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概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51

工程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1篇

考虑到岩土工程地质所涉及到的地层深度及松原市岩土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本文仅以第四纪覆盖层为主,着重介绍0―50米内土层的岩土工程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特征

松原市市区在区域地貌上处于松辽盆地腹地东部斜坡带的前缘,以西为松嫩低平原,海拔130―160米左右;以东为相对上升的长白山山前台地,海拔200米左右。松嫩低平原为中生代沉降区,由于差异性沉降运动,平原内部基底波状起伏,总体上向西倾斜,西翼较陡,新生代覆盖厚度大;东翼较舒缓,新生代覆盖厚度较薄。两种地貌景观反差非常明显,形成了盆地两翼的不对称性的特点。

松原市城区以第二松花江北岸为分界线,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分界线两侧地形地貌特征差异很大,各自特点显著。

其中江北地势较高,海拔高度在135―160米左右,总体上向第二松花江河谷倾斜,为微波状岗阜平原。岗阜区地面坡度较大,达5%以上,岗阜顶面开阔平缓。沿第二松花江北岸发育一级阶地,地面平坦,海拔130―135米,高出江水位5米左右,前缘以3―5米的陡坎与现代河床接触,阶面较狭窄,出露范围较小,后缘以斜坡与岗阜平原过渡。

江南一级阶地大面积发育,地形开阔平坦,标高在130―135米左右,以斜坡与现代河谷缓慢过渡,无明显前缘陡坎。在一级阶地上零星分布有以风成黄土状粉土和粉质粘土构成的小型岗阜,相对高度在5―10米,海拔高度一般在140米左右。在阶面的低洼处,河流故道、沼泽湿地多有分布,发育有淤泥质粉质粘土和软粘性土夹层。

二、第四系覆盖层及基底情况

(一)第四系覆盖层

松原市城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在50米左右,属于第四纪河流冲积相、湖积相和冰水沉积相地层,其地层时代、沉积环境及岩性物质等地层标志明显,划分清晰,自下而上依次为:

1、早更新统白土山组(Q1)地层:属于冰水沉积的灰白色砂砾石层,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较差,粒径多在1―3cm,大者5cm以上,次棱角状,密实半胶结状态。该层埋藏在地表以下40―50米左右,全区均有分布。

2、中更新统大青沟组(Q2)地层:为一套湖相沉积的粉质粘土层,灰绿―灰黑色,含云母片,硬塑至坚硬状态,埋深在20米以下,该层广布全区。

3、上更新统顾乡屯组(Q3)地层:属于冲―洪积相的一套地层,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砾石,夹粉质粘土薄层和透镜体,灰绿色,分选性较差。该层在江北微波状岗阜地区,以黄土状风成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出露于地表,从而形成了江北局部全新统地层缺失的情况。

4、全新统(Q4)地层:为近代河流冲积相粉细砂夹粉质粘土薄层。其中粉细砂多为黄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颗粒均匀,分选性较好;粉质粘土层多为灰褐色,软塑至可塑状态。

(二)基底

松原市城区内构成基底的地层以白垩系地层为主,顶板在地表以下50米左右,厚度达数千米,为一套巨厚层湖相沉积物,上层为粉细砂岩、泥质细砂岩、砂质泥岩,岩心柱状良好、稍干、致密、坚硬状态。局部基底出露上第三系泥岩、泥质粉细砂岩。上第三系地层具有两个沉积旋回,在层位上由下而上,岩性物质颗粒由粗到细,覆盖在白垩系地层之上,由西向东逐渐变薄,至江北一带尖灭。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松原市城区内地表水主要位于以北西向斜贯城区,宽达两公里,十分开阔的第二松花江河谷内。第二松花江水量较为丰富,但近四、五年内水量有所减少,河道内保持常年流水的河床有3条:主航道靠近北岸,宽约250米,水深2―3米;另外两条河床分别宽50米和100米,水深2米左右。第二松花江历史最高水位134.96米,最低水位129.93米;最大流量6750米3/秒,最小流量63.30米3/秒。

2、地下水

松原市城区内地下水蕴藏丰富,可分为上层孔隙潜水和深层承压水两种类型。

上层潜水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两岸的一级阶地和微波状岗阜平原。其中江南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高程较低,潜水埋藏较浅,约1.5米―4.0米左右;江北岸的微波状岗阜平原地带地势较高,潜水埋藏较深,一般在6米―10米以上。该层潜水含水层为冲积相的中细砂层和软塑至可塑粉质粘土层,厚度较大,一般在10―20米左右,透水性良好。该层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但因为潜水层与第二松花江河道的砂层相通,因此与江水有明显的水力联系,随季节变化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互排关系。

承压水主要分布在早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层中,其隔水底板为上第三系(或白垩系)的泥岩、泥质砂岩地层,隔水顶板为中更新统大青沟组湖相沉积的灰绿色粉质粘土层。该层承压水上下隔水层厚度大,分布广,隔水性能好。该层承压水具有明显的承压性,承压水头高大30―35米,水位接近地表。承压水主要靠补给区和隔水顶板相对薄弱地段的潜水补给,其地下径流比较迟缓。

3、地下水物理性质及化学类型

松原市城区内作为地表水主要分布区的第二松花江水源经分析鉴定结果为无色、无味、混浊、含悬浮质。该区潜水的化学类型属重碳酸氯化钙镁型水,PH值为7.1,总矿化度为1.097克/升,属中性淡水,对钢筋混凝土无侵蚀性。

该区承压水属于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淡水,对钢筋混凝土无侵蚀性。

四、场地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松原市城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分布较为稳定,其岩土类型在平面上变化不大,但在立面上有较大的变化。该区内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五层:依次为粉细砂层夹粉质粘土、中粗砂层夹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砂砾卵石层和巨厚泥岩层基岩。根据我们十几年来积累的有关松原市城区内各层土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经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现将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分述如下:

1、砂类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松原市城区的砂类土分布极广,以河流冲积相的粉细砂和中粗砂为主,具有埋藏浅、厚度大、连续性强、粘粒含量低、分选性好的特点。

2、粉质粘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该区域内粉质粘土大致可分为两层,上层为Q3以来的粉质粘土,一般呈褐黄―灰黄色,埋藏深度在10米以上,厚度在0.5米到3.0米不等,含水量较高,以可塑状态为主,部分位置呈软塑状态。下层为埋藏深度约20米左右的大青沟组(Q2)湖相沉积灰绿色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该层粉质粘土结构密实,土质较纯,以硬塑状态为主,局部为可塑或坚硬状态,稳定性较好。表3根据已有土工试验数据对以上两层粉质粘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五、建筑场地分区

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建筑场地分类标准的规定,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松原市城区内钻孔的实测波速资料及大量的勘察数据,结合松原市城区内地形地貌和土层结构特点,对松原市城区的建筑场地分区得出如下结论:

松原市城区内场地土以中软―中硬场地土为主,软弱场地土仅局部零星分布,范围较小。根据该区域内场地覆盖层厚度在50米左右,而且分布稳定的实际情况,松原市城区内建筑场地类别大部分划分为Ⅱ类建筑场地,局部为Ⅲ类建筑场地。

其中Ⅱ类建筑场地的中硬场地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江北岸的岗阜状平原,地势普遍较高,面积较大,地表土层以上更新统(Q3)的粘性土和砂类土为主,地下潜水埋深较大,水位一般在5米以下,土质较密实、稳定。平均剪切波速在250―330米/秒。在江南岸,中硬土的Ⅱ类建筑场地也有出露,分布范围较小,以冲积砂土为主,地势较低,水位在3―5米左右,土的密实程度和稳定性比江北岸稍差,平均剪切波速在250―270米/秒左右。

Ⅱ类建筑场地的中软场地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江南岸开阔平坦的一级阶地上,地表以全新统(Q4)河流相和湖沼相的细砂夹粘性土为主,土质稍松散,地势较低洼,地面高程一般在132―135米左右,地下水位较高,一般2―3米左右,平均剪切波速一般在170―240米/秒。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程序;图表编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建设项目不断兴建。地质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有利于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的顺利完成。而地质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质量十分重要。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报告编制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对于水利工程勘察而言,其勘察工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专业性等特点,对勘察报告编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1 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2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及结论和建议等。

绪言应包括:工程位置、工程主要指标、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案,工程地质勘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结论,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概况,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等概况,可溶岩区应重点说明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喀斯特地下水的补排条件,有关区域构造稳定性的主要结论和地震基本烈度。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水库地质条件、水库渗漏的性质、途径和范围,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公式的选用,计算成果及其分析和说明,处理方案的建议和结论。水库浸没区地质条件,地下水壅高计算参数和公式的选定及计算成果的分析说明,浸没标准的确定。根据水库运用水位预测的浸没范围,浸没区的分类,可能的发展情况和防护措施的建议。库岸稳定性分段,不同设计水位时的不稳定岩土体的位置、高程、方量,主要地质条件,计算参数选择,计算成果和观测资料等以及失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建议。评价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潜在震源区的确定及其震级上限的预测。

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坝、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概况与选定坝型、坝轴线、枢纽布置方案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和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处理的建议。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分段及说明,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渠道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分段及说明,渠道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厂区工程地质条件,调压井或调压塔或压力前池,地下压力管道或明管,地面厂房或地下厂房。尾水渠或尾水洞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溢洪道,通航建筑物和导流工程等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等。

天然建筑材料应包括:各类材料的实际需要量,并按不同材料和不同料场分述产地地形地质条件,勘探和取样情况,储量和质量评定,开采和运输条件等。

结论和建议应包括:阐明建筑物区的基本地质特点,对各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以及对技施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建议。勘察报告依据主要规范、规程说明工程地质问题是勘察工作的基础,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证和解决则是勘察工作的核心。现对工程勘察报告组成的几个部分进行分述如下:

2.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构造。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如果勘察场地为平原区,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2.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弱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

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2.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述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

2.4 场地稳定性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地质勘察;地质分区;地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U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84-02

1 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往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以下简要介绍规划区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和基础设施现状,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规模等总体部署的规划设想。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充分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在规划区及附近已有的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并根据现有资料对本次规划勘察的工作做出指导性的计划。

(2)遥感影像判释的目的是指导野外工程地质调查路线的选择,合理安排野外工作,减少工作量,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质量。本次采用卫星图像,可解译程度良好,解译标志明显稳定,能辨别出绝大部分的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细节。

结合1∶10000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在对卫星图像在解译过程中,按“先主后次,先大后小,从易到难”的顺序,反复解译辨认,对重点部分仔细研究。外业工作中对有疑问的地质体进行调查验证,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线进行复核。划分主要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其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线性构造的位置及走向判释各种水文地质现象:泉点、泉群及地下水溢出带、古河道的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3)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工作底图采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能满足工作精度要求。手持GPS定位,罗盘定向,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依据坐标在数字化地形图上直接定位,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野外着重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剖面,工作别注意了微地貌形态分布及人工地貌调查与了解。

(4)为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层土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采用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与室内土工、水质全分析相结合的勘察方法。

(5)资料整理是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任务是将获得的众多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数理统计等,对规划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评价,编制成果图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及其依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共布置了13条勘探线,勘探线的布置首先考虑地貌因素,按方格网布置,尽可能垂直于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勘探线距、点距按大城市的卫星城市Ⅱ类场地进行布置,线距不大于800m,点距400~600m。控制性勘探点孔深30.0m,一般性勘探点孔深15.0m。

3 规划区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概述

(1)规划区的历史地理简况:规划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简况,城址及河岸变迁,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及其演变的论述。

(2)地形地貌特征:包含区域地形地貌、规划区的总体地势特征、各地段地形坡度、切割强度,划分各区地貌单元,描述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3)水文:包含规划区内河流、湖、坑、塘等水体的分布位置、水体面积、水深等水文特征。

(4)气候、气象要素。

(5)区域地质简况:区域内出露的新近系、第四系岩性特征,区域地震、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特征。

(6)规划区第四纪地质、地貌的概述:描述工程环境条件、划分工程地质分区,对各区第四纪地质地貌进行概述。本次将规划区场地分为:泛滥平原(Ⅰ区,面积约8.6km2)和冲洪积平原(Ⅱ1、Ⅱ2、Ⅱ3、Ⅱ4区),其中Ⅱ1区为有少量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5km2;Ⅱ2区为有波状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4.8km2;Ⅱ3区为无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4km2;Ⅱ4区为垄岗砂地亚区,面积约3.7km2。

(7)规划区各场地地层特征:对各分区内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原位测试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波速测试)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作出分析论述。

(8)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组结构的划分及各层水主要特性指标、水文地质特征;规划区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性评价。

(9)各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结合波速测试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划分各区场地类型,对各区进行液化判别结果,震陷评价场地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4 资源概况

提出地各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及保护措施建议。

(1)水资源:分为地表水资源(各区地表水的发育情况,河流、湖泊、鱼塘等分布概况)及地下水资源(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给出浅层水、中深层、深层、超深层地下水资源概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区,评价规划区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可开采水资源及水质适应分区。

(2)天然建筑材料资源:资源概况及开采建议。

(3)景观旅游资源:规划区内各项丰富的生态景观

资源。

5 工程地质评价、建议

(1)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规划区地质构造,各区受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各区稳定性。

(2)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合各区场地稳定性、岩性特征分布、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划分

(3)地质灾害:规划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规划区内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4)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主要为土壤环境(土壤类型及其特征,遏制风沙危害,维护生态安全)、水体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及主要开采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及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提出各项防治措施建议。

6 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浅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及遥感影像解译图等图件,对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了评价,为区内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规划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订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同时研究和预测了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S].

[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S].

[3] 吴增利,等.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体规划阶段)[R].2009.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重点

工程地质勘查是工程设计与施工开展前的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很多工程质量通病都与建设初期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没做好有关,其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勘查工作中,勘查工作人员往往存在着某些工作误区或主次不分之嫌,给我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数据不准、不详等弊病,因此,对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和难点探究是本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本专业技术人员急需掌握的内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研究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难点和质量控制措施。

1、工程地质勘察概况

地面以下土层的状况,包括分布、松密程度、压缩性状况、强度的大小等,地下水的深度与水质情况等地质状况,都直接关系着拟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拟建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前,需要对其所建地区的地质状况进行勘查,取得工程地质的详尽准确资料后,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工程地质勘查实行勘察、设计和施工三结合的工作原则,勘察工作在设计和施工前进行,利用勘查取得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做好地质条件评价工作,与此同时,运用各种勘测技术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其成果资料是工程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的重要依据。

2、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难点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通常分为选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分析了工程地质勘查三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2.1 选址勘察阶段

选址勘察阶段是工程地质勘查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要通过几个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和预判。本阶段是勘查初始阶段,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且资料不符合要求,然而其它方面条件又较好且意向选取的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二是,选择场址时,要对场址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且要避开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一般情况下,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地基土性质不良地段、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威胁的地段、地下采空区上的不稳定地段等都视为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

2.2 初步勘察阶段

初步勘察阶段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第二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对所选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条件资料。本阶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对于场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段,要进行地质测绘和调查;二是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建筑场地,还要评价判定场地地基的地震效应;三是本阶段在选址勘查阶段的基础上,要进行工程勘探、测试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

2.3 详细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阶段是工程地质勘查的第三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为工程设计所需地质条件提供各项技术参数,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地质灾害的防治等提出具体方案或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做好:

一是探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性等,计算并评价地基的稳定性与承载力;二是对需要进行基础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出所需计算参数,并预判建筑物的沉降度;三是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及大于7度的场地,还要预测地震效应,分析流砂与地震液化的可能性,且对相应现象做出评估;四是探明地下水水位深度及埋藏情况,预判地下水对建筑物钢筋锈蚀的影响程度;五是尚需提供为深基坑开挖时的边坡稳定计算所需的技术参数,并分析和预判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工程和环境的影响等。此阶段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提供数据资料和技术参数的主要阶段,做好本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对整个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搞好本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工作,突破难点,力争做到最好,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圆满完成做好铺垫。

2.4 施工勘查工作

除了上述三阶段外,施工中仍然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那就是施工勘查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需要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进行验槽,探明人工填土的分布情况和均匀性等;二是在深基坑设计与施工中,应进行地基监测工作;三是在地基处理与加固时,还要进行加固设计与校验工作;四是当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时,应进行及时观测和跟踪处理。

3、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对策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设计与施工地质数据获取的直接途径,对整个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实际勘查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或态度问题,工程地质勘查质量不尽如人意,给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严重者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总结分析了提高工程地质勘查质量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杜绝因为工作人员态度问题出现质量弊病,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规范程序和要求;二是参与项目的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人员要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强化学习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强化基本功,统一目标和计划,制定详细的勘查计划和实施方案;三是大力宣传工程地质勘查质量意识,对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质量达标教育、文明勘查施工教育,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情况,做到从严施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四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获取相关单位的信息反馈和所求,为下一步工作做出计划和指导,同时也为前期工作做出评价;五是严格执行自检互检制度,把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六是做好各类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到资料真实、详尽、规范、完整,为以后工作做经验性的指导或警示作用等。

4、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纷繁复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既要做到工作互联,更要做到抓住重点与难点迎刃而解,强化管理,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详实、科学、完整的资料,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本文从工程地质勘查概况入手,分析研究了工程地质勘查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选址勘察、初步勘查、详细勘查等阶段,继而探寻了提高工程地质勘查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由于篇幅有限,还不甚全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研究本课题的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贤荣.浅论地质勘测各阶段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08).

[2]成程.关于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研究[J].建筑向导.2012,(09).

[3]李维,黄子君.探讨地质勘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质勘察.2011,(11).

作者简介:

赵文莲(1979-),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方向研究。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5篇

结合工程地质勘察的具体要求,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有利于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作业效率,消除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工程地质的实际概况,确保这些信息技术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 工程地质勘察 安全隐患 实际概况

合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提高勘察作业开展中各种数据的精度。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信息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技术人员结构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要求,选择可靠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实际问题。

1 多源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1.1 多源遥感技术介绍

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技术手段,多源遥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工程地质勘察作业效率的提高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多源遥感技术通过将不同的数据与三维空间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融合,提高了各种勘察数据获取的准确性,逐渐地拓宽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思路。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真实地形状况的深入分析,需加强对多源遥感技术中的DEM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的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工程地质勘察的多样化需求。

1.2 数据选择与处理分析

在可靠的多源遥感技术支持下,可以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有效地选择与处理,促使这些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具体表现在:

1.2.1 数据的有效选择

选择LandsatTM、高分辨率的Quick Bird卫星分辨图像等,可以获取到更有价值的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从而对不同区域内的地形特征信息进行实时地显示。像地质结构断裂构造、熔岩分布的实时分析等,都可以提高多源遥感技术进行及时地获取和分析。同时,使用多源遥感技术的过程中也能对岩溶的分布状态、不同类型地质结构的构造特点等进行实时地反映。加上各种卫星影像数据、黑白航空数据的合理利用,间接地提高了工程地质勘察作业效率。

1.2.2 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分析

为提升数据判读效率和精度,增强卫生影像数据中线性拉伸、辐射强度和灰度等预处理效果,可使用多源遥感技术,并创建基于DEM 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的三维判读环境。一般而言,黑白汗航空影像数据是大比例尺,而精度低的DEM 数据满足不了三维建模要求,因此按照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可实施航空影像数据内定向,进而恢复立体关系,构建可靠的三维行片对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地分析。

1.3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分析

加强对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分析,可以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富水带等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进而为工程施工区域不良地质的安全隐患消除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3.1 地质构造判释

结合卫星影像的优势,对不同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有效地根系,可以获取到各种地形信息,从而找出造成地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1.3.2 不同岩石性质判释

为了增强不同岩石性质判释的实际作用效果,需要明确不同区域岩性判释的主要标志,进而通过多源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的图像,对不同的判释标志做出必要地说明。

1.3.3 岩溶的有效判释

结合岩溶的发育程度,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对不同区域内的岩溶状态及理化性质进行有效地分析,得到清晰度高的岩溶遥感图像,满足工程地质勘察的具体要求。

2 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 可视化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增强工程地质勘察中各种复杂数据信息、图形资料的处理效果,加强不同数据之间的紧密联系,需要合理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出可靠的可视化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这种系统的有效构建,需要做到:

(1)建立丰富的地质勘察数据库。将某个地理区域作为单位,使其使用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地质的文字、图像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增强各种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并将这些资料按照合理的方式存储早勘察信息数据库中;

(2)实现系统运行中异构数据库的相互转化,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促使系统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逐渐完善用户数据的安全机制。

2.2 地质勘查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分析

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能够对复杂、多样的工程地质数据进行快速低处理,促使不同类型的地质勘察数据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可靠的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处理软件,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作业开展中各种数据的处理效率。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工作现象的出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分析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充分地考虑数据管理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同数据版本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3 结论与建议

多源遥感技术及可视化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使用,有利于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作业效率,促使不同的数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地获取,对于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在未来工程地质勘察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相关地质勘察数据利用过程中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海涛.简析计算机在勘察设计院所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6(11).

[2]景磊.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析[J].建材与装饰,2016(29).

[3]宋桂荣.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2(05).

作者单位

1.贵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贵州省毕节地区 551700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 地质勘查 相关问题

一、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一)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在市政道路建设前,首先要明确市政道路勘察的目的。市政道路的结构主要由三类建筑物所组成:淤路基工程,它是路线的主体建筑物(包括路堤和路堑等);于桥隧工程(如桥梁、隧道、涵洞等),它们是为了使路线跨越河流、深谷、不良地质和水文地质地段,穿越高山峻岭或使路线从河、湖、海底下通过;盂防护建筑物(如护坡、挡土墙、明洞等)。因此,在道路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淤查明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以便合理选择建筑物和选择路线或隧洞的位置,岩浆岩的产状,并提出建筑物的布置方案、类型、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建议。于查明影响建筑物地基岩体稳定等方面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盂查明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等。

(二)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对新建道路来说,工程地质勘察是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淤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出地质问题,提高线路布设的准确率。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于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亦称沿线地质土质调查。在初勘、定测勘察阶段,以选定的路线位置为基础,对中线两侧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盂桥涵工程地质勘察。大、中桥桥位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包含两项内容:a. 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b. 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对改建市政道路来说,工程地质勘察也至关重要,其主要内容如下: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收集原有公路路况资料;调查原有公路的路基、路面、小桥涵洞等人工构造物的状况及病害,研究病因及防治的效果。力求根治原有公路的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地段的道路病害。

二、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前应具备的条件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市政道路一般位于城市区域、为线状勘察范围,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方法与其他建筑物工程勘察有较大区别。同时由于不同的城市的地质环境均有自己的特定条件,要在不同的地质情况下找到相应的勘察要求。

道路勘察前必须取得下列图纸和资料:应具备附有标明坐标、道路 走向、桩号和现状地形的道路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或附有标明坐标和现状地形的广场、停车场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应知道道路的类别,路面设计标高、路基宽度、选用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和排水方式,以及地下埋设物概况等。另外,应知道沿线各地段路复杂程度及道路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道路工程经验。

三、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运用过程

(一)钻孔布置

平面布置市政规范规定,应沿道路中线布置,当道路宽度较大时,宜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占孔。当路基岩土条件复杂时应布置横剖面。我认为在路堑、陡坡路堤(经常是半挖半填路段),须进行支挡工程的地段应布置横剖面,具体布置可参考”边坡工程规范”。

(二)勘探孔孔距

在一般情况下可按道路性质布孔,布孔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的交界处均应布置勘探孔。同时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地段予以加密。此处的地貌单元指平原(堆积地貌)岗地(剥蚀堆积地貌),丘陵山区(剥蚀地貌),微地貌指平原中的,河漫滩,低平原,高亢平原等,岗地中的坳沟岗地等。二是规定有机质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沉实的近期回填土及软土分布地段应查明其分布范围,勘探孔距宜控制在20~40m。

(三)勘探孔孔深

原地面或设计地面标高(挖方地段)以下2~3m,规定为原地面以下5m,或挖方地段为设计路面下4m。规范同时规定当为有机质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沉实的近期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层时孔深应适当加深或钻穿该土层;当高路堤地段孔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计算、稳定性分析评价要求及地基处理要求。路堑,陡坡 路堤,支挡工程孔深也应满足上上述要求。

(四)取样与试验

第一,地基土与路基土 。市政规范规定桥涵,室外管道,堤岸工程等划分地基岩土应与现行建筑地基础规范一致,对道路路基土应执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地基土的概念大家已很清楚。主要说一下路基土。什么是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它又分为路床、路堤。路床又分为上部0.3m,称做上路床,0.3~0.8m,称下路床。0.8~1.5m 称上路堤,1.5m 以下称下路堤,需要指出的是,路堤是填方路基,当为挖方路基,或以后地面为路面标高时就不存在路堤而只有路床存在。 对于路基土也就是路床及路堤部分土的定名及试验方法均应遵照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路堤土来自取土场,如进行取土场勘察时应遵照上述规程办理。路基土下面的土分类规范没有说,我想应该称地基土,按目前习惯似乎可以按《建筑地基规范》的规定来执行;

第二,取样间距与测试 。市政规范规定在原地面或设计地面以下1.5m 范围内每间隔0.5m 取一个样(公路规范是0.5、1.0、2.0、4.0m 取样)。采取的土样应做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以便划分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干湿类型的划分按路床顶面以下0.8,深度内平均液性指数按大于1.00,为过湿,0.75~1.0 为潮湿类型,0.5~0.75 为中湿类型,小于0.5 为干燥类型,须要指出的是公路规范规定应按平均稠度指标来判定,二者有不一致之处。

四、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因地制宜的勘察原则

在市政道路地质勘察工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城市道路一般位于城市区域、为线状勘察范围,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方法与其他工程勘察有较大区别。淤不同的城市,在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实际的地质特点和勘察要求来选择勘察手段。

(二)按要求编写地质勘查大纲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能够给市政道路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利用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不利的地质因素,保障市政道路的科学合理设计,同时还关系着市政道路的安全运营、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根据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勘探的目的和设计要求、工程结构设置等来合理确定地勘工作量。编制勘察大纲,在综合考虑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手段适用条件以及工程结构设置等的基础上,在勘察大纲中对项目的概况、市政道路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地质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同时还要对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人员组成、安全与环保措施以及计划进度等进行明确的说明。

参考文献:

[1] 何杰.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措施[J]. 科技信息.2011.07.

[2]谭东林 段永强.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J]. 岩土工程界. 2008.10 期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城;地质灾害;特征;诱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28-04

1引言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形;县域内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建房、交通建设及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对原始地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增多。

基于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提供的调查数据和调查报告,利用Arcgis、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通城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主要诱因。

2研究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通城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鄂、湘、赣三省交界处,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阔,地跨东经113°36′~114°04′,北纬29°02′~29°24′。国土总面积1131.10km2。中、低山占通城总面积12.49%,丘陵占通城总面积的76.38%[1]。

境内侵入岩广泛分布,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其次为变质岩、碳酸盐岩。境内规模较大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展布,分布于县境南部和东部地区,北西向零星分布小断层。

通城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7月份月平均气温28.7℃;1月份月平均气温4.1℃。多年(1960~2000年)平均降雨量1554.9mm,年最大降雨量2221.5mm(2003年),24h最大降雨量259.9mm(1995年7月1日),1h最大降雨量81.5mm(1997年5月7日18时)。降雨时间集中在3~8月份,6月份为降雨峰期,12月降雨量最少。

2.2工程地质岩组

通城县境内主要出露岩浆岩及少量沉积岩和变质岩,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境内岩土体可划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岩类,5个工程地质岩组。

2.2.1坚硬工程地质岩类(Ⅰ)

分布于境内大部分地区,按岩性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坚硬块状花岗岩组(Ⅰ1)、坚硬层状浅变质岩组(Ⅰ2)。

块状坚硬花岗岩组(Ⅰ1):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岩石致密坚硬、块状、完整性好、抗压强度大,由于受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

层状坚硬浅变质岩组(Ⅰ2):由泥质砂质板岩和绢云母千枚岩组成,具轻微变质,岩层呈层状,坚硬致密,抗压强度大,受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

2.2.2较坚硬工程地质岩类(Ⅱ)

分布于境内东部、东北部地区,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组成,按岩性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较坚硬层状碎屑岩组(Ⅱ1)、较坚硬层状碳酸盐岩组(Ⅱ2)。

层状较坚硬碎屑岩组(Ⅱ1):由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和硅质岩组成,岩石较坚硬,层状,易风化,节理裂隙发育。

层状较坚硬弱岩溶化碳酸盐岩组(Ⅱ2):由含磷锰质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瘤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岩石较坚硬,层状,抗压强度大,岩溶不发育。

2.2.3松散工程地质岩类(Ⅲ)

分布于境内河流低洼谷地,由全新统、更新统河流相沉积物组成,岩性松软、孔隙度大、土质均一,力学强度低。

2.3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随着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县域内的城镇、道路、矿山、水利建设及居民建房等工程活动日益频繁,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城乡居民建房发展迅速。居民建房,特别是丘陵地带依山切坡建房,对原始地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切坡过高、过陡都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在新建道路和已建道路的扩宽、取直过程中削坡填方、开山炸石形成了不稳定斜坡,可能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通城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开矿破坏山体、尾矿堆积易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3通城县地质灾害的特征

3.1空间分布特征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于2005年4月至2005年5月对通城县11个乡镇、4个国营林场,全县204个行政村(居委会)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经核查确定地质灾害54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3.1.1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通城县地质灾害分布较为广泛,全县除隽水镇外,其余乡镇均有地质灾害发生。隽水镇为通城县城区所在地,地势平坦,主要为起伏平缓的低丘地或城市建设用地;隽水镇南部为森林公园,植被覆盖良好,故无地质灾害发生。

依据地质灾害规模大小分析,大规模地质灾害两处,分布在研究区域南端黄龙山脉坡度较陡的中山地区和东端塘湖镇坡度较陡的低山地区。在中部地势平坦的地区仅分布小型地质灾害。

3.1.2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的面积及发育在该工程地质岩组之上的地质灾害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层状坚硬浅变质岩和层状较坚硬碎屑岩中地质灾害的密度偏大,这是因为岩层层面易形成不稳定面。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矿山岩体工程 地质条件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P641.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9-1

矿山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边坡的稳定性状况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矿山岩体工程质量,由此要对矿山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研究过程中若发现地质边坡的不稳定因素,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提高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为矿山岩体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1矿山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1矿山岩体工程概况及地形地貌分析

本文在矿山岩体工程研究中所选取的工程实例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该地区工程地形主要以缓坡地形为主,部分工程区域地形较为平坦,而斜坡上的建筑物相对较为密集,建筑物所在地区坡度较为缓和,据调查统计所知,建筑物所在区的平均坡度在10-28o,从中间向四周呈变低趋势,从整个矿山岩体工程来看呈“凸”字形状。该地区地貌属于构造堆积剥蚀区,矿山岩体高程在300-350m左右,矿山的相对高差大约在50m。该区矿山岩体工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区,分别为A、B、C、D、E、F,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对B区矿山岩体地形地貌及其稳定性展开了论述。在工程建设中,该区会被分为多个高度不同的人工边坡,各个分区的边坡都没有放坡条件,各分区边坡坡角平均都大于82o。。该区中的B区位于该区域中部北侧,模拟建筑标高大致在304.10-306.30m,在研究过程中将其分为Bl-B2段和B2-B3段两处边坡,其中端局部应朝西进行建设,总体建设大方向应向南。

1.2矿山岩体工程地质构造

该地区位于某县斜近轴部东翼,其轴线的方位在15-200,该区域地质主要泥岩与砂岩形成的,呈现一种互层状态。该地区各个地质层无断层现象,且裂缝较为密集。该地区在岩体工程建设中主要受向斜构造等地质问题的影响,要从根本上保证矿山岩体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及工程整体质量,应针对该工程地区所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后期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2.1赤平极射投影法

赤平极射投影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是以矿山岩体工程所在地区的现场勘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该区域边坡某一调查区矿山岩体工程发育中所出现的多组裂隙实际状况,从而绘制与实际相符的赤平极射投影图。而后再根据相关工作人员所绘制的赤平极射投影图,对该区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科学判别,准确定位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实际特点。

在不考虑影响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坡高及坡顶荷载的状况下,依据该矿山岩体工程边坡坡度及工程结构面的产状之间所具有的组合关系,从而绘制精确的赤平极射投影图。结合赤平极射投影图的分布状况及变化,对地质边坡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找出影响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旨在提升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为矿山岩体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2.2圆弧图表法

分析与判定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稳定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瑞典圆弧法、毕晓普法及瑞典条分法等都可以应用于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稳定性研究中,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方法在运用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量较大,会给相关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压力,计算数值的准确率无法得到保证。为了准确判别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效果,本文选取圆弧图表法作为地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该方法相对较为简易,只需要对地质边坡中的部分数据进行计算,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误差,将这些评估计算结果绘制成比较简单实用的图表,相关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上的线路变化对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评估。

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得知,该区域中的B分区地质边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安全等级基本上可以达到一级。当然本文仅对B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边坡进行了分析,这并不代表整个矿山岩体工程的工程概况,因此在实际矿山岩体工程施工之前,还需要对其他区域地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全方位探究。若地质边坡不够稳固,那么在矿山岩体工程施工中很容易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若发展地质边坡的不稳定因素,应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把握各类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对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估。

2.3研究结果

综合上述分析,该地区矿区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相对较为稳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后期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对于地质边坡不稳定的区域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处理方式。矿区岩体地质所发育的结构面是影响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利用这两种研究方式能够有效评估地质边坡的实际稳定性。据相关研究得知,矿山岩体边坡的结构面切割岩体形成的滑动面及潜在滑动契形体,这些结构面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着重处理。利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及圆弧图表法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深刻剖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确保研究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大大简化了研究计算数据,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对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3总结

近年来,我国多种工程建设施工事故屡见不鲜,给我国人们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目前我国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为了有效避免工程建设事故及安全隐患,在矿山岩体工程施工前应对该矿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全方位研究,了解待建设地区整体实况,从而保证后期矿山岩体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帆,刘立,陆海空,欧哲.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08):251-252.

[2]李伟明,姜凡均,何远富.黄岗矿业公司Ⅲ矿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研究[J].采矿技术.2011,11(24):95-96.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9篇

高原高地热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的任务应当包括长距离与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期间岩温量测、含氧量量测、围岩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警报和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等六项任务。

拉日铁路达嘎山隧道内围岩类型由现场地质工作者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评价,同时提出施工建议,通过进行地质素描,岩温及含氧量监测,绘制地质素描展示图反映实地工作区地质情况,并上报监理、业主与设计院,最后由设计院进行签证反馈施工单位,以求达到合理地施工方案,属于施工期间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现就该隧道工程在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该方法旨在根据开挖的洞身与掌子面的地质特征进行围岩类型的判定,提出实施性开挖方案与合理的支护参数。

2 地质素描的方法

隧道工程地质工作先进行实地观测,后进行现场地质素描,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与隧道的关系;然后根据实地观测资料进行围岩类型评价;最后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并绘图成稿。实际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1)阅读图纸与掌握地貌特征

阅读隧道施工设计图纸,了解隧道整体概述,熟悉区域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措施意见等,掌握地貌特征。

2)收集地质信息

从施工设计图纸上初步掌握隧道施工区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条件,收集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各种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脉、节理、节理密集带,把各种地质信息逐条整理编码备用。

3)编制及详录地下施工勘察现场记录卡片

该卡片为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该记录表中应记录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具体反映工程概况、各岩性特征、各节理特征、水文地质特点、断层特征、岩脉特点及其它。详细内容如下: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代号、工作日期、施工位置及隧道(导洞)几何要素,几何要素主要为边墙高、跨度及形状。现场工作描述点编号、距离、部位;(2)岩性特征:包括岩石名称、完整性、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坚硬程度。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工作区的岩石进行定名,初步确定是硬岩还是软岩,如有必要,可采取岩石样品进行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测试,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准确分级;(3)节理特征:分组描述,主要包括节理产状、力学性质、节理面特点、延伸长度、每组条数、间距。详实观测工作区的节理组数、密度、闭合度和充填物特征。目的是确定工作区段和节理情况及其级别;(4)水文地质特点:描述出水位置,出水特征主要分渗水、滴水、淋雨状、流水状、涌水状,特殊区域还应描述水的各项化学性质;(5)断层特征:描述断层产状、宽度、影响宽度、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断层特点、岩体结构特点、水文地质特点、与洞轴线夹角等;(6)岩脉特点:岩脉名称、产状、宽度、风化程度、和围岩关系、结构类型、水文地质特点、坚硬程度;(7)岩温量测:监测每个掌子面的岩温及掌子面的含氧量;(8)除以上内容外,在工作区内,还需详实观测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的产状,有无褶皱、断层及其发育情况,或观测工作区段距离较大断层的破碎带或褶皱核部的相对位置及其特征。在上述观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区段受地质构造的影响程度级别和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状态的级别。

进行实地勘察时,根据以上各项统计详录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各记录表需编号保存,为勘察原始资料,地质工作结束之前编制成册。

4)研究工程地质条件与洞身稳定,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

实地勘察后,根据实地勘察资料编写围岩稳定性评价。由于设计的精度所限或其它的原因,在设计图纸中提交的围岩级别是很粗略的,所以在施工期间对围岩级别的精确鉴定是很必要的。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即围岩级别鉴定,是根据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依据隧道围岩级别分级表,采用类比法,并充分考虑围岩地下水和地应力特征的条件下进行的。首先通过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状态的分析,依据隧道的围岩分级表初步确定围岩级别,再依据地下水的情况(涌水量)和地应力的特征,以及导洞开挖以后围岩的稳定程度三项指标最终确定团支围岩级别。这里指的三项指标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性程度和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三大指标。这三大指标在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中都要反映。

施工期间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围岩级别鉴定工作,是在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分为初期鉴定和最终鉴定两个工作步骤。

(1)初步鉴定。在实地观测和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的基础上,对照中国铁路隧道或水电隧洞围岩分级表确定工作区的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及对应的围岩结构级别;

(2)最终鉴定。第一步,依据地下水对围岩级别影响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对工作区的围岩级别进行第一次最终鉴定。第二步,考虑隧道所在地区的原始构造应力状态,隧道轴线与地应力中最大水平主压力轴方位的关系,对第一次最终鉴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出第二次最终围岩级别鉴定的结论。这个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第三步,在细致调查了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之后,得出第三次最终鉴定,也是最后一次结论。

5)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并绘图

进行最终鉴定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并研究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依据围岩的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提出准确的施工建议也是施工地质技术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施工建议与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密切相关,主要有:开挖方法、爆破技术、预支护方案、衬砌类型、以及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等。根据实地观测与地质素描,绘出工作区段的地质素描展示图(绘图格式见附图),附地质说明,编写成册,上报监理、业主和设计院,完成一个工作区段的地质工作。

3 结论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工作,是在设计提交之后、在隧道施工阶段、伴随建设的全过程而进行的工作项目。在实际施工设计中,相当一部分的隧道设计中围岩类型的划分与实际地质围岩类型有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严重不符。究其根本,主要是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只能按工程地质技术规范来进行,其精度不可能达到施工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精度。为缩短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差距,进行现场隧道地质工作是势在必行。

在隧道施工中提出准确的、能保障安全快速掘进、又不浪费资金的施工建议,在整个施工中对围岩进一步评价,对原设计的围岩级别进行及时的矫正和修改,制定了更加稳妥的、与隧道围岩级别相适应的施工支护方案,保障了隧道快速安全地施工,达到了很好的施工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概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规范运用

Abstract: th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purpose and the task of decision factors, this paper explains municipal roa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the content of each stage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report, in order to instruct the relative person the correct 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 design for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accurate geological material.

Keywords: process geology survey; Purpose; The task; Normalizing use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路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道路的安危。所以,为了确保道路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道路沿线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只有对道路沿线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道路地基进行设计。

1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道路(包括广场、停车场)地质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确定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设计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2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前应具备的条件

道路勘察前必须取得下列图纸和资料:应具备附有标明坐标、道路走向、桩号和现状地形的道路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或附有标明坐标和现状地形的广场、停车场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应知道道路的类别,路面设计标高、路基宽度、选用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和排水方式,以及地下埋设物概况等。另外,应知道沿线各地段路复杂程度及道路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道路工程经验。

3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任务

3.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主要采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调查等手段,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当拟建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时,尚应进行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对拟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为城镇规划、工程建设项目的选址及工程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方案比选提供依据。

3.2 初步勘察阶段除通过收集有关工程经验、场地地质资料外,应通过一定勘察手段,初步查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基土结构和岩土工程性质、不良地质作用等,初步分析和评价场地稳定性、地基基础类型,为建(构)筑物总平面的合理布置、基础类型的选择、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治理及详细阶段勘察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

3.3 对简单场地及地基且无特殊要求的建设工程,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已掌握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合并勘察阶段,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

3.4 详细勘察应通过勘探、测试、试验、分析和统计等手段,为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岩土设计参数;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边坡治理、基坑支护工程、工程降水、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

4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运用过程

4.1 钻孔布置 :平面布置市政规范规定,应沿道路中线布置,当道路宽度较大时,宜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占孔。当路基岩土条件复杂时应布置横剖面。我认为在路堑、陡坡路堤(经常是半挖半填路段),须进行支挡工程的地段应布置横剖面,具体布置可参考工程规范。

2 勘探孔孔距 :在一般情况下可按道路性质布孔,布孔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的交界处均应布置勘探孔。同时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地段予以加密。此处的地貌单元指平原(堆积地貌)岗地(剥蚀堆积地貌),丘陵山区(剥蚀地貌),微地貌指平原中的,河漫滩,低平原,高亢平原等,岗地中的坳沟岗地等。二是规定有机质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沉实的近期回填土及软土分布地段应查明其分布范围,勘探孔距宜控制在20~40m。

4.3 勘探孔孔深 :原地面或设计地面标高(挖方地段)以下2~3m,规定为原地面以下5m,或挖方地段为设计路面下4m。规范同时规定当为有机质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沉实的近期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层时孔深应适当加深或钻穿该土层;当高路堤地段孔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计算、稳定性分析评价要求及地基处理要求。路堑,陡坡路堤,支挡工程孔深也应满足上上述要求。总的说来道路工程钻孔的特点是:1、所有钻孔都必须取样;2、市政钻孔应封孔;3、多数钻孔应量测水位。

4.4 取样与试验 :(1)、地基土与路基土 。什么是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它又分为路床、路堤。路床又分为上部0.3m,称做上路床,0.3~0.8m,称下路床。0.8~1.5m称上路堤,1.5m以下称下路堤,需要指出的是,路堤是填方路基,当为挖方路基,或以后地面为路面标高时就不存在路堤而只有路床存在。 对于路基土也就是路床及路堤部分土的定名及试验方法均应遵照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路堤土来自取土场,如进行取土场勘察时应遵照上述规程办理。路基土下面的土分类规范没有说,我想应该称地基土,按目前习惯似乎可以按《建筑地基规范》的规定来执行;(2)、取样间距与测试 。采取的土样应做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以便划分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干湿类型的划分按路床顶面以下0.8,深度内平均液性指数按大于1.00,为过湿,0.75~1.0为潮湿类型,0.5~0.75为中湿类型,小于0.5为干燥类型,须要指出的是公路规范规定应按平均稠度指标来判定,二者有不一致之处。

上一篇:经济与统计范文 下一篇:林业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