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

时间:2023-10-06 11:21:49

新农村建设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人才观和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省、市、县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农村人才开发及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人才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紧扣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人才办通知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年度工作推进计划》相关内容,对八项子工程20__年工作任务及各承办单位明确如下:

(一)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

1、围绕全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好全县“双百双千”培训计划。积极推荐各级干部参加省市调训,抓好县内主体班次培训。举办县委党校主体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各级党员干部5000名以上。组织举办赴外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100人次以上。

2、继续抓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召开20__年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总结会,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专家服务团成员;协调督促专家服务团继续巡回乡镇开展农村党员致富技能、经营能力和惠民政策等实用技术知识宣讲培训。不断深化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劳务输转、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三大培训基地的示范培训作用,开展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帮扶带富能力,使全县党员户收入上1万元的户达到85%以上。

3、继续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头人和指导员创业工程”。不断积累经验,健全制度,完成果树管理、肉牛繁育及特种种养等方面的新农村建设创业人才培训400名,调训县直部门与新农村建设有关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中的骨干力量100名。

4、按照党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乡镇党委考察筛选审定的“三推一选”方式,推选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每个村民小组至少1名、每个村至少2-3名,全县保持在400名以上。

5、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500名以上,发展党员400名以上。

6、按照省、市分配指标选聘一批应往届大学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或主任助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一批80后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挂职担任村主任助理。

以上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参与实施。

(二)农村教育基础工程

1、积极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34个中小学单位全部推行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校长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职称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

2、根据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利用暑假对新参加工作人员、拟评聘高一级职务人员进行公修课和专业课培训,完成集中培训1600人以上。

3、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积极倡导教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离职进修等方式取得高一级学历,年内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8%、85%,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4、充分发挥县职专的办学作用,采取工学结合和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完成职业中学招生1600名,使全县职、普高招生比基本达到1:1的比例,努力实现当年毕业生全部就业安置。培训“两后生”300名,培训城乡

劳动力20__人次,职业技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5、积极争取项目支撑,筹资建办实验实训基地,实施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电子电工、临床医学和护理等专业领域培养300名中高等技能型人才。

6、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多方争取资助贫困学生200名,确保全县无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7、按照“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要求,抽调县一中、职教中心、城关中学、东关小学、县幼儿园等5个单位的骨干教师30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选调县二中、三中等16个农村中小学的50名教学骨干到县城学校任教一年,确定10名知名校长定点帮扶指导10所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

8、新考录教师100名,全部补充到南部山区各中小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9、多方协调,确保教师各项培训经费逐校到位,全系统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50万元。

以上工作由县教育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全面完成省市要求的“每个乡镇有1个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卫生所,每个卫生所有1个专业人员从事本村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配套建设任务。

2、严格实行卫生工作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组织开展一次全县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培训班,参训率确保达到95%以上,使全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等从业人员都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合格资质持证率达到100%。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成中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大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组织36名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选送10名学科带头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

4、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1人),年度考核合格,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定额劳务补助。

5、通过全省“5000”名医护人员招考,为全县基层卫生院充实一批医护工作人员。

6、做好全县卫生人才建设工程的自查总结工作,撰写总结报告;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建设工程长效机制。

以上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参与实施。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

1、大力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创建邵寨、百里2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创建8个市级示范村;在独店、什字、朝那等乡镇抓建县级科普示范村(点)20个,培养科普示范户800户以上,其中典型示范户20户以上。

2、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科技人才赴外进修学习,引导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200人以上。

3、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之春(冬)”、“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全年开展主题科普宣传10场(次)以上,科普报告会2场(次)以上,每乡镇开展科普宣传2—3场(次)以上。

4、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主导产业开发,以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突破口,根据农民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90名。

5、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力度,年内申报并争取立项农业科技项目2个,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6、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对在乡镇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试。年内推荐上报省、市评审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280名,其中副高20名,中级80名,初级180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400名。

7、考录40名乡镇机关公务员,选拔23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纳入乡镇干部管理范围,占用周转事业编制;选拔15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安置10名市上选拔的“三支”服务人员在我县事业单位工作。逐年扩大少数民族选调生的比例,增加向少数民族乡村分配选调生的比例。

8、根据全县工作需要,分配国家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150名左右,为乡镇畜牧站考录工作人员10名左右;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全省5000名教师、5000名医务工作人员的招考录用工作,力争录取100人 左右。

9、为教育、卫生、畜牧、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引进急需本科以上毕业生20名,选派15名优秀专业技术人中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10、向省、市申报1-2个项目作为甘肃省高级专家对口帮扶项目,配合市上完成国外智力引进工作。

11、培训农业管理干部、星火科技带头人、星火致富能人、乡镇企业技术骨干等1500人,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达到3500人。

以上工作由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农牧局、县卫生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科协参与实施。

(五)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

1、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其中:种养加能手700人,农村技能型人才700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农民工培训1500人,科普性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

2、完成以有就业意向的中青年农民和初中、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培训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后输出率达到85%以上。

3、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术鉴定,年鉴定人数达到300人。对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聘审工作,年聘审30人以上。

4、新建农村劳动力示范性培训基地2个。

5、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做好农民工培训信息服务工作,定期调查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以上工作由县农牧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扶贫办、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供销联社、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六)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加大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年内新建6个乡镇文化站,50个村文化室或农家书屋,实现13个乡镇均有综合文化站,并配齐文化专干,80%的村有文化室或农村书屋的目标。

2、持续推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5乡镇建成文体活动站,10村建成省甲级篮球场,“一村一场。“一乡(镇)一站”、“ 一村一场”(篮球场)率分别达到100%、25%以上。

3、加强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和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举办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农村文艺骨干、文物管护等培训班,培训农村文化人才60名,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名。

4、开展“全县优秀文化辅导员”、“优秀文化志愿者”和“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全县评选文化活动先进个人20名。

5、制定《__县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组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委员会”,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或有特殊技能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进行职称评定。

6、培训基层“村村通”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影放映人员20名。

以上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七)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选送1-2名优秀干警到市直政法部门挂职锻炼。2、选派5名乡镇政法干警到县级政法机关挂职锻

炼。

3、举办1-2期业务培训班,培训业务人员150人以上,开展业务比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动态环境下打击、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能力。

4、集中培训业务骨干20名,培训基层政法干警40 名(公安派出所干警23名,法院审判人员3名、人民陪审员3名,司法助理员11名),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5、完成学历再教育30名。

6、全面推行法律职业资格任职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政法干警参加司法考试。

以上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1、培训少数民族乡村人才300人,其中:种植能手80人,养殖能手80人,农民工80 人,经营能手40人,乡村教师、医生20人。

2、少数民族人才库总数达到150名。

3、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达到15名。

4、“三支一扶”和进村(社区)工作向民族乡村分配2名。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人数新增50名,实现就业35人。

以上工作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农牧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强化领导力量,安排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工程年度实施计划,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年度各项任务的落实。县委人才办和各工程实施牵头部门都要建立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计划落实。

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完善“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继续实施各类农民培训项目,进一步整合涉及农村人才培养的各类资金,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县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农村人才开发、引进、教育培训和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依法享受相应权利 。

㈢创新工作形式。不断创新工程载体,努力开展六项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内涵,推进工程不断深化。“六项主题活动”即:推出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示范基地,组建一支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选派农口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包抓一批农业产业示范点,开展一次县级领导联系骨干人才集中活动,开办“__人才风采”电视专题栏目宣传一批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表彰一批农村优秀拔尖人才和党员致富带头人。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绩效显著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涵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八项子工程:

1、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继续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6000名乡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逐步依托省、市内高校开展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50%的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县、乡两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质量;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方式,积极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推行选聘大学生任“村官”工作,做好选派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增强乡村班子整体功能。积极探索换届后乡村班子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理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换机制,提高农村各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

2、农村教育基础工程。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全县《**-2010年教育人才建设规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县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35%,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6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高、中、初级人才比率达到1:6:1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使50%的回乡青年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每年培训农村从业人员1.5万人次,到2010年,全县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达1.3万人,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3-4项实用技术。按照县乡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建好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和11所乡镇中心片校,稳定教师队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科协、社保局、财政局)

3、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乡镇卫生院在职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到2010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60名,中专学历人员70名,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学历水平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其中,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医务人员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以上资格,每年选派30名乡、村医护人员到省、市、县医院进修学习,到2010年年底,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率要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才管理制度,实行院长公开选拔聘任制和医护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到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所都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卫生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

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入开展“六个一”科普工程和农村科技“互联网”工程,大力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到2010年,全县农业科技人才的总量达到150人,农业高层次人才比重逐步扩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人,50%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中级职称,70%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总数累计达到100人,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60%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牵头单位:县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农牧局、卫生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科协、县委组织部)

5、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实施“人才开发计划”,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全县每年组织3万人次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经纪人的培养,结合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扶持农村经合组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十一五”期间有组织地培训农民工1000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000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00名,农村经济(营销)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农村种养能手达到10000名,农村能工巧匠达到2000名,每户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牵头单位:县农牧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农建指挥部、团县委、县妇联)

6、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轮训一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文化能人领办、创办各类民办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全面推行乡镇文化专干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信息库,组织县属各专业团体、群文辅导员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和文化支农、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个人办班、办校、办团等方式进行农村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全县文化人才总数达到3000人,实现乡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站、组有文化室,乡文化中心专干足额配备,乡乡村村有农民剧团或自乐班,村村有农家书屋等文化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化局、广电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7、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整合政法系统各部门的资源,加大农村政法人才培养力度,以各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和大比武为载体,每年由政法委牵头组织对基层法庭法官、公安派出所干警、司法助理员培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的选任和培训,到2010年,将全县乡镇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轮训一遍;全面推行司法任职资格制度,加大司法考试辅导培训力度,到2010年使全县80%的司法干警达到大学本科学历,50%的司法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大力推进警务改革,努力使广大优秀干警到基层建功立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完善乡、村综治网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民调、联防组织建设,落实联户联防、村民自治联防和治安承包等防范措施。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改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保障条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财政局)

8、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工作重点领域科学设置社工岗位、优化配置社工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加强社工人才专业化培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培养5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推动全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残联、司法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县妇联)

三、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组织、宣传部门和县广电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计划,采取开辟论坛、远程教育、系列报道、在**党建网增设人才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意义及省市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政策,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先进经验和新农村建设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总结和挖掘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向县委组织部和新闻媒体推荐上报,在人人心中根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农村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全县人才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或合作举办农业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优化县职业中专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项子工程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及时制定农村各类人才培训规划,要灵活设置培训课题,创新“菜单式”培训课堂,推行“一把手上讲台”制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鼓励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举办培训班、合作办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四年内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乡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分层次选送乡村干部到市直单位及外地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综合素质。

3、拓宽激励政策,构筑宽松平台。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平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艺人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对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在农村各条战线上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养等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进行职称评定,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要建立城市教育、卫生、农林、科技、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乡镇工作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将专业技术人员支农、支医、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选条件,推行县属医疗机构医生及县城中小学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新考录的机关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由人事部门安排到乡镇基层服务一年,未到基层服务的不予转正定级。农村乡镇工作的医生、教师、农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放宽学历要求,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考试。逐步完善《全县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工作绩效作为村组干部的考核主要指标,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激励、使用、退出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探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从**年起,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经费,要按照中央《干部教育条例》和省、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确保每年足额到位,并每年增加。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县属涉农金融机构要支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采取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村人才创业。

四、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是省、市委在新形势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此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就是要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大规模培养培训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人才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省、市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凝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推动该项工程顺利实施。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县委组织部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管督促、抓落实的原则,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认真抓好该工程的实施工作。各牵头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的子工程实施办法,各责任单位要做好配合,研究制定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进一步分解年度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抓好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3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议案办理暨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平谷等4个代表团、7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11件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议案重点分析了乡村规划、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对加快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们的意见。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办公厅督办,市农委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政管委等32个委办局以及房山等2个区政府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代表们的建议。目前,有些意见和建议已经在工作推进中予以落实或正在落实,有些疑难和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在抓紧调研和制定改革推进的措施。9月10日,郭金龙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要求将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并汇报,现将工作分两个部分报告如下:

一、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对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观,为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一是农业节水成效比较明显。全市农业节水工作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定位,坚持“工程节水、水保节水、管理节水”三大措施相结合,政府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和20*年分别达到3.2亿元和2.5亿元。截至20*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3%;农业用清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方减少到10.18亿方,年均减少1亿方;累计建设3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成再生水灌溉面积近50万亩,年利用再生水达到2.3亿方。

二是设施农业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截至20*年底,本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7万亩,其中温室、大棚、中小棚分别占设施面积的23.1%、38.9%、38.0%。设施农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瓜果类和花卉种植面积比重上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特色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

三是绿色养殖得到发展。截至20*年底,建设标准化畜禽舍1000余栋,新增产值2.4亿元。大力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全市35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保护性耕作取得较好生态效益。截至20*年底,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300.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35万台套,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达到60464个。2006—20*年,两年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21万亩,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收环节外也已实现机械化生产。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2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市、区县、乡镇三级,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五大行业构成的国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共有654个,在编人员765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55%,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为42%,人才配置明显好于过去。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一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各主管部门已经陆续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山区协调发展、农村改厕、农村改水、农村能源、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10个远郊区县初步完成了村庄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村庄规划达1000个,完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村庄地形图测绘。同时,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和科学指导不同领域内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农村道路养护、街坊路、垃圾、污水、沼气、厕所、生物质能利用、设施农业、卫生服务站、农村市容环卫、新民居及农村建筑抗震防灾等十多个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

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市委、市政府通过“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汇集于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10.*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实施30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治污工作积极推进,32个乡镇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村级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设施达590处,全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27%。六环路以内和六环路以外95%的平原地区,基本实现垃圾密闭化收集和清运,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民俗旅游专业村、国道沿线,新建、改建卫生公厕1000余座。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三年又新修了497条、1003公里通自然村的道路。连续三年累计安排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五环路以外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密云、延庆两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43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87个、文明生态村560个、卫生村116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明显,按照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的要求,2006—20*年,市政府共完成了200个村庄的饮水、街坊路、污水、厕所和垃圾“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绿隔”遗留问题,将第一道绿隔地区的道路系统纳入“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等等。

三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广。2006年,市政府开始在农村实施“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两年来,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已在郊区农村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8万余盏,搭建高效卫生节能吊炕32.5万多铺,累计建设113个生物质气化工程和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3.2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在房山、延庆、顺义、怀柔等5个区县的14个单位开展了生物质型煤锅炉供暖试点工作,新发展生物质型煤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左右。市建委、市科委、市农委等部门通过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开展了农民既有房屋节能技术示范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截至20*年底,累计安排1484户进行了节能墙改,建设了740户节能环保型示范住宅,改造后可使普通农宅冬季室内温度提高到16—18℃。

四是文教体卫等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在政府财政直接扶持下,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在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新、改、扩建的基础上,累计投入3.5亿元,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装备进行了全额标准化配置。随着广播电视、公共交通、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设施、信息化、乡村养老福利院、连锁超市、村邮站、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农村警务工作站、消防设施等工程的加快建设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以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20*年市财政对“三农”分别投入资金78.8亿元和96.78亿元,20*年预算安排资金117.12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分别投向乡村两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和18.9亿元,20*年预计投入资金20亿元。

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从2004年起,市里统一组建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队伍,为郊区生态林、乡村道路和安全饮水等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1000多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3900多个村庄的安全饮水和1.2万公里乡村公路纳入管护,解决农民就业6.15万人。郊区各区县、乡镇政府借鉴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做法,在农村环卫保洁、垃圾管理等方面,建立乡村环卫保洁队伍,共解决了4.4万人的就业,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大大规范和有效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水平。

二、以议案办理为契机,加快研究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20*年市委、市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本市的实际,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代表提出的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和调整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目标、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节水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20*年,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专门编制了《“十一五”都市型现代农业节水发展规划(20*—2010)》。20*年,围绕精准灌溉科技园区建设、京承路产业带建设,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10万亩;建设农业利用再生水灌区10万亩,使郊区农业再生水灌溉面积达到近60万亩。到2010年,郊区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将提高到95%,基本完成灌溉农田的节水工程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率由现在的0.67提高到0.70以上,农业灌溉新水总量控制在1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20*年6月,市政府在大兴区召开了全市设施农业工作现场会。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几年要显著扩大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强化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格局发展建设,20*—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4万亩,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

具体措施是,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计投入补助资金6亿元,重点实施“五项”推进工程。一是实施“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利用3—5年时间,每年选择一批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低收入村,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建设日光温室和大棚,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实施“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建设成方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区、产业带。三是实施“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推动设施花卉、设施果品、设施农业主题公园等发展。四是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电、水、沟、路、渠等设施农业综合配套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五是实施“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在全市选聘1000名农技推广员、协调员与农产品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扶持,5年内向国内外派出1000名设施农业研修生,发展培养设施农业骨干人才。

三是坚持绿色养殖,继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设施建设。按照环境友好、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民投资、银政扶持的原则,结合矿山关闭及产业转型,继续在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平谷、怀柔等6个区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标准化肉禽养殖。发挥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20*—2012年,每年扶持农民家庭建设肉禽(肉鸡、肉鸭)标准化养殖棚舍1000个,同时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无害化治理。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队伍。20*年,市财政再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农机具补贴。到年底,在全市粮田范围内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内,新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0所,累计培养专业新型农民8000名,培养科技示范户7500多户,实施21项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农户3万户。

(二)继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一是坚持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安全饮水、街坊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五项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基础、最受群众欢迎的工程。20*年,在重点安排200个“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的同时,继续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年内将再投入10亿元,实施最后70万农民的安全饮水工程,这将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改造乡村公路200公里,硬化810多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5条,实现“村村通公交”。继续推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年底六环路以外的平原地区全部实现垃圾密闭化管理,山区垃圾管理也将取得突破。继续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并将山区农户厕所补助标准提高100元,达到每户930元(含厕具);新建、改建卫生公厕589座。完成10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站和部分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农村环境,继续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

近期,市新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草案,并通过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同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讨论,待进一步修改后实施。基本的设想是对所有未改造的村庄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垃圾处理、厕所改造、街坊路建设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填平补齐,总的任务量是建设6000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并同步配套绿化,对8000公里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完成50万农户的一户一表节水改造,完成360多个重要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户厕改造19万户,建设4500座卫生公厕,全面推广垃圾户分类,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等等,总的测算投资大约需130多亿元。

二是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是代表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20*年,市新农办研究出台了“三起来”工程的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始编制2009—2012年四年规划。年内将再安装太阳能路灯3万盏,建设农村太阳能浴室50个,建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30个,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16个,实施20个整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成2000户农民新建节能住宅示范项目,对1500户农村既有房屋进行墙体保温改造。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和应用在农村虽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但只要是受群众欢迎的、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市里将会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政策,继续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尽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三是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和规范小城镇的发展。20*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化,要稳妥、协调推进小城镇与扎实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自200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在郊区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以来,本市37个重点小城镇发展快速,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11个新城规划的编制,原有的10多个中心镇已纳入或部分划入新城中心区域,这就需要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要求,重新调整和整合重点镇的空间布局。目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制定本市小城镇发展的新思路和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新政策。

基本的设想是,梯次推进规划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一般乡镇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在重点乡镇实施“十个一”工程,包括垃圾密闭化收集转运系统、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镇中心区主干道路、集中供热中心、与高速路或主干道联络线、中小学学校操场、镇中心幼儿园、养老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到2010年,所有重点镇争取实现集中供水,生态涵养区重点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所有重点镇都能实现与高速公路或主干道的连接,加快提升乡镇对产业的集聚能力、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年开始,每年计划治理小流域20条以上,争取5年时间完成小流域治理2300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用五年时间,完成搬迁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8557户、20972名,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不断增加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专项资金,支持山区生态建设,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完成已关闭的10万亩废弃矿山治理。

(三)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和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好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以来,在现代农业、“三起来”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出台的新政策近百项。20*年,在设施农业、农业节水、生态林补偿、农村既有房屋改造、科技支农等方面又陆续出台了十几项含金量较高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集中出台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山区生态林补偿、乡村道路管护、乡村水务管理三项好的机制,予以长期坚持,并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20*年,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林补偿管理机制,拟定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生态林管护员补贴标准,并坚持每三年增长10%,建立新增生态林面积纳入补偿范围的长效增长机制,每两年核定一次生态林管护补偿面积和生态林管护员人数。同时,对近两年新建的农村污水设施、农村可再生能源设备、绿化美化工程等的管护,市各有关部门也在抓紧调研,在总结区县和乡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村级建立起“设施有人看、技术有人管、求援有人到”的长效管护机制,在乡镇基本实现“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确保新建基础设施和设备运行好、维护好。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向镇村倾斜的力度。20*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安排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支持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由过去的补助支持为主改变为现在的直接投资为主,当年安排区县的直接投资项目占政府投资项目总数的75%。20*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继续坚持以直接投资为主,力争全年投向郊区的政府投资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同时,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差异化安排政府投资,适当加大对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的投入,对于生态涵养区的村镇公益性建设项目,将逐步减少或取消区县自筹资金。如实施多年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工程建设总投资将取消区县自筹资金,由市政府全额投资。市财政局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将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和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继续完善各项规划编制。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20*年,将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主要内容是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类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开发原则和阶段性重点,以促进四类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功能优化。继续加快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09年度完成郊区所有村庄的地形图测绘。做好农村其它专项规划的编制与衔接工作,目前,市各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村镇集约化供水与排水、乡村重点镇道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利用、生态林经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建立科技专项,推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加快开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近两年,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有关区县开展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建筑、原位低硫沼气、能源草规模化种植等技术与项目的研究、示范和应用,以点带面,为农村清洁能源的扩大利用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方法。从20*年起至2010年,市科委将设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专项》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两个专项计划每年安排资金1.9亿元。一方面以做大做强籽种产业为突破口,计划发展35万亩良种产业化基地,使京郊种业新品种更新换代率达到70—90%,将*建成全国的育种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围绕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村资源利用循环化,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工程技术支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向郊区转移。到2010年,使郊区环境综合治理率达60%,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折合120万吨标准煤。

五是加强对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流转等政策研究。平谷区等代表团提出的探索制定整村拆迁上楼、允许在节约出的土地上规划部分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近年来,随着本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旧村改造、农民上楼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在远郊区选择了13个旧村进行试点改造,对旧村改造中核心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为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定向安置房用地问题,市国土局提出了“三定三限三结合”的用地政策,于20*年先后在顺义、朝阳、房山等区县开展了试点。但由于*作为首都在全国的特殊性和影响性,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最近,刘淇书记、郭金龙市长对天津市“宅基地换房”的试点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批示,要求结合本市城市化进展的实际情况,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常务副市长吉林、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多次召集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目前,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措施,下一步准备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另外,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中。如建立符合农村项目“小、散、多”特点的管理审批办法、进一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加强基层新农村的机构建设、更广泛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正在积极开展调研。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议案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广泛。以上是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说明,对20*年及下一步采取的举措作了汇报,由于很多的问题还在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中,有些问题的解决和答复可能还不尽如人意,请各位委员和人大代表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从总体上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农村建设仍处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初始阶段,“三农”工作体制上的、机制上的、历史遗留的、观念上的等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齐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起来仍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有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各位委员、人大代表的正确监督,本市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本市的新农村建设将会扎实有序推进。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4

年初以来,向阳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选准载体,以实施“康居工程”、建设农村住宅新区为突破口,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全乡计划新建住房113栋、10170平方米,新建住宅新区1处,小区内建房15栋。实际落实新建住房160栋、18070平方米,住宅新区3处,小区内建房38栋。截止目前,全乡所有村屯全部开工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43个。住宅新区开工建设一处,小区内硬化、亮化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待住房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我乡农村居住环境,砖瓦化率将提升9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23平方米。

一、抓宣传,搞动员,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保证“康居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积极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县、乡两级党委在实施康居工程中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民群众对康居工程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起点,严把关,高标准规划建设布局。

实施好康居工程,规划是前提,为改变部分村屯房屋建设杂乱的现状,乡党委、政府严把宅基地审批关,坚持三个不予审批,即房屋建设位置不规范不予审批、达不到建设标准不予审批、新区内建房结构不合理不予审批,在源头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住宅小区、养殖小区、工业小区混杂的状况。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按照布局统一、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出了7种样式12种布局的房屋建设图纸,供建房户选择。同时,将在新区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一建三改”措施,把建房与沼气入户有机结合起来,使康居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示范典型。

三、快启动,早筹备,超前备足建设物资。

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现“慎用钱、建好房”的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从建设物资筹备上想办法,从大范围招引开发商,组建运输车队,统一购进物资,最大限度的降低建房成本,加快物资筹备。仅用半个月时间,为建房户统一购进木材1560立方米,水泥3200吨、红砖320万块,完成了全乡物资筹备的80%,为建房户节约资金20余万元。通过招引有实力的建设工程队与农户联建方式来保证工程质量,采取工程队承建、个人自建的措施,以公司加农户的建设形式签定建房合同157个,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上档次,建亮点,打造农村文明新区。

建设住宅新区,是直接涉及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全乡群众能够看的见、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乡党委、政府从新区规划入手,重点在小区内道路硬化、亮化、净化上做文章,鼓励新区内建房户搞配套设施建设。我乡丰林村住宅新区新修水泥路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并在帮扶单位组织部投资3.5万元的支持下,修建标志性小区门脸。小区建成后,将达到小城镇住房建设标准。同时为建房户规划厕所、仓房、大门,达到小区内住房户户统一、家家设施齐全的标准。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新建住房给予每平方米补贴50元的政策基础上,配套出台了在小区内建房给予补贴每平方米10元,无偿提供宅基地、沙石免费、统一专人购买木材的政策,极大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目前丰林村新区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6栋,小区内配套设施建设也将在近日内开工建设。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5

“党员素质工程”。北碚区最近组织新农村建设专题讲座12场,科技讲座26场,典型宣讲12人次,参加实用技术专题学习培训11617人次,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党群连心工程”。以“联三户”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全区119个建制村党组织都开辟了党群连心墙,建立骨干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中心户各2300多户,开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授实用技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等活动1.6万余次。

“增收致富工程”。各级党组织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党员和农户依托农村信用社,确定和实施家庭增收致富项目3万多个,其中有70%的党员或党员家庭制定和实施了家庭增收致富项目。

(北碚区委组织部魏 莉)

江津:给农村老党员“充电”

提高农村老党员的思想素质。各镇(街)普遍建立老年党支部或党小组,选编乡土教材、组织文艺宣传队进村演出或运用电教设备等进行直观学习,激发老党员支持村组工作的热情。

搭建农村老党员的展示平台。各镇(街)和村干部分别联系1-3名老党员,重要问题先向老党员通报,重大决策先向老党员征求意见。各村级党组织还为老党员设置参政议政、民意收集、财务监督、治安维护等岗位,发挥他们的余热。

解决农村老党员的后顾之忧。广泛开展“党员示范献爱心”活动,建立“一助一”结对帮扶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长年生病、生活困难的老党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江津市委组织部)

梁平:聘请“党课辅导员”

梁平县竹山镇7个村分别聘请1名思想素质较高、语言文字功底较厚、带头致富能力较强的村级党员后备干部担任“党课辅导员”。

党课辅导员定期为农村党员上党课、作形势报告和进行专题辅导,定期到镇党校参加培训,给自己“充电”。每次上党课前,他们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选好题,备好课,使党员坐得住、听得进、能运用。目前,7名党课辅导员已走马任教,党课质量明显提高。

(梁平县委组织部)

綦江:实施“百场培训工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綦江县实施“百场培训工程”,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

县科技、农业部门针对梨子、辣椒、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分别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永新、东溪、郭扶等镇为农民培训果树、辣椒、麻竹等种植栽培技术,推广使用脱粒机、切割机等新型农具。县司法局、办来到外出务工大镇古南、三江、赶水等地举办农民工维权法律培训;县卫生局来到边远的安稳、丁山、中峰等镇为当地农民送医送药,开展日常医疗保健知识培训。这些部门或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蔬菜、杂交水稻制种等;或在村会议室、村小学、院坝召集大户进行集中讲解答疑;或深入农户家中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讲解,手把手做示范。预计“百场培训工程”将使全县10万农民朋友获益。

(綦江县委组织部)

黔江:“三个结合”学

把学习贯彻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400多个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利用雪天、晚上等时间对进行专题学习,并把学习贯彻作为分析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的主要依据。全区组织专题学习360余场次,参学党员达1万余人次。

把学习贯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建设新农村,富民兴黔江”主题实践活动,把如何贯彻落实的要求具体化。

把学习贯彻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区委、区政府把确定的2006年七大为民办实事工程任务细化分解成26个小项,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6

1.1工程建设随意性较大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随意性大,施工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相关水利建设管理者的后期维修养护意识淡薄,仅在工程出现泄漏事故后,通过村内小规模集资的方式,在未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前提下,自行对其进行修复,使得工程本身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重复建设现象普遍除了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与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部分地区在修筑水利工程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出现严重的管理纠纷或经济纠纷,直接将完成一半的工程无限期搁置,既占用了土地,又阻塞了河道。“半拉子工程”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就像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逐渐成为“三不管”地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1.3建设标准较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资金的前期筹集不到位,致使施工单位不得不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标准,通过削减设备及在建专项资金的方式确保工程顺利完工。如此一来,用劣质材料及设备堆砌而成的水利工程,常在投入使用不到1a的时间里出现运行不畅、设备故障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规模坍塌事故,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1.4工程建设进程较慢部分农村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未谈妥相关事宜就盲目开工建设,合同的签署也不符合相关规定,内容不实不详,使得合同双方在工程施工过半时产生意见分歧,导致工程施工进程缓慢甚至无限期搁置,对当地农业及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2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2.1运用科学化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尽管农村地区实行的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却相对繁杂,需要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化、系统化、全面化管理,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与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规范的建设流程,先申报,获得批准后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就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水文特点制定出完备的施工方案,并与技术人员进行反复协商讨论,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时、节省造价成本,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条件。

2.2全面落实管养分离为了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管理部门应当全面落实管养分离,将专业的养护人员与维修人员从管理体制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组建起专门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以招投标的方式参加竞选,带动该地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以此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长远运行。对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标准,对水利养护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定时下拨相应的财政补助,调动企业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

2.3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实行水利建设工程招标制度人才的匮乏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技术骨干与管理精英是水利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未形成人才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人才对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对此,上级管理部门应当从各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添砖加瓦。还应当实行完备的水利建设工程招标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杜绝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肃清的不正之风,营造出公正、公开、透明的招标环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型水利建设工程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基础产业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抗洪、抗旱提供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存在工程建设随意性较大、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建设标准较低、进程较慢等问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落实监管工作,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认识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耗费补偿制度,以维持其正常运转。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建筑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加强新农村建设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有效的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科学、有序、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区管理相关措施跟不上,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建设管理者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了解不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少数地方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尊重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部分农民对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惠民工程出现了被动局面。

1、质量安全观念淡漠,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农民自建房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转移到农村,近年来,农民自建房每年以百分之二的速度增长,农村工程建设量持续增长,乡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尽快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势在必行。没有建立乡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服务机构,乡镇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力量,乡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专项资金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到位,设计、施工质量不高,隐患较多。

2、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不健全,覆盖面狭窄

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不能适合当前农村建设工程的实际,对于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以下的市政基础设施、生产性建筑、一大批乡镇限额以下工程的建设,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乡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最低标准是,要选用合适的设计图及配套形式,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监督,建筑施工人员先进行培训。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机构监督覆盖面狭窄,仅限于城镇。大部分乡镇限额以上工程的建设,都未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没有严格实施监督管理,工程的建材质量、基坑验槽、主体结构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不明确,工程竣工后,没有按有关规定组织验收,没有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二、加强新农村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建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建设新农村负有责任,健全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对社区管理工作职责合理定位,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建设,实现组织间的互补互动,统筹安排社区建筑管理工作,有效促进质量管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部门,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监理。把建筑工程纳入政府监督范围,提高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把服务意识强、工作能力高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队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尊重群众意愿,“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宣传,样板引路,使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2、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地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先导作用,统筹规划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力求做到一步到位,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经县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避免盲目建设,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联系,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3、强化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提升设计质量工作

规划决策和设计对项目建设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是工作的重点。择优选择设计单位,优化提升设计质量,设计方案的选择,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技术对比、经济分析、效果评价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技术质量。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技术职责,认真审查文件初稿,确保设计的严谨性。

新农村建设工程篇8

1.1施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序安排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存在施工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结合工程项目质量角度分析,施工基本环节有设计工程图纸、规划施工工期、研究实际工程情境、购买材料、人员规划与分配等。结合完整的工程项目分析,在施工管理方面还存在施工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缺乏与实际需要相符合的管理规范与措施。

1.2组织设计中施工内容不规范道路工程建设可以分为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工程检验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组织设计与管理各有侧重,工程设计阶段重视对施工方案的规划制定,对组织计划的制定,编写预算,落实工程投资;招投标阶段重视设计书的制定,需要规范施工组织内容,完善招投标管理;实施阶段需要保障各项工程目标的落实。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未能仔细明确施工内容,提交业主审批,未能很好的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作用。

1.3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升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很多企业到农村进行工程施工建设,由于技术管理与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再加上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理论知识的更新,造成了管理思路、管理方案的落后。施工管理人员对工程技术与施工工艺没有深入了解,就难以协调好工作,无法完善的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人员与施工工序,由此降低了管理效率。

2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新农村道路施工安全管理关系到施工人员与行人的人身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以促进施工安全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保障安全生产的实现。有些企业为了赶工期,而忽略了施工安全,导致施工事故频发发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之后发现得不偿失。由此需要重视施工安全管理,重视安全生产,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制定施工规章制度,强化责任管理意识,责任到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制定安全奖惩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行为。

2.2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新农村道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也是很多管理因素的综合结果。工程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是否需要工程返工,是否造成资源的浪费,是否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否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由此需要重视工程质量管理,以技术保障为基础,以提升管理意识为前提,以施工材料、机械管理为关键,落实全方位的施工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效果。首先需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意识到质量管理为工程管理的生命;重视技术管理,制定科学的技术实施方案与质量控制措施;做好材料管理,选择符合道路施工需要的材料,在价格上货比三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保障施工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践行以人为本,提升工程质量。

2.3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技术管理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技术管理是提升建设效率、改进建设方案、保障建设质量的关键策略。另外,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能够起到合理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建设企业效益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进步。道路施工技术日益复杂、先进,更新速度很快,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保障道路工程建设质量,就需要从做好人才储备出发,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做好人才的技术管理。定期对技术人员展开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策略的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制定科学的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定期专题讲座与不定期的技术研讨会。挖掘技术人员潜能,搭建技术人员施展能力的平台,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促进技术为施工质量、施工效益服务。结合具体的道路施工项目,召开专门的设计会议,仔细对图纸进行研究,健全道路施工质量检查制度,细化检查验收程序,落实责任到人,实现动态科学技术管理。

2.4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新农村道路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核心部分。施工现象是落实施工的环节,该环节是对施工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技术保障意识的践行与反馈。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道路施工工程质量管理的好坏。道路施工属于露天作业,现场施工环境复杂,人流、车流、设备设施的运转等,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由此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了提升工程管理质量,就需要挖掘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概率。结合具体的施工项目,科学考察周边环境,分析人流、车流的流量,观察现场周围的建筑物等,科学制定实际的施工方案,统一规划与部署施工技术,遇到突况及时调整。对施工现场的操作情况及时反馈,施工期间分配领导定期检查与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与质量情况,出现问题快速制定应对策略。

3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农村与外界的桥梁,道路建设与管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灵魂。新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包含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升道路建设管理意识,加强道路建设科学施工管理措施,完善管理体系与方案,以促进新农村道路建设能够安全、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任务,保障道路建设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如果管理不当,那么就会损害政府形象,也会造成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对企业利益的损害。新农村道路工程建设应该明确管理责任、践行科学管理办法,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上一篇:春节前交通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