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1:57:38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采用论文的被引次数作为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标准,获取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2007-201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论文的引文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与统计,选出了190篇被引次数大于等于6的论文作为较有影响的论文。

(一)数据来源

为了遴选出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较有学术影响的论文,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作为数据来源,获取了CSSCI中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论文。检索式为:关键词(体育社会学OR体育人文社会学OR大众体育OR体育文化OR体育消费OR体育休闲OR体育经济)OR中图法分类号(G811.4ORG812.4ORG807ORG812.7ORG812.9ORG89ORG80-05)。得到4980条记录,其中引文54066条,包括论文29559条,占全部的54.67%。采用人工方式对引文中的论文记录进行处理后,统计了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选取被引次数大于等于6的190篇论文作为较有影响的论文,190篇论文总计被引次数1470次,其中被引次数最高为21次。

(二)数据处理与清洗

为保证统计得到的论文信息以及被引次数的准确性,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清洗。获取的引文数据并未区分引文类型与语种,本文结合计算机程序与人工处理的方式,抽取了引文中的论文,并对其语种进行了人工标注。虽然CSSCI中的引文有统一的格式,但仍存在著录不规范,著录错误的现象,这些不规范和错误的数据直接影响论文信息和被引次数统计的准确性,采用计算机处理的方法并不能统一将这些不规范与错误的数据进行纠正。在数据统计分析前,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人工清洗。主要是将著录错误的作者名、论文名与期刊名进行纠正,著录不完整的信息进行补全,著录格式不统一的进行统一。

二、高被引论文概况分析

针对入选的190篇高被引论文,我们对论文的语种、时间、被引频次、作者以及期刊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信息。

(一)入选论文的语种分析

入选论文中绝大多数为中文文献,仅有6篇为外文论文,并且均为英文,总被引次数39次,占全部入选论文被引次数的2.65%。根据论文的语种分析,说明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更关注中文论文,对外文文献引用较少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学者对外文献的获取手段欠缺,亦或对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有限。入选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较有影响的国外论文共有6篇,列于表1。表1中除了论文4和5的被引次数分别为8次和7次以外,其他论文的被引次数均为6次,说明这些国外论文虽然入选高被引论文,但其被引次数相对于其他入选论文还是较低,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我们另查阅了SSCI,并将这些论文在其中的被引次数也列入表中予以参照,可以看出,这6篇论文中,除论文6在SSCI中被引次数稍低外,其他论文的被引次数均过百,说明这些论文在国外的研究论文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从入选的国外论文的发表时间看,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均属于上世纪,最早的一篇于1956年,相对于中文的高被引论文,其发表时间较早。论文均来源于经济领域的国外期刊,说明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与经济相关的研究对外文资源的引用相对较多。

(二)入选论文的时间分析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在发表1-3年之间是引用频率最高的时间段,苏新宁教授经过对期刊引文时间的跟踪,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在发表以后的第2年或第3年才会达到引用峰值[5],我们统计得到的高被引论文恰恰符合这一规律。入选论文的发表年度统计见图1。透过图1的时间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03-2007年,占全部高被引论文的78.42%。其中,2006年的论文数最多为37篇。科学工作者使用的引文20年以前的文献就很少被人利用了[6],而得到的较有影响的论文中存在3篇发表于20年前的论文,且均为英文,被引次数为6-7次,说明这些论文长期以来在相关领域也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有着较大影响。从高被引论文的时间分布分析,2004-2007年间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用峰值恰恰都落在2007-2011年间。因此,2004-2007年的高被引论文入选最多,是符合论文引用规律的,并不是说这一时段发表的论文比其他时段质量更高。

(三)入选论文的被引频次分析

论文被引次数反映了单篇论文的学术影响,我们将入选论文的被引次数分布进行了统计,并绘制了图2,其中横轴表示被引次数,纵轴表示论文数目。根据图2可以得出,被引次数为6的论文,即入选论文中被引次数最少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全部论文数的38.42%。相反,被引次数较高的论文的数量很少,达到20次及以上的只有两篇,10次以上的只有20篇左右。如果我们分析最高被引次数论文的时间分布,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参见表2)。表2中的论文时间分布均处在2006-2007年间,其中2006年4篇,2007年1篇。这个结果同样告诉我们,这些最高被引论文与统计年份的被引峰值有关。因此,我们切不可以说,这几篇论文就一定比其他入选论文具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四)入选论文的作者分析

我们对入选的190篇论文的作者进行了统计,涉及到150位作者。这150位作者基本均为当今正活跃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学者,这些作者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发挥着很大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3给出了入选两篇以上论文的作者。统计表3数据,共有27位作者入选,占全部作者的18%,说明大多数作者只能有一篇论文入选。为进一步对作者进行分析,我们对作者的工作情况、出生年份以及研究方向进行调研。其中,16位作者目前担任所在单位的领导,例如杨桦为北京体育大学校长、白晋湘为吉首大学党委书记、闵健为成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说明这些教授虽在领导岗位,依然注重学术研究,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产生很大的学术影响。根据作者出生年份的调查分析,作者的出生年份跨越20世纪20年代80年代,有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的耄耋、古稀之长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更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其中生于60年代的作者最多有10位(凌平、林显鹏、倪依克、包明晓、白晋湘、席玉宝、马志和、石岩、陈林祥、陈玉忠),占入选两篇以上论文的作者的37%,如果再加上50年代的7位学者(胡小明、于善旭、杨桦、闵建、周爱光、裴立新、黄汉升),占据所有入选学者的三分之二左右,恰恰说明45-60岁之间的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这一年龄段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学科发展中我们决不可忽略老一辈学者在学术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所入选的65岁以上的学者有5位(熊斗寅、卢元镇、吕树庭、虞重干、秦椿林、田雨普),尤其是80多岁的熊斗寅先生(1926-),如此高龄依然笔耕不缀,其成果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令人起敬。我们也非常高兴的看到,一些青年学者的崛起,4位70后、80后的学者进入高被引论文行列,可视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其中两位(刘闵航、胡庆山)分别出生于1979年和1980年,是入选学这种最年轻的两位学者。作为1973年出生的肖林鹏有4篇论文入选,其科研潜力不可小视。从另一方面看,入选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少数几位青年学者也都是副教授并且均为博士。入选论文的学者不仅仅来自于体育类高校,还有大量的师范类院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也有两位专家的入选,更可喜的是,综合类高校也有学者入选。

(五)入选论文的期刊分析

对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由此可以得到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通过对入选的高被引论文统计,共获得29种期刊,其中中文期刊23种,外文期刊6种。详细数据参见表4。分析表4数据,6种外文期刊为非体育学专业期刊,主要为经济类期刊,入选论文数均为1,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有关体育经济、体育休闲、体育广告方面学者较为关注国外有关资料,而其他研究方向则更关注国内文献。统计得到的中文非体育学类期刊有6种,分布在法律、经济、教育等学科,但入选论文数也均为1。体育人文社会学虽然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相关,但这些学科期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影响较小,体育学期刊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体育科学》入选了57篇论文,占入选论文数的30%,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期刊。《体育科学》期刊与其他几种体育学重要期刊《上海体育学院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的总计入选论文数相当,而其他24种期刊包括剩余的逾三分之一的论文。由此进一步证明,《体育科学》不仅是体育学领域的最权威期刊,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也发挥着极大地作用,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参考期刊。除此以外,《上海体育学院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期刊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较有影响论文的重要产出源。图3给出了2007-2011年间入选论文在各类期刊中的比例。

三、国内入选论文主题分析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7],因此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入选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法律、经济与教育,此外体育学下的学科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范围。入选论文中国内论文有184篇,包括法律相关论文15篇、经济相关论文37篇、教育相关论文19篇和体育类论文113篇,各类论文的比例如图4。本文将按照以上4类对入选国内论文进行内容分析。

(一)法律相关论文

入选论文中,法律相关的论文为15篇,被引次数为10-6次。除论文《体育仲裁法律制度研究》篇论文来自于法律期刊外,其余都来自于体育类期刊,说明2007-2011年间与法律相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参考论文的来源主要是体育类期刊。论文研究的主题包括体育权利、知识产权、体育仲裁制度、反垄断、体育法等,均为体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无专门的法律论文入选,说明法律专业论文对该阶段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影响较小。15篇论文中包括于善旭教授发表的5篇论文,为该作者入选论文全部,论文研究主题包括体育权利、体育仲裁以及体育法。于善旭教授从1989年在《体育与科学》发表第一篇体育法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试论体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来,一直致力于体育法学的研究工作,对体育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相关论文

入选论文中包括37篇经济相关的论文,其中被引次数为10次以上的论文列于表5。分析表5,论文主题主要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消费两大内容。此外,对其他入选的经济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他主题为体育产业与体育旅游,说明2007-2011年与经济相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研究。

(三)教育相关论文

与教育相关的入选论文主要集中在运动员教育、体育专业教育与体育教学三个方面,共入选论文19篇。其中运动员教育的论文主要以体教结合为主题,体教结合即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主要表现为:有些一线队伍进入高校;有些二线队伍放到中学;高校自己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体教结合进行研究,在体育运动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虞重干教授关于该主题研究的有两篇论文入选,说明虞重干教授是运动员教育研究的重要学者。体育专业教育指高等学校对体育类专业的设置以及学生培养,入选论文主题包括本科、硕士与博士的教育,涉及专业包括体育教育和体育学。根据国家的学科分类的标准,体育学为一级学科,包括体育教育学、体育史、体育理论等二级学科。入选的较有影响的体育专业教育论文中,体育教育学是唯一涉及到二级学科,可见在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体育教育学研究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二级学科。体育教学指各阶段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是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四)体育类论文

入选的体育类论文主要集中在体育研究、体育事业、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赛事和民族传统体育6个类别,包含论文113篇,以下将从这六个类别分别对每个主题入选的较有影响的论文进行讨论。

1.体育研究

入选论文体育研究类的论文包括13篇,,论文主题除包括体育概念、本质、价值观以及研究方法的探讨,还包括2篇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论文。说明对于2007-2011年体育人文学较有影响的体育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对于体育的研究,包括少数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此外,朱唯唯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体育学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的论文《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CSSCI体育科学文献分析》入选,该论文的入选说明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学科的影响力的分析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学者的认同。

2.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在国家的相应部门领导下,由国家财政支持生产或创造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公共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集合。入选论文中与体育事业相关的论文有46篇,为便于讨论,结合论文主题从体育公共服务、农村体育、体育制度、政府职能、体育强国和其他,6个方面进行分析。(1)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事业主要成果,与此相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较有影响的论文包括10篇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以及体系。其中包括肖林鹏入选的3篇较有影响的论文,且《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一文被引次数达21次,位居所有入选论文的首位,说明肖林鹏是2007-2011年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较有影响的学者。(2)农村体育农村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重点,入选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风文明”起重要作用,因此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与《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的被引次数位于全部较有影响论文的前5位,说明这两篇论文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该主题在2007-2011年整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体育体制体育体制是关于体育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与体育体制相关的论文包括11篇。其研究内容包括体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关于“举国体制”的论文为5篇,是这一主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实行的一种特殊体育体制,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依靠计划的手段为体育发展提供财政支持。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在2006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被引次数达12次,说明在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体育体制的研究中该致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政府职能政府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入选的关于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论文为3篇。政府职能与体育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入选的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与体育体制的研究一致,集中于改革与创新。其中论文《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表于《经济体制改革》为非体育学刊,而入选论文中只有6篇来源于非体育学刊,说明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中非体育学期刊也得到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学者的重视。(5)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13]。入选论文主要研究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说明2007-2011年关于体育强国的研究中,如何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是该主题的研究重点。

3.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14],亦称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入选论文中属于该主题的共21篇,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休闲体育、城乡居民以及农民工体育,研究社会大众与体育的关系。吕树庭发表的两篇论文《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为该主题,其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被引次数在全部较有影响的论文中排名前五位,说明该作者在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4.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入选的关于竞技体育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运动员两大内容,入选论文12篇。其中3篇论文讨论职业体育的联盟和管理,说明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职业体育是一个重要部分。6篇论文研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来源以及社会保障,说明作为竞技体育主体的运动员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与竞技体育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

5.体育赛事

入选论文关于体育赛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管理和影响分析,共12篇。由于数据为2007-2011年的数据,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在北京召开,因此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将对该阶段的研究具有影响,入选论文中4篇均为对奥运会的研究。此外,作者石岩发表的3篇关于球场观众暴力的论文入选,说明该作者在2007-2011年关于球场暴力研究中有一定影响。

6.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文社会学有密切关系,入选论文中有8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论文。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其中论文《当代乡土生活中的抢花炮———桂北侗族地区抢花炮变化特征的实地研究》专门针对抢花炮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结语本文以论文被引次数作为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标准,选取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较有影响的190篇论文进行分析,明确了入选论文的语种、时间、被引次数、作者以及期刊的分布情况。同时,对国内论文进行详细分析。由于入选的国内论文数量较多,将国内论文划分为法律相关、经济相关、教育相关和体育类四种类型,并对各类型入选论文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影响较高的主题,以及各个主题重要的论文以及学者。通过以上对于较有影响的论文的研究说明了2007-2011年间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影响较大的作者、期刊和研究主题,对已有研究的概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选取较有影响的论文时,本文直接采用论文的被引次数,并未结合其他的被引情况以及论文刊载的期刊进行影响力测定。由于只采用被引次数选取较有影响的论文,入选论文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容易将具有创新影响力的论文排除在外。因此,进一步研究过程中需改进论文影响力测定的依据。此外,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是采用统计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观性强,进一步研究中可结合论文的共被引情况以及论文的关键词共现情况对论文进行分类,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第2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技术哲学的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之整合管锦绣 田辉玉 (12)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探究杨相琴 (15)

农地政策思想研究胡婵 (18)

从历时性维度看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熊芳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张钦亚 (24)

科学发展观研究

论当今人类社会所处的大时代戴德铮 (27)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徐佐彦 (32)

以人为本的“类哲学”基础探微张洪江 (35)

学术论坛

规范的迷失——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系谱学考察马金杰 (39)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崔榕 (42)

公共价值与正义浅析代君 (45)

雷震对自由民主的厘定和阐发邓文 (48)

《说文解字》元语言的象似性与汉人元认知理念的演变乔俊杰 (51)

论以人为本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张弛 (54)

胡安国佚信《答罗仲素书》考说黄觉弘 (57)

理论与实践

我国政府预算的碎片化现状及其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曾凡军 王宝成 (60)

公共部门工作动机研究之激励理论综述吴绍宏 (63)

行政主体义务的设定模式探究李牧 (6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刘维 (70)

网络色情信息治理的伦理思考楚丽霞 (73)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苏芳 (76)

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周文鼎 (80)

高校外聘用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徐建国 (82)

地球科学类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张俐 殷坤龙 于晓舟 郭嘉 (90)

语篇理解和记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发王黎生 (95)

探索与争鸣

从《联合国反腐公约》谈我国刑诉制度的改进陈赤 (98)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章程限制及其边界分析吴伟央 郑谷晨 (102)

论我国行政执法奖励制度地方立法的完善何琳 (106)

论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的功能嬗变与立法完善周卫 (110)

我国环境税法体系的构建分析吕凌燕 (114)

互有过失船舶碰撞责任承担原则确立的博弈分析汪炜 靖博 (117)

排污权交易制度公平之思考宋晓丹 (120)

家国悲怀也动人——略论郑孝胥的晚清诗作孙爱霞 (124)

疑义相与析——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数句诗的重新解读袁卫华 (127)

论欧阳修散文虚字运用的成因及其认识价值刘越峰 田甘 (130)

土家歌舞文化的价值认知及其发展趋势何甜 陶丽萍 (134)

热点分析

社区党建区域化范式探析胡慧 (137)

多中心治理视野下城市社区自治实现途径研究曾伟 连泽俭 王璐阔 (140)

全球视野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中西方姓名密码的烙印为视角王爽 (144)

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比较赵迎红 鲁琪 徐宏毅 胡绍元 吴时明 (147)

企业改革与发展

中小企业的政府金融支持创新研究海鸣 (151)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的机理分析与路径设计郑建伟 陈利民 陆留成 (157)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杨占玄 许力飞 (16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李锦顺 (163)

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杜玉珍 (166)

近代广西农事试验的兴办及其成效潘桂仙 (17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当代中国志愿禀赋的精神资源及其培育刘立为 赵晖 (174)

当代中国社会原创力与全民创业教育问题探讨李宏昌 邱安昌 李润红 (177)

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李晓辉 (180)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性特征研究鲁杰 (183)

失调与重构——论当代青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高潮 (186)

中青年学者掬英

中青年学者掬英 (F0002)

“书香狮山读书明理社科普及走进华农”活动在武昌举行 (F0004)

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吴琦 冯明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新探——基于《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特点的历史启示郭燕来 (13)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马宁 (17)

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黄树光 (20)

《资本论》科学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孙祈文 (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指向郑湘萍 (26)

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苗国强 (30)

科学发展观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龙观华 (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思路赵建平 (39)

话语权之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刘慧苹 (42)

论中华文化的和谐意蕴魏雷东 (45)

孝悌、仁政与社会和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解析与评价刘金鹏 李世葵 (48)

学术论坛

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获得的路径分析——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例孙景珊 (52)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对国民素质理论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界定单培勇 (57)

论文化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俞红 (60)

论理查德·罗蒂的科学理性观李刚 (64)

《吕氏春秋》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李汇洲 陈祖清 (67)

略论明清之际火器的使用及其启示谢羽 陈国庆 (70)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熊一民 (73)

纠纷、司法与文化:民国湖北婚约纠纷现象考察潘大礼 (76)

试论《容斋随笔》的辩证思维李菁 (79)

理论与实践

利己? 利他?——作为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交集的己他两利主义杨卉 (82)

互惠利他理论社会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分析饶异 (85)

地区性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与对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孙强 黄唯 (90)

节能环保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马岩 杨永会 (93)

基于电子商务发展下的消费者权益探析李四林 李雯 (96)

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组织模式分析唐松 (100)

中心城市近郊区城市化理论分析江静 胡顺强 (104)

探索与争鸣

试论物之交付请求权的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欧明生 (108)

对行政裁决和谐主义功能的重新审视杨国平 (112)

依法行政的基点:良法的解读申来津 (115)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初探张静茹 (118)

警务动员的理论及其实现途径探微杨昌军 (121)

凸现、转换和见证——方方新世纪创作的转型与当代小说的几个重要话题肖敏 (125)

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周作人文艺思想——黄开发《人在旅途》与卜立德《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之比较佘爱春 (128)

论蒋光慈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陈悦 (131)

殊途同归,非之何急——评柳宗元《非国语》对国语之非难史继东 (134)

从地点到空间:《无名的裘德》中的空间叙事王永梅 (137)

论陆游序文中的文论思想赵永平 (142)

《2012》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廖静 (146)

热点分析

部门分管制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研究黄德林 李雯 杨程 (149)

全球视野

东盟地区治理的基础与动因揭晓 (153)

美国政治学教学目标与方法探析——以美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陶欢英 (159)

过渡时期英国大学社会构成与教育发展刘贵华 (162)

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系、互动与协同创新:产业集群的治理逻辑——基于集群剩余的视角易明 (166)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詹麒 崔宇 (170)

中国煤炭消费机制研究:1993-2007张意翔 胡飏 (173)

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陈非 (17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与策略李雨嘉 (18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民族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略论吴海广 (183)

和谐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路探析桑春红 (186)

房价波动、住房保障与消费扩张高波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林祖华 仇桂且 (10)

意识形态大众传播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樊宏法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肖启庆 (16)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哲学内核思考熊兵 (21)

科学发展观研究

科学发展观: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价值向度魏忠明 李春梅 曹红 (24)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刘海龙 郭辉 (28)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阶层和谐佟斐 (31)

学术论坛

音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莫扎特对巴尔塔萨美学思想的影响李进超 (34)

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融合杨怀中 高兮 (38)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论语》及《韩非子》王凡帆 (41)

从专业化到“碎片化”——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杨芳 (44)

女性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考察胡群英 梁国喜 (47)

市场经济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经营李晨 (51)

“派”称谓的由来及现存价值析疑赵社民 (54)

试论清末简派财政监理官张佩佩 (58)

清末华侨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向军 (61)

官商之间利权冲突中的现代性——以汉冶萍的生存境遇为例王智 许晓斌 (64)

明朝皇帝政治作为的影响因素——以年龄为观照点的考察赵秀丽 马建平 (67)

《周易》是中华文化元典的奠基作胡志勇 (71)

理论与实践

产业集群升级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基于地方治理的角度魏丽华 (74)

必须尽快走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新误区顾杰 丁宇 (78)

论地方党政干部由民作主理念的提升黄羽新 (82)

应对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李莉 黄小荣 (87)

跨区划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与体制构建思考黄伟如 (90)

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明 袁堃 (93)

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对策探析石红莲 (97)

完善我国股票市场退市机制的构想刘佳 刘妮雅 安建华 李润红 (100)

体验学习论——知识构建的科学向度赵泽霖 韩文民 (103)

论强弱语境文化冲突中的管理策略柯建华 (106)

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提升邓志祥 (109)

大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修正优先性研究刘敏 张伶俐 (112)

探索与争鸣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与王埃亮先生商榷尹华北 文国权 (115)

地质调查立法与相关法律关系分析刘惠君 刘云忠 (118)

完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的思考田圣斌 沈杰 (121)

公司利益相关者保护路径分析姚秋英 (124)

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廖建求 郑涛 (127)

中国现代“文化学”双峰:黄文山与陈序经之比较黄有东 (130)

伦理环境与伦理抉择:康拉德与老舍笔下人物悲剧探源王晓兰 (135)

米兰·昆德拉小说观中的哲学意蕴鹿丽萍 (139)

省思文学传统和经典:从艾略特到布鲁姆陈静 (142)

热点分析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提升吴洁 王欣 (145)

全球视野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模式走向:以中国和新西兰为案例蒋晓萍 (150)

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评析张涛华 (155)

企业改革与发展

企业风险传导过程的数理分析陈志 (159)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徐一旻 (163)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学分析及建议汪涛 (16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返乡潮”:规模、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金融危机背景分析杨运忠 (17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演进、认识基础与现实反思文华 (174)

城中村的后工业化特质及其利益博弈呈现——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边缘地区邵峰 王延尚 刘兴振 (17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教育公平的伦理研究吴华岳 (180)

构建多维向立体化高校德育模式的探究何桂美 (18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基于资助政策体系及大学生受助意愿的视角庞艳桃 (186)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任建构:一个分析框架金兼斌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微吴大兵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方法管窥仇小敏 (16)

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李仁卿 (19)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源与流张浩 (24)

科学发展观研究

再论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田恒平 (28)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与关注民生在理念上的内在统一戴涛 (32)

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龙睿赟 (35)

学术论坛

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钟谟智 (39)

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苗伟 (43)

补充抑或摒弃——基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思考彭仕东 (46)

论达沃尔道德实在论中的第二性质与价值李金鑫 (50)

政治行为的心理机制:行为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解释孙灯勇 (53)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的产生及其选举经验岳奎 (56)

《周易》阴阳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陈碧 (59)

失范与规范:基于越轨理论视角下女书生成与消亡的社会学解析贺夏蓉 (62)

理论与实践

高校独立学院产权制度解读颜河清 田开友 (67)

高校面向西部培养特色人才的思路与对策——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地矿人才培养为例万清祥 陈华荣 (71)

创新四川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政策的路径分析丁英 (74)

我国在全球矿产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地位及对策汪小英 成金华 (78)

FDI就业效应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基于湖南省长株潭面版数据的实证研究刘家悦 王晗 (81)

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高文武 郭启贵 (85)

商务英语的起源与发展史简述戴年 (88)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与思考王晓旭 龙君 (92)

解决我国房价高企的一种新思路——基于转轨经济中的“双层运行”理论许一君 邱力生 杨涛 (96)

文化结构与现代转型: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袁华亭 (99)

探索与争鸣

法律论证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和哲学思考张玫瑰 (103)

意义上的民事诉权牟爱华 (107)

审前羁押替代措施解读房国宾 (111)

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鲍文 (114)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陈志娟 (118)

旅游诗词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叶红卫 (122)

伏牛山文化圈与五四以来河南作家的小说创作刍议——以徐玉诺、姚雪垠、阎连科为例秦方奇 (125)

热点分析

试论网络民意维度下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胡小安 汪萌 (131)

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沈蔚 (135)

全球视野

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宋均营 (139)

中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韩玲 (144)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蓝楠 陈燕 彭泥泥 (148)

企业改革与发展

家族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演化博弈分析——复杂性的家族企业演化理论系列研究之六甘德安 (15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基于WTO背景李云 张意翔 (156)

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态表征及特点分析桂萍 (16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法律教育与政府责任的理论求证翟月玲 (162)

低丘岗地改造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徐平平 张安录 (166)

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创新路径覃一冬 (16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薛玉琴 (172)

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向探析曾红宇 (175)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陈建保 侯丹娟 (179)

现代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M区青少年为例张雅丽 汪遵瑛 (182)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总则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是县委、县政府命名并授予“安阳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由县委组织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优秀人才。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是在我县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在科技应用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促进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县级优秀专家的优势。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群众公认、注重效益的原则。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为一个管理届期。因特殊原因,可即时调整或年度调整。

二、范围

1、乡镇、县直单位的人员;

2、县管、县属企事业单位的人员;

3、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员;

4、自由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员;

5、其他被社会公认的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三、条件

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同行业中有较高威信或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作为推荐人选。

1、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包括科技成果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省杰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包括科技成果奖)、科技合作奖,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包括科技成果奖)、突出贡献奖,在项目完成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研究人员。

2、在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生产实践中,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

3、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发表或出版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较大社会影响论文论著的专家学者。

4、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中成绩显著,享有较高声誉的专业技术人员。

5、在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位居并保持全市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

上述条件中,以近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工作实绩为主,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重要依据,全面衡量,择优选拔。

四、程序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负责组织实施。

1、推荐。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人选,一般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推荐或知名专家联名推荐两种方式推荐产生。

(1)单位推荐

乡镇、县直单位、县管企事业单位推荐。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后,直接报送县委组织部。

县属企事业单位推荐。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研究提出推荐人选,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报主管部门党委(党组)进行审核,提出人选报县委组织部。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自由发明创造人和其他人员的推荐工作,可分别按照属地管理或行业管理渠道逐级推荐上报。

上报材料包括:

①《安阳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

②先进事迹材料;

③相关成果证明、获奖证书或荣誉证书(复印件);

④单位或行业推荐函、推荐表。

(2)专家联名推荐

一般应由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市优秀专家二人以上联合提出1名人选,并出具业务评价资料,直接向县委组织部推荐人选。

2、初审。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会同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认定资格、审核材料、完善档案、汇总情况、整理资料,筹备评审工作。

3、评审。根据推荐和初审情况,组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拟选拔人员。

4、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派出考察组对拟选拔人员进行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核对基本情况,核对取得成果、论文、论著及取得效果的情况,政治和现实表现情况。

5、确定。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根据评审结果和考察情况,经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后,提交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人选名单。

6、公示。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根据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人选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5-10天,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7、命名。根据结果,确认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名单,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命名表彰。

凡被命名为市级以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再参加县级选拔,直接列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不重复享受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相关待遇。

五、使用和管理

(一)使用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攻关中的领先作用。对影响本地、本部门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要组织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联合攻关,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并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上给予大力支持。

2、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重大项目决策中的智囊、咨询作用。针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决策,应吸收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论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3、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参政议政作用。县、乡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组成人员中,应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政议政提供规范、有效的途径。

4、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促进产业化中的带头作用。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和持股经营等形式,在促进产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在前面,同时改善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

5、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对综合素质好、有领导管理才能的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要大胆起用,担任党政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提高领导班子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管理

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由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负责管理,各乡镇、县直单位、县管、县属企事业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以及专家所在单位协助管理。

1、对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考核制度。

年度考核。每年对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一次考核。年度考核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委托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党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及时报县委组织部,存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文书档案,作为平时了解掌握的依据。

届满考核。任届期满的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县委组织部将派考察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的依据。

2、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凡有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

(1)在工作调动、职务调整时,主管部门应事先征得县委组织部的同意,然后再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有关手续。

(2)获得县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及出国出境讲学或考察前,本人及所在单位应向县委组织部报告。

(3)辞职、退休、逝世或被纪检、司法机关立案审查或查处,所在单位须及时向县委组织部报告。

对调整后不再列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范围的,县委组织部派人或委托有关单位领导同志与其本人谈话,做好思想工作,继续保持联系,并注意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

六、待遇

1、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每人联系1-2名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多种形式保持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体现党和政府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也要经常联系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2、建立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学习和考察制度。培训内容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题讲座及国际国内形势。县委组织部适时组织专家在境内外进行考察,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3、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向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颁发《安阳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证书》,发放技术津贴,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发放。

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科研立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优先解决。

5、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6、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培训、考察、疗养休假,所需经费按规定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支出。

7、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单位名额的限制。

七、调整

县优秀技术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根据平时备案和年度考核情况,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对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实行即时调整、年度调整和届满调整。

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再作为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范围:走上党政领导岗位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调离我县的;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届期内成绩平平,没有取得新成果和做出新贡献的;逝世的。

凡因犯严重错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宜作为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均取消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县人才办负责解释。

关于进一步发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作用的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发挥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安阳县进程中的作用,参照安阳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关管理规定,制定本意见。

一、任务

1、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特点提出工作建议不少于两条。

2、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潜心研究,进行课题攻关,取得科研成果。每年不少于一篇(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创作、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课题攻关,三年内取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著作、奖项)不少于一项。

3、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注重培养本专业、本领域的后备人才,传帮带人员每年不少于两名。

4、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主持或参与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技术推广普及项目,注重为广大群众和生产实践服务。特别是要按照安县组〔2005〕153号文件要求,积极参加县管专家联系点活动,要通过在联系点的帮扶工作,努力把联系点建成工作业务的实践点、技术推广与普及的示范点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点。

二、要求

1、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所撰写的学术论文需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媒体上刊登(或在有关学术会议上交流);提出的工作建议可随时送交县人才办。

2、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于每年12月20日之前将个人总结、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传帮带人员名单上报县人才办。

三、组织领导

1、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单位党组(党委)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搞课题研究,撰写论文。

2、县人才办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结果向全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所在单位党组(党委)通报。

3、对于本意见的第一项中对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的几项任务,县人才办每年将组织各方面专家从中评选高质量学术论文、创作和成果等奖项,给予重奖,并向社会公布。

关于对各类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进行统一管理的意见

为了使各类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就各类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的统一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评选表彰的时间

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组织评审表彰的,原则上按上级要求进行;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的,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办理;县直有关部门联合评审表彰的,一般二至三年评审表彰一次,因特殊原因需要进行评审表彰的,报经县人才办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评选表彰的程序

评选表彰活动要按下列程序进行:

1、制定方案。评选表彰活动,承办单位要研究制定详细评审表彰方案,并报县人才办审定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2、组成专家评委。根据推荐情况,组织专家评委严格按照评审方案进行评审;

3、公布评选范围、标准和条件。评审时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公布评选对象的范围、数量、标准、条件和评审程序,并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

4、公示。评审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一定时间的公示,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5、表彰。公示结束后,确定评选表彰名单,由相关单位进行表彰;

6、报送。表彰结束后应将表彰文件报送县人才办存档备案。

三、评选表彰的费用

评审表彰各类优秀人才原则上不能收费,确需收费的,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可收取工本费,但不得借机乱收费。

四、评选表彰的要求

授予各类优秀人才县级荣誉称号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各类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工作。

安阳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

为了加快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广大技能人才立足本职,岗位成才,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高技能人才是指技能劳动者中具有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人员;县优秀高技能人才是指在我县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上,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培养徒弟和传授技能、总结先进操作技术方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由县委、县政府命名并授予“安阳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

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评选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群众公认、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15人左右,三年为一个管理届期。因特殊原因,可即时调整或年度调整。

二、范围

1、县管、县属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

2、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有关人员;

3、其他有特殊贡献的有关人员。

三、条件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取得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参加评选。

1、有被业内公认的达到或超过省内先进水平的高超技术,或有被社会公认的绝招绝技,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有较大的影响;

2、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较高技艺,并在培养徒弟、传授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3、在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本企业、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开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获得过“安阳市技术能手”或其级别以上称号者;在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类竞赛前三名者。

四、程序

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评选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事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总工会等部门组成组委会共同组织开展。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推荐。县优秀高技能人才人选,一般应由高技能人员所在单位或行业进行推荐。

县管、县属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由所在单位组织、劳动、人事部门(或工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所在单位党组织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后报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组委会办公室。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和其他人员可分别按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荐。

上报材料包括:

(1)《安阳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申报表》;

(2)先进事迹材料;

(3)申报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4)相关成果证明、获奖证书或荣誉证书(复印件);

(5)单位或行业推荐函及推荐表。

2、评审。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组委会办公室认定资格、审核材料、汇总情况、整理完善各种资料后,由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3、考察。评审后,组委会办公室派出考察组对拟评定人选进行考察。

4、确定和公示。组委会根据评审结果和考察情况,提交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县优秀高技能人才人选名单。之后,根据确定的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5-10天,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5、命名。根据公示结果,确认县优秀高技能人才名单,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命名表彰。

五、表彰及奖励

1、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进行命名表彰并颁发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所需经费从县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中列支。

2、县优秀高技能人才每年享受10天的疗养假,三年内享受一次体检,所需经费按规定由优秀高技能人才所在单位支出。

3、用人单位还应结合工作岗位和本单位实际,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管理与调整

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由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事局、县总工会共同管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为主,县优秀高技能人才所在单位协助管理,每年对县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行一次考核,并将年度考核材料及结果及时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存档备案。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再作为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管理范围:退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去世或调离我县的;办理退休手续的;届期内成绩平平,没有做出新贡献的;因犯严重错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宜作为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县人才办负责解释。

安阳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奖励办法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表彰和激励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民。主要包括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

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是指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经营管理等工作,注重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影响力,被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并授予“安阳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的农村实用人才。

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评选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群众公认、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精心组织,认真评选,真正把那些“水平高、能力强、贡献大”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选。

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25人左右。

二、范围

重点选拔长期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流通等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实用人才,并突出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兼顾农村各行各业。

三、条件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奉献精神,技能出众,业绩突出,社会公认度高,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以参加评选。

1、在推进“农业立市”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成绩显著,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有真才实学,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在产业创新、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3、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贡献突出,直接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较大规模,品种优、效益好,居全县领先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突出,成为农业产业带头人或创业能手。

5、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形成一村一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村级管理人员。

6、掌握一技之长,技艺精湛、知名度高,属全县同行业技术权威或业内领先水平的农村能工巧匠。

7、获得国家专利或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在全省、全市、全县影响较大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程序

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评选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县农业局、县人事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等部门组成组委会共同组织开展。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

1、推荐。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人选由各乡镇组织初步审核后报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工作组委会办公室。

上报材料包括:

(1)《安阳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申报表》;

(2)先进事迹材料;

(3)有关成果证明、获奖证书或荣誉证书(复印件);

(4)所在乡镇、单位、学术团体及专家推荐函及推荐表。

2、评审。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工作组委会办公室认定资格、审核材料、汇总情况、整理完善各种资料后,由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3、确定和公示。组委会根据评审结果,提交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人选名单。之后,根据确定的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5-10天,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4、命名。根据公示结果,确认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名单,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命名表彰。

五、表彰及奖励

1、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进行命名表彰并颁发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所需经费从县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中列支。

2、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科技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具备条件的优先推荐为农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

上一篇:物业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营运资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