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概论范文

时间:2024-02-05 11:41:28

社会建设概论

社会建设概论篇1

[关键词]“概论”课;新特性;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8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中,将“98方案”中的“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一门课程,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8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经教育部研究决定命名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概论”课突出强调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和整体性,这一调整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具有更加突出的效果。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分析调整后这门课程具有的新特性。

一、“概论”课的新特性

(一)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坚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05方案”改革中,为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特点,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门课程来开设,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整体性解读。

(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承创新性

“概论”课相比于“98方案”设置中的“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在体系安排上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承和创新性。

早在1938年,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科学回答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在这一理论成果指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人民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所有这些都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新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性

“概论”课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传承创新性的特点,但又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平均用力,而是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时,第一次对新时期党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进行科学整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课程在内容篇幅安排上,第一、二章是总论,第三、四章介绍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至十五章都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力;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具体展开;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虽然在每章分析某一具体理论形成发展过程时会涉及思想中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内容,但主要说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来源和基础,体现两大理论成果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突出了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概论”课程是在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比以往两门课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活动,一些负面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

主义改革实践、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概论”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着眼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努力以理服人;着重帮助学生学会和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概论”课的教学对策

(一)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

整体性是“概论”课的特点,“概论”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把握。“概论”课的整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涉及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党的思想路线和贯穿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个重大成果之中的精髓;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每一具体理论成果看,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每一具体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科学含义、主要内容、重大意义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把握,学生就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含量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不能任意裁剪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所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进行讲解。在课时分布上,重点应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讲授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在时间安排上不宜过多,只能略讲。在每一章教学中亦应突出重点,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别关注又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基础上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法

“概论”课具有现实针对性,课程内容紧紧地与我们正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是这门课的生命。要注重课程与社会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状。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上,“概论”课要注重课程与社会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接触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状。同时,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既要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又要适应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推广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技术将听觉、视觉等结合起来,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音像资料增强教学效果,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工具,还要在课外花大力气搜集教学素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社会建设概论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纲要》;关系;认识

依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简称“纲要”)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课程。正确认识和处理两门课程的关系,是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其课程宏旨的前提。

一、“概论”与“纲要”之联系

课程性质是区隔课程的核心标志。“概论”与“纲要”之联系首要在于相同的课程性质,对此两门课程均有明确表述。“概论”在前言中指出:“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要”在导言中亦指出:“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可见,两门课程同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承担传播党执政理念和国家发展理念、形塑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重要功能。

相同的课程性质表明了两门课程间的紧密联系,亦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这首先表现在教材体系的关联性。“概论”教材体系以“总――分”结构排列,共分12章,第一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总论,第二、三、四章是关于第一大成果思想的分述,第五至十二章是关于第二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述;“纲要”教材体系以时间序列编排,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众抗争,中编主要是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编主要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发展历程。整体而言,教材体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一致,具体来看,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紧密关联。“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纲要”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与“纲要”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概论”第五至十二章与“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存在高度的关联性。除却上述直接的内容关联点外,“概论”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在“纲要”教材内容中寻找到历史背景的支撑。

其次,表现在教学体系上的紧密结合。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一系列环节,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上高度关联的教材体系意味两门课程教学体系上的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概论”重“论”,“纲要”重“史”,但并非只是单纯的“论”或“史”。对于“概论”而言,要在理论这个“骨架”轮廓上,联系理论产生的历史环境充实“神经”和“血肉”,回到理论发生的历史现场,借助历史发展过程阐释理论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其多注重将政治理论与历史背景结合,做到“论从史出”。而对于“纲要”而言,要在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等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的理论经验,借助理论升华历史经验,表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代价值,因而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其多注重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指导理论思想相结合,做到“以史促论”。其实,无论是“论从史出”,还是“以史促论”,两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上都在有意识地强调“史论结合”,都在实践通过史实回顾使学生了解、领会理论的划时代意义,通过理论概括深化、洞察学生的史实认识深度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功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概论”与“纲要”之区别

相同的课程性质、直接关联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并非是“概论”与“纲要”无差别的证明,两门课程仍存在诸多区别。之所以如此,在于两门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意识有别。“概论”主要解决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为何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人民群众为何革命及如何革命、为何建设及如何建设、为何发展及如何发展等理论问题,“纲要”主要解决的是在特殊的社会状态下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何选择了改革开放?等历史问题。两者差异性的问题意识衍生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置的衡量指标之一,亦是课程教材体系编撰的参照系。在前言中,“概”明确指出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导言中,“纲要”亦指出其教学目标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显然,两者的参照系并不相同,自然教材内容有所差别。比如,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上,“概论”主要阐述的是为何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对待资产阶级政策问题上的理论突破,而“纲要”主要阐述的是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历史因素,及其选择该政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建设概论篇3

关键词 概论 史实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课程内容本身就体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基本思想和过程,无论是宏大的理论框架,还是具体的理论和制度延革,都体现出了理论以现实为依据、变革以理论为指导这样的基本思想,要把“概论”这门课讲活、讲通,就必须注意到这点,并把“历史变革”这个重要概念带入课堂。史实清楚,理论自然明了;史实混乱,甚至抛却史实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带来枯燥、乏味的课堂效果。

根据“05方案”要求,本科思政课主要有四门,分别是“原理”、“概论”、“基础”、“纲要”,专科思政课主要有两门,分别是“概论”和“基础”①,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专科学校不开设“纲要”这门课程,使学生的近现代史知识不足,而中学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属于人文常识课程的历史课又不足以支撑“概论”教学所涉及到的理论体系和背景,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考量,才提出史实材料在“概论”教学中选择与应用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设计中史实材料选择的必要性

按照“05方案”的基本要求,“概论”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应该着重突出“历史进程”这一关键点所在,我们有必要通过积累一系列历史背景材料,为理论的发展过程做出铺垫,体现课堂的生动性,并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把这门课程讲实、讲活②。

(一)史实材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变化发展的最直观反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就内涵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如果仅仅从理论的角度来概括,显得单调而枯燥,曾经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是基本的史实知识点所在,通过对基本历史发展进程的疏理,可以很清晰地明了一个基本观点: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过程相统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孕育了思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则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新时期理论需求的最直接体现,科学发展观更是直接地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相结合的产物③。

把史实材料纳入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课堂讲授,可以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体系变化转变为生动的、活泼的历史过程,更直观地呈现理论的历史继承性。

(二)史实材料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体现理论变革的延续性。

历史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一脉相承的,但如何把这种延续性表现出来,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具体到“概论”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理论本身内容的阐释来表现这一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史实的铺垫来展现理论内容是如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④。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曾说过:“指出这些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在这里,“这些矛盾”就是最基本的史实材料。对于“矛盾”的理解是随着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矛盾”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思路下脱离了出来,转变为“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史实材料运用得当,可以为理论的解析添砖加瓦,若运用不当,则可能使本就抽象的理论体系更显杂乱无章。在阐释“概论”课程中理论体系的延续性方面,适当地融入史实材料并进行有效组合,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史实材料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理论讲授的生动性。

理论化、抽象性是“两课”教学中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变枯燥为生动、变乏味为活泼也是“概论”课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沃土之中,从其产生伊始,就契合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翻天覆地变化的要求,在逐渐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彰显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从史实的角度讲授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把系统的、动态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中国的昨天,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来之不易,从而在内心深处领会到“概论”课程所涉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并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史实与理论相结合,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一系列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大进步和历史意义,使我们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生动的理论发展框架。

(四)史实材料的贯穿可以增强理论性课程的说服力。

理论的说服力来源于雄厚的历史根基,来源于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是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时期,横跨两个世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宝库。

史实材料的引入,使这些理论体系更丰满、更具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理论问题的讲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课程设计中史实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

历史是客观的,但我们对于史实材料的选择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选择对课堂教学有益的、具有说服力的、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材料进行运用。

一方面,史实材料的选择要有客观性,这种史实不是杜撰或者推断得来,而是以实实在在的、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在阐述历史变化的过程中,力求展现一个真实的社会和历史场景,为我们将要讲授的理论体系做一个坚实的铺垫。

另一方面,在具体选择哪些史实这个问题上,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需要注意到,“概论”课程并不要求对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而是要着重讲透、讲清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等,在某些情景下,正反两方面史实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二)坚持历史脉络清晰性的基本原则。

以史明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选择脉络最清晰的史实,理顺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有益于我们展开理论知识学习和讨论,可以使我们在一个更大、更明确的框架下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使学生融会贯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去。

(三)坚持持续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原则。

历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具有持续性的,而理论体系的阐释总是带有一定重点性的。我们在把史实材料纳入到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时,要遵循注重史实的持续性与理论的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⑤。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理论体系为例,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问题,我们经历了从认识不明确,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又经历了“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到最终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与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相关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这些政策的变动是具有历史持续性的,我们需要理出一个头绪,抓住了重点——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基本概念,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化自然清晰。

三、实践课程中史实知识的运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课程为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课本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框架讲述的是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的基本过程及未来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参观附近的普宁市新坛村,通过实践方式来开展理论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特别重视“三农”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的基本情况还有待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坛村有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2.7 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固定资产逾亿元,曾获“全省先进村党总支部”、“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文明村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该村自十六大以来,豪情满怀地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出台了“热爱家乡,美化家园,回报梓里,造福后代”的家园十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持续投资1000多万元,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大方,优化了环境。从整体上来看,该村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选择新坛村作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把村庄层面16字十年规划与国家层面20字要求结合起来,把小范围内的村史脉络与宏观大背景下的国家历史变迁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教学效果更直观,把枯燥的理论课堂变成生动的社会课堂,融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于一体。

注释: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教学与研究,2007(2).

马彦武. 教好“思想概论”课需要三个基本功底.中国高等教育,2004(2).

冉绵惠,黄金辉.浅谈《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四个结合.思想研究,2001(6).

社会建设概论篇4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却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教学的开展固然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包括革命传统、改革开放成就、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借鉴和利用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充实其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认识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让大学生真正学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概论”课程走出理性的樊篱,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沦落到了走形式的境遇。实践教学的开展固然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不但能够丰富充实“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概论”课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能增强“概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下面我们就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

一、“概论”课可利用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

(一)地方性的革命斗争传统教学资源

湘西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曾经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留下过辉煌的一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曾在该地区建立了著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黔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的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成为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怀化的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该地区与“概论”课相关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包括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等。著名的革命家和党的早期领导人,如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滕代远、萧克、王震、周逸群、朱早观等都曾经在该地区生活和战斗过。“概论”课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尤其是第三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与这些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谓联系紧密。

(二)地方性的改革开放成就教学资源

湘西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影响,该地区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着较大比例,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贵州、重庆等地归属于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规划的省份之中,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被国家纳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该地区也更具代表性、艰巨性和迫切性。因此,在该地区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人,肩上的担子尤为沉重。这里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湘西州凤凰县火炉坪乡的郑培民纪念馆,传递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和坚强信念。这里拥有着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镇,‘比 如吉首林木乡小康村、张家界慈利县零阳小康镇,等 等。同时,湘西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如重庆秀山 县和湘西州花垣县的锰工业,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给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收益。此外,湘西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具有特殊的优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这里,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物古迹。既有 民俗风情、自然村寨和民族文化,又有著名的革命老区等。“概论”课中的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五章等内容可谓紧密契合。 二、“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的策略

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有针对性且内容丰富,若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其资源优势,构建一个良好的“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整合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起规范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一项必备要素。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根据“概论”的课程内容和湘西的地方性资源加以整合,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各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革命遗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小康村、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等资源,加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认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受益、深度实践等重要环节都要处理妥当。

第二,依托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是服务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尽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其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社会实践,根据“概论”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充分利用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在老师 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的现实层面,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亲身体验革命、建设和改革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概论”课程内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每一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上的局限性和作用上的有限性,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除了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长及网络、社会资源,开创和丰富新型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使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社会建设概论篇5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37-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与外交、党建、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通过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当代的大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社会理想与信念。并且伴随着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体系还在不断地进行补充和调整,教学难度较大,同时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而可对“概论”课程个别章节进行专题式教学方法的尝试,使之能够更好地符合教学规律,更好地调动教师教学主体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概论课”中实行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我们就以“概论”课第九章为例,探讨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的成效与路径。

1 “概论”课第九章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概论”课所采用的是由高教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根据此教材的内容设置,第九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通过本章的学习,力图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架构(政治理念的设计与政治制度的形成)、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向以及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比较,从而增进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的现实合理性与历史进步性的认同,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信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主建设、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去。按照教材的结构设计,第九章共有三个小节,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从教学内容来看,这一章的,理论性、思想性较强,主要涉及到现代政治文明的一般理论,包括国体、政体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民主选举、权力监督与法治建设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还关联着中西民主政治制度与实践比较,又相当的理论深度。并且,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热门话题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焦点,因而结合学生思想动态的实际,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架构与实践逻辑,增进他们对现实政治的认同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就需要充分地将相关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其中涉及到重大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问题,务必通过教师的全面深入的阐述,以强大的理论说服力、思想感召力和现实震撼力来回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让他们既认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大潮流、大趋势的进程之中,又客观看待当前政治建设实践中的成就与不足,以免陷于盲目的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崇拜之中。

从教材体例来看,这一章基本上循着“基本政治制度架构——法治建设——政体改革”的思路展开,这样的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有其相当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条理性和层次性较强,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当代中国政治的重大领域和重要论题。但是,其知识点的分布却相对分散,全部三节内容每一节都涉及到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因而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就却常会遇到一些操作上的困难,并影响教学的效果。尤其是相关知识点的前后重复出现势必会导致讲解中的混乱甚至于重点的不明确(如第一节的“人民当家作主”与第三节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的逻辑承接;第一节的“依法治国”与第二节的“建设法治国家”在内容上的密切关联),如果不对相关内容作出整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颠来倒去的重复啰嗦,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陷入概念的迷阵之中,无所适从。

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问题讲解清楚,要让实践状况更为醒目,就需要对第九章的教学内容实行更为集中的专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系列专题,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理论以便凸显思想的魅力、摆明现实的状况并指出未来努力方向以便导引学生客观公允地评价当代中国政治。

2 “概论”课第九章实行专题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如前所述,“概论”课第九章涉及到现代民主理论与民主法治建设实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一个理论性与现实性都很强的章节,需要精心筹划、合理安排讲解思路。

首先,要认真筛选和确定专题。实行专题式教学,筛选和确定专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确定讲授的专题,并不是任课教师随心所欲的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一系列原则。专题的筛选不能无原则地偏离教材体系,专题的确定必须兼顾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专题的确定也不能忽视理论的完整性,片面追求新奇。任课教师在确定专题时,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及理论的完整性同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此,就要以教材为根本依据,以学生思想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主线,以基本理论的讲解为依托,审慎拟定好“概论”课第九章的专题筛选和确定专题。

社会建设概论篇6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76-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扎实实地推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处于主导地位。“概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一、创新教学理念――课程建设的灵魂

教学理念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明确清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课程建设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理念。

基于“概论”课程性质和高职学生特点,我们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思想,确定“三个坚持,三个突出”的教学理念,明确定位。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政治性。通过问题引导,直面和正确回答大学生关心和疑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应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未来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实践育人,突出实效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根据文件精神,高职院校“概论”课同样要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行。

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的核心

“概论”课是面向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时代性,并且是本专科通用的教材。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教材为纲,遵循教材的理论体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精髓,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突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点,同时,把握好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凝点,结合国情、区情、校情和学情,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一,结合国家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重点、热点问题等,根据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及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比如,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把“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要界’限”、“七个怎么看?”、“辩证看,务实办”等现实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不但体现课程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更体现时代性。

第二,结合广西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广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广西与东盟对外开放现状、广西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指导广西建设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答和解决地区发展面临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交通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向,将广西大交通建设的伟大成就及未来发展前景引入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度和认同感,坚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四,结合高职生群体朴素纯真、上进心强、有理想、敢追求,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际经验,比较注重物质追求而缺乏精神层次的恒定追求,比较注重张扬个性而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心智又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动摇和困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改革教学模式、方法――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构建多样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事―思―识―实”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以“三贴切”为原则,设计教学案例,从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实、事件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对“为什么”的思考,并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然后在课内和课外组织和策划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知事,深化思,提高识。以事实的感染力、思考的深刻性、理论的系统性、实践的现实性,提高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理论问题化、观点具体化、过程互动化,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统一起来。运用理论精讲法,通过教师梳理教学内容要点、脉络、逻辑、重点,讲清理论问题,为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奠定理论基础。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经典案例,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剖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比较分析教学法,通过本国的纵向比,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横向比,理论的内容更丰富,学生视野更开阔,更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相关题目,学生5~8人为小组,分工协作,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并讲解,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提高对理论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从开放的视角,充分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堂、校园、社会和网络四平台的作用,构建多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

与课堂教学同步,积极开展第一课堂实践,加强认识性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同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增强体验性环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消化理论知识的能力,在亲身体验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与社会和专业实习联手,积极开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深化应用性环节,成为第一课堂的拓展,有针对性地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活动,架起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的桥梁;与网络资源共享,积极开展虚拟实践活动,强化拓展性环节,成为第一课堂的辅助,弥补了现实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拓宽了实践渠道,体现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五、加强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

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学术水平高、积极参加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人力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促进课程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师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严把新教师准入关,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教师职教理论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培训,有目的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相互听课制度、教研活动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讲课比赛、示范教学等活动,既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又可以实现教师间相互交流和水平提高。

具体如下:一是以相关课题的研究为依托,为“概论”课的教学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以研促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理论营养;二是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软件比赛、精彩一课等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习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将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

“教、研、赛、培”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机制,培育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概论”课教学团队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及社会考察,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丰富教学素材,提高了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可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广林,刘春生,徐文娟.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陈 妮(1965-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负责人。

社会建设概论篇7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把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是课程内涵建设的目标。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计需要把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有机结合,建设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政治论精品课程。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又政治性、思想性,又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使课程教学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性、思想性与职业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建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的“概论”课精品课程。现以我校“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设计,以推进高职高专“概论”课程建设。

一、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设计坚持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及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意见为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程教学与区情、校情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学的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 “概论”课教育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结合点;其二,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状况。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求职欲望强,对现代信息的接受意识强,职业意识较强,但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其三,分析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课程设计在分析学情、校情以及社会人才素质要求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使课程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全面实施“概论”课建设的关键。“概论”课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建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根据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政治性和职业性的视角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因此,精品课程应突出“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高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1.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线,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教育遵循“认识—认清—认同”的教育路线,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接触理论、认识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真伪,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以情感培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理论情感。情感培养以“感受—感知—感悟”为主线,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对所知、所闻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够感悟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思想认识提升,引导思想升华和促进行动转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3.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以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旨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按照“4321”即“四个统一、三个贴近、两个结合、一个目标”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统一”,即以“世情、国情、区(省)情、校情”相统一。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上,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世情、国情、区(省)情以及校情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内容丰富,素材多样,生动的教学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三贴近”为教学主旨,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在教学形式上,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理论教学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以校内外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一个目标”,即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思想合格、能力素质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实施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教学设计的全面实施。围绕“4321”的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以实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四个统一”。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本专科统一使用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十五章,内容体系庞大,鉴于高职高专教学学时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根据教学“精”和“管用”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内容上体现世情、国情、区情、校情相统一,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既有宏观的世情、国情的内容,同时又有微观层面即区情、校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既站在世界或全球的高度,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同时也立足于本省、本地区区情和本校实际,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坚定自己跟党走的信心。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三个贴近”。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对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关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二是教学主体上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探寻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学方法、演讲或辩论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愉悦学习,以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探索多维教学载体,实现“二个结合”。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两部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载体。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了“四个课堂”即“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多维促教”教育教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校园延伸至企业和社会,从现实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转变了过去理论课教学多局限于单一的校园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师教学主体的局面,提升了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四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是在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的,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听、愿意学的一门课程,实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时空立体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成效最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四)提升教学实效,实现“一个目标”。课程教育教学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课程教学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政治性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学职业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立足于学生能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态势,认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与政策,使学生能够认识国情、锻炼能力,把握就业机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往往决定了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施方向和效果,因此,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好几个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概论”课程是全国本科、专科院校均开设的课程,目前全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高专在“概论”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中需要认清“三个不同”,其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其二,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学分、学时与本科院校不同;其三,高职高专学生学识基础、就业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厘清这些问题,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提。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具有较鲜明的职业、行业的特点,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时,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因此,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结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上既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来设计,也要结合本校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设计,使本校的“概论”课精品课程与其他院校相区别,具有别的院校不可替代的特点和特色。

(二)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概论”教学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要做到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设计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既要考虑课程的整体性、思想性、理论性,也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从实用性看,需要筛选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讲精、讲活,使学生通过学生后,能够做到学用结合;从可操作性看,要对各种资源的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使用的可能性,考虑教师教学中使用是否方便、简易,效果好。合理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逐项地推进,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三)课程设计必须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根本目标。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旨在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设计的所有要素必须服务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使课程建设保持一流水平,充分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教育性、有效性等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社会建设概论篇8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经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学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之成为更自觉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里,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时时刻刻都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还有助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人也是一种有精神追求的动物,需要一定的精神信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的领会到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才能科学地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今天地学习和工作

“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对我们学习的要求,不仅是让我们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丰富的内容和理论特色、理论的特殊贡献。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各部分内容又是随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毛泽东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被人们运用于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学习毛概的心得体会》出自:查字典

上一篇:职业卫生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智慧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