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程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45

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转移;对策

一、永宁乡基本概况

永宁乡位于泸西县城南部,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75%。乡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属于泸西县的贫困乡。

全乡有耕地26 298亩,其中:水田5 500亩,旱地20 798亩。全乡有5 923户,总人口22 989,其中农业人口22 268,占96.8%,非农业人口721,占3.13%。居住着汉、彝、苗、壮四种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9 181,占全乡人口的83.4%,少数民族人口4 499,占全乡人口的16.6 %。全乡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海拔低、积温高、霜期短、因此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山区特色小产业:冬早蔬菜、生姜、小米辣、甜橙、油茶、核桃、万寿菊、灯盏花。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 73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约538.9万元,粮食总产约769.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约3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6元左右。

二、永宁乡人力资源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略微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

1.永宁乡人力资源及就业现状。永宁乡目前有劳动力13 000人左右。待转移劳动力约3 000人,2010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 75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4%,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516人。在文化水平上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接受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但中专以上教育者转移比例较小,已转移的人口初中文化水平占总转移人口的60%以上。在年龄构成上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30~50岁之间的中年人。

2.永宁乡人力资源转移特点。永宁乡目前的劳动力以转移流动为主,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大部分进城农民在小城镇,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大城市的较少。大部分进城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服务行业。永宁乡通过对剩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集中培训,定向转移,政府组织培训工种达30多个,输出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品加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车床加工、驾驶与维修、机械制造、电焊,而且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工种。实现人均月劳务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

三、永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山区农业是永宁乡农业的典型特征,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目标要求相比,永宁乡农业科技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永宁乡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乡情,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永宁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如下:

第一,对农民做了一些相应的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农科站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各村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达320余人次。第二,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黄果栽培、畜牧业、生姜、小米辣、灯盏花、万寿菊、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是近年来该乡农业结构调整中培育起来的能够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乡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余户,形成以户看户、以户带户,以户帮户的模式,为把广大农户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第三,以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同时畅通特色产品外销的通道。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引进省内龙头企业5家,并与之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形成市场和技术优势与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农户,加快发展。 转贴于

四、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永宁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结合永宁乡农村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永宁乡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中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稳定[2]。根据永宁乡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及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任务的要求,永宁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3]。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亟待提高各种劳动技能,才能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动力。必须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减少农民,发展农村,致富农民,才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构,实施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前方位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目前对农民来说,有需求想学习,但不想掏钱,不愿耽误农活。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建立新的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在培养农民寻找岗位的能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4]。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永宁乡目前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1 752人而言,要实现永宁乡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化建立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转移就业。围绕本县旅游、民族民风特色等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就地转移创造机会。

4.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城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性。永宁乡城子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且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5.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还要求发挥其回乡劳动力的“反哺”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应因势利导,对农民工的回流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服务,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回乡的劳动力通过在外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财富。因此,政府各级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建设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经济能否走出发展困境,而且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力资源存在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制定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只有合理有序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才能顺利解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萌,张佑林.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林新波.中国农村劳动力与转移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3]刘嘉,洪建军,侯春生,吴雪珍.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5).

[4]陈千诰,谢学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打破新农村建设瓶颈[J].新西部,2007,(24).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2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农村集贸市场

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产品交换的场所。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农村集贸市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慢慢地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转化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集市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的重要练兵阵地。同时,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6~64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3

Abstract: Many problems about safe drinking water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water is not compliance, water convenient degree and water assurance is below standard, and so on, which threat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Nanpiao District vigorously develops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in rural areas, improv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mote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ervices for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关键词:安全饮水;建设;新农村;服务

Key words: safe drinking water;construction;new countryside;service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92-0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下水的超负荷开采利用,很多地方的饮用水存在着水质污染、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用水保证率不达标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2005年摸底调查数据,涉及南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9.0%,其中饮用水水质不达标0.3万人,水量不达标2.1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0.01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0.9万人。作为葫芦岛市一个偏远山区的南票区,从长远来说,彻底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是当前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南票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南票区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面部署

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关键是抓领导,只要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工程建设就进展快、效果好。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南票区多次召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长以主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一把手担任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发多个文件,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并积极安排部署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集中力量,尽快开展工作。

2采取各项措施,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南票区将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将其与当前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会议召开之后,我区迅速将市下达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与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六定”目标责任制,即:定人员、定任务、定进度、定质量、定效益、定奖惩,并实行了区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的联系制度,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进展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与乡镇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挂钩,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予以责任追究。全区各相关部门都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全区农民群众深切了解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饮用不卫生的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3多渠道筹措资金,严格管理,加强督促检查

目前,南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都是按照中央、地方、群众共同负担的原则,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少的少补。结合实际情况,区财政、水利部门仍然多方积极筹措资金,使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一些部门、企业、个体大户的积极性,按照工程建设的投资比例,认真做好受益群众筹资的动员工作,吸收社会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帐目公开,并且加大了对工程资金的检查力度和审计力度,为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使这项事关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公益性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严把“四关”

对于每一处工程都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多种方案相比较,最终确定合理的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为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要切实抓好各个关键环节,主要做到把好“四关”。即:材料设备质量关、施工队伍关、工程质量关和工程验收关。对主要工程材料,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建立饮水工程招标制度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对打井工程实行公开招标选择施工队伍;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文件、工程卡及有关规范施工,对重要的隐蔽工程或工程的关键部位都及时进行检查验收,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尤其是对水质进行逐眼井化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井房建设。为加强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竣工验收时先由区水利局组织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外观评定,然后由验收委员会按照工程卡进行验收。

5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区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到的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区直有关部门按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工,要求各有部门关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构建和谐南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地说,区发展改革局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水利、卫生等部门负责编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在前期工作中,水利部门充分征求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意见。环保部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卫生部门与水利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配合,对于集中供水工程,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6完善机制,加强改革,强化建后管理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4

结合前一个阶段对国家、省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会议、文件精神的学习,卫生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当前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对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清晰。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及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房屋、设备配套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力度,确保农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加强全县农村卫生工作。

一、当前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地方政府对卫生工作投入的增长比率不能低于同年度经济增长比率,但我县自实行县级医疗单位财政定额补助、乡镇医疗单位财政差额补助以来,财政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基本没有增长,甚至部分乡镇有下降趋势。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正在筹备。在乡镇卫生院上划后,这个问题可望得到解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简陋。我县有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至今仍未达到国家最低建设标准,有一半以上的村卫生所未能做到“三室一房”分设,面积狭小、设备简陋的问题十分突出,诊疗条件非常落后。

三是农村卫生人才匮乏。近10年来,我县没有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5年来全县14所卫生院共补充卫生技术人员不到30名,而调离、退休人员达到40多人。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有些乡村医生也放弃了乡村医疗工作外出打工,与20__年底相比,全县乡村医生数减少30多人。另外,乡镇卫生院中本科、大专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很少,无执业资格、低职称者所占的比例较大。

四是我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仍有近1/3的患病农民不能及时就诊治疗。有1/4以上的农村家庭靠借债支付医药费。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五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近两年来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给予了足够重视和资金支持,我县也抢抓机遇,在县级医疗单位急救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定量的工作,新建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并增添了部分医疗设备。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很不足。再加上对近年来对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乡村医生误工补贴不能发放,甚至部分乡镇对乡村医生的村组义务劳动也不能予以免除,致使他们对搞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对保持全县预防保健工作取得的成效、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六是农村健康教育 工作滞后。由于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卫生人员缺乏等原因,作为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支付健康教育成本,仅靠每年几次的集中宣传教育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县农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二、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__年,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力争完成村卫生所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县乡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设备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到2015年,全县村级卫生所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并逐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2、预防保健工作:到20__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2.5/十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3‰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达到95以上,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9以上,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8,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全县新法接生率达到100,彻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5以上;到2015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十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100。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100,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7以上。

3、健康教育:到20__年,全县农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达到80以上,到2015年,达到95以上。

4、农村卫生队伍建设:5年内,重点培养5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100名技术骨干,到20__年,使全县60以上农村卫生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每所乡镇卫生院有3-5名医务人员在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到2015年,80的农村卫生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全县农村卫生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5、农村医疗保障:力争在20__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__年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在2015年前,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要达到100。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和城镇居民同等水平。

三、近期的主要工作

为了按期达到上述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近期我们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引卫生项目,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对于农村卫生工作投入加大的机遇,进一步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完成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和改造任务。计划20__至20__年重点完成的有: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新天、南古中心卫生院和丰乐乡卫生院的改、扩建。对于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卫生局及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争取之中,将在今后的5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在设备配置方面,即将到位的有价值20万元的县医院救治能力建设配套设备。另外,还将重点争取对乡镇卫生院的配套设备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执法监督车辆及办公设施。

(二)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政府已于4月上旬向市政府递交了我县争取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报告。今年,卫生局在将着力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整顿、人员培训、新农合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并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今年下半年在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引中央及省、市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进一步解决我县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三)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水平。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认真抓好结核病防治、“降消”等预防保健业务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学历教育、进修深造、业务培训等多种有效的方式,认真扎实地提高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县、乡医务人员主要是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集中培训,乡村医生主要是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目前,我县第一批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已正式启动,92名乡村医生将在12个乡镇卫生院教学点利用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制作研发的视频教学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毕业后将取得普通中等教育学历。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5

本文将主要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央制定的目标,我们把农村分成三个板块来考虑,即:城乡结合部;相对边远但较富裕的农村;边远且贫穷的农村。针对不同的板块,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第一板块,我们认为因地制宜做好“放活”,创新机制,将中央的财政重点放在第二和第三板块,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首先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而城乡结合部一般都已经有了总体规划,但是这类地区基本上是规划中的城市,现实中的农村,要想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将是关键的一步。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1)农村城市化;(2)城市化中的农村。我们认为选择第一条路径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模式,经过全国上下近一年的摸索,可谓百花齐放。我们认为任何地区如果脱离了本地现实情况而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模式可能会发生问题。本文研究的范围是城乡结合部,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共同体运作模式更为有利,即构成一个“农民+政府+社会参与”的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体,创新运作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使各方得利,更加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最后,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事例――新南城之路与冯村现象作为结束。

二、城市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点

1.城市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城镇人口增长极快,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10.6%增至15.4%,平均每年提高0.6%。

波动阶段(1958年~1965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荡,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非城市化的思潮达到登峰造极。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开始,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截至2001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已增加到了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9%。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发展时期。30%到70%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为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截至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2.99%。

2.关于城市化的定义与内涵

虽然经济学、社会学或者地理学等学科均给出了城市化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但是我们看到单纯从定义上并不能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甚至还会因定义而理解偏差。例如欧美在后工业时代因城市人口的乡村化曾出现城市化水平略为降低的情况,而实际上此时的乡村已能提供和城市基本相同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且交通便利,主要工作与娱乐的场所仍然在城市,所以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水平降低;而印度和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均非常高,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在1999年人口就达到2000万,成为全球最大城市,并且以每年8万人的速度增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因为城市畸形发展,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的结果。我国在政治动荡时期也曾因知青上山下乡与大量返城造成过短期的城市化水平波动。我们认为这些均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应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产活动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生活方式由农村转向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用地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1.任务与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央计划在2020年以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还剩下不到十五年的时间,要在这十五年时间里,在全国六十五万个村庄中实现目标要求,并非易事。

2.重点在于农民增收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九五”规划后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92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元,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降到2000年的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6年的2.5:1扩大到2000年的2.8:1。最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无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保障体系(即使勉强建立,国家也会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如果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所以说农民问题的重点是增加收入,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也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解决农民失去土地之后的后顾之忧,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搞好。

3.“八字措施”和“六字方针”

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八字措施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今年中央财政全部支农资金达到了339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多予”已经占到当年全部财政支出的15.3%,可是均摊到每一个村仅为52万余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而国家已经接近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增加投入的话,势必影响全国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从今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可见,“少取”已经到了“不取”的程度,但是这对于实现我们的目标仍然远远不够。

显而易见,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应认真落实“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八字措施,在“放活”二字上做足文章,才有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4.三大板块,区别对待

通过我们对全国六十五万村庄的分析,根据农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将全国农村分成以下三大板块,建议采取不同的对策。

第一块:城乡结合部,区位条件较好。该块农村大多分布在较大城市周边,交通区位条件较好,适宜或有条件发展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对于这类农村,各级政府已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只要搞好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放活”两字上做好文章,即可有效吸引社会资源,在四到六年的时间内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第二块:相对边远,但较富裕的农村。这类农村大多分布在距离城市50公里~100公里范围内,处于第一板块的。对于这类农村,社会资源参与度较低,除自己筹措一小部分外,大部分资金需要政府投入,用于进行农业及农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构建起保证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第三块:远离城市且比较贫困的农村。这类农村多分布在边远山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生活困苦,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当地农业和外出务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产业支撑。对于这类地区,政府在前期应投入资金改善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图发展。因为在这类地区很难发展起自己的支撑产业,难以建立起该地区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国家的资金有限,所以按照不均衡发展战略,应优先发展上两类地区,而对于第三类地区,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生活条件就成为重中之重。经过五到十年的时间,第一和第二板块已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无需政府过多投入,而且整个社会的财富也有了极大提高,这时第三板块将成为发展重点,投入较多资金,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当地产业甚至可以考虑搬迁某些边远地区的村庄,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这一阶段大约需要十到十五年时间,有望在2020年之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5.构建农民+政府+社会参与的共同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主体,政府作为主导已是定论,可是这样是否就可以又快又好的实现小康社会呢?通过上面的分析,显然还有很多困难。但如果加上社会参与,也就是构建“农民+政府+社会参与”的共同体,也许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模式。通过社会参与,可以有效弥补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市场的指导下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金与技术。可是我国现行政策和体制对社会参与却有诸多限制,比如土地的流转,资金的投入,产权与股权等,因此,如何“放活”,创新机制,就成为构建“农民+政府+社会参与”共同体模式的关键。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应该称为“新农村建设共同体”,凡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构,都应该改允许加入到这次建设浪潮中来;凡是有利于农民利益的政策、模式都应该推行。所以不只是公司要加入进来,各种组织要加入进来,高校智囊机构要加入进来,国际资本、热钱等等也都要加入进来,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共同体、综合体,又快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6.社会参与的保障机制

前文已经论述过我们研究的重点在城乡结合部,主要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较快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可是对于农村土地的开发,因土地性质的不同,社会参与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对于国有土地,社会参与有非常明晰的操作流程,可靠的保障机制,但是对于集体用地,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在集体所有制下,谁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因产权与使用权的问题,社会参与一方的利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在城乡结合地区引入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在目前立法对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规定不完善的情况下,出于对农民利益进行保障的考虑,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因此在这种“政府+农民+社会参与共同体”模式下,如何保障各方利益,将成为社会资金介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投资商同政府、农民进行协商谈判的核心问题。

7.土地“圈地”与“整合”的困惑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不可避免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因此很容易陷入土地“圈地”和“整合”的困惑之中。地产商的介入是否就意味着侵害农民的利益,土地整合是否就意味着圈地。对这类问题的判断虽不能遵循“经义决狱,原心定罪”的做法,但至少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我们认为所谓的“圈地”,应该是产权发生了转移,土地性质发生了变化,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而在本文探讨的路径与模式中,虽有地产商、开发商、金融资本的介入,但土地性质没有改变,土地的产权更没有改变,即没有新增建设用地,也没有减少农业用地,仅仅在空间位置上做出调整,集约土地、科学规划,相反,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还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整合不是圈地,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要求的。

四、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1.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首先我们在这里说明两个概念:(1)农村城市化。是指将农村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整合,不改变农民的户口和土地性质,只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构成,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以“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安置”为指导原则,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城市化,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2)城市化中的农村。是指按照城市发展的进程,由于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分区分块的逐步圈层式、外推式开发建设,通过土地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农民的身分。农民虽然发生了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的变化,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而无法保证其收入,也无法改变城中村的不和谐状况。

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两种建设路径均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是他们之间的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条路径是从本质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建立起长效的农民生活保障体系,改变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并且可以为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条较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同时副作用又较小的路径,因此,对于城乡结合部这类地区,我们建议选择农村城市化这条道路。

2.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模式

在城乡结合部选择“农民+政府+社会参与的共同体”运作模式会更加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不违背国家对土地的限制性条件,创新多赢机制,将是有益的探索。该共同体的工作主要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成片开发整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安置”为指导原则,进行“迁村进社区、迁商进街区、迁厂进园区”运作,即所谓“三迁工程”,实现“村民向社区集中、商服向街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土地集约化利用,不仅能解决常见的拆迁安置难题,还可以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农民并没有失去土地,还改善了原来的居住环境,又为城市发展腾出了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这种运作模式值得研究。

五、探索与实践――新南城之路

门头沟区永定镇位于北京市西部,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与首钢隔永定河相望,是北京十一个新城之一――门头沟新城的一部分。占地35平方公里,全镇约3万人,有24个行政村,数百个企业,散落分布在这块土地上,生活配套很少,居住条件很差,土地利用率很低。镇政府于2003年7月专门成立了新南城投资发展总公司,引进了一批具有城市运营和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博士、硕士等专业人才,授权该公司对这块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整理”。在镇党委和政府指导下,通过村委会委托,自然形成“农民+政府+公司”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之路,被当地百姓俗称为“新南城之路”。

1.新农村建设构想

门头沟新城的规划已全部完成,其中新南城范围内规划有15万人,总建筑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约600万平方米,商业金融400万平方米,工业及其他约300万平方米。我们根据新城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在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减少农用地面积,不改变土地权属性质的前提下,通过空间位置的调整和土地整合,编制了一整套新南城新农村建设构想,其核心内容就是下述的“三迁工程”。

(1)“迁村进社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把镇域范围内的24个行政村,以相邻的若干个村为单位合并成一个新社区,每个社区1000户左右,通过“迁村进社区”可集约出6000余亩土地。这样不仅大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还可以腾出大量宅基地用于新城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步伐。

(2)“迁厂进园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 是根据新南城总体规划要求,在规划工业地块上建设约30万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将目前分散的工矿企业集中搬迁至规划工业园区内,并引进高新技术、环保研发型现代化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还将会腾出大量的工矿用地用于新的建设。

(3)“迁商进街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 是按照规划指标,在交通便利、人气聚集的街区建设约30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通过招商引进一批中外特色餐饮美食、江浙小商品、休闲娱乐茶座等经营业态,大幅提升地区消费人气,以配合地区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民通过出租商业地产得到持续长久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繁荣的商业又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根据模拟测算,在“三迁工程”实施完成后,可以使农民每人每年增收约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新增税收每年2亿元。每个农民都住上了新房,平均每人在50平方米左右。集体经济还可拥有相当部分工业厂房和商铺搞经营性物业。还可以腾出8000余亩建设用地用于新城建设。总计投入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政府和农民投入一分钱,仅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就可以实现这一构想。

2.冯村现象

冯村位于永定镇中部,是北京市经济百强村、门头沟首富村,也是新农村建设共同体――“农民+政府+公司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的成功范例。在区、镇两级领导班子的指导下,通过冯村人的努力和新南城公司的帮助,冯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全村的经济总收入已达到13亿元,2006年上半年总收入已超过8亿元,为冯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迁村进社区”:10万平米的村民楼房已建成并全部入住,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从不到15平米增加到40平米。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在冯村实行确权不分地、土地入股的政策,让每个农民都成为股东,每户可一次性分到现金20万元~30万元,把土地的租金收益进行二次分配,每月的固定收入就有1000多元,在冯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已逾2万元,收入稳定。在冯村大多数村民能享有养老金、合作医疗费等福利,冯村已切实做到了让广大村民做有所为,老有所养,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得到了持续有效的社会保障,冯村已基本达到了城镇小康生活的标准,率先步入了城市化的生活,使当地农民得到了持续有效的社会保障。

冯村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就业工薪化,实现了“耕者有其产”。父老乡亲编了一段顺口溜,“离土不离乡,转居不转工,土地变股份,农民当股东,家家住新房,年年有保障,人人有事做,共同奔小康”。

在新南城总公司的帮助下,冯村顺利进军商业地产,在北京、福建等地购买近6万平方米的商铺,分别与世界500强法国欧尚、沃尔玛和IBM结为战略联盟,冯村农民成了世界500强企业的“房东”。

通过“农民+政府+公司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冯村的村民生活已富裕起来了,村容村貌变的更美,文化活动更为丰富,管理也更为民主,冯村已改写了京西落后贫穷的历史。冯村已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冯村是门头沟区新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成功典范,在冯村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结论

本文只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在政策上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放活”,在路径上确定“农村城市化”的方向,在运作上构建多方盈利的共同体模式,推行“三迁工程”,无论是在理论上分析,还是在小范围内的试点都已经证明我们选择的路径与模式的正确性。随着冯村试点的成功,“三迁工程”马上就要在整个新南城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铺开。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6

(一)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

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如果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好,将大大增强当地农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掘各地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农村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主体。农民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在优秀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农民的主角地位不能动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事实证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才能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又有利于保护。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不能损害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原貌,不能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其特色得到完整地保持,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

(二)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

民间文化人才俗称民间艺人,亦称“民间艺术家”,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桥梁作用。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民间文化人才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需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民间文化人才走出去,充分展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成果。我们要创造经济、环境等条件,以民间艺人为核心,使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以保护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政府要对民间艺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分级建立起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对其优秀成果进行展览、展示、展演。

二是通过传承和培训来培养民间文化人才,不断壮大农村民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传承可通过民间艺人收徒,传帮带来实现,国家也需为其创造条件,并适当的投入。

(三)积极使农村民间文化与节庆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

民众自发地参与赶庙会、赛龙舟等群体性的民俗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节庆文化。节庆活动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保护与培育节庆文化习俗来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近些年,许多农村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并通过这一载体来展示当地特有民间文化。如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这期间,各地都要举行一系列富有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江南一带的庙会,舞龙舞狮、观花灯等。而这也是各地展示特色民间文化的绝好机会。

传统的农村民间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合理而适度地开发利用,实现更有效保护的平台。农村民间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充分展示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以加快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宗教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从中发掘优秀的成分,使其融入传统民间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7

一、基本情况

××*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端东麓。东与通辽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以西拉沐沦河、台河的老河身与翁牛特旗、通辽市开鲁县相望。西与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锡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全旗现辖11个乡(苏木)、镇,245个村(嘎查),总人口29.6万人,全旗南北狭长,最长达232公里,东西最宽约114.4公里,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地下矿藏丰富。本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所平均气温5.5℃,无霜期95—140天,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

二、主要做法

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积极宣传,深入发动。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行政推动等各种办法,力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刻内涵,着力解决农牧业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二是立足实际,推进重点产业。我们把加快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和万寿菊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专项推进,2006年奋斗目标是:肉羊出栏90万只,肉牛出栏9万头(其中:短期育肥出栏1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其中:高产奶牛存栏5000头),肉鸡出栏400万只;蛋鸡饲养50万只,肉鹅出栏50万只,杂粮杂豆种植80万亩,万寿菊种植2万亩以上,农牧民通过产业化项目增收300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9500万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70%以上。三是把家庭牧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重要内容,已建成家庭牧场6000处,投入建设资金415万元。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减负政策,提高农牧民收入。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审核、审批和管理,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五是精心策划启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绍根镇查干浩特嘎查作为试点来抓,今年年末这个嘎查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500元以上,嘎查已经被市、旗、镇里评为小康示范嘎查。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农民节本增效。组建了农业综合化验室,开展种子质量检验、化肥检验、土壤检测等工作,确保农资质量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今年化验室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4万亩,并把研发配方以施肥建议卡、项目区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入户率95%以上,为了进一步增加测土配方工作的针对性,他们还为5万户农民免费提供测土技术服务。经过初步核算,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使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可为农民节本增效20—50元,总节本增效120万元以上。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授农民致富之渔。阿旗把大力发展农牧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完成培训22.5万人次,基本实现224个行政村,每村有10名种植业技术明白人、10名养殖业技术明白人、10名农村经纪人、每户有一名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年初以来,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各种准备工作。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机制、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成立了农牧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定了巴彦温都、乌兰哈达、柴达木三所农牧民培训试点学校,并确定了乌兰哈达农牧民学校负责农民培训工作;白音温都农牧民学校负责牧民培训工作;柴达木农牧民学校结合绍根煤田综合开发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断深入实际,负责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工作。培训学校作为职教中心的下属单位和农牧民培训基地。农牧民学校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培训,培训经费以政府支持为主,同时积极争取专项培训资金。农牧民学校每培训一名农牧民,旗财政每天补助资金10元。结合国防教育,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每期7—10天的短期初级培训为主,以农牧民群众为培训对象,同时兼顾农牧业生产技术员、嘎查村干部,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需要,因需施教,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市场经济理论和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目前,在乌兰哈达分校完成培训53名定单劳务输学员,有20多人现在已经走上务工之路。今年这个旗计划培训农牧民2000人次,明年完成培训5000--10000人次,三年后,全旗农牧民学校每年培训农牧民群众达到2-3万人次。同时,与劳务输出短期定向培训相结合,围绕市场需要,搞好输出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塑造乡村文明之风。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要条件,××*旗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大幅度增长沼气建设投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申请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今年申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252万元,准备在2100户农户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工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介入、群众自发等形式实施5000亩绿豆提纯复壮工作,预计生产优质绿豆种子75万斤,从而完成天山明绿豆三年实现种子置换一次的三年规模目标,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使阿旗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同时在树创农产品品牌中,不断扩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旗现有2.3万亩有机食品基地,涉及小米、荞麦米、黄米和绿豆四个品种,总产量近1500吨,赤峰阿旗蒙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蒙天牌”和“蒙田牌”商标。延长产业链是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打造品牌和品牌占领市场的重要环节,阿旗积极扶持蒙天粮油公司和天柱有限公司,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探索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有效途径。由旗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新华书店具体组织实施的“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拟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各选一个嘎查村,通过社会捐助的方式,建设一处面向农牧民免费开放的乡村图书室,由苏木乡镇委托专人管理,旗文明办、新华书店不定期对“乡村图书室”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书刊主要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涉农涉牧法律法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为主。目前,已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50000余元,全部用于首批“乡村图书室”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步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阿旗生态建设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道路,深入挖掘林业直接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的潜力,着力发展林业经济,努力提高生态效益。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结合“十一五”时期产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引导农牧民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生态保护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畜牧业方面,在草牧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做到四至清楚、相对集中、便于生产、便于建设、责权利相统一,积极推行舍饲圈养,便生产置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上;农业方面,从粗放型农业向特色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转变。大力发展林果业、饲草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中草药业等生态产业,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二是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牧区物质条件。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改变耕地、草牧场退化沙化局面,使嘎查村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种花,美化居住环境。合理规划,集中整治。达到街容整洁、排水通畅、棚圈规整,治理嘎查村脏乱差,改水改厕。治理“五乱”即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问题。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镇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大力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牧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牧民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嘎查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力争使每个嘎查村逐步实现建有综合文化室、卫生所、可供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和农牧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团体,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省际通道为纽带加快沿线地区发展步伐。一是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切入点,建设诚信大通道。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旗深入开展诚信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与“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活动相结合。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予以通报表彰。与开展“文明赤峰、和谐赤峰”活动相结合。沿线各苏木乡镇和旗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重点开展了“文明诚信政府”、“文明诚信单位”、“文明诚信户”等系列评比创建活动。二是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建设整洁大通道。在沿线各苏木乡镇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努力建设整洁大通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不断加大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村容村貌的改善,要求每个苏木乡镇及嘎查村至少要建设一条基本符合标准的文明示范街路。三是以生态文明嘎查村创建为契机,建设生态大通道。从沿线生态建设入手,在大通道两侧实施飞播造林1.4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人工造林1200亩,退耕还林2300亩。四是以建设文化大旗为着力点,建设文化大通道。目前通道两侧苏木乡镇基层文化站建设全部配齐,文化设施设备现有场馆面积8921.4平方米,业务活动所用面积4812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9万元。五是以开展“四联创安”活动为载体,建设平安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组建了草原110治安队,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治安环境。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面掌握社会动态。认真做好集中处理突出问题和工作。大力开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六是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建设黄金大通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全旗重点产业化项目向沿线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倾斜,着力培育通道两侧具有地区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项目,通道沿线苏木乡镇重点推进了肉羊、肉牛、奶牛、家禽、杂粮、万寿菊等六大产业项目,力争年内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七是以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嘎查村)创建为纽带,建设星级大通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巩固提高星级文明嘎查村和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创建水平。同时,结合星级文明嘎查村创建,在通道沿线地区开展了“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评选活动。通道沿线现已有自治区星级文明苏木乡镇3个,星级文明嘎查村14个,十星级文明小康户22户,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搞活流通,培育市场,创建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经纪人队伍。三是突出重点,围绕全市提出的“肉、乳、菜、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万寿菊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四是继续加大家庭牧场建设,家庭牧场作为比较先进的畜牧业运行模式,已经被专家和牧民认可,今后将逐步引入现代畜牧业新技术设备,提高家庭牧场的经营效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和促进畜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五是从提高农牧民素质入手,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农牧民。六是丰富活动载体,塑造农村牧区新风貌,组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进程篇8

关键词:新农村;城市化;法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76-01

农村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城市化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而在这一建设进程也出现了很多伤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透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可寻,需要我们在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以切身感受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以往农村占地面积过大,土地利用率过低,而且过于分散。有些自然村又分成若干自然屯,而且相互之间往往相隔较远不易于管理。农村基本呈现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状态。柴草乱堆乱放,人畜粪便没有固定排放地点,村间路无人打扫,脏水一般倒在室外自然风干,总之以前农村自然环境非常差。而现在实行的新农村建设加速了农村城市化步伐,很多分散的自然村屯集中到一起,原来低矮的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2.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仍然在绝大部分地区继续,但有些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田地过于分散,而且不同农户往往栽种作物品种不同,所以给机械化大生产带来极大不便,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出现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极为有必要将现代化大农业经营模式推广开来,而且在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可推广此种经营模式。

3.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不仅仅物质资料相对以往大为丰富,而且精神生活的层次和档次也有很大提高。由于大机器的应用,以往的耕种方式被彻底改变,农民如今有了大量的剩余时间,不会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之上,这样农民外出务工渐渐多了起来,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也活跃和繁荣了地方经济。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很多农村地区组织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法制保障缺失分析

我们不能不正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建设过程中的违反法律的现状,我们对此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1.大拆大建、速度与规模至上。某些地区往往过分追求建设速度与规模而没有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没有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根本利益出发,不少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分散的传统村落式的农村改造成集中居住式的方式,也就是撤掉分散的村庄直接让农民上楼,但有很多农民并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我们的某些政策执行者和建设者往往忽视了这些因素,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现象,忽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伤害农民情感。

2.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不够。农村人口仍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农村城市化建设绝不仅仅是让农民上楼简单了事,农民们长久生活在传统村庄里,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形成非常典型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这些文化虽基本属于大众文化、世俗文化,然而却长时间扎根于田间地头、农民生活圈子左右而深受农民喜欢,一旦我们在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注意适当保护这些文化样态,那么农民将有彻底失去其文化根基的危险,而对此的保护应提到法制化日程上来。

3.新农村建设与法制保障不同步。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甚至追求商业利益,不顾农民实际情况盲目扩大新农村建设规模,土地使用不合法,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损公肥私、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违法形式也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比如对农民拆迁置换补偿不到位,部分农民房屋急需改造的而没有进入改造进程中,在分配新居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法、不合理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新农村建设法制保障分析

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法律保障角度来谈谈应该如何实施切实可行之有效措施保障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民对法律了解和认识不够,农村普法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不能做到用法律手段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法律工作者乃至我们的执政者加大力度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如“物权法”、“债权法”、“土地法”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可能应用的行政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

2.强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某些领导拍脑门做决定这样简单。要不断加强地方官员及新农村建设者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制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本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与法制保障并举,这样才不会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失去法律保障。

3.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来。新农村建设,法制保障要先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也必然依靠法律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在建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立法准备,中央政府要从整体上制订相关法律予以根本保障,地方政府可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行政法规,从诸如拆迁补偿、土地审批流转及使用、保护农民文化整体性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

上一篇:光纤通讯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安全培训计划和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