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制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04 15:36:55

专利制度的核心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1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传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直接冲突,并直接威胁我国数以万计出口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低价、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能耗的出口增长模式将受到国际市场的更多夹击,必须从传统的价格竞争模式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低碳模式实现转变;另―方面,部分国外产业和企业对中国市场倚重加大,以滥用专利许可等不公平贸易方式抢占市场,对国内产业造成极大冲击。这些因素迫使我国业界客观理性地分析我国企业发展模式、战略、优势、劣势,加速实施以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转型升级为核心的“蓝海战略”,摆脱低水平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加速控制并掌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逐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而这一战略的成功又直接取决于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专利、品牌、渠道等综合能力提升。

我国业界面临的专利形势

随着我国企业涉外经济贸易和投资活动的不断深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以全球跨国公司为主的专利权人及其联盟利用专利问题对我国企业进行围追堵截,近年来采取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加大在华的专利战略实施,使我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专利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疲于应付,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处处掣肘的不利地位,并形成了低端压制的局面,极大地妨碍我国产业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战略。

战略上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专利权人加紧实施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在现代国际市场竞争中,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在维护企业竞争实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竞争已从成本和价格逐渐转向专利技术。国外跨国公司的通行做法是“产品未动,专利先行”,企业的目标市场首先就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待市场条件成熟,通过专利侵权诉讼的形式来打击目标市场国家的企业,达到垄断目标市场,或者通过专利联盟的形式向目标市场企业收取高额专利使用费,从而获得收益并控制目标市场。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外国权利人在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8879件,是国内权利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3倍,在国内重点发展的通讯、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跨国公司更是进行了重点布局。其中,美国作为全球第一专利大国,为在中国市场占领先机,申请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在中国的专利数量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0-2010年间,美国申请人在中国的公开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增加了4倍多,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8%,这些专利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和半导体四大技术领域,显示出美国跨国公司对这些领域高度重视并正在加速进行专利布局。

在完成专利布局之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专利权联盟通过统一定价、划分市场从而形成特定产品的行业垄断来实现其自主知识产权权利主张,主要采用对非联盟企业和相关使用方进行专利许可授权来收取专利使用费实现专利权收益。否则,对相关侵权方提起专利诉讼,通过法律途径保证其权利主张。

近年来,专利权联盟的日益增多以及维权力度的加大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家电产业为例,伴随着我国家电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多年的大幅增长,国外专利权人开始关注该领域的权利主张,目前主要集中在DVD、彩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例如DVD领域6c、3c等专利权联盟在物理格式、视频格式、著作权保护、MPEG技术、音频解码技术的专利主张和彩电领域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加拿大Tri-Vision公司在信号控制、屏幕显示、生产工艺、彩电节目分级控制方面技术的专利主张,等等。

战术上国外专利权人加大了专利维权力度。随着我国更大程度上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以及重要的出口平台,近年来,国际主要跨国公司及相应的专利权联盟将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战略市场,全面实施其专利战略来实现其知识产权收益。主要策略为,从传统的产品市场获取转向知识产权市场获取;从生产环节获取转向销售环节获取;从整体推进到重点突破这三种策略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首先,国外知识产权联盟通过向各国海关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申请、与相关行业中介组织签署专利许可授权协议、通过国际双边、诸边、多边框架来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协定,并敦促东道国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式来帮助其实现权利主张。自2006年以来,欧美等国家通过WTO组织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就我国海关、质检、知识产权问题频频提交问题清单,敦促我国政府改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确保其相关知识产权利益的实现。

其次,专利权联盟将实施触角由生产厂家逐渐转向市场销售集中的下游零售商,在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对生产企业实施专利许可时,将专利付费环节下移,改为由主要销售商(含进口商、经销商等)同专利权联盟签订销售协议,并负责支付专利费用。

最后,根据由于全球生产商、零售商、市场结构的分布和特点不同,专利权联盟从先期的整体推进,逐步转向采取直接与重点生产厂家签订专利权许可授权协议辅以出口确认文件的方式,直接向主要生产企业收取知识产权使用费,以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知识产权权利主张。近期,以索尼为代表的相关专利权人正在尝试通过与我国主流彩电生产企业成立合作公司的形式来实现其专利权收益,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对我国业界的影响 以专利权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知识产权专利人在全球不同场合确立和强化其“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国际战略,其用意首先在于垄断专利权的使用进而达到市场准入的控制;其次,收取相应的专利许可使用费,获得巨额垄断商业利益;最后,通过专利标准化来对全球产业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其始终处于行业的尖端地位。例如,DVD产业领域,以6C、3C为目的的专利权联盟为达到垄断国际市场的目的,拒绝给我国部分企业专利许可,使我国企业不能顺利生产、出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鼎天集团投资2亿元的DVDI业园因未获得专利许可而被迫关闭。

国外专利权联盟用自主核心专利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后,采取无端拒绝许可、设定畸高许可价格、无视专利地域性原则和权利穷竭规则、把零部件供应商应当支付的专利费转嫁给整机装配企业、强迫下游企

业只得从专利池管理人那里购买一揽子许可、以专利侵权为由滥发律师函或者滥提诉讼等方式来进行恶意维权。而我国由于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因此,整体产业水平处于落后的阶段,这也直接锁定我国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低端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专利权联盟过度维权对我国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产量大、利润薄;生产和贸易主体结构以外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出口在全行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无力进行自主研发,最终落人“低端锁定”地位等等。与此同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在品牌及技术实力等方面均强于内资企业,因此,应对国外专利纠纷的能力一般也强于内资企业。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外贸出口中以三资企业为代表的加工贸易额始终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在DVD等部分产品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

关注企业专利能力提升

基于目前国内外专利形势的发展,我国企业自主专利少、专利商业应用经验缺乏的弊端必将成为企业未来健康、稳定发展的隐患,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能力提升。

提升自主专利的创造能力 首先,在企业技术开发、投资决策中,结合市场热点对相关专利信息的系统检索、系统分析,以便充分了解本行业领域中专利技术的现状、重点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核心专利分布等,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寻找研究起点,可以为科研选题提供决策依据,避免重复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大自主专利的研发和控制力度,在核心专利链条上取得突破。在当今竞争形势下,任何一个产品是由若干个专利来构成,其中有些是制造该产品所必须的核心专利,也就是所说的核心专利链条。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这是目前形势下我国企业突破专利联盟围堵的有效武器,只有通过对核心专利的控制才能与国外专利联盟开展谈判,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使用和市场空间的拓展。最后,加强对不同国家专利法律层面的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专利的成果开发方面加大法律方面的认可力度,积极尝试利用专利立法来拓展自主专利核心技术的拥有量。

提升自主专利的商业运用能力现阶段,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专利保有量方面处于劣势,尤其是在一些核心关键专利领域。因此,我们的策略主要是学习、消化、应对。根据时机逐步转向应用层面,同时,要依据专利的价值来设计专利商业应用的战略。目前,国外知识产权联盟是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学习的标杆。

首先,在资金方面,将自主专利作为质押物进行商业融资以便专利的资本化进而形成专利融资能力,最大限度解决自主专利创造的缺血问题。这是我国产业界、金融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专利实现产业化的不到8%,专利资本化更是无法兑现。

其次,专利标准方面,在部分我国拥有较强专利基础的产业领域,争取建立以我为主的专利标准,不断加大我国企业对专利标准的制定和掌控,增加我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发言权和主动性。

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专利的筹码来开展对外谈判,由于我国目前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专利小国,尤其在产业的核心专利拥有量方面,因此,必须利用我国自主核心专利和庞大市场为条件和专利联盟谈判,为企业获得一个稳定、合理的专利付费条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自主专利保护和管理能力首先,企业要提高自主专利保护能力。一方面,企业要有专利意识,积极在国内外主要市场为企业自主专利进行商标注册,取得法律保障地位,同时要将专利使用费用问题处理好,否则,将可能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有的合法手段加大对自主专利的保护。比如,利用海关的知识产权备案系统等手段及时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根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海关为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共终止放行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进出口货物约2.3万批,其中被扣留的约2.1万批,相比2009年分别下降了65.75%和67.98%。其中,海关扣留的涉及侵犯专利权的商品货物占数量及价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不足1%分别上升到3.29%和6.37%。其次,企业要有较强的维权观念,具体表现在积极打击国内外相关企业对我侵权行为和不合理的侵权诉讼。从目前情况来看,现在国内企业更多的是作为“被告”参与进来,主动去进行对外侵权诉讼的占少数,这客观上与我国自主专利的拥有量和企业自身专利意识相关。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是临时抱佛脚,在面临来自外资企业的诉讼中,胜出的概率非常低。根据海关统计,2010年海关共对来自33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知识产权权利人进行了法律保护,其中,中国排名第六(见图),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外企业更懂得利用合法手段来维权。最后,企业要全面树立自身专利管理制度。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必须从开始就树立适合自身的专利管理制度和战略,把专利的分类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企业专利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专利战略的逐步推进和深化,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成为专利权联盟的重点关注对象,这客观要求我国企业未雨绸缪,在专利意识、创造、商业运用能力等方面尽快提升、及早应对。可喜的是,我国企业在经历市场教训和自身内在需要的双重压力之下,专利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利创造能力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提升。因此,必须从专利的策略应对和综合运用方面进行部署和提升,以便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缓冲的时间并实现赶超。

建立企业专利团队,提升企业专利创造能力 当今,全球市场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对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谁掌握的自主核心专利越多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企业首先应建立自身专利团队和战略,加大对行业知识产权和专利发展的研究,摸清专利链条中的核心环节,找准研发创新的方向;其次,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比重,并积极与外国企业、国内科研院所、大学等机构进行联合研发,提升合作研发的效率;再次,应加大对目前产业专利的研究力度,实现原创专利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渐进突破;最后,从体制机制上要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形成自主专利创造的良好氛围。

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企业专利运营平台 专利的商业运营是决定专利商业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专利创造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盘活企业专利资产,促使其商业价值的充分开发。比如,企业以专利资产为标的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同时引入利益相关方建立风险多方共担机制;建立专利转让、许可、信贷、实施等机制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组建产业专利联盟等方式促进专利的商业应用;充分利用专利权交易所等形式的专利经营机构盘活企业专利资产,并推进专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 专利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体制、政策方面做出全方位的突破和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缓解环境和资源的压力都需要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因此,我国应以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为切入点,从不同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逐步建设以基础性核心发明专利为主体,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力争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专利创造能力提升方面有所突破。

近期来看,―方面要注意控制价格过度下滑,特别是对液晶、等离子彩电、可刻录DVD等高端电子产品,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将专利费用预留并打入成本,相应提高产品售价,避免盲目降价、恶性竞争行为。为此,应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和维护良好出口环境与秩序。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均培养成本 成本核算

课 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研究(09YBB134)。

一、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校共招生688万人,其中高职学院招生人数为314万人,占46%。但我国的高职院校有80%由中专升格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得到大幅扩张,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升,管理模式的单一,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高职院校管理的众多问题当中,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令所有高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标准。此后七年间,中国高校的学费确实做到了“不准涨”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的宏观政策要求,高职从财政取得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这部分增长初步解决了高职的基本建设投入、培养成本提升、物价上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日趋完善,教育投入不会无限期地不断增长,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认真核算生均培养成本将是解决高职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与出发点。

生均成本从字面理解,就是学校一年的培养成本总和除以学生数而得到的成本数。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一是无法区别各专业的实际成本,不利于确定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三是无法甄别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不合理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生均成本计算方式,当前恰恰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职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 1998 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核算学校的收支,却无法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相关成本,是核算生均成本的最大瓶颈。一是收付实现制度只能统计收支,核算收支,而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很少有人问津。学校是非营利单位,不需要考虑办学的效益,通常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

为合理制定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在总则中明确三条核算原则。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二是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三是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这一办法基本明确了高职生均成本核算原则,但这一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高校公开过按此原则核算的数据。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制度中,再次明确了高校的核算原则将由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虽然大家对这一制度充满期待,但这一制度仍没有正式出台,即使正式出台,如何督促落实好这一制度仍然是个难题。

三、确立以专业为核心的成本中心

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就必须要划分成本核算单位,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是将所有费用分为生产成本与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以车间为单位归集,制造成本相当于管理部门的费用,在期未时将制造成本分摊到各生产车间。但这种成熟的方法在高职实施尚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本身并不是产品,学生只是享受着专业教育和服务,专业或课程才能称之为产品,学生只是购买了课程或专业。核算生均成本,实际上是核算生均购买或消费的课程或专业的服务费用。为此,归集成本必须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

最为合理与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以课程为中心来核算,但一般高职均有600~1000门左右的课程,犹如企业的零件,种类太多,如按此方法来归集成本,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得不偿失。因此,以专业为单位来归集成本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首先是一般的高职只有30个左右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控与核算;其次是专业教研室是高职的最小行政单位,基本具备了人、财、物的管理职责与能力,有内容进行核算。

但如何以专业为中心归集成本,在高职仍然是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有限,高职学院绝大多数实行财务统管。以湖南省为例,在72所高职学院中,只有13所学院部分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只占到高职总数的18%。如果以专业为成本归集中心,必须适当下放学院的财权,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两级管理能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将系(部)建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能有效推进教研、教改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会削弱学院的统筹能力,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只有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才能有效地以专业为中心归集直接成本,成本核算的数据才能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才能显现。

四、研究标准成本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该通知对生师比、专任教师、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基本办学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根据此标准测算出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830元。201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韦光莉、李刊宏根据该院成本统计数据,分析测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052元。

他们从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两个不同角度对高职生均成本进行了估算。标准生均成本是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学生,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实际生均成本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得到的生均教育成本。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更多地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了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首次明确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假定以40人为一班,在校生200人左右计算,需要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0人,实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备价格约2000万元。按此标准计算,生均最低培养成本达到了21000元。

这一数据与实际统计计算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是成本统计不规范,尚有部分费用未计算进成本;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存在欠缺,没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培养的设施设备或师资存在较大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1).

[2]董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以标准生均成本为基础[J].财会月刊,2010(10).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3

经济核算是指把医院每一个专业作为核算对象,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统计其收支,计算其收支结余,了解投入产出情况,从而满足医院规划、计划、管理和分配等多方面需要的经济活动。因为,医院目前实行医药分开核算,所以,本文所述经济核算中的收入主要是指各种医疗收入,如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查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化验收入、护理收入、其他收入等,但应不包含出院病人欠费和医疗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经济核算中的支出也主要是指各种医疗支出,如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公务费、卫生材料费、其他材料费、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但应不包含医疗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和专项支出。

2.经济核算中核算单位的确定

经济核算中核算单位的确定,关系到核算数据的有效性和核算过程中的组织工作,所以一定要认真加以考虑。

经济核算是把每一个专业作为一个核算单位,按专业划分核算单位理由比较充分,这是因为:

2.1能为科主任负责制提供考核资料

科主任负责制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主任对本专业的长远规划、业务发展和经济发展等负有重要责任。只有按专业划分核算单位才能得到有关“专业”的经济数据,才能够了解到专业科主任的尽职尽责情况,从而对科主任的经济责任进行考核。

2.2能为编制执行和控制医院预算提供参考资料

医院的年度收支预算是医院年度内经济方面的总目标。医院的年度收支预算不是空中楼阁,应是建立在各“专业(部门班组)预算”基础之上的预算,医院年度收支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最终实现都依赖于各“专业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最终实现。只有按专业划分核算单位才能够得到有关编制“专业预算”所需的历史资料,才能把医院的总目标落实为各专业的目标,从而保证医院总目标的实现。

2.3能为医院进行长远规划和决策积累资料

医院在进行长远规划中保留哪些专业,发展那些专业,重点哪些专业,萎缩哪些专业都应有“根据”,根据是哪个专业社会效益好,哪个专业经济效益好。这就有赖于专业的历史资料。

2.4能为医院制定内部分配政策和进行内部分配提供资料

医院内部分配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向导作用,不按专业核算和分配,吃“大锅饭”,将大大削弱这种作用。

2.5能为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谈判付费标准提供依据

有了个专业的经济收支资料,我们结合的专业的业务统计资料就可以求得有关专业的平均出院人次成本、平均床位日成本和平均门诊人次成本。现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一开始往往按全院住院人次平均费用额付费,将来必然过渡到按“病种’付费或按”床日“付费。届时按专业划分核算单位所积累的资料,就为跟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谈判提供了依据。

3.经济核算中核算模式的选择

专业经济核算中核算单位确定了,接着就要统计他们的收支了,目前,对核算单位收支的统计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当有协作医疗收入是,此协作医疗收入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分别划给申请专业(主要是临床部门)和执行专业(主要是技术部门),因为个专业都有了自己的实际收入,所以当各专业有支出时就由各专业自己来承担。一种是把所有医疗收入都当作了临床各专业的收入,因为临床各专业得到了全部的医疗收入,所以临床各专业除了承担自己的支出外,还要按执行的专业协作收入比重来分摊执行专业的支出。此时临床各专业成了实际上的“利润中心“。笔者倾向后一种模式,理由如下:

3.1临床专业在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医院的生产经营主要是以临床为中心来进行生产经营,医院的品牌主要决定与临床专业的品牌,病人来医院要做什么检查和治疗,要吃什么药都是听临床医生的,临床医生对吸引病人、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包括几十部门)负有主要责任。把临床专业作为“利润中心”就明确了这种责任。

3.2临床专业是医院医疗服务工程的总承揽者和分包者。病人来了首先是临床医生接待,之后他把要为病人服务的工作量分配给其他技术部门,所以临床部门对技术部门的发展负有最重要的责任。把临床确定为“利润中心”就是明确了这种责任。

3.3临床专业是医院收支的根源地。临床医生是病人的接待者,从病人身上取得那一种收入,取得多少收入,取决于医生;支出又是伴随着收入产生,所以临床是医院收入的根源地,因而临床对医院收支(不论是临床的还是技术部门的收支)负有最重要的责任。把临床确定为“利润中心”就明确了这种责任。

3.4临床医生还是病人“有限医疗费用套餐方案”制定者。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其经济条件相差很远,医生往往会根据其病情和经济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如果在为病人检查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其他技术部门都把病人的钱用得差不多了”的情况而忽略医生的成绩,会伤害医生的感情,挫伤医生的积极性。把临床确定为“利润中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5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收费方式趋向一致。今后我们想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收费的方式是按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定额收费或按病种收费,于是我们就想知道医院每一个专业的平均收费水平和成本是多少。把临床确定为“利润中心”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当然,把临床确定为“利润中心”以后,技术部门、后勤班组和职能部门就成了责任中心,有收入的技术部门成为虚的“利润中心”(收入重复计算1次),无收入的班组职能部门成为虚的成本中心。

4.医院经济核算中收支统计的要点

4.1临床部门收支的统计办法。本部门申请,本部门执行的收入100%计入;本部门申请,技术部门执行的收入100%计入;本部门申请,其他临床部门执行的收入按协商比例计入(为了照顾每一个专业住院病人平均收费水平等指标的计算,此条可转换到指出方面处理,不影响收支结余结果的计算)。(2)技术部门收入的统计办法。本部门执行收入100%计入。(3)临床部门支出的统计办法。本部门的支出100%计入;技术部门的支出,按申请给技术部门的收入的比例分摊计入(分摊的支出超过申请收入的85%时,超过部分不在计入)。(4)技术部门支出的统计办法。本部门的支出100%计入。

5.经济核算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按专业进行经济核算,还会出现以下问题需要研究:

5.1临床专业的双重任务问题。经济核算条件下,一个专业既有医务部管辖范围的住院业务,又有门诊办管辖范围的门诊业务。怎样安排人力,圆满地完成这双重的任务,是个临床专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5.2临床专业的轮流值班问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临床专业共用一个疗区,每一个专业的医生人数又少,晚上只能安排一个医生值班,则要考虑值班医生夜间跨专业值班的问题。如果有几个临床专业共用一个门诊,还要考虑门诊值班主任的问题。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劳动者因年老、患病、生育、失业、伤残、死亡等原因而中断劳动,或部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建立的专项基金。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业务拓展及累计结余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作为以社保专项基金为核算主体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保基金发展的需要, 显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刻不容缓。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营利性专项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为全面核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专项基金。

(一)核算主体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

企业和行政事单位会计核算主体为会计核算主体,具有经济主体和业务的统一性。而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主体为基金本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核算单位经费和各项社保基金。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政府财政资金核算方法一致,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核算当期基金的收支余情况,防止基金虚收虚支空账现象。

(三)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收支核算和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

1. 社会保险收支涉及财政、税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税务机关征缴收入从国库收入户划入财政专户,待遇支付时由社保经办机构列用款计划从财政专户拨款至支出户,再由支出户支付到具体享受待遇的人员,会计核算体现了对社保基金核算的特殊性。

2. 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收入户、财政专户和支出户需分开设置。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之间的关系为,收入户归集当月基金征缴的在途资金,次月由财政管理基金部门将收入户资金划入财政专户,只收不支,支出为社保经办机构按用款计划由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只支不收。

二、现行社保基金收支运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式单一,“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

实际工作中部分参保单位存在补缴和预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医疗保险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的现象。

1. 在现有会计核算制度下往往将补缴和预缴的社会保险费确认为当期收入,造成当期入账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虚高。

2. 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根据我县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政策,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超定额部分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费用支付时间为下年度,因此不能准确的核算当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造成当期实际支付费用少次年费用虚高。

(二) 基金债权债务无法准确核算,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 根据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延期缴费业务只有在实际缴费发生时确认收入,不能在会计报表上确认债权,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也不能分摊确认。

2. 对长期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能在基金收支报表中得到真实反映。相关业务数据和信息只能在社保业务系统中查询,财务系统没有任何信息,造成基金欠缴保险具体信息查询和核对困难,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和真实性,不利于基金管理。

(三) 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存在财政专户资金和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基金账账不符现象

1. 实际工作中,当月缴纳的社保基金收入当月入账,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国库收入户对账单金额确认收入,作财政专户存款增加。财政专户资金收入根据收入户次月归集财至财政专户,有时也因为经办人员操作原因不能及时归集费用导致财政专户存款余额账账不符。

2. 根据基金会计核算要求,养老、医疗等险种的基金转移收入从异地转入财政专户,社保经办机构核算异地转移收入需和财政对接方能入账,存在会计核算期间不一致现象,最终导致账账不符。

3. 经办机构设置收支分离,部门对接不畅导致账账不符。我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基金征缴和支付设置,分别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和待遇支付中心,征缴中心经办基金缴纳和转移收入,支付中心经办基金待遇支付。月季未由支付中心根据征缴中心提供的基金收入汇总编制基金报表。由于征缴中心不编制基金会计报表,只编制基金科目余额表,同时对上级单位不要求上报报表,没有严格的报表上报时间和准确性要求,经常出现经办机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沟通、传递不及时,造成账账不符。

(四)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重编制轻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作为财政资金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但实际操作中各项基金的预算重编制轻执行,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没有考核监督机制。

(五) 基金监管手段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级社保基金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均对业务操作层面进行控制,对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只是要求按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考核量化指标。

(六) 加强基金财务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当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主要为财政专户存款,保值增值只能来源于定期存款,支出户存款保值增值来源于银行活期存款优惠利息收入。大量基金存量资金存在贬值的风险。

(七)基层财务专业化人才匮乏,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时有发生

受基金内控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业务经办较为重视,普遍认为基金财务管理只是收付账款基础性工作,导致社保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基层社保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少业务钻研精神,工作中不能把各项基金业务政策和基金财务有机结合,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基金预决算统归政府会计体系

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看出,当前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但是每年编制预决算报表时由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负责编制财政、社保两套报表,不仅加大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了由于编报口径不一致来回重复调整数据的现象,建议由政府牵头,财政、社保统一报表编制方法、口径,整合成一套报表,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决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基础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整合

应建立大部制机构,规范基金财务经办流程,提高会计信息流转速度。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特点科学合理设置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财务经办流程,使业务和财务数据高度统一,数据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基金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和账实相符。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采用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

单独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做到基金收支核算准确,资金管理上也很难做到相互牵制,同时为使基金统计和会计报表数据相一致,建议采用两种核算方式相结合。

(四)部分险种核算改单一会计主体为双会计主体的核算模式

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由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构成,可以分别设置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管理,在财务系统内一个险种列两套账。

统筹基金设置征缴收入一级科目,将每季收到的银行利息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利息收入,设置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基金结余核算统筹基金收入扣除支出的滚存结余。

个人账户基金宜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方式,真实反映基金收支情r,具体核算方法为,征缴收入设置为一级科目,收到的利息收入按基金征缴比例划分计入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部分,作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核算个人账户支出和转移支出。基金结余核算个人账户收入扣除个人账户支出的滚存结余。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核算,使个人账户的收支费用能通过基金收支表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及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情况。同时统筹基金收支余核算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基金结余和支撑能力。

(五)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应重视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扭转社保经办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为基金管理中的核心管理,领导需着重加强基金岗位专业人员知识培训,鼓励参加职称考试提升基金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六)充分利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基金财务收支监督,增强基金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积极开展基金财务安全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点、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进一步加强基金财务收支、信息系统控制、审核审批、费用待遇结算、稽核征缴检点环节的控制。健全完善内审机制,加强数据分析,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素英.我国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2]谢晨.关于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一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03).

[3]黄宪峰.浅析收付实现制下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5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践中也存在局限性和不够完善之处

1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但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对,对于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2 认识上的错位造成财务人员积极性缺失。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亦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3 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核算中心会计独立于单位,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首先,由于部分报账会计素质不高,从纳入核算的单位看,绝大多数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熟悉,报账时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性质、开支渠道。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往往造成会计账务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主动报账,致使有的往来款项年复一年的挂着,久而久之形成了呆账死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三,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大部分单位都有专项资金,但核算中心人员对专项资金具体用途不能准确地把握,往往造成专款不能完全专用,致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不到真正体现,甚至发生挥霍浪费现象。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的需要

1 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平台,加强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基础工作。首先,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效衔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财政部门不再对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总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个人银行账户,单位发生的采购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供应商。其次,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间双向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质服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2 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3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三、结束语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我校作为教育系统第二批试点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具体表现在: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我校的会计业务纳入了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了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过去用白条,三联单等非正式发票入帐的情况,同时提高了发票利用的透明度,杜绝商家多开,造假,偷逃税款的发生,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认识上的错位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撤消会计机构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管理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报帐员一人兼两职,单位领导签字后直接去会计中心报销,违背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条例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缺乏有效的中间控制,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是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政策变化无法知晓,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对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现提几点设想: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7

关键词 税收经济学 课程考核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combined with policy background, proposed "tax economics"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schem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ake classes as the practice object and analysis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schem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Tax Econom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1 课程考核改革背景及原因

“税收经济学”是很多高校为税务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包含税收学基本原理、税制结构以及税收在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中的传导机制等内容。一直以来,该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及课堂提问占10%,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主要通过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以及论述等题型进行考核。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些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补笔记,期末背笔记”,仍然可以获取高分,但此种行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该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其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学习,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作用;其二,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税务专业的学生在“大创”选题及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往往“无题可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税收学基本原理,更不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其三,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税务专业学生在考研深造方面,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税收学原理,落脚点仍然是利用税收政策解决现实问题。可见,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深化改革,不仅可以全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税务学生的专业敏感度,提升利用税收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借鉴以往课程考核改革的经验,遵循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丰富化的原则,笔者根据目前课程情况,设计了“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详见表1。该课程改革方案仍然分为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权重分别为50%,与以往平时成绩占30%情况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同时在平时成绩二级指标中,丰富了考核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式考核。

3 课程考核改革的特色

(1)动态跟踪,原理解析――每周汇报。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敏感度,要求每位学生下载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微信APP,这些官方媒体每周都会推送最新的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因此,每一周都要求学生跟踪官方媒体。另外,税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分成5组,共15组,除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课之外,每一个小组需要对一周发生的财税政策进行汇报,同时解释财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创导机制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阅读经典,交流心得――读书小组会议。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因此,笔者在课程之初推荐了一批经典书目,并免费提供这些书籍。在课程进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配合书院成立读书小组,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另外,这些经典文献很多都是原创性观点,推导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独立思考,心得体会――读书心得报告。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经典,交流心得,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不同心得体会,而这些心得体会往往是经过独立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些创新性思想及心得所形成的报告,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提交心得体会可以避免以往因提交课程论文而出现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4)开放命题,聚焦热点――PPT展示。在本课程范围内,采取开放式命题,学生可以任意选取焦点问题进行PPT展示。各小组通过问题的选取,PPT的制作与展示,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演讲能力。改变过去“填鸭式”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5)知识运用,项目申报――附加选项。该课程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之外,还新增了附加选项,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通过项目的申请,培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6)全景式,立体化考核――考核地点多样化。从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来看,该课程考核地点包括课堂、课下、课前、考场、书院。可见,此次考核改革是全景式、立体化改革。此外,学校进行书院制改革之后,在课堂上,教师是专业老师,在课下,教师是学业导师,而且往往学业导师对接相应的专业班级,因此,书院制为本课程全面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课下辅导、读书小组会议、心得交流、指导学生申请“大创”项目等,均是在书院进行。以往限制考核方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即课堂时间有限,目前,书院制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4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问卷调查分析

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改革,本着民主原则、自愿原则、无记名原则,笔者在2014级税务专业发放“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调查问卷,三个班级共发放128人,收回120人,回收率93.75%。具体调查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100%的学生赞成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可见,该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民心所向”,在一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的人数占到95%以上,在二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人数占90%以上。除了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之外,94.17%的学生赞成增加附加项目,不赞成的普遍反映项目申报有名额限制,不利于申请。在考核创新项目上,每个项目的赞成率均超过90%,可见大部分同学认可这些考核项目。当然,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考核方案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自主能力的考查,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问题,当然,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一些疑虑,例如如何保证这些考核项目的顺利实施,具体项目的考核标准如何设定,如何处理不同课程时间分配等内容。针对这些疑问,需要在考核具体方案中给予进一步明确。

5 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1)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通过推荐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学生很好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读书小组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提交心得报告,均具有可行性。此外,本课程还介绍了税收在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每周汇报”、PPT展示,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原理、传导机制等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专业的敏感度。

(2)从方案本身构成的角度。在结构上,为保证考核方案平稳推进,在创新举措的同时仍然保留一些传统考核项目,例如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但对各项目权重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运用的情况。

(3)从学生的角度。很多方案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而中途“夭折”。本课程将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的学习,此外,税务专业在申请“大创”项目、毕业论文设计、考研深造等都离不开税收学基本原理。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的作用,这些重要性在第一节课就需要明示,而且税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均较为认真,各种考核方式将会予以配合;另一方面,南审实施书院制改革,学业导师对接专业班级,因此,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教师课上课下均能够指导学生,并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容易推行。

(4)从“材料”获取的角度。除教科书之外,很多学生缺乏获取其它资料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最终考核结果。为避免这一问题,本课程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免费提供经典书籍,保障读书小组会议正常进行,同时定期举行交流会,督促学生课下阅读;二是推荐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及微信APP,保证每周汇报能把最新的财税政策整理出来;三是定期推荐财税领域重大改革方向,使学生在PPT展示中能够把握本专业的重大问题及前沿动向。

(5)从时间的角度。时间不足往往是限制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为顺利推行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与书院配合,读书小组会议,读书心得交流等均在书院进行,不占用课堂时间;二是利用课前时间,“每周汇报”大概十分钟,主要放在课前进行,不占用课堂时间;三是读书心得报告及附加选项均在课下进行,也不占用课堂时间。可见,虽然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呈现多样化,但基本不占用课堂时间,能够保障正常的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 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2] 陈宫,董明刚,谢晓兰.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23-26.

[3] 周黎明,赵红梅,袁知柱,兰博.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为例[J].大学教育,2015.5:169-171.

[4]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5] 唐琦,马明霞,雷迅.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39-140.

[6] 郑美花.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可行性[J].职教论坛,2012.14:21-22.

[7] 李念良,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3.9:14-15.

[8] 王建平,屠义强,程建生,段金辉,陈启飞.大学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考核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08-109.

[9] 潘承怡,段铁群,解宝成.“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38-39.

专利制度的核心篇8

关键词:专利;专利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专利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主要包含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能力、转化能力等内容。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以资产的形态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知识产权不仅为企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行业的竞争结构。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应对激烈竞争的唯一选择。专利制度可以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和效益倍增,反映了许多社会财富的资产构成和知识要素参与交换和分配的实现形式,因而成为企业之间争夺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智力成果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法律武器。因此,专利的拥有和应用能力成了知识经济年代衡量企业、甚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说,谁拥有新的专利,谁就拥有更大的贸易领地。

但是,专利虽然重要,专利商业化模式同样重要。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很多专利,而没有专利战略设计,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专利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核心内容,成为其争夺全球市场、形成综合优势的核心战略。因此我国企业要重视专利和专利战略优势的创造与市场运用,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并且形成有效的专利的利润转化模式。如果企业不重视专利战略设计的研究策划和市场运用,就会造成在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项目选择上的失误或者是低水平重复研究,甚至会丧失发展的机遇。

二、企业专利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积累,运用专利及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寻找市场竞争有利地位,从而取得专利竞争优势,有效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它具有法律性、技术性、时间性、地域性和变化性等特征。企业应重视专利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并协调好专利战略与研发战略、市场经营战略、商业秘密、商标战略、投资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专利战略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专利开发战略和运用战略。专利开发战略的核心是人才策略,专利运用战略具体包括专利信息策略、专利申请策略、专利保护策略等内容。

专利战略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进攻型专利战略、防御型专利战略和虚实相间型专利战略。

进攻型专利战略是企业积极、主动、及时地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为企业争得更大经济利益的策略。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经济实力较雄厚,拥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够为以研究开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设备,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市场走向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并且企业在专利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方面有较强的开拓能力,能够及时对研究、开发成果进行商品化生产或通过利用专利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就可以设计和实施进攻型战略。这种类型主要适合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技术优势较大的企业或行业,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排挤竞争对手。选择进攻型专利战略的企业经常运用的策略形式有基本专利策略、专利网策略、专利转让策略、专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策略等。

防御型专利战略是企业为了防御其他企业专利进攻或者反抗其他企业的专利对本企业的妨碍而采取的保护本企业的一种策略。这种类型主要适合于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弱的企业或者行业,目的是为了在与较强的竞争者进行竞争时采用防御性的技术开发路线以获得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选择防御型专利战略的企业通常可以采用专利取消策略、专利公开策略、专利交叉许可或专利共享策略、专利策略等形式。

虚实相间型战略是企业根据专利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申请专利时有虚有实,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例如,国外很多企业在其尚未完全开发一项技术时,就会提前申请专利,为企业构筑起了一道很强的防护圈。

从本质上来说,上述三种专利战略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竞争战略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结合,能否服务于构筑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发生会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对专利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专利战略中的专利人才开发

专利制度是创新经济的要求,而创新经济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企业专利人才开发是专利战略的核心。企业的专利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培养懂市场、懂技术、懂企业管理、懂专利制度的综合型人才,使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以及专利法律制度这三大专业领域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整合。企业应当建立专利创新机制,激励人才发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企业要通过建立专利数据库,让专利人员从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专利及技术信息。在法律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或者引进技术前,应利用专利文献情报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法律状况,特别是专利保护状况以避免侵权。专利人员要重点调查专利信息的有效性、技术内容、申请日或优先权日、有效期等内容。同时,专利人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专利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外专利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对国内外同类企业运用专利战略的剖析等方面。通过专利人员的认真调查和分析,让企业充分认识和利用无效专利这一“免费午餐”,从而以较低成本获取技术信息,进而提高产品的升级和换代能力。此外,专利人员还要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掌握其技术动向,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企业专利战略中的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是专利策略中较为复杂的内容,不仅涉及企业是否申请专利,还包括具体申请专利的内容及时间、地域方面的考虑。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目标、技术和经济实力不同,其专利申请策略的内容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阶段,其内容也各有特色。

第一,企业要认真选择是否申请专利。当企业出于以下考虑时,可以不申请专利:避免公开暴露技术方案;延长技术保密的时间;企业不打算实施该项技术。当企业出于以下考虑时,应申请专利:以自用为目的申请专利;以转让技术为目的申请专利;以削弱竞争对手优势为目的申请专利;以干扰竞争对手视线为目的申请专利。

第二,企业要恰当选择专利申请的内容。企业有时为了防止他人利用专利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内容进行仿冒,可以仅对技术的基本轮廓申请权利保护,而将技术核心内容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作为技术秘密保留起来不予申请。如果企业中的一项技术往往需要相关技术配套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在申请专利时,要就单项技术申请专利还是包含配套技术的系列技术全部申请专利做出选择。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易于保密的程度及技术的重要程度。企业对于容易保密和竞争较弱的技术可以不申请专利,否则企业要进行系列申请或单项申请。如果企业的某一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时,一般来说,这类技术应当申请专利。技术是对基本技术的局部改进或为实施技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取得技术专利权有利于与基本技术专利形成交叉许可的局面,使不掌握基本专利的企业也能取得部分主动权。技术是对基本技术的局部改进或为实施技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取得技术专利权有利于与基本技术专利形成交叉许可的局面,使不掌握基本专利的企业也能取得部分主动权。因此,申请与不申请专利、申请哪些专利也是一项重要的决策。若企业既掌握基本技术,又掌握技术,则要对全部申请或部分申请做出选择。如果企业要在将来拓展技术和市场领域,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那么企业不仅要对在用技术,即近期内将实施的技术申请专利,而且还要对将来拟采用的技术,即储备性技术申请专利。

第三,企业要把握好专利申请的时间及地域。及时申请策略是在技术开发完成后即行申请专利的策略,是企业最常用的策略。此外,按照《专利法》规定,只要具备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就可以申请专利,企业在技术并未开发完成但基本轮廓已具备时即可申请专利,企业应尽可能早地申请专利。如果企业对市场前景不明朗,且无他人申请;所申请保护的技术不成熟或者配套技术不具备;技术本身局限,保护范围较窄,过早保护会妨碍技术交流,可以延迟申请。在申请专利时,企业可以在本国申请。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拟申请保护的技术应当首先在本国申请专利,从而取得本国市场竞争地位,并为同时获得外国专利或再申请外国专利提供条件。如果企业拟将某项专利所保护的产品打入某国市场,那么就应在该国申请专利,若不打算进入某国市场,就没有必要在那些国家申请专利,以节约专利申请费用。

五、企业专利战略中的专利保护及救济

专利战略不仅是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策划和谋略,还是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他人侵害的护身符。企业对专利权的日常保护和救济通常是通过技术性措施来构筑专利网进行自我保护。构筑专利网是利用基本专利不能很好地保护其自身技术的特点,采取具有相同原理并围绕基本专利的许多不同专利来加强自己与基本专利权人进行对抗的力量,或者当基本专利受到压制时,在基本专利周围用自己的专利网,采取层层围堵的办法加以对抗。该策略既能有效地牵制基本专利的专利权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或为自己的技术创造编织一个没有缝隙的保护网。此外,如果发生侵权行为,企业还可以通过行政或者司法途径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文德.专利信息企业战略研究[J].情报学报,2004(2).

2、倪蕙文.专利战略的类型及我国企业的对策[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3).

3、许见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逯长明,孙翔斌.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策划[J].知识产权,2004(12).

上一篇:厨房垃圾处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社区网格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