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24 17:39:28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2006年,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仅在2006年,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2004年《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文化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渠道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转贴于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2009年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文章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经验。《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包括股票、财经、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报纸即时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新媒体:竞合与共赢——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8(1).

[2]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苟凯.解开数字报发展迷题——现代报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报纸发展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7).

[4]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徐萍.数字报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2).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 艺术与数字技术 新媒体 方法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各项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同样,在艺术设计领域,作为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探讨了新媒体艺术设计。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科技的紧密结合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亦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新媒体这一全新概念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新形态,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网络技术、通信媒介、云计算等。同时,新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上亦与传统媒体有着天壤之别,如手机系统终端、数字代码语言、多媒体光碟、虚拟云等新媒介。当然也有一些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们更多地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后所形成的媒体方式,如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电子报、数字广播等。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泛

新媒体艺术设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解决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障碍,帮助媒体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通讯终端等无线技术,借助高新手段在传播速度和范围发挥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传统媒体如需一条新闻消息,往往要通过记者采集、综合、信息转发等多项环节。而新媒体在传播程序上较为简单,只需简单的下载、上传,就能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共享,传播形式除文字外,还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优势明显。

(二)传播费用较低

传统媒体在制作、传播等环节往往花费较高,人们获取信息也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而新媒体则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以上环节的费用,一般都是免费传递信息给人们。

(三)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在信息交流时,受限于时间或空间的阻碍,互动性较弱。而新媒体则在互动交流与双向沟通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需求,并依靠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多项交流。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全面的认识

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包含艺术设计学、现代媒体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多方面内容,故对其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而现阶段国内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上缺乏深刻的思考与吸纳,传统艺术设计理念犹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上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追随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化人才

众所周知,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人才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自身属性,要求艺术从业者既要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美术设计等美学理论,也需对媒体领域的影视创作、视频设计、音频剪接等流程理解清晰。而当前教育架构下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较为狭窄,仅仅熟悉设计理论或设计流程,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总体的认识,这并不能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

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

(一)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为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与重视力度。需要全面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其在内涵理念、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设计要点等方面的新特征、新变化,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挖掘符合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模式。此外,还应积极走出去,与艺术设计理念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大胆引进吸收最新理念和创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并积极创新。努力塑造出完美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产品,满足艺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二)培养专业化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拥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又能熟知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方法,如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后期的专项培训和辅导下,必然能够成为称职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为我们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此外,艺术领域诸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书籍编排、装饰设计、摄影摄像等专业学科并不是互为独立的,各学科之间处于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状态。因此艺术高校可根据学科研究与现实状况,努力建立自身健全的动态教学资源体系,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搭建艺术教学新平台,培养学生的设计功底与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

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现代数字科技发展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更加全面和深入,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完善专业体系架构,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打造成熟市场,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媒体产业与艺术产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志勇.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

[2]曹光辉.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剑南文学,2011(7).

[3]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2).

[4]肖莹艳.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3

高校校园媒体是讲好高校故事、传递高校正能量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媒顺应时代大潮,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举,形成了校园媒体网络。在全媒体语境下,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已无法适应高校宣传工作的要求。高校校媒必须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由依靠各个媒体“单兵作战”向多维媒体“联合作战”转变,构建一个多维媒体“大宣传”的立体新格局。

一、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

纵观高校校媒的运行现状,宏观上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传统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和视听媒体,新媒体则包括网络媒体等。

(1)纸质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刊、校园二级报刊、团学报刊等。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办报早、历史长,在设备配置、采编队伍、策划组稿等方面较为成熟,在高校纸媒甚至是在校媒中处于高端和主导地位。其优点在于图文并茂、能反复阅读、易携带、可保存;缺点是出版周期长、缺乏时效性、信息容量有限等。其他纸质媒体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人员经费短缺等问题,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其他媒体形成的冲击,纸质媒体在现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被师生接受的程度非常有限。

(2)视听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前者的优势是信息简短、传播快捷,在校园各个主干道定时定位播出,具有“强制传播”的特点;其劣势则是播出时间短,节目不便保存,多由大学生担任编播人员而缺乏专业性,节目质量和水准不高。校园电视融音画和文字为一体,形象直观、现场感染力强;但由于节目制作要求高,各类设备资金投入大,专业采编人员紧缺,播出时间受限等原因,在全国高校并不太普及。

(3)网络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主要以互联网和手机掌媒为代表。网络媒体以其信息海量、传播迅捷、兼容文字图片声音、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备受师生推崇。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掌媒承袭了前者的所有优点,同时兼具了移动性与便携性、私密性与整合性、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传播成本低廉的优势,受到了高校师生的追捧。但因其建设维护耗费设备、技术和场地的支持较大,加上信息量大导致真伪难辨、易出现传输瓶颈、管理维护滞后、控制难度大等原因,其“双刃剑”特征明显。

二、整合各类校园媒体,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校媒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综合效率不能较好发挥,传播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s,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能量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迫切需要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构建校园“大宣传”的强势格局,使之更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1)建设全媒体平台,实现校园新闻全方位覆盖。高校宣传部门可利用学校新闻网这个开放性和海量性并存的新媒体平台,将之功能扩大,融校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的内容为一体,实现一站式阅读,图文音像多功能交叉呈现共享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新闻网大数据的功能,建立一个有效搭接新媒体平台和传统网络论坛的新闻数据平台,使校园网络媒体逐步具有融媒体传播的能力。

(2)拓宽新媒体宣传阵地,提升融媒体传播能力。各类新媒体以其信息海量性、阅读便捷性、传播交互性等优势,成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竞相追逐的传播媒介,因此,高校校媒可抓住这一契机,在新媒体打造上下工夫,提升融媒体的传播能力。可多开通公众号、快报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号等,拓宽新媒体宣传阵地,并针对全校师生上线手机报、手机电台等新媒体平台,力求新闻渠道的全方位覆盖,校园新闻得到精准投放。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梳理

(一)传统媒体

目前的旧媒体指的是传统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过近些年这一大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各样新的媒介开始涌现出来。

(二)新媒体

我们目前所说的新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基于电脑以及网络技术拓展的新的传播方式,因此可以这样界定: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新媒体是相对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而言的。

二、新旧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

(一)新的媒介环境出现

1、全球化语境下人类生存方式正在改变

(1)“固态”人向“移动”人的转化。交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因为交通允许,他们可以生活在A城,工作在A城毗邻的B城;或者在各大城市间穿梭。人们较以往更具有流动性,由过去的相对固定在某一个活动范围内的“固态”人变为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移动”人。

(2)人的“移动”时间逐渐延长。城市已经没有了夜晚和白天的区别,甚至夜晚比白天更有魅力。人们晚上回家看电视的习惯正在改变,很多人已不再是下班就回到家中,他们会在晚上出门购物、聚会、健身、娱乐等等。“移动”人的大量涌现,以及人的“移动”时间的延伸,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削弱,于是“移动”媒体的诞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3)相对“固态人”的大量产生。雷格斯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为42分钟。②对于每天上班要坐很长时间公交才能到单位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个空闲时段。他们在行驶的车中无所事事,成为相对“固态”的人。

基于3G技术可以上网、浏览信息、看电视的移动媒体――手机、笔记本电脑满足了这些“移动”人和“固态人”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带来的需求也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环境,所以媒介的格局在逐渐变化。

2、全球文化的融合

传播全球化使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得以实现,媒介化的可视性和互动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同代人”。③他们会在传媒的影响下产生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播已经较少的与地理学意义的地点相联系,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也能够认同。

全球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性,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文化范围内,对于其他文化的需求也会增加,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互联网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无疑使其成为全球化传播中最强大的媒介。

(二)新旧媒体各有长短使其融合成为必然

1、传统媒体的优势及缺陷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信息的权威性,而且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工作团队、成熟的运作单位,这些都是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但它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其传播的单向性、不可逆性的、强制性,远没有互联网的互动性、非线性受到受众喜爱,而且传统媒体的信息远不如网络媒体快捷、迅速。

2、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及缺点

网络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的,而且这种信息的获取非常快捷、及时,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心所欲地在网上搜索,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传播方式。除此之外,互联网互动性强,受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手机媒体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便携式和移动化,手机浏览信息基本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除网络覆盖以外)。而手机的普及率,更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无法企及。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2亿户,3G网络用户突破8000万户,④可见手机媒体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然而新媒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为缺乏把关人的信息筛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让受众分不清真伪;其次新媒体信息量虽然大,但是缺乏针对性,很多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最后,网络媒体缺乏自己的专业队伍,信息来源依赖传统媒体,在深度、广度上较为欠缺。

3、融合的必然性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虽然是巨大的,但对于新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来说更为致命的是它的盈利模式有缺陷。网络媒介靠广告盈利,但是它的影响力远不如传统媒体,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可信度和覆盖面相对更广的传统媒体。付费模式的实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也是举步维艰,人们已经习惯免费的网络信息,所以要在现有的运营模式下继续保持网络信息量巨大丰富的优势,网络媒体及其他的新媒体也只能是依托传统媒体进行融合。⑤

在另一个层面,传统媒体虽然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是它缺乏互动性、个性化的传播,在信息更新速度如此快的时代,如何打破其原有发展的瓶颈,拓展新的发展领域,融合新媒体的优势,这也是传统媒体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新旧媒介如何融合及发展

(一)新旧媒介如何融合

首先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应该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融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将广泛地被包容到网络化的大潮中,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方便人们检索或者搜索信息,还便于储存和携带。比如报纸杂志如果建立网络电子版,人们出门只需要带一个笔记本或者支持电子杂志书本的播放器就可以了,这样既省去了携带书本的麻烦还可以节约纸张成本。

其次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分享平台,共享资源。网络媒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传统媒介可以借助新媒介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把播过的节目传到网上或者在线实时播放,这样网络媒体获得了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可谓一举两得。

(二)新旧媒体融合的趋势

1、媒体的数字化

现在新旧媒体之所以能够分享平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都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这样它们的资源才能够整合起来。在数字电视中,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不仅电子媒体,现在的纸质媒介也在出版之前处理为数字形态。对于手机媒体来说,短信也是基于数字技术,以数字形式出现的信息产品。所以基于数字技术的形态是新旧媒体融合的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各媒介的数字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

2、媒体的移动化

首先,基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媒体已经越来越趋于便携化。现在的高端手机就像一个小型电脑,可支持信息处理以及网络浏览,除此之外数字压缩技术使手机有相当大的存储容量,像一个小型的多媒体存储器。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的媒体移动化会得到加强。

其次,受众的移动化影响着媒介走向移动化。作为信息接收主体的受众的活动空间扩大,较以往移动状态加剧,这种新的变化也要求信息接收的移动化。

最后,在媒体移动化的趋势下媒介的形态开始出现相应的变化。在平面媒体中,许多报纸已经转为瘦窄化、分众化、小型化、版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阅读;汽车广播、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都是广播、电视移动化的具体形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媒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优化媒介资源、服务受众是融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如何让有用信息不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继续引导受众的信息获取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是2011年度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人文社科类)骨干项目(项目编号:SKQNGG1003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新媒体[EB].

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②《中国人上班路上花费时间领先全球平均42分钟》,《法制晚报》,2009-

12-15.news.省略/a/20091215

/002325.htm.

③[美]詹姆斯・罗尔 著,董洪川 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商务印书馆,2005:268-304

④《中国手机用户达到9.2亿 手机应用超过10万项》,《中新网》[EB].(2011-7-25)省略/it/2011/07-25/3207685.shtml.

⑤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3:394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教传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9级硕士)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教育数字视频;现状;策略;制作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数字视频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视频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频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逐步从大众生活中走入教育领域,教育数字视频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明晰其制作原则,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合理、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一、教育数字视频概述

1.概念的界定

视频主要指不断变化的电视图像,即动态图像或称活动图像、运动图像。[1]谈及数字视频,也许很多人都会陌生,但说到VCD、DVD、MP4、数码相机、可视电话和网络直播等时,几乎无人不知。数字视频是指依据人的视觉暂留特性,用数字形式(0,1)对视频信号编码、传输和存储,最后在终端上进行视频图像解码,以帧的形式再现视频信号的信息媒介。简而言之,数字视频就是以数字形式(0,1)呈现的视觉信息。教育数字视频即指传递教育信息的数字视频,也称为数字化教育视频。 教育数字视频集成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现力极强,可以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2.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

教育数字视频传承了数字视频的诸多优点,如可以使教育信息变得更加真实、直观、生动,并具备实时、视听结合、信息量大和编辑、存储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又为教育数字视频的实时、便捷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数字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给予学习者以引导、启发,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教育数字视频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教育数字视频进行实时传送教师或专家的讲课,再现逼真的课堂教学,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其效果是枯燥单一的远程演示教学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教育数字视频有着传统教学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和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对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需求正逐渐增大,由教师(而不仅仅依靠数字视频开发公司)依据教学需要,开发、制作适于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变得非常必要。

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

数字视频已经融于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数字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充分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备配置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要制作质量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需要一套配置完善的硬件/软件设备,一般包括DVCAM和DV数字摄像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视频采集卡、接口卡、多媒体计算机和压缩/解压缩卡等,设备的配置决定了数字视频的质量,而如上所列设备通常是制作VCD、DVD数字视频所需的,若要实现现场直播、录制,实现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则需要一个配置完备的数字视频制作平台。

此外,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供学习者收看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播放和接收环境,如环境良好的多媒体教室。然而,许多学校尚缺少如上所需的各种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数字视频制作、播放环境无法保证,则探讨用教育数字视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是空谈。究其原因,是在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数字视频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2.使用种类单调、制作形式单一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数字视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2]依据存储教育信息介质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光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带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依据教学信息呈现途径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两种分类为一体之两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育数字视频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呈现教学信息的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通常存储于CD、VCD、DVD等光盘存储介质上,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存储信息量大,制作方便,可大量复制,能够脱离计算机平台,但需要专用的媒体驱动(如VCD光驱、DVD光驱)才能播放,且使用寿命有限,不易于保管。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绝不应仅局限于此。比如,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采用数字视频制作设备和编播系统播放的教育数字视频,方式有DTV、VOD等),基于此种途径传播的教育数字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按学习者的需要点播节目,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校园数字交互教育电视系统将是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方向。又如,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从通信业务方面考察的并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数字视频),比较常用的格式为流媒体(WMV、RM、3GPP)格式,具体应用如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可视电话、3G终端产品、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其优势是打破时空界限,实时交互,可以实现重大活动、学术会议或讲座的现场直播与录制。

在一般的教学中,忽略了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和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应用。长期的形式单一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3.专业门槛高,制作人员缺乏

教育数字视频的摄、录、编这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对制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作,而在教育部门,较缺乏专门的制作人员,尤其是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依据教学需要自

制教育数字视频的能力,导致教育数字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推广使用。

4.资源有限,缺乏共享

教育数字视频是优质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手段。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不足,尚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计算机环境尚且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教育数字视频材料的接收和观看了。另一方面,拥有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地区、学校之间缺少资源的共享,这也限制了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传播,降低了其对教学的影响力。

5.制作时间较长,费时费力

教育数字视频从构思到成品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愿意采用,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制作的主要原因。比如,在医学院校,手术录像无疑是教学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但制作手术视频录像从病例查找、手术预约、现场拍摄、视频剪辑到录制解说等所有后期制作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费时费力。

三、解决策略

针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状况,解决策略有以下四点。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认识到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学校能力范围内加大教育数字视频制作的投资,从而促进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

2.依据不同需要,制作多类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对教育教学的不同促进作用,依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制作多样化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大化教育教学效果。

3.校企联姻,通力合作

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既然需要较专门的技术,学校一般又较缺乏专门技术人员,而传媒公司(如电视台、电信网络公司等)拥有一批精干的数字技术人员。若能将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协同合作,由学校提供教学需要和理论指导,由传媒公司实现技术制作,必将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数字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4.加强对话,促进共享

实现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共享,是智慧共享的重要表现,而智慧共享则孕育着创新,故应加强校校对话,促进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共享,从而节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和资金投入,实现校校共赢。

四、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原则

无论是电视台、专业制作公司,还是电教机构、学科教师,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具体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坚持以教育技术理论作指导的原则[3]

制作教育数字视频,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否则制作出的产品将成为“废品”。

(1)从学习需要出发

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制作,首先必须从学习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而制作,那将成为技术的展示,而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分析,找出能通过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解决的问题,明确利用教育数字视频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学习需要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使用的数字视频技术也不同,这依所要开发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内容而定。

(2)依学习内容选择制作手段

学习内容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则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手段也应有所不同。例如,若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某一学校某一年级的个别问题,则可以考虑制作VCD、DVD光盘等来解决问题;若是为宣传某种科普知识,则可以采用广播电视方式制作教育数字视频;若需学习者“参加”某种实时会议而受限于时空,可采用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进行数字视频直播等等。

问题不同,使用的数字视频技术手段也不同,这依所要开发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内容而定。

(3)符合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教育数字视频材料是为学习者而制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不能脱离学习者本身而制作,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学习准备,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习风格以及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唯有这样,制作出来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才能真正被学习者吸收、理解,真正为学习者解决学习问题。

(4)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核心

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的,而学习者的学习又是以学习目标为基准的,学习目标表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故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核心,即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既定的学习结果为核心。

2.坚持以技术人员作支持的原则

教育数字视频是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必须以完备的技术、设备条件、精干的人员配备作为支持,这表现在两方面:

(1)现有设备条件支持

应用于教育的数字产品一般价格昂贵,而且对使用环境等要求较高,而很多学校尚未对将数字视频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或者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无法满足教育数字视频呈现的条件。所以,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保证在现有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效益。

(2)现有人员条件支持

制作教育数字视频对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只依靠学科教师一人的能力一般难以完成制作或难以制作出较高水平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这就要求组成一个精干的制作团队:数字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评估专家等等,以保证制作出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

3.坚持以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国际上激烈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习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没有能力参与社会竞争。故我们的教学应该以提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宏观目标,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一微观目标。教育数字视频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者思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机制,以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的目标。

4.坚持以教学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原则

利用教育数字视频呈现教学信息的优势之一在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娱乐性,可以代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信息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活跃学习者的思维,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故在制作教育数字视频时,不能将数字视频变成枯燥的信息呈现,比如直接录制一位教师讲课的视频录像,这无异于“教师搬家”和“黑板搬家”,结果是这堂视频课只完成了教学之需,而未能满足学生之需。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应兼具教学性和娱乐性,能寓教于乐,这要求制作数字视频之前需精心设计、策划,使其教、娱兼备,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

5.坚持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为宗旨的原则

优质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应该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加深了视频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科学性是制作教育数字视频的基本要求,艺术性是教育数字视频表现手段,只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育数字视频产品来。科学性保证了教育数字视频资 源的准确、合理,是推广使用的前提;良好的艺术性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育数字视频的制作过程中,艺术性可以通过后期编辑中的特技效果、3D、Flash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教育数字视频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引领学与教过程的又一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李玉山.数字视觉视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2.

[2]杨建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视频”新概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7(8) :75-78.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传统报业 全媒体 数字时代 内容提供商 联盟

近几年,网络媒体呈现爆炸式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使新闻从采集、制作、到接收终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根据

3. 与 网络 展开深层互动,改善传统报道操作方式

我国传统报纸与互联网媒体的现状,一是网络照搬报纸内容,二是两者之间缺乏互动,三是报纸网站追求大而全,缺乏个性化。传统报业要与网络媒体实现融合,必须考虑利用传统报纸品牌的受众忠诚度和公信力进行信息和服务的延伸,考虑通过延伸了的服务增加客户黏度,把客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报纸品牌麾下,进行多元客户价值开发,这是报纸在网络媒体冲击下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想实现与网络的双赢乃至融合,在现阶段,报业的必由之路是与网络展开深层互动。

报业追求与网络的深层互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报业通过网络与受众沟通,从中提炼出深层次解释、个性化主张、公信力追求。133229.COm

深层次解释是指报纸透过一般新闻事件的表象,深挖其背后隐匿的真相,既给出翔实的背景知识又提供深度的剖析,让读者从多个角度探知与报道相关联者的生活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探求欲。个性化主张是指新闻报道能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给受众以强烈的信息和思想冲击,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而报纸的公信力追求,则可依赖其长期在读者中树立的品牌号召力,在提供信息时牢牢把握真实性原则,在读者中继续强化并延伸其权威、公正的品牌形象。

一般来说,纸媒在首次刊载新闻信息后,以为新闻就此成为“过去式”,往往忽略了内容的可再生能力。在数字时代,传统纸媒若利用网络及时与网友互动,引导受众通过网站参与讨论感兴趣的新闻,记者再根据受众的反馈补充采访,把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就会对报道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延展报道领域,避免使报纸沦为最低端的且可替代的信息初级加工者。例如,当遇到一些突发新闻、重大新闻时,报纸可首先在数字版中进行报道,以便和电视、都市报等大众媒介抢时间,当晚或次日的平面版中再跟进相关报道,但是角度和题材会有很大突破。另外,传统纸媒还可给其数字版订户发送pdf版内容预告,通过e-mail发送标题给注册读者,点击就可轻松获得主页,输进注册即可获得具体内容。

因此,传统纸媒应突破经营纸媒的思路去运作网站,充分发挥网络特有的互动性、社区性等优势,补充纸媒单向传播的缺陷,配合纸媒的热门话题进行延伸宣传。不仅如此,编辑还可以利用网络查找选题信息、了解同行业情况等,这样不仅节约报纸运营成本,拓宽了报纸采访范围,还能同时吸引网络与非网络读者的注意力。

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具有较强内容生产能力和丰厚人才、资金储备的传统报业一旦与网络成功互动,就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有气势和章法。

4.建立与其他主流媒介的“战略联盟”

传统纸媒的市场竞争是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目前国内大多数纸媒尚处于这个阶段。将竞争对手纳入自己的价值网络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在实践中既竞争又合作,则是纸媒竞争步入更高阶段的经典标志,预示着纸媒竞争的焦点已从产品、价格等传统层面转移到了集团价值链及其 企业 战略层面上。而数字时代的纸媒市场竞争 发展 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是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竞争。组建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使纸媒迅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或领域,以公信度高的纸媒内容产品进行价值最大化开发,同时还能减少融资和开发的风险,制约并削弱竞争对手,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战略联盟来调整纸、媒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系,培育和提升纸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组建战略联盟方面,日本传媒界的做法可资借鉴。

日本报业为了尽快地数字化转型,加强网络信息发送能力,共同应对 金融 危机带来的困境,《日本 经济 新闻》、《朝日新闻》及《读卖新闻》组建“日经—朝日—读卖网”。三大报合作主要是为提高报纸信息在网络的影响力,而能同时阅读三家报纸的不同新闻有助于提高各报社网站吸引力。这种合作使内容更加充实,读者能同时阅读比较各报报道,并可以从这个共通网站移动到各报独立新闻站点,进而阅读更详细的报道。该联合网站原则上免费,主要通过刊登广告获得收入。三大报纸利用应用程序把报道、城市新闻、社论和照片传递给苹果智能手机的拥有者,让使用者在同一界面上浏览比较不同报纸的所有新闻报道。

四、结语

在网络时代,最缺少的不是媒体渠道,而是内容。身处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经营决胜的数字时代,如果我们只懂得制造新闻内容,却不懂得主动将精心打造的新闻内容多次经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那么,我们就只能处于信息时代价值链的最下游。所以,数字报纸不是传统报纸的简单替代形式,而是传统报纸在新技术条件下的价值提升和结构再造。从这个角度思考数字报纸的意义,我们就必须跳出传统报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思维框架,重视数字报纸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和赢利方式的创新。为此,传统报业必须把握时机,顺势而进,尽快融入并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以拓展自己的发展之路,延伸报业价值链,牢牢把握新媒体内容产业的主导权,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的优势,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 文献 :

[1]陈莹,吕萍.日本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外国问题研究, 2009,(3).

[2]范以锦.迎接多媒体共存共荣的春天.传媒, 2006,(2).

[3]胡广梅.浅谈数字时代传统纸媒的内容经营.新闻界, 2009,(3).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7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僵局,当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应顺应媒介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路径,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介传播;编辑出版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7-02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于准(1980—),女,吉林吉林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出版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媒介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格局,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媒介内容的生产、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介产品的管理乃至媒介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而处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起点的媒介编辑,其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都应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进行变革。以培养媒介编辑人才为己任的编辑出版教育,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更应树立起培养新型媒介人才的目标,顺应媒介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应时而变。

一、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编辑出版专业定位不仅要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全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办学点已经超过了百余个,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加深。然而,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致使学生在竞争中缺乏优势造成的。因此,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定位虽然要紧跟形势,但却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热,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什么热门就学什么,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生源的水平,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定位,从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比如在综合性大学里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完全可以整合其他相关院系的资源,比如计算机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特色专业,并进一步实现教师共享、资源共享。再如在一些专科院校开办的编辑出版专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对口的出版单位输送专门人才。比如河南中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编辑专业,主要为医学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医药健康网站及卫生宣传部门培养专业编辑人才,学生既有医药卫生知识,又具备编辑出版知识,颇受用人单位肯定[1]。再如北京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出版史和出版管理方面的实践是其优势与特色所在,该校本科生在出版管理实践基础上策划了《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实践教学和训练,近30种校园刊物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2]。这些高校的特色专业为其他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历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科层次要定位于前端,侧重培养技术型的精英,面向资源加工技术岗位;本科层次培养重点应放在文化产品策划、文字表达、项目执行等方面;而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则着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管理型的人才。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短期教育和非学历层次的编辑出版教育,比如开办暑期班、进修班等,聘请一些业界的专家和资深编辑授课,讲解一些前沿的课题和热门的案例,使得一些出版从业人员和有志于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甚至高校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充电”,拓宽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学科背景不丰富。编辑工作者如果缺少其他专业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也往往不是应聘者具有多少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招聘中要求应聘毕业生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专业的学生;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其他社科专业,二者都没有对编辑出版专业有所要求[3]。针对这一现状,编辑出版学在学历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双学位或第二专业的学习。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条件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硕士、博士层面在招生时也应多考虑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出版业务体现出文化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性,创立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培养教育的基础平台,文理科相互交叉,以出版内容、数字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等为基本模块,每个模块由充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集群组成。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筛选、策划、整合、编创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收集与预测、新媒体艺术、出版选题策划、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数字技术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技术工具的使用,数字出版平台研发维护,数字作品制作,数字出版流程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排版软件、版面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站技术、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络编辑等;媒介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控与交流、数字出版市场推广营销、数字出版经营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公共关系等。三个模块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根据需要互通有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构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立体完整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绝不是简单地增加技术类的课程而缩减理论课程,绝不能泯灭编辑出版专业的内容优势定位,使得文化基础教学被技术教学所取代,而是要统筹全局,合理调整理论和技术类课程的比例设置,内容为王仍然是编辑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优化师资结构: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保障。融媒时代,高校与出版媒介一样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人才准入门槛过高,对于学历、职称等限制过于严格,因此导致了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只有高学历而实践经验极其缺乏的教书匠。为此,高校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拓宽渠道、完善体制,积极引进特需人才,摒弃学历、职称等限制,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积极引入业内精英。欧美发达国家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业内资深的编辑、管理者构成,通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我们也应借鉴这种做法,积极引进这些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具体的引入办法可以是外聘任课、客座教授、不定期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二是鼓励一线教师外出进修和亲身参与实践。派遣教师到国内外有着优秀办学经验的高校考察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吸取外部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创造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派遣他们到出版社、各类媒体进行学习和锻炼,扩充视野,增长经验。三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师资进修班和培训班,由业内资深编辑、管理者等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交流讨论等。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技能考试,获取数字出版相关资质证书;支持教师以数字出版实训基地为依托,参与企业出版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

五、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编辑出版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积极推进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化。然而,由于观念、定位、师资、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精英任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先进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人员所面对的不再只是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而是纷繁复杂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各种硬件设备,因此,需要搭建的不是简单的模拟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融媒实验室,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对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进行体验。例如汕头大学成立的融媒实验室,开设了“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出版技术”、“媒体融合管理系统”等课程,同时增加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纸书、网络出版营销等新内容,增加学生校内外实习机会,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帮助很大[4]。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媒体、组建工作坊等途径参与实践。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新媒体层出不穷,竞争也日渐激烈。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当下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教育发展路径,才能创造性地推动编辑出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正攀.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策[J].新闻世界,2013,(5).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3]林新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数字媒体专业是以计算机教学为主、术教学为辅,从而使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并且,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数字媒体专业也随之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充分了解该专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时刻关注其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为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一、数字媒体专业的飞速发展

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然后又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在二十世纪初也相继问世,真空电子二极管的发明使人类打开了电子文明的大门,而电子三极管的发明及其放大原理的发展,则标志着人类科技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就是电子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数字艺术的启蒙期,对于计算图像以及三维计算机动画是具有非常意义的时期,并且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在线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也开始相继出现,新的艺术平民化和民主化时代已经到来。

二、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实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在数字媒体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设施的建设是该专业办学的基本条件,比如,平面实验室、动画实验室、摄影编辑室以及电视编辑室等等,在数字媒体专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都是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在进行动画方面教学时需要许多教学设备,比如三维捕捉仪、高配置图形工作站等等;在影视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摄影、编辑等教学环节也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资金有限,导致很多理应开展的教学计划搁浅,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师资力量不足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师资力量的欠缺。并且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使得教师通常是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略的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三)专业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在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也相对陈旧,教学理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此外,还有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实践,缺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这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了数字媒体的市场需求与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过于理想化,从而产生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1]。

三、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一)发挥各课程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在数字媒体专业的生源中,以理科类学生为主,因此这些学生具有较强思维逻辑能力,在数据库、软件编程以及交互式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可以抢占先机,学校就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积极修改专业定位以及培养计划,使各个课程的优势充分发挥,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要是可以依托本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就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

(二)师资结构多样化,开拓学生视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专业领域对于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为使学生可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学校就应该使师资结构多样化,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平面设计以及计算机图形等学科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解决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3]。

(三)校企合作

在民办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以往“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就需要应用校企合作这种培养方式,以免发生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为此学校就需要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按照企业的相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良好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师资力量欠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等等。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民办高校就应该使师资结构多样化,并且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以此来不断完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鹏江,谢振平.三网融合驱动的全媒体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11.

[2]张淑艳,朱娟,王金莉,肖萍萍,王超.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01-203.

上一篇:现场教学形式范文 下一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