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8 15:24:35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1

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广播电视

从传播学角度讲,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对受众没有太高的文化程度要求;它实现了新闻信息的现场直播,更能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效性,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看)可以做到共时同步;它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同时,它还把重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带进了普通家庭。

电视的现状和优势。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RT)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2006年,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5.88%。但是在农村,电视信号的覆盖率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电视媒体传播效果的致命因素。

为此,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06]79号)对“十一五”时期村村通工程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看到4套以上电视节目。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对转播中央第1套、第7套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

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网络,使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基本的广播电视节目,已成为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大事。这必定对电视媒体传播效果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广播的现状和前景。根据CSM媒介研究2007年在9个城市的收听率调查,专业农村频率的整体收听率不高,其中仅有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山东广播乡村频率和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率在省会城市的收听率超过了0.3%;其余农村广播在本地的收听率大都在0.1~0.2%的水平。

据调查,农村90%以上的人表示在半年内没有接触过广播媒体;仅有3.22%的人表示每天都收听广播;另外有2.05%的人表示每周收听广播的次数达到3次及以上。而在半年内听过广播的听众中,有超过30%的人表示一周内基本没听广播,3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在30分钟以下,20%的人平均每天收听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此外分别由10%左右的人平均每天收听时间在2~3小时。总体而言,人们对广播的接触频次普遍偏低,广播媒体的传播效果十分微弱。

对于农村听众而言,文艺类和新闻、时事类节目是其最希望收听的节目类型;其中,有44.56%的听众最喜欢收听综合新闻节目,表现了农民听众对于时政和经济信息的渴求;有14.26%的听众最喜欢听新闻评述节目,显示出农民听众对深度新闻的需要;此外,农民听众对于音乐类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需求也比较强烈,有20.92%的听众表示最喜欢听晚会类的节目,另有10%的听众喜欢听音乐会,显示了听众对于音乐节目的口味变化;而天气预报等与农民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备受听众青睐。

报纸在农村的现状不容乐观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有着自身的特点:视觉媒介,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特点,而为能充分发挥对农民教育功能;同时,作为纸质媒体的报纸保存了几代农民的记忆,他们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报纸在他们心中有着权威性的印象。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乡村农夫都关心的国家重大国策,报纸也在呼吁社会各界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然而在实际行动中报业自身却踯躅缓行,这里面最为直接的就是报纸效益和生存的问题。

我国“三农”类报纸创刊历史比较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创刊高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达到鼎盛,大多发行量在几十万份,有的报纸,如《农民日报》甚至达到上百万份。但近十多年来,“三农”类报纸却是每况日下,目前的状况可以用“惨淡”两字来形容。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委托《中国县域经济报》对全国农村报刊现状进行调查,据统计,目前我国“三农”类报纸,包括综合和专业类,共61种,仅占全国报纸的3.17%。如果仅是农村报、农民报,有17种,占全国报纸比重不到1%,这一数字与农民占全国人口50~60%相比,差距实在太大。另据全国农民报协会调查,2006年协会30多家会员报纸的总发行量为180多万份,仅相当于国内一家较大规模晚报都市报的发行量。

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三农”类报纸,实力却如此弱小,这必然会严重制肘到报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报纸必须改革办报理念,实行创造性板报方针,同时要加强其他类报纸(如日报、晚报、晨报等)对“三农”信息的报道数量和质量,这一切都迫在眉睫。

互联网蓄势待发,前景无限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等。已渐渐成为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佼佼者。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系列报告之《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27.7%,远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受益于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形势和政府对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扶持,农村互联网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但是导致农民不上网的原因中,除了经济上的,还有文化上的,比如有53.3%的人是因为不懂电脑或网络,同时,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上,农村网民比城镇更浅,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86.4%和76%的农村网民使用网络音乐和网络影视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2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单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调查问卷 “您平时在文化方面的爱好主要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根据对Q村100位村民(有效问卷92份)统计,有39.1%的农村居民选择看电视,有28.3%的人选择活动,有27.1%的人选择上网,23.9%的人喜欢串门聊天,喜欢跳舞等健身活动的占19.6%,读书看报的人占13%,其他依次为:听广播、念经拜佛及其他、看戏或文艺演出。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以看电视、打麻将打牌、聊天、跳舞健身、上网的娱乐文化为主,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不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1.2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资源无法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关于 “您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中,有39.1%的居民知道村内有文化活动场所但很少去,35.9%的居民认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7.3%的居民反映村内提供的文化资源陈旧,资源更新或设施维护不及时,仅有9.8%的居民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良好。通过调查情况可见,Q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文化设施及文化资源,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居民仅仅知道其存在却很少参与其中,导致该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的现象。

1.3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因此,关注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调查中,有71.7%的村民认为当前提供的文化活动或文化设施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仅有28.3%的村民认为满足;在“您希望政府提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村民希望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草根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汇演、送图书电影下乡、组织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开展新文化技能培训活动(如上网、摄影等)等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以上两题的调查情况,可见就Q村的居民来看,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是很渴望的,但是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而这种有组织的互动性、科普性、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2.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3.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40-02

一、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 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53

1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

据了解,早在2006年《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办法》,已由农业部的办公厅进行印刷以及发行。在规范化管理办法中所提及的,实现规范化以及民主化的财务管理,也已经做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在2013年,提出对农村三资管理加强,也在中央1号的文本中有所体现。所谓农村三资管理就是:资源管理跟资产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根据各地方的农村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情况,找出适合并且相适应的政策,能够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更好。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都有一些普遍性问题存在:较为薄弱的会计基础。对于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存在2个方面。会计人员的设置,以及会计机构的管理进行规范。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村级的管理机构,按照需求对会计结构进行配置,专业会计人员的设置。要对账款进行分开设置,会计人员不能同时担任出纳。对不够规范化的会计账务进行处理。由于在科目的设置上欠缺规范化形式,使会计的数据账单出现漏欠的现象;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很容易导致资金的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有:在审批费用开支时不到位。在对资金进行拨付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没有按照审核的流程进行批设,甚至出现不通过审核就使用的现象。非生产性的费用金额过大,一些村干部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把集体资金转变成个人私有财产,导致严重的资金流失现象发生,让村民整体的利益受到影响。

2 分析新农村建设管理中问题的形成

对职权责任的认识不清晰,有着较为淡薄的财务管理意识。一些村级干部或者财务人员,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重要性,这就会削弱财务管理的落实制度以及执行力度。一些财政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权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现像,给一些不法贪污干部开启了方便之门。

不规范的用人设置,降低财务管理的整体素质。农村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是由村干部直接任命的,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培训,更有甚者对税法以及会计法的认识都不够清楚。在记账的过程中,也没有采用正规的复式记账方式,大多数都是采用流水记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也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与干部之间存在着一种依附性的关系,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较大的实权,缺乏判断性以及独立性等。

3 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解决对策

要想确保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发展,前提就是要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财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对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进行提高,要明确自身的价值,有着较高的责任感,对于一些违法现象要敢于举报。对财务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和充实财务知识,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整体的业务素质。在选拔人员方面,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进行审核,确保不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对于财务的管理可采取公开的方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采取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既能体现出干部人员的光明磊落,也可以让村民对财务进行共同监督,能够方便村民第一时间知道资金的流向以及使用状况。在对经费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于村民的询问要积极如实解答以及回应,对于村民所提出的建议,要进行合理的采纳。对于公开化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体现出村民的民利,还能够更好的对村民利益进行维护,使相关干部人员在村民中树立良好形象。只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监督,才能够使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变得越来越好。

4 总 结

要想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农村进行改革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其目的是能够让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现状,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察管理,防止贪污现象的出现,保证人们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建设民主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当前发展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使命。

参考文献

[1] 肖玉秀.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59.

[2] 陈润如,杨文璇,牟小容.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3(24):223-225.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5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提供了保障。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治的角度看新农村的建设,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秩序的构建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宪法中的基本制度为根本前提和依据,建立一套完整和规范的法律秩序,保障农村社会在稳定的秩序中协调发展;其次,在理念的提升方面,追求祥和稳定的新农村,在全民范围内树立法治、和谐的观念,尤其要增强农村干部们依法治国的意识,为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乡村和城镇的统筹发展提供保障。再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还包括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改进。新农村的治理模式应该由法律约束为主代替行政手段或道德习惯约束为主的现象。[1]最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致力于保障和维护政治民主和管理民主的真正实现,这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加强和巩固现阶段所取得成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国农村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管经过一定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得法治理念在农村中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工业发达之后反哺农业的经验,加强新农村的建设,通过法治来支持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方针的强烈要求。[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法律制度、法治理念从无到有、农村和农业的相关执法能力显著提高等几个方面。[3]然而,总的来说,从农村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新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不能忽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

农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较差。长期以来,受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法律知识教育更是盲区。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层干部都是由当地村民产生,这就导致了干部在管理工作中法律意识淡薄,经常有农村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事情,甚至滥用职权谋取一己之利的现象发生,造成工作上的犯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二是村民的权利意识较弱。由于大部分农民缺乏权利意识,对法律的权威认识有偏差,因此,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不懂得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有些人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认为诉讼是不光彩的事情,认为权大于法。[4]这种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的发展。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农民往往讨薪不成的问题。

(二)涉农立法相对滞后、制度法规不完善

首先,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使得法律服务资源的分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发展极不平衡。正规的法制机构和优秀的相关人才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市或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服务,一些农民在申请法律援助时得不到及时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依靠法律、了解法律的主动性,农村法律制度的建立相对城市来说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其次,尽管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也相继出台了诸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政策。[5]但是,这些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重要的农村社会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一些法律内容与农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情况严重脱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立法空白。

(三)执法不到位,监督力度小

依法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完善的法律体制是法治建设的前提,那么严格的执法过程就是法治建设的关键。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按照其执行也是纸上谈兵。然而,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但是我国农村仍普遍存在执法过程不规范、行为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不利于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四)农村法治教育落后

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的后果导致在农村对法治教育和宣传的重视程度差,而法治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法治社会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据了解,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法治宣传教育只是在表面上应付,教育的形式单一、宣传的效果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提升方法

(一)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步伐,首先要人人懂法。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必要途径。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大普法教育力度。第一,要突出重点教育内容,如强调土地法、劳动法以及消费者权益等突出问题;[6]第二,突出重点教育对象,例如加强基层干部、青少年等的法制教育;第三,要创新普法教育手段,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法律知识,或者在农村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促进农民对法律的了解。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法律体系

从国内外在法制工作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谨的规章制度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法律体系,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在涉农立法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工作力度,填补现阶段农村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立法空白。[7]当然,立法过程需要经过谨慎周密的思考和实际调查,而不是由干部拍脑袋决定的。首先,农村法律体系应最大程度地涵盖农村各项事务和问题。其次,法律体系的建立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农村改革的现状为基础,真正起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科学的农村法律体系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体现一定的人性化。

(三)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法律的权威性

有法不依无异于无法。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不依法办事、法治权威性较低的现象,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其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阻止和纠正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公平公正的行为。[8]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工作人员法律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来提高整体的执法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农村中要明确岗位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现象,如腐败贪污等问题严惩不贷、重点打击,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体现法治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四)优化农村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因素。没有完善的制度,执法机构就形同虚设,然而,没有合理的执法机构,农村的法律制度就如同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因此,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农村设置合理的完善的执法机关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援助,提高农民对法治建设的主动性,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6

关键词:粤桂交界地区 新农村建设 民族特色 美丽乡村

党的十再次重申“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为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本文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陪才村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全面分析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探析提供新思路。

一、 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实物的根本。陪才村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遵守“思想先行,全面到位”总原则,全面推进村民思想工作新进展。首先,在班子队伍建设方面,按照“好班子”的具体要求,完善并严格落实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从自身做起,改变思想观念,为加强与村民沟通相处打下良好的班子素质基础。其次,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明确党员带头作用观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村民树立良好榜样,坚持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对广大群众日常生活起到积极模范作用的村民,每年吸取两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确保党员队伍持续改善。最后,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始终把父老乡亲的根本利益放首位。经济项目开展之初,把思想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深入贯彻执行“做好事前思想工作,积极跟进村民思想变动,完善事后村民反馈机制”村民思想工作“三驾马车”的工作机制,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无一例越级、非法上访;定期举办“知法、普法、用法”知识讲座,粉刷法律知识宣传语,成立农林科学、道德规范、法律专题培训班,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2.新农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粤桂交界地区山多地少,自然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特色发展”总路线。基层干部通过新闻联播,移动互联网通讯等渠道,全面了解党和政府相关政策,为乡村脱贫提高政策落实服务;依据群众需求,实事求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传统的瘦肉型猪养殖业,土鸡等规模化养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依托后盾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技术支持,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稳定销售渠道;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多跑外联,争取扶贫、林业等部门的技术种苗支持;充分挖掘钾长石、花岗岩等矿产优势,引进资金有序综合开发等,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人民普遍分享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的成果。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的凸显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村民的高度重视,项目引进事前考察环境指标,做到少污染、不污染,将项目开发带来的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对因环境问题而受到影响的群众做好事前思想工作,积极完善补救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添砖增瓦。

3.劳务输出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源泉。以陪才村为例,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518人,占全村人口23.2%。青壮劳动力的常年劳务输出,为全村创建收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因外出劳工常年不在家,对涉及其自身利益的相关工作难以开展,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彼此想法而造成的官民意见相左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新农村建设也因大量青壮劳力外流而缺乏动力源泉,农村建设步伐滞后于时代新要求。怎样加强本村群众与外出劳工的沟通联系、日常管理问题,增强外出劳工的家乡认同感,有步骤地规范劳务输出的技术回流机制,是粤桂地区新农村持续健康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 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多元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汇综铸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社会提供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3]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多元思潮。应充分发挥当地村两委的领导作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乡村文化主流思想,充分掌控多元文化思潮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开设党员、妇女、法制等各层次各类别的培训机构,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工作;组织全体村民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文化活动,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场所,逐步杜绝“麻将风”等不良现象,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定期举办“树典型创新风”活动,及时真实挖掘群众周边好人好事,为广大群众树立优良传统标杆,重塑道德法制判断标准,创建“多元归一”的良好局面。

(二)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培植独具民族特色产业链

以陪才村为代表的粤桂交界地区普遍遵循“实事求是”发展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展以杉树、速生桉为主的林业和囊括八角、茶叶、鸡血藤、水果和竹笋等经济作物,效果显著。但产业零散分散,管理困难的问题现实存在,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追根究底,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缺乏合理规划,长久经济效益考虑不周。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培植独具民族特色产业链是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出路。发展特色农业是对山区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具有投入小、 效益显著、发展持续性强等优点;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可以使山区特色农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态势,当地经济资本的转化将持续有效发展。规划应囊括村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村庄发展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项目主办单位实际能力和承办责任、环境问题等;培植独具民族特色产业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民族特色产业链的培育可以借鉴责任承包制度和招商引资经验,把相对零散的土地山地承包给本地有能力的村民创办“乡村微企业”,并配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相对大片田地山地则积极招商引资,“立大项目、办大工程”利用大公司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雄厚资金的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重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用

大学生村官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构提够了契机,是参与农村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三种力量,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并且能够调节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我国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水平与科学技术,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做贡献。一方面,村党委要从选拔抓起,与选拔院校双层筛选;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将大学生村官工作性质落实到位,让他们参加或列入村“两委”会议,避免大学生村官担任基层组织资料员角色。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应该对其出落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培训,推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规划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鼓励企业招用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对优秀学生村干部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村自主创业。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机制

1.统筹推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应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款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2.创建长效激励机制,焕发新农村建设生命力。激励是对教育对象施加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粤桂交界地区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的创建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兼顾物质激励,以正激励为主,辅之负激励;充分考虑当地多元价值观念与民族地区特殊环境的内在需求,综合运用目标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优势互补,奖优罚恶;制定明确的激励指标体系,作为评定奖惩,规范新农村新村民行为的具体依据,焕发粤桂交界地区生命力,为构建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保驾护航,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美丽乡村梦”服务。

参考文献:

[1][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柯福艳.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机理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3,01:408-410.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7

【关键词】 农村 农村居民 体育锻炼 体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一重大战略规划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1河北省南部地区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

我们随机选择了河北省的邢台、邯郸两地共五个县的32个村庄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178份。问卷主要调查了上述地区的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选择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

1.1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由于农村居民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用通行的体育人口标准来衡量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情况,因此,我们采用了最为简单的方式,即,在过去的一年中是否曾经参加过体育锻炼为判断上述地区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状况,并且把在校学生排除在调查对象之外。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有50.18%的人曾经参加过体育锻炼活动,共计有1093人,其中12.54%基本达到了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31.65%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但不能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其余55.71%属于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在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别占59.41%、40.59%。

1.2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情况调查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较大,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同样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多数人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农忙时活动人数较少,而在农闲时活动人数较多。在地点选择方面发现,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把锻炼的地点选在田间小路上,而选择正规体育场所(学校中的体育场地或村落中的健身场地)仅有27.4%,这从侧面也表明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的简陋。

1.3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调查

自联产承包以来,农村居民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在进行健身锻炼时往往处于自发的组织形式,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有75.3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自发的形式进行。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参加体育锻炼者时,独自锻炼的占参加者的43.87%,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占19.31%,与朋友、街坊一起锻炼的占36.82%。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参加有组织活动的人数正在增加,希望参加有组织活动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有62.45%的人明确表示如果有专门机构来组织农村居民体育活动时将“一定参加”。

1.4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容选择调查

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形式多种多样,调查发现,77.64%的农村居民在选择健身项目时首选慢跑和健身走,其中,老年人居多。有21.71%的居民经常参加乒乓球或羽毛球运动,这部分人群中以中年男性居多。有20.44%的居民经常进行毽子或跳绳等单人练习类体育活动,主要以家庭妇女或年轻女性为主。有7.9%的人把太极拳、梅花拳等传统武术作为经常练习的项目,主要以老年男性为主。从上述调查我们发现,在项目选择方面与性别和年龄关系最为紧密,而篮球、足球等群体型项目在农村居民中很少进行,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并非是河北省南部地区农村居民不喜欢,而是受到体育场地设施影响比较明显的结果。

2影响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河北省南部地区农村居民体育参与情况不容乐观,归结原因,基本属于下述几种情况的影响。

2.1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未能正确树立

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思想影响,追求温饱和发家致富成为两个不同阶段的追求,当人们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很难考虑到如何更好提高生活品质。在这一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体育意识和价值观明显淡薄,普遍存在前面所述的“劳动等于体育锻炼”的落后认识。而真正当疾病袭来时才想起体育锻炼能够祛病健身的体育价值。

2.2农村体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河北省南部地区农村长期以来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水平较低。尽管国家推出了农民健身工程的好政策,但在目前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下很难惠及每一个村落,使之大幅改善体育设施情况。而目前大部分村落基本普及的以体育公益金援助的全民健身路径等健身器械也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另外,农村中拥有突出体育技能的人非常少,又很少有专人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农民进行健身的趣味性、技巧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也影响了居民的体育锻炼热情。

3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河北省南部地区农村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改善传统的健康认识。

3.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提供场所。

3.3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为农村体育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亮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62―1463,1467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8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problems ar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plan and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re a major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mplemen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plan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an cultivate the cadre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ll play the students' specialty and advantag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haanxi implement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plan has been for 5 years, and made many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Base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plan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铜川市耀州区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village officer;new rural construction;Yaozhou District of Tongchuan C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97-02

1 铜川市耀州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1 调查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8年,根据中央要求,陕西省开始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5年来,陕西省已选聘近万名优秀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身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由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全体辅导员和学生会骨干成员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24人走进铜川市耀州区,展开了新农村建设考察、生态农业调研、大学生村官典型寻访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1.2 铜川市耀州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全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2/3。辖10镇2乡,4个街道办事处,218个行政村。耀州区是苹果、花椒、核桃、酿酒葡萄、中药材的优生区,是陕西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近年来,耀州区政府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产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次实地走访的对象主要有石柱乡马咀村、锦阳路街道南村、庙湾镇玉门村、城北山区的水峪村等。这几个村均配有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成绩较为典型。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村庄新农村建设速度较快,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①基础设施完善:路面硬化率高,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供电、自来水入户改变了农村以往的生活方式。

②社会保障体系齐全:拥有完善的医疗、生活设施,每个村都建有广场来满足村民们的娱乐活动。

③文化氛围浓厚:每个村都拥有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帮助村民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生态农业优势作用突出:每个村落都建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的优势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较强。

以住房建设为例,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崭新漂亮的楼房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当地政府采用“个人自愿、政府补贴”的政策实施村民搬迁工作。政府先聘请正规的估价公司对村民原有的房屋进行估价,再根据估定的价格进行补偿,村民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选择是否迁入新建住宅。

对于新农村建设占用的农田,政府采用“1补2”或“1补3”的惠农政策。所谓1补2就是占有1亩农田建设农村,会给被占有农田的村民补偿2亩农田。由于这几个村都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到新兴农业的转型,因此政府在做好搬迁与补偿的同时,通过无息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了解学习最新的农业知识。村民们对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的成果都比较满意。

2 大学生“村官”在铜川市耀州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大学生“村官”刚从大学毕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参加统一的选拔考试,通过后与当地政府签订工作合同,任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留在当地。大学生“村官”在当地一般都担任村干部领导的助理职务,例如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走访中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年轻的“村官”都希望三年后能够留在当地继续为村民服务,但也表示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希望有空闲时间来学习提高,以便将来能够考取公务员或研究生。大学生“村官”通过这三年基层历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有了更多时间来重新反思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对于将来参加公务员考试选拔以及未来的从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位大学生“村官”都能脚踏实地做好基层工作,他们每天都忙碌在第一线的田间地头,一天只能休息短短几个小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的力量,大学生“村官”有其他村镇干部不可比拟优势,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将最新的信息告诉村民,使他们即时知晓,最快受益;大学生“村官”还可以担任村里的技术员,负责解决村民使用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闲暇时,他们会主动走进村民的家里与他们交流,对村民进行有关政策的解释,并记录每个村民的意见带回村委会讨论,最后再按照村委会制定的建设方案实施新农村建设。一位大学生村官曾谈到,执行方案的过程是他担任村官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并不能兼顾到每一位村民的利益,而且很多村民年龄都很大了,不想离开居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有很多村民为了利益与村委会进行争吵,大学生村官都能耐心的接受批评并且努力调解纠纷。

3 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教育资源短缺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考察了2所中小学校。虽然相关的教学设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师资力量却远远不够;此外,家长和老师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没有充分沟通,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佳,很多学生都沾染上了或多或少的恶习,一些低年龄的学生有网瘾、厌学倾向。

3.1.2 大量青壮年的劳动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选择外出务工,一方面直接导致建设新农村的劳动力缺乏,建设过程缓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

3.1.3 新农村的建设的同时对环境的改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走访的几个村落中,我们很少发现垃圾桶,导致垃圾乱倒,从而蚊虫很多;同时使用化肥、农药的过量造成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不符合如今绿色环保的趋势;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

3.1.4 走访的耀州区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城带乡的能力偏低,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虽然有所起色但总体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分散、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仅有马咀村的大学生“村官”提到了应对全村所种植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然后统一分配收益的措施。

3.2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3.2.1 国家应该及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制定更多的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扩大投资渠道,吸引民间融资。

3.2.2 国家应该鼓励更多的教育资源进入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各级政府机关应该努力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对特岗教师的招考力度,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基层从教。

3.2.3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鼓励发展生态农业,运用科技来处理垃圾、废水等;加强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对农业垃圾排放的监督力度,争取减少因农业自身而导致的污染。

3.2.4 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投入到基层建设中,为新农村建设引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意志,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4 结语

在结束为期一周的调研之后,我们在认真整理相关资料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性。我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盯住城市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基层农村发展,只有不断缩小城乡村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学生只有积极地投身到这一场社会改革中,才能不断历练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维贵.论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2]张玉英.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困境及改进之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上一篇:小学生纪律教育讲话稿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