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4 16:14:52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1

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方针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上通下达、恪尽职守、反应迅速、协调联运、妥善处理。

二、*区环保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监察大队、监察中队、监测站、污控科、自然科、办公室、宣教法规科的主要负责人。

三、应急处理分队分工及职责

1、“12369”举报中心(局值班室)职责

(1)负责受理重大水污染事故的举报,并迅速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和局办公室,认真做好记录。

(2)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展及处理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3)负责向局办公室、宣教法规科等相关科室通报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和提供相关的资料。

2、监察大队职责

(1)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取证。接报告后迅速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对事故作出初步判断,并立即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

(2)如果发生特大水污染事故,监察人员应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和必要的措施消除事故影响,以利控制污染的扩大和蔓延。

(3)积极参与救险,消除污染危害,并负责做好急救、疏散、恢复正常秩序,安定群众情绪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4)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负责依法定程序对相关肇事者进行处罚,并写出重大水污染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3、办公室职责

(1)根据“12369”举报中心(局值班室)提供的重大水污染事故信息,按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将重大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上报区政府和市环保局。

(2)负责将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有关信息及时向市有关部门通报,并协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作好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联运工作。

(3)负责在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期间本局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工作。

4、监测站职责

(1)加强对我区饮用水源地和敏感河流水质监测。

(2)制定出我区重大水污染事故监测应急响应预案。

(3)在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时,及时进行事故监测,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监测报告。

(4)负责重大水污染事故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5、污控科职责

(1)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和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排放总量。提出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和控制措施。

(2)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污染防治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3)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负责污染现场协调控制污染工作,提出污染控制方案,并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情况提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吊销责任单位的排污许可证,责令其停业或关闭。对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6、自然科职责

(1)负责督导检查县(市、区)重点水污染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对发现可能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隐患,要立即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积极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2)组织执法人员对重点流域及敏感区域河流的日常管理。

(3)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达到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生活、生产用水的安全。

(4)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时,按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作好相关工作。事故终结后,要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并负责落实。7、监察中队职责

(1)加强对所负责企业排污口和在线监测设施的日常监督管理,尽量消除污染隐患。当发现有导致重大水污染事故迹象时,应迅速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2)加强对所负责的重点污染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并要求企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污染应急处理及防范措施,督促企业落实自查、自纠制度。

(3)当企业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时,负责配合监察大队进行现场调查,提供企业平时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及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等相关资料。

(4)在污染事故处理终结后,负责督促相关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和防护措施的改进和完善。

8、宣教法规科职责

(1)负责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的新闻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授权通过媒体和舆论工具及时污染控制情况,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2)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案件所作出的行政处罚的立案及适用法律、法规终审和案卷的存档工作。

四、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1、“12369”举报中心和局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信联系畅通。接到重大水污染事故报告后,迅速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我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立即启动,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监察大队接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指令后,要迅速出动,30分钟到达现场。

3、现场处理。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要按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工作。首先制止污染行为,然后依法进行查处。对举报不属实或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待相关单位或后援人员抵达后,再开展或移交撤离。

4、做好相应的联络工作。由局办公室向市局及区政府汇报情况,并依据事故发展情况与市相关部门联络,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开展工作。

5、实行通道控制,防止有毒、有害或放射性物质扩散。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在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应建议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附近和受事故影响区域的通道实行有效的人员出入控制,并在初步确定水体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后,建议当地组织果断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疏散周围群众,以便控制可能被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质污染人数范围,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6、公众信息。事故应急处理期间,需要的信息内容由宣教法规科报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后对外进行,妥善做好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

7、应急终止。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并且继续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监察大队写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报告,报市局批准后,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五、要求。

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凡延误重大水污染事故处理工作的,一律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如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我局应急处理工作人员首先抵达现场的,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防治污染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待市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到达后,再配合开展工作。

3、凡发现本辖区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向市环保局报告,并迅速组织调查处理,不得瞒报、漏报。

六、本预案自之日起执行

为保障我区饮用水安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区域环境污染事故,指导和规范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命安全。为防止和妥善处置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特制定了本预案。

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方针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上通下达、恪尽职守、反应迅速、协调联运、妥善处理。

二、*区环保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监察大队、监察中队、监测站、污控科、自然科、办公室、宣教法规科的主要负责人。

三、应急处理分队分工及职责

1、“12369”举报中心(局值班室)职责

(1)负责受理重大水污染事故的举报,并迅速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和局办公室,认真做好记录。

(2)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展及处理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3)负责向局办公室、宣教法规科等相关科室通报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和提供相关的资料。

2、监察大队职责

(1)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取证。接报告后迅速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对事故作出初步判断,并立即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

(2)如果发生特大水污染事故,监察人员应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和必要的措施消除事故影响,以利控制污染的扩大和蔓延。

(3)积极参与救险,消除污染危害,并负责做好急救、疏散、恢复正常秩序,安定群众情绪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4)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负责依法定程序对相关肇事者进行处罚,并写出重大水污染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3、办公室职责

(1)根据“12369”举报中心(局值班室)提供的重大水污染事故信息,按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将重大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上报区政府和市环保局。

(2)负责将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有关信息及时向市有关部门通报,并协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作好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联运工作。

(3)负责在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期间本局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工作。

4、监测站职责

(1)加强对我区饮用水源地和敏感河流水质监测。

(2)制定出我区重大水污染事故监测应急响应预案。

(3)在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时,及时进行事故监测,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监测报告。

(4)负责重大水污染事故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5、污控科职责

(1)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和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排放总量。提出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和控制措施。

(2)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污染防治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3)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负责污染现场协调控制污染工作,提出污染控制方案,并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情况提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吊销责任单位的排污许可证,责令其停业或关闭。对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6、自然科职责

(1)负责督导检查县(市、区)重点水污染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对发现可能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隐患,要立即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积极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2)组织执法人员对重点流域及敏感区域河流的日常管理。

(3)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达到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生活、生产用水的安全。

(4)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时,按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示,作好相关工作。事故终结后,要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并负责落实。7、监察中队职责

(1)加强对所负责企业排污口和在线监测设施的日常监督管理,尽量消除污染隐患。当发现有导致重大水污染事故迹象时,应迅速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2)加强对所负责的重点污染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并要求企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污染应急处理及防范措施,督促企业落实自查、自纠制度。

(3)当企业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时,负责配合监察大队进行现场调查,提供企业平时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及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等相关资料。

(4)在污染事故处理终结后,负责督促相关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和防护措施的改进和完善。

8、宣教法规科职责

(1)负责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的新闻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授权通过媒体和舆论工具及时污染控制情况,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2)负责对重大水污染事故案件所作出的行政处罚的立案及适用法律、法规终审和案卷的存档工作。

四、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1、“12369”举报中心和局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信联系畅通。接到重大水污染事故报告后,迅速上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我局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立即启动,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监察大队接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指令后,要迅速出动,30分钟到达现场。

3、现场处理。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要按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工作。首先制止污染行为,然后依法进行查处。对举报不属实或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待相关单位或后援人员抵达后,再开展或移交撤离。

4、做好相应的联络工作。由局办公室向市局及区政府汇报情况,并依据事故发展情况与市相关部门联络,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开展工作。

5、实行通道控制,防止有毒、有害或放射性物质扩散。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在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应建议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附近和受事故影响区域的通道实行有效的人员出入控制,并在初步确定水体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后,建议当地组织果断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疏散周围群众,以便控制可能被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质污染人数范围,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6、公众信息。事故应急处理期间,需要的信息内容由宣教法规科报请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后对外进行,妥善做好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

7、应急终止。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并且继续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监察大队写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报告,报市局批准后,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五、要求。

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凡延误重大水污染事故处理工作的,一律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如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我局应急处理工作人员首先抵达现场的,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防治污染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待市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到达后,再配合开展工作。

3、凡发现本辖区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向市环保局报告,并迅速组织调查处理,不得瞒报、漏报。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2

盘点8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中国新闻周刊》的《者》,优异报道是新华社的《近20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去哪儿了》,优异评论是《北京晚报》的《要删就删伪文章》,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网络热议,值得关注的传媒人物有黎丁、何宗就、罗振宇等。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公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严重问题,为了了解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与新闻媒体传播行为的相关认识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为8月5日至16日,共收到有效问卷269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河南、四川、福建、河北、江西、湖北、安徽、广西、黑龙江、湖南、吉林、辽宁、天津、重庆、陕西、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不用于推论总体情况。后期采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

被调查者概况

1.年龄构成

被调查者中18岁以下者占1.12%,18~30岁者占49.07%,31~40岁者占40.15%,41~50岁者占7.43%,51~60岁者占1.49%,61岁及以上者占0.74%。

2.性别构成

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调查者占40.15%,女性被调查者占59.85%。

3.学历构成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0.74%,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占5.96%,大学专科学历被调查者占20.07%,大学本科学历被调查者占66.54%,硕士研究生学历被调查者占5.95%,博士研究生学历被调查者占0.74%。

大气污染与生活

1.污染忍受

数据表明,82.53%的被调查者对大气污染已经到了无可忍受的程度,高居本次调查污染类别榜首。73.61%的被调查者对水污染忍无可忍, 39.78%的被调查者对土壤污染无可忍受。另外,69.52%的被调查者对食品污染无法忍受。

环境污染已经严重侵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传播行为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大环境报道力度。

2.生活影响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雾霾天气已经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累计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影响较大或很大。媒体应该重视和反映大气污染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保持足够的舆论压力,促进污染问题的解决。

具体而言,32.34%的被调查者认为雾霾天气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48.7%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较大,18.2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点影响。只有0.74%的被调查者表示雾霾天气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3.防护措施

大气污染发生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会采取积极防护措施。77.7%的被调查者通常会减少外出,63.94%被调查者会佩戴口罩,24.54%的被调查者会减少体育锻炼。只有9.29%的被调查者跟平常一样,并不采取防护措施。媒体宣传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新闻媒体应该教育人们重视对大气污染危害的认识,保护好身体健康。

媒体传播评价

1.报道力度认知

累计35.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新闻媒体对大气污染的报道力度小,其中,33.09%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力度较小,2.23%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力度极小。

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对大气污染的报道力度大,其中,认为报道力度很大的被调查者占13.38%,认为较大的占51.3%。

2.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了解程度

被调查者通过媒体宣传对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了解程度如何?数据显示,非常熟悉者仅占4.83%,熟悉者占48.7%,不熟悉者占42.75%,另有3.7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没听说过。

累计46.47%的被调查者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不熟悉,媒体对该行动计划的宣传效果并不太好。

3.媒体行为期望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者尤其希望新闻媒体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的监督、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监督和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新闻媒体在日常环保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公众的这种期待。

表1:媒体行为期望

污染信息关注

1.大气污染信息获取渠道

被调查者获取大气污染信息的首要渠道是网络媒体,占82.9%;第二渠道是电视,占76.58%。被调查者亲身感受(占44.98%)、身边人谈及大气污染(占40.15%)的情况也很多,这说明大气污染已经给公众带来了深刻的切身体验,情况严重。

另外,通过报纸(占35.32%)、广播(占29.37%)和杂志(占12.64%)等渠道获取大气污染信息的被调查者也有一定的比例。

2.大气污染讨论途径

微信和QQ等即时聊天工具在被调查者交流大气污染问题时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微信(占69.89%)成为被调查者讨论大气污染问题的首要途径;QQ(占68.03%)紧随其后,居第二;微博(占49.81%)位居第三。

公众也喜欢面对面地谈论大气污染问题,48.3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通过人际交流讨论大气污染问题。

此外,经常通过网站跟帖(占17.47%)、博客(占16.36%)、电话(占14.13%)、电子邮件(占5.95%)与别人讨论大气污染问题的被调查者也分别有一定的比例,被调查者讨论大气污染问题的途径比较丰富。

3.空气质量查询

被调查者比较注意查询城市空气质量状况,37.17%的被调查者经常上网查看城市空气质量状况,57.25%的被调查者会偶尔上网查看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只有4.09%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查看,1.49%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查看,二者总计不足6%,占比很小。

4.空气质量报告媒体期望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更希望环保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占86.62%)和电视(占81.41%)空气质量报告。

另外,42.3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广播收听空气质量报告,39.03%的被调查者希望从报纸上、12.64%的被调查者希望从杂志上阅读空气质量报告。空气质量信息者可参考被调查者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媒体传播相关信息。

污染治理及传播建议

1.应急演练参加意愿

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应急演练,积极参与重污染天气科普学习?调查显示,55.39%的被调查者愿意且积极参加,他们认为这是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权利也是义务;39.41%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人组织并且时间充裕,可以考虑参加;只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加。

2.经济发展速度认知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会给环境带来不可承受之重,造成了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七成多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为了治理污染问题,宁可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其中,29.74%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降低经济发展速度,44.24%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

为了治理污染,反对(占0.74%)和强烈反对(占0.37%)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被调查者累计为1.11%,占比极小。另有24.91%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好。

总体上看,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却忽略甚至无视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今天的恶果,应该引起国人的警醒。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当前必须将前者置于首要位置。新闻媒体应该传播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3.治理力度评价

66.55%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应该加大治理力度,扩大治理范围。11.15%的被调查者认为治理力度太大,影响了公众出行或企业生产;22.3%的被调查者认为治理力度正好,方向也具有针对性。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督力度,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4.治理效果满意度

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于现在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不满意,其中,表示不满意的占58.74%,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占12.27%。另外,4.0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24.91%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新闻媒体应该注意反映民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意见,促进政府和社会加快治理污染的进程。

实事求是地讲,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群众对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感受并没有好转,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还百姓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3

一、审查范围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批准。

二、审查原则

(一)保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

(二)促进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简化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便于标准贯彻执行。

(四)严格控制制定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城市数量。

三、审查依据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条款规定。

(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

四、审查条件

(一)即使全面实施现行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国家排放标准,由于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使环境空气质量仍不能达到国家或地方的环境质量要求,或者使环境空气污染状况仍在加重。

(二)城市一年中一氧化碳(CO)或二氧化氮(NO2)日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天以上,或者一年中发生臭氧(O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天以上,并且在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中,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分担率分别超过40%和30%。

(三)与国家排放标准体系一致,污染物项目和测量方法等同于下阶段实施的国家排放标准。

(四)城市具备实施国家排放标准的基本条件,经与油料供应部门协商,可以组织供应符合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质量要求的油料,已经颁布或拟订配套的地方法规,具备适合标准实施的检测能力等。

五、审查程序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将编制完成的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报国务院。报批文件包括: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申请文件。

2、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正式文本、编制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3、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城市最近一年的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主要空气污染物监测报告,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占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例的测算报告,全面实施现行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国家排放标准而无法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的论证报告。

4、当地油料供应部门的燃油供应方案及燃油质量报告。

5、实施标准城市相应的地方政策措施和配套立法情况报告。

6、城市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机构和检测设备情况报告。

(二)国务院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批文件,批转国家环保总局商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三)国家环保总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报批文件提出初审意见,征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收到国家环保总局征求意见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应将书面意见反馈国家环保总局。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为同意。若有不同意见,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协调。

(五)国家环保总局在综合和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集中对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审批意见,于每年年底前呈报国务院审批。

(六)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家环保总局行文通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并向社会公告,通知、文件和公告中可注明“经国务院批准”字样。

六、其他事项

(一)国家环保总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上报的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报批文件进行审查时,发现材料不齐全或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应通知其限期补报,逾期不按要求补报材料并不能说明原因的,可以将有关报批文件退回报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时抄报国务院办公厅。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示意图 对照表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或试营运)期间,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其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投产各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监测与调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编制而成的技术资料。验收监测报告(表)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技术依据,是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基本依据;是检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基本依据。为此,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13号)强调验收报告的作用,规范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和运用。

一、验收监测报告(表)的重要性及作用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建设项目能否顺利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取得验收批复,从而正式投产运行的关键。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报告(表)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对于增强环保设施验收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环保验收工作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验收监测报告(表)主要针对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建设项目而编制,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两文中仅明确了验收监测报告的章节:包括总论、建设项目工程概况、建设项目污染及治理、环评及其批复要求、验收监测评价标准、验收监测结果及评价、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环境管理检查结果、验收监测结论及建议、附件等11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应充分反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和措施落实的效果;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的全面检查结果。但是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简明易用的验收监测报告(表),使之既便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现场验收时审查,又便于企业日常环保管理运用,在上诉两文中没有明确表述。通过对近年来几十余份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工作经验总结,本人认识到绘制好“示意图、对照表”是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验收监测报告(表)的重要而简便易用的方法。

二、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绘制的示意图

在一份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绘制: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和污染物采样点位示意图。其中应重点补充完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和污染物采样点位示意图,其它图件可直接选用项目环评资料中相应的图件。

(一)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工艺流程图应在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的科研或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绘制,一般可用方块流程图表示。以一个二氧化碳制取工艺为例:

(二)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

一般情况下,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根据污染物治理的实际特点进行绘制,通常也可用方块流程图表示。以一个皮革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为例:

三、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可编制的主要对照表

一个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包括: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环保设施(措施)建设情况对照表、生产负荷对照表、监测结果对照表、排放总量测算结果对照表及环境影响敏感点对照表等几类对照表,其具体样式分别如下:

(一)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

此表中工程各组成部分与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一一对照,清楚表明主要污染源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保设施(措施)对照表

此表将环评及其批复中要求的各污染物治理设施(措施)与项目实际建设情况一一对照,清楚地反应项目环评及其批复要求的落实情况。

(三)生产负荷对照表:

此表将项目各产品的设计年产量、设计日产量及其75%设计日产量与验收监测期间实际日产量进行一一对比,从而简明扼要地说明项目验收监测期间生产负荷是否满足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中的相关规定,进而说明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四)监测结果对照表

此表以噪声监测结果为例,将监测结果与验收标准一一对照,清晰表明污染因子是否达标排放。

(五)排放总量测算结果对照表

此表中以项目污染物年实测排放核算量与环评建议年排放量或标准允许的年排放量进行直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项目总量控制达标情况。

四、示意图和对照表的作用

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结合项目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示意图分析可以明确污染源及主要污染因子;环保设施(措施)建设情况对照表可以说明建设项目对环评及批复中要求的各污染源治理设施(措施)的实际建设落实情况;生产负荷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验收工况情况,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就体现验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污染因子监测结果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各污染物环保设施的治理效果;排放总量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总量达标情况。总之,该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方法能够形象直观且又简明可行地编制好一个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表),既避免了文本中一堆数字的枯燥,又避免了大量文字叙述的繁冗,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五、结论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采用示意图、对照表的方法能高效、直观地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资料呈现给验收领导与专家。此种模式版面美观、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操作十分方便,对增强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的准确性、客观性,提高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的质量,促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文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5

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

第六条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综合利用率高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科技交流。

第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司法行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普及环境保护科学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有关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有专(兼)职人员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环境标准,参与制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技术、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二)制订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管理环境统计和环境信息工作。

(三)监督管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防治,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按权限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四)统一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自然保护工作。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全省的自然保护区区划、规划工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

(五)负责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组织协调环境科学研究,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广环境保护新技术;协同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产品的质量实行监督。

(六)对本行政区域污染源排污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调查处理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环境污染事故,调解环境污染纠纷。

第十二条 各级公安、交通、渔政部门,铁路、民航管理部门,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畜牧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施监督管理。

行业管理部门对本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各级计划、经贸、财政、税务、金融、物价、科技、能源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开展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综合防治,优先给予支持和保证。

第三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将完成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政府工作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实行统一的监测标准和环境监测资格审查制度,加强对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排污收费、处理污染纠纷等的依据。

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资格考核合格,分别负责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受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其监测数据经委托部门核查认可后,也可作为评价环境质量、排污收费、处理污染纠纷等的依据。

对监测数据有争议时,由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仲裁。

第十六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中央在甘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省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人民政府决定;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县(市、区)和县(市、区)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

的限期治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

企业事业单位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个污染源的限期治理,不影响该单位全面生产经营的,也可以由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检查验收,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验收结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和区域性综合防治。

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遵循生态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贫瘠化,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二十条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森林,禁止乱批滥占林地和毁林开荒,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毒杀、采伐、加工、收购、销售国家和本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合理使用草原,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过量放牧,防治草原病虫鼠害。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区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采矿单位和个人应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等措施予以恢复,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一条 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或者责令其停产、搬迁。

第二十二条 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维护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防止地面沉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禁止围垦河流、湖泊。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废渣和其他废弃物。

第二十三条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禁止在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污染的生产设施,禁止从事对饮用水源有污染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利用工业废水、城市污水进行灌溉的,其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定期监测用于灌溉的污水水质、土壤和农产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被污染。

第二十五条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煤气、太阳能、风能、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推广使用型煤,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市道路、供水、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五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六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行清洁生产,执行清洁生产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评价标准,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措施防治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实行工业污染的全

过程控制。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镇企业、城市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严禁生产和经营产生剧毒污染物及放射性的产品。不准从事污染严重以

及噪声、振动严重扰民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整顿、改造或者限期治理。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鉴定新技术、新产品时,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评价新技术、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对达不到环境标准的新技术不予推广,新产品不得生产。

第二十九条 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者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禁止无证排放。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等发生重大改变时,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申报。

第三十条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制度。

承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环境影响评价证书,按照证书中规定的范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自接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分别在2个月、1个月内予以批复。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计划、经贸部门不予办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

第三十二条 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必须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凡环境保护篇章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初步设计。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必须坚持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改建、扩建和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必须对原有的污染源同时进行治理。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才能投产。

第三十四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排污费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收,地方财政专项管理,按国家规定用于污染的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条 防治污染物的设施不得擅自停运、拆除或者闲置,确需停运、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提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报后,对于需要暂停运转的,应当在15日内予以批复;对于需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在1个月内予以批复。

第三十六条 各种工业炉窑、民用锅炉、机动车辆及其他排烟装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七条 凡是超标准排放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影响生活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各种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和机动车辆,应当安装消声、防振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达到规定的标准。一时难以达到标准的,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行驶或者作业;严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应当停业、关闲或者搬迁。

第三十八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必须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由省放射环境监理机构集中管理和处置。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三十九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 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对固体废弃物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一条 禁止将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使用。

禁止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接受和使用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和设备。

第四十二条 从国外、境外和省外引进技术、设备、产品,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产生污染而国内又不能防治的,应当同时引进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

禁止将国外、境外和省外有毒有害废物转移到本省内处置。

第四十三条 排污单位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的48小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作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经济损失和人员受害等情况的初步报告。事故查清后,应当作出事故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遗留问题和防治措施

等情况的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情节给予处罚: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二)拒报、谎报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三)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除追缴排污费,按日收取1的滞纳金外,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排污许可证。排放的污染物未超过国家或者本省规定排放标准的,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超过标准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不按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排污许可证。

(六)违反规定排放或者倾倒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废渣和其他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七)将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八)不具备污染防治能力,接受并使用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和设备的,责令改正或者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拒不改正又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生产,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九)引进不符合国家和本省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的,责令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规定,将国外或省外的固体废物转移到本省倾倒、堆放、处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一)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不及时通报、报告或者不立即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因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数据、结论的重大差错,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评价单位处以评价经费一倍至五倍罚款,并可以吊销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乙级评价证书,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甲级评价证书,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有重大失误或者越权审批的。

(二)未办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手续而擅自批准项目立项的。

(三)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而发给营业执照的。

第四十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保护设计篇章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施工的,除责令停止施工、补办审批手续外,对建设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该单位法定代表人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该单位法定代表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污染防治设施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停运、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二十万元;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主管

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在甘肃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十二条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破坏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五十三条 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由省辖市、自治州、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超过罚款限额的,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等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五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环境污染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六条 拒绝、阻挠、妨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的意义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增强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利于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污染物 环评 试生产 竣工验收

一、环境监察的概念

环境监察要突出“现场”和“处理”这两个概念,即环境监察是在环境现场进行的执法活动,环境监察不是“环境管理”而是“日常、现场、监督、处理”。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

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对辖区的一切污染源,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从而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简而言之,是运用法律与经济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工业企业污染,抓住了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就是抓住了控制整个形势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仍主要以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被动模式为主, 我国现行管理制度如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中的常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一刀切”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对具有不同环境风险区域或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和浓度限值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数量逐年增多,环境污染的新账、老账正在叠加,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诉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处于“环境问题凸显期”。 环境执法作为维护环境安全强有力的工具,这时候显得更加重要。由掌握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又经常深入现场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的环境监察人员从建设项目建设初期到建成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将企业的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延伸到事前监察和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监察,将会有效推动企业增强主体责任,全面减少污染排放。

三、如何进行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的前置监察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办理环评以前,环境监察人员主要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为指导方针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 ,项目是否开工以及开工时间,是否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1.1项目建设地点周边环境状况

1.2项目建设情况

1.3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2.试生产批复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阶段,环境监察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监察主要通过现场听、问、查、看、测等方法,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按审批意见要求建设完好、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设施运行记录是否规范完整等。检查防治污染设施是否已全部按审批要求完工并能投入运行,运行效果如何,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否满足要求。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企业污水治理设施,排污管网进行全面了解及实地查看。同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监察。

2.1项目建成地址

2.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2.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2.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情况

2.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2.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2.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2.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2.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2.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

2.4.7排污口规范情况

2.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2.4.9建设期间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2.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对竣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时,监察人员应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设施是否能全面、正常运转,运行效果如何,全部污染物是否都经过处理并在指定的总排污口达标排放,核实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环保审批材料上是否一致,包括生产规模、生产量、产品种类、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对企业生产状况进行了解,重点是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在试生产阶段发现的治理污染设施要求整改的事项是否落实。也有项目基本情况的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试生产申请复函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现场监察。主要检查内容有:

3.1项目建设地址

3.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3.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3.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试运行情况

3.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3.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3.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3.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3.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3.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

3.4.7排污口规范情况

3.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3.4.9建设期间和试生产期间的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3.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不向环保部门申报和不经环保部门审批进行开工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环境监察人员依据环境监察工作的职责定位即“三查二调一收费”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也是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环境问题已不适宜。通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对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前置监察的现场执法, 这种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审批阶段,而不是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后再去检查、解决污染问题。对于解决好多竣工验收后披着合法的外衣却在大肆污染的企业能起到利剑作用,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7

法律护航

德国很重视土壤保护的法律框架建设,联邦与各州政府都有关于土壤保护与污染场地治理的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

为解决土壤保护以及历史遗留污染问题,1999年以来,德国制定了土壤保护法、土壤保护和工业废地处理条例等法律。这些法律对土地使用者预防风险的措施及强制性义务、施加于土地上的各种材料的性质及其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土壤监测以及土壤保护的具体要求、风险的评估等作了规定。各州政府则依据联邦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如萨克森州有土壤保护与污染废地特别法、污染土地登记管理条例等。

萨克森州环境部门的官员介绍说,除了专门法律之外,其他一些法律也有关于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条款,联邦一级有水保护法、地下水保护条例实施准则、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等。萨克森州的垃圾处理经济与土壤保护法、警察法、水利法、自然保护法等法律中,也有土壤保护的内容。其他可以援引的法律包括欧盟的水保护条例和地下水保护条例等。目前,欧盟没有土壤保护的专门法律,但正在制订土壤保护指导性原则,草案已经出台。

为了给土壤保护和污染场地治理提供指导和咨询,德国联邦政府在环保部长会议下面设了一个联邦/州土壤保护工作组(简称LAB0),工作组实行理事会/全体会议制度,下设3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法规制订、预备性土壤污染调查以及历史遗留污染调查。按照字母顺序,由各州轮流担任理事会会长,任期两年。委员会向理事会报告需要处理的议题,理事会对议题和当前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并形成报告,环保部长会议对理事会报告进行审议和批准。

同时,联邦政府环境局下面设了一个专门负责土壤保护的机构;各州还成立了土壤保护委员会,成员为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出版一些小册子进行宣传,并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

基础治理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并展开预备性调查,范围包括潜在的污染源、以前的厂区以及废料堆放地。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危害。接下来是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最后,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萨克森州的工业衰退得很厉害,当时就开展了一次污染场地的调查。截至2010年4月,有超过28500块土地以及38680个局部地块被怀疑受到污染,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目前,经过进一步的调查,16%已经排除污染,12%已经得到修复,52%的怀疑对象受到监视,目前没有进行处理,17%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修复,3%的污染土地必须马上处理。

第三,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根据调查结果,萨克森州对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修复理念

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根据这一理念,德国现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但真正需要采用技术改造的只占10%左右。

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清理。

目前,德国主要采取3种措施治理土壤污染:一是净化污染源,比如把污染土壤挖出来处理;二是隔离封闭,如把污染物固封起来,以免污染地下水或者空气;三是保护与限制,如限制人群接近污染源。通常情况下,3种措施要综合应用。政府相关部门为污染治理企业提供治理手册,给予指导。对于没有资金或者不需要马上处理的污染场地,要把它单独隔离出来,进行跟踪监测。

BeisPiel是一家德国炼油企业,其炼油废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96年,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资,共投入1.2亿欧元,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于2012年6月结束。主要措施是把废油渣以及土壤挖出来焚烧,在原来的土地上种草、种树,恢复生态。对于另一个砷、铅矿区污染场地的治理,则是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进行密封隔离,在上面建设停车场。

土壤修复需要高额费用,谁来付费?德国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对于无主的土地,先由政府垫钱修复,然后调查污染到底是由谁造成的,最终确定由谁来进行治理或者支付费用。如果一家企业拒绝清除自己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监管部门将会根据法律给企业开出罚单,然后由法院执行。一般情况下,监管部门会给企业两种选择:要么自己清理,要么由当局指定一家公司代为清理。

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治理,德国给予政府补贴,但有严格的规定,政府的资金仅用于防止污染风险扩散、土壤保护部门确定的措施。而且污染必须是在1990年前产生的,且于1992年前向政府提出申请。污染场地治理费用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两德统一前遗留下来的污染问题。如果污染企业无力治理,即使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仍要承担10%的费用。其余90%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其中60%由联邦政府出,40%由州政府出。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获得政府资助。

PCK石油精炼有限公司是位于勃兰登堡州施韦特工业园区的一家大型炼油企业,在民主德国时期,这家企业的炼油废渣露天堆放,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出资4500万欧元,企业自己出资500多万欧元,对污染场地进行治理。

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篇8

市政府、市环保局:

依据__号文件要求,就我县20__年度>:请记住我站域名/

一、环境质量目标(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全年监测1__次,据市环境监测通报, cod和nh3达标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得__分。

(二)、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总分x分,自查得x分)。

例行监测达标率100%,得x分。

(三)、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控治 我县没有此项任务。

二、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单独考核项目,自查得满分)

一是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二是治理工程上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通过验收,排放无超标排放现象。三是结构调整方面,关闭了__纸厂__分公司制浆线和__x纸厂。四是规范编制了总量减排计划年度方案,“三大体系”运行正常,污染减排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及时上报了减排信息资料,无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反弹,无瞒报谎报情况;完成了减排任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自查污染减排得满分。

三、环境综合整治(总分__分,自查得__)

(一)、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情况(总分x分,自查x分)

完成了____牧业公司__牧业公司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任务。计x分。

(二)、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满分x分,自查x)

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一是__县__化工有限公司完成停产治理;二是我县__乡__村完成省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并通过验收,三是完成了__x牧业公司、__x牧业公司限期治理;四是关闭了__纸业__分公司制将线和__纸厂。自查得6分。

四、工业污染防治(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情况(满分x分,自查x分)

上级检查、抽查、监测中,没有超标排放现象。得x分。

(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满分x分,自查x分)

上报市审批__个项目,县级审批__个项目。没有未批先建和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建设项目。得__分

(三)、规划环评 我县无此任务

(四)、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满分x分,自查得5分)

一是我县严格落实了环保“三同时”制度,得x分。二是完成了年度环保竣工验收,得2分。

(五)、国家、省重点监控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及联网(满分x分,自查x分)

__x公司、__x酒精公司、__化工公司等重点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正常运行率、联网率100%。计5分。

(六)、违法案件查处到位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查处违法案件__起,查处结案率100%。得4分。

(七)、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满分3分,自查得3分)

6月中旬前完成了污染普查入户调查,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分析上报,11月 底前建立了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得3分。

(八)、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满分2分,得2分)

__酒精公司通过了验收,得2分。

五、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分8分,自查得8分)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验收(满分2分,得2分)

我县污水处理厂按期完成了验收。计2分。

(二)、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及收水情况(满分6分,得6分)

完善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收水率7x%以上,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计6分。

六、生态环境保护(总分10分,自查得10分)

(一)、《农村污染防治规划》(20__-2020)编制(满分2分,得2分)

按要求及时上报了《农村污染防治规划》有关材料。计2分。

(二)、优美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我县无此任务。

(三)、生态文明村创建(满分3分,得3分)

按照《20__年__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县__x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验收,计3分。

(四)、生态示范区或生态县建设情况

我县没有此项目标任务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我县无此任务

(六)、秸杆禁烧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未发生焚烧秸秆现象,计4分。

七、辐射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总分6分,自查得6分)

(一)、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满分2分,计2分)

严格执行“月报告和周报告”制度,无安全事故发生。计2分。

(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满分2分,计2分)

完成zz个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计2分

(三

)、放射性废源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固废集中处理率(满分2分,自查得分2分)经排查,我县无放射性废源、废物,计1分,自20__年起把所有医疗机构废物纳入了南阳市废正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自此固废、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了100%,计1分。

八、和应急能力建设(总分5分,自查得5分)

(一)、工作(满分3分,自查3分)

20__年我县妥善处理上级交办、转办件36件,立案率、优质办理率100%,无重信重访、恶性上访、集体上访现象,计3分。

(二)、防范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满分2分,计2分)

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全年无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发生,计2分。

综上述,按折算办法折算后计100分。

上一篇:工程勘察方案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制度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