和决策。应急物流模型是由灾情监察的预报、信息采集和分析、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构成的综合数据库。

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物流能够为突发事件提供有力而强大的物资支持,电力物流的配送要求电力行业完善现有的物流配送机制,提高面临突发事件的解决效率,以此来尽最大程度挽回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吕运福.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3(02).

[2]蒋昊,李亚,邱新力.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运作[J].物流科技,2003,31(06).

[3]王景恒.配送式物流配送车辆综合调度优化算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05).

应急物流特点篇2

本文主要从引言,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结束语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其中,引言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进行讲述,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从应急物流的特点、管理要求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从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文化损失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从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进行讲述,结束语从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讲述。本文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5]赵艳: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物理管理,2008,(9):42-43

应急物流特点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特殊性;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58―04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便没有一时一刻摆脱过各类灾害、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侵袭与困扰。我国是一个灾害种类繁多、频发的国家。并且,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强度、规模和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SARS危机、2008年春节前后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等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会产生对大量救灾物资的需求,在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均积极成立救灾指挥中心以及通讯、医疗专门小组,其他地区也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援协助,但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灾害抢救、安置体制,加上灾害突发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中断等原因,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大量急需的救灾物资无法及时地供应,贻误了时机,直接影响了救灾效果。所以在信息不确定,时间紧迫的条件下筹集、调配各类应急物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准确的配送到灾区等问题就成为应急救灾指挥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借助现代物流中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思想,将救灾物资的需求信息反馈整理、救灾物资的收集、储存、配送设计成为一个完整而相对独立的系统,及时准确地将救灾需要的物资运送给灾区,就成为当前我国应急救灾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

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物流活动。

对灾害的应急管理包含三个步骤:灾害准备阶段、灾害响应阶段和灾害恢复阶段(图1)。灾害准备阶段的目的是为灾害的应急反应作出充分的准备,灾害响应阶段虽然在时间上短于其他两者,但其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灾后恢复与重建的灾害恢复阶段工作的难度和能否顺利开展。应急物流,是保证在灾害周期的应急管理过程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防救灾物资储存、保管、运输与配送。

在国际上,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灾害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由发展期进人成熟期,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成熟。我们需要广泛借鉴欧美日发达国家在对救灾物流管理上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切实分析我国应急物流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方案,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能力。

2.应急物流的特殊性描述及对策分析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通常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受灾程度也是事先无法预知的,这就导致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急迫性和多样性以及影响面广等特点。相应的,应急物资的这些需求特点进一步决定了应急物流活动具有不同于普通赢利性物流活动的特殊性。

2.1 组织者的特殊性及对策

紧急突发性灾害的应急物流的组织者通常是政府以及各级组织机构,有时还会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处理紧急灾害是一种政府和全体民众的政治行为。

为了保证应急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管理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应该是一个常设的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运、配等工作,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同时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针对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预案及救灾方案。在国家重要地理位置及交通通道地区应设有适当数量的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应急物资配送中心主要承担应急救灾物资的存放、理货(药品、食品等的组合搭配)、再包装(加贴救助点编号)功能。中心具体形式可采用通过式仓库的形式,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如毯子、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中心应有专门装卸台,仓库进出通道互不干扰。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灾害,即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配送中心除承担救灾物资管理功能外,还应具有信息交换枢纽的功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对物资的种类、数量需求,反馈给救灾指挥部和社会组织捐赠地,根据轻重缓急协调救灾物资的供需平衡。突发性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防救灾分级处理体系,从中央至各省、市,都应设立防救灾物流管理机构,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各司其职,稳而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紧急灾害的防、救工作并不仅仅只由政府参与,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行为活动。根据配送中心提供的信息,救灾物资收集中心负责收集社会捐助救灾物资,对捐赠物资进行分类、分级包装,根据灾区需求实际情况,将灾区需要物资进行配送,而将灾区不需要物资转交救灾物资储存库备用,将不适宜物资及时处理。救灾物资收集中心一般设在远离灾区的未受灾地区,或有大量捐赠物资的集中捐赠地。

各大型供应、生产企业、物流公司等也应积极配合应急物流管理中心的工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与政府之间的紧密配合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工作强度,更能大大节省救灾时间。

2.2 环境的特殊性及对策

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通常无法完全控制,因此,应急物流管理的许多要素有不可预测性。

在时间方面,由于应急活动时效性的要求,应急物流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一般状态下普通物流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许多一般物流中间环节将被省略、压缩,物流行为也将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由于紧急灾害发生的地点及破坏程度不可预见,而且很难预测其发展和波及范围,道路、桥梁、场站等交通设施受到破坏,通行流畅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应急交通措施以及对车辆调度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这使得救援车辆的组织和调度更加复杂和困难。

针对环境的特殊性,有两点内容需要着力建设,第一,保证配送中心与受灾点之间的路径通畅情况,要保证配送中心与受灾点的路径情况,首先要确定配送中心的位置。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救灾物资能否从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及时送到受灾

点,以及能否及时分发到灾民手中,关系到能否将灾区损失降到最低。配送中心选址的基本原则是:

(a)选择的地点与配送中心相连的路径连通概率和运行可靠度高,设置配送中心应紧靠机场、海港等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的地点,且空间具有可扩展性。保证救灾物资能快速运到救灾中心。

(b)选在不易遭受二次灾害的地方。

(c)辅基础设施:配送中心运作的通畅与否,与选择地区的辅基础设施密切相关。选址时必须考虑的辅基础设施有通信、能源、土建、安全和消防等。

应急物资配送中心数量根据配送中心能储存的救灾数量及配送能力而确定,应急物资配送中心数量太少会增加救灾物资到达受灾点的时间,影响救灾的速度,太多会加大政府组织救灾的成本。

第二,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支持平台是有效处理突发性状况的基础和关键。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不可缺少的神经网,一方面,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及时地提供物资需求、应急物资的储存和生产情况、运输资源情况以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方案等;另一方面,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使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准确搜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二是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不同情况下的优化模型,使得有备选的应急替代方案,能够在各种灾害条件下交替发挥作用;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为迅速决策提供支持。

2.3 供应链模式的差异性及对策

紧急灾害应急物流供应链的特点是供应方是被动的,供应方无法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而需求方也无法提前把需求信息反馈上去,拉动供应链的运动,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链与一般模式下的供应链不同(见图2、图3所示),在应急救灾活动中,组织者是推动链条运动的主要动因,而供应链的目的则是在于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对灾区的救助。

应急虚拟供应链,是与一般状态不同的供应链模式,这里是指为保障由大规模突发事件引起的应急物资的生产与供给,以政府为指挥控制中心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联盟。建立虚拟供应链模型,使该供应链具有灵活的快速响应的能力,保障应急物资的高效及时供应,保证供应链内部各个组成节点协调运作,实现供应链系统整体性优势。而政府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协调工作,合理分工,使供应链能够高效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紧急灾害应急物流供应链模式如图3所示。

应急虚拟供应链应包含三个基本状态:平时状态、灾时初期和灾时后期。

平时状态是没有发生突发事件而且没有征兆要发生突发事件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应急虚拟供应链是在常态下运作,其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部门供应应急储备物资。政府此时应综合评估并选择适当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被选中企业作为应急物资供应商或者只是在接受政府采购订单后安排生产,对于政府部门采购的应急物资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等不参与任何意见。专业物流企业则辅助政府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

灾时状态是指对已发生突发事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等的判断,确定实施方案,并根据这一方案进行应急处理,直到事件的后处理过程。

灾时初期,这一阶段是应急项目全面启动的阶段,应急虚拟供应链中的成员按照预案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展开。在这一阶段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是应急虚拟供应链的协调中心,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也主要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应急虚拟供应链中成员企业以协调助理的形式参与到决策活动中去,由政府统一管理协调。政府及物流企业同时考虑救灾实际情况,根据救灾预案,主要采用供应推动的较原始的供应链模式,主动向灾区运送货物。

灾时后期,这一阶段延续上一阶段持续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各种紧急情况都趋于平缓,政府在这一阶段可将权利下放到各个企业。由各个企业及物流公司负责,同社会民众,爱心人士一道,考虑各地的生产自救具体情况,由上一阶段的被动的供应推动模式,根据灾区需求转为较主动的需求拉动模式,有针对性的生产,供应物资。

应急虚拟供应链是政府和企业的集成,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围绕政府应急指挥部门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计划、协调与控制将各单元连成一个临时性的供需网络,强调关键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应急任务完成后,政府相关部门对整个突发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评估,并采用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来对应急虚拟供应链的整体实施效果、供应链中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帮助决策者掌握虚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效果,判别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应急物流在紧急灾害发生时期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救助策略,现从整体角度分析在灾害周期中应急物流管理内容(见图4)

在灾害准备阶段,由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及各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详细准备工作并统一安排加入准备工作的成员企业进行生产及物资储备。灾害响应阶段初期,应急预案全面启动,由政府管理机构领导成员企业紧急响应,分析灾情,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灾害响应后期,战况趋于平稳,可由成员企业作为主要负责人,连同社会爱心人士按照需求有针对性的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灾害恢复阶段对应急物流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在这里不加讨论。应急物流的特殊性表现是应急物流管理的难点,但同时也是其突破点,分析掌握其特殊性,对应急物流的成功、良好运作具有重大意义。

3.结束语

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灾害应急反应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以合理、高效的车辆组织和调度来保障运输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及时到达事发现场。突发公共事件同常态相比,要求车辆调度决策和组织管理快速、有效,保证救援运输任务的及时完成;在应急反应中,尽可能控制事态蔓延、减少人员损失、减轻灾民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等非经济目标往往是救援车辆调度的最重要目标,而成本、效益等经济目标不再是问题的主要目标;由于发生时间突然,变化剧烈,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短时间内通常不能完全掌握发展情势进而做出及时合理的指挥调度,对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需求剧增。鉴于以上特征,常态下的一般物流理论及实践方法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救灾应急物资调度中去,因此有必要对应急反应中应急物流的组织形态,准备及应对策略,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而且涉及灾害学、道路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应急条件下救援车辆的调度问题属于物流管理和运输管理领域的前沿课题。

本文详细讨论了应急物流区别于普通赢利性物流的特殊性及其对策分析,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许

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其运作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认识、研究、总结和完善。作为一种重要的灾时物资应急保障形式,应急物流需要以政府为中心,规范的应急物流管理机构作为支撑,还要有完善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应急动员法规;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政府应急管理必须最终落实到资源的使用方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整合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另外完成应急物资从研发、生产、调运和补给整个供应链链条的协调运作也是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3):1~9.

[2]李保俊,袁艺,邹铭,范一大,周俊华[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3]陈斯卫.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初探[J].职业圈.2007.(11)

[4]陈杰.基于遗传算法的应急物资运输调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6]刘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

[7]刘一波.政府应急资源规划初探[J].大众科技,2006,(08):173~174

[8]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9]姜玉宏,邱清,欧忠文.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思路[J].经济物流,2004,(09).

[10]莫海熙,郜振华,陈森发.基于AHP和目标规划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7,(07).

[11]欧忠文,王会云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03).

[12]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应急物流特点篇4

关键词:应急物流 系统 分形 自优化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应急物流问题,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增加应急物流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增强救援保障能力。分形应急物流由不同层次上的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能够根据应急物流的总体目标进行自组织、自优化、自设计。

分形理论

分形(fractal)该词是mandlebrot为了表征复杂图形和复杂过程将拉丁文fractus转化后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的物体。mandlebrot对分形给出了两个定义: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dt,则称这个集合为分形集,简称为分形。定义2: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分形特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具有自相似性。所谓自相似,是指系统的总体和部分之间,这部分和那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似性。英国数学家falconer列出了分形集合的五条非确定性的特性:精细结构,非常不规则,具有某种形式的自相似性,其“分形维数”常大于拓扑维数,一般可以简单地递归定义。

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

物流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两类。物流的固有性质是指物的实体(party)性质和运动(flow)性质;物流的非固有性质包括物流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技术(technology)和经济(economy)四个方面。物流固有性质是物流非固有性质选择优化的客观对象,而非固有性质揭示了固有性质效率改善的本质,提供了其选择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从物流的性质来看,物流中的任何物流活动都应包括主体(party)、物质(material)、运动(flow)三部分,且在物流中存在以pmf为分形单元的自相似嵌套式结构。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物流,同样具有一般物流的固有和非固有性质。

应急物流系统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其组织构成如军队、商业物流中心、企业等,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各层应急物流活动都拥有物流的一般pmf结构。因此,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多层pmf,可以有更低层次的自治pmf结构。用嵌套形式来表示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自相似,即每一层次的应急物流活动都包括人、物和运动。除了在功能结构上自相似,各应急物流分形在目标方面也是自相似的,每一个应急物流子块单元都是上一层单元的一个分形,因此其目标与整体应急物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应急物流分形行为规范的自相似,虽然不同的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着不同的作业标准和业务流程,尤其是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加盟物流企业,其行为规范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但随着现代物流和应急物流发展的需要,将会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标准,包括物流基础设施标准、物流设备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作业标准和物流管理标准等。应急物流结构的自相似性强调自治,目标的自相似性强调自律,行为规范的自相似性强调协同。

应急物流系统内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物流子块单元,这些子块单元在结构、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定程度上是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缩影,这种应急物流自相似嵌套式结构体系可以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应急物流分形体系内子块单元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每个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是由目标、资源、约束三个坐标轴组成的三维空间,如图2所示。

图2中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两种位置,“”表示应急物流活动的合法位置,在此范围内可执行应急物流任务;“”表示物流活动的非法位置,超出了执行范围。活动空间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自治权,自治权大小随活动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目标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的运作策略,通过定义总体目标和分形单元目标自相似,全部分形单元具有共同的总目标,使得各分形单元在高度自治的基础上又具有从属性,保证分形单元的协调运作;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资源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能力,即应急物流实体能提供的应急物流服务的能力,分形单元只有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才能执行应急物流任务,可以自组织和自优化,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约束坐标轴表示限制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实现的各种客观条件,如信息约束、时间约束、运载能力约束等,表示分形单元实现应急物流目标和能力上的可能性大小。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

(一)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以应急物流目标为驱动,以分形理论为指导,针对突发事件复杂环境下应急物流资源协调的要求,实现应急物流组织体系中各成员的协作持续优化的协调控制系统。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即确定目标、资源与约束。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范围等因素,确定应急事故等级,由责任区低等级指挥部先响应,责任区应急物流能力不足,则请求上一级应急物流指挥部开展应急响应,逐级响应,确定应急物流响应最高级别。将整体目标逐一分解,形成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确定应急物流的任务。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运作始终围绕应急物流的目标展开。

2.构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分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相似性,在分形单元的构建中,通常把所有分形单元胞看成一个个节点,任意两个分形单元的相似度用两节点间的距离l表示,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lb,要求某一类中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都小于lb,把所有节点不重复地放在不同类中;所有的节点都分配到其中一类之后,再把每个类用单个节点来表示,称为重构节点,这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网络,这种重构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整个网络被归约为单个节点。

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重构过程要求首先根据应急物流的整体目标和子目标确定应急物流分形单元重构规则,重构规则可以按物资种类、按应急响应的服务等级、按应急响应组织的等级结构、按突发事件区域等进行选择,前提是与应急物流总体目标相适应;然后按照重构规则,建立分形单元相似度评价指标集,指标集可分为组织结构类、运作模式类、共享平台类等,应急物流可以先建立一套基础指标体系,而在战时针对突发事件需要部分修改,这样就能形成一套比较细致、准确用以刻画分形单元相似度的标尺;最后,根据指标集的分形单元数据,采用具有分形特性的自相似度评价算法,重构应急物流系统。

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将有较大相似性的分形单元归为同一类,而将差异较大的分形单元归入不同的类。在分形单元的聚类中,需要研究分形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分形维数是刻画某个客观事物复杂程度的尺度,将每一个分形单元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则属于不同的类。对不同评价指标计算它们的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评价指标,它们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性越小的评价指标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0。将相似系数较大的评价指标归为一类,相似系数较小的评价指标属于不同的类。

设xik(i =1, 2, λ, n ;k=1, 2, λ, p)为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数据。即有n个同级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p项评价指标,则每个分形单元都可以看成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n个分形单元就是p维空间中的n个点,定义dij为分形单元i与分形单元j的在空间的距离,得到一个n×n的距离矩阵:d=(dij)n×n。分形单元的聚类基于此距离矩阵进行,空间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欧氏距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可以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同类分形单元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

对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聚类时,分形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距离来刻画。分形单元聚类常用的方法是在分形单元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首先将n个分形单元分成n类,每个分形单元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一定距离内的分形单元合并为一类,这里忽略lb的设置,每次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个新类,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继续到所有的分形单元归为一类为止,由这个过程可以得到一张聚类图,通过聚类图可方便的进行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分形单元聚类的基本步骤如下:

计算n个分形单元两两间的距离,记作dij;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分形单元;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步骤五,否则回到步骤三;画聚类图;决定类的个数和类。

以上从分形单元集聚方面说明应急物流系统的重构。实际中,分形单元间既有集聚也有分裂。每个分形单元有自适应自组织性,可以根据其它分形单元的行为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和修改。

3.执行。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应急物资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具体应急物流活动。各分形单元既可以自主运作完成应急物流子任务,也可以集成和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协作运行。

4.反馈。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展,分阶段对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调整及修正应急物流目标。评估内容包括时间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括、物资补充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及改进建议。

5.清算与解体。应急物流任务结束后,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解体,各加盟物流单位恢复正常生产、运作。在解体前,政府应急物流中心要对加盟物流单位按合作协议进行各项清算。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框架如图3所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分形单元的自优化层次,主要设计到应急物流系统微观层面上的优化,如企业的自组织和自优化;第二层次为分形单元的结构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到分形单元结构和应急物流系统加盟成员的调整和重构;第三层次为供应链的战略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对应急物流战略目标的调整、资源和约束的重新定义和划分。

(二)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特点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定义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由若干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组成的系统,通过目标驱动机制,各分形单元能够快速反应协作,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是指能完成一定的应急物流任务,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功能的物流活动,是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在平时,应急物流系统随现代物流稳定演变发展;在遇到灾害时,根据突发事件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快速重构。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组成,每个分形单元还可划分下层分形单元,包含若干下层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受上层分形单元控制,并将其运行结果反馈回上层分形单元,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具有的层次性和自相似性。系统的最上层是控制单元,其组织通常为政府应急物流中心,它的功能职责是依据突发事件状态、应急救援需求等因素,定下救援目标、拟制应急物流计划,并对下级分形单元提出任务要求;下层可以细分为几个相互协作的分形单元。相对于上一层的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的功能职责和组织形式更明确,每一个分形单元又把自己的功能进一步细化,以此类推。随着功能职责的不断细化,分形单元的结构也越来越精细化和简约,直至分解到单个的分形元胞。同层内的分形单元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通过协作来完成上一层分形单元所交给的任务。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的协调度有赖于分形单元间的相似度。分形单元间的结构相似度越大,其运作模式上相似度越大,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性越好,系统重构后所需付出的协调成本越低。

结论

分形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复杂”和“不规则”事物的重要方法,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和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动态重构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系统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的能力。应急物流系统的分形研究才刚刚开始,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宋耀华.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应急物流特点篇5

关键词:应急物流 系统 分形 自优化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应急物流问题,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增加应急物流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增强救援保障能力。分形应急物流由不同层次上的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能够根据应急物流的总体目标进行自组织、自优化、自设计。

分形理论

分形(fractal)该词是mandlebrot为了表征复杂图形和复杂过程将拉丁文fractus转化后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的物体。mandlebrot对分形给出了两个定义: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dt,则称这个集合为分形集,简称为分形。定义2: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分形特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具有自相似性。所谓自相似,是指系统的总体和部分之间,这部分和那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似性。英国数学家falconer列出了分形集合的五条非确定性的特性:精细结构,非常不规则,具有某种形式的自相似性,其“分形维数”常大于拓扑维数,一般可以简单地递归定义。

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

物流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两类。物流的固有性质是指物的实体(party)性质和运动(flow)性质;物流的非固有性质包括物流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技术(technology)和经济(economy)四个方面。物流固有性质是物流非固有性质选择优化的客观对象,而非固有性质揭示了固有性质效率改善的本质,提供了其选择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从物流的性质来看,物流中的任何物流活动都应包括主体(party)、物质(material)、运动(flow)三部分,且在物流中存在以pmf为分形单元的自相似嵌套式结构。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物流,同样具有一般物流的固有和非固有性质。

应急物流系统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其组织构成如军队、商业物流中心、企业等,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各层应急物流活动都拥有物流的一般pmf结构。因此,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多层pmf,可以有更低层次的自治pmf结构。用嵌套形式来表示应急物流的分形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自相似,即每一层次的应急物流活动都包括人、物和运动。除了在功能结构上自相似,各应急物流分形在目标方面也是自相似的,每一个应急物流子块单元都是上一层单元的一个分形,因此其目标与整体应急物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应急物流分形行为规范的自相似,虽然不同的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着不同的作业标准和业务流程,尤其是拥有不同核心能力的加盟物流企业,其行为规范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但随着现代物流和应急物流发展的需要,将会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标准,包括物流基础设施标准、物流设备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作业标准和物流管理标准等。应急物流结构的自相似性强调自治,目标的自相似性强调自律,行为规范的自相似性强调协同。

应急物流系统内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物流子块单元,这些子块单元在结构、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定程度上是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缩影,这种应急物流自相似嵌套式结构体系可以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应急物流分形体系内子块单元称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每个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是由目标、资源、约束三个坐标轴组成的三维空间,如图2所示。

图2中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两种位置,“”表示应急物流活动的合法位置,在此范围内可执行应急物流任务;“”表示物流活动的非法位置,超出了执行范围。活动空间表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自治权,自治权大小随活动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目标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的运作策略,通过定义总体目标和分形单元目标自相似,全部分形单元具有共同的总目标,使得各分形单元在高度自治的基础上又具有从属性,保证分形单元的协调运作;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资源坐标轴表示应急物流能力,即应急物流实体能提供的应急物流服务的能力,分形单元只有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才能执行应急物流任务,可以自组织和自优化,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约束坐标轴表示限制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实现的各种客观条件,如信息约束、时间约束、运载能力约束等,表示分形单元实现应急物流目标和能力上的可能性大小。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

(一)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以应急物流目标为驱动,以分形理论为指导,针对突发事件复杂环境下应急物流资源协调的要求,实现应急物流组织体系中各成员的协作持续优化的协调控制系统。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分形单元的活动空间。即确定目标、资源与约束。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范围等因素,确定应急事故等级,由责任区低等级指挥部先响应,责任区应急物流能力不足,则请求上一级应急物流指挥部开展应急响应,逐级响应,确定应急物流响应最高级别。将整体目标逐一分解,形成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确定应急物流的任务。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运作始终围绕应急物流的目标展开。

2.构建应急物流分形单元。分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相似性,在分形单元的构建中,通常把所有分形单元胞看成一个个节点,任意两个分形单元的相似度用两节点间的距离l表示,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lb,要求某一类中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都小于lb,把所有节点不重复地放在不同类中;所有的节点都分配到其中一类之后,再把每个类用单个节点来表示,称为重构节点,这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网络,这种重构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整个网络被归约为单个节点。

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的重构过程要求首先根据应急物流的整体目标和子目标确定应急物流分形单元重构规则,重构规则可以按物资种类、按应急响应的服务等级、按应急响应组织的等级结构、按突发事件区域等进行选择,前提是与应急物流总体目标相适应;然后按照重构规则,建立分形单元相似度评价指标集,指标集可分为组织结构类、运作模式类、共享平台类等,应急物流可以先建立一套基础指标体系,而在战时针对突发事件需要部分修改,这样就能形成一套比较细致、准确用以刻画分形单元相似度的标尺;最后,根据指标集的分形单元数据,采用具有分形特性的自相似度评价算法,重构应急物流系统。

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将有较大相似性的分形单元归为同一类,而将差异较大的分形单元归入不同的类。在分形单元的聚类中,需要研究分形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分形维数是刻画某个客观事物复杂程度的尺度,将每一个分形单元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则属于不同的类。对不同评价指标计算它们的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评价指标,它们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性越小的评价指标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0。将相似系数较大的评价指标归为一类,相似系数较小的评价指标属于不同的类。

设xik(i =1, 2, λ, n ;k=1, 2, λ, p)为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评价数据。即有n个同级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有p项评价指标,则每个分形单元都可以看成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n个分形单元就是p维空间中的n个点,定义dij为分形单元i与分形单元j的在空间的距离,得到一个n×n的距离矩阵:d=(dij)n×n。分形单元的聚类基于此距离矩阵进行,空间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欧氏距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可以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同类分形单元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

对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聚类时,分形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距离来刻画。分形单元聚类常用的方法是在分形单元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首先将n个分形单元分成n类,每个分形单元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一定距离内的分形单元合并为一类,这里忽略lb的设置,每次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个新类,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继续到所有的分形单元归为一类为止,由这个过程可以得到一张聚类图,通过聚类图可方便的进行分类。

根据上述分析,分形单元聚类的基本步骤如下:

计算n个分形单元两两间的距离,记作dij;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分形单元;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步骤五,否则回到步骤三;画聚类图;决定类的个数和类。

以上从分形单元集聚方面说明应急物流系统的重构。实际中,分形单元间既有集聚也有分裂。每个分形单元有自适应自组织性,可以根据其它分形单元的行为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和修改。

3.执行。应急物流分形单元进行应急物资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具体应急物流活动。各分形单元既可以自主运作完成应急物流子任务,也可以集成和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协作运行。

4.反馈。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展,分阶段对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调整及修正应急物流目标。评估内容包括时间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括、物资补充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及改进建议。

5.清算与解体。应急物流任务结束后,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解体,各加盟物流单位恢复正常生产、运作。在解体前,政府应急物流中心要对加盟物流单位按合作协议进行各项清算。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框架如图3所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分形单元的自优化层次,主要设计到应急物流系统微观层面上的优化,如企业的自组织和自优化;第二层次为分形单元的结构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到分形单元结构和应急物流系统加盟成员的调整和重构;第三层次为供应链的战略优化层次,主要涉及对应急物流战略目标的调整、资源和约束的重新定义和划分。

(二)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特点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可定义为:分形应急物流系统是由若干应急物流分形单元组成的系统,通过目标驱动机制,各分形单元能够快速反应协作,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应急物流分形单元是指能完成一定的应急物流任务,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功能的物流活动,是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在平时,应急物流系统随现代物流稳定演变发展;在遇到灾害时,根据突发事件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快速重构。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形单元组成,每个分形单元还可划分下层分形单元,包含若干下层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受上层分形单元控制,并将其运行结果反馈回上层分形单元,分形应急物流系统的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分形应急物流系统具有的层次性和自相似性。系统的最上层是控制单元,其组织通常为政府应急物流中心,它的功能职责是依据突发事件状态、应急救援需求等因素,定下救援目标、拟制应急物流计划,并对下级分形单元提出任务要求;下层可以细分为几个相互协作的分形单元。相对于上一层的分形单元,下层分形单元的功能职责和组织形式更明确,每一个分形单元又把自己的功能进一步细化,以此类推。随着功能职责的不断细化,分形单元的结构也越来越精细化和简约,直至分解到单个的分形元胞。同层内的分形单元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通过协作来完成上一层分形单元所交给的任务。分形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的协调度有赖于分形单元间的相似度。分形单元间的结构相似度越大,其运作模式上相似度越大,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性越好,系统重构后所需付出的协调成本越低。

结论

分形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复杂”和“不规则”事物的重要方法,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和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动态重构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系统适应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的能力。应急物流系统的分形研究才刚刚开始,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宋耀华.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应急物流特点篇6

【关键词】应急物流;紧急保障;物流信息;国家安全;军地物流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公共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公众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对提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应急系统,健全高效的应急系统可以降低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应急系统是国家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质支撑体系和非物质支撑体系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资装备、信息网络、技术工具等,后者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政策法规、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条件、预警指标体系、综合干预机制等。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故或重大险情时,应急物流如果能够快速运转,保障有力,就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如果应急物流保障不到位,不能快速运转,就会扩大损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给国家或地区带来灾难。

许多洪灾、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在应急物资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薄弱,说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为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

二、应急物流的概念

1.应急物流的定义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应急物流特点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平时预有准备、预案演练到位等。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一般认为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但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强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大量的应急物资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运送。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导致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

2)非预见性

突发事件导致应急物流在物资的流向(供应地和需求地的空间分布)、流量(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需求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整个应急物流系统也无法预先进行计划。

3)需求多样性

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信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4)弱经济性

一般物流系统强调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而应急物流系统则表现出弱经济性,更注重公益性,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

三、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底,经国资委、民政部批准,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并牵头制定、了《应急物流科研指南》。近年来,应急物流理论的研究已经步入团队协作、系统开发的良性轨道。中国物流学会在2007年首次将《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研究》等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年度的研究规划。各级政府和各企业开始认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让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也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问题。

一是预见性不足,忽视了应急物流系统所处的环境。在南方冰冻灾害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南方的物流设备、设施一直在高温炎热气候下工作,一旦遇到冰冻天气,则会措手不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重视性不够。应急物流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这方面的著作、资料甚少。在一些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案例记载中,对于当时的应急措施和操作方法很少提及,对特殊事件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总结,对应急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是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要完善的方面,包括应急法律法规体系、配送体系、组织指挥系统、预知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人才培训系统,并且需要建立应急物流的理论体系。

另外,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必须加强和做好的工作有:建立和完善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军民共用的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通信平台和相关数据库,提供信息支持;建立权威的物流领导机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地物流一体化下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军地联合研制必要的应急保障装备和技术;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方案,适时组织军地联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效益。

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建议

1.设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政府应该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灾救灾事物的统筹由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负责。

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应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方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紧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一旦某个地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立法,美国的灾害应急处理法规主要有《灾害救助紧急援助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全国紧急状态法》等。

3.加强应急物流网络建设

对于救灾物流,应急物流网络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急物流网可以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应急物流网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送往灾区。

4.配备必要的非常规应急物流装备

这里所谓非常规装备主要是指“一低一高”。“一低”主要是指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恶劣环境下可靠、有效的所谓低端物流装备,例如:几乎被淘汰的内燃机车在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便于徒步搬运物资的简单设备和传统的无线单边带电台都将是应对汶川这样复杂情况的必要装备。“一高”则是指技术含量高的先进物流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例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运输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空投托盘、网袋、降落伞等投送装备。

5.加强全天候作业能力的训练

立足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组织应急物流作业训练,切实提高全天候作业能力,满足应急物流运作的各种需求。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

五、应急物流系统构成

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应急物流系统环境主要指应急物流系统存在其中的政治、经济、科技及自然等对应急物流产生影响的更大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需求从环境中产生,这时需要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对物资保障在品种、数量、时间、空间上的要求等。

应急物流系统的支撑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完成其各项功能的整个社会的行政制度、公共政策、法律制度和技术等。

应急物流可视化系统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识别采集技术等,实时、准确获取和处理物流信息,并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它能够对资源信息、需求信息及物流保障过程信息管理监控。

应急物流决策指挥系统是按照保障对象的需求对应急物流资源进行调度,并对保障过程控制协调的决策指挥机构及辅助其决策的软硬件系统。

应急物流系统资源体系是指构成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资资源、运输力量资源、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道路航线等网络资源。

六、建立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系统

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军事物流息息相关,二者都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物流活动。军事物流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发展提供实践模式和宝贵经验,对于加强应急条件下物流运作、物资配送、指挥协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军队作为军事物流的主体,拥有规模庞大的专业化后勤保障单位,强大的运输力量、专业化的操作人员、稳固的国家保障使其承担着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物资供应保障的重大任务,其作用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无可取代。军事物流如果与地方物流相结合,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实行军地物流一体化,必将促进应急物流的发展。

加强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应急保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地方直接应急保障,军方支援。地方直接应急保障适用于较小规模和范围的紧急情况,如局部地区的水灾、干旱、泥石流、塌方等。灾情发生时,由地方政府组成应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救援,并向军队请求必要的援助,如维护秩序、抢救灾民、现场处理等。

二是军方直接应急保障,地方支援。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平时部队训练、演习和小规模武装摩擦期间。军队在进行训练、演习前,由后勤部门向地方运输部门申请运输计划,向地方企业或公司订购后勤物资,以保障军队内部的应急需要;地方为军队提供交通便利,补充后勤物资,如粮食、油料、生活必需品等。

三是军地联合应急保障。这种应急保障模式应用范围广泛。在发生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时,军地联合应急保障是一种最佳的保障模式。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国家应当迅速启动国家应急系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军地双方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发挥各自物流系统的优点,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2005(11):55-58.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3]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88-91.

[4]徐东“破冰”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

[5]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9(8):1-3.

[6]计国君.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作者简介:

刘岩(1987—),女,辽宁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应急物流特点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13-03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表述。谢如鹤等[1]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一文中对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食品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进行相应的物流活动,以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而李志锋等[2]在《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一文中指出:食品应急物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应急食品,以保证受灾群众和救灾志愿者的基本饮食需要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表述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3]。食品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应急物流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多种定义,笔者给出以下定义:食品应急物流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供应应急食品为目的,由筹措、配送、指挥、信息、反馈评价、保障机制六大体系组成的有机运转的物流活动。

在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方法来保障灾区人员的生命安全,而食品供应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所以食品应急物流在大型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高、难以预测,在其发生后为了满足食品需求需要迅速进行食品供应,因此食品应急物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太健全,应急物流作业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组织和控制,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强时效性,很多应急物流活动都具有不计成本的特点。因此,伴随食品应急物流的常常是高昂的成本支出,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认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成本控制问题亟待广泛地开展研究,对物资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做进一步优化。

1 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1 食品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相较于一般物流活动,它的特点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其中,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是它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而其需求的随机性则是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食品应急物流属于应急物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几乎具备应急物流系统的所有特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以快速供应食物为目的,它又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连续性、安全性、阶段性。食品属于消耗性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点的食品供应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才能保证事件点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率。而随着救援的进行,食品供应由起始的“推”向灾区,变为根据灾区需求提供食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1.2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地震、台风、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余姚水灾,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俨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后来的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更远高于此。

与此同时,大型突发灾害一旦出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应急物流需求。除去上述所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每年给社会造成的额外物流成本目前虽没有精确估计,但是在直接经济损失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处理类似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时所花的物流成本巨大。并且由于疏于成本管理,在已经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食品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突发事件下的食品物流需求,保障食品、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各环节的成本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因此,在保证有效快速地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成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影响成本核算的要素分析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在突发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活动中,则是指为了完成整个物流作业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耗费。[4]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成本主要是指钱物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本文所提到的影响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要素,都是基于保障救援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影响成本的因素,当然,基于本文对成本的特殊定义,能显著影响物流作业效率的因素也属于成本动因。

突发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台风、水灾、雪灾等类型,不同的灾害类型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成本核算的影响不尽相同。比如,不同的灾害类型影响到应急食品种类的选择;水灾类事件对应急食品的仓储要求较高;不同的灾害类型的食品配送方式及其难度也各不相同。同时,灾害等级高低也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核算。尽管不同灾害类型对成本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但是对其影响均可从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过程来分析。

2.1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

2.1.1 应急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下的食品筹措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食品筹措标准及筹措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必需的食品不能及时筹得并运往灾区。不恰当的物资配送,不仅影响了救助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因此,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选择,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环。[5]

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安全性:应急食品必须满足营养和安全卫生的要求。

(2)短期保质性:应急食品中的大部分属于易腐类,难以大量长期的存储。为了保证发放到灾区的食品的质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都必须经过检查确认以达到规定标准,并采用相应的运输和储存形式。

(3)紧急需求性:食品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在突发事件后将应急食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送到需求点,应急食品应以能够快速大量筹集的常见必需食品为主。

(4)连续供应性:基于对应急食品需连续供应特点的考虑,应选择有较大的储备或者能持续大量快速供应的食品作为应急食品。

(5)事件点的需求变化:灾害发生之后,食品供应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初期时,主要根据应急预案结合灾情预测食品需求数量进行供应,中后期则通过灾区信息反馈情况确定各类食品供应量。

(6)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地点和时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长)等。

以上都是在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确定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选择的应急食品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会造成食品短缺、配送到需求点后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造成物流作业速度减慢、资源的严重浪费及救援成本的不合理支出。当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突发灾害,在食品筹措上应表现出针对性。

因此,在应急食品的筹措阶段,应该对食品的种类、质量及数量进行界定,从而达到方便筹措、及时运输、确保质量、控制成本的目的。

2.1.2 应急食品的筹集方式

食品的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政府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直接征用和社会捐赠。[6]一般来说,应急突发事件下食品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有以下几种:

(1)动用政府食品应急物资储备:这是应急物资筹集的首选方式,不仅能缩短物资筹集时间,而且避免了给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和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了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因此,动用政府物资储备是在满足救灾需要和缩短救灾时间下的最佳物资筹集方式。

(2)直接征用:对一些物资生产企业,依照相关法律,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的情况下,在灾难发生时,对所生产经销的物资食品进行紧急征用,以满足当时的救灾需要。在灾难处理后期,再根据征用食品物资的品种、数量、价格等跟供应商进行协商结算和补偿。

(3)社会捐赠: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政府机构及有组织的社会团体向海内外各界募集捐赠物资食品,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的困难。但是,基于应急食品对质量的高要求,捐赠和募得的食品难以保证其质量,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验才能投放灾区,而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救援效率将带来负效应,因此不建议采用此方式筹集应急食品。

(4)政府采购:以上几种食品物资的来源都为救灾物资提供了很好的筹集渠道,但它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政府的采购。当储备物资、征用物资及捐助物资不能满足事件点人民的需求时,政府将实行紧急采购。

对应急食品的采购,政府应当坚持质优价廉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直接面向制造商进行采购,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足量的应急食品,政府还应考虑多渠道采购,主要是在国内开辟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向国外扩张,从而保证食品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2.2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

影响应急食品仓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和事件点的应急食品库存管理。

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对事件点的监测及反馈得到的应急食品的需求量及到货时间周期,确定出应急食品的安全库存量,当应急食品的储存量低于此安全库存量时,自动发出预警,这时需要及时补充应急食品以使其始终高于安全库存量。[7]其中,到货时间周期是指从事件点发出目标采购订单到所需的应急食品到达需求点的时间,包括了采购订单的所有处理时间以及应急食品的配送时间这两部分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库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应急物流运作的不同时期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及时地反馈食品需求量,以便精确估算出各个时点的安全储备量,及时补充,防止应急食品缺货情况的出现。

事件点的库存管理成本则包括应急食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具体而言,包括建立食品库存点的费用,为保存食品而购买的设备的费用(如冰柜等)及其使用耗费,食品腐烂、过期等损失费用,以及因缺货而造成的管理效用损失等成本,比如人民对政府评价的负效用。由于突发性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作业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事件点人员的食品供应需求,而缺货背离了此目标,并且将造成巨大的管理效用损失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点建立的食品库存点应在满足不允许缺货的前提下进行成本要素的分析。

2.3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是指应急食品供应时从采购点配送到需求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食品配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了食品的配送速度,才能保证食品的快速供应,以及保障需求点人员的生命安全。[8]

在分析应急物流作业的配送成本中,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时效性和因配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强调时效性是为了降低救援时间成本,而减少配送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则是为了降低财物成本。在具体的应急物流作业情况中,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选取的配送方式是否有利于食品的保存,是否可以借助合作的第三方企业已建成的物流渠道进行配送等。

2.4 整个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

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只有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食品应急物流活动而言亦不例外,只有在国家相关部门有效的组织配合下,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的快速进行,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食品供应到需求点并进行物资储存和分发以满足食品供应需求。具体而言,应急物流活动中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事前的应急部署和监测预警、事中的指挥及协调各部门有效配合、事后的各项完善及补偿工作。

应急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则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因组织和管理物流作业而发生的财物、人工、各种劳动资料等的总耗费,根据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前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的建设成本、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成本、建立各类应急机制的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事中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各部分的组织及协调成本、参与应急活动人员的培训成本;事后进行的人员补偿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4]

相较于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成本,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成本最注重的是整个运作过程的时效性,然后才是在物流活动效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考虑合理降低管理成本。

3 结 论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物流活动时效性的基础上考虑成本是必要的。本文对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考虑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作业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研究,指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动因主要包括食品筹集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食品筹集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及筹集方式;食品仓储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安全储备管理成本和应急食品库存管理成本;食品配送成本方面就配送途径而言主要包括长途干线运输及短途配送成本,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主要包括保证时效性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各种配送费用;管理成本方面主要就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近年来应急事件频繁发生,这就对其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成本优化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按照应急物流体系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方案研究,即从食品筹集、仓储、配送、管理等方面进行成本的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如鹤,瑭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0-13.

[2]李志锋,谢如鹤.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81-84.

[3]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6.

[4]李志锋.突发事件中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体系及成本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商学院,2010.

[5]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7.

[6]刘乃娟.应急物资采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1.

[7]韩宇鑫,刘晓伟.基于时间优化的安全库存管理[J].商业研究,2004(12):71-72.

应急物流特点篇8

关键词:动态需求;应急物流网络;配送模型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应急机制、保障体系、应急物资筹措、储存与配送方案,这就是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区别在于应急物流体现在“急”字,强调配送效率第一、效益第二,这与商业化物流业以营利为目的明显不同。普通企业物流配送一般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企业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是固定的,同时,接受的配送任务也是指定的,但是,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需要随着受灾点的增加而移动,配送目的地及需求也在动态变化,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动态网络配送研究成为必要。

1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1应急物流理论研究

应急物流是应突发事件中资源配置要求而生的,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设施选址、突发事件信息处理与应急资源分配、路径规划等。其次是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形式与保障体系及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

应急物流服务设施一般以救援点、服务站等形式存在,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预先建设好的应急物流据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重要作用,对移动配送中心的建立起到支撑作用,应急设施的选址也具有重要意义。应急资源分配及路径规划均为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内容,这是核心内容,一般研究基于响应时间为目标,即配送时间最短,以车辆配送路径、载重限制等为条件计算最优的配送点设置,包括数量与位置。

1.2应急物流模型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均基于静态需求构建物流配送模型,对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也缺乏需求动态变化的特性的考虑,配送任务固定的前提下构建优化模型计算最优配送路径。然而,应急物流的配送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的,学者Coburn,A.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Fiedrich,F在对多国地震统计分析中提出:受灾点对物资的需求是可变的,物资配送时间往往会被学者所忽视。

针对应急物流的动态变化特性,也有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相关观点,对应急物流建模提供基础,如姚杰提出应急物流配送优化问题目标函数更重要的是考虑时间因素,Heung构造了一个最优救援物资配送模型,通过分阶段方法实现,Hall构建了一个旅行时间问题模型,其中的时间要素是动态变化的。

通过对应急物流的概念的剖析,分析其各要素,参考相关学者关于应急物流的建模,对其中涉及到动态变化因素的挖掘,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网络配送模型。

2动态网络配送模型的构建

2.1问题描述

根据算法我们可以获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区域内的配送线路,以此类推,可以计算出所有配送中心区域的配送路线。

4应急物流实例

上述章节对应急物流下配送中心选址、配送线路规划等作了建模,那么构建的模型是否具有实用性,我们将用一个实例来说说明。

应急物流的典型案例是灾区应急物资的配送,假设某灾区设定了10个救灾物资需求点,派往灾区的运输车辆最大载重6t,平均行驶速度40km/h,每个物资需求节点对应急物资的获得均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详见表格),如果没有及时获得物资将陷入危险。物资需求点在不同配送周期物资需求不同,假设每天为一个配送周期,表l给出2天的物资需求及对物资的配送时间要求变化表、节点距离表及加权网络图。

根据floyd算法对表2进行计算可以获得矩阵,进而获得矩阵(为中间结果,此处不列示),根据模型式(7)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

第1个配送周期: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为V3,V4,即将移动物资配送点设置在物资需求点V3与V4,再根据二级配送模型计算出具体运输车辆配送路线。依据式(8)逐个计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的物资需求点集合,可以得到2个移动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分别为:V3负责节点V1,V8,V9,V4负责节点V2,V7,V5,V10,V6。根据前一节给出的算法依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3V8V1,子任务V3V9,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5V10。

第2个配送周期:进入第2天,一个新的配送周期,此时各受灾物流需求点对救灾物资的需求以及对物资配送的时间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根据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计算得到新的配送中心为V2,V4,继续根据式(8)计算各需求点集合,可得:V2负责节点V1,V6,V9,V4负责节点V3,V7,V5,V10,V8。根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2V6V9,子任务V2V1,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7,子任务V4V3V8。

从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周期里节点4均被选为移动配送中心,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节点4处于连接中心地位,与多数节点相连,并且到多数节点的距离都较短,因此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运行与实际需求结果基本相符,再者,根据2个周期中2个中心的配送子任务中出现了2条线路以上,并且有线路只有一个配送对象,这说明了按最急需求优先配送中存在单个节点配送并且车辆接近满载情况。在应急物流配送中配送车队本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安全完成配送,受灾点才能获得物资,因此,单独配送有存在的必要。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构建的动态网络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5结语

上一篇:专利制度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