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制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5 11:42:06

专利制度的特点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1

 

关键词: 专利侵权 民事诉讼 特殊性 程序性救济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专利纠纷的数量也在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为了应对专利纠纷大量增 

加、审理难度与其他民事纠纷相比较为困难的司法现状,最高人民法院院也积极地采取了应对措施,特别是于2001年6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专利纠纷的受理、管辖、保全及我国专利法部分条文的确切含义作出了法律规定,增强了司法实务中的操作性。但笔者认为:专利本身以及专利纠纷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是增加专利诉讼复杂程度、审理难度的最根本原因。要妥善解决专利纠纷,必须根据专利及专利纠纷的特殊性进行程序性设计或修正。因此,类型化的程序应当是专利纠纷妥善解决的必由之路。 

目前,trips协议中所要求的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或救济程序以及笔者对我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的专利诉讼程序的研究也证明了笔者以上的观点。因此本文中,笔者将对专利诉讼类型之——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该特殊性的若干诉讼程序设计建议。 

 

二、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 

 

1.专利侵权诉讼的科技属性 

专利制度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励、保护、利用发明与创作,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因此,无论最初作为“特权”存在的专利,还是现代作为民事权利存在的专利,其授予的对象只能是那些具备“新颖性”、“创新性”的科技与技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专利授予对象的科技、技艺或方法也在不断地拓展。18世纪之前,专利授予的对象往往是某方面技师在其工作领域的特有技术,例如: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授予的一项专利为工艺师约翰.卡姆比(john kempe)在缝纫与染织方面的技术;1421年,意大利建筑师不鲁内莱西(brunelleschi)发明“带吊机的驳船”而被授予专利。即使是1474年威尼斯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专利的主要授予对象也是在威尼斯实施的有关技术。专利制度发展到现在,其授予对象已经大大拓展,范围涵盖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国际专利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即ipc标准,将专利共分为八类:人类生活资料、作业与运输、化学与冶金、纺织与造纸、固定建筑物、机械工程、照明、供热、武器、爆破、物理、电学等。我国专利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专利客体的范围,但我国的专利客体范围应当说比西方国家的更广泛。“在许多国家,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也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却不在专利法中,这些客体所享有的权利也不一定是专利权……”但我国法律规定:除了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外,其范围基本囊括所有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方面。从科学技术角度看,专利客体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使专利中蕴涵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也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在我国,专利中的新颖性及创造性特点是在申请人申请专利时的说明书中体现的。一旦经过实质审查且无人提出异议,则专利的科技属性即被专利行政机关认可,同时授予申请人专利证书。 

如果专利未疑被侵权,从实体法角度看,专利的科技属性似乎被隐藏起来,显示出隐蔽性特征。这主要归因于专利权客体的使用方式与普通物权客体的使用方式有异。专利制度中对客体的使用主要是利用专利制造、销售或许可他人制造、销售某种专利产品。而该专利产品被最后消费者购买后,只要目的是使用该产品,其并不会关心、留意其中的科技属性,除非其是为了研究、仿制、剽窃产品中的技术、工艺等科技内容。因此,专利的科技属性在专利被授予后,则只有被侵权,在诉讼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呈现显性特征。 

在侵权诉讼中,专利的科技属性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对当事人影响 

专利侵权诉讼的原告在诉讼中要收集被告涉嫌侵权物品中所

表现出来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证据;该涉嫌侵权的技术或工艺已经落入原告专利中技术、工艺的范围;被涉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的损害结果及损害数额。而被告主要收集并论证原告的专利中的技术或科技已经丧失新颖性或创造性,并提出原告专利权无效的抗辩;被告制造或销售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或工艺与原告专利中的技术或工艺并无实质联系; 

(2)对案件审理的影响 

对于专利侵权纠纷的案件审理来说,科技属性主要表现在:法院必须在案件审理中对专利的范围进行认定;必须对被诉侵权的产品或方法与专利范围进行比对。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英美法把包括专利权在内的无形产权称为“诉讼中的动产”(choses in action)。也就是说,这种动产的存在,只有通过诉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就专利权来说,专利法授予专利权人独占权,包含许可或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如果有人违反法律而擅自利用了有关专利技术,专利权人就可能向法院起诉。如果专利权人在诉讼中取胜,则对方要被法院禁止继续从事有关活动,同时可能被判赔偿损失。 

诉讼要实现上述功能,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顺应专利本身所具有的科技属性要求,在程序设计上满足专利中包含的新颖性、创造性界定、被控侵权物品或方法与专利蕴涵的方法或物品比对的诉讼功能。 

2.专利侵权诉讼的复杂性与争点处置性特性 

正如上文所述,专利客体及专利制度的目的是具备新颖性、创造性的科技或技术以及其保护。因此,能够获得专利的科学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往往是本领域中具备一定先进新的技术。对专利侵权纠纷的审理过程也无法回避这些具备高度复杂性的科学、技术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专利纠纷为典型的复杂民事诉讼案件。 

(1)专利侵权诉讼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对侵权行为的认定上 

专利侵权诉讼不同于物权的侵权,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通常为了保障专利所蕴涵的科技能尽快服务于社会,或者为了保护在该技术产生之前的基础性科技而赋予了符合法定条件的主体能在无需专利权人授权的条件下利用该专利技术或先前技术。也就是专利制度中对专利权的若干限制规定。例如: 

首先,我国专利法第63条规定了四种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即:权利用尽后的使用、许诺销售或销售;先用权人的制造和使用;外国临时过境交通工具上的使用;非生产经营目的的使用。 

其次,我国专利法第48、49、50条分别规定了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三种情况,即:专利权人一定期限不实施专利,而由他人申请给予的许可;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给予的强制许可;根据专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给予的强制许可。根据上述法条的规定,在这些情况下,非专利权人即使使用了专利,也不构成侵权。 

再次,专利法第14条还规定了专利的强制推广应用制度,该制度规定,如果发明专利的主体是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的,在该专利内容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有重大意义,则经过国务院批准可以进行强制推广。 

以上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况,在诉讼领域往往会成为被告的抗辩内容,因此对这些证据的审查及认定无疑会增加专利侵权诉讼的事实证明范围而增加复杂性。 

(2)专利侵权诉讼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 

一般侵权纠纷所生之侵权赔偿,除却精神损害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外,单就财产损害而言,由于被侵害之物均具有有体性特征,因此这些损害额的确定通常并不复杂。而专利侵权纠纷不然,由于侵权标的是具有无形性特征的财产权利,因此其数额确定要复杂的多。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数额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依权利人的损失而定;第二,依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而定;第三,如果权利人损失或侵权人违法所得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则在20、21、22条具体明确了这三种损害赔偿额计算方式的司法操作问题。而这些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对于当事人双方来说,均要提出下列若干证据。第一,权利人专利产品在市场中因侵权而造成的减少之销售总量及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第二,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量及每件产品之合理利润;第三,侵权产品的营业利润或者销售利润;第四,如果以上证据均难以收集、确定,则当事人还需提供专利的性质、专利许可费用相关标准、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等证据。由法院根据以上因素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由此可见,专利侵权数额的确定着实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收集相当多的证据,同时要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合理的侵权数额。 

>

(3)专利侵权诉讼的阶段性与处置性特征。如前所述,专利诉讼为典型的复杂型诉讼。在专利诉讼的程序进程中,各个争点往往具备彼此互为前提的关系,而且联系紧密,一旦某个争点作出判断后,改认定通常可能对后续尚未审理的争点形成处断性,从而可能提早终结诉讼。举例来说:如果被告提出原告专利无效或者其行为属于合理使用等专利法上抗辩,如果该抗辩成立,则将产生原告专利权无效或者被告行为合法的效果,则法院根本无须再就后续侵权责任进行认定;而当侵权责任无法认定时,则损害赔偿也就丧失了继续进行审理、举证与计算的基础;按照trips协议与美国专利诉讼相关判例,如果认定被告侵权为非故意(unwillful),则诉讼过程中就无须是否应科以侵权人加重损害赔偿(enhanced damages)。 

基于专利侵权诉讼所具有的上述处置性特点,则相应地在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中就应当设计分阶段审理的必要步骤。美国联邦司法中心(federal judicial center)出版的《复杂诉讼手册》(manual for complex litigation)认为:复杂案件的诉讼程序应当分阶段审理,以便于促进诉讼效率、缩短审理时间,增强陪审员理解能力,以及增进和解效率目标的实现。同时其还特别说明,对于侵权责任与损害赔偿分阶段审理,往往是解决复杂性案件的可行办法。根据笔者对美国相关案例的调查,虽然不是所有的专利侵权案件都采用了分阶段审理的方式,但在美国各级州及联邦法院都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而对专利纠纷案件进行分阶段审理的诸多判例。 

三、专利侵权诉讼的程序性救济 

1.诉答阶段的程序性救济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针对原告的侵权指控,可能在答辩阶段所作出的抗辩请求主要有: 

第一,原告专利权无效;被告行为已经获得国家的强制许可,因此不属于侵权行为;被告行为属于专利法明确规定的不属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并为以上抗辩提出相应证据。 

第二,被告行为或商品所指向的技术并未侵犯原告的专利权,并提出相应证据以支持其主张。 

在笔者看来,针对被告的第一种类抗辩,其审查的重点应当在法律事项而非事实事项。即:此时原告的专利及其技术范围究竟为何或者被告行为所使用的技术或指向的产品是否侵犯原告的专利技术均不属于法院所考量的范围。法院所审查的重点应当是被告所提出的证据是否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无效、强制许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此,法院对于以上问题的否定或肯定认证,直接决定了该专利侵权纠纷是否有必要进行下去。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专利权的取得必须有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并在颁发的同时予以公告和登记。即使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或者被宣告无效,也应当公告和登记或者有人民法院的确认判决书。而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国家授予某主体实施专利权的强制许可,仍也必须通知专利权人同时予以公告和登记或者法院的相应判决书。因此,专利是否无效或者被告的行为是否属于强制许可,原被告只需举出相应专利局公示或法院确认判决书的证据即可。 

对于被告所提出的合理使用的抗辩,笔者认为法院对该问题的审理仍然与专利权本身无涉,因为,被告的此种抗辩并没有否认原告专利权的存在,而只是认为其使用原告专利权的行为属于法律明确规定的免责行为,因此不属于侵权行为。

对于被告第一种类的抗辩的审查,如果法院支持被告的主张,则无继续审理的必要,此时应在我国专利纠纷诉讼中设计必要的程序终止诉讼的审理,以实现专利纠纷审理的阶段性需要。如果被告的抗辩主张被法院否定,则只须对被告侵权行为对原告专利权造成的损失进行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即可,因此后续程序的进行则会简单许多。 

针对以上专利侵权诉讼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当移植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对诉辨状判决的制度”(judgment on the pleadings)。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2条第3款的规定:“在诉辨结束后但不会造成审判延迟的时间内,一方当事人可以提出要求对诉辨状判决的动议”。而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该制度目的的设计在于通过法院对原被告双方诉辨状的审查,以确定是否原告的请求绝对充分或者被告对原告指控的答辩造成原告请求的绝对阻止(absolute bar)。依据以上对原被告诉答程序中的第一种抗辩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审前证据交换阶段进行之前,移植该制度是适合的。该制度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设计,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原被告提出的“对诉辨状判决”的请求,必须仅限于原告专利有效与否,或被告行为是否属于法律明确规定的免责

事项。 

第二,原被告 “对诉辨状判决”请求,必须在诉答程序结束,证据交换开始之前的时间内提出。 

第三,原被告提出该请求后,法院应当在指定的期限内,主持召开关于上诉请求的听证会,并在听证程序终结之时裁定是否支持该请求。 

第四,法院在听证程序中,应当平等保障当事人双方充分提出主张及举证的权利。 

第五,法院在听证程序进行中,如果当事人双方提出该请求之外的请求,则应当裁定终止听证程序,告知当事人进入审前的证据交换程序。 

综上所述,如果诉答阶段当事人“对诉辨状判决”的请求未获支持,或者被告提出第一种抗辩之外的抗辩请求,则案件应当进行审前的证据交换程序。 

2.在审前阶段中的程序性救济 

如上所述,专利诉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科技属性。而在诉讼中其表现有二:第一,专利权人专利范围的确定;第二,被诉侵权的相关科技或者产品的科技内容及其范围,并判定其是否“落入”专利权人的专利范围。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专利纠纷都会涉及到以上问题的判定。如上所述,诉答阶段的被告上述抗辩理由就不涉及对专利科技问题的判定问题。但被告除此之外的抗辩,则通常需要法院对专利科技二属性之一或其二者进行判定。 

审前阶段的程序性功能是为庭审顺利进行,当事人双方充分交换证据,确定争点。对于专利诉讼审理而言,在审前使法官及当事人明确专利科技内容及范围,被诉侵权技术或产品的科技内容及范围,对庭审中公正判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认为,专利侵权纠纷的审前程序应当完成以上的程序目标。 

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专利侵权诉讼审理中移植美国的“马克曼听证”(markman hearing)制度。所谓“马克曼听证”即是由法官在陪审团开始审理专利诉讼案件前,运用该程序先行界定系争专利权请求项用语之范围及意义的程序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的诉讼制度,该制度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修正与完善: 

第一,“马克曼听证”举行的时间。美国相关法律及判例并没有明确规定该程序进行的时间,其确定统归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在美国,已知的三种举行时间也各有相关判例支持,但任何时间安排在司法实务中也利弊兼具。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应该将相关听证程序举行时间安排在诉答程序后庭审程序前的审前阶段。其理由有二:首先,通过对美国相关判例研究,“马克曼听证”在审前阶段举行虽然可能会造成程序的一定延迟,但并没发现有过分迟延,以致影响审判公证性情况。其次,审前阶段举行“马克曼听证”可以使庭审更集中进行,符合集中审理原则。 

第二,具体的听证内容。“马克曼听证”在美国民事审判中仅仅解决专利权的内容、专利术语含义、专利范围等问题。其并不解决被诉侵权技术或产品的科技内容、术语含义及范围等问题,同时也未解决专利制度中原有技术或基础技术相关问题的认证。因此,其解决专利科技属性的范围过窄,仍然未充分扫除庭审中专利侵权纠纷审理的科技障碍。笔者认为,我国相关听证制度应在审前针对该专利侵权纠纷中形成争点的全部科技问题进行认证。 

3.庭审中的程序性设计 

结合我国诉讼法相关规定以及司法实务,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的专利专家陪审员制度是解决因专利科技属性而产生审理问题的必要程序性救济。美国的部分学者也提出建立“专家陪审团”(expert jury/blue ribbon jury)解决相关审判问题,但其尚未提出如何建立的相关意见。笔者认为,我国专家陪审员制度应包括以下要件: 

(1)陪审员的遴选制度 

首先,应建立专家陪审员库,最高人民法院应与国家专利局协商,共同组建。其人员组成因根据科技类别不同而归属于不同的专家库。 

其次,在具体个案中,选择2名以上的双数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承担审判职责。 

第三,陪审员的选择应当由当事人双方随机抽取。但已经担任原告申请专利时审查委员会成员的专家应予以排除,同时如果当事人依法提出回避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回避条件者应当回避,由该当事人另行抽取。 

(2)陪审员的审判职责 

陪审员与合议庭法官具有相同的审判职责,在审理过程中,如果持相反意见的陪审员数目相等,则应当由合议庭法官作最终认定。 

笔者认为:这样的程序设计,既满足了专利侵权纠纷的科技属性需要,又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同时与我国的陪审员制度相适应,应为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科技属性所带来

的诉讼问题,落实司法制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目标的必要程序性救济方式。 

 

参考文献: 

[1]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称: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2004年专利申请总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五位。见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6-10/17/content_582468.htm。而根据《知识产权报》的相关统计,从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一审专利纠纷案件平均每年递增15.68%,高于全部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增幅近5个百分点,与近年来一般民事案件数量相对稳定、略有升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http://www.hzip.gov.cn/yasf/yasfneirong.asp?knum=408。另据《财经日报》报道,2005年,我国专利纠纷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124.88%。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同上,第185页。 

[4]李开国、张玉敏主编:《中国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19页。 

[5]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6]【美】stephen n. subrin,margaret y. k. woo著,蔡彦敏 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7]该听证程序于1996年markman v. westview 案件中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见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u.s. 116 s. ct.1384,38, u.s.p.q.2d(bna)1946(1996) 

[8]美国该程序进行的时间有三种:第一为发现程序之前;第二为发现程序之后,庭审程序之前,第三为庭审程序进行中。 

[9]相关案例见:elfatochem north america, inc. v. libbey-owens-ford co., inc., 894 f. supp. 844(d.del. 1995)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2

一、绪论

我国现阶段采取的是以中药专利保护和中药品种保护相结合为主的保护制度。中药专利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专利法。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是我国制定的旨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一种行政保护措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自1992年制定并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药品种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促进了中药企业间的有序竞争,加速了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造就了一批驰名中药品牌和企业等[1]。但是,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药行业健康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很大障碍。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在条件适当时废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同时不断完善以中药专利保护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我国中药保护现状分析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我国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现实中,相对于采用专利保护的形式,我国中药企业更情愿采用中药品种保护的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药领域专利保护意识较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由于申请专利而导致的公开会泄露其技术秘密,因而更情愿采用商业秘密保护,而中药品种保护本质上就是一种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另一方面,中药申请专利存在现实的困难,并且侵权发生后,责任认定困难。而中药品种保护具有申请条件较低,不用公开技术特征,保护时间甚至比专利更长等优点,因而受到企业的青睐[2]。

然而,我国中药领域热衷中药品种保护、忽略专利保护换来的却是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许多国外医药企业利用我国中药行业专利保护意识弱、绝大多数中药还没进入专利保护状态等弱点,加紧搜集、整理和分析我国现有的优秀中医药知识,努力研发新产品,并积极在我国和国际上申请专利,抢占并不断挤压我国中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并获取巨额利润[3]。反观我国的中药企业更愿意在中药品种保护上绞尽脑汁,而对流失严重的中药资源、不断被蚕食的国内中药市场和日益减小的生存空间熟视无睹。造成我国中药品种保护“喧宾夺主”,而中药专利保护“墙内不香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长此下去,会严重损害我国的利益,并严重制约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三、废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先天缺乏“免疫力”

我国中药专利保护依托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专利法,我国的专利制度主要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专利体系,因此采用专利保护具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和较强的保护力度。而我国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是由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保护措施。笔者认为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先天不足,缺乏“免疫力”,具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药品种保护的保护力度不如专利保护。专利保护属于法律保护,而品种保护属于行政保护。行政保护的力度弱于法律保护,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中药专利保护优先于中药品种保护。

二是中药品种保护只能“孤芳自赏”,其保护受地域的限制。中药品种保护是我国特殊的一种行政保护,其使用范围只能是在我国境内,而国外没有与此相应的法律依据,因而不被承认。

三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客体内容较窄。中药品种保护的客体只有产品,而中药专利保护的客体不仅包括中药相关产品,也包括中药相关的制备工艺或方法,还包括中药的新用途。因此就保护客体来看,中药专利保护的内容更为宽泛。

2.中药品种保护与诸多法律相冲突

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和诸多与其相关的上位法之间存在冲突,具体来讲:

(1)中药品种保护与民法的冲突:中药品种保护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赋予企业的独占生产权,中药品种保护所涉及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公有领域,按照我国民法的相关精神,公有领域的技术属于社会全体人员所共有,并不属于任何社会个体。而我国中药品种保护与此精神相背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

(2)中药品种保护与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知识产权保护的是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也就是权利人必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才能获得保护。而获得中药品种保护的一些企业有时候并不是中药产品的研发者,其来源于公有领域的产品并没有知识产权,因此中药品种保护并不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征,也就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

(3)中药品种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冲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政府不能滥用权力限制经营者的正当经营和合法竞争,而许多情况下,中药品种保护是政府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将公有技术授予特定个体,使其垄断性生产。这明显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4]。

3.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对中药事业的http://发展弊大于利

笔者认为中药品种保护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弊大于利。具体来说,由于现行专利制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药的保护,加上中药品种保护具有专利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成为中药企业保护其品种最现实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我国整个的中药事业却是不利的,如果中药企业都只对中药品种保护感兴趣,对专利保护没有热情,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非常薄弱,无法抵御国外企业对我国中药行业的入侵,反过来会影响每一个中药企业的发展。而笔者认为中药品种保护和中药专利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为了我国中药事业和每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只能在条件适当时废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

四、政策建言

1.不断改进和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

中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化学药和生物药差别很大,因此用现行专利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保护中药。笔者建议我国应组织专门的中医药和法律专家努力研究出既适合我国中药保护特点,又能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当这种制度诞生时,也就是废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时候。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此之前还需要当前的保护模式,但要注重对中药专利的保护。

2.中药保护应注重多元化立体保护

我们应该注意到中药保护并非只有专利保护和品种保护两种形式,与药品保护相关的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除了专利保护外,还有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保护及地理标志保护等,中药保护除了要强调专利保护外,还可以根据要保护内容的特点,选择其他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作为主要或辅助的保护形式。加强中药的多元化立体保护,无疑是当下保护中药最为现实和经济的策略。

3.构建我国中药保护的专利战略

中医药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中药行业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我国应针对中药保护的现状,结合中药事业的发展目标,制定保护中药的长期专利战略,切实保护中医药的优秀知识成果“肥水不流外人田”。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分包 ;项目管理 ;工程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外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内外各种大型BT、BOT、总包项目的实施当中。而随着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采用简单劳动力输出作为企业创利点的项目在实施上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项目的成功。而且自行组建劳务队伍往往易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企业在项目上也须投入较大的团队来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精力受到牵制;又需企业在项目上投入各种专业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重复利用率都比较低,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专业承包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的种类逐渐趋于健全和细分化;二是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三是专业设备齐全;四是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对内易于管理,对外因其专业性,具有良好的质量、进度 、成本优势。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全专业分包主要指的在进行项目管理上,采用对项目进行专业划分,将各专业分包给一家或多家专业分包商,总包商主要重点放在运营管理上。

这种管理模式常见于跨国大企业,如服装业的ADIS,制造业的波音公司,都采用大量的专业分包,将自己的零配件、专项工作分散外包给专业公司,借助专业公司的优势达到减少企业人员、设备、管理力量的投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目前,这种专业分工细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国内外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之中,这也是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采用规范、施工项目、施工工艺的不同对从事工程施工的企业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专业管理划分的需求。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工程项目的类型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国内常见的项目领域划分有:房建工程项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公路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民航机场工程项目、港口与航道工程项目、矿业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通信与广电工程项目、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等等。

(二)在各工程项目领域下根据作业的内容进行分项,一般的工程项目多含有以下作业内容:土石方作业、基础处理作业、沥青混凝土作业、给排水作业、模板作业、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供配电、绿化作业等等。

(三)在作业内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特点,根据施工采用施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土石方工程,又可分为料场开采、隧洞开挖、场地平整、基坑(槽)与管沟开挖、路基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等。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特点

(一)主承包商将集中力量进行项目的技术、质量、合同、物质、财务管理,在施工队伍建设上主要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设备上主要投入大型通用设备,如塔机、门机等。

(二)专业分包商能作到专业专长,其主要由专业化的人员组成,能保持长期固定的专业作业施工人员、技术员,多采用专有设备,在专项工程上施工的进度、质量、成本能得到有较的保障。

(三)工程的分包项目由专业分包商进行实施完成,分包商往往多对分包项目成本控制较注重,质量、进度需要主承包商进行重点跟踪与管理,及时掌握与了解施工中的问题与相互间的矛盾,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控制。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化分包工程师管理制度特点

专业化工程师管理指采取工程师负责制对项目各专业项目进行管理,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采用这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有:

(一)工程师是专业管理的联系人,是专业项目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人,在项目内部对本专业(或部位)的技术、施工质量承担责任。

(二)工程师对专业分包商进行现场管控,主要的管控工作为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并负责与相关联专业工程师进行相互沟通、协调工作中相关事谊。

(三)工程师采用报批审批制,承包商将已方认可的合格工程师资料上报监理,在获批后实施工程师职责。如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因项目所包涵的市政工程项目涵盖道路、房屋基础、供电、供水、电话、消防、灌溉、排水等多个不同类别。分别要向将向政府公共基础部、住房福利部、水电部、通讯部、消防部、灌溉部进行最终验收移交,所以在项目各个专业工程师的批准上,不仅要得到项目监理的认可,还要经过各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这就保证了工程师的水平能满足施工需要。

(四)工程师面对监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工作活动处理。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矩阵式管理模式图

如何作好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工作

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与传统项目作业队管理模式不同,如何作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协调好项目内部组织机构组织模式,是项目成功与否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作好如下几点:

(一)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职权要明确,分配好各专业分管工程师职责与权力,作到各工程师人员分工明确,相互关联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才能作好工程管理全面,避免管理漏洞。

(二)工程师与职能部门分工与管理重点不同,相互间沟通与协作很重要,必须作好相互沟通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地由生产经理组织召开的生产协调会议,对项目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沟通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项目上可采取月进度会、周生产会、日生产会等形式进行。

(三)根据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求工程师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资职,还要求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聘用合适的人员。

(四)各个项目具有的施工环境、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根据项目特点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工程前期,掌握项目施工工法,并与技术部门一起积极推进施工工艺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推动项目的实施。

结束语

通过我公司在海外项目的实施,采用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一是有利于控制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便于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便于施工企业在国内外的规模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和其它企业的力量和资源;三是有利于项目的管控,减少企业投入,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在未来的项目管理体系中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建筑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研究,马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4

关键词:行业分类法;技术轨道;有效发明专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92-05

引言

在创新研究中,专利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投入要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通过计算产出弹性衡量创新绩效。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学者们发现,不同行业专利对于生产的作用具有异质性,由于行业特点、获得专利的途径、专利种类等差异,不同行业专利的产出效率不尽相同。1986年,Edwin Mansfield使用美国100个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不同行业专利对诱发创新的作用、产业间和厂商内部专利申请倾向以及专利申请随时间的变动差异。Richard C.Levin等(1987)比较了18个行业过程专利与产品专利的影响,认为除石油精炼外,其余行业产品专利比过程专利更能有效地防止复制模仿。France Malerba和Luigi Orsenigo(1997)根据国外创新活动集中度、对称性、创新企业规模和创新企业制度稳定性,对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不同行业的创新特点。

国内学者也着力于行业差异下专利性质的研究。李新波等(2011)基于1999—2008年中国8个制造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数据发现,在高新技术行业,专利的作用大于标准;而在传统的制造业行业,标准具有显著优势。王燕玲(2011)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1985—2007年的专利数据,分析了低技术制造业在专利总量发展变化上反映出的创新特征。祁延莉等(2012)单独以中国医药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企业专利的申请、实施以及专利战略管理对企业后续的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但存在三四年的滞后期。

然而,精细的分行业研究虽然充分考虑了行业异质性问题,却难以避免两种风险:一种是基于某一个企业或是产业的经验,具有行业特殊性和局限性,很多结论极有可能误导读者或是错误的;另一种是由于所有的企业和产业都不相同,难以寻找统一的经验可以概括借鉴,不存在有用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寻找恰当的行业分类方式,在考虑到行业间专利产出异质性问题的同时,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引入技术轨道理论,综合考虑了企业规模、供应商关系、技术来源及技术战略等四大特征。同时,以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技术轨道理论划分归归集,根据事实数据,总结了技术轨道内部企业的特点,测算了不同技术轨道下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创新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技术轨道理论

(一)技术轨道分类

技术轨道理论是依据主要的技术来源、使用者、获取途径、战略定位、技术路径和行业特征等指标,结合创新管理和技术战略,总结得到的部门分类体系。由Pavitt最先提出,并发展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型、专业化供应商、基于科学和信息密集型五条完整的技术轨道。在本文中,由于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并没有符合信息密集型技术轨道特点的行业,所以只涉及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型、专业化供应商和基于科学四种技术轨道(见下页表1)。

根据Pavitt的分类,供应商主导行业中企业规模一般较小,R&D投入能力和工程能力较差,创新主要来自于供应商提供的仪器和材料;规模密集型行业和专业化供应商行业均属于生产密集型行业,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市场容量增大,进而出现机械生产对于劳动投入的替代,而规模密集型行业,生产相似产品,创新多表现为过程创新,创新来自于机械工业商,自身创新较少,对于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专业化供应商创新表现在产品创新,其通过大客户对产品使用的经验及反馈,主动进行产品的改进升级,产品创新对于企业盈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学的企业多为化学或电子电信行业,创新来源于企业的R&D投入以及科学的快速发展,因而创新投入及创新产出水平高。

(二)技术轨道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四种技术轨道在中国的表现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分别计算了各轨迹行业平均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数量及专利相关数据的均值以及各指标的人均密度水平(见下页表2)。

可以看到,供应商主导行业平均总产值最小,固定资产净值及从业人员数量也处于四种轨迹的平均水平之下,专利相关数量均为四种轨迹中最小,整体实力较弱。相比之下,专业化供应商市场最大,资本投入最大,从业人数最众,专利总量和人均专利密度为四种轨迹中最高,创新能力在四种轨迹中最强。基于科学行业是平均从业人数最少的行业,但其人均产出却居于四种技术轨道首位,人均资产净值居于第二位,人均专利水平也居于第二位,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的产业。而规模密集型从总产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要高于其他技术轨道,但创新能力平平。

根据上述描述性分析,各技术轨道统计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行业特点,与理论分析的轨迹特征基本吻合,反证了理论分析逻辑的有效性。下面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及计量手段,详细研究专利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回归模型设计及实证分析

本文模型扩展了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在投入要素中加入专利相关变量,扩展后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Qi=AKαiLβi·patentγi·eεi (1)

Q、K、L、patent分别代表产出、物质资本投入、劳动资本投入及专利数量。A为常数。α、β、γ分别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劳动的产出弹性和专利的产出弹性。ε为随机误差项。对数化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qit=a+αkit+βlit+γpatit+εit (2)

其中q、k、l、pat分别代表相应变量的对数形式。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专利的产出弹性γ。在对γ的估计中,作者分别加入了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量进行回归。考虑到发明专利是一种根本型创新,表征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发明能力和水平,本文特别关注了发明专利对于制造业的影响。由生产函数设定知,若发明专利系数高于总专利系数,则三种类型专利中,发明专利对于产出的作用高于其他两种专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反之,发明专利对产出的作用较低。此外,为估量专利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影响,本文直接选用有效发明专利,作为发明专利存量,通过比较发明申请与有效发明专利量的产出弹性,研究专利对产出的累积影响。

生产函数中,产出用制造业各行业大中型企业总产值表示,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表示,劳动投入以从业人员数量来表示,其中制造业行业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用工业产出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到2006年的物价水平,分别加入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有效量进行回归分析。总共包括了28个制造业2006—2010年五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及专利数据。下页表3为回归结果。

从四种技术轨道回归结果看,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专利对于制造业产出具有推动作用,但影响程度较低。其中,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产出弹性最大,为0.18,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产出弹性最小,为0.097。

从发明专利申请回归中看,除规模密集型行业外,发明专利申请数弹性与专利申请总数的弹性大小相当,专利类型对于产出的作用无明显差异。规模密集型行业发明专利申请弹性明显减小且不显著,表明了对于此技术轨道,产出的增长几乎不依靠发明专利。这与规模密集型行业主要依靠过程创新及供应商提供生产设备创新的特点一致。

从有效发明专利量回归中看,除基于科学的行业外,其他三种技术轨道的有效发明专利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一结论可以用技术轨道理论进行充分解释。第一,从技术轨道的技术来源和创新战略定位来看,供应商主导企业创新主要来自于行业外部供应商供给,行业内部创新对于生产的推动力较小;规模密集型企业创新来源于生产需求和经验积累,主要为流程创新,对于发明创新的依赖程度低;专业化供应商企业虽然创新能力较强,发明专利对于行业生产也很重要,然而,由于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而国家对于专利保护力度不足,更多的企业采取的是模仿跟随领先企业的做法,这种“山寨”策略,在降低跟随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创新者从发明中获得的利益。此外,中国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准及创新性普遍较低,技术更新快,发明专利开发不足,一项发明的产生难以充分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专利对于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的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于科学行业的回归中,有效发明专利弹性不仅显著,且要高于专利申请系数,其回归的F值与残差也比专利申请回归高,充分说明了对于基于科学的行业来说,发明专利对于产出的贡献远大于其他两种类型专利,且其持续效应更强。这也印证了其以基础研究开发专利为主,利用基础科学开发技术相关产品的技术轨道特点。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证,技术轨道理论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综合分类,不仅能够解决专利异质性带来的产出效率差异问题,而且运用技术轨道理论,能够合理解释这种行业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在技术轨道分类基础上,统计回归结果表明,专利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具有推动作用。对于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专业化供应商行业的影响尤其显著,而发明专利对于化学化工、医药制造业等基于科学的行业贡献要高于其他类型专利,专利对于供应商主导和规模密集型行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尤其是发明专利,对于产出没有显著贡献。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证,技术轨道理论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综合分类,解决了专利异质性带来的产出效率差异问题,得到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根据技术轨道理论的阐述,政府应针对不同的技术轨道,实施差别化的专利政策,提高对供应商主导行业和规模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加强对专业化供应商的专利来源的控制,建立对产品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基于科学的行业与高校、研究所的沟通合作,产学研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Franco Malerba,L.O..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

(6):83-118.

[2] Pavitt,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343-374.

[3] Rrichard C.Levin,A.K.K.,Richard R.Nelson,Sidney G.Winter.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3):783-822.

[4]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76-84.

[5] 李新波,韩伯棠,王宗赐.基于中国制造业标准与专利效益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80-84.

[6] 祁延莉,张杨杨.企业专利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以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98-203.

[7] 王燕玲.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研究[J].统计研究,2011,(4):57-62.

The Output 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Patents Based on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YAO Qiu-shuang

(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heterogeneity problem and find a common conclusion when we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s and the productivity,the author classify China’s 28 industries into four categories,supplier dominated,scale intensive,specialised suppliers and science based,using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patents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vity,especially for specialised suppliers.Invention is much more important for science bused companies than the others.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its Innovation capacity,implement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category.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专利合作网络;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演化机理;社会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05

城市固废的处理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需应对的突出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逐年增长的城市固废处理缺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居民健康隐患[1],另一方面我国处理城市固废的主流方式还是卫生填埋和堆肥,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仅局限于东部大中型城市[2]。相对于传统卫生填埋和堆肥,垃圾焚烧发电不会受制于用地紧缺、二次污染、处理时长和分类困难,因而具有显著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优势,并符合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大战略。然而,垃圾焚烧发电的广泛应用却受到来自技术和资本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中技术制约主要体现于生活垃圾较低的热值和尾气处理技术的不成熟;资本制约反映于较高的初始资本门槛和较差的财务生存能力。这种需求和利用现状的矛盾也说明垃圾发电产业的发展需依托于环保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市政基础建设部门的共同努力,其技术的突破依赖于垃圾发电产业上、下、中游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创新。由此,垃圾发电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在近十年来应运而生。

对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垃圾l电产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共同特征如较高技术、资本密集性和战略地位,还具有其他高技术产业不同的特征如高垄断性、收益机制复杂性、产业空间广阔性、产业链交互性和学习曲线的强效应[2],这种产业阶段和创新特征将会带来垃圾发电产业创新合作和结网过程的差异性,因此对其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分析有利于差异性的挖掘;第二,垃圾发电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先进环保产业方向与其他的低碳能源技术产业具有集聚、结网和合作创新过程上的相似性,而现有文献对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都较少涉及,因此对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可以对其它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基于此,本文借鉴Abino等[3]的研究,运用国际绿色专利(IPC Green Inventory)分类明确垃圾发电专利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共同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其合作网络,从网络整体特征、行动者位置和合作伙伴关系三个典型社会网络特征定性和定量刻画网络,归纳和总结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特征与演化规律,以期对丰富垃圾发电技术乃至其他朝阳新能源产业的合作创新网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 文献综述

对于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主要涵盖演化动因和演化形态两类分析,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专利文献计量、动态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对于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动因, 刘晓燕等[4]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生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指出相应的演化动力是获取互补性资源、提升社会资本、保障组织协同和实现组织创新,并通过IBM专利合作网络的数据挖掘进行了验证。向希尧和裴云龙[5]从邻近性视角分析我国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的中外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结果表明,技术接近性不仅有助于节点之间构筑较短的连接渠道并形成重要的合作关系。

对于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形态,高霞和陈凯华[6]以我国ICT产业的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网络以分析网络的动力学机制和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ICT领域的专利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特征。叶春霞等[7]通过1985到2010年的26 731条企业间合作专利数据构建网络分析了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企业间专利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逐渐凸显,但还未突破技术领域或行业的限制,最大子群多呈现星状结构。

总体来看,无论是演化动因或演化形态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对于网络层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动力或形态,而对组织自我中心的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研究不足。而核心组织对创新网络的演化结构的影响显著,这主要是通过网络位置影响组织的吸收和学习能力,进而影响网络创新速率及绩效[8]。此外,现有研究也较少关注组织间关系的演化特征,而组织间关系层与组织层和网络层都是网络动态演化的表征对象,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或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整体网、行动者位置和合作伙伴关系三个维度研究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这分别对应了专利合作网络的网络层、组织层和组织间关系层:整体网分析是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形成对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增长和连接机制的认知;行动者位置分析是从节点属性以及变化的视角分析网络连接机制形成的中心性组织,以探索核心组织在网络演化中的主动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分析则反映了连接机制的内在属性,这结合整体网和行动者位置特征分析构成了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内部动态过程的综合刻画。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专利合作网络的构建一般是基于合作申请、购买、转让或交叉许可专利的数据。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不仅是对组织合作创新成果全面的、客观的反映,也是现有研究中构建专利合作网络普遍采用的指标,因此,选取联合专利申请数据作为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内首家专利电子商务平台佰腾网。佰腾数据库是国家工信部认命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该平台已成为国内应用范围最广、功能最全的专利信息应用品台。选取佰腾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具有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以及检索内容的全面及时性。企业所有制的数据来源于年报或企业网站及其新闻,企业所属行业则从企业网站、新闻,或年报与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信息的对应关系所得。

在对垃圾发电技术IPC代码的确认上,借鉴Albino等[3]的低碳能源技术专利代码表对垃圾发热技术的IPC代码界定,输入佰腾数据库检索,下载包括专利号、名称、申请日期、分类号、申请权人、摘要数据,通过对申请权人字段设置函数处理确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最终获取的垃圾发电技术领域专利数量为30 934,其中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为2 838。依据现有文献,对初筛的合作专利做进一步样本删除:排除其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两方联合申请专利的条目,仅保留组织与组织间的专利条目 ,如专利申请权人仅包含母子关系组织也予以删除以排除母子机构因业绩需要、成本分担等非创新驱动因素的影响。条件筛选后的垃圾发电领域合作专利数量为191,其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垃圾发电技术合作专利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对垃圾发电领域的鼓励程度,2011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垃圾发电产业的相关激励政策,这使合作专利从2011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而在2015年的下降也可能源于公众对垃圾发电项目频发的抗议事件,这使一些垃圾发电项目搁浅从而对其研发热情带来负面影响。

(二)网络构建

将垃圾发电技术领域的合作专利逐一生成包含所有年份的邻接矩阵,这是以专利号为列、组织名称为行而形成的2模矩阵,即事件/行动者矩阵;2模矩阵再通过如图2所示的转化形成组织/组织的1模矩阵。进一步观察数据得到合作专利的起始年份通常为2006年,将数据区间定为2006至2015年。由于专利合作关系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而国内外相关文献中通常以3~5年为窗口期,考虑到垃圾发电技术的新兴性,整体样本量相对于成熟行业偏少,因此选取5年为时间窗口(t-2年,t-1年,t年,t+1年,t+2年)生成t年的邻接矩阵,这包括对相应年份数据的筛选以及重叠组织的合并;由于2006年和2007年样本数据很少,因此将2006年和2007年数据合并为1年,由此生成2009-2013年的@合作网络。

(三)方法

基于本文对整体网、行动者位置和合作关系演化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运用UCINET和Netdraw可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UCINET是以矩阵运算和图论为基础对社会网络进行多种量化运算的主要工具,具有菜单驱动和强大矩阵分析的功能,是学者分析网络演化运用的主要方法,因此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具有适用性,而netdraw的可视化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有效辅助工具,针对网络特征的演化提供了直观的分析。

对于整体网络特征的分析,主要参考Watts[9]的做法,运用UCINET计算出聚集系数和平均特征路径长度,并与随机网络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判断;而对无标度网络特征的判断则是基于Barabási和Réka[10]对于无标度网络幂律分布的界定,参考国内学者马艳艳等[11]的研究,通过幂律分布的散点图和OLS回归进行判断。对于行动者位置特征,参考M’Chirgui[12]研究,结合中心性分析和社会网络的可视化化分析,计算度数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排名前5位的组织及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同时运用网络结构拓扑图对专利合作网络的属性变量(组织性质、组织行业、组织所有制)赋值生成颜色和形状的对应,从而区分网络中不同属性节点的关系模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作为行动者位置分析的直观呈现;对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分析,首先是通过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对于合作关系的属性变量关系强度的赋值生成线条强度的对应,从而区分网络中不同合作关系属性节点的演化,再通过Jaffer[13]的技术邻近性公式间接计算合作双方的技术距离,并对合作网络逐年的平均技术距离变化趋势加以刻画。技术距离表达如下:

TD ij=1-∑ kF ikF jk/[(∑ kF\+2 ik)(∑ kF\+2 jk)]\+\{1/2\} (1)

其中,TD ij表示企业i与合作伙伴j之间的技术距离;k是技术类别,指代企业i与合作伙伴j在观察年t前四年(t-5至t-1年)内所申请的所有专利IPC代码前4位的技术领域;F ik为企业i在第k类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数量,F jk为合作伙伴j在第k类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数量。TD ij越接近0,表明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距离约小,该数值越接近1,表明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距离越大。由于存在一个组织与多个组织合作的情况,因此对每个组织计算其平均技术距离。

三、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结构演化

(一)整体网络特征

表1列出了2009年至2013年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基本网络属性指标(节点数Nodes、连接数Ties、平均度Avg.D、密度D)以及整体网指标(集聚系数C1、同等规模随机网集聚系数C2、平均特征途径长度Path以及小世界系数C1/Path)。

可以看出,密度和平均度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网络变得逐渐密集。从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的集聚系数C1与同等规模随机网络的集聚系数C2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普遍大于后者;同时,观察平均特征途径长度Path可得,平均特征途径长度较小。然而,由小世界系数(C1/Path)普遍小于1可以看出,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网络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但还不能将其判断为小世界网络[14]。这与叶春霞[7]对中国企业间专利合作网络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网络中的最大子群可能具有小世界性特征,但是整体网络结构还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网络中信息传递,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速度。

进一步判断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是否具无标度网络特征,这是通过节点中心度的幂分布检验。具体而言,需将节点中心度和其在网络中的排序在双对数坐标下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并结合图形判断系数的显著性和拟合曲线是否符幂律分布[11]。表2显示出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lnX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系数t检验,模拟合优度均高于0.8,F值也在1%的水平下显著。

同时,散点图也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征(图3)。从2009年和2013两年的节点中心度及其排序的双对数回归散点图的对比来看, “厚尾”特征在2013年更加明显,即节点中心度的幂律分布特征逐渐凸显,这表明低碳能源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即网络中少数称之为Hub的节点组织拥有较多的连接,而大多数组织只有很少量的连接。这证实了Savin和Egbetokun[14]的观点,说明新兴行业中研发网络的度分布具有非均匀性,这可以解释为企业在研发网络的初创阶段具有更大的外部知识吸收倾向和更高的研发合作关系流动性,因此限制了网络中具有较大度分布节点的数量。

从网络整体结构的演化特征来看,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呈网络规模逐步扩大、密度逐步提高的特征;然而,专利合作网络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却不能划归为小世界网络,这说明整体网络结构还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网络中信息传递和知识溢出的速度;另一方面,节点中心度逐渐趋近于幂律分布,这意味着存在一些核心组织,这些核心组织的行动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网络连接数量的增加,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或知识流动的速度。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核心组织进行甄别,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关键特征,由此引出对行动者位置特征的分析。

(二)行动者位置特征

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无标度特征已经说明一些核心节点在网络中扮演关键角色,对合作伙伴乃至整个合作网络的创新绩效施加影响,而中心性分析则对这些关键组织的演化特征进行刻画。

度数中心性反映的是组织合作伙伴的数量,其值越大反映出组织在网络中的焦点地位,而较小的度数中心度则意味着组织在网络中的边缘位置。而中介中心度则是指特定组织位于其他组织捷径上的程度,也反映了组织占据结构洞的程度;中介中心度越高意味着组织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程度越高。表3列出了垃圾发电技术在2006-2010、2011-2015两个时间窗口所生成的专利合作网络的前五位度数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组织。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银光聚银化工集团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在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专利合作网络均属于前5位的度数中心度组织,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在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专利合作网络均属于前5位的中介中心度组织。这说明垃圾发电技术研发准入门槛很高,例如仅每吨城市固废发电产能的初始投资额就高达2000万至7500万[2],而且其原材料供应难度大、产业链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国家的补贴政策也缺位,只有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银光聚银化工集团以及中国矿业大学这些最早涉足固废利用研究、且最具实力的国有企业及科研院校才具备领先的合作研发能力并保持持续的优势。特别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两类中心性指标以及不同时间段上均具有领先地位,这揭示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大型能源供应行业的央企在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中具有信息控制和资源利用的多重优势,在网络的生成、技术路径的发展和技术边界的推进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与M’Chirgui[12]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合作研发网络中的先行者倾向于维持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并对技术发展路径施加重要影响。

对于关键位置行动者及其变化的甄别只反映了这些组织的演化特征,而其属性还需要借助UCINET软件的可视化分析Netdraw,主要是通过对专利合作网络的属性变量(组织性质、组织行业)进行赋值,再对赋值关系进行形状的对应,从而生成不同属性节点的关系模式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的专利合作网络图谱。由图4中(a)和(b)的对比可以看出,垃圾发电研发网络的行业覆盖面中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大幅提高,这也符合垃圾发电技术的学科交叉性、强外部效应性、投入风险大、技术复杂性与市场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从代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圆圈符号的边框宽度可以看出,高校作为网络中的知识信息枢纽的地位逐渐提升,这与近年来国家对垃圾发电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与产学研合作程度的加强相关;关键行动者由于资本门槛的限制,并没有发生很大程度的更替,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组织具有较大的重合率,而克服产业发展关键瓶颈的技术研发需求使得关键行动者中科研院所占比具有大幅提高。此外,二类中心性组织的重合均是能源开发和供应行业的大型国企,如中国石油化工和神华集团,这类企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使其持续地位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中心度较高的组织在行业分布上发生了变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企业比重有所下降,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能源需求企业、供应商企业和研发企业响应“十二五规划”参与到垃圾发电技术研发网络中,解决诸如二f英排放、酸性气体和垃圾渗出液处理等关键技术难题。总体而言,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反映出垃圾发电产业的逐渐完善。

(三)合作伙伴关系特征

关系强度和技术邻近性是二元关系中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对于关系强度,参考现有文献用合作次数度量,这反映于图4中的线条强度。可见,2013年的合作网络中线条强度相比2009年的合作网络线条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加强,说明合作伙伴关系的强化。对于技术距离,将逐年的平均技术距离变化趋势反映于图5,可看出,合作双方的技术距离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组织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大技术和知识互补性的组织作为合作对象。这验证了刘晓燕等[4]的结论,说明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创生阶段,其演化的动力在于获取互补性资源。

四、结 论

本文对垃圾发电技术专利合作网络的系统描述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其理论意义在于从网络结构、节点位置和合作关系三重视角联合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这丰富了现有研究仅从单一视角进行的分析,可以全面揭示网络知识流通效率、中心行动者权力来源和创新协作机制的效果,这为知识有效扩散的预测以及专利合作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和促进机制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应用价值在于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分析@合作网络发展阶段,并揭示合作创新网络有效性提升的方法,这对其它技术领域的相关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垃圾发电专利合作网络整体结构表现为无标度网络的特征,这种网络的典型特征在于同时显现出针对随机故障的鲁棒性和蓄意攻击的脆弱性。这意味着国家要重点培植核心节点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考虑到网络中具有持续性核心地位的组织多为大型央企,这类企业较易受制于创新路径的锁定,也倾向避免对自身权威地位的挑战,因此,需要预防这类企业创新活力的匮乏对垃圾发电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二,行动者中心性的分析甄别了不同中心度指标下的核心组织的变化及其属性,这结合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的分析,说明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心行动者需要采取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对于度数中心度较大的组织,可以通过提高对于其攻克诸如尾气处理和热值等关键技术的奖励标准,引导更多的国际合作来提高@些具备技术实力企业的引进、吸收和消化能力;对于中间中介度较大的组织,则需加强其作为信息知识枢纽的作用,促成行业协会、战略联盟等平台的构建等来扩大具有中介地位组织的信息知识扩散范围;对于网络的边缘组织,则应考虑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以免于这些具有创新活力和灵活性的组织的创新活动因垃圾发电技术领域所需的高资本门槛而被扼杀于摇篮中。

第三,行动者中心性的分析甄别了不同中心度指标下的核心组织的变化及其属性,这结合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的分析,说明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心行动者需要采取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对于度数中心度较大的组织,可以通过提高对于其攻克诸如尾气处理和热值等关键技术的奖励标准,引导更多的国际合作来提高这些具备技术实力企业的引进、吸收和消化能力;对于中间中介度较大的组织,则需加强其作为信息知识枢纽的作用,促成行业协会、战略联盟等平台的构建等来扩大具有中介地位组织的信息知识扩散范围;对于网络的边缘组织,则应考虑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以免于这些具有创新活力和灵活性的组织的创新活动因垃圾发电技术领域所需的高资本门槛而被扼杀于摇篮中。

[参考文献]

[1]Zhao X.G., Jiang G.W., Li A., Li Y. Technology, cost, a performance of waste-to-energy incineration industry in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55:115-130.

[2]Li Y., Zhao X.G., Li Y.B., Li X.Y. Waste incineration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China[J].Waste Management, 2015,46:234-241.

[3]Albino V., Ardito L., Dangelico R.M., Petruzzelli A.M.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 A patent analysis[J]. Applied Energy, 2014,135:836-854.

[4]刘晓燕,阮平南,李非凡.基于专利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挖掘[J].中国科技论坛,2014(3):136-141.

[5]向希尧,裴云龙.跨国专利合作网络中技术接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15,28(1):111-121.

[6]高 霞,陈凯华.专利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的复杂网络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6):28-36.

[7]叶春霞,余 翔,李 卫.中国企业间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及小世界性分析: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J].情报科学,2015,33(2):85-90,104.

[8]石乘齐,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评述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156-160.

[9]Watts D. Networks, dynamics, and 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J]. Economic Science,2006(6):86-96.

[10]Barabási Albert-László, Réka Albert.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 Science,286(5439):509-512.

[11]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专利被企业引用网络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科研管理,2012,33(6):92-99.

[12]M’Chirgui, Zouhaer. Dynamics of R&D networked relationships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smart card field[J]. Research Policy,2009,38(9):1453-1467.

[13]Jaffer A.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84-1001.

[14]Savin I. Egbetokun A.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s from R&D cooperation with endogenous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16,64:82-103.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Waste-to-Energy

Technology Patent Collaboration Networks

YE Jian-mu, MA Ding, ZHANG Ya-rui

(School of Management, WUT,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applies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s well a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evolution of Waste-to-Energy (WTE) technologies in terms of global network properties, major actors’ centrality and collaboration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data-set covering joint filing patents pertaining to waste heat over the period 2006-2015,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overall WTE innovation network exhibits the properties of BA scale-free network with minority organizations linking to abundant organizations. A large fraction of major actors represent the first-movers in the WTE research and still control the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The collaboration relationships have moved toward the increased degree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larger technological distance. Overall, the evolution of WTE innovation network features a young state of industry with high regime dependence. Finally, some thoughts are given to shed light on benign development of WTE innovation network.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6

1.澳门知识产权法律的本地化及其动因

澳门法律本地化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其知识产权法律的本地化,并建立澳门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澳门原没有本地独立的知识产权法,而是延伸适用葡萄牙的知识产权法来调整其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对葡萄牙法律有很强依赖性的非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与回归后澳门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澳门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延续性,更好地促进澳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回归前的过渡期内,制定符合基本法规定的,与澳门社会特点及其他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体现一定继承性和一定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澳门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完全有必要的。回归的日子日益临近,实现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澳门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基本原则

澳门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为澳门知识产权法律实现本地化确定了基本原则,从而将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工作纳入了基本法设置的轨道,这是由澳门基本法在澳门具有“小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

首先,澳门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予以保留。但是,只有澳门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即是由澳门立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才予保留。非澳门原有,仅仅是直接搬用的葡萄牙知识产权法律,则不在保留之列。

复次,经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或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原法不予保留。

再次,通过葡萄牙政府批准而适用于澳门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或地区性条约,在澳门回归祖国后,是否继续适用,由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澳门基本法第138条的规定, 在征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作出决定或者授权、协助特区政府作出适当安排。

最后,据澳门基本法第145条的规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确认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澳门原有知识产权法律,如以后发现有与澳门基本法相抵触的,可依照基本法规定和法定程序修改或停止生效。

3.澳门知识产权法律发展趋势之前瞻

澳门是一个面积仅有23.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属于典型的小海岛微型经济模式。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澳门经济经过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旅游业、建筑地产业和金融业为四大支柱的产业结构。其特点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工厂为中小型企业。澳门经济的这种状况及其产业结构的这种特点对其知识产权制度运行模式的选择,特别是与企业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的专利制度,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其知识产权法律实现本地化所依据的基本“区情”和经济基础。

从澳门与香港的关系来看,香港的经验值得澳门借鉴。澳门与香港地理位置邻近,一水相隔,同属自由港,社会制度相同,历史传统亦有相似之处,两地的经济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4年澳门的商品进口中有30.35%来源于香港,占该年第一位;其商品出口有11.18%输往香港,占第四位。为此,借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知识产权法律本地化的许多成功经验,制定与香港知识产权制度相协调的澳门知识产权法,从而为两地的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保驾护航,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有利于节约法律资源,降低立法成本,减小工作难度,早日实现知识产权法律之本地化。

二、澳门专利制度运行模式及立法体例的选择

(一)澳门专利制度运行模式的设置

1.澳门现行专利制度的运行模式

现行澳门专利法适用的是于1959年延伸到澳门的葡萄牙1940年《工业产权法典》,该法典已于1995年6月1日起在葡萄牙失效,但在澳门除商标法部分外仍然有效。澳门没有建立专利授权制度,也没有建立如回归前的香港那样的专利注册制度。专利申请人得直接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提出专利申请,或者通过澳门经济司向其提出,待该申请书相继在《葡萄牙工业产权公报》、《澳门政府公报》上公布并获得葡萄牙工业产权署的专利授权后,便在澳门也获得如同在葡萄牙一样的权利。另外,在葡萄牙获得的专利权也可延伸到澳门,但非自动延伸,需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申请并由其决定和批准。而且这种延伸至澳门的专利没有独立性,即它一旦在葡萄牙被撤销或期限届满,则它在澳门也不受保护。

可见,澳门既没有独立的专利法,也没有独立的专利制度。在澳门回归祖国后,其专利制度的运行模式应如何设置,是专利法实现本地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2.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建立专利保护制度

在诸知识产权法中,专利法的技术性最强,专利制度最为复杂,专利保护的成本也最高。因此,是否建立专利制度,是建立独立的专制制度,还是建立依赖于其他专利机关的非独立的专利制度,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澳门基本法第124条第1款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科学技术政策,依法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专利和发明创造。”这为澳门实现专利法律的本地化以及建立澳门自己的专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澳门的经济结构中,尽管以第三产业为主,但是,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占居重要地位。而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技术产业,又被认为是在1999 年后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的基础。因此,设置一种鼓励技术创新、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进步的专利机制,是澳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使澳门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3.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宜建立独立的专利授权机制

4.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利制度可采用注册制的运行模式并以纳入内地专利制度体系为宜

笔者以为,澳门完全可以参照香港的成功作法,在澳门也建立一种注册其他专利机关实质审查并授权的专利制度。由于在澳门回归后,根据澳门基本法的规定和“一国两制”的精神建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样,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澳门在建立新专利制度时应反映这种地位上的变化,因此,以选择注册中国专利机关实质审查并授权的专利为最佳选择,依《专利合作条约》(pct)进行与澳门有关的专利国际申请时,当以中国专利机关为受理局或指定局。当然,这也是完全符合澳门的根本利益的,因为澳门与内地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澳门对内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内地的经济建设对澳门有重大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澳门回归后,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种联系只会加强。因此,澳门新专利制度非常有必要与中国内地专利制度相协调,以适应这种经济上的密切联系。

(二)澳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运行模式和设置

1.澳门现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的运行模式

澳门保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本地没有注册制度,而是由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注册的。注册后获得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用权自然延伸至澳门,即在澳门也享有和葡萄牙一样的专有使用权。而且,在外观设计完成之后未注册之前,设计人还可享有版权法给予的版权保护。

2.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建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有利于保护只具有短期商业价值且创造性低的实用物,并能以较低的费用和较快的时间获得法律授予的专用权,因而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由于澳门的经济结构中以出口加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所以,这类制度特别适合澳门的情况,也更能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考虑,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突出实用性,且能增加产品之美感,乐于为消费者接受,从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发展国内外贸易也极其有利。

实际上,澳门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需求也远高于发明。从1985年到1998年,澳门向中国专利局共提交了93件专利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共85 件,占其申请总量的91%;专利授权中,澳门共获授权36件,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共35件,占97%。由此可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之必要。

3.澳门特别行政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可选择登记制的运行模式

正是由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技术含量少,创造性低,经济价值小,世界各国在授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用权时,都采取不进行实质审查只进行形式审查并直接予以登记的制度。澳门本来就没有进行实质审查之传统,也无足够力量,亦无实质审查之必要。因此,承继国际传统,吸纳各国、各地区成功经验,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制度选择登记制的运行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利立法体例之选择

世界各国、各地区专利制度的建立和专利法的内容都是由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技术状况所决定的。所以,各国、各地区的专利法存在差别,表现在具体的立法上,便出现了不同的立法体例。如英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不保护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法单列;美国专利法保护发明、外观设计和植物品种,不保护实用新型;法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法单列;德国专利法只保护发明,实用新型法和外观设计法单列;葡萄牙的《工业产权法典》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是,发明和后二者之间在授权程序、条件、权利内容等各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等等。在“一国两制”下,我国各区域的专利立法也各有特色,大陆和台湾都在一部专利法中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实践证明,这种立法体例有其弊端,很难说是其立法模式之优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条例》保护标准专利和短期专利,外观设计另设专门法。

前已述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宜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从继承传统来看,也依这三者在澳门授权途径之不同,有必要分开立法,各设专门法保护。这也是符合各国、各地区之立法潮流的。但从与我国其他区域专利制度相协调之要求来考虑,制定一部三位一体的专利法,亦无不可。

三、澳门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1.澳门现行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澳门原来也没有自己的商标法,和其专利法一样,直接适用葡萄牙的《工业产权法典》,亦无权进行商标注册。这和香港一直有自己的商标法以及商标注册制度是不同的。若想在澳门获得商标专用权,需向葡萄牙工业产权署提出申请,核准注册后,即在澳门也获得专有使用权。但在澳门回归后,这种情况必须终止,这是澳门基本法的要求,也是澳门地位变化的必然结果。

2.澳门商标法本地化的法律依据

在商标法律方面,尽管澳门基本法没有专门提到到“商标”制度方面的问题,但该法第114 条规定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工商业的发展政策”,“改善经济环境和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投资和技术进步,并开发新产业和新市场”,可以看作商标法律本地化的法律依据。因为,商标法是“工商业的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之一,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改善经济环境和提供法律保障”的措施之一。事实上,也正是商标制度对经济建设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各项经济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1995年11 月6日,澳门总督韦奇立法令, 公布了旨在规范商标注册及其保护的第56/95/m号法令。该法令赋予了澳门经济司核准注册商标的权力,从而使澳门商标制度得以首先实现本地化。

3.澳门现行商标注册制度的运行模式

根据澳门第56/95/m号法令的规定,申请商标注册的请求书应向澳门经济司提交,在经济司收到注册请求及对拟申请商标的产品或服务作出分类后,将其公布于《澳门政府公报》上,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异议期或法定的异议程序后,由经济司对该申请予以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审查申请之商品、将之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以及类似产品或服务之商标或已注册商标相比较,对符合该法令规定的,给予商标注册,并发给注册证。在澳门注册的商标权人,还可通过《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规定的途径,由申请人提出国际商标注册的请求以确保其商标受该协定之缔约国的法律保护。申请书应向经济司提交并由其转交给国际局,或直接向国际局提交,之后再由国际局转入各国国内阶段。该协定缔约国国民亦可依该协定的规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以实现其商标在澳门获得法律保护。

该法令对其生效前还未处理完的事项或商标续展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该法令第83条规定,萄国工业产权署准予适用澳门之商标,在准予之期间内维持其完全有效,但其续展则须遵守本法规之规定。至此,在澳门建立了完整而独立的商标制度。

四、澳门版权制度运行模式与设置

1.澳门现行版权制度的运行模式

2.澳门特别行政区宜建立版权保护制度

从澳门的文化状况来看,近400多年以来,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中介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使其拥有既不同于香港,更不同于内地的丰富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许多珍贵的艺术宝藏。特别是澳门与葡语及拉丁语系国家之间,不仅有着传统的经贸联系,文化的交流也从未间断,更丰富了澳门文化的内容。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需要版权法律的保护,也惟有提供完善的版权保护,其文化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而澳门本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呼唤完整的版权保护机制。目前,澳门坚持定期出版的文化学术刊物达十几种之多,每年出版的本地中葡学者的著作也不下数十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匡汉教授在谈到澳门的文学创作活动时说到,澳门有一支老、中、青搭配的创作队伍,澳门每平方公里就有两位诗人,若按人口百分比来计算,其拥有作家和诗人的人数或许以列入世界之最。可见,建立澳门自己的版权制度,以保护和促进其欣欣向荣的文学艺术创作局面,是不可或缺的。

3.澳门特别行政区版权制度运行模式的设置

澳门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在设置新版权制度时,应建立开放性的运行模式。因此,和香港版权制度一样,采取普通优惠原则,对世界上任何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均给予版权保护,既有必要,也力所能及。同时,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其版权制度又应该是最先进的。如在版权法中设置计算机程序的翻译权、在计算机互联网络(如internet)上的传输权、数据库的专有使用权、书面形式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及绘画艺术作品等的传播权等;又如在侵权行为的处罚机制中,可实行无过错或过错推定原则,加重侵权人的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处以严厉的处罚,加强边境保护措施,等等。从而建立一套既具有本地特色,适应自身发展之需求,又体现国际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先进的版权保护制度,并为与之有版权贸易往来的各国、各地区的版权人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

五、结束语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专利 商标 商业秘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如何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知识产权资源在企业优化配置,企业发展这一“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方国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特别注重开发、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全方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已成为它们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获取巨额利润的法宝。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论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这一术语对我国不少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有关,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尚属浅层次的。我国有关学者将它简单定义为: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它具有以下特点:

1.法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依托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它与智力成果不能等同,具有依法确认的特点,而且,确认后的知识产权的利用、管理、保护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其每一步利用都必须置于法律规范的制约之下,法律规范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行为规则;另外,法律规范对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又具有可靠的保障作用。

2.保密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济战略直接相关,它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经济和科技情报分析、市场预测、新产品动向,以及经营者在某一阶段的经营战略意图,如果被企业竞争对手掌握,将对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保密性的特点。

3.时间性和地域性。这是由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特点所决定的。与某一知识产权战略相应的知识产权期限届满或因故提前终止,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就应提前调整,同时,企业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应考虑到知识产权的权利产生地,这一点对于企业实施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是极端重要的,今年来我国许多著名品牌在国外屡遭“抢注”,蒙受巨大损失,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4.整体上的非独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属于企业经营发展的一部分,其目标的实施与企业其他战略往往是相互包含、相互交错的,单纯地运用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跨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当然其立足点还是法律和经济两面。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在运做上却是十分具体的,可从知识产权权利内容及对权利的管理、利用、保护几方面加以分类:从其权利内容上分类,可分为企业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从对企业的运做分类,可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利用战略、价值化战略、保护战略等。这些主要涉及的是工业技术问题或企业管理问题而非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在此不多加讨论,这里要讨论的是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战略中与法有关的问题。

二、企业常用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

说到知识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战略决策问题,我们的许多企业都不感兴趣,这和知识产权战略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误区有关。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常认为,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才需要考虑知识产权战略问题,专利技术一定是高科技的技术。其实知识产权的战略策略人人可谈,人人可用。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战略,小企业有小企业的战略。就大家最不敢高攀的专利而言,有需要巨额投资,联合攻关才能完成的尖端专利技术,也有一般技术人员甚至能工巧匠稍动脑筋就能完成的小发明。高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小专利一样可以创出大市场,我国广东省小专利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说明了并非大企业才有资格谈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专利战略的具体运用。专利战略的制定是“量体裁衣”的过程,“体”是企业自身的情况,企业特定的发展规划,自然,不同企业的专利战略应该是各有千秋的。但是如何从企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形成专利战略决策,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要素的。

(1)形成正确的专利战略意识。首先当然是要重视专利,正视专利的重要性后,进而要意识到专利战略应该立足于全局,立足于长远。

(2)构建以专利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机制。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有两种常见的致命缺陷:一是决策的主观随意,二是“人走茶凉”。科学完善的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专利事务的战略意义当然也要在企业经营机制的构建中得以体现,构建一个以专利为基础的决策机制和以专利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机制非常重要。

(3)营造适宜专利事物发展的外部环境 专利事务在企业经营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可以解决企业的“生死”,因此营造一种适宜企业发展的专利环境也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的任务,应成为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营造一个适宜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何为适宜的法律环境?概而言之,就是有力但又不过分苛刻的专利法律保护。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借鉴的基础上的,过分苛刻的专利法律保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企业利益的严密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的。因此,企业应以专门的力量或联合的力量来影响立法工作,在法律中反映自己的要求。外国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非常注重这一点,他们投入可观的金钱和人力,通过各方式影响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十分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二是建立专利战略联盟。“6C”联盟向中国DVD厂家收取专利使用费的事件使得许多国人从睡梦中惊醒。这些公司并不是单枪匹马作战,而是组成了一个联盟,使我们认识到了组建专利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不管企业的技术实力有多么雄厚,想要拥有相关技术的全部专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是多个企业之间各自拥有部分专利权,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足见专利联盟可以实施各自的专利技术以降低各自的成本,提高效益;对外采取统一的行动维护专利权,又可以收到单一行动难以企及的效果;一个联盟甚至可以借助其力量达到影响目标市场的竞争结构的效果。我国在专利事务上的联盟还很少见,而我国企业的专利实力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面对这些大企业向我们展开的凌厉的专利战,单打独斗只能是以卵击石。

总之,企业应当从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专利事务,充分发挥专利的作用,将专利纳入整体的战略之中,以专利立足,以专利取胜。

参考文献:

[1]沈志澄.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实践[J].国际商务研究,2004,5:7-10.

专利制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

一、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初创时期管理不太规范,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的阶段,企业通常急于为其主导产品打开市场,销售量低,收入和利润都较低,同时,主要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岗位编制等尚不稳定,职责划分不清,常常存在一人多职或职责交叉的现象,业主通常以自身摸索的经验进行管理,随意性大;管理组织机构过于简单,员工的忠诚度也不高,许多员工抱着打工的心理,主导员工往往是创业热情。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工作,就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珍惜这份工作,把自己的本领都展示出来。因此,初创时期员工的工作绩效必须同薪酬挂钩,企业要制定易于理解、易于计算收益的薪酬方案,建立多层次人员薪酬制度管理的激励模式。

二、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管理的设计

(一)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企业管理人员划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于这三类管理人员薪酬管理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是由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所决定。基层管理人员是公司战略的最终落实者,公司政策能否得到执行,公司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业务范围能否不断扩大,效益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和能否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不仅是员工行为的示范,而且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模式:基本薪金+奖金+福利。基本薪金的确定可采取职位等级工资制,职位等级的晋升要体现其管理能力、管理责任、管理难度和管理业绩。奖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业绩水平,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有利于改善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拉近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距离。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福利计划也要体现其特点,在素质要求方面,为基层管理人员设计一些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计划,帮助基层管理人员提高技术技能。根据基层管理人员是一线管理人员的特点,管理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家庭,因此,要有意识地增加服务利项目,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家庭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基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如何通过薪酬管理,改善其工作绩效,提高其管理职能上。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具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职称,并在相关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是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工作时间无法估算,工作压力大,市场价格高。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可采用多种模式:如高薪资模式、较高薪资+奖金模式、较高薪资+科技成果提成模式、科研项目承包模式、薪资+股权激励模式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应注意注重激励,鼓励创新,除了外在薪酬福利外,必须重视内在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如工作成就感、满意度。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实行多样性,灵活性的激励形式,薪酬福利设计中重点关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实际工作效果的考核。

(三)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销售人员是企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人员,他们相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其独特性。工作业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过程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业绩不稳定,波动性大。在设计初创期销售人员的激励模式时要考虑几种因素:(1)由于属于刚刚成立的企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吸引力不是很高,能够吸引到的员工恐怕都是一些尚未积累销售经验的年轻人。(2)销售人员能够到公司一方面是希望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成为创业的功臣。(3)由于对企业的未来和老总的诚信没有十足的信心,销售人员更看重短期的激励。(4)企业的市场经验缺乏,销售人员更多的依靠单兵作战。

根据初创期的特点,销售人员激励宜采取在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构成上,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固定薪酬模式,或者是采取“高固定,低奖金/提成”的模式,因为这个时候,企业产品刚刚上市,产品没有什么知名度,产品销售风险性很高,销售人员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市场回报,因此,这个时候就不能让销售人员来承担风险。这种薪酬设计模式突出的是分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激励销售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薪酬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上,可以淡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销售的风险程度逐渐降低,销售额处于增加时期,这时,企业就可以适当降低销售人员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也即基本薪酬部分,提高浮动部分,即奖金或提成部分,以鼓励销售人员更为积极地扩大销售份额,增加销售额。综述,销售人员薪酬激励模式设计的核心在于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在选择薪酬激励方案时要慎重评价各种方案。

三、初创时期特殊岗位薪酬设计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受到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岗位设置考虑的重点是精简实用,尤其是特殊岗位,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2.对中小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寻找和留住核心员工,在特殊岗位的人员招聘上要以择优录用为原则,人才的选用要注重其潜能,招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技能,更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道德诚信、企业的忠诚度,如果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选聘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3.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本企业的特点,要避免人有我有,人无我也要有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薪酬制度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初始阶段采用岗位奖励工资或岗位等级工资作为主要的分配形式,以员工持股作为辅助分配形式,这样可以使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彼此同甘苦共命运,以企业的发展为唯一选择,推动企业加速前进。

4.在薪酬设计时,还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政府的政策导向、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发展的目标计划及与薪酬相关的员工福利计划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建设含义范文 下一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