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2:07

工程热力学总结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1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91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建筑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热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换规律、转换关系,以及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学好工程热力学,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对毕业后的相关工作产生重要影响[1]。但是,这门课概念和理论繁多,逻辑性强,各章节之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彻底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热力过程对热力机械的实际应用,根据教学小组的实战经验,这里探究一些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目的明确,突出教学主题

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各个章节之间内容相互联系,逻辑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把每章看成独立的个体,不将各章节联系起来,反而增加了理解内容掌握理论的难度[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主线。这要求教师能够将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梳理清楚公式和定理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内容框架,从而形成记忆网络,复习之前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当前学习的重点。

2 抓住章节内容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从内容上看,工程热力学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一是工程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也可以细分为,定理和公式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章节每一部分内容都有相应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清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板书教学方法的主次。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应将文字、图片、视频结合起来教学[3],在使用黑板板书教学时应一步步推导最终公式,让学生理解导出公式的来龙去脉。第一章内容中提出了几十个概念,这些概念大部分都很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划分热力系统的图片。在工程应用部分,教材上出现了压气机、内燃机等工程机械,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热力机械的运转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气体与蒸汽的流动等章节中公式推导非常多,这时需要借助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住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需要理清逻辑,边讲解边推导,达到使学生同时记住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的目的。

3 对比章节内容,总结基本理论和公式

在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概念和公式,这些知识点不容易记住,特别是有些参数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并且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中。如果学生在没理解公式的前提下单纯地记下公式,是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概念和公式,老师应该总结概念、理论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理想气体四个基本热力过程中多变指数n值的确定[4],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可以教学生首先判断四个基本热力过程参数变化特点,结合过程方程pvn=const,从而确定n值的大小。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确定n值的方法,也充分理解了四个基本热力过程的异同。类似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功量的计算,学生只要记住热力过程的特点,结合基本公式就可计算出功量的值。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技巧,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基本公式通常简单好记,老师要通过对比概念理论总结出最原始、最基本的公式,同时讲解此公式的应用条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4 主动与学生交流,时刻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活动,老师和学生双方互动交流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果。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必须通过做题去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授完课要立即布置相应内容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从作业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理解困难的内容进行二次讲解。课外与学生加强沟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此外,可以举例让学生了解工程热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增强学生的兴趣。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上四个方面总结了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没有固定的形式[5]。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教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共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是工程热力学改革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杰.《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2014(31):73-74.

[2]夏莉,冯国增,聂宇宏,姚寿广,杜军.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1,25(06):614-616.

[3]郁金华,史瑞莲.工程热力学教学法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4(06):282.

[4]沈维道,童耕军.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2

乐薇,吴士筠

(武汉工商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武汉 430065)

摘要:以Fick扩散定律为基础,建立热浸法提取箬竹叶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由此推算出提取速率常数、内扩散系数和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考察温度和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箬竹叶总黄酮提取的动态过程,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数据表明:该提取过程是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

关键词 :箬竹叶;总黄酮;热浸法;动力学

Kinetic research on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leaves of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by hot dipping

YUE Wei,WU Shijun

Abstract:Based on Fick’s law of diffusion, a kinetic model was built to describe the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the leaves of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by hot dipping method.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rate constant, intern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ctivation energy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nd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equation. The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the extraction was a spontaneous, endothermic and entropy increase process.

Key words: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leaves; total flavonoids; hot dipping; kinetic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430065,China

收稿日期:2014-10-25

修回日期:2014-12-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C111)。

作者简介:乐薇(1979-),女,副教授,从事生物质分析研究。E?mail:yuewei11@126.com

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提取动力学可以反映有效成分的浓度随提取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学模型拟合,揭示温度、颗粒大小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相对于正交法、响应面法等能更好地预测出实际生产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的提取效果,因而成为研究热点[1-4]。

箬竹叶为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植物叶的总称,该属植物约有30种以上,均产自我国[5],自古以来就是端午节标志食品——粽子的包装物。据本草纲目记载,箬竹叶味甘、性寒,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分析发现,箬竹叶具有杀菌、防腐、抗癌等多种显著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日化用品等[6-7]。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大量野生箬竹叶资源,特别是湖北武陵山区野生箬竹叶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开发植物药用资源的优势。研究表明,总黄酮是箬竹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8],占箬竹叶总质量的2%左右[9],含量丰富。笔者通过Fick第一和第二扩散定律,建立热浸法提取箬竹叶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为箬竹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优化及工艺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参考。

1热浸法提取箬竹叶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

从传质角度看,箬竹叶总黄酮提取为3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溶剂渗透进入箬竹叶颗粒;箬竹叶颗粒内黄酮的溶解(可瞬间完成);黄酮由箬竹叶颗粒内向颗粒外(即溶液主体)扩散。其中,箬竹叶黄酮的扩散过程是一限速过程,在提取中起主要作用[10]。

箬竹叶内部总黄酮浓度随提取时间的增加不断减小。采用平板模型分析不稳定扩散过程,先假设:箬竹叶颗粒的粒径一致;黄酮沿颗粒的粒径方向扩散;萃取过程中,颗粒内黄酮是均匀分布的;箬竹叶颗粒表面的传质阻力可忽略,且黄酮的扩散系数在任意取样时间内保持不变;颗粒与溶剂的温度相同。根据Fick第一和第二定律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为[11-12]:

式中:c0为箬竹叶黄酮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c∞为提取平衡时箬竹叶黄酮的质量浓度,mg/mL;k为速率常数,min-1;2D为箬竹叶的粒径,mm;Ds为内扩散系数,mm2/min。

2材料与方法

2.1原料和仪器

箬竹叶采自湖北恩施州利川市凉雾乡,洗净后于50 ℃烘干5 h,然后粉碎过0.42 mm筛,留粒径约0.425 mm的箬竹叶颗粒放入塑料瓶中备用。

芦丁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无水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

B-220型恒温水浴锅、RE52CS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75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2.2试验方法

2.2.1 箬竹叶总黄酮饱和吸附溶剂率的测定[11]

用滴定管将60%乙醇水溶液逐滴滴加至5.0 g箬竹叶颗粒中,每次滴加后充分振荡并浸润3 min以上,直至充分吸收且无多余溶剂。饱和吸附溶剂率p=V消耗/m。式中:V消耗为消耗的乙醇水溶液体积,mL;m为箬竹叶质量,g。

2.2.2箬竹叶总黄酮质量浓度测定

1)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称取干燥至恒定质量的芦丁标准品0.075 2 g,用30%乙醇溶液微热溶解并定容至250 mL,得0.300 8 mg/mL的芦丁对照溶液。精密移取0,1.00,2.00,3.00,4.00和5.00 mL芦丁对照溶液至6个10 mL比色管中,添加30%乙醇溶液至5 mL;然后加入5%NaNO2溶液0.30 mL,摇匀后放置5 min;加入10%Al(NO3)3溶液0.30 mL,摇匀后放置6 min;加入4%NaOH溶液2.00 mL,再用30%乙醇溶液稀释至10 mL,摇匀后放置10 min。以空白试剂为参比,于510 nm处测定吸光度。以芦丁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aC+b,式中:a为标准曲线的斜率,a=0.434;b为截距,b=0.001 15。

2)样品溶液的测定。分别吸取两份0.50 mL箬竹叶总黄酮提取液于10 mL容量瓶中,其中一份按上述芦丁标准曲线绘制方法配置溶液,并以空白试剂为参比,测得吸光度为A1;另一份用30%乙醇溶液定容至10.00 mL,以30%乙醇溶液为参比,测得吸光度为A2,则黄酮质量浓度c=(ΔA-b)/a,其中,ΔA=A1-A2。

箬竹叶总黄酮提取液总体积在每次取样后将依次减小1 mL,溶液中总黄酮的质量也随之降低,需对测定的黄酮质量浓度进行修正,其公式为:

式中:cn为第n次取样质量浓度修正值,mg/mL;cn′为第n次取样质量浓度测定值,mg/mL;V为溶剂体积,mL;n为取样次数。

2.2.3箬竹叶黄酮提取

将5.0 g箬竹叶颗粒(过0.42 mm筛,粒径约0.425 mm)加入250 mL的三口烧瓶中,根据箬竹叶的饱和吸附溶剂率,先用适量60%乙醇溶液室温润湿10 min,再立即加入已加热到设定温度的60%乙醇溶液100 mL,在此温度下进行热浸法提取,并在不同时间间隔时取样,每次取两份0.50 mL样品,用于总黄酮质量浓度的测定。其中,提取时间分别为5,10,15,20,25,30,35,40,50,60,70,80,90,120 和150 min;提取温度分别为303,313,323,333和343 K。

3结果与分析

3.1箬竹叶饱和吸附溶剂率

按2.2.1操作,平行测定3次并取均值,得箬竹叶的饱和吸附溶剂率p=0.84 mL/g。

3.2速率常数

箬竹叶总黄酮质量浓度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提取温度对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提取时间内,温度越高,提取液中的总黄酮质量浓度也越大,当提取时间达到120 min后,总黄酮质量浓度基本不变,可认为达到了提取平衡,该浓度可视为平衡质量浓度,并以ln[c∞/( c∞-c)]对提取时间t作图,结果见图2和表1。

由图2和表1可知,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与试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曲线的线性拟合关系良好,即经过粉碎的箬竹叶中的总黄酮提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温度的提高可增大表观速率常数,加快有效成分的提取,且平衡质量浓度也略有升高。

3.3相对萃余率

设相对萃余率y=(c∞-c)/(c∞-c0),结合式(1)可知,y=(4/π)exp(-kt),作相对萃余率y对提取时间t的关系图,结果见表2和图3。

由表2和图3可知,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8,拟合精度较高,表明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符合指数模型,且表观速率常数k与表1的结果比较接近,但与理论值的平衡常数4/π有一定偏差。这是因为为了简化计算,上述模型有较多假设条件,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同时由图3可知,在提取时间较短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对萃余率下降较快,此后再延长时间,相对萃余率下降缓慢。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适当控制提取时间,需综合考虑提取率、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11]。

3.4内扩散系数

由式(2)可知,当箬竹叶颗粒尺寸一定时,提取过程中箬竹叶总黄酮的内扩散系数Ds可根据速率常数k求得。由Ds对T作图(图4),回归方程为103Ds=0.010 5exp(0.013 3T),由此可算出不同温度下箬竹叶总黄酮提取的Ds。

3.5活化能

由化学动力学可知,箬竹叶总黄酮提取过程中的表观速率常数与温度有关,遵循Arrhenius公式,即K=Ae-Ea/RT或lnK=lnA-Ea/RT。式中:K为表观提取速率常数,s-1;R=8.314 J/(mol·K);A为指前因子;T为提取温度,K;Ea为表观活化能,J/mol。

根据表1,lnK与-1/T的回归方程为lnK=-1 372.6/T+1.082 5。据此可算出箬竹叶总黄酮提取过程的活化能Ea=1 372.6×8.314=11.41 kJ/mol,可见该提取过程不能在室温下瞬间完成。活化能反应了温度对提取速率的影响,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较大的反应过程的进行。

3.6相关热力学函数的探讨

基于分配平衡理论,可得到提取过程中的平衡常数kc的计算公式:

kc=cl/cs=cl/(ct-cl)。(4)

式中:cs为箬竹叶颗粒中的总黄酮质量浓度,mg/mL;cl为溶液中的总黄酮质量浓度,mg/mL;ct为总黄酮在两相的总质量浓度,mg/mL。采用热浸法提取3次后,测定箬竹叶总黄酮的总质量浓度[13]。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提取达到平衡时,提取过程的焓变ΔH及熵变ΔS可由范托夫方程计算:

lnk=-ΔH/RT+ΔS/R;(5)

ΔG=-RTlnkc。(6)

根据式(5),1/T与lnk的拟合方程为lnk=-648.1/T+2.779 2,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ΔH/R和ΔS/R,由此可计算出提取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具体结果见表3。

由于ΔG<0,说明该提取过程为自发过程。随着温度的增加,ΔG逐渐减小,总黄酮更容易向溶剂扩散,提取过程更容易发生,提取效率越高。焓变ΔH为正值,说明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是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提取的进行,这与ΔG的变化规律一致。ΔS>0,表明在提取过程中分子的混乱程度增加。

4结论

通过Fick定律研究了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动力学,并计算出了速率常数、活化能、内扩散系数等动力学参数。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动力学方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提高提取温度,表观速率常数增大,提取率提高,但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提取率增加幅度减缓。

热力学数据表明,该提取过程是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动力学模型可大致预测提取效果同提取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为箬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设计及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庆启,张娜,孙瑶,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落叶松树皮多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36(3):115-120.

[2]周尽花,高海丽,吴宇雄,等.渗滤法从柚籽中提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0):127-133.

[3]赵平,宋学娟,张月萍,等.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动力学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1):110-112.

[4]徐菊茂.杭白菊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16):31-32.

[5]苏春花.箬竹林结构特征及竹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3.

[6]冯宇超,王成章,陈文英,等.不同品种竹叶多糖的化学特征及其含量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6): 81-85.

[7]张慧,林海萍,盛恩浩,等.箬竹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3):38-41.

[8]崔健.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22-38.

[9]苏春花,王福升,丁雨龙.长节箬竹叶总黄酮提取工艺[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5): 87-90.

[10]储茂泉,刘国杰.中药提取过程的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2,37(7): 559-562.

[11]李冬,李稳宏,廉媛媛,等.化香树果序总黄酮提取动力学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4): 689-692,708.

[12]高蓉.化香树果序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应用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56-62.

[13]陈晓光,韦藤幼,彭梦微,等.丹参酚酸B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的动力学及相关热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25(6):961-965.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3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总结 比较法 兴趣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间承上启下、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化工原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典型设备,其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物理量多、综合性强,习题量多,计算量大,公式繁杂,尤其是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准数关联式令人感到头痛。学起来难度大,公式难记、作题不知从何下手,大多同学有一学就懂、一放就忘、一用就错,上课清楚、解题糊涂的感觉。怎样让学生理解、掌握该课程?如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教学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本身的特点,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重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化工原理公式繁杂,但单元操作的整个计算遵循着自然界的共同规律,其计算公式是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的具体应用。如在流体流动单元操作中,通过对某一系统的能量衡算导出描述流体流动规律的柏努利方程。传热、蒸发及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通过热量衡算计算冷热流体流量、热空气消耗量等。而流体流动中的连续性方程、吸收的操作线方程及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均由物料衡算导出。在每介绍一个重要公式后,立刻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来加深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讲解例题时强调遇到题要先理清解题思路,然后再动手做题。即从问题推起,要解决它,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应根据哪些公式求解?列出有关公式,直至求出未知量。每堂课后还要布置两三道作业习题,检测同学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地方容易出错等,这样可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解题练习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工艺计算的理解,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二、善于总结

化工原理内容较多,每一个单元操作都要分几次课来讲,同学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因此,在新知识传授之前,要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每堂课前几分钟对上堂课讲过的内容进行总结,重要的公式在黑板上列出。

每讲完一章,做一次本章小结。而后,从思路上回顾一下。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该章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学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流体流动单元操作:

只要涉及流体流动的问题,基本上都要用到柏努力方程,在柏努力方程中∑hf的求算既是关键也是难点,要求∑hf,根据阻力计算公式,就要先求出摩擦系数λ:层流时λ=64/Re;湍流时,λ不仅与雷诺数Re有关,还和相对粗糙度(/d有关,算出Re和(/d即可通过查图找到λ。又因Re=duρ/μ,要求Re必须求出流速u(d、ρ、μ为参数,往往已知),而Vs=πd2u/4,由Vs即可求出u。上述分析总结如下:

∑hf求出后,代入柏努力方程即可求出其他未知量。通过每章小结,有利于对知识点和知识片断的融合,形成知识链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感觉每一章知识太零碎、难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总复习,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对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

三、把握章节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工原理涉及的单元操作有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传热、蒸发、蒸馏、干燥、液液萃取等,教学中是按章节逐一介绍各单元操作。为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各单元操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别,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各单元操作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连贯和衔接的知识点。如在流体输送机械单元操作中,在求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或工作曲线时,要用到流体流动单元操作中的柏努力方程;在蒸发单元操作中求算蒸发设备的面积时,要用到传热单元操作中总传热速率方程。因此,讲完流体流动才能讲流体输送机械,讲完传热才能讲蒸发。在教学中,如果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相关衔接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运用比较法指出它们的异同,可避免混淆。如蒸发与蒸馏在形式上均为加热、部分气化,但实质上却有区别:蒸发所处理的溶液由不挥发性溶质和挥发性溶剂组成(如NaCl水溶液),而蒸馏所处理的混合液由挥发度有差异的组分组成(如乙醇-水溶液)。再如,传热单元操作中涉及的计算是变温传热(换热器中热流体的温度不断下降,冷流体的温度不断上升),蒸发单元操作中涉及的计算是恒温传热(换热器一侧蒸汽冷却,一侧液体沸腾),在用总传热速率方程Q=KStm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如果是传热问题,tm为平均温度差,它等于换热器两端温度差的对数平均值;如果是蒸发问题,tm等于加热蒸汽的温度减去溶液的沸点。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概念清晰,加深对过程的理解,掌握过程的本质,更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衔接学习,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不再局限于“点”,通过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生有了全局感,而运用比较法可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分清内容主次,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处理好教学内容首先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过。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讲课内容,思路清晰、线条清楚,由浅入深、重点、难点突出,一些无关大局的杂乱内容可简要说明,让学生在把握该章的逻辑关系以后自己看书,消化这些细枝末节。要做到“主线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必须吃透全部传授内容,对教材进行精心处理,对教学内容反复推敲,认真备好每节课,哪点该细讲哪点该略讲应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联系生活,引起兴趣

兴趣对学生集中精力涉猎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讲解内容较抽象或枯燥章节时,举些有趣的工程实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流体流动基本方程时,首先展示小区供水示意动画,并且设问:为保证一、二、三楼有水,要维持楼底水管中有一定的水压(60kPa表压),为维持这个表压,水塔应建多高?保持楼底水压为60kPa表压,那么一、二、三楼出水均等吗?这样的工程问题如何解答?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对上课的内容也产生了兴趣。又如,在讲沸腾传热时,让学生解释烧开水过程中的“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一现象。在讲导热系数时,提出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把保暖性能好的衣服穿在里面好,还是穿在外面好?学习蒸发原理联想到粗食盐的提纯实验等,这些直观实例,都能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六、控制授课节奏,适当板书

多媒体教学可将化工原理素材库中丰富的图片、逼真的动画演示和直观的教学模型展现给学生,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鉴于化工原理难学,必须控制好节奏,否则极易使教学进程过快,学生应接不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来不及理解和消化,而适当板书可有效控制授课节奏。尤其是在公式的推导或例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边提问,可诱导学生进入动态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在讲授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及时灵活地调整讲解思路和方式,做到随机应变,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此外,化工原理课程需要用到很多支撑学科的内容,如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还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继承性很差,不能与学过的知识衔接,学习效率很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学生未听懂时神情迷茫,教师要放慢速度。例如,流体流动单元操作中柏努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用到热力学第一定律,不少同学忘了其内容,这时,教师要帮助同学回顾以往知识,而后再引申到主题上。

总之,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各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理.化工原理课程深层次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4):21-25.

[2]王百军.化工原理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之友,2007,(17):65-66.

[3]滕波涛,郑绍成,刘亚,王南海.化工原理习题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5):67-69.

[4]张桂军,杨志远,禹练英.谈《化工原理》学习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J].广州化工,2009,37(6):226-227.

[5]王娟,钟秦,杜炳华.化工原理习题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6-88.

[6]蒋赣.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东化工,2008,35(6):153-155.

[7]卢莲英,余中山,魏先红.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对比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4,24(3):71-74.

[8]李德莹,田毅红,龚大春.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8,35(5):116-118.

[9]王孝科,田敉,熊伟.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化学世界,2009,(8):507-508.

[10]宋贤良,叶盛英,李雁.浅谈增加化工原理教学的趣味性[J].广东化工,2008,35(1):112-114.

[11]王宁惠,万钧.谈化工原理课的趣味性教学[J].天津化工,2003,17(6):56-57.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4

关键词: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

目前,热力改造工程成为市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热力管道工程作为热力改造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贯穿于整个热力改造项目中,对热力改造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热力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热力改造工程中,热力管道施工的成本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决定了加强热力管道的施工核算是很重要的。由于在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造成企业的热力管道施工成本支出超支,出现效益低下的局面。本文从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的角度,结合实践对出现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热力管道施工核算,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规范施工会计核算,并且提高施工会计核算的质量,财政部在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根据规定,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如果可以对建造合同的结果进行可靠的估计,应该对当前合同所涉及的所有费用、收入等等进行大概的估计和确认;如果建造的合同不能够对其结果有较为客观的估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现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在能够收回合同成本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收回的合同成本来进行确认。(2)如果合同的成本不能够收回,在合同成本发生及时确认费用,不对收入进行确认。

对于主营业务成本,施工核算企业要按照规定确认工程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并且分别按照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对“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记录。在会计核算上,新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等科目,在“工程施工”下增加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两个明细科目,各项施工合同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这一科目核算,各项施工合同确认的合同毛利应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这一科目核算。在核算过程中,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都要进行完工百分比的计算。

而上述核算整体过程的核算标准和核算结果都要以建造合同结果的确认为前提。实际核算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核算。良好有效的施工业务核算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会计核算办法不仅有利于规范施工企业,可以处理好施工企业的业务往来,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财务,保证企业实现其发展壮大的目标。

二、目前热力管道施工过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热力管道施工会计核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热力管道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职责不清

热力管道施工企业财会人员工作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某些项目部没有配备专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及时、信息滞后等现象。由于施工地点一般比较分散,一些财务信息没有及时传输到财务信息系统中,会计也没有及时的督促信息。所以使得施工会计核算工作量不断的加重,核算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另外,公司因财务人员紧张,一人多职,难以实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指数

2.工程施工时间长,跨年度工程较多,竣工决算滞后,工程收入难以准确确定

热力企业所承担的一些热力改造工程项目,多数是热力站改造和热力管线更换工程,不可确定因素较多,时间较长,经常出现跨年度的现象。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比如材料价格的调整、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给工程项目的施工核算造成困难,最终的定案值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有些工程为政府和集团共同出资的工程,工程完工后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严格的审核后才能确定定案值进行竣工决算,定案值确定较难,竣工决算相对滞后,工程收入难以准确确定。

3.垫付工程款金额较大,现金流紧张

随着热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热力工程的数量也在增加,这既给热力施工企业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对热力施工企业的巨大挑战.承接的工程项目越多,需要垫付的工程款就越多,事必造成实际可使用的现金减少,资金流转困难,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热力管线工程分集团内部工程和集团外部工程,集团内部工程约占全部工程的70%,工程款一般是在工程竣工后或每年年底集团才拨付给下属公司,前期施工所需款项均由下属公司垫付,公司现金流紧张,给公司的资金周转造成麻烦和困难,即使是事后监督或结算也无法发挥会计核算应有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强在垫付工程款方面的核算,既要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也要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4.材料款占总工程款七成,存在虚假发票

在热力管道施工过程中,材料款是施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大约占七成以上。因此,加强对材料款的核算和控制是减少总工程款的有效措施。同时,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由于施工地点、施工所用管材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材料费不同,因此出现虚报材料款或者上报虚假发票,造成材料款数目与实际不符,出现这种情况,既与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员的管理有关,也与购买材料的采购人员的素质有关。

三、加强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有效措施

1.应用电算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分离不相容岗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力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的会计核算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电算化引入企业管理中,普及到各个管理中心及项目部,这不仅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很多繁琐的工作。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高效地进行会计核算,让财务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争取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配备一定的财务核算人员,减少一人多岗现象,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发生舞弊等行为,及时完善会计控制制度,降低企业风险。

2.减少跨年度工程数量,将成本核算落实到个人,选用恰当结算方法精确核算结果

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是热力企业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竣工决算,应该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减少跨年度工程的数量,或者进行分段决算。因此,在制定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时间以及在施工后期核算的方法,同时也要提高施工队的效率和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时时监控。这样以权责利的结合形式让财会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又可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度。

财务年终结算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一分为二:当年竣工结算的工程按照竣工决算金额确认收入,当年不能竣工结算的跨年度工程,每年年终财务结算时,按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乘以1加利润率(工程部每项工程预测的利润率)后的金额确认收入。例如:xx热力工程,招标时定标值为1000万元,当年实际发生工程成本为500万元,年终结算时财务部门(此项工程未竣工决算)以500万元乘以1+7%(7%的利润率是经工程部门测算后提供的)得到的数据535万元作为此项工程当年的收入。

在进行施工核算的过程中,无论是进行预算、核算还是决算,都应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热力施工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

3.加强集团各部门间协调,多投标集团外部工程,减少应收账款

热力企业承接项目工程数量的增加,热力企业在垫付工程款方面金额较多,直接造成在现金方面流转困难,影响热力管道的施工过程。因此,需要热力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根据项目情况和企业的运营情况,共同制定合理的垫付比例和垫付金额,增加流转的现金量,以保证热力管道工程能够正常、顺利的完成施工。

对于集团外部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一分二:周期短、造价低的项目,在开工前要求建设方预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款,竣工后一次性结算;资金使用多,施工周期长的项目实行分节段结算,做好资金的及时回收,来保证企业资金的运行畅通;对于集团内部工程,需要同政府部门、集团相关部门密切协商资金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资金支付问题。

4.完善热力管道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热力管道施工企业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施工成本进行正确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这对于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加强热力管道施工的会计核算,我们要完善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进展顺利。

加强对材料款的核算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材料费用以及在总工程款中的比例,杜绝虚假材料款的出现。

在完善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同时,一要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控制的基础工作。例如,建立严格的材料采购制度,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二要加强发票的查验管理。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发票的管理办法、真假发票的识别、发票查询等与发票有关的知识。严格要求负责材料的人员取得发票时,利用税务局网站提供的发票查询系统及时辨别发票的真假,并将查询结果附在发票后。

综上所述,热力管道施工项目是热力企业的主体项目,做好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是降低工程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从热力管道工程施工会计核算出发,分析了在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有效措施。运用施工会计核算办法不仅有利于规范施工企业,而且可以处理好施工企业的业务往来,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财务,保证企业实现其发展壮大的目标。良好有效的施工业务核算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云:关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财经纵横.2012,06.

[2]赵海燕: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03.

[3]任德生: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3.

[4]匡向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核算[J].财会研究.

[5]施生平:油田矿区给水管道施工成本的计算[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05.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案例;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67-02

“热工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换关系、转换规律及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其传递过程。“热工基础”课程是学生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的过渡,在工科学生中学习面较大。该课程的概念性强,涉及的理论较为抽象,同时与工程实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热工基础”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单独开课的学时合计140学时,但热工学基础课程学时为96学时,学时虽然大幅减少但教学内容很多。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普遍觉得课程难教,上课学生觉得课程难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当前采用的传统讲授及多媒体教学模式只能讲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从借鉴国内为大学的经验和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1-2]本文分析“热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采用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和网络应用等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工程观念,提高实践能力

“热工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教学内容丰富和知识点广泛等特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枯燥,为此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工程观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1.课前专业认知

本门课程开课前带领学生到电厂、化工厂、冷库和发动机厂等单位进行参观,初步了解这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流程和生产设备,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预先有个视觉上的认识。开课后遇到具体的理论知识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讲解,比如讲到“蒸汽动力装置循环”一节,就引导学生回顾电厂运行流程,结合课件中的动画模拟,加深对循环过程的理解,并对热力设备每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增强记忆。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对课堂知识觉得不陌生,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2.工程案例教学

“热工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但课程本身也有很多实践问题。教研室部分教师长期从事冷库设计、中央空调设计安装和换热器改造等工程项目,将这些工程实际项目与课程知识对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消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无用和不知如何用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观念。[4]

工科专业一般都和当地与专业相关的典型企业有紧密合作关系,可不间断聘请企业的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这种教学空间的拓展和延伸、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前沿知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与工程师的转变。

教师通过文字描述、多媒体和图表等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案例。教师呈现案例后,根据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发现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环节同时引入学生参加节能减排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利用学生自己的方案来分析如何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大家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很多学生由此爱上科研,从而考取研究生,为就业也拓宽了渠道。

3.授课后的生产实习

我校工科专业在大三下学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通过生产实习更好地接触工程实际,了解产品加工过程,可以重新系统地回顾理论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课前认知、课堂学习和课后实习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4.加强实验环节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与工程实际及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及问题外,我们还加强了实验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创造性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锻炼学生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从而锻炼了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技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融会贯通多门课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将实验内容与科研、生产、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锻炼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获取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6]

实验教学是学生加深理论理解的重要方法,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热工基础”课程中设计的内容多并且抽象广泛,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基础型、专业型、综合型、自主型、科研型的实验类别。通过教师集中讲授或个别辅导,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协作,分析实验数据,提出问题质疑,讨论实验结果,教师集中解答等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潜能。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完善了实习基地建设,与校外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充分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增强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采用多媒体,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中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实验技术的直观讲解、实验过程的清晰再现、生产实践的虚拟观摩,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科研兴趣。

充分利用传热传质学网络平台,实现了实验中心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仅可以及时实验相关信息,还可以进行网络教学,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查阅各种实验课件、完成课前预习、进行实验总结、交流实验心得、展开学术讨论等活动,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高效优质的资源服务。

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中心建立了系统的个性化、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学生实验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书面考试成绩。其中各部分成绩比例按照实验性质的不同科学合理分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课前预习、实验操作、实验创新综合评定;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原理总结、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实验结论及课后思考综合评定。书面考试题型根据不同实验性质分层次、按类别划分,分别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综合分析及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实验项目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面试、自主创新设计等多种形式。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本学科内容和学科动态变化较大,仅仅凭借教师课堂上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而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够,如果没有任课教师强制要求,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学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另外,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过少,仅局限于课后及约定的答疑时间,很多时候学生有问题找不到教师交流获得正确的解答,从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8]

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的讲授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专业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讲授给学生,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将相关的资料放入学习网站中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教学网站还可以为从事热工领域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帮助往届毕业生解决工程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此外通过相互的交流还能够丰富“热工基础”的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双赢”目的。

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自我开发是网络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在进行网络教学前需要设计并开发基于网络环境各种类型教学模式需要的网上共享资源,此外还需要对网络上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整合。

针对“热工基础”课程特点,结合项目组成员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并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试验。通过几轮教学试验寻求最适合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

进行评价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分析、网络在线测试、教学进行情况等方式来评价,分析网络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两者的优点寻求一种二者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热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应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思维创新、鼓励科学探索为教学理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紧密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观念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共同的目的。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是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梅倩,陈淑玲,张华.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0-82.

[2]蒋亚龙.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97-98.

[3]杨玉顺.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7):46-48.

[4]于兵川,吴红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76-78.

[5]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63-165.

[6]孙芳,刘鹏,李殿伟.高师院校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0):149-151.

[7]席新明,闫小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9):46-48.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6

关键词:地热供暖 技术经济评价 北方地区 综合评价

一、引言

我国城市供热已基本形成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燃煤热水锅炉供热为主,电、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核能供热为辅的格局。集中供热以燃煤(油、气)为主,不仅会产生大气环境污染,而且将高品位能源转换成低品位热水用于供暖,能源利用效率低。地热供暖具有低成本、可持续和环保等其他能源供热不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可实现无污染的循环供热。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且资源分布区与供暖需求城市区重叠,使得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地热供暖行业前景广阔。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热采暖不仅可节省煤炭的运输、占地,还可减少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大气污染,能有效替代常规能源,近年来,利用中低温地热能源供暖的规模不断增长,主要以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供暖的方式,年均增速23%。全国地热采暖总面积近2000万m2,仅天津市就独占了940万m2,占全市采暖总面积的15%。2013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等四部门联合《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地热能源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地热利用研究领域提出的前瞻性课题。地热供暖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供暖方式,也逐渐受到学者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热能的开采利用技术探讨、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经济效益分析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地热供暖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较少。基于此,需要借鉴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地热供暖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来评价地热供暖的经济性及项目可行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技术经济评价起源于英、美、法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传统的项目经济评价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建立NPV、IRR、NPVR、B/C 等指标。近四十年来,项目经济评价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向技术、财务、经济、环境、社会综合评价转变,提高了投资项目系统分析的理论质量。我国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参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选取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目前也是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指标。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研究多在主要评价指标和参数的确定和方法的改进上。李春梅、许爱青、王奕清等强调项目经济的综合评价,提出应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指标纳入经济评价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张学军、黄山建立了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类评价方法是对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基本测算方法,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此方法简单易行,计算结果能直接反映资金使用情况和投资预期,而且数据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随着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项目评价的方法也不断创新,从其他学科借鉴了丰富的定量研究方法。比如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借鉴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进行价值评估,再如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多层次评价方法、基于期权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方法、数据包络(DEA)分析法等,已经在项目评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一般性指标的基础上,更加贴合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际情况,并可以对政策、技术等因素进行量化,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然而,由于各学者所选取的模型、指标有所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各有不能,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范围有所局限。国外地热经济评价研究工作已初具规模。Oliver David(2008)在研究家庭和社区规模能源系统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地源热泵,风力涡轮机,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式热水器的几类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经济评价方法。Blum Philip(2010)在《德国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中,通过分析1100多个独立的地源热泵系统,相较于其他国家,如美国,奥地利,挪威,英国,瑞典,地源热泵系统的资本成本较高的是德国和瑞士。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效益只有在系统得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得出地热系统的经济效益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能体现。马建中对比了北京某小区内地热与燃气供暖方案,从投资运营费用角度得出地热供暖经济可行结论。陈少玲认为不成熟的地热供暖项目设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朱家玲,张凤山认为,地热供暖需进一步提升节能潜力。林黎等全面分析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指出必须走回灌开发的可持续道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应用范围的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相比之下,对于地热供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相对抽象。现有的经济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概括地热项目在环境效益方面的独特贡献。因此,在现有经济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热供暖项目的特征,构建地热供暖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为推广地热能源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常规技术经济评价 经济性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按是否考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有静态投资回收期(Pt)和投资利润率(ROI),动态指标有动态投资回收期(PT)、财务净现值(NPV)和财务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通过计算折现现金流主要考察地热供暖项目计算期内的盈利能力;财务内部收益率假设净现值为零,参考地热供暖行业基准收益率描述项目获利水平;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投资回收的年限;总投资收益率是地热项目每年创造的净收益额最直接表达。地热技术经济评价的参数估算包括直接费用估算和直接效益估算。直接费用为投资、生产成本和费用及税金,直接效益为供暖费用收入、补贴收入和CDM收入。水热型地热供暖工程初始投资涉及到地热井勘探钻井费用、地热井提升及回灌设施、调峰锅炉房、热网、热力站、室内管道及散热末端等。其中,初始投资与总供暖面积成正比,因为地热井数量、换热站规模、铺设的管道和终端设备费取决于供暖面积,如图(1)所示。

(1)在地热供暖系统设计的初期阶段,应按照建筑物的设计供暖、供冷负荷的要求,对地热资源进行勘探和资源评价,为地热供暖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地热供暖工程设计提供依据。结合实际,地热勘察资源评价一般采取外包服务模式,费用算在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当中。(2)根据地热井的打井深度、数量及打井单位深度综合造价指标,地热井的初投资公式为Ktp=mPelktp。其中m为地热井数量;ktp为地热井单位掘进深度勘探钻井综合费用,其值受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Pel为地热井钻井深度。(3)在地热供暖系统中,换热站的投资主要包括换热站厂房建设费、地热供暖设备和地热调峰设备的购置、安装及调试费,如果室外温度较低,为了达到要求的供暖热负荷,则需要增加调峰设备。Kms=λcf+ωgs+ξtf。其中,Kms为换热站投资总额;λcf为厂房建设费;ωgs为换热站设备购置费;ξtf为调峰设备购置费。(4)项目运行费用主要包括地热资源费、电费、水费、折旧、燃料费、人工费、维修费、其他费用(排污费、管理费、税金等)。地热资源费,一般开采地热资源的单位须依法缴纳地热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费。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各省市及地方政府对地热发展的政策不同,收取的费用也不同。(5)水费主要指自来水水费,自来水消耗量是采暖系统循环水的补充水形成的。自来水费=(循环水量×换水次数+补水量×运行时间)×水价。(6)对于采用锅炉调峰的地热供暖系统,其系统年运行燃料费计算公式为Krl=ζhm×ηjg。其中,Krl为燃料费;ζhm为年耗煤/天然气量(t);ηjg为燃料价格(元/t)。(6)营业收入一般包括暖费收入和售水收入,暖费收入按供暖面积和当地的暖费价格征收,售水收入按热水供应的时间和当地的供水价格征收,其计算公式为Rs(t)=q(t)×Pw+Py×th。其中Rs(t)为第t年暖费收入;q(t)为地热供暖期第t年的供暖面积;Pw为暖费价格;Py为热水价格(按小时计算);th为热水供应时间。(7)贴费收入的估算公式为Rb(t)=q(t)×rb。其中,Rb(t)为第t年地热补贴收入;q(t)为地热供暖期第t年的新增供暖面积(一次性);rb为地热供暖补贴费率。(8)CDM收入是按照项目预计核准的减排量单位,以每单位10欧元,按当期汇率折算。

(二)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前文文献综述中介绍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地热项目的特性,本文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突变级数法对地热供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然后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再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已有文献关于新能源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选取以下评价指标评价地热供暖系统综合效益,详见表(1)。地热供暖项目不仅能够取得经济效益,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能源降耗效益,在减少CO2排放的同时,也减少如粉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对生态也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影响。因此,对地热项目仅仅只评价经济效益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其环境效益、能源降耗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认知地热供暖的总效益。该方法的特点是没有对指标采用权重,但它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减少了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计算简易准确,其应用范围广泛。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河北雄县位于华北平原地热资源条件优越的牛驼镇,近年来大力开发地热资源,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某地热供暖工程项目拟建设地热站14座,并进行相应的热力管网建设。共设置地热井48眼(包括开采井27眼,回灌井21眼)。项目总供暖面积217.6万平方米,总热负荷为101.01MW。建设期为3年,运营期为12年。项目计划总投资2194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840万元(建筑工程费13921万元,设备购置与安装费5508万元,其他费用845万元,基本预备费1555万元)。陕西咸阳是传统的地热开发区域,地热开发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某工程项目计划新增2座地热站,增设四眼地热井(回灌井1眼),新增供暖能力126万平米。建设期为1年,运营期为10年。项目计划投资9979万元(其中工程费9185.27万元,工艺系统4763万元,包括设备购置费3866万元、建筑工程费513.42万元和设备安装费383.58万元)。上述两个工程在地域上、技术上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工程投资的两种典型类型。对案例进行综合研究,为地热供暖新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二)案例解析 供暖项目的收入主要包括暖费收入、售水收入、贴费收入和CDM收入。雄县新建项目拟建供暖面积为217.6万平方米,建设期为三年,每年分别新增供暖面积48.1万平方米、79.3万平方米、90.2万平方米,年暖费收入按每年采暖4个月计算,居民供暖收费标准为每采暖季16元/平方米。新建工程的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30元/平方米。成本费用上,该工程项目主要消耗的燃料动力为电和天然气,当地电费为0.8元/度,天然气1.95元/升。共设定工作人员120人,每月按1500元的标准估算年工资,福利费按工资的30%计提。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净残值率为3%,折旧年限为16年。咸阳增建项目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40元/m2,共94×104m2,收入3384万元;旧建筑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25元/m2,共32×104m2,收入720万元。新建筑和旧建筑总计126×104m2,共收取贴费4104万元,建设期全部收回。取暖费按每年采暖4个月计算,收费标准为每采暖季15.80元/m2,考虑空置因素,建设期按2个月计算,收入896万元;评价期按每年4个月计算,年收入1792万元。收营业税税率3%,水利建设基金按0.8%征收,缴纳营业税55万元;资源税按0.5元/吨收取,预测年缴纳69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按0.6元/吨收取,预测年费用83万元。每站配备5人,两站共10人,每人1200-1500元/月;预计用水量2.04万m3,单价 2.5元/m3;预计用电量121万度,单价0.7元/度;维护费3万元/站.年;预计使用天然气33.6万m3,单价1.95元/ m3;其他费用为1.4万元/年。两个工程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经济指标可以明显看出,地热供暖工程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计算过程中,甲、乙工程的营业净利润都为正数,稳定运行10年后,净现值结果较为乐观。比较内部收益率,两项工程的内部收益率略有差异,但都高于行业的基准收益率12%。从初步计算结果,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地热供暖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前期投资成本较高,与传统能源供暖相比,建设期风险高是地热供暖项目建设的瓶颈。而其突出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潜力并不能在传统经济评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项目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估计不足,导致在决策是缺乏全面可靠的依据。

(三)综合评价 与传统能源供暖项目相比,地热供暖供暖工程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效果突出。本文根据地热供暖技术指标结合自热特征,选取节能减排成本费用、CDM收入、年均减排成本费用收入比和气体减排总量四个指标描述项目的环境效益。通过年节约耗煤量、节能减排投资降耗率、单位工业增加值降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描述能源降耗指标。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项目的规模和资源禀赋、改建类型不同,上述评价指标只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经济、环境和节能效益,并不具备相互之间比较的条件。利用突变级数归一公式采用“大中取小”原则,对各工程的控制指标计算出的对应的X值(即突变级数值);但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在对象的最后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即对评价对象按总评价指标的得分大小排序。由此可以看出,对各级指标指数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其下一级指标指数(或数值)进行综合排序的结果。逐级分解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减少了由于地热供暖项目由于在地质条件、规模、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对比较结果造成误差。根据归一化的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得出甲工程的综合效益略高于乙工程表(4)。从经济指标来看,甲工程较优,为0.9068;从环境效益来看,甲工程环境效益指标0.7478却低于乙工程的环境效益指标0.7776,这说明在经济上投入的加大影响了部分项目的部分经济效益,却可以从减排降耗得到的效益中得到弥补,最后的综合效益并没有明显降低。能源降耗指标来看,甲工程的能耗远低于乙工程。虽然乙工程规模远远小于甲工程,但由于改扩建的约束条件更多,施工过程中消耗的其他能源抵减了地热能运营发挥的部分降耗功能。这也说明,地热能工程规模化效果越好,综合效益越高。

(四)讨论与分析 首先,先对突变模型建立之前传统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在雄县的案例中,净现值为2438.72万元,远大于零;内部收益率为16.08%,也远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12%。这些都能客观直接地说明该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而在咸阳的案例中,净现值为520万元,远大于零;内部收益率为14.5%,也远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12%。突变模型建立之后,雄县和咸阳的案例计算总指标都在0.8以上,雄县总指标相对较高,说明该项目的经济、社会、减排降耗的综合效益较高。从经济指标来看,雄县最优,为0.9068,要高于其他地方的经济评价指标;从环境效益来看,雄县环境效益指标0.7478却低于咸阳的环境效益指标0.7776,这说明在经济上投入的加大影响了部分项目的部分经济效益,却可以从减排降耗得到的效益中得到弥补,最后的综合效益并没有明显降低。从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运用突变理论对地热区域供暖项目进行综合的经济评价,不仅数据较易获得、方法简单易行,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一目了然,便于分析,并不失公平准确。 这种传统经济评价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便捷,而且结果也十分直接客观。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突变级数法模型的建立,不仅能在脱离人为权重设定的基础上,就能综合评价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的优劣比选,通过从三级指标到一级指标的各级比选,可以全面分析导致每个项目经济效益差距的原因或者不同子指标之间相互弥补、相互贡献的关系。通过两个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可以看出,采用地热能代替传统锅炉集中供暖不仅在经济上可行,更拥有强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项目。在不同的地热供暖项目之间,以规划有序的新建工程更具有投资价值。地热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更加集约使用地热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促进地热供暖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节能效益提升的有效路径。

五、结论

本文结合地热资源及地热工程项目的特性,运用技术经济评价领域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域供暖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以便于了解地热项目自身的经济性及与其他区域地热项目经济性的差异。本文构建的方法体系中的逻辑思路为:首先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计算出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等动态评价指标值,以此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突变级数法,对地热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更全面、科学的认识地热的经济性和开发利用价值。具体的供暖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财务评价并不能完整的反映地热供暖项目的投资价值。地热供暖综合效益突出的工程往往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规划并且经营稳定等特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由于施工规范不到位而造成潜在的风险,或因排放较高温度的地热尾水造成轻微热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影响了地热供暖项目的整体效益。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已出具规模。尤其是地热供暖工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各地新建地热供暖工程的总量增加。我国发展地热的势头良好。总体来看,我国地热供暖工程种类多样,资源禀赋各异,大小规模不同,各有盈亏。地热供暖呈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投资回收期长。并且,出水温度的高低,供暖方式的选择都影响了盈利大小。本文希望通过更多具体项目的评价,来验证这些方法在地热开发利用经济性分析方面的实用性,并通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以着手建立中国地热资源利用数据库,探索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从磊、徐孝轩:《国外能源公司地热能利用现状以及对中国石化的启示》,《中外能源》2013年第11期。

[2]鹿爱莉、孙志伟、马静:《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中国矿业》2008年第3期。

[3]李春梅、党志良:《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新方法初探》,《水利经济》2003年第5期。

[4]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2003年第4期。

[5]李虹、董亮、段红霞:《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资源科学》2011年第3期。

[6]顾永东、宋冬梅:《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工程》2006年第3期。

[7]张奇、王官庆、翟慧娟:《我国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及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分析》,《华东电力》2012年第7期。

[8]赵淑芹、刘倩:《基于DEA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中国矿业》2014年第1期。

[9]Oliver, David. Thermo-economic Assessment of End User Value in Home and Community Scale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March 1,2012.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7

在阿特金森―希弗林记忆信息加工过程模式中(如图1),将记忆信息加工过程分成三个前后交流但又彼此独立的阶段。其中,感官收录阶段是指个体凭借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外界环境刺激时所引起的3秒以内的短暂记忆阶段;短期记忆阶段是指感官收录后再经注意而在时间上延续到30 秒以内的记忆阶段;长期记忆阶段是指保持信息长期不忘的永久记忆阶段。

二、阿特金森一希弗林记忆信息加工教学过程的程序设计

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借鉴阿特金森―希弗林记忆信息加工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如图2),构建了如下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发环境刺激――教学过程的基础点

教师利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物现象或者备受学生关注的一些时事热点,创设“认识冲突”情境,刺激学生内心的“心理需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为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战争事件和自然景观,通过文字资料和视频影像创设引发刺激的环境氛围,为获取更多的感官信息奠定基础。

认知情境1 “战争资料篇”:二战时,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制作“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两三天飘到美国后从高空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美国政府莫明其妙,防不胜防。请问,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

认知情境2 “景观视频篇”:播放录像片“世界各地的气候”,画面上依次出现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沙丘戈壁的自然景观,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布满椰林的自然景观,西欧地区温和湿润、落叶阔叶林的自然景观,俄罗斯北冰洋沿海地区冰天雪地、苔原冰原的自然景观。请问,世界上不同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自然景观?

(二)科学探究,增强感官收录――教学过程的关键点

学生感官信息的收录是有选择性的,与自身的动机、经验以及能力等因素相关。因此,在科学探究前,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扶,使学生对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加以注意,能获得更多有效的感官信息。在科学探究后,学生及时把有效的感官信息记录下来,使之上升为短期记忆。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讲解点拨“纬度与气温的关系”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关键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参与“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探究活动,获得感官信息;最后,学生记录有效的感官信息(绘制单圈环流分布模式图、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获得更多的短期记忆。

探究活动1 “单圈环流篇”:教师讲解点拨纬度与气温的关系(赤道地区全年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多,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全年太阳高度角较小,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少,气温较低)。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地区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两极地区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由两极地区吹向赤道地区,在高空水平方向上气流从赤道地区吹向两极地区,由此形成单圈环流),并绘制单圈环流分布模式图(见课本33页的活动)。

探究活动2 “三圈环流篇”:教师讲解点拨大气水平运动除了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的因素外,还与地转偏向力有密切关系。学生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描述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高空大气赤道地区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偏转成西南风,至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气流聚集,堆积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赤道和北纬30°之间形成东北信风带,由此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大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近地面大气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冷而重的极地东风和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迫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向南、向北运动,由此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见课本35页的活动)。

(三)理解归纳,形成刺激编码――教学过程的核心点

短期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接受和摒弃从感官收录输入进来的信息外,还有对信息性质的深一层认识与理解的作用。感官信息理解之后刻意予以保留,收到长期记忆之中。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利用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寻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利用学生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气压带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性质,从而使知识形成有效的编码,收到长时记忆之中。

总结本质1 “寻找规律篇”:学生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找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全球共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不考虑风带,全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及其风向在地球上呈以赤道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分布;低纬风向与高纬风向一致,与中纬风向正好相反。

总结本质2 “归纳成因篇”:学生根据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分析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迫爬升形成的,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冷高压),归纳总结基本规律(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总结本质3 “性质影响篇”:根据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和水平运动(高低纬间的运动和海陆间的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上升降温,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信风带从较高纬度地区吹向较低纬度地区,从陆地吹向海洋,多晴朗天气;西风带从较低纬度地区吹向较高纬度地区,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阴雨天气),归纳总结基本规律(低压湿、高压干,西风湿、信风干)。

(四)巩固应用,贮存提取信息――教学过程的突破点

将归纳总结的一般规律(编码)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中,实现了学生将心理事件转换为行为事件,能更好地收到其长期记忆中,以后出现有关该信息记忆方面的知识,学生就可以调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加以解决。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和不同性质,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和气候特点,活学活用,能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

学以致用“气候类型篇”:根据不同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气候类型的原理,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并总结气候特点(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在盛行西风带控制下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工程热力学总结篇8

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从7-8年前的分布式能源概念的引进提出,到大家现在普遍的认知,能源专家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推动和普及工作。分布式发电有时也称为分散式发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在同一地点或限制在局部区域内,在集中供电的大电网覆盖地区,电力用户一侧建设的电源点或电力消费限制在配电网内的电源点可作为分布式发电看待。

分布式发电主要包括热电联产、用户侧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农村小水电、小型独立电站、废弃生物质发电、煤矸石发电,以及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热电联产受供热范围限制,一般要按照热用户的位置分散布点;离网的分散电源点受人口密度限制,布点也是分散的;各种废弃物资源数量有限,受能量密度限制,也需要分散利用。以上条件决定了分布式发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

燃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项目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能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等综合效益,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调整燃料结构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分布式能源发展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1999年的济南年会、2000年的宁波年会、2001年的重庆年会和2002年昆明年会中均有一些学术论文积极宣传、推广小型全能量系统,实现小型热、电、冷联产。2002年9月份热电专委会还专门在南京召开“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应用专题研讨会”。2003年海口年会论文集,2003年12月又在上海召开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并提出“关于发展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的建议”。2004年10月在北京与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

分布式能源发电是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第二代能源系统,它是工业文明时期以“规模效益”为法则的第一代能源系统的发展与补充,特别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发电,实行热电冷联产,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与减少能源输送损失。针对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天然气对于发电来说,重点要转到分布式发电系统,而不宜多用于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随着我国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以及规划了不少的引进LNG项目,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发电的兴起,使容量在数千瓦到5万千瓦的分散在重要用户附近,向一定区域供应电力、热力和冷源的分布式供电系统也逐渐的增加。

一批燃气-蒸汽,热、电、冷联产的机组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到2004年,在上海已建成8项6528kw,连同计划建设的共13项16808kw;北京市已建3项5467kw,连同拟建的共14项66285kw,还有广州2项1847kw,连同拟建共11项67257kw等等。上海市、北京市还组织力量制订了“上海市燃气空调、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发展规划”及编制了“建筑物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北京市也组织起草相关文件,组织对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的研究,编制了《北京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要点》(讨论稿),为分布式供电系统顺利健康发展准备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近 50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总的情况

序号

地区

已投产的工程

将投产的工程合计

1

上海市

8项工程总计6528KW

共13项工程

总计10624KW

2

北京市

3项工程总计5467KW

共14项工程总计51282KW

3

广东省

2项工程共计1847KW,另有柴油内燃机改造216万KW

共15项工程总计90877kw另有柴油机内燃机改造216万KW

4

其他省、市、区

胜利油田胜动机械集团生产的燃气内燃机已销往全国29

个省市的煤气,瓦斯气、焦化尾气、沼气、炭黑气、油田页岩气、酒精气等发电市场已投产的共152万KW

该厂在建的分布式电源尚有12.5万KW合计将有164.5万KW

全国合计

369.38万KW

上一篇:基础研究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试述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