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住宅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1:52:43

新农村住宅设计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1

关键词:农村住宅;特点;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农村住宅特点

新农村住宅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聚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 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 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 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实际需求。

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 必须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 可以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 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等, 同时,庭院还担当着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是家庭生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1、经济性

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2、适用性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美观性

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三、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点

1、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对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科学规划既能使农民住宅美观便捷和生活环境美化,又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减轻农民对附属设施的投资彻底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建房不建村、建村不建路的恶劣环境。同时,对环境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种植绿化林,改善环境。还要树立以节约为先的理念,科学设计新型农宅,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安全。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的安全把关,防止农民在地震断裂带及滑坡、泥石流易发地段建房。以抗震规范与节能标准为基准,合理解决好农宅抗震设防、隔热保温等比较现实的问题,落实节能节地节材的要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防止重复浪费。

2、住宅功能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在新农村住宅的单体设计中, 要根据农村住宅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 合理进行功能设计。农村住宅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 采取多种单元类型, 系列化拼接, 将住宅设计成大面宽、小进深的体型。由于冬天太阳有效辐射以南墙面最大, 所以合理延长建筑物的南立面; 而夏天太阳有效辐射东西向墙面远远大于南墙, 为使建筑物尽量少吸收太阳能, 要缩短东西向进深, 也有利于自然通风的组织和采光。

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区。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堂屋、卧室、厕所、厨房等。堂屋不仅是客厅, 也是起居、生活的地方, 甚至是办红白喜事摆流水席的一个待客场所。堂屋多为一进深,考虑夏季引入穿堂风, 南面开大门大窗, 而北面开窗较小。卧室设计尽量向阳。

厨房和卫生间能够自然排风。农宅中厨房面积一般比较大, 由于燃料的多样性, 导致其灶具通常是柴灶、煤炉和液化气灶并存。卫生间做得较好的是在屋顶设一个水箱, 用水泵注水, 洁具用节水型, 基本可以做到水冲式厕所, 贮粪坑移至室外靠院墙处通过管道连接。

考虑生产功能还应有菜园、晒粮、农业加工、圈舍、粮仓、杂物间和车棚等附属用房。

建筑布局在满足实用功能、降低造价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考虑抗震因素,上下墙体生根, 保证平面和空间都紧凑。

2. 3节能、家庭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一体的生态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农村住宅占我国建筑总量60%, 而且多数属于能耗较高的建筑。适逢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新建建筑增加抗震、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它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围护结构必须平衡通风和日光的播求,并提供适合于建筑地点的气候条件的热湿保护,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主要因素。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的特点,同时用于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或其他非粘土资源,在建筑使用中的功效也基本接近粘土实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的保温热性能基本上都能满足目前节能标准要求。而坡屋顶的采用,使屋顶部分的保温隔热性能优于平屋顶。

2) 利用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可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及冬季采暖, 且所有的用水房间与太阳能集热板在竖向上对应, 减少热能损耗。在院落集水坑收集地面以及屋顶落下的雨水, 通过过滤净化, 用于冲洗车辆、卫生间的冲厕、草木灌溉等, 节约水资源等等。

3) 修建沼气池。在以务农为主家庭中, 大多设有猪栏禽舍, 与粪池靠近, 其下做沼气池, 应努力实现“一池带三改”, 即以沼气池带动农村住宅的改厕、改圈和改厨。在有条件的地方, 应该统一把禽畜的饲养集中在新农村住宅的下风区, 并与住宅区有防护隔离的地段。沼气池容积可根据每户人数决定,其位置靠近厕所或牲畜圈,使粪便自动流入池内,方便管理,有利于保持池温,提高产气率,改善环境卫生。沼气池废渣又是花木的优质肥料。

四、结语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住宅;生态化;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TU241.4;TU2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64-04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通过新房舍、新环境的系统建设,实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农村新住宅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需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建设地域性鲜明的居住房,广泛采用生态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通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对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现代生态建筑概念

建筑生态学强调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对环境因素的考虑有助于建筑的理性设计,诸如对建筑朝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日照利用和保温隔热等问题的解决,使建筑形式变得有理有据,同时需要诸如美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使建筑表现形式符合地理环境空间[1]。建筑建设中利用高效率的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比常规做法少得多的物质材料来满足同样的功能要求[2]。因此,鄂南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要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住宅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基地旁的植物、水域等景观要素,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要减少各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实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2 鄂南新农村住宅的建设理念

通过对遵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的长期宣传,运用生态技术建设居住建筑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农村居民认同和接受。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2001年我国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生态住宅的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合该省实际于2008年后出台了《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1 注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农村生态住宅设计是在特定的人工环境中,运用建筑美学、生态学等学科成果为居住者营造舒适、环保、健康、美观的生态空间,这个“生态”空间强调自然和谐系统的高度统一。在生态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住宅设计的合理性,倡导运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打造新农村绿色生态化的住宅区。规划设计要合理运用建筑用地,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使土地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对于村庄的选址要利用其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要考虑对鄂南地区特有水资源的利用;对于建筑的布局与朝向,要在充分利用鄂南地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于户型结构的设计,立足于对村庄的经济状况和总体人口结构的把握,平面设计紧凑,做到节地的要求[3]。要合理确定建筑的密集度和容积率,少占耕地,增加绿化面积,合理确定建筑的位置、体形、朝向、高度和楼距等,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采光,有利于建筑群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4]。鄂南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强调室内使用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照明的能耗降低。通过天井、开窗等建筑手段,利用自然风进行室内通风,以降低夏季对空调的依赖,同时安装窗口遮阳板、屋面隔热层来调节夏季室内温度。

2.2 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

鄂南农村住宅建造过程中推广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及其使用年限;施工中鼓励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提倡使用当地的自然建材与建筑产品,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如选用高性能的混凝土、硅钙类墙体的材料,或采用生土墙和木结构的建造方式,逐步淘汰黏土烧制的空心砖和实心砖;及时对建筑废弃物重复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物的室外地面要用透水砖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的生态平衡[3]。屋面使用保温隔热性材料,同时在屋顶种植绿色植物,使屋面成为屋顶花园。

2.3 生态建筑应延续地域文脉

新农村住宅建设不仅是创造满足功能需要的宜居环境,同时要保留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整体把握现代生态住宅与传统民居的关系,使现代生态建筑延续传统民居的魅力与内涵,营造现代生态建筑与周围传统建筑相协调、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氛围。

鄂南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应挖掘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是建筑设计创作的源泉,从地域特征中寻求设计的语言,使得建筑在具有独特形式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特色[5]。鄂南地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因其地域气候、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格,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鄂南地区的新建农村住宅必须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传承当地地域风格特色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对优秀传统建筑的认识程度,保留乡土建筑的样式和传统建筑技术,融入现代住宅设计中,使鄂南建筑文化具有自然生态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双重特征。

2.4 利用环保的再生资源

生态住宅通过各种建筑技术,实现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的目的。围绕农村住宅整个生命周期为考虑对象,以耐久性、资源循环、降低能耗和有效利用能源为目的,住宅的设计、建造、使用(居住、装修)、拆除、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各个阶段都要运用上述技术,使其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6]。将太阳能、沼气、雨水、植物等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使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减少建筑常规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鄂南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案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广大农村居民对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咸宁市政府组织规划、建筑、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和科学评估的方法,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及农耕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进行住宅建设。下面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3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探讨鄂南新农村住宅生态化建设。

3.1 案例概况

双溪桥镇三桥村张寿湾、郑良村大塘丁湾、高铺村张家巷湾的人口共约500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土地类型构成多样,平地、低山丘陵兼有,塘堰河流并存,丘陵区地势相对高差50~100 m,丘体零乱、圆浑,垄岗、残丘相间。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6.8 ℃,夏季最高气温41.4 ℃,冬季最低气温-15.4 ℃,年平均降水量1 577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750 h,植物绿化覆盖率较高。

3.2 村落规划设计阶段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规划设计构思以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切入点,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规划以建筑和原生态的山林、水系为载体,构建“山水田园”的人居环境,建立多形态、多层次绿化的生态空间。规划采取成片系统地布置建筑与绿地,新建住宅尽量利用原有老宅地基修建,在滨水区和原生态林地等生态敏感区尽量不做或少做建筑,保持高地、山谷和水岸线的景观特征及其连续性,使民居住宅旁绿地率达到36%以上,体现绿色村落的环境品质。交通道路的流线设计强调安全快速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块地形的特点,做到人车分离、动静分离,保证居民出行通达安全,对外形成快捷交通体系和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网络,对内结合农户的生活需要设置快速通勤道路、劳动道路和休闲健身廊道相联系区域,沿主干道和次道路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新建住宅建筑群体组合设计中,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7]。三桥村张寿湾和郑良村大塘丁湾的住宅建筑群,考虑满足群体组合的日照、朝向、采光、通风等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做到住宅集中连片组团式布局,布局的建筑以造价低、节省用地为原则,采用行列式布局为主要布局形式。在整个区域建筑空间布局上,以2~3层的联排式为主的住宅建筑形式组成完整的居住建筑群,以打谷晒场、文化广场、水域为中心,对内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宁静雅致,对外展示了新农村民居区的朴素品质,呈现出布局多样的变化。规划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着重考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环保理念,建筑外观造型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继承与时代创新。

在新旧建筑结合的村落规划设计中,旧宅部分保留、部分翻建是鄂南农宅建设的另一种方式。高铺村张家巷湾集中建设前存在的住宅,由于农户建房资金不足、宅地从属关系的问题,使得住宅布局杂乱。建设规划中宜坚持有次序分阶段地进行,以不同的住宅形式适应农户不同的资金状况,方便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在住宅造型设计中没有追求多种风格并置的效果,以独立式的住宅为主要布局形式,把已经建成的现代风格住宅墙面色彩统一为灰白色,并通过鄂南传统民居样式,尽量保留村落的原生态风貌与生活形态,延续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3.3 单体建筑设计阶段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单体设计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生态化的要求,贯彻“节地、节材、节能”的建设方针,整体考虑空间环境因素,注重平面布局、功能分布、建筑造型等空间的组合内容深化设计,突出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满足农户活动的各种生活需求。

双溪桥镇的村湾建筑设计中住宅户型布局紧凑、功能合理。起居室、卧室等生活空间置于南面,利于夏季通风、冬季采暖及防风;厨房考虑卫生及除湿条件,西面可提供最强日晒,为理想位置;走廊、楼梯间、浴室、厕所、车库等服务性空间因为对室温、照明的要求不高,尽量安排在热电荷最不利的面,或采光最不利位置,作为室内生活空间的缓冲空间;储藏室、廊道等服务性空间因对自然采光要求不高,可置于室内[8]。二、三楼设置阳台、阁楼作为晾晒、贮藏、隔热的用途。结合庭院空间把住宅一层局部架空,形成半虚半实的围合状态,既具有收纳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的功能,又可以起到通风、防潮、隔水的效果;在庭院中巧妙布置水池和种植瓜果植物,可起到调节住宅庭院小气候的作用。

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广泛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以构造设计学的视角,借鉴鄂南斜坡屋面的传统建筑形式,起到利于防水排水、冬暖夏凉的效果,建筑两山墙屋面的墙垣设置马头墙,起到防火作用,外墙墙面以白色涂料粉刷,墙头墙檐覆以青瓦,造型特色明朗而雅素,使整个建筑立面含蓄而不失优雅,规整中又充满时尚灵韵。通过安装含有古典元素的门窗、遮阳板等建筑构件,达到建筑护结构的隔热及立面装饰的作用。建筑的用材充分利用鄂南地区常见的青灰瓦、青石、圆木、竹子、鹅卵石、毛石、粉煤灰砖等自然环保材料,体现出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气息。鄂南特色的农村住宅见图1。

3.4 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住宅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营造出良好的住宅空间环境,实现消耗资源可持续性的利用。

3.4.1 太阳能 结合鄂南当地气候、建筑造型的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农村住宅可依据朝向充分利用阳光,采用单户式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考虑到阴雨天和冬季下雪的时间里太阳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增加辅助电加热保障相结合的双系统,保证太阳能的采暖与热水供应系统功能,满足村民洗浴的日常生活需要。考虑到建筑室外造型的美观,把太阳能的集热器与储水箱分开布置,集热器安放在屋顶上,与建筑顶部的造型融为一体,储水箱可放入室内,以免管道零乱影响美观。太阳能照明灯可以解决庭院走道的夜间照明问题,太阳能照明灯具有无运行费用、使用寿命长、免维护等特点,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3.4.2 沼气 鄂南地区农村家用沼气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采用“牲畜养殖、沼气发酵、果林栽培”的能源模式,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先进的生物质气化炉满足农户的炊事用热。沼气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鄂南地区农村大量存在的秸秆、粪便、树叶等有机物质可以为沼气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农民的使用成本低。

3.4.3 雨水 节约水资源是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鄂南地区农村住宅节水措施应充分利用雨水,通过储水池将雨水收集后净化处理,供卫生间冲水和绿化使用,并推广安装节水型卫生器具和绿化管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房前屋后的低洼地储存雨水,起到涵养地下水、节约用水的作用。

3.4.4 植物绿化 种植植物是创造较舒适的小气候最有力、最经济的手段[9]。鄂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在住宅东南面种植枫香、三角枫等落叶高大乔木,夏季植物的浓荫能遮挡阳光,冬季落叶后又能透射阳光;住宅西北面可以种植桂花、深山含笑等常绿高大乔木,用来抵挡冬季的寒风。住宅外墙种植爬藤植物和建设屋顶花园,通过利用植物表向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墙面遮阳和屋面隔热的问题。

4 小结

随着人们对农村住宅建设这一领域关注程度的提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作出科学合理、生态环保的总体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造型、建材运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应在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力求在农村住宅建设中抛弃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的建筑方式。运用生态性住宅建设的模式降低建筑耗能,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田 娜,李亚光,田 颖.浅谈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99-102.

[3] 沈锦林. 试论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诀[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0):21-23.

[4] 朱宗亮. 绿色建筑的“四节”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08(增刊):194-198.

[5] 郑卫民,徐 军,李志学. 丘陵地区生态建筑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09(5):92-93.

[6] 王 惠, 袁中金. 江南农村地区可持续性住宅支撑技术体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5):57-61.

[7]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 赵秀敏.基于江南丘陵地貌与特殊气候的新农村建筑景观设计[J].装饰,2010(11):133-134.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3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设计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层的新农村住宅建筑,为二级民用建筑,按三级负荷供电,三类防雷建筑物、二级防火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要求完成对某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低压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等设计。

本次设计具体项目为某新农村住宅配电系统项目。本设计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电压为380/220伏,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设重复接地,采用综合接地方式,接地利用建筑物基础作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电源进线采用YJV22 0.6/1KV铠装电缆直埋引入,埋地深度0.8米。本次电气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照明、插座,防雷与接地系统。

2 低压配电系统线路的选择

2.1 低压线路接线方式

低压配电线路采用放射式、树干式、环式及链式四种接线法。

2.2 负荷等级及电源

①本工程均为三级负荷。

②根据负荷分级要求及供电要求,由配电变引入三路380V低压电源。其中一路电源供给住户总电箱,另两路电源供给电梯。公共配电总箱,该两路电源应满足二级符合要求。进线电缆采用YJV22型铠装电力电缆,进入建筑物处穿钢管保护,保护管伸出建筑物基础至室外手孔井,电缆在建筑物内主要沿电气井道桥架内敷设。

③各单元由电表间总箱采用BV线,放射式向住户供电;电梯、消防设备,公灯采用两路专用回路末端自动互投方式供电。

④每单元住宅的电源进线引入处做重复接地,并进行等电位联结。

3 设备选型要求

3.1 配电箱及电表

每套住宅进户处必须设嵌墙式住户配电箱,住户配电箱设置电源总开关,该开关能同时切断相线和中性线,且有断开标志。每套住宅应设电度表,电度表箱应分层集中嵌墙暗装设在公共部位。住户配电箱内的电源总开关应采用两极关,总开关容量选择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避免出现与分开关同时跳闸的现象。电度表一般选用5(20)A。

3.2漏电开关

为了保证家庭用电安全,对人手很容易触及的家用电器的电源应具有漏电保护功能。漏电断路器(俗称漏电开关)有电磁式和电子式两种,电磁式的相对可靠性要高(寿命也长),区分的方法:手感比较重的为电磁式,较轻者为电子式。漏电断路器是小型塑壳模数化断路器,它不仅具有电击保护功能,还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作用。额定电流有6、10、16、20、25、32A六种。住户配电箱内一般根据漏电断路器控制的回路数和负载电流选用16―32A。漏电断路器的一定要选用正规品牌的,千万不可选用不合格的产品.。

3.3 各种电线的保护管

电源、电话、电视线路应采用阻燃型塑料管暗敷,电话和电视等弱电线路也可采用钢管保护,电源线采用阻燃型塑料管保护。

3.4 配线

电气线路应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敷设方式配线。导线应采用铜导线,家庭装横中线路已转为穿管暗敷,既符合安全又达到防火要求,由电度表箱引至住户配电箱的铜导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住户配电箱的配电分支回路的铜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5 配电箱

家庭或类似场所使用的配电箱,属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组合电器,因此主开关应采用具有明显隔离断口或者明显隔离指示的隔离电器。当发生电气故障时,只要分断隔离电器,用户端就与电源切断,此时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可安全地修理电器设备。

3.6分路开关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分路控制十分重要,如把插座和照明分为两个分路,分别设置开关加以控制,此开关应具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分路开关可采用双极或单极塑壳断路器;额定电流有6、l0、16、20、25、32A六种,家庭用作分路开关时,宜用10A断路器。

3.7 照明开关

照明开关其种类很多,选择时应从实用、质量、美观、价格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跷板开关:其体积比扳动开关小,操作亦比扳动开关轻巧,家庭装横中用得很普遍。选购时首先要考虑质量,其次再考虑价格。质量的好坏可从开关活动是否轻巧、接触是否可靠、面板是否光洁等来衡量。跷板开关的接线端子,有螺丝外露和不外露两种,当然选购螺丝不外露的开关更安全。此开关有单联单控、双联单控、三联单控、双联单控、双联双控等,可根据需要进行选用。

防水开关:在浴室中,由于环境潮湿,为了用电安全,可用防雨开关取代拉线开关;但如果开关设在外面就可选用一般的跷板开关;家庭装潢中还有触摸开关、声控开关等,用开关时,每户应选用同一系列的产品。

3.8 插座

家庭装横中选用的插座,其品牌很重要。插座一般有二三也插座(10A)多用在除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的其它用电设备上;三孔插座(16A),空调、热水器等必须选用三孔16A插座。

4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预防雷电的方法有“抗”和“泄”两种,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泄”。防雷系统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泄电回路,即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把雷电流泄人大地,避免直接雷击造成机械破坏、电磁力破坏或热效应破坏。对于不同防雷等级的建筑物,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对防雷系统的三部分要求是不同的。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建筑位于云阳县,其建筑物长52.80m,宽13.00m,高6.80m,当地平均雷暴日为36.6d/a。根据计算本工程属于三类防雷建筑。

等电位联结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防雷以及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简单有效的措施,规范GB5O054-95明确提出重视人身安全的思想。由于家庭住宅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电气设计首先要从供电系统上考虑用户的使用安全。TN―C-S系统最能满足这一要求。对于防止直接触电,可采用安全型插座及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的方法,安全型插座作为防止直接触电的主保护,住户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装置作为后备保护。

住宅中涉及人身安全的另一个重点是浴室,人体在浸湿状态下允许通过的电流为50mA,安全接触电压为25V, 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住宅浴室(有的浴室放在卫生间内)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在卫生间墙内或地板内暗敷25×4的镀锌扁钢与卫生间内的水管、暖气片、洗脸盆、坐便器、金属地漏、浴盆、扶手、浴巾架、浴帘杆、毛巾架及地面、墙内钢筋网做等电位联结连通。建筑物电气装置在电源进线处,还应实施总等电位联结,并采用联合接地,宜利用建筑物基础做接地装置。为有效保证人身安全住宅内应设两级漏电保护。第一级设在用户配电箱处,在插座回路上装设,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应选用瞬时动作、动作电流30mA的漏电开关 第二级设在住宅楼总配电箱处,在总开关上装设,目的是防止接地故障引发的火灾,应选用延时动作、动作电流为300mA~500mA的漏电开关,以便与下一级保护在动作时限和动作电流上取得配台。

5 结束语

“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它是一种理念。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到人的活动和设备的安装,乃至建筑建成之后的管理和服务种种问题。我们只有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的电气设计不至于落伍,才能使我们的技术得到充分的体现发展,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更为完美的新农村住宅。

参考文献:

[1]俞丽华.《电气照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戴瑜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

[3]孙晓红.住宅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21).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黄兴柏加两镇“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阐明了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农村住宅中的“改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总结了农村住宅改造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按照定位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操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通过这三个阶段,农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显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又是当前湖南实现“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黄兴、柏加两镇农村现状

当地的村落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形成了一个生态有机的空间布局,以地方条件和居住者需要为基础,使黄兴柏加的住宅具有了亲切宜人的尺度,当地材料也带来了一定特色的立面风格,但在农宅选址时“逐水而居、沿路而住”的观念依然沿袭至今。对河堤安全警戒线、道路退让等考虑不周,常有被河水淹没及车辆撞击的危险。大量的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过大,规划布局凌乱使得农村建筑现状混乱。

层数上则以一层、二层房屋为主,形式有坡屋顶、平屋顶。其中一层房屋多为坡顶,二、三层房屋中,近年新建的也多为坡屋顶。结构多为木结构、砖混结构,也有底层框架结构,材料主要是粘土砖、小青瓦、红瓦等。现有农村住宅单体功能较落后,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格局,造成功能上的混乱及外观上的突兀,各房间的流线无法得到保障,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村镇部分住宅间距不足,日照、通风、采光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也相对缺乏。

总之,黄柏两镇的大部分农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设计人员统一的规划指导,施工前对材料没准确的估计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套用一个固定模式建筑布局,欠缺对建筑立面的考虑,不符合建筑形式审美要求,不仅增加了农民自身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住宅改造

2.1平面设计

2.1.1在平面功能布局上,黄柏两镇的农民根据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已经处理得较为成熟,只是在少数的房间联系上不够到位,改造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上略为浪费,本案在设计中注重节约用地,本方案建筑基地用地仅为139m2左右。节约用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将辅助用房和居住用房联合为一体,共同建设,减少了分离设置时居住用房与辅助用房之间的交通用地;B、平面呈较规整的小进深、长面宽设计,不仅有利于住宅单体的节能,有效地降低造价,同时为组团布置节约用地创造了良好条件;C、平坡结合的屋面及南北方向的退台不仅丰富了立面,又缩短了日照间距。

2.1.2充分考虑现代农村家庭生活行为的需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减少室内的交通面积,较好地体现了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私密性和安全性。本设计力求人流走向流畅,动静、内外、洁污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住户使用方便。现提出三种基本功能空间分区:

A公共活动区:由庭院进入室内,宽敞明亮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首选场所,用餐区把客厅和厨房分开,则就餐时仍可以与客厅互动交流。B私密区:二层设有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储藏室。亲朋好友可在二层起居室进行交谈、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住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主、次卧室。南向卧室设有凹阳台,既可在阳光明媚时沐浴阳光,又可在晴朗的夜晚欣赏星光夜色。而在上楼梯的左侧则布置了一个客房,为亲友探访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同时,还考虑到家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在首层安排一间老人卧室。C储藏区:一层的车库可存放农具、储藏粮食,二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可存放生活用品。

2.2立面设计

在黄柏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质朴亲切的建筑形象、健康温馨的家居环境、轻松优雅的生活氛围,所以立面设计是本案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地的建筑现状情况,我们构思了四种不同程度的改造方式。

2.2.1“移花接木”法

本方式将植物和庭院小品引入建筑中,如植被屋顶、棚架、植物暖房、绿篱围墙、草被、花卉、盆景、乔木、硬地、石桌凳、小水面相关配置等(图1,2),形成了具有一定生态性、休闲性的旅游特色,改造重点部位在入口,改造对象是所有的农宅。

2.2.2“改头换面”法

针对一些重点地段,如农家乐、集镇、进行全方位改造,如平改坡、双重外墙、搭建玻璃暖房等(图3,4),特点是荷载小,施工方便,色泽鲜艳多样,耐久性好,但经济性较差,改造周期长。

2.2.3“犹抱琵琶”法

只对立面的主要部位如大门、窗套、护窗、山墙等进行重点处理(图5,6),改造后的仿传统民居花格窗,垂花窗,使整个住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可以大量使用,但形式需因地制宜,有所变化。

2.2.4“略施粉黛”法

本方式专门针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民宅,将原有小青瓦屋面增添新瓦,使其屋面加厚变匀,外刷灰白色外墙涂料,是一种原生态的民居形式(图7,8),特点是施工方便,价格便宜。

以上四种方式在立面处理上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石材、木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达到了突出农村生活气息,尊重历史文脉,继承传统民居的特点。

2.3院落布局

本设计采用了庭院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模糊空间布局。前庭院休闲活动空间,中间房屋居住空间及后院工作空间。前庭院空间主要提供给居民一个半室外活动空间,较其他室外空间具有私密性。可供休闲、晾晒之用,是个利用率较高的活动场所。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前庭院内设置苗圃,可供农民在院内种植蔬菜、瓜果或其他花草植物。

3几点启示

3.1设计人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让他们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房子提出改造意见,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既符合了改造的目的,又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

3.2集约化的规划布局,在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进行农村规划,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益和效率。

3.3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A在向阳的屋面布置太阳能集热板以解决采暖、热水等问题,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B多户统一布置沼气池,人畜排泄物统一排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形成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保护薪材林木,同时也改善了卫生条件。

3.4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采用石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庭院铺青砖或石材;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突出乡野特点。

3.5防水、防潮在屋面、外墙板缝和厨卫间均作防水,屋面防水为三级防水设防,选用高聚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刚柔结合防水。由于湖南地区一年中潮湿周期较长,所以一层地面使用架空地板,防止地面返潮,同时考虑地面防潮层和墙体防潮层结合处的防潮处理,以达到最好的防潮效果。

总之,新农村住宅改造应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基准点,着意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努力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的怡然栖息之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居寝分离、食寝分离,延伸邻里交流空间;注重增强人与建筑的沟通,使人们在感受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住宅改造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它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人民强烈企盼有一个舒适优美的居住坏境,它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综合了农村经济、生活、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建立全新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时代所需,迫在眉睫。愿以本文抛砖引玉,与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人士共同探讨,开创农村住宅改造及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刘仕清,唐伯固.新湖南50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王姣姣.北京市大兴区“新农村新民居”设计介绍.住宅科技.2006.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5

关键词 农村住宅;设计;特点;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50-03

1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比例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1.0%左右,预计2030年将超过70%。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底的8.10 m2提高到了2010年底的31.6 m2。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规模和布局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渐提高。未来5~10年,村镇住房建设数量和需求仍将不断增加,新建住宅的竣工面积约为6亿~7亿m2/年,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村镇住宅建设每年仍将保持6 000亿~9 000亿元的投资额,村镇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建设整体较为落后,发展不平衡,相关技术与政策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住宅功能欠缺,基础设施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极低,住宅和住宅区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受落后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影响,居住水平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住宅也无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要求。2010年底,全国56.35万个行政村中,仅52.3%实现了集中供水,6%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37.6%的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20.8%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的缺口。

1.2 规划重视不足与科技含量低

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材与部件生产、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一是缺少统一规划。据统计,我国行政村中编制建设规划的仅占47.88%,自然村中编制建设规划的仅占19.24%,实行整治的村庄占总数的4.62%;二是不重视前期的设计,在开建之前基本没有进行实际地质勘测。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基本只是依据经验和需求对住房进行设计,没有设计图纸,抗震设施基本没有。不经过勘测和设计修建的房屋给以后住房的建设和使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三是严重浪费资源能源。在农村住房的建设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缺乏节约用地的意识,浪费耕地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房屋建设缺少节能设计,基本不采用节能材料。四是施工人员和单位缺乏资质,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农村住房多由工程队城建,建房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1-3]。

1.3 政策引导有待加强

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法规建设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已出台的标准、条例、要点和办法有的深度不够,有的内容不全,有的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而不再适用,需要修编;二是农村建设法规缺口大,导致规划指导建设实践上的时空错位,负面影响很大,急需增补。此外,还要在农村住宅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我国农村住宅特点

农村住宅量大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具有其自身特点,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生活,才能设计出适用的农村住宅。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农村住宅简单,用不着设计就可施工;有人认为农村住宅设计可以套用城市住宅设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这2种做法都影响了农村住宅的设计和建设,导致生产不利和生活不便。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住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兼容性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除了满足居住功能外,还要满足农户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一般农户的家庭副业,大体上有饲养猪、羊、家禽、家兔、养蚕、编席、编筐、织布、刺绣等。其中,北方地区的一些家庭手工业夏季可在庭院中进行,冬季则移到居室;南方地区由于天热多雨,人们往往在住宅的堂屋中从事草编、竹编、养蚕和织布等活动,因此,南方的农村居民往往要求有宽敞明亮的堂屋,卧室则可相对小一些。农村的厨房,除了用来做饭外,还要为家畜加工饲料。此外,农村住房设计中还需要设计杂用房,用来储存工具、杂物和堆放柴草等。近年来,农村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日益增多,个体经营收入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建筑师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应想方设法为农村居民创造从事生产经营的平台。

2.2 明显的地方性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风俗习惯都不相同。因此,在住宅的平面布置、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各地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传统做法,不同的建筑风格。仅从使用角度来看,南方的堂屋,除上述生产功能外,还是一家生活的中心,家务活动,接待亲友,都在堂屋进行,有时还兼作卧室,设计面积较小,使用不便。在北方,活动中心有的设在堂屋,而多数是和厨房结合在一起的,冬季要求做饭和采暖兼顾。又如,北方气候寒冷,为了便于取暖保温,住宅建筑面积可以小一点,南方气候炎热,要求房屋通风敞亮,面积相对要大一些。不仅如此,农民家庭院落的组织,也反映地区的特点。北方住宅面积较小,需要组织院落,来安排家庭生活的一些活动,比如:夏季休憩、吃饭、种些蔬菜;冬季存放柴草,贮存过冬蔬菜等,而且饲养家禽、家畜也需要有个院落。因此,院落是不可缺少的。总之,南方的房屋面积要比北方大一些,而院落面积,则比北方小一些。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好农村的住宅设计。

2.3 住宅的多样性

农村住宅的所有权大部分属于农民个人。由于经济条件、每户人口组成均不同,对住宅设计也有多种多样的要求。即使在一个村庄,对于住宅的标准,包括面积标准、质量标准和设备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4-6]。

3 农村住宅需求

3.1 需要完善住宅功能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迫切需要针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技术,完善住宅功能和提升质量,同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工业化、标准化,推动农村住房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3.2 提高建造水平

为改变农村住宅建造效率低下的状况,亟待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工业化和装配化农村住宅技术,改变农宅的建造方式,提升住宅建造的效率。

3.3 加强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是规划,农宅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完善各级规划并加强落实,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整合资源,完善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住宅建设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良好的农村住宅设计必须符合2个“有利于”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当地农户生产生活。

4.1 坚持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原则

适用是指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包括满足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全部功能要求;经济是指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节约投资;安全是指住宅要合理选址,其建筑结构要具有较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美观是指在适用、经济的条件下,尽量使建筑形象得体大方,借景自然,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4.2 坚持农民参与原则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包括住宅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不要忽视农民参与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住宅设计满足农民意愿,得到农民的肯定,使农村住宅工程建设得民心、顺民意,真正使农民受益。

4.3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环境多样、资源环境各不相同,在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质量过硬、风格多样、符合农民需求的住宅。

5 农村住宅建设建议

(1)逐步完善居民点体系布局。要结合产业布局,编制好县域居民点布局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经营,使居民点从分散逐步走向合理的集中,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点的宜居性。

(2)采取节约用地措施。农村住宅建设对耕地需求逐渐增大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要通过采取节约用地的措施,保证耕地资源。在农村用地规划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决杜绝超前规划;二是在建设用地审批中,要采取节约土地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严禁超标占地;三是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潜力,按照规划使用耕地。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建筑之间的距离,增加建筑密度。

(3)重视住宅建设用地选址。住宅建设用地选址应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安全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避开洪水淹没、风口、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同时,住宅建设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向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4)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住宅区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建筑形式应注意体现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和地方风貌。住宅区内原有的山丘、水体、人文景观以及有保留价值的绿地及树木,应尽可能将其保留利用,并有机地纳入绿地及环境规划。

(5)把握有别于城市的住宅特点,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理念。除满足节能节地要求外,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农村气息,避免“千村一面”。

(6)农村住宅建筑风貌,要根据当地乡镇、村庄原有风格特色、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要素,确定新建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传承地方文化、历史文脉;并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使农村建筑风貌整体协调统一,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村气息。

(7)农村住宅设计要把增强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和谐,做到人畜分离,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要重视农民户内外交往空间布局;宜在住宅单元团组,形成“饲养区”(团组单元饲养区)与“居住地”及公共空间(如儿童游戏或农村老年居民健身场所)增强人际交往,实现人畜分离,改善卫生条件。

(8)农村住宅设计要保证必要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应依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和日照时间,选择有利的建筑朝向,以保证必要的日照和自然通风。采用合理的建筑型式及窗墙类型,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和节能产品,将建筑节能与改善室内环境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间距、选择建筑形态和总体空间的组合形式,以实现必要的日照、通风同时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执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按窗地比确定门、窗洞面积,合理布置墙面或屋顶采光口,以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

(9)依据农户活动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省地型农村住宅。依照地区特点,农民活动所需空间,可进行垂直分户(2~3层)和水平分户(4~5层)住宅设计。北方农村多为平房,逐步发展垂直分户(2~3层)住宅。提倡建设多层并联式住宅,各地均应适当控制独院独户式住宅和单层建筑。科学合理加大住宅进深,减小面宽,节省用地。

(10)科学布置庭院与辅助用房。庭院布置应符合当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生活习惯,布置要紧凑,分区要合理,充分利用空间。依据生产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辅助用房,如农机具房、农作物储藏间等,应与主房适当分离,可结合庭院灵活布置,在满足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要有利于生产。

(11)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节能设计。如加强屋面、墙体保温等节能措施;推进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积极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6 参考文献

[1] 冯华.关于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情况和意见[M]//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科学技术丛书,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

[2] 杜百操,薛玉峰.中国农村住宅的特点及其设计[J].城市住宅,2008(1):62-65.

[3] 邓磊磊,钱江林,赵洪文.地域性农村住宅设计初探——以重庆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C]//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225-2230.

[4] 裘鞠,姜永浩,杨丹丹.东北新型农村住宅设计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5):61-64.

[5] 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EB/OL].(2005-05-08)[2012-08-28]..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6

关键词: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65-03

截至2008年,湖南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占湖南总人口数的57.85%,农村规模庞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为全国也成为湖南的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居住空间建设因其量大面广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湖南省农户住宅投资145.01亿元,同比增长8.6%。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是城市化最前沿区域,区位位置特殊,经济发展迅速,居住建筑建设量突飞猛进,研究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寻找其发展方向非常重要,迫在眉睫。

1 边缘区范围界定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方式。广义的城市边缘区所指向的范畴包括城市郊区、市辖县、城市实力的辐射影响区:狭义的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建成区的,既包括已划入市区而尚在建设中的,也包括未划入市区但受城市向外扩散与乡村城市化两种力量综合影响的城市周边环状地带。

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内部边缘区的内界为城市建成区,其外界以交通干道为界:外环线―机场高速―京珠高速公路―西外环――南三环―北三环a外部边缘区以行政区划来进行划定,包括:星沙镇、榔梨镇、黄花镇、高塘岭镇、暮云镇、干杉镇、黄金乡、星城镇、含浦镇、雷锋镇、丁字镇、跳马乡、北山镇、坪塘镇、安沙镇、桥驿镇、莲花镇、黄兴镇。外部边缘区的内界为内部边缘区的外界。它们距离长沙市中心内缘平均距离约7km,外缘平均距离约25km。(如图1所示)

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区位特点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相较于江浙、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所呈现的城市郊区化,即以城市扩展为主力实现城乡结合区域市化,湖南城市边缘区更多的是城市扩展及乡村城市化两种推动力并行。

湖南地区各城市虽然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如长沙和岳阳等是历史文化名城,而怀化、株洲等城市是在交通枢纽或工业基地而发展,但这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为:

2.1 动态非均衡性

城市边缘区的生长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原有的边缘区在逐渐向城市建成区演化,进而在其继续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不同城市的发展形态各异,城市边缘区的经济结构形态、社会结构形态、空间结构形态、居住空间形态呈现出不稳定的属性。即使是同一城市,城市边缘区各向的发展也表现出一种不可完全预测的非均衡发展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就需要用动态制度调控和管理。

以长沙为例,城市边缘区依托长沙现有交通网络为动力传输脉络进行扩展和延伸,其东面、南面、北面发展较强,西面较弱。南面与湘潭市相邻,边缘区外缘的扩展受到行政区边界的限制。长沙市的边缘区在每个方向上的发展延伸范围各有不同,呈现出动态非均衡性。

2.2 混杂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是从城市到偏远农村的过渡区域。空间结构上,是从城市集中连片的建筑形态向偏远农村零星散布的建筑形态过渡;产业结构上,是从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过渡:人口结构上,是从以小型家庭为主、文化程度较高、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城市人口结构向以传统家族聚居为主、家庭人口较多、邻里关系密切、文化程度偏低、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农村人口结构过渡。

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的城乡功能二重性,表现出城市、乡镇和农村混杂的局面。再加上城市边缘区土地国有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皆备,使得农村与城市用地交错,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混居。以长沙市暮云镇为例:地段内农田、村民住宅、大学校园新校区、制造工业工厂、客运站、加油站、汽车配件维修市场、城市居民住宅等各类功能混杂。这里人口构成复杂,聚集着原住村民、在此处购置商品房的市民、外来打工者、生意人等。

2.3 互动渗透性

城市核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依赖性和深刻的渗透性。城市边缘区的生产结构、层次随城市核心区的发展而变化,城市边缘区村镇用地向城市用地不断转变。同时,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反过来也影响羞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

3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村庄居住空间的总体建设与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建设。

3.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处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村庄,最初是村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为基础结群而聚形成的,村庄的整体居住空间多数没有进行严格规划,村庄内住宅多为自建,或为方便劳作伴自家农田池塘而建,或是以“背山面水”、“阳光充足”等朴素的生态意识为指导,因地制宜而建(如图2所示)。村庄内的公共交往空间以位于村庄中心位置的祠堂、宗庙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道路的拓展延伸,城市边缘区农村村庄整体居住空间的自然“成长”被打破,村庄空间渐渐与城市空间交融,以往的农田包围住宅的村庄空间形态逐渐为住宅临路而建,农田在住宅后面的村庄空间形态所取代,各村庄间的边界也不再绝对清晰明确。

另外,还有些城市边缘区的村庄由于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村庄整体搬迁,集体安置到一安置区。这样的“安置村庄”其规划建设和运作受城市住区建设和经济运作模式影响,整体布局和住宅形式效仿城市住区模式,与传统农村居住空间的自然形态差异巨大。

3.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湖南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1978至1991年、1992至1997年、1998年至今这四个时间段。城市边缘区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组合在这几个时间段不断发展变化。1978年以前,农村住宅多为一层平房,三开间,堂屋居中,两侧为卧室,厨房、卫生间、杂物棚、牲畜棚围绕院落空间布置,厨房面积较大。1978至1991年,住宅由一层演变为二层,组合形式仍是以“间”为基本构成元素,直线式或曲尺形排列,或围合成院,楼梯布局随意。1992至1997年,独立式小住宅出现,二至三层,功能空间结合更紧凑,

有较为宽大的阳台和露台。1998年至今。安置小区增多。一种形式是划分单一整齐的基地,由农民自建或是集中建设后交付使用,这种安置住宅仍为低层,多户村民住宅横向连成一排,形成“联排式”住宅;另一种安置住宅由专业人员设计施工完成,多户人家集中居住,住宅向多层发展,功能组合与城市多层住宅相差无几。

4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中现存问题

4.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中现存问题

1)规划滞后

由于建国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导致形成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居住空间建设重视不够,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较长时间处于无总规或有总规无控规或有控规无详规这样的村庄规划设计状态,农民拿到住宅建设批地手续后多采用自行建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的盲目性。再加上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混杂过渡性的区位特点,致使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整体居住空间建设的杂乱无章。

2)尺度无序

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村庄有些虽然进行了规划设计,但是由于设计师缺乏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入调查研究,片面认为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村庄就是将城市住区简单化,仅关心图纸上的二维图形美,致使这些新建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尺度出现单一或是混乱,空间形态失去亲切感和实用性。如:长沙城市边缘区某村自建小区,采用单一整齐的“军营式”布局,整体居住空间形态单调,缺乏可识别性。又如:长沙边缘区某安置小区,依照城市多层住宅小区模式而建,底层设计为杂屋间,但其中多数为外来打工者租住,部分为没有完全习惯城市居住方式的村中老人居住,造成整体居住空间的无序(如图3所示)。

4.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现存问题

1)空间的实用性及适应性较差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意识与偏远地区农村相比,更容易接受城市居住模式,但是农民的居住模式是与其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对住宅空间要求更为多样复杂。不管是农民自建或是经过设计建设完成。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空间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较差。例如:很多农民自行新建住宅,一味攀比,出现面积大,利用率低,空间呆板的情况:某些由设计师设计的村庄住宅,缺乏农民的广泛参与。全村住宅统一户型,又由于农村住宅现在大多数采取的仍是砖混结构,靠墙承重,建成后的空间改变可能性小欠灵活。

2)形式混乱,农村居住空间的传统精神功能消亡和独特建筑文化流失

湖南地区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湖南的农村传统居住空间更是具有着其独特的精神功能和建筑文化特色,如:庭院文化、厅堂文化、乡土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湖南城市边缘区域农民也开始对城市文明进行粗糙和盲目地效仿,进而逐渐模糊和丢失了传统文明的记忆。在住宅建设中将传统的、现代的内容片断无序地混合叠加在一起,例如:某些农民新建住宅使用玻璃幕和铝板。这样既造成了形式的混乱与美学角度的失败,更造成了湖南农村居住空间的传统精神功能消亡和独特建筑文化流失。

5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方向

5.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方向

1)整体控制,分类指导

统筹兼顾,有序协调发展,这是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的原则。遵循空间布局、人口结构、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协调,综合确定城市边缘区的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优化重点建设区,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住区、农村住区、别墅区等居住区进行整体布局,建设尺度和规模适宜、形态灵活的居住组团,营造形成景观层次清晰、环境舒适的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

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村庄,其经济情况、产业结构和风俗习惯各异,其居住空间建设及发展也应各不相同。以长沙市为例,星沙镇、坪塘镇、丁宇镇、榔梨镇等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边缘区域,以产业发展用地为重点,其农村居住空间可向集约化发展,建设一定规模的由多层、小高层住宅组合形成的居住新区:黄兴镇、雷锋镇、黄金乡等以农业为主的村庄,规划中须考虑生产方式特点和务农的通勤半径,住宅设计中不可盲目追求“农民上楼”:含浦镇、跳马乡、暮云镇等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村庄在居住空间建设应体现当地的乡村建筑文化特色,注重保持旅游功能。

2)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一般是一个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依靠基础设施与农村、其它城镇和大中型城市相联系的空间体系。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顺利便捷地将城市过渡到农村,使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经营者低成本参与市场交换系统,促使城市边缘区产业的发展,构成逐级的网络尺度、规模、形态,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

3)保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按照居住空间设计原则,采用节能、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步骤,实现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催进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最终达到城乡共通的生态平衡。

湖南农村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崇尚“天人合一”,处于两型社会的新时代湖南农村居住空间设计就更应提倡生态节能。湖南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能源种类很多,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设计中可通过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

5.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建设建议

1)增强村民设计参与性,提高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

城市边缘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复杂,农民职业呈现多样化,农村单体住宅的居住空间要求也随之复杂、多样,相比传统的居住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起居厅的功能单一化、卧室私密性要求提高、娱乐健身新空间出现等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及建设中重视村民各自的具体家庭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村民在设计及建设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两者相互沟通,共同设计建立起多类型、多层次的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系列。同时,新农村单体住宅也应改变单一的砖混结构承重局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其它多样的结构承重类型,以提高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提供村民自行二次装修改变的可能。

2)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采用新技术,延续湖湘乡土建筑文化

湖南农村住宅在自然建设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文化特色,地方建筑材料如木、竹、砖、石等因其典雅、质朴的材质特点及易于运输运用的优势,在塑造形成湖湘乡土建筑风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建设要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及文脉就不可忽视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同时,传承也并不意昧着保守,湖湘乡土建筑风格仍要渐进演变,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湖南在城市边缘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其具体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技术条件,汲取当地传统民居的精华,加以提炼、改造,并与现代技术条件和形态构成相对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特色。

6 结语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村容村貌建设,不仅仅是改善了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应起到集约村庄土地、扩展村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作用。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需要政府、学者、设计师、村民等各方人士共同重视,一起努力。

(文中图片无表明出处的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刘奥东.“两型社会”建设对长沙市边缘区发展影响预测分析.两型社会研究网,2009-06-02.

[2]刘阳炼.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一以长沙市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7):4-20.

[3]骆中钊.王学军,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张凯,张光明,新型农村住宅设计与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7

关键词:日本农宅;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99-02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在实际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对于我国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农村住宅设计,很有必要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其中,日本农宅建设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一、日本农宅建设概况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不断推进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整治。注意营造农村景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日本农居成为这个国家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在此期间,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民居建筑文化。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性和节能性。日本的民居建筑单个房间占地小,楼房层较小,节约用地和材料。日本是一个节能模范国家,节能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日本在提出“建筑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理念的同时对住宅设计提出了“环境共生住宅”的设计理念。在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出对各种能源的循环回收和利用。在材料方面,墙体利用保温材料,利用中空玻璃窗,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板等。(2)统一性。日本农居高度趋于一致,较少有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轻且比较整体,砖瓦材料运用较少。虽然新的建筑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很富有日本民族特色。(3)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日本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和改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式的小桥流水,配以野生的植物,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和谐家居环境。(4)以功能划分住区建筑形态。普通的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用房、仓库用以堆放杂物。家居住房则分开建造,与其他住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因此,很少有私搭乱建的现象。(5)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日本常见的宏伟的庙宇、传统的民居、受保护的农村古建筑形态等,并未因为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发展而消失。(6)日本住宅具有分散性。由于日本是土地私有国,住宅往往建在拥有土地的中央。因此,日本住宅多呈星罗棋布状。

以上特点是当今日本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潮流,形成日本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可以说它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脉络。

二、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一些建制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分区混杂分布,严重干扰居民生活;有的小城镇住区系自发建设,布局杂乱无章,整体环境布局差;有的住区虽然有科学规划,但没有严格执行,由于经济利益、行政干预等原因随意变更。

2.资源、能源浪费严重。首先,由于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许多小城镇住宅建设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宅基地在133~200平方米/户以上的情况较为普遍。其次,一些新建住宅层高过高,开窗过大,普遍采用粘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另外,由于盲目攀比,设计不适应居住需要的变化,建材质量低劣等种种原因,部分小城镇住宅使用寿命短,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3.特色危机。目前,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新一轮建房热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施工技术的趋同化,使得从南到北都是枯燥单调的方盒子楼房和粗陋的装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丧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学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全国各地小城镇住宅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4.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对住宅建造非常重视,投入较大,但却忽视与住区配套的绿化,户外环境的改善。污水处理及垃圾收集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居民小康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对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5.科技含量低。由于小城镇建设技术含量薄弱,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又缺少适宜的建设材料和部件产品。因而在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智能化管理、住宅成套技术等层面上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无可选择的地位,往往成为了城市转移落后材料和技术的“殖民地”。

三、日本农宅建设的启示

1.创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住宅建设,统领农村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省能节地型”农村住宅,使农村住宅建设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化。

2.加强立法和执法。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引导农民依法建房,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将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

3.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的激励机制,运用财税、保险、信贷等经济杠杆,激励农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在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借鉴赣州市的经验,采用“财政拨一点,涉农资金调剂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农村住宅产业化施工、建材生产、农村建筑用小型建筑机械生产和租赁等行业,支持农村住宅建设。

4.加强规划和设计工作。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程序指导农村住宅的兴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引导农村适当集中建房,实现集约用地,搞好“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造气)等可再生能源。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

5.加强技术服务。按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住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十分薄弱,建议将农村住宅产业化、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农村建筑用小型多功能机械开发、农村用利废节能墙体材料等项目列入国家科研计划,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做好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为70%~80%,我国仅为30%(对农村住宅建设的贡献率更低)。我国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确保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实施的重要方面。

6.逐步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进程。住宅产业化是世界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的潮流,也是我国建设业“十一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住宅的特点,城市住宅产业化不能盲目照搬到农村实施,农村住宅产业化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各种农用住宅的构配件、成品、半成品,在现场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或人力装配,或“预制+现浇”,从而达到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节约能源、材料,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的目的。

7.重视旧房改造。如前所述,我国农村现存大量既有住宅,其中不少是近十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实践证明,通过加固和改善性改造,可以修旧如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农民资金和减少资源浪费。据分析,旧房改造只需新建住宅费用的20%~30%,但可延长使用寿命50%以上,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对旧的砖混结构住宅进行改建,美观实用。所以,把旧房改造作为建设新农村住宅的一个部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8.加强国际合作。韩、美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开发了不少新技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也是促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科技进步和加速发展的有力措施。如辽宁本溪市黄柏峪村在2005年5月21日开建了“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工程,这是中美合作的建设项目,以草砖作墙体材料,保温性能好,比砖混结构保温效率高72%,而且将农作物废料(桔梗等)化废为宝,是环保型住宅。

参考文献:

[1]C.B.史密斯,殷元章,等.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陈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N].南方周末,2006-08-11.

[3]GB/T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8

[关键词] 村镇;住宅建设;住宅产业化

村镇住宅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村镇住宅建设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村镇的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作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抓好村镇住宅建设,指导农民建设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住宅,提升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村镇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不够。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专门的政策扶持,没有把村镇住宅产业化纳入到村镇发展战略中。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开发、施工、销售、管理服务,以及材料、部品的研发和生产在村镇住宅建设中没有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没有形成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住宅产业。

2.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低。村镇住宅建设缺少统一的住宅规划,没有住宅建设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在大部分村庄,住宅基本上以户为单位建造,在小城镇,也缺少统一的住宅区规划,住宅结构松散,布局零乱。建房地点随意,滥占耕地,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既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便于组织生产生活和节约耕地,还使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

3.住宅开发建设模式落后,技术含量低。长期以来,村镇住宅建设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极低,住宅和住宅区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住宅施工技术落后,沿袭传统工艺与方法,秦砖汉瓦,手工砌筑,砖混结构,预制构件少,模数化与装配化成份低,劳动生产效率低,新工艺应用水平低。

4.住宅部品生产营运体系落后。目前,我国村镇住宅部品部件的开发生产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导向作用的认定体制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工业化住宅建筑和住宅部品体系,技术配套、集成度低,住宅部品的生产缺乏规格化、系列化和配套化。住宅部品与住宅、部品与部品之间缺乏相应的联接与配合。二是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住宅部品的认证制度或部品准入制度。住宅部品缺乏可靠性能和质量保证。部品市场不规范,优良部品得不到有效保护,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普遍受阻。三是不重视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开发企业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主动引导,住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实心粘土砖生产、使用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农村传统建房模式根深蒂固,农村生产粘土砖的小砖窑可随意使用土地资源;第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价格高于实心粘土砖,且施工工艺复杂;第三,限制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和关停小窑砖的政策法规在广大农村尚未严格确立;第四,国家对新型建材的科研、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投入偏少,新型材料的应用技术不完善;第五,农村建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十分薄弱。

6.住宅建筑能耗高。我国建筑能耗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物本身是采用水泥等高耗能建筑材料建造的产品;二是建筑物保温本身需要耗能;三是由于供热系统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引起的效率耗能。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性能差与供热系统状况不良方面。我国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左右;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55%,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村镇住宅的高能耗主要表现在住宅建设的规划布局没有节能理念,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低,以及天然能源的利用效率不足等方面。

二、推进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推进村镇住宅产业化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村镇住宅产业,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生态,促进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以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村镇居民的居住质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产业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迅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村镇住宅建设的整体技术进步,形成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村镇住宅产业化工作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逐步深入地展开。

1.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政府和管理部门要从战略上认识发展村镇住宅产业的重要性,加强宏观调控,对村镇住宅建设实施监管和扶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并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管理功能,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村镇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以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村镇住宅,遵循“节约用地、美观实用、讲求功能”的原则。住宅规划有全局观念,突出农村特色,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以人为核心,以安全性、耐久性、合理性、经济性为标准。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当前村镇的居住实态和居民的居住心态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资源,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住户的要求,将“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理念融入村镇住宅规划中,形成"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重视住宅内部功能设计,避免盲目追求住宅外表形式。

3.转变村镇住宅建设模式,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管理的开发模式,改变目前农民单家独户建设住宅的小生产状况。房地产综合开发是用经济的办法、大生产的方式将城镇土地和房屋开发一体化贯穿的全过程,它的优点在于将土地、房屋作为商品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及各种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房地产综合开发可以先在小城镇和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到广大农村,促使村镇住宅建设逐步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轨道。

4.构建完善的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加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完善村镇住宅建设配套技术,这是推进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

加快推进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住宅建筑体系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包括模数应用、预制构件、结构构造、工艺改造等内容。只有统一建筑模数参数,采用标准建筑构配件制品,扩大预制构件的应用程度,改革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施工机械,使传统的建筑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使村镇住宅建筑逐步走上合理化、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的道路。

加快村镇住宅部品体系的集成工作。建立并完善住宅产品的淘汰制度,缩短更新周期。及时淘汰那些生产规模小、消耗资源多、质量低劣、危害居民健康的产品。推广各种符合环保和计量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严禁使用无生产许可证的假冒伪劣产品。

建立村镇住宅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住宅的规划设计审批制度,改变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状况,做好村镇住宅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检查,保证住宅在施工过程中按施工规程要求进行施工。

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从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五个方面,对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基础设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绿色生态住宅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的经验,参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结合我国村镇特点和村镇住宅建设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村镇绿色生态住宅的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合理选址与规划;优化和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采用绿色建材,尽量就地取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回收利用废物,减少废物排放。

5.因地制宜,开发推广绿色墙材。绿色墙材是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村镇住宅绿色墙材的发展思路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墙材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为核心,以开发节地、无毒、阻燃等性能的墙材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经济情况,多渠道开发、推广、应用体现本地特色的新型民用绿色建材。

具体措施有:第一,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优先位置,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二,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力度限制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第三,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等);鼓励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如草砖、草地板、竹胶板等);鼓励废弃的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如拆卸下来的钢筋、木材等。

6.优化建筑节能,发展绿色能源。住宅建筑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住宅建筑首先必须是节能建筑,村镇住宅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五革一改”,即墙体、门窗、屋面、冷暖供应、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和旧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应该从区域规划开始就引入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建材选择、运行管理等环节考虑能源问题。重点抓好以下节能环节:第一,引入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必须从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比如,合理选择建筑物的朝向,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注意住宅间距与节能的关系,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的构造对于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影响。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门窗和屋顶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住宅建筑节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合理控制外窗面积,选用传热系数小的框材与节能玻璃,尽量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第三,优化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既要改善农村住宅采暖系统落后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加大对采暖系统的规划,加大宣传节能的力度,让老百姓了解节能的作用。对成片开发的村镇住宅应采取集中采暖、分户计量的方式,按多用热多交费的办法,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给排水和电气系统均应采用节能型设备,如节能灯、节水型卫生器具等。第四,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当地能源”。我国农村能源开发应执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开发绿色能源的规划,并不失时机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已作为生活能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如太阳能热水技术、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如果科学规划,将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物能技术从简单地与个别建筑物结合,应用于广泛的农村住宅或住宅小区,甚至区域城镇生态化建设上来,将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村镇住宅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住宅高质量、零缺陷、低消耗、少污染的重要手段,是农村最佳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2]俞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宅的建筑节能[J]. 杭州科技,2005,(1).

[3]章迎庆.构筑乡镇住宅建筑体系[J].小城镇建设,2002,(2).

[4]杨子江.村镇住宅的节能设计[J].可再生能源,2003,(5).

[5]俞善庆.绿色能源村建设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5).

上一篇:投资价值分析方法范文 下一篇:医疗市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