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16 10:57:55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动态管理

一、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思路展开: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思想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来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三者分别从预测大学生是否胜任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通用胜任力;量化考核和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从而细化考核指标;克服评价指标过多等问题采用平衡计分有针对性地划分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研究。动态管理下的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基于以上三种主要研究思路,探讨一种立足测评主体、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量化考核关键指标、及时反馈改进的联动测评机制。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测评标准和方法欠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情况

首先,综合测评关键指标的细化,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各要素的地位与权重问题,传统体系中多采用百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考核指标所占比重都有明确规定,评定方法较为封闭。其次,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主体参与性和专业针对性,测评标准单一,测评过程中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没有真正参与测评全过程,未能达有效激励学生的目的。再次,现有的综合测评大多采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测评一次的办法,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方面进行基本的整理、统计加减分制, 实行静态的评定方法,缺乏对大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持续性的动态把握。

(二)测评过程和内容不够公正透明,结果易受主观成分影响

高校的综合测评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也关系到奖学金等各种荣誉的评定。现行综合测评一般是由辅导员领导下的班级测评小组具体操作,大部分同学未能参与到测评全过程,加之参与测评人员的理解和责任心不同,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注重细节,规范各环节的操作,建立持续性长效测评机制,实时公布测评考核情况,建立信息民主反馈平台,杜绝测评中现象的发生。

(三)测评意义和功能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不重视后续工作

高校综合测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动态管理反应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情况,通过综合测评正确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奖优评先中树立榜样,从而产生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成才观念。现行测评体系缺乏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不重视测评的后续工作,分离了测评和教学、育人工作的紧密联系。因此综合测评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作用没有体现和发挥出来。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加强测评为教学、育人的服务功能,发挥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机制

(一)动态管理原理与方法

动态管理要求以不断变化的管理行为与手段去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主客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协调。在制定计划与对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保有必要弹性,以保证适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确保管理的世纪操作性。动态管理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有关实际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的反馈,灵敏、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模式

1、立足学生本位的双向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要求在确立管理目标时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突破传统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广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大学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已不再是中小学时期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大学校园开放式授课,社团众多,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与其让学生被动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共同管理者甚至是自我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性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发展规划,然后以个人逐步带动整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细则的制定中来,动态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管理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把握学生动态的阶段管理模式

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流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日常管理应当注意把大学生学习周期阶段化,按照阶段化的线索探索各个阶段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把握普遍规律进而开展工作。需要提出的是,管理中除了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动态,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发展形式、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等。具体而言结合阶段性管理目标,细化管理版块,建立学生个人发展信息档案,通过量化的动态信息收集,直观反映学生动态成长的典型变化。

3、重视信息反馈的绩效管理模式

动态思维管理模式重在创造具有活力的沟通机制,动态思维模式就是收集新资料、制定新方案、实施反馈、调动新方案的过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结果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成长状态直接反映了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确保学生在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成长,就必须重视各个管理环节中呈现出的实际问题,更新管理内容和方式。信息反馈是促进管理优化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信息反馈为一种双向反馈。

三、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途径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分别针对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制定了十项测评细则和评选及表彰办法,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各院评定细则。此种测评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测评有序进行,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法可依,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奖优评先渐渐地有了“对号入座”之嫌,缺乏对学生全面持续的动态掌握,评定过程中受到了主管因素的影响,更没有发挥测评的激励反馈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持续动态管理的制度,从而反映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评。

(一)综合测评动态管理机制

1、认定指标的确立及定量分析

高校应根据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尊重专业和学科的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进行日常动态管理时,在入学之初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以学校综合测评规定为指导,学院测评工作为依托,确立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实际操作性强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要实时的调整测评指标的内容和比重。具体而言,制定各班《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查细则》,根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每一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并将综合测评的核心指标融入其中,分版块进行量化考核,确立指标的比重,以此作为各班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测评内容模块化及考评情况公开化

综合测评指标确立后,需对测评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具体而言是以学生德、智、体等各种需要评价的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测评,再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将各模块进行多样化组合应用的学生评价体系。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分别根据《班级成员在校综合情况考核细则》中涉及的测评指标进行细化,制定了《班级成员日常表现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奖惩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考勤汇总表》等9份测评表格,实时更新学生在各项测评指标下的表现情况,将测评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将测评工作与教学、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需要提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核”为载体,每一季度对学生各测评指标下的情况细节进行公示,并不是简单地公布奖先评优的结果,此种模块化、公开化的测评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奖优评先的公平性、合理性。

(二)综合测评体系建构

1、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简称SIPQ,Students Integrated Procatarxis Quantification)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进行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动态管理时,如何体现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能力,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综合测评的动态实施办法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指导下确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入校之初,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制定的讨论中,并在每学年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对考评细则进行修正。“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是“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版块化,细则确定后,重点是作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工作指导,针对细则中的内容绘制表格、进行明确分工,班长团支书则负责汇总班级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便于对每个同学的发展动态进行更新和公布。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将班上每位同学的阶段表现情况进行公示,结果公示后,学生可及时跟辅导员进行信息反馈,沟通解决测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行修正和调整。辅导员根据公示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逐渐进步,实现综合测评的动态循环机制。

四、结语

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综合测评的评定功能, 而且强调测评的管理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再单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成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量化加减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情况,而是实行动态的测评方式定期更新和公布学生阶段性的突出表现、学习进展等,并将班集中所有成员的表现情况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从而避免学生只重视个人数据的增减而忽视能力的真实提高和团队的集体目标,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现当代社会实行的素质教育要求一再强调要真正地落实积极能动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的目标,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测评过程中,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素质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2] 杨绪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J].教研,2011(04).

[3] 张新生.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和学生成才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9(04).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2

校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工作会议和乡联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一学年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校本教研为切入点,以导学案的学习运用为主渠道,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丰富内涵,从发展课堂、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实际需要动身,以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提高为研究主体,通过探索创新研训形式,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行动研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下面把我校本学年在教学方面所做工作汇报如下。

教学领导

一、身先垂范深入一线蹲点教研提升服务水平

每学期不少于两节公开示范课,学校要求校长和教学领导每天听一节课(每周不少于4节)每个月与教师谈课6次。每周举行一次校本讲座,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教学质量讲座。另外校长蹲点语文教研组,教导主任蹲点综合教研组,每周二、四下午的教研活动均能准时参加,并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指导,而且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本学年校长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课改指导小组组长;教导主任杨春芳担任一年级语文、美术,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兼任综合教研组长等职。上学期由于荆明星老师遭遇车祸,无法上班,从月日开始,校长和教导主任不等不靠,身先士卒轮流担任、负责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本学期月日

精心设计好作业、上好课、耐心辅导好学困生的同时,备好课。抽时间坚持每天听一节课,课后对授课教师课堂应用课模情况进行谈课、评课,组织教师议课、反思课。每周组织一次教研组活动,主要围绕课模应用情况和教改中的困惑进行会诊,提出指导性意见;每月进行两次校本专题讲座;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工作总结,并对下一步课改进行合理规划。

二、加强指导反思交流引领实践提高课堂效率

指导教学工作,联校领导带领教研员多次深入我校听、评课。先后做了题为《关于“导学案教学”实施与体会》让反思为教学质量把舵》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几点构想》和《导学案教学背景下,谈谈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性》专题讲座,随后,校各教研组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反思,及时交流总结,使全体教师确立了课改中“以生为本”理念,并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机制保证

一、制度管理

健全管理体制1.完善制度。

校在原有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本学期。结合本学期导学案实施情况,新建了高垴庄学校学案教学推进实施方案》高垴庄中心学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细则》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实施方案》高垴庄中心学校课堂导学评价表》高垴庄中心学校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量化细则》等。修订了五环节评价方案》完善了班主任管理评价细则》班级管理评价细则》以及《高垴庄学校导学案实施方案》学校依据新推出的导学案修改了教师听评课评价细则,更多的关注“以生为本”理念,小组合作方面,预习指导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2.实行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合理的配置学校内部的教师、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把去年在全乡效果较低的班级、学科进行摸底,分析原因,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单元测试和学科竞赛中,单薄学科效果逐步提高。比方,教师奖励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凡是参与学校、乡以上组织的活动并获得好成绩,都要进行奖励,并且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一定水平上体现了优质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又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细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办学活力。

二、课堂教学

1.组织理论学习

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郊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并将新旧方案进行了对照,年9月3日—5日。详细解读了调整的局部,新方案更进一步体现了均衡教育的理念。尤其突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果,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校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联校教学工作计划,尤其是对计划中“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师课堂达标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本学年的重点是学习运用太谷县的导学案先进教学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并把五环节管理进行了细化。

2.围绕导学案开展系列活动

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导学案开展了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9月13日,一学年来。新老师李航程的英语公开课,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整合教材,让知识变得简单、有序、易掌握。教师们同感是这样的课堂与导学案进行整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10月19日,组织了一轮中青年轻教师的课堂改革活动,参与的教师有他分别展示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导学案实施情况。展示给学校课堂改革注入了活力,全校教师中推广导学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在11月16日—19日组织了新一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导学案课堂展示活动,参与的教师有:李航程、杨春芳、陶捧弟、张俊、贾常富。分别展示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导学案实施情况。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他展示不只为自己大胆尝试导学案教学进行了有目标的尝试,使全体教师体验到导学案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带来的轻松与活力。11月份校长和教导主任先后在高垴庄小学、小西庄小学和白家庄小学进行骨干教师的送教巡回授课活动。3月16日,联校领导和另外两所学校的领导来我校进行了导学案运用的普听课。听课后,领导们与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对于各位领导提出的各种教学现象、缺乏,老师们耐心接纳听取。这一工作必将推动我校教学工作改革的进程。3月18日,校校长和教导主任以同样的方式参与了小西庄学校的导学案普听课活动。此次的活动中,从小西庄学校学到教学新策略、新方法、新理念。返校后,校领导将他校的课堂教学优点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教师们感到受益匪浅。3月25日,杨春芳老师、李航程老师和路俊梅老师分别对语文、英语和数学的导学案运用进行了公开示范课的教学。

三、教学环节管理与监控

1.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

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案的编写和尝试应用上。上学期初。

结合我校实际,校在认真学习区、乡关于学案改革的方案精神后。制定出台了高垴庄中心学校学案推进实施方案》进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并进行了不时的修订和完善。为此我校结合实际对学案的应用实行“三步走”第一步引用区教研室提供的学案;第二步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学案;第三步自己编写学案。

灵活机动地运用表格式、文本式、提纲式进行导案的编写。学校明确了总的编写原则:创设情境、导学结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本学期区教研室又提出了以导案编写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内容。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导学案课堂的六环节等情况。

2.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导学案课堂的学习效率。小组的有效分工和合作指导成了本学期我校课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这正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为此,校于4月8日召集全体老师围绕“小组合作前应做好哪些工作?展开了大讨论。教师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最终老师们一致认为首先要从分组、责任分工开始,其次要指导如何发言、如何评价,最后是小组合作的实践延伸和小结修整。遵循以上方法,校各年级的任课教师通过商定,对各年级的小组进行了规范,包括命名、奋斗目标、口号、小组评价方法等。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黑色风铃、天使小组、激情重奏…等小组纷纷亮相登场。学生们课堂上找回了学习的激情,坚定了奋斗的目标。同时我校出台了高垴庄中心学校小组合作实施意见》有志者事竟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探寻的路上虽荆棘满路、坎坷不平,但是只要我努力,课堂教学效率终会卓见成效。

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甜头。如今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说的少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多了学困生有话说了课堂合格率明显提高了教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探索应用。

3.听课研课

有重点地对导学案操作有困难的教师、单薄学科、对原有教学质量受关注的教师存在问题进行研讨、剖析性的听课交流活动,以教研组形式有序听课。对其方法、教材内容的掌握处置进行面对面分析。导学案应用较熟练的教师进行公开课,课后进行经验交流,并在教研活动时开展相关的讲座。

4.作业设计与批改

设计形式多样,作业的布置批改依照作业要求细则进行规范的操作。作业要求分层安排。实行面批面改,要有激励性评语、等级及日期。

5.培优辅差

制定培优辅差计划,开学初要求各科教师建立导师关爱体系。建立学困生档案,学校重点对学困生进行指导与补缺,对优生的培养偏重于竞赛指导与专项活动,同时提出一些课外的阅读要求。同时要求各年级小组内采用“兵教兵”战略,课堂上、小组内的交流多给学困生提供机会。对于学困生的表示评价要高于优等生的表示评价。

6.组织进行各类测试

校在一学年组织了多次各类测试。年10月8日和9日,为了保证导学案课堂的顺利改革和有效进行。校统一组织了各年级的月考。同时,教导处完善了相关的考测表册。月考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月考质量分析研讨。分析会上,任课教师均能结合考试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根本性的整改措施。11月11日,校统一组织了各年级的期中考试。本次考试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结合学校教师少的实际情况,合并了考场,同学段学生交叉考试。考试后,首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研讨。其次,校长在11月17日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每位教师针对考试情况都做出了认真的总结、分析、反思。学校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异,对症下药,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力求确保合格率,不时提高优秀率。2011年4月14日,校在惯例性单元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学校统一试题,对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了测试。4月20日,校根据期中考试的试卷情况,并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召开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各科任教师对本班试卷从得失分比例,试卷难易程度,覆盖面,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建议及改进措施。

从卷面分析和反馈看,语文学科。课内知识掌握较牢固,课外阅读积累相对面窄量少,对较灵活的题目和课外阅读题目不能很好解答,得分率低。数学学科,从测试效果看,数学概念掌握牢固,但忽视计算和应用,计算的准确率不高。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审题、漏题、抄错题等造成失分。局部观察题、操做题失分高,开放题束手无策,可以看出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须在今后教学中反复练习中获得提高。英语学科目前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示在学生记忆词汇量不够,语法掌握不熟练,口语能力还需提高,今后英语成绩的提高将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突出学科点评。特别要强化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科的分析,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将分析效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各学科开好教学诊断。分析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科,分析到每一个知识点,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的分析,从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诊断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反思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对问题的发生进行了归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7.检查反馈

结合我校教师少,一学年来。兼课多的现状,环节检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别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参与教研活动情况、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学生辅导情况、各种测试情况、听评课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并且对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四、教科研工作

指导各教研组围绕导学案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1.坚持教研活动制度。教导处根据学校的要求。保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和内容。各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计划、实施情况均应记录在教研工作记录》中,每学期结束,教导处收缴汇总后,通报全校,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互学习,2.坚持互相听课制度。要求教师互相听课每周不少于2次。取长补短,促进授课质量提高,教导处每学期要考核各类人员的听课情况。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学总结会。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3.每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教学质量讲座、研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发明条件。4.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专家演讲、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重新确定了师徒结对教师,本学年。把培养重心放在年轻教师上。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签订结对协议书,并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理论培训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互动交流,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生长起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校共获得各级各类教科研效果28项。其中省级2项,5.从年8月至今。市级4项,区级22项。教科研效果的取得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学生综合素质

1.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体验

改变学生学习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切入点。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动身,以创建书香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乐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分享胜利

出台读书计划,学校重点开展阅读活动和校报的制作。各班建立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开展读书竞赛的相关活动,如:演讲、读书经验交流、班级故事会等。学校于2011年3月开始创办“小脚丫”校报。版面设置均从学生的视角动身,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学校开设公共邮箱,要求各年级学生围绕版面主题积极撰稿、投稿。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3.开齐开全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

校严格依照国家课程规范,本学期。开齐开全课程,针对相关文件精神,对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规范了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内容,并对相应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教案、作业设置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问题与困惑

一)制度管理

没能很好的找准“切入点”处置好“关键点”发现“闪光点”培植“增长点”1.惯例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漏洞。

但还显得稚嫩,2.校本教研虽然坚持开展。对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收效甚微,需要下大力培植。有的教师搞科研处于主动状态,积极性不是很高。

有些教师呈现了职业倦怠现象,3.教师配课还不够合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开发工作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实践的检验。信息技术还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道路,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二)教学教研

但领会不深,1.个别教师(老教师和新教师)虽对导学案进行了学习。实践时放不开手脚。主要原因是老教师观念陈腐,新教师理解不到位,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年教师充其量也在探索阶段,也谈不上针对性的指导。今后要求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要尽快进入角色,多做示范课,以便以“老”带“新”教学相长。

由于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信息掌握不准,2.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致使学案中的练习设计难易偏差较大,趣味性不够,题型单一,分层不明显。下一步要求教师还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此基础上,提高练习设计的水平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

导致学生预习没有针对性。学生的预习情况不理想,3.有些年级的局部学科的学案没有提前印制发放给学生。课上交流、互动效果不明显,流于形式。下一步要求教师要提前备“案”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存在拖堂现象,4.从导学案示范课上可以看出。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不力,预习效果不佳;教师对下载的学案没有根据学情进行合理的修改。

教师主动探究、学习、编写学案的意识不强。教师教案中的反思不够及时,5.教学过程管理不够规范。针对性也差。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并加强研究学习和指导力度。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深知。加快了校教育发展的步伐。但下一个阶段,任务依然严峻,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仍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度管理

防止面面俱到力争抓细、抓实、抓出成效。1.努力探索由“制度管人”业务引导”有效途径方法。工作抓重点、抓关键点。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2.加强教师计算机培训与学习。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发明读书的环境,真正让教师读书成为习惯,并不时提高专业化水平,使他能利用所学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工作上来。

整合资源,3.加强校际交流。共同发展。抓实教科研工作,加快科研强校步伐。积极争取“专家引领”使课程开发之路越走越好。

二)教学教研

时间掌握要科学合理,1要求全体教师精心设计导案的各环节。尤其是重难点问题的讨论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充沛的时间,体现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2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钻教材、研学情。要求全体教师在新浪网创建自己的博客,并及时进行网络教研。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3

近日,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2月29日就《实施方案》有关情况作了简要说明。

据刘教民介绍,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此外,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学随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高中学业水平,又用于高校选拔录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河北省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关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定于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为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使用奠定基础。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高职单招)作为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主渠道,根据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即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查可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社会考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报考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高职单招,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后,将不再参加普通高考。

此外,《实施方案》决定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完全遵循国务院《实施意见》确定的改革方向,即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采取按等级赋分的办法。

拓展

河北省《实施方案》中有哪些执行的是国家政策?有哪些是对国家政策的细化和拓展?

河北省教育厅:属于国家顶层设计的,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统一高考科目的设置及分值、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普通高校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方式等内容,在我省《实施方案》中全部严格执行。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4

初中教研工作以全体教师为主体,最终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广大教师业务素质。下面是的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欢迎参阅。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依据《农安县教育事业“xx”发展规划》,落实县教育局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会议精神,强化教研工作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单项工作突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探索县级教研如何发挥引领、示范、指导、服务的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提升业务领导、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指导能力为关键,构建“项目驱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现场示范、校本实践”的县级教研机制,促进县、区、乡、校四级教研的优质化提升。

二、工作任务

1.规范常规教学管理,推动各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精细化发展。解决常规教学管理基本环节内涵不清、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深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解决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问题,年内实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加强初中分校常规管理工作,建立中心中学和分校教学管理一体化机制。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创建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无序低效的问题。县级教研各学科优化细化学科课堂教学主导模式,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年内各学科评选出课堂教学改革“十佳”教师。

3.创新县级教研的运行机制,构建“跟踪教研——教学视导——集中培训——片区指导——网络教研——基地教研”六种形式相结合的县级教研运行机制,体现县级教研指导校本研修破解教学难点的价值,加强县级教研示范性、引领性。每学期每学科解决一个重点教学问题。

4.探索校本研修的高效策略,构建以校本小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校本研修机制,解决校本研修形式化、效率低的问题。年内每个片区推出一所主题化校本研修示范校。

5.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优化四级教研网络,解决各级教研资源短缺、整合性差的问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实现经常性交流对话,实现县、区、乡、校教研互动。

6.探索“三生”培养策略,解决教学中的“大锅饭”问题。研究每个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

7.创新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重点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在评价标准、手段、途径、结果运用等方面深化研究。

三、工作措施

1.开展《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研究》

一是抓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建设,首先抓好典型示范引领。4月初,召开农安县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龙泉中学现场会。采取经验介绍、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现场参观等方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化,校本教研主题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管理精细化”等方面构建标准化样本。在此基础上面上推进。把标准化建设的几项主要指标作为片区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区域推进,强化教研指导。

二是抓课程管理,抓好非中考科目的课程落实,开展《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抓好校本课程建设,规范校本教材,促进校本课程与特色校建设的紧密结合,评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校10所。三是抓课堂教学管理。3月份,各学科形成学科教学规范,下发到各学校,在教学视导中重点检查《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补充意见》和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四是抓教学工作的指导、总结环节,在教学视导中进行现场评估。五是抓中心中学对分校的教学管理。在教学进度、教学活动、作业设置、教师评价、质量检测评估五个方面进行统一。采取视导检查评价的形式,促进初中分校的标准化建设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落实课程方案为重点,在课程实施上求实效;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效益求上求提高。教研工作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给学校自主发展留有空间。

重点工作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2、构建“教研室—中心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通过研训一体活动,推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各学科打造优秀课例,以学科为单位树标,培养典型,推广典型。新学期第一周就以录象课的形式通过教育网发到各单位。

⑵继续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打造优秀课例,引领校本教研。各学科以荣成市和威海市优质课评选为契机,把一节课研究透彻。

⑶“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设立精品库,由关注量向关注质转变,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加强并重视使用效果,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本学年所有学科教师每人完成两份不同课型优秀设计。

⑷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能力。学科网站增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库,由下至上逐级上传,引领教师研究教材,学习课标,提高命题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中心校负责与教研员沟通根据进度按章或模块上传检测试题。

⑸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堂达标评价标准继续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重要指标,真正把学习习惯养成看作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通过课堂明显体现。

⑹各学科优质课评比与联片教研相结合、与发现典型推广典型相结合、与评价主任和组长听评课能力相结合、与教研员服务引领校本教研相结合,提高教研效率。

(7)汇总学科、学校教学模式典型,促进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优秀新生,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有机结合、平稳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组织好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二、考试模式

(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实行全省统一考试。

(二)普通高校招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体育类和艺术类四个报考类别。报考类别由学生自主选择。

(三)考试科目设置:3+3+基础会考。

文史类3+3科目组合: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3+3科目组合: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学、生物;

基础会考是高中毕业水平考试。文科类基础会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理科类基础会考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依据课程标准,文科类与理科类的数学科目考试范围不同。

体育类考试科目组合:为理工类考试科目组合,再加考相关术科。

艺术类考试科目组合:为文史类考试科目组合,再加考相关术科。

(四)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值150分;

数学分文科和理科试卷,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满分值150分;

英语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值150分。其中纸笔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测试20分钟,分值30分。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满分值均为100分。

基础会考的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上午考地理(或物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下午考思想政治、历史(或化学、生物)。地理(或物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合场分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思想政治、历史(或化学、生物)合场分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各科考试时间分别为: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均为60分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合卷考90分钟。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满分值均为100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满分值共100分。

3+3科目的考试成绩按卷面实际获得成绩计入录取成绩总分,基础会考成绩按卷面实际获得成绩的10%计入录取成绩总分。

20*年非应届毕业生的考生,可参加当年举行的基础会考,会考成绩按规定比例计入考生当年录取成绩总分。

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文确定。

(五)考试日期

3+3考试科目的考试日期为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间。

基础会考安排在高二学年结束时举行,考试日期紧接当年高考日期,并按高考要求严格管理。

三、考试范围和难度要求

(一)3+3科目的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选修I的部分选修模块。同科考试试卷,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两类试题。必修模块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修模块提供超量试题供学生限量选做。

(二)基础会考的考试范围为各学科必修模块和毕业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模块。

(三)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科课程标准。试题在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注重知识获得的方法过程和知识应用,并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四)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科目按照全省统一制订的课程评价标准由学校组织考查。成绩评定采取等级制,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呈现。

四、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为全面反映普通高中毕业生发展状况,应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抓住学生基础性素质表现的主要活动领域,与相关课程的评价结合起来。完成国家各门课程规定学分是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的必要条件。

(二)全省各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电子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与结果是学生报考高等学校的必备材料。

(三)省教育厅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和结果呈现形式制订实施细则和评价工具,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应依照省里制订的细则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

五、招生录取

(一)学生3+3科目考试成绩和基础会考成绩的10%合成的总分,是高等学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全程电子档案,供高等学校选录学生时参考。今后的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

(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竞争、科学选拔、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六、组织和管理

(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精神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方案的宣传,加强对高中新课程推进的指导和管理,促进高中课程改革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的有机结合。省教育厅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命题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

(二)省、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指导和诚信度督查,建立学校学生评价诚信度档案,评选并公布学生评价诚信学校,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运用。

(三)省级教研部门要依据本方案制定好各考试科目的命题说明,供高中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参考。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高中课程计划和我省高中课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新课程,指导学生理解本考试方案的精神,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因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2-03

一、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概念解释

从技术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活动对评价对象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有引发评价对象的良性发展时才具有有效性。

考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结果反馈,帮助学生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是对本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种检测,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在学期末,学校要以书面形式将综合素质评价表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同时也以此作为学生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在高中毕业时,把学生的六个学期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表,连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证明材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这种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看作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二、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在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上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高校录取选拔,很多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江苏省近年来在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实际运行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一,重视不足,这是影响其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

1.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现阶段发动综合素质评价借助的是学生对高考的需要,学生普遍只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因此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自发形成,而是重压之下被迫产生的。根据这个结论,学生及利益联合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不配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益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某些学校领导、教师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技能的培养才至关重要,而所谓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所以除了考试评价以外,他们仍然习惯用道德评价代替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也并不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里,而只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象征性的终结性评价,如此一来综合素质评价最终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

3.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看,虽然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行政部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不足。因此为了让评价工作得到各方认可和配合,在导向上,教育行政部门着意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此次新高考又提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相结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评价结果得到高校招生制度的认可,把综合素质评价尽量简化、量化来便于操作。这些都在无形中把学校、学生、家长引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二)客观因素

1.综合素质评价运行的环境。所有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完全释放评价的功能。目前看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支持性环境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妨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制和深层次社会根源并没有消除。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素质教育评价所需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完全的形成。由于教育系统至今仍然是一个半闭合组织,很多教育工作在其内部的操作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尽管江苏省的评价方案规定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例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等,人们还是担心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2.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条件。首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人员缺乏。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评价者,因此他们应掌握相当的评价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评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果。但据笔者了解到,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已实行了几年,但多数教师仍然对这一评价制度很陌生,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缺乏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加上有些教师还同时兼任几个班级的工作,学生人数众多,评价很难细化,因此只能根据平时印象对学生做出模糊的评价,评价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支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求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经费。据笔者走访的普通高中了解到,有关部门并没有因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加大对各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使得学校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上显得有心无力。

3.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以江苏省的方案为例,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过程的可操作性不强;结果的可区分度不高。其中对“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描述采用了很多模糊笼统的词语,如“基本符合标准”,“视情况”,“有突出问题”等,这就加大了在实际评价操作中的难度。而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项的评价等第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除了极其优秀或落后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就会趋同,致使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合格”。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缺乏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高校招生录工作中的参考价值也大为降低。

三、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在此,笔者就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发表几点浅显的看法。

1.转变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的关注了国家、社会、高校的价值诉求,而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内在要求关注不够。因此要用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发动评价,这是改变现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前,要让学生进行意义、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只为了跨越高考这一短期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其长远发展提供过程性支撑的一项工作。此外,为了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真正落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自身和他人。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考录取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不能仅仅鉴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学习,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好评价工作,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监督、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时,应着重强调其导向功能,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校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督促和支持学校主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同时,加强对下属学校及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更好的熟悉综合素质评价理论,更灵活的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2.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评价的运行条件。创造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持性环境,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对评价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全社会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使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其次,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和培育诚信环境。在社会大环境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各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引领,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的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但评价方式的转变、多样化评价信息的收集和保管,对学校引进设备与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评价的成本。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费投入。

3.完善评价方案,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区分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首先要遵循六大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多元化、客观性和操作性原则。这就要求评价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状况,且易于操作。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关系到实践操作能否到位、评价结果能否准确。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从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在分析《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发现,部分评价指标太过笼统,评价等第要求不够具体等是方案难以操作的原因。因此,要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二级或三级指标,明确主要观测点,尽量避免抽象化,要科学筛选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防止违规操作。据笔者了解,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存在各个学校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不同等问题。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制度。根据方案指示,各市、县可以建立校长诚信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年度非诚信学校公示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加强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教师一起讨论、制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且学校还可向社会开放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引导社会人士的参与,欢迎媒体监督宣传。

此外,还要加强评价反馈制度的建设。例如建立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追踪反馈制度。在高三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后,组织高校对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状况进行追踪,实施“真实评估”,检验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可信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评估反馈的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各高中根据高校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馈结果,找出评价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师范大学报,1998,(4).

[2]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Z].

[3]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4).

[4]王伟宜,马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远景思考[J].教育考试,2008,(4).

[5]李彰有.走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之浅见[J].教育与考试,2009,(2).

[6]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学校管理与发展,2009,(6).

[7]李勇,步德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改革与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

[8]马伟彬,苗培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研究并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模式,成为至关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矛盾逐渐凸显。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职业院校加快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2]但是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评价模式不够客观公正。考核评价常因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局限性以及监考的不统一、不规范等因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过程评价常因教师评分的随意性、评定标准的不完善等因素而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二是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完善。评价内容重基础理论知识轻技能实验实训;理论考试重知识概念轻应用和创新;过程性评价标准缺少实效性;终结性评价标准往往重考试分数而轻综合能力。三是评价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不够完善,多闭卷笔试少技能考核。四是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吻合,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缺少层次性,未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五是评价功能较单一,片面强调其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六是评价主体单一,课程教师在评价主体中占比过重,其他评价主体形同虚设。[3][4]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有必要考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为例,根据学校中药化学课程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的革新情况,从实践的角度对多维聚合评价的评价维度组成、评价的实施途径、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它的实施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学校2011级高职中药班1、2班以及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为研究对象。参与中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的学生人数总共为128人,其中2011级高职中药1班48人,2011级高职中药2班46人,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34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的案例资料,结合当前高职中药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综合运用访谈、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了解社会、药店和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从而作为本课题实践与探索的可靠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评价体系改革的效果,为进一步调整研究路线提供思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修订量化测评方案、实施量化考核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3.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搜索和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重点,逐步构建实用中药化学课程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用中药化学课程的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对研究方法、策略措施等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对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评价维度的组成

维是一种指标;多维聚合评价是指运用多个指标,通过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通过对学生个体在课程学习过程的考察,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建立测评模型,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5]

(二)评价的途径

根据学校高职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情况,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研究团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了日常考察法、笔试口试结合法、设计能力考核法及专题项目实训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评价指标的构建

目前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6个维度,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二级指标则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如基础知识包含学生对课程中各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包含对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实验实训技术的掌握情况;分析设计能力体现学生对有效成分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取方案的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反映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所要求的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职业素养彰显学生爱岗、敬业,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6][7]

四、研究步骤

本次研究的时间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不断改进,逐步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措施。

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8月),依据中药化学课程建设情况,初步确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针对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测评的评价原则。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确立课程评价维度。充分论证6个维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初步建立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预案。[8]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2011级高职中药专业两个班级中初步试行。在学期伊始,教师先向学生详细介绍多维聚合评价的概念、意义,各维度具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估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评价体系的意见和想法。最终,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协商确定多维聚合评价的具体形式。[9]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组织课程团队人员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学期末的学生问卷调研,对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地考察和总结。结合各班级学生多维聚合成绩数据形成实施效果调研反馈分析报告。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经过反复论证,整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以及各级评价指标和实施细则。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依据新制定的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在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进行二次实践。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学习边总结,不断把本研究引向深入。最终依据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实践情况,学生、教师等对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反馈调研,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结果

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研究团队对参与实施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三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不同班级学生满意度分析、不同专业对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分析等方面对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一)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从问卷的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还是满意的,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评价实施细则和考核指标还不够理想,这是课程组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并不断改进的地方。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是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的关键,若评价指标存在问题则容易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差、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处于低效率和懈怠状态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评价指标中的哪些方面不满意,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但从调查问卷中很难判断学生不满的深层次原因。

数据显示对多维聚合评价体系中各维度实施效果满意度因班级、专业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值为4.34,即学生总体上对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满意的。

(二)不同班级学生满意度分析

不同班级的满意度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其中,2011级1班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的平均满意度最高,2011级高职中药2班的平均满意度最低。(图1)

2011级高职中药1班、2班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各维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主要是中药专业各班级人数较多,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采用合班上课形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评价的不及时,对评价体系的实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班人数在3个班中最少,男女生结构比例相对合理,所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维度评价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加上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在充分剖析了2011级高职中药班存在的不足后,对所涉及的各维度评价指标和评价措施进行了改进,所以学生的满意度得以提升。建议在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班级人数以及教学环境的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形式。

(三)不同专业对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分析

就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而言,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最高,高职中药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最低。在高职中药专业中,中药1班的学生间的满意度差异最大,而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满意度差异最小。因而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对于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加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此外,在评价方案设计上要不断改进,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客观。

六、结论

经过一个学年的改革实践和发展完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本次研究充分验证了多维聚合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模式所无法涵盖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端正了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但是,与传统评价模式相比,多维聚合评价的实施受人为等诸多因素干扰较大,实施方案目前还不够科学、严谨,公信度不是很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修订。

中小学校综合考评方案细则篇8

作者简介:高自龙(1965-),山东诸城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期刊管理、成果评价;刘峰(1981-),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成果评价、数字资源管理。

摘要:合理的分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基本有四种分类方案,这些方案也适用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设计,但各具不同的被认同度,需要在确定优化原则后构建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论文评价分类方案。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评价;分类方案;被认同度;优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08-005

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水平进行评估是科研管理与科研创新的重大课题。“以刊评文”、“文以刊贵”的间接、粗放评价方式已不适应我国科研成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需要。但是,面对数量浩繁、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倘若不分类或缺乏恰当而简明的分类标准,势必会抹煞不同成果类型的特质,亦将影响评价、鉴定以及量化等项工作的实施[1]。因此,没有合理的分类,就没有科学的评价。本文试解析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的各种分类方案,并进行优化建构。

一、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基本类型

现有相关文献关于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分类方案主要有四种:一是按所属学科分类,二是按载体形式分类,三是按智力投入程度分类,四是按研究性质分类。

1.按所属学科分类:部分学者认为[2],人文学科在研究范式上与社会科学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甚至超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应将人文社科成果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类分别评价。如蔡曙山[3]将科研成果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人文、社会科学4部共11门类;业界更为常用的是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分类,如CSSCI来源核心期刊目录等,在评价期刊时,首先以论文所属的一级学科为基本依据,再根据实际评价需求适度调整学科,进而形成评价分类方案。

2.按载体形式分类:依照成果不同的载体形式,将成果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4]规定参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译著、考古发掘报告、工具书、古籍整理、软件、音像制品等。而与该办法相比,沙似鹏[5]、刘大椿[6]、叶蓬[7]等又提出了不同的调整意见并重新做了成果归类。

3.按智力投入程度分类:依据成果智力加工程度的不同,区分各类成果的类型。如卜卫[8]等将社科成果分为三类:研究类、普及类和资料类;杨育华[9]将社科成果分为数据资料类、实践类、理论性成果和综合性成果;罗平安[10]将成果分为最高成果(概念类)、重要成果(模型类)、次要成果(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类)、一般成果(积累基本数据类)四类等等。

4.按研究性质分类:借鉴国际自然科学领域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分类办法,一般将人文社科成果分为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1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实施细则》[12]、《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13]等。

将上述科研成果评价分类方案应用到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中,可归纳演化为表1。

表1四种论文评价分类方案的比较

方案编号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差异性相关实践案例

方案一学科大类

人文学科论文以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论文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4]

方案二论述体裁

研究论文着重学术创新并提供新知识。

综述文章着重评述分析并做出新概括。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对论文等科研成果分类管理的办法[15]

方案三研究性质

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注重学术价值,追求理论创新。

应用实证研究论文注重社会价值,追求应用效益。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办法(修订试行版)》[1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17]

方案四一级学科哲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论文充分凸显各学科之间及领域知识的差异性。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18]

二、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调查分析

为深入分析上述四种分类方案的被认同程度及优势和不足,我们采用了如下两种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编辑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386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2)专家访谈:重点选取了20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一)分类方案的被认同度分析

1.绝大多数受访者赞同“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评价思路(约占98.25%)。认为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在所属学科、论述体裁和研究性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术论文本身特质存在着差异性(主要由学科背景不同造成),并表现、要求、作用于诸多评价要素上,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标准要多维性和评价目标要多向性等。二是因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机理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如果没有科学的分类,指标设置、权重分配就无针对性,评价结果也难以成立。因此,必须针对学术论文间的差异性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且同时要把握和处理好分类颗粒度的粗细问题,较粗略的分类评价不利于区分和凸显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较精细的分类评价不利于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

2.受访者赞同各分类方案的比例有明显差异(如表2)。总体来看,方案一和方案四的认同度较高,这两种分类方案都遵循按学科分类方式,只是方案四比方案一的分类颗粒度更精细一些。相比之下,方案二和方案三得到赞同的比例较低。此外,不同学科的受访者在选择分类方案时,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马克思主义学科受访者中无人选择方案二、方案三;教育学学科受访者中选择方案四的约为74.23%,只有不到7%的人选择了方案二和方案三;历史学和艺术学学科受访者中选择方案一的在60%以上。从上述受访者对分类方案选择的倾向看,大多赞成按学科分类评价。

表2受访者赞同各分类方案的人数和比例分布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148人38.53%48人12.39%64人16.51%126人32.57%

3.大多数受访者建议应综合考虑和吸纳各种分类方案的优势(约占76.82%),即在权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多种分类方案的优势。受访者针对分类方案提出了100余条优化建议,按照优化设计的不同思路,可概括为三种优化模式:(1)横向扩展模式,即在某一种分类方案的范围内,平行增加相应类别。(2)纵向扩展模式,即在同一分类思路的指导下,垂直细分某一分类方案的相应类别。(3)综合扩展模式,即综合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分类方案的优势,分层次、较全面细致地划分类别。如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单一分类方案很难获取准确的评价数据,应综合考虑论文多个维度属性的特征进行多维分类。其中,将按一级学科和按论述体裁结合进行综合扩展分类,被多数受访者认为是人文社科论文评价应采取的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分类方案。

(二)分类方案的优劣分析

我们认为,上述四种分类方案各有优缺点:

方案一:分类成熟、认同度高,便于读者查阅和利用。人文学科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机理、表现形式等特征上均明显不同,人文学科更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更注重社会现象的客观探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各自所属下位类学科之间区别不大,虽可比性较强但可行性较差,因为部分学术论文可能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学科归属、学科界线较为模糊,不易明确分类或区分,成本较高。

方案二:涵盖丰富,包融性好,适用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便于研究者准确获取前沿信息或综合成果。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在研究范式、研究深度、创新程度、学术规范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且严格地说,没有创新价值的论文不能认为是学术论文,所以这种分类较利于针对论文的创新价值进行水平评估。此方案的不足是对“研究论文”的学科差异性没有关注。

方案三: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实证研究论文在研究目的、难易程度、作用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各具可比性,能有效反映各自论文内容的基本属性。前者注重评价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后者注重评价其社会价值和应用效益。但两者科研性质较难区分,若将其区别分类评价,则不利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方案四:学科是研究的出发点,易于形成同行评价的学术共同体意志,能较好地兼顾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与相近学科的同质性,因为不同学科在研究内容、成熟程度、行文特点等方面差异较大,而相近学科差异较小,且有现成的学科分类标准,如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等,分类细致,认同度较高,有助于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方便读者根据所在学科发现、评价和利用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

三、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优化构建

(一)分类方案的优化原则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借鉴并优化已有研究成果,建构出更为合理可行的论文评价分类方案。我们认为,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即分类方案要满足现实的评价需求。一方面,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质量或价值的显现周期较长,不论在任何时空点上对其进行评价,都无法取得“完全准确”的结果。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不间断的、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对其评价只能在“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其评价的分类方案应首先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实践需要。

2.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

4.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

(二)分类方案的构建探析

依据上述调研结果和优化原则,我们提出以下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分类方案

1.分类方案的构建思路

分类是按照某种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种概念,因此就必然会关系到选择哪种分类标准及为什么要选择此分类标准的问题[19]。在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中,一方面,影响论文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维的,按单一差异性因素进行分类一般不能够满足评价活动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影响论文差异性的因素在实践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选取其中较为显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分因素作为其关键的分类标准。

与其他分类标准相比,综合应用按论述体裁和按一级学科这两种分类标准开展人文社科论文评价,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理由是:

一是这两种分类标准能较为贴切和显著地吻合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本质属性的区分。我们认为,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本质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属性和学科属性的不同上。内容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内容角度的不同上。例如,研究论文的创新内容角度在于提出新的(或修正完善已有的)学说、理论、观点、问题等,或提出新的(或改进运用已有的)方法、视角等,或发现新的资料、史料、证据、数据等,其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创新性和理论性;综述文章的创新内容角度在于对已有成果做出新的概括、评析,其基本特征是资料性、综合性和概括性。学科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学科指标权重设置的不同上,而非指标的设置上。当然,各学科的指标权重有些可以是共同的,有些则需根据学科特点分别设置;综述文章更多依赖于写作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其价值和质量在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体现并不明显,可以采用同一指标权重[20]。内容属性的恰当切分是实施论文直接评价的核心环节,学科属性的归类细分是开展论文深度评价的逻辑起点。因此,按论述体裁进行分类能更明确地区分论文内容属性之间的差异,按所属学科进行一级学科划分能更好地凸显学科属性之间的差异。

二是这两种分类标准在论文评价实践中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首先,综述文章与研究论文相比,具有明显特殊的行文结构和性质特点,能够较容易从论文成果中区分开来,可明确地分为两种类型:“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和“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其次,一级学科的划分除了有现成的学科分类标准可参照外,从评价主体上看,按一级学科细分利于形成同行评议的学术共同体,便于评价主体在同一学科下针对论文具体研究内容的价值(含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度评价。从评价客体上看,同一学科论文有其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等,其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能够更好地实现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2.分类方案的特殊问题处置

(1)关于特殊文体和译文的分类评价问题。特殊文体,如政策解析、标准技术规范解析,书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札记,时事、政治、思想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在确定是否归为评价对象(学术论文)时,应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同时来进行判别。若以探讨一般规律为研究目的、以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研究内容有明确的研究过程并有所创新,则为学术论文;若以介绍、宣传或推介为研究目的、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内容未经过研究过程且无创新性,则不是学术论文。译文的核心内容是原文作者研究贡献的成果,而译者只是通过另一种语言工具对其做了直译或意译,进行学术质量评价时,是对原文作者的成果内容进行直接评价,而非对译者的水平进行评价。

(2)跨学科、交叉论文的学科归属问题。我们认为,跨学科论文是指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一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在评价过程中,应按照是否存在主次学科区别对待、分别处理――若是围绕某一主要学科的理论、方法或问题开展研究,但借鉴了其他学科方法和理论,可分为主次学科并在主要学科中进行评价。交叉学科研究论文若同时涉及一个以上学科的理论、方法或问题,学科归属不明晰,不存在主次学科,应同时在不同学科中进行独立评价。

(3)同一级学科内部不同二级学科间的学科差异问题,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学科差异,需要在二级学科内部对各自所属论文开展有针对性的细分评价,然后通过学科的上下类位关联,汇聚至一级学科进行较全面的同类比较。

总之,关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还必须与指标遴选、权重赋值及评价流程等变量因素进行逻辑关系的考量,这就需要综合权衡评价体系的完备性与可行性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众多矛盾,经过反复的论证总结、实践检验和修正完善,才能逐步接近构建科学、合理、可行分类方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渝.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及其量化途径[J].社会科学,1992,(4):73-76.

[2]庞学铨.论人文科学的价值与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2):11-17.

[3]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估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估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6):208-220.

[4]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EB/OL].[2011-06-08]..

[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1-06-08]..

[13]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EB/OL].[2011-06-08]..

[14]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29(3):24-31.

[15]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J].云梦学刊,2006,27(6):5-9.

[16]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办法(修订试行版)[EB/OL].[2011-06-13].skb.pku.省略/.

[17]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EB/OL].[2011-06-13].省略/ky/cs_yxxx.asp?act=show&id=221.

[18]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EB/OL].[2011-06-13].imu.省略/skc/zanxingbanfa22.

[19]邱均平,文庭孝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班级量化考核方案范文 下一篇:精神文明奖励办法范文