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24 16:52:39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1

论文关键词 土地征用制度 征地补偿 公益目的

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到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2.27%,年均增长率为1.36%,快速的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土地是农民的劳动对象,也是其基本生活保障,保护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是保障农民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依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制度框架,但其制度环境早已改变,其不适用性和滞后性日益突出,由此造成了现今土地征用过程中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土地征用问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公共问题,其制度改革是深化政治改革的客观要求。日本、韩国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基本土地制度和我国不同,但是三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国情是十分相似的。通过研究日本和韩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借鉴外国,有利于健全我国土地征用制度。

一、日韩两国国的土地征用制度

(一)日本的土地征用制度

日本土地征用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公共事业需要。日本《土地征用法》第3条中确定35种公益事业是属于可征用土地的范围,包括建设公园、修建公路铁路、港湾河道建设、修建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等。(2)征地程序。日本的征用土地程序包括六个步骤:一是申请征地,二是登记土地以及建筑物,三是达成征购协议,四是由征用委员会进行裁定,五是让地裁定,六是征用终结。(3)土地市场价赔偿以及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赔偿。日本《土地征用法》第69条规定,“赔偿损失时,必须对土地所有人和关系人分别进行赔偿”,第70条规定,“损失要用货币进行赔偿”,“对于提供代替土地等其他的赔偿方法,不在此限”。日本土地征用补偿主要分为五种:一是征用损失补偿,即为按照因公共事业需要而被征用的私有财产的市场价格给予赔偿。二是通损补偿,即为赔偿所有者因为被征地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对土地附属物的赔偿。三是残地补偿,指由于征用或者使用属于同一土地所有人的整片地中的一部分,造成残地的价格下跌,以及其它残地的损失时,必须对其损失进行赔偿。四是离职者赔偿,如果因为土地征用而使土地权力者的雇佣人员失业,因此也应该做出相应的经济补偿;第五,事业损失赔偿。事业损失补偿指的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导致噪音、污水等而造成损失,进而进行相应的补偿。同时,日本政府为使失地农民获得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技能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提供学习机会和相关职业技能训练。

(二)韩国土地征收制度

韩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公益事业的范围。韩国《土地征收补偿法》第4条将公益事业分为八类并详细列举了公益事业的范围,主要包括国防事务、学校、道路等。(2)补偿范围。韩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价补偿,这是征地时最主要的补偿,按照《土地公概念法案》规定,统一以公示地价为征收补偿标准。二是残余补偿,其包括残余地征收补偿、残余地价格下降补偿和残余地工程费补偿。三是迁移补偿。即为公共需要而收用或使用土地,而又不是进行公益事业所必需的,则令其迁移,迁移所需费用由起业人予以补偿。四是其他补偿,韩国土地收用法规定,对于被收用人因收用或使用其土地,致使土地所有权人或关系人蒙受营业上的损失时,也应予以补偿。(3)补偿标准。对土地的补偿是以协议成立或征收裁决当时的价格为标准,即所谓时价补偿。其标准是以事业认定公告当时的公示地价为基准。对物件征收的补偿应当考虑与同种物件附近的交易价格等的合理的价格。(4)征收程序。韩国征地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公益事业认定程序,二是协议程序,三是裁决程序,四是异议申请程序和诉讼程序。

(三)日韩两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特点

第一,公益性。日、韩三国都是私有制国家,土地属于私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土地征用是国家权力的强制手段,私人无权征用土地。只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且必须正当程序和合理赔偿的前提下,国家才能使用征地权。这样才能避免征用权的滥用。第二,法制性。两国法律对于土地征用的程序、补偿、条件和解决纠纷等各个方面做了严格规定。政府使用征地权,必须尊重司法,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采用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解决征地过程中的纠纷。第三,市场性。征地补偿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由市场决定补偿的标准。政府给定的补偿标准需要依据市场价格制定,公民对于政府补偿价格也可提出质疑,并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第四,广泛性。两国法律均对征地补偿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补偿的内容不只包括土地市场价,还包括附属物损失、所有者和利害关系人损失以及失地人员的就业培训与保障等,充分维护了土地所有者和利害相关人的利益。

二、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的高速进展必然涉及到土地征用,土地征用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数亿即将“进城”的农民的利益,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健全的土地产权制度。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表面上产权清晰,实际上是一种“所有权缺位”。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不完整的使用权。征地的过程是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再转变其他用地的过程。农民对于土地没有控制权,同时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不能交易的,在征收过程中其利益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第二,土地征用制度缺乏规范性。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关于征地的相关规定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同时不管是商业用地还是公益用地都需要先将集体土地国有化再使用,这也违背了宪法中有关公益事业为目的征地的精神。政府常常为商业用地滥用征地权。在我国的土地征用过程中,被征地人没有参与权、知情权和质疑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征地实施,或者采用上访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表示抗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权也流于形式。同时,政府作为征地过程中的收益者,其对于征地争议的裁决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有失公平和公正。

第三,补偿标准的不公平性。《土地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现有法律规定的补偿标准可以说只是对原有土地部分使用权的补偿。对于安置补助费,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征地时则会选择性的忽略,尽量只征地不拆迁。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就业保障方面基本上无所作为。另外,在商业用地征用过程中,政府以较低的赔偿金额获得土地,然后以远远高于赔偿金额的价格出让给开发商。开发商的高回报率和政府的高额土地出让价格让农民感到不公平。

三、日韩两国土地征用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与日韩等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相比,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尽快改进和完善中国的土地征用制度。

第一,明确产权。要保护农民权利,要实现农民土地产权制度的法律化,包括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身份应有明确界定,政府关于承包期延长的政策明确用法律条文规定。只有产权明确,才能确定土地赔偿的标准,确定补偿对象,防止侵权行为的产生。

第二,规范公益事业征地和其他用途征地。应该立法确定公益事业征地的类型,政府只能为公共事业行使土地征用权。对于商业用地征用,由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依法协商土地使用权转让事宜,政府应该作为监督者维护农民的利益,而不是作为参与者在其中谋利。同时,为公益事业征用土地时,政府不能以大多数的利益为由让被征地人的利益受损,以应独立第三方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土地价值评估报告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赔偿标准。

第三,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为保障土地所有者和相关利益者的合理补偿,征用过程中应坚持以土地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为本,优先考虑这些人的利益。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确定市场经济运行的补偿标准。补偿项目应该土地市场价格、土地未来增值收益和相关附属物补偿,同时应该对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2

司法的严谨,使得美国地方政府在动用拆迁特权问题上非常谨慎,而民众也会更多地考虑到公共利益。

拆迁补偿有标准。在美国,私人开发商如果想在一块土地上搞开发,就需要事先购买这片土地,包括这里住户的房产。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开发商必须给予拆迁者一个合理的补偿。补偿的标准双方以公平市场价格为基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解决的,要么放弃,要么“法庭上见”。

相对来说,政府征地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因为这涉及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强调与保护个人利益的国家,但对公众利益也不能不管。美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无权征收个人土地和财产,除非给予合理的赔偿。这里“合理赔偿”的标准,也是以公平市场价格为参考。

公平市场价格是为双方达成拆迁协议提供一个标准。如果当事双方不能就合理补偿达成一致,还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在公私之间寻求平衡。如果政府要强制性拆迁,在最高法院做出决定之前,普通居民可以对政府特权及规定做出挑战。

美国各州均制定了不同版本的“重要空间法”及动迁细节和补偿办法,赋予政府因水电、道路、公用基础设施、国防等公益事业进行征地的特权。

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城市因军事基地被关闭,当地经济迅速萧条。为扭转局面,政府打算在原军事基地建设公园。然而,一些被涉及的私有土地拥有者反对动迁,无论政府给多少补偿金他们都不搬,“合理补偿”不好确定。动迁户还一纸诉状把政府告到了法院。官司打到美国最高法院后,9个大法官以谨慎的“5∶4”裁决驳回动迁户的上诉,支持当地政府强制性拆迁。

法官们的谨慎,反映了美国司法努力在公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总的来看,美国地方政府和居民在征地特权的法律纠纷中各有输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在动用拆迁特权问题上更加谨慎,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

韩国:依法处理一草一木

韩国有很多关于土地征用与房屋建设的法律,对土地征用补偿有着非常详尽的规定。

高额拆迁费令开发商却步。韩国有很多关于土地征用与房屋建设的法律,比较重要的是《城市开发法》和《土地补偿法》。如果某公司想购买并拆迁某住户的私有房屋建大楼,那么,一场漫长的谈判就开始了。

首先,要由双方认可的中介认证机构对土地价格做出基本评估,以此为基础,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内容涉及房屋、草坪、树木、围墙、石阶、狗屋等等,甚至如果房主在院子里先垫过一层沙子然后又铺了地砖,这沙子与地砖都要分别计入补偿费之内。

如果有一处临街的房屋,房主听说拆迁动议了,突击把房子改造成饭店,这个法律不予认可。但是,如果某一处房屋原来是饭店,现处于歇业之中,那么拆迁前宣布饭店恢复营业,开发商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按饭店给予高价补偿。

如果是连片开发,居民们第一件事不是收拾东西准备搬家,而是走家串户先把“拆迁对策委员会”成立起来,以群体的名义维权。他们的原则是:一草一木都要付钱,拆迁的结果必须保证每一家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这样算下来,拆迁费用十分惊人。因此,在韩国,很少能看到成群连片的旧区改造。

向“钉子户”妥协。在韩国,存在纷争比较多的是公营事业征用土地,如修建城市铁路、高速公路等,如果居民坚决不让步,政府往往也无可奈何。

据韩国朋友介绍,韩国也有最牛的“钉子户”。数年前,京畿道内一公司成片开发,遇到一房主,对祖业极为热爱,坚决不卖房子。不是给多少钱才合理的问题,而是不管给多少钱都不卖。此住户四周的房子全部出卖了,该公司也启动了工程,但这一家到底挺了下来。该公司毫无办法,最后只好用大楼把这一家围了起来,成为京畿道一景。

印度:强行征地难见效

地方政府以强制性手段征购土地的极端做法,反而引发种种矛盾日趋白热化。

警察干预反使矛盾升级。“征地”是近几年才经常见诸印度报端的字眼。自从政府推出“特别经济区”政策,需征用农业用地或荒地建设工业园区之后,由征地引起的纠纷就越来越多。发生警察开枪事件的南迪格拉姆村,就是被政府相中建设一个以化工业为主的特别经济区,计划征购4050公顷土地。

南迪格拉姆村村民对此甚为不满,他们不愿意改变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在与示威者纠缠了两个月后,政府采取了极端措施,2000名警察进驻南迪格拉姆村,强行驱散了示威者。

事件的后续发展其实对政府很不利,不仅西孟加拉邦高等法院要求印度中央调查局对警察向群众开火一事展开调查,而且迫于各方压力,西孟加拉邦政府软化了态度,表示放弃在南迪格拉姆村的建设计划。

受害者是以地为生的农民。在西孟加拉邦的几个征地纠纷里,政府其实提出了相当合理的赔偿方案,比如,在信格尔,1英亩一年收获一季的农田赔偿85万卢比(即1公顷4.6万美元),1英亩一年收获两季以上的土地赔偿115万卢比(即1公顷6.3万美元)。

在印度,反对政府征购土地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土地私有化使得大量农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他们拥有土地却不见得自己耕种。比起日益微薄的田租,巨额的政府赔偿显然更有吸引力,这也正是尽管抗议声浪不断升级,征地计划却依然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信格尔的一位地主曾经对当地媒体说:“我们应该把塔塔集团老板的照片供起来,因为他要来建厂,这里的地价涨了一倍。”

真正坚定的抗议者来自租赁土地耕种的佃农和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一旦失去土地,他们就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尽管政府反复强调工业园区和工厂建成之后将解决大批当地人就业,但这些村民仍然充满怀疑和抗拒。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3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与之相配套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及时抢救了伤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对当前的交强险理赔操作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有所思考。

一、订立交强险的赔偿责任不够明确

当国内汽车业蓬勃发展的时候,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依据国际上“以人为本”的惯例,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来保障在交通活动中处于弱势的人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这是正确的决定。但是在交强险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够严密、严谨的问题和漏洞,值得探究和改进。

(一)无责赔偿问题

2006年最初实行交强险赔偿的时候,国家对机动车交强险财产部分无责赔付400元上限标准。此政策在全国多地发生了很多故意制造假事故现场骗取机动车交强险无责保费的案件。

虽然国家在2008年2月开始执行交强险财产险无责代赔仅100元的新政策了,但是道德风险依然存在。目前各家保险公司有很多修复价值低廉的低档车与修复价值高额的豪华车发生交强险理赔的事故。究其原因,不过是有责车辆修复价格低,无责车辆可以在2000元以内修复。至于有责车辆下一年度交强险保险上浮的10%的保费对双方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小事—2000元能把车修好才是大事。

(二)有责赔偿问题

我国的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责、主次责、同责、无责。前三项是有责。《保险法》对财产险的保险合同内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的保险金赔付也是依据有责进行做出的。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在交强险中,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即使对事故不负任何责任,也要承担10%的事故责任。为什么这样判定呢?依据是在交通事故中,人是弱者,机动车是强者。依据这个理论,保险公司就要在有责的最高赔偿限额内对伤者进行赔偿。

目前国家规定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金上限是10000元。保险公司在医疗费用赔偿金方面的计算是参照医疗结算票据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救治用药社会保险报销比例标准进行赔付,并不是100%的按照医院结算票据全额赔付。医院也只是根据治疗实际用药,不以患者是否需要保险公司赔偿来选择用药。双方的不统一、不一致,导致医疗药费不一定能够在保险公司得到报销认可。事故双方与保险公司就会出现因保险赔偿金额的不满意而发生矛盾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结果既不利于事故矛盾的化解,也不利于保险理赔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国家设立交强险的初衷是体现以人为本,强制机动车所有者缴纳保险费,保证车辆与人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有医疗费用保障,不至于使驾驶员因赔不起医疗费而交通肇事逃逸。交强险实施以来,真正发生车伤人的案件并不多,比例也不是很高,理赔金额也不是很高。反倒是车与车、车与物之间交强险理赔超过了人伤赔偿金额。

如果在交强险里面取消对财产部分的2000元上限赔偿,只负责人员伤害医疗赔偿,那么还可以提高医疗赔偿的限额。有利于事故双方的矛盾化解工作,有利于降低肇事方的经济损失,真正体现国家强制立法执行交强险以人为本的观点。

机动车发生与财产有关的事故一并划入商业保险理赔范围内,按事故责任进行赔偿,不仅仅是符合我国《宪法》基础与以责论处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律标准、更加符合按责赔偿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样,还可以使那些依靠交强险有责上限赔付2000元的那些人没有依靠的余地,必须参加商业保险的三者险。提高国民对保险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促进国内人民消费,国家也因此能加速经济循环与货币流通。同时也可降低保险道德风险发生的机会,降低违法犯罪的几率。

二、关于酒后驾车肇事赔偿的问题的思考

自交强险执行以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酒后驾车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件。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理赔的标准也不一而同,但绝大部分是拒绝赔付。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因此产生的法律纠纷也是纷繁不止。

最高法在去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加强民事审判切实保障民生若干问题的通知 》第五条:“妥善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依法惩恶扬善,确保公平公正。要统一裁判思路,从方便诉讼和有利审理的角度出发,对侵权纠纷和相关的交强险合同纠纷案件要合并审理;在醉酒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情形的责任承担上,应当在确定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同时,赋予保险公司追偿权;在未投保情形下的责任承担上,应当由机动车一方先承担交强险限额内的赔偿责任,其余部分按照侵权责任认定和划分。要依法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坚决制止利用媒体恶意炒作、谎称见义勇为逃避民事责任的行为。”

虽然最高法在解释中赋予了保险公司追偿权,但是,在真正的实践当中,被保险人无力支付或者拒绝支付保险公司的先行赔偿金不在少数。即使保险公司握有法院判决书在手,被保险人仍然不会履行责任,而保险公司则陷入了两难境地。深究其因,我国的个人诚信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社会上产生“老赖”们的最根本因素。

酒驾与无证驾驶都是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违法行为,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都是违法犯罪行为。《保险法》对被保险人的故意违法造成的保险事故是据绝赔偿的。最高法的这个司法解释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快速缓和交通事故双方的潜在矛盾,转嫁了社会风险的方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这也同时给了那些心存侥幸心理的人酒后驾车的无形的支持和鼓励,甚至是保障,这对于那些遵纪守法的人是不公平的,这对那些遵纪守法的驾驶员与车辆所有者是不公平的,这对先行垫付赔偿金的保险公司也是不公平的,这对社会公德来讲,也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如何处理酒驾或者是无证驾驶的人肇事后的医疗费用呢?

在交强险里有固定比例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垫付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这是一个部分;也可以用法院判决直接来惩罚违法犯罪分子赔偿受害人,这样效果更直接、简便、有效。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4

从今年开始,一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蓬勃开展,或紧张建设,或积极运作前期。在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中,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探讨问题、研究对策,4月12至15日,我局调研组到各项目建设指挥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交通建设面临的建设环境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交通实际深入开展“构筑大交通,实现大发展“题主题实践活动,按照我县“一干三环六通道”的战略部署,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全力“打造网络交通、便捷交通、、生态交通”,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实现交通历史性新跨越。但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矛盾的根本解决,发展交通似乎已不再是全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共识,面临的交通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情况,筹资难、征迁难、审批难、已成为交通发展面临的新难题。

(一)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建设要求、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建设程序不能到位,导致工程造价上升,项目前期反复

一是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凭借香格里拉牌优势,我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州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县之一,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交通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迫切需要建成对外辐射通道工程;;建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现代化城乡交通网络工程,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二)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随着建设档次的提升,选用的技术标准、配套设施和绿化标准也不断提高。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逐步运用,如沥青路面采用sma、水泥路面采用铣缝和聚氨脂灌缝料。环保要求在提高,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航道普遍建设绿色通道。追求行车安全舒适,。

( 三)是建设程序不能到位。尽管一直在抓这个问题,但仍有程序难以到位的情况。如:招投标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个别业主职责不到位。在个别业主招投标过程中,借资质、挂靠现象时有发生,人为抬高中标价。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但个别业主因工期短,忽视基本建设程序,缩短设计时间,造成设计工作紧张,难以把设计做深做细,导致地质勘探不详、设计变更现象屡屡发生。

以上原因再加上征迁费用大幅提高,造成工程造价步步攀升,居高不下

二、建设重点发生了新变化,交通“瓶颈制约”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沿线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热情下降

各级领导不遗余力,广泛发动,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争取各部门和广大群众支持,推动了建设顺利进行。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矛盾的根本解决,路网的改善,沿线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交通重点工程的支持和热情已明显下降。一些人包括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现在路已经够用了,出行比较方便了,再造路,占用大片土地,严重浪费。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也认为,交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再造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通行,影响招商引资,不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产生对交通建设不理解,不支持,认为造路是交通部门自己的事。于是,“万众一心、大干交通”的场面少了,“政府为主牵头、部门协作配合”的场面少了,全社会对交通建设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明显下降。

三、政策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征迁难”成为交通建设最突出的问题,进而导致工程造价上升、工期延误

一难是征迁费用过高,征迁工作难做。过去,面对落后的交通条件,为尽快解决交通瓶颈,政府采取行政协调和一定补偿措施,在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征迁问题。现在,路网在改善,经济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土地在升值,征迁价格必然上升。农民越来越关注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应当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利益。但从另一方面讲,农民对赔偿费相互攀比,加上公路征迁与商业征迁相比赔偿差距大,导致征迁工作更加难做。土地征用赔偿费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缺乏依据,随意性大,且费用构成复杂,除农民的失土保障费以外还有七、八种税费,占土地征用赔偿费比重达40%。征迁难造成了工期延误,费用上升,项目业主特别是外商、外地企业财团业主对征迁工作有畏难心理,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征迁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

二难是土地征用审批难。我县的公路都是交通厅立项,土地征用需要由国土资源厅批准。但国土资源厅要求必须由省发改委进行立项确认,而省发改委认为,谁立项谁负责,不予立项确认。由此,导致公路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征地,开工被迫推迟。

四、建设融投资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融投资能力下降,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一是负债高,融资难。前“九五、十五”交通建设资金缺口很大,达 万元,大部分工程项目,依靠银行贷款,筹集建设资金,高负债建设。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建设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困难,再融资能力下降。

二是部分乡村农村公路上等级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目前全县尚有 15 个行政村未通 等级公路,未通公路里程近 135 公里。经过前一时期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已通上等级公路,剩下未通的都是经济较弱的乡村,要他们筹集部分建设资金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是缺乏项目前期费补助资金。 目前,项目前期费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项目前期费资金筹措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它决定着打通断头路交通建设的成败。突出重点建设断头路建设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预料,近几年,是我县交通发展史上工程最多、投资最大、建设任务最为繁重、最为艰巨的时期。为此,要积极探索筹措项目前期费,是做好项目前期储备的关健。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设管理体制要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两个转变

交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实施单位转向行业管理单位;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今后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投资招商制、建设代建制、政府质量监管制等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建设、管理体制。

2.建立监管体系,实施政府“监管”制

建立县两级监管体系,实行分级管理。“监管”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进行项目前期、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程进度及工程资金进行监管

3.建立项目“代建”制度,培育“代建”市场

针对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有些项目业主本身不具备项目实施能力,推行项目“代建”制度。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单位申报项目“代建”资格,培育“代建”市场,推行“代建”制和“代建”招投标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4.壮大监理队伍,培育监理市场

要加大监理投入,建立、培养和扩大监理队伍,提高监理队伍素质和监理水平,使之真正发挥社会监理作用。

(二)项目前期要深入

1.坚持既科学又经济的规划思路

发展规划的制订,要基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在适度超前的基础上,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要对子孙后代、对历史负责,技术上可行是前提,经济上合理是基础,投资上落实是关键。

2.坚持刚性化的前期推进

一是加快前期进度。要成立前期工作班子,配备强有力的技术、管理人员,实行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对呈报国家审批的项目必须跟踪落实。加强前期项目程序的协调,对环保、水保、文保及林保等各个环节,既要按有关法规办理,又要灵活处理,以加快前期进度。二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基建程序来开展,一些必须履行的手续和程序不可缺少,如实地踏勘、可研报告评审、项目报批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编制、招投标等等。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业主或建设单位不能为了提前开工,而使编制的必要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维护前期成果的权威性。前期工作要深入,前期成果要得到广泛的认同,一旦成果确认,不能轻易变更,使前期成果具有权威性。

(三)融投资渠道要拓宽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使交通建设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交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行业,是政府公共投资的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上个世纪60-70年代,交通投资一般占政府公共投资的30%左右,其中日本高达30%-50%。政府大量的交通公共投资,促使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到90年代迅速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并拉动了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后在争取财政资金方面要加大力度。二是树立政府办交通意识。交通是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要通过做工作使交通负债等同于政府负债,明确交通建设贷款由财政担保,债务由财政偿还。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经营,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四是由政府支持,通过土地储备中心,使交通部门享有交通沿线土地升值、开发的收益,或将建设债务转移至土地储备中心。

2、积极争取部、省资金和补助支持

争取部、省补一点,项目招商引一点,充实资本金来源,以期实现“以小搏大”。

3.对农村公路改造要多脑筋,尽量采取自愿捐资、自愿投工投劳等群众接受的方式筹集资金,降低建设成本

不搞硬性摊派,尽量不增加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负担。

四、征迁难要解决

1.坚持“依法赔偿、合理分担”原则,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制定的基础设施征地价格,出台征迁管理办法,统一征迁标准,使征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区分公益性项目和收费公路项目,农村公路及公益性项目征迁应以当地政府为主,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征迁应以州政府为主,收费公路征迁可采取先租后征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二是加强政府对土地价格的宏观调控,对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的优惠政策应做出明确规定,减少行政性收费,把土地征用中不合理费用减下来。

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民利益的要求,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为失土农民解决“低保”等生活出路问题,以切实解决失土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征迁工作顺利进行。

五、工程造价要降低

1.改革资金支付方式

工程支付要从层层下拨改为直接支付,减少资金流转的中间环节,减少资金的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推行优化设计

设计要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不能超出财力的许可和技术管理的能力,贪大求全,盲目追求高标准。设计上既要考虑技术因素,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不能因为怕担风险而欠考虑技术创新和降低造价,采取保守的设计方案或工程措施;也不能只讲优化设计,片面追求降低造价而忽视技术要求,造成质量隐患。对重大项目和关键节点工程要推行设计方案招标竞争制。

3.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对重大设计变更实行变更审查制,减少随意变更设计带来的造价增加,绝不允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中的先斩后奏行为。

4.改革造价管理模式

参照国际惯例,将造价管理的重点转入工程结算审计,推行交通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动态控制,规范计价行为,推行计价咨询。

5.改进招投标方式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5

关键词:路桥建设;变更;索赔;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的日益加剧,土木建设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路桥建设项目更是成为土木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但在路桥建设发展的同时,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而路桥建设项目的变更和索赔管理是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施工建设项目工作的重点,只有有效的解决路桥施工建设项目中的变更和索赔管理,才能使路桥建设项目的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进而使得整个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一、工程变更及索赔的概念

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原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新增工程。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如设计工作粗糙;有客观原因,如不可预见的事故。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又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的要求。处理索赔事件必须以合同为依据;注意资料的积累;及时、合理的处理索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对高速公路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 ,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已成为高速公路业主(建设单位)所关注的焦点和设计单位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承包商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就是要严把工程变更、索赔关。目前 ,在高速公路基本建设过程中 ,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的有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得还不够。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由于建设周期长、施工线路长、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以及沿线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要求等因素 ,使得施工阶段工程变更频繁发生。

二、路桥建设项目的变更分析

1、路桥建设项目变更的实质

在路桥建设项目中,其变更实际就是指合同的变更,也就是说将合同中的某一项目进行了更改或者将这一项目取消。由于路桥建设项目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其项目发生变更的情况相对常见。

2、路桥建设项目变更的重要内容

路桥建设项目的变更主要是指路桥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的某一环节的数量、质量、结构形式、等级等的变更。建设项目中的工程量的减少或者增加,如将盲沟增加到一定长度。将合同中的某一单项工程增加或取消,如将预拌碎石下层增加到合同中,或将原设计路缘石从合同中取消。合同中的工程量的种类、性质及质量的变更,如将沥青混凝土由混凝土普通的改成改性沥青混凝土;在沥青混凝土中,将下面层28的碎石压碎值变更为18。对项目中某一部分的尺寸,线性,标高和位置进行变更,如调整路基的高度。增加宣传牌、景观设计等附加工作内容。变更工程施工项目中已有的时间安排或者施工顺序。更改原有的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错、漏、差,使项目更加合理可靠。

3、建设项目的变更分类

一般而言,建设项目的变更分为一般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三大类型。一般设计变更是指除了重大设计变更和较大设计变更的项目变更。其变更的审批程序如图1。较大设计变更一般包括:①连续调整长度超过2km的线路方案,或者调整的长度不足2km,但所采用的指标与原复技术指标相比较,明显较低;②长度增减变化超过100m的连接线的规模和标准的变更也属于较大设计变更;③在处理不良地质的特殊路段时,所采用的方案与设计文件中所推荐的方案有一定出入;④路面的厚度和宽度及路面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其中包括重要添加剂的掺配和使用及所采用的筑路材料标准的明显变化;⑤在一些特大路桥建设中,由于施工方案的重大变化而导致的项目投资及其工期的显著变化,小桥的数量变更,大中桥的结构型式和数量上的变更。⑥隧道的方案或者数量的变更,在单洞隧道中,增减长度超过5%的;⑦在分离式立交中,其通道桥的通行标准,结构型式,数量的变更;重大设计变更。这类变更是指在单项工程项目中,其变更导致的费用变化超过500万的大型变更设计。其中包括①变更后,概算超过初步设计批准的10%的;②站点的规模,位置,及其收费方式的变更;③互通立交发生数量上的变更;④特大桥的结构形式及其数量上发生变更;⑤路线方案的调整连续长度超过10km。

三、路桥建设项目的索赔管理研究

1、索赔的概念

所谓的索赔实际上是在合同中,施工方根据合同的规定和惯例,并依照法律,针对合同中不属于自己过错,而应由合同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在损失造成后,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过程。索赔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索赔实际是在损失造成后,依照合同要求赔偿的主张,权利;②索赔必须根据工程建设的惯例和合同规定,及法律;③要求索赔方其自身必须没有过错;④索赔的证据必须具有有效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关联性、真实性;⑤索赔行为必须是单方面的;⑥相较于合同,已有额外的工期损失或者经济损失。

2、索赔的分类

索赔的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合同中明示的索赔:也就是在合同中有明确的文字规矩的,在损失造成后,承包人可以此为依据要求索赔;②合同中默示的索赔:这是在合同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但承包人可以根据合同中的某一条款,推论出自己有索赔的权利;③工期索赔:当施工进展的延误并非由承包人的原因导致时,承包人可申请将工期延长,并要求索赔;④费用索赔:当客观的施工条件改变进而导致的费用增加时,承包人应要求对超出部分进行索赔。⑤工期延误索赔:如发包人没有根据合同的要求为承包人提供施工条件,如图纸的提供不延迟,拆迁或征地没有完成,或者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及发包人要求暂停工程等,承包人可要求索赔;⑥不可预见因素或意外风险索赔: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外界原因,如地下断层,地下水,地下障碍物,溶洞等造成的损失,承包人可要求索赔。⑦第三方原因:工程的不利影响来自于第三方原因,如由于银行原因,导致承包商的支付推迟,使得工程的进展受到影响。

3、索赔的程序

①索赔意向通知。当损失造成后,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以书面的形式将自己的索赔意向通知给监理工程师或者业主,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及时提出索赔意向,抓住机会。《国内范本》中明确指出,在索赔事件发生后21天内,承包人需将索赔意向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呈递给业主或者监理工程师,索赔要成立就必须满足这一条件。②索赔资料的准备与完善。在提出索赔意向后必须对索赔资料进行充分的整理,以保证索赔成功。这其中包括:首先对索赔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的了解,并进行跟踪调查;其次明确索赔的根据,及各方责任;再者对索赔事件从产生,持续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依据,必须有切实有效的证据,并将其记录完整的保存,防止由于证据不足而导致索赔失败;继而对损失进行调查和计算,计算出费用及工期的索赔值;最后起草索赔文件,按照要求将所需的内容反映在文件中。③索赔文件的提交,索赔文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④监理工程师对索赔文件进行审核。⑤监理工程师与业主及承包人就索赔进行协商,并提出意见。⑥业主对索赔进行审核。⑦诉讼或者仲裁。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路桥建设项目的工程变更及索赔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丞待解决,只有加强程序管理,对路桥建设项目的变更和索赔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方面强化路桥工程变更及索赔管理,才能实现工程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程洁,建筑工程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6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6

[摘要]文章对目前对外关系协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论述,着力建立健全规范的对外关系协调管理体制,在积极发挥工作执行力上,强化服务意识,实施项目管理负责制、一次性赔偿制度,依法办事处理管理流程,保护环境、确保生产。构建和谐油地关系,谋求共赢的基础上,提出八个主张。

[关键词]对外关系;协调工作;八个主张

对外关系协调工作具有纷繁复杂,缺少连贯性、随机性大的特点,如果没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很高的工作效率,圆满完成任务是难以办到的。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综合利用土地资产,提高土地使用率,加大对外关系协调工作的力度,来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工作,现针对对外关系协调工作提出八大主张。

一、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公平、真实的实施赔付工作流程。

二、在工作中正确的执行力

1、在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做事情,不能偏激,不能只是一味的盯着工作,这样做会事与愿违。不能不讲究方法、讲究策略。

2、强化形象意识。与老百姓打交道要注意个人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自身的形象,反映着自身的素质。为此,不仅以良好的形象来定位、要求自己,不论在内在外、说话办事、待人接物、处理工作,不论是日常事务管理、政务管理、文字服务,都努力做到有形象、有品位,努力克服自己处理问题的情绪化。

3、强化奉献意识,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环境。从事对外关系协调工作要牢固树立不计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党工作,奉献企业,忠于国家。

4、强化责任意识。对外关系办公室是协调地方的综合办事机构,有着十分特殊的、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对待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小心小心再小心,细致细致再细致,认真认真再认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

5、从思想层面上达到认知、认可的高度,从思想认识上始终保持和法律精神一致。想工作之所想,干工作之所谋,坚持办事让职工群众放心的原则,坚持先请示后汇报的办公方法,坚持事事有落实的观点,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一贯的开展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全年能准确无误的完成执行力率90%以上。

6、处理好工作衔接问题,从思想认识上要树立大局意识、平等相处意识、以和为贵的意识,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行动上不着急不上火,遇事冷静沉着,用利于他人之心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三、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确保生产的平稳运行,二是主动为基层单位分忧解难,三是实施工农关系早介入、早处置,把事情发生在“萌芽”中就被处理完毕,不留后患。

四、项目管理负责制。在钻井、大修及其它大型施工过程中,通过成立青苗费用项目小组进行运作的方式。对外关系办公室牵头,工程、地质、安全环保、生产管理、施工单位参加,共同到现场勘察,确定施工路线,完成现场的测量、登记、取证等工作,做到了同步开展工作、同步落实、同步完成,同步高效保障。

五、青苗赔偿形成工作机制。青苗赔偿费用运用工程前预算、过程中成本核算、完工后决算、最终核查、监督的方法进行操作,程序科学、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六、大力实施一次性赔偿制度。在新发生污染过程中,为控制源污染地的不断增加,在赔偿时采取签定一次性补偿协议的方式进行赔偿,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不管是否耕种,油田对污染土地不再赔偿,并做到同项同事一次性处理完毕,未留任何遗留问题,所以村民自觉改造土地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实施依依法办事处理管理流程,保护环境、确保生产。近年来,随着地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油田井场边养殖场也日益增多,石油企业施工作业过程中因噪声、震动等原因造成养殖户损失而要求赔偿的事件时有发生,增加了青苗赔偿费用的支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为妥善处理地方发展养殖业与油田开发生产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的减少油地双方的损失,实现油地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实施依法办事的处理管理流程。

(一)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

(二)取土、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蚀性物质、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

(三)挖塘、修渠、修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建家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筑物、构筑物。

因此,石油企业各生产单位应当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制止侵占井场的发生,及时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案例分析:某井下压裂队在某村1-14井施工过程中,由于噪音过大,影响到了井场边的一养殖户的养猪场,导致有三头母猪当时早产,和35头肉猪不吃饲料,该养殖户阻拦施工车不让离开现场。对外关系办公室协调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后,发现养猪场在井场西20米,根据有关规定,养殖场不应该建在井场周围100米以内,协调工作人员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拿出了相关文件的明确规定。于情是应该同情该养殖户损失,于理不应该赔偿任何损失。经过这次教训以后,该养殖户要求以后再有作业压裂的时候应该提前通知他,好提前把养殖物提前转移或做出提前保护措施。在协调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没花一分钱就解决了一起工农纠纷。

八、运用战略合作、融合发展,构建和谐的油地关系

1、实施油地战略合作、融合发展,运用双方战略合作与发展框架协议的方法,高层定期沟通和具体运作,同时地方政府会持续强化支持油田、服务油田、反哺油田。积极创造加快发展的好环境,不断推动油地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更深程度迈进。

2、支援地方、帮助地方、感情通了、想法接近了,工作理顺了,并且抓住有利时机,结合重要的节日适时开展:植树周活动、“六一”儿童节支教爱心行、中秋节、春节慰问等一系列的活动,大力开展帮扶地方、努力创造出油地和谐的新局面。

石油企业生产单位应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人文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农共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工作新的特点和情况,努力学习,创新方法,使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二款;

[2]庄音豪.浅谈国外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2期

作者简介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7

一、改征收为征购。传统的征地具有十分明显的强制性。首先在土地权利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均不得拒征,在计划经济时代,拒征是十分严重的政治问题,甚至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有些地方动用工具强征强占,其根源是法律和制度没有赋予被征地人应有的权利;其次在经济利益上实行“补偿”制,补偿和赔偿是有很大区别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土地价格,更不能反映与土地权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现行征地制度是工业掠夺农业、城市剥削农村的制度,加上少数地方在征地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降低补偿标准、暗箱操作等等,使征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征地制度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时期“三农”政策,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改征收为征购,建立新的征地制度。

征购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

1.土地权利的强制性。依法纳入征购范围的土地使用权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征、抗征,以确保用地的安全性、可靠性。

2.经济利益的赔偿性。现行征地制度实行的是补偿,被征地人只能得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附着物补偿费,其中土地使用权人(被征地农户)只能得到安置补助费和附着物补偿费,因此,征地费不能解决与土地权利有关的相关利益问题,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被征地者的基本权利。新的制度应实行谁占地、谁负责的土地赔偿制度,以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因征地而受到损害,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3.征购对象的特殊性。因征购在土地权利上的强制性特点,应严格限定征购土地的范围,防止征购扩大化等征购权利滥用,征购应仅限于公益目的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国家机关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非营利通、水利、能源等)、公益事业用地(非营利性医疗、教育、养老、救助等)。征购范围以外的用地纳入土地市场体系,涉及土地权利和相关问题由双方协商,自由交易,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可以制定土地交易指导性价格和最低价格,杜绝和减少土地权利滥用,确保社会稳定。

二、强化用途管制。土地市场的放开必须配以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国家宏观管理目标,用途管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管理制度,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落实。用途管制的方向和重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鼓励开发未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严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特别是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与国家宏观管理相协调;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禁止荒芜、闲置、浪费土地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确保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和经济快速发展。要采取经济措施、行政措施以及法律措施使土地用途管制得到落实。

三、实行平稳过渡。尽管征购是征地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目前还不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首先,农地不是财产。尽管土地的商品属性早已取得共识,但目前运营的范围仅限于城市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长期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使集体土地的商品性在事实上不能被认可,只有被征为国有后由国家来买卖。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对集体土地来说也极不公平,其结果是造成国家对农村土地资产的不合理占有。农地不是商品,就不可能成为财产,征地赔偿就缺乏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其次,农地不是农民的财产,即便是农地的财产属性得以解决,还需解决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按照现行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什么是集体?《宪法》规定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规定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法》则规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事实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农民集体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归村委会所有,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农民的土地权利不落实,赔偿再多也是枉然。

因此,征地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土地产权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让农民有足够的土地权利,但土地产权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位,必须采取科学的办法平稳过渡。这些过渡的措施包括:

1.实行两费合一。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并为征地费,附着物补偿据实测算。

2.提高补偿标准。征地费总额(不含附着物补偿)应达到或接近土地真实价格。

3.增加被征地农民的分配比例。2004年国务院28号文件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定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有些地方农户分配比例已达到征地费总额的70%,应将这个比例提高到90%以上。

4.实行土地出让金反哺“三农”。增量土地出让收益应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安置。

5.逐步缩小征收范围。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除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使用国有土地,致使商业用地、企业用地等非公益用地也纳入国家征地范围,产生政府与企业联手或直接为企业征地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应将征地范围逐步缩小,征地应仅限于公益用途,其他用途的用地应该逐步放开。

6.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实行无地农民优先就业制度,企业用工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因征地而失地的农民;国家应给予主要用于安置无地农民的企业在税收及其他方面的优惠。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8

争议不绝

今年2月1日上午9时许,一辆装载爆炸品的货车自西向东,行至连霍高速公路741km+900m处(河南三门峡渑池县境内)的义昌河大桥时,突发爆炸,导致大桥南半幅被炸毁,北半幅桥板松动。有多辆行驶车辆坠落于30米桥下。事故造成10人死亡,11人受伤。很快,10名遇难者的遗体得到了确认。

据报道,有遇难者家属透露,在进行赔偿谈判时,政府工作人员称事故发生在河南境内,要按河南的标准,“他们说城市户口能赔40多万元,农村户口的最多赔18万元。”这种“同命不同价”的补偿方式遂引发网上巨大争论。

“城市户籍40万,农村18万!!!生命面前,居然开出高低价码!!”网友泡泡唐质疑称,同样都是遇难者,为什么对农村的赔偿比城市少,这是不是对农村遇难者的侮辱与不尊重?

针对网上争议,现场指挥部消息称: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坍塌事故10名死亡者身份已确定。抢险救援指挥部已通知死难者家属前来认领,鉴于目前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尚在进行,事发地政府已决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赔偿金统一按照城镇居民赔偿标准先行垫付。

事实上,赔偿“同命不同价”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2006年,重庆市发生一起车祸,3名搭乘同一辆三轮车的花季少女不幸丧生,两个城市女孩各得到了20多万元赔偿,而另一位农村户口的女孩所获赔偿只有9万元,不及前者的一半。2012年4月15日,云南女孩罗梦琳在湖北襄阳遭遇车祸身亡。4月24日上午达成协议,肇事方以赔偿18万元了结此案。结果一经传出,便引发众网友讨论。随后,有关“农村户口的赔偿远低于城镇户口”的话题再次引发争议。关于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人员在人身损害事件中赔偿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近几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农村户口的赔偿远低于城镇户口赔偿,让很多人感叹同命不同价。

“维稳”怪圈

“同命不同价”是指在一些案件中,由于受害者城乡户籍的不同,所得到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数额相距甚远的现象。这种中国死亡赔偿制度一直受到质疑。

因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不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赔偿标准间的差异也很大,在2003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以2006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87元,据此计算,城乡居民死亡赔偿金可相差16万多元。这条规定常被视为“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根源。

而在司法实践中,户籍成为判断是否城镇或农村居民的主要证据。

认为《解释》违宪并应予纠正的人普遍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作为《解释》的上位法《宪法》和《民法通则》等均确认公民的民事权利一律平等,肯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从未规定可以因户籍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国家赔偿法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作为计算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基数,而不区分城镇或农村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点。

源在户籍

交通事故也仅仅是“出身定身价”的一类而已,我国目前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其根源,就是中国的户口制度。从秦朝开始,户口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但没有城市和农村的隔离,为了工作和土地,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城乡之间迁入和迁出。但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严格管理人口及其迁移,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下,所有公民都要在居住地登记,户口是公民的最基本身份标志,公民被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人口。农村人无法享受城市人的待遇,而且不能离开农村,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社会等级既限制了人口流动也决定了社会关系。

这种户籍制度在一段时期内固然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却越来越大,乃至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从“‘黑人’非人”到“高考生源地歧视”或“就业户口障碍”,再到“同命不同价”,都显示出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它的存在极其不合理。

关于户口制度的弊端已经喊了许多年,但这一制度依然存在,依然在处处披着法律的外衣行不公之实。

长期的“同命不同价”现象,加剧了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割裂、对立甚至是冲突。在城里人眼中农村人的命是不值钱的,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值钱,他们更可以瞧不上农村的乡巴佬,更会有人不拿农村人的命当命看待。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在享受着农村人提供的服务和便利的同时却不尊重他们。在农村人眼中,他们也很难把城里人和他们归为一类“人”。

法律制度

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事故“赔偿金按照同一个标准”,这一官方权威消息的,无疑有助于打消此前舆论的“同命不同价”疑虑。事实上,此前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就曾明确强调“赔偿问题要统一标准”。不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在具体事故中,并不难权宜性地执行“同命同价”,但根据现行相关法律,作为一个普遍制度期待的“同命同价”,其实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诚然,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17条曾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而这一条款一度也被舆论认为是保障“同命同价”的法律依据;但稍加仔细解读,又会发现,它事实上并不可能真正确保“同命同价”。因为对于“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它仅仅只是规定“可以”,既不是“应当”,更不是“必须”,而从字面上看,“可以”不过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选项而已。因此,严格而论,“同命不同价”并不违反《侵权责任法》。

事实上,这也正是为什么尽管“同命不同价”屡遭诟病,但却长期挥之不去,而“同命同价”尽管合情合理,却总显得难以充分保障落实的一个基本法律背景。回顾近年来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赔偿状况,不难发现,虽然“同命同价”情况确实越来越多,但是它们又并非法律制度下的必然产物,而往往是“舆论压力”“领导重视”的非制度化I临时结果,无论是否“同价”,还是具体以什么标准“同价”,都缺乏一个事前可以充分确切把握的“准谱”。如201 1年著名的温州动车事故,其赔偿标准在短短几天之内,便从最初的17.2万元,变为50万元,最终又确定为91.5万元。

因此,要想确保“同命同价”,不仅“同价”且能尽量“同高价”,必须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修订上述司法“解释”,删除按城乡区分的赔偿计算标准,真正确立“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的全国统一标准”,并将最高20年的时限进一步适当延长;修订完善《侵权责任法》中“同价”条款,将“可以同价”改为“必须同价”。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这里的“平等”,无疑不应仅是“人人皆有一死”的自然意义上的平等,更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意义上的平等。惟其如此,作为平等的死亡,才真正堪称“伟大”,既是自然法则的伟大,更是人类社会规则、法治秩序的伟大。

户籍改革

户籍改革是一个平权、赋权,盘活社会资源、重整结构要素的过程,其中的核心,是城乡落差,改革的主旨,就是要在“城门”上做文章。理想化的办法,是拆除门槛、废弃“城门”。但问题是,眼下而言,让挤破脑袋的“北京户口”与边远山区的农村户口等价起来,既不现实,也不理性。一是诸多城市未必有容纳“穷亲戚”的心;二是客观上他们也没有拿出公共资源招待“进城者”的力。

201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这份通知实际是国办于2011年2月26日印发,时隔一年与公众见面,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户改,我们经历了1978年之前的严格控制,也尝试过1984年之后的“开门迎客”,直至2001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每一次转身,与经济社会的转型相辅相成。户改,不只是兑现宪法公平权益的政治大戏,更是适应社会存在的经济体制。先赋差异下的户籍区隔,已经滋生出“同命不同价”等症结。如何打开“城门”悦纳每个公民——这不是讨价还价的愿景,而是必达必至的方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宣布,让“城镇化”这个主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号文件里关于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等表述,也预示着新型城镇化已经开启。户籍制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是否能够真正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在所有涉及的民生方面,都应该是统一的标准,不能够再搞这种双重的标准。但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什么样的监督体制下能够公平、合理的改革,能够避免产生“户多多”这样的社会怪象,还需要改革政策的制定者进一步摸索、探寻。

在户籍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应该光看到户口的统一,忽略了待遇的不一样,那改革便毫无意义。不解决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户籍改革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户籍改革,不单单是统一户口,而是要平等,这才是户籍改革的意义。

上一篇:幼儿园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范文 下一篇:土地治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