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2-24 02:47:06

专利申请申请书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本规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复议申请、审理复议案件、作出复议决定,适用本规程。

第三条国家知识产权局法律事务处(以下简称法律事务处)负责行政复议的具体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部门及人员调查取证,调阅有关文档和资料;

(三)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

(四)拟订、制作和发送复议法律文书;

(五)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

第四条国家知识产权局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

第二章申请复议的范围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复议:

(一)专利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其申请不服的;

(二)专利申请人对申请日的确定有争议的;

(三)专利申请人对视为未要求优先权不服的;

(四)专利申请人对其专利申请按保密专利申请处理或者不按保密专利申请处理不服的;

(五)专利申请人对专利申请视为撤回不服的;

(六)专利申请人对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的权利不服的;

(七)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终止不服的;

(八)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因耽误有关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请求恢复权利而不予恢复的;

(九)专利权人对给予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

(十)强制许可请求人对终止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的;

(十一)国际申请的申请人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一百零二条终止其国际专利申请不服的;

(十二)国际申请的申请人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一百一十五条所作复查决定不服的;

(十三)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布图设计申请不服的;

(十四)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布图设计申请视为撤回不服的;

(十五)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布图设计权利人因耽误有关期限造成权利丧失,请求恢复权利而不予恢复的;

(十六)布图设计权利人对非自愿许可决定不服的;

(十七)布图设计权利人、被控侵权人对侵犯布图设计专有权所作行政处罚不服的;

(十八)专利机构对撤销其机构的处罚不服的;

(十九)专利人对吊销其《专利人资格证书》的处罚不服的;

(二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六条对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一)专利申请人对驳回专利申请的决定不服的;

(二)专利申请人对复审决定不服的;

(三)专利权人和无效宣告请求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就无效宣告请求所作决定不服的;

(四)专利权人或实施强制许可的被许可人对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的裁决不服的;

(五)国际申请的申请人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国际申请的受理单位、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所作决定不服的;

(六)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驳回登记申请的决定不服的;

(七)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复审决定不服的;

(八)布图设计权利人对撤销布图设计登记的决定不服的;

(九)布图设计权利人、非自愿许可取得人对非自愿许可报酬的裁决不服的;

(十)布图设计权利人、被控侵权人对布图设计专有权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不服的。

第三章复议参加人

第七条依照本规程申请复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复议申请人。

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时,其权利或者利益受到损害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复议程序中的被申请人。

第八条对涉及共有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应当由共有人共同提出复议申请。

第九条复议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人代为参加复议。

第四章申请与受理

第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前款所述期限的,该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一条有权申请复议的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不得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复议申请后,发现当事人在受理复议申请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且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驳回复议申请。

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复议,申请已经受理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申请复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布图设计权利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必要的证据;

(三)属于申请复议的范围;

(四)在规定的申请复议期限内。

第十三条申请复议应提交复议申请书一式两份,并附具必要的证据材料。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书面形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应附具该文书或者其复印件。

委托人的,应附具授权委托书。

第十四条复议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名称、通信地址;

(二)具体的复议请求和理由;

(三)复议申请人的签名或印章。

第十五条复议申请书可以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制作的标准复议申请表格。

复议申请书可以手写或者打印。

第十六条复议申请书应当向法律事务处邮寄或者递交,以邮戳日或者递交日为复议申请日。

第十七条法律事务处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对复议申请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复议申请符合本规程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向复议申请人发送受理通知书;

(二)复议申请不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理由;

(三)复议申请书不符合本规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通知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提出复议申请。

第五章审理与决定

第十八条行政复议采取书面方式审理。在审理的过程中,法律事务处可以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情况,也可应请求听取复议申请人或者第三人的口头意见。

第十九条法律事务处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转交有关部门。该部门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出维持、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书面答复意见,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他有关材料。逾期不提出答复意见的,不影响复议决定的作出。

复议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前款所述书面答复意见以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但涉及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二十条复议决定作出之前,复议申请人可以撤回复议申请。撤回复议申请的,复议程序终止。

第二十一条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不停止执行。法律事务处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应当向有关部门发出停止执行通知书,并通知复议申请人及第三人。

第二十二条法律事务处审理复议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依据。

第二十三条对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事实清楚,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的,决定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程序上不足的,决定有关部门进行补正;

(三)有关部门不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并可以决定有关部门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撤销的,应当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6.出现相反证据,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更为合理的。

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作出后,法律事务处在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后续程序的书面建议。

第二十四条复议申请人可以在提出复议申请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法律事务处应依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该赔偿请求进行审理,经规定的审批程序后,在复议决定中一并对赔偿请求作出决定。

第二十五条行政复议决定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但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的,经规定的审批程序后可以延长期限,并通知复议申请人和第三人。延长的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六条行政复议决定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名义作出。复议决定书应当加盖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复议专用章。

第六章期间与送达

第二十七条期间开始之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本规程中有关“5日”、“7日”、“10日”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节假日。

第二十八条复议决定书直接送达的,复议申请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复议决定书邮寄送达的,自交付邮寄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

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九条复议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委托人的,复议决定书除送交人外,还应按国内的通讯地址送交复议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行政复议,适用本规程。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2篇

1.格式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书

────────────────────────┬───────────

使用该外观设│⑴

⑶│

计的产品名称│

──┬─────────────────────┤(外观设计)

⑷│姓名├───────────

设├─────────────────────┤

计│地址│⑵

人││

──┼─────────────────────┴───────────

⑸│姓名或名称电话

├─────────────────────────────────

│邮政

申│地址

请│编码

人├─────────────────────────────────

│国籍或总部所经常居所或营业所

│在地国家名称所在地国家名称

├─────────────────────────────────

│代表姓名

──┼─────────────────────────────────

⑹│名称地址

专├─────────────────────────────────

利│专利局给出的机构所在地区

代│

理│机构代码邮政编码

机├─────────────────────────────────

构│人姓名登记号

──┴─────────────────────────────────

已在中国政府主办或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请求费用减缓

已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

─────────────────┬──────────────────

⑻申请文件清单│⑼附加文件清单

1.请求书份每份页│人委托书

│要求优先权声明

2.图片或照片份每份页│优先权证明材料

│不丧失新颖性的证明文件

3.说明书份每份页│

────────────┬────┴────────┬─────────

⑽上述以外的设计人│⑾上述以外的申请人│⑿申请人或机构

││签章

││

││年月日

────────────┴─────────────┴─────────

2.说明

(1)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时,应当提交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书以及该外观设计的

图片照片(必要时有图或照片的简要说明)等文件。

(2)申请文件一式两份(正副本各一份),允许使用复印件,但申请人或代

理机构签章不得复印。

(3)填写本表必须使用中文。外国人名、地名如无统一中文译文时应当注明

原文。

(4)表中的“”供填表人在填写选择性项目时使用,若有方格后所述情况,

应在方格内标上“√”号。

(5)本表第⑴⑵两栏由专利局填写。

(6)申请人是单位的,应使用单位全称。申请人是单位又未委托人的,

应在该单位指定一名代表作为联系人,填在第⑸栏“代表姓名”后面;两个以上单

位共同申请的,应协商推选出一个单位作为所有申请人的代表,并在该单位指定一

名代表联系人,分别填在第⑸栏“姓名或名称”及“代表姓名”后面。申请人委托

人的,第⑸栏“代表姓名”不必填写。

(7)有多个设计人、申请人时,在本表第⑴、⑸栏中只填写一个,其余的分

别填写在第⑽、⑾栏中。本表第⑿栏应由第⑸栏或第⑹栏中的申请人或机构签

字或盖章。

(8)本表第⑹栏中人登记号指人在中国专利局的登记号。未向专利

局登记的人不具有人资格。机构指定人时,不得超过两人。

(9)通讯地址应详细、准确、符合惯例,以能迅速投递为准。

(10)本表各栏填写不下时,可另附与本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

续写时,应注明所续栏编号。

(11)个人申请专利缴费有困难请求费用减缓的,应在本表第⑺栏中作出标

记。申请人在请求书中未作出请求费用减缓的标记,申请日后提出费用减缓,申请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3篇

1.格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

实用新型│⑴

⑶│

名称│

──┬─────────────────────┤(实用新型)

⑷│姓名├───────────

设│或名称│

计├─────────────────────┤⑵

人│地址│

──┼─────────────────────┴───────────

⑸│姓名或名称电话

├─────────────────────────────────

│邮政

申│地址

请│编码

人├─────────────────────────────────

│国籍或总部所经常居所或营业所

│在地国家名称所在地国家名称

├─────────────────────────────────

│代表姓名

──┼─────────────────────────────────

⑹│名称地址

专├─────────────────────────────────

利│专利局给出的机构所在地区

代│

理│机构代码邮政编码

机├─────────────────────────────────

构│人姓名登记号

──┴─────────────────────────────────

已在中国政府主办或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请求费用减缓

已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

──────────────────┬─────────────────

⑻申请文件清单│⑼附加文件清单

1.请求书份每份页│人委托书不丧失新颖

2.权利要求书份每份页项│性的证明文件

3.说明书份每份页│要求优先权声明

4.说明书附图份每份页幅│

5.说明书摘要份每份页│优先权证明材料

6.摘要附图份每份页幅│

────────────┬─────┴───────┬─────────

⑽上述以外的设计人│⑾上述以外的申请人│⑿申请人或机构

││签章

││

││年月日

────────────┴─────────────┴─────────

2.说明

(1)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

书、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和摘要附图等申请文件。

(2)申请文件一式两份(正副本各一份)。允许使用复印件,但申请人或代

理机构签章不得复印。

(3)填写本表必须使用中文。外国人名、地名如无统一中文译文明应当注明

原文。

(4)表中的“”供填表人在填写选择性项目时使用,若有方格后所述情况,

应在方格内标上“√”号。

(5)本表第⑴⑵两栏由专利局填写。

(6)本表第⑶栏“实用新型名称”应简短明确,体现该实用新型的类别。各

文件中的实用新型名称应一致。

(7)申请人是单位的,应使用单位全称。申请人是单位又未委托人的,

应在该单位指定一名代表联系人,填在第⑸栏“代表姓名”后面;两个以上单位共

同申请的,应协商推选出一个单位作为所有申请人的代表,并在该单位指定一名代

表联系人,分别填在第⑸栏“姓名或名称”及“代表姓名”后面,申请人委托

人的,第⑸栏“代表姓名”不必填写。

(8)有多个设计人、申请人时,在本表第⑴、⑸栏中只填写一个,其余的分

别填在第⑽、⑾栏中,本表⑿栏应由第⑸或第⑹栏中的申请人或机构签字或盖

章。

(9)本表第⑹栏中人登记号指人在中国专利局的登记号。未向专利

局登记的人不具有人资格。机构指定人时不得超过两人。

(10)通讯地址应详细、准确、符合惯例,以能迅速投递为准。

(11)本表各栏填写不下时,可另附与本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

续写时,应注明续栏编号。

(12)个人申请专利缴费有困难请求费用减缓的,应在本表第⑺栏中作出标

记。申请人在请求书中未作出请求费用减缓的标记,申请日后提出费用减缓请求的,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4篇

要想使引文检索能够真正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对引文是如何被加入到专利中的有些了解是有所帮助的。本节将描述不同的引文类型,是由谁将这些引文加入到专利中以及为什么要增加引文信息。

1.什么是被引文献

专利申请中列出的关于现有技术的参考文献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已公开文献,而不仅限于专利文献。被引文献通常在专利说明书扉页上以专利文献著录项目识别代码(INID码)“56”表示。

被引文献可能是商品目录、仅以网络或电子形式出版的文献、专利文献、电话簿、期刊、书籍、会议报告、产品说明书、科技词典或百科全书的条目。被引文献可以是任何语言的。

非专利参考文献常常会被数据库生产商忽略,而且即使数据库中包含非专利参考文献,若非是全文文本形式的,也很难对其进行检索。很多数据库根本就不包含非专利参考文献。在esp@cenet数据库中,会赋予非专利被引文献一个“XP”号,并且有一条引用/被引用链接记录。不同技术领域对此可能有不同的做法。

遗憾的是,数据库商将日本专利摘要(PAJ)被引文献看作是非专利文献一样对待,使其在很多数据库中无法被检索到。原因在于审查员需要分辨其引文是否日本特许情报机构提供的英文专利摘要中的引文。

发明人引用的参考文献通常出现在专利说明书的第一部分,因此只有在全文检索时才能找到。

2.谁能在专利中加入被引文献

与在科技文献中不同,被引文献可出于不同原因、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人加入到专利文献中。被引文献可由发明人在申请前加人,或由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加入。引文还可由第三方在专利期限内其他时间(授权前或EPO的9个月授权公示异议期期间)加入。

发明人引用的参考文献出现于专利说明书中的“发明背景技术”、“现有技术”或“技术现状”部分,使申请人简要指出其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这些参考文献阐述了该发明与在先专利之间的差异并展示了该发明的新颖性。

另一方面,审查员会进行专利检索以查找影响该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现有技术。审查员引文代表了与该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领域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审查员不需要找到全部相关技术,通常会在发现一些破坏或限制该发明授权的参考文献后停止检索。事实上,这是EPO规定的检索所需的最少文献量。

审查员所加参考文献可被视为专利局为检索人员提供的增值信息。在对主题进行简要判定后,IPC、ECLA、USCLA或JP FI terms分类号被加入到专利申请中。被引文献则由审查员在深入检索后加入。检索可能要花费一两天时间,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技术领域内(如生物技术)则可能要多达4天。

3.被引文献:不同的专利局处理方式不同

各专利局处理专利引文的方式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指导检索和理解不同结果。例如:从一个具有英国优先权的PCT申请中找出同族专利,查阅欧专局、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日本特许厅在审查和授权过程中的所引文献。

US5670791:“具有照片响应区的照片响应装置包括共混聚合物”。该专利族具有4个直接成员:WO、EP、US和JP申请。发明人在说明书中引用了US5247190和5篇非专利文献(4篇期刊论文及1本书中的章节)。

US5670791引用了2篇专利文献(US5247190,US5350459)和6篇非专利文献。

JP4053590(已授权)引用了3篇专利文献(U$5350459,US5247190,US5331183)。

WO/EPAl(W09616449)申请引用了1篇专利文献(相对权利要求1、15、17,US5350459为“x”)和2篇非专利文献(1个“x”和1个“A”)。

表4主要涉及除美国专利商标局和esp@cenet外采用专利族方法的数据库,这是因为它们是各专利局引用和提交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审查员往往引用所收藏的专利文献和使用母语的专利,这就是使用专利族进行引文检索和分析的原因之一。

Esp@tenet对当前查看的文献列出了被引文献,但未同时给出来自全部同族专利的引文。例如,查阅US5670791,其著录项目页仅仅给出了两篇专利引文(US5247190、US5350459),未给出非专利参考文献。但查阅W09616449可知,被引文献包括一篇专利文献(US5350459)和两篇EPO标识为XP(XP000578123、XP000578122)的非专利文献。日本文献不能查阅。

4.美国专利中的被引文献

美国专利商标局是首个对专利授权前现有技术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参考文献进行引用的专利局。美国局公开两种类型的被引文献:发明人引文和审查员引文。自1947年2月起,美国授权专利的扉页上给出了被引文献列表(INID56)。2001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始出版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申请人必须在IDS中提供促成发明的全部已知现有技术。其目的在于帮助检索和审查。然而,通常情况下申请人会公开很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这使得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变得更加困难。申请人提供很长的引文列表可能是为了与法律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但也可能是为了掩盖真正的现有技术,这使得审查员(和竞争者)的工作更加困难。例如:2003年4月29日公开的文献US6554088“混合动力汽车”中列出了214篇美国专利,12篇非专利文献和6篇国外专利文献,其中,仅4篇美国专利被审查员引用。

美国申请不与申请人引文一起公开,引文仅在专利授权(颁发)时才被公开。审查员引文在授权专利说明书扉页上以星号(*)进行标识。这些被引文献代表了与发明相近,但仍有足够区别从而不影响授权的现有技术。希望数据库提供商能找到一种利于检索美国审查员引文和美国申请引文的方法。

使用PAIR数据库能够查阅美国申请中的被引文献,与美国系统中全部专利相关的事务信息(包括审查员检索过程和检索报告)均能在其中找到,例如,审查员认为不相关从而删除的参考文献。与欧洲专利不同,即使在授权后,用户也仅能通过查阅PAIR才能获知美国审查员认为参考文献与该发明哪方面相关。

很多包含美国引文信息的数据库没有区分审查员引文和发明人引文。美国申请的发明人引文在授权后才被装入可检数据库中。但对检索和专利评估而言,通过更直接的途径查阅这些引文将更加有利。自2001年起,与欧洲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员引文相比,美国专利的发明人引文则更像是科技文献中的“技术现状”综述。

5.欧洲专利和PCT专利中的被引文献

欧洲专利系统源于1978年,自起始之日起,专利申请通常在18个月后以带有检索报告的A1类文档公开。专利文献末尾概述的检索报告给出了审查员在审查前的初始检索阶段加入到专利申请书中的被引文献,该引文带有影响哪些权利要求及与该权利要求的相关程度标识。如果欧洲专利申请授权,该文献将以同号

的B类文档再次公开。EPO检索报告与带有文献种类标识代码的专利申请书一起公开:A1是带有检索报告的说明书,A3是单独出版的检索报告。在检索报告中,被引文献(相关文献)以表格形式出现,并给出与其最相关的权利要求编号。每条引文还给出了标识所引文献与当前申请相关程度的类别代码,所用类别代码如表5所示。

显然,由于提供了与相关技术文献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新颖性检索时,x类和Y类引文是非常有用的,而A类引文可能对更广范围的技术现状分析更加有用。

与欧洲专利检索类似,WO申请也使用相同的引文报告系统公布国际检索报告(ISR)。3种类型的WO文献包含被引文献A1、A3和近期引入的文献种类A9,其中,A9表示附有更正、变更或补充的国际申请或国际检索报告的再公布。WO文献均为申请,将在PatentScope检索后进入国家阶段。

6.日本专利中的被引文献

日本专利中的被引文献仅在授权专利说明书末尾公开(INID 56),可在PCI和INPADOC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专利引文树或专利引文网络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能帮助检索人员理解专利间相互关系及其关联方式,特别是在使用专利族方法时。PatBase(见图3)和LexisNexis的TotalPatent(见图1)这两个网络数据库中能使用可视化工具。为对二者进行直观比较,下面使用同一专利US6394363“液态投影装置”分别成图。在PatBase的专利族图示中,专利申请书与其授权文本间的直接关联显示为引文(但这有可能会造成误解,如它并不是真正的引文,且这种1:1关联将造成引文数量多计)。在使用PatBase的可视化功能时,用户可以选择仅呈现带有引文的族内专利。观察引文树可知:EP和WO引文相同,而US引文不同。

由于同时表达了同族专利间及关联专利族专利间的关系,TotalPatent引文图更为复杂。TotalPatent使用“ABC方法”显示具有两个以上共有引文的多个专利族间的链接。其逻辑在于:引用两个以上相同文献的专利必然在技术上也是相关的。该方法可使用于分析的专利数量迅速增多,有利于技术现状分析和竞争差距分析,但用于说明时需加以注意。

在TotalPatent图中,每个框代表1个专利族,如显示US6394363的框包含了17个族成员。点击专利族框,专利族成员的详细信息将显现出来。完整的专利列表可用于进一步检索,更精确的关键词检索和/或分类号检索能确保查准率。

结论

本文描述了怎样在检索中使用引文及如何将引文添加到专利中。引文是专利局提供的增值信息,能帮助更好地进行专利检索。更重要的是,引文提供了一种独立于语言的检索工具。随着专利申请在全球以多种语言公开,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免费和收费数据库中都提供被引文献间的链接,主题相关的专利问的链接可用于检索,以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可视化工具的发展应当为分析被引链接提供更加深入的帮助。被引文献能帮助获取那些无法用关键词检索或所用术语已经改变的早期文献。

为充分利用引文,各专利局和数据库提供方仍需要继续改进。例如,利用审查员领域、增加美国申请引文、提高日本引文的可用性、整理日本特许情报机构非专利文献等。此外,提供可检索的非专利文献引文及对专利与科技文献进行整合链接也非常有价值,CAS、Thomson Innovation和google/scholar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所有这些改进将使检索更加全面,从而为申请人提供更准确的结果,为各专利局提供更好的申请。

作为信息检索的辅助手段,引文检索在五十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但在专利世界中,直到最近文献计量学(用于经济评估的引文统计及分析)才广泛用于专利引文,但愿专利引文能再次成为查找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

[编译者注:本文摘编自《世界专利情报》2010年(第32卷)第4期,306~312页。本文作者简・李斯特(Jaria List),拥有化学和信息学学位以及知识产权律师执照,于2009年起在全球最大在线资讯入口网站Diatog担任知识产权产品经理。]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5篇

专利文体 =说明文 + 议论文 + 法律文书

(一)说明文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说明白,突出特征、揭示本质、条理清晰。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要求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和平实。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二)议论文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另外,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专利申请中只有立论。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三)法律文书

即权利要求书,就好象法律条文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人家侵犯你的专利时,就看他是否符合相关条款的表述。如果完全符合,则表示侵犯了你的专利。

二、专利申请书的写法

三、初写专利申请书易犯的毛病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6篇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1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创造效率,引领知识产权创造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规定。在此背景下,引发了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专利申请质量的不断研究,例如:有观点认为,对来自USPTO的专利申请书进行充分足够的检验,是影响专利质量的一个明确的决定因素;专利申请文本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专利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专利的充分保护问题。本文将从作者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专利挖掘在科技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专利质量提升流程

专利质量提升的环节包括专利申请前和专利申请后的答复等环节,本论文重点从专利申请前即专利提案阶段阐述如何提升专利申请的质量。具体流程详见下图:

专利在申请前影响专利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专利整体规划。专利整体规划包括专利申请计划制定及专利申请任务分解,而专利申请计划制定具体包括中长期的专利申请规划,根据研究院长期的发展规划,制定未来几年内的专利申请指标,在专利总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开始着手专利运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长期的专利申请规划,还需将其分解为每年可以实施的任务或指标。(2)专利挖掘阶段。在研发项目的立项、研发过程中以及研发完成后均涉及专利挖掘,对于研究院大部分1-3年周期的研发项目而言,专利挖掘伴随研发项目的始终;挖掘出的专利提案还需进行评审与评估,对于筛选出的关键技术需要重点申请。(3)专利平台。专利平台作为一种管理上的辅助手段将专利进行系统管理。专利平台包括专利管理平台,当专利数量比较多时,专利的审查过程、授权情况、缴费情况等需要一个专业的专利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管理,以确保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和专利维护,避免造成研发资源的白白浪费;同时专利情报平台可以辅助管理人员对专利的检索分析和监控,在了解竞争对手专利布局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专利申请质量。

专利质量提升的具体实施

专利质量提升的具体实施涉及的不同的人员,以及在不同阶段做的不同事情。具体实施详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专利申请计划的制定需要与研究院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因此在专利申请计划的制定阶段需要研究院的发展战略主管、专利管理主管、研发主管共同参与。专利管理主管从发展战略规划和科技研发规划层面制定专利申请计划。在专利提案阶段,专利人员引导研发人员对创新成果进行专利挖掘,筛选出重点技术领域、一般技术领域,以及重点产品的专利组合申请策略,避免出现专利提案分散的情况。提案评审与评估阶段,研发主管对技术的实施程度、技术的核心程度以及技术的市场推广情况进行评估,专利管理人员根据研发主管的评估调整重点技术领域和专利申请策略。专利管理平台对每件专利的申请、审查、授权、转让等情况进行系统管理,帮助专利管理人员逐步提高对专利质量的认识,例如由于专利申请文件没有撰写好而导致专利申请最终无法授权,或者受让人一般在专利的转让过程中对专利会产生质疑等。关于对专利情报平台的利用,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具体案例应用

现把研究院的科研项目“配电网零序电压柔性控制接地技术”作为一个具体案例,结合上述的专利质量提升流程,阐述该项目专利挖掘过程及专利申请质量提升策略。

案例背景介绍:该案例研究期限为3年,下面重点针对专利挖掘的实施层面介绍该案例的挖掘过程。

(1)专利挖掘

研发主管将科研项目“配电网零序电压柔性控制接地技术”分解为以下4个技术点:(1)建立基于注入零序电流的零序电压柔性控制理论;(2)建立有源电压消弧的理论和技术;(3)提出基于PWM有源逆变注入电流信号的接地故障动态感知理论和接地保护新原理;(4)研制配点网零序电压柔性控制新型FACTS设备。

(2)技术评审

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对产出的技术创新点进行技术完整性、技术高度的综合评审,对关键技术进行高中低的分级分类,在此基础上,专利管理部门可以将精力放在级别高的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检索上,为构建高价值专利打下良好基础。

(3)专利检索

专利管理人员针对“建立基于注入零序电流的零序电压柔性控制理论”进行了专利检索:

以创新点“建立基于注入零序电流的零序电压柔性控制理论”为例进行说明,研发人员提供的该技术点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

分析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的等效电路;

推导注入零序电流条件下的零序电压计算公式;

比较零序电流从母线或线路或中性点注入的不同;

注入零序电流控制零序电压的策略和算法。

专利检索关键词:中性点、配电网

IPC分类号:G01、G01R、G01R27

通过检索发现该技术点上的专利总量并不是很多,且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在逐步递增,如下图所示:

通过专利权人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性质类似的国家电网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均有相关专利公开,需要重点关注这些专利的技术特征。

同时从中筛选到一篇相关的专利CN101937024A。专利管理部门需要将特别相关的专利(例如CN101937024A)及时反馈给创新团队负责人,创新团队负责人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将研究思路或阶段性成果与CN101937024A进行对比,找到技术区别点,专利管理部门还可以对找到的技术区别点进一步检索,启发出新的技术替代方案。

(4)专利申请

研发人员撰写好技术交底书之后,专利管理人员在将技术交底书提交给委托的机构时,可以同时提交专利检索报告,在专利检索报告中,由研发主管或研发人员明确哪些是现有技术,哪些是核心的发明创新点。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018-05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G Sheng-yan, GENG Li-dong, OUYANG Xue-yu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9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treasure of five-thousand-year civiliz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ic theory and reliable clinical efficacy. As the origin of TCM, China shoul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CM beyond any doub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as a whole is far from optimistic current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offer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that the work foc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also argued tha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using reasons,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multi-aspect and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status; countermeasure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但是,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反映专利水平的全貌。在巨大申请数量背后的另一个沉重的事实是,中药申请的整体质量并不乐观[2]。专利申请质量不高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缺少技术创新,专利将无法产业化,继而无法创造预期的经济价值,而且不合适的保护范围还会阻碍正常的科技创新,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许多低质量申请实际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发明,该申请不能被批准,但其技术内容已被公开,公众均可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我国中药信息资源的惨痛流失。因此,要提高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竞争力,加

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鼓励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更要引导其把真正优质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予以保护,以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鉴于此,笔者从实际审查经验出发,对当前中药专利质量现状加以分析,并就提高中药专利申请质量进行探讨。

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中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统计,采用分类号A61K36(植物药)、A61K35/78(动物药与植物药,现已转入A61K36/00)为入口进行检索,对其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分析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只包括发明)。

1.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及授权概况

2004-2013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总量为99 926件(根据现有法律,我国专利申请在申请人没有要求公开的情况下于申请日18个月后才公开,故统计结果2013年的数据少于实际数量)。近10年来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总体数量保持上升趋势,10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翻了3倍多,期间2004-2008年申请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申请量略有下降,2009-2012年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4年内申请数量增加了近1倍。与迅速增长的申请数量相比,专利授权数量并未同步增长,除2012-2013年部分申请尚未授权而使数据不具备统计意义外,2005-2011年授权数量始终维持在3000件左右。见图1。

在授权率趋势方面,2004-2011年授权率呈下降趋势(见图2),这与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专利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专利意识,授权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利质量。申请量大幅上升但授权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专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反映出中药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并未给中药的专利保护带来成比例增长,庞大专利申请的背后包含了不少低质量的申请,这些低质量申请最终以未获得专利权而结案。我国申请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停留在追求专利的绝对数量上。

1.2 申请人情况

按照申请人不同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来自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量基本持平,二者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和企业。其中,国内来源个人申请超过50%,企业申请仅占不到30%;而国外来源企业申请占80%。国内的个人申请数量多,说明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高,很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希望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保护,但与企业相比,个人申请往往受到资金、研究手段、专利申请水平等条件限制,其质量较低,这可能是造成我国中药专利数量很大而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见图3。

2004-2013年职务申请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说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近几年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专利研发和专利保护,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个人申请量增长同样迅猛,并在2012年出现申请量的激增,这可能是导致中药申请量2012年整体增加的原因,与图1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药申请总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质量不高的个人申请。见图4。

1.3 授权量和失效量情况

维持授权专利需要缴纳专利年费。对于无收益或无潜在收益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人并不愿长期维持,因此,专利的存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专利质量。笔者针对2005年的中药专利申请,以8年存活率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存活率计算公式为ζp=Sp/Bp,其中ζp表示发明专利第n年的存活率,Sp表示自申请日起第n年仍然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Bp表示某年发明专利申请中最终获得授权的数量[3]。

从2005年中药专利8年存活率来看,国外来源的专利存活率将近90%,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差别不大,这说明绝大多数国外来源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并在授权后的较长时间占据我国市场。见图5。

与国外相比,国内不同类型申请来源的中药专利在存活率方面差异很大。个人专利的存活率仅为32%,说明大量个人申请在授权后由于缺乏潜在收益而被申请人放弃,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得出的个人申请质量不高的判断。这些专利申请既增加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申请人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存活率为50%,介于个人与企业之间。原本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大量创新技术,但其专利存活率却低于企业,原因可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未将市场需求同自己的科研目的有效联系,加之与企业互动性不够,造成大量专利成果无法产业化而遭到搁置。专利实施率低,不能产生相应效益,必然导致其在专利权维护方面较为薄弱。

相比之下,企业的专利存活率高达81%,说明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不高,但质量较理想,且专利授权后能充分挖掘市场价值,并很好地维护其权利。此外,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已与国外企业基本持平,但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仅占总体数量的不到1/3。

1.4 专利申请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页数

美国《企业技术评论》援引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杜达斯的报告宣称,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导致说明书页数不断上升[4]。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权利要求项数是专利高价值的一致显著性指标[5]。可见,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包括附图)页数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和附图页数分别为3项和8页,而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8项和25页。表明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与国外差距明显。

1.5 聘用专利情况

人在专利申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我国专利行业起步较晚,人又属新兴行业,公众对人的认知程度不高[6]。是否聘用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人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不同的申请人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聘用人情况进行了统计。由图6可以看出,个人申请聘用人的比例最低(39%),企业次之(55%),高校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最高(67%)。个人聘用人比例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专利申请经验,也未意识到专利申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能获得专利授权,加之资金有限,因而更愿意选择自行申请的方式。相比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大多为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有科研经费作为支持,且多年专利申请经验使高校意识到聘用人的重要性。

企业聘用专利的比例高于个人但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笔者对中药申请量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进行了粗略研究,发现企业大多在内部设立了专门负责专利事务的法律部门,因此,虽然企业专利在申请时并未聘用人,但同样为专业人士。

结合授权率分析可知,聘用专利人比例最低的个人申请的授权率同样最低,而企业和高校聘用专利人或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其专利授权率同样较高。说明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2 中药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专利的质量意识淡薄

当前,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与评价考核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应用”的倾向。政府将专利数量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政绩加以标榜,企业以专利数量作为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或获得税费减免政策的条件,而高校以论文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准,由此滋生出许多不以保护创新成果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专利申请。其结果是,企业为了获取国家给予企业的优惠条件而申请大量低质量专利,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也未将市场需求与自己的科研有效联系,导致专利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专利申请者申请专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外,笔者在专利实质审查工作中发现,有些申请人为回避现有技术而一味追求药物“大复方”,或在复方中加入较生僻的中药组分,但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够验证。这些申请即使最终获得授权,也会因无法产业化而缺少实际价值。

另外,许多专利申请者不了解专利申请知识,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获得高质量专利,而未意识到专利申请书撰写的重要性。这导致部分申请者撰写专利申请书较为随意,如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未充分公开其技术内容,导致无法获得专利保护;不懂得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要求合理的保护,虽然最终获得授权,但因保护范围非常小,很容易被他人在生产中加以规避;另外,由于技术研发后首先选择将技术成果发表为论文或将药物上市,导致不少有益的发明因技术方案率先公开而丧失新颖性。总之,由于缺乏专利的质量意识,原本可以形成高质量专利的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专利保护[7]。

2.2 技术创新水平低

专利申请质量与发明本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流传了很多优秀经典名方,但这些药方的作用机理、有效组分并不明确,而且不少复方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公开而失去了新颖性[7]。许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掌握着疗效优异的中药复方,但这些复方通常源于临床经验总结,仅能提供临床有效性数据,缺少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和试验对比,不利于专利授权。相比之下,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研究手段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并阐明作用机制,这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但该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较少。

2.3 专利文件撰写质量差

专利申请文件是一种法律文件,其撰写需要高度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的技巧,撰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术方案能否得到授权及授权后的稳定性。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长期专注于实验研究,对专利法不熟悉,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撰写的经验。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既懂法律又懂技术,可以从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角度维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弥补科研工作者对专利法不熟悉及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经验的不足。然而,当前通过国内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数量较少,既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又懂专利知识的专门人才稀缺。而且,专利行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部不够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申请是由对中药专利特点缺乏了解的人所撰写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撰写技巧,使很多原本有重要技术价值的技术缩减了其本应获得的保护范围,甚至失去专利保护。

3 对策

3.1 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意识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专利质量的重要性,使申请人充分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专利才能使创新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其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还应建立奖励政策,将专利申请质量指标纳入奖励指标,对专利质量、技术价值、市场效益进行评估,评选高质量核心技术专利,提高其奖励额度。对那些为套取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而弄虚作假的申请人应严肃惩处。

专利申请目的是获得授权,而我国目前中药专利审查的标准低,授权要求过松,会使申请人产生中药专利容易授权的假象,导致产生大量低质量申请的出现,并进一步对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国家专利审批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提升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手提升中药专利申请的审查质量,以督促申请人提升科研水平和专利申请技巧,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3.2 提升中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国家应积极推动中药科技研究,不仅要加大中药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激发广大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还要积极制定中药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夯实中药的创新基础。中医药研究者应调整研发思路,视情况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发策略。经典名方在长期使用中失去了新颖性,建议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寻找复方中的有效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从而实现对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对临床经验方,建议结合现代研究方法,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使药物获得充足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提高专利法对中药复方创造性的认可程度。而以有效成分提取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研究也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含量低、制备工艺简单的现状,借助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提高产品和配方的技术含量,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对中药的有效保护。

3.3 提高专利文件的撰写质量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医药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科研院所可以定期举办专利法基础知识、专利申请撰写技巧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申请高质量专利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申请人聘用人申请专利。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提升申请质量。人协会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介绍和宣传,鼓励和引导申请人选择正确途径申请专利,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从而有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3.4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

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应是创新技术的密集产出区域,但因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核心技术并未以专利形式得到保护,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端浪费。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专门平台,使市场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专利情况,也使高校认识市场的需求。必要时,可通过特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配套政策刺激高校成果知识产权迅速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科研与市场的互动。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额度,鼓励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针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必要时对疗效确切的西药进行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将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构建中药专利研发和申请的国际市场合作平台。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中药专利在研发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加强,但专利(申请的)质量尚待提高。对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可得到丰厚的回报;对国家而言,专利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则是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申请质量需要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门要提高全社会的专利质量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创新技术投入;立法部门要完善专利制度;社会人士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人和审查员要提高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胡明悦,杨媛.浅谈中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1):15-18.

[2] 李林,傅晶,张溪,等.外国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及其申请策略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39-41.

[3] 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18(5):25-28.

[4] 黄鲁成,张静,吴菲菲,等.基于专利的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2,25(6):101-105.

[5] TONG X E, FRAME J D. Measur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with patent claims data[J]. Research Policy,1995,23:133-141.

[6] 宋铁军.一项好的发明最好请[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8):83.

[7] 宋江秀.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成效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91-92.

(收稿日期:2015-03-19)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8篇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人才是关键,基础在教育,除了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外,更迫切需要在全民普及知识产权教育,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前几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实施。

借助于计算机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一般来说,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如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PPT课件的展示。通过教学软件进行学科辅导和练习。在知识产权教学中,当然也可以这样做的。但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如此,而是充分挖掘计算机的工具性作用,为提高知识产权教学质量发挥特有的重要作用。在此,仅就践行中的体会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产权知识的教与学

中小学的知识产权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许多教师无论在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较缺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万面实施。

1.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产权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做教学PPT,但是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将课讲得生动精彩。我们缺少这方面的资料,生编硬造是肯定不行的,那从何处来呢?当然是到网上去搜索了,搜索关键词宜选择诸如“知识产权教育”或“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等。通过到知识产权相关网站上查阅,可以学习到其他学校的在教学中的好方法、好资料,获取案例,在教学中加以引证,形象生动,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活”了,学生们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2.学习网上的知识产权视频等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教师自己在知识产权知识方面的不足,作为教师应当先行一步系统地自学,虽然有一些短期的师资培训班,但因为不能长时间离职学习,所以,培训课程往往都是开快车“速成”的。好在现在网络上有许多知识产权方面的教学视频,不少都是专家学者授课的,利用业余时间听听,其效果很好的。由于目前中小学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时间不足,教师不能完全展开来讲得很深透,有些网上的视频教学内容也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以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3.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产权的学习讨论

因为教学时间少,学生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所有学习问题不能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辅导来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网络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电子邮件,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问题等。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辅助师生的发明创造

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许多地方已经将它与知识产权教育结合起来了。事实上,中小学知识产权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专利方面。因此,通过知识产权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切实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1.专利文献资料查阅

通过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好的发明点子。灵感是不可少的,可是灵感不会凭空而来,通过查阅专利文献资料,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触发灵感的产生。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去网上查阅文献资料,要求学生有了新点子随即记下来,之后进一步完善它。

2.进行专利技术查新

有了一个发明点子,并不是就可以去申请专利的。因为你的这个想法。别人是不是已经早就想出来了,如果别人已经将这个项目申请了专利,你再去做重复性劳动是没有意义的,申请专利也不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那怎么办呢?此时就要进行技术查新。具体工作还是请计算机网络来帮忙。检索是要技术的,不是说到网上“百度。一下就行的。当然通过“百度”可以查到一些有用信息的,但有用信息往往混在更多起“干扰”作用的“海量”信息之中,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的专利检索系统(sipo.省略/zljs/)来进行检索,在教学中要讲授如何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检索,要教会学生使用“and”、“or”、“not”和“co”在检索表达式中的应用;我们还可以通过“佰腾网(http://so.省略/)”不仅可以查国内专利,还可以查看外国专利库的专利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说明:不要因为自己的新点子同别人的已有专利“撞车”就失去信心。可以进一步去分析研究。看看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如果可以。再通过技术检索,发现自己的想法的确是新的,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完善它,并去申请专利。

3.学习研究发明技法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指导学生访问知识产权和发明创造方面的网站,可以从中学习和研究各种发明技法。如中国发明网(省略.省略/Im/woaifamin/)中有相关视频可供观看,形象生动,还有论坛可供交流。

4.网络上进行技术交流

网站提供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可以与各界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们交流学习,但这种互动往往不是实时的,这对于上网时间不多的中小学生来说不是最畅通快捷的渠道。因此,可以通过QQ、飞信、新浪UC等即时通讯方式进行发明点子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攻关。

5.计算机模拟辅助发明创造

“加一加,减一减”之类的发明技法通常由发明人在思考时进行的,但这些添加减少的组合可以请计算机帮忙的。创造活动本身是一种发散思维,不可能完全靠计算机来完成,但它至少可以在创造活动中代替人脑完成部分功能,在整个创造活动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华军软件园中就有“发明提示3.0”的这类软件可供下载安装使用,这个软件有“问题提示”、“思路提示”、“题目提示”等方式,有“手动”和“自动”及“随机”方式形成一些可能用于实际发明的题目,并有编辑保存等功能,对于搞发明有一定的启发辅助作用。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专利的电子申请

1.专利申请文件电子文档的编辑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积极推行专利的电子申请,开发的电子申请软件平台也逐步完善。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一般还不太复杂,学校的知识产权教师是可以指导学生完成的,电子申请文档支持Word文档格式,电子申请软件能够识别并导入。但是在用Word撰写申请文件时,必须严格按照专利文件的格式要求去操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也有专利申请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费用减缓请求书、实质审查请求书等Word文档供我们参考。要注意的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书格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在使用中不能搞错。

2.用制图软件制作发明产品示意图

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经常要用到制图,虽然我们可以用手工在纸上绘制,但还是要用扫描仪做成电子文件放进计算机中,并将这些图形通过专利电子申请软件导入到说明书附图和摘要附图中去,简单的图就可以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去做,如果内容较复杂,就要用AutoCAD等软件去做,不过这些软件学生可以通过向老师求教学习,也可以通过网上的教学视频学习操作方法。专利申请中对提交的图形大小有限制,具体的规定是:提交的图片或照片中图形的尺寸不得小于3厘米×8厘米(细长物品除外),也不得大于15厘米×22厘米,并应保证在该图形缩小到三分之二时产品外观设计的各个设计细节仍能清晰可辨。

3.通过互联网电子申请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除了接受纸质专利申请,更积极提倡通过互联网进行专利的电子申请。通过电子注册的用户。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下载并安装电子申请客户端软件,编辑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将已经用Word编辑好的申报文件导入,注意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因格式不一致,导致文件撰写错误的话,还可以将你已经撰写的文档打开,将其中的文字复制后,在电子申请客户端软件编辑器中分别进行相对应的粘贴操作就行了。所有申报文件经校验通过后,即可上传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请成功后,会收到从网上传过来的受理通知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在其后不久还会向申请人寄来书面的受理通知书的)。

事实证明,通过网络电子申请专利,比从邮局邮寄纸质申请文件快捷方便,今后如果能够开通网上缴费业务,那就更方便了。

四、结束语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专利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标志,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进步,创新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主旨和核心。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很多种,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专利被学术界认为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一项强有力的指标,[1]通过实施专利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想象力,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增强探索进取的能力。我国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2011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关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推广与实施,标志着国家对专利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开展大学生的专利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专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专利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专利知识的了解情况,课题组成员在省内对五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5份,回收问卷803份,有效问卷801份。从对学生的专利相关知识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对专利相关知识的普及度还不是很高,学生接受专利知识的渠道比较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专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入。在“是否了解专利文献”的选项中,有52%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在“是否检索中国专利和国外专利的网站”选项中,高达61%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调查中18%的学生是了解专利申请的流程,有45%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专利申请的流程。在“是否了解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选项中,有67%的学生完全不清楚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可见,目前的大学生专利知识总体比较缺乏,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少利用专利文献的查阅进行科学研究,有些学生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不清楚是否适合申请专利,对于专利如何撰写、如何申请也不太清楚。

(二)高校开设的相关专利教育的课程比较缺乏

从问卷调研看,从我们调查的5所高校中,没有开设专利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中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专利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创造力开发”“专利申请与写作”等课程。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专利相关知识比如“专利的历史与现状”“专利的写作指导”“创新思维的开发”“专利文献的查阅及利用”等讲座,没有形成系统的专利教育的体系,仅靠选修课、讲座,无法对学生的专利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全面的专利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的专利知识比较匮乏的原因之一。

(三)专利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专利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专利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调研结果来看,有68%的学生觉得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力度。承担专利指导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的专利创新素养。目前高校的教师有的自身的专利知识缺乏,疲于应付学校的各类教学业绩考核,没有能力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专利创作。有些有经验的教师有能力指导,但是相对于指导学生专利创作的考核业绩远远低于科研任务或是教学任务的业绩。

二、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信息来源广、创新欲望强,潜藏着发明创造的巨大能量,在有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的创新性和闪光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激发。开展专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从而获取最新的创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比起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亟需有专利知识背景的人才,根据中华英才网于2011年2月对关键词”专利“进行搜寻,一共有1500多条相关的招聘信息,可见社会对专利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不少跨国公司觉得值得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勇于创新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是他们不录用中国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2]对大学生开展专利创新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创造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已经已经成为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专利文献中可以找到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创新成果,了解专利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3]专利信息是一个数量巨大、内容广泛的信息源,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可以进行专利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专利文献详细、系统的描述相关的技术特征,通过专利文献可以掌握该领域的前沿发展状况,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当今世界在创新中发展,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

三、开展大学生专利教育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专利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在专利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从事专利创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利意识。一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专利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4]二是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的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个人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的效率可以提高65%—93%,相互交流能产生激励彼此的力量。高校科技类社团的日常活动可作为宣传专利的重要载体,定期开展校园专利写作大赛、举办专利知识宣传月等,组织专家开展专利知识和政策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根据年级和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低年级以专利知识普及和专利文献查阅等基础知识为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专利申请的相关案例的讲解,专利申请书的写作等。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课题、科研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研究过程中开展专利创作。三是积极发挥榜样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际工作共总结、发现典型,大力培养榜样学生,将榜样学生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专利创新教育中。同时,需要让学生不断的在实践中体验、感受专利教育的魅力。从接近生活的小发明、小创作入手,逐渐发展到以课外科技中技术型成果为主进行专利创作,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开放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专利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高效的专利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专利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高校聚集着大量多学科、高层次的人才,既懂行业的发展又懂专利的相关知识。高校一方面可以在本校内部选聘专利教育技能强、创新教育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为基础师资,另外也可以培养一批有专利基础知识、愿意奉献的学工辅导员成为专利教育的师资,有的辅导员担任了一些科技类社团的指导教师,承担了一些创造力培育相关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交流机会比较多,大部分的创新想法就是在平常的交流中产生的,学生有创新想法可以及时和辅导员进行交流进行专利的创作。高校还可以从校外的专利机构聘请专业人士当做兼职师资,也可以选派高校内部教师去专利机构挂职,提高整个专利教育工作队伍的实战水平。

(三)建立专利教育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进行专利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对于第一课堂,高校要建立专利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专利申请实务”“专利发明方法”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专利的相关知识。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专利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比如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撰写针对某领域或产品的专利综述,了解该领域的科技前沿,为创新教育打下基础。在课程中引入专利案例的教学,向学生阐述发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针对第二课堂,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利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利用各类实验室、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外各类竞赛平台,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专利创作意愿。与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和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专利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小组讨论、专利案例分析、网络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专利发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

(四)建立专利教育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专利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投身到专利创作中。在教师层面,可以在科研成果认定、工作量统计中对专利指导的业绩给予认可和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时,将有指导学生专利创作的人员列入优先考虑的范畴。在学生层面,对于学生申请专利的可以给予在一定范围内的的学分互认,并在学期的综合量化测评中给与一定的加分,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中给于优先考虑。通过积极的激励,有助于促进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专利创作,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专利知识、不再对专利创作有畏惧感,平时将各种创新的灵感积极地进行专利创作,促进高校整体的专利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余碧涛,徐国祥,李福燊.从中国专利申请现状看中国的知识产权教育[J].科协论坛,2012,(2).

[2]徐颖云.专利申请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武莉娜.高校PPMS(科技项目专利管理)的制度创新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4]王欣,何立民,池晓波.“卓越计划”唤醒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

专利申请申请书范文第10篇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力加强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产品的监管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专利的审查和授予却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监管环节,从而使得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被授予专利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违背了我国专利制度的立法初衷,还在客观上对违禁品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现行专利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疏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专利立法,构建专利审查过程中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以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

一、问题的由来

2011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4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河南“瘦肉精”案、上海“染色馒头”案等重要案件。这些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权的事件并非个案。类似的事件在近年来频频发生,涉及食品、医药以及日用化学品等诸多领域。在食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几十起。例如,阜阳的“毒奶粉”、辣椒酱中的“苏丹红i号”、“雀巢”碘超标奶粉、水产品中的“多宝鱼”和“孔雀石绿”、红心咸鸭蛋中的“苏丹红iv号”、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以及上文提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桩桩食品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在医药领域,也发生了多起涉及药物滥用和毒性药品使用的相关事件。比如,“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因使用后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暂停销售使用。在日用化学品领域,继广东省和上海市两地查出sk-ⅱ化妆品含有铬和钕之后,兰蔻、倩碧、迪奥、雅诗兰黛等知名品牌的化妆品也被查出含有铬和钕等违禁成分;2009年4月,多家企业生产的爽身粉中发现了《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禁用物———石棉(1级致癌物质),这些企业包括韩国保宁制药、babyra以及中国市场上非常有名的德国nuk品牌。

这些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加强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出台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查措施以及严厉打击不法生产者和销售者。譬如,2008年,由国务院部署,卫生部、农业部等9部委开展的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2009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了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工作。有关部门采取的这些举措都可圈可点。然而,长期以来,专利的审查和授予却成为一个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的重要监管环节。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各领域产品的违禁成分,并且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但是仍有不少申请者公然以包含违禁成分的技术方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申请,甚至其中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最终获得了授权。

首先,从保健食品领域来看,根据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红豆杉、川乌、长春花、甘遂等均属于保健食品违禁成分,然而,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含有红豆杉的保健品专利申请35项,其中6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尽管其中29项含有红豆杉的保健品的专利申请没有获得授权,但笔者在考察了以上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后发现,导致这些申请不能被授权的理由通常是“说明书没有充分公开”或“不具有创造性”等,并未以“包含红豆杉这一违禁成分”为由提出审查意见。)受理含有川乌的保健品专利申请8项,其中3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另外,还受理含有其他禁用物品的保健品专利申请近20项,其中7项被授予了专利权。

其次,从日用化学品领域来看,根据相关部委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和《牙膏用原料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白芷、半夏、二甘醇等属于化妆品或牙膏的违禁成分。然而,笔者在对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之后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含有白芷的化妆品专利申请307项,其中73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受理含有半夏的化妆品专利申请34项,其中6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受理含有二甘醇的牙膏专利申请4项,其中3项被授予了专利权。

再次,从饲料添加剂领域来看,根据有关部门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氯丙嗪属于饲料添加剂的违禁成分。这是因为,在饲料中添加会使其在动物组织中残留,从而可能导致人们食用该动物产品后发生中毒。然而,某申请人请求保护一种蝇蛆猪蛋白饲料系列添加剂的生产方法,其中便涉及使用氯丙嗪作为饲料添加剂,该申请已于2004年被授予了专利权。

涉及违禁成分的产品或方法一旦被授予了专利权,便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打着“国家专利”的旗号开展违规生产和销售活动,从而引发诸多不良后果。这不仅违背了我国专利制度的立法初衷,还可能对危害公众生命健康权的违禁品的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将专利审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监管环节,防止包含违禁成分的产品或者方法被授予专利权,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内在要求。

二、专利审查环节把控不严的成因分析

对使用违禁成分的产品或者方法授予专利权会产生一系列危害。那么,专利审查机构为何在这方面未能进行严格把控呢?概括而言,专利审查机构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申请把控不严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立法对公共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我国现行专利立法的着眼点在于专利权人权益的保护,而对公共安全保护的关注不足。我国《专利法》第1条明确规定,《专利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一条文表述可以看出,专利权人的权益是《专利法》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其中也提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这是将其作为“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结果来加以阐述的。因此,在立法宗旨上,《专利法》并未着重强调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另外,从现行《专利法》的内容上来看,其调整的重心是国家与专利权人之间以及专利权人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另一方面,现行《专利法》关于公共利益保护的条文难以具体操作。我国在1984年制定《专利法》之际就曾在第5条中做出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其后,虽然《专利法》历经三次修订,但这一条文基本上沿用至今。表面看来,这一条文为专利权的授予设定了界限,即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但是,《专利法》并未针对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因此,在目前的专利审查实践中,审查员重点关注的是对申请书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审查,而很少利用《专利法》第5条进行审查。

顾名思义,“专利”原本就是国家依法授予专利权人享有的一种独占权。所以,《专利法》以保护专利权为重点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错综复杂,从而使得少数不法厂商在利益驱动下不择手段地谋取暴利,其中包括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掺杂违禁成分。在这一背景下,专利立法应当强化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将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恰当地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之间的权利和利益。

(二)现行立法关于专利授予条件的规定有待完善

一般认为,现行立法规定的授予专利的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两个方面。积极条件包括对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消极条件包括《专利法》第五条的规定,即“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就目前而言,发挥专利审查的公共安全保护功能主要依赖消极条件的适用。然而,正如上文所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规定过于抽象,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标准,这是导致实践中这一条文极少被适用的主要原因。

首先,《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中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而言。这并非笔者臆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其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其的《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规定,“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它不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其二是该条第二款中将“法律”与“行政法规”并列,而同属一个条文的两款在概念上自然应当保持一致,显然第一款中的“法律”也只能作狭义解释。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会涉及各类产品的具体技术标准,所以,实践中能够以“违反法律”为理由而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便很少见了。毕竟狭义的法律往往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而对于诸如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等细节问题不可能做出详尽的规定。这些细化的规定一般都是以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的形式作出的,而《专利法》第5条中所谓的“违反法律”并不包括对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违反。这就使得审查员较难以“违反法律”为由排除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说还认为,我国《专利法》中“违反法律”的判断标准通常是一项发明创造的目的本身是否为我国法律明文禁止或者与我国法律相违背。[1]然而,添加了违禁成分的专利申请人根本不可能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明确提出是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恰恰相反,申请人往往会大肆渲染这些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产品或方法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授予专利权的消极条件所适用的范围。

其次,《专利法》第5条中的“违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难以界定,同样导致了适用的困难。表面看来,专利申请中如果包含违禁成分一般就可认定其可能“违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然而,审查员在专利审查工作中必须坚持“证据优先”的原则,即拒绝授予专利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该专利申请“违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在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不能直接作为审查依据的情况下,要求审查员专门收集有关证据是强人所难的。毕竟审查员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同时其审查案件的业务量较大,更何况,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的涵义常会因时期、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证据作为审查基础的审查员在没有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判断哪些属于违公德和公共利益,而哪些是可以被允许的。

因此,虽然自我国《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一直被规定为授予专利的消极条件,然而实践中却极少见到审查员在进行专利审查时引用该条款,从而使之形同虚设。

(三)专利审查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衔接

上文提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不可能对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作出详尽的规定,在实践中,对产品违禁成分的规定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头上。这些行业主管部门专门从事某一领域产品的管理,能够随时掌握该领域产品所包含的违禁成分可能导致的危害,自然也就成为相应产品的监管机构。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事件,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不断以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形式出台各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标准。例如,国务院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1997年)、《兽药管理条例》(2004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1年)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卫生部于2007年1月颁布了《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于2007年12月了《牙膏用原料规范》。这些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明确规定了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其中,《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了1286种化妆品禁用组份,73种化妆品限用组份,56种化妆品限用防腐剂,28种化妆品限用防晒剂,156种化妆品限用着色剂,93种化妆品中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而《牙膏用原料规范》则规定了1466种牙膏中禁用成分和39种牙膏中限用成分。2007年7月,我国生产的牙膏在多国被召回,其原因是在我国生产的多个品牌的牙膏中检出二甘醇。在此背景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明令禁止使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

尽管上述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对违禁成分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由于《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的情形仅限于违反“法律”的情况,所以,上述规定在专利审查实践中难以被直接适用。这就导致了专利审查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人为隔阂。专利审查员受自身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局限,难以抛开相关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另行把握违禁成分的判断标准。同时,审查员在实践中面临着繁重的审查任务,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针对违禁成分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从目前来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巨大,仅2010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就高达39万余件,负责实质审查的审查员每年人均审查案件数量逾百件。)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关违禁成分的标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使得审查员对于违禁成分的把握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专利审查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也是导致专利审查领域把控不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专利审查领域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个良好的专利制度应当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平衡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2]对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利益保护不到位无疑会大大挫伤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然而,一味地强调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利益,将可能使公众利益受损,从而与专利法的立法初衷相违背。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在笔者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仅靠有关部门的专项整治行动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改进工作机制来构建起公共安全保护的长效机制。

(一)将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列为法定的审查依据

笔者认为,将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明文规定为专利授予的审查依据是十分必要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关于违禁成分的规定通常都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保护,只要不与上位法相抵触,专利审查机构就应当加以充分考虑。从法理上说,我国的各个法律体系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该出现各种法律相抵触的情形。[3]如果一项产品或方法依据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规定被认定为非法,而专利审查机构却依照《专利法》将其认定为先进技术,无疑将导致法治的悖论。

有学者认为,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是对产品进行实施时所做出的规定,而授予专利权和实施专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一项专利申请被授权并不代表着该技术已经被实施或者可以实施;更确切地说,专利权仅仅是一种排他权,因此,在授予专利权时审查员没有必要考虑该专利是否要实施。[4]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在一项专利申请被授予专利权后,即使专利权人当时不实施,该专利还存在转让、质押等其他可能性。一旦专利申请书中包含违反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技术内容时,专利权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而受让人或质押权人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国家所认可的新技术的合理信赖而进行交易,进而成为瑕疵专利的受害者。另外,专利权的授予还会产生社会示范效应,它对于其他技术革新者或生产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因此,专利技术即使不实施,也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而如果在审查时将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纳入审查依据,就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这些不良效应。

因此,在专利审查和授予环节以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为依据开展“公共安全审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违反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所确立的公共安全保护标准的专利申请,专利审查机构应当以“违反法律”为由拒绝授予其专利权。

(二)完善公共安全审查的相关配套制度

在我们将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明确规定为专利授予的审查依据之后,可能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一旦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所确立的公共安全保护标准发生变化,那么,最新出台或者修订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对于此前提交的专利申请和已授予的专利应否具有溯及力呢?这是专利审查实践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按照《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申请人一旦在申请日提交了专利申请文件以后,对技术内容作出的任何修改都不能超出原申请文件记载的范围。然而,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却处于动态更新中。以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为例,近几年内颁布了两个标准,即2007年颁布的gb2760-2007和2011年颁布的gb2760-2011。经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标准中增加了37个食品加工助剂,删除了34个2007年的标准认可的物质,如6-苄基腺嘌呤、1-丙醇、次氯酸钠、单乙醇胺、二氯异腈氰尿酸钠等。再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赖氨酸盐酸盐为例,1989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10794-1989限定了铅含量最高可以高达10mg/kg,并且未限定铵盐的含量,而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10794-2009却要求将铅含量限制在5mg/kg以下,并且要求铵盐的含量在0.02%以下。再比如,维生素b6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食品添加剂,199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14753-1993要求重金属含量在30mg/kg以下,并未限定砷的含量,而新颁布的gb14753-2010却要求重金属含量在10mg/kg以下,以及砷含量在2mg/kg以下。这些变化都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那么,专利审查机构应否依据新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来对其生效前提交的专利申请提出审查意见呢?法律适用一般应遵循“从旧原则”,要求当事人遵守未来的法律是不妥当的。所以,从专利申请人的角度来说,以其技术方案违反新生效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为由拒绝授予专利权是有失公正的。然而,如果授予其专利权则会导致上文提到的不良社会后果。所以,我们应当对危害公共安全的技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源头上予以杜绝。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专利审查应当遵循“从新原则”,即以最新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作为公共安全审查的依据。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专利申请人的权益也必须充分地加以保障。毕竟这些最新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是在申请日之后颁布的,此前申请人对于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修改是无法预知的。以上文提到的含红豆杉的保健品专利申请为例,大多数涉及红豆杉的保健品专利申请是在2002年之前提交的,而卫生部直到2002年才将红豆杉列为保健品中禁止添加的成分。因此,申请人将红豆杉加入到保健品中时并不具有主观恶意,而是基于对当时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合理信赖。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考虑为申请人提供一个恰当的救济途径。

依笔者之见,最简便易行的救济途径莫过于赋予申请人对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违反最新技术标准的部分进行修改的机会。按照现行《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对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修改不能超过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记载的范围。毕竟删除技术特征或改变技术特征通常会引入新的未记载的技术方案,这在专利审查中通常是不允许的。但是,在依据最新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来进行公共安全审查时,考虑到对申请人利益的保护,应当允许申请人通过对申请书进行修改来放弃原有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技术方案。换言之,这种“适应性”修改所引起的“超范围”应当被规定为一种法定的例外情形。这样的例外规定并不会对现行专利制度构成冲击。这是因为,从立法者的本意来看,“不允许超范围”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其他发明者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而专门针对违禁成分所作的“超范围”修改显然并不会对此构成侵害。

此外,如果已被授权的专利与日后新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相抵触,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对此应当区分两种情形来分别加以讨论。第一种情形是,该专利权中所包含的所有实施方案都违反了新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无法通过修改来克服,也即该专利权中实质上已经没有可实施的技术方案。对于此种专利,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宣告其无效,同时应当保证潜在的受让人在接受此种“专利权”的转让或质押前,可以查阅到该“专利权”的法律状态。这一做法的合理之处在于,专利权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与专利权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契约规定了专利权人在该国领土范围内享有一定时间的独占权,国家要给予保护;而作为回报,专利权人公开其发明,并支付每年的保护费用等。[5]然而,这种契约关系的有效性应该是以符合法律并且保证公众健康为前提的。当所订立的契约关系违反了这个前提,那么这种合同也理应归于无效;第二种情形是,该专利权所涵盖的技术方案尚可以通过“放弃危害公共安全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来进行修改。在此情况下,应当允许专利权人通过专利公报等媒体发表声明,明确放弃与新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相抵触的部分技术方案。

(三)建立专利审查与行业监管的衔接机制

为了确保专利审查机构能够准确及时地适用各种新颁布的部委规章和行政法规来开展公共安全审查,还需要促进专利审查机构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由于国务院所属各部委颁布的行政规章数量众多,如果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审查员往往难以及时获知这些规章所确立的最新技术标准。况且,即使审查员已经知悉这些规章的内容,也未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规章来评价专利申请中各种复杂的技术方案。一旦审查员不慎将与新规定相抵触的专利申请授予了专利权,将来还需要通过专利复审程序或诉讼程序来加以纠正,这无疑又会徒增社会成本。

因此,在将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纳入专利审查的法律依据之后,要想确保专利审查工作符合公共利益保护的要求,仅仅依靠专利审查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只有在专利审查机构与卫生、质检、药监等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形成以专利审查机构为龙头,以其他相关部门为节点的工作方式,才能使专利审查工作与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出台的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

注释:

[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26.

[2]冯晓青.专利法利益平衡机制之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8-62.

[3]张昭立.财政法制纵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2.

[4]应振芳.专利违反法律?———对“高硅石英粉生产方法专利无效”的思考[j].电子知识产权,2005(10):46-52.

上一篇:创新项目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申请书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